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共6篇)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1
2011年数信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方案及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保证党员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学校《发展党员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
(一)流程
根据个人申请材料,各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各支部开会讨论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名单,上报学院党委。
(二)具体要求
1、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思想积极上进,表现优秀,年满18周岁的在籍注册团员;
(2)成绩优秀,专业成绩、操行成绩均在班级前40%或平均分在80分以上;
(3)无任何违纪、全院以上通报处分(含全院通报);
(4)在发展前1个月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
(5)推荐比例:一年级6%,二年级15%,三年级(本科)10%,毕业年级原则上不推荐;
(6)各班推荐名单必须经过推优并(一年级除外)按照以上要求排序上报。被推荐人要填写“江西师范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审批表”,推优范围包括学校及国家各项奖学金获得者、省级及以上奖励获得者(评选部门不能是民间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文明大学生、十佳大学生、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院级或校级各项奖励获得者。
2、推荐人(辅导员)职责
(1)辅导员在推荐前必须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入党动机,重点考察现实表现,对推荐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2)推荐合格人员。辅导员务必严格按要求推荐合格学生名单,对经审查不合格者将直接删除并减少该班发展名额。如有特殊原因,请与分管院领导请示,经同意后方可推荐并在备注中说明。
(3)对未满18周岁者原则上不能推荐;
(4)对未注册在籍的学生不能推荐;
3、主要工作(各党支部职责)
(1)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大会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并上报上级党组织,同时上报《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
(2)为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联系人,敦促培养联系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填写要求详见《发展党员流程及材料填写规范》),定期检查培养联系人的工作开展情况;
(3)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接收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的思想汇报(每个季度至少一篇);
(4)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
二、发展对象的确定
(一)发展条件及要求
(1)自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之日起一年及一年以上
(2)专业、操行成绩均在班级前40%或一年考察期有明显进步;
在考察期内有表现落后、学习成绩急速下滑、群众反映意见大者,应延长考察期。
(4)在考察期内有违法、重大违纪情况者,不能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应取消其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二)主要流程及工作
流程:支部考察推荐,上报院级党组织,院级党委会讨论,学院公示,上报校党组织部审核备案
主要工作:
1、培养人填写意见(《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最后一页);
2、支委会(支部大会)讨论、确定并填写意见(《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最后一页);
3、上报上级党组织,同时上报《发展对象备案表》;
(三)所需材料
1、《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自传、自我剖析;党校学习考核表、每季度一篇思想汇报(至少4篇);字数不能太少、推优表;
三、预备党员的接收
(一)时间要求
自上级党委同意发展对象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
(二)主要工作
1、党支部根据家庭主要成员及其主要社会关系形成个人综合政审材料;
2、党支部函调发展对象直系亲属政审材料;
3、党支部指定一名正式党员召开群众评议会,形成“关于该同
志转为预备党员的群众评议材料”;
4、党支部为发展对象指定入党介绍人或由发展对象自行联系入党介绍人;
5、党支部指定专人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
6、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是否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并填写支部大会决议(详见《入党志愿书》);
7、请上级党委安排专人与申请人谈话;
8、上报上级党组织,同时上报《预备党员登记表》。
四、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
(一)时间要求:自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之日起一年或以上
(二)主要工作
党支部继续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定期接收预备党员递交的思想汇报(每季度一篇)
五、转正
(一)时间要求:预备期满一年公示后30天内
(二)主要工作
1、预备党员向所在党支部递交转正申请书及预备期内的思想汇报(至少4篇);
2、党支部指定一名正式党员召开群众评议会,形成“关于该同志转为正式党员的群众评议”;
3、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并填写支部大会决议(详见《入党志愿书》);
4、上报上级党组织,同时上报《预备党员转正登记表》。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2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适用性的调查分析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适用性, 应该特别注重“重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方针, 围绕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制定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 笔者专门调查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使用状况, 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 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 笔者对该院1000名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949份。
1. 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原因。
学生们在高考志愿填写时选择所学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个人兴趣爱好的占35.6%, 因该专业未来就业形势好的占23.3%。在“是否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的首选方向”的调查中, 有57.8%学生表达了“愿意”的意愿。由此可见, 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2.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针对现有课程的设置, 学生们对比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他们中有55.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课后, 有48.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总量设置适中, 安排较为合理。
3. 本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情况。
认为实习、实训项目偏少的占到73.3%, 仅25.6%的学生认为项目适中。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有62.2%学生认为一般, 受到好评的仅占到14.4%。可见, 实习、实训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学环节中的薄弱环节, 值得认真推敲。
二、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对比分析
很多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都是依托母体院校的力量逐渐发展起来的, 长此以往, 独立学院便对母体院校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 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与母体院校有较大的重复性。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与母体院校重庆工商大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1. 生源情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专业在2011年共招收180名学生, 文理兼收, 分别来自于全国27个省市。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在2011年共招收180名学生, 文理兼收, 生源遍布全国各个省市, 跟融智学院的招生规模相同。
2. 师资力量。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专业现拥有专兼任教师26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0人, 高级职称教师占专兼任教师的比例为38.5%,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有20人, 占专兼任教师的76.9%。以青年教师为主, 还特别引进了部分双师型教师。
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有教职工58人, 其中专兼任教师47名, 教授8名, 副教授22名, 讲师21名, 高级职称教师占专兼任教师的比例为63.83%, 教师中博士13人, 硕士25人, 占专兼任教师的80.85%。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数据可以对比出, 母体院校的师资力量总体水平较独立学院师资力量更胜一筹, 但独立学院更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引进了部分双师型教师。两所院校都非常注重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高学历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更显年轻。
3. 培养目标。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熟悉国家相关经济和金融法规, 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金融、证券、保险理论与业务技能, 熟悉金融法规及相关政策, 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对比两所院校, 在培养目标上大致相同, 唯一区别的是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短、力量薄弱等原因现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而母体院校因各方面实力雄厚, 提出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这点看来, 独立学院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4. 专业技能素质。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处理证券、信托、投资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从事金融专业工作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拓展知识面, 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
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培养出的目标学生在整体实力上较母体学院稍逊一筹, 尤其是科研能力和第二课堂知识面拓展上, 母体院校对此提出的要求更高, 独立学院还有待提升。
5. 培养途径及培养模式。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通过专业实习和聘请专家型企业家授课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外经贸形势。该学院现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3”前三年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专业全部教学和实验, “1”第四年进入校内外实训化教学, 按照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养。
重庆工商大学的人才培养途径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比较两所院校不难看出他们都很注重实践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但独立学院在教学环节和实践中让企业参与了进来, 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一点上张显了独立学院办学灵活, 形式多样的特点。
6. 课程结构分配。
对比两所院校, 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基本一致, 都由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组成, 独立学院的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 母体院校最低毕业学分为172分, 但在课程比例上有所差别。现列表进行分析。
从以上图表分析可看出两所院校都很注重公共基础课的开设, 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占到全部课程的2/5。同时也能分析出母体院校更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 根基打得很牢实, 而独立学院更注重专业学习, 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更胜母体院校。
三、制定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探索
1. 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凸显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独立学院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还应体现出独立学院的特色。
2. 课程设置多元化。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紧密结合市场企业需要掌握专业知识, 增强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理论底子薄, 但也有个别学生能力较为突出, 有考研的意向,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 为部分学生打通考研、考证的通道, 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 加强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有别于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的学生, 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所以,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适用性, 就必须依托行业, 塑造能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为了强化能力的培养, 可以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 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硬件设施, 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物质基础。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独立学院, 部分师资来源于母体院校和其他高校, 而由学院自身培养的教师都显得较为年轻, 缺乏经验。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 所以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 年龄层次相当, 职称结构过硬、执行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摘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也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具有适用性是独立学院得以长期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在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性进行了调查, 并比较分析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后, 探索了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邹冬生, 孙如枫, 高志强, 魏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及其对配套教材的需求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7) [1]邹冬生, 孙如枫, 高志强, 魏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及其对配套教材的需求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7)
[2]魏坚, 许春英, 张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探析[J].新西部, 2010 (2) [2]魏坚, 许春英, 张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探析[J].新西部, 2010 (2)
[3]刘佳, 许慧敏.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6) [3]刘佳, 许慧敏.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6)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3
摘 要:应用型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探讨的热点。多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积极改进办学模式,勇于实践,本文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18-03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任务。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市场所需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大学自身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育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独立学院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抓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抓好实践教育。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判断、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的内涵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不仅是理论的验证和重现,而且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应该是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并执行培养方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独立学院要实现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除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实践性的内涵应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性和实践性。实践过程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让学生参与整个教育始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意识。只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学术实践,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是以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等一般性的实践活动为依托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获得理论认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放性和多样性。实践过程在教学系统方面具有开放性,它与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科研实践系统、社会实践系统都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实践还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需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因此,只有社会各界给予积极的参与与支持,为学校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学校自身办好实践教育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实践过程大到指导学生一个系统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小到帮助学生开展一个社会调查;或者大到指导学生参与到一项工程,小到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模型,都是实践培养活动。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活动也必然是多种多样。
3.层次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应当遵循实践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般来讲,实践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基础性实践是指为学好本专业而打基础的实践活动。巩固性实践是要让学生已经学会的技能得以牢固掌握,进而变成熟练技巧。按照教育原理,任何一种知识的掌握、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巩固,进而达到熟练。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知识和技能的一次升华,是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施展聪明才智,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
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的实践框架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框架应充分结合培养方案,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设置并实施实践内容,达到实践目的。
1.培养目标方面
作为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类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并不在于理论上的取舍,而在于实践中的创新,在于如何把这种培养目标具体化和体现到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去。因此,作为独立学院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目标体系明确细化。
2.专业设置方面
总结我国独立学院办学10年来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专业设置高度集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专业结构,一方面依据独立学院校本部的学科专业优势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
3.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当前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开设欠科学,课程结构欠合理。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处理好公共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多样化。
4.培养过程方面
实行教学过程和非教学过程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综合即“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利用相对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的非教学过程,双管齐下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5.培养质量评价方面
独立学院除建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实验实习成绩的质量评价体系之外,还需创建“以彰显个性、适应需求为特色”的综合素质质量评价内容。通过在校生、毕业生、企业之间的互动,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对自身的评价,从而为在校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实践框架是具体进行实施操作的蓝图。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独立学院还应设置相关的管理与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宏观监测,及时反馈信息、了解问题,并及时讨论改进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效果。
三、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实践性教学的体验与收获
树达学院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举办,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1月获国家教育部审核确认的一所实行新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师范大学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涵盖文、理、工、艺、医等48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学院紧紧依托湖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优良的校风和办学传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优秀的校园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管理为重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1.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目标系统,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系统分析、规划与实施的过程。实现学院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涉及教育理论观念的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和学校运行管理模式等诸多要素及其建构。树达学院在确立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要求各系根据自己的特点细化各系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视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出更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理念,在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基础扎实、择业面广”的新型复合人才。
2.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确立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要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侧重在“应用”二字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
3.多维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树达学院极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学院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树达学院要求各专业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树达学院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与市场实践基地,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室列出一些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根据专业要求,树达学院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省内外进行专业考察、外出实践与市场调研。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与市场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对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在校外基地的建设上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小学校和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学院先后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省重点中学联合创办了教育实习;与市政府、乡政府以及省内外有名的酒店、经贸公司、旅游公司等专业相互企业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
4.教学管理科学化,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独立学院与资源雄厚、办学历史悠久的名牌高校相比,必须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为此,树达学院近年来,一是着重抓教学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制定了《树达学院教务管理手册》与《树达学院教师手册》为教学管理开启了标志灯;二是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实行网络计算机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程度。
近年来,树达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认真贯彻执行“以'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育人方略,形成了“教育、管理、服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实施了以正视学生个性差异为出发点,以发展和优化学生个性为目标,以培养特色型人才服务社会为归宿的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分层次、多形式、可调控的思想教育模式,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术活动与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这种捕捉闪光点、施以爱心、创造机会、启动内驱力的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两年来,树达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20余项、校级奖励150余项,2009届毕业生取得了优异成绩,“97.7%的毕业率,97.6%的学位授予率,200人考上包括全国各重点大学在内的硕士研究生”这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字,充分展示了我院学子的亮丽风采和我院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于长东,温景文.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05(2):52-54.
[2]高金山.积极建立新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5(3):89-911
[3]王学灵.高等师范院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37-40.
[4]张洪田,孟上九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9.
[5]李兴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5).
数信学院宣传片解说词 修订稿 篇4
引 子
【音乐响起,抒怀的】
【片花:东海、潮水、嘉兴、南湖、嘉兴学院大门、学院大楼】 【解说词】:东海之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古城,这是一方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肥沃土地,这里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物华天宝,生活富裕。
南湖之畔,坐落着浙北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嘉兴学院;
这里——书香幽幽,这里——树荫浓浓,这里——是勤奋学习的摇篮,这里——是梦想放飞的乐园!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嘉兴学院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岁月苍桑,世事沉浮,历史的巨人翻过36500页的日历,迎来了她百年华诞!
第一部分:风雨沧桑,薪火相传
【镜头:校志图书封面、梅城老校图片等】:
【解说词】:百年征程,教书育人,青春与梦想交织,激情与汗水鼓荡。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14年创办于宁波的“宁属县立甲种商业学校”。1916年学校设银行专修科,始设统计学课程。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宁波商业学校更名为宁波市立财经学校。
1950年8月开始招收统计专业学生。
1960年9月学校迁入建德并更名为建德冶金工业学校。1963年8月招收“冶金企业统计”专业学生。1964年8月招收“计划统计”专业学生。
1971年5月建德冶金工业学校更名为浙江冶金工业学校。1973年8月恢复招收“冶金企业工业统计”专业学生,设统计科。1978年12月,浙江冶金工业学校升格为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设统计系。
【镜头:采访部分校友、老教师、访谈场景等】
【解说词】:1987年9月,学校从建德梅城搬迁到嘉兴市办学。1992年4月,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更名为“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7月,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中的计算机教师与统计系合并成立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信息系。
2000年之前的几十年,统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2853名专业人才,他们已成为我国经济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在各级统计部门担任领导干部,有的弄潮于商海,反哺于社会;有的执教于高等院校,为祖国培养英才栋梁。
饮水思源,源远流长,回望过去的百年,只感岁月如歌;纪念过去的百年,我们心潮涌动!
第二部分:世纪春潮,共铸辉煌
【镜头:嘉兴学院成立、陈省身题写的牌匾及校训等】:
【解说词】: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00年3月,嘉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信息系和直属数学教研室、嘉兴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和机电系的计算机教研室、浙江会计学校计算机教研室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合并组建嘉兴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003年10月,陈省身名誉校长为嘉兴学院数学研究所题写所名。2004年12月,信息工程学院一分为二,原学院所属数学系、统计系单列成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镜头:采访严从荃、陈逸军】
【解说词】:2007年7月,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五个本科专业。学院教职工达125人,成为全校教职工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
【镜头:风景秀丽的梁林新校区、7、8、9号大楼及周边景色等】 【解说词】:2010年6月,学校开展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原机电工程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部划归本院,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其相关教师并入商学院,学院名称更名为“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0年7月,学院整体搬迁到梁林新校区办公。教职工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镜头:学院领导班子会议、教师座谈会、学生毕业典礼、教职工
大会等】
【解说词】:学院建院以来,数信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为指导,以 “团结、务实、求新、奋进”的数信精神,春风化雨,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学院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至今,已发展成为有四大学科、六个专业、师资雄厚的二级学院。
一、人才培养,办学之本
【镜头:老师在办公室备课、指导学生、上多媒体课、教学研讨等】 【解说词】: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程(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和微视频课程推广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定位,建立了由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数学、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新生约32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
【镜头:批准文件、获奖证书展示】
【解说词】:学院已建成两个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现有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数学分析教学团队、高等数学教学 4
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2门:高等数学、数据结构; 还有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
近年来获得校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学院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在顺利通过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基础上,并获得“十二五”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立项。
【镜头:代表性实习基地照片、部分实验室场景】
【解说词】:学院面向市场与企业需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建成如“嘉兴微软技术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嘉兴市统计局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环节教学基地20多个;并以省级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具有操作性的开放性实验。
二、科学研究,强院之路
【镜头:项目立项文件、结项证书、获奖证书等】
【解说词】:学院拥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物理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基础数学、应用经济统计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按照“做大工科、做优理科”的方针,通过学术研讨班凝练研究方向和培养团队,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近十年全院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9项,在一级以上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60余篇,其中SCI、5
EI检索530余篇,学术专著5部,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5项。
【镜头:教材展示照片等】
【解说词】: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主编了教材49部,其中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7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同时,积极组织各专业和系部申报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专项项目,获得校级以上教改类项目立项达50多项。
【镜头: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图片】
【解说词】:多年来,学院十分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院举办学术讲座,平均每年达20多场次。同时每年派出教师赴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和学术访问。2010年6月举办了算子理论国际会议,2011年12月举办了几何、分析、方程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0月将举办第六届全国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会议和全国调和分析研讨会。计算机学科近年来先后举办全省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议和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
【镜头:立项文件、获奖证书等】
【解说词】:全面推进学科融合交叉。以数学为基础交叉融合计算机和物理,研究智能信息处理、无线Mesh网络中若干关键技术的数学建模问题,无线Mesh网络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团队建设,承担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嘉兴秀洲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台建设任务;建成嘉兴
市智慧城市研究院第四研究所。
三、师资队伍,兴院之基 【镜头:教授博士照片、荣誉图片】
【解说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院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拥有一支品德高尚、精诚团结,勤于钻研业务、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省“151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3人。
【采访俞岑源、孙博导及心目中的好老师代表等】
【解说词】: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老师,学院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他们始终置身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学生,著书立说,为学院的发展兴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中有的是硕士或博士生导师,有的是浙江省教育名师,他们一代代从青丝到白发,默默无闻、废寝忘食、寒暑易节、任劳任怨……在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根据学校公布的嘉兴学院第一、二、三届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结果,全校共评出31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其中我院有11位,占总数的3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辛勤的园丁们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四、就业导向,创新为先
【镜头:学生实习情景、获奖证书等】
【解说词】:近年来,学院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98%。良好的就业率得益于学院始终保持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
根据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院大力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主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逐步形成了实验、实习、科学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等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学科竞赛,学院更是把它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围绕学科竞赛,先后组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技术类)竞赛、统计大赛、多媒体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生创新指导团队,为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开展提供全面指导和技术支撑。形成了“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协会)——创新实验室项目团队——竞赛团队”的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模式。近年来, 学院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全国金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浙江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27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苗人才计划)12个项目的立项,校级SRT项目11个项目的立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1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
五、文化引领,德育至上
【镜头:党委班子学习场景、数字信息文化节活动精彩片断再现】 【解说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支部创新、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凝聚师生力量方面发挥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校风学风建设注入了先进性的蕴含。
校园文化是学院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作为嘉兴学院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嘉兴学院数字信息文化节”,从2007年开始,一直由校团委委托我院具体承办,每年吸引了全校1000多名学生参与。数字信息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书法大赛、算法设计大赛、ACM个人挑战赛、微电影摄影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同学们施展才华、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
学院团总支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其中“激扬青春志,共筑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被评为省预立项团队,学院团总支连续6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团总支。
【镜头:获奖证书等】
【解说词】:近年来,学院先后被学校授予第一、二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工会组织、先进团总支、校级先进单位等,并获得了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嘉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计算机系荣获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
第三部分:展望未来,放飞梦想
【解说词】:百年华诞,是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勾画出学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采访院长】: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展的总目标是:秉承“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把我院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二级学院。
【解说词】: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数信人将以昂扬奋进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化改革、继往开来,去创造明天的辉煌,向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镜头:伴随着浪漫型的钢琴曲,一群学生走出大楼,头上一群白鸽飞向蓝天!】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5
1.1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江苏科技大学是船舶行业中唯一一座设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就全国范围来说,该校的焊接专业排名也名列前茅。该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素质普遍较高、就业面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该校焊接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江苏省高校前列,毕业去向多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为主。
焊接属于机械与材料交叉学科领域,应用广泛,世界上50%以上的钢铁材料必须通过焊接才能成为产品。而焊接是一个瞬时非平衡的热力学过程,其复杂程度超出了传统的常规理论所描述的范畴,不仅需要冶金学知识,还需要用到机械、物理、化学、热学、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正是因为焊接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又要有扎实精专的专业知识背景。
近年来,绝大多数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对焊接专业毕业生后续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却又急需“专业对口”的人才[1]。因此很多情形下,用人单位能够找到现行的通才教育下宽口径培养出的焊接专业毕业生,但此类人才很难在进入企业的短时间内掌握和胜任焊接方面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可以说焊接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极其不平衡。因此,对焊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来说,其知识结构不宜是只有宽厚基础的“通才”,也不宜是只有精专知识的“专才”,而应是两者兼顾的“金字塔”模式[2]。
1.2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企业反馈表明,独立学院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时少、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等多方面的问题。新型焊接专业教学方式急需调整和改革,力争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2)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模式的探索;(3)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位问题;(4)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
2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制定的目标,本课题从5个方面研究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调整方案和改革措施:(1)围绕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确定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2)设置和优化焊接专业技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实践;(3)根据“大工程”的工程理念,整合与优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4)研究并实践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5)培养并实践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
2.1 焊接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是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行业的很多工厂和企业都需要大量能够承担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工艺编程及设备研发等一线焊接专门人才。新材料焊接、极端环境下的焊接以及超复杂结构件的焊接,对焊接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由于江苏科技大学母校焊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偏向于“通才”,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忽视了“专才”培养,有必要使独立学院焊接专业的培养人才更偏向于“专才”。
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焊接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本科生科研计划”,开展项目型学习的教育方法,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焊接科研团队[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本科生有更多机会与硕士生在一起进行科研活动,定期集中召开学术探讨会。这样不仅拓展了本科生的专业面,更培养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了其科研潜力和实践能力。结合焊接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在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开展多样性教学改革项目,让本科生在学校期间接触科研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鼓励焊接专业方向的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行创新教育。
2.2 焊接专业培养计划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的焊接专业通常设置了“焊接冶金”“焊接电源”“焊接方法与自动化”“焊接结构”及“材料焊接性”等骨干课程,还设置了“焊接检验”“高效焊接方法”“材料力学性能”等辅助课程,并设置了与之相辅的专业实验、焊接实习、本科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教育。旨在培养较为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却不讲焊缝代号,开设专业英语却不够重视,学习电工学却脱离了焊接电源等等,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根据目前的培养计划及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可以对焊接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如下的整合与优化:(1)强化材料科学基础的作用,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焊接连接归根结底是材料科学和机械科学的范畴,从原理的深层次方面研究焊接技术,比泛泛地研究表面上的知识要更深刻。(2)重视焊接自动化课程。焊接自动化技术是先进连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焊接结构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现行的自动化课程范畴太广,与焊接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深化自动化课程与焊接专业的结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建设创新课程,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行业交流、校企合作。(4)大力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突出焊接的实用性教育。现行的焊接专业课程范围广但不够精专,教师为了教学目的填鸭式讲解焊接的相关知识,学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5)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实际,搞活教学教研。(6)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的认证考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可以适当提前对学生进行焊接专业化的教育。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到大三才能接触到专业课程,而大四只有半个学期学习专业知识。看似4年的焊接教育,其实只有一年半。因此提前焊接专业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焊接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3 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研究
独立学院作为焊接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之一,主要开展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瞄准市场对各层次人才、各岗位的需求,培养出各具特色的高水准人才。
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鼓励和引进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针对企业对各岗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要求学生先在学校里根据焊接专业的培养计划完成基础理论的课程学习。然后,在企业里根据专业的要求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实训和实习。此外,鼓励学校与企业相互建立基地和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针对自己的生产项目对学生提供实践训练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的企业实践,锻炼自身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焊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实践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缺乏焊接高技能双师型教师,使得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尽管有些教师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且拥有企业工作和实习经历,但其仍对现代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的信息了解不足。
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即掌握现代教育的要求,又掌握焊接行业、焊接领域对技能的要求,能够应达到“学术”和“技术”上的双高要求[4]。为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学校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企业实践计划。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保证教师在企业工作和实习经验上的高水准,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5]。
3 结语
本课题围绕独立学院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确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和优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科研创新和注重实践能力的思维模式。根据“大工程”的工程理念,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焊接带有明显的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的特点,结合焊接专业的特色市场的需求,着力进行多样性教学训练模式与实践的研究,促进焊接工程多层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实践,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摘要:独立学院为实现培养面向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课程体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努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文章以“校企产学研共同体”需求为基础,构建了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全面提升了江苏科技大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建成适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全面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焊接,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元良,陈辉.论高校焊接人才的培养[C].北京:2006中国科协年会,2006.
[2]吴林,方洪渊.中国焊接高等教育60年[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2(4):14-20.
[3]罗键,赵国际.高等学校焊接专业方向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新方法与实践[J].电焊机,2010(10):1-5.
[4]吴明清,王真.我国焊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现代焊接,2008(12):11-13.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创业意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改变被动就业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的毕业去向问题。各高校也积极响应此政策,开展创业类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做报告,设立创业实验基地,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仍然很小,而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直接因素就是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大学生只有拥有一定的创业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创业动机,才能进行创业行为,达到创业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以及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在此前提背景下我们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进行调查,我校2010年6月份有第一批学生毕业,截止到2014年3月份,共有6723名毕业生,成功进行创业的学生10人,这10名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带动30个社会就业岗位。学生创业的人数比例比较低,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直接因素是创业意识,因此要想提高本校学生创业比例,增加创业所带动的就业岗位,必须培养并增加学生的创业意识,本课题针对此情况,对本校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调查并分析,借此提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方案,具有实践意义。
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学生创业意识是影响学生自主创业的直接因素,而在平时工作中了解到不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模糊:有的认为创业太辛苦,不如找份稳定工作;有的认为创业是就业中的最后一个砝码,轻易不采取;也有的认为创业太难,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对于创业没有清晰的认识,本课题针对本校学生创业意识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分年级分专业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提出关于本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建议方案。
截止至目前我校创业培训共培训学生人数为2000余人。打印创业证书人数为3人,学校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并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领导、统筹和协调全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磨练创业意志、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本调查于2013年3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2009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的专业有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艺术设计等20个专业。本调查全部以问卷方式进行,参与调查有效人数为200人。本研究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所得数据按其百分数排序,以获取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兴趣、认识和评价。
虽然中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多。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创业意识强,对创业感兴趣,但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渴望创业教育。在问答“你是否想过自己要创业”的选项中,选择“想过”的学生占70.1%,选择“没有想过”的学生占14.4%,选择“无所谓”的学生占15.5%。在被问及“你对创业感兴趣吗”这个选项时,回答“很感兴趣”的学生占23.5%,回答“感兴趣”的学生50.1%,“不感兴趣”得学生占26.4%。期中二者加起来的比例高达73.6%。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梦想,对创业情有独钟。同时大学生对创业抱有兴趣和热情,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迫切希望学校开设创业选修课程,加强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方针。政府各部门和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大学生创业活动风生水起,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还不到大学生总人数的2%,相比发达国家大学生20%-30%的创业比例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的氛围,大学生创业政策本身亟待完善,政策执行力不强。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独立学院学生对创业充满激情和理想,对创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认识,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表现出迫切的愿望和期待。但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创业经济不足,创业知识、能力、素质欠缺,创业信息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创业能力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等问题。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迫切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高度重视,营造独立学院学生创业的氛围,在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予以扶助和支持,搞好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提供配套完善的服务,建立独立学院学生创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国家、社会、学校联动,实现学业、就业、创业的联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8.
【数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数信学院学生会章程10-12
学院人才培养研究06-08
学院人才工作经验交流12-01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05-19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论文08-22
哈商大工商管理学院创三个能力人才培养模式07-04
福建工程学院优秀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doc07-08
玉林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11-18
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换届选举 - 中南民族大学--培养民族人才10-19
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