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10-16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8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旅游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建设,并与省市内驰名的高星级旅游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高档次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等旅游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种具有职高特色,符合涉外餐企业管理与服务特点,与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

二、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国际商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堂进企业的培养模式。积极推

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目前已与外贸中心酒店,温泉大酒店,福州大饭店,福建康辉国际旅行社,福州榕树王旅行社,香格里拉大酒店等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到企业顶岗实习。

4、重新调整第五学期的课程,将该学期后半学期(后8周)的课程移至前半学期(前8周),后八周调为完整的实习周,与第六学期相连续,这项改革深受企业的赞许,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

(二)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质量、效益、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观念,改革的具体目标是: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社会开展三项需求分析,一是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二是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三是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经过以

上一系列分析,结合海西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

(1)针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

(2)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

(3)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业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多年来,按照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始终将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作为专业建设的大事来抓,拟建成导游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多年来,本专业发挥行业办学及校友公司实力强的优势,在福州与专业对口单位建立了6个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情况见附件一)。将课堂建在企业,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4)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顶岗实习3-6个月,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及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

目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普遍应用的一项现代科技手段, 能够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一、对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概述

办公自动化是通过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方法与集成技术的各种手段, 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与资源, 来完成办公业务, 更加有效地提高办公质量与效率, 从而达到多种资源共享的目的。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输及信息的保存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基本特征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对对需要处理的各种文档进行处理与保存, 利用复印机、传真机或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对文档进行复制、转移或传递。

企业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办公的本质就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与提高决策效能。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的办公, 或办公采用数字化的方式, 不对对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可进行优化, 也可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增加了工作效率与协同办公的能力, 使企业决策的一致性得到了强化, 同时对提高决策效能也是有益的。

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历程来看,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办公过程中如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为标志, 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电脑和打印机是第二个阶段的主要标志, 并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和表格进行处理、通过打印机等对文件进行打印与输出, 并可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企业的财务、人事等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到了第三阶段, 采用网络化办公是其主要标志, 通过使用网络化的办公, 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与快捷的方式, 实现了文件远程的共享与网络打印共享, 也可通过网络对数据库进行管理,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

二、办公自动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较落后

在企业办公过程中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引入, 对原有的办公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改变, 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传统办公方式的工作人员来说, 也是极不适应的, 对改变了其原有的工作方式与习惯可能是很不习惯的, 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 影响到办公自动化的运用, 可能还会造成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手工操作系统之间产生矛盾。可能还会有一部分的管理人员和办公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 却又不肯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计算机网络资源先进, 也会造成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效果不明显。这些落后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是妨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定位不准确, 传统观念还很强

我国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因年龄偏大, 思想不先进, 对办公自动化的理解程度不够, 仍局限于传统观念, 认为办公自动化“远水解不了近渴”;“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他们片面的认为仅仅依靠独立的个人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文字和表格处理, 或者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邮件交换, 这并不可能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影响了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与使用。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 在企业中多数的计算机应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但网络系统与资源还不完善, 先进的网络设备与技术缺乏, 系统的安全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办公自动化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 环环相扣的, 如果有某一环节或步骤没有做好, 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 影响到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转, 这些是需要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提高其自身素质的。

其次, 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企业办公自动化面临的问题之一。企业办公自动化需要有综合协调能力强, 管理能力强, 知识丰富的综合性人才, 这样办公自动化的实施才能更顺利, 从而真正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工作效率。但目前仍有很多的办公人员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其素质与从事办公自动化技术操作的要求还有差距。

4. 企业当中对于实行办公自动的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

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企业办公自动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办公自动化管理问题, 企业中实行办公自动化的规章制度与条文不健全, 不合理, 甚至于没有制定, 如“办公自动化管理条例”、“办公自动化安全方案”、“办公自动化档案”等还不够完善, 对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的培训方案也没有, 这些都影响了我国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所以企业应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来规范办公自动化的管理, 并建立相关责任制度。

三、我国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策略探讨

1. 革新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

原始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动化上, 是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形势的, 要想企业办公自动化迅速发展一定要革新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 将新型的管理手段融入办公自动化管理中, 选择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吻合的新型实用技术, 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技术手段, 注重办公自动化技术的自主研发, 新型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会更加适应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提高办公的效率和办公的质量, 做到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基础上, 科学准确的办公。

2. 完善办公基础设施

俗话说的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的硬件设施是办公自动化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 先进的科技和高端的仪器, 既可以科学准确的完成办公任务, 又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做到了又好又快的办公。先进的办公自动化设施能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转和进行, 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相互衔接并同步完成, 事半功倍的完成企业的任务。所以完善办公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办公自动化的重中之重。

3.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 培养出知识面广, 专业能力强, 责任心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企业必须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将最先进的办公自动化科技理论传授给工作人员, 促进工作人员的办公素质提升, 以便更好的工作;此外, 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除了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企业也要招揽人才, 将优秀的办公自动化人才招揽进来, 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现存的企业办公自动化规章制度并不完善, 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办公自动化,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健全完善企业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 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条例、安全方案等相关规定, 使办公自动化的管理和实施做到有规定可以遵守。其次, 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对员工的培训的方案做出具体的规定。制定详尽可行的培训方案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建立责任、诚信的规章制度,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健康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事物, 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一些见解, 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丹红,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2]刘永兰, 旅游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教文汇, 2007 (4) 中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篇3

关键词:旅游 专业人才 培养 对策

一、我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专业人才不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复合人才的要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趋势,既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又为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不仅要求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擅长人际交往;能够为五湖四海的人提供优质服务,而且要求具备良好的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懂专业、会管理。而这些恰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不足。因此旅游专业人方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技能,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应变能力。

(二)旅游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我县旅游教育相对滞后:(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许多制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无特色;(2)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缺乏联系、沟通,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实际;(3)各院校之间以及院校与业界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4)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行业管理经验,不符合旅游企业的要求。

二、我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教育管理体制不活

由于政府对职专教育的管制,我县职专的办学自主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教育与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大。忽略了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另外,职业中等学校办学的主要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教学质量与经济不挂钩,学校没有改革的内在动力,一切工作围绕政府转,而不是跟着市场走。所以,传统教育和计划经济模式仍在制约着旅游教育的发展,从而降低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职专教育系统培养机制不实

当前的职专教育千篇一律的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按计划,忽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教育者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工厂化的培养模式,导致职专人才的实践能力和通用性偏低。

1、培养目标不明确;

2、理论脱离实践,不能学以致用;

3、忽视职业道德和非智力因素培养;

4、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严重缺乏。

(三)旅游企业内部培养及相关机制的原因

当前的许多旅游企业虽然都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但是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无长远的用人计划。有的企业还存在不尊重人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众多旅游企业经营者认为旅游行业不需要像“高精尖”那样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行业人才的进入门槛低,根本不愁招不到员工。在这些短视思想的指导下,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机制不健全。

三、我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继续加强旅游教育的指导

政府对院校教育的工作支持的重点是师资建设。推进旅游院校(培训中心)的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国家旅游局逐步建立一套系统的、高效的大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

(二)扩大职专的办学自主权

自主办学是职专实现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前提,特别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权一定要交给学校,让学校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计划。同时尊重施游教育的规律保证不少于1/2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促进企业或研究部门办学、校企结合、中等教育的对接。

(三)加强办学管理和监督,谋求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学条件的评估,特别是实习场地、实习基地的评估,严格实行办学准入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限期整改,到期限不达标的,取消旅游专业办学资格。将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吸收到评估队伍中来,把对口就业就业率作为评估职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完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五)旅游企业创建人才管理机制

1、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

2、完善能力导向的用人机制和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

旅游业可以考虑实行能力导向的用人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工作、生活环境。

3、加强与职专的联系,走校企合作之路。

(六)职专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市场需要有综合能力的高端旅游人才,因此,必须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方向的适应度。

2、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3、建设一文高素质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

4、加强校企合作、校际交流和教研结合之路。

旅游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优秀旅游专业人才约有机组成部分。走校企合作之路,实行订单式教育,建立教学与就业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上岗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实际工作中要求的人际交往、灵活应变等综合素质。

四、总结

我县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政府、企业和职专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县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政府、职专、企业等方面协同努力,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特色和创新,从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能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使旅游专业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等方面与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县实现“旅游强县”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赣州技师学院曾卫平郭卜硕341000

[关键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市场需求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摘要]

随着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的主要休闲方式,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办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新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文]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专业化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以赣州市为例,每年就有几万就业缺口,紧缺的专业人才日益成为阻碍赣州市旅游发展的瓶颈。因此,人才培养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好旅游人才成为许多学校最为关注的紧迫问题。

目前赣南苏区振兴计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迎来了赣州旅游发展的春天,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岗位就业需求,全力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现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政)合作新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使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致力于工学结合等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手能力。在平时的管理中,学院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将企业反馈的学生在实训实习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去,使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更加贴近企业发展实际,使学生在实训实习中得以快速成长。

赣州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与校企(政)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企业生产岗位或政府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和政府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一、旅游方向人才培养更注重贴近企业

近些年江西及赣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与之相伴的是各旅游景区景点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发展致命瓶颈。为了弥补这块空白,赣州技师学院从2006年起,与赣州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安远、瑞金、龙南、上犹、大余等县市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签订旅游专业人

才培养协议,积极搭建平台,在与各县市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多项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进行更深一步的合作。与合作的县市政府共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学生能力要求、共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共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共同分享利益成果。

旅游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赣州技师学院旅游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为赣州及周边的各级各类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实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纯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迅速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在2009级、2010级学生中分批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到相关旅游企业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见习,了解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知识,通过教学见习,学生能迅速掌握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旅游专业先后在省内外的安远三百山热泉河宾馆、赣州聚德山庄、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江苏香逸渔港酒店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尼罗河酒店有限公司、赣州锦江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赣州格兰云天旅游有限公司等设立了近10个旅游专业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协议与旅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到合作企业进行教学见习和专业实训,使学生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有针对性地完成操作技能课的学习,实现与企业用人需求方面的无缝对接。

二、酒店方向人才培养注重产学交叉

校企(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直是赣州技师学院商贸旅游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2001年起赣州技师学院与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办班,通过各省市妇联招收家庭困难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养,毕业后全面输送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的五星级以上酒店工作,先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近千人。2009年与瑞金市政府签订校政合作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协议,当年就招收瑞金籍学生近40人。2010年赣州技师学院面向2010级新生招收鸿达定向班,毕业后全面输送到赣州优秀旅游企业赣南鸿达旅游有限公司工作,当年即招生50人,同年还将校政合作范围扩大,与安远、龙南、上犹、大余等县市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招收定向培养学生近三百人。

旅游专业的订单式的培养在赣州技师学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订单班以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为特色,通过采用模块化及一体化教学方式,即课程中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由旅游企业从事经营或管理人员授课,增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性。培养模式为“全程产学交叉”的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但在校的2年实习中,第二学期就会陆续安排学生参观订单企业,第三学期起就会陆续安排学生去订单酒店见习1-2个月,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订单班学

生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其培养规格的起点较高,成长较快。大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就业时就能担任领班或主管,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年就能成为部门经理。

通过订单式的培养,省去了毕业后找工作的麻烦,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技能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尽早地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和思想,适应工作环境,根据企业需求和学院的知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运用到工作中去。为了让订单班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岗位,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学院经常性的为学生输送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室布置企业文化宣传画,按酒店相关管理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企业式管理,同时还每学期安排合作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订单班培养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院遵循“校企(政)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思路,为行业企业培养更适用的人才,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报》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旅游产业与国外接轨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全球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今天,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6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 篇7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

关于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不同的学着曾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文认同“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1]的说法,理由是这个定义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互动”,也即旅游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人”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的人文地理风貌等相互碰撞之后所发生的交流互动。假如旅游活动的主客双方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互动,旅游者游览之后没有或很少产生“到此一游”所触发的丰富感受,人们就很难说这一旅游行为是有价值并具收获感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旅游地异质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二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罗平旅游对旅游者是否具备“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罗平旅游到底“游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罗平旅游文化内涵构成最基本的出发点。归纳当今我国国内的旅游形态,大致包括自然风光旅游、古迹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文化观赏旅游、红色旅游、现代都市购物旅游等几个大类。罗平旅游的主要承载物是每年春天的油菜花旅游,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加上自然风光观赏的季节性旅游。显然,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丰富,而是相对单一和固化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过于单薄,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急需充实和丰富,这是建设罗平旅游文化的当务之急。

广义“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2],“旅游文化”概念亦然。罗平旅游文化建设的物质依托首先是罗平的地里环境山川景物,罗平坝子中一座座锥螺形凸起的山峰在云南境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被统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结构形态是罗平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问题是这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罗平自然风光的代表是大叠水瀑布和多依河风景带,问题是类似的自然景观其独特性如何体现出来?它们能否给人带来好奇新鲜、惊险刺激、领悟回味等综合性的获得感?就精神文化的层面讲,罗平旅游又能够给旅游者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依我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罗平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应该以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重新对此进行思考和定位。例如布依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情的营造、风光的打造上,还应该延伸到布依族的婚嫁和丧葬文化、祭祀文化、习俗文化。地处滇黔结合部,是否还可以考虑适度发掘隐藏在民间的“巫”文化(仪式和符号),将其与道家文化、道教文化的根源和联系挖掘和展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发掘和培育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包括“农家乐”现代休闲餐饮业等。当然,对于餐饮业,政府不仅要帮助和推动其形成特色,还要使之达到相应的档次和水准。

罗平的旅游开发只能立足于地方本土资源,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发掘和营造本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要素上。罗平旅游文化的构成包括罗平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革命史迹)、社会生活形态、民族风情、民俗宗教、民间饮食文化传统等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风貌;其内涵则是指罗平拥有的旅游资源所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的有价值的核心要素,它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

二、罗平旅游人才培养

(一)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1、创意人才

现代旅游开发属于文化创意产业[3]的范畴,既然是“创意产业”,说明需要的首先就是创意人才。什么是创意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创意人才就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设想并能推动或能将创新设想付诸实现的人。具体到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其所需要的创意人才,首先指的是能够对“罗平旅游”这一特殊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的人才—既能够放眼国内乃至国际的旅游市场,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罗平旅游开发进行通盘构想、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人才。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首先是创意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当然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因为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研究和发掘罗平的旅游资源、文化传统来构筑创意的基础,然后结合对省内、周边省区、国内旅游市场的分析预测,提出罗平旅游开发的未来设想和规划。这种设想和规划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因此,本文认为,开发“罗平旅游”这一产品恐怕不是某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一群人、一批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一个可供具体实施的系统思路和中长期发展方案。

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需要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这种创意能力并非是指某个人具有的个别能力,而是指一个创意群体、创意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应该说,在这个创意团队中,本土精英、政府官员和外部行业专家等,这些人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2、营销人才

旅游产品作为消费对象,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和恰当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懂得现代营销知识和具备营销技能的人,是罗平旅游建设和开发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对罗平旅游进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罗平旅游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如果只针对油菜花盛开的春三月,事情似乎就简单得多。但如果是针对罗平旅游的整体、针对一年四季均有效的旅游定位和命名,事情无疑就变得很复杂。这是相对大一点的角度。小一点具体一点,针对一时一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促销策划也很重要,像有奖销售、打折优惠、派发纪念奖品等,都属于营销的范围。

3、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需要管理人才,其工作职责包括从事景区规划、养护和日常管理等。对这些管理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不能有官办作风、衙门做派,不能双眼只盯着钱。要用心做好旅游服务这件产品,让旅游者舒心、放心地来旅游,而不能是时刻担心被骗被宰;要经营和打造出声誉良好持久的旅游品牌。

4、导游人才

导游是旅游业的桥梁,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导游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谈的导游人员主要指“地陪”人员,也就是在罗平本地负责接待游客的本地导游。近几年,云南旅游业时不时发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游客投诉事件,其中多数与导游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有关。建设和发展罗平旅游业,对本地的地陪人员提出的要求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非常了解和熟悉“罗平旅游”,也就是对所销售的产品要知根知底,要非常熟悉;第二个是要认同“罗平旅游”,热爱“罗平旅游”。没有激情的销售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只有热爱和珍惜“罗平旅游”这个品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游的职业驱动问题,才能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人为的质量事故。

(二)本地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有哪些?

上述四种人才中,居于金字塔尖的是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居中偏上;导游人才是基础。前三种人才不说了,这里单说处于基础位置、人数稍多的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它们到底需要由哪些要素来建构。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根基首先是对常识的掌握,“常识”就是我们通常在高等教育中所说的“通识”,亦即通识教育。罗平旅游所需要的导游人才,其通识知识的部分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大致类似,而又有其特殊之处。

罗平导游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礼貌礼节周全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包括不说脏话,不骂人;沟通技巧良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友善对待游客;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协作,愿意付出;具备外语口语能力,能够接待外国游客;获得导游资格证(导游证)等。

(三)人才从哪里来

目前云南省内的大专院校和众多的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罗平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利用省内省外的高校资源。这里说的利用,一是指可以从这些高校中物色本地籍的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就业;二是指可以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定向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三是可以委托高校不定期地为罗平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培训人才;四是吸引外地籍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充实到罗平的旅游人才队伍中。

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前述四种人才中的后三种人才,都是可以利用云南省内外的高校资源获取的,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至于居于金字塔尖的创意型人才,如前所述并非指单个的个别人才而指组合型的人才团队,很显然这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多种资源才能形成和造就的。创意型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个人才尚且难得,要组合成一个人才团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委托高校旅游专业培养旅游人才,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爱好;在旅游管理系列课程的设置中,为罗平旅游量身打造的课程,一定要侧重于导游方向课程、景区景点规划及管理方向课程,以及网上营销、旅行社合作运作方向课程等。

三、结语

发展罗平的旅游业,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文化,已被时间证明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单靠突破其中的某一点是很难形成长期的吸引力的。也就是说,单靠某个曾经的闪光点很难擦亮罗平旅游这块牌子,单靠一些零碎的创意无法组合出完整且具持续性、有生命力的旅游品牌。从旅游开发发展到发掘和建设旅游文化,打造“罗平旅游”品牌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参与。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并非单一的创意类或者“地陪”类,而是人才金字塔结构中的全部四种人才都需要。这的确是一个双重的挑战,迎接和战胜这个新挑战,很可能不止是一代罗平人的使命,而是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使命。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 旅游企业 旅游院校 人才培养

一、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利益共同体

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建立了从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但应当指出,与其他领域专业教育不同,旅游专业教育不是学科发展内生的结果,而是源于外部即旅游产业的驱动,对人才需求的呼唤而产生的。所以,旅游教育从性质上讲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熟练人员。因而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必须面向企业、面向岗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产学结合需要企业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人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就是由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

旅游企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服务旅游活动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部门,其目标和任务在于赚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通过服务过程的实施,在满足旅游者愿望与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财富。旅游企业吸纳员工重在“使用”,它希望新进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希望旅游院校提供的人才产品尽可能是质量上乘的“成品”,具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但高素质优秀员工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如果单纯依靠院校的提供,且不说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就是工作场景也大都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旅游企业对旅游院校和人才培养,不能等闲视之,而是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把培养人才看作自身事业的一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从来不吝啬在人才上投资。

旅游企业参与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会给自身带来许多实惠。一是可以“量身定作”,把自己的需求、标准传达于院校,招聘到需要的人才,而且用得上、留得住。二是可以利用院校的品牌宣传企业,在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上进一步扩大影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不论是接受实习的学生,还是吸纳院校毕业生,对企业都具有潜在的社会效应。三是可以利用院校的智力与技术资源,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旅游院校教师大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洞察旅游企业的问题,并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不难发现,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并不单纯是人才供求关系,而是多方面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企业的需要就是旅游院校的需要,办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引进智力资源,这就离不开与旅游院校合作,特别是在员工培训、企业文化设计和企业战略规划等。

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与国外紧密型的结合相比较,显得比较松散,甚至互不相干。这既有院校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有研究者发现,高等旅游院校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教学活动基本是在校内、课堂进行,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实际能力、实操技能未得到很好地训练。学生到旅游企业后,出现了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不能从战略角度认识、理解问题,对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持观望态度。这种状况所导致的后果,造成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供求关系的脱节。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与北京首旅集团。该集团亟需的旅游专业人才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财会、餐饮管理、销售等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是经营管理水平突出,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第三类是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而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上述中高级管理人才方面与需求方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即使高等旅游职业院校,也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企业紧缺的旅游人才旅游职业院校培养不出来,而受过旅游职业教育的学生,较多地集中在操作性的、较低层次的就业岗位,结构比较单一。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目前经过旅游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行业的用人需求,即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高素质的、国际化的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存在人才规格和用人需求的差距。随着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但是,受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由此可见,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都应当进行深刻地反思。实际上,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企业也不能唯利润是求,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要舍得在人才问题上投资,与旅游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企业的职责

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院校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和质量要求,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以本科为例,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关旅游管理研究的定位和定量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在地来看,这个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是比较全面的,重视了旅游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旅游院校“未能明确究竟应该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方向、何种类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所谓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因专业的缺乏常常难以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实习制度或者不按照规定实习,致使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和实习。”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企业没有或很少参与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事实上,真正校企合作就是企业人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确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业态,单从名称上,我们可以列举出来:体闲产业、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高端旅游、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科技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等,不一而足。为了适应这种市场变化的需求,旅游企业也在不断作出调整。比如,度假酒店,原来总是在低端层次上徘徊,规模小,经营模式陈旧,产品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大同小异。而现在,度假酒店的管理者不仅关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制度、品牌、市场环境,而且关注资金、土地、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只有把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壮大并能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多方面、多种类型的人才。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合作,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诉求表达出来,把企业需要贯穿其中,让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其次,课程开发的原则。众所周知,课程是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均依赖于科学、规范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的旅游课程设置,历来重视知识传授,追求系统完整。然而,在当前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中,我国高校目前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远不能达到行业发展需求。”具体地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与课程设置脱节;课程体系缺乏逻辑性;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比如开哪些课程、选择哪些课程内容、哪些属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能力训练。即使名校如南开大学,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只重点涉及了传统的三大块方面的内容,即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开发规划,而关于环境保护、居民参与、旅游行政论、旅游需求调查、旅游地研究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相当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的国际化趋势也不明显”。我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就是其他学科的嫁接理论,课程内容不仅陈旧和不实用,而且变化较少,与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脱离得比较远”。

要想改变上述课程体系的问题,则必须有旅游企业的参与,听取企业人的意见,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为需求,共同开发旅游专业课程。一是从学校到各院系,应当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这个委员会的构成,不能是学校教师的独角戏,而要吸收企业人员参与。企业人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既要有管理人员,也要有一线员工。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根据行业变化和需求,针对设置的课程提出建议。比如,哪些课程要删减,哪些课程要增加,哪些课程要修订,等等。他们从各自角度提出问题,特别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技能,需要设置哪些新课程或改变现有课程中哪些内容等。二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必须规范化。首先应当广泛讨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析职业能力、技能,每项技能列出一个提纲,提纲下有相应的目标任务,在完成目标任务中掌握技能。比如,导游专业课程,要从导游人员工作全过程,列举其接团、带团、送团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哪些技能,包括使用的工具、设备、突发事件,等等,各个阶段对应的能力一一列举出来,就构成了一门课程。三是要进行实践检验。根据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每门课程开发出来,在真正实施前还要回到业界,让行业专家审核,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检验,发现不足之处,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旅游业发生了变化,课程也要跟着变化。

(注:本文属2008年度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旅游企业成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桂教科研[2008]27号,项目编号:200812MS096)。)

【参考文献】

[1] 冯冬明: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启示[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一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2] 石美玉:创新·品牌·服务——关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二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3] 王昆欣: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6).

[5] 王天佑、马鹏:新世纪高校旅游专业课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A].旅游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6] 汪艳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几点思考[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一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脉脉的母爱作文下一篇:公司生产厂长、工程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