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2024-10-15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共12篇)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1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 这门学科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是一门新的学科, 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仅靠教材案例进行教学, 导致教学低效。因此, 我们要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着的大量的可以成为技术课的资源, 并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 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和价值, 以此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挖掘生活资源, 培养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光靠教材是不行的, 因此, 我们要深入分析推敲教材, 努力满足学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 紧密结合教材挖掘出生活资源, 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1. 利用学生身边素材, 开发资源

例如, 在教学《方案的构思》一课的中, 课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台灯调查和探究。课堂上, 学生反馈时, 大致从功能、材料、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创新美观几方面进行调查。接着, 学生在课中对台灯如何设计、制作进行综合地分析, 同时展开“适合中学生使用台灯的高度”、“在不同环境下又将如何分析产品的设计”等讨论, 使学生设计出能调节高度的书写台灯, 点缀房屋用的装饰台灯, 指示用的迷你台灯等。使学生更加理解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方面的设计分析思想和方法, 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也从中感悟到技术就在身边, 技术从生活中来, 从而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2. 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资源

例如, 在《系统的优化》的教学中, 我结合本校的实际, 让学生发言, 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 讨论本校作息时间表和高二年级课程表的系统优化。教师和学生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 同学们踊跃发言, 非常热烈, 争相提出自己优化设计的见解。又如, 在《设计与实践》的活动中, 我们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对新校园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有的同学还画出了优化后的效果图, 气氛活跃, 效果很好。

3. 利用意外事件, 开发资源

有时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 这时, 教师应该顺势而为, 灵活处理。例如, 笔者在上《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的课时, 当讲到《蝙蝠与雷达》时, 突然一只鸟从窗外飞进教室, 课堂一片哗然。笔者马上抓住这个“不速之客”作为活教材, 从鸟儿联系到了蝙蝠, 从蝙蝠联系到了雷达, 不仅没有影响课堂教学, 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讲到《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时, 突然教室窗外来了一位手拿“脚手架”的师傅要补刷粉墙剂, 这时学生的眼睛都投向这个“干扰”人物, 笔者则因势利导, 让学生观察“A型铝梯”的结构, 分析其稳定性原理, 这样“干扰”人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人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 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特别是因特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技术课程资源。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技术教学服务, 并渗透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1. 利用网络新闻激发学习热情

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导入中, 我引用了一则网络新闻: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 “我们有充分的把握, 奥运火炬一定能够在珠峰点燃, 而且会让大家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据报道, 珠峰常规条件下的风速达到16m/s~17m/s, 相当于八九级的大风, 气温都在零下30℃左右。在这样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 燃烧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展现出来, 都有很大的困难。除了要把不熄的圣火送到珠峰峰顶外, 国际奥委会还提出了一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能燃烧;燃烧会不会产生污染;整个过程的经济性如何, 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等。北京市科委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委员会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 组织论证最终提出满足奥运圣火上珠峰要求的指标, 涉及到7大类、22个具体的项目指标。2006年1月, 奥组委正式确定方案, 开始筹备、试验。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试验共进行了三组, 2006年9月第一次在三处不同的海拔高度实地测试后, 改进了方案;2007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 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达到预期目标;最后测试在2007年底完成, 其中包括在零下45℃的环境中测试, 超过了所有记录的珠峰温度, 还在30m/s风力情况下进行火焰燃烧情况的测试, 原来的设计方案又得到进一步改进。我布置本节活动课的任务是设计在有风的情况下能够安全使用的火炬, 至于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 学生们可以查阅资料, 也可以相互讨论。

本节内容属于事实性知识, 采用单纯的讲解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采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既体现了“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原则, 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生成。

2. 利用网络资料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 《技术与设计1》教材上提供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这一案例。如果光靠书本上的资料, 是极为不够的。所以, 我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结合课本案例和课件, 从爱迪生第一次来到英国伦敦看到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照明技术——电弧灯所引起的震撼和思考, 一直讲到1931年10月21日下午6时整个美国停电一分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大王”。用丰富的资料描述了这位伟人精彩的一生, 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新精神和勇气, 给学生以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教材资源, 培养实践能力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 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学中要尽量发掘和利用丰富的内容,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 从而使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例如, 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中, 我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让学生运用构思方法做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系统设计——旋转木马加速系统的设计。我先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展开设计与讨论。列出不同的方案,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试验和比较。并利用拼插式教学具来实现动手实践的环节。

几个小组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A组的设计方案是, 采用两个转轴带动大齿轮, 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B组的设计方案是, 采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 再带动小齿轮, 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C组的设计方案是, 用橡皮筋使大转轴带动小转轴再带动齿轮进行转动。几组方案一亮相, 我肯定了大家积极思考和动手的精神。前两种安装方法相比只是安装的系统更稳固, 在速度上并没有太大差距, 施加相同的力后速度是一样的。C组的方案, 虽然比前两组速度加快了, 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就差了些。怎样才能在系统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传动速度更快, 更省力?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对每个小组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 对整个系统的驱动装置、传动装置、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设计。

面对学生们不断迸发的思维火花, 我打消了阐述一下自己观点的念头。于是进一步提出下节课的要求:“这一问题的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重要的是我们充分关注到了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设计对象的特定条件和环境, 针对今天的讨论, 完善设计方案, 分组绘制设计图样。”这节课结束后, 很多学生都意犹未尽,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关注生活世界。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对学生形成并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课程的建设者, 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开发成技术课的课程资源。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2

一、对体育设施资源的有效开发 1.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体育器械的多元功能。例如:短绳可以做绳操、捆绳投掷、踩龙尾、抓尾巴、角力、快快跳起等游戏;我们自制的自行车外胎,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在增加了器材的美感的同时,还加强了车胎的硬度,车胎除了可以做跳、转、滚、钻、抛等活动外,还可以摆造型,开火车等;还如喝剩的矿泉水瓶子,可以用来做自编沙瓶健身操,可以用来做固定目标靶子,可以用它做保龄球,可以用来做运球的障碍标志,可以用来做播种与收割游戏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很多简单的器材还是有很多使用的方法。2.体育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 体育教学场地如果设计得趣味性强,针对教师来说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如果您现在看到的是: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以 10—15 米为半径的大圆,每间隔 1 米处就放置很多沙包和垒球勇者投掷的子弹,这样组成的“攻占堡垒”的游戏设计,使学生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其运动参与意识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中教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回家”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得到它,既完成了器材的发放又使学生感到好玩和刺激。3.自制器械鼓励自制器械。如:利用废旧的汽车和自行车轮胎进行跳跃、滚,搬运、角力等游戏,缝制沙包、折纸炮、纸牌,用可乐瓶作保龄球等等,这些器材制作简单又安全,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4.废物利用 如:3 年级的一节投掷课,按理要用实心球的。课前我就设想把实心球改成了揉成大团的报纸,对学生掌握前后抛技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加强了安全教学。在课的前半部分,我让学生把报纸叠成飞机,让他们在操场上进行飞行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高,看谁的飞机飞得远!在学生充分活动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的飞机飞得既高又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把投掷的要点都说了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男同学两组,女同学两组)让他们根据刚才说的要点,再重新组织一次比赛。在学生的兴趣出现回落之后。我又让学生把飞机改成纸团,让他们先站成一个大圆,随机找几个比较灵活的学生站在圆中,让他们对准中间的学生进行投准练习,规定只要砸中了,就可以加分!学生又是一个活动的高潮,在练习中,学生为了尽量投得准,想尽了办法!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从下向上抛!于是我叫了暂停,规定只许从肩上投!当学生玩得差不多后,我又让学生站成一排,进行掷远比赛,看谁掷得远!从足球场的一端开始掷,看掷几次能掷到另一端!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让学生把报纸叠成纸牌,让他们在塑胶跑道上进行砸纸牌游戏,学生更是达到了一种另外的高潮。利用一张报纸,让学生变换不同的玩的花样,学生没有感觉到在学习什么技能,却通通掌握了投掷的基本技巧与技能,学生在一种玩的情境中学会了知识,关键是愉悦了心情,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在投、掷、砸的过程中,发展了上肢力量,在奔跑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腿部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玩得开心,教师教的省心,一举多得。

二、对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开发 1.对校本教材的引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富有个性的体育校本课程,从智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除了保留的登山、轮胎游戏的校本项目,还引进国际象棋为校本教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生到老师,人手一副国际象棋,每周定时请苏州的国际象棋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再对学生进行授课,每周保证一个班有一节国际象棋课。2.对运动竞技项目的改进 对于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的选择要善于“扬弃”。例如:排球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太高,我们可以让球着地后再接起,或增加人数和缩小场地等。前滚翻教学不一定非按动作的技术流程和难点来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不同滚翻带来的乐趣,如左、右侧滚翻,单肩滚翻等,再“规范”教学,效率会更高。3.对游戏教材的创编 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有着鲜明的教育内涵。深受学生的欢迎。它融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如何设计、修改、创新游戏已经成为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学生在课余喜欢追逐打闹这一不良行为,我就创编了《冰人》游戏,通过实施,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不良现象,增强了学生的耐久跑,快速跑的能力。4.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对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可采用体能分组、男女分组、男女合组和友情分组等各类小群体来激发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学生更大地参与运动;改革传统的课间操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避免了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又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练习时间充足,真正使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5.对民族体育的挖掘 民族体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既有各自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如武术、花色跳绳、踢毽球、滚铁环、抽陀螺等,都可引进现代课堂,以此补充校本教学资源,同时也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6.实现体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 学龄初期的儿童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多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练习时则可采用摘苹果、夺红旗、找朋友一起练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指导高年级学生上网浏览相关体育信息等。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体育资源,使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3

1.横向增加知识点

合理开发和使用小学数学习题资源需要横向增加知识点,以教材为题材,将所学知识进行横向拓展,并且联系现实生活,将知识点以及生活常识进行横向连接,扩展学生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了解。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分、秒》(苏教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扩展到年、季、月、周、天、时、分、秒,在扩大知识点的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时间概念。比如:小红今年二年级,再过2( )她就可以读四年级了,学生根据常识自然知道是括号中应该填写“年”。那么一年有几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春、夏、秋、冬”,所以他们就认识到“一年有四个季度”,而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有4周、28/30/31天,每天24小时。然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观察学生晚上睡觉、吃饭的时间长以及眨眼的时间长,一般学生晚上睡觉需要9小时、吃饭需要20分钟,眨眼睛需要不到1秒,那么可以明显地对比出:时>分>秒,并且通过钟表形象地告诉学生,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2.纵向增加知识点

合理开发和使用小学数学习题资源需要纵向知识点,教师编排习题时候,需要整合知识点,挖掘习题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将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到新旧知识,合理将新旧知识点以纵向的形式串联起来。如在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旋转》(苏教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所学的《三角形》内容为线索,让学生理清三者的内涵以及区别。如,让学生动手裁剪出各种三角形图形,通过一次折叠,看看能不能将折叠部的边、角都重叠起来。学生通过动手可以直观地发现,只有等边以及等腰三角形可以达到这个要求,随意可以称这两个图形为对称图形,那么对称的含义即图形或者物体的两边,在大小、形状以及其他方面具有一一对应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在草稿上画出剪出的直角三角形的轮廓,固定直角将图案顺时针旋转180°,并且将旋转后的三角形进行移动,钝角与原直角重叠,直角与原钝角重叠,学生就会发现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旋转是指物体围绕一个点/轴做圆周运动,而平移是指物体上的所有点进行直线的、相同距离的移动。

二、连接小学数学习题资源的“线”

1.横向连接知识线

小学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往往可以通过不同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小学数学习题能体现出不同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将其进行横向的知识线连接。学生通过这些习题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连接并且形成知识线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在六年级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苏教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之前学过的小数以及分数的知识,设置三者相关联的习题,如:90%可以转换为( )小数、( )分数;0.56可以转换为( )百分数、( )分数;2/5可以转化为( )小数、( )百分数;通过这样的习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以及分数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其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借助已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百分数,也可能提高小数、分数以及百分数之间的转换能力。而且通过这种知识整合、横向连接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强大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灵活运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2.纵向连接知识线

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其知识点之间属于递进的关系,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在开发以及使用小学数学习题资源的时候,注意按照这种顺序,编排适当的习题,使得学生在解决习题的时候,充分的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以及巩固、将这些知识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知识线,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五课《四边形与梯形》(苏教版)中“等腰梯形”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出一个等腰梯形,然后让学生画两条经过钝角且垂直于另一条平行的线条,得出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以及一个直角四边形;然后重新要求学生画一条经过钝角以及另一条平行线且平行于另一边腰线的线条,得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或者画两条分别经过两个钝角以及另一条平行线中点的线条,可以得到三个等腰三角形,由此可以分析等腰梯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面积计算方案。学生通过纵向拓展知识点,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对于旧知识的灵活应用,提升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在扩展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要开发小学数学习题资源必须整合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优化习题,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增加自己的知识点,把所学知识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配置 篇4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虽然只是一句电影中的台词, 却揭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中起最终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唯一具有不可限制潜力的资源, 在现在和未来的各个行业的运作中不仅决定着创造物质财富的数量, 更影响着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 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的意义

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最大化[1]。具体表现就在于协调内部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人际关系处理手段总有差异, 一个组织中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常常受到这些人彼此关系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是正面的, 则人力资源的价值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给组织带来应有或更多的效益。但若影响是负面的, 则人际关系就成了制约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因素, 给组织利用人力资源价值造成损害[2]。因此, 实现“有效”的前提乃是协调, 也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最大限度激发出这些人潜在的主观能动性。

2 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最关键的因素。从劳动者一方看, 当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时, 劳动者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及劳动舒适性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劳动者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一般难以遇到能够满足预期目标的职位, 这种现实和希望之间较大的差距会形成阻碍力, 造成人力资源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也就达不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程度实现。从用人单位一方看, 相对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同样给用人单位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造成阻碍, 由于这种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素质良莠不齐, 很难形成较系统和规范的人力资源层次分布, 单位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难度大, 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较高, 投入与产出比相应较低[3]。

相反, 若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对较高程度时, 劳动者一方找到理想职位的可能性提高, 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舒适度等各方面给劳动者带来的物质和心理满足程度提高, 则人力资源潜在的价值得以发挥的可能性相应提高。而用人单位一方则能够在普遍接受较好教育的人力资源群体中得到更多选择机会, 由于此时人力资源素质在良好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中达到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 用人单位开发和配置理想人力资源的机率提高, 则其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也会更加趋向合理化、规范化。

3 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配置的举措

3.1 保持适度流动性

古语云: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指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下的流水和门枢能够保持新鲜不腐坏。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过程中保持适度流动性也能促进人才寻找最合适的位置及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日本著名企业索尼公司为例, 索尼内部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着岗位轮流制和内部竞争上岗制。前者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就将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适度调换, 既避免同一岗位上同一批人过长时间的工作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效率;又让工作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其他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辛劳程度, 以此在对比中形成更具包容心的工作态度, 学会设身处地替同事、客户着想, 以更良好的服务态度开展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而内部竞争上岗制则是索尼公司在内部刊物上将公司有空缺的岗位公开登出, 鼓励其他岗位员工尝试竞争上岗。这种作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通过尝试其他岗位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员工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4]。

保持适度流动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上可以起到主动激励和被动激励的双重作用。对于原本处于较低岗位层级的工作人员来说, 由于有机会向更高岗位流动, 能够使工作人员给予自身主动激励的意识, 从而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工作技能, 以期得到心目中更好的岗位。而对于已经处于中层或高层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 由于岗位存在流动性, 也就是潜在着既有的岗位被其他更优秀人员取代的危险, 因此这些中高层级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 以更好的工作状态展示自己的价值, 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保住现有的工作岗位。

适度流动性能够避免劳动者由于长久地处于一种工作环境、从事单一工作内容而形成的麻木、懈怠、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 特别是在已经极其熟悉的环境中养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实质上的不作为。流动的岗位相当于给劳动者形成一种差异化的良性刺激, 使其始终保持恰当的新鲜感和压力感, 进而始终有意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既是促进劳动者自身工作素质的不断提高, 更是促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不断发挥出更多潜在价值的尝试。

3.2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 终生学习既是一种工作状态, 也是一种生命状态。在学习氛围中的人不易衰老, 不会与社会脱节, 更能随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常常就是在经过了足够的培训与再教育过程后, 职工队伍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潜在人才价值得到再次挖掘的结果。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就是指人力资源与物质、自然等资源有所结合后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而促成此过程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加强培训,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 信息时代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正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加强培训起到的是两个方面的作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 培训在于持续挖掘人力资源潜藏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为单位创造更多的财富、及大的提高职能效能;从人力资源角度看, 用人单位开展培训意味着发展仍在继续, 职工仍然有晋升的机会, 个人事业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尽头。

3.3 建立梯级人力资源队伍

梯级人力资源队伍的建立意味着用人单位不会出现人力资源“青黄不接”的断层危机, 无论哪个层级都始终保持着足够的人力资源可供使用和挖掘, 也不会因为出现临时的人力资源变化给单位正常的运作造成阻碍或制约。梯级人力资源队伍既是成熟的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面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举措, 也是对各层级人力资源进行的鞭策与推动。由于每一层级人力资源均有可替换的后备人才队伍在接受培训和教育, 则既有岗位上的职工会保持适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由此不会放松自我学习和进步的要求。这是促成整个人才队伍“永葆青春”的较好方式。

此外, 梯级人才队伍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全能型、多面型的实用人才, 也就是拓展人力资源应用面,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向纵深、横向立体化发展,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这样的人力资源“多面手”同样能够促进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最大化, 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有效和高效。

4结语

人力资源, 一种正在超越传统自然资源、物资资源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新时期成为决定各个行业、用人单位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就是通过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结合自然与物资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有效性的因素众多, 比如经济因素、竞争因素等。有效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不仅是用人单位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举措, 也是职工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途径。

摘要:通过介绍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的意义和其影响因素, 提出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配置的举措:保持适度流动性;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建立梯级人力资源队伍。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配置

参考文献

[1]霍雪峰.浅谈我国当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财经界:2011 (2) :172.

[2]郭剑锋: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 (9) :19.

[3]李文斌: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2 (1) :11.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5

单位:联星学校 作者:何玉芳

摘要: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农村农村学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首先, 充分开发和优化组合信息资源;其次, 利用社区资源拓展语文教学;再次,校内物态和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最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希望我们的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校 语文教学 有效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 探索

目前,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也有现代社区的许多内容,如人际交往密切、拥有高新产业、电信无盲区等,属于发展中社区。我们学校正是中国诸多此类农村学校的一所,在语文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充分开发和优化组合信息资源。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不可忽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从而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指导学生广泛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在城市或者农

村学校,除了极个别交通极端闭塞、偏僻的学校都配备有一个图书馆或者图书室。在农村学校,由于其客观原因,其藏书无论数量和更新速度方面都不能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增长知识的好地方。针对学生的认知,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以文史、科普类居多。这就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作为农村学校,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坚持每个星期中的固定一天是图书借阅和归还日,让学生和老师利用这个时间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如此到今年已经坚持了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教师在这里获得了教学中所需的素材,而且学生在这里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许多课外的科普、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对教科书中平时生活中几乎无法获得知识点加深了理解。例如:学习文言文时,对陶渊明的生平、性格、品德的了解,更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意图的理解。

除了充分利用所藏书籍,在经费和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利用各种机关和城里的各种学校更新图书或搬迁的机会,搜罗来各类书籍,还有在每学期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已经读过的课外书,在班级里互相交换传阅,以及发动每年的毕业生和离校教师为母校捐出旧书等各种机会丰富藏书。

2、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资源。现在的学校普遍地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具有课堂容量大、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优点,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媲美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为数不少的教师眼中,电脑、投影仪等往往只是“设备”,而非“教具”,它们与日常使用的粉笔、黑板完全没有关联,并非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用具,这就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好用、不习惯用、不会用的问题。在我校的语文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对多媒体教学抱有很大热情,每个学期都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评比,互相提出优点和不足,不断进步,师生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帮助下,“师易教,生爱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会搜索相关网上信息资源,以便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吸收到信息资源库中来。如《长城》一课,学生对它的建造过程、建造方法、传说故事等等都非常好奇,而且在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通过图书、网络已经占有了一部分长城的资料,如果老师再死守课本,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必定举步维艰;如果教师知识广博,那么在引导学生时势必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满堂为之生辉。

二、利用社区资源拓展语文教学

在农村,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纪念馆等各种校外活动,体会家乡的优美景色、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等。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上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学生在社区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它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作出反馈,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例如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农村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不识字的农村老人读书报,帮助他们写书信、寄包裹;纠正看到的宣传标语的错别字;在新农村建设中,参与树文明新风,用言行宣传讲文明、讲卫生、不赌博、不乱扔纸屑……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学生在社区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目前,我国虽然尚缺乏专门保障学校与社区沟通结合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但让社区与学校互通互助,将是新课改的趋势。

三、校内物态和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农村学校虽然没有城市学校那么多最新最好的物质资源,但是农村校园物态资源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感性、最直观的材料,青山绿水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带给学

生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美感的熏陶,而且为学生学习语文涂抹了一幅多彩的画卷。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与载体。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在青山绿水间点缀一块块标语牌引导学生感悟,将会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练性和表现力;镌写一处处名人名言催人奋进,发人深思;例如:教学《桂林山水》等一些优美景物描写的课文或进行相应的景物写作训练时,可以以校园以及周围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为直观的对象,掌握写作方法,体会优美景物。

四、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建设资源综合运用的表现形式。为改变以往片面突出学科课程、国家课程的倾向,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管理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我们学校初步尝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结合农村学校地大开阔的特点,在校园空地上种植各种蔬菜,在1-3年级我们开设了以观察蔬菜和小动物的生长为主的校本课程;在4-6年级我们开设了以种养和研究动植物为主的校本课程。我校语文老师还负责编辑了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教科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6

一、科技档案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由于档案系统长期形成的封闭和半封闭环境的影响,许多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重管轻用”上,认为只要按时接收,按时开放,提供凭据就行了,对于如何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想得不多,行动上缺乏积极主动性。

2、长期以来,档案工作仍是强调保密多,开放型管理少,强调馆内提供利用多,利用科技档案为社会提供服务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原始、简单的数据整理状态,信息含金量低,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强调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到了开放年限还不开放、该公布的档案不公布,错过了科技档案利用的有效价值时期。

3、即便进行了开发与利用,但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精品不多,缺乏时效性。不能够“适销对路”。表现在某些课题开发的信息产品对于目前的科技活动没有指导借鉴作用,而到了社会需要这些课题的相关信息时,又失去了现实意义,只好闲置。相反,对于目前社会亟需的课题信息,却由于未能及时开发而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降低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终导致开发与利用脱节。

4、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不够。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主要源于其潜在价值,而潜在价值的大小,除了决定于科技档案内容的科学水平外,还取决于科技档案的质量。当前影响科技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不够,一些单位只向档案部门移交成果阶段材料,大量课题研制阶段的材料仍留在课题组个人手中。因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是影响其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关系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

5、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渠道单一,长期徘徊在机械式的提供档案和常规编研的局面上。当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空前活跃,渠道众多,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检索技术,就能够了解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情况,这给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冲击。

二、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利用制度和服务体系

首先,要分层次构筑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一是要建立行业档案信息资源体系,集中本行业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整体开发,综合管理,形成档案信息的拳头产品,为某一行业服务。二是要建立地区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应以地市级综合档案馆为中心,辐射各县、市、区,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体现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这种信息资源体系有利于档案信息的整体开发,统一运用。三是要建立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形成全国信息开发利用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规范开发档案信息,也有利于各行业的利用,可体现整体优势,有利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走向市场,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建立档案信息库,创造信息开发利用的资料基础。目前,档案信息库的建立要以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经济建设档案、历史档案以及专业档案为主,要以文件目录为依据,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和管理工作,并同时开展档案咨询服务,介绍档案信息开发的基础和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益,只有配套联动,才能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正确处理好保密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说所收集来的可开发的科技档案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科技档案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公布于众。科技档案该保密的要保密,该归档的就要保证全部归档,技术成果能开发的要开发,要认真遵守《保密法》、《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和有关保密规定,这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原则。保密工作做得好,能够直接促进科技档案开发工作。科技档案是一种科技储备形式,对它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发,但现在我们在如何界定哪些科技档案是该保密的、哪些科技档案该开发的问题上还比较模糊。有些开发者对技术成果档案保密过严,限制过多,影响了科技档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相反,有些开发者保密意识淡薄,因泄露秘密而造成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人员业务素质决定档案开发利用的水平

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部门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应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在为科技人员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要想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必须提高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和较高的知识层次与先进技术水平。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是更奇缺一些单位的档案部门虽然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录入了不少档案信息并编制了各种专题目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的检索功能。一方面是由于适用的管理软件尚未出台,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历来崇尚“默默无闻”的工作方针,他们只满足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头脑中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宣传和开发的意识。还有一些档案管理部门采取的是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没有针对馆藏档案内容开展方便、快捷、行之有效的利用方式,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这里所说的利用效率不是针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而言的查全率、查准率,而是查询者来到档案室后,手工检索的繁琐、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阅览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的降低,令查询者望而却步。试想档案管理者如果只限于管好档案这最基本的服务方式,怎能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发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档案开发与利用的管理水平的高低。

五、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对策

鉴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不能坐而论道,也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在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地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档案工作其他环节的落脚点。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是“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是档案工作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档案部门最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工作。首先,从事档案工作的干部职工,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善于创新。要明确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主导,这项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尺度和标志。要破除“重管轻用”的观点,克服“无所作为”、“不求进取”的消极落后的思想认识,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这是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次,各级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对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向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倾斜,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能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上发展,真正起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另外,档案工作部门也应树立超前意识,立足于出成果,出效益。

浅谈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7

1 制约有效开发的因素

1.1 开发客体的状况阻碍有效开发

首先, 档案保管的分散性影响档案的有效开发。档案保管的分散性包括保管地点的分散性及保管形式的分散性。档案的保管地点随着档案形成年限的不同而不同, 由档案室到档案馆, 档案馆又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档案馆, 国家级与地方级档案馆, 不同的档案保存在不同地点, 势必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进馆档案又有来源、事由等不同分类法, 使内容密切联系的档案在实体保管中变得分散了。

其次, 档案利用范围局限性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档案在档案室阶段是档案第一价值实现阶段。档案室是某一独立社会组织的内部职能机构之一, 没有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职责和义务。这个时期档案主要服务对象是档案形成机关, 工作重点是为本单位的各项工作服务。档案存放在档案馆是档案第二价值的实现阶段。档案馆是专门保管国家历史文化财富、并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服务的基地。但由于档案查阅手续繁琐, 一般人很难轻易接触到档案, 这同样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带来了不便。

再次, 档案传播的滞后性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档案工作历来遵循到一定年限开放的做法, 客观上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周期过长, 对于急切需要利用档案的人们来说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1.2 开发主体的素质制约有效开发

首先, 开发意识的被动性制约有效开发。长久以来, 档案工作人员处在一个被动工作的状态, 只能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及年度工作量开展工作。因为档案数量繁多, 有些工作是档案工作者毕生都无法完成的。为此, 往往导致放慢工作进程, 降低工作效率。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主体力量, 档案工作者的文化层次及对工作是否用心、细致, 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因为蕴藏在档案中的信息没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 不经过仔细研究是发现不了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的。

其次, 知识结构的陈旧性制约有效开发。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档案工作者只掌握档案相关工作程序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一些相关的历史、社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外语及计算机水平, 才能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2 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应对之策

2.1 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是有效开发的动力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代化, 要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目前,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档案馆有许多相像之处, 都是将一本书或一份档案数字化, 然后将其传送于网络, 为更多的人们所利用。而它们之间又各有不同。图书要注意版权问题, 而档案则要注意原始性及密级问题。除此之外, 两者相差无几。用作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稍加更改完全可以用在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系统之上。但两者在细节上还稍有差别。数字图书馆里的文章一般都是电子版, 是将书稿全部数字化上传到网络, 这个环节对于图书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现代化设备的便捷性, 在对书籍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势必要用计算机来排版, 书籍的电子版很容易得到。而档案材料有个原始记录性问题。利用者在看不到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只看到打印出来的档案, 档案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将档案扫描成电子版本, 其原貌便可以与读者相见。但还存在一个问题, 譬如中国期刊网之所以可以进行全文检索, 是因为期刊上全部都为电脑可以识别的字体, 输入检索词可以直接快速查找。而档案有相当一部分为手写体, 计算机无法识别, 在全文检索时必然会有漏洞。对此只能靠档案工作者对其进行识别, 在档案原件扫描材料上另附一份文件, 在利用者利用时, 原文和打字文件可以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个浩大的工程, 不能期望数字档案馆可以一步到位, 数字档案馆建设只能分批分期进行。

2.2 馆藏数量和质量是有效开发的基础

丰富档案馆藏, 是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基础。档案馆的全宗与全宗之间、文件与文件之间有着内容上的联系, 一个全宗、一份文件不能说明的问题, 或许将几个全宗、几份文件联系在一起时, 便可以发掘出一个全宗或一份文件中所没有的内涵。并且, 丰富馆藏数量可以丰富选题, 增加信息量, 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 使属于档案馆接受范围内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尽量齐全、完整, 这是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条件。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 篇8

从功能角度看,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素材性资源则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从呈现形式看, 有物化形式的、静态性的语文课程资源 (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等) , 和以生命为载体的精神性的、动态性的语文课程资源 (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 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等) 。这种精神性的、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 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

按照空间分布不同, 可分为课内语文课程资源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课内资源是我们最熟悉、最直接、感受最深的部分, 但却最容易被忽视。

作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但是在实施中, 正如前面提到的, 那些我们最熟悉最直接的资源, 却最容易被忽略。我们该如何立足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扎扎实实地开发和利用好我们课堂自身的课程资源呢?

一、善于挖掘、利用好教材资源, 打好学习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课堂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 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主阵地, 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和习惯。因此, 把握好教材, 就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案例:一位教师这样设定《去年的树》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另一位教师这样分析教材:本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 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 但大树被人类砍伐, 并制成了火柴, 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 通过鸟儿为失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 提醒人们:没有了树, 鸟儿将怎样生活?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刻不容缓。

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环保意识上, 学生认为砍树有罪, 但是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树都不能砍。教材也并没有说不能砍树, 也没有表现小鸟的悲惨命运。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教材, 辩证思考!一位教师认为:课文主要是讲友情和守信, 多元解读影响基本解读, 不如扎扎实实地抓一两个训练点, 所以只讲友情, 不谈其他。这样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不管如何,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是阅读的灵魂。教师可以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课文里的树和小鸟是好朋友, 树被砍伐下来, 制成了火柴, 小鸟再也见不到大树了, 不免有些遗憾。但是, 不见得就一定悲伤。“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儿,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小鸟也许有些难过, 有些遗憾, 但也可能是对朋友做出了奉献的赞赏, 是自己实践了诺言的轻松, 或者是见到了老朋友的欣慰, 还可以是对以后唱歌给谁听的迷茫。以友谊和诚信为核心, 放飞思维, 就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教师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呢?

在开发语文教材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课标和教材不是封了顶的“框框”, 而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跑道。我们强调在教学中要首先把握教材的主流价值观, 并不否认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

案例:先“整体感知”, 进行单元导读,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和课文的表达方式。同时, 抓住学生欲望被激活的契机, 将他们引向课外, 去收集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资料, 为后续学习做准备。如引导学生收集其他的介绍风景的优美诗文。在分课或分块的学习中, 帮助学生“感受、体验、运用”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 我根据课文特点, 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式, 在感悟语言形象、渗透人文精神、进行情感熏陶的同时, 使学生逐步掌握读书方法, 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单元)

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的开发, 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 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 延伸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表演作品、改编课文, 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因此, 在学完整个单元后, 老师又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回顾与交流, 组织学生在交流、介绍课内学习收获的基础上, 开展课外阅读, 交流阅读感受, 组织导游招聘会, 或为某个景点写解说词, 或评比最佳导游员等……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内需, 形成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在“整体感知———感受体验运用———整合感悟”这一教学流程中, 学生从目标出发, 到资源收集, 再到资源交流, 最后利用资源再创造。资源由静入动, 逐步生成,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态性、鲜活性, 让与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与有效的利用, 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发现、把握住课堂生成的资源, 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 而且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资源。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 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任何学习要提高它的效能, 都必须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经验的建构, 所以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 存在着由教师组织和学生经验构成的“课程重构”, 这就是实际进行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 确立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质量, 这本身就意味着对课程的再创造, 它的主导者就是教师。

案例:十几位教师正在听课, 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撞门而入, 径直入座。全班同学神色凝重, 以为教师肯定要狠狠批评他了。但是, 教师并没有停止教学活动, 也不做即时处理。当读到其中一句时就“诗”取材:“为什么用‘小扣’而不用‘猛推’呢?”学生议论一番, 认识到那是诗人懂得敲门应当是轻轻的, 猛推猛敲是不文明的行为。老师追问:“为什么在久不开的情况下还是‘小扣’呢?”学生说:“如果主人不在, 就更不应该猛推而入了, 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诗人知书达理, 有教养、有学问, 才能这样做。”这时老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座位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认为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猛推’还是‘小扣’?”这位学生脸红了, 难为情地点了点头。大家都友善地笑了。 (《游园不值》)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善于发现利用身边常见的东西, 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 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如果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 无视这些“即时因素”, 教学就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 使课堂教学形态趋向机械、沉闷和程序化。有专家说, 教学方案更“应当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 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教师必须根据阅读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 随时调整, 就像接住抛来的球, 或回应, 或再击, 组织、参与、引导, 让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体验、感受、态度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三、建设新的课程资源,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根据我们在实施教学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的教师利用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发掘课程资源;最好的教师建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些是原来存在的, 有些是动态生成的, 有些时候需要创设, 使课程资源人无我有, 无中生有, 才能更大程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后回校, 感受到孩子们一双双热切盼望的目光, 回忆起孩子们一封封情感真挚的信, 看着我精心收集的银杏叶和雨花石, 那种师生之间美好而温暖的情感, 让我改变了赶进度的想法, 决定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外出学习的感受。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开始了。

“小记者们”纷纷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我提问。在回答“小记者”的问题时, 对一些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资源的话题, 则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如“小记者”问:“我们的信您收到了吗?有什么感受?”我在征得写信人的同意后, 有选择地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孩子们的信。一时间, 孩子们和我都沉浸在浓浓的师生情谊里, 有的孩子甚至流下了热泪。当我问孩子们为何他们的信件让我们如此感动时, 他们纷纷意识到, 这是因为他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才写出了佳作。原来在课堂上需要费尽口舌的目标, 就这样自然达成了。在当天的日记里, 孩子们写道:“我以前从没上过这样的语文课, 今天真高兴!”

教师将自身的经历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其教学活动, 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看似不经意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达到了本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教师不仅发现了自身的资源, 而且巧妙地参与教学资源师生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师生之间爱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态度无不成了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案例:上课铃响了, 于老师还没到教室, 同学们都望着门口。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 老师还没来, 一些同学开始坐不住了, 伸长脖子, 东张西望。有些同学焦急地议论起来:怎么了?于老师从不迟到的呀!有些同学干脆站起来趴在窗口上往外望, 有些同学建议班干部去找老师, 或向校长汇报……

5分钟后, 于老师出现在门口:“同学们, 等急了吧?”同学们哄然大叫:“急死我们了。”老师说:“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着急的, 你们把刚才等我的情景、心情、感受写一篇作文, 好吗?”

学生十分兴奋, 许多同学写出了非常精彩的作文。

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现有状态是缺乏资源、缺乏兴趣和灵感。教师“迟到”这一出乎学生意料的行为, 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作文的审美疲劳立刻消失了, 对习作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更高的层次。这一资源本来并不存在, 是教师的智慧创造了它, 建设了它。

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篇9

为了让现有的企业文化资源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必须加强企业文化资源开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就是企业文化塑造工程。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常见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 资料研发。

资料研发是指综合利用企业相关文章资料进行的考察调研方法。对企业这些文案资料,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查看阅读层面, 而是要像采矿一样, 深入矿山, 去研究, 去发现, 去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资料研阅是资源开发的十分艰巨、十分扎实的基础工作。在实践中, 搜集和研阅的主要资料是:企业所在地地方志;企业所在地地方年鉴;企业历史沿革资料, 如企业志、厂史等;企业近年印制的企业简介、企业画册、企业图书;企业当年及其上年的工作总结报告;企业近年自办报刊及内部简报;主要领导人的个人简历和业绩资料;主要领导人近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企业近期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公司章程及主要制度文本;企业组织架构基本情况;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企业近年文化建设工作相关资料;企业近年使用的理念, 如标语、口号、广告词等;企业员工手册及相关行为准则;企业近年表彰的优秀人物介绍;企业近年荣获各类表彰奖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资料;企业近年客户和员工满意度调查资料;企业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危机处理资料;企业近年员工培训活动资料;企业形象标志内容及使用情况;大众传媒近年间对企业的正负面报道;所属行业法规、政策及态势;其他相关资料等等。

2. 个人访谈。

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的工程中, 资料研发是一项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而企业的大量信息、特别是企业文化所涉猎的人的意识形态领域, 往往不是以书面形式而存在, 未能形成文字资料。因此, 要开发人们头脑中资源, 必须探入人们的头脑, 尽可能地挖掘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真实思想, 就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个人访谈。

个人访谈是搜集信息开发资源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企业当事人的直接面谈, 包括对企业高层领导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的个人访谈, 可以填补企业文化咨询顾问知识结构的缺陷, 并能增加咨询顾问对该企业的认识和知识。这种访淡, 由于是双方直接面对进行适时沟通, 避免了调查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深度化, 可获取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明确的信息资源。

3. 问卷调查。

个人访谈得到大量的企业文化信息特别是人们主观意识, 这为企业文化基础资源的定性分析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感性的素材。但满足不了企业文化资源开发进行定量分析的需求, 而在严谨的科学的考察调研中, 定量分析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调查问卷是为了配合资源开发达到调查目的和收集必要数据, 而设计出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用来收集有关参与者认识、态度、意愿、理念等主观性情况, 也可以反映咨询项目所需要的客观性数据。问卷调查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 (1) 调查问卷的设计:确定所需的信息、选择问卷的类型、填表人员基本情况设计; (2) 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问卷填写人的选定、问卷填写的保密性、问卷填写的真实性; (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运用SPSS 11.0社会统计软件工具进行。

4. 故事征集。

企业员工中蕴藏着巨大的企业文化资源, 等待着人们去开发。企业文化来自于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资源。而企业实践往往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过, 推广某个理念, 讲故事是一种很可取的方式。企业故事是企业理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讲故事则是企业理念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理念故事化, 故事理念化, 通过原汁原味的企业文化的故事, 来传播和诠释企业文化的理念,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在企业开发企业文化资源的工程中, 故事征集就是方法之一。故事征集一般要先明确征集的意义, 确立征集的主题, 并阐明征集的方法。

现场环境观察。企业环境体现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 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深人企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生活环境现场实地观察, 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考察调研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一是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 通过对企业所处自然环境的观察, 可以了解企业的生存环境, 企业的环保意识, 企业的发展前景。二是工作环境观察。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 优化企业工作环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工作现场的观察, 如对车间布局、生产秩序、产品包装、物料存放、设备设施、现场管理的观察, 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生产安全文明状况及员工对企业的工作态度等;对员工服饰、员工仪容、员工举止的观察, 可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从办公室面积大小和陈设装修, 可以判断企业的权利意识和等级观念等等。三是生活环境观察。企业的生活环境对企业员工的健康、人格的自我评价以及归属感都有直接的影响。

5. 专题研讨。

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中, 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 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高层经营者研讨会、中层管理者研讨会、基层员工代表研讨专题等。专题研讨会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设定专题, 二是要善于引导。

二、企业文化资源的评估

把企业文化资源发现出来, 开发出来, 还需要去鉴别、去分择等等, 即诊断评估。几乎所有企业, 在未对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开发评估前, 对自身的家底是模糊不清、心中无数的。评估对企业所基于的地域特色、行业大势、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现实契机等进行分析, 将各种要素界定在特定的研讨范围内, 以文化视角审视其背景要素, 探询该企业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评估将对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管理方针、经营思想等进行判断, 对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基础资源进行评估, 这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设计提供重要和充足的依据;评估将对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负面因素, 尚存的难点和差距进行诊断, 以期引起关注和改善。同时, 在评估的过程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思考, 逐渐形成企业文化主体设计的思路。

1. 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

在企业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中, 人的因素第一, 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 人的因素第一,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所谓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人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企”字没有了“人”就成了“止”, 止者, 停也;企业也就不存在了, 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包含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基本员工三个方面的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人中, 最核心的人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企业领袖, 而且还应当是企业文化的思想领袖。在有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家个人思想的扩大化, 他的思想资源, 往往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企业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以企业家的思想资源为源头, 围绕企业家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决策水平、创业意识、经营哲学、管理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各方面开展, 为评估分析积累丰富的素材, 找出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企业家个人特质的正面评估, 要符合实际, 恰如其分, 不能任意拔高, 但也不能评估不足。此外, 在对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方面, 除了对企业家个人特质进行评估外, 还必须注意对以最高领导人为代表的高层领导层这个企业家群体作出分析评估。在分析评估时, 在维护团结稳定的前提下, 不回避矛盾, 甚至把他们放置到问题的焦点中去分析, 既正面肯定他们的正面要素, 同时也恰当准确的分析他们存在的负面因素。

中层管理者文化资源评估。在现代企业中, 中层管理者一般指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企业里, 他们承上启下, 上传下达, 是企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在企业文化评估实践中, 除了重点把握企业家的思想资源外, 重点和主体的考察调研对象就是这个阶层的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多数是在企业成长起来的骨干, 也有的是引进的管理人才。当今不少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大多数用竞聘上岗的制度, 这个层面人员的文化心态, 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主流心态。在正面评估同时, 对中层管理者存在的负面因素, 也要加以中肯恰当地评估。

基本员工文化资源评估。这里所谓的基本员工, 是指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基层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则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 “以人为本”, “平等地对待员工”几乎已正式成为了国内国外的企业的共同信条, 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员工的文化心态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等地对待员工, 如何正确评估这种状况, 对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具有重要意义。

2. 企业文化外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外部资源, 包括民族、地域、行业、社会、政治等等文化资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外部资源很重要, 但相比较企业内部核心资源而言, 又不居于中心主体地位。

民族文化资源评估:在当代企业文化塑造中, 不少企业在其需求中明确地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 要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精华。民族文化资源评估要对这一资源现状作出恰当的判断。

地域文化资源评估:通过企业所在的地方志, 地方宣传图书, 甚至还拜访当地的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 了解当地的地理、交通、气候、人物、风俗、民族、物产、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 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员工素质、亲缘血缘、风俗习惯影响的现状。

行业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文化背景要素分析上, 其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 行业态势以及行业的行为习惯, 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评估的内容之一。不同的行业, 必然形成不同的行业特征, 比如电力行业, 历史形成的垄断特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消失;城市商贸企业, 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短兵相接;高科技的科研人员, 更强调的是激情创新……

社会政治文化资源评估:实际生活中, 企业所处的当地社会和当地政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企业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企业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多少英雄豪杰, 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功败垂成。

3. 企业文化内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内部资源涉及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牌形象等文化现状, 作为文化要素加以评估。

价值理念资源的评估:价值理念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的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未经自觉塑造、系统整合、精心提炼之前, 仍然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存在;有的企业甚至通过简单地整理, 形成了价值理念的初步框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 作出恰当的评估。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企业的历史背景, 是企业历史文化的沉淀。对一个企业的历史文化评估, 除了对其特征进行定性评估, 还可以按企业历史沿革分阶段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简要地回顾企业历程, 揭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每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要素。

企业体制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和企业战略在企业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因此, 体制必然要影响文化,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在评估企业文化时, 体制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体制已经定型比较稳定的企业, 在体制问题上还表现不烈。但在一些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企业, 其体制的因素表现文化心态就更加强烈。

企业经营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经营, 因此, 对企业的文化资源评估, 必然涉及企业的经营问题。企业文化评估企业的经营, 不是评估其实际运作, 而是反映其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文化。在当代企业的经营文化中, 主要涉及下列理念: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危机理念、竞争理念、发展理念。在考察企业的经营文化时, 往往是以这些理念为要素进行评估。

企业管理文化资源评估:管理不只是单纯的管理, 管理也是文化, 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 它包含管理机制, 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等。对企业作文化资源评估中, 管理文化经营涉及的是制度执行, 行为规范, 上下沟通等方面。

企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评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有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 在考察企业的文化建设时, 就要关注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是否指派专人负责。企业文化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 机构的人员是否接受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机构开展过哪些活动?企业是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等等。

企业文化资源评估还包含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企业标志、企业广告等资源的评估。对企业文化资源的评估, 要在对各种文化要素评估之后, 对整个评估作一个整体判断, 提纲挈领地阐明评估结论。

总之, 企业文化资源评估是对要开发出来的资源来个清仓查库全面盘点, 是要将开发的资源按照企业文化分类的原则, 让其各归其类, 归纳整理, 是摆事实, 讲道理, 把企业文化的现状, 条分缕析, 评析其表象, 透析其本质, 同时, 也是诊断企业文化的元素中有哪些不健康的症状, 哪些有害的病症。最关键的是要全面评估, 正、反两方面总结, 系统评价, 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以便在资源整合中扬长避短, 推陈出新。

三、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

当我们用各种调研考察方法, 把各个企业潜藏的、分散的、混合的企业文化资源, 包括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核心资源开发出来, 同时, 又根据“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原则, 对这些资源的价值也进行了评估后, 还要需要在开发评估的基础上, 对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企业文化资源整合利用, 就是将已经开发和评估的全部企业文化资源, 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 进行整理、提炼、升华, 以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实现最优化的整体效果, 塑造出独具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中, 企业形象文化都是在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和外显, 这涉及到“企业形象”的理念塑造以及实施、推进、推广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初, 王清, 张羽.企业文化资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5:2.

[2]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

[3]张德, 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俊心, 等.企业文化学——企业现代管理制胜宝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1.

[6]黎群.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7.

[7]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7.

[8]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9]托马斯.J.彼得斯, [美]小罗伯特.H.沃特曼.探索企业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5.

[10]强以华.企业:文化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9.

[1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4.

略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10

一、普及传统艺术教育,传承优秀古代美术资源

普及传统艺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继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高中美术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国画,教师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让学生欣赏国画,学习国画的内涵文化,并进行国画创作。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作品鉴赏,但是关于国画常识的介绍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按照绘画的表现手法来区分,国画分为水墨画、白描、工笔画、重彩画、写意画和浅绛画等,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将国画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国画作品有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徐渭的《墨葡萄》、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图》和恽寿平的《出水芙蓉》等。教师在让学生鉴赏这些名画时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涵,例如《芙蓉锦鸡图》中有一只美丽的锦鸡落在娴静淡雅的芙蓉枝头,回首翘望右上角一对翩翩起舞的彩蝶,整幅作品色彩艳丽,传达出皇家的典雅高贵,宋徽宗在右上角题诗道:“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希望天下安逸太平,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最终导致“靖康之乱”的悲剧。《出水芙蓉》是“没骨花卉”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荷花清丽明艳,笔法洒脱飘逸,恽寿平在左上角题了一首诗:“冲泥抽柄曲,贴水铸钱肥。西风吹不入,长护美人衣。”将这一朵冰清玉洁的出水芙蓉比作冰肌玉骨的美人,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与坚贞的气节。徐渭的《墨葡萄》风格疏放,是明代写意花卉最高水平的杰作,作品中自题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传达了自己饱经患难和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悲愤。

美术教材中还有中国的传统雕塑,民间艺术剪纸、布贴等,教师在让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时应该告诉学生古代雕塑艺术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雕塑材料有玉、石、泥、木等。布贴是民间传统艺术,以布条为材料来拼贴美丽的图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普通的布条制作布贴画,把布条变成一件艺术品,让学生练习创作剪纸,使学生在做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继承优秀传统。

二、借鉴西洋美术文化,扩宽学生视野

高中美术教材中选取了很多西洋作品,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与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坐着的女人》、莫奈的《日出·印象》等。教师应该借鉴这些优秀的西洋文化,挖掘“洋为中用”的价值,告诉学生拉斐尔、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以端庄为重的肖像杰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使该作品达到神韵之境。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是米开朗基罗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以艺术的智慧和非凡的毅力所完成的巨作。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体现了母性的温柔与青春健美,不再是神的呆滞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梵高和莫奈都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

借鉴西洋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并不只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师应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鉴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像中国的壁画、雕像、园林、国画、民间的剪纸、布贴和西洋画与西方雕塑等,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增强学生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力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用PPT让学生欣赏王维的《辋川图》、吴炳的《出水芙蓉》、宋徽宗的《瑞鹤图》、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王冕的《墨梅》,以及郑板桥的竹、石、兰等。教师可以在鉴赏过程中告诉学生吴炳在《出水芙蓉》图用绿叶陪衬淡红色的荷花是为了突出荷花的芳容玉貌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马远和夏珪两位画家在绘画中表达了自己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角的不满与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怀,用半边山水象征半壁江山,因此被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左上角题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抨击了世态的炎凉,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他并不是传说中点秋香的风流才子,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他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或“吴门四家”。他在《画鸡》中写道:“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通过描绘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它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情怀。王冕的《墨梅》并不是黑色的梅花而是用水墨画的梅花,他在《白梅》中题诗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将画风、诗风与人格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因为他一生酷爱梅花,被称为“梅花屋主”。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兰竹图》中题诗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的坚贞气节。

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他们感受美术的瑰丽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爱国思想。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具备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认知功能,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教材,普及传统艺术教育;借鉴西洋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力量,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发挥美术资源的价值。

摘要:美术是一门具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高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充满艺术气氛。教师应该充分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以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本文将浅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并提出个人意见,希望对美术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2012,(22).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11

关键词:互动教学;情境;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开发学生资源

高中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彰显学生的个性,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

1.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会充分涌现出学生资源,加以利用則将产生新知识、新收获与新信息。互动交流能培养师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兴趣盎然,自我得到充分展现。通过互动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探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每次测验的试卷改完后,我都会把所有的题目分成9份,交给9个合作小组,让小组讨论、整理本组的答案,然后让每小组代表讲评,我则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倾听,不轻易评价对与错,而是了解他们思维的过程,然后问其他组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其他组会很踊跃地补充。

当你认真倾听,与学生平等交流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创新思维(或亮点),教师再智慧地加以利用,就能使课堂更加精彩,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充分地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合作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接受知识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提升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提出可供师生互动且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学习中所创造的情境必须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呈现有知识的源头或背景,而非突兀地给出知识点。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探究历史。比如: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一课时,先给学生看一段“崔永元带领队员们重走长征路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创设一个情境:南宁市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重走长征”的特色旅游路线,如果你被聘为这家旅行社的策划人,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推出哪几个景点?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感觉自己也是在课堂上重走长征路,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长征的过程。

情境的创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引起学生互动的激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创设情境时,提出可供师生互动且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激活学生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主、探究、

互动、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并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经验、知识、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兴趣、创意、态度及思维方式等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容易被激活,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探究所感悟到的知识比从教师那接受来的知识更深刻,更生动。具体方式如下: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与课堂展示相结合

课前教师需精心设计导学案,尤其要以课标为导向,在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代表展示或表演探究成果。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会提前让学生以拟人的手法写“圆明园的控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圆明园进行“控诉”。这一案例既能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知识,认真梳理史实,又能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魅力风采,还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内化价值观。

总之,让学生自主探究就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直接经

验,让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上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

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资源,也必将涌现出许多智慧,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教师需要在互动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从多角度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智慧,以此为契机,运用智慧进行知识、能力或情感的升华,从而使课堂更有魅力。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例如,在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分权制衡”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驴象智慧比拼”

环节,因为,在美国,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于是我把学生分成驴组和象组进行讨论。各组阅读思考本组的材料(时间:3分钟),再根据本组材料发现制宪时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文,前后左右桌讨论解决本组问题(时间:5分钟)。该案例因引入比赛环节,结果两大组讨论非常积极主动,且能提出预设的问题,两组推举的代表也回答得非常精彩,本组同学还能积极补充完善答案,尤其是让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令我满意。

3.课后学生自我梳理与研究学习活动相结合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感受、见解、创意或思维方式,因此,课后让学生去自我梳理就是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举措。比如,我每上完一课后,便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然后从中挑选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展示,这一做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做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有知识树型的,有图表型的,有文字浓缩型的,还有诙谐型的。我想,在学生制作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就是让我们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鼓励学生,欣赏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经验、知识、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兴趣、创意、态度,学生间的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错误等,即了解了学生资源,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然而,要想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必须鼓励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和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大胆质疑,敢于直陈己见,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多元的,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要以学生资源为起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朱慕菊,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2011C0307)阶段成果之一。

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12

一、依托教材内容,拓展课程资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才可能创造性地拓展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案例一: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看我多精神》

《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有三幅分别表现学生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教材内容呢?A教师先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在交流中,随机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孩子们从中初步了解怎么做才能有精神,精神饱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接着利用学生这份宝贵的人文资源,请了一些坐得极为端正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激励情感的方法,让那些坐在台下的孩子们在欣赏时,不仅仅是再次了解坐的正确姿势,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到“台上的同学坐得多精神!有精神的孩子是多么的光荣!我要做个有精神的孩子!”)促使他们从心里追求做个有精神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也会付诸实践中。课堂实践也证明,台下的孩子们在榜样的激励下,纷纷自觉地模仿,纠正自己坐的姿势。然后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那些坐、立、走姿势正确的孩子拍拍照。在课结束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孩子们看到自己如此有精神,纷纷给自己鼓起了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课后,该教师还把这些照片贴在教室墙壁上的一棵“青松”上,并鼓励更多的孩子能成为此“树”的好果果。

A教师没有引用太多的课外资源,而是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它直接形象地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才是有精神的,孩子们正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在老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中,纠正自己的不良姿势,形成良好的坐、立、走的习惯。事实证明,有效利用教材内容,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贴近学生生活,筛选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要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案例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家乡特产知多少》

《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特产。而教学目标是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初步感受祖国物产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B老师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填充,而把大量的时间落实在了解绍兴特产上。在了解绍兴特产这一部分下足了工夫,所选资源都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课前,该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请学生带来了一些绍兴特产,并对它作初步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通过看、闻、摸、尝,了解该特产的特点。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全程以主持人的身份和学生聊绍兴特产,接着出示几种绍兴特产,请学生认一认,并简单说一说,然后列举了绍兴特产代表——绍兴黄酒,做好酒文化,从而体现绍兴人聪明、智慧、能干。最后通过“绍兴特产专卖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广泛了解、宣传绍兴特产。看得出该教师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真实。

可见,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筛选。所选课程资源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问题的解决也将回归学生生活,这种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

三、关注课堂生成,捕捉课程资源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紧紧把握瞬间的教学契机。

案例三: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

师:在美国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大公司应聘,在公交车上却因为贪小便宜而逃了票,被记录在案。最后也因为这么一次不诚实的事例在许多家大公司都没有应聘成功。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与大家交流?

生1:那个大学生太不诚实了,也因此贪小失大。

生2:大学生也太可惜了,就为这么一次逃票事件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3:这些公司的老总也太武断了,毕竟那是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啊,这岂不白白浪费人才吗?

生4:公司的老总做得没错嘛,人贵在诚实,如果录用了他,今后他在工作中撒谎,那岂不是后患无穷吗?……

师:大家说得多好呀!“诚实是金”,一个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应该诚实,因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

生5:(忽然站起来)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开学初,老师在我们年段交的学费中收到了一张百元假钞,我想这个学生或是学生的家长也是非常不诚实的一个人!

老师一听,先是一愣,后又恍然大悟,是有这回事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有关“诚实”的话题吗?于是,该教师打破了正常的课堂程序,而是抓住了新的“生成”资源,组织学生对“假钞事件”进行讨论:

1. 谁不诚实?为什么?(有可能是这个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的家长,也有可能是把假钞付给学生家长的人,还有可能……)

2. 怎样辨出假钞?

3. 假钞流行有什么危害?

4. 生活中应如何抵制假钞流行?

通过学生“打横炮”而生成的主题,引发了课堂大讨论活动,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课堂交流,触动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震撼了学生的魂,指导了学生的行。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而且对那些“制假”不法分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油然而生。可见,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孩子,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上一篇:动漫创意下一篇:党的纯洁性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