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2024-10-06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共12篇)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1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废物中存有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 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国外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 1989年被列入《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在我国也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7类危险废物中的首要废物。医疗废物管理不严, 处理或处置不当会污染环境, 传播疾病, 危害健康, 威胁很大。目前, 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前各级领导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 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依从性低

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处置管理。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废物处置的首要环节是废物的分类与收集, 而医护人员是完成此步骤的主要人员, 医护人员对分类收集行为的依从性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对分类行为的态度和知晓率直接影响到分类行为的依从性[2]。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依从性低, 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 污染环境, 并可造成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废物造成医疗废物处置效率低下, 经济成本提升, 尤其是损伤性废物混入感染性废物更可造成护士及勤杂人员被锐器刺伤等。据文献报道, 有80%的护士1年内就有1次的锐器刺伤, 刺伤种类以注射器针头和输液针头最多见, 主要发生在护士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和取下用过的针头时[3,4]。

1.2 追求低成本制约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应投入经费购置符合标准要求的废物处置包装盛器、专用工具, 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废物暂存设施设备。刘秀玲[5]对某市20家二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 95%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设施未达要求, 医疗废物暂存设施设在医疗区内, 与生活垃圾存放场所相邻, 无法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洗及消毒。有的医疗机构舍不得花钱, 未按照《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的规定, 购置的包装袋薄而易破, 利器盒密闭性差, 运输设备简陋, 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低, 导致医疗废物的泄露[6]。医疗机构每年按医疗废物处置的数量支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费, 为减少支出, 个体诊所、内部医疗机构等小型医疗机构把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而丢弃。有的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 将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 (玻璃) 输液瓶 (袋) 等交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贩卖获利[7]。

1.3 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工艺薄弱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医疗机构自行焚烧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焚烧法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在生活垃圾焚烧应用上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医疗机构自建焚烧炉, 规模小、档次低, 燃烧不充分, 极易产生二恶英等剧毒物质,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和破坏。医疗废物焚烧系统在进料系统要求、焚烧炉焚烧控制要求、烟气净化装置以及残渣处理系统较生活垃圾焚烧系统更为严格[8]。目前, 大部分医疗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 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 没有防渗设施的填埋和没有尾气处理的焚烧, 极易产生烟尘、灰渣、废水等二次污染。这些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处置过程只是将一种危险废物转化为另一种危险废物, 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新的环境风险[9,10]。

1.4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有效性差

医疗机构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工作、学科发展和医疗质量提升, 忽视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有的医疗机构未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未制定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相关规章制度和应急方案, 即使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却流于形式, 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混放及各种颜色包装袋混用等现象[11]。有的医疗机构偏重经济效益, 尽量降低医疗成本支出, 把医疗废物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 造成不公平竞争, 引起行业竞争的恶性循环。目前, 部分地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还较为薄弱, 监管手段不多, 执法不严, 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与泄漏。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实施外部监督, 部门合作, 加强沟通, 形成合力, 保障到位。

2 对策

2.1 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

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是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基础, 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法定代表人为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规章制度及应急方案, 设置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和专兼职人员, 明确责任分工。由产生医疗废物的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 后勤服务人员负责废物的内部转运, 专职人员负责废物的暂时贮存、回收处置交接及资料保管。医疗机构废物管理人员负责全过程监控, 对操作过程及人员防护提出指导意见, 评分管理, 纳入奖惩考核, 动态管理[12]。有的医疗机构通过引入并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 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过程管理, 纠正预防, 持续改进, 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标[13,14,15]。

2.2 加强废物处置人员培训

通过开展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知识培训, 使管理、处置人员明确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 促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正确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贮存、回收交接等工作。强调废物处置人员在收集医疗废物时要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口罩、护目镜、防水围裙、橡胶手套, 穿胶鞋等, 避免操作环节中受到损害[16]。安排废物处置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配备卫生防护用品, 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 防止受到健康损害。

2.3 落实废物处置专项经费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卫生机构废物分类收集提出了明确规范的要求, 包括运送工具、包装袋、利器盒、周转箱 (桶) 、警示标识等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 使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的成本大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还必须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代为处置协议, 每年按产生的医疗废物排放总量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 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落实废物处置专项经费,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专用工具和包装容器, 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医疗废物暂存设施, 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防止废物的泄漏。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项经费, 应按照法律规定, 在政府的指导框架下, 纳入医疗成本, 向患者合理收取。政府职能部门应及时对废物集中处置收费进行市场化指导规范, 使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2.4 改善废物处置工艺水平

国际上正在应用的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高温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化学消毒法、等离子体法、卫生填埋法、焚烧法, 而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是焚烧法。焚烧法虽然能使医疗废物减量化明显, 但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焚烧处置工艺极易产生二次污染, 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构成威胁。高温热解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比较优势[17], 具备对医疗废物适应范围广、消毒杀菌彻底、减容减量显著、技术成熟等多方面优点, 焚烧产生的烟气和残渣经尾气净化系统处置, 可以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是首推的可供选择的处置工艺方法。近年来,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医疗废物处置“梯次优先管理原则”, 即减少废物产生, 尽量重复使用, 推行回收利用, 带热回收的焚烧。这对我国今后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5 强化部门监控与公众参与

对医疗废物应实施全过程管理, 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内部运送、暂时贮存到回收处置全过程进行监控,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贮存和及时处置。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协同开展执法监督, 定期交流, 开展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常性监督检查, 加强现场检测, 完善监管档案, 明确法律责任, 对违法者予以惩处, 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与扩散,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社会公众应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宣传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 对发挥公众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 推动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具有重要意义[18]。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检举医疗废物处置中的违法行为, 有利于监管部门及时出击, 做到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的有序高效。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2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归还贷款时由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协商或仲裁或经法院判决和裁定由商业银行行使债权、担保物权而取得所有权或处分权的实物和权利近年来随着抵押、质押等担保贷款的日益增加商业银行收取的抵债资产也越来越多在实务中多数抵债资产所对应的贷款属于“可疑”、“损失”类贷款实际已经成为有损失的不良资产因此如何规范和加强对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是当前商业银行减少低效资金占用盘活不良贷款和降低不良资产率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抵债资产管理和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对于回收的抵债资产由于缺乏专门人才和对实物管理的有效措施及经验加上国家处理抵债资产的政策不到位其管理状况令人堪忧处置变现前景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抵债资产的受偿价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格价值背离相当严重商业银行收回的抵债物中绝大多数是质次价高、物所不值、物不足值原因一是借款企业发生经营风险出现亏损、倒闭等情况时用于抵债的资产往往可选择性差甚至无从选择;二是评估机构在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评估费用按评估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往往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三是某些债务人利用以物抵债作为逃废银行债务或变相牟利的手段等等

(二)抵债资产保管难形成现实损失和潜在损失的威胁日益加大商业银行回收的抵债资产大多集中在基层行由于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场地有限等原因基层行无法设立专人保管也无法提供抵债资产的存放场所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同时商业银行现行的对抵债资产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明确该部分资产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结果形成谁都管、谁也管不好的尴尬局面使得抵债资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失和人为损失

(三)抵债资产手续不全、权属不清处置政策不明确难以处置变现据笔者调查有相当多的抵债资产案例存在手续不健全、权属不清晰的情况这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上银行缺乏专业人员和专门技术手段无法辨别质量优劣、产品真伪难以鉴别相关权属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存在着新官不理旧账认为不良资产是前任造成的去处

置会揭前任的短因而不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抵债资产的相关手续、不努力追索抵债资产权属文件现象客观上一方面许多相关政策不明确、不配套制度规定滞后如损失额度、比例的管理权限不明确呆账核销的损失出口无规定等另一方面借款人、地方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极力促成企业以质次价高的资产了结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无形中给商业银行处置变现抵债资产埋下了隐患

(四)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费用高、税负重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运作过程中已按税法有关规定分别缴纳了印花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在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中交通工具仍要按变现额的6%、其他资产按4%缴纳增值税另外还要缴纳诸如评估费、过户费、产权登记费、变更费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等如果抵债资产经拍卖公司拍卖还要按拍卖收入的5%给拍卖公司提取佣金更有甚者某些抵债资产还存在着原所有权人的各种欠费(税)需银行补交的问题总的算来抵债资产处置变现需缴纳的各种税费占到变现额地20%以上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

二、对策及建议

借款人或担保人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商业银行贷款银行

采取回收抵债资产的方式来保全信贷资产为盘活信贷资金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不同于一般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其关键环节在于资产的最终变现即从实物(权利)资产向货币资产的最终转换变低效资产为有效资产笔者认为以资(产)抵贷(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既有生存的条件必将有一定的生命力抵债资产对商业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的不良影响在工作中还不能根本杜绝而且将是商业银行今后面临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建立一整套适应现代经济规律的有效机制

(一)做好抵债资产回收工作是处置抵债资产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贷款企业的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动态从而掌握保全资产的最佳时机在具体实践中对破产企业要依法及时进行清收清收要快速否则抵贷资产可能被转移或损害;对抵贷资产的评估价格要严格把握既不能低价高估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防止道德风险;抵贷资产的手续要齐全、完备、合法

(二)抓好抵债资产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是处置抵债资产的可靠保证商业银行完善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应明确抵债资产的范围、标准、回收权限和回收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贷款风险责任认定、评估定价、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抵债

资产取得后的台账设置、保管措施、财务核对;处置方法、变现价格确定、资金回收和差额损失的处理办法;明确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管理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及监督检查等规定使抵债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行内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各负其责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抵债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信贷部门、保全部门负责抵债资产的接收、清理、登记和处置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财会部门要对抵债资产视同自有资产认真进行财务、会计处理

(三)作好抵债资产的变现工作是处置抵债资产的关键

1、在政策上要争取税务部门、资产评估机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制定与商业银行实施以资抵贷业务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办法考虑抵债资产的特殊性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减免部分税费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失

2、商业银行要建立抵债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和处置工作笔者认为抵债资产的管理机构以商业银行中心城市行为单位设置比较适宜中心城市行将本辖区的抵债资产集中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其相对集中的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有利于提高抵债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抵债资产的处置应尝试采取多种办法如拍卖、变卖、回购、租赁、资产置换、以物放贷等对手续不完善暂时难以出售的抵债资产可以采取租赁或承包等形式进行出租或承包用租金和承包

费来抵偿贷款本息;对原债务人有其他易变现的有效资产的可以运用资产置换的方法;对仍有经营能力的原债务人可积极采取回购或以物放贷的办法等等

3、探索与资产管理公司联手合作的路子把某些抵债资产形式上划给或移交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有关优惠政策处置抵债资产降低有关费用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3

[关健词]铁路 食物中毒 调查处理 对策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就会造成人民健康损害、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政治影响,惊动政府,情况危急,必须及时处置;但铁路行业特殊,管区线路长且显条状分布,更有流动的列车等特点,难于短时间赶赴现场,因此,如何正确及时处置铁路辖区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这对于做好中毒患者的救治工作、及时查明中毒原因、防止中毒事态蔓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对如何更好处置福建铁路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进行分析。

1 现状

1.1基本情况

目前福建境内铁路运行旅程946公里,铁路主要生活集中区涉及17个市县,今后几年还有多条新建铁路投入运营,辖区进一步扩大。铁路站区沿着铁路线呈条状分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分散,职工近3万人,常住人口近9万人;每天运行列车29对共58列,输送旅客3万人以上,“春运”达到9万人以上。福建铁路境内只设立于福州的一所疾病预防控制所和卫生监督所。

1.2铁路处置食物中毒面临的问题

(1)食物中毒报告信息滞后。医疗体制改革后,定点医院由铁路医院和卫生所垄断,向地方大医院开放,中毒患者大部分会选择技术力量相对强的地方大医院,而地方医院对中毒事件是必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铁路卫生防疫部门只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把案件移送时才接到报告;而引发食物中毒单位很少会主动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失去了基层助手。由于铁路改制,主辅分离,医院和卫生所移交当地政府,原来铁路固有的防疫站、医院防疫科、卫生所防疫员组成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被打破,铁路沿线不再设立卫生防疫队伍,疾病预防控制失去了基层助手。

(3)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铁路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近1千家,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水平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从业人员素质低,存在着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4)处置食物中毒路程远,行程长。铁路辖区呈条状分布,点多线长,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难以短时间赶到。从福州乘坐火车到主要站区,平均行程约5h,最远行程时间约9h;乘坐汽车,行程时间也集中在3~4h,最远行程时间约6h。再算上准备时间,行程时间都超过4h,已经是隔餐了,失去最佳调查取证时间。

(5)处置食物中毒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铁路卫生防疫人员缺乏处置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实战经验,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快速反应、应对沉着、处置得当。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食物中毒调查队伍

(1)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铁路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由具体领导机构、分工明确的调查处理小组和相对固定成员组成,包括科学细致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以及数量齐全、性能完好的药品器械和完整配套的调查材料。

(2)开展经常性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知识讲座。对调查人员集中培训、统一要求,做到熟悉《铁路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技术规范》、《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掌握食物中毒调查内容、技术操作规程、诊断标准及各种食物中毒的特点,并传授个案调查询问技巧和填写规范。

(3)定期开展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演练。重点检验信息渠道畅通性(报告、内部通报、上报),指挥系统(人员调动)有效性,人员和物质应急准备,现场调查处理(应急能力)及检验检测能力等,旨在提高全体卫生防疫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便食物中毒实战时能应对自如,有条不紊。

(4)定期检查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箱。依照处理箱的目录进行清点,重点检验器械的性能,查看药品数量和质量,调查处理文书表格数量和种类,不断维护或更新。有关参考书及宣传培训资料也要定位存放,以缩短准备的时间。

2.2完善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首先,通过宣传培训提高铁路站区各医疗单位和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食物中毒的判别能力和法律意识,发现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立即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因地制宜向社区、餐馆、医疗单位公示食物中毒举报和投诉电话。

第二,旅客列车发生食物中毒时,列车长应及时报告前方铁路卫生防疫部门,并保护现场,封存保留样品,以备查验;铁路卫生防疫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按规定逐级上报,并及时前往调查处理[1]。

第三,建立与当地卫生部门密切联系沟通渠道。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到报告,才能以最快速度告知和移送,不然会延误调查处理时间,造成食物中毒事态蔓延;中毒现场也易被破坏,也加大食物中毒原因的查明难度。

2.3搭建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协作平台,推动“地铁联动”处置铁路食物中毒

2.3.1“地铁联动”的必要性

人命关天,一旦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情况危急,必须及时处置。旅客列车发生食物中毒时,按铁道部的规定由列车运行前方铁路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处理[1]。然而铁路沿线站区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要做到及时处置,铁路本身难于做到的,只有借助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力量,形成“地铁联动”才能做到。有了“地铁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就不会出现扯皮现象,不会延误处置时机,“地铁”突发事件通报制度也会更顺畅。但处理食物中毒事故责任大、难度强,如果没有搭建一定的协作平台,地方是不会主动介入的。

2.3.2积极主动搭建“地铁联动”平台

利用各地创建卫生城市或大型活动互相配合机会,加强交流和沟通,逐步形成融洽关系;平时也抽一些时间登门拜访,或邀请对方到本单位参观指导,加深友谊;要有意识地把握每次碰面机会,如培训、会议等进行主动接触。通过经常性接触、联系、沟通,联动才有“感情”基础。

2.3.3实现“地铁联动”新途径,还必须有协作机制

铁路一旦发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由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先行保护现场和一些必要处理,最后两家单位联合处置,实践证明这一途径可行且效果好[2]。建议铁道部出面与卫生部协调,所有规模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处理方法实行半属地化管理原则[3],铁路卫生防疫部门协助处理,所需经费向铁路清算;或者铁路卫生防疫部门直接与铁路沿线主要站区所在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协商,分别签定处置铁路食物中毒突发事故协作协议,完善铁路食物中毒处理制度,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真正把广大消费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铁路车站、旅客列车卫生监督管理办法[M]. 1992.

[2] 邱福东.一起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启示[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4-A):55-56.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4

1 不良资产的含义

1.1 如何界定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的主要内容有: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和企业内部的不良资产。银行内的不良资产指的是:银行内的金融管理部门和机构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以一定方式 (购买等) 获得不良信贷或非信贷资产, 例如不良股权、债权和实物形态的资产等等, 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叫做不良金融资产。而企业的不良资产指的是企业没有及时将资产潜亏和净损失处理完全, 同时没有按照财务会计相关制度的规定对应提取却未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具有一定问题的资产损失额度。本文目的在于对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和管理进行探讨。

对不良金融资产 (不良资产) 进行处置, 指的是在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公司以及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中, 针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处置, 那么在处置之前, 就需要对相关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细致调查取证, 从而选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进而制定资产价、设立处置方案, 最终对方案进行审批和实践。

1.2 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例如第一阶段:1988年之前, 我国各行业接收着财政部对于金融保险企业财务规定, 也就是所谓的四级分类:逾期、呆滞、呆账 (一逾两呆) 。通过该方式对贷款进行提取, 损失金会少很多。而到了1998年后, 我国将资产分为5类, 即关注、正常、可疑、损失和次级, 这就是所谓的四级分类。到了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相关条例, 条例中规定目前提取的专项准备金的比例为:2%的关注、50%的可疑、25%的次级和100%的损失, 其中除去关注之外, 均为不良资产。

1.3 我国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现状

1999年起, 东方、中国信达、长城和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 同年, 债转股也启动起来, 对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开始了统一化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通过几年的处理, 截止到2009年年初,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682亿元, 较2008年相比, 下降值为7000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2.45%, 较2008年相比下降值为3.71%。

2 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机制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 能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存在, 其运行机制为: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所有环节, 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不良资产的流动力度和盈利水平, 将处置和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以便降低其价值损失。以下的公式就能明确反映出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该公式中, △V末指的是资产在处置时所体现出的价格;而△V原指的是

接收不良资产过程中所实现的价格。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时, 公式中△V的数值越大越好, 意思就是说在处置之前, 需要首先明确这些不良资产所包含的原始价格水平 (V原) , 然后就需要以最合理的处置手段对其价值进行提升, 最终将V末进行最大化提升。

因此可知, 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能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 发现价值;第二, 提升价值。那么在对其进行处置和管理的同时, 就应该借鉴最合理、最多元化的系统理论, 并以发展着看待不良资产, 避免变卖回收资金的错误做法。只有做到对不良资产进行最合理的处理, 不良资产价值才能有效呈现, 对其的影响才能深化, 才能收获更多的盈利, 提升其升值空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的损失。

3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的对策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的方式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原则, 即最大力度提升不良资产价值, 同时降低其损失。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环节有以下主要步骤: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对不良资产的常见处理、最适当的处置策略。

3.1 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由国内外相关经验可知, 不良资产若占总资产的80%, 那么其价值连20%都很难达到;如果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20%, 那么其价值甚至会到80%, 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二八原则”。所以可知, 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前, 相关部门应该细致了解接受资产的质量、企业的发展情况、变现程序和管理弹性等方面, 采用先进的统计手段, 将资产分类后找出最大的那一部分, 以每一层资产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管理和处置, 还能大大提升处置效率。

3.2 常见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比较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经常用到的方式有:以物抵债、债权转股权、依法清收、资产证券化、破产清算等等。应用的方法不一样, 那么对资产进行清算所出现的问题、所清算的范围和后果都会有差异, 那么相关清算人员就应该分析常见的处置方式, 结合不良资产的性质和特点, 采用最科学的方法选择最合理的处置方式并投入使用。

3.3 选取最合理的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

在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分类和一般处理后, 可采取如下措施更进一步处置和管理。

第一, 我国不良资产的特点是资产规模较大且业务质量低下, 而不良资产中的损失部分较多。资产的损失如果放置时间越长, 那么资产就越不值钱, 因此对于此类不良资产的最合理处置方案应该选取快速变现的方式;

第二, 如果有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还款能力降低, 而企业本身依然主动、积极清偿款项, 那么就可依据政策规定, 通过以物抵债、资产置换等相关方式清偿企业债务;

第三, 若企业对不良资产进行转让, 那么竞标、协议转让和拍卖等方式就能够成为最合适的处置方法。具体做法:可与中介机构合作, 将地产、房产、厂房、生产设备、产品等以抵资产进行价值评估, 进而委托拍卖行对上述资产做出公开的转让和拍卖;

第四, 如果企业的短期效益不足, 然而这些企业具有比较强大的发展潜力, 且所生产的产品与市场比较融洽, 质量优秀且有潜力打响自身的品牌, 竞争力强大, 这些企业在处理不良资产时, 就可以采用债转股的处理方法。

4 结束语

总之, 只有客观、系统地了解不良资产, 遵循不良资产运行机理的原则, 合理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与手段, 正确掌控处理不良资产的时机, 同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强化道德风险管理, 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更好地利用不良资产实现盈利目标, 提升不良资产的应用价值, 将由不良资产而产生的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史军伟, 卢金钟.我国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传统模式与创新分析[J].商情, 2013, (07) .

[2]谈佳隆.从四大银行业务转向地方不良资产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赚翻了[J].中国经济周刊, 2013, (09) .

[3]唐莹.安徽潜山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管理中心运营效果良好[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21) .

[4]胡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问题[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12, (10) .

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实施办法 篇5

一、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二、组织机构

成立新疆师范大学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担任。指定宣传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三、坚持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表示同情和安慰,第一时间告知师生或受害者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师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支持,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四、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评论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系统相关舆情信息的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发布的有关的报道、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司法行政部门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职工、学生的投诉,涉及服务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有关对司法行政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二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全网搜索国内各个知名的门户网站有关对学

校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指定网站、论坛和贴吧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在服务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和个人行为引发特定舆情事件时,要对舆情产生的相关网站、论坛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领导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附件

网络舆情办理情况登记表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6

【关鍵词】不良资产;企业管理;会计管理;研究

从当前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不良资产始终伴随着其发展,久而久之,积累超标后,必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不良资产问题,多采用的方法是诉诸法律,或者实物资产股权化、货币债权实物化等,立足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各发展阶段的相关风险和问题,在确保基本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损失和影响。

一、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不良资产问题成因分析

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资产问题比较常见,而且会计管理及其处理难度也比较大,这些问题及其成因集中表现为:

1.内部管理乏力

通常情况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投资者(股东)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然企业经济价值能否创造或者创造量,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出资以及是否能够及时到位,企业发展目标是否明确。从当前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为数不少的企业自其成立之日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出资不实问题,责任不明确,以致于企业经营人员的义务对象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产权不清晰,导致企业领导层对治理的目标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同时也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是一种打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基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企业经营人员的私利动机得以抑制,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因企业内部管理乏力,而导致资金应用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问题屡见不鲜。

2.外部因素影响

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是直接造成不良资产的直接原因。外部因素,比如法律法规、政策变化造成的影响,难免会导致企业出现不良资产。比如,目前国内担保法,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漏洞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企业违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

二、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措施

通过以上对当前国内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资产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会计管理和处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资本市场构建

企业在应对不良资产问题时,应当加强会计管理和处置,结合不良资产重组这一契机,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在目前市场化建设实践中,对不良资产进行会计管理与处置,实际上就是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市场化重组,这有利于全面推动国内企业资本市场的建成。通过研究发现,要想提高产权转化效率,企业法人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结构有效治理,并对市场交易要求及时进行落实。此外,在不良资产重组基金优化设置,有利于不良资产重组和改造。

第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完善和改革步伐,使产权流通加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严格遵守法人治理要求,尤其是结构上的要求,不断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在此过程中,应对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按目前国内市场的运行法则、交易习惯和内在的需求建构资本市场,为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畅通的产权流通通道。第二,应对不断加强不良资产重组基金监管,将其集中应用在可盘活不良资产的重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应对不断提高重组基金吸引力和企业这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财政最低收益保障和鼓励政策等方式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具体事项,拓展企业购买市场,通过加快改革步伐,使企业能够有效脱离不良资产造成的困境。

2.以物抵债,债权实物化

债权实物化实际上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以物抵债,对于不良资产采取以物抵债的方式进行处置,其本身不利于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可以确保损失的最小化,并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债权目标。这里所讲的债权实物化,一方面具有传统意义上以物抵债的内涵;另一方面是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方案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从应用实践来看,这一步骤的设计不仅可以化解上一环节托管风险,而且也是托管步骤优势得以有效使用的结果。债权实物化,具有以物抵债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及时有效的化解,处理成本非常的高,直接抵债资产转让或者出售的难度比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抵债资产转让或者出售,无法有效实现企业资产价值,仅实现清算价值而已。针对不良资产问题,可选用以物抵债方式进行处置。值得一提的是,以物抵债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损失减少并非有利,仅对减少损失、实现债权目标具有一定的帮助而已。

在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应对过程中,债权实物化作为一种措施和方法,其既包含一般意义的以物抵债,又是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方案选择设计时的重要步骤。在设计这一步骤方案时,可以有效地化解上一个步骤托管所造成的风险。另外是托管这一步骤优势适用的最佳结果。从实践来看,“以物抵债”的风险有时候是很难化解的,即便是化解了其成本也非常的高;而且直接进行抵债资产出售或者进行转让,都很难实现企业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并实现其损失利益的最小化之目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成因在于在出售抵债资产时,最终所获得的要低于实际价值,该种做法只是挽回部分经济损失而已。在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应当公平、公正和公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变卖不良资产时,也是发现、转化价值的过程。

3.其他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方法

除上述策略外,在实践中企业还应当对待处置的不良资产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参与人员必须对不良资产及其项目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贷款企业特点、贷款形式以及贷款金额和生产经营状况、产业特征、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明晰化和严格核实;以最大回收效率为基本基础上,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加强对产品、资产、企业以及行业关联性研究,特别是要不断加大对投资项目、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对资产进行选择、调研、优化整合以及处置方式和市场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约化处置机制。企业还应当将回收和不良资产的复用作为制度,将其规定下来,深入挖掘增产节约潜力,以免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这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此外,对企业不良资产中实物资产进行防治,可采用的有效方法就是对资产进行股权化处理,该种股权实物化措施和方法能够减少内部金融风险。同时,采用股权化方法,对企业内部员工以及经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发现企业实物股权化及其实施过程中,因风险以及收益并存,在化解企业风险以后,还可能会引发另一种风险。在此过程中,需涉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内容,通过司法手段对股权实物化过程进行优化,确保企业内部建立符合发展实际的财务管理机制。从应用实践来看,实物股权化方法的应用,还可有效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对提高企业利润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企业项目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产生深远影响,对项目投资应对先研究其必要性,估计其技术以及经济效益可行性,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经充分研究和论证,再做出决策,保证资金安排和应用科学合理性。在试验阶段,采购材料、包装物时,应当以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确定,切忌在实验过程中以正常标准采购;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无法确定因素。实验阶段需进行批量采购,如果实验失败,则会导致货物大量堆积。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不良资产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管理人员应当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重视,特别要对不良资产加强会计管理,优选一种或多种处置措施和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靖.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与会计管理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2]孙凌云.关于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

[3]李光普.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与措施[J]财会学习,2016(08).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7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动物诊疗机构产生的与医疗卫生机构相类似的废物,以及过期、伪劣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物品。2003 年国务院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来,各地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从执行的情况来看,常常因为忽视了医疗废物的毒害性而导致污染事故,甚至威胁生态环境。为此,笔者实地走访调研了温州市区的卫生医疗机构、动物诊疗场所、药品零售门店、医疗废物收运公司和相关执法部门,以了解温州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是否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

医院的医疗废物产生量一般是按住院部产生量和门诊部产生量之和计算。2013 年温州医疗机构5 345 所,其中各级医院732 所,门诊部(诊所)4 543所。2013 年各级医院拥有病床29 729 张,病床使用率为92.07%,估算住院部医疗废物全年产生量为4 964~9 964.5 吨。2013 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64 392 232人次,门诊部医疗废物全年产生量为2 146~3 219吨,2013 年温州市医疗机构产生医疗废物合计为7 110~13 183.5 吨。另外,2013 年温州2 845 家药店至少产生不合格药品34~68 吨。但2013 年温州市收集处置医疗废物仅5 350 吨[2],远远少于全年产生量。

2 处置现状

2.1 废物生产机构安全责任意识低

2.1.1制度清晰人员懈怠

除动物诊疗机构和药品零售门店外,其他医疗机构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操作流程、安全制度均已格式化地制作成公示牌匾,并张贴在医疗废物操作较频繁处的墙上,但这50家医疗机构的制度落实情况却并不乐观。见表1。

2.1.2设施简陋知识匮乏

在贮存点设置方面,医疗卫生机构中5家一级以上医院设有专用的废物贮存屋,40家诊所采用不锈钢柜贮存,5家诊所在楼梯下设置简易贮存点;7家动物诊疗场所均无固定的废物暂存点;19家药品销售门店虽设有不合格药品区域,但均挪为他用。在容器使用方面,33家诊所使用普通的垃圾桶或包装袋存放医疗废物;39家医疗机构和动物诊所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存在满装现象(按要求不得超出包装容器的3/4);17家药店将过期或近失效期等不合格药品直接作为生活垃圾丢弃。在业务知识方面,现场调查83名废物处置操作人员,无一人能完全正确回答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转运、消毒、个人防护等知识。

2.1.3过期药物回收形同虚设

截至2014年12月,温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布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定点单位共有1 500家(含医疗机构),但这些单位没有设置任何回收的公示招牌或提醒标识。据统计,其回收率为零。有些门店甚至将自身的过期或临近失效期等不合格药品随意丢弃在生活垃圾中。温州市共有2 845家药店(不含批发企业),按每个药店每月产生1kg~2kg报废药品进行保守测算,温州市药店平均每年有34~68吨报废药品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

2.1.4应对监管敷衍了事

2014年5月底,温州市主流媒体报道市区查获特大医疗废物案以后[2],医疗废物处置逐渐引起重视,但卫生监督部门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检查后随机回访调查50家医疗机构,发现违反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的仍有37家,占74%。

2.1.5动物诊所废物流失

调查的7家动物诊疗场所中,仅有1家可以出示医疗废物转移单,其余的动物诊所均不能提供医疗废物去向材料。据了解,动物诊所平均每天产生医疗废物和病原性粪便约3~4kg,那么仅鹿城区(共有11家动物诊所)每年就有近2吨的医疗废物随生活垃圾处理。

2.2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服务方式不足

温州市区现共两家医疗废物回收公司,为节约成本,公司按照既定线路安排车辆停靠进行定点回收。分散在市区各地的医疗机构均没有享受到合约规定的上门回收服务,而是被告知将医疗废物就近送至废物回收专用车辆停靠地,并自行将废物搬运上车,导致不及时回收现象普遍。在调查的57家医疗机构和动物诊疗场所中,有49家至少是7天后集中送至医疗废物回收公司车辆停靠点回收,占85.96%,而按规定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2.3 废物交运暴露危险物品流失风险

2.3.1交接联单填写不规范

调查51家机构,其废物交接联单仅有每次1箱的记录。具体的废物种类、重量、其他容器数量、废物的处置方法和最终去向等内容在废物交接联单和合同书上均无记录和描述。

2.3.2交运过程无逆向记录

医疗废物回收企业对医疗废物回收交接现场情况并无记录,更无可逆向性影像记录废物交接回收现场的实况,不能有效进行交接源头的追溯性监管。

2.3.3交运缺乏系统性管理

医疗废物的交接、运输和最终处置等环节,缺乏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更无具体的防范措施,仅凭医疗废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企业的自律,增加了医疗废物危险物品流失、泄漏、扩散的几率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2.4 废物管理部门监管执法尚存盲点

2.4.1部分医疗废水未纳入管理

目前除了一级以上的医院(含卫生院)设置了医疗污水处理设施外,其余包括个体诊所、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均无相关设施,医疗污水基本未纳入医疗废物管理。个别即使已经纳入管理,也并未按要求对排放的医疗污水进行检测。

2.4.2交运工具消毒清洗未落实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但调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和回收处置企业对运送工具和专用车辆均无消毒清洁,更无相关的消毒清洗台账记录。

2.4.3废物处置企业监管存不足

目前,医疗废物管理相关部门在执法实践中,在对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日常监督、现场检测、结果评价、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漏。

2.4.4药品废物收集处置有遗漏

大部分的药店将不合格的药品不作记录直接混合到生活垃圾内丢弃或者让医药公司业务员随意收走。即使较大型的医药公司连锁门店也仅做不合格药品名称、计量、厂家、有效期等简单记录,其具体去向则不得而知。各医疗机构的过期药品也面临着回收处置无门的窘境。执法部门罚没的药品也是混入普通垃圾场内焚烧销毁。这些都存在污染环境的极大风险。

2.4.5动物医疗废物管理有缺陷

根据《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的通知》规定,兽医医院、宠物医院等单位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均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范围。但在调查中发现,动物诊疗机构普遍将医疗废弃物随意丢弃于生活垃圾中,并未严格按照医疗废物要求集中回收处置。

2.5 医疗废物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完善

2.5.1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有局限性[3,4]

从行政角度上看,现行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暂无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对医疗废物的生产、运输、收集、处置等人员的责任化定位;对涉及卫生、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法律层面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对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温度和贮存方式等要求不明确,忽略了医疗废物贮存的风险性;未将居家性医疗废物的处置纳入规范范畴。从民事角度上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虽然提到了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缺乏可操作性。从刑法角度上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刑事责任仅涉及单位犯罪主体,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他责任人没有规定相应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338、第339条对医疗废物犯罪的规定在适用罚金方面采用无限额制[5],实践操作性不强。

2.5.2过期药品处置存在法律真空区域[6]

《药品管理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未对不合格药品的回收处置做出具体实质性的规定。对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则更是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

2.5.3动物诊疗废物法律法规不够健全[7]

我国现行涉及动物诊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53条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第22条,但规定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

3 管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监督管理

3.1.1广泛宣传提升安全认知

环保、卫生、药品、农业、城市管理等监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每年定期安排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向民众宣传医疗废物相关知识,提高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在社会形成安全管理医疗废物的共同认知。监管部门不定期通报典型的医疗废物处置违法案例,突出相关法律责任的解读,不断提高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意识。

3.1.2技术引导帮促设施改进

依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206号)相关要求,对医疗废物生产单位的废物暂时贮存点从贮存时间、温度、消毒和清洗要求方面加以技术指引,以规范设置和使用。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容器(袋)的3/4容积处做好最大容纳量警戒标志,同时增加包装容器(袋)的自动封口贴,防止废物外流等。

3.1.3增设引导废药回收牌匾

对已经授权过期药品回收的单位和个人,监管部门除了定期进行企业信誉、行政违法、过期药品回收等情况的综合考评外,应在其经营场所明显处设置过期药品回收公示牌、药箱以及过期药品的危害简介。

3.1.4加大执法树立法律威严

监管部门除了每年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检查外,应增加随机性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对卫生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监管。对药品经营企业,重点查处未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不合格药品、药品销毁和药品退货管理的行为。对动物诊疗机构,法律法规暂未明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的监管主体职责,应由环保、卫生、动物诊疗管理部门等加强联合执法。

3.2 政企联手优化医疗废物回收服务

3.2.1优化集中处置企业自身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在利用行政措施责令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企业整改以依法运作的同时,宜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行业内有效竞争,企业自我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2弥补输液瓶(袋)回收盲点

面对目前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分散在各地的小诊所、门诊部未受污染的医用一次性输液瓶(袋)回收无门的现状,政府应积极组织环保、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等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引进资本创建本地的输液瓶(袋)资源再利用处置企业,或对本地区医疗机构的输液瓶(袋)进行中转性回收并做好暂存管理,再统一交由浙江兰溪中苔有限公司回收处置。

3.3 加大交运管理,杜绝流失风险

3.3.1上门回收控好源头

加大对医疗废物集中回收处置企业的监管,防止回收处置企业在交接回收时的懒散和随意行为,倒逼回收处置企业上门回收,规范操作,抓好源头把控。

3.3.2规范交接完整记录

制度上,规定回收企业的每辆回收专用车辆在医疗废物交接运输过程中人员不得少于2人(含驾驶员),同时配备称量工具,将回收装车前的每件医疗废物按件过称,并在医疗废物交接联单上分类详细记录各机构生产医疗废物的件数和重量。技术上,积极开发车载式智能化医疗废物交接联单记录仪,便于企业和监管部门采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管理实效。

3.3.3远程监控动态管理

要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企业在医疗废物专用车辆上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同时在装卸门处安装远程可视性探头,在专车每次开关装卸门时自动记录医疗废物的回收和卸载情况,实时向监管部门和企业内部传送数据,实现动态管理。

3.3.4系统监管规范企业

医疗废物监管内容多、过程复杂,任何一个环节有纰漏,均会产生疾病传播和生态污染等隐患。因此,应运用科学手段,全程化、系统化管理,避免因分段式管理带来安全隐患以及各不同监管主体的相互推诿。

3.4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废物管理

3.4.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执法能力

加强医疗废物法律法规培训,积极开展业务学习,让执法人员全面掌握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暂存、交接、运输、卸载、处置、记录、检测、评估、报告、存档、备案等法律规范的内容和业务知识,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医疗废物生产单位和集中处置企业的规范管理。

3.4.2落实药品管理,健全回收处置

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跟踪检查,利用药品经营企业计算机系统,不定期抽查企业对过期、不合格等药品的销毁和退货管理情况,规范其处理程序,杜绝随意丢弃现象。不合格药品、器械应委托有资质处置的企业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置,同时报环保部门备案。

3.4.3加强联合执法,弥补法律欠缺

现有法律法规对动物诊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尚不明确。农业部在《动物诊疗管理办法》中规定动物诊疗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管理。因此,动物诊疗机构的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积极组织、协同环保、卫生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避免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完善医疗废物配套法律建设

3.5.1健全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法律

⑴在行政法律法规上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医疗废物产生、处置各环节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卫生行政、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在医疗废物监管中的法律职责,赋予城市管理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企业擅自在城市道路或街区设置医疗废物收集交接点的监管权。明确不同类别医疗废物的贮存要求,建立医疗废物暂存规范体系,降低暂存风险。量化“少量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的标准,增强实践的可操作性。加快居家性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社区医源性回收站点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居家性医疗废物集中运送至社区家庭医源性废物回收站点进行统一处置。⑵在民事法律责任上引入赔偿惩罚。如果仅按给他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对污染性事件的加害方当事人的威慑和预防目的不强。因此加害人在赔偿受害人实际损失后应再额外支付一部分以惩罚为目的的赔偿金,以惩戒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为人的行为,预防再次发生。为防止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过高,应结合医疗废物事故发生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上限。⑶在刑事法律责任上延伸责任罚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应增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相应的刑事责任。

3.5.2完善药品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国家立法进程,制定药品从生产、经营到售后的延伸管理,敦促药品生产企业实施产品终端管理。通过立法明确药品的回收主体,增强药品生产商的全程责任意识,同时从政策、财税等方面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生产药品回收处置,逐步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体系。在暂未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可以由药品监管部门会同环保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回收定点单位缔结行政合同,比如《过期药品回收管理责任书》等行政合同,进一步规范废药品回收操作。

3.5.3增补动物诊疗废物管理法规

及时增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53条规定的罚则,否则对违反有关条款的行为无处罚依据,或者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修订增加《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相应条款,明确动物诊疗机构主管部门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相关罚则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S].2003.6.26

[2]吴祖坚.有人居然从诊所收购输液针管加工上市[N].温州都市报,2014.5.29.

[3]佟岩.论我国医疗废物处置的法律制度构建[D].兰州:兰州大学,2011.5.

[4]高晓莉.我国医疗废物回收与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6.

[5]柏海霞.罚金刑数额问题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4.

[6]秦勇,李东进.天津市家庭过期药品处置现状及解决对策[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2:113-115.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8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但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却不断显现, 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 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重要阻却性因素, 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 解决我国金融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成立了长城、华融、立信达、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以专门处理我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这是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分析, 可以得知, 在我国范围内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的是经国家批准设立、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条件十分严格, 而且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都是特定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 银行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现实依据。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1. 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创新性不足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之时, 较为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诉讼、拍卖、租赁。然而, 就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而言, 证券营销往往是其主要资产管理手段。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极其分散的不良资产债权, 拍卖、租赁等传统手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接手这些不良债权的对象仅限于一些实业投资者, 接受的规模有限, 显然, 这与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希望通过一单或几单协议, 快速实现对大量资产大批量的处置愿望不符。在诉讼程序中, 资产管理公司一般都稳操胜券, 但漫长的审理和追偿过程, 以及较低的追偿率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回收成本。据报道, 诉讼追偿能收回的现金一仅在20%左右。

2. 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前,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较为不成熟, 加之与之相对应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外。具体而言,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过多, 当前,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国企的重组, 政府都必然参与到其中, 这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水平。二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很难吸引较多外资收购资金。三是我国国内债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也很难采用债券的处置方式。

3. 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存在的一重大问题就是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使得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困境。而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仅员工少, 而且大部分是相关的银行系统中调入, 虽然这种做法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尽快得到管理人才, 但由于它与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商业银行这种文化环境内培养出来的人员其素质是难以满足资产管理公司要求的。

三、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的路径选择

1.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上,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具备开放性的视野, 除了充分发挥传统诉讼、拍卖、租赁手段的作用之外, 还应积极国外先进的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定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具体而言, 这些创新型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针对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收入的不良资产, 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二是债转股。从实质上分析, 债转股并不会对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帮助, 只是会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因此,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采取此种方法之时, 需要积极推动企业的改组改制, 使得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最终能够安稳退出。三是建立虚拟超市。使得不良资产也可以进行该挂牌交易。四是组建中外合资公司, 以应对国际性的不良资产处置。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之下,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才能顺利开展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第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行为理应由市场自主决定,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宏观的引导, 但不能干预过多, 否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 我国应充分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扩大开放, 使得外资也能介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第三,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 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 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与其他类别的公司相比,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企业, 其业务范围涉及到企业管理、证券业、投资银行业等多个领域, 因此,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需要具备资产评估、证券、投资、法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而且如果员工只具备上述的某一项专业技能, 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实质的作用, 而是需要员工具备上述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基于此, 资产管理公司要成功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重要的是能够创建一种全新的人才使用机制, 不能沿用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制度, 更不能照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 将具备多种金融知识、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公司, 以保障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手段创新性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不良资产,对策

参考文献

[1]石茂胜.不良资产处置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9

1 森林火情火灾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1.1 在时间段上

上午10点到下午15时和夜间, 是森林火情火灾处置的危险时段:一般情况下, 每日上午10时后, 温度升高、风力加大、风速加决, 林火燃烧剧烈, 火势凶猛, 复杂多变, 危险性极高;夜间视线不良, 难以把握地形地势及火场情况, 容易误入险境或出现摔伤、摔亡。

1.2 在植被分布上

灌木丛集中连片和阳性杂草连续分布、可燃物立体分布明显、地被物厚重的原始林区是森林火情火灾处置的危险植被地段:在这些植被类型分布的区域, 扑火队伍行动缓慢, 机动受限, 由于地面可燃物与植被燃烧剧烈能够在较短时问内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烟雾, 严重威胁扑火队伍人身安全。

1.3 在地形上

陡坡、鞍部、狭窄山脊线、狭窄山谷、单口山谷、草塘沟、山岩凸起地形和合并地形是森林火情火灾处置的危险地形:林火燃烧发展至这些地形区域, 由于受地形影响, 林火行为极其特殊, 其强度大, 推进速度快, 易产生立体燃烧、二次燃烧、浓烟密布、二氧化碳沉积、有毒气体含量大, 对参战队伍的生命安全威胁最大。

2 森林火灾处置的安全风险与规避探讨

2.1 规避火场风险的基本原则

在火场或灭火进程中要把确保扑火人身安全、杜绝伤亡事故作为重中之重、首位责任、根本要求严肃对待, 高度关注, 做到“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组织上不能有丝毫的侥幸、指挥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措施上不能有丝毫的疏漏”。因此, 各级指挥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敏锐性, 并清楚危险危害可能来自哪里、出在何处, 才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闻一知十、防患未然, 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争取不出百分之一的问题, 力求实现灭火行动全时、全员、全程的安全。

2.1.1 防险是根本。

立足防患于未然是首选条件, 做到“重在防范不麻痹”。要不断强化扑火队员的险情意识, 筑牢思想防线, 时刻高度警惕, 积极争取把握应对险情威胁的主动权。防范可能或不可预知的突发险情, 防范进入危险的地域、环境, 被林火围田, 防范危险时段 (每天的10~18时, 特别是12~15时及夜间) 被突变林火袭击, 有可能或有条件应预设安全区域, 预选转移通道。

2.1.2 脱险是上策。

灭火作战行动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自然环境中, 可毗说险情无时不在, 危害无处不有。在防不了、防不住的危急关头, 脱险是最佳选择。作为一线指挥员, 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沉着应对, 当机决断, 做到“冷静判断、不慌乱”。要在扑火队员面前展示一种处变不惊、遇险不慌的姿态, 迅速组织行动, 脱离危险地形, 脱离植被密集地段, 脱离可能被林火包围、浓烟覆盖的区域。在脱险转移的过程中, 必要时要放弃易燃易爆物品, 但不能丢掉手中的装备机具, 否则再次遭遇险情时, 就会陷入无计可施的绝境。

2.1.3 排险是出路。

在遭遇林火威胁, 无法摆脱险境可能造成伤害的紧急状态下, 变被动为主动, 变不利为有利, 积极争取规避风险的机会, 把威胁与伤害降到最低、嚣小的程度。利用手中装备机具, 整合突击排险攻坚力量, 选择最佳排险地段、方位, 压制火势, 克险制险, 保全自己。另外, 在危急时刻, 可将人员、装备集中在一个点上, 迅速点烧出一片隔离区, 这不失为紧急情况下实施规避火场或灭火进程中风险的有效方法。但这对指挥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做到“沉着指挥、不盲动”, 准确判断, 从容应对, 有效处置, 才可能达到排险克险化险为夷, 免遭伤害的目的。

2.1.4 避险是手段。

前提条件是未能达到防险、脱险、排险的目的, 险情没有解除, 危害仍然存在, 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下, 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应急胜补救措施。无论是对指挥员, 还是扑火队员的心理素质、控制能力、动作要领、防护技巧及群体配合保护的方式, 都有很高的要求, 要做到“正确处置、不蛮干”, 尽最大可能将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点。常说的成功避险,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无人员严重伤残或遇难。

2.1.5 救险是关键。

就是在实施排险、避险之后, 及时组织力量、装备器材所采取的紧急救援、救治行动, 做到“迅速行动、不拖延”, 排险、避险本身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从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冒险行为, 排险、避险过后, 一方面现场仍然存在较大的隐患, 若不及时有效救险, 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 人员装备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损坏, 救险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要反应迅速, 以最快的速度, 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事发地域, 抢救伤员, 救治后送, 清理现场, 排除隐患,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

2.2 规避火场风险的基本方法探讨

2.2.1 避开危险火环境。

灭火行动展开前, 指挥员要对火场周边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进行现场勘察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清楚明了, 针对易发生险腈危害的地段、地域、危险可燃物分布及易燃灌木丛地带, 如狭窄山脊线、鞍郡、山谷, 气温较高, 风力较大的午后, 高强度上山火、急进树冠火等, 一般不宜直接接近火场 (火线) , 应迅速避开危险环境, 选择安全区域休整待命, 伺机组织扑救。

2.2.2 预设安全区域。

扑火队伍在进入火场实施灭火行动前, 为有效防范林火袭击、围田, 指挥员应预先组织扑火队伍, 在适当位置预没安全区域或确定回撤路线方向。通常应选择在植被密度低, 地势较为平缓, 处于上风方向的有利位置。没有上述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时, 要坚持“宁大匀小、宁宽匆窄”的原则, 人工开设规避风险的安全区、通道, 或选择在火烧迹地内, 清除危险的地表可燃物 (站杆、倒木等) 。在灭火行动展开前, 指挥员要将进入安全区域规避风险时机、万法, 注意事项和撤离路线及相关要求通报扑火队伍。一旦发生险情, 迅速有序组织行动。

2.2.3 快速转移。

在灭火行动展开后, 因气象变化及植被、可燃物载量的影响, 林火瞬间突变, 对参战官兵构成威胁时, 或在接近火场途中, 误入危险区域时, 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域的一种方法。

2.2.4 利用有利地形。

当火场宪发险情威胁人身安全时, 利用附近河流、湖泊、沼泽、耕地、沙石裸露地带或植被稀少的地域等有利地形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不宜选择细小可燃物密集的林地, 防止被地表火烧伤。

2.2.5 点迎面火。

园林火燃烧发展态势瞬间发生变化, 火势对官兵构成威肌且无安全区域规避风险时, 就近依托有利地形, 如道路、河流、农田、植被稀少的林地为依托, 有组织地迅速点烧迎面火, 人员陡速进入点烧迹地内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

2.2.6 点顺风火。

林火燃烧强度突然加大, 速度加快, 参战官兵安全可能遭遇威胁伤害时, 火场周边近距离内没有天然依托条件, 或虽有依托, 但点烧迎面火的时间和距离都不允许, 则应迅速顺风点火, 顺势进入点烧迹地内规避风险。如果时间紧迫, 应采用蹲姿, 背部朝向迎风一恻, 人员要集中在点烧迹地中央靠前位置, 按倒三角队形排列为宜。

3 结语

森林火灾的扑救是保护森林森林资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森林火灾的扑救风险防控以及管理, 是当前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 应该要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高效的原则, 了解火灾扑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火灾隐患的安全威胁等, 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解决, 尽最大努力避免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人员伤亡, 防止森林火灾损失扩大, 实现森林火灾安全高效处置, 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摘要: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预防森林火灾, 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本文对森林火灾的扑救风险以及处置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森林火灾,扑救风险,处置对策

参考文献

[1] 岳金柱, 冯仲科, 姜伟.森林火灾扑救风险控制与处置的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07 (12)

[2] 周俊亮, 姜伟.我国森林火灾应急响应与指挥分级问题研究探讨[J].中国应急管理, 2008 (33)

[3] 冯仲科.基于森林灭火救灾行动的风险控制与应急处置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8 (27)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10

不良资产, 在银行体系中它往往指那些处于非良好状态的, 相关客户无力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银行资产。它不仅是衡量银行经营优劣的标准, 更关乎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无论是银行的经济管理还是货币政策的制定都对其的产生原因及处置方法相当重视。农行在加快上市的步伐中, 解决其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首先必须对农行资产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农行资产风险成因分析

农行的资产风险形成有受客观环境地影响, 同时也有主观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农行贷款管理机制的滞后。

尽管农行的贷款管理机制比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仍有许多地方不适应现实的状况。表现为:政策松时贷款混乱, 政策紧时手段不灵活, 活力不够, 特别是经营行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和信贷员的付出现所得不相称。国内外各大公司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家公司发展一定规模, 其管理必须跟上。然而, 有些人思想上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是国家的, 决策者只关注自己任期内的业绩, 而不是真正地提高效益, 没有真正地按照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经营。此外考核资产效益的办法也有待改善, 因为资产风险的形成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2、信贷员的市场把握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金融市场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的了解不够。前几年中国的经济走势过热, 导致放贷随意和盲目, 这就是对市场没有足够分析的结果。二是金融产品的设置反映不了市场的需求, 没有对各行各业的经济走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3、法律意识不强, 信贷监管处罚软化。

随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 我国法治化建设步伐加大, 这促使我们树立依法办行的意识, 加强对贷款法律审查力度。然而明确法律审查的重点, 不仅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是否漏签日期、是否署名等问题上, 更要着重分析此笔贷款有哪几方面可能形成风险。此外信贷监管处罚软化也是造成资产风险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有些重大的违法违规人员处罚不够严厉, 起不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三、加强债权管理, 降低信贷风险的建议

加强金融债权管理, 降低信贷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借款人的信用意识的提高, 也需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和监管机制, 同时, 还需要各级政府及企业主管理部门与金融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1、加强宣传, 树立信用一是。

各级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要在信用认识上加强宣传, 让借款人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信用是金融运行的动力。让借款人意识到逃废银行债务, 只是从存量上减轻债务负担, 不仅达不到搞活企业的目的, 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使企业在债务危机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同时会降低企业的信誉, 使银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发生危机。由于信贷次产质量下降, 信贷风险加大, 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全, 相继带来的是投资环境恶化, 信用出现危机, 经济运行发生障碍, 银企关系陷入困境, 最终会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 社会各部门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2、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是保证金融机构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制度, 是金融机构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定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保证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首先金融机构应完善用人制度, 建立人员素质控制制度;其次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 建立权责对称、责任明晰、行为规范的信贷管理制度;第三, 建立和完善内部稽核检查、违规处罚制度, 通过以上的内控机制降低信贷风险, 保证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3、加强信贷监管机制的建设, 做到奖惩分明。

在加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管理过程中, 各金融机构应与有关部门形成共识, 协调行动, 互相配合, 建立有效的制裁制度和措施, 加大对逃废债借款人的制裁力度, 以消除信贷风险。包括:建立逃废债借款人名单档案及相应的制裁制度;建立逃废债借款人、企业负责人及其相关联企业的通报制度;加强对逃废债借款人的帐户管理和贷款信用审查;建立金融债权管理责任制;建立对违规金融机构的处罚制度。

4、通过行政权力的介入来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因为金融机构的债权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存款, 而金融债权能否得到保全, 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安定。所以, 金融机构一定要向有关部门提供借款人逃废债情况, 并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 协调有关部门对恶意逃废债借款人予以制裁。二是配合新闻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信用意识, 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关系。三是加强与司法部门的配合, 对那些恶意逃废债借款人, 运用法律手段, 依法收贷收息, 保全信贷资产, 通过司法部门的秉公执法, 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5. 应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改制, 降低因企业改制失败带来的贷款风险。

对已改制但尚未落实金融债务的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及要求, 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完善有关贷款手续, 落实债务, 同时有关部门应对产权登记, 验资注册、价格评估手续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并且应在征求金融部门的意见后, 才能为改制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对准备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 在改制过程中, 有关部门应通知债权金融机构参与;在制定企业改制方案时, 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当充分尊重债权人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改制, 抓住企业改制的良机, 主动与改制企业沟通, 为改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把金融债权的保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降低和化解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洪郑冲, 赵靖宇.浅析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策略, 2010年第2期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11

关键词:改制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制和破产都会涉及企业档案所有权的变化及其处置问题。明确档案归属,合理处置档案,是改制和破产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及其合作方的利益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利益,甚至国家机密。因此,明确改制和破产企业各类档案的归属流向,认真做好档案处置工作,对于妥善留存原国有企业档案,避免国有档案流失具有重要作用,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责任。

一、改制破产企业档案价值分析

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文书档案记载着企业发展的历史;会计档案中的大量原始凭证是企业车辆过户、资产评估和法律诉讼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基建档案在企业原有职工住房的修复、资产核定等方面可提供原始数据;工程档案在市场投标、资质申报中发挥重要作用;产品档案在产品开发及用户服务等方面有较高利用价值,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必不可少。根据对部分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利用情况分析,其档案利用目的主要集中在编史修志、审计、债务核查、清产核资、市场投标、维护职工权益、法律诉讼等方面。

二、改制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情况

1.改制破产企业档案的接收。从对部分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调研情况来看,基建、设备等科技档案一般随其实体移交。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和声像档案的流向大体有如下三种情况,即向上一级企业移交、向接收企业移交、留在改制企业。

2.改制破产企业档案的鉴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部分改制企业自行组织鉴定工作;二是部分破产企业的档案由集团、总公司接收后,组织人员开展鉴定工作;三是部分改制破产企业的档案整体移交接收单位后,接收单位直接上架或封存,不进行鉴定。

3.改制破产企业档案的保管。改制企业由于企业还存在或有接收单位,因此档案一般保存在原企业或移交接收单位保存,保管条件较好,基本能够满足“维护档案安全”的要求。大部分破产企业的档案一般按要求移交上一级企业保管,有的集团公司专门拨出经费,改造档案库房,集中保管本系统所有破产企业的档案。但是,多数破产企业档案的保管条件不十分理想,有的只是暂存在下属企业的库房之中,有的还没有建立独立档案库房。

三、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问题分析

1.档案处置工作不能与企业改制破产等工作同步进行。一些企业没有将档案处置工作纳入到改制破产工作中,导致档案处置滞后于改制破产工作。特别是破产国有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由于档案部门没有及时介入,导致企业破产后,档案只能原地封存,保管条件较差,隐患较多。

2.档案鉴定工作不能按照要求有序开展。一是对鉴定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在处置文书、会计等档案时,有的改制企业不能按有关规定做好鉴定工作,一般是笼统地移交给主管部门。二是档案人员不足,没有精力开展鉴定工作。改制企业档案人员有的被分流,有的已下岗,有的虽然还在岗,但一般都安排了其他工作。主管部门接收这部分档案后,如果有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可借调或返聘有经验的档案人员开展鉴定工作,如果没有条件,基本是将档案入库后,封存管理,不再做进一步的鉴定销毁工作。三是文书档案缺乏鉴定标准,即使开展了鉴定工作,也是依据企业制定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或参考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3.破产企业档案处置经费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规定了在清算费中要列入档案处置费用,《北京市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办法》规定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档案的清理、鉴定、保管等工作所需费用,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支付,但执行时较困难,只有部分企业在经费方面给予了保障。此外,寄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寄存期满后档案如何处置也是企业面临的问题。

分析以上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缺乏档案意识,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企业资产重组及破产工作的重要内容,给予资金、人员支持。二是主要业务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在企业破产前已自谋出路,只有少数留守人员代管档案,应付破产清算期间的利用工作,无力开展档案鉴定等处置工作。三是破产清算费基本用于企业职工遣散,无力保证档案处置所需经费。四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难于及时介入,开展指导,导致有关文件执行不力。

四、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对策研究

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处置工作不能与改制破产工作同步进行、接收改制和破产企业档案困难、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必须强化档案处置工作措施,确保档案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1.制发相关文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档案处置工作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改制与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为档案处置工作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引导。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档案处置工作的各方责任,改变档案处置工作只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家职责的看法。在国有企业档案处置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监管职责,应当相互协调配合,共同监督指导破产国有企业做好档案处置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国有企业在开展改制或破产工作时,应根据需要,同步成立档案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档案处置方案,协调解决档案处置工作中需要的经费、人员等问题;同步成立档案处置工作机构,档案处置工作机构应由改制企业上级单位或资产托管机构档案人员、资产清算组织有关人员、企业档案工作负责人及档案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档案处置方案的起草以及各类档案的处置工作,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处置工作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或破产工作同步进行。

三是建立改制和破产企业相关情况通报机制,国有企业的上级单位或资产托管机构,应在国有企业改制或破产前,将国有企业改制或破产的申请文件抄送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及时介入档案处置工作。

四是要建立改制和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审核备案制度,避免档案处置工作中的随意性和国有档案的流失。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集团、总公司档案处置方案的审核,集团、总公司档案部门负责审核下属改制和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方案,并将审核通过的档案处置方案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档案处置方案未经批准、备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档案。

五是依法加强对档案处置方面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依据档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档案处置方面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进一步优化档案处置工作的法制环境,约束企业领导、相关部门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定,重视并做好档案处置工作,确保档案得到合理处置,安全保管及有效利用。

2.加强企业的自我监管。国有企业要依据档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加强档案处置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形成上下衔接的档案处置工作制度体系。使档案处置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既维护企业档案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收益权,又避免档案的随意处置。

3.强化行政执法检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强化档案处置工作监督指导方面不仅要出政策,提要求,还应针对档案处置工作日益加重的新形势,适时组织对辖区内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执法检查,严格查处档案处置工作中的违法行为,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保障档案处置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4.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将档案处置工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从主渠道加强对档案处置工作的控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应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档案处置方面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此,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档案处置工作纳入监管范围,纳入改制工作总体方案和具体执行程序,在审核改制、破产工作总体方案时,把档案处置工作作为审核内容之一,在布置、协调改制、破产工作时,应对档案处置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提出要求等等,以形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监管档案处置工作的良好局面。

5.积极探索集中统一保管与接收破产企业档案的新方法。目前破产企业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档案和企业党群工作档案主要是移交集团、总公司,一些破产企业较多的集团、总公司保管下级企业档案的压力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为更加妥善、安全地保管破产企业的档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第一,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由他们出面组织设立破产企业档案保管或寄存机构,集中统一保管与提供利用破产企业档案。第二,借助社会组织保管破产企业档案。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具有保管档案的能力,从教学、研究的目的需要出发,也有接收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国有破产企业档案的愿望,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有企业可与高校、研究所就可行性进行探讨,在双方愿意、能确保档案安全的条件下,可以捐赠的形式,将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向社会公共机构移交。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 篇12

一、高校国有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国有资产报废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因技术落后、损坏等原因不能修复使用或维护修理费用过高而无修复价值的固定资产。各高校在报废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 感觉公共资产, 报废可惜, 结果该报废的不予申报, 不但得不到报废收入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的房屋空间和对报废资产进行管理的人力财力。二是报废的程序不够规范, 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缺乏评估环节, 随意性增大, 甚至有故意压低价格、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行为,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三是国有资产报废处置没有标准, 报废的年限不明确, 如果提前报废造成不必要资产浪费, 而延期报废又会使设备或设施超龄服役, 降低了安全系数, 增加安全隐患。

2. 高校国有资产转让、出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转让、出让主要是指变更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在转让过程中存在不透明、过程简单等问题, 特别是校办产业的股权资产转让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高校的校办产业蓬勃发展, 校办产业中的股权转让事宜也越来越多, 转让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管理缺失, 部分学校对股权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 代表学校行使职权的董事会董事形同虚设, 甚至董事工作调离了学校却长时间无人代替, 给股权转让造成被动局面。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 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的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 (教技发[2006]1号) 文件精神, 学校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学校投资企业的股权和所有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到目前为止, 全国仍然有部分高校没有资产经营公司, 经营性资产由资产管理处或产业处负责代管, 机构不健全, 致使一旦发生股权转让问题就会影响资产转让的结果, 造成资产流失。三是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学习, 对转让过程中评估、挂牌等流程缺乏了解, 也影响了资产转让处置的质量。

3. 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对外捐赠存在随意性。

无偿转让和捐赠意味着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转化, 不能因为资产闲置或使用状况的变化就使国有资产处置简单化。

4. 大额资产转让处置手续过于复杂, 效率低下。

高校较大额度的资产转让处置多发生在校址拆迁和股权转让, 较大额度的资产处置除办理正常手续外, 最后还要由省财政厅报请省长, 由省长办公会通过。经常因为省长公出和其他原因长时间不能例会, 等待时间漫长、效率低下。

二、高校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对策及建议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理念也随之改变, 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资产管理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把市场经济和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研究新方法、探索新理念。同时要改变对资产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扭转重采购、轻管理的错误做法, 加强管理, 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加强学习, 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和领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文件精神, 准确掌握文件的精神实质。学习好《企业法》、了解《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保证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搞好资产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

高校的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管理制度一般都很健全,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 组织机构健全, 但人员已不是现有岗位人员, 当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工作变动, 组织机构要随时更新, 要强化责任意识, 专职和兼职资产管理岗位都要分工明确, 管好本单位资产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申报工作。同时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组建新部门、新机构, 不能因为自己的经营性资产规模较小而忽视必要的组织管理。在制度建设上, 要根据资产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为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打下基础。

4.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答记者问时明确表态, 中央政府将在政府审批等多个项目中减少1/3的审批环节。高校拆迁中, 拆迁方是地方政府, 被拆迁方是公办高校, 在高校的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及评估机构的层层把关下, 相信这种资产处置没有省长办公会议审议也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可以简化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高校资产规模日益扩大, 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繁琐性和复杂性逐渐显现, 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来新的课题。

摘要:高校扩招使学校对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 国有资产规模迅猛增长, 相关的资产处置数量逐年增加, 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 文章列举了高校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资产管理及解决资产处置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

参考文献

[1].王欣.高校资产处置管理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36)

[2].刘双柱.高校资产处置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 2009 (26)

[3].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财政部令第36号, 2006

[4].刘伟.高校资产报废内部控制探讨[J].事业财会, 2003 (3)

上一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下一篇:东方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