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的技术

2024-09-23

培养的技术(精选12篇)

培养的技术 篇1

在现代游泳技术水平中, 体育的游泳教学, 使学生懂得游泳锻炼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训练中, 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体育的游泳教学, 使学生懂得游泳锻炼的价值, 认识到游泳的好处, 是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能促进人体的身体健康,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学生学习蛙泳, 爬泳, 仰泳, 蝶泳技术, 能增强体质有重要的作用。

1 游泳技术的水平

运动员的游泳速度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 是运动员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比赛中, 优秀的技术动作和有效的力量分配不断决定着比赛的发展和成绩, 这是运动员通过自己的感官、习惯、思维判断支配身体个的思维过程。运动员的良好技术的培养, 要在正确认识技术动作的重要性和专项水平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理沦与方法, 在不断的训练的各项赛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一种过程。下面是我针对训练技术的观点:

1.1 适当地进行基本的技术练习还可以有利于增进大脑与肌肉之间良好沟通。

在做基本都动作技术练习时, 前段时间要牢记熟能生巧。不必太过死板练习, 试着做一些细微的调整看看自己对新动作的掌握程度。最后要做到动作的自由化, 与身体的一体化。

1.2 每一种基本技术练习都应该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技术对于运动员的的身体而言也是一种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 肌肉学会了如何用力才会使力量在水中不会流失更有效率。在对这些有利于肌肉适应的技术动作有关, 同时对滑水的质量也有提高作用。

1.3 太长时间的技术练习对动作的改正并不是很好。

由于身体过度疲劳, 注意力的不集中, 使得练习的效果会显著降低。最好没一组练习中间间歇20~30秒。不断练习一段时间后, 动作会越来越流畅、轻松, 准确和省力。

1.4 如果水中腿部效果较差。

应当在做基本打腿练习时, 戴上有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灵活性的用具来提高感觉能力。比如脚蹼可以帮助你将将自己所需要的力量和能力发幅度发挥, 这样适合心理状态, 能较快掌握技术, 并且成绩也能迅速提高。

1.5 对于新手来说, 进行基本技术练习的时间要超过下水配合的时间。

在技术动作的不断提高的同时, 逐步的增加水中身体的配合。在运动员练习中, 也应该保持高度时间的基本技术练习。

2 游泳专项力量的培养

游泳运动员提高成绩, 技术是关键, 力量是基础。专项力量的高低, 决定了运动成绩。因此, 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专项力量训练中, 由于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更容易疲劳, 所以, 大肌肉群的练习是关键应当在前期安排, 小肌肉群的训练应当安排在后期。以摆脱在前后期练习中使用同样的肌肉群造成, 保证肌肉在每次练习后都能进行足够的超量回复。下面是我对专项力量培养的观点:

2.1 据专家统计表明, “游泳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培养要和游泳技

术动作的完美程度相结合, 主要工作肌肉群用力相似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例如, 据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 在自由泳技术中, 核心力量主要有三点: (1) 游泳的力量应由臀部发力; (2) 力量通过全身协调工作进行传递; (3) 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游泳的力量自臀部发力, 使力量传递到手臂。而就力量性质来说, 游泳运动员需要的力量是以快速力量为主, 尤其是短中距离的运动员。就动作特点而言, 游泳运动员首要是上肢肌肉力量, 其次是下肢、躯干力量。由于动作过程中肌肉用力在强度和速度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与等动练习的用力特点极为相似, 它的效果在于它能适应游泳运动员有效的克服随着该动作用力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大小的阻力, 因而, 等动训练法是游泳力量训练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

2.2 陆上模仿练习主要以做技术动作练习和慢速分解练习为主, 这样对发展专项力量有较好的效果。

它的特点是所需时间短、见效快。如前男子游泳多项世界纪录创造者施皮茨就喜欢用一种固定角度的拉力器, 来训练上肢肌肉力量。在进行慢速分解练习时, 主张采用以完美技术为核心运动员稍加改动长期练习。有人认为, 为防止肌肉拉伤, 不能在收缩一开始就达到最大紧张度, 而应逐渐增加用力。在比赛期, 如果只为保持基本力量, 则在训练过程中要主动提高自己对技术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2.3 要重视陆上练习和水下练习的配合, 这就是游泳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训练模式。

陆上训练会提高运动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专项力量的培养, 从而有效地增长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水平, 但是单纯的进行陆上练习对水中的前进并没有较大的帮助, 相反会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和比赛成绩, 在进行陆上力量训练后运动员在水中的动作协调性变差, 这就是游泳运动员常说的肌肉僵硬。不过, 陆上训练得到的效果可为水中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水中专项训练的提高又可为专项成绩的提高提供保证。陆上力量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 贯穿全身, 再加上运动员在水中的配合训练, 运动成绩会有很大提高, 也就是说在陆上负荷较大的时候, 水上的负荷相应可减小一些达到理论上的有效配合点, 这样运动员的整体负荷才得以平衡。

2.4 腰腹力量的训练, 竞技游泳是一项对全面身体素质考验的

运动, 在训练运动员上肢力量时, 为了运动员在水中更好的发挥力量优势, 必须加强腰腹肌的力量训练。训练时, 双臂和腿部力量都以腰腹力量为核心。在游泳前进时, 腰腹部是运动员保持身体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身体产生力量的部位就来自腰腹部。腰腹力量能够使运动员在水中的身体保持好水平姿势, 减小了阻力, 在水中能更好的技术动作发挥成效。运动员在进行腰腹力量练习的时候, 要尽可能地选择同游泳动作相似的无支撑练习为好, 例如俯卧式的腰部训练, 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收腹举腿、弓身、直腿抓、负重挺身、控背、俯卧撑等。

摘要:每个运动员都应具有良好的技术和较强的专项力量, 良好的技术是比赛成功的保证, 针对游泳的技术的培养概述出发, 提出了增长技术和培养专项力量意识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游泳技术,水平,力量

参考文献

[1]游泳项目力量训练研究杂谈, 2010, 6, 6.[1]游泳项目力量训练研究杂谈, 2010, 6, 6.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1991.[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1991.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游泳[M].1991.[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游泳[M].1991.

[4]史海立.游泳学与练[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2.[4]史海立.游泳学与练[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2.

培养的技术 篇2

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比例最大,它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能力。故事性文体占多数,还有应用文和说明文,这主要考察学生从图标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近年来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已经逐渐向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阅读的速度发展。注重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中考的一大趋势。因为阅读能力影响并制约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英语阅读不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乐趣并学以致用,那么长期有效的训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时却存在一些心理和行动上的障碍,针对目前情况,我校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是我校的点滴做法。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帮助学生理顺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其次,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为本。兴趣是成功的原动力,作为教材延伸形式出现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有趣味性,可读性,长短适宜,多种题材和体裁,选择结合学生学习的话题。另外,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年龄、心理等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以吸引学生参与为主,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可以稍高一点,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内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活动。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注意材料的内容,把握语言难度,经常能够结合当前课本所学内容。而且,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让学生在阅读过成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真正让她们意识到阅读并非是空洞乏味的活动,从而诱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生阅读技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题型主要有:完形填空、选择、判断、搭配、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等。

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旨题

主旨题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标题、作者的态度、目的、文章的语气等。我们首先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我们通常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找到:

(1)位于一段开头的段首句,(2)位于一段结尾的段末句,(3)若既不在段首,也不在段末,我们就应细心地在这段的中心部分去寻找;

2.细节题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除了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外,还必须弄清楚文中的一些重要细节或事实。细节题在阅读理解部分占相当大一部分,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原因、结果、文字结构等。3.指代题

指代题是阅读理解部分常见的一个测试项目,主要用来测试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词或词组的意义的理解能力。

当遇到不认识的而又是要测试的生词时,要通过上下文去进行猜测。注意与这个词紧密相连的前后几个词语的意思 其次,利用构词法来进行猜测。

前缀un-表反义词,如happy、unhappy,后缀-ment表名词,如develop、development,后缀-er、-or或-ist表同源名词,4.推理题

推理题是阅读理解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类题脱离字面理解的局限,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对作者的话进行推理判断,从而获得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推理题的答案往往在文章的字面上不会出现,必须依据已有信息来进行推理,不能脱离原文去主观臆断。因此,在做推理题时,必须从原文里找到推断的依据

阅读技巧 1.略读; 2.找读; 3.预测下文; 4.理解大意;

5.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

6.猜测词义; 7.推理判断; 8,了解重点细节; 9。理解文章结构; 10.理解图表信息; 11.理解指代关系; 12.理解逻辑关系;

13.理解作者意图;

以上这些我们要制作各种幻灯片,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接受,使学生对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产生兴趣。三 坚持和调动学生积极性

1.大量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每天要留一定的阅读题进行强化训练,一是训练学生做题的思维能力另一个是 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掌握答题技巧。

2.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口

3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尤其是完形填空题。根据上下文线索,从语篇层次上把握语言材料,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如何答题。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篇3

一、信息技术素养

(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

对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方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信息道德方面,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在信息能力方面,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善于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2、让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3、注意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训练,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力,搞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

4、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科学)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质的标志。

5、必须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信息素养形成应该有广阔的个性空间,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专业之路。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重点。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善待答题出现错误的学生,用一颗通融的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意与期望,并能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课堂上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满足其对兴趣知识的渴求。

2、采取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操作的特点,课堂上的讲解内容要少而精,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应用和思考,以此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更多地去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体验和创造结合起来,增加创造的信心,体会成功的喜悦。

3、开展分组式学习,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对操作性要求是很强的,但每个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可以开展分组式学习的方法,提倡小组同学互助学习。在小组中鼓勵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创新。

4、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注重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实践性,并且“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问题也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以后的发展创新奠定基础。

5、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卷或闭卷考试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考核方式,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采用分章节考核的办法。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是更新速度土匪猛进,要想提高生存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学习。本文综合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关于信息能力的培养框架,希望能对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技术素养在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培养 篇4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托兰斯认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改变沉闷课堂教学环境,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营造一种氛围, 一个能促使中学生思维从沉睡中唤醒的刺激, 那么, 如何营造这个“易起反应”的问题“场”呢?

问题起于感知, 立于思考, 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 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就是要以问题为主线, 要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并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索和动手, 这样才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在教学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探究, 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对问题情景的设置, 教材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学生在课外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有所接触, 但一般都不是从技术角度理解的, 通过举例、案例的讨论,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 做到“学”“疑”“思”相结合, 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基本来源,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也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运用, 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提倡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古语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质疑是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动力, 也是学生学会创新的开端。因为常有疑点才能常思索, 常思索才能常创新。因此, 作为教师,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敢于质疑;二要正确引导, 使学生善于质疑;三要因势利导, 使学生积极求异。并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一般应用的基础上, 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 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和想象猜测的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平台, 如果单纯地用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直观图片和教具、翔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知识的难度, 以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 指导并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及时交流和沟通, 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必要时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讨论、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尝试动手操作, 在体验与领悟中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材料,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要明确、简洁、恰当, 不要拖泥带水。为学生创造就所研究的问题自己提问的空间, 以便学生活动时有的放矢。学生只有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时, 才能主动探索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 才能激发好奇心, 只有好奇心才可以使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在体验与领悟中才能培养技术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以前那种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 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并且要尽己所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实践能力, 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潜能, 都能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去施展自己的能力, 都能建立起坚实的自信, 都能从事属于他们同时也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唯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自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尚智.《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开明出版社.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施良方.《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牟其善.《走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成长 篇5

——写给年轻技术干部的一封信

作为央企的xxx公司,紧跟着中国交通基本建设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扩展壮大,2009年产值规模跨上30亿平台,今年将攀登40亿的平台。作为xx局建桥的主力公司,xxx在桥梁施工领域处于国内领军位置,其产品结构中,除传统的水工和公路工程外,在铁路和市政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通过塞尔维亚工程已稳步进军海外市场,2013年元月中标合肥地铁1#线,标志着公司成功进入城市地铁盾构施工领域。

近几年来,xx公司同期在建项目有30~35项,根据中交集团和xx局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看到,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xx公司仍将是稳步发展。目前,xx公司主体员工中工程技术系列人员总数大约在450人左右(包括公司机关人员、项目领导、测量试验人员),其中近三年毕业的年轻技术人员占半数以上。作为“以自主组织施工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以桥梁为主要产品结构”的施工企业来说,我们的发展亟需壮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独当一面的成熟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从人才市场直接引进成熟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途经和模式相当有限,为此,如何“加快培养年轻技术人员,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这是企业应该认真思考和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为年轻技术人员,十年寒窗,学有所成,来到工作岗位后,也希望尽快成长,为企业建功立业,为自己创造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疑,“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成长”这个主题对企业和个人将是相得益彰的,但这个话题确实深刻而又宽广,以下笔者尝试粗浅地进行探讨:

一、目标和信心

儒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已不再时髦,对于我们凡人确实很遥远;“好好学习、成家立业、孝顺父母、努力为社会做点有益的小事”这种人生观确实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人的一生很短暂,而最精彩的20岁至60岁近40年的时间我们都在工作,因此,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努力实现,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建桥修路”一直被视为是行善积德的行业,此生与这个事业结伴我们感到很荣幸。接下来我们就“事业”或“工作”为主题进行讨论。

纵观历史,环顾四周,我们发现,没有目标的人肯定不会成功,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作为本企业员工,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企业家。之所以如此排序,我认为从终极道理而言,“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企业家”是平等的成功称谓。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没有航标就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人没有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前后折腾,这样会白白耗费我们的精力,确立了目标,我们在工作中就不会迷失方向。确立目标是容易的,关键是在目标确立后我们如何坚定信心,目标就象一对相恋的情人山盟海誓要白头偕老一样,而信心却是自那一刻起在漫长人生过程中无论贫穷和富贵、健康和疾病都不离不弃勇敢承担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承诺。有了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我们的事业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虔诚信佛的老奶奶,她有一个经商的儿子,他经常去印度经商,老奶奶叮嘱儿子,让他从印度请一颗佛祖的舍利,由于工作忙,儿子几次三番地把老人叮嘱忘了,这次从印度回来,走到家门口突然想起老人的嘱托,为了不让老人失望,儿子在附近从一条死狗嘴里拔下一颗牙,并用红布包裹好,回家后儿子把她交给了老人,老人把“舍利”供奉在佛翕里,每天用鲜花、水果供养,并虔诚地礼拜,就这样老人日复一日坚持着,最终她成就了“虹化之身”(据说,在藏传佛教中,虹身是最高的成就)。只要信坚,“虚假”的目标都能有如此的成就,如果我们确立了真实的目标,并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

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工程施工属于应用科学类和实践科学类,通过大学的几年学习,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我们要把知识转化成力量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项目施工就是我们实践的战场,无论我们今后会登到多高的平台,施工实践是我们必修的一门课程,为此我们要到施工生产第一线,到施工最前沿去锻炼、学习、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对于每个岗位,企业都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为了年轻技术干部能尽快进入角色,提几点粗浅建议供参考。

1、我们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几项专业理论知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力学》、《工程英语》。

2、我们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规范知识:《公路桥梁施工手册》《市政工程施工手册》《水工工程施工手册》《铁路工程施工手册》以及上述专业对应的现行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3、几个阶段应具备的技能: a、实习及技术员阶段:

①应掌握工程施工流程及项目部组成。首先介绍“施工”概念:“施工”是指遵照法律、法规、规范及合同约定按质按期将蓝图变成实体的活动。②施工流程:组建项目部——编制《施组》等相关施工指导文件——组织人员、设备、材料按制定的顺序进行分项、分部、单位工程施工——交工验收。

③项目部组织:项目部一般由项目领导班及六部二室组成,其下根据工程结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段。六部二室为:工程部、财务部、安监部、合同部、质检部、设备部、综合办公室、试验室。

④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掌握熟悉合同文件,主要包括:施工图、技术规格书、《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细则》,能够识别各个环节是否按《施组》《规范》《技术规格书》要求实施的,对施工阶段性成果进行正确检查督促,并填写施工相关记录,报请监理验收。

b、单项技术主管:组织编写单项工程实施细则和计划,组织人员、设备、材料按《细则》进行单个项目的施工,实施中进行正确指导,并组织相关验收。

c、工程部长:协助项目总工编制《施组》,按《施组》要求主持编制各单项《施工细则》,在总工及分管经理领导下,组织人员、设备、材料进行整个工程项目施工。

三、品德和方法

1、品德:品德包含很多内容,这里指的是“诚实”。说到“品德”大家一定认为又在说教了,其实不然,古语说:先做人再做事;其实是有道理的,“诚实”在于人其实比智慧更重要,她就象树根,虽然我们看不到她,然而她是大树屹立不倒的根基,又象“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样,你给出的是什么回报的就是什么,诚实的人总有一个好的人缘,有一个愉悦的心态,她会使你事半功倍。“诚实”之于工程技术人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科学技术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应该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除了大家都必须遵纪守法之外,很多人已不再关注品德,回顾一下世界历史,大家都会发现: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一旦绝大多数人都呈现忠厚诚实的普遍特征时,那里一定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幸福。企业也是如此。

2、几点方法:

a、多闻:应该多学习,多向大脑内灌输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知识是力量,当智慧之火点燃时,知识就成了燃料,使智慧之火越烧越旺。

b、多思:多闻只是将知识充填到大脑里,然而只有通过多思考,智慧才会燃烧,其实学习根本的目的不是向大脑内充填材料,而是引发智慧,“多思”正是导火索。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c、多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年轻的技术人员更应如此,也许你一个月、一年弄不明白的道理,一个不识字的作业工人能一句话让你茅塞顿开,多问能让我们更快进步。

d、多总结:我们应勤于总结,把我们的心得都记下来,这是一个好习惯,坚持下来我们自会受益。e、抱成团我们进步更快:如果我们都能无私分享彼此的心得,我们进步会更快。

F、一定要把问题弄懂:我们对事情常常一知半解,这是不好的习惯,对任何技术和环节应该把它弄懂,这样我们的成长会更扎实。

四、探讨几个问题:

1、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有“笑贫不笑娼”趋势的年代,我们的价值观也偏离了方向,对“功成”的定义也正在发生变化,“成为大款或高官”作为“成功”狭隘的定义,正使我们不知不觉失去了方向,于是我们拼命向那个唯一的成功标志——“大款、高官”攀登,我们偏离了原本自然的航线,我们变得烦躁不安,我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还可能使我们失去生活的方向。其实,“上帝”造就人类,就象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都是如其本然,千差万化而平等一味。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看到,人们都闷闷不乐,怨天尤人,总觉得别人什么都比自己好,上帝说:那我让你们满足吧!你们每人把“痛苦和快乐”都放进一个包裹里,把自己的包裹丢下,但同时必须拿一个别人丢下的包裹,人们欣喜地丢下包裹,拼命寻找自己满意的,很长时间过去了,最终大家都拾取了原来自己丢弃的包裹。成为最好的自己吧,让我们都如其本然地生活。

2、合理分配自己的体能: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跑到终点的人都是胜利者。我们应合理分配体能,20~35岁区间,我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还没有遇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困境,为此,年轻朋友们,我们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冲刺一把,但也不要过了头。

3、对“苦”的思考:上帝与人类开了个大玩笑,上帝把“最高的智慧和最完满的心灵”植入每个人的体内,但却没有告诉人类开发智慧的方法;千百年来,无数的哲人不懈地努力探索着破解秘密获取智慧的方法,终于有人找到了,方法是“主动而心甘情愿地去吃苦”,消息传出后人们失望了,千百年来人类固执地遵守着“趋乐避苦”的生活方式,如是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痛苦和平庸中;只有少数人,在有意无意遭遇苦难而勇于承受并坚持下来的人终于成就了伟大。伟人是这样,我们凡人智慧和灵性的成长原理也是如此。佛教释论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勇敢驱向你厌恶和逃避的东西,那里有使你心灵圆满的东西。“苦”或“苦难”用于生活在现今中国的我们这一代似乎已不太恰当,然而在职场激烈的竞争中,尤其我们年轻一代不知所措而又没有树立正确人生方向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觉是苦楚的。“趋乐避苦”是人类的一个误区。

4、空载的车不稳、空载的船易翻:在崎岖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适当负载的车比空载的车行驶得稳;航行的船也会因为适当负重,重心低而不会倾覆;自然的现象其实也在暗示人类一个道理:适当的承压前进,我们的人生才会平稳;整天游手好闲,同样不能阻止我们衰老的步伐,既然这样,不如始终做点有益的事,充实自己。

5、成功没有捷径:有这样一个广告词“成功没有捷径”,而在今天,我们到处看见的是“某某某成功的捷径”等等,万事万物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有一定过程和规律的,拔苗不能助长,这是我们知道的,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拔苗助长,即使我们做到了,我想它一定是不健康的。既然“成功没有捷径”,那就让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吧。

五、企业该为年轻技术干部做些什么?

1、心在哪家就在哪。有句话:四海为家,这句话表意是: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也可解读为:心在哪家就在哪。企业应该把每个员工特别是刚毕业分配的学生看成自家的孩子,如果企业真这么做了,孩子还会离家出走吗?

2、价值观再思考?我们企业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兄弟的贡献,如今一个身强力壮哪怕不识字的作业工人每天能挣到100~200元钱,我认为这是对的,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学毕业生,十年寒窗,有文化,只要他努力工作也应该获取相应的薪酬,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我们看到,有可能出现“让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二十年前的农民工“的趋势,我们应该思考?

3、幸福是什么?没有人能为“幸福”下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幸福是心得感受。我们企业的职工幸福观能否这样粗浅解读:三十年前,职工不愿休假,有的一年也不回一趟家,他们为了多挣几十块钱改善家人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幸福观。二十年前,职工也是这样,不愿休假,多挣几千元可以买台彩电结婚。十年前,情况变化仍然不大,他们为了多挣几万块钱,凑足首付买套房子,他们也幸福。现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我们感觉到:他们宁愿一年休一个月假而放弃1万元甚至更多的奖金。当一种观念成了大家共识的时候,它就像潮水一样抵挡不住,企业要发展,应该关注这类现象。中国的交通基本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但受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勤劳特质”的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工程建设仍然会呈现“工期短、施工进度压力大”的特征。具有“合理假期”的岗位和企业是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一个关键指标。一个高端企业应该具备超前的眼光,制定一个合理的轮休假制度。

4、“传、帮、带”能否再恢复成一种制度: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同时“邻居”一词温暖的内涵已不复存在。十多年前,我们的企业运作模式从原来的施工处变成项目法施工,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可惜的是诸如“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没能很好保留下来;曾经“亲如一家人”的感觉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隔阂和冷漠”,一大批指标和数字使我们变得“机械和麻木”,人们的幸福感正在下降。“传、帮、带”是我们的传统,过去她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今天她不再以一种制度出现,只是偶尔拿出来的摆设,年轻大学生刚到单位,有位老大哥带一带、帮一帮真能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应该使“传、帮、带”等优良传统再恢复成一种制度,并进一步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让“亲如一家人”的感觉再回到我们身边。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6

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来源于生活,镶嵌在生活当中。怎样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方式为我们解决这一疑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学来源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因此,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现的数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其功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1)联系实际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例如《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课题导入部分的“热身训练”环节:学生登陆教师指定的旅游网站,查找今年 “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旅游景点平均每天接待境内外客人数量。在交流信息环节,学生能根据所举实例发现像这样的计算,数据可以不必太精确,只需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好处和价值。此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估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任务驱动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仍以《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为例。在综合运用的“特别企划”环节,教师播放了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录象。真实的画面,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学们自发地想去帮助那些贫困中的孩子。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同学们通过网络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贫困地区的学生献爱心。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捐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估算全校师生的捐款数量等。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其教学流程为:从现实情境中识别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习新知——从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此之中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整理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使用“课件大师”课件制作软件制作了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

三、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课,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在虚拟小主人公“洋洋”一天的生活中。在综合运用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时间安排的信息,经过甄别、组织,运用于自己的周六活动时间安排中,通过人机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出一张具有实用价值赋于个性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喜欢抽象的表达方式,有的则喜欢具体的事物,而课本能够提供的知识与素材较为单调,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就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培养的技术 篇7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培养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篇8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 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我经常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 从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双手和大脑, 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技术, 在实践中求知, 从生活中体验。

在引入新课或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我常常先创设问题情境:或设计问题情境, 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 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 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或用实验现象启迪, 等等, 形成一定的“悬念”,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这比一开始上来就讲概念要生动得多, 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结构与稳定性”时, 我一开始并没有先给出“结构”与“稳定性”的概念, 而是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乒乓球走钢丝。一开始, 乒乓球肯定不能被稳定在细线上, 但当我在乒乓球的下方挂了一个较重的物体时, 乒乓球就可以立稳在细线上了。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然后我让学生分析原因, 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 很容易就引出了结构体的“稳定性”概念。接着我又和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结构体“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同的通用技术课课型, 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节课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节课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而不是一种方法贯穿始终,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制作课、实验课和构思课一般采用小组学习法与研讨法。这种方法便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力量。

概念、规律的导出一般采用教学案例分析导入法和情境分析导入法。这种方法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便于启发学生, 学生也容易理解得出的结论。

试验课、制图课和制作课一般采用试验法和示范模仿法。这两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手设计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培养的技术 篇9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教师多是“半路出家”, 从其他学科转型过来的, 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通用技术在本省实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 相关的书籍、资料很少, 网络上能查找到的资料数量也不多, 且良莠不齐。加上省市培训课时有限, 只给教师带了一下路。从而使得教师们在进行通用技术课教学时往往感到迷茫, 不知所措。这就要求通用技术教师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个人的经验, 一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领会其精髓, 学习《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明确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及相关内容。从而理解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体系。二是多钻研, 多探索。吃透教材, 理解教参, 另外还应该参看其他版本的教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技术方面的书籍, 以弥补自己技术理论方面的不足,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技术理论水平。三是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和教材内容动手做一些“产品” (模型) , 通过实际训练, 既提高了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 又能把这些“产品” (模型) 作为教具, 可谓一举二得。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 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 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 才能胜任通用技术课的教学, 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丰富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 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 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 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体现出资源是无处不在的, 但现成的资源却是很少的, 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有选择地寻找、开发和利用资源。

1、利用学生、教师身边的素材

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对教材的内容可作适当补充或替换, 充实教材内容。如在讲《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这一节中的“舒适”时, 我请了前排一位矮个子男同学和全班最高的男同学一起到前面来, 让他们互换外衣穿好。然后请二位同学活动一下手臂, 走几步, 问这样穿衣服舒服吗, 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觉。答案可想而知。讲“健康”目标时, 我拿出一盏灯泡会闪频的台灯, 关好门窗, 拉上窗帘, 打开台灯, 结果全班同学都说眼睛很难受。我再换上一只正常的灯泡, 两种结果一比较, 学生就能领会其“健康”内涵了。讲完四个目标后, 总结出人机关系在我们设计产品时, 是要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这样的设计整堂课下来,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学效果也好。而学生对技术课的喜欢, 是提高技术素养的保证。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选择和使用案例, 应服务于教学。通用技术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多, 但我们选择使用的案例不但要做到加深或拓展教材内容, 还应该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和思考空间, 让学生能构建出相关的技术知识。如在《经典结构的欣赏》一节的教学中, 如果只针对教材进行教学, 由于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不高。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座年代较久的石拱桥和本地古建筑三台九门堂二个案例作为补充, 分析、讲解它们在技术和文化两方面的异同, 学生兴趣较浓。又如在上《流程和设计》中讲生活流程时, 我引入了洗衣机洗衣的流程。加深了学生对时序、环节、流程的理解, 展现了流程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以此拓宽学习内容, 进一步说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流程。通过教学, 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爱学、乐学, 不但培养了学生技术探究能力, 而且提升了他们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 我还通过网络选择、下载了大量与教学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判断、思考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如在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时, 我下载了“毒瓜子”如何制作的视频资料, 结合教材给瓜子“美容”的案例来分析道德原则。在讲到可持续发展原则时, 我把自己在中秋节期间在县城几家超市月饼专柜用手机拍到的视频播放出来, 画面中这些如小山似的精美的包装盒大多数是用木材制成的。然而中秋节一过, 这些包装盒很快就变成了无用的垃圾。可想而知, 年年如此, 每年要造成多少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遐想, 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技术的运用应以人为本, 只有正确使用技术, 才能造福人类。技术的使用应坚持技术的人文引领。

在学习技术试验方法时, 我下载了汽车碰撞试验的视频片段来讲解模拟试验法。说明在特定的专用场所模拟现实的撞车事故, 以考察汽车的性能, 采用这种试验可以降低风险, 减少事故的发生。另外, 我还播放了计算机模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表面场景效果的视频, 讲解试验内容。最终得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中的技术设计原型并进行试验这种方法就是虚拟试验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培养了技术素养, 也增加了技术学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使将要学习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效率,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技术素养。如果通用技术课上, 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教室里说教, 学生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对通用技术课的兴趣。因此通用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提升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我们通用技术教师还应从多方面去开发教学资源。我在上结构强度的连接因素时, 就让学生到实验室利用木条动手制作出各种连接。在上金属加工工艺课时, 利用机械加工厂丢弃的一些铁皮、铁板等, 教学生使用划针、划规、样冲及钢锯锯条安装及使用等, 教学生怎样正确使用锉刀, 用钢直尺测量材料工作面的垂直度等。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 又克服了学校实验经费不足的现状。学生通过亲身训练, 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技术素养自然也就慢慢养成了。

通用技术的教学不仅是校内的教学, 而且还应该重视校外的学习。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学习, 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协调进行教育。如家庭生活中的购买物品、整理家务、烹饪等都是通用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另外如修理家里的桌椅、板凳、自行车等物品, 这些都是实施技术教育和培养技术素养的良好时机。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果园、花木基地去参观访问, 访谈实习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体验劳动, 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

三、加强技术试验,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试验既是技术学习的内容, 也是技术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意志品质具有的重要作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 加强技术试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亲身参加试验的实践过程中, 体验技术的魅力。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思想方法得到熏陶, 对技术有更为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 是把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基本途径。如上学生活动手册中“纸制桥梁的设计”时, 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3人, 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必备的器材。让学生针对活动提示进行实际操作, 然后对“纸制桥梁”进行承重试验, 完成试验后, 写出一份技术报告。每小组学生首先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构思纸桥梁内部的结构, 画出了草图。检查发现:各小组设计的内部结构各不相同, 创造思维比我想象的还活跃。最后, 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草图进行具体的操作, 制作出了内部形状各异的结构造型。再对自己的制作纸桥梁进行承重试验, 以两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作为一组重物, 通过悬挂在桥身进行测试, 要求每组同学记录各自“纸桥”能悬挂的最大承重量, 也就是其“纸桥”的最大承重力, 写出具体的试验报告。对承重不好的小组, 要求对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找出可能原因, 写出分析报告。通过技术试验, 学生的创造活力得到了激发, 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上“结构与力”这节课时, 为了说明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大小的不同, 我安排安排同学们进行试验, 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与试验, 最后得出在纸板拱度越大的情况下其抗压能力越强的结论。这说明了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技术试验对技术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而且是落实和实现通用技术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总之, 技术试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四、重视技术的思想与方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精髓, 立足实践、敢于创新是通用技术的特色。我让学生将技术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通过实践过程来领悟。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技术环境,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亲历问题情境, 产生了内外部需求, 并通过对方案的进一步构思、设计、交流、评价、分析和优化等一系列的技术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如在“系统的设计”的教学中, 我将抽象的系统设计理论知识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发现与求解过程进行有效的渗透, 以缓解学生学习系统的畏难情绪。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本地公交车系统,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要求他们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 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 (要素) , 对系统的不同要素 (如线路图, 站点等) 进行合理分析和改进, 再以部分 (要素) 回到整体设计、模型设计。然后让每组同学对改进的方案进行自评, 组内互评, 教师不进行干预。我发现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评价, 对有问题的方案加以整改, 最后将方案进行整合, 形成公交车系统的改进方案。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学技术, 能让学生比较深入领会系统的魅力所在, 同时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加以训练。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以磨炼和领悟技术的真谛, 不断加强学习, 广开技术思路, 进行研究和创新, 达到提高技术素养的目的, 最终实现本课程的目标。

摘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任务之一。对此, 通用技术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问题, 从提高教师自身技术素养、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重视技术的思想与方法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阐述。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学生,技术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通用技术培训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1]通用技术培训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篮球运动中跳投技术的培养 篇10

跳投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无论是那种跳投方法, 投篮命中率是关键。而要提高投篮命中率就必须在技术上充分了解跳投的技术方法, 在思想上肯定跳投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1 跳投的重要性及其技术分析

1.1 跳投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在篮球运动中, 传球与运球相互配合, 才是球可以进到篮筐里的唯一办法。[1]随着篮球运动的人数不断壮大, 规则的不断完善, 运动员身体素质也在不断增强, 篮球中的进攻、对抗、跳跃更是日益激烈, 在篮球激烈的对抗比赛中, 攻队运用不同的技术、战术进攻, 都是为了在比赛中夺得投篮机会;而防守对坚韧的防御是为了阻碍和限制对手进球得分, 所以篮球竞赛中攻守与对抗是一个热点。但篮球运动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重要的得分手段是跳投得分。

投篮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和球队的气势, 特别是跳投技术运用得极为普遍。因此, 增强比赛中投篮命中率是取胜的关键。通过观看比赛可以看到战术配合完成一次投篮的机会是很少的, 多数投篮是在快速移动或利用假动作和自身的身体素质制造出瞬间投篮机会, 利用快出手、高弧度出手或根据不同的防守情况争取瞬间变化投篮, 这样就对跳投技术有了很高的要求。

1.2 跳投的技术分析

跳起投篮简称跳投。它具有突然性强、出手点高和不易防守的优点。跳投技术动作可分为起跳、投篮 (腾空) 、落地三个阶段。

起跳:在接球的同时, 双膝微曲并收腹, 双脚左右或前后开立, 开立的距离不要太大, 与肩同宽为宜, 如果双脚左右开立距离太大, 会影响蹬地发力起跳。有些运动员习惯在接球时双脚前后开立, 但这样容易造成重心不稳。一方面在运动生物力学中, 两脚前后开立会使身体重心的前后移动, 导致起跳后重心不宜控制;另一方面在起跳腾空投篮的一瞬间腰部要有使身体转体的力使身体正对篮筐, 这样进一步增加了投篮的难度。

投篮:跳起投篮的技术方法和原地投篮的技术动作方法一致, 但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1) 投篮的出手点不能太低, 因为起跳的目的就是要增加空中高度, 如果跳投时的出手点太低, 等于投篮高度没有增加。

(2) 投篮出手要快, 在起跳时就使身体正对篮筐, 眼睛去瞄准篮, 投篮时借助身体向上的力快速伸臂、压腕出手, 动作快的同时思想也同样要快。

(3) 投篮要坚决果断、有信心, 思想犹豫就会扰乱投篮节奏, 影响投篮的命中率。很多人球一出手后就很快把手臂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应该有一定的伴随动作, 即出手后保持伸臂压腕姿势直到落地, 完成投篮动作, 同时增加出手信心, 提高跳投命中率。

随着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防守技术的发展, 跳投技术也随之演变出更多的变化, 例如:持球部位由肩上移到头上;步法上有向前、向侧跨步和向后撤步起跳的变化;跳起后在空中有身体后仰、侧身、转身、闪躲等投篮动作, 提高了投篮难度和实用价值, 使之更适应当今篮球运动中激烈的身体对抗。

2 跳投技术练习的步骤方法

2.1 持球方法

持球投篮时能牢固地控制球是完成投篮动作的前提。持球方法正确, 便于更好地发挥手指指端对球的感应能力, 以利于控制球最后出手时全身协调用力, 能够有效地控制投篮出手的力量和方向。持球方法:手指控制球, 掌心空出, 手腕后屈;举球于肩或头上时, 头部要保持直立, 手托球手指自然放松。

2.2 球出手

在球出手时, 手腕向下压, 同时五个手指协调的向篮圈方向用力, 用手的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拨球。一般来说, 如果出手晚, 则球速会变得既慢而且动作不舒展。所以球出手要快, 稍用力就会投出动作舒展的球, 这样就会减少被封盖的危险。

2.3 瞄准点

瞄准点是指投篮时眼睛注视的目标, 它是为了精确地目测投篮的方向, 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重要环节。由于投篮有直接命中和碰板命中两种, 所以瞄准点也有两种。

(1) 直接命中的瞄准点:通常瞄准篮圈距自己最近的一点, 通常是指篮圈前沿的正中点, 这种方法瞄准的是实体目标, 在场上任何位置投空心篮都适用。

(2) 碰板投篮的瞄准点:是指投篮时将球投向篮板上使球反弹入篮的一点。投篮队员位于与篮板成15°~45°角的区域内, 采用碰板投篮效果较好, 尤以接近30°角左右的地区最适宜。

2.4 抛物线

投出的球弧度越高, 就越能落入直径为45cm的篮圈内。弧度若低, 就会碰到篮圈反弹回来;最理想的角度是45°~50°。抛物线的高与低, 对命中率有重要影响。因此, 投篮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投篮距离, 运用不同的抛物线。以中距离投篮为例, 可归纳为低、中、高三种弧线。

(1) 低弧线:球所飞行路线相对较短短, 容易控制住力量, 但因为飞行路线低平, 暴露在球下面的篮圈面积较小, 并且大部分被球篮的前沿所遮盖, 所以不投中不容易。

(2) 中弧线:球飞行弧线的最高点和篮板的上沿大致在同一平线上, 大部分球篮的暴露在球的下方, 所以是很适宜的抛物线。

(3) 高弧线:球接近于垂直下落, 篮圈的面积差不多全部暴露在球的下方, 很容易将球投入。但球的飞行路线变得太长, 但控制住又不不易, 会降低命中率。

3 跳投运用的时机

在竞争激烈、高度紧张的比赛中, 保持非常高的命中率, 不但要掌握投篮技巧, 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头脑清醒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善于把握与创造最好投篮时机。所以, 在以下情况中, 必须要投篮。

(1) 摆脱对手的防守, 如借助假动作或其他技术动作。

(2) 一对一时, 利用同伴拉开牵制。

(3) 在“投篮点”上得到球时, 在相信自己果断投球。

(4) 抢到篮板球, 同伴占据有利于位置时。

(5) 经过配合出现了预期的投篮机会。

(6) 比赛中在特定的战略战术要求下需要强行投篮时。

(7) 当防守人距投篮者比较远, 来不及防守 (或没有防守投篮的准备) 及干扰 (或干扰比较小) 的情况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观察、判断、创造良好的投篮时机。良好的投篮时机可以增强投篮者的信心, 提高投篮命中率, 增强全队的气势和斗志。

(2) 利用假动作和快速行动创造时空差和贴身投篮机会。进攻者要想找到一个完全无人防守的机会投篮非常困难, 而利用假动作和快速移动中的节奏变化创造时空差投篮, 能寻找到很多的机会。

(3) 要突然、快速、灵活变化。投篮有一定的动作顺序, 但在有防守人干扰时, 又表现为不固定性, 需视对手的防守情况灵活运用作出快速的反应。

(4) 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比赛中,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比赛中保持稳定情绪, 不应受裁判、场地、观众和比分等因素的影响。

4.2 建议

(1) 要重视篮球基本功的练习, 形成良好的技术动作, 它是篮球比赛各种技术的基础。

(2) 投篮练习与纠正错误相结合, 改掉不良的习惯或多余的动作, 使运动逐渐趋于规范化和准确。

(3) 从实战出发与理论相结合逐步适应实战情况, 增强在对抗中的运用能力, 巩固和提高投篮命中率形成自己的特点。

(4) 技术教学训练应与心理训练相结合, 养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投篮技术水平起重要作用。

(5) 提高运动员接球与投篮衔接能力, 增加投篮训练难度, 在有干扰、高强度激烈对抗快速移动中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贺立, 周贤江.篮球实用教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杰.浅析篮球跳投技术[J].少年体育训练, 2008 (2) .

[3]王闻涛.打篮球学绝招[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叶国雄, 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5]郭鼎文.投篮的技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孙民治.篮球纵横[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问题;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什么是信息素养呢?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也有差异,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LA & AECT)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1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例如,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六条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评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没用);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来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还将继续丰富和扩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对信息技术课本身在认识上简单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会基本使用、会上网聊天就看作是掌握了信息技术。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得不到保证,设备资金投入较少。

(2)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信息技术是非考试科目,学生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习投入不够。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来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信息技术目前还只是别的学科的辅助工具,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生还没有完全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学科中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只在课堂上,课外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也就很困难了。由此可见:只有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机会,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方法二: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中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练习,必须把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力,搞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中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一种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方法三:让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

欧李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篇12

我们自2004年以来开始对欧李进行组培快繁, 并获得了大量的组培苗。本文只是对近年来在不同时间采取欧李枝条进行启动培养的诱导分化率、以及使用浓度为0.1%Hgcl2进行不同时间进行灭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期望能对欧李良种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于4月中旬、6-9月、11月末自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的良种欧李引种栽培基地内, 剪取2~3年生欧李幼树尚未萌发的带侧芽茎段、春季萌发的幼嫩基生枝、秋季生长的幼嫩上部枝。

1.2 方法

将取回的枝条带回准备室, 剪掉叶片, 流水冲洗。用肥皂溶液浸泡10min, 用细毛刷刷洗茎段, 再用流水冲洗10min。、切成7~10cm的小茎段。用蒸馏水冲洗3-4h后转入无菌室, 用70%乙醇浸泡1min, 无菌水冲洗5~6次, 再用0.1%hgcl2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消毒, 无菌水冲洗3~5次后, 将枝条剪成1.0cm左右的单芽茎段, 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诱导成功后在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

诱导培养基为:MS+BA0.5mgL-1 (单位下同) +NAA0.2………… (1) 。

上述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和0.6%琼脂, 培养室温为23~27℃, 光照度为1500~2000Lx, 光照时间为12hd-1。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的外植体采取时期、灭菌部位及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在4月份、6~月和11月份用0.1%Hgcl2对采取的试材的幼嫩茎尖、半木质化茎段和木质化茎段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杀菌消毒试验,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对4月份芽尚未萌动时采取的试材进行杀菌消毒时, 幼嫩茎尖、半木质化茎段灭菌8min效果较好, 灭菌率超过80%。木质化茎段灭菌时间10min灭菌效果为50%, 12min灭菌效果为55%, 12min灭菌效果优于10min, 但12min的褐化率发生情况明显高于10min, 木质化茎段的适宜灭菌时间为10min。所以说, 4月份对外植体灭菌消毒的适宜时间为8~10min。

对6月份采取的试材进行杀菌消毒后进行启动培养, 灭菌率最低为零, 最高为12%, 而褐化率最高可达到65%。这是因为6月份为植物病害高发期, 灭菌不彻底。另外, 采取的试材为幼嫩基生枝, 生长期短, 木质化不完全, 所以褐化率高。不建议在此阶段进行外植体培养。

对11月份采取的试材进行启动培养, 幼嫩茎尖、半木质化茎段灭菌10min效果较好, 灭菌率分别为35%、30%。12min灭菌效果为30%, 此阶段对试材适宜的消毒杀菌时间为10~12min。

2.2 生根与移栽

将生长健壮、高度大于3cm的丛生芽切成单株小苗, 转入培养基 (3) 中进行生根培养。经过15~20d, 形成生根数在8条以上的根系, 生根率在90%以上。当苗长到5cm高时, 经过3~5d的驯化培养, 将试管苗取出, 清洗根系上的培养基, 种植到经消毒处理过的混合基质中 (细泥炭:珍珠岩:沙=1:1:) , 保持温度在18~27℃、湿度在90%左右, 适当遮荫、通风, 成活率可达90%。

3 小结

在不同的欧李生长阶段进行启动培养时, 同一枝条上的不同部位灭菌时间有所差异。4月份, 幼嫩茎尖、半木质化茎段灭菌8min效果较好, 灭菌率超过80%。木质化茎段的适宜灭菌时间为10min。11月份幼嫩茎尖、半木质化茎段灭菌10min效果较好, 灭菌率分别为35%、30%。6月份因污染难以控制, 成功几率低, 不提倡在阶段进行新试材的启动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马东菁, 叶景峰.贴梗海棠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初报.辽宁林业科技[J], 213 (4) :51.

上一篇:职业学校课程表编制下一篇:发动机拆装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