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2024-11-13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通用9篇)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安全感、愉悦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主动钻研所学科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唤醒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更加认真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

一、教师因素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hobson)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测验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我们姑且不论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和后来的发展状况,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态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概括来讲,教师是影响师生关系的第一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这层关系中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可能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做到“师徒如己,反己以教”,真正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努力营造一种充满关爱、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素质:知识渊博(专业扎实)、认真负责(敬岗敬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我国在编的教师基本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是性格却是各不相同。谁也不能强求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突然变得爽朗活泼,但是教师必须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学生,以一种平等的视界看待自己的学生是极为重要的。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宽容学生的过错,才能耐心地去培养每一位学生。

此外,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种教学相长的理论要求教师“教然后知困”,主动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观念。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爱好特长、心理变化,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只有采取相关措施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指对文化知识的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多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也应当是因材施教。

二、学生因素

在我国,因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人们通常会忍让,委曲求全,而那些敢为自己的权利努力争取的人则被喻为“小人”,体现在教学当中就是一种“权威—专制”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一种“王权”,是不可侵犯的,再加上中国“和合性文化”倡导人们隐藏个体自我,导致学生不敢主动接近教师,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这也与部分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有关。

学生要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敲门砖的作用。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知道“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表现优异的学生”。学生要主动努力改善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共享者。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与老师主动交流,与师长分享自己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快乐与烦恼(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信任他,喜欢他,从而进行真正心与心的交流)。

学生应当形成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明白教学相长的重点在于学,这种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过程,是一种全面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更要懂得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和社会经验。“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是指导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而教师就是这些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传承者。因此,教师是文化的化身,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和文化一体。学生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学生如果真正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楷模,就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学术氛围

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一种自由的学术会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否则就会成为为考试而耳提面命的说教,而说教往往会使师生产生矛盾。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的学术,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所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其实学术自由不仅针对高校,同样适用于中小学,不仅要使教者学术自由,而且要使学者学术自由。

基于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学生们也会在这种环境下受到老师的影响,课堂就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而是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像欧洲中世纪的学者一样,在辩论争吵中把知识的顶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学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这样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会使研究成果斐然,会使师生关系焕然一新。事实也可以论证这一点,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却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人才辈出、学术成果累累,究其原因则是学术上的自由与管理上的民主及师生的和谐相处。

为创建自由的学术气氛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学术自由的原则,强化学术权力,实行民主管理。具体表现为“在高校内部,有关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问题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由学术性机构作出决策,而行政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校长等行政领导在参与学术事务时,不应以领导者身份出现,更不应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应以教师的身份和民主的方式参与其中”。相信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学术和师生关系将会有质的飞跃。

摘要:本文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术氛围三个角度分析了如何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老师,学生,氛围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春苗, 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教育探索, 1998, (1) .

[3]张释元.师生关系:一种社会文化的镜像[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 , 2009, (2) .

[4]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5]张剑秋.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及历史启示[J].学术探索, 2002, (2) .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2

一、了解

和研究学生。

作为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有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有的则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的漠不关心,做事怕苦畏难;有的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的则懒于学习,虚度光阴;有的性情开朗,兴趣广泛,有的则沉默寡言,很少活动,等等,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实践证明,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正确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正在成长,就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必须倾注爱,既能教育,又能宽容。树立了这样的思想观点,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指导;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就能更和谐。其次,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人与人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教师应该量体裁衣,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对学生品行上的差异,对学生作业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要有足够的心理宽容量。只有这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再者,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正是学生的个性色彩构成了他们人性的纷繁复杂,就像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为师者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分析、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对敢向教师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 就不会对不合老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能努力使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三、要真情对待学生,关爱学生。

“付出才有回报”,只有教师付出对学生的真情,真正关爱了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必定回报。特别是学困生,成绩不够理想,自身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教师更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骂;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埋怨,充分相信他们的内在潜力。教师应更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具有学习、生活的信心。

四、注重批评的技巧,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连得更紧。

批评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批评的难处常常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为达到既教育好学生,又不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的目的。我们应注重批评的技巧。首先,学会微笑着批评学生。“笑是打开心门之锁,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眼与眼的感动。”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老师笑着摇摇头,他会心领神会,为自己的行为惭愧;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微笑着了解事情的经过,与他讲解道理,并与他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真诚的关切,学生会痛改前非。再者,要学会个别进行批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不把学生请出教室、带到人多的地方训斥。这样的批评教育方式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如何重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3

1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1.1 高校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关系不平等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和观念依然存在。虽然教师的权威性已受到冲击,但高校师生关系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平等交往,他们不需要太多沉重的责任感、陌生感和距离感。

1.2 高校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感情趋于淡薄

就现状而言,高校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单线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学缺乏激情,加上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压力,大学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如今,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也逐渐失去向教师请教、与教师沟通的兴趣。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已经成为大学师生关系的常态。

1.3 高校师生交往越来越功利化和庸俗化

师生关系本应该是一种纯洁的、充满博爱精神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交往出现了一些功利化、庸俗化的现象。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实施后,一些学生便产生“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的认识,将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商业服务,师生之间的情感淡化,工具因素增强。另外,至部分高校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后,教师的地位和收入直接与学生的满意度挂钩,于是有些教师便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不顾教师的尊严,曲意迎合学生等,这些不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2 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分析

2.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教育行为的主体。高校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该既尊重教师的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与关爱。但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教师群体的深刻认识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把握,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 交流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师生无法有效交流与沟通

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一。但是当前高校师生的接触集中于专业学科与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交流,而在人义、情感、文化等领域的交流相对涉及较少。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更有甚者还会蔑视教师权威。此外,教师的专业(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15页)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授课艺术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形象以至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都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2.3 教育产业化加剧了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高校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扩招,推进教育产业化。这使得作为消费方的大学生在骨子里缺乏对学校的认同和感恩。”(2)部分学生把对学校的不满迁怒于教师,不尊重教师的劳动,甚至把教师为学生的额外付出看成是李素当然的事情,把教师因客观因素无法做到的事情看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些都极大的挫伤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荣誉,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谐。

3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重建

3.1 民主、平等是重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目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承认大学生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尽管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民主且平等的。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民主且平等的。民主要求教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使他们的需要、利益、价值、意见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保证个体民主的多样性不受外界的侵犯。平等并不等于平均,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补偿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弱势群体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第三,教师还要注意不应以自己的私人情感来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而这样的教师也值得学生去爱戴,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有了建设的前提。

3.2 积极地交往是重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之间积极地交往主要表现在数学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无论是哪一种的交往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只有在此基础上,交往才能无拘无束,师生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不仅可以使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促进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现在,大学生的思维都十分活跃,师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从老师那汲取更多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新的思想。除了教学上的交流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情感上的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属于一种非正式关系,据研究,师生之间这种非正式关系可以消除在正式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压力。(3)所以,师生之间也可以因兴趣或爱好相投加强彼此在感情上的沟通,教师可以试着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会让彼此更亲近。

3.3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重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经验阅历方面等都优于学生,所以,在构建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首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且道德崇高的人。因为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能力强的教师,会让学生对他产生崇敬之情,从而信任他愿意听他教诲,反之,就会造成师生之间教学信任的危机,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其次,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崇高的教师,不仅可以做到苛敬职守、真诚守信、认真负责,而且他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另外,懂得教学艺术的老师也会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教师既懂得教学的原则,又会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不违背教育规律,又能受到学生的敬爱。所以说,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力求重建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即人格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关系”,过程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关系”和情感意义上的“相知相爱关系”。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重建

参考文献

[1]冯平.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之我见[J].中州学刊,2010(2).

[2]郏国中.当代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0(4).

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4

一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1)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2)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3)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亲密、融洽,行为统一、友好、默契。具体讲,在认知上,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人格、个性、理想、世界观、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以其为榜样,对老师的认同度高。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相互关心、体贴,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彼此心心相印,感情融洽、和谐,达到情感共鸣、心灵相通。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1、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教师对分数低、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是积极帮助查找原因,采取开“小灶”、结对子等措施弥补不足。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尖锐,酿成教育的悲剧,使学生年级越高,教师的社会威望越低,对教师的不信任度越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年龄小,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表达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怎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总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其实,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教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

(2)尊重学生。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只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教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差,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3)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成绩有好有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好学生因成绩优秀非常受宠,处处优待;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冷落,处处碰壁;中间生则因成绩平平不闻不问,可有可无。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则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一是学生因教师的区别对待,无形的分成几个“阶层”,这几个“阶层”因教师的态度问题而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最终造成班级不团结;二是大部分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对待好学生那样的关怀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老师的成见转化到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贴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心里想着每一个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个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

(4)信任学生。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因此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只有相互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坦吐自己的心声,及时反映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往往是不信任学生造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信任全体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全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要“一刀切”,凭个人主观办事,要细心询问当事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在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讲的:“同学能管的事,班委不管;班委能管的事,班长不管;班长能管的事,老师不管。”

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这样做不但调动起班干部管理的积极性,获得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增长了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班干部整天和其他同学一起生活,很容易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维护班级的团结稳定有重大的作用。另外,又能把教师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省下时间,对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

3、不断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构筑,精心维护,还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及高素质的教师做保障。

(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思路,大力宣传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重要性,不断采取各种办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全校乃至全社会掀起尊师爱生的高潮,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尊重教师、人人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风气。学校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条例》,大力倡导“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求实、团结、乐学、善问”的良好学习风气,努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风、校风和教风,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教。学校要以“一纲四法”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遵纪守法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努力把教育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生对教师的公开评价纳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逐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的良好发展格局,实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教的有机结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和“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师德水平,增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思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硬、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积极和学生探索,结合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把师生的各种行为都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下,避免因教师的冲动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保持。此外,教师要时刻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积极开阔眼界,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5

由此可见,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应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创设与强化各种诱因, 尽可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构建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多元化培养目标, 畅通教育流程

运用崇高的理想来教育学生, 希望学生能为之奋斗终生, 这固然是教育的经典理论, 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这种理论、这种教育往往会被淡化, 而较多的学生在学业竞争的独木桥上往往为失去奋斗目标而哀叹。这里除了学生认识的偏差外, 还有一点是教育给学生设置的目标太单一、太玄虚。过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 只有当人们对实现某项目标的价值即效价看得较大, 并且他判断自己实现这项目标的可能性即期望值也较大时, 用这项目标激励他, 才能使他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在这一点上, 素质教育则以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受。

根据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原则, 一切教育工作者则因积极切实地为学生设计各类可观、可感、可及的奋斗目标。大到职业的选择, 小到学科阶段成绩的目标, 个人爱好兴趣的发展, 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及性, 从而唤起实现上述目标的积极行为, 并使各类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行为指向, 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增强。

二、实行教育民主, 达到教学合作

成功的教育, 必然是以教学上的愉快合作为基础的。作为人际关系的师生之间, 同样必须遵循一条起码的原则:人格平等, 相互尊重。

我们知道, 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展成长, 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也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 尤其是当代的青少年, 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要求独立自主, 不喜欢别人来管头管脚;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爱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这种“心理性断乳”时, 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 他们就容易发生心理反常。因此, 要成功地教育青少年学生, 首先要有教育的民主意识与教育民主的方式。

尊重学生是实行教育民主, 达成愉快合作的根本点。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即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尊重他们的意愿与情感, 说到底, 就是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酷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 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 需要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重。而当今的教育, 在很大范围、很大程度上, 教师仍是以“集体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特征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模范公民”“朋友与知己”这些标志教育民主的特征却只是一种表面的点缀。

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开辟广阔的天地, 是实行教育民主的重要内核。今天是一个政治和经济都开放的时代, 主体利益、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参与、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教育同样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自尊性作为自身的一种崇高追求。鉴于此,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不把握他人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时代, 并适时准确地促使其重心转移, 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渐进的自我教育内容, 使教育真正进入“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提高角色期望, 提供成就诱因

决定人的行为, 从而决定行为效果的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 而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的改变, 外界对他的要求、期望、评价和对待也会发生变化, 并因此诱发其新的同现行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相对应的角色模式, 最终导致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状态的改变。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往往采用划一的标准要求去评价对待学生, 而未考虑到较多的差生因成绩的长期落后而导致他们的整个行动系统偏离了一般学生的角色, 把个体的落后或无能归因于自身内部, 认为自己就只有这样的水平, 努力也无效, 自己始终把自己的动力系统纳入一个闭合的、消极的恶性循环状态。

按照角色理论的观点, 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 提高学生的成就水平, 以及对教育的接纳性,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成就诱因, 力求使其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和行为效果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自相一致的状态。

在提高学生的角色期望中, 我们又不能不考虑到创设成就诱因的广泛性与层次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角色的有效途径。许多教育改革家在教育实践中创建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心教育”“合作教育”无不是为了创设成就诱因,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愉悦的教育情境去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社会地位, 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角色期望, 从而导致角色模式的改变。

总之, 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促使教与学都指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也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诱因。我们只有致力于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双向交流, 才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期待、互为接纳的教育格局。目前, 教育的整体改革,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已为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空,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对建立师生关系这一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刻探讨, 使我们的“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艺术 篇6

教师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后, 才能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经历的不同, 文化修养的悬殊, 兴趣爱好的差异, 会造成思想、情感、性格、才能的差距, 若教师不注意这些差别, 将可能调整不好师生关系。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 是具有个性特点, 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正确的学生观就是全面的人才观, 就是坚持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了解分析学生是以热爱学生为前提的,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深入、细致地去了解学生, 了解、分析的越细致、越深刻, 对学生的感情越深厚, 教育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竭尽全力地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学生才会向教师吐露心里话, 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热爱学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 而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 教师绝不能伤害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 要杜绝一切体罚和变相体罚, 以及谩骂、讽刺、挖苦之类侮辱人格的不文明行为。对待学生, 教师要采取当面表扬, 私下批评的方法, 绝不在众多学生面前伤害某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 信任也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积极上进, 尤其是对差生或有错误行为的学生, 教师的信任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会使他们以此为动力, 改正错误, 奋力进取。

(2) 热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 才能更好地关心、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 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会对教师更加热爱、更加亲近、更加信赖。

(3) 热爱学生, 要求教师从德智体全面关心学生, 要把自己全部热爱之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既不能偏爱优生, 也绝不能冷落差生;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表现要予以表扬和鼓励, 对于学生不好的习惯和表现, 要及时劝导、帮助其纠正。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以便在教育工作中能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力求取得良好效果。

二、教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

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吸引力

(1) 教师如果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对学生真诚的爱, 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 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教师的要求易于转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成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同时教师的表扬使学生精神振奋, 心情舒畅, 教师的批评则能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2)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是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事事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

(3) 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尊敬,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教师如果思想进步, 品德高尚, 知识渊博, 专业造诣深, 教育方法循序善诱, 同时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则很容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当教师成为学生榜样时, 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会比较顺利。因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以使很多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 学生会确信教师的指导和要求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并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其学习和生活上的目标和动力。

总之, 教育学生是一项伟大的塑造灵魂、性格的工程。我们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关心热爱学生,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树立健康理想, 发展学生的智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并带领他们去遨游充满乐趣和魅力的知识海洋。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2]李炳全等.教学心理与教学艺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3]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7

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老师,取决于老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老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教师适应学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告诉学生:“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学着去适应环境。”可是我们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吗?还是像《劝学》里说的:“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面对学生,我们是成年人,是老师,是相对于学生的强势群体,要想学生喜欢我们,我们就要先喜欢学生。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们要做一个百变之人,改变自己,变换心态,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生活在干旱少雨地区,就得学会尽量节约用水,忍受风沙的肆虐;生活在高原,就得适应高原缺氧的反应,处处放慢节奏;生活在荒郊山野,就得忍受荒凉、寂寞;生活在闹市,就得习惯噪音、污染、堵车,在人山人海里去寻找自己的空间,在水泥森林里去开发自己的人生。当学生接受了我们的育人理念,也就认可了我们的价值,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二、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主动找你探讨学习之外的问题,你首先不应反感,而应感到高兴,因为学生是信任你的,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其次,你要想我该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一问题。你要做一个参考人,绝不要做决策者。你要恰当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悟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而这一引导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学生愿不愿听,要不要听,能不能听,这都是未知的,所以老师在担任某一学科教授者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位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简单地判断某一学生的个性心理,只有抓住这一点,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听大话、空话,那些大道理他们比老师懂得都多。他们从老师这里想要寻求一种见效快、最直接的方法,因而我们就不要强词夺理,强加给他们一些不愿意接受的方式,而要引导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要用间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我给每一届学生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一天,他的一个仇敌向他挑战,比赛谁更聪明,比赛的规则是:失败的一方将输掉自己的王国,国王的仇敌有权选择游戏,仇敌问:“国王,我放在背后的手上有一只鸽子,它是活的还是死的?”国王立即意识到,如果他回答“活的”,敌人就套握紧拳头捏死鸽子;如果他回答“死的”,敌人就张开手掌,让鸽子飞走。每个人都紧张地等待着国王的答案,国王答道:“我们的生死掌握在你手中。”

当我们从各自独立的状态走向一个基于需要而不是年长年少的相互依存的时代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全新的、更加健康的理性的敢于把握人生的孩子。这种新型的、富有爱心的理想中的人性应该如何培养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三、要把一切都看作皆有可能

当学生因为爱挑衅闹事、对一切都表现得不在乎、不守规矩而受到压制时,他们的灵魂常常迷失在不断应付生理冲动的忙碌当中。如果你肯花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试着去了解他,向他说明他的内在品质,关心他所关心的事情,安抚他,给他一种真实的感觉,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渴望老师能看到他们所感受到但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但真正要理解一个学生灵魂深处的品质需要时间、观察力、倾听的能力及多次的尝试与错误。这些努力与关注很可能会让一个最有毅力、最有耐心的教师精疲力竭、伤透脑筋,但当我们真的能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发现他们的内在品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一个眼神、一次点头或一个高兴的表情都会深深地触动他们。我们一定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自己被别人关注并理解,没有什么感觉比这种感觉更好了。当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迎接一切学生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发现,我们离他们的心越来越近了。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这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既然选择了面对学生,就应抛开一切羁绊,去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无限期盼。

四、师生分享生活感悟

老师应该是学生除父母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有时候这种师生关系很微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学生可以视我们为老师,也可以视我们为大哥、大姐、知己或长辈。我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称谓越多,越能体现师生情谊之深,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在我们面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无需因身份的差别而影响我们的交流。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分享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与收获,学生听后很受用。毕竟我们是过来人,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上课的时间,可是一个老师课堂上讲得很多而学生听得很少,这岂不是在浪费学生整堂课的时间吗?而且老师应该是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果我们能敞开心扉,告诉学生我们人生中的得与失,就会时不时把自己的困惑展现在他人面前以求帮助。长时间下来,学生会在心理交流这方面表现出强势,这种能力同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现在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星期都要求学生写随笔,他们有不少创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我的只言片语,写随笔的劲头越来越足,从而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女孩子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起初在QQ空间上,总会在大家的日志里体味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寂寞、低落已成为90后的内心独白。其实,我们可以像娜姐(学生课下对我的称呼)那样,用一颗空无杂念的心看世界,看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与幸福。我喜欢上语文课,那是一种享受。”在学生面前,我们有时可以将自己生活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教师,学生,平等尊重,包容体谅,爱

学生与老师有很大的差别,在传统意义上,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教得好,是否就能学得好?学得好,是否一定是因为教得好?“不一定”,所以,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之大,足见问题有多复杂。教师要与学生有效沟通,采用哪些方法,或者说哪些渠道或方式方法呢?

一、平等尊重

平等,要无处不在。课堂上的平等,是尊重学生的见解,不以老师的一言堂来禁锢学生的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偏见,也要包容。课下的平等,更加重要。一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关注那么多的学生;二是课下是个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愿意,就可以接触众多学生;三是课堂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上仅限于知识方面,其他方面,即使有,也是一带而过。所以,课下,教师一是可以面对众多的学生,二是可谈知识、学习方面以外的更多的事情。与学生谈学习以外的方面,更容易打动学生,比如他的生活、家庭、爱好、苦恼、将来的打算,等等。教师可以聆听学生的诉说,倾听学生内心的隐藏,了解学生平常不为人所知的生活点滴。学生,也许不会从教师这儿真正得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但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你,慢慢会认为你可以承载他的精神诉求,成为他情绪抒发的一个窗口,是他可以坦诚交流的对象,从而喜欢你这个教师。

二、包容体谅

了解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后,教师就要理解学生、宽容体谅学生,要以最大的耐心对待学生。教育无小事,任何的盲动都是不理智的,或者说是简单的、粗暴的,结果会是灾难性的。学生的任何违纪行为,都不要认为他是故意的。对于课堂,对于学校的正常秩序来说,学生的任何违纪行为都是不容许的,但是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看学生,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因为学生处在成长之中,这些问题只是成长中的问题,而不是他们本性真的出了问题,退一步讲,即使有那样的学生,也是极少的,不可以偏盖全。

对于违纪学生,教师用宽大的胸怀包容他,往往会比严厉的批评更能促使他进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心的呵护、耐心的等待、宽大的包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团团如车盖矣”。

宽容体谅学生,其实很简单,可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学校规章制度下的遵守者、服从者。对于能理解宽容学生的教师,对于能体谅学生的教师,学生怎么能不从心底里喜欢呢?

三、用爱,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

爱,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是以爱作为基础的。

教师,一个关键的心态,是要用积极的态度看问题,对待学生尤其要如此。“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灭”,对待学生的缺点,教师要就事论事,不可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缺陷,就把学生“一棒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完了”,而且是“一辈子”。世界上的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教师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学生放任自流,这不是教师的失职?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把谁一下看透呢?真有那样的神人吗?更何况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对他们来说现在仅仅是开始。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就会看到学生的主流一面,就会从整体去看待学生,就不会拘泥学生的一枝一节,从而就会鼓励他们的长处,而忽略他们的不足,就会欣赏他们的特长,隐藏他们的短处。作为学生,他们当然喜欢教师表扬他们的长处,不喜欢教师揭露他们的短处。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个班,其中一个班的教师被告之,他们所带的,是一个快班,学生的智力天分都是一流的,而在另一个班,却没有说,三年以后,两个班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被告之先进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明显比没有告之的另一个班级高出一大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教师的正面评价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说,你们这个班是先进班级,智力天分是高出其他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受到暗示,加上人都是喜欢正面评价的,所以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独学生如此,成人的世界,谁又不是如此呢?

教师既爱学生,又有积极良好的心态,鼓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耐心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9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教学,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教授学生的过程,更是自我学习和学生从中学习的过程。因此,更应该摒弃教师是绝对权威的传统思想。

1. 对学生人权和人格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学生也不例外。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初高中的学困生,有的还来自单亲家庭,他们对于成功的体验并不多,因此更渴望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以一颗仁慈、宽容的心,满足不同学生的最基本需要。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师,必定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

2. 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技工院校的学生层次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教师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更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短处。尊重学生的优点,善于扬长,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更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而正确对待学生的短处,会让学生重新树立改正缺点的信心,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会因此更加懂得感谢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因为互相尊重而逐渐建立起来。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应该都遇到过“坏透了”的学生,这类学生,喜欢打架、说脏话,以与老师处处作对为荣,逆反家长,家长将其“托付”给学校只是为了学历,这些都会让教师感到头疼,而且对这类学生越是批评管束就越发逆反,渐渐地老师们就会对其采取只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就放任自流的态度,师生间的关系也因此僵化。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很少去自我反思,是否学生这样做是缺少关爱,想被注意呢? 是否自己真的尊重、爱护过这类学生? 其实这类学生总有一个方面特别突出,多见于文体方面。因此,教师应针对其爱好加以关心、予以表扬,帮助建立自信心,当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一旦建立起来,教师也会发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教师在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必定能够见到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人生观、价值观得以重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3. 对学生自尊心的尊重

教学中可能常常会听到这样抱怨的声音: “我简直没法教你了,让你父母另请高明吧,”“以后在我的课堂不学习,就请你出去,”“你简直无可救药。”这样的不尊重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班级里有一个女孩子,由于特殊原因,面部发育有了缺陷,但智商情商都很正常,关心别人,热爱集体。可是一次话剧表演让她彻底改变了,班级里组织话剧表演大赛,大家齐心协力都想争得第一名,女孩也将此次比赛作为她当时的生活重心,可是她一上台表演由于面部表情的问题,总是惹来同学们的嘲笑,其他的同学开始排挤她、不与她一起排练,班主任得知后非但不在思想上引导其他同学接受她,反而当众将这个女孩替换下来。从此那个乐观开朗的她消失了,再也不参加班级的任何活动,看见老师就躲得远远的。因此,不当众批评拒绝更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

二、深入学生的内心

技工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 任课教师对教学的关注胜于班里其他一切事项,与学生之间仅有少量的交流或零交流。所以常常出现老师上了一学期的课,班级学生的名字还记不清,就更加谈不上深入地了解学生。试问一个连学生名字都记不住的老师,学生会接受吗? 学习的课程会有进展吗? 又怎能做到教书育人?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走入他们内心。任课教师可以加强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从不同侧面去更加客观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尤其班级内学习暂时没有动力的学生,通过多沟通与了解总会找出其失去动力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班级里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观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发现其优缺点。对于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学习内容可能要稍显枯燥,这就更应该了解学生,制订针对本班级学生层次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可以尝试让任课教师轮流做班主任,体验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教师,进一步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三、享受收获的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一种动力[2]。在教学中,只有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有兴趣时,才会激发他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这样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英语教学为例,想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讲课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技工院校的生源多样化,来自学校、社会等不同领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上好每一节课才是具有直观说服力的。虽然生源很复杂,但他们还是要学习知识的,那么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就要多用心,单一的书本知识对于将来要成为蓝领的他们吸引力甚微,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将书本知识最大程度地与以后的工作、生活相结合。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于每次的英语情景会话,都会选择把单词词组等融入到教授班级的专业中去,让学生提前用英语感知其以后的工作氛围、工作情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充满憧憬。再者,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大多将从事服务大众的工作。因此在其心理预期和工作心态上就应该有所侧重地进行引导,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以后他们将进入的企业更是一个大集体。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增加以本节课知识点为核心引申出去的演讲比赛、话剧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增强团队精神,以这样的课堂氛围代替原有听说读写的乏味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学有所用,班级的核心力、向心力也会因知识的学习过程而凝聚,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更加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也就特别融洽。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要求技工院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专业技能培养的示范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科学技术的探究者和创新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特别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尊重、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努力提高自我修养,从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目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客观地分析当前教育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提出实用性的意见,以期为培养综合性职业院校人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教师角色与定位下一篇:新时期机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