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人才培养研究

2024-09-23

BIM人才培养研究(精选10篇)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1

摘要:智慧城市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BIM大数据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资源, 将支撑智慧城市建造全过程, 实现智慧城市的运营管理。住建部为全面推进BIM, 列出的时间表为2020年末, 而BIM人才的稀缺却限制了BIM的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对BIM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BIM,大数据,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一、BIM要不要推广

1.什么是BIM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即建筑信息模型。传统设计, 利用平行正投影法通过诸多平面图来表达一座三维立体建筑。工程师面对一堆厚厚的二维图纸要想象出建筑建出来的样子非常困难也难以做到准确。有了BIM模型, 我们看到的是建筑的三维表达, 而通过漫游方式进入现场, 则可以由外至内了解要修建的建筑全貌, 还可以借助BIM的时间轴, 体验建筑内全天候的光线变化、夜间灯光效果, 以及发生突发事件, 紧急疏散过程, 甚至可在现场体验建造的全过程。发展至今, BIM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 它涉及到了整个工程领域, BIM也不仅仅是模型, 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概念。通过BIM, 参与方可以利用共享的模型实时信息协同工作, BIM同时也贯穿了建设的全生命周期。

2.BIM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BIM技术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及地下管线等数字化, BIM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造全过程, 也支撑智慧城市的运营管理。

3.BIM效益

新加坡102 个公共项目应用BIM, 181 个项目达到了BIM强制提交要求, 工作效率提高21.5%。对于个体项目的效益, 根据四川大剧院BIM全过程总结:利用可视化技术降低沟通成本40%;通过前期图纸纠错和管线深化减少施工中变更50%;通过现场物料布置和管控减少物料损失5%;通过基于BIM的现场管理缩短工期3%。

4.BIM推广势在必行

2015 年6 月16 日, 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推进BIM应用的发展目标——到2020 年末, 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 年末, 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 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BIM全面推广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各地方已经或正在建立BIM地方标准, 已经或准备推出自己的时间表, BIM已经不是要不要推广, 而是进入如何推广的阶段。

二、人才稀缺制约着BIM推广

BIM推广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能够推动建设行业技术进步, 各相关企业也意识到洗牌已经开始,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轮跑下来, 有可能出现后来者居上, 也可能原来领先者落后甚至掉队。

设计阶段, 节能和紧急疏散模拟、碰撞检查和预留孔洞、BIM模型建立和完善需要BIM建模人才;招投标阶段, 以虚拟施工代替施工组织设计, 快速给出经济标需要BIM人才;施工阶段, 施工设备现场布置模拟、施工过程模拟、质量管理、设计变更管理、进度管理、申请进度款工程量计算以及三算比较等需要BIM人才;运营维护阶段, 原貌维护和修护, 也需要BIM人才;拆除阶段, 尽可能减少各建筑材料的损坏, 以便拆除的建筑材料将来尽可能二次利用, 需要完善和准确的历史建筑信息, 同样需要BIM人才。

2014 年, 在全国BIM大赛高峰论坛上, 公布了一个数据:在我国, 由BIM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在全国的占比不到1%, 而在2015 年12 月18 日建筑信息模型 (BIM) 标准化建设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上, 企业家们提出可以开几倍的工资招聘BIM人才。限制BIM推广的因素很多, 而BIM人才稀缺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想法再好, 做不出BIM模型, 缺少实施人才, 一切都是空谈, 许多公司想做BIM项目, 却因缺少BIM人才而不得不放弃。

因此BIM人才培养非常紧迫。

三、BIM人才培养

1.加大BIM宣传力度

BIM人才输出单位主要还是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情况好些, 而高校,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二级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并不是都拥有相关专业背景, 隔行如隔山, 许多人不知道BIM是什么, 更不知道BIM能做什么, 要不要建立学校BIM人才培养体系却要由他们的态度决定。

建筑工程相关参与单位可能知道BIM是什么, 知道BIM能做什么, 也知道BIM的重要性, 知易行难, 知道不等于会采取行动。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能知道BIM是什么, 知道BIM能做什么, 也知道BIM的重要性, 也愿意采取行动, 但是缺少推动BIM人才培养的好的方式方法。

BIM从业人员及准从业人员可能觉得BIM可有可无, 有的想学却害怕新事物, 去学又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让各方知道BIM、了解BIM、重视BIM并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对BIM人才的培养上来, 就要加强BIM宣传力度。

(1) 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创造各种场合对BIM人才培养单位、对建设工程相关单位、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宣传, 宣传时一定得保证各参与方的决策者参加。

(2) 利用媒体、讲座、推广会的形式让BIM从业者和准从业者重视BIM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知道如何学习。

(3)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BIM成功案例在全国的宣传。

(4) 成立专门的BIM咨询机构, 对BIM提供免费的专业咨询服务。

2.建立激励机制

(1) 奖励优秀BIM项目、优秀BIM企业和优秀BIM从业人员。

(2) 对BIM项目和BIM培训实施政府补贴。

(3) 对BIM软、硬件的采购提供资金补助。

3.成立BIM督导委员会

(1) 推动BIM标准和法律的制定。

(2) 推动BIM的宣传。

(3) 提供BIM相关技术支持。

(4) 进行BIM推广的监督。

4.建立BIM人才培养机制

虽然BIM在全国全面推广的时间表是2020 年末, 但是一些BIM应用已经开始了, 一些BIM从业人员不得不在游泳中学游泳, 因此在BIM人才培养的原则上必须短期机制跟长效机制相结合, 还需要不同层级进行不同培训。

(1) BIM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发挥专业院校的培养优势

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 专业院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必须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培训资源。而要利用好专业院校的优势, 得有一些具体措施。

①专业院校必须重视BIM人才的培养

除了前面所述的对专业院校相关决策者进行必要宣传外, 还得尽可能将BIM人才的培养与其政绩挂钩, 让其自身发展绕不开对BIM人才的培养。只有决策者同意将BIM教学列入学生培养计划, 只有决策者同意学校进行BIM教学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也只有决策者同意送专业教师先行进行BIM知识的进修, BIM人才培养在专业院校才算落根。

②建立BIM培养体系

首先, 建立专门的BIM教学团队。团队需要至少2 名管理者, 当一名分身乏术时另一名能够顶上以保证团队工作的正常开展, 管理者可以不会BIM建模和应用, 但是要有能力构建BIM培养体系, 要能够进行外联和内联工作;团队还需要足够的BIM师资, 没有谁天生就会BIM的, 因此学校就要专款专人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BIM软硬件投入很高, 培训费不菲, 必须有专款保证;不是每个人都不排斥新事物的, 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牺牲个人时间和一些金钱为集体奉献的, 所以这些专人必须是自愿的, 他们在学习时, 学校还要跟踪其学习效果, 学习后再在企业进行一些实训, 经历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再回校任教。

其次,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BIM建模和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 各种相关知识的集合是一个体系, 哪些先学哪些后学有一定的规律。目前全国没有正式的BIM教材, 学生暂时可以使用教师的自编教材。

然后, 要有BIM实验室。BIM不是单机游戏, 是各方协同工作, 是基于网络的大数据平台, 因此BIM实验室需要由各电脑组成的网络, 由于是基于三维的图形数据, 对电脑CPU、内存、显卡和网卡的要求很高, 同时还得安装有相应的BIM软件。

接着, 建立一个BIM中心。BIM中心为BIM教学提供后勤服务, 联系学校高层和教学, 同时也联系教学和实践。学生光学理论是不够的, 必须有机会走出去实习或者与企业合作。

最后, 有一个BIM社团, 组织BIM讲座, 同时在BIM学习上传帮带, 也通过团队学习, 取长补短, 减少学习中的弯路, 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当然, 学校还可以跟国外知名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办学, 掌握市场最前沿信息和学科最前沿知识。此外学校也应该鼓励老师学生们BIM的研究, 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BIM竞赛。

(2) BIM人才短期培养机制

大学培养一个BIM人才往往要很多年, 而企业往往等不起, 现在就要用人, 因此一个短期培养机制必不可少。这个培养机制可以采用行业协会跟专业院校合作的形式。

专业院校的资源有:专业的BIM实验室;有专业的教学设施以及专业的教学资质。行业协会跟企业联系紧密, 知道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也能从BIM软件开发商获得相应师资, 由于所要培养的是各专业从业人员, 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专业理论, 缺少的是BIM作为工具该如何使用的问题, BIM软件开发商能够提供软件使用方面的教学。行业协会还可以为专业院校推荐学生实习和就业。

(3)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关于BIM的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并提供BIM人才库

BIM学习有没有达到从业的要求, 必须有个标准, 也必须经过专业测试, 而政府相关部门有这个责任, 目前的中国也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有这个权威性。测试也给了学习中学习目标和动力, BIM人才库的建立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人才提供便利。

BIM的全面推进需要各方面条件都成熟, 相关人才的充足将会让BIM发展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阙祖晖, 朱立冬.BIM技术在建设项目中轻量化应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15 (31) .

[2]李云贵, 邱奎宁, 王永义.我国BIM技术研究与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02) .

[3]姜曦.企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 2013 (21) .

[4]赵雪锋, 李炎锋, 王慧琛.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02) .

[5]齐宝库, 薛红, 张阳.建筑类高校BIM高端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14 (01) .

[6]肖跃文.BIM推广研究[J].品牌, 2015 (20) .

浅谈BIM项目进度管理效益研究 篇2

关键词:项目进度管理;BIM;效益

中图分类号: TU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29-2

0 引言

BIM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正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普遍关注。斯蒂芬A.Jones说:它可以给建筑行业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采取建筑模型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BIM技术基于虚拟施工,可以根据看到和理解的视觉效果来大大减少返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风险,并且加强了施工中对过程和结果的控制管理。在中国,建筑企业技术方面的投资仅占0.25%,而项目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的建设不足10%,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通过BIM技术可以对结构链接到3D模型,来确认施工进度和施工资源、安全和场地布置等信息,而这些资料的取得都将基于BIM的建设和网络。所以BIM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项目的核心。

1 BIM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效益研究现状

1.1 BIM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组织的科学管理,这就决定了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内容,协调建设单位、建筑行业和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在BIM的有效指导下完成的,当然,施工方案的编制主要是基于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部的经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因为建筑产品和非重复性的统一都取决于此。通常情况下,当一个项目即将结束,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就会显示在眼前。质量问题、施工进度、安全、频率延误、返工率以及建筑成本超支等已成为普遍的问题广泛存在于现有建设项目中。施工开始前,好的施工方案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BIM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和比较施工方案,还可以优化施工方案。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计算机复杂的建筑系统中结合使用BIM技术,以提高可操作性。随着施工组织进行BIM模拟,项目经理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间隔时间节点、施工工艺和关键工序,并清楚地掌握难点和关键点,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完善施工方案,以提高效率。

1.2 国内对BIM在项目进度管理效益的研究现状

1.2.1 BIM应用作用论述

利用一定的方法对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应用进行研究,在项目决策、造价控制、施工管理、经济效益、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完善BIM效益理论,同时,分析应用BIM的项目在解决缩短项目周期、规避管线碰撞等问题时所具有的优势,逐步建立BIM效益评价体系。

1.2.2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只是一个主管设计的单位在BIM设计模型之前,算上工作人员在各个阶段的成本金额,工作量超过50%,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在招投标、结算前,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用于过程控制,可以用于实时控制和预警数量的单一或单件;作为用于材料采购和制备的施工图,有利于在材料的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偏差,从而及时纠正。

1.2.3 模型完成后的维护管理

设计单位可以与建设单位就建设过程中所有相关的材料和设备进行商定,并制定最终的全面的专业BIM模型的施工方案,该项目也将信息记录和保存在服务器上,以方便日后搜索和跟踪。大量的数据保留和适当的数据库服务器形成后,为晚期运行和维护管理提供数据的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项目后半部分运行和维护的成本。

1.3 国外对BIM在项目进度管理效益的研究现状

1.3.1 美国

2003年以来,美国总务管理局,通过它的公共建筑服务启动了一个项目被称为全国3D-4D-BIM项目,项目实施的目的是:①实现技术变革,以提供更高效、经济、安全、美观的联邦大楼:②促进和支持开放标准的应用程序。根据规划,GSA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BIM的应用领域,包括空间规划验证、4D进度控制、激光扫描、能量分析、流动性、安全性验证、建筑设备分析和决策支持等。

为了确保该计划的顺利执行,GSA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来支持和指导,其主要内容有:

①制定了详细和明确的目标和价值主张。②使用试点项目以积累经验,起到示范作用。③加强人员的培训,建立组织文化鼓励共享。④应用开放标准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来构成BIM的应用环境的基础。

1.3.2 英国

与大多数国家相比,英国政府要求强制使用BIM。2011年5月,英国内阁办公室发布了“国家建设战略(政府建设战略)”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整节文档,这部分明确要求:到2016年,政府需要全面的协同3D-BIM,并且整个文档信息化管理。

英国设计公司的BIM实施是相当超前的,因为伦敦是全球领先的众多企业总部,如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也是欧洲总部许多领先的设计公司的所在地,如HOK,SOM和金斯勒。在这些情况下,由政府发布的强制使用的BIM文件可以被有效的执行,因此,英国AEC公司是快于世界其他地区BIM的发展的。

1.3.3 北欧

北欧国家,包括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是一些信息化软件的主要施工厂商的位置,如Tekla的和Solibri,BIM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有意识的企业行为。SIMITOR作为芬兰的国有企业,是荷兰最大的物业资产管理公司。自2007年10月1日,荷兰的项目只能通过BIM设计建筑强制性部分,设计的另一部分可以决定是否采用BIM技术,根据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全面使用BIM。该报告还建议,将有一个强制收购BIM的要求,这些要求将成为BIM项目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约束力。

2 BIM在进度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2.1 采用BIM参数模型缩短工期

所有业主都会为长时间的延迟或冗余计划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既要支付从其他销售延迟贷款,还要支付其他各种杂费。BIM计划、设计或预制等基于BIM的过程,可以显著缩短审核计划的持续时间。并提高设计和现场效率,减少现场加工,显著缩短整体工期,让业主可以预期已完成项目。BIM模型元件参数特性使设计变的更容易,并允许该文件进行自动更新。据统计,使用BIM的项目可以缩短约7%的持续时间。

2.2 采用BIM降低风险和相关进展

项目效益往往受到高风险活动的影响,使得一些组织具有复杂的或相关的方案活动。这些通常发生在现有设施的翻新上,所以BIM项目必须与现有的操作单元进行协调。

2.3 采用BIM对意料之外的现场情况做快速反应

业主和供应商往往面临着即使是最完整的数据模型也不能预测网站紧急情况的问题。使用数字模型往往可以在突发状况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以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并取得进展使项目回到正轨。BIM对于项目进度管理而言,其相对于更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应用BIM的项目,其预见、可控的范围也大大的加宽。

3 BIM的未来展望

BIM 的协调性丰富了项目管理工具,各参建方基于BIM 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法、完成情况、所需公共资源等意见,使相关方清楚了解工作衔接情况,保证施工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因此,通过将设计施工一体化、在设计阶段中通过BIM把施工技术考虑进去、建立成熟的BIM效益评价体系等方式,把BIM完全引入到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会使BIM在进度管理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4 结论

现在工业化的进程在慢慢加剧,传统的项目管理已经不能再跟上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应用BIM代替传统的项目管理手段是时代的进步,也是项目智能化的开端。并且将BIM技术引入进度管理,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以精益建造理论为基础,参建各方以一个项目为中心进行全过程管理,形成一个整体团队协同工作,使用同一进度管理方法,共同完成一份进度计划。遵循这样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将实现通过网络协同工作方式对项目进度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但要将BIM贯彻到整个项目中,尚需时日。

参 考 文 献

[1] 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李永奎.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01).

[2] 赵彬,王友群,牛博生.基于BIM的4D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1(09).

[3] 张建平,李丁,林佳瑞,颜钢文.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16).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升劳动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BIM和装配式建筑, 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但随着BIM信息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既懂装配式施工专业知识技能, 又能掌握建筑信息模型 (BIM) 等信息化施工技术。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施工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瓶颈。我国现阶段,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力推进BIM和国内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1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BIM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 它是通过整合建筑模型参数信息, 可实现工程设计优化、可视化、施工方案模拟优化、三维碰撞检查、施工进度与造价控制、质量安全控制、团队协同作业、后期运营维护等功能。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1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和部件生产施工阶段, 首先应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由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绘制出信息完整、内容详实的构配件部品施工图纸, 工作量极其繁重。同时, 为便于顺利实施装配式建筑的现场组装, 需对预制构配件部品进行精确到钢筋级别的碰撞检查, 但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凭经验观察二维施工图纸来识别碰撞难度非常大。若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方案设计、三维施工图绘制, 能直观地反映或模拟建成后的建筑状况, 提前发现并解决在施工、后期运营维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利用采集的BIM数据, 对图纸和模型信息进行集中优化、实时更新管理, 灵活使用移动或PC终端, 使项目参建人员能实时查看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信息, 对整个建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1.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现场施工阶段, 利用BIM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快速对构配件进行准确的定位, 开展仿真施工模拟, 提高构件的安装质量和速度。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与管理过程中, BIM技术可将构配件的设计、施工、采购、生产、装修、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等各过程串联起来, 通过BIM协同化设计、虚拟仿真施工的可视化装配等手段整合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 有效地将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采用BIM信息化手段模拟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实际场景, 进行BIM三维场地布置、场地动态漫游, 感受真实情境, 合理安排各种物料堆放及供应情况, 各类构件信息可在BIM系统的大数据项目库内查询, 以便于构配件生产厂家组织生产和项目施工计划, 大大缩短生产计划时间并简化操作, 物料需求信息准确, 便于分批次采购, 保证生产建造高效有序进行。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3D扫描等信息化技术为每个构配件定制独立的ID, 方便现场管理, 减少工程返工损失, 并通过BIM信息化手段加强现场质量与安全控制。

1.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后期运维管理阶段, BIM可同步提供建筑使用情况、各节点和构件的三维空间、构配件材料、施工单位及操作人员、施工时间、设备运营、使用人员、容量、使用时间、建筑财务信息、维护技术要点、维护保养情况等信息。实时监控建筑内机电设备状况、火灾危险、建筑物内空气质量等信息, 为运营方在运维过程中提供可靠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持, 运维人员可实时查看三维可视化BIM模型, 了解构配件的空间状况和真实信息, 为及时有效的运维提供便利。

2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

2.1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保障。目前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 部品构配件的生产工厂与施工现场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普遍缺乏,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更是难寻, 人才因素成了制约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进程的瓶颈。据统计,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已近100万人, 而各级各类院校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面很少涉猎, 令人担忧。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化设计、施工等方面同BIM技术密切相关,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已逐渐引起住建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各级政府部门对BIM和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政策支持力度不足;2) 各类各层次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专业技能培养内容涉及较少, 学生对于装配式建筑缺乏了解与认知, 更没有多少机会在工业化建筑工厂、工地参观实习,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3) 施工、设计等单位的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在知识、理念、技能等方面未能及时更新, 设计与施工企业积聚人才的传统惯性模式不利于BIM和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引进培养;4) BIM技能和装配式建筑人才的技能培训、考核、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2.2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全力推进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 需优化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土建类院校的资源, 构建起互利互赢的政行企校紧密结合、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促进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 有效缓解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的窘境。

2.2.1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平台, 鼓励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和实践训练基地, 支持院校设置装配式建筑方向的专业, 将BIM技术与建筑产业化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宣传与技能培训力度, 会同行业协会组织相关培训, 促进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转型升级, 邀请装配式建筑行业专家、教授、技能大师开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与管理方面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培训。建立健全BIM技术和建筑产业化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机制, 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最大限度缓解装配式建筑的技能人才短缺难题。目前住建部和部分省市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2 行业企业应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行业、企业要加大装配式建筑领军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 提高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联合并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 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的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监理、检测等紧缺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培训, 培养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技能人才梯队。大力培养知识面广、专业技能突出、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创新科研能力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对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集中培训学习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 学习、消化吸收并总结积累国内外先进的装配式建筑的项目施工和技术管理经验, 形成传帮带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使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行业企业需加大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资金投入, 可与各类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实训与培训基地, 加强相关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积极引导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向装配式建筑产业转型。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行业协会搭建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免费培训项目, 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对一线操作工人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训练, 促进传统的建筑工人向建筑产业化技术工人转型。

2.2.3 产教融合构建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健全产学研互惠政策, 结合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 探索中高等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学徒制、订单班办学思路, 创新互联网+装配式建筑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成立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教学指导委员会, 从专业建设、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职业技能培训、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实现形式等方面开展立体化的校企合作, 共同研究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和实现途径。全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高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制定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从职业素质、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全面培养装配式建筑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BIM信息化技术手段, 改变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构配件实体图片、装配式施工BIM虚拟、施工过程三维仿真、现场施工视频、施工动画模拟等方式展示感知课堂;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方式, 以基于BIM技术仿真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 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多维视觉空间教学体系, 建立立体课堂;以实体构件模型、装配式建筑工厂的构配件、施工现场的装配式建筑为载体, 开展现场教学, 构建体验课堂;利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工地的视频监控数据, 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现场教学构建真实情境课堂。培植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 由院校教师和装配式建筑专家共同编写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的学习教材, 鼓励企业和院校对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互聘互用, 为学生到企业进行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训实习提供便利, 企业也可派技术工人到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学习, 加强企业与院校的人才柔性交流互动,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培养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

3 结语

BIM信息化技术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 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大力培养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 是当前推动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行业、企业与院校需全面布局覆盖从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到施工作业技术工人的完整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和技术水平, 培养和储备大量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 为装配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克纯.基于BIM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 2015, 41 (34) :232-234.

[2]姜腾腾.绿色建筑背景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5, 7 (2) :56-60.

[3]柯辰达.基于BIM技术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4

【關键词】建筑环境;节能分析;参数化设计;BIM技术

前 言:随着能源与建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方法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尽管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能耗模拟技术有所发展,但是建筑节能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目前建筑节能设计概念中,人们往往更注重节能新技术,而非设计节能。(2)对建筑节能理解不深,关注设备能耗,忽略施工、设备生产及运输过程中间接能耗。(3)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方法不能紧密结合,新节能技术不能很好的在设计中应用。近年来BIM 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依据 BIM 技术,探索了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1 建筑节能分析 BIM 技术优势

建筑节能分析涉及多个学科和阶段,BIM 模型为建筑多专业、跨阶段协同工作提供了平台,BIM 集成了建筑各个专业设计信息,实现了超前建筑环境分析,有助于建筑师优化建筑设计。BIM软件能够将模型数据导出,形成专用格式如GBXML 格式,为建筑环境分析计算、绿色建筑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建立 BIM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数据,导出环境分析的格式,然后再导入一些专业建筑节能分析工具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方案,可以达到建筑绿色设计与评估的目的,基于 BIM 的建筑环境分析流程如图 1 所示。

2 建筑环境设计 BIM 关键技术方法

2.1 BIM 常用软件功能分析

在建筑环境分析中,常用软件包括 Ecotect,TRNSYS,DeST,EBCS,Tsun,Radiance,IES等软件,本文应用 Ecotect 软件,在建筑环境分析中,基本可以实施如下功能分析:建筑三维建模及浏览,GPS 地理数据处理,日轨分析,舒适度与焓湿图显示,风环境分析,太阳逐时数据分析,建筑室内光环境分析。结合各个专业分析软件,在 BIM 模型中可以对建筑规划进行特殊环境分析、路面路径优化分析、以及人员疏散和安防预测。Ecotect 软件与 SketchUp、3ds Max、AutoCAD、Revit Architecture 之间具有很好的兼容性,3DS、DXF、XML 格式的文件可以直接导入,其自带的建模工具,可以快速建立直观、可视的三维模型。所建模型可以输出到渲染器 Radiance 中进行效果渲染,还可以导出 VRML 三维动画模拟。

建筑热环境分析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关键,应用 BIM 环境分析方法,可对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温度分布、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等指标进行计算模拟分析。

2.2 BIM 建模与模型转换

BIM 建模需结合理论分析及二次开发同时进行。在建模时当某层为标准层/典型层时,相似的楼层可以直接引用典型楼层,无须重复建模,当建筑中有避难层/设备层时(无须对内部进行模拟),只需要对该层的外墙进行建模。在完成项目内各层建模之后,需要将各个楼层文件合并一个整体 Ecotect 文件中。

模型转换过程,数据转换不完全是双向的,需要进行辅助处理。如 Revit Architecture 的模型可以进入 EcotectAnalysis 中模拟分析,反之可能受阻,只能采用人机交互、或通过 DXF 格式文件导入 Revit Architecture 文件作为参考。从 RevitArchitecture 到 Ecotect Analysis 的数据交换,可通过 gbXML 文件或者 DXF 文件格式进行。

3 建筑节能 BIM 设计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以某公司基地项目为例,研究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节能分析方法。该项目的建筑面积为 3 805m2,建筑高度为23.5 m,建筑层数 3 层(局部 5 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应用 BIM 技术在解决制药厂房在设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利用 BIM 模型对建筑的环境极其能耗状况进行分析。

3.2建筑节能模拟分析

根据气候数据,设置最冷和最热月份后,模拟太阳不同角度的逐月直射太阳辐射量。如图 3 所示,图中的黄色粗线表示的平均辐射量,蓝色和红色区域分别表示过冷和过热的时间段,图中左上角还显示出在全年总的辐射量和过冷和过热时间段的辐射量。通过模拟过冷和过热时间的辐射量来计算确定的建筑最佳朝向如图4所示为建筑最佳朝向分析,最佳朝向为偏北 160°方向,并且在该方向过冷时间段总的辐射量为 923.4 kw/m2,过热时间段总的辐射量为 290.4 kw/m2。

(1)建筑的遮挡投影分析通过将 BIM 模型导入 Ecotect Analysis 软件后,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数据和太阳运行轨迹,在三维视图中分析建筑全年的阴影情况。

(2)建筑太阳辐射分析太阳辐射不仅可以从透明的维护结构传入室内;还可以通过墙体、屋顶等非透明的维护结构将热量传入室内。利用 EcotectAnalysis 的太阳辐射分析功能模拟分析了建筑的外墙以及窗户等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情况,从而为建筑师在设计时提供依据。

3.3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建筑能耗是指维护建筑正常运行时所需要的能量,包括了建筑的日常照明、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等其它设备运行时的能耗。它受到建筑本身性能及其内部因素以及外界条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 EcotectAnalysis 软件对该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

根据建筑的辐射情况、常规的在室率以及不同房间的电器功率,对该栋建筑的逐时温度分布,以及他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4 结束语

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了 BIM 作为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其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效率是显著的,BIM 模型用于建筑的环境分析与评估中,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一些缺点,帮助工程人员快速提取建筑信息,准确分析计算,结果可视化表达,有助于工程人员快速优化建筑的环境性能。

参考文献:

[1]曾旭东, 赵昂.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12(02): 33-35.

[2]柏幕进业. 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 应用教程[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年.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5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岗位群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 施工图识图能力是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凡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施工管理人员都离不开图纸, 因为建筑设计人员全部思想、意图和要求都是通过施工图来传达给建筑相关人员。只有具备了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 才能很好的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 识图能力不行则土建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所以说施工图识图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关系到学生能否被建筑相关企业接受、能否就业的基本问题。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施工图识图能力, 为将来的学习和顺利工作奠定基础。识图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施工图, 一般包括建筑、结构、水电暖通设备施工图等三大部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识图的重点是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其中难点是结构施工图识图。

2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的常规典型方法

建筑施工图关注更多的是建筑的平面功能、平面定位、立面效果以及建筑的外在艺术表现。在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过程中, 以前采用KT板和保温挤塑板等轻质材料制作建筑模型, 见图1, 在制作实体模型过程中进行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在BIM技术出现后, 对比之下, 制作实体模型相对耗时、耗力、耗材, 同时需要实训场地比较大, 也存在识图培养效率不够高的问题, 利用BIM技术建立建筑信息模型, 不需额外的设备材料, 利用机房就可以实施。

结构施工图是将三维的梁、柱、板等构件用平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化繁为简, 这是《平法规则》的精髓。它能有效减少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工作量, 帮助结构设计者更多地注重结构的整体设计、节点大样设计。但对于应用图纸的人员来说, 识图的难度增加了, 他们需要将平面信息转化为三维空间结构。这就要求在识读结构施工图时, 头脑中要有实实在在的建筑构件出现, 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想象的三维建筑。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二维与三维转化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在头脑中难以形成想象的三维建筑。目前学校培养结构识图能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逐渐递进的方式, 把平法施工图转化为三维构件图。

为提升学生的结构施工图识图能力, 应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对结构识图实训进行整体设计。结构识图应注意案例和载体的选择, 以我院建工楼施工图作为案例, 以工程量计算为载体。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时段的结构识图实训尽量采用同一案例, 选取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栋实体建筑作为实训案例, 便于图纸和实体建筑对应识图, 可以提升学生识图的兴趣和降低识图训练的难度。提升结构识图能力的实训, 内容包含基础识图实训, 基础混凝土用量计算, 基础和承台钢筋排布及钢筋量计算;框架结构识图初步认识实训, 内容包含建工楼某一楼层柱梁板含构造柱圈梁混凝土梁计算。框架结构识图综合实训典型方法, 包含平法规则录像学习、一榀典型框架沿梁柱轴线纵剖面图及梁柱断面图绘制, 钢筋分离图绘制, 钢筋下料单制作, 钢筋用量汇总。砌体结构施工图实训, 包含建工楼内外墙体工程量计算。钢筋工作操作实训, 用8号铁丝模拟柱钢筋、12号铁丝模拟梁钢筋, 16号铁丝模拟箍筋, 长度方向按1∶10的比例, 截面按照1∶5的比例模拟制作框架钢筋模型, 见图2。

采取以上的识图训练措施后, 学生的识图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六七年来, 通过对几届毕业生广泛调研发现, 该系列措施还存在部分不足, 比如学生对平面转化为三维构件能力不足, 对建筑整体立体空间布局把握不足等情况。目前BIM技术的出现, 经过初步应用, 发现通过BIM实训, 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同时能进一步提升施工图识图学习效率, 拓宽识图能力培养路径。

3 融入BIM应用后的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方法实践

BIM技术走进课堂, 实施由建筑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化, 可以很好的提升和强化施工图识图能力。作为学生学习, 工程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 应选择规模适当偏小, 但施工的常规内容都能包含的项目, 我们选择一个别墅项目作为载体, 根据施工图纸制作模型, 制作建筑模型选用Revit软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 该软件有成熟配套的教学视频, 教师讲解量在10课时~15课时, 学生结合自学视频学习, 可以掌握常规建筑建模技术。学生利用两周的建筑施工图识图技能训练课程学习, 图3是训练后学生建立的建筑模型。通过该过程的训练, 学生需要深入利用建筑平、立、剖及详图中表达的系列信息, 才能完成模型的建立, 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建筑施工图深入识图训练的过程。

结构施工图用平法表达后, 原来的三维构件转化成的平面表示, 需要读图人员再由平面通过思维转化为想象中的三维图, 结构施工图识图重点是把结构图中用的钢筋平法表达的信息转化成思维中的钢筋下料模型, BIM技术出现后, 可以利用该技术把平法表达的钢筋信息快速转化成实体可见的三维图。结构钢筋识图是结构识图的重点难点内容, 广联达软件对结构构件的GBIM-5D数据模型的三维呈现, 建立起的钢筋三维结构模型清晰明了, 能直观掌握钢筋的节点构造要求, 同时便于钢筋工程量的对量和核算, 能指导钢筋下料的截断加工, 指导钢筋施工的排放和绑扎, 是结构识图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 见图4。

4 结语

施工图识图是土建类专业学生重要培养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 利用BIM技术建立各个角度可见的建筑、结构三维模型, 在训练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 极大提升了学生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的效率, 可以弥补传统实物模型制作等训练方法的不足。BIM技术不仅仅将对建筑领域带来变革性的作用, 同时也会对教学领域带来变革, 高职院校应利用好这项技术, 在教学改革中加大BIM教学的探索和实施力度, 以适应高职学生学情和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的典型方法, 阐述了通过BIM技术进行识图能力培训的实践方法, 指出将该技术建立建筑信息模型的过程作为识图训练手段, 拓展优化了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BIM技术,施工图,识图能力,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尹为强, 肖名义.浅析BIM5D技术在钢筋工程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3) :46-50.

[2]张龙, 李十泉.BIM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5, 41 (29) :254-255.

企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篇6

1.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涵义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方法或者过程。BIM对建筑业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认为是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码信息”。而这些数码信息能够被程式系统自动管理,使得经过这些数码信息所计算出来的各种文件自动地具有彼此吻合、一致的特性。

1.2 国内BIM发展

BIM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开始广泛使用。应用领域贯穿整个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阶段。大企业已经具备BIM技术能力,同时BIM专业咨询公司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应用BIM提供有力支持。

近几年,BIM在国内的发展呈加速上升趋势,国内很多地标性建筑均已采用了BIM技术,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中心、北京奥运村等。2011年,在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改进传统的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科研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二五”重点研究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利用BIM技术的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2012年1月,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该计划中包含了五项与BIM有关的标准。可见,BIM技术的运用将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将给国内建筑业带来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设计阶段,而更多的将会体现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1.3 BIM的职业化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围绕住建部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与BIM相关的职业化标准也在逐渐形成。一方面,许多知名的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已经开始按照《纲要》要求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工作平台,运用基于BIM的三维设计等技术,改变建设各阶段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各类协会也根据行业的发展适时地推出BIM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也与中国图学学会共同商定开展“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职业培训,该项目由中国图学学会和国际几何与图学学会在全国系统内联合组织展开,并按《BIM技能等级考评大纲》进行考核。

可见,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大力发展,BIM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将是我国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行业从二维CAD向三维模型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对于企业建筑人才BIM方面的职业教育也迫在眉睫。

2 BIM企业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如何在企业现有的职业培训课程中融入BIM,如何让员工直观、全方位、有效地了解BIM,如何使其尽快转型成为一名BIM人才,以保证企业的BIM竞争力有显著提高,构建一个基于职业培训的BIM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见图1)。

2.1 人才培养定位

结合目前BIM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应围绕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各种专业任务的专业人员将BIM企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其具备应用BIM支持和完成建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专业任务的能力。

BIM专业应用人才的能力由项目实践能力和BIM应用能力两部分构成[2]。

2.1.1 项目实践能力

所谓的项目实践能力,可以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分成项目设计、项目后期施工和运维三种类型,每一个项目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专业或分工,例如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电气设计等专业,施工阶段的土建、机电安装、计划、造价控制等,运维阶段的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等。

2.1.2 BIM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BIM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软件操作能力:即专业应用人员掌握一种或几种BIM软件使用的能力。

2)模型建造能力:指利用BIM软件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建立工程项目不同专业、不同用途模型的能力。

3)模型后期应用能力:指使用已有的BIM模型对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模拟、优化的能力。

2.2 以阶段需求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因为BIM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3],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中的运用侧重点不同,作为BIM的运用者就有必要首先需要掌握建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基本理论,理清各阶段的需求,才能更加清楚BIM在各阶段的运用(见图2)。因此,建立以工作阶段为中心的理论课程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

1)工程规划阶段。

在工程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业主弄清项目和市场之间的关系。BIM能够从多个方面帮助业主在项目策划阶段做出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工作,例如及时了解项目的朝向、景观、面积等敏感因素。同时,其还能协助业主直观地了解建筑的造型以及真实环境下的视线可见性等关键信息,并且通过使用BIM对项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绿色分析,可以在保证建筑物功能和性能的同时,协助业主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成本和能耗成本。

因此,《建筑项目策划与管理》和《工程经济》作为专业基础理论,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其能够让员工系统地掌握项目前期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如可行性研究,市场分析与投资战略,建设方案设计,投资估算,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及建设项目管理等,为如何在项目策划阶段使用BIM理清了思路。

2)工程设计阶段。

在该阶段,BIM使建筑设计从2D走向了3D。BIM能使建筑设计人员不再受限于如何用传统的二维图纸来表达空间的三维复杂形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三维复杂形态的可实施性。

因此,《工程制图》《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二维和三维设计的转换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表现形式的转变,而更多的是思维上的一次革新。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充分利用BIM技术完成真正的三维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二维向三维转化。

3)工程施工阶段。

此阶段,施工人员可以将BIM模型和进度计划进行数据集成,以实现基于BIM技术的4D模拟。通过模拟,一方面可以按时间看到项目的施工进度并根据现场进行实时调整,分析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从而得到最佳施工方案;也可以按精确地对项目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施工模拟,以达到对诸如建筑机械的行进路线和操作空间、设备管线的安装顺序等施工方案的优化。

要真正在施工阶段用好BIM,就必须充分掌握关于施工的各种理论,现场施工技术正是这些重要理论的载体,只有经过充分学习,员工才能真正理解BIM使用的目的,才能清楚在施工中运用BIM能带来些什么,才能真正在施工中用好BIM。

4)工程运营阶段。

在运营管理阶段,BIM模型可同步提供和建筑相关的各种使用情况,如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建筑已用时间以及建筑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提供数字更新记录,并改善搬迁规划与管理。它还能促进BIM建筑模型对商业场地条件的适应。

2.3 与工程阶段相适应的实践体系

要真正成为BIM人才,显然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为BIM的应用更多地是通过各类软件来实现,所以建立一个基于软件的BIM实践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同样,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点,将常用的BIM软件进行了分类,即构成BIM实践体系,如图3所示。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BIM不是一个软件的事,其实BIM不止不是一个软件的事,准确一点应该说BIM不是一类软件的事,而且每一类软件的选择也不止是一个产品,这样一来要充分发挥BIM价值为项目创造效益涉及到常用的BIM软件数量就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之多。

那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求员工掌握全部的BIM软件是不现实的,需要的是针对于员工的专业定位,针对于其毕业后在整个项目建设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来有所重点地学习1个~2个软件,通过真正的实践来巩固自身的理论,真正掌握BIM的运用。

2.4 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体系

要想真正学会BIM,将其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真正成为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仅有理论基础和简单的实践是不够的,同时,BIM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专业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出BIM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建立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运用体系不失为一种高效可行的办法。运用实际项目的导向性从培养初期就给员工建立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一方面能让员工明白将来要实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员工预先就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定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

这个体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员工的学习目的性更强,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3)有让员工充分体会和掌握BIM的核心理念;

4)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结语

今天,随着BIM大面积的普及应用,作为从事BIM的企业,就应该认真的思考BIM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企业级人才、如何去培养这些人才等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尽快适应行业的发展,尽快吸收并消化BIM这一新鲜事物,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现实意义的BIM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地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BIM人才。

摘要:根据目前BIM在国内建筑行业中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BIM人才“三位一体”的企业培养体系,即强化理论基础,进行软件的实践学习,同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完成BIM企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信息模型,培养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57-60.

[2]何关培.BIM专业应用人才职业发展思考(二)——要求哪些能力[OL].[2012年6月30日].http://blog.fwxgx.com/articles/73455.

[3]过俊.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运用[J].建筑技艺,2011(Z1):95-99.

[4]田建方.BIM技术在建筑界的数字化革命[J].中国建设信息,2012(12):46-47.

[5]王玉凯.BIM理念及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J].大观周刊,2012(22):82.

[6]陈前.浅谈BIM技术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12(23):61-62.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7

BIM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行业广泛认可的一种先进技术和方法, 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主体技术或核心技术, 在未来, 建筑业企业拥有一批掌握和熟练应用BIM技术的人才必将占领市场和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取得先机。但是, 我们从现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培训方面来看, BIM技术理论和应用人才掌握的并不是那么全面, 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 又因为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的BIM技术的范围比较广, 在未来, 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更大。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将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为想到, 推动我国BIM技术人才队伍的创建。

2 BIM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 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 建筑行业应该向高校提出要求, 主要是应该加快的培养出面向建筑行业为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程造价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高质量的职业素质和拥有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人才, 面对建筑行业第一线提供应用型人才。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按照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社会需求, 为了提升红钻也建设改革的脚步, 应该将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融入其中, 从而出具备工程能力+BIM基本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3 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3.1 常见BIM技术培养模式

将BIM技术融入到其他建筑课程中。比如, 将BIM技术融入到建筑管理课程里去。我们在进行BIM授课之前, 应该先将其他的基础课程进行学习, 例如3D建模、CAD制图和数字可视化等。其主要目的就是先让学生进行自学, 不给学生提供一个正规的培养机会, 通过BIM软件技术在工程项目中进行运用, 并完成, 学生当下会给出一件, 说BIM技术太难了, 不容易学会。其次, 在建筑管理课程中讲解BIM技术的原理, 此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建筑、结构MEP模型、估算、进度、项目模拟、建筑总平面图和交付等。还可以将BIM纳入建筑信息技术课程中。

在进行BIM课程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分组, 每十个人为一组, 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 并且将任务进行分配, BIM专家访谈、通信、电话、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 当然, 最重要的是需要小组组员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及学习BIM的医院。教师还可以运用同设计和施工的BIM软件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干系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工具。运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工作, 让每一位学生看到三维设计理念, 提升知识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也可以让BIM平台为基础, 将教学方法、内容、手段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与优化。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 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2 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

新开展的BIM实践课堂借助将BIM技术特征及运用实例展示给学生这一手段, 达到提升学生对BIM热情的目的, 让学生对于BIM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在BIM创新实践课堂实施的过程中, 针对那些对BIM比较有学习热情的学生, 要建议并支持他们参与到学校开办的BIM技能培训中去。这里所说的BIM技能培训内容主要是对BIM基础理论的介绍。如果是只能掌握建模的话, 将其称作是BIM人才有点夸大, 所以关键还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参与BIM竞赛能够有效审查学生综合水平的实际情况, 学生参与到学会或者是BIM软件商组织开展的BIM竞赛中, 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处在BIM项目中必须要有的能力, 例如团队交流合作能力等等。这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熟知BIM的渠道, 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BIM人才。

4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化

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BIM人才的市场潜力, 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针对学校而言, 之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实践教学中的硬件支撑比较重要, 需要有实训场地、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等, 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因为教学规模受到师资、设备和场地的限制, 针对办学主体而言, 属于高投入, 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之间接、长远额效益, 所以没有动力。针对教师而言, 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等, 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摸索, 所以, 刚开始有很多人不适应, 还会存在抵触心理。

4.2 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有待完善

BIM技术的工程项目, 其数据是海量的。需要构建一个BIM技术教学实践平台, 其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硬件方面, 需要一个先进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

软件方面, 必须引入功能完善的建筑信息模型管理软件系统, 现在, 我国建筑全信息建模应用软件, Structural、Bentley、Revit是当前估计上比较致命且成熟的产品, 斯维尔、广联达和鲁班是国内开发的产品。

4.3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需要更新

将BIM技术模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从工程招标、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房屋构造和预算识图等讲述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 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运用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 从设计模型、优化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管理和投资管理等过程进行了解。

然后再改变教学方法, 先进行讲解, 然后在进行上机练习, 将更多的知识弱融入到实践教学平台中, 并结合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实践所用, 以便进行讲解一边指引学生进行操作, 从而达到训练和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

还有, 考虑校企合作, 课堂中可以讲述真实的案例, 企业内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请入讲堂, 并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告知学生,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与社会进行无缝隙衔接。

总而言之, 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进行改变, 向案例实践教学、BIM技术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因此, 学校应该创建基础实验室, 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提升自己的投入量;针对师资队伍方面, 需要双师型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人员, 应该将新规范和专业领域的新技术纳入教学实践环节中, 并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从硬件方面满足实践教学, 学生才会从真实的案例中获得知识和信息, 才能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环境下得到训练和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亮等.BIM技术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应用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 2014, (1) :45-46.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8

一、BIM概念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实施、使用阶段全部应用或其中某个阶段应用5D(三维实体+时间+造价)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BIM技术可以提前预知可能延误工期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造价浪费和避免工期延误,应用BIM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精细信息化管理,为建筑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二、推进BIM的相关政策

2011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其中BIM技术被列为“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总承包、运营维护单位方面布置了推进BIM技术的工作重点,并制定了发展目标,即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新立项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新立项公共建筑和新立项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其中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须达到90%。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也结合实际,积极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在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北京、陕西、天津、黑龙江、辽宁、重庆、浙江、山东、福建、深圳市、广东也相继出台了BIM技术应用推广政策与标准。

BIM将继建筑行业甩图板应用CAD制图后又一次革命性生产力技术改革,将成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将成为建筑业企业项目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实现BIM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确立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民办建筑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已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需要民办建筑类高校积极调研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BIM技术纳入人才培养大纲,使之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内。BIM技术系统庞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专业应用、综合应用。在对民办建筑类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修订时,建议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可以归属于基础教学部门,BIM专业应用归属于各相关学院,BIM综合应用归属于校级BIM中心。在教学课程学时方面,由于高校教学课程总学时有限,再加上BIM技术系统庞大,建议在校课程与视频、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BIM应用人才,建议民办建筑类高校发展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将BIM应用于课程、毕业设计。

课程、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要素,而毕业设计又是大学阶段教学过程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将BIM技术与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相融合,通过BIM技术,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四)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起着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有助于民办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五)企业定制化BIM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新政策下民办高校培养行业紧缺的应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在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情况下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民办建筑类高校针对企业性质,培养BIM应用人才,如针对建设、施工单位培养人才,从BIM 5D方向来把控,而针对设计单位从BIM 3D方向来把控。

(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好的教学改革构想,须有好的教师来实现。民办建筑类高校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BIM相关培训、讲座,与此同时,也要扩大师资队伍储备。

四、结语

目前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BIM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BIM的发展趋势以及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之一,是建筑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IM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建筑业未来的方向。本文介绍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以及今后BIM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性提出了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加快民办建筑类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邱兰.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

[2]武斌.BIM技术导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9

关键词:铁路;BIM技术;成本预算;系统模型;研究

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浪费现象。良好的铁路成本预算方式有助于降低计算失误带来的损失。为了更精确计算出铁路建设所需的成本,需要对铁路工程的建设信息进行研究后建立相应的造价模型[1]。

一、铁路工程成本预算的概述

铁路工程具有工序繁多的特点,因此,进行整个工程预算计算的时候,需要采用更为复杂且兼容度较高的软件,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铁路预算软件,但随着铁路工程的复杂性逐渐增加,此预算软件也逐渐暴露出结果不直观,无法促使铁路建设人员获取紧缺的预算数据,以及不能表达出铁路复杂的建筑构件,且无法采用严谨的数学进行铁路空间模拟,出现很多方面的误差[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三维图形预算软件也开始应运而生,BIM等应用技术为实现下一代铁路建筑成本预算软件提供了许多可能,也可以良好的解决铁路建筑的成本预算问题。

二、建筑成本预算的工作流程设计

BIM技术采用三种基础软件(专家判定、类比、参数模型)作为建筑预算软件构成的元素,首先构成的预算软件需要支持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标准建筑。调查研究表明,IFC标准格式的数据可以做为数据的共享资源,因此工作人员采用BIM时可以将建筑预算软件的计算过程中预算和成本控制阶段的信息进行无缝传递与对接。BIM成本预算在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利用BIM技术将铁路工程的数据源进行整理存储,工作人员可以方便的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使工作环节缩短,并可以将设计阶段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构建三维模型,能够避免数据的大量输入,避免造成误差,使铁路建设的效率和精确度都得到提高。第二,铁路工程使用BIM技术后,能够高度的集中数据,尤其在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将每个阶段的数据进行传输,工作人员更改上游的数据时,下游的数据会自动的改动,这样就避免了重新进行布局或者规划,减少了工作量。 第三,铁路工程利用BIM技术将数据引入到数据模型,使信息的流通速度得到提高,还能够对信息数据进行精准的整合编制,使铁路施工更加的安全,效率也得到提高 。

三、鐵路建筑成本预算软件系统模型设计

工程量清单计价实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进行预算时,具体预算过程可分为七步: 第一步:在系统中为 10 根梁构件设置分部分项信息。由工程说明可知,10 根梁的产品类型为“预制混凝土梁”,应初始化实体 IfcBeamType 的实例,并为其属性 ElementType 赋值,同时与实体 IfcBeam 的实例建立关联。之后应按照预制混凝土梁的属性集映射关系建立属性集,再通过相应的用户界面实现对预制混凝土梁的属性设置。第二步:依据设置好的分部分项信息对照规范生成成本项目。依据属性集的信息可知此梁为预制混凝土矩形梁,通过智能查找功能,可知对应清单项目编号为010410001,并生成相应的成本项目

IfcCostItem1,并在成本项目中记录其名称和项目编号,生成的成本项目列表并建立IfcCostItem与 IfcBeam 之间的关系。第三步:依据建筑产品信息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信息按照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工程量的计算主要依据建筑产品的描述信息以及相应的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量通过实体 IfcElemen

tQuantity 实现记录,并与实体 IfcBeam 建立关联。第四步:工程量清单报表输出。在输出时,应依据成本项目列表进行报表输出,输出包括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相关属性集中的描述、计量单位以及关联的工程量。第五步:依据分部分项信息套定额,建立资源信息及其与产品间的关系,并建立子成本项及其逻辑关系。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来说,依据分部分项信息在选定的定额库中进行查找,确定所需的定额子目,通过实体 IfcResource 及其继承表达资源并与产品之间建立关联。成本项目间的逻辑关系表达通过关系实体 IfcRelNests 表达。第六步:依据价格信息进行汇总计价,为成本项建立成本值并建立其数学关系。成本值通过实体IfcCostValue表达,成本项目值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关系类型实体IfcAppliedValueRelationship建立。之后,建立成本项目控制实体IfcCostSchedule。 第七步:输出计价表。现给出一个工程量清单格式的计价表实例,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计算表及其它计价表。

结束语:综上所述,铁路BIM技术的成本预算软件系统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笔者经过仔细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整个流程均采用BIM作为数据源、将一些数据引进数据模型,并根据具体的施工环节进行信息导入与设置、算量与输出、计价与输出、设置FC标准数据输出等作业,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10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审视全球形势深刻变化,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 其优先和重点工作是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港口等不同领域的基建项目, 急需大量的土木类技术人才。2016年住建部提出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旨在“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土木业的信息化水平, 给土木类BIM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BIM (即, 建筑信息模型) 于1975年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 它通过数字化表达建筑物实体与功能特征, 仿真模拟建筑物的真实属性, 能加强各参与方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能力, 在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内外基建领域大型、超大型复杂建设项目不断涌现, 需要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阶段将BIM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各大高校、设计院、施工管理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2 我国BIM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BIM最先产生于美国, 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 为满足基建市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BIM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目前, BIM技术正逐渐被我国建筑土木行业所熟知, 国内大型施工、设计企业等均成立BIM技术小组, BIM咨询企业和培训机构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项目建设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BIM均有应用。然而对整个基建市场而言, BIM的应用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 BIM仅起到辅助作用, 项目各阶段的应用中仍然没有将BIM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大土木”背景下我国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具有“重基础、轻应用”的特点, 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更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积极探索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但绝大部分的高校没有开展BIM教学, 目前BIM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问题[2,3,4]:1) 高校管理者与决策层并未意识到BIM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 BIM对教学资源 (软、硬件) 要求较高, BIM教学短期内难以在高校中大量推广;3) BIM技术虽已初步成型, 但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面均需完善, BIM师资力量短缺;4) 土木工程专业尚无成熟的BIM教材和教学案例;5) 缺少BIM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基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BIM技术在基建行业深度融合, 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及时调整,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重视土木类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土木类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格局下, 高校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模式需从如下几方面构建。

3.1 BIM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 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趋于成熟, 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在短期内构建一个独立的BIM课程体系, 因此BIM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将BIM技术深度融入现行的课程体系。BIM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BIM基础、BIM应用与分析、BIM协同设计和BIM工程应用实践。现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 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 均可将BIM技术进行深度融入。

3.2 BIM教学平台建设

BIM教学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平台建设和硬件平台建设, 软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实训中心BIM软件建设和各专业BIM软件工作站建设, 前者主要包括BIM核心建模软件 (Revit Architecture) 、BIM分析软件 (Robot, Green Building) 、BIM施工管理软件 (Navieworks Manage) 、算量和预算软件 (QTO, Dprofiler) 、计划软件 (Navisworks Simulate) 、协同软件 (Digital Exchange Server) 等, 后者主要包括BIM设计软件和专业应用分析软件。硬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中心硬件环境构建和各专业课BIM工作站建设。

3.3 BIM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师资力量薄弱是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的主要障碍, 国内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BIM技术并不了解, 更谈不上教学, 而土木类人才培养与BIM技术密切相关, 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要, 高校教师首先需要掌握BIM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BIM技术标准, 其次需要具备较强的BIM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 建立BIM研究团队, 逐步提升土木类教师的BIM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

3.4 BIM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 联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设计院、施工企业及软件公司, 建立集BIM研究、教学、实践、应用及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实现BIM人机交互式操作、3D可视化设计、4D/5D施工工艺模拟演示, 为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虚拟平台。结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开发BIM虚拟产品, 利用BIM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模拟, 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讲解。

4 结论及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不断变化发展, 给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应根据土木业的发展需求, 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深度融入BIM技术, 深化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机制:1) 构建BIM课程体系, 全面培养学生的BIM理论知识、BIM应用与分析能力、BIM协同设计能力和BIM工程应用能力;2) 建立BIM教学平台, 完善BIM软、硬件教学条件;3) 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BIM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4) 加强BIM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BIM实践教学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条件。在BIM培养模式框架下, 注重BIM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类BIM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谷平, 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 2015 (10) :4-9.

[2]马良栋, 梁若冰, 张吉礼.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BIM技术人才培养方法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 2016 (3) :61-76.

[3]崔建华, 夏珊, 丁克伟, 等.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安徽建筑, 2015 (3) :45-46.

上一篇:预约考试下一篇: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