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024-06-26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精选11篇)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1

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人才素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对旅游人才需求日益增大, 要求越来越高。 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于鹰潭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旅游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鹰潭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下面以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探讨鹰潭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一、鹰潭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鹰潭市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院校主要有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是大专层次。 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0年, 当时是中专学历, 2003年开始招旅游管理大专层次学生。 十多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500多名旅游专业人才, 为鹰潭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 具有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 培养掌握导游业务及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掌握一门外语, 能胜任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导游带团讲解工作, 能在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和旅游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

2.开设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旅游概论、旅游法规、导游业务、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英语、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 这些专业主干课程及相关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 具体见下表:

3.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操作性较强。 但从该专业设立角度而言, 由于绝大多数脱胎于基础性学科, 因此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授课不分课型、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 一律采用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 另外, 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使得很多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实施。

4.教师队伍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旅游酒店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8人, 兼职教师3人。 专职教师中有教授1人, 副教授3人, 讲师2人, 助教2人, 职称结构相对合理。 年龄构成上60年代出生的有2人, 70后4人, 80后1人, 90后1人。 专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学校, 普遍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历, 所以学院聘请的3位兼职教师都是来自旅游行业一线专家, 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5.学生人数

目前,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有在校生三届, 总计共180人。 学院采取了2+1教学模式改革, 13级旅游管理班学生已经在鹰潭等地顶岗实习, 14级和15级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 由于近几年高考人数的减少, 全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急剧萎缩, 因此报考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数大幅下降。

6.实验实训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一般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两大部分。 学院校内旅游实训室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前厅客房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鹰潭市各大旅行社和酒店。 由于投入有限, 学院旅游实训室条件相对简陋, 难以跟上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是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 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 因此加强旅游管理实训室的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顺利完成实训教学环节的必备条件。

二、鹰潭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制订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鹰潭市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 这要求政府制订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要解决加快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矛盾, 就必须适应旅游学科发展规律和旅游业发展需求, 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 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教学与科研互动。 注重因材施教, 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让学生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 实行竞赛性教学, 如开展导游技能大赛, 把旅游专业核心课程融入赛前培训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旅游管理特色教学团队, 实行“双师双聘”。 一方面鼓励学院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另一方面从社会上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或教师, 围绕旅游管理核心课程体系开展团队合作, 努力建设一支教学质量优秀、战斗力强大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加强实训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 融入行业发展。 实行三年不间断实习机制和教学环节校企“双导师制”, 探索构建实习就业直通车机制, 促进学校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统筹校企办学优势资源, 建成校企联动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开放育人平台, 有效解决专业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

随着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鹰潭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学院要根据旅游形势变化的新特点, 不断调整旅游人才教育指导思想, 改进培养方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政府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引导高校理解旅游, 重视旅游, 支持旅游, 为旅游事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 2009.11.

[2]钟先丽.对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10.12.

[3]李小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6.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改革初探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向国内外输送旅游初、中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重要基地。旅游教育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高职旅游教育特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笔者认为高职旅游教育是为各类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首先是岗位定位,高职旅游教育需要面向各类旅游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次是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职旅游教育应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即: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重提高实践训练的重要地位,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再次,高职旅游教育实行学历证书与专业技能考核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毕业制度。

二、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3年制高等职业技术专业,生源地分布广泛,学生就业范围目前也主要在湖北省内的各类旅游企业。自2005年招收首批高职学生以来,已有一届毕业生。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依托传统的林业、生态学类办学优势,将旅游与森林、生态学类课程有机结合,以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各类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质量和规格的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1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要求管理者必须从基层做起,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同时强调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当前不少旅游部门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理论素养,这已成为当前旅游界一个十分现实而突出的问题。而刚出校门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实践操作能力低。旅游企业急需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熟悉实践过程、既能真抓实干又能开拓创新的人才。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人们评判旅游从业者提供服务好坏的标准,不仅是从旅游从业者理论知识掌握了多少,还从实践技能如何,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理论为其提供服务。因此,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非常有必要。

2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各高职院校开始纷纷增开旅游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却出现了旅游企业人才短缺,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转向其它行业的现象。导致这些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技能操作能力很差。旅游企业普遍反映他们非常急需专业人才,为了节省培训成本许多旅游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很快上岗,然而这些毕业生离用人要求相差很远,这充分说明旅游企业不是不招聘毕业生,而是毕业生技能与经验缺乏,不能满足立刻上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观念,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业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竞争都激烈,它不仅要和国内的同行竞争,而且还要与世界上的旅游行业争夺旅游市场。作为一名旅游专业人才,仅仅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真抓实干,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应对自如;还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来顺应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不断提出的新需求,不断强化竞争机制,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专业发展的需要。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从2005年才开始招收学生,专业建设时间较短。但随着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发展,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了解,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既坚持与时俱进,也力求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 “双证”并重,加强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具体措施。

(1)教学模式改革。第一,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我院学生主要由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组成。从总体来看,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强,但服务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服务技术能力和岗位升迁所要求的职业综合能力。因此,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改革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突破传统体系,把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分为三个模块:人文、继续发展素质与能力,行业基本管理素质与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并针对以上三种能力模块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组合和专业训练。详细安排如图1。

第二,实行“3+1+1+1”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教学模式。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借鉴相关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院特点,大胆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实行“3+1+1+1”的教学模式,即头三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四学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学期毕业实习,然后毕业进入社会。具体方式是:第三学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在定点景区实习,使他们的理论学习与导游实务同步进行;由于饭店服务操作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具体的对客环境,所以第四学期学院统一安排学生在饭店实习;第五学期,学生结合实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并根据兴趣,结合饭店和景区的实习经历,选择专业

方向,进行拔高学习;最后一学期,根据专业方向自主安排相关的毕业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就业需要,以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实习就业单位。

(2)教学内容的改革。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教育起点和水平。①大胆削减专业课程门类,改变专业课程内容太专、太细的问题。专业课的教学同样落实加强基础的精神,注意培养灵活、综合应用公用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体安排如图2:A、B、B: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前三个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C,和C,分别表示酒店方向和导游方向在第五学期所学要学习的内容。②打破专业课只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做法,据课程特点,增设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设立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③教学过程采用开放式教学,聘请校企合作单位里有经验的专家人士来校讲学。④根据专业的特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本着够用、实用原则,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搬出实验室,放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下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深入旅游企业运作最前线,参与对客户服务的全过程,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校内实训、校内师训教学,应当始终瞄准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不同的技能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当然,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改革离不开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所以应本着友好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长期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的校企合作能达到“三赢”的目标。通过对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希望能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湖北省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发扬森林生态类特色的同时,仍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根据市场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12)。

[2]邢慧斌.段艳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3]张亮,毕明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校论坛,2008,(28)。

[4]刘庆,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08,(9)。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3

一、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创新

伴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外原因的改变,一定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应该加以创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创新和改革。我国的旅游业正在飞速发展,对于旅游业人才的需要也在发生改变。之前的旅游专业在岗位设定上偏向于管理类型,现在的需求是希望从技术开始慢慢转变为管理类型,学生本身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这样的转变能否实现,并且对转变速度也有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告别只关注理论学习的培养形式,加强对知识的实践操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应该实现“以人为本”的内在教育观念。所谓教育的“以人为本”即一切为学生,切实看重学生的发展,从各个方面确保学生学到真知识。应将这样的教育观点作为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习应以学生的就业和出路、职业的发展为主体仔细改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努力养成学生对旅游知识和职业的热情,以此为本提高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含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优秀的行业道德、巩固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和出色的沟通组织力等等。

第三,旅游业客观需要推进专业发展。旅游管理的高职专业需要认真制定并落实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被旅游行业所许可和接纳的专业人才,才能形成好的口碑,对于提高办学的信心有利,能获得更宝贵的教学资源,构成特有的教育优点,最后在学科开展和人才培育两者间形成良好循环。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问题

旅游人才质量的好坏决定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所以所有高校都很看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和落实。可是许多原因致使现在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问题,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要求不够清晰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查阅许多高校的教育规划和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的要求上存在不够清晰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少目标评定体系。

高校在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时对于目标的定位以及其合理可执行性缺少评定体系,从目标的管理角度和知识说来其实是没有做好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这样就会让下面的培养模式的设定以及具体执行办法缺失清晰的方向。

2、缺少针对方向。

目标以及定位缺少针对性,无法很好针对此专业和本地业内需要,通常高校间会彼此借鉴,有时还会套用一些模式。

3、缺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或目标的要求与实际不符。

例如许多相关联的教学课程安排是想要实现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目标的哪些部分而设定,并没有清晰的观念;还有一些是具体课程有问题,例如英语课程,旅游业有涉外情况,专业人才必要的基础素质其中之一即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旅游人才需要具有必要的英语直接沟通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英语课程是以CET为准,教师在教学时也以CET的考试为方向,最终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与旅游业的人才需求相背离。

(二)不科学的课程体系

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形式是课程体系,现在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定存有许多问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弊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课程体系的逻辑性。

应该按照知识的内有逻辑特点开展课程,并依此决定课程开设的顺序,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程,例如饭店的管理应当先学习管理学的原理,再学习饭店管理理论概述,其次是饭店的关联课程,最后是分部门的关联课程,可是实际情况经常出现课程逻辑混乱,导致教与学都没有方向。

2、缺少课程体系的规范性。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侧重方向问题还有过许多叫法,如餐饮管理专业、旅游服务专业等,最近几年才开始规范起来,专业层面称作旅游服务于管理专业,高职层面称作旅游管理专业。现在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规范,最明显的问题是课程中同样的内容有多种叫法。例如,旅游法规课程就有政策法规、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法规概论和旅游法等多种叫法;饭店设备课程还被叫做饭店设备管理、饭店工程部管理等;还有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许多专业的主修课程比例的制定并不是依据知识结构需求,而是由主观因素决定,课程大纲缺少统一的规定。

3、缺少课程大纲专业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研究能力,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的很多课程大纲由于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限制,还只停留在“泛理论”教学阶段,缺少专业培养。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稳定,适应情况不佳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依据旅游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但不要随便更改,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专科院校频频发生变动。例如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培育方式推出太过着急,隐患较多,必须要改,时间久一些的学校由于专业领导换位、学科带头人替换造成培养方向改变等等,这些都指明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培养模式的设置。另外就是培养模式对实际旅游业的需求适应情况不佳,使得此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存有应用能力差的情况。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的创新途径

(一)全面开展学分制的教育方法

学分制的教育是要以选课作为教育中心,教师只是辅助者,学校通过绩点以及学分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素质成长情况。学分制、班建制、导师制并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就好像是教育开的一家超市,学生选课就像是从这个超市中选购商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个人喜好和学习资质来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这样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个性打造都很有益处。例如,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办法之一就是在学校里开始实行和落实学分制教育方案,告别了传统的“整齐划一、统筹安排、共性培养”教育模式。第一步是对课内外的教学环境体系进行改革,添加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课时比例,给学生选课程和选老师的双选自由,接受学生跨系或跨专业选择课程,以此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个性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校园里可以举办节会或比赛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形式是在校园里举办节会或比赛,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可以采取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举办节会或比赛。各大院校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点和校园文化,并在各种各样的节会和比赛中呈现给大家。例如,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北京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节会和比赛争相绽放光彩,如五四青年文化节、元培文化节、国际文化节、女生节、传统节日、化学大赛和新年音乐会、“北大之锋”辩论比赛、“北大杯”体育竞技、北大十佳系列比赛(教师、学术之星、菜肴、歌手)等等。又例如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对于校园节会和比赛的作用重视度也很高,开展了年度导游比赛、大学生旅游学科论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旅游文化节、大学生用品展览会等,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在这个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三)广泛开展实践教学

以往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的主要弊端之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相应的实践经验也很少,没有行业竞争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国许多旅游高校都在仿照国外的成功教学经验,努力寻找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逐渐形成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例如,宁波大学的旅游学院就创建了以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提前就业一条龙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旅游单位构建合作关系,设立了十多个比较扎实的专业研究合作基地,与旅游单位一起建设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和实习地点,并尝试着和国际知名的酒店指定订单形式的教育方案。学生从大一年级开始,可以利用短时期、小假期或平时双休日到旅游单位进行实践,也可以在大的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或管理实践,并从2013年入学学生开始尝试进行3+1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即三年主修理论知识课程,最后一年与合作的旅游单位进行实践和实习。允许学生提前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学校还对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了统筹安排,依照学生个人意愿,将学生分组送到各个旅游单位参加为期半年的实际岗位实习,并在此期间安排老师进行指导跟踪。

(四)学校和企业合作

旅游专业教育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收益。学校可以根据现在旅游业的需求和发展开设相关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企业可以参考学校的育人目标,将旅游业新的需求和相关信息告知学校,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并且适当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理论知识的岗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良好学习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毕业以后减少基层工作的时间,还可以让企业在应届毕业生中聘请到优秀人才,及时弥补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和空缺,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专业人才缺少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合作有很多形式,如让学生到旅游单位实习、参观、访问或做课程调研等,老师可以到旅游单位挂职学习,做专题研究,旅游单位的职员可以到学校定期学习,攻读学位,旅游业的专家学者可以到学校开展讲座教学,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人才培养相关协议,开设订单式的教育等等。

总而言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办学立足之本,是办学效果的决定之源,高校应重视模式改革,特别是根据旅游业需求调整学校办学方向及做好课程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思路还需要探究,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跟进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各大高等学校应根据本身的资源和特点,开辟出一条务实、极具特色的教学创新之路。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4

赣州技师学院曾卫平郭卜硕341000

[关键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市场需求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摘要]

随着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的主要休闲方式,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办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新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文]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专业化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以赣州市为例,每年就有几万就业缺口,紧缺的专业人才日益成为阻碍赣州市旅游发展的瓶颈。因此,人才培养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好旅游人才成为许多学校最为关注的紧迫问题。

目前赣南苏区振兴计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迎来了赣州旅游发展的春天,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岗位就业需求,全力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现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政)合作新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使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致力于工学结合等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手能力。在平时的管理中,学院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将企业反馈的学生在实训实习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去,使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更加贴近企业发展实际,使学生在实训实习中得以快速成长。

赣州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企业生产岗位或政府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和政府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一、旅游方向人才培养更注重贴近企业

近些年江西及赣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与之相伴的是各旅游景区景点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发展致命瓶颈。为了弥补这块空白,赣州技师学院从2006年起,与赣州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安远、瑞金、龙南、上犹、大余等县市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签订旅游专业人

才培养协议,积极搭建平台,在与各县市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多项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进行更深一步的合作。与合作的县市政府共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学生能力要求、共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共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共同分享利益成果。

旅游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为赣州及周边的各级各类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实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纯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迅速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在2009级、2010级学生中分批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到相关旅游企业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见习,了解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知识,通过教学见习,学生能迅速掌握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旅游专业先后在省内外的安远三百山热泉河宾馆、赣州聚德山庄、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江苏香逸渔港酒店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尼罗河酒店有限公司、赣州锦江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赣州格兰云天旅游有限公司等设立了近10个旅游专业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协议与旅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到合作企业进行教学见习和专业实训,使学生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有针对性地完成操作技能课的学习,实现与企业用人需求方面的无缝对接。

二、酒店方向人才培养注重产学交叉

校企(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直是赣州技师学院商贸旅游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2001年起赣州技师学院与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办班,通过各省市妇联招收家庭困难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养,毕业后全面输送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的五星级以上酒店工作,先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近千人。2009年与瑞金市政府签订校政合作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协议,当年就招收瑞金籍学生近40人。2010年赣州技师学院面向2010级新生招收鸿达定向班,毕业后全面输送到赣州优秀旅游企业赣南鸿达旅游有限公司工作,当年即招生50人,同年还将校政合作范围扩大,与安远、龙南、上犹、大余等县市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招收定向培养学生近三百人。

旅游专业的订单式的培养在赣州技师学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订单班以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为特色,通过采用模块化及一体化教学方式,即课程中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由旅游企业从事经营或管理人员授课,增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性。培养模式为“全程产学交叉”的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但在校的2年实习中,第二学期就会陆续安排学生参观订单企业,第三学期起就会陆续安排学生去订单酒店见习1-2个月,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订单班学

生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其培养规格的起点较高,成长较快。大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就业时就能担任领班或主管,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年就能成为部门经理。

通过订单式的培养,省去了毕业后找工作的麻烦,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技能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尽早地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和思想,适应工作环境,根据企业需求和学院的知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运用到工作中去。为了让订单班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岗位,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学院经常性的为学生输送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室布置企业文化宣传画,按酒店相关管理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企业式管理,同时还每学期安排合作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订单班培养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院遵循“校企(政)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思路,为行业企业培养更适用的人才,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报》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旅游英语

[作者简介]张元慧(1977-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01-01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带动了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我国观光旅游,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据推测,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很大的就业机会。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将专业的实践性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从事专业技术、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依据此理论,高职教育应该实施产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场景的实践中,跨越学用界线,加强职业的体验与理解,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全面落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理论依据

旅游英语是外语大系中的一个专业分支,它不仅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是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兴起和存在的源泉。具体地说,旅游专业英语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在今后的专业岗位上顺利获取和交流专业信息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胜任涉外导游这个职业。旅游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述,也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

二、研究现状

目前,各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英语课程在教学安排和设计时与基础英语课程雷同,缺乏旅游专业特色。第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能力弱。第三,“双师型”教师匮乏。第四,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方法单一,应试教育传统由来已久,没有更加科学的能力衡量标准,使外语的实际能力教育还是处在发展阶段。第五,现在各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不够统一,开展工学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另外,实习单位难以落实、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实习时间安排不当等,都是现有的实际问题。因此,应该合理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编写实用的适合涉外导游使用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创新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开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完善工学结合的相关制度,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寻求一种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的工学结合方式,保证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一)研究语言及其文化差异

对旅游英语专业汉英两种语言进行研究,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用新的理论培养懂英语的管理人才,培养出更多素质良好的英文导游来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各地风情以及雄伟壮丽的风景名胜。高素质的英语导游在跨文化交际和管理活动中,在传播和保护传统文化、消除中外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改革课程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不容置疑。根据旅游英语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即它的课程设置既涉及英语教学又涉及专业教学。而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教育的意识,实践观念淡薄,造成综合教育的薄弱,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也不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首先应在科研上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课程改革计划,如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对象的关系。另外,要努力抓好课程建设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是整体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而课程建设工作是教务管理工作的灵魂。

(三)根据专业性质,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准备开展人才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同时,对毕业生、在校生及用人单位在线发放调查问卷, 多方位地获得有关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探究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其在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中,发挥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专业特长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英语教学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范畴,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课程锻炼机会。因此,应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教学方法,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互动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景式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声像课堂、教学实习之实践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2.力争研究出针对高职英语学习者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的旅游英语教学新方法。如改革教材,以学习需求分析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实践教学等。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适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教学计划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探讨适合旅游英语专业的考试方法

探讨适合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其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手段。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比较客观的方式,考核方法改革至关重要,它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一致性、完整性。如果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听、说、口译方面不突出的话,就不能被称为是合格的学生。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切实加强听、说考试的难度,用接近于实际的方法进行测试。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在口语考试中增加模拟情景的成分,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学生实施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及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等。如此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英语专业课应该有专业教师,能用英语传授旅游专业知识。遗憾的是,大多数现任旅游英语专业课程都是由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和旅游专业出身的年轻老师组成。前者虽然有深厚的英语知识,但缺乏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旅游英语专业性强的特点不相符;而后者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其英语水平欠佳。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师资培训,完成现代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因此,探讨适合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的方式迫在眉睫。如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公司实践锻炼,并且要求他们考取相关专业证书,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六)探讨适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探讨适合旅游英语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产生的背景及条件不同,但从其成功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工学结合有以下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学结合模式置学生于真实工作环境中,经过职业训练,他们更加客观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增强自身适应产业的综合能力。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不容置疑,应采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全面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将专业知识课程、经验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并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朝晖,刘刚凤. 商务、旅游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6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定位有偏差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 不少旅游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着一些偏差, 培养的是操作还是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定位模糊不清;同时, 对学生的培养重在理论, 忽略实践, 重视成绩, 忽视能力。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缺乏旅游专业办学经验, 在培养目标上, 相互模仿, 造成培养目标的千篇一律, 很少体现自己特色。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表现为零乱分散、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 内容重复交叉。[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是不相符, 两者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

2.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兴专业发展滞后,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新产生了一些专业, 如旅游会展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交通度假管理等, 由于很多原因, 少部分院校开始设置会展, 电信服务、信息服务、空乘旅游等专业。但是主要集中在大专、职高培养层次。二是特色不鲜明, 重复开设的专业过多, 现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旅游本科专业多集中在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 其他专业如旅游会展、邮轮、旅游规划等专业较少开设, 这样导致专业知识趋于雷同化、大众化, 职场竞争力下降, 就业渠道狭窄, 竞争加剧。

3. 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缺乏系统认真的研究, 很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其突出表现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零乱分散, 重点不突出, 现有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酒店方向, 而对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方向来说课程设置却缺乏针对性, 脱离市场需求, 实践性教学环节缩水, “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其课程体系多是由一些旅游类课程、饭店类课程以及技术类课程堆积而成, 内容重复、交叉、分散现象严重, 不利于课程建设提高水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追求理论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的缺失, 使得毕业生就业面临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和专业技能不强的尴尬局面。

4. 师资结构有待调整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际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大多数旅游院校的师资数量、结构、水平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加上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有很多教师从其他专业转过来, 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并不多, 大多数教师缺少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的经验, 在教学中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 明确培养目标, 开设专业与课程相符

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重点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下, 应结合本校学生情况, 结合目标市场, 结合学校实际特点, 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特点为出发点, 制定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目标, 在专业建设规划和教学计划上要灵活设置。如在专业设置上, 应用性为核心, 科学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 进行专业整合、调整的依据;同时根据自身实际, 开设突出特色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 科学合理地规划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在此基础上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增强学生职业精神, 培养职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2. 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教育, 首先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 要考虑课程体系组织的连惯性和整合性, 既能包容相关的知识点, 又能体现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 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要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倡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 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第一课堂以实验、实习、实训为主, 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第二课堂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育人环境。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要加强实践的培训, 培养出适合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旅游人才。国外著名旅游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 以美国普渡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学生到企业实习已经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在行业中的实习, 帮助他们全面了解饭店整体业务, 以应对今后在管理职位中面临的挑战。

3. 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旅游学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实践基础上, 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是最常见的模式, 国内外院校多采取这一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利互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对学校来说, 每年可以选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 可以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 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和教学培养的实际效果, 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 一方面可以熟悉企业的岗位要求,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增强职场适应能力;对企业来说, 可以从中选拔留用优秀的人才, 减少了外出招聘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可以建立稳定的人才储备库。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使培养过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并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内容, 才能在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才能增强旅游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关系, 处理好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处理好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关系, 才能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旅游人才。[2]

4.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是改进应用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首先, 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国外旅游名校对教师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外, 一般都非常重视职业证书和从业经历。在加强“双师型”教师方面, 如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培训、选派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的重点院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委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工作之一, 使教师能积累和更新实际经验等;其次, 应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 积极地把旅游企业中一些有一定学历、一定教学水平的业内精英、优秀员工请到学校来讲课, 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积极地邀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 定期为学生召开讲座, 拓宽学生视野, 突破习惯性思维。[3]

摘要:一直以来, 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的需求之间总是出现较大的脱节, 这说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应以培养目标明确, 开设专业与课程相符;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适应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6 (2) :30-33.

[2]蔡梅良.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37-40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7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发布《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韩玲华等,2014)、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六)智慧旅游教学方法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8

1 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1.1 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在智慧旅游中, 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 与传统的旅游信息收集是有区别的, 但是, 智慧旅游和当下的电子商务也有很大的区别, 他除了通过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展现旅游概念和风景信息之外, 还在旅游服务上进行智慧的定义, 也就是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智能化服务概念。所以智慧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这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按照美国相关的管理规定, 针对学生培养条件来看, 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 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了: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条件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 并懂得使用相应技术, 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新的沟通交流模式, 在办理旅游业务过程中, 能更有效地收集到相关信息, 并根据智慧旅游的信息需求, 对旅游信息的种类进行归纳, 在互联网基础上, 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能带动旅游产品的消费,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对于新设备运用能力的要求

现在, 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 更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对于智慧旅游来说, 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一致的, 并且在管理以及服务领域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智慧旅游景点中, 其景区以及酒店等相关建筑都通过电子设备相关联, 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相应的信息, 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 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了解及运用新兴技术设备进行管理、服务、营销, 是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1.3 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旅游发展中, 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 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中所做的改变, 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 进一步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实力, 并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 保证旅游形态与当下的社会变化相一致, 并在传统服务的概念基础上, 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 融入创新的理念, 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智慧旅游的优势以及高质量。此外, 针对智慧旅游的营销模式来说, 除了创新的理念, 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 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利用智慧旅游的平台, 提升消费模式, 并将旅游产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推广, 提升其品质, 开展实时有效的营销活动。

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培养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教育人员在进行课堂实践和过程中, 要树立创新实践思维, 以市场实践为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优质资源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然, 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并不是我们旅游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随着我们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 旅游业教育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 因此, 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另外在教师人员的选拔方面, 为了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的时代创新性, 我们最好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和旅游管理者来为学生授课, 从而使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论能够流入课堂,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智慧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通过多元化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大潮, 要学会从市场中求发展, 求创新, 求突破, 只有这样, 才能使智慧旅游之光真正照入学生教师的心中, 才能使学校的教育风气为之一变, 从而走向创新之路, 因此,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 通过企业建立旅游管理实践基地, 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 也能够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 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 让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 并全面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质性内容, 从而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 方便今后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另外还要邀请企业内的优秀旅游管理者定期到学校进行旅游经验指导, 通过演讲, 座谈会等方式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经验传播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 尤其在智慧旅游背景下, 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掌握, 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者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准确定位, 把握智慧旅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创新的理解与把握, 从而尽早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另外,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旅游管理者和高校专业教师要多以实例为佐证, 通过对实例的探究阐述来增强学生对智慧旅游概念和规律的把握, 这对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 丰富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在智慧旅游观念深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丰富,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旅游专业教育思路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 之所以教学质量上不去, 创新观念发展缓慢, 主要是因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的, 我国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 办学经验非常少, 很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岗位临时抽调过去的, 因此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了解甚少, 因此也就无法使学生接触到旅游市场发展的最新理论, 很多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根本没有细致研究, 只会照本宣科, 不仅使学生味同嚼蜡, 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极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完善改革, 引进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 聘请一大批真正懂业务, 懂市场, 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例如企业优秀旅游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管理研究专家等等, 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另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教师培训课, 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现场授课, 或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授课的方式加强学校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 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多管齐下, 才能彻底扫除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业务不精, 教学不良的风气, 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彻底的将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2.4 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设置课程

能够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也关系着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进程, 旅游业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接触到当前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 例如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等等, 只有打好基础, 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网络工具来实现智慧旅游信息化处理, 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下功夫, 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争取做到全面培养, 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例如多开设网络技术, 计算机等选修课程, 这些都是我们智慧旅游发展创新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另外, 我们的高校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细化, 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 尤其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 对于旅游行业的专业要求更高, 很多旅游领域被纷纷细化, 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 因此, 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规律, 通过人才的精准化投放, 精准化培养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结束语

旅游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水平, 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以重视, 及时解决旅游管理人才“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所在, 主要是由于当前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 是高新科技与旅游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次创新进步。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及时传统理念, 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 从而提高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 为我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 高品质, 高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摘要: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命题, 高校旅游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挖掘智慧旅游的时代内涵, 遵循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满意、质量合格的高素质的“非同质化”旅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智慧旅游,“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雷婕.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1:68-70.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9

一、研究背景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中心地区,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 综合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已经形成:省现有星级饭店300多家, 旅行社1, 100多家 (其中国际社32家) , 旅游车船公司30余家。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建成, 铁路纵横交错, 15条铁路干线及支线、地方铁路形成了以石家庄为枢纽的铁路网, 其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1位。公路四通八达, 有17条国家干线公路, 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航班航线不断增加, 石家庄民航机场是国家批准的国际机场, 此外, 河北的海运条件也十分便利, 同时, 有些港口已开辟出多条国内海上航线。如此便利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条件, 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关于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不少, 但多数是与工业应用型产业相结合。旅游外语作为近些年来刚刚兴起的专业, 尚处于发展阶段, 但其需求量却逐年递增, 每年有大批外语类专业和非外语类大专院校学生报名参加不同类型的导游和翻译考试, 部分是喜欢这个专业, 有些是觉得就业前景良好, 基于良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 努力培养新型产学研构建下的旅游外语人才, 是外语类院校和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课题。

二、河北省旅游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河北省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 少数设有旅游外语专业, 很多高职高专职业类院校反而都设有旅游外语专业, 但这些高职高专类院校多数都是面向初中毕业学生, 相对来说文化水平较低, 外语业务功底不够扎实, 在实际旅游业务中往往难以胜任工作, 经常受到游客的相关抱怨和投诉, 在一些星级酒店内, 也没有专业旅游外语人才, 对外宾的来到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业务服务和讲解, 会失去很多游客和接待机会。

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在中国旅游时必来首都北京, 而河北省毗邻北京, 是很多国外友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比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北戴河南戴河、坝上草原更是暑期纳凉消夏的好去处。通过走访调查得知, 这些地区的外语导游基本上从各个地市紧急调拨过去, 对当地旅游知识很多是现学现卖,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部分英语教师临时充当旅游导游, 为外国旅客讲解, 但由于相关知识不够完善, 外国友人会对一些文化古迹提出疑问, 会出现“临时导游”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不能很好对这些疑问给出圆满回答, 很尴尬的情况出现。旅游外语人才不仅能较好运用外语技能, 还对旅游文化、旅游知识十分了解和熟悉, 社会需要专业人才, 尤其是旅游外语人才, 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和水平, 是国外游客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接触了解中国人的最直接途径。

三、基于产学研背景的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构建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产学研结合是实现教育模式转换的必然选择。开展校企联合产学研办学, 是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和筹措资金也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具体来说, 培养产学研构建下的河北省旅游外语人才模式有以下几点。

(一) 培养目标要明确。产学研模式构建下的河北省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河北省各大旅游产业, 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全面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河北省各大高等外语学院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目前多个高校的外语学院都设有旅游外语专业, 招收本科生和专科生。同时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型人才和服务于旅游景点酒店的服务型人才。相关课程应与课程实训相结合, 做到“每课必练、每月必考、每期必过”即每学相关的专业课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情景对话或是服务项目, 每月对所学旅游技能进行考核, 每个学期要出具体测试内容, 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通过方可放假。

(二) 培养模式要转换。培养产学研模式下的人才其实是国外职业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 旅游职业教育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兴起, 仅短短几十年, 但已初具规模, 并不断迅速发展。过去单纯的学科教学和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 向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转变, 即职业教育转变和调整, 其中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应重新审视。产学研模式是将学校教育和产业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学校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就旅游外语而言, 学校主要培养学生外语基本能力, 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和扩展旅游相关知识, 这些主要安排在本专科学生低年级学习;旅游企业如旅游局、旅行社、景点服务项目等可以在旅游外语学生本专科高年级进行适当安排, 如校内外模拟实习、景区导游和酒店服务定岗实践学习、旅游局日常事务实习等等, 培养模式的转变, 势必对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模式转变站位应更高, 方法应更灵活, 方式应更多样。努力培养新型旅游外语人才就是将培养人才与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模式进行过程中后期还要对预期结果进行走访, 就是对相关毕业生所在毕业工作岗位进行走访, 满意度、工作能力、需要改进措施都是研究的内容。只有将培养和研究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推进产学研的进程。

(三) 教师培养要加强。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明确, 不依赖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培养模式要转变, 实践学习更加重要, 培养方案要多样, 院校学习者和在职者学习侧重点要有区别, 只有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执行力的培养, 新型旅游翻译外语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教师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 产学研构建下的旅游外语人才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旅游外语类教师。过去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面向英语教育, 对于旅游知识是一知半解, 培养专业化的旅游外语人才既需要专业的英语相关技能和知识, 又需要旅游相关知识, 如旅游政策、旅游管理、旅游景点讲解、旅游历史知识等等能力的加强。目前外语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层次、职称水平和外出进修各类途径提升自我。既有的外语教师应进行长期或是短期培训, 对旅游知识多加了解, 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 加强业务及技能的双重修养, 可以参加旅游相关资格证的考试, 争取取得导游证、领队证或相关资格证书, 在学生进行实训或是实习时, 要有相当数量的专职教师陪同, 一方面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 另一方面也进行自我学习, 充实自我, 提升自我。

四、结语

河北省自然风光秀美,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环京津周边, 旅游前景十分光明, 产业潜力十分巨大, 前景广阔。旅游业作为河北省新兴产业, 成为快速发展的支撑产业。近年来,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全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本来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大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快旅游高等教育, 是克服当前社会需求矛盾、满足考生的求学需求和用人单位不断增长的人才需要、促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抓住加入WTO后旅游经济大发展的难得机遇, 配合国家实施旅游人才战略, 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短缺的旅游人才, 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河北省各大高校与各地市旅游发展总公司合作办学, 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大胆尝试。产学研构建下的河北省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突破传统办学方式, 高等教育和社会企业相结合, 进行办学主体化与多渠道投资办学的突破和探索。

摘要:近些年来,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外语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结合产学研模式, 从河北省旅游资源、目前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努力探索一条产学研模式构建下的河北省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道路。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培养模式

0 引言

长期以来,旅游高等教育采用传统的教育分类、学科教育以及教育思想指导旅游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偏向大相径庭,已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在快速的发展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要求,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1 现有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原教育部规定的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对于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及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都已不能适应。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1 旅游行业内就业前景向好与旅游本科教育不断萎缩形成鲜明反差 2008年8月由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提高旅游就业能力,改善旅游就业环境等相关任务和措施;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与国家旅游行业内就业前景向好相比,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却呈现出不断萎缩的局面。据资料显示:在我国著名的12所大学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曾经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现已停招,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4所大学虽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都有所下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人文学院、地理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与历史、地理、文学类的专业相比 其“管理学”的特点更有吸引力,所以这3所大学里的招生规模没有大的下滑[1]。在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里,中山大学是唯一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大学。

以上资料反映了我国著名大学中旅游专业大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或萎缩状态的边缘,极大地影响了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未来的发展,并进而对行业的发展带来长期不利影响,这与《意见》中六项主要任务和四条主要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2 旅游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持续走低 旅游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专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就业率高、收入高”的热门专业,但是随着就业层次的走低,选择专业时本科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

1.3 新技术、新动向使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要求更高 随着计算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全球预位系统、在线分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引起旅游者消费模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变化是与目前传统“课本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应对。

另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动向,如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对传统的以“酒店餐饮、旅行社、景区(点)管理”三大块为核心的传统旅游本科教育提出严峻挑战。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新技术的应用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不明确 我国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虽然已有“‘大学专科以下的旅游教育可以认为属于职业教育性质’,而‘大本以上的高等旅游教育属高等专业教育性质’(申葆嘉,1997)”,但这种认识更多还只是停留在学术层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愿意挑选职业高中和中专的学生,而不愿录用本科生,使得很多院校仍然在“或职业教育”与“或专业教育”之间徘徊。

2.2 本科生与职高生相比无明显优势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高等院校旅游本科学生比中专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后劲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长,动手能力较强,可能开始时表现得较为突出;而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今后会有更大发展潜力。在实际操作中,这优势并不明显。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经验非常看重,大多数酒店招聘员工时对于学历要求并不高,所学专业也没有严格限制,对管理者大多数专科以上就可以,却特别强调酒店工作经验。本科生就业初期与职高生相比并没有优势,相反由于本科生眼高手低,经常想着跳槽,虽然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职高生更愿意吃苦耐劳,认真工作,也更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

2.3 “宽口径、厚基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专业强的特性不相适应 旅游业行业内部各个细分行业的经营、管理环境有所不同,行业特色非常明显。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下,对工商管理一般专业是适用的,但对专业性很强“旅游管理”专业却并不适用。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常常因过于突出了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而掩盖了旅游专业性的特色;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在旅游产业中出现新的热点领域,这也不是在传统的旅游专业“饭店+旅行社+景区规划”三大模块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所能掌握的。正因如此,许多毕业后的本科生对大学学习的感言“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懂”。

2.4 实习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实验设施短缺 从目前相当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看,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理论化”现象非常突出。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没有重视对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一些院校没有设有实验室,单凭教科书开办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中也只规定了半年或两三个月的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短,一方面实习单位在用人时,只把实习本科生分配到缺乏“劳动力”的部门,仅仅让实习本科生去做一些“劳力”方面的工作,很难让他们接触到管理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本科生严重缺乏工作实践经验,有些甚至在实习过后还不明确基本的服务流程和操作,更无法满足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强的管理岗位的用人要求;一些本科生由于在实习时净干“体力活”,职业失落感很强,在毕业时也就不再选择在旅游行业内就业。

3 建立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科学合理定位本科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产业各领域的业务骨干、管理中坚及领导人物的储备军,应具备“创造性执行及一定创新能力”的素质,具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化人才。旅游本科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首要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化的思考和方法;其次应强调现代竞争中不可缺的团队协作能力,再者是专业知识,对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服务意识、职业发展意识较为强调。至于属应用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则应因人而异。

3.2 建立多模块、多层次的灵活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分层次、专业化的产业人才需求,旅游本科教育要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的基础上,设置多模块、多层次的灵活课程体系。

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提升模块4个部分。基础模块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通用课程,例如《旅游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旅游产业的基础知识和产业中各个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对旅游产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专业模块课程是保证学生能够毕业后在本专业某一领域内就业或继续深造的知识学习,学生有选择性地对旅游产业的某一产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如酒店、旅游社、景区、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产业的行业热点细分领域。实践模块则是要求与专业模块相配套、一致的课堂实践教学及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顺利就业提供保障;提升模块则是利用本院系的优势资源及学科,设置这些学科与旅游的交叉课程,如历史学院设置旅游文化等,鼓励学生在具有学科优势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深造,体现本院旅游专业的特色。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他们的需要,借鉴一些国际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3],采用定制化方式设计不同层次与类别的课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学习需求设立多层次的课程教育。

3.3 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旅游专业本科生实习期至少应有一年时间,真正实现轮岗实习,对企业管理模式、市场竞争、经营理念、业文化以及旅游业发展动态等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进程。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各种获国际承认的专业证书的培训测试。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在实习和实践中要求他们自觉地培养服务意识,吃苦精神,通过心理学教育和实践锻炼,造就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专业的自信心,以减少就业过程的挫折感,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4 增强专业教师学科结构的多元化 首先,加强专业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使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并通过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可以通过聘请成功旅游企业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他们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联合道路 一方面,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将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建成标准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品牌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加强校企间的联系,还可以对学生的录用和就业安排以及公众关系提供帮助。旅游本科教育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满足

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本科招生.DB/OL.复旦大学旅游系网页http://www.tourism.fudan.edu.cn/.2007-12-25.

[2]高学历就业不如低学历?——观念是症结N.中国旅游报.2007-11-21第11版.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优化,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资源, 也是未来我国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旅游业又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别强的行业。因此, 高职院校必将担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重任。下面结合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谈谈我国旅游人才的现状。

第一、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当前, 我国旅游人才总体供给严重不足, 这与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未在本行业有效就业有较大的关系。根据调查, 很多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选择旅游业, 行业内就业率普遍较低。第二、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造成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职业素质不高, 旅游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高校相似, 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陈旧, 跟不上行业发展形势, 专业技能不足, 到工作岗位不能学以致用, 难以胜任岗位需求。另外, 许多高职院校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偏少, 旅游教育在引导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规划学生职业路径以及促进学生职业成长方面比较欠缺。第三、旅游人才队伍不稳定。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率在5% - 10% 左右, 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 以上, 而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 这给我国许多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困境之一。在这些跳槽的人员当中,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的比例较大。

旅游人才出现的上述问题, 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制度以及培养手段, 即包括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以及如何保障培养过程等四个基本问题。培养模式不是各孤立项目的空架子, 而是实现目标的策略体系。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一、培养目标明确: 找准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面对当代中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 肩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实践中,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职业技能培养不够, 人才培养主要按照“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输出人才”这样的路径来进行。这种在学校封闭式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 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基本不了解, 因此很多旅游企业都不愿接收这样的毕业生。新形势下, 要进一步优化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内容优化: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

培养内容的核心是课程, 而课程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 选修课开设不多, 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所开课程理论性太强, 注重课堂讲授, 轻学生参与, 轻知识应用; 相似课程重复设置, 知识结构缺乏科学体系。旅游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行业, 高职院校优化课程设置应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实践性特点。

1. 优化课程体系, 调整学时分配。可以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文化知识与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与基本素质拓展课; 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岗位核心课和专业素质拓展课; 综合技能与实践实训课模块包括专业技能实训课、社会调查、课程实习、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

2. 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在课程开发方面, 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应有可靠的职业和工作分析作为保障。可以根据旅游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联合开发精品课程。另外, 由于旅游业新型业态、新型职业的出现, 在课程开发上要注意开发一些与行业相对应的新课程, 以便为实践提供指导。

总之, 课程的优化必须遵循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原则;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原则; 加强学生服务意识教育的原则。

三、培养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 创建一流实训基地和实习 基地

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旅游行业岗位的设置、能力要求、服务功能进行规划设计。高职院校可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包括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形体训练房、插花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

2. 创建一流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 要尽量与本地区、全国、甚至全球知名旅游企业 ( 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等) 合作, 逐步建立各专业配套的高端实习基地网络体系, 为学生提供顶岗实战的实践基地。这些高端实习基地可以有多种合作形式, 如企业冠名委培班项目、“定向教学班”、“特色教学班”、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为了使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国际接轨, 适应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可以在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国外实践基地, 把特别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实践基地去实习。

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培养制度, 一些院校可以大胆的探索教学时间的碎片化研究, 即不再以学期为单位, 而是以一个个学习单元为时间段, 将一个学期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在实习平台建设方面, 也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实习平台制度。

四、培养手段更新: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1. 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人士充实专职教师队伍, 定期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应从旅游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士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 改善师资结构, 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学校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脱产挂职锻炼, 以更好服务于教学。

2. 选送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旅游院校研修。高职院校要积极学习同行的经验。在条件允许的范围, 选送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的重点院校去学习和深造, 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 来壮大自己的师资力量, 提高办学活力。

3. 聘请旅游业精英人士授课, 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拿出一部分教学岗位, 聘请旅游业内专家学者参与本校的教学工作, 使专业课的教材和课程更适合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 让旅游企业精英人士直接参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实习毕业的指导等。

4. 定期邀请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员工及知名专家开设讲座或作专题报告。高职院校要经常把旅游行业内有名的专家学者、优秀的一线员工请到课堂上来, 为学生介绍现实性的生产实践知识, 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了解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 把课堂搬到现实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旅游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分析——兼论广西旅游人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0) .

[2]沈仲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 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 2010-07-28 (10) .

[3]黎森, 王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

[4]张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血液麻醉下一篇: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