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2024-10-14

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精选3篇)

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篇1

从1998年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至今, 工科高职已经取得相当的规模。如今许多从专科转型院校正在探索建设文科高职的道路, 并试图从工科高职那里移植成功经验。本人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而言, 这种期待恐怕要落空。先不说资金的问题, 在本质上, 工科高职是培养以操作技能为主的有客观标准评价的教育, 即工具型的教育, 而文科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软性学科, 大部分很难建立一种客观的人才衡量标准。盲目的模仿既不能达到更不能超越样本的水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和世界各国建设发展的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是:要走自己的路。立足自身的现有条件, 发挥自身优势, 必须先思考以下几对关系。

一、 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

搜索现在有关高职人才培养乃至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文章, 研究意向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讲社会需求的重要性, 第二类是谈就业为导向, 意思和第一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 社会需求到底有多大影响?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智?本人认为:

(一) 一定时期内,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总体上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或者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职业是社会所不需要的。360行 720行?职业只能不断增多。热门职业排行榜年年有变化, 人才培养的周期行决定了, 没有高校能够赶得上社会需求变化的脚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 经济过热, 会计职位供不应求。于是很多高校纷纷设置财会专业, 4年后, 经济危机开始, 一个会计职位有几个人在抢。后来发现社会缺少法律人才, 连工科院校都设置了法律专业, 几年后发现法律人才大量过剩。因此, 应当重新思考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就业难意味着社会对一般性人才已经饱和, 即没有社会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社会需求以培养出的人才只不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失业者,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缺少现实意义。京华时报2010年5月24日报道: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 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 分别为18.5%和20%, 而去年本科生接受零月薪的人数仅为1.2%。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比以往更灵活、现实, 即失业的主观因素越来越小。

(三) 只有满足个人需求,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只有找到这个目的, 才活得有意义, 才和动物有区别。苏格拉底说, 我们的使命, 就在个人天赋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人类的大多数成功者, 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建立自己的个人志向的。如果一个人的专业并非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 一生就很难有大作为。可惜这个结论的英明之处至今尚没有在实践中能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讲整体利益优于个体利益,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这导致人们往往忽视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人只有使个人价值最大化, 才能使社会价值最大化。一个连个人价值都实现不了的人, 对社会能有什么价值?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应该学会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上恰当地认识自我, 扬长避短, 因人择路, 路才能越走越宽的。社会发展也只有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这样的社会也才有希望才有意义。

(四) 实践证明, 满足个人需求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捷径。

无数的实例证明, 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这个领域这个事情的酷爱者。人的感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讨厌、不喜欢、一般、喜欢、爱、热爱、酷爱。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在不喜欢的事业上做出什么成绩。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能迸发出潜能, 才能取得成功。每个人总会有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也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这种幸福, 才是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受益的唯一途径。

兴趣是走向成功的起点, 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加重要。据作者及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重点大学的学生智商情商逆商普遍高于高职学生, 而且爱好广泛, 目标明确。高职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深, 对未来和事物认识浅显, 社会责任感不强, 更加不适应兴趣分散, 尤其需要人生导师的指引。因此, 职业规划不能流于形式, 应当为他们设计更加合适的职业发展方案。对于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的学生, 应该鼓励他们多尝试。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二、 职业导向还是就业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专业决定成败。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一) 专业并不决定你的成功失败。

在任何专业里, 都有成功者, 也都有失败者, 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最重视的, 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 即你对于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二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包括: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 说话能力, 文章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 承受压力的能力, 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专业技能。可见, 专业之外的那些能力才是最终决定你前途的秘密武器。而且吸纳就业人数极多的营销类、管理类、助理类、媒体类、教育培训类、金融类、甚至公务员领域等工作往往是不需要特定专业背景。

(二) 就业永远只能是权宜之计。

康德认为, 人是手段也是目的。就业、职业、事业是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人的一生中, 再也没有始终为就业而苦恼更悲惨的事了。即使一个普通人, 拥有稳定的职业要求也并不过分。除了生存问题迫在眉睫的情况下, 盲目就业有百害而无一利。美国职业问题专家柏森斯指出:只有清楚以下三种因素的择业才是明智的职业选择。一是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二是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 不同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各种职业的有利与不利等。三是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明智的思考。

因此, 应当确立职业导向而非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观。过于重视就业, 除了能为高校造一些名声泡沫以外, 只能导致毕业生在频繁的换工过程中产生对职业的疲劳。

三、 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之栋梁?是个性化还是标准化?是模式化还是多样化?作者认为真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模式, 即树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观。

(一) 信息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人才。

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二) 个性教育是最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

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即因材施教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而所谓最适合的教育就是个性化的教育。尊重个性是成才立业的重要前提。朗格朗认为个性与成才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人的个性各异的情况下并且一部分人尚不成熟的时期, 进行一次性挑选是有害无益的。

(三) 个性化教育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几乎所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个性化教育的旗帜, “个性化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昭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所谓个性化教育, 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 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 认同个体生理基础的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地进行教育。

中国要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且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既要为就业做准备, 也要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为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

四、 人才培养还是职业培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同时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过高估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会适得其反, 但把高职教育简化为职业培训同样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1999年底, 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 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承担的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不是职业培训。高职教育不但承担着提高全民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要坚持“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动手操作能力, 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能力。文科高职文化尤其要体现出,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实际而有用的技能和甘于平凡的服务精神。

(一)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寓励志教育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以兴趣点为突破口, 量身定做对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宠爱每个学生的爱好, 严格要求专业知识的掌握, 宽容对待一些必修课, 养成良好的人文修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即使是一个智商一般的人, 拉长实现理想的过程, 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情也是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功的。

(二) 科学把握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确立尊重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建立完善个性化教育体系, 组成教育咨询师、学习管理师、授课教师、心理专家共四大人群的教育团队。将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创业与就业相结合。 加强专业建设, 改革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 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职业为导向。

当今高职学生的家庭状况表明, 有足够的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支撑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2009年作者对我院933名学生家庭状况调查表明:富裕家庭、小康家庭和一般家庭学生共计762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81.35% , 每月花费500元以下的403人, 占43.15%, 500~1, 000元425 人, 占45.50% , 1, 000元以上106人, 占11.35%。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是探索文科高职道路的核心问题, 是建立健全高职教学督导体系、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个性化人才培养原则并不否认研究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 毕竟高职教育是面向人人、造福弱势群体的教育;是基本满足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流向关系密切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述评.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

[2].陶潜毅, 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鲍宗豪.科学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5].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6].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7].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8].顾青.从培养目标与高职特征谈高职教育改革[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篇2

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相比,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均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和协作交流, 利用必要的信息进行刺激,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且必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 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 有利于学生搜集、分析学习资料, 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 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会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学生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学习心得, 研讨学习任务, 分享学习经验, 共享思维成果, 这对实现意义建构有重要意义;意义建构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所在,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正确思维反映, 深刻理解所学习问题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二者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中, 将“讲”、“读”、“写”、“议”四个环节,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学习任务, 教师帮助并引导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二“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

1以“讲”奠定学生理论基础

“讲”是“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础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精练地讲授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使学生建立起关于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对所讲授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高度概括, 力求精而完整, 使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教师要结合所讲授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框架, 并结合课程特点, 或渗透学术前沿热点理论问题, 或刻意设置自学题目,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行“读”、“写”、“议”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 并不是单纯运用讲授法进行的灌输式教学, 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及时调节授课计划, 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讲”的重点不是讲授, 而是引导和启发。

2以“读”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所在,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部本学科经典原著或专业学术著作, 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 又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为学生指明读书方向, 帮助学生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 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深入思考。同时, 教师还要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水平较高的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 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理论、新观点, 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教师还应该结合课程内容最新研究动态, 向学生介绍当前本学科学术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去探究, 将“读”的过程推向深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主动查阅文献资料, 以充实知识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

在“读”的过程中, 重点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创造性读书。“读”必须以“讲”为基础,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 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将知识融会贯通, 启发科学研究思维。在读书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从而进行创新性思维, 形成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3以“写”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此环节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前期的知识积累, 只有通过“写”的环节才能进一步深化, 才能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的技巧。读书笔记既可以记些经典语句和代表性观点的摘录, 也可从所读内容中选择一个有思考空间的视角, 进行拓展论述与发挥, 也可以写对于所读著作的读后感, 或对所读著作进行综合评价;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 要从论文选题技巧、写作基本思路与模式、语言表达方法与规范、学术观点的提炼、论据的引用与查找, 论证的思路与过程, 结论的科学界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指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力求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与技巧。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 要因材施教,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层次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科学训练。要结合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特别要注意的是, 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 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从不同视角拓展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 力争使学生的选题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对于学生撰写的文章 (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 教师要认真批阅, 积极表扬学生的创新点, 中肯指出不足之处, 对于行文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详细批改, 评语要以鼓励为主, 既客观又不伤害学生积极性。通过对学生撰写的文章的批改, 即要让学生客观认识到文章存在的不足, 又能激发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4以“议”提高学生理论层次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授课学习、课外阅读和撰写论文, 就必定会有知识上的收获和新的思考, 这些学习上的收获或思考, 正是“议”的意义所在。在“议”的过程中, 议题的选择是关键。选择议题时, 要着眼于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读”和“写”, 精心选择有学术价值、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内容, 特别是有理论争议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 精心选择有拓展空间的内容进行讨论。对学术界的新问题、新看法、新的研究成果, 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再介绍给他们, 既能使他们有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 又可以训练他们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 巩固学习的成果。尤其要重视的是, 选择议题时既要多考虑在学生中具有普遍反响和普遍兴趣的共性问题, 要以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为主, 切记选题偏、难、怪。对于组织讨论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既可以教学班为单位, 组织读书报告会, 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作典型发言,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引导随机讨论, 也可将学生以10~15人划分成讨论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对于讨论会的次数, 可以根据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和读书过程中的疑问, 或者当前的热点理论问题、或者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反映出的代表性观点与存在的共性问题等, 切忌将讨论流于形式, 人为的设出多种限制, 教师要牢牢掌握住讨论会的主动权, 既要发扬民主, 允许有不同意见, 又要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 控制讨论的秩序, 不能将讨论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做好谈论的最后总结, 既要有深度, 又要具有启发性,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 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严重缺乏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灌输式教学模式普遍, 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好, 被动的接受知识, 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基本的思辨能力, 普遍感觉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也缺少机会参与教学, 平时专业知识积累差, 课堂听课率低, 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外语或准备考各种资格证书, 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但“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好, 课下学生学习主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是课程的结业考试, 在听课过程中, 消极参与教学, 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 固性思维严重, 专业基础薄弱, 缺乏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通过运用“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高校文科理论课进行教学, 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专题讨论, 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提高。

3“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篇3

一、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涵义的讨论, 至今没有统一的学术标准。在实践中普遍参考的是2008年4月9日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教高[2008]号) 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1) 具有本专业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从上述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即既有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对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 应在此一般意义的基础上有所深化、有所补充。因为高职文科专业对应的岗位大都需要学生有宽广的人文知识底蕴和较强的社会交往技能 (如沟通、协调等方面) , 而不仅是单一的专业技能。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需要, 必然要求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通用的社会技能, 特别要谙熟在该专业领域从业的社会技能,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专业社会技能。

二、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有很多模式, 如名师模式、企业模式、专修模式、自学模式等。如前所述, 由于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综合性技能, 因此对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也要有别于工科专业。

对于原有的专业教师来说, 不能仅以考取某一“资格证”或去相应行业进行短期实践, 就能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而应当有计划地长期进行实践, 并将到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与学校课堂教学交叉进行, 最好能相互交融, 使行业实践锻炼贯穿于高职文科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形成行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达到既掌握专业技能, 又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行为模式、执业惯例等充分了解, 拥有相应的沟通协调能力, 掌握专业的社会技能。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专职实践实训教师, 也应定期地去行业一线进行“回炉”, 确保其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紧跟行业发展。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专兼职教师, 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学、教学技能的补充及人文知识素养的培养。

在实践中, 对高职文科专业教师短期地进行行业实践比较好实施, 教师单独就可以完成, 比如利用寒暑假去企业见习等。但若要形成行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将行业实践常态化, 则涉及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人事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及行业企业的管理制度等, 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规划, 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才能长期实施下去。

三、高校社区合作构建高职文科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 在实践中, 广大高职院校已对建立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形成了初步的模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自2008年开始探索, 至今提出并实施“学校社区共搭台, 实践服务一体化”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 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实施的背景

这种实践模式是瞄准了社区这个产业群设立的。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性群众基础机构, 可以说是小社会, 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组织也可以说是政府的缩影。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就业岗位大多是文科性质的、技能型的、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 对学历要求不高, 不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对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文科高职学生恰好契合了社区工作的需要, 所以在社区中存在广阔的就业前景。要想打开社区就业渠道, 为社区工作量身打造专门人才, 高职教师必须要先于学生深入社区, 了解社区各个岗位具体的人才需求。社区作为高职文科的产业群, 很多专业教师都可以在同一社区找到对应的实践岗位。比如, 社会工作类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社区的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 法律类专业教师可以去社区做法律顾问, 文秘类、行政管理类的教师可以去做行政工作, 财会类专业教师可以去做财务管理等。在实践中, 也有一些高职文科教师自发地在社区进行实践, 但以兼职工作为主, 时间上是零散的, 以项目为单位进行, 参与的工作具有局限性, 多集中在法律顾问、会计等专业性突出的工作。

教师自发地去社区实践, 由于其个体性、零散性, 必然导致这种实践的短期化、功利化, 校方难以对其过程进行监控, 难以对其结果进行考核。为克服这一缺陷, 需要改变以往常见的教师零散的、孤立的去社区实践的个体行为, 高职院校要出面与社区联系, 将教师社区实践变为校区合作的形式, 校方搭台, 将需要去实践的教师整合打包, 建立包括监督、评价机制在内的教师社区实践体制, 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的一所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型为主, 自2008年6月起,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办事处合作推动教师进入该社区挂职的实践, 合作进行项目开发, 至今已四年, 并以此带动了学生进社区进行实训。四年间,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派出了社会工作、电子政务、平面设计等专业的十余名教师参与到景山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和街道信息化办公室工作, 在挂职过程中, 所有教师都采取实岗全职的形式, 带着项目或者任务在社区工作, 挂职时间分为三个月一期、半年一期两种。

(二) 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的组织架构、过程控制及激励方式

如同校企合作一样, 双方必须达到共赢才有利于长期合作, 在学校、社区的合作之初, 双方必须共同在合作形式、内容、机制、过程的监督控制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设计, 充分考虑到如何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如何将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建立基于多赢、诚信、融通基础上的合作体制。

1.高校先行, 主动推进合作

在促进高校、社区的合作中, 高校必须先行, 作为校社合作的原动力, 主动推进双方合作。由于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行政组织, 其主要的任务是区域内的行政管理, 确保社区平安, 本就有一整套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大多数社区的基层组织领导还是以维持稳定为施政要务, 不会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主动态势, 积极与社区基层组织沟通, 在具体模式的设计上, 也要尽量为社区实现利益最大化, 争取社区基层组织的合作和支持。

合作双方协商组成统一的组织架构, 全面协调规划项目的实施

在合作之初,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与景山街道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 共同组成了“教师服务社区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合作的领导决策机构, 充分调动有利资源, 对双方合作模式等进行规划, 及时解决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双方共同组成的领导决策机构成为校社合作的推动力量和核心, 正是因为有着强有力的领导推动, 这一项目才能迅速广泛的展开。

在项目的实施中, 双方都组成了专门的工作机构, 负责合作事项的协调落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 教务处主责、相关系部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 教务处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及监督教师挂职项目的运行。相应地, 景山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由办事处主要领导牵头, 相关科室领导参与的工作机构。双方的工作机构在项目实施中相互对接, 共同规划教师挂职项目并协调落实项目的难点, 使得该项目迅速落实并长期坚持。

3.对教师挂职过程全面规划, 纳入学院的教学计划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 必须将校社合作进行系统规划, 并纳入高校和社区的整体工作中, 方能保持其长效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专门制定了《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 将整个项目纳入全校教学计划, 教师的挂职成为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还对教师挂职的条件、挂职期间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待遇、考核等方面也统一进行规定。这样, 教师进社区挂职就不是教师个体的、零散的实践, 不是教师仅凭借自身的爱好进行的, 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避免了部分教师把教学任务重等作为借口, 对挂职采取消极态度, 也避免了教师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实践所面临的系列困难, 如学校的教学任务与实践工作任务相冲突, 学校的考核要求与实践工作考核要求不一致等方面的矛盾, 为教师安心在社区实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组织上、制度上保障了该项目的长期性。

4.采用全过程动态评价和表现型评价的模式进行考核, 促进教师发展

在评价模式的设计上, 该项目注重发展性评价, 主要是基于教师挂职期间实践性知识的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进行比较, 从而对挂职教师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出综合判断的评价方式。评价模式的设计不在于要评出等级名次, 而在于促进教师自己与自己比, 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来明确其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进步。具体方式就是采用全过程动态评价和表现型评价模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会同景山街道对教师实践期间的表现进行双监督、双评价, 即日常工作严格按照景山街道的要求并由景山街道进行监督考核, 教师每天要撰写实践日志交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审查, 实践结束后由景山街道进行教师实践整体考核,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则要求教师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并通过召开实践报告结集出版、实践演讲报告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的形式让全体教师共同见证和检验教师实践成果。

(三) 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与景山街道的校社合作, 共同培养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项目已运行3年, 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

1.社区对待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高校、社区合作过程中, 高校始终主动推进, 学校对社区依存度高, 社区的参与仍处于被动地位, 这不利于双方合作的长远发展。社区的态度不积极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自身理念有局限、宏观政策的引导缺失等, 但核心问题是校社合作项目给予的社区利益空间有限。今后, 高职院校应在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 加强合作项目对社区建设的实效性方面进一步探索。

2.社区资源及教师挂职锻炼的成果尚未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

社区工作覆盖基层的方方面面,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有些工作教师可以通过挂职的形式进入, 但有些工作由于场地原因、设备原因不适合采取实岗挂职形式, 可探索采用项目委托等形式。比如,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阶段尝试的, 由艺术设计系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为景山街道设计logo的项目, 既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 又带动了学生的实训, 一举两得, 效果很好。下一步, 学院将在景山街道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在组织教师挂职的基础上, 组织各专业学生进行实训, 将校社合作推向深入。

摘要:高职文科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 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通用的社会技能。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要在企业一线实践和学校课堂教学中交叉进行, 并贯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形成长效机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出“学校社区共搭台, 实践服务一体化”的模式, 通过对该模式的实施背景、组织架构、过程控制、激励方式及今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分析, 探讨培养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效型模式。

关键词:长效机制,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高校社区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瑛珊.关于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2]周德民, 张益萍.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探析[J].企业家天地, 2006 (3) .

[3]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职探索, 2008 (4) .

上一篇:投标报价的方法与技巧下一篇:地大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