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2024-09-20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共7篇)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1

摘要:在去年我国CPI指数大幅上涨, 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情况下, 我国十年内首度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并加快金融行业各方面的调整, 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以达到抑制通胀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配合强化政策效果, 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希望借此对宏观经济走势作一简单剖析。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银行信誉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

如果将2007年的经济情况与1994年的高通胀的经济情况作一比较, 就会发现本轮通胀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1994年的通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长期这一特定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结果,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旺盛, 带动了整个经济的高速运转。由菲利普斯曲线可知, 经济增长往往与较高的通胀水平相伴而来, 因此便引发了1994年的一轮高速膨胀。2007年的通货膨胀环境则显得复杂得多。首先,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 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外热钱大量涌入追逐投机利润;其次, 对外开放二十年来, 我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这使得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也进一步增加。再次, 全球的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 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对粮食价格的管制, 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相对过高, 也使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胀压力。

在此情况下, 我国适时改变了政策取向, 将从紧的货币政策首次提到公众面前。这无疑将对市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 银行业必将紧缩其信贷规模, 从而影响派生存款的创造, 进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 这也势必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金融监管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二、金融监管面临的压力

(一) 银行业监管的压力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之后, 由于银根紧缩, 商业银行首先面临的是流动性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上的资金融通将会得到强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流通的手段不外乎同业拆借和再贴现等几种, 由于融资渠道较少, 商业银行在银根紧缩之后,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向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全新的问题。海南发展银行在1998年曾经因为高息揽存而遭受倒闭的命运, 究其原因, 本质上逃避不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危机影响。而在十年之后, 银行对于一些客户开出的诸如代客理财优惠条件, 以吸引客户存款的方式, 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从紧货币政策推行之后, 银行业面临着流动性问题情况下, 金融监管如何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此外, 近两年来, 房地产市场的大热, 使得银行积累了关于房地产方面的贷款, 包括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和住房贷款。进入2008年以来, 住房的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趋缓, 而住房销售面积在不少城市出现了下降。武汉市的住房销售更是创十年最大跌幅:今年一季度全市商品住房销售1 0 7 0 1套, 比上季度减少13488套, 降幅达56%。在这样情况下, 房产开发商已经开始逐步退出房地产的炒作, 购房者也转向了观望态度。这对于银行已经投入的贷款资金回收, 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些资金中, 存在着一部分质差贷款, 本可通过贷款的风险分散来收回, 但从紧政策下的违约率提高, 可能会造成银行的部分贷款质量恶化, 美国次贷危机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房贷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有关部门如何掌控对银行业贷款的监管力度, 值得探讨。

(二) 证券业监管的压力

2005年以来, 我国进入了一轮全新的牛市。在此轮牛市之中出现了上投摩根老鼠仓事件, 给证券业的监管敲响了警钟。2008年以来, 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在股市下挫, 低迷不振的态势下, 投机力量的反复活跃成为了市场表现的唯一力量, 这无疑带给了证券业监管巨大的压力。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面对着业绩表现的需求, 可能出现逐步退出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对于内幕交易, 股市操控的监管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性。我国的证券业的信息披露, 一直以来遭受诟病。在全新的政策下, 对于信息披露的完善关系到股民对于股市的信心, 也关系到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因此,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信息披露的监管,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 保险业的监管的压力

保险业监管的基本内容包括:审批制度、资本金和保证要求、组织形式、停业清算、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经营范围监管、核定保险费率、核定保险单的内容、偿付能力监管、承保限额监管、保险中介人监管、业务竞争监管、各种准备金监管、对资产及责任准备金运用的监管、财务核算管理。保险业的营运, 其投资对范围、限额等有着较高的限制。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保险业监管面临的压力相对小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其监管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于保险业投资环境的关注, 以及其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三、协调金融监管配合从紧政策的手段

(一) 完善有关法律, 加强审慎性监管

我国目前对于金融监管配有相关的法律, 但在实际操作性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 金融监管若想收到效果, 完善法律是基础。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带来的诸多风险, 关键在于加强审慎性监管。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加强央行的监管, 防范金融业风险。对于央行的审慎性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八方面的内容:资本充足率, 呆账准备金, 贷款集中度, 流动性, 外汇风险, 国家风险, 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在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贷款集中度的监管和流动性的监管。在我国,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 5%, 对股东等关系人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 加强对贷款集中度的关注有助于防范贷款风险。流动性监管上则应该合理考察银行以合理成本举债或将其资产按其实际价值变现的能力, 防止商业银行的倒闭现象。

第二, 加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部门的协作监管。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资金的流动来维系的。而对于金融监管的实施, 从根本上来说, 可以通过控制资金的流向得以实现。因此加强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部门的协作, 将有效落实金融监管, 使得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监管更加富有约束力。

第三, 加强法律、新闻各部门的配合, 完善信息披露。这一方面将使得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补充。

(二) 建立合理的内控机制

法律方面的监管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可以归纳为外控。除去外控的手段, 金融监管还需要行业内部的控制来加以协调解决。从目前来看, 在以金融资产的创新, 作为应对从紧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问题的法宝时, 金融行业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 才能使得金融创新的风险最小化。在加强金融行业的内控方面, 不可把内控与外控割裂来看。强化内控与外控机制的配合, 将使得金融监管事半功倍。

(三) 加速资产证券化脚步, 强化行业间的合作与交叉监管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倒闭的困境,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它起到了规避风险, 转嫁风险的作用。而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投资银行可以为资产证券化提供顾问和融资帮助;商业银行可以为资产池的组合提供相应的增信担保服务, 保险业则可以对资产证券化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这便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要求各监管部门在配合监管之时, 相应地进行跨行业的渗透监管, 交叉监管。这样才能更完善地发挥监管的功能。在从紧货币政策实行的前提下, 资产证券化因为具有规避风险, 加强流动性的功能, 再次成为许多人口中的一个法宝。对此, 我国不仅要发展资产证券化, 也应该在资产证券化的开发过程中配以相应的渗透性监管, 让风险进一步降低。

结语

金融监管是控制金融行业风险的有效手段, 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一无二的功效, 有助于金融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 金融业面临全新的挑战, 此时加强金融监管有着其深刻的意义。我国应通过各手段加强完善监管体制。在金融监管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规划与风险防范, 这样才能让金融行业的发展有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2]、韩汉君, 王振富, 丁忠明.金融监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3]、郭田勇.金融监管教程[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2

关键词:农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率分析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农业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 通过农业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加, 或者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就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来说: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效益最大化是其核心内容, 它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规模经营要求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尤其要求农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适度规模经营。虽然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我国的农业产业的发展, 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种农地变迁导致农地的细碎化严重, 并特别指出这种农地制度安排影响了农业绩效, 对于农业产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Nguyen等, 1996;Wan和Cheng, 2001)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我国各地又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 总体上说, 这些制度的变迁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田传浩, 2005) , 我国许多地方由于这次农地流转制度变迁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方式, 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农地流转只是农地的经营权的流转。因此, 这些形式多样的农地制度变迁笔者将它们归纳为四种类型:农地经营权租赁、农地经营权的买卖、农地经营权入股 (股份制) 和农地经营权抵押。本文主要分析这四种农地流转方式的效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我国农地流转方式的效率分析

1.1 农地经营权租赁效率分析

农地经营权的租赁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者村集体将农地的经营权再租赁以获取租金收益的一种农地流转方式, 主要包括转租、转包、两田制、反租倒包等形式。其中以山东平度的“两田制”和遍布全国的“反租倒包”最为典型。这种农地流转模式再出租方包括农户和村集体, 而租入方可以是单个农户, 但更多的是种粮大户、公司, 或者是村集体租回再次出租。

农地经营权的租赁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变迁中出现比较早。这种农地流转交易模式对效率的影响在于:第一, 在保证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 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由于中国的农地还承载着诸如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功能。因此, 农民通过租赁, 凭借农地经营权而获取的剩余索取权 (租金收入) , 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通过多种形式的租赁, 农地资源得到适度的集中, 实现了合理的流转和配置, 避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地过度细碎化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尤其是通过村集体租赁收回再向外招租的方式, 利于对农地先进行开发整理和规划, 改变田、地、塘相互“插花”的现象, 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第二, 有利于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地的自由流转可以促使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农地租让给农地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专业公司。理论上, 在边际产出递减规律作用下, 两者的边际产出将趋于相等, 最终农地流转配置达到无法进一步配置的地步, 这就是所谓农地流转中的“边际产出拉平效应”。第三, 适应性强。这种农地流转模式不仅适合能够吸纳租出农地后的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没有后顾之忧, 同样也适合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外出务工, 客观上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 这种农地流转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租赁期限不确定。尤其是转租、转包等以农户个体做为出租方的方式, 农户为了降低不确定风险, 租赁期限往往较短, 很难建立长久、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 由于没有较稳定的地权, 租入方对农地的投资开发会因此受到约束, 从而制约了农地效率的充分发挥。二是由于信息不充分, 并缺乏较专业的评估公司来评定租金, 农地租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实际上, 由于多种原因, 许多地方的农地租金是由村干部决定的, 这为寻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甚至侵犯农户的合法权益。

1.2 农地经营权的买卖效率分析

农地经营权的买卖是指拥有农地经营权的农户出让其经营权以及附着在经营权上的其它权利, 获取一定收益 (如社保) 的农地流转方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农户出让了农地经营权, 村集体收回后再次通过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1998年最先发生在浙江嘉兴的农民“以土地换社保”模式为起源, 后扩散到全国其它地区。

由于一直以来农地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因此这种流转模式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对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 这种模式从土地承担的社保功能出发, 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有些地方甚至由此设立农村社区, 将“洗脚上田”的农民变为“市民”, 为当地的其它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二, 通过买卖后集中的农地为养种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化的公司等组织的进入提供了便利, 可集中土地进行大规模经营;由村集体供给的农地所签订的契约一般比较长, 这为土地的使用提供了稳定的地权, 利于吸纳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进入,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但是, 这种模式不足的地方在于:一是违反公平原则。无论市民还是农民, 社会保障应该是人人享有, 不应该拿土地经营权做交易, 让农民获得本应该享有的权利。二是在该种模式下, 农民的生存没有问题, 但如果农民后期的培训缺乏的话, 其发展将受到限制。三是这种模式只适合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不仅能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充裕的财政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 由于经济发达, 能较方便地搜寻到农地的需求方。但是,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由于上述条件的制约, 该种模式的运用要受到限制。

1.3 农地经营权入股 (股份制) 效率分析

农地经营权入股 (股份制) 就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以土地承包合同为依据, 以土地收益为基数, 以土地使用权作股, 然后再经过公开竞争投包, 出让土地的实际使用权的农地流转模式 (唐国华、朱小静, 2007) 。这种模式中农户通过农地使用权所折的股份来获得收益, 农民转变为“股农”。它最先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广东南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延安南泥湾等地也进行过股田占有制试验, 随后, 山东桓台县、河北隆尧县、四川南溪县也都相继出现股田制, 后扩散到全国。至目前, 农地股份制模式在全国有多种具体的操作形式。

这种模式对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遵循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农地经营权入股将农地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相分离, 在土地股权分配中保证了结果平等, 使每个农户都可以获得一份股权,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同时,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能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和合理配置, 可以将零散的单个农民的竞争力通过整合后体现在整个股份公司的竞争力上,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 也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吸引除土地之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合作, 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并可将高科技植入农地经营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充分体现土地资源要素的稀缺性, 提高其使用效率。第二, 这种模式所形成的经营实体产权清晰、交易费用较小, 不易产生寻租或者出现侵犯农户合法权益的现象。第三, 农地股份制是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农地制度, 农民兼具劳动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 将劳动与资本相结合, 个人利益与公司绩效相结合;农地实际经营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绩效、声誉, 入股农户关心如何获得最大化的红利, 因此, 这种模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各种积极性, 主动关心、参加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动, 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是, 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实行这种模式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由于农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风险很大, 股农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实际承担者 (但实际上其承担能力很弱) , 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的区域, 应严格禁止土地股份的转让, 以免农户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但是如果当地经济比较发达, 农民的收入已经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而且相对稳定时, 则可以允许土地股份转让。因此,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 股田制的实施需要有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条件, 一般建议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采用这种制度安排, 不发达地区应该缓行。但是从总体上讲, 笔者认为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角度上看, 这种模式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

1.4 农地经营权抵押效率分析

农地经营权抵押是农户为了农业生产经营需要, 以农地经营权做抵押来获取生产要素的一种农地流转模式。这种模式发生在贵州省湄潭、山东省诸诚和江苏省深阳等地, 主要是为生产进行融资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这种模式对于保证农业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农业经营大户、专业化的农业公司效果更加明显。但是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首先,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贷款期限要求长, 利率要求低, 在加上现金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资金供给就非常有限。其次, 这种模式最关键的是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虽然我国的《土地承包法》中没有明确禁止利用农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 但目前我国的《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担保法》第三十七条均作如下规定, “下列财产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有违反上述法律的嫌疑。最后, 由于现阶段农民生产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很大, 一旦出现, 则农民很可能出现另一种形式的农地“悲惨出局 (Distress Sales) ”。

2 主要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视角看, 目前四种农地流转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每一种模式都存在可适用的条件。但是, 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始终是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之所以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是因为这种制度变迁始终重视市场的作用,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 树立市场观念和意识, 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一直是今后的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的基本原则。政府要注意自身的角色, 重点在于制定相关政策, 依法引导农地流转, 千万不能“越位”和“错位”。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农地流转机制,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需

农业发展阶段与农业补贴政策

蔡庆迎

(安徽省利辛县农机局农机监理站, 安徽

利辛236700)

要]农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也不同, 需要对农业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 如果继续实

行农业剥夺政策, 农民收入很难提高, 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同时,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政府应该采取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其他政策性补贴等农业保护政策。从2004我国开始实行农机补贴以来, 农机补贴政策已渐趋常态化, 农业补贴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系统梳理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完善, 有助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率;农业补贴

在农业中实行补贴政策是很常见的, 这是由工农业的关系和农业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 崇尚自由, 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在农业中也是如此。如果政府对农产品进行补贴, 使农产品价格保持比较低的水平, 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2004我国开始实行农机补贴以来, 农机补贴政策已渐趋常态化, 农业补贴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系统梳理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完善, 可以使这项政策的效果更显著。

1不同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问题

要以下措施保证:

第一, 大力发展农村的相关中介组织。2008年10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变迁指明了方向。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尽量实现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和规模效益, 完善农地的定价机制, 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中介组织的设立是必须的。

笔者认为, 中介组织的设立应该让市场去完成。中介组织的最主要功能是建立农地流转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而提供各种服务。参照当前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各种资产评估机构, 它们的设立都是遵循的市场化原则。因此, 凡是在农地流转中涉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 可以交给这些“企业化”的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即使在经济相对不发达, 市场化的中介组织缺乏的地区, 政府在最初可以有意识地设立政府主导的中介组织, 但是, 一旦条件成熟, 政府还是应当从中退出。当然, 政府所做的还应该包括诸如完善流转法规、提供法律咨询、监督流转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农地流转后的土地利用是否违规违法等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 建立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地流转机制, 确保农地不被它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对农地的严格保护。在遵循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 政府在农地的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地用途监管

不同的发展阶段通常面对着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反映在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部阶段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农业的份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下降, 这种份额的下降既包括农业产出占社会总产出比例的不断降低, 也包括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比例的下降。

低收入国家最主要的农业问题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赶不上人口和收入增长而增加的粮食需求, 粮食价格上升, 促使工资上涨, 制约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种手段, 就是如19世纪的英国那样从国外出口廉价农产品。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贫困问题, 即如何增加农民

等方面要加大力度。

第三, 建立土地保障的替代机制, 逐步还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极大地制约了农地的流转、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力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和实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逐步替代农地的社保功能, 还农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的性质。

参考文献

[1]蔡亚军、苏迪: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几点思考[J].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9.08.

[2]李志刚:我国农地流转制度与农业产业集群作用机理及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 2010.04.

[3]田传浩, 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理论与来自苏、浙、鲁三省的经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p64.

[4]姚洋, 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p8-9.

[5]钱忠好,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J].中国农村观察, 2003.02.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3

2008年,央行还将继续以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等方式来进行调控,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并不太大。首先,加息还将继续,但空间和力度将有所减小。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达3.87%,且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利率,央行继续加息将难以避免。但由于普遍预期美国明年将多次降息,且我国通胀率将小幅回落,加息空间将受到限制,很难像去年一样上调135个基点,预计央行将加息3-4次。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的历史高位,尽管仍可上调,但上调空间将远远小于今年,预计2008年终可能达到16%。再次,央行将根据银行间市场资金状况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减少货币供应量,回收金融体系流动性。

今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新思维将主要体现在信贷政策与汇率政策上。央行一直执行着年初确定本年度新增贷款目标的政策,但秉承着“早放贷,早收益”的商业银行往往提前用完了这一额度,央行难以真正地控制信贷规模。以去年为例,前8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3.08万亿元,提前4个月用完了2.9万亿元的全年目标。2008年,央行不仅要将全年信贷增速由15%下调至13%左右,而且可能将信贷规模的“年度指标调控”细化分解为“季度指标调控”,即把今年的信贷额度分解到四个季度中去,按照季度来观察信贷是否越线,以求以最快的调控速度应对信贷走高。在汇率政策方面,央行一方面将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日浮动区间将可能由现在的0.5%扩大到0.8%或1%;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不排除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行性。

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产生一定影响。第一,虽然加息将有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差收益,但严控信贷规模将一定程度影响银行盈利。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虽然加息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不过央行今年进一步严控信贷规模和增速的措施将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而且央行票据的增发也将对银行贷款产生挤出效应,均会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信贷规模,预计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增幅将有所放缓。第二,商业银行资金营运压力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将有利于提高其资金业务收入。在央行收紧流动性措施、存款品种结构变化及新股验资影响下,银行资金出现短期性趋紧,但由于去年底到期的央票总额1万亿元左右,且近几个月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和贸易顺差额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央行面临大量流动性的被动投放,这将导致银行资金充裕的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得以维持,这加大了银行资金营运的压力。今年央行执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将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尽管会对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产生一定影响,但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会提高其今后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第三,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负面影响较为有限。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并没有增加,对于经济景气度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将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总体来看,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和盈利水平的影响较为有限,但是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央行措施对自身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和利润结构的影响,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方面的调整,从容应对从紧货币政策的挑战。一是在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总量的同时,积极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率,提升信贷收入水平。商业银行应在严控信贷增速、加大绿色信贷以及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贷款的同时,加强对信贷细分市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拓信贷市场,在保证优质大客户数量的同时,加大对发展潜力大、盈利情况好且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支持,提高信贷盈利水平。二是积极促进经营战略转型,提高非利差收入的占比。在流动性过剩以及信贷增长受限的局面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发展战略及经营思路,积极发展综合化经营,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应大力发展理财、代理基金和保险等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影响,增加商业银行盈利的稳定性。三是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资金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快和市场利率的走高,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商业银行应加大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力度,提高交易能力;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并加强对产品风险的控制,提升资金业务的整体盈利水平。四是在保证国内业务盈利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目前央行加大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积极拓展在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营网络,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银行如何应对从紧货币政策 篇4

1 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1.1 信贷规模控制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 首先控制的就是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供给一方面助推了投资的高速增长, 加大了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直接扩大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导致监管层疏导境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不断加大。按照GDP增长8%的预期目标, 各商业银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央行“窗口指导”制定的2008年信贷规划明确:2008年的新增贷款不超过2007年实际水平。央行数据显示, 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326亿元, 同比少增891亿元, 这表明信贷规模在总量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改革29年来, 银行信贷增速基本上保持在每年14%左右, 多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显示, 虽然近年来各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但利息收入依然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在目前银行的资产结构中, 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 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90%以上。在这一模式下,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规模的扩张和信贷资产的有效利用。从紧政策的实施, 意味着银行信贷类资产业务的过快扩张成为重点调控对象, 这势必影响银行传统业务中利息收入的增长。因此, 对信贷规模增长控制将直接影响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增长空间。

在信贷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利率水平成为各银行贷款项目审批中重要的决策因素。许多银行已经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分配给收益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 能够提供较高利率水平的项目被优先予以考虑, 实行下浮或较低利率水平的项目基本不予考虑, 高利率在信贷审批决策因素中的重要程度明显超过以往。另外, 从贷款结构来看, 2008年一季度中长期贷款的绝对额和占比增长明显, 新增中长期贷款及其占比分别为7939亿元和59.67%, 而去年则分别为6953亿元和48.85%, 这表明在信贷收紧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1.2 加大流动性回笼的力度

我国的准备金率不断提高, 目前已经达到17.5%。在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下,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 当前商业银行体系的闲置资金状况已经不如以前充裕。

高额的准备金率, 必然导致银行主要通过减少同业资产或者债券投资来应对准备金率的提高, 如果银行主要通过减少债券投资来改变生息资产配置, 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盈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存贷利差的变化

在2007年结构性加息背景下, 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保持不变, 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期限结构调整, 这使得商业银行保持了较高的净息差, 利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资料显示, 目前亚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净息差为2.6%, 而经过2007年的多次利率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集中在2.7%到3.2%的水平, 显然, 一旦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 这种受到政府管制和保护的高息差, 将不可能持续下去。在未来加息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对存贷利差进行调整, 这将直接对银行的业绩产生影响。

1.4 人民币汇率升值

面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许多出口型企业开始扩大外币贷款, 减少本币贷款, 以减少汇兑风险。据统计, 在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的同时, 一季度我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488亿美元, 同比多增462亿美元, 这无疑转嫁和增加了银行的汇兑风险。如何在开展外汇衍生品业务的同时, 降低自身因外汇头寸带来的风险, 日益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挑战银行中间业务

2007年以来, 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普遍发生的一个变化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较快提升。如2007年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76.2%, 交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了36.23%。2008年一季度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仍保持迅猛态势,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都大幅上升, 其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的增速最高, 分别达到314%和192.77%。值得注意的是, 与2007年相比, 受累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下滑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年银行中间业务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一季度银行系QDII等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代销业务等受到了始料未及的冲击。尽管资本市场何去何从还很难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的银行理财市场难以再现去年的火爆局面, 这对于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从长期看,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在30%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50%, 与之相比, 国内银行上升空间很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广阔, 持续增长潜力巨大。中间业务的发展是银行营销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银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因此, 中间业务作为银行转型的方向性业务, 其收入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 有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 为银行业绩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1.6 信贷风险不断加大

2006年以来, 银行主要收入来自信贷, 而信贷中绝大部分是房贷。专家估计, 房贷近年来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不低于50%。从紧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 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带来影响。央行数据表明, 2008年一季度贷款同比少增主要是因为居民消费贷款同比少增了928亿元, 而居民贷款的收紧主要归因于央行第二套房贷政策。与此同时, 深圳、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已经出现降价的趋势, 个别地产中介开始退出。

由于房地产业贷款在银行信贷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市场一旦变化, 则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在市场下滑时, 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也将贬值, 因此银行的潜在风险仍在加大。此外, 受国家限制“两高一资”政策的影响, 银行的某些行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防范资产质量下降、控制信贷风险, 成为银行在盈利之外需审慎考虑的问题。

2 应对措施

从本质上说, 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实为未雨绸缪, 避免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银行只有主动顺应从紧货币政策, 从战略层面调整业务格局, 寻求更为平衡的业务结构, 降低信贷业务集中度, 弱化银行盈利水平对信贷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弹性, 加快自身战略转型与创新, 寻求新的突破, 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才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1 顺应宏观调控, 把握信贷投放结构和方向

通过加快信贷退出和择优进入来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重复投资的产业, 要严格控制、逐步缩小贷款规模。对中长期贷款要根据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根据行业、地域制定准入和退出标准, 加强对客户现金流的跟踪分析, 动态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和发展前景。此外, 抓住“紧信贷”的有利时机, 提高贷款议价能力, 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综合贡献度高的优质客户中。

2.2 优化存款结构, 降低负债成本

深入研究利率结构调整对存款品种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实施主动负债管理, 分流高成本存款, 积极吸收低成本存款, 力争在利率总体上升时期保持较低的存款付息水平。同时正确把握理财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 促进理财和储蓄业务的平衡发展。

2.3 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

扩大投资交易规模, 提高投资交易收入比重, 并利用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的有利时机, 提高债券投资收益;抓住境内股市、企业年金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扩容的有利时机, 加快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融资型信托产品、短期融资券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 提高综合收益水平。顺应融资结构变化,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机遇, 建立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良性互动, 发展中间业务, 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来源。

2.4 防范外汇风险

在主动防范汇率风险的同时, 利用人民币升值加速的有利时机, 加快国际化经营, 提高境外业务的盈利贡献, 分散经营风险。加大外汇存款业务营销力度, 控制外汇贷款投放, 加强外汇资金头寸管理, 同时加大本外币衍生产品创新, 增加双边操作获利的可能性。

2.5 加强风险管理,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密切监测各行业的企业效益走势, 关注各类信贷资产的质量变动, 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 为信贷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将银行发展战略同宏观调控的方向协调一致。制定合理的信贷行业政策, 优化信贷资产的行业分布结构.避免信贷资产过多地集中于被调控行业所带来的风险。

总之, 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给银行营利能力的增加带来一定的压力, 但应该看到, 这种政策是在2008年以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通胀为目标而采取的宏观调控, 意味着对各个行业的调控与扶持将是一种“有保有压”的行为。从长远看, 商业银行如能准确对行业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将从根本上化解银行风险, 实现银行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向东.从紧货币政策:现实的选择[J].金融博览.2008 (1)

[2]梁福涛.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和地产影响不一[J].首席财务官.2008 (2)

[3]张荣智, 潘峰, 孙伟.从紧货币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吉林金融研究.2008 (2)

[4]李夺.“紧”了信贷, 商业银行出路何在?[J].现代商业银行.2008 (2)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5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新余经济金融,影响,对策

1从紧货币政策对新余经济金融的影响

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在紧急出现通货膨胀的时期, 中央政府通过增加利息来抑制消费增长, 控制物价, 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需求, 减少银行的贷款需求, 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 降低市场经济发展的热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金融有着众多的影响, 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余的经济金融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经济金融结构的影响

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项目逐渐增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结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 商业银行的贷款会做出适当地调整, 信贷将会转向重点的项目和企业, 对市场中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和政府重视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其他的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将会减少, 这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些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却不能得到贷款支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对新余市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逐渐严格, 企业的贷款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对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

从紧货币政策的实行将会提高银行贷款的标准, 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新余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大都需要银行的贷款业务作为支持, 但是从紧政策的提出将会对企业的贷款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贷款标准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 银行会提高企业贷款的标准, 一些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条件, 不能及时得到银行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新余市的银行主要是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标准, 减少流动资金贷款, 控制各个行业的贷款。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实行了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适度从紧的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制订了相关的贷款标准,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

2从紧货币政策对新余经济金融影响的对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贷款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前应该如何降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2.1政府需要运用多种手段, 实现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发展

当前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新余市的中小企业的贷款受到一定的限制, 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新余市政府需要做出合理的政策调整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增强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政府应该采取适当地措施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还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引进外地的资金,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担保。政府对于新余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项目规划, 选择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企业重点负责项目的建设。政府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担保, 扩大企业的担保规模, 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担保机构加强民间资金的支持力度。

2.2商业银行应该做出适当调整, 优化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承担着主要的企业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快, 不同的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需要是不同的, 商业银行需要增加服务的种类积极满足众多企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推出各种理财业务, 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或者是房贷业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得到上级银行的支持。上级商业银行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运行, 同时也可以加强商业银行对于一些项目的资金支持。比如新余市一些教育贷款项目的进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保障。

除了以上的措施外还需要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这对于增加金融行业的效率和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银行监管机构需要运用金融手段, 支持新余市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支持新余市的金融机构改革, 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 促进新余市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 尽量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保障。促进新余市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

3结语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 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金融行业也有所影响,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贷款数量。新余市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 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当前新余市政府和银行机构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 更好地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春.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31) .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6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货币政策分为紧的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应量, 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增加货币供应量。我国现在所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 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 释放居民储蓄, 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 促使信贷资金, 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2 我国当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10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 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今, 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信贷规模等,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 主要采取以下政策。

(1) 利率政策, 截止2008年年底, 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

(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分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从16.5调整到15.5%。

(3) 货币供应量政策, 2009年年初, 国务院又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 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4) 信贷政策, 2008年8月初, 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 8月中旬, 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9月中旬, 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 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还降低央票招标利率和票据贴现率, 利用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扩大投资与消费, 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我国自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 有效的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不过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一些其他不好的效应, 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具体分析如下:

(1) 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 货币流动性增加。

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 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 12月末货币流动性 (M1/M2) 为36.3%。这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 流动性增加, 如果控制不好, 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2) 利率调节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增加流动性, 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 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 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 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 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 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威力最大的猛药, 在快速释放货币资金方面具有时效快的作用, 不过也产生副作用。但是我国频繁使用, 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 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4) 货币供应量效应。

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 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 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 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

2009年, 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 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 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 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 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 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 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 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 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 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造成资产价格再度膨胀, 催生不良资产反弹。同时, 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 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 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 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 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

4 结论

我国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 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获得贷款, 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 扩大投资资金来源, 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 刺激经济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 调低利率总水平, 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两方面综合起来, 是有利于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 扩大投资需求。但是在金融危机和生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要提高投资效率, 使投资更好的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 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如“三农”、“环保”、“高科技”等行业, 防止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投机。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其影响仍在蔓延, 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中央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等目标,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效果如何, 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探讨货币政策的效果, 首先阐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和我国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并分析了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关键词: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

参考文献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篇7

(一)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国际收支平衡的变化等。因而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地或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制定货币政策, 并运用其拥有的货币发行权和各种政策手段, 利用其管理全国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 组织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二) 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国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 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 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 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信贷政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 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 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等;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 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 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 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 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 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 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 防范信贷风险。

(三)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关系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通常认为, 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 通过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借助市场平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 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 从而保持币值稳定。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通过引导信贷投向, 调整信贷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控手段看, 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性手段和调控措施。

在我国目前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融资格局下, 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 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贷政策变化

目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 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有总量问题, 但突出的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 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受财力限制较大, 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1998年以前, 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实施贷款规模管理, 信贷政策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向各金融机构分配贷款规模来实现的。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托于金融监管, 带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正在从过去主要依托行政干预逐步向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转变。通过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机协调配合, 提高信贷政策调控效果, 努力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和实施背景

(一)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 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 释放居民储蓄, 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 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在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6年下半年, 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贷危机, 进而逐步扩散到全国, 整个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 多家知名国际金融机构先后倒闭,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在审时度势后, 2008年末将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 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7年底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 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 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 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 经济增速下滑成为中国当时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 通过贸易、金融、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影响我国, 对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消费、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并不断加重。可以说,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

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 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6.8%, 其中第四季度增速创近六年来新低。

2.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 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的2/3左右, 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 从而对外需求降低, 进口萎缩。同时, 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超过了价格效应的影响, 国内进口也开始下降。2008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月度进出口总值增速由10月的增长17.5%逆转为下降9%, 是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 (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 。

3. 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 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 消费增速开始放缓, 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 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2008年9~12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23.2%、22%、20%和19%, 呈逐月下滑态势。2008年前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4.8、94.1和93.8, 10月和11月份又连创新低, 分别为92.4和90.2。

4.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 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工业增速呈阶梯状下降, 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4%、15.9%、12.9%和6.4%。

针对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果断出手。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温总理指出,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作出决定, 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安排部署了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 (一) 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二)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三)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 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五) 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六) 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改进金融调控,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七) 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随后,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 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 并明确了信贷总量的调控目标等。中国人民银行随即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三、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效分析

(一)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总量变动

2008年11月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正式向公众确立了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利率政策方面, 央行自2008年9月中旬至12月底, 连续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里,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就下降了2.16个百分点, 降到了5.31%;存款利率经过4次下调后,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原来的4.14%下降到了2.25%, 活期存款利率降到了0.36%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减少了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量, 在2008年11月和12月, 发行的央行票据总量仅为300亿元和610亿元, 若考虑到到期央行票据的赎回, 这两个月的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是净投放基础货币。在准备金政策方面, 央行先后四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由此前的17.5%下调到了14.5%。由此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来源、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自此, 同其他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一样, 中国的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具有了危机管理操作的特殊性。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在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还陷于流动性困境之中时, 中国的商业银行又获得了充裕的超额准备金, 原来在“从紧货币政策”中被压抑的信贷冲动很快就重新爆发出来。

在政府明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的2008年11月和12月, 中国的信贷投放就开始大幅增长, 这使得2008年全年的信贷总量增加了4.91万亿元, 远远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年初确定的3.6万亿的调控目标, 也高于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中“力争2008年新增贷款突破4万亿元”的目标。在随后的2009年里信贷总量继续大幅增加。2009年1~5月, 中国的信贷总量达到了5.84万亿元, 已经超过了政府确定的全年信贷增加额5万亿元的调控目标。2009年年末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为40.0万亿元, 同比增长31.7%, 增速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 同比多增4.7万亿元。

(二)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2010年2月,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经济数据。2009年全年GDP总值335353亿元, 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8%。2009年经济数据在市场预期之内, 也充分显示出国内经济逐步好转。

1.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8.7%。初步测算,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7%, 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经修正后的季度数据为:2009年一季度增长6.2%, 二季度增长7.9%, 三季度增长9.1%, 四季度增长10.7%。

2.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 也就是10616亿公斤, 比上年增长0.4%, 连续6年增产。

3.0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工业生产逐季回升, 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 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5.1%, 二季度增长9.1%, 三季度增长12.4%, 四季度增长18%。1~11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 同比增长7.8%。

4.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1%, 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

5.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 部分产品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6.9%, 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6.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 年底出现上升。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 (CPI) 比上年下降0.7%。其中, 城市下降0.9%, 农村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在2009年11月同比的涨幅由负转正, 当月上涨0.6%, 2009年12月同比上涨1.9%。

7.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比上年增长8.8%,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9.8%。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 比上年增长8.2%,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8.5%。

2009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但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应对, 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方针政策, 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及时推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 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方面积极配合,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投放9.6万亿元, 同比多增4.7万亿元, 增速高达31.7%, 巨额的信贷资金供应很快扭转了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 确保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从公布的2009年经济数据来看, 我国超水平完成了“保八”任务!

四、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建议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外部形势下, 商业银行作为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资金供给者, 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业务:

(一) 在总体政策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下, 重点支持区域经济规划建设

为加快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的转型和加快中西部以及沿江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自2009年初以来连续出台了十一个地区发展改革规划, 如2009年1月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珠三角地区五大定位, 即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5月1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10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25日, 国新办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8月30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正式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9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12月31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 既体现了国务院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考虑和安排, 也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商业银行可通过设立在规划区域内的分支机构,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 及时获取项目信息, 通过内部的评审后积极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规划区域内的暂时还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可通过参与银团贷款, 购买信贷资产等形式来积极介入。

(二) 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 应兼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要

在我国, 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小企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增加国家税收、推动经济增长、稳定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 我国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0%左右, 实现利税约占46%, 由小企业提供的就业人数为全国的75%。为促进这样一个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群体发展, 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近些年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尝试, 但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我国表现的依然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都具有成立时间短、所处行业竞争激烈、抗风险能力弱、本身缺少银行认可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已办理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又遇到了“规模不经济”和风险收益难对等的局面。根据银监会于2008年6月所做统计, 全国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高达22.1%, 比全部贷款的平均水平高14.7%, 高出近2倍, 风险较为突出。而小企业贷款对银行利润贡献度却很低, 商业银行尚难实现小企业贷款的“收益覆盖风险”。但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就业人数占到全国的75%) , 各商业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处于重点工程上下游领域的供应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为重点企业提供产品、以及所处行业属于国家积极支持、所生产的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同时, 也建议监管部门亦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来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如能否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不纳入存贷比限额管理;能否实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经济资本耗用差异化计量与监管;能否允许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拨备税前列支等。

(三) 坚持绿色信贷, 优先支持节能减排项目

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效应”、碳排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中国政府也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既对我国保护气候环境给出了明确目标, 也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也明确提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落实“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要求, 严格控制“两高一汰”行业信贷投放, 有效增加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国人民银行的多个地区分行还会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指导意见。如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环保局联合制定下发了《绿色信贷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与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改进和加强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都明确了各商业银行要努力提高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服务效率;营造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并明确了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信贷投向分类原则 (支持类、审慎类、禁止类、允许类) , 指出了银行信贷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领域和项目。

笔者认为在国家部委、央行和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下, 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对于高风险贷款项目, 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 而且必须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办理环境管理企划书, 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贷款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二是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要素评估。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必须考虑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更符合环保及社会责任的可行替代方案、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 (包括通过恰当的独立认证体系认证的可持续资源管理) 、能源的有效生产和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和污染控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项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提交、贷款审批或贷款发放。三是借助环境保险及金融衍生品转移信贷风险。可以通过要求客户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险、以第三方保险将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组合的环境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四是进行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通过询问、信息披露以及对项目或场地的实地考察等进行动态监控。五是要加强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合作, 大力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关键和共性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总之,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应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兼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要, 坚持“绿色信贷”, 优先支持节能减排项目, 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有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评析》, 李晓西等著,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12

[2]《银行信贷管理》, 江其务, 周好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9年第4季度) 》 (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2月)

[4]《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0年2月25日

【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推荐阅读:

适度从紧05-29

适度应用07-17

适度课堂07-10

适度运用07-13

适度紧张07-30

适度处理08-12

适度保障08-20

生产适度09-11

适度优质09-13

适度规模区间05-25

上一篇:高职师生下一篇:设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