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术工人

2024-09-05

培养技术工人(精选12篇)

培养技术工人 篇1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舒尔茨认为, 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概念仅包含生产资料和货币, 而忽视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能力, 这是不全面的, 难以对经济增长作出合理的解释。他认为,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中包括进人力资本的概念, 而不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 同时又有异质性。他认为,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资本, 即体现在物质形式上的资本是物质资本,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存在的资本形式, 表现为人力资源所拥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有形形态是人力资源。它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国民财富, 是企业、地区和国家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舒尔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由于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一样, 因而也有权获得不同的收益。但是劳动力素质的形成和改进, 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条件, 这就意味着要对劳动力的健康、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改善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于已有的人力资源而形成的、以复杂劳动力为载体的可变资本。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会对投资收益率的差异作出合理的反应,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 结果就会使社会经济迅速增长, 提高国民收入。因此, 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口质量, 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 而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经过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经验证明, 越是制造业技术发达的阶段, 越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相关统计表明, 目前, 制造业的人均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25, 德国的1/20, 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 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同样的产品由中国工人生产, 质量会相差很多, 由此可见, 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技术工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不能满足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中国技术工人的特点

1. 绝对数量丰富, 素质较差。

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人力资源, 众多的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技术工人稳定而充足的来源。从绝对数量上看,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但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的错位需求说明了, 目前中国不缺乏普通的技术工人, 缺乏的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国城镇企业现有1.4亿多名职工, 其中技术工人约占一半, 但在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占60%, 中级工占35%, 高级工仅为5%, 全国仅高级技工缺口即高达千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 中级占50%, 初级占15%。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用高薪来吸引人才, 也招不来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

与此同时, 我国技术工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 被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 企业岗位职责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技术向综合性发展, 大量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即使在传统行业, 如钢铁冶金、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 也在不断使用新的技术技能。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操作技术和方法的, 能适应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技术工人。只有依靠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才能够将一流的设计和工艺, 转变为一流的产品。但由于我国技术工人队伍质与量方面的双重欠缺, 使许多花重金引进购买的技术停留在图纸上、光盘中, 或者只能生产出形似但质量存在很大差距的产品。

2. 地区与年龄分布不均衡。

从地区分布上看, 存量上呈现出东部规模大, 中西部偏小的状况。以山东省与陕西省对比的数据为例。2002年底, 山东省全省持证高级工和技师占一线工人的比重达到6%以上, 骨干企业和中型城市持证高级工达到10%左右。而陕西省2003年底统计资料显示, 高技能人才 (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只有21.9万人, 占技术工人的4.3%, 与山东省相差1.7个百分点。中国技术工人分布的地区差距固然有许多客观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但如果听任这种差距发展下去, 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从年龄分布上看, 中国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出现严重断层, 高级技工的大龄化尤其突出。国家统计局上海市调查调查队对全市60多家制造业完成的调查显示, 目前上海的技术工人中22岁仅占3%, 23~35岁的占40%左右。36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一个没有。而今后几年, 中国国有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达到75000万人。中国的技术工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据共青团中央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 在全国8000万青年职工中, 高级以上技能等级的比例极低, 中级工仅占10%, 其余近90%的为初级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 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 46岁以上的占40%以上, 青年技术工人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技术工人的逐渐退休, 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技术工人后继乏人, 在上海、武汉、太原、沈阳、重庆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断层”现象。

3. 产业分布不均衡。

产业分布是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技术工人在整个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技术工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中, 由于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因此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也比较低, 大部分劳动人口都在第二和第三产业, 尤其是集中在这些产业中能产生较高附加值的领域内。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决定了绝大部分技术工人分布的不合理。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技术工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交通运输、仓储、电力、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 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工人仍然偏少。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则比重很小。根据著名的施氏“微笑曲线”, 在产业链中, 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 设计和销售, 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当前传统制造业产生的利润已经非常低, 传统制造业中大量的低素质技术工人的存在却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技术工人的总体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不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需要。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三、中国技术工人培养的人力资本投资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源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资本投入, 投资者在未来获取价值增殖的劳动产出和收入的增加。舒尔茨列举出五种主要的人力投资形式:一是医疗和保健,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二是在职人员的培训;三是正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是非厂商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包括那些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 ;五是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后来又增添了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及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由以上五种投资形式, 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投资中, 存在着政府、企业事单位和社团、个人或家庭等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目的, 投资行为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 这些投资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技术工人的培养。

1. 政府。

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旨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等。政府的职能和目的决定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公益性的, 其投资的形式主要是以医疗和保健、正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及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及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为主。舒尔茨把教育投资看作是整个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 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被看作是实际价值的建筑、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的资本。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最重要的来源。技术工人的培养需要较多的投入和承担较高的风险, 政府应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如以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著称于世的德国, 政府是技术工人培养经费最重要的提供者。有学者认为, 中国人力资本结构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美国学者伯纳德·温斯坦博士在研究西方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时得出结论认为, 西方的经验有力地证明, 一个健全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 是一个比高等教育还要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数量密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非常迫切的。可现实情况是,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数据,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壮大, 而且还在萎缩。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一直偏重于初等和高等教育, 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中等教育中非政府的投资又相对较少, 这都直接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是学校教学设备严重老化和不足, 教师没有经费进修, 学生没有机会在企业中实习等等。缺乏实践煅炼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现实需要, 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低级的技术工人失业的供求错位。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并拓宽对中等职业教育增加投资的渠道和主体。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中等职业教育基金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设备购买等经费给以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按规定合理使用教育附加费用, 并由中等职业教育基金来进行监管。将一些优秀的由企业开办的职业教育学校作为示范, 并给以相应的经费上的资助。同时, 在政策上还要给以中等职业培育以扶持。如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免收一切学费, 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时, 政府不仅负担学生的初级培训费用及继续培训费用, 还应支付学生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

2. 企业。

企业是与政府具有互补关系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政府投资不同,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盈利性投资。这就决定了企业会以成本收益来进行投资效益的计算。由于中国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利润最薄弱的环节, 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很低, 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素质不会太高, 这样的技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又很容易获得, 所以, 企业不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就可获得相应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 我国还没有把企业以职业培训为主的技术工人教育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的体系中, 没有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扶持, 并受到一些部门的排斥和社会的歧视。由于培训费用比较高, 企业还要承担员工离职所带来的风险, 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只愿意招技术工人, 而不愿意对他们进行投资。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 德国技术培养的经费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投入。并有一系列的法律来强制企业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 但同时政府也给以一定的补偿。企业一般可以获得50%~80%的补助, 最高可以获得100%的补助。并且对企业内员工培训, 费用可以计入产品成本中。同时还要注意, 由于企业总是尽可能地成本最小化, 不愿意承担技术工人投资中的风险。所以国家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方面的约束。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成功最主要原因是有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的保障。

3. 个人与家庭。

个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承担者和实施者, 是任何人力资本投资中都不可缺少的基本主体。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技工工人培养过程中, 个人与家庭始终是投入最多的一个主体。由于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本视为由投资而形成的, 因此, 就要考虑人力投资的效益。

在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 要考虑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学费、书籍以及受教育而产生的额外支出, 而学校的日常生活费用不计入人力资本投资。义务教育中, 家庭的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基本上接近于零。而中等职业教育中, 直接成本在总投资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目前中国一个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费用和一个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费用相差不多。而高等教育的学历和社会认可度往往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 家庭将会趋利避害, 选择就读高等教育。

间接成本对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的影响比直接成本显著。机会成本是间接成本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在工业发达国家中, 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往往很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主要是影响中等教育以上的投资决策。而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大大超过直接成本。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机会成本很大。在中国, 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较大,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要求较高的知识与技术, 技术工人不需要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 只需要企业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 让许多人放弃了接受正规的专门的职业培育的机会。而且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毕业后主要是到企业生产一线, 工作环境较差, 工资待遇不高, 最主要的是企业没有把他们当做人才来使用, 其收益远低于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因此, 家庭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要么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要么直接进入社会工作。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技术工人的培养无论是从高校培养机制不合理,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失衡方面分析, 还是从企业重使用轻培养, 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不公等方面来分析, 其中最为关键的实际上在于政府的态度与行为。如果政府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面的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摘要:中国技术工人的数量上的短缺, 素质上的低下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为关键的瓶颈。但技术工人的成长需要大量时间与财力的投入, 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 探索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工人培养方法与途径, 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 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出了中国技术工人培养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技术工人,人力资本投资,德国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洁“.世界工厂”与中国技工的缺失[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4)

[2].未来五年高技能人才缺口有多大[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6)

[3].姚明亮.高级技术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

[4].李麒.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求解[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5].吴勤仂.中德比较视野下的我国技工培养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 [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8

[6].余文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培养技术工人 篇2

判断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过时,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合时宜。(×)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为人民服务核心规范的具体化。(√)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为人民服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如能处处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离开发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必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劳动态度。√

一个人只要真正做到“爱祖国,爱人民”,那么他也就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体利已主义和集团利己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在各种职业中的具体化。√ 职业道德对特定职业的从职人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约束力。√

资本主义职业道德虽然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它在长期发展历史中,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对其合理的,我们可以吸收借鉴。√

职业活动产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职业活动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补充。√

友情是人们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尊严是用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的,因此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是没有尊严可讲的。×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因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只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 职业道德萌芽于原始社会初期。×

市场经济对道德既起积极作用,也起消极作用。√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的道德,因而其不具备阶级性。×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为替代,密不可分的。×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

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仅是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目的考虑的。×

个人主义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合理利已主义的实质是把利他作为利已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利已才去利他。√

社会主义道德就是无产阶级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理利已主义不失为一种调节人际关系、遏制极端利已主义手段,合理利已主义最符合中国目前国情。×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扬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大多数一般群众,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而不是普通的现实。√

社会主义道德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现。√

社会主义道德就是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全局的幸福,个人要以或多或少的牺牲换取和保护社会整体幸福,由此看来,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冲突的对立的。××

简而言之,荣誉可以看作是个人道德行为在良心上的满足和欣慰。√

荣誉是人们良心中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

良心存在于个人意识中,因而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原始人的羞耻心即为最原始的良心意识。√

道德能动作用的特有形式,决定道德具有强制执行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道德能动作用性质的变化√

道德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道德。√

道德规范一经形成就高于人们的道德行为。√

在同一社会中生活的人,总会有一些起码的、必要的、共同承认的生活准则。√ 在同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不会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科学技术愈发达,道德水平就愈高。×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受到生产力和人类共有的心理和感情需要等因素制约和影响,因而其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

道德是一种个人意识,不属上层建筑。×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意识的产生是道德起源的前提。√

人类社会的分工和发展是道德萌芽的关键。√

填空题: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本职工作。

爱岗作为基本的职业首先规范,是对人们的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

为人民服务并不排斥,否定人们做工作也应当获得正当的报酬。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说,悼念张思德同志。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所以劳动仍具有谋生的性质。

集体主义原则的侧重点是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第二部分文秘资料员技师复习题

填空题:

计划的书面格式有文件式、条文式、表格式。

计划是机关,组织 有奥林匹克或个人安排一定时期内工作、学习与开展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简报的特点在于形式灵活,内容广泛,反应灵敏。

简报的采编要求是精新、准确、适时、简明。

可行性研究一般包括所要研究问题的名称、概述、正文、结论、建议。

规章制度从格式上条项贯通式和总分式。

会议纪要的特点是客观性、提要性、决议性。

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由会议如集单位、会议名称和文种三项构成。

会议纪要主体部分的写法有综合概述法、归纳分析法和发言提要法三种。

数字对比性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是:标题、开头、主体、结尾。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有公文式,论点式两种。

市场调查的主体一般由情况部分、分析预测部分、建议或决策部分三部分组成。依据预测范围,市场预测可分为宏观市场预测和微观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预测目标。

市场预测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现状、预测、建议三个方面。

经济合同的基本形式格式包括:标题、约首、主体、约尾四部分。

1文秘资料员的性质有[服务性][辅助性][机要性][群众性][综合性

2文秘资料员工作的特点是[经常性与突出性][事物性与系统性][从属性与牵头性] 3文秘资料员的作用是[纽带作用][助手作用][参谋作用][耳目作用]

4文秘资料员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及时][保密]

5文秘资料员的政治素质是[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敏锐][忠诚积极][实事求是][遵纪守法] 6文秘资料员的作风素质是[联系群众][开拓进取][勤奋工作][讲求效率]

7文秘资料员的知识素养是,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政治水平][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知识]

8文秘资料员的技能修养是,一是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是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较强的出谋划策能力 四是干练的办事能力 五是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9经济文书又称[财经文书]也可称[商务文书]

10市场调查的具体方法有[资料调查法][询问法][观察法][实验法]

11市场调查报告的主体一般由[情况部分][分析预测][建议或决策]部分组成12市场预测报告主体一般包括[现状][预测]和[建议]三个方面

13经济合同的书面形式有[表格式][条文式],一般分[标题][约首][主体][约尾]四部分 14[标的]是经济合同中权利与义务所指的对象,即双方所要处置的事物。它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行为[如劳物,科学技术等]

15违约责任,又称[罚款]

16[新鲜][真实][公开]构成新闻的特性

17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18通讯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体裁容量大][题材范围广][写作方法灵活多样]

19文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安全保密]

20文书登记形式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图表式]四种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讯写作与消息比较在时间上应该[] A 刻不容缓 B略作推迟 C没有时限 C数年之后 2下列哪一项不是书信写作的要求[]A格式正确 B条理清楚 C用语妥当 D庄重严肃 3核算在经济管理中也叫[] A事前控制 B事中控制 C事后控制 D重点控制

4文书处理程序分为[]A收文处理程序和发文处理程序 B 分发处理和承办处理

C 审核处理和分办处理D 签发处理和批办处理

5公文的缮印是指对[]的公文定稿进行印制 A已经签发 B尚未签发 C正在签发D机密性 6下列文书中,属于机关法定通用公文的是[]

A会议记录B尚未签发C电话记录 D接待记录

7转发类通知主要用于[]公文 A 转发上级机关 B转发同级机关 C 转发不相隶属机关D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

8通告的发布者一般为[] A国家高级权利机关 B业务职能部门 C社团 C群众组织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办公自动化系统

10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其制发必须是[]A法律部门B上级机关C部门领导D法定作者 11公文采用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是[] A叙述,议论,描写 B叙述,议论抒情C议论,描写,抒情 D叙述,议论,说明

12公文行文要选择适当适宜的方式,一般不得[]

A逐级行文 B多级行文C越级行文D直接行文

13有权进行命令发布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4下列哪个事由,根据规定不可以使用决定? []

15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应当使用[]A通告B公告C通知D通报 16用于发布在一定范围内[社会各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是[]

A通知B公告C通告D通报

17转发的对象一般不包括[]A上级文件B下级文件C平级文件D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18批转类通知主要用于[]公文A批评下级机关B批评平级机关C批评上级机关D批转不相隶属机关

19通报除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外,还有[]A答复性通报B告知性通报C奖励性通报D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通报

20请示必须在[]行文A事前B事中C事后D事前,事中,事后均可

21下列 请示 的结束语中得体的是[ D ]A以上事项,请尽快批复B以上所请,如有不同意请来函商量CD以上所请,妥否,请批复

22针对[]进行答复的下行文文种称为批复A通知B报告C通报D请示

23意见这个文种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办法,它的行文关系是[]

A上行文B平行文C下行文D上行,平行,下行皆可

24《县广播局向县土地局申请划拨建设电视转播台用地的请示》该标题主要错误时【】 A违反报告不得夹带请示的规定 B违反应协商同意后再发文的规定

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函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报告

25函的 行文关系是【】A上行或不相隶属机关B平行或不相隶属机关

C平行或相隶属机关 D下行或不相隶属机关

26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事事项的公文是【】

A决议 B会议记录 C会议纪要 C议案

27主送机关对公文负有【】和答复的责任A抄送B转发C主办D通报

28下列选项中,不能成为法定作者的一项是【D】

29任何公文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形成的,问题如何解决,公文如何办理,公文办理是否及时,就在【】这个环节上

A批办B拟办 C承办 D注办

30经办人在文件处理单上对公文承办的情况和结果作简要说明,称之为【】 A注办B拟办C批办D承办

31在公文发文办理阶段,通过对文稿的最后审批来体现机关领导行使职权的重要环节是

【】A批办B注发 C签发 D审核

32根据文件在形成中的历史联系,并区别不同保管价值,进行系统整理和排列的是【】A归卷 B订卷 C立卷 D归档

33批办是指【】A对发文稿的审核批示 B对收文应如何办理所作的批示

C对公文正本的复核意见 D对请示的 处理

34机关公文文稿经签发后即为【】A公文的定稿 B公文的草稿C公文的正本

35发文处理程序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转性,以下阶段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会商—核稿—注发—发出 B核稿—用印—膳印—发出

C核稿—会商—用印—膳印 D拟稿—注发—签发—发出

36应当立卷归档的公文是【】A具有查考价值的已经处理完毕的公文B明令撤销的公文 C秘密公文D未经本人审阅的领导人讲话稿

37一般来说,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以【】为主A上级机关,上级部门

B本机关,本部门C上级机关和本机关 D本机关和下级机关

38文件材料立卷时,通常按立卷,这一立卷方法属于【】

A按问题特征立卷B按时间立卷C按作者特征立卷D按名称特征立卷

39【D】

40公文的作者是指【】A审核签发文件的领导B制发文件的机关C撰拟文稿的机关工作人员 D秘书

41公文的份号是指【】A同一事由公文编号B同一文种公文的编号

C同一文稿印出的公文正本逐份编号

42公文的紧急程度分为【】A特急,急件 B特急,加急 C加急,急件

43下列发文字号书写正确的是【B】

44几个机关联合发文,只能表明【】A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B所有机关的发文字号 C至少两个机关的发文字号D根据情况临时规定的发文字号

45在公文行文部分的标题中,【】是绝对不能够省略的 A发文机关名称B公文主题即事由C文种 D收文机关名称

46附件说明一般标识于公文正文的【】A左上方B右上方C左下方D右下方

47体现公文作者合法性,是公文生效的凭据,其这一作用的是【】

A附件 B印章或签署 C主题词 D超送机关

48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B】

49按规定必须在公文正本上印注签发人姓名的是【】A上行文B平行文C下行文 50【C】

金牌技术工人养成记 篇3

而这,正应该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优势所在。但在我国,虽然很多纺织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培育高技能人才,但还是阻力重重。

“这是整个国家的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我国各行业与岗位存在较大的薪酬差距,社会福利保障也因行业与岗位而不同。虽然“金蓝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但在社会上仍存在技术工人“低人一等”的偏见。在教育系统内部,职业教育也没有取得跟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所占优势教育资源偏少,一般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职校。

因此熊丙奇认为,改革现状的关键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通过立法、资金和政策扶持等手段,让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的一类教育,而不是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的教育。

向“德国工人”取经

培养像“德国工人”这样有着金字招牌的技术人才,成为国内很多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的愿望。如此,探究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经验显得更为重要。

据相关媒体报道,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未来5~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一个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不足的缺口 ,如何堵上缺口?从教育界到产业界都在探寻答案。而谈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不得不提到德国。这个产生了西门子、宝马、飞利浦的国家,背后有一支技术精湛、心思细腻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些工人,绝大多数锻造于职业技术学校。据统计,德国中学生中约有70%最终进了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人说,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有人把它誉为德国民族存亡的基础。

多年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成功经验,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很多省市政府和大专院校也正在做。

德国“双元制”技工教育模式是该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作为一座正在转型升级中的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迫切需要技工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为此,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德国技工教育项目,推动双向长期交流合作,促进德国“双元制”技工教育模式在东莞本土化,提高东莞技工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把车间搬进课堂

在德国,职业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其设施和师资配备非常精良,机床、修理装备、小型生产流水线等等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小小的车间。学生们在这里有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同时学校还会把学生的课堂搬到合作企业的工厂,让学生边动手边学习。

“这也正是双元制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操作的能力,强调校企合作。” 双元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将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期间也是企业学徒,一毕业就能胜任实际工作。

在记者走访的纺织职业院校中,也在积极探索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据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金卫东介绍,南通纺院结合专业课程特征,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了体现专业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具有普适性的六步法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经历完整的“行动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知识,在“做中学”获得物化的成果,进而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扬州职业学院在校内有服装生产实习厂房近四千平米,能够供20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进行服装工业制板与服装成衣制作。拥有以数字化应用技术为核心的CAD模拟实训室,配备两条西裤生产线的成衣制作实训车间、一体化教室、成衣造型设计实训室,并设有服装定制工和服装CAD两个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校外,他们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业有数十家,功能明确,变企业为课堂,为成衣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让老师当工人

德国对职业教育舍得投入的一面,还表现在其优良的师资配备上。在德国,高等职业学校一般被称为“应用技术大学”,想成为这类学校的教师非常困难。最低也要大学本科学历,有些学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就占50%。但光有文凭还不行,他们还要到企业里至少工作两年,然后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到学校任教。而他们一旦被正式雇佣后,工资水平在所有职业中是排名前十的。

国内职校老师入职时有很多都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但动手能力较弱,其上课所用的实例,往往很多已经落后于现实生产。学生们学完之后,到工厂里面又成为了新手。

而那些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人,基本上都是企业技术骨干,在企业享受到的福利待遇非常好,他们很难被吸引进教学队伍。

在盐城纺院,记者也看到了让教师到车间培训,让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教授课程的实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选聘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人员、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学院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完成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材、学材的全面建设工作。

毕业直接就业

与国内职校学生不同,德国职校学生对选择做技术工人为职业没有任何排斥心理。他们的文聘含金量高,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学校每年都根据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式招生和教育,学生不愁找工作,工作几年后可报考技师,此后若继续努力,还可通过考试成为技术员、工程师和企业领导人,或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取得更高的文凭。

据了解,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悦达集团等多家著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董事会领导下的办学实体“悦达学院”运行机制,校企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和“科技研发中心”三大(级)实践平台,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逐级提升技术技能,拓展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风帆公司多措并举培养技术型工人 篇4

场景一:风帆清苑分公司进口设备调试现场

近两年,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风帆引进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蓄电池生产装备。在调试过程中, 很多外国设备厂商派来的专家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却被风帆一线的普通员工迎刃而解, 外国专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由衷的称赞“Great”!

风帆把提高工人实操技能放在培训的第一位, 倡导员工“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 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 公司开展了全员参与的设备培训。操作工学设备、机修工学电气、班组长学TPM管理, 彻底打破了过去“维修工修设备一头汗、操作工旁边等不耐烦”的现象。为了让培训有章可循, 公司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 并编写了《设备基础知识手册》, 按期印发《设备培训工作简报》, 及时通报培训中的各种表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是培训的重要一环, 公司创新形式, 打破生产单元界限, 组织关键设备现场会, 实现了各单元设备培训的无缝链接。另外, 针对机修工电气底子偏弱的普遍现象, 公司与保定市劳技校合作, 利用双休日对全体维修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 又精选骨干人才参加PLC高级电气知识培训班。这些举措, 不仅受到一线工人的一致好评, 还有效改善了公司设备管理、操作、维修的整体水平。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 公司一线员工累计485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 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场景二:风帆高新电源分公司新型班组长培训班现场

3月22日, 星期六, 风帆高新电源分公司会议室一派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 “第一期新型班组长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公司内部质量专家的指导下正在进行模拟审核训练。高新电源分公司是风帆最具竞争力的单元, 汇集了国内乃至全球蓄电池行业的领先设备, 但将近70%的员工都是30岁以下、入职不满3年的青年员工。针对这种情况, 公司人力资源部整合了总部的师资优势资源, 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 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 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班组长后, 再由他们悉心指导普通一线新入职员工, 从而以点带面, 全面、迅速、有效提升一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公司二级培训的成功典范之一, 也是“传、帮、带”培训的形式创新。

对于分 (子) 公司较多的集团单位来说, 二级培训对于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年初, 公司人力资源部会结合公司重点工作及二级单位的专业培训需求, 制订二级单位专业培训计划, 并监控实施过程, 评价实施效果。公司内部各个单元通过这种实用性极强的二级培训, 有效夯实了基层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

场景三:风帆普通一线员工领取提高学历教育奖学金

刘京涛, 33岁, 是风帆新型电池制造部压带拉网工段的普通一线员工, 原高中学历。2014年初, 他带着刚刚考下来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来人力资源部备案并领取了奖学金。

风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一线工人占员工总数的61.9%, 且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针对这种情况, 公司在积极为员工创造培训机会的同时, 还大力倡导员工自学, 鼓励一线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提高学历教育。为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风帆修订了《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增加了对提高学历教育实施奖励的条款, 给员工发放奖学金。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 一线工人克服底子差、时间紧、吸收慢的困难, 几年来逾百人完成了学历提高教育, 一线工人的基础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场景四:风帆一线工人工资单上的新项目———“技师津贴”

又是一个发薪的日子, 风帆工业电池分公司的郭景新看着工资单上的技师津贴, 开心的笑了。每月200元的补助, 是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 也是公司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可。

让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发的进行学习, 并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 是风帆追求的最终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 公司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平台建设, 开发出工人“3+2”职业五级生涯通道, 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从高级工开始, 公司每月都会给予员工职业津贴, 作为对员工价值的认可。

普通工人职业生涯的建立, 对一线员工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他们看到了事业的进阶, 不在盲目的追求职员身份, 逐渐立志岗位成才, 从而有效的稳定了技术工人队伍, 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风帆傲然屹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靠的正是这些忠诚、敬业、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生产着优秀的产品, 用自己的心血塑造着百年的品牌, 用自己的智慧打拼着风帆的未来。实践证明, 技术工人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正逐步凸显。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吴珊红.集全球技术优势创中国可持续竞争力[N].国际商报, 2007-10-19.

[2]记者薄小波.千余“海归”安营扎寨汽车城[N].文汇报, 2009-04-18.

技术工人述职报告 篇5

在现在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工人述职报告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技术工人述职报告范文3篇1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已至xx年。在过去的xx年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领导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 “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工作中,我也感受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豪气,也体会到了工作的艰难和坚定。

在工程中,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对待工作不能人浮于事,做老好人,而要以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懂的东西要善于学习,已懂的东西更要精益求精,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辅以求精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方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切工程施工,技术和质检工作贯穿始终,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逐步培养自己的预见性,方能起到技术先行的作风,建筑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需要不断在现场检查、监督,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工作都在现场比较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这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放下管理人员清高的姿态,从工程的实干中不断丰富自己所学才能,使自己的现场综合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上级的领导下,我逐渐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当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现将这些年的主要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思想作风上,我深信一个人的信念是他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方面的集中反映,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一生执著的追求目标和持久的精神激励力量。我把政治上的追求与现实中的工作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朴素的工作、学习中日益上升到自觉、理性的高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在工作中我焕发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科学地研究、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能够与集体共同进步。在日常工作中能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同事和睦相处。

今年我参加了xx工程,在工程中担任技术负责工作。项目开工前,我认真编制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方案、质量检验计划、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工序控制计划等技术质量文件。

这个项目的特点是PE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工艺复杂。在PE管道安装过程中,我从安装工艺入手,积极向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掌握PE管热熔焊接的技术要点,了解每个阀门、管件的连接方法。安装是一个细活,这就要求施工人员从每一个细节把关,确保每道工序正确无误。我从备料、安装、试压每个工作环节严把质量关,管道安装完后,试压达到了一次合格。

高压电气安装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确定高压线路架空敷设和安装变压器的位置是工程的关键。高压线路位于将要施工的楼房和将要施工的主道路中间,既要保持高压线路和将来楼房施工的安全距离,又不能离以后施工的主道路太近,以防施工工程车辆撞到变压器上。我查找相关安全技术规程,和项目经理联系甲方代表、监理、供电部门经过反复认证,用全站仪确定了高压线路和变压器的准确位置,为下一步的电气安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这个工程项目小,技术人员少,我从项目开工起办理了开工评价、现场测量放线、编写和整理技术资料、控制材料进场、试验送样。对于安装工程,材料进场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在备料上狠下功夫,反复核算电缆长度,既要保证施工,又不能浪费材料。从材料进场上严把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退回。__年初处里组织了安全、技术、预算、成本、测量方面的学习,这给我们技术人员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加强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工作思路,对我下一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一年的工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多,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不够,对于项目的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还不够。

技术工人述职报告范文3篇2

各位领导好:

我叫xxx,20xx年xx月考取工人技师资格,在任职的一年当中,自已能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带领班组职工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与维修,比较有效地改造设备质量。在路局“二次创业”理念精神的感召下,自已更是牢固“六大理念”和现场作业的.“三大要素”卡控作业质量,以新标准严要求、以新理念严控制,在管辖的11公里线路、8座桥梁、两条隧道,其中中有一条是长大隧道和其它一些辅助设备,进行了整治,使设备质量达到了全优。职工在学习、班组建设、主人翁意识等也得到了增强。现就一年来主要工作汇报述职如下:

一、在现场的维修作业当中,除了所要求的技术、标准外,工作的“巧”可使质量和成倍增长。在年初的一次过平推,为了把设备维修,保养的更好,为了在平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已就与工区职工 提前干,有重点的干,使过去遗留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并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在所有桥隧工作中,设备的检查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有很多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就是因为检查没有到位才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我充分发挥我的技术和经验,并在工作中协助工,班长做好这项工作,并在平时工作中使我的技术和经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三、平时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技术的传授,工区除了几个固定的徒弟外,对别人在平时我也不放过任何传授技术的机会,同志们有啥不会的,我总是手把手教,直到学会为止,在我的带动下,现在工区学技术的风气已蔚然成风,在平时工区工作中,我总是主动献计献策,使工区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当前正值铁路“大发展” 的关键时期,自已则更要创新认识理念、转变观念认识,在班组技术管理上狠下功夫,提升班组的综合实力。,自已也认识到了和缺点,需要走的路也还很长,要学的东西也还,发展了才符合将来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一年来我的收获颇丰,越来越感觉到自已要不停地学习、奋进才能不掉队,才能同班组的同志们一起再上新台阶!

以上是我任工人技师一年中主要的工作回顾和简要陈述,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技术工人述职报告范文3篇3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x,在xx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转眼间__年已经远去,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20xx年我从事技术工作,并参与到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在六分公司_七标项目工作。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站在个人角度谈谈对技术工作的认识。

从事技术工作,首先要有善于学习和钻研的态度。我从事的是桥梁行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提前对图纸进行详细的学习,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尽量贴近实际,在脑海中应该对施工的全过程及各种注意事项都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好计划,合理安排各个工序和生产要素。提前准备后续工程所需要的人力、材料设备、技术准备等等。确保在后续工作实施时,不手忙脚乱,不缺东少西,不影响工期。

在工作中,个人的工作态度也很重要,领导交代的任务必须按要求完成,不能拖拉敷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的要及时汇报。便于尽快解决问题。

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现场爬上爬下指导施工,晚上要对当天的内业资料进行整理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安排。这就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

技术人员是工作在施工一线的,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等要负起责任。及时汇报施工中需要解决和改进的问题,并向领导提出解决方案。一切以保证进度和质量安全为前提。

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内业资料及数量确认资料要及时找监理工程师签认,以免影响到后期计量。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赚钱,所以在提供合格产品的前提下,应当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施工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工序、人力、机械设备与材料计划,在保证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节约人力和材料。

为了懂“理”讲“理”的技术工人 篇6

其实,数控加工更多的是心智活动,只有有了比较强的工艺分析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数控加工的特有优势。为了让学生能够讲出技能操作的“理”,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要求学生实训前必须学会“纸上谈兵”,也就是学生上机床前必须吃透加工工艺,形成有效的加工方案,力求加工操作一次成功。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技师实训课题大多由高级工课题综合而成。而高级实训工课题又由若干中级工课题综合而成。所以,在进入正式训练前,不妨将各种课题根据其间的逻辑关系组成若干“套餐”,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工艺分析,找出其中的联系,鉴别其中的区别,再根据学生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设置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故障,让学生首先从理论上予以排除。在进入正式训练时,学生一拿到图纸,往往就会根据相关“套餐”在心里进行一次模拟加工,并根据模拟的结果提出相关问题,或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求教,课题“套餐”激发学生讲“理”的作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本领硬了才能游刃有余。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技能操作中的“理”,作为教师必须热爱专业、渴求知识,并更多地应用有效教学策略。为此,我特别重视教学策略的探究。例如,零件倒角、倒圆这部分教学内容,一般教科书上只提供编程案例,使用时,学生通常只能通过对照书上的例子,机械地套用有关变量(或参数),用得不明不白,一旦倒角、倒圆轮廓发生变化,学生往往一筹莫展。针对这一状况,通过仔细分析,我“理”出了其中头绪,帮助学生轻松、快捷地掌握了这类问题的编程思路和方法。

不向前行,不知路远;不学知识,就不明事理,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就难免会盲人骑瞎马。我时常告诫学生,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做一个懂“理”讲“理”的技术工人。除了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明“理”务实,对踏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我也不忘要求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攻坚克难。2009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了0433技师班毕业生刘希彦的电话:他们在加工某零件的平行孔时,两孔中心线平行度误差超差,不知如何解决,请我给个方案。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复杂,但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从受力角度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电话另一头的刘希彦恍然大悟,即刻推断出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变装夹方式和调整装夹着力点的方案,加工问题迎刃而解。

培养技术工人 篇7

成都高新区企业培训联盟成立暨员工技能学历 提升计划启动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拥有近12万名产业工人, 占整个高新区产业工人比例的43%, 园区内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工人约占80%, 为进一步提升这些新生代产业工人的能力和素质, 联盟启动了“成都高新区员工技能/学历提升计划”。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这3所高校均在网络教育和远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且具备教育部规定的远程教育学位授予资质, 可以为园区内的产业工人提供学历研修课程。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廖来红说:“北京大学一直有服务社会的传统, 非常愿意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因此基于综合性大学特点和园区企业的实际培养需求, 开发出经济管理等多类多门课程。”在“慕课”这一技术趋势的影响下, 北京大学也在尝试将远程教育与之相结合, 探索出兼具系统化和专业化特点的人才培养课程。

培训课现场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毅则希望借助与企业亲密合作的机会, 充分了解企业最基层的人才需求, 通过针对联盟的课程设计与整合, 指导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有效调整, 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董毅副院长说:“川大一直坚持做继续教育, 但传统的继续教育主要由高校自主进行, 多与行业和产业脱节, 而此次参与的联盟培训可以帮助学校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 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培养学生’, 有针对性地输出大量可用之才。”

电子科技大学的新校区就坐落在高新区内, 因此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教育服务。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曾翎表示, 学校将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 结合专业特点为园区产业工人提供在线和面授两种形式的课程。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下面授课程或线上“学员社区”板块与学员保持密切互动, 及时了解学?>]进度, 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教学反馈。

在职技术工人培训方向分析 篇8

1 对企业文化的学习需求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经过调研, 笔者发现现今企业内极其缺乏恪守企业规范习惯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需要企业通过培训, 强化职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意识。价值观的确立是培训的重点, 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员工必须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可以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内容贯穿在生产过程中, 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安全都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对自身技术的提升需求

在调研过程中, 切页技术工人普遍认为:

(1) 在日常的工作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 实践工作内容相对单调, 经验不够丰富。 (2) 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的文件资料, 主要有:零件图纸、工艺文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图纸的读图能力欠缺, 对工艺文件的理解能力欠缺、对各项标准掌握的不够清楚。 (3) 对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的编制能力不够, 主要依赖工艺人员、创新能力欠缺。 (4) 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有限。 (5) 管理能力有限。

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必须与企业职工的需求紧密联系。依据以上的调研需求, 必须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3 具体的培训方案

(1) 专业技能培训。

主要针对职工从事的专业和岗位进行更加细化的培训, 从而提升职工技能, 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安排技能专业教师对职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聘请企业内能工巧匠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技能方面的提升培训。

(2) 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使职工在理论上明确自己从事的技术操作的理论依据, 明白各个零件制造的原理、产品装配的原理。这样才能让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推陈出新, 创造出更好的制造方法。

例如, 铆接装配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飞机装配知识、钳工知识、铆接知识、飞机协调知识、机械制图、飞机制图、数控机床操作、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技术等基础理论课程。

钣金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飞机钣金工艺学、钳工知识、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操作、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飞机钣金工操作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3) 工艺文件的培训。

与企业内的工艺人员一起, 编制汇总典型的生产工艺文件、关键重要件的生产工艺文件。针对每一个制造环节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工艺文件的系统培训, 让操作者明确最起码的制造规范, 这样可以使他们进行的生产制造过程更加规范, 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文件的要求, 从而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

通过培训, 使在职职工明确各类工艺文件的性质和用途。明确指令性工艺文件、生产性工艺文件、管理性工艺文件、基础性工艺文件的性质和用途。例如钣金工应该明确产品图纸、数据、模线样板、标准工艺装备、移形工艺装备、标准实样的用途。

进行读图和识图的专门培训, 提高工人读图能力, 避免了因为读图不准造成的产品超差, 从而降低废品率, 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 使生产者指导自己操作的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工艺参数、检验操作方法。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 使职工对自己使用的设备、仪器、工量具、专用工具和各种工艺装备有全面的认识, 并能灵活科学的使用。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 使职工明确的知道所生产产品的材料特点、零组件类型、标准件种类和数量、成品件的状态, 做到心中有数。

(4) 绝技绝活的培训。

创造向高技能人才学习的平台, 聘请厂内高技能人才总结出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将这些工作经验以课题的形式展现出来, 编写典型工艺规范、提炼典型工作方法, 对普通技能工人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进行讲解, 从而使广大技能工人学习到自己工作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技能, 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生产加工的思路。经过培训在短时间内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使整个生产车间的技能水平有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直接影响到的是企业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发展的益处会直接体现在职工身上, 那么, 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就会更加充沛。

(5) 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职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例如钣金工专业的职工可以学习钳工加工、铆装钳工装配、数控机床操作的工种, 从而可适应多岗位的需求, 为将来的转岗和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6) 技术操作安全的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职工的操作安全意识, 减少甚至消除安全隐患。

(7) 培训时间

由于工作性质问题, 培训时间也称为培训工作的矛盾点。在职职工除了日常工作外, 经常加班, 周末也存在没有时间上课的问题, 所以培训时间的确定也要结合职工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4 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的途径

(1) 要了解学员想学到什么知识。 (2) 要了解公司培训的内容要求。 (3) 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和要求编写教材。 (4) 培训教材要根据学员的水平制做, 容易理解和掌握, 且课程不易太长。 (5) 培训内容考试及必要的奖罚制度 (奖一定要有, 如物质或名誉) , 如公司内部, 最好和绩效持靠。 (6)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 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培训方式。 (7)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 (8) 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活动, 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习企业较先进的加工制造方法。

总之, 通过培训, 可以很好的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能够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机床设备;能够使工艺装备的数量尽量的少些、寿命尽量长些、费用尽量低些、生产准备周期尽量短些。

摘要:为了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内部技术工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必须加以提升, 作为企业的培训机构, 必须要适应企业和职工发展的需求, 不断学习, 根据需求进行科学和与时俱进的培训。

关键词:技术工人,培训,企业文化,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宇.飞机钣金工艺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海宇.飞机装配工艺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培养技术工人 篇9

1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概述

1.1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概念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就是指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和生产中对于安全的意识表现,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的警戒心理,是建筑工程得以安全施工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建筑工程综合目标和施工人员综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表现形式

一是施工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合理的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基础是“安全第一”的思想,这是“以人为本”意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体的体现形式,也是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能够正常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二是预防的意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要以预防这一思想作为基石,从安全问题的初始状态就展开预防性控制,防止安全问题的扩大和恶化,是降低安全施工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重要一环。三是规范意识,施工人员应该对于安全规范和施工要求有高度的认同感,要主动践行安全和施工规范的精神,依规范行事,这样才能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牢牢建立在思想的深处。

2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价值

2.1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有利于建筑企业生产安全的实现,这会大大提高建筑企业在社会建设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还会建立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2 安全意识是施工人员的必要保障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有利于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形成,这不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水平,达到从社会、工作、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价值。

2.3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社会价值

建筑工程施工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基础性工作,安全施工是后续各项工作的前提,有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建筑工程就有了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后续的各项工作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和出发点。

3 影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建立的主要因素

3.1 外部环境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中恶劣的外部境会造成施人为上全行为的保持,若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丧失则很容易引起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

3.2 施工人员内在因素对安全意识的影响

施工人员因为对安全重视程度的不同,施工技术技能掌握水平的高低和相关教育接受能力的强弱分化导致出现安全意识上的不足,这会形成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得不到必要的强化,容易引发施工安全事故和问题。

4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建立与培养的方法

4.1 以战略的高度看待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将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战略地位,从根源上提高劳务人员安全思想,使施工人员自行辩识危险,自觉加强防护,实现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4.2 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施工企业应该以警示和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安全培训实现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建立与发展,通过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图片或影像等进行展示,努力提高广大施工人员对于安全事故的直接感悟,在各施工项目部、施工驻地等场所悬挂招贴挂图、安全标语等。同时在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中要主动突出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内容,使施工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进而促进安全行为的建立。

4.3 完善施工人员安全的相关制度

以制度的力量将安全理念融入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心里,形成在实际施工工作和各项活动中对安全行为的主动实践。施工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奖惩制度,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到位。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有关的施工保障措施和规范,并及时告知广大施工人员,并对制度规范严格执行。一旦出现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甚至直接负责人员的责任,坚决杜绝轻纵现象。必须在全体人员心中树立规则制度的神圣性,确保其能坚决贯彻实施。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安全是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尤其在工程施工的实践中更应该做好安全方面的各项工作。应该将安全意识的建立作为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内容,从全面认识安全意识概念出发,以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为手段,整体提升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和管理意识,为建筑工程施工打下质量、意识、管理方面的坚实基础。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实际,对安全意识的概念和形式进行了简要描述,重申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建立的重要价值,列举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培养和建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培训,制度

参考文献

[1]韦丹特,刘颖.浅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08):19-20.

[2]吕乐胜,潘利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5).

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对策探讨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内容单一, 缺乏针对性

由于理论培训未能充分考虑工人的客观实际, 培训内容单一, 对习惯于实际操作的受训者来说,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工人文化层次不一, 而培训教材未能兼顾初、中、高各个层面及同一级别工人的不同情况, 培训层次单一, 导致受训者兴趣不浓, 影响培训效果。

(二) 受训者文化水平偏低, 对培训缺乏信心

通过近几年的报名数据分析, 荆门市报考技师的人员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 40岁以上的占60%。这部分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对培训缺乏信心。

(三) 管理措施不健全, 缺乏制约力

影响工人培训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学员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水平、教材编写质量及培训管理等诸多因素。而目前对这一系列因素没能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质量控制体系及激励机制, 因而对教学评价、学员管理缺乏制约力, 从而影响培训质量。

(四) 培训教材单一, 缺乏前瞻性

培训教材是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当前纳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有100多个, 因此, 编写一套适宜各工种工人的培训教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 湖北省工人技术等级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还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内容滞后, 而且教材校对、印刷质量等还不够高, 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对策分析

(一) 完善法规体系

国家和省级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实施细则和培训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培训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从组织、制度等方面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只有法规体系健全了, 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建立培训的市场机制

长期以来, 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工作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运行, 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 应从培训内容、方法与手段入手, 变革培训模式, 建立一套适应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新机制。

1.培训模式。建立培训机构与外部培训资源及各种培训公司联合培训的模式, 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形成双方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 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开展网上培训。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地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企业以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 实现了真正的全球资源共享。据估计, 借助互联网实施培训, 不仅可以节省约30%的费用, 而且可以提高40%的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21世纪需要集知识 (Knowledge) 、能力 (Ability) 、素质 (Quality) 于一体的KAQ复合型人才。因此, 培训应由培训单一技能向培训复合技能、综合素质转变, 注重各工种间的知识联系和知识渗透, 及时追踪知识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 确定符合基本规章和职工岗位需要的培训内容, 进而形成实用的培训教材或题库。

3.培训方法和手段。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 考虑各工种间工人的实际情况, 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加快培训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培训。

4.培训过程的质量控制。企业中有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说法, 这个可以运用到工人技术等级培训中。全员不仅指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 还包括受训人员在内。全员质量管理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管理, 既要跟踪和监督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和环节, 也要跟踪和监督学员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和学习态度, 做到管理到位, 不留死角。只要教师、学员、管理人员三方密切配合, 全员、全过程的培训质量管理就基本形成, 质量必然得到保证。同时要通过建立风险机制, 增加培训机构的压力, 并使之变成动力, 增强培训的生机与活力。培训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职能, 建立培训质量控制机制, 以保障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市场体制的正常运转。

(三) 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

1.认真组织考试考核。依据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要求, 工人技术等级考试考核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专业理论考试一般采取闭卷答题的方式进行。在组织考试和考核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人事部3号令要求及有关规定执行, 加强考试管理, 确保考试公平正义。同时在考试管理上要与时俱进, 引进或嫁接先进的考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遏制各种形式的代考及其他舞弊行为。建立考场管理评价机制, 对监考人员、巡视人员、保卫人员等明确责任, 制定考核标准, 并将考试责任履行情况与各种人事政策挂钩。

2.加强聘用管理。在聘用获得技术等级的工人时, 要把培训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 完善并落实培训与聘用相结合的制度, 使培训结果、考试结果切实与工人技术等级晋升及工资调整等挂钩。

(四) 推行工人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制度

1.建立工人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制度。应尽快将现有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过渡为职业标准, 研究制定工人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实施办法、管理规定, 建立动态和开放的工人技术等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 用职业资格证书代替现有的工人技术等级证书。

浅谈对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技术工人;人才;高职院校

一、引言

什么是人才?一提起人才,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往往会认为是那些具备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科研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比如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作家、经理等等。对于人才的范畴,为什么会首先想到这些群体呢?毋庸置疑,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人才群体中的佼佼者,不仅是人才而且属于高层次的人才。其实,所谓人才,应该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并能够发挥水平,贡献于社会、受益于社会的人。各类人才的贡献有大有小,不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技术工人,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当今社会尤其不能忽视占群体绝大多数的普通而平凡的人才——技术工人。广大的技术工人,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运用娴熟的技术从事产品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将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他们是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另一类人才。国际领导人也经常强调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因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二、当今社会对技术工人这个概念的理解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些对技术工人的片面理解,认为他们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远远达不到人才的标准,称不上人才,这是对技术工人认识上的极大误区。现在不少企业一提起人才,大多只盯着那些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很少想到整天奋战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把在管理方面有头脑、经营方面有经验、业务方面有专长者视为人才无疑是对的,但轻视或忽视一线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也是人才是十分错误的。一线技术工人因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生产中一旦遇到什么难题,他们往往都能及时解决,为顺利完成生产任务争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他们虽然没职称,但却很称职,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

认识上的误区和社会风气的偏差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技术缺乏热情。尤其是一些企业举办技工大赛时,响应者寥寥无几。据统计,我国工人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初级工占70%,中级工占20%,高级工仅仅占10%。各类专业人员严重短缺,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已经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要求。国际劳动组织亚太局局长曾评价说:“中国有一流的科技人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但中国的技术工人,在有些方面还不如有的东南亚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熟练工人的内在矛盾之间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技术工人虽然是普通劳动者,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又是创新发明者。技术工人在工作中深入到生产一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改革创新生产工具、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积累了精湛的技能技巧,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还成为了高层次的人才。如大家熟知的原天津市长、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就曾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参加了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施工,他有许多创新革新成果如今还在生产中运用。可见,技术工人不仅是人才,而且有可能成为高层次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1]。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 技术工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对技术工人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肯定了技术工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技术工人在人才队伍中的地位,技术工人在我国的人才队伍中尤其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许多省市制定了根据技术工人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和资历评定技术等级的政策,建立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高级技师也享受高级工程师相应的待遇,技师同样享受工程师相应的待遇。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途径和方法

1.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途径和方法

高職院校在校企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接,学校每年应安排大量的实训时间。然而学校的硬件设施毕竟是有限的,每年大量的实训单靠学校自己单独来承担确实难度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产教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教学结合、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订单班教学与管理机制。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2]。基本内涵是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课堂与车间融合,定点定岗实践。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内涵的需要。

2.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企业应从政策上、制度上、措施上加速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要注重对关键岗位、关键工种的技术工人培训,要有计划地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使企业不但在专业技术上有一批带头人,而且在生产岗位上,特别是在关键工种上也有一批操作技能的带头人,以发挥企业专业技术和关键工种带头人的作用。

企业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目前可从以下几种途径努力:一是建立健全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定期从优秀技术工人中考评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并相应地提高其物质待遇;二是建立技术工人继续教育制度,组织技术工人进行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引导技术工人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三是建立技术工人考核晋级制度和高级工培训制度,使企业技术工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3.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可以借鉴德国先进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实质是:一元是企业培训,另一元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地点、两个不同主体交叉进行教学和实践。职业培训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按比例、分不同时间段进行。学生一般一周在学校接受1天理论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在企业接受4天的实践教育。3年内不应在同一个企业内实践。学生在入学前,要和企业的教师签一个实践合同,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市政府对学生实践报酬、每周工作时数、学生休假天数有明确规定,以保障学生权益。同时对企业教师提出具体的培训内容及不同时期的教学工作任务,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企业和学校传授不同教学内容。企业主要传授职业技术、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学校主要传授一些专业理论以及普通文化知识。企业对学生培训直接从自身条件和企业需求出发,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今天在课堂上掌握了科技知识和技能技巧,明天就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成为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踏入高职院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振作精神,树立起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从接触了专业技术知识的那一天起,就要逐渐认识到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受人尊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是企业的“人才”,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同样也是“人才”。今天在学校做个严格要求自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明天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做起,立足自身岗位,增强自我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在生产实际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生产攻关,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或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居吉荣.技术工人也是人才[J].建筑,2006(21).

[2]王爱华.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5(1):8-11.

作者简介:侯春华(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助教。

苏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及应对策略 篇12

一、苏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现状分析

(一) 技术工人存量严重短缺

根据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2010-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预测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需求约为11577.3万人, 短缺927.4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3067.1万人, 短缺105.8万人。近年来苏南第二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 现比例已超过60%,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技术工人短缺现象也愈加明显。

(二) 技术工人比例严重失调

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 而我国目前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 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 中级工占36%,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据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 苏南大量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 平均每位高级技工大约有7个岗位可供选择, 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还不到4%。

(三) 技术工人素质亟待提高

根据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 有58.4%的求职者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 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占40.6%, 具有职称的占18.6%。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 分别为1.89、1.79、1.66。通过对苏南地区技术工人的知识水平与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苏南36%的技术工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 且学历为高中及以下;18%的工人受过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34%的工人受过中专教育, 11%的工人受到大专教育, 1%的工人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

二、苏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 存在“重学历、轻技术”的偏见

社会上对技术工人存在认识偏差, 没有正确认识到技术工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一直盛行“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 认为学历高、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型人才才有社会地位, 而靠技术吃饭的蓝领从事的则是“低下”的劳动, 对技术工人的职业存有偏见, 中国的老百姓也都不支持自家的孩子学习技术, 不想让他们以后成为技术工人。

(二) 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朗

在企业中, 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 一般很难晋升, 存在年龄、资历、比例和身份界限, 技术职称评比的限制也多。在家长和学生眼里, 技术工种投入大、收入少、地位低、产出慢, 无法给他们明确的职业上升通道, 从源头上就截留了优秀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 也打压了技术工人自身发展、提升的意愿。

(三) 企业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

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可持续发展, 不愿意花钱让技术工人进行技术提升, 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造成职工技能水平偏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也显示较多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

(四) 现今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迟滞,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用性不强、适应性差;二是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单一、知识更新慢, 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技能的步伐;三是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技工学校专业重复设置, 专业设置面窄, 没能形成区域性的合作, 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三、改善苏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应对策略

(一) 把握区域优势, 营造职业教育良好氛围

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着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

1. 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 苏南地区职业教育日新月异,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高职园、职教园等学校合并和重建的方式, 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实现校际资源、资讯的融通, 更好地服务地方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2. 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市场化指导。

切实做好岗位供需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 在专业设置、项目开发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提高职业教育的企业满意度, 推动技能人才培养。

3. 确立技工学校、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堡垒作用。

通过学校培养、企业轮训、师父帮带、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 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

4.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大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依托科教城、示范区、产教园等类型的实训基地, 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 使学生“上手快、技术牢”, 让企业“用得上、用得好”。

5. 优化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 提高技术工人的行业热情。

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 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畅通技术工人职业上升通道, 增强其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企业内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 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归属感, 在保证内部人才不流失的前提下不断扩充技术工人队伍。

(二) 转变固有观念, 明确企业在技术工人培养方面的主体地位

在企业内部建立再培训制度, 设定高等到后备的高技能人才等级, 加大企业技术工人培养的投入, 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1. 完善企业内部技术工人管理制度和选拔、聘任机制。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评聘不采用终身制, 可从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从制度上促使其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建立企业内部员工的定期培训制度, 鼓励其进行学历提升、业务进修, 为技术工作提供良好的晋升、发展平台。

2.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激励的功能是提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绩效, 约束的功能是为了避免技能人才的外流。在合理制度的约束下, 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用所学技能服务企业的同时, 能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做好企业内部培训工作。

3. 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和储备库。

制订企业内部人才需缺表, 针对企业发展状况, 有计划地引进、培养技能人才, 有利于企业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工人梯队培养, 优化企业内部技术工人结构。

(三) 加强校企互联, 拓宽企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渠道

1. 大力拓展定单式培训模式, 企业参与后备技术工人的培养。企业可选择师资较好、教学质量高、生源稳定的资质较高的职业学校, 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企业的车间建在学校, 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 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2. 企业参与学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的制订, 提出所需技术工人的专业与人数需求, 努力达到从输入上把控、过程中参与、输出上审核的良性循环。

3. 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共同制订适合于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企业文化等培训, 缩短人员到岗后的心理适应周期和技能培训周期, 有利于到岗后技术工人的稳定性和后期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

4. 参与学生实训环节的培训, 企业提供实训平台, 由企业为学生制订培训计划, 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和岗位专业理论的培训。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感受企业文化, 体验生产管理, 扎实提升技术技能, 批量化充实技术工人队伍。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前我国技术工的短缺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以苏南企业为研究对象, 在对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现状及短缺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企业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苏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

[2]吴启金.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中国机电工业, 2011 (20) .

[3]韦杨.对我国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的思考[J].广西粮食经济, 2009 (2) .

[4]程晓民, 叶正波.高级技工短缺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9) .

[5]孙丽云.中国蓝领的尴尬[J].中国经济信息, 2011 (1) .

[6]张丽宾.技术工人当代中国的稀缺“资源”[J].中国劳动, 2012 (12) .

[7]范晓明, 陆铭海.技工短缺:敲响“中国制造”警钟[J].经贸导刊, 2012 (8) .

上一篇:精神支撑下一篇:无填充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