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研究(共12篇)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的精英教育向市场经济的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体制创新。独立学院虽然发展较为迅速, 但从发展阶段上看仍处于发展初期, 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其中较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构建独立学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 总量上仍然表现为求大于供的供求关系, 而单靠政府在短期内大幅增加投入来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量不现实, 因此, 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稀缺的社会资源。这就为依托普通高校品牌优势吸收社会资源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独立学院“独、新、民、低”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独立学院是举办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创立的实行新机制和新模式的普通高等学校, 它的基本特点是“独、新、民、低”。“独”, 是指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独立进行招生, 独立颁发学历证书, 独立进行财务核算, 按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定, 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等;“新”, 是指其要按新机制和新模式建设和办学,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重大事项由董事会批准后执行;“民”, 是指其要按民办机制运行, 摆脱普通高校公办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 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低”, 是指其生源质量整体上偏低, 加之办学时间短, 又是按新的机制和模式办学, 学院的社会声誉低。这些特点, 决定了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强化自身特色来形成竞争优势,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3、缺乏特色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益突出
纵观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情况。一是克隆母体模式,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等照搬所依托的母体做法;二是局部改良模式, 基本沿袭所依托的母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只是在局部稍许做些改造;三是降格培养, 盲目依据市场要求, 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无论上述哪种模式, 都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致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迷失。因此, 必须创建有特色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
2003年4月,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认为试办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 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 教育部积极支持各地、各高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独立学院的试办工作。2008年2月, 教育部发布了《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 对独立学院的设立、组织与活动、管理与监督、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 国家对试办独立学院的态度为独立学院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2、物质保障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其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 净资产或货币资金不少于1.2亿元。可以看出,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合作方应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 独立学院在发展中可以开辟广泛的经费来源渠道, 如学校从其投资创办的全资产业和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营利分配中得到投入;从社会及海外等各方面获得的捐赠赞助收入;由团体、个人等在学校设立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基金;通过各种金融机构获得的有偿还性的资金和由主管部门安排的特定科研贷款等取得的收入;还有通过吸引外资、国际合作等途径取得的经费收入等。
3、文化支撑
独立学院所拥有母体高校的品牌优势和文化传统为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文化支撑。由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校一般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及较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因此, 普通高校的投资不是资金形态的资本, 而是精神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 这种无形资产包括大学的品牌价值、教师的品牌价值、高校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及大学的文化传统等。大学的无形资产价值越高, 大学的影响力就越大, 那么, 独立学院的市场号召力就越大。这就使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相比具有基础好、起点高的优势。
三、构建有特色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独立学院应以本科教学为主导,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它的立足点就在地方, 它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地方 (区域)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例如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 充分挖掘、利用、依托母体学校的优质资源, 发扬母体学校的优良传统, 创办一所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以工为主的教学型大学。
(二) 构建有特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培养目标——决定因素
首先,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其办学定位。从办学类型来看, 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大学, 它是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这是独立学院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存在空间。最后,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办学的优势。
2、培养方案——主要依据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应“以人为本”,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其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能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目标选择和职业指导,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 并鼓励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
3、专业设置——重要标志
独立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一方面可以在基础性学科方面依托母体高校, 在整合或利用母体高校基础性学科的基础上, 派生出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独立学院可将专业设置的方向与母体高校同名专业区别开来, 使专业设置更细化、更具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4、课程体系——核心内容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同时, 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模块的设置上, 除设置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外, 还应增设实践教育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技能教育模块等, 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教育形式来培养。
5、师资队伍——重要保障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企业实践, 参与企业、工厂、科研单位的项目开发,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同时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 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在教师的培养上, 要从特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要途径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善于学习。在教学方法上,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训练学生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另外在教学手段上, 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科技手段, 如计算机教学软件、精品课件、图书音像资料, 尽量为学生打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真正主体。
7、培养评价——重要杠杆
培养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 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独立学院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除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之外, 还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建立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学生质量和监督评价机制。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 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快发展。如何体现特色,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找准定位,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是关系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重点探讨了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途径, 为独立学院持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潘志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9.10。
[2]王乾:《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3]张继龙、蔡晓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高教研究》, 2008 (4) 。
[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龙春阳:《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文教资料》 (高教研究) , 2007年。
[6]李智千:《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 2009.1.21。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2
[摘要]
文章以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阐述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德国工业高度发展,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担任一线的主管,开始举办双元制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职业学院仅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巴登符腾堡州、图林根州、萨克森州、柏林州。双元制职业学院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将学生送入双元制职业学院学习,学制3年,共6学期,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3+3”人才培养模式,即每个学期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践学习3个月,交替进行,修满学分毕业颁发本科文凭,授学士学位。同时,职业学院还与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性大学合作培养在职硕士,学制2年,主要开设在职MBA专业,也设有商业管理、经济管理、健康管理、体育管理、IT管理等专业方向。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教授任职资格要求高,需要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才有资格应聘双元制职业学院教授职务。
一、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位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早最好的巴登符腾堡州,学院建于1974年,现有在校生5500人,学院与多个企业有合作关系。学院设有2个二级学院,即经济学院、技术学院;二级学院设有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1.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特点。
在德国由州文化教育部制订人才培养框架教学计划,各双元制职业学院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教学计划,接受全国高校评估委员会和州高校专业委员会的评估。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高度结合,具有如下特点:
(1)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的一致性。
学院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都充分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如在丹麦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刚刚结束,学院就根据未来世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开发“环境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的同步性。
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企业技术工艺创新的发展要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如根据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求,学院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与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针对性。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核心能力培养,注重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依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招生与就业。
学院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招生人数由企业决定,企业每年送去培训学生人数视企业规模而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好,学生人数增加,但在近年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借机储备人才仍然增加送去培训的学生数。学生需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支付学生工资和部分学费,学费为500欧元/学期,企业将学徒送入双元制职业学院学习,按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学制3年,共6学期。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研发部门和车间工程师岗位,有80%的.学生毕业即就业,有70%的毕业生会留在原企业,有8%的毕业生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有7%的毕业生会重新找工作。
3.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构建。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即工程师)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政府在政策、法律以及经费等方面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学院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决定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校企合作,以企业实践为主。
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实行“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践学习3个月,交替进行,3年共6学期,最后3个月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理论课教学计划由学院负责制订,实践课教学计划由企业负责制订,最后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审定。基础课程标准由学院教授共同讨论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教授配有学术助理协助教学科研工作,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由企业和学院各派一名导师担任。课程考试方法多样,有理论、实践、实习、讨论等方法;考试规则严格,课程考试不及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退学,不许重修,不毕业率为5%左右。
4.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实施。
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项目课程”等教学活动。“学习领域”是为学院教学而制定的行动领域,是一个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行动导向”是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教学。它以对职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情景为教学的参照系,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体,行动构成学习的起点,行动要求学生尽可能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评价,行动要求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自我实施和自我反思。“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体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开发,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过程进行组织。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评价与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和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开放式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注重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的综合素质。
5.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与条件。
德国职业教育有一支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公务员待遇,教师中有教授和教授助理等技术职务,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博士学位,五年以上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学院注重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科研开发和实践指导能力。在实习实训条件方面,双元制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企业。学院高度重视模拟仿真实训条件的建设,组织教师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甚至虚拟公司。
二、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本质是企业学徒工职业培训,而非单纯的学校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两个办学地点的紧密联系,还是两个法律体系在两级政府间的协调统一。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的主要特色是:一是德国双元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企业设备岗位操作人员,即操作工;而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培养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即工程师。二是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构建“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联动使人才培养机制得以顺利实施。三是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四是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且是一种政府在政策、法律及经费方面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院配合实施的一种教育体制。
三、绵阳职业技术学院“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探索
分析研究认为,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学院“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材料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三个国家示范专业,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或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2”即两个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双证制”;“0.5”即主要进行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设综合素质选修课及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0.5”即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学院先在国家示范专业中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进行试点,推行“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已初步与绵阳水泥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意向,在级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新生中安排一个班与绵阳水泥公司共同定向培养,学生一进校就与公司签订用人合同,公司与学生各支付50%的学费,公司支助学生生活费补贴;实施“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3个月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公司实践学习,交替进行,最后3个月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到绵阳水泥公司就业。另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四川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也在商讨中。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学院、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育质量观;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它采用新式办学机模式,从民间引入资本,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突破了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资金紧张的局面,并创新本科办学的途径,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自我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发展了多元化高校办学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9月共有322所,为140余万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模式也得到社会群众的认可。但是由于它发展速度过快,而且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相伴共生的,这更凸显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独立学院要想树立于高等教育之林,只有突出其独特的办学定位、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否则很难参与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规模难以扩大,不利于实现独立学院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质量就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和核心,然而独立学院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制定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如何保障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使学院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国家、社会、学校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来保障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
1独立学院应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
1.1独立学院树立品牌教育质量观
独立学院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优”和“独”。独立学院首先可借助公办院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以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自身的品牌教育质量”,树立品牌教育质量观。这里的品牌就是要有特色、有水平、有生命,其核心是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人才。
1.2独立学院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适应性教育质量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各类人才最终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质量观才是理想的质量观。
任何一个教育机构,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观更应该以社会需求这个维度为主导,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办学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或创新型人才,把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合度作为衡量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标准
只有确定了独立学院特色化与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才能明确保障什么以及如何保障等基本的问题。潘懋元教授还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問题就是定位问题”、“定位问题解决后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特色问题”。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或创新型人才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
3独立学院教育质量保障的理念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根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高校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认真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一步步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可用下图表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各个要素
从中看出独立学院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理念为:合理的保障体系,指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可行的体系,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全过程,指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的监督要始终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利用、控制和管理,达到以评促优,以控促管的效果;全员性,指学院中包括从事教学、管理、科研、后勤服务以及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员都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独立学院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只有通过完善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质量标准,不断改进、创新、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
4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4.1教育活动全方位保障
教育质量保障要涉及到独立学院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师资、教育资源等,从宏观上、微观上全面把握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同时,独立学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实施上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
4.2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在长期的教学管理中学院要建设和制订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系统职能,做到工作程序合理到位,使学院的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从而科学规范教学行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4.2.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机制在保证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组织保障规范到位的情况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中密切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推进实验内容和改革和创新实验模式,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的一种内部保障机制。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要体现出:一是设置与基础理论课相联系的实践环节。二是单独设置的试验项目。三是建立学校与相关专业知名单位的实践点。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反馈来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关键技能的能力和水平。
4.2.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约束机制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在重视政府行政调节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约束和保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独立学院的自我约束意识,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使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时刻处于社会监督和市场调节中。鉴于独立学院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社会所需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终的结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篇4
一、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研究某一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应该研究该类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独立学院根据自身条件、职能,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以及学生的需求, 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 确定学院服务培养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1]。独立学院能否科学、合理地定位, 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能否进一步加快, 早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根据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 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同时,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协调发展。研究型大学重在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 重点培养设计型技术人才;教学型院校以教学为主, 重点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学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方面定位于本科层次。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具体实际情况:建校时间比较短, 生源质量相对于普通高校较差, 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还要依托母体高校, 尚没有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所以其定位应该是教学型高校[2]。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 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能力和培养特色, 是体现一所高校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着预期制定的培养目标展开的, 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 还是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衡量毕业生基本规格和要求的重要依据。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河北省18所独立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网上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提出。有3所独立学院没有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 只是强调按“新机制、新模式”办学或者“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笼统模糊、华而不实, 同时会让人思考到底是什么新机制、新模式, 这种模式培养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难以让人形成清晰的概念, 显得抽象而空洞。因此, 这些话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第二, 培养目标模糊。有4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只是强调“着重”或“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地表达出人才培养目标, 表达不全面。第三, 照搬或简单移植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26号令的颁布, 意味着独立学院多年来“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宣告结束, 正式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确定下来。2008年起录取的本科生, 毕业时将获得由独立学院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至此, 独立学院丢掉了母体学校的光环, 不同的办学模式, 不同的学历学位证书, 决定了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 也是塑造人的工作, 这决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办学宗旨和努力方向。因此, 独立学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把培养全面、适应时代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 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 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3.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确定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而且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科学定位[3]。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征
生源状况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笔者对河北省独立学院与二本省控分数线作了深入调查, 其中2003年至2009年连续七年录取分数的差距都在百分左右, 可见独立学院与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扎实, 考试发挥不稳定, 文化成绩比较差,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一般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兴趣爱好广泛, 有一定的文体特长;他们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渴求知识, 有远大的理想, 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就应该按弥补不足、发挥特长的原则来培养, 即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这是学习及应用其他知识的基础, 同时还要发扬他们组织协调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等方面的优势, 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强调“两个突出, 一个结合”。“两个突出”即: (1) 突出独立学院应是以本科层次为基准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 应完成大学本科阶段知识结构的构建, 掌握本科阶段所必需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2) 突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必须较之有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同时又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个结合”即: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与否的标准。独立学院确定这种人才培养目标, 就能在二本与高职院校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应概括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做人”即: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宽阔的心胸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做事”即: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求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宽广的知识面, 很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能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组织、开发、创新能力。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研究某一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应该研究该类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科学发展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本文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98.
[2]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 2003.2, (5) :7-8.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5
23日,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滨州学院举行。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我省实施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目前,滨州学院已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17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讯员:王明国 记者:张爽)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三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中国高校“人才班”的人才培训模式主要有研究型模式和创新型模式。秉承学校办学理念“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出社会”,三亚学院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更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在国内高校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不多。因此,全面分析和研究人才基地班的培养模式问题,对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1 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2013年5月,笔者与三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人才班200名同学进行访谈以及问卷填写,被访谈的男、女比例为49%(98人)、51%(102人)。本次有效问卷回收192份(回收率96%)。问卷方向主要围绕三亚学院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的效能情况。问卷设置了八个问题,且全是单项选择题。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题一,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对你的创新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8%;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24.6%;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58%;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9.4%。
问题二,人才基地班同学培养模式对你的学习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4.7%;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25.9%;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42.8%;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26.6%。
问题三,人才基地班同学培养模式对你的实践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9.5%;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22.8%;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46.2%;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21.5%。
问题四,人才基地班同学培养模式对你的适应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3.3%;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38.7%;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51.3%;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6.7%。
问题五,人才基地班同学培养模式对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7.1%;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23.8%;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30.9%;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38.2%。
问题六,人才基地班同学培养模式对你的就业能力提升的程度?选择A“很小提升”的同学有11.9%;选择B“较小提升”的同学有21.5%;选择C“较大提升”的同学有42.8%;选择D“很大提升”的同学有23.8%。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对人才基地班学生提高五种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都有很大帮助。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主要不是理论知识不足,而是创新实践能力较低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缺乏。而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通过“重点培养,特殊政策”:对基地班学生实行重点培养,并在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要求和条件待遇等方面均实行特殊政策。如实行教授导师制,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基地班任课教师由学校教务处负责面向全校公开招聘;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可跟班听课或者自学等。这样极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适应社会的学习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你是否对三亚学院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感到满意?选择A“满意”的同学有52%;选择B“不满意”的同学有8.7%;选择C“一般”的学生有39.3%。因此,现在三亚学院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同学也反映出问题。目前,学校对人才班学生的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课程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等日常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给人才基地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次,人才基地班教学力量还亟待提高。特别缺乏一些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富有潜力的骨干中青年教师。
第八,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运营中你感觉的不足是什么?21.4%的学生选择A“师资力量不足”;45.2%的学生选择B“管理机制不完善”;23.8%的学生选择C“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足”;9.5%的学生选择D“学校重视支持程度不够”;0.1%的学生选择E“其他”。可见,目前三亚学院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足、学校重视支持程度不够等。
3 “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
结合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三亚学院要坚持的是宽口径、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教育宽、厚、实;专业培养精、新、活。
3.1 以通识教育为导向,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方面,实行“通识教育+专业课+选修课”,大一大二设置通识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要涵盖所有主要学科,而学校不给学生分专业。大三大四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鼓励和要求学生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实行“2+2”教学模式。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人文通识课;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主要学习专业课和实习、实验、实践课。学生在学完一、二年级课程之后,可以在本学科内自主选择专业。教学上,强化外语、数学、思政、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和训练,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还有,课堂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学习习惯。试行“人才班听课证”制度,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
3.3 完善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管理制度
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作为探索性的学生培养模式,要根据人才基地班管理工作体系的实际,结合学籍管理、教学管理、人才基地班学生选拔和退出、人才基地班教师以及导师选聘等方面制定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工作的顺利开展。
①学籍管理。人才基地班实行二级管理,学校一级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学院一级由管理学院和理工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学生在进入人才基地班之后即开始做学籍档案。人才基地班实行滚动淘汰制。②教学管理。人才基地班实行听课证制度。学生凭借听课证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可跨班级跨年级跨学院自主选择所开课程。人才基地班同学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人才基地班同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多选择人文通识课。③人才基地班教师以及导师选聘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人才基地班教师以及导师选聘条件除了要求博士学位、教授职称,还要求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3.4 利用国际优势教育资源,重视发展联合培养
三亚学院要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和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可利用其优势国际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创新型学生。进一步完善制订国际联合培养工作规划,为人才基地班学生拓展学习层次。比如,从人才基地班中挑选优秀生,公派到英国华威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美国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美国尼亚加拉大学等著名院校攻读硕士学位或者本科交换生学习。
综上所述,三亚学院初步形成了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包括目标、体系、制度、平台、方法、评价等方面构成:教育使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人才规格——“311”(3个工具:计算机、英语、中文应用写作,1个专业知识和技能,1个健康人格);人才标准——5种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和5种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个培养平台——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健康人格教育平台、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课程改革与创新平台、质量监控与保障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泳媚.HG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04).
[3]张杰瑜,刘荣富,徐晶晶.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25).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7
( 一) 共同教学
合作企业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员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各系、专业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环节相结合,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相结合,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理论教学、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 二) 共同管理
纳入预备员工制度培养规划的学生, 实行合同管理, 确保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合作企业每年至少选派1名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挂职并参与预备员工培养管理。
( 三) 共同评价
设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考核委员会, 按照“德育为先、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 负责组织对毕业生进行考核。
( 四) 共同育人
学校与企业作为育人主体, 共同对学生承担责任,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力求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教育效果, 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基于预备员工制度的高职学院校企合人才培养实施方式
( 一) 学生的宣传发动由我院系部负责, 顶岗实习和就业管理由就业实习处牵头负责, 培养环节由各系部和相关教学处室负责。学生预备员工的确认、培养、顶岗实习、就业管理全程均实行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原则。
( 二) 学生预备员工的确认
1. 用人单位条件。招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是三证齐全的合法企业。优先考虑我院校企合作签约企业、长沙地区企业。2为学生预备员工配备专门的指导技师 ( 师傅) 和日常联系管理人员各一名以上。3提供给学生预备员工的预备岗位具有合法性。4向学生预备员工提供至少一次到企业见习机会或协助参与企业活动机会。5企业接受学生预备员工的, 承诺给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低于当地城市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待遇。
2. 设立“冠名班”或企业联合设立“冠名班”的条件。除符合吸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的条件外, 设立“冠名班”的企业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对我院一次招收的学生预备员工人数不低于30人。2为“冠名班”学生设立奖学金。年度奖学金总额不低于生均300元, 奖学金使用办法符合我院教育教学目的。3承诺在连续三年有“冠名班”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且就业人数达到90人以上时, 企业以实训设施设备或其他形式对我院投资, 以开展长期、深度合作育人。4派遣代表定期来我院参与教育教学建设工作, 安排技术人员来校讲课、讲座, 每年时间不少于8课时, 讲课 ( 座) 内容由企业与各系 ( 院) 共同商定。为“冠名班”学生预备员工在毕业前安排顶岗实习。5承诺为学院派出教师进企业调研、考察、锻炼提供至少一次机会。
3. 企业与学生签订预备制员工合同。我院每年组织一次或两次面向在校学生的预备员工招聘会, 为符合招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相互了解和签约的条件。企业需要时, 我院将如实提供学生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等我院院内评价信息。企业与学生签订预备员工协议后 ( 协议一式三份) , 即完成学生预备员工身份的确认。
4. 我院倡导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明确与企业的预备员工协议关系, 力争预备员工身份在学生中的覆盖比例达到60% 以上。对二年级学生中未取得企业预备员工身份的学生, 由系部和就业处共同加强后续跟踪服务和就业教育。
( 三) 学生预备员工的培养和顶岗实习
1. 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 可向我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设立 “冠名班”的企业可参与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我院相关系部、专业应尽量满足企业的合理要求。
2. 学生预备员工在校期间, 按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可来我院为相关学生开设企业文化宣讲、组织赴企业参观考察等见习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临时顶岗等活动, 但不得与我院教学计划相违背。
3. 鼓励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考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动态或鉴定学生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竞赛活动、评比和发放奖学金。
4. 鼓励企业适时安排学生预备员工顶岗实习。设立“冠名班”的企业原则上必须接受或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接受学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事务, 由双方共同配合进行, 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顺利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
5. 设立“冠名班”的企业可通过在我院设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与我院共同开发岗位标准、课程、教材等方式, 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长。
6. 我院将学生是否预备员工身份、签约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作为“素质学分”的一项重点进行量化考核, 以完善对高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的判断依据。
摘要:高职学院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 深化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建立预备员工制度、进一步提升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品质, 提高学生就业率, 是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预备员工制
参考文献
[1]马尔立.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7) .
[2]程培堽.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 2012 (05) .
[3]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06) .
[4]易新河.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 .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篇8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创新, 缓解了国家招生规模扩大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 增加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独立学院发展到现在, 面临着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强校的转变。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 企业所需的既懂管理又熟悉信息化的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是独立学院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独立学院现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用人单位要求与独立学院自身条件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重新设计一个能适应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 培养一大批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 熟练进行财务信息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推动会计信息化真正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的人才, 造就出适合社会要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2009年4月,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 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而人才则是建设的关键, 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推进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对于推动各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作用愈加显著, 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框架, 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中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技能, 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审计和有关监管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有三种模式, 一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二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的培养, 即财务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三是适度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 着重介绍当今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即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 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 更新速度比较缓慢。大多数院校没有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应用方面的课程, 课程之间衔接不够, 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三)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出身于会计学专业, 知识结构不全面, 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 如计算机编程设计、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而且,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许多教师的相关会计信息化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的要求, 后续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有待加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四) 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
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 软件版本陈旧等问题, 迫切需要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教材, 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 以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 考核形式单一。
许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应试教育类型, 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考核内容、方法、标准等模糊不清。一部分院校甚至以笔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 依据的并不是实际操作能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 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国家在未来10年内要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 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不可否认, 我国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培养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使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够直接上岗、直接为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至关重要。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应制定为:简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详细介绍当今主流财务软件的功能原理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问题和审计问题的能力, 并能运用所学会计信息化知识处理常见的会计信息化问题, 基本维护财务软件。即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信息化问题的认知能力和独立处理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 更新课程教学体系。
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 应停止过于陈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如VFP编程语言课程, 建立以信息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独立实践课。公共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数据库的维护, 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B+SQL数据库。专业课设置中, 除传统课程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 的讲授以外, 应加入会计信息化理念, 增加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由于这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 可以采用讨论课、专题课的形式来开设。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 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理念。独立实践课设置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管理、计算机审计和会计信息化综合实验。会计电算化培养学生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计算机财务管理侧重介绍利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模型进行预测和决策,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审计应包括信息化下审计的新特点、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理论及案例、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及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能力。
(三) 提高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水平。
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素质严重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要求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既有渊博的基础专业知识, 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知识, 并参加过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实践。因此, 要加强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养, 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成绩突出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参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实施和应用, 充分掌握利用财务软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积累更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 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素质, 提升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四) 选择配套的会计信息化系列教材。
目前国内会计信息化教材有两种类型:一种侧重介绍会计信息化原理和软件开发, 一种侧重介绍利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问题和审计问题的方法。从目前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 主持或参与系统开发的毕竟是少数, 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当今主流财务软件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因此, 迫切需要编写针对独立学院的会计信息化系列教材, 着力突出实训性和先进性, 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突出实践, 在适度介绍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常见软件的操作,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
(五)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彻底摆脱旧的考核形式, 如书面考核形式。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 用无纸化考试形式, 通过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从建立的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自动评判考试成绩, 建立公正、客观、有效的课程考试体系。目前, 各软件公司有许多这样的考试软件, 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的会计信息化考试。我们可以尝试校企合作, 由软件公司的程序设计人员和骨干教师共同开发教学应用软件, 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开发既可以用于日常教学, 又可以用于教学考核评价的系统, 同时满足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要求。软件开发成功后, 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振武.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9) :95-98.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9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又存在个性, 其培养模式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金融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及实施, 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从而在独立学院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方式和结构。
二、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 许多独立学院模仿普通高校的金融教学课程, 没有突出金融专业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从金融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供需现状来看, 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已出现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 学生在独立学院接受了4年系统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却觉得这些受过金融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并不能胜任实际的金融工作,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独立学院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 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金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是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三、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规模和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现行的金融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师规模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 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 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较高, 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 使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二是我国现有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 而且队伍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构性失横主要表现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等微观金融研究领域人才奇缺。而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对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掌握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已经陈旧过时, 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二) 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有几百家大学或学院设置了金融学专业, 招生规模发展很快。但从总体上看, 金融人才仍然是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 人才总量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 由此导致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找不到合适工作,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的供需矛盾。原因在于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校数量尚少, 金融教育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三) 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且评价方式单一
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着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努力方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 属于模仿性学习的传统教育, 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考代评, 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结果绝对化, 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 以分论优, 以卷定才, 使本应开放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陷入僵化、封闭的小圈, 其结果是人才评价失真, 限制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创造思维的发挥, 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为了在金融教育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传授新的金融知识, 培养新的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金融人才, 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在注重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重点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办学方针上完成从重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转变, 通过大力开展科研活动, 使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进而以科研促教学。
(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为适应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在教学中, 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积极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 开展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 又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银行实务操作、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基本技能。同时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 要与企业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可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 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只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更新整合, 还是难以满足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要, 金融专业课程还必须做到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具体而言, 应该体现以下几种结合:
1.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
我国加入WTO使我国金融业进入国际金融舞台, 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 即相关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这是国际金融场交易的基础。一方面, 不能以中国特色或自身特殊情况为借口逃避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 也要充分利用国际游戏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还可以进行合法的理财或避税等活动。因此, 强烈的法律意识或规则意识, 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必备前提。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要顺应这种变化, 做到金融学与法学的跨学科结合。
2.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
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 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本市场的资产选择活动等, 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 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将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 很难占领相关的金融市场。因此, 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加强金融学与数学的跨学科结合。一方面, 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课程;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 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已经数学化的课程。
3.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技术含量的提高, 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作为高层次、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人才, 必须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 把握金融业务演变的技术路径, 并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方面, 体现在金融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快速升级的各类信息技术上;另一方面, 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入金融专业教学中, 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方面的课程, 还可以将一些课程的教学放在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金融实验室中进行, 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4.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
在与外语的结合问题上, 主要是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外语在金融专业的运用程度, 通过金融专业外语的学习和运用促进这两类学科的结合。这种结合依赖于教学环节的改进。进一步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专业上使用外语。
参考文献
[1]陈善昂.金融学教育中外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2008 (12) .
[2]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2) .
[3]艾洪德, 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4) :89-93.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篇10
2000年6月, 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明确提出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 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自2001年建立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 仅十年间, 软件学院规模突飞猛进。多年来, 各个高校积极探索,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软件技术人员, 本文结合各个学校优秀的办学经验, 浅谈一下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
软件学院学生类别针对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两个层次:
本科层次以培养从事软件的中层工作人员为目标, 如软件工程师、设计师、构架师等, 强调软件人才培养的务实性, 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使其符合国际化应用要求。
专科层次以培养从事软件低端工作人员为目标, 立足于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软件蓝领”人才, 如基层程序操作员、软件测试人员等, 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较强工程技术意识, 熟悉IT产业最新技术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专门人才。
二、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 重点建设热门专业, 如动漫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等。与国际职业教育理念接轨, 打破传统大学的课程设置, 杜绝照搬本科教学体制和模式,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大胆改革, 注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有着丰富一线经验的教师和行业精英的引导, 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实训, 使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
三、深化课程改革
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 使用国外最新的优秀原版教材, 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经验, 深化软件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实时跟踪国际软件行业新动态, 运用国际上流行的软件工具和产品开展实践课程,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思想, 接触到最新的开发技术。重视对软件学生英语口语培训和双语教学, 为培养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创造条件。
四、改进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软件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 这就要求学校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 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 努力创设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探索实践。与企业结合, 直接把项目的部分模块放到学院, 让师生参与共同开发, 加快技能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 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 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突出案例式教学, 通过协同开发项目的过程, 积累项目经验, 培养协作开发能力。
模块式结构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独立的教学单元, 不同模块的增删可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心, 以满足个人和职业需求的变化。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 根据核心能力和企业工作过程, 确定项目任务;通过递进式能力培养, 最终达到成为合格程序员的总体目标。通过“学中做”、“做中学”,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成就感。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
软件学院与企业联手, 在学生毕业之前半年内, 根据软件企业的要求对公司已经录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学生面向市场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目前很多软件学院已与思科公司、SUN、微软、IBM、浪潮、华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此方法成就了一个“三赢”的局面, 获得了学生、学校和信息产业业界的广泛赞誉。
六、重视学生实践,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与传统的计算机本科教育不同, 软件学院课程体系实践课所占比重非常大, 学院应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大力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实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企业工作氛围的最好途径。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软件公司开展合作, 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独立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七、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软件学院需要一支高素质, 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精英化软件学院专职教师队伍, 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定期将老师送到企业单位进行培训,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采用灵活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根据学生的需求聘请相应的兼职教师, 通过聘用企业一线工作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的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工程实践技术, 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完美衔接, 培养具有市场观念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对于专兼职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完善监督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加大教师师德意识的培养、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新知识的补充等发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年龄、资历界限, 实行多劳多得方案。
八、结合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 推行多证教育
以软件行业和岗位技术需要为依据,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鼓励学生多参加软件行业的高级程序员, 微软认证, 网络工程师等资格考试。在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嵌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 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 建立相应的机制, 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条件。实现资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结合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信息产业的生产过程和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卢苇, 张红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8.
[2]王世杰.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措施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1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独立学院改革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产品由单一品种逐步发展到大中型品种乃至成套设备或大系统,电子技术在机械产品上的应用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其品种不断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享受。
1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又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根据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领域中的方向不同,机电类专业既可以以机为主,也可以以电为主,还可以机电结合。
当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
独立学院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独立学院的母体学院多为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型人才为己任,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独立学院类学生的教学是不适合的。
1.2 教育模式封闭,模仿痕迹明显
多数开设机电类专业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构建具有独立学院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只是简单的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习实训上应该与母体学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单纯地套用、模仿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导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
1.3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机电类专业涉及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信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所对应的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更新。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内容上照老教材照本宣科,不能跟上机电类行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频繁应用的现状。
1.4 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力度不够
机械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自身办学特色不明显,还存在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
2机电大类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精神,以及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机电大类专业的发展建设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扎实做好专业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追求质量,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我院机电大类人才培养改革
3.1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人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人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课程结构调整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意识和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原则,进一步压缩计划内课程总量,压缩学分要求,为学生留出个性化发展空间,使本科生主要课程设置和学分总量逐步做到基本上与国际同类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相一致。
3.2强化基础训练
机电类强调学科基础,强化素质培养,而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导致专业基础课程后移,专业学时减少,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减弱,使学生感觉所学专业知识过少,专业训练不够。
3.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做中学”,实施工程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内外,通过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将工程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4如何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方面努力探索,采用CAI、电子教案和双语教学等。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本专业教学特点自制课件,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优势,使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出来。
4结语
综上,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自动化系针对自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注重机电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形成独立学院机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有优势,以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吳德林.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与实践[J].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8.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 篇12
一、一条主线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安排、实施都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开展。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都有课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二、两个融合
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是认识之源,不应该作为一个简单的验证和辅助,而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和主战场。在讲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办学之路。
(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试点工作。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如电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相关课程等20余门课,将理论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上课地点安排在实验室,每人一台(套)实验设备,边讲理论边做实验。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相关任课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了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数字电子综合实验板、八种模拟电子实验板等硬件装置,所有设备及仪器都与工程应用设备相一致。通过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年来的试验,学生及家长一致赞成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同学纷纷要求开放实验室进行实习、实验,老师和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风气大为好转,如果自习去晚了都没有座位。
(二)校企融合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校企融合,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3]。在校企融合方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通信专业与华为沈阳培训基地进行合作,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为了能够使教学充分与企业、社会接轨,我们利用华为先进的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即可参加华为资格认证考试,取得初级证者,华为负责向下属企业优先推荐工作;取得中级证者,华为负责安排工作,并直接就业。计算机专业则同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美国微软中国总代理)实行校企合作。在该项合作中,我们既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又为学生构建了就业渠道,目前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有几十人通过微软的平台,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而且这些学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与中国自动识别协会合作。自动识别协会今年选派6名全国知名专家为该专业学生授课,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匪浅。同时中国自动识别协会与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在信息工程系建立了自动识别实验室,学生第四年由中国自动识别协会下属200多家企业负责培训实习、接收、安排工作。自动化专业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欧姆龙公司为支持院校建设,提供当今最先进的设备,以供学生实验、实习,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获中国电工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合作,完全实现了校企融合,使学校的教学完全融入了社会的企业里,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四个保障
(一)一个好的教学计划
过去的教学计划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全部讲原理使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惑,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处,为此我们提出“原理+应用”结构实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与企业、公司专家共同制定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际需求和岗位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同时能应用新技术,这样才使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了必要的保障,才能做到与市场接轨。
(二)一套好的工程型实验平台
购置的和自制的实验设备大多数属于工程类型的。信息工程系先后组建PLC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检测实验室、自动识别实验室等18个工程型的实验室和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受到了真正的工程实际训练。
(三)一本好教材
教材必须是理论与工程相融合的。为了与教学改革同步,我们已经出版并正在编写大量的具有应用特色的教材,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现场总线、软件工程、基于C#的.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
(四)一名好教师
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四心”。所谓“四心”,第一,作为教师最起码要有良心,因为教育教学是一个软活,它的伸缩性极大,讲好一门课可能穷一生精力也未必能讲精,要讲差很容易,但在当时是看不出结果的,它不像工业产品可以直接检查出来,只有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没有良心的人是不能做教师的;第二,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对他所从事的事业要负贵,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可能做好工作;第三,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专心”,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搞好教学必须一心一意钻研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平,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第四,做教师必须有爱心,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工作,所以就要求教师不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必须有爱心,要热爱他的事业,热爱他的学生,具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先后派30多名教师到企业、公司接受培训,对于不合格教师及时解聘,教师必须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构成。
四、三项能力
(一)就业能力
现在的企业是讲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它们要求新员工到岗就能胜任工作,企业不再承担培训任务,这些任务转给了高校。那么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考虑,体现就业形势要求,通过“1234”模式培养,使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达到企业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提高就业能力。
(二)学习能力
教学应该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做到与市场接轨,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新知识和新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不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的人也是要被社会淘汰的。所以要生存,必须适应社会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及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是必由之路。
(三)创新能力
要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要实现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作为给企业和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在实验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观察、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实践能力,要求新、求真、求实。
2.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选派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3. 组织学生参加自制实验设备和各种创新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4. 制定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及参加科技竞赛的有关政策,还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从社会、企业、公司获得真实的课题,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参加完成,大大激发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5. 每年信息工程系举行一次科技活动周,将一年的科技作品进行展览评比,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免毕业设计。通过一系列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又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科研项目,整个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模式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学还在采用与二本院校同样的方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4]我们虽然在这条路上探索到了一些方法,总结出了一定的具有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也得到了社会、家长及学生的认可,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很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熊琦,孟宪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5,(1).
[2]何红,李政.高校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3]张昌凡,刘安民,宋宝丰.面向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推荐阅读: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07-04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05-19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论文08-22
哈商大工商管理学院创三个能力人才培养模式07-04
福建工程学院优秀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doc07-08
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换届选举 - 中南民族大学--培养民族人才10-19
IMI国际管理学院-人才管理-领导力模型(DOC 10页)10-17
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06-17
研究生学院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