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2024-09-23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共7篇)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1

摘要:科学合理编制课程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稳定教学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表的编制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通过合理调配, 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高效和最优运转, 使编制的课程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一、课程表的编制原则

课程表一经制定, 将成为教学管理文件, 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严格执行, 编制科学、合理的课表,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政策性。

课程表内容编制的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 必须根据其规定的课程及学时数排课, 不得任意增减。

2、科学性。

课程表编制要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工作强度、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在一天和一周中始终保持上课的高效率。 (1) 先主后辅, 即主干课程排在前 (上午、前半周) , 辅课、选修课程在后 (下午、后半周) ; (2) 先专后基, 即专业课程排在前, 文化基础课程排在后; (3) 先老后新, 即同一课程资深教师排在前, 新教师排在后, 便于新教师听课; (4) 主辅交替, 即主干课程与辅课、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交替安排; (5) 理实交替, 即理论课与体育课、实验课交替安排; (6) 人物兼顾, 即课程表的编制既要考虑人 (学生、教师) 的因素, 又要考虑物 (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体育场地) 的充分运用, 减少闲置和浪费, 尽可能使人与物等诸要素相互兼顾, 发挥最大功能, 获得最佳效果。

3、稳定性。

编制课程表时, 要全面考虑、审慎制订, 一旦形成, 要相对稳定, 维持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4、执行性。

课程表是重要的教学管理文件, 形成后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人不能例外。

5、民主性。

课程表的编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要并尽量满足,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6、整体性。

编制课程表要统筹兼顾, 把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班会等内容统一纳入课程表, 保证这些活动能按计划正常开展, 发挥课程表的整体功能。

二、课程表编制程序

课程表编制是是一项业务性、科学性很强的教学管理工作, 是合理组织教学正常开展的过程。通常, 课程表编制程序如下。

1、认真收集信息, 做好编制准备。

收集准确的信息是编好课程表的重要基础, 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收集。

(1) 课程信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列出本学期每个班级需要开设课程的名称、总学时、周学时等信息, 不遗漏或重复;

(2) 教师信息, 根据学校师资现状确定每个班级的授课教师名单, 收集每位教师授课班次、门次、是否需兼顾其他因素 (如避开行政兼职教师的例会) 等信息, 报请分管校长审批。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选课的需要, 收集、整理授课教师的姓名、职称、所在教研室等信息, 供学生选择;

(3) 班级信息, 包括班级名称、专业、人数、班干部、课代表等。

2、分析综合信息, 精心编制课表。

信息收集后进行汇总、综合, 着手进行编制。因信息繁多加上限制条件, 编制者要具有良好的统筹能力,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注意力高度集中, 按编制原则进行编制。

(1) 先排公共课程。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应用、英语涉及专业、班级多, 一名授课教师需在多个班级授课, 首先编排便于分散教师的教学强度。

(2) 合理分配某课程每次课之间的间隔时间。为避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接受, 某课程每次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尽可能平均分配, 但偏重于实践的课程每次课之间的间隔可以短一些, 如计算机理论与上机操作练习课, 实验实训课需连续安排,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完整性。

(3) 合理安排一天、一周的课程。排课时要科学利用“人体生物钟”, 一天内, 将难以理解或比较枯燥的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1、2节, 比较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安排在上午3、4节或下午;一周内, 据观察学生在周一和周五学习状态欠佳, 编排时将学习难度大的课程安排在周二至周四, 难度小或体育、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在周一、周五。

(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同一门课程多名老师授课, 尽可能避免重叠, 以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场所与设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同时便于相互之间听课、取长补短。

(5) 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在不影响教学规律、编制原则的基础上, 对授课教师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以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 充分考虑教师授课时间的均衡, 不在同一天内安排较多的课程, 避免教师过度疲劳;对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距离学校较远和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教师排课时间尽可能给予照顾。

3、仔细核对、修改, 进一步完善。

课程表编制后, 对照收集整理的信息逐一核对, 及时发现遗漏或冲突。继之将课程表草稿发放给教研室进一步核对授课信息并请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信息反馈后进一步完善, 再次核对无误后报清领导审批后公布。

课程表的编制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当前, 职业学校迅猛发展, 对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课程表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各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改善教务管理办公的软硬条件;同时, 提高排课人员的综合素质, 妥善解决排课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科学、合理地编制课程表。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2

一、把握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

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规划。因此,学校课程规划要结合国家课程、地方特色、学校发展需要、教师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等多种因素而进行规划,要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和改革,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我们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理念层面,这个层面指的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二是哲学层面,这个层面指的是必须有理论的论证过程,并指导实践;三是行动层面,这个层面指的是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析。只有将各个层面的因素都考虑周全,才能够编制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合理规划。

二、搭建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践框架

学校课程规划包括学校SWOT分析、学校愿景和使命、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机制、课程保障机制等内容。

1. 统整学校课程的内容

在搭建课程框架时,需要对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从提高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如我校在课程规划内容设计时围绕学生发展目标这条主线设计了三个模块群:“健康人格”类课程,其包括体育、心理健康、自然学科、社会实践;“美好心灵”类课程,其包括艺术、人文、修身;“批判精神”类课程,其包括演讲与辩论、社会调查、法治与社会、宗教与道德、国家与政治,这些课程为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规划。

2. 制定学校课程规划要立足“三个基于”

学校课程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因此,在规划时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因素,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立足“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在学校传统和发展、优势和劣势、愿景和使命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二是基于标准,处理好国家课程标准与校本化实施的关系,准确地找到理想课程与现实需要的平衡点。三是基于合作,学校课程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参与的主体是专家、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规划具有民意基础,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3. 提供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学校在编制课程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来保障课程规划得以顺利落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各个层面的专业性是否足够。因此,学校要在三个层面上用“力”:一是管理层面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课程的领导力;二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执行力;三是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发挥专家的指导力。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3

一、什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行动文件。实施计划是在理解与把握《课标》和《实施方案》精神的基础上, 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制定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文件。

二、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制定各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内容的标准, 为地方与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各地按照《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根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产物, 有利于国家课程政策的正确执行, 并能对学校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起到直接的指导性作用。

(一) 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本质上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就是将国家意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真正从实际出发的实施计划有利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结合学校体育文化资源和学生基础制定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行动计划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创造性执行《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 也是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

(三)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有效性与适应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同时综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适应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标》、《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地再创造以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过程。

三、如何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一)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1.个性化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应在实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过程上,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求, 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等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实现统一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

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学生的实际, 以及地理、气候等, 建构本校的实施计划。

3.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中, 既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实施所作的规划与设计,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具体指导与标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1.科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 增强课程实施计划的可行性。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方面, 是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影响, 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时, 应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第二方面, 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等。这些分析能够对学校的内部环境形成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 加强学校健康课程计划的现实基础。

2.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反映学校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引领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既要体现《课标》的精神, 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既科学又可行的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中, 必须明确阐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 以凸显学校的独特价值, 增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表达。

3.制定校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全面达成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课标》的目标与内容 (标准)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可分解性。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必须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才能得以付诸实施。从纵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从横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具体的细化策略见前文。

(2) 可实现性。所谓可实现性, 一方面是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实现目标与创设条件的契合;另外一方面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一定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

4.建构合理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纵向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有机衔接与统一;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计划的横向结构——各种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

5.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明确提出对本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据可依、有案可稽, 以增强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 促进教师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上的协调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一般应包括:目标的确定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6.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学”和体育教师的“教”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应包含对学生体能的评定、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体育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以及健康行为的评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为此, 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四、制定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步骤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或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负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工作。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组织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核心成员等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校外的课程专家参与, 利用课程专家丰富的课程理论认识提升学校课程计划的科学性。

(二) 学生需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了制定出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求, 又适应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要全面地搜集有关学校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对比性分析, 寻求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三) 拟定实施计划

在深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精神与全面了解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撰写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四) 征求意见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草拟后, 要广泛征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体育教研员、家长的意见, 尤其是学生的意见, 集思广益, 利用众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

(五) 修改实施计划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梳理出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合理意见, 进行修改, 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六) 审核并正式颁布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 一般先由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职能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承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 对学校呈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并及时将审核的结果反馈到学校。在经过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正式颁布并实施。

(七) 实施并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本身却是相对静态的, 即使实施计划制定得再具体, 也不可能考虑到动态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 只有通过对实施情况不断追踪, 不断调整实施计划, 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不断完善。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4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改革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使学生掌握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本课程在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模具制造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 本着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为模具装调维修实训、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为进行模具制造提供技能训练, 为培养从事模具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 课程改革目标

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使学生掌握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 培养学生在模具制造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座谈, 参与课程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 了解与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有关的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 参照模具、制造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针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模具设计能力和素养进行科学分析。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冲模制造、塑料模制造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模具制造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方面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 并融合了模具制造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 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团队围绕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教改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学情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渠道,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针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具制造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所涵盖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进行了岗位工作分析,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按照模具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确定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三) 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采用6个学习情境 (如表1) , 总体学时要求为132学时, 各学习情境按照模具制造的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的排列, 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将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以及装配等内容以中等复杂程度真实模具中的零件为任务载体, 设置冲模导柱加工、冲模导套加工、冲模模座加工、塑料模型腔加工、凸凹模电加工和模具装配技术等六大情境, 注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任务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方面) , 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制造模具, 并通过实践过程训练, 学会制造一副成功模具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等) ,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 教学模式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程特征, 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在“校中厂”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真实模具为载体组织教学, 以实践为主, 进行整周教学。

在理实一体教学中, 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冲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塑料模为载体, 学生在冲模、塑料模制造及装配全过程中完成规定任务。以学生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多种知识与技能,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模具零件生产、装配的工作过程, 完成一系列“任务”训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亲手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模具, 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验证, 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二) 教学方法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校中厂”模具实训车间进行, 边学习边实践,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在学习模具装配工艺流程制定时, 运用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读模具装配图, 思考如何满足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 讲解理论知识时, 根据需要可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 借助三维动画,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一目了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 由于数控机床有限, 我们让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机床模拟仿真操作训练。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增加企业考核权重。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特色

(一) 实现课堂与实训车间一体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哈尔滨中德特种材料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二)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引入行业标准, 融入职业要素, 以企业真实典型模具为工作任务载体, 按照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化,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模块平台。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模具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将本课程制作的产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可以说, 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该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5

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 其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只规定了学习达成目标, 而没有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与教学进度, 这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但同时也导致许多一线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教学单元时茫然不知所措。尤其是新工作的教师因缺乏经验, 教材分析不系统, 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 导致对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的能力较弱, 又由于体育教材本身缺乏系统性编排, 阻碍教师的系统化教学, 也造成了许多学生项项学一点, 项项都不会的局面, 常常吃“夹生饭”达不到教学目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从一个水平阶段、一个学年及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 还是出现了“教不完”、“教不深”、“教不明”、“教不好”的现象。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水平目标定位、从水平目标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解析过程中和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落实上还有一定的偏差, 不利于学生对某些内容深入而有效地学习, 从而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前必须进一步解读目标、分析调整、有效重组、合理搭配、单元化编制, 并能根据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制订可行的单元计划, 并落实到课时教学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价值

单元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相配套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或“板块”, 它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 是一个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一般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 反映“学理”的过程, 有助于在一段连续时间内进行系统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可以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与掌握。基于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单元”编制的研究、格式的分析和内容的梳理, 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至少有以下三个价值:

1. 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课程标准提供给教师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级目标体系和一个内容框架建议, 它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它把原来小学阶段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大的水平目标, 每一个水平目标下又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 但没有对教学内容作具体要求, 导致因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出现了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随意性。教学单元构建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教不完”、“教不深”的问题;其次, 教学单元的出现有利于我们教师随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解决教学中的“教不明”、“教不好”的问题, 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 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单元的合理构建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整个框架。有时同一项目的教学没有单元化放大课的教学过程, 甚至以课的小过程代替了单元的大过程, 淡化了单元的概念实质上是肢解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构建单元的过程, 就是把这些单一内容的“点”连接成相互关联的“线”, 在此基础上, 了解和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是水平阶段目标要求的落角点, 也是课时教学的指挥棒。

3. 有效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由内容体系确定目标体系的倒置现象, 使体育课目标达成的灵活性增大。教学内容的单元构建, 为实现课程五大领域目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单元化编制教学能使教师从传统的只关注运动技能, 转变为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与技能, 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为全面实现五大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单元”编制的内容与策略

1. 教学目标解析

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总纲领, 目标分析与教材编制是关系体育课程目标达到的前提, 教学目标更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从水平目标、学期目标、主教材、运动技能达成要求、教学建议、课时安排等进行系统分析, 有效整合, 形成系列, 来达成课程目标。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是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是某一年级某一项目的目标, 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 同时又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纲领, 具有纽带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应包括五个领域的目标, 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具体目标应该明确、操作性强, 同时教学计划制订时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 有效实施课程总目标必须形成教学目标链, 即五级目标管理:水平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效果目标。效果目标就是运动技能达成要求, 根据适切性、渗透性的原则, 把各个水平的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安排到各个学习内容中去, 形成了若干个以运动技能或身体健康目标为主的学习单元。

2. 内容系统梳理

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而选择与组合。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锻炼经验构建富有情趣的体育教学活动。综观小学三个水平、六个年级的教学阶段, 应围绕递进性、循序渐进性原则, 合理重组, 科学梳理, 通过调整、筛选、开发、组合、创新, 构建递进式的教学内容系列。按每类教材纵向的选择具体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分八大类:走和跑、跳跃、投掷、球类、技巧、基本体操、校本 (乡土) 体育、体育与健康知识。然后,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 对教材进行了纵向梳理, 分别落实到每个学期, 使水平目标与每类教材一一对应。例如, 以往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过于突出竞技性, 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之间的关系, 以为田径项目就是田径教学, 忽视了田径各方面运动技能的培养与发展, 现在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趋向于能力的培养。如走和跑类, 确立直线跑、快速跑、曲线跑、接力跑、定时跑、定距跑等单元主题。同时, 我们还对小学阶段12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系列编排, 让教学内容更清晰、更有序, 便于教师教学。

3. 教材重难点分析

在单元编制中, 针对主教材应纵观教学内容的各阶段要求, 并对重难点进行纵向分析, 了解动作做法和要点, 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把重难点分配到教学课时中去, 通过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来完成单元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见下表) 。

4. 教法学法建议

针对单元选择的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设计的编制中应对单元中的各课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法预设。可以通过图解、组织、练习方法、器材资源、教学评价进行合理的思考。一线教师更要结合校情、生情、师情就教法与学法思考自己的教学计划, 以及辅助教材的搭配。最后, 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教学后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建议。

四、“教学单元”编制的类型

1. 运动技术单元

主要以某个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组成的单元, 功能与特性以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 以传授、练习为主要内容。例如“跨越式跳高”、“篮球三步上篮”、“跳绳”等。

2. 复合型教材单元

复合型指以两项或两项以上教材为组合的教学单元, 这种单元教学尽管是复合的, 但它始终有一条教材主线, 而且排列也是连贯的。由于单一的教材单元教学方法简单, 手段单一, 容易使小学生乏味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出发, 合理而又适度地构建复合型的教材单元, 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如:投掷与接力跑、篮球与跳远、跳绳与游戏等。

3.主题活动单元

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 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融合于身体活动之中。这种主题式单元以情感体验和发展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 突破了传统教材单元对体育教学的束缚, 使体育教学能够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校的各类活动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延伸, 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例如“武术”、“体育节”、“主题长跑”等。

4. 活动能力单元

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 它以娱乐、提高活动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游戏活动和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 发展身体活动基本能力与素质。例:“跳跃能力单元”、“快速跑的游戏”、“投准的游戏”等活动能力单元, 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多种器材的组合, 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5. 器材开发单元

教学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 器材开发也是教材创编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可以一种器材或场地的开发设计学习单元, 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新游戏、新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某种特殊的器材与场地的开发,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模仿、创编、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 运用于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 “汽车轮胎的妙用”、“运用竹竿多形式跑跳”、“快乐的呼啦圈”等。

五、总结与建议

研究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单元编制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主要方法之一, 多元化编制是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方法与策略之一。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直接进行单元式备课与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中,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场地、器材、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特点展开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学单元的编制教学内容更具有系列性、指向性, 教学评价也便于统一性、合理性, 为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空间。单元多元化编制与构建促使教师重视教学目标的有效制订、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的准备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季浏,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17~220.

[4]王宝.体育教学中课堂内容选择的六项注意[J].中国学校体育, 2004.5.

[5]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付明萍.樊江波.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 2008.4

在课程计划编制中开展程序研究 篇6

一、编制方案的制订

1. 分析校情,确立目标

校情的分析主要从学校的办学特色、限制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各角度展开。我校对本校校情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确立了学校课程计划的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坚强不屈的毅力;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对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拥有对是非的分辨与选择能力,在原有基础上使个性与特长得到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能够理解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道德、专业情操、专业知识,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课程建设目标: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构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经历、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

2. 学习理论,统一思想

我们把学习分为两个层面。一为管理层。管理层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领航者,比实践层更为重要。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利用行政会时间,组织了多次活动学习《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及兄弟学校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经验、教训等。二是实践层,即通过政治学习、教研组活动等各种形式,交流学习体会,传递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先进理念;确立相关学习主题,使之变成教研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先进理念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海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历任校长都坚持课改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因此,长久以来,我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带小组。现在,这些教师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了高质量的探究课题,成为了比较有特色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而这一切使此次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教师们对课程计划的认识既迅速又准确,因为一直以来我校都是这么坚持的,而此次只不过在回顾总结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二、编制方案的实施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原则是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建构学校课程计划的各板块。以“课程设置”为例,我校各部门分工如下: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由教务处(教导)负责,编制该学年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拓展型课程的具体安排及说明由教务处(教导)和教务处(政教)负责,包括我校学科类、活动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专题教育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社会实践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主题活动安排表等。探究型课程的具体安排及说明由科研室负责,年级课表及特点说明同样由教务处(教导)负责。

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 篇7

不久前, 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研室在苏州市召开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创建学校体育特色”教研工作研讨会, 感触颇深。在会议结束后,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笔者认为, 一个相对完整的体育校本课程需要有以下15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 即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课程设置理念、课程设置的总目标、分解各级目标及学时、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结构、课程实施方案与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设计“校本课程”审批表及批复、编写教学单元或活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相关过程性材料、参考文献与附件。

一、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调研, 找出“课程设置的依据”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凭空想象的, 需要充分的理由和数据进行佐证。因此, 笔者认为, 在写依据时可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思考:

1. 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原有基础。

3. 相关的理论支撑。

4. 各种前人研究的、相关的实验结果以及数据。

5. 学生、家长、社会对课程认可度的相关调查, 且相关的调查问卷可作为课程文本的附件编入书中。

6. 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师资保证。

7. 学校的课时保证和经费保障。

8. 有关课题研究的鉴定, 或相关专家、部门、团体对课程的评价。

9. 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审批函以及批文。

二、根据调研的依据阐明“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是对课程的学科特质的一种界定和价值取向, 也是给课程的一个明确的定位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对此, 在制订课程时应当根据课的特质对课程进行定性, 这种定性就是要告诉大家这是一门什么属性的课程, 属于哪一门类 (学科门类) ;在课程的价值上能起到的作用和应该产生的效果, 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 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对学校的办学、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和家庭、甚至国家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三、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设计“课程设置理念”

“课程设置理念”应该是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办学思路的一种目标追求。笔者认为, 在设置课程理念时, 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 突出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 突出课程的育人作用, 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思想保持一致。

2. 紧扣或结合学校已有的办学思想、思路, 及学校的育人目标。

3. 抓住事件的精髓、核心, 尽可能地做到既说明问题, 又言简意赅。

四、根据课程的设计理念设置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课程的定位, 也是课程的归宿。在设置校本课程总目标时,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 紧扣课程设置理念, 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

2. 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教师、学校将产生哪些变化和发展。

3.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能学会或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4. 学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

5. 课程的开发将对国家、社会、家庭产生什么影响。

五、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分解各级目标及学时

课程的学年、学期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下位目标, 是对“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分解, 也是进行“单元教学”、实施课时教学的主要依据。在确定各级目标及学时时,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根据课程总目标制订学年目标, 根据学年目标制订学期目标, 根据学期目标制订单元目标。

2. 根据学年总课时数确定学期课时数。

六、根据课程的各级目标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

所谓设计思路, 就是对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考, 及达到课程目标的主要路径。在明确设计思路时,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 构成课程规划的基本原理。

2. 课程规划由几个部分组成。

3. 如何实施规划的课程内容。

4. 通过课程的实施最终达到什么目的。通俗地讲, 即“起点在什么地方, 准备到何处去, 怎样去的问题。”

如, 确定体育学科教学思路时, 第一, 要确定选择课程的依据;第二, 应根据目标或教材体系, 划分各学段或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或教材内容;第三, 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或教材内容拟达到的目标或水平;第四, 课程将对学生的学习如何评价, 还需要哪些支持等。在此, 以××学校的《篮球》校本课程为例予以说明, 如下表所示:

七、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建构课程的结构

“课程的结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框架时, 要考虑以下五点内容:

课程内容的构成课程设计原理

篮球文化

篮球基本技术兴趣与内驱力

篮球游戏

1. 课程架构和架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按照课程形成的规律, 进行排列和梳理, 形成课程“框体”。

3. 按照课程形成的规律, 理清相互之间

的关系, 进行排列和梳理, 形成课程框架, 注意相互、横纵之间的逻辑关系。

4. 制订各年级的“教学单元计划”或“活动单元”。

5. 回到课程的总目标上。

八、在课程结构形成的基础上拟定课程实施方案与管理

课程实施方案是实施课程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实施方案”也是一种操作规范, 更是操作的依据, 甚至可以作为课程的法规性文本, 在写方案时, 要有课程开发的领导小组, 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指南或学校的有关决定;要有课程的名称, 实施的范围 (年级) 和时间;要有实施课程的课时保证和学时安排 (也称课时计划) ;要有相关的学生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学校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建设评价、评价的组织等, 并制订出相关的评价标准, 确定学生学习评价的成绩, 以及在相关学科中的评价比重;要有相关的师资状况分析和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计划, 并在师资培训、器材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要有对教师实施课程情况的考核并设计相关评价表;要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学主管部门上报的审批表。

九、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重要环节, 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完成, 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对此, 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 本课程拟采用哪些教育教学方法。

《篮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实施手段实施途径技能上层层递进体育课大课间技术上螺旋上升课余训练

降低篮框高度, 培养兴趣等体育课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3. 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 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同时, 如何与课程的育人目标相结合。

5.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

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十、在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后拟定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建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础上, 在撰写课程评价内容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 学生的学习评价。

2. 教师的教学评价。

3. 学校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

4. 课程建设评价。

十一、如何实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实施课程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具体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时, 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学校怎样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整教师继续教育策略和课程的内容, 进行校本培训。

2.在本校师资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拟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解决师资问题。

3.学校如何将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研究、培训相结合, 并在针对师资培养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哪些保证等, 以及如何确保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与课程实施同步进行。

十二、要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校本课程开

预期目标

人人懂篮球

人人会篮球

人人会看球、能打球发的《申报

与审批表》

《申报与审批表》是国家、地方、学校实施三级管理的基本规范, 也是规范建设校本课程、完善校本管理的需要。通过申报与审批制度, 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规范管理, 而且还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并且, 作为实施课程的一线教师, 也需要有一个有力的“支撑”和依据。因此, 一定要有一个《申报与审批表》。

十三、编制教材内容的教学单元或活动单元的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的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编制单元教学计划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根据课程需要的学年总学时数, 确定学期的学时数。

2.根据学期的学时数, 确定若干个教学单元。

3.根据教材的体系和教材的难易程度, 把教材内容分切到各个单元教学计划之中;也可以在“大单元”的计划下, 划分若干个小单元。

4.根据单元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教学。

5. 根据需要, 可以采用“单一单元”、“复式单元”、“综合单元”等形式安排单元计划。

十四、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性材料

过程性材料主要包括照片、师生竞赛、业绩照片材料、专家评价、各种表格等。把过程性材料收纳到课程建设之中, 一是为了证明一个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经历了一个“生命孕育”的过程;二是为了增加课程建设的厚重度。

十五、校本课程的附带材料

上一篇:BIM人才培养研究下一篇:培养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