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院

2024-08-27

研究生学院(通用11篇)

研究生学院 篇1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个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也更加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提高辅导员进入的门槛,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规范辅导员工作, 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提出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如今, 各个高校在招聘辅导员中, 已经从学历、职称等方面提高, 如将本科提高到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但这并没有使辅导员的组织承诺也提高。高校辅导员流动大, 大部分辅导员将这看成是一个临时工作或者跳板, 并没有当作职业来看待, 因此他们对辅导员这一岗位并没有像高校专职教师那样有着较高的组织承诺。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研究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办学机制的产物, 采用的是参考企业的做法, 使用聘任制, 与公办学校的编制性质完全不一样, 教职工的流动更大。学校发展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而稳定教师队伍, 我们就必须关注教师的组织承诺。专业教师受到重视毋庸置疑, 而辅导员的身份却较为尴尬, 所谓“双重身份”, 其实经常被认为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干部。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 辅导员更是“无所不能”, 随叫随到, 多头领导, 被任何部门考核, 辅导员的流动比专业教师都要高得多。作为独立学院管理者, 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辅导员组织承诺的水平状况, 了解辅导员组织承诺, 有的放矢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才能激发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更好地为独立学院服务。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1、调查问卷的制定和调查对象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学校属性、人事体制和辅导员工作的一些特殊性, 经过对部分辅导员的访谈, 征求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意见, 反复对以往使用过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调整, 最终制定出《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调查表》。本次调查对象是选取了广州市六所独立学院的部分辅导员。

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法和相关的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具体使用的SPSS软件的数据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问卷的信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调查结果

本文所调查的几所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总体平均水平处于中等。其中, 感情承诺均值最高为25.5561, 其次分别是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 机会承诺。其中, 感情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是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承诺水平较高。而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的承诺水平都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承诺水平较低。

经过研究, 本文得出结论: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情感承诺水平最高, 其次分别是规范承诺、理想承诺, 经济承诺、机会承诺, 其中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水平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性别、年龄、行政职务的辅导员在感情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在机会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职称的辅导员在理想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职称、岗位属性、行政职务的辅导员在经济承诺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规范承诺上无显著差异。

五、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的对策

1、学校重视, 增强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 管理辅导员队伍“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学生至上”等口号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宗旨, 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都必须管必须做, 辅导员似乎已经失去“自我”, 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了学生而活。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从何而来?这要求学校在建设和管理辅导员队伍时运用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就要求学校从自己学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 熟悉和落实各种有关规定政策, 为辅导员营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提供进修、晋升、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肯定, 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辅导员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对理想的需求, 让辅导员将个人的发展融合到学校的发展中, 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2、尊重和正确定位辅导员, 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分工, 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

“辅导员到底是谁?”, “学生的消防员、保姆、心理咨询师、人生启明灯?各行政部门的秘书?教学工作者?社团指导老师?就业指导师?党务秘书?”, 可见辅导员起早贪黑, 事务繁杂, 几乎大家都认为一切跟学生有关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身份不清晰, 职责分工不明确, 这将会导致辅导员发展出路单一与职业化发展不兼容、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尴尬等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重新明确定义了辅导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 只有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才能让辅导员、学生、各部门人员正确定位辅导员, 尊重辅导员工作, 让辅导员在学校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建立有效的晋升制度, 保持辅导员的校内流动。独立学院的晋升机制也得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制度, 摒弃传统行政模式的人事管理以资质为依据, 根据辅导员个人的考评情况和个人意向、条件, 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轮岗或者转岗, 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校领导干部的竞聘, 为辅导员的晋升给予有力的支持, 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可度, 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2) 保障辅导员的工资待遇, 采取报酬激励。首先, 学校应该先解决辅导员的收入问题, 物质有保障, 才能无后顾之忧。其次, 除了现有工资体系之外, 必须采用配套的有效的报酬激励手段。对于辅导员的报酬激励可以与考评体制相结合, 例如:如果在每年的考评中是优秀, 除了年底奖金外, 从次年1月份开始在工资普调的基础上提升10%;如果考评是良好, 则提升5%;如果考评是称职, 工资只是普调;相反, 如果工资提升的辅导员, 在本年年底考评中如果考评不称职则连续2年停止工资提升等等。每个学校都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工资体系、考评体系和激励措施, 从经济、机会、规范方面提高辅导员组织承诺水平。

(3) 职称评定。根据国家出台的文件, 辅导员的职称可以走三条路, 一是走专业教师的路线,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二是走研究员路线, 初级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三是走政工路线, 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正高级政工师。辅导员的职称就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凭证, 也与工资待遇息息相关, 学校应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为辅导员争取。而作为国家和政府, 除了要公平对待公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外, 还需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专门设定职称系列, 单独对辅导员进行评定,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尊重和认同, 也是为辅导员的出路提供了机会, 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4) 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考核体系。以辅导员任职资格为依据, 制订系统的评估指标, 并根据分工确定各辅导员的考核核心指标。同时, 要采用360度评估, 考评主体应该涵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部门、同事等, 每个部门或者同事对辅导员的考评分值所占比例也应该根据这些关系紧密程度和了解程度有所不同, 可以每个学期一次或者每个季度、工作完成的每一个阶段为一个周期进行考评。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得辅导员的付出得到应得的回报, 工作得到客观公平的肯定, 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成就感的需求得到满足, 组织承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建立培训进修机制, 提升专业技能, 促进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应该为辅导员有更多的出路创造条件, 关心辅导员的场员发展, 有计划定向培养, 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 提高辅导员组织承诺水平, 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 分类、分层次、多样式培训, 形成长效培训机制。各省市或者各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涵盖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培训, 如:心理辅导专业培训、职业发展教育培训、日常事务管理培训、奖助贷的培训等, 创造条件选派辅导员参加各种级别的进修和外出考察, 针对性提高不同职业岗位的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体现人文关怀。

本研究反映出,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辅导员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年轻的辅导员需要的是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 年长的辅导员需要的是更高的自我实现, 处于经济压力较大的辅导员需要的是比较充裕的物质基础等等。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应该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观的宣传, 让辅导员认可学校, 引起共鸣, 愿意与学校一起创造美好的愿景。同时, 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加大力度对辅导员队伍的软硬件建设, 注重辅导员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让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辅导员也有发展, 这样将会极大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旻霄, 崔运坤.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承诺、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1, 33 (6) :128-133.

[2]王璐, 王沁.SPSS统计分析基础、应用与实践精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4:89-129.

[3]许绍康.教师组织承诺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32 (3) :745-747.

[4]陈馨.新时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26 (12) :160-161.

[5]华燕敏.新时期高校激励机制构建的思考和探索[A].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10 (5) :82-85.

[6]孙建, 孙宏伟, 胡青, 黄立军.高校教师组织承诺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 (109) :337-341.

[7]彭俊峰.高校辅导员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42-43.

研究生学院 篇2

【摘要】 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相互适应并协调发展。对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做深入总结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对策,以应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晓庄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南京晓庄音乐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四年制音乐教育本科专业,2004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本科专业评审,2006年着手制定并完成音乐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是根据本专业教学要求,对学生已学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旨在加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弘扬老校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继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坚持弘扬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既能上好讲台、又能登上舞台的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更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建设强势学科,构建特色品牌专业,发展精品课程,塑造通变人才,让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做到: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削减课内时数,突出专业特色与优势。根据新课标要求与适应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办学特色。实践教学是音乐学院课程教学的生命线,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我院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特制定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多能一专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经验总结

我院的实训室、实习场所条件较好,设施较为齐备,拥有一座较为现代的9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功能齐全的音乐楼,内设音乐厅、舞蹈教室4间、数码钢琴实训室4间、电脑音乐制作实训室2间、录音室2间和135间琴房等,我院拥有各类管弦乐器、民族乐器数百件,专业文献资料比较齐备,能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较好的满足了正常的教学及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针对教学需要也有了统一认识,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如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研究现行教材过于传统,周期长,见效慢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摸索一条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电钢琴实验室集中组织练琴、辅导,增加学生练习时间等。结合我院的实际,修改和制定了相应的大纲和计划,培养人才向实用型转化,改变了周期长见效慢的状况。面对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我们的“两台工程”(讲台舞台),特色就是:实用型、“多能一专”的培养方案。

实践教学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展示和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音乐艺术教育由于自身专业特点,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要求,每个教研室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教学计划中,每个专业在本学年内都得举办至少两场专场演唱演奏音乐会,这些院内的演出活动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还增加了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

除了把演出实践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外,在学期末考试的形式上,我们也力求做到以专业演出的形式来要求学生。通过这些细节上的要求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台风,为将来从事艺术演出打下基础。外出艺术实践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每次外出观摩或考察都按教学计划实施,并鼓励学生参加能力培养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目前,有多个学生社团,各类竞赛活动常年不断,学生多次在省内、外和国内外获得荣誉。采取措施,不断加强艺术实践的力度。为应对激烈竞争的挑战,不仅要培养学生上课的能力,更要加强他们组建乐队、合唱队、编排节目的能力,发挥特色,扩大活动范围,积极加强和外单位合作,努力拓展艺术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帮助一些友

好单位编演节目、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的范畴,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条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每年争取增加一个实践基地,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音乐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采取多元的教育实习方式,已建立的部分实习基地我们要加强联系,经常沟通,定期交流。努力改善校内的实践场所的条件,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新课标,明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的教学模式。通过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讲学、举办专业“讲座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新的音乐知识及新的信息。(2)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首先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做起,大力开展教师学习、科研、实践活动。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结合教学我们开展了学习观摩活动、教师的外出学习和交流等活动。

3.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加强我院教学委员会指导、监督和教学过程管理。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明确办学定位,专业定位,明确办学模式、师资力量、明确专业优势、精品课程,做到科学办学。坚持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多元的办学思路为动力,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统筹安排,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研究型人才为龙头,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建设强势学科,构建特色品牌专业。

四、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

1.根据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系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2.一名合格的现代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9(2):102~103

[2]吴金玉.浅议音乐实践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115

研究生学院 篇3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 由社交舞转化而来, 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 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目前体育舞蹈以专修课的形式进入高校,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了自身的发展, 也为了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于2005年开始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认识和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

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了解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基础上, 分析和把握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而提出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策略, 提高体育舞蹈学生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 为开展体育舞蹈, 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推动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修、普修学生为研究对相关, 来进一步研究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体育学院的发展的因素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3.1.1 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47.8%的人对于专修体育舞蹈课的可是数不满意, 一般的占34.8%, 满意其课时数的只占17.4%。相对而言, 大部分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课时数还是不满意, 专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还不能满足专修学生的要求。对于掌握其动作也相对较难, 时数过少学生的技术动作也难以提高。经过访谈得知, 由于主修体育舞蹈的学生对其课时数不太满意, 老师在课后又给他们每周加了4个课时, 还有些学生通过别的途径学习体育舞蹈。对于普修专修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普修学生只要求会, 但对于专修学生学习体育舞蹈不仅要会更要精, 所以为了体育舞蹈专业有更强大的发展, 应加大课时数, 让专修学生成为专门精英人才。

3.1.2 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从05年的1位体育舞蹈老师发展到现在的4位老师, 2位男教师和2位女教师。男女搭配协调, 使用双人教学。

同时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普修及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师资情况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可知学生对师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能满足我院学生的需要, 新老师占主要部分, 新老师有激情, 有利于教学, 教龄长的老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 可以做到一个互补的作用。

3.1.3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3.1.3. 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容分析

我院体育舞蹈理论的教学没有设置专门课时进行教学, 只是在体育舞蹈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理论的讲解, 没有理论课教材及专门性的理论课。对此我院普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可知有68%的学生对普修的教学内容不满意, 20%学生是持一般态度, 只有12%的学生满意, 可得知普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太满意。可能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及没有理论课时教学有关因素导致。可知有60.9%的专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满意, 17.4%的人不满意, 相对而言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满意程度较高, 可能由于学习的内容较多, 每种舞种都有涉及到。而对于普修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广泛, 只是初步的掌握。

3.1.3. 2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由于体育舞蹈自身风格比较强, 技术有一定的复杂性, 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调查可知我院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73.9%的人满意, 得知比较合理。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得知有:实质上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不是很多。

3.1.4 体育舞蹈教学考核方法分析

调查可知对于我院体育舞蹈课程考核的方法是30%的平时分, 70%的是技术考核分.没有理论及教学实习.由表10可知对于78%的普修学生觉得它的考核方法是合理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

调查可知知, 60.87%的专修学生觉得不合理, 只有13.04%的专修学生觉得合理。虽然从普修到有专修是一种发展, 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对专修体育舞蹈进行考核不尽局的合理, 但其考核方法却没有与时俱进, 得不到大多数专修学生的认可, 可适当加些理论知识考核及其他内容考核。

3.1.5 体育舞蹈课程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访谈, 自开设我院体育舞蹈课以来,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没有太大变化, 由表12可知, 有78.26%的学生不满意, 只有4.35%的学生满意, 专修学生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室只是在图书馆及空旷的教室上课, 而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只能在空旷的教室进行教学, 我院现在已有专修、副选、普修、选修体育舞蹈课程, 在学习体育舞蹈学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教学场地的紧缺。

3.2 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受阻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 对于体育舞蹈的受阻愿意好很多, 有良好的硬件设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 所以有78.05%的学生认为要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必要的, 其次是70.7%的人数认为增加教学时数及内容是必要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这是也是学好体育舞蹈技术的必要条件, 再次是学校的投资力度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必要的, 以及完善考核方法及参加比赛及其他也是要完善的, 才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及提高。

3.3 对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建设相关建议

3.3.1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明确课程目标

3.3.2 根据学生需求延长课时数, 完善教学内容

3.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3.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3.5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 建立多元评价方法

3.3.6 加大重视程度, 加强和完善场馆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 全面分析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为体育舞蹈在我院体育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生学院 篇4

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的通知

为了丰富研究生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学术素养,营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经研究决定举办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

一、论坛宗旨

充分调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搭建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参与对象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全体研究生

三、活动时间

2014年4月—6月。

四、活动内容1、4-6月,学术论文征文和评审。围绕“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主题,在理论、方法或实践层面上具有创新性。其他要求参照《关于举办广西师范学院第十届“求真 创新”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的通知》附件1和附件2.2、4-6月,专家教授系列专题讲座。举行专家报告会(6-8次)

3、研究生学术沙龙

以专业为单位,学生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确定主题,学术沙龙可邀请1-2名专业导师参加,每组至少组织一次,时间由各专业自定,要求每组自定方案。(开展学术沙龙要有记录,拍照),具体分组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政治学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

4、社会学、社会工作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组织领导

成立研究生创新论坛组委会,全面负责研究生创新论坛工作的开展。

主任:曾令辉

副主任:李志峰李旭燕

委员:各学科负责人学研部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研究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

独立学院是新时期按照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创业教育这样一种缓解就业压力,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非常有价值,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经过多年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展开,目前,我们所说的创业教育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发端于美国,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先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开展,随后一些高校开始自发性的创业教育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有了一定得规模,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创业教育缺乏前瞻性,起步较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呈零碎化样式;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自学成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少,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优势分析

和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上更加灵活,专业设置更加实用,另外,由于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加便利,同时,独立学院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有更强的创业意愿,独立学院在实施创业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渴求创业相关知识的教学

独立学院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总得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都有良好的家境,由于家庭上的优势使他们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二是大部分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校期间喜欢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三是他们创业意识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小范围的创业实践。

(二)独立学院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学院开设的专业主要是社会需求量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十分细化,接受的是专业领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针对性,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之上,再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教育,激励他们创造职业岗位的热情,再通过专业领域内创业技能的教育,奠定学生开展创业行动的基础。

(三) 独立学院可与合作方实现良好的互动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不可能单靠学校的封闭教育结出硕果,必须同外界的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为创业构筑一个实践平台。此外,学生也可以深入到企业之中的某些部门任职,积累大量的实战经验,为以后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

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创业教育有益于大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和巩固

创业教育在教学中明确强调大学生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通过这些,使学生眼界更开阔,认识更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地结合不同专业开展,同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项目,夯实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创业教育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也在于学习能力,创业教育要与大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相结合,通过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不足,从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把学习创新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建立职业知识体系

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一步,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另外辅以主题不断变化的主题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一只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师资是当前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独立学院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专家到学校里讲授创业经验、传播创业理念,与此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本校老师接受相关的培训积累创业教学经验。

研究生学院 篇6

(一) 国内现状

1.大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没有了父母的束缚, 以为走进大学校园就万事大吉, 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理想间歇期”的出现。于是开始吃喝玩乐, 得过且过, 对现在不知所措, 对未来很迷茫, 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动力。另外没有调整好心态, 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 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高校难解决“问题行为”。大多数教师同意将“妨碍教学—学习过程的行为”作为对“问题行为”的解释。问题行为的学生极大的打击了教师自身的授课积极性, 因此出现传统的讲授法, 整堂课都是老师在传授知识, 学生的自主性没有体现出来, 也反而给学生更多开小差的机会和理由。学校虽然采取了学风督查、优良学风班评比等各种手段来推动学风建设, 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课堂行为。“金钱万能, 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加之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渗透。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更加注重现实, 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相对注重个人利益, 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相对注重眼前利益。比如, 学生在专业课、实用性强的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比在基础课所表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

(二) 国外现状

1.强调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和愿望。国外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反应,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绪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选择的课程, 课堂行为问题会大大减少。

2.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大学教学理念的精华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创造的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到见解的开拓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中都呈现得非常清楚。对教师的规范能够反作用于学生, 进而更好地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独立和创造性。

(三) 国内外现状对比差异

1.我国的课堂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不大, 往往都是教师在讲而学生在听, 缺少去主动思考, 和与他人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创造意识, 加上课堂人数过多、教学资源不断稀释, 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减少, 所以很难让中国的大学成为创造最多价值的地方。

2.国内学生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不是很强烈。每个人对课堂需求的不同, 而且国内限定了必修和选修科目之后, 让学生对某些功课更加反感, “问题行为”层出不穷。相反, 教师也很难把握到所有学生的课堂需求, 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二、调查方案

(一) 调查意义

1.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并且能给学生和教师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达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2. 究竟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大学课堂的吸引力, 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大学教育最终能达到育人目的, 是我们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目的。

(二) 调查实施

1.前期查找相关资料, 全面了解大学生课堂行为及影响因素并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老师和学生进行询问, 随后拟定合理的问卷。

2. 中期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的课堂进行走访调查, 之后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 而且约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部分师生。

3.后期在整理相关资料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三) 调查结果

通过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的学生发放网络、纸质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05 份。其中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4、42、107、22 份;男生93 人、女生112 人。涉及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所有系部, 各个专业, 学生成绩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结果分析

(一) 学生课堂行为多样

以“上课一般做什么?”这一问题为例, 我们通过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数据:①上课玩手机的人数占总人数86.83%;②和同学闲聊人数占总人数60%;③发呆人数占总人数59.02%;④写作业人数占总人数58.54%;⑤看其他科目书籍人数占总人数45.37%;⑥吃零食占总人数20.98%。

1.除了正常的听课之外, 玩手机成为影响课堂行为的第一大“杀手”。网络的迅速发展, 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 但是学生抵制不住诱惑,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上, 玩手机这一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授课进程。

2.和同学闲聊、发呆行为问题严重, 在课堂上不知道做什么, 又或者说是不清楚上课应该做什么是根结所在。大学之前有升学的压力, 而在大学, 就业的压力并不像升学压力一样让人喘不过气。

3.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写作业, 相比较玩手机、闲聊甚至是睡觉的学生来说, 这部分的学生还算是“认真”。但是这种“认真”也是一种“问题行为”, 把大学学习等同于高中的完成作业, 还有一部分人是在应付作业。大学课堂应该是激发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地方, 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录、记忆与重复。

(二) 专业知识不了解影响课堂行为

“你为什么不参与课堂?”这一问题能够反映出影响课堂行为的因素, 在205 份问卷中, 统计得出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透彻, 提不出系统的观点占67.32%;②别人都不回答问题, 随大流占41.95%;③ 课程没有吸引力, 没有兴趣参加占40.49%;④担心自己的发言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占29.76%;⑤老师眼里只有好学生, 自己没有兴趣占16.1%。

1. 在本次调查中有67.32%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透彻, 提不出系统的观点, 是不参与课堂的主要原因。因为高中部分知识没有掌握牢固, 大学基础课又不重视, 所以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表现出来的不自信, 或者说没有批判的思维和能力成为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2.随大流的心态在大学里是比较常见的, 对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行为的理解存在误区, 存在从众心理, 错误地把在课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和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理解为“抛头露面”、“高调学习”。

3.也有少部分人觉得课堂没有吸引力, 在高校课堂一再扩充的前提下, 师生交流不断减少。老师只能选择传统的授课方法, 而且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除了上课偶尔的几次交流之外, 课后基本上看不到任课老师。对一门课程或者说一个老师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自然不会有吸引力。

(三) 课堂规模影响听课时长

1.一节课45 分钟, 能够保持20~30 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间就基本能够保证上课知识点和基本思想的了解和掌握。觉得课堂规模不会对听课时长有影响时只有27.27%的人有20~30 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长, 而觉得课堂规模对有效时长有影响的就达到了39.57%。可见, 课堂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听课有效时长。

2.在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大学课堂的有效听课时长明显不足, 尽管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40 分钟以上, 但是出于10~20 分钟有效时间的同学过多, 提高这一部分同学的有效时长最关键的是缩小课堂规模。而对于30~40 分钟这一部分同学来说, 课堂规模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是大班教学, 想要和老师交流也总会有机会, 也能够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对策研究

(一) 学生提高自制力、提高忧患意识

1.上课控制课堂行为。网络的诱惑是无限的, 但是自制力的提高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 例如玩手机, 上课早退等现象。

2.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零散性, 如果能够把零碎的时间用来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或者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 不仅高效利用了时间, 而且也能够更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3.明确目标, 提高忧患意识。学生应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认识自己的理想, 给自己定下目标, 增加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且还能有效解决课堂行为的实际问题。

(二) 老师了解学生需求, 改进上课方式

1.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真实需求, 并努力满足学生已有的学习需求。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及时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科学、客观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材改革,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改进上课方式, 不应只照本宣读。在课堂教学中, 着重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丰富性、表现性、参与性,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自觉自愿地参加课堂活动。

(三) 学校更新制度和课程体系

1.小班制制度下控制每节课时长。每个班人数不应超过老师讲课的辐射范围, 超过范围, 老师就会顾不及那么多学生, 产生漏洞。学校上课时间应该有所调整。经调查, 正常人吸收课堂知识的最长时间为45分钟左右, 但是大学每节课100 分钟, 完全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

社区学院保障机制研究 篇7

一、规划投入机制

规划投入机制是确保社区学院建设所需物质资金的根本保障。只有把社区学院建设纳入国家、地区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建立社区学院建设的稳定规划投入机制, 城市社区学院的建设才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1) 逐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为社区学院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建设公共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学院建设的资金投入, 增加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的支出。 (2) 建立社区学院办公教学用房保障制度。按照城市规划和社区划分的要求, 配备社区学院办公、教学用房, 确保社区学院有址办公、有地办学。 (3) 多渠道筹措社区学院建设资金。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学院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制定严格的制度, 保证社区学院建设资金的正常使用。

二、领导组织机制

领导组织机制是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学院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制。社区学院建设以领导干部为主要决策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 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人格素质关系和谐社区学院建设的成效。要使领导干部在和谐社区学院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担负起整个社区学院建设的决策、指挥、控制、检查、督促责任, 带动人民群众推进社区学院建设,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广泛参与的社区学院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 (1) 建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体制。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 把社区学院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社区学院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责任机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2) 健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社区学院建设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 落实好建设社区学院的各项任务, 形成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整体合力。 (3) 制定发展规划。把社区学院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制定规划要立足长远, 具有前瞻性;实施计划要着眼现实, 注重可操作性。按照“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突出重点, 推动社区学院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法律规范机制

法律规范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法治保障, 包括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人大立法、法规、政策、规章和行为规范。 (1) 人大立法是最基本的保障。在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中, 形成法律规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社区学院建设的机制必须法制化, 使社区学院建设获得法律的保障。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社区学院建设中的立法作用, 是社区学院建设保障机制的法律保证。 (2) 法规、政策、规章与人的行为规范。社区学院建设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建设, 就是社区学院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的制定。根据社区学院建设运行的需要,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 是社区学院建设的重要保障。 (3) 奖励制度。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是法律规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罚机制是通过利益导向体现价值导向的关键中介。社区学院建设的奖励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社区学院建设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断制定、补充和完善。建立社区学院建设工作队伍的奖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评比表彰先进的奖励制度。

四、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必须加快社区学院人才培养,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社区学院工作者队伍。创新制度, 推进社区学院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1) 建立社区学院工作制度。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区学院的基本前提。要解决社区学院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 就要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区学院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推行社区学院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 建立社区学院人才考核评估制度。 (2)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又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学院建设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充实社区学院队伍, 进行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社区学院工作者岗位教育和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学院工作者培训制度, 使社区学院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 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五、检查监督机制

检查监督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各项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社区学院建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如果没有检查和监督, 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切实的改进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渗透在社区学院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是社区学院建设向更高过程和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临界点。 (1) 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方面, 正确检查和评估规划实施的状况及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 要认真分析研究实施结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原因。此外, 还应明确检查和评估包括对原定的发展目标和各种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的检验。根据实际情况,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自身存在问题, 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 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就应当加以坚持和维护, 要求继续切实执行。 (2) 检查监督机制必须配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社区学院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整体性的, 而且有部门性的;不仅有结构性的, 而且有功能性的;不仅有各种“硬件”指标, 而且有各种“软件”指标;凡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都要把它量化。

六、环境适应机制

环境适应机制是社区学院应对外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及时获取信息、整合资源、调整战术的流程体系, 目的在于及时把握市场需求, 预测发展方向, 提供满意服务, 引领教育创新, 实现持续发展。 (1) 社区学院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动力源泉, 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 在学院内部建立环境适应机制, 表现为“主动地谋发展”。在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战略决策上遵循“四个客观”的要求, 即“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2) 社区学院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 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 积极争取政府机构和社区群体的信任与支持, 形成合力;积极参与社会学术团体活动, 获得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建立的位置效应, 对关系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进行参与和控制, 从而为学院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更大的竞争优势, 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严密质保机制

质保机制是指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定的对影响教育服务质量因素进行监督与控制的流程体系。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只有一条:“以过硬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障丰富的财源;以丰富的财源支撑更优的发展。”因此, 建立严密的质量保障机制非常重要。它要求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社区学院中所有人员都要参与质量管理, 树立质量观念, 并担负质量责任。建立严格精密的质保机制,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明确教育质量的涵义, 分析影响教育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 (2)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围绕质量因素对学校各个部门进行职务分析, 规定各个岗位人员的质量职能, 明确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和方法。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 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只有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秩序。 (3) 坚持“过程”和“系统”统一的原则, 控制好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让每一个系统都处于受控状态, 提高实现质量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是ISO9000标准的两个相关的原则。过程方法是“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而系统方法是“将相关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并管理”。控制好了每一个过程, 就控制好了一个系统。

八、优秀文化机制

社区学院的内涵提升离不开团队文化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 能有效“引领团队的努力方向”、“规范领导的行政行为”、“统一员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和“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社区学院文化是师生员工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使命。它代表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载体, 通过员工的认同和行动, 形成具有磁力场效应的辐射影响。 (1) 让学校员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形成学校合理的制度文化链:“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宗旨, 尊重人、服务人、成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倡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 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搭建平台, 以人才的合理充分利用为基点, 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九、稳健人才机制

稳健人才机制是社区学院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制度安排, 包括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1) 要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 解除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教师的职业稳定感。能由政府提供保障的, 要尽力争取并以合约的形式确保这些权利得以落实。政府保障尚不到位的, 要给员工明确的保障承诺, 签订合约, 并扎实付诸实施。 (2) 要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 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把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自我改造紧密相连, 与学院发展紧密相连, 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 着力打造“个体素质较高, 群体结构合理, 富有创新精神”的稳定而又活跃的专业团队。 (3) 要建立以能力和品德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制度。凝聚教育精英, 倡导精诚协作, 鼓励革新创造, 不断发挥个人潜在的创造力, 提高学校集体的创新能力。

十、超越成长机制

社区学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不断超越自己, 挑战自己的极限, 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建立自我超越的成长机制。自我超越的成长机制是社区学院通过不断理清自身所处的位置, 在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张力中, 经历的一个态度转变、观念更新、方案完善、实践摸索、群体互动的连续演化过程。 (1) 改变假设, 变通心智, 开创战略思考的新途径。和科学探索一样, 学院 (下转第105页) (上接第99页) 组织的自我超越可以从改变假设开始。 (2) 观察倾听, 克服缺点, 在不断改进中走向卓越。“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要尽可能多地听取不同意见,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做到“闻过则喜”、“集思广益”、“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3) 言信行果, 赢在执行, 以行动提升业绩, 推动组织走向卓越。

摘要:确保社区学院的良性循环发展, 必须建立社区学院完善的保障机制。社区学院的保障机制包括规划投入机制、领导组织机制、法律规范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检查监督机制、环境适应机制、严密质保机制、优秀文化机制、稳健人才机制, 以及超越成长机制, 等等。作者就目前社区学院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以保障社区学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学院,保障机制,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红俐.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3.

[2]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03.

[3]信红娜.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4]周丹, 李晓辉.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06.

研究生学院 篇8

研究生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它的发展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各种复杂因素, 包括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科技水平、教育基础和教育政策等若干重要因素的影响;同时, 研究生教育又对社会及其若干重要方面变革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21世纪以来, 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各国人才的竞争, 而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贮备。近些年,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势必要求原有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来说, 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职业型高层次人才。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 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定位, 培养模式必须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调查了工科专业学院在读研究生对现行培养环节的切身体会和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状况, 着重分析了研究生成长轨迹与培养模式及培养体系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总结, 从而验证了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调查

本节主要针对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调查分析, 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课题研究以及实践和培训的情况来反映学院现行培养模式的特点。

1. 调查对象

为了更全面有效地对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 调查前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并通过邮件形式发放。重点调查对象可大体分为两类:在读研究生和已工作的毕业生。其中在读研究生问卷发放200份, 收回157份, 毕业生发放50份, 问卷收回27份。

2. 调查内容

根据在读研究生的实际感受, 各类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 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被认为非常重要, 公共实验课重要性稍差。而专业实验课则评价不高, 其中原因可能是学院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另外, 学院针对学历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虽然不同, 但实际在实验设置上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并不明显, 故学生从中获得的能力提升并不显著。

从图2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基础类课程重要性稍大于专业或实验类课程, 但总体来说这五类课都比较重要。这说明, 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环节, 而由于将来工作内容可能与所学专业不同, 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往往用处不大或者只能应用一段时间, 相比之下, 基础课程由于具有基础性、广泛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 对于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和持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基础知识稳固就好比捕鱼技能精湛。这也提示所有在校研究生,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打下牢固的根基, 同时不可忽视其他类课程的学习, 扩展知识面, 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关于教学方式及其效果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均为毕业生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PPT展示较优, 少数的人则认为传统的手写板书教学效果更好。PPT展示是近十年来逐步兴起的, 目前来说也是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一种展示手段, 它形式多样, 条理清晰, 比较容易制作且方便老师控制授课时间。但由于其电子形式方便传播易于拷贝, 也导致随之产生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及逃课的不良现象。此外, 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观看PPT上, 不经意间就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之相比, 传统手写板书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在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授课老师的讲课节奏会有所下降, 有利于同学们写笔记和随堂理解所授课的知识。因此, 如何将二者的优点结合, 是一个值得教师们以及学校思考的问题。

关于课堂形式, 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互动提问的方式更有助于课堂内对所学知识的快速掌握, 同时可养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谈到作业和考核的形式,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不必拘泥于一般的课后练习题和期末考试, 或许加入让学生主动性更强一些的自主研究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更为可取。

目前, 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 体现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高学历的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到底该采取何种形式、占用多少时间精力, 是一个必须要认识清楚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图4来看, 在校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很小, 可见对学校而言思想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图5对毕业生关于思想教育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最希望采取的教育形式是公益活动, 其次是专题讲座、支部讨论和走访慰问活动。总之, 灵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图6可以看到, 在读研究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而毕业生们也普遍认为, 在教研室课题上是应该付出较多时间的, 如图7。但同时毕业生们也提出, 将过多时间花费在课题研究上似乎也不太可取, 研究生生活不应该枯燥单调, 除了搞研究也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 比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

图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有很多的困扰和疑惑, 如不了解未来工作的内容, 不清楚三方协议等问题。在读研究生对本专业就业等信息的普遍匮乏, 说明专业发展形势和就业政策培训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工科背景十分浓厚的学院, 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工科系统内工作。所以在校阶段, 学生们大都有参观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形势的心愿, 参看图9。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有的放矢的知识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过程调查小结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 在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要求普遍较高, 这与相关就业单位对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当吻合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才会在相关领域有所作为。同时, 思想品德高、个人修养好也是必备的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教研室课题研究, 能帮助在校研究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 以适应未来科研工作的环境。而有效的实践和培训环节, 是塑造一个知识装备完全、思想先进灵活的优秀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过程。

总而言之, 培养方案中的重点要求都体现在了目前的培养过程中, 然而这种培养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 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 但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尚未发挥出应有优势。此外, 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略显呆板, 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

三、毕业生就业发展调查

本节主要根据北京某工科学院2000年到2009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 分析总结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系统内外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并以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角度提出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建议。

1. 就业发展状况

该学院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部队、升学、出国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少。统计人数为156人, 其中100人进入相关科研单位工作;从就业地点分布来说, 96人在北京, 16人在上海, 44人在其它地方。

该学院研究生毕业生中, 大多数人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系统内单位就职, 也有少部分选择去系统外或自行创业。大体来看, 可分为系统内发展和系统外发展两种模式。系统内发展是指在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 从事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该发展模式下的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 吃苦耐劳, 踏实细致;工作方法上, 都是从学校环境中单纯的自我学习转变到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思想认识上, 都具有较强的合作创新精神。系统外发展的院友有多种选择, 比如自主创业或外企、私企择业, 一般来说, 系统外的院友发展历程不同于系统内就业, 没有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及众多前辈的经验和帮助, 系统外就业需要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勇气、对自己更清晰的了解, 以及对未来更明确的规划。

2. 对在校生的建议

(1) 建议在校生不但要认真学好老师指定的课程, 纵向拓深知识, 还要横向联系各科知识, 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 从而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加以灵活运用;必须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利用学校的实验室, 提高动手能力。

(2) 选择工作时, 按照自己的兴趣, 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刚毕业要学会“放低”自己, 不要眼高手低;如图10所示, 科研院所在招聘时最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如图11所示, 研究生期间最应该培养的前五项能力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

(3) 作为一名在校生, 一定要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培养个人修养, 注意言谈举止;作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 应培养一些业余文体方面的爱好。

四、总结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 不论选择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发展模式, 工科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大都能规划并实现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从就业单位类型与地理分布可知, 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在相关系统内得到良好发展, 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国栋梁, 跻身于总师和管理的一线。这些都与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针“拓宽基础、瞄准前沿、构建团队、自主创新”是一致的, 同时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9.

[2]张郁.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3]路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2006.

[4]刘惠玲, 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4.

[5]李景元,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6) .

研究生学院 篇9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履行高等教育哲学所赋予高校的基本职能, 即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 学院所有工作都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核心来开展。但“教”与“研”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和动力, 同时, 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凝练和升华知识, 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导和启发学生,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 由于受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的限制, 大多数独立学院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保证教学质量上, 将关注点聚焦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上。此外, 当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特点, 以皖江学院为例,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教学任务重、科研经验不足, 导致了许多青年教师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的意识, 也缺乏自信。然而, 面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 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成为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重新定位与思考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提升其科研能力, 成为独立学院提高办学水平, 增强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 科研是学院发展的“发动机”, 学院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提高了, 学院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 教学活动得到促进,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 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起至关重要作用。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迫切而旺盛, 而供需矛盾突出和国家财力供给的瓶颈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原有的资源不得不进行充分调动和整合。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独立学院便应运而生。我国独立学院基本是由母体大学按照“国有民营”体制举办,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各独立学院组建了自己的师资队伍。通过招聘进入学院的教师基本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毕业生和少数本科生。青年教师本身需要一个站稳课堂的自我成长过程, 需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 虽然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大多有一定科研经历, 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有科研意识, 想做一定的研究工作, 但觉得无从下手, 缺少引领, 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滞后, 加之学院科研工作起步较迟, 科研基础相对薄弱, 科研工作进展不畅, 且面临诸多问题。同时, 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教师一旦遇到另一个效益好或者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就会选择跳槽。目前, 青年教师有少量科研成果, 但一般质量不高, 影响力较低。学院聘请的退休教师几乎不参与科研工作, 科研队伍缺乏领军人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实际、独立学院实际和主管部门的因素等。结合皖江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实际分析, 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识淡薄, 同时, 专任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比、专业比不协调。学院有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81人, 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101人、在读硕士26人、本科学历53人, 硕士比例仅占56.4%。且青年教师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在专任青年教师中, 艺体类、文科类教师占主体, 而理工科、管理类教师相对较少。高学位 (博士) 、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 目前, 皖江学院专任青年教师学历层次仅限于硕士, 职称仅限于讲师, 这是造成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其次,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另一重要原因在学院自身实际, 独立学院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为求生存首要任务是抓教学工作, 而教师科研能力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再次, 导致目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欠缺更为深层的原因, 更多是独立学院自身处境。独立学院自办学起处于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夹层中游走, 长期遭遇身份尴尬。办学之初, 处于不知归属、信息不畅的境况, 上级主管部门也很难做到从独立学院存在的实际处境和困难出发, 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同等条件下,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显然处于竞争劣势, 申报不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

三、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对策

健全科研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目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低, 缺少浓厚的学术氛围, 不仅制约了青年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 而且, 影响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在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境况下, 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要健全科研管理机构, 完善科研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使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搭建科研平台、引导教师成长。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的情况, 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向学院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为学院青年教师搭建、创设必要的研究平台。另一方面,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院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 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 与名师座谈研讨, 开阔其眼界, 增强其科研意识, 积累科研经验, 激发科研潜能。同时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学术交流, 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讲座, 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此外, 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青年教师重视科学研究, 主动收集科研信息, 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申报课题时, 组织经验丰富教师帮助青年教师, 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 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 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研究过程中, 及时关注课题进展情况, 提供相应的科研设备、实验设施和科研资助等, 以便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组建科研团队、培养科研能力。组建以学科为单位、以科研经验丰富教师为领衔, 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 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以项目为依托, 团队围绕研究目标, 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以“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以科研项目建设为抓手, 培养一批科研骨干,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全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管理意识。在现有的师资水平与科研水平情况下, 制订符合青年教师实际的科研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努力增强管理意识, 对青年教师申报项目, 学院要给予鼓励, 立项项目要给予配套加强对教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 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困难, 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 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增强教师改革创新意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院根据自身实际, 制订教科研考评制度。通过科学考评将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整合学院各方面资源, 增强教育竞争力, 为每位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平台, 促使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

四、结束语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 没有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 充分发挥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 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取得更大的成就。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尽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科研不仅是评职称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自己发展的需要, 学科发展的需要。增强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养成科研习惯、锤炼科研方法、提升科研能力, 消除对科研工作的模糊认识, 确立科研就在身边、丰富课堂教学需要科研支撑的意识, 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 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兴国, 辛治洋.论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 .

[2]梁歆, 黄显华.学校改进理论和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耿艾莉, 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2, (6) .

[4]何茂炳, 玄黎娜.独立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2) .

[5]杜玲玲.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管理, 2006, (4) .

[6]韦朝毅.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 2013, (7) .

[7]龙跃君, 隋旺枚, 翁秀珍.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2) .

高校住宿学院制模式创新研究 篇10

高校宿舍是大学校园中最基本并相对固定的组成单位,是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和一定的宿舍环境构成的,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会交往、思想形成、心理成长的重要场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高校学院住宿制模式是指在以性别为标准、分开住宿的前提下,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集中在一个宿舍楼住宿,在保持单个宿舍内部成员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的基础上,实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混合住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积极采用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高校学院住宿制模式既实现了传统住宿模式的现代化,又实现了西方“住宿学院制”模式的中国化,并有效破解了高校“混合宿舍”的难题,实现了高校宿舍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住宿学院制实现了传统住宿模式的现代化

高校传统住宿模式广义上指学生住宿基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住宿,也可理解为同吃、同住、同学习的三同住宿模式。当前,高校宿舍多以4人间、6人间、8人间等空间分布为主,高校传统住宿模式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主要依据学生的院系、专业、班级进行分配,宿舍成员一旦确定之后无特别原因不会发生变动。高校传统住宿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致的专业背景、固定的宿舍成员、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

(一)高校住宿学院制吸收了传统住宿模式的优点

高校传统住宿模式的优点是同宿舍成员来自同一个班级,这有利于学校各部门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有利于班级、团支部进行班级内部事务的协调和处理,有利于学校和院系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有利于班级同学之间信息沟通、社会交往、学习和生活,强化了班级概念,使同学们培养出深厚情谊,毕业后也会一直保持大家庭式的关系。

(二)高校住宿学院制弥补了传统住宿模式的不足

高校传统住宿模式的缺点在于宿舍成员分配不够合理,知识面窄、专业交融不够,不利于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不便于处理和化解宿舍矛盾和班级矛盾。高校住宿学院制强调实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混合住宿,在同一个学院内部实现较大程度的混合住宿,开阔了学生视野,优化了学科、系、专业配置,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院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克服了传统住宿模式的缺点。

二、高校住宿学院制实现了西方“住宿学院制”模式的中国化

“住宿学院制”是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为模本的学生与教员的小型社团。学生入住时,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学院中,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与年级、不同社会背景及学术背景的学生混居在同一栋宿舍楼。每个人的身份仅从属于住宿学院,而与负责专业教育的学术科系无关,目的就是为了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配进不同住宿学院,以保证每个学院学生的多元化和不同学院间的平衡发展。

(一)高校住宿学院制吸收了“住宿学院制”模式的优点

高校住宿学院制吸收和借鉴了“住宿学院制”模式的长处,强调实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混合住宿,在同一个学院内部实现较大程度的混合住宿,为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方便,不同专业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学习,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住宿学院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积极采用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节约了高校的住宿资源,将有限的硬件设施的运用最大化,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益。

(二)高校住宿学院制克服了“住宿学院制”模式的局限

宿舍是学生集体活动较多的场所,宿舍风气和宿舍文化成为校园风气和校园文化的发源地和创新园,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想和文化氛围,就要确保良好的宿舍思想和文化氛围。高校住宿学院制克服了“住宿学院制”模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不便和效率低下的弊端,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集中在一个宿舍楼住宿,保持单个宿舍内部成员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提升校风、院风、学风。

三、高校住宿学院制实现了“混合宿舍”协调化

高校“混合宿舍”是指在以性别为标准、分开住宿的前提下,单个宿舍内部成员从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院、年级或专业的宿舍模式。“混合宿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宿舍模式,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和新生人数存在差异,学科和专业学生人数存在差异。新生入校分配宿舍时,产生单个宿舍内部成员从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院、年级或专业的“混合宿舍”。二是受到包含学生个体差异、学校环境等内部因素和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高校中出现了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留级等特殊情况,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混合宿舍”。三是由于兴趣差异、价值追求、宿舍矛盾等不协调的宿舍人际关系导致的宿舍变更、调整,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混合宿舍”。

(一)高校住宿学院制有效降低了“混合宿舍”的数量和程度

高校学院住宿制模式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集中在一个宿舍楼住宿,保持单个宿舍内部成员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强调的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外部混合,尽量杜绝单个宿舍的内部混合,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混合宿舍”的数量,降低了单个宿舍内部成员从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院、年级或专业情况的出现,有效减轻了单个宿舍内部成员的混合化、异质化程度。

(二)高校住宿学院制有效协调了“混合宿舍”的宿舍人际关系

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混合宿舍”的宿舍人际关系受到学科、专业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住宿学院制有效降低了单个宿舍内部成员因学院、学科、专业等的不同而导致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不同,进而降低了由此产生的宿舍矛盾、人际关系紧张、不良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发生。

独立学院“合理回报”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合理回报,民办高校

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规定, 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属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法》对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高校的属性规定得非常清晰。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 (以下简称“《促进法》”) 和《办法》规定, 独立学院出资人依法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但“合理回报”的规定是否与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存在冲突, 以及“合理回报”的相关规定是否妥当、完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

独立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以来, 在2001年就已经发展到318所, 在校生达到186.6万人, 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 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 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1]。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1) 可以看出, 到2009年, 独立学院的规模和比例非常稳定地维持在这一水平。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是我国民办高校中的主体部分。“合理回报”问题无论对于保障独立学院法人财产权, 还是对于保障独立学院投资者和举办者的合法权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回报”是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传统的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到目前只有297所, 其中本科学历层次的仅有45所[2], 独立学院只用了不到5年就发展到318所, 而且其平均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民办高校。这种现象, 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 “合理回报”是促进我国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虽然传统的民办高校的投资者根据《促进法》也可以获得“合理回报”, 但是在取得“合理回报”的渠道顺畅程度及“合理回报”的丰厚程度方面无法与独立学院相比。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在2004年《促进法》在民办高校可以取得“合理回报”这一点上已经实现重大突破, 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顺利发展充满期待的时候, 各地在换发新的民办高校办学许可证的过程中,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投资者都选择了“不要求合理回报”。而事实上根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 90%的民办高校投资者是以谋求营利与回报为目的的[3], 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是, 《促进法》对民办高校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规定的条件并不宽松, 程序并不简便, 故而大多数出资者顾虑重重, 担心其一旦选择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会导致其在招生、税收等方面的不利待遇。制度在民办高校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尴尬, 折射出的是“合理回报”的规定在激励传统民办高校投资者的作用上失效。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合理回报”的规定在独立学院投资方身上完全落到了实处, 政府给予了独立学院一系列的特殊优惠, 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招生、税收、教师和学生待遇方面与公办学生获得了几乎一样的待遇, 不但在办学层次方面直接是本科层次, 且通过借助公办高校的品牌优势, 独立学院更是获得了与传统民办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投资者“合理回报”的取得是不需要像传统民办高校那样需要事先进行申报。在这样一种几乎是不设条件、极少监督的大背景下, 其“合理回报”是完全可预期的。因此, 对独立学院的投资方而言, 这种“合理回报”的取得显然是低风险的, 民办高校投资者寻利性动机决定了举办独立学院是一项非常吸引人的投资。

这种利益吸引机制的强大动力的另外一个间接证据是, 相当比例的高等学校在完全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举办独立学院的情形下, 却宁愿自己通过与学校下属的公司以银行贷款来举办独立学院。以民营资本异常发达的浙江省为例, 22余所独立学院中, 由公办高校直接投入和以公办高校所办企业名义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投入举办的独立学院占绝大部分[3]。2009年一项有全国103所独立学院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 独立学院中由母体学校创办的公司合作的占23.3%[4]。可见, 低风险、高收益的“合理回报”对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巨大。

二、“合理回报”规定的模糊性不利于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1. 现有法律规定对“合理回报”是否应当取得存在冲突。

1995年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又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办法》第三条规定:“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公益性事业。”其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又指出:“独立学院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显然高等教育的“不得营利”的规定, 与“合理回报”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 尽管有人把“合理回报”解释为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奖励措施, 但有学者从法理上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 认为物质奖励应当是奖励人为一定事由而对被奖励人给予的物质上的褒奖、奖金或奖励的物品应当来源于奖励人。国家如果要奖励民办学校举办者, 应该由国家出资, 而不能让举办者自己奖励自己。因此, 提取“合理回报”本质上就是举办者有限地“分红”[5]。“合理回报”实际上是为民办学校组织剩余利润的事后分配。显然《促进法》和《办法》已经突破了其上位法《高等教育法》的限制, 如果从法理学分析, 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时, 应当以上位法为准, “合理回报”规定的合法性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2. 现有规定对“合理回报”的限度和取得程序的规定有待细化。

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扶持与奖励”对“合理回报”的原则、规范、取得办法做了规定, “第四十四条: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 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 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所称办学结余, 是指民办学校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年度净收益, 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而《办法》对独立学院的“合理回报”的规定则更加笼统、原则。

现有规定对于“合理回报”的“一定比例”究竟是多少, 其实处于一种非常不明确的状态。2009年一项有全国103所独立学院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 独立学院中合作方往往是通过学费预先提成的方式来获得回报, 合作方按学费20%收取回报的占24.2%, 按20%-30%收取回报的占29.1%, 按30%-50%收取回报的占9.7%, 按50%以上收取回报的占7.8%[4]。可见不同独立学院举办者之间“合理回报”的区别很大, 究竟哪个更合理, 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变成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题目, 且对于计算“合理回报”所依据的“办学结余”的确定也很不明确。如, 需要扣除的“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两项的规定, “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显然需要政府部门或专门的社会机构对民办学校逐一核算测定, 而不是民办学校自己可以完成或认定的。同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与同级同类其他民办学校相比较, 收取费用高、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占收取费用的比例低, 并且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低的民办学校, 其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不得高于同级同类其他民办学校”, 而“其他民办学校”的回报究竟是多少?这些问题都规定得很不明确, 在目前看来, 显然不具可操作性。

单纯从财产数量角度看, 当独立学院投资者和举办方从独立学院取得“合理回报”时, 就意味着独立学院财产数量的减少, 同时也意味着投资者和举办方财产数量的增加。可见“合理回报”规定是否合理, 操作是否合规, 会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和投资者、举办方利益的保护。“合理回报”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有法律法规, 对如此重要问题的规定却非常模糊。首先“合理回报”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 其“合理”究竟指什么样的范畴, 由哪些主体通过哪些程序确认其“合理”, 如果对是否“合理”问题产生争议, 应通过何种渠道和程序来解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明确, 所谓的“合理回报”就成了独立学院出资者自行就可决定, 这样很容易置独立学院的法人财产权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三、“合理回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加以解决

独立学院“合理回报”问题之所以出现立法上有冲突, “合理回报”的限额和实现程序规定仍然不够清晰明确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理论上对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否允许存在“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认识存在争议。这种争议的存在, 导致了事实上“合理回报”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大发展, 但立法上仍不能公开的确认这是投资者获得的资产收益。立法上不清晰的结果是留下更多的让投资人自由决定的空间, 不利于独立学院法人财产权的保护。独立学院法制从属于民办高等教育法制的大系统, 只有在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上区分出“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 并分别加以规制, 才可能解决目前独立学院“合理回报”存在的问题。

1. 立法上允许“营利性”独立学院存在并不违背教育的公益性。

允许独立学院“营利性”指的是举办者可以获得收益, 包括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在存续期间通过适当的方式, 获得资产收益, 并在独立学院停办后取得剩余财产分配权。我国现有立法由于没有进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明确划分, 一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鼓励、资助政策明显不足, 导致部分捐资兴办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现有的税收用地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 使事实上在谋取“营利”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完全享受, 而他们享受这些优惠所得的收益, 很容易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投资者的私人腰包。于是出现以下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对捐资助学者的不公;另一方面则是国家教育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 在明确独立学院“可营利性”后, 这样的问题将得以解决。我国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已经很好地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既然是投资办学举办者, 那么取得一定的合理回报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 教育的公益性并不绝对排斥营利教育。

2. 立法上允许“营利性”独立学院存在, 有助于推进独立学院真正走向独立。

独立学院在产权上不能彻底划清与公办高校及出资方的关系, 是一直困扰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一个问题。出现独立学院产权不清问题的原因, 是现有独立学院的法律法规中缺乏鼓励举办方和投资人将资产过户到独立学院的良好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根据现有规定, 以投资获利为目的的资本投入独立学院后, 竟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利润获取机制。“合理回报”的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 但毕竟规定模糊, 政策的不稳定风险难以预见。且现有制度对独立学院停办之后资产如何处理又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更使其投入资本的退出风险很大。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 2003《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已经要求独立学院的资产与公办高校资产和出资方的资产做到分离。但是经过3年后, 到2006年4月仍有59.4%的独立学院未按规定要求与公办高校做到资产分离, 178所独立学院被教育部通报批评 (1) 。2008年颁布的《办法》明确要求独立学院的出资方要在1年内完成资产过户手续, 但事实上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通。可见, 如果缺乏制度设计上的权益保障机制, 仅靠条文上做出硬性规定, 要实现独立学院资产上的独立到位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硬要推行, 其结果可能是迫使很多独立学院停办。因此只有通过明确独立学院可以作为“营利性民办高校”, 同时对营利性民办高校投资人的利润取得和资本退出的监管机制加以完善, 独立学院的真正独立问题才可能解决。

独立学院也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 这主要针对捐资助学和政府资金投入的独立学院, 以及由公办高校自己出资或其下属公司出资设立的独立学院, 这并不会影响公办高校的合作积极性, 因为公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属于合作关系, 两者在签订合作协议中, 可明确独立学院向其上缴“管理费”。这种“管理费”对独立学院而言属于其正常的办学成本, 而对公办高校而言, 相当于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而带来的收费, 完全符合现有法规。

3. 立法上允许“营利性”独立学院存在, 才会更有利于加强对独立学院行政监管。

从国外经验来看, 对于营利性教育机构实施管理的严格程度远远超过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原因很简单, 因为这样的机构由于涉及投资者分取收益, 所以更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违规行为, 损害相关人或受教育者的利益。目前, 独立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 隐藏着产权关系不清、对公办高校和投资方监管不到位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独立学院享受着一系列政策优惠, 但其取得“合理回报”时却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当把独立学院区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后, 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这对于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Z].2009-03-05.

[2]顾明远.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2) .

[3]周兆农.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实践运行的矛盾——由《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所引发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 (06) .

[4]季诚钧, 何菊芳, 方文彬.独立学院办学现状、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2) .

上一篇: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下一篇:哈佛大学招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