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课程

2024-06-05

职业性课程(共12篇)

职业性课程 篇1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学生应具有胜任岗位的技能、相适应的知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否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更多的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今后职业所需的特定身体素质与心理品质。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课程目标设立未能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岗位导向作为高职院校区别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强调课程设置与现实岗位的对接,同时也强调学生岗位技术与能力的获得,在这样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更需要重新审视每类课程的学科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这类审视工作,相反,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致使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1],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办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虽然已经进入了重新探索时期,但基本上还仅仅处于探讨和极少数院校实施阶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文件供高职院校参考,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并没有把职业岗位导向纳入课程教学中。

1.2 体育课程软、硬件资源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配备不足,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强度较大,且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总体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严重偏低,部分高职教师知识陈旧、观念保守,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

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馆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特别是雨天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馆太少,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2]。

1.3 体育课程职业特征不明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都是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毕业后从事的岗位需求开设相应的教学和岗位培训。职业岗位导向大都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上,学生具备技术性、适用性、实用性的能力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自己,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赋予学生职业特性的重要特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职业岗位导向”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服务。但就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职业岗位导向的内容。

1.4 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一年级以基础体育课(田径)为主,考试测试项目有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内容有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羽 毛球、体操、足球 、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三年级只在上半学期开设体育课,内容一般和二年级开设内容大同小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本科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无太大差别,高职院校没有考虑专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岗位的特殊要求,如文秘、会计等专业对形体的要求,机电专业对四肢力量素质的要求等等。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还是沿用大班授课的组织形式,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为主。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学时往往萎缩,达不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1.5 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更多的还是注重对学生动作技能的评定,学期末考核的都是学生本学期所学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练什么,考什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考核的方法、标准都还缺乏研究,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性”改革与发展建议

2.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在职场上立足并取得成功的前提。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则很少涉及,而体育教学则很大程度上能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地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高更大保障。

2.2 高职体育课程职业体能课程内容设计

2.2.1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都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门课程。在此,编者提议加入职业体能课程内容。必修课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为例,一年级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师专业情况、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的需要而设计,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为主。可选在二年级第1学期开设选修课。职业体能课程内容的开设以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身体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体系可选在二年级第2学期开设。

2.2.2 职业体能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身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例如,在市场营销、会计统计与核算等静态坐姿类的专业开设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塑造学生良好形象、培养其气质。在数控操作、模具制造等车间操作类专业开设力量训练的课程[3]。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精神的球类运动。具体锻炼内容,见表1。

2.3 软件提升与硬件投入想结合,丰富课题资源

2.3.1 拓展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体能课程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安排教师多参加教学方面的培训和训练工作,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教师自身也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多种运动技能,满足运动项目不断更新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钻研,挖掘出各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身体素养和职业素养,利用学校现有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培养“准职业人”的职业综合能力。

2.3.2 增加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并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成立体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可以适当的延长使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2.4 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老三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创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多一些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教师也应注重学生学习动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动作,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

体育课程的评价要做到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结合,实现由单一评价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的转变。

3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课程目标设立未能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课程软、硬件资源缺乏;体育课程职业特征不明显;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职业体能课程改革的想法。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强调实用性。职业体能课程在高职院校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将会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职业性课程 篇2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职业指导教研组 周丽丽 本学期我一共三门课,担任管理系17电商3、4、5班、17市场营销、17物流班、17人力资源,信息系17电子信息1、2班,17艺术设计和17计信web开发10个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另外还担任17眼视光和药剂班、16计应汽修1、2、3班、17助产班、17计应SCCE1+2班、15计应1、2班、17电商5+17人力资源、14会计8班共13个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每班4学时。担任16连锁大专班的就业指导课程,8学时。我经常思考课程改革情况,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现特对本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情况做如下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其性质属于公共基础课,而它与其他课程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门贯穿高职三年的课程,是一门将学生的学业与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的课程。这门课程也是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场人士角色的转变。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我最大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与专业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课务必要紧密结合学生所读的专业及相关的职业,因为这门课程的性质是需要关注职业在人生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果抛开专业来谈职业生涯规划,那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将空洞乏味。例如,在讲授“职业认知”这一章节时,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位群、相近的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与职业。

二、实践教学方面把讲台交给学生

17级学生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听讲,接受新知识能力快,反应迅速,态度认真,学习踏实。但由于以前都没接触过生涯规划概念,很多学生在接受上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为了适应学情,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化时代的课堂,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资讯,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往往只关注传授给学生的东西,而未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关心学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提高其自身的能力,比如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试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个别辅导法、小游戏、情景模拟等来活跃课堂。

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部分。第一次课,在介绍完本门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之后,我首先征求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需 求,每人通过书写学习这门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然后每人要立一份职业档案,这份档案要跟随老师的讲课进度探索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职业理想等方面,同时也是最后书写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手材料。在职前准备部分我巧用撕纸游戏引导大家思考人生的意义,立刻引起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职业概述也是通过活灵活现的航海兴趣岛活动让同学们体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范围;职业素质部分通过各小组坐气球活动让大家体会到了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职业生涯规划部分让大家观看获奖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品,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一次课,我们组织班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一个组出一个代表参赛,学生准备认真,不但PPT课件制作精美,而且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自己职业理想的豪情壮志,全场气氛活跃,在课程的接近尾声时刻也将职业指导课的真谛发挥到了极致,在评价机制上有学生打分占40%,教师打分占60%,评出第一名,为了鼓励大家,我也将自己准备的一份小礼品送给大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案例、视频及活动,一定要精心选择,确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才使用,而不能随手拈来。在结课的时候,我们通过让学生留言,对照学生自己的个性问题是否解决,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有何意见等,这有利于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在任务 完成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学生在成果展示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提出请求重新完成任务。这种“将讲台交给学生”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完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学生也能感觉到这门课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比较实用。

三、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功

利用业余时间我经常观看全国教师就业指导课大赛获奖作品,博采众长,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能力。本学期初我门职业指导教研室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参与了学院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并有幸作为指导教师,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指导能力。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因为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与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教师,应当敏锐地关注社会职业与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形势以及社会案例来充实和丰富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给自己定好位,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职业性课程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匹,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形象与礼仪、情感与态度、协调与沟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意识,后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本文主要探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德”方面的培养。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认知不足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们会认为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取得高分能考上好大学就是好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后选择职业学校,会对孩子失去希望,从而任由孩子发展,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的自信心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考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觉得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前途无望,他们在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许多学生自卑、自信心严重缺乏,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懂礼貌、讲脏,抽烟喝,上网成瘾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极强,不易接受批评。在这些不良习惯的影响下,学生难以找到成功的感觉,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职业”这个概念,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

(三)学校教育的欠缺

现在很多学校认为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他们的理解层次停留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国外职业素养课程模式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借鉴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最大特点是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要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教运行机制。德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以及学生能力的养成。这种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发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发与设置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借鉴。

(二)英国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养的借鉴

英国BTEC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英国在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衔接的院校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适应了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基础,使学生有一定的竞争力。

BTEC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2)与他人合作共事;(3)交往和联系;(4)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5)数字的运用;(6)科技的应用;(7)设计和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以这7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遵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核心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达到培养通用能力的目标。

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构建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开齐开足德育课,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功能。这是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的、核心的、通用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从事未来的实习、就业以及转岗做准备。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应采用模块式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必备和感兴趣的职业素质培训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以学期为单位,共开设置六个学期,采用模块式课程设置,以选修的方式完成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模块式课程设置,分为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两部分,其中:必修模块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人文素养课、科学素养课、信息素养课、职场素养课、心理素养课、创业与就业素养课;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素质论坛、职业素质养成活动、职业素养拓展训练、职业模拟课堂等。

必修课六个模块的培养目标:

人文素养课: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科学素养课: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职场素养课:通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品质;

心理素养课: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适应就业带来的各种心理不适感和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创业与就业素养:培养学生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专门化内容架构下的学生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和学生的特殊需。(见表1、表2)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养”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性课程 篇4

第一个问题, 人的价值何在?这一问题历来是哲学家所探寻的根本问题, 是哲学的永恒性话题。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 就注定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而是处于关系中的群体成员。良好的社会关系需要个体之间的相互维护及其价值的相互转换。古希腊雅典城邦的繁荣, 正是基于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Thucydides) 民主思想的渗透, 使得雅典城邦内的社会成员保持着友好的往来与互信, 相互交换着体现其人生价值的物质产品。存在主义学者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更是从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的存在方式, 他否定孤独的个体存在, 关注人类关系中的存在。人类之间的相互破坏与利用, 注定成就不了和谐的社会与伟大的个人, 只有奉献与互助, 才能推动社会民主的进步与个体的完满发展。那么, 体现这种交换、奉献、互助之人性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什么, 便不能制造与别人交换的物品, 进而不能与人和谐地相处?答案是能力, 而不是知识。能力成全了个体的“自我”, 更造就了由“自我”组成的“关系体”, 知识尽管有时候是能力实现的重要条件, 但有了知识, 并不等于就有了相应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 教育的本质功能何在?基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显而易见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培养人的能力。从教育的服务面向来看,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其中社会功能又常常被分解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仔细推敲一下, 社会功能并不是教育的真正功能, 因为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来达成, 所以最终还是落脚在教育的个体功能上。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康德 (Immanuel Kant) 看来是培养人的真、善、美, 在小原国芳 (Obara Kuniyoshi) 那里又增加了圣、健、富。因此, 众多理论表明,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追寻个体的完满发展, 这也是一般教育所倡导的终极目的所在。正如第一个问题所指明的, 个体不是孤独的个体, 而是关系中的成员, 所以完满的个体必须在社会中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这就需要教育实现其间接功能, 即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然而, 连接教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的纽带是什么?或者实现个体的完满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间的媒介是什么?答案还是能力。因此, 培养个体的能力乃是教育的本质功能。

建立在前两个问题回答的基础上, 职业教育特殊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寻找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承认其与教育的通用价值。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 注定它必然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 即职业教育也具有育人的功能——培养完满的人。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姓“职”的教育, 因此它的特殊性个体功能体现为培养完满的职业人。更进一步说, 与普通教育比较起来,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 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也更加迫切。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更为突出的功能是培养个体服务社会的能力, 此为职业教育功能的特殊性所在。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时代口号的提出, 不仅反映出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期待, 更是职业教育本真功能的彰显。这里的能力包含多层含义, 不仅仅是狭义的一技之长之技术能力, 还包括胜任职业世界的各种综合职业能力。从普通教育系统中出来的“绅士”可以追求精神幸福, 但未必能“浸入”社会。相反, 职业教育的本真功能不是培养“年纪轻轻的博士”或“老态龙钟的少年”, 而是培养个体得心应手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人课程总结 篇5

营销1012陆迪29

大学两年时间,我们学了两年的现代职业人,从刚开始的厌烦到后来越来越有兴趣,发现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光是课程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怎么择业,怎样面试,以及以后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面面俱到,使我们受益良多.其中有几个方面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女士的仪容仪表标准

女士的仪容仪表标准分为这些部分,包括发型发式、面部修饰、商务着装、丝袜及皮鞋的配合,以及携带的必备物品等。有些内容与男士着装标准相同,我们就不再一一介绍了。那么女士在商务活动中,仪容仪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女士在发型发式方面需要注意,发型发式应该美观、大方,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选择发卡、发带的时候,它的式样应该庄重大方。

2、女士在从事正式的商务场合的时候,面部修饰应该是以淡妆为主,不应该浓妆艳抹,也不应该不化妆。

3、女士在商务着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干净整洁。女士在着装的时候需要严格地区分职业套装、晚礼服以及休闲服,它们之间有非常本质的差别。在着正式的商务套装的时候,无领、无袖,或者是领口开得太低,太紧身的衣服应该尽量避免。衣服的款式要尽量合身,以利于活动。养成一个良好的着装习惯。

4、女士在选择丝袜以及皮鞋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细节是:首先,丝袜的长度一定要高于裙子的下摆。在选择皮鞋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鞋跟过高、过细。

5、女士在选择佩戴物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商务礼仪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女士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修饰物,另一方面是商务物品。在这两个方面中,修饰物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奢华,比如说在戒指、项链的选择上,都要注意这一点。必备物品的携带和男士的携带标准基本相同。

二、办公室礼仪

在办公室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礼仪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对他人,包括你的同事、上级和下级,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尊重,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习惯。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办公室礼仪呢?

1、分清哪是公共的区域,哪是个人的空间。

2、工位的整洁。在办公室中要保持你的工位整洁、美观大方,避免陈列过多的私人物品。

3、谈话声音和距离的控制。在和他人进行电话沟通,或者是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你的音量尽量要适当控制,两个人都能够听到就可以了,避免打扰他人工作。哪怕当电话的效果不好时也应该这样。

4、尽量避免在办公区域用餐。有些公司员工中午是在自己的工位上进行就餐的,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商务习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自己的工位上进餐。实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尽量节省时间,或者就餐完毕之后迅速通风,以保持工作区域的空气流通。

三、会议礼仪

我们以外部会议为例,讲一讲商务礼仪中需要关注的一些细节。我们将会议分成会议前、会议中、会议后。

1、会议前

在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这几方面:

WHEN-时间,你要告诉所有的参会人员,会议开始的时间和要进行多长时间。这样能够让参加会议的人员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WHERE-地点,是指会议在什么地点进行,要注意会议室的布局是不是适合这个会议的进行。

WHO-人物,以外部客户参加的公司外部会议为例,会议有哪些人物来参加,公司这边谁来出席,是不是已经请到了适合外部的嘉宾来出席这个会议。

WHAT-会议的议题,就是要讨论哪些问题。

OTHERS-会议物品的准备,就是根据这次会议的类型、目的,需要哪些物品。比如纸、笔、笔记本、投影仪等等是不是需要用咖啡、小点心等。

2、会议中

在会议进行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这几方面:

(1)会议主持人

主持会议要注意 :介绍参会人员、控制会议进程、避免跑题或议而不决、控制会议时间

(2)会议座次的安排

一般情况下,会议座次的安排分成两类:方桌会议和圆桌会议。

一般情况下会议室中是长方形的桌子,包括椭圆形,就是所谓的方桌会议,方桌可以体现主次。

在方桌会议中,特别要注意座次的安排。如果只有一位领导,那么他一般坐在这个长方形的短边的这边,或者是比较靠里的位置。就是说以会议室的门为基准点,在里侧是主宾的位置。如果是由主客双方来参加的会议,一般分两侧来就坐,主人坐在会议桌的右边,而客人坐在会议桌的左边。

还有一种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主次的安排,而以圆形桌为布局,就是圆桌会议。在圆桌会议中,则可以不用拘泥这么多的礼节,主要记住以门作为基准点,比较靠里面的位置是比较主要的座位,就可以了。

3、会议后

在会议完毕之后,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细节,才能够体现出良好的商务礼仪。主要包括:

·会谈要形成文字结果,哪怕没有文字结果,也要形成阶段性的决议,落实到纸面上,还应该有专人负责相关事物的跟进;

·赠送公司的纪念品;

·参观,如参观公司,或厂房等。

·如果必要,合影留念。

职业教育课程特点分析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我国职业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课程个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四)职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S(技能培训模块)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通过以上的各种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是具有自身明显特点的。

第一,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应用性的基本特点。首先,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人员是依据工作市场调查的结果设置所需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的结构特点。

第二,职业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的基本特点。首先,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来开发的,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兼容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通常又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类型多,各种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动作技能课,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载体来传递。再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综合性,各种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是其课程内容的接受者。

职业性课程 篇7

2002年我国颁布《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 比较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目标, 其变化主要体现于:拓展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以及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和谐、主动、创新、发展四个新概念, 包括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及科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体育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承载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即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 更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 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并以特色的目标定位为导向进行内容构建。

职业形体课程是融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高职体育课程, 其目标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来追求人的形体美, 通过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机体能力以及提高人体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的基本素质训练。

3 服务类职业岗位需求与形体课程目标要求

3.1 职业岗位群的分类

岗位的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 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目前, 国内外尚没有较为统一的职业分类方法。本文将高职高专专业划分为8个大类, 主要依据各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社会需求强度 (即根据目前社会职位需求量较大, 未来“第一”可能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的相似性进行总体分类, 归类以子类为限, 不再分细类) 并结合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目录为原则进行相对分类, 分成8类。包括服务类、管理类、制造类、设计类、财经类、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勘测类。

3.2 服务类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服务类岗位的需求和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型经济的国家, 几乎3/4的非农业劳动力受雇于服务业, 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2/3。在国内,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 明确提出, 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浙江省作为沿海发达城市, 在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和选择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以2010年浙江省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为例, 共71所学校 (包括本科中三年制专业的学校) 共开设1580个专业, 其中服务类专业如酒店管理、文秘、商务英语 (还包括各国语言类)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教育等服务性专业共计约327个, 占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21%左右, 平均每个学校开设服务类专业近5个。可想而知, 在高职院校将近1/4的专业成为社会培养服务类岗位的重要基地。

3.3 服务类职业岗位特征和健康素质要求

大部分一线的服务岗位都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和走动, 如迎宾、前台、空乘人员、导游、餐厅服务员等, 正立式站立是一种强度极大的静力性工作, 而任意站立, 因一定程度上可以活动身体某些部位, 并有机会可以在较小范围内做一些移动性活动, 所以相对于立正姿势而言, 其静力负荷的劳动强度较小。职场站姿劳动者绝大数属于任意式站姿。对于不同服务岗位的劳动者, 由于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不同, 在劳动性质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从事体力劳动, 有的从事脑力劳动, 有的从事混合性劳动等, 因此对健康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见表1) , 以部分服务类职业岗位为例。

4 高职院校职业形体课程目标设计

4.1 职业形体课程目标设计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职业形体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所以, 整个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总体目标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往往较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阶段性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 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质和能力这二个维度, 这是一条隐形的线索, 横向则是形体的基本技术、技能以及身体姿态等, 这条是显性的线索。

4.2 职业形体课程目标定位

本课程目标定位是:以加强职业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与原则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与正确的站姿、坐姿与走姿等基本形态控制能力, 形成学生的姿态美、体态美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发展, 增强作为“职业人”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健康生活的习惯。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定位, 将职业形体课程的目标分为三大块, 包括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 如表2。

5 结语

(1) 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目标导向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承载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文中依据各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和社会需求强度, 结合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目录为原则进行相对分类, 包括服务类、管理类、制造类、设计类、财经类、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和勘测八大岗位类群。

(3) 服务类职业形体课程发展目标结合目标的分类和定位, 提出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品质目标三个层面的目标导向, 其以紧密围绕“职业人”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 对服务类岗位群进行拓展, 是对原有形体课程的有效尝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翁惠根, 等.高职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2]钱利安, 黄喆.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3) :49~50.

[3]蔡晓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必要性[J].科教论丛, 2010, 25 (12) :201~206.

[4]高暐.浅议职业形体训练法[J].教育研究, 2010, 23 (5) :253~254.

职业性课程 篇8

关键词:职业性体育学,学科,探索,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崛起,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定向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培养具有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在岗位上的终身教育培养。通过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目的是建立一门适合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体育课程——《职业性体育学》,以行业引领为先导、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进行模块化组织课程教学,构建职业岗位实用性体育课程,丰富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课程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夯实大学生体育文化基础和提高基本体育运动能力服务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2]但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同,导致了各自进行体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差异性。

2 职业性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

职业性体育是指适应和发展用于各种职业生产劳动与之相关体能、心理与道德所需要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体育活动。[3]职业性体育学是一门根据职业岗位分工为依据,针对高职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学生身体素质条件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因专业制异,进行教学活动安排和课程设置而形成的一门职业实用性体育学科,从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又有别于普通高等体育课程的一种教材体系,是高等职业体育课程教学的量身教材。职业性体育学知识内容构成按其功能作用大致上分为四大板块:(1)能够适应和发展职业技能和体能的针对性较强的职业适应性体育;(2)以预防职业疾病的生理诱导性机能补偿的职业保健性体育;(3)针对某些特殊职业中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而进行的职业应急性体育;[4](4)以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压力而从事的游戏性、社交性、娱乐性运动的生活休闲性体育。[5]

3 职业性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

3 . 1 高职院校专业划分设置是基础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行业中职业岗位分工不同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各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师资力量和社会上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建设。每大类中根据职业岗位的分工不同开设相关的若干个小专业,学生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毕业后走上同行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因为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身体素质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推动了职业性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发展。

3 . 2 不同专业的项群训练归类

依据《运动训练学》的项群训练理论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身体素质条件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项群归类,划分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相同体育训练内容群。根据系别划分、专业开设、职业岗位不同和项群训练理论等知识,把高等职业教育划分为:技术工人类、管理人员类、服务人员类、野外工作类、文案工作类和自由职业类等六大类。根据各类人群所需要身体素质条件差异进行不同的体育训练内容安排,形成职业性体育教学活动。(见表2)

3 . 3 课程时间及知识内容安排

在高职第一学期进行职业适应性体育教学内容;第二学期进行职业保健性体育活动;第三学期进行职业应急性体育活动;第四学期进行休闲性体育教学活动。(见表1)

3 . 4 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职业性体育学知识构建

3.4.1 技术工人类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化工工程、经济管理、汽车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走上生产第一线,在车间生产第一线度过多数时间,生活在大集体,在单位工会指导下进行体育娱乐活动,对职工的自身身体素质和集体体育运动项目技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高职教育阶段,进行体育课程教育的时要加强对上下肢力量的训练和腰部、颈部的训练,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发挥特长,培养集体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如:秧歌、健美操、集体舞、足球、篮球等。

3.4.2 管理人员类

管理专业类的学生走上岗位后工作压力一般较大,生活没规律,经常要熬夜加班、社交应酬多,所以要加强基本身体素质锻炼和某项特长运动技能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身体素质提高方面的锻炼,尤其是上、下肢的锻炼及颈椎、腹肌、肩部锻炼,补充相关健身方面的常识教育,掌握科学正确的锻炼身体方法。如:简单器械锻炼、健身房有氧操、瑜伽、办公室简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

3.4.3 文案工作类

从事文案工作人员,在岗位上需要长期的埋头伏案工作,对眼睛、颈椎、大脑、及腰椎的工作量大,容易引起视力下降、颈椎病、脑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等相关职业病的发生。在开展职业性体育教学时,增加头部保健、视力操、颈部运动、腰部运动等的体育活动,同时培养健身操、太极拳、羽毛球、瑜伽等的兴趣,为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性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4 服务人员类

高职毕业生走上第三产业工作岗位的人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格外,还需要有美丽的容颜、窈窕的身材、高雅的气质,给服务对象平易近人以亲和力。如:旅游业、酒店管理、幼教、铁路乘务、航空乘务等专业。在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时,在锻炼小肌肉群的力量和协调、灵敏性外,增加形体课程训练、礼仪礼节气质修养等方面的拓展训练。如:礼仪接待、瑜伽、交谊舞、艺术体操等。

3.4.5 野外工作类

高职院校的水利、道路、桥梁、测绘、地质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野外施工,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同时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危险性、突发性。在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时,对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野外适应性素质拓展训练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的需求和自身处理野外险情的能力。

3.4.6 自由职业类

从事自由职业的学生来说,工作时间和地点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工作环境相对较安逸,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充足。在开展职业性体育教学时,加强对某一运动项目深入学习,逐渐培养成自己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如:羽毛球、太极拳、乒乓球、瑜伽等。

4 结语

职业性课程 篇9

关于1、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分析情况, 对

职学生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校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 了解业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 中学习态度素质要求, ,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 努力培养和, 提高端正学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职2、以调查、测试及在生活中发现等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业自等, 己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了解社会从而不断, 增强完善指◇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选择今后升学和就业;在此基础上的大方向, 主, 导李云动发展自己。

课3、对学生进行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人际关贵程的系。意义, 了解创业基本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使学生, 培养创业明确创业构能力, 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 在步入社会后建人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业绩的一代新的4个体特、点培, 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在国家就会需要与思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 掌下, 握求职就业的方帮助学生转变就考法和技巧, 学会推销自己, 最终实现就业。

5、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 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了解他

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 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 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在职业指导课程构建过程中, 需在不同阶段, 以不同的课程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落实和实现以上目标与任务。

二、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实用,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 满足学生要求, 解决学生实际等。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 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 又有现实例证。课程体系要避免面面俱到, 无所不包, 也要避免只注重某几个问题, 或某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要注意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2、针对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专指职校学生这一层, 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 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3、阶段性原则。

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 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这主要是指课程如何设置, 具体指在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 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 分别进行指导, 不能笼统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

4、系统性原则。

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 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指导内容要科学合理、自成一体, 而且要求各年级指导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三、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内容体系

1、一年级“择业指导”内容及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 是人生又一次重大转折。此时, 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以适从, 不知如何学习, 不知如何走好三年职校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 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 更是一片茫然。因此, 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内容体系时, 应首先采取对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找到学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由专业级组 (部) 和职业指导专职教师分别进行指导。一年级“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方向, 巩固专业思想,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 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做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创业、就业教育打下基础。“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专业, 热爱专业;认识职业, 寻找职业;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2、二年级“创业指导”内容及分析。

“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 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 它不仅有利于社会, 有益于人民, 而且还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 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 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 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 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 谁愿创、敢创、会创, 谁就有出路。然而, 由于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磨炼的机会较少, 不愿、不敢、也不会去创业, 对今后就业, 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亲戚、学校的帮助, 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据调查统计, 职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的占62.9%, 不知道今后如何创业的占91%。因此, 在二年级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创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 应以“创业”教育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

3、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及分析。

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 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现实劳动就业制度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 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业指导中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 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 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 “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 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 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 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 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在摸清当地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 尽快地适应社会, 转变角色, 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等。

职业性课程 篇10

一、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 建设高职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 将精品课程定义为“五个一流”, 即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 这也是衡量精品课程的基本标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职业特色,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必须具备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内涵特征。

1. 以职业性为核心, 要求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更多地融入职业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导向就是要让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优质就业。就业为导向不仅要体现在就业服务工作上, 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因此, 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要能够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 突出岗位关键能力培养, 改革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2. 以实践性为核心, 要求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更多地融入实践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就是在基层一线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的实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就必须强化课程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 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实践性, 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3.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

工学结合课程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即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在一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采取全新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强调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全面构建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工作过程为主导, 以校企合作为途径,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具体说, 《财务管理实务》工学结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方法是进行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 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 课程排列方式充分遵循财务管理职业成长规律;课程实施是通过行动导向学习, 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 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以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举措

1. 实施以“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建设。

本课程将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全面实施以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建设。我们始终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 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重点, 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 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目标, 形成课程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组建了集职业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知识传授三项功能为一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校内专任教师主要承担职业知识传授师和职业素质培养师的角色,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师的角色。

针对财务管理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学院对在职教师分别采取派出进修、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各种学术活动,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两条途径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实践能师”: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考试, 取得专业任职资格;二是鼓励每位教师参加专业调查、实习、挂职锻炼、兼职等, 了解行业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获取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提升教师的职业操作能力和水平。

2. 运用先进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

本课程将一流教学内容建设作为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财务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财务管理的职业资格标准, 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邀请行业企业财务专家组成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对财务管理行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以财务管理岗位为核心, 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 构建突出财务管理岗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课程标准开发、课程项目活动载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系统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于任务导向的“财务管理实务”项目课程模式, 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质量与示范效应。

3. 以工学结合的先进职教思想为指导专兼教师联手共编一本书。

由财务管理行业实务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财务管理实务》项目教材。项目教材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为主线, 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发展财务管理职业能力。

项目教材注重岗位针对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突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 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快乐学习模式。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理念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快乐学习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采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电子财务对抗、财务管理经营实战演练等虚拟企业与项目, 构建全真的财务管理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课程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行业 (企业) 现场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 增强对财务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 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

5. 全面推进以精细化为宗旨的教学管理。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则是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体现。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以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为目标, 努力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建立起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和工学结合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课程不仅从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考核评价、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规范, 还包括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师资队伍的配备、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我们还制定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从工作任务、任务内容、认知要求、技能要求、态度要求等5个维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标准界定。

三、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以“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相关成果。首先, 成功打造了一支优秀教学团队。近3年来, 本课程组中新增浙江省教学名师1名, 浙江省优秀教师1名, 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名, 浙江省教坛新秀1名, 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对象1名, 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2名。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组获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其次, 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课程组3位教师获第6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组4人获学院第4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程组3人获学院教学创新奖。同时, 2008年率先出版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财务管理实务》项目教材, 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 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孔德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副主任、教授, 浙江杭州31001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

[2]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

[3]马必学, 等.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3) .

[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03) .

[5]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09 (01/02) .

[6]段远源, 杨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5/16) .

[7]苗苗, 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3) .

在新课程中提高职业素养 篇11

一、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美好的品德,崇高的道德,终生学习的意识,一专多能的才学,不仅学高为师,为师者更要德高。只要我们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无私奉献教育事业,有终生无悔的一腔情怀,相信自己孕育的三千桃李定会满园芬芳。

清晰地记得,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便迎着一片朝霞急急忙忙赶着一天中最早的车来到学校,守候自己的学生。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守望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一天中,我要扮演多重的角色,课上,我是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课下,我是孩子生活上的指导者,孩子矛盾中的解决者,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徜徉其间,乐此不疲!别人下课休息时,我在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别人午饭后睡觉时,我在带领孩子读课外书,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别人在学生放学后休闲时,我在班级做值日、整理工作,回家备课查资料那是天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繁杂。但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既然当初选择了教书,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爱自己的工作,爱台下的孩子,他们会因我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而欣喜不已,他们会因我的一句赞美而信心百倍地学习,努力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孩子。如果说师德是养成好孩子的基石,那么,我认为爱就是催化剂,因为老师一句发自内心的表扬,一个发自内心的欣赏,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好孩子。

二、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备课之前,我总是先看看教学用书,参透教材编写意图,了解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深入研究教学文本,分析学生学习程度,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然后再授课。授课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新知的情况,把课本当成学本,活学活用,联系实际情况,服务学生,优化课堂。比如:我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吃透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去备课,去授课,去反思。在反思中,我与数学学科的教师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得失,进行查缺补漏。课上多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关注学困生,让优生带学困生,课下注重反思与回顾,不断提高。

三、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数学课上,要解决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很多的方法,老师不能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我们只做最初的引导工作,教学生发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至于有多少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办法,让他们选取最适合自己的,通过对比选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不要过多地干涉。对于我们数学教师,数学观念要不断更新、数学知识要不断丰富,我们要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去理解、去分析,领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让学生领悟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孩子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并学以致用。

四、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要不断打造具有特色魅力的课堂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的个性魅力,如果上了一节自认满意的课,我们会感到身心无比的愉悦。其间加入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知识以后,讲授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很多课,都是一样的内容,我们用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抓好思路,理清层次,往往教学效果会比生搬硬套别人的好得多,我认为教学也是因授课者而有所差异,因学习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往我也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但却深觉别扭,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名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学的是人家的理念、方法,千万不要照葫芦画瓢。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中,加入自己的元素,才能站住脚。只有个性张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师生才能畅快地进行一节愉快的教和学的活动。这种特色与魅力从何而来?从教师的素养中来,从点滴积累的教育智慧中来!教师渊博的知识、富有特色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教育智慧。结合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让师生都乐在其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五、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钢笔字、粉笔字、演讲等的练習,我个人收获颇多,积累的素质在自己的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这给我的课堂增色许多。老师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时刻关注老师的字,模仿老师的字。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此练好字,尤显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字如其人,老师是方正的,带出的学生自然是严谨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基本功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

总之,教师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向更高、更远、更强迈进,才能适应新课程,适应新时代下学生不断的发展。

职业性课程 篇12

1.旅游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确立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即到2020年, 我国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为迅速发展的行业, 中国旅行社业人才需求旺盛。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 现在又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随着产业素质要求的提高, 需大量录用经过正规培训的人才。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 更是迫切需要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脉络, 钻研符合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满足行业对高精尖旅游人才的需求。

2.满足行业人才缺口的需要。旅游行业是一个人才缺口较大的行业, 人才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严重。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 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目前, 中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并没有良好的规划, 对于业界所需人才没有系统的研究。一些院校只重视培养富有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理论型人才, 缺乏系统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入行门槛虽低, 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职位都有相应要求。在校的学习内容较实践中的职业标准相距甚远, 工作关系没有保障, 压力巨大, 这些都直接导致旅游业人才流失。为此, 职业院校必须正视行业人才匮乏现状, 依据职业标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加大改革力度。

3.职业标准适用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职业 (工种) 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 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 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 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 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 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专业方向界定不清。目前, 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不清, 其课程设置大都涵盖了旅游、酒店两个方向的内容。如《导游基础知识》《民俗知识》《旅游地理》《中国风物特产》《旅游概论》《旅游英语》《酒店前台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 多方向的教学内容容易致使学生学习专业性不强, 实践能力弱, 掌握知识的精准度下降。最终导致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职业标准, 无法胜任就业岗位。出现与企业需求异位的人才供给局面, 职业院校对旅游行业人才缺口的贡献度极低。

2.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主要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一线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 或只注重专业中的一般共性, 而忽略了“职业”特征;或虽增加了教学生产实践环节, 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缺少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具体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 体现不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3.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不完备。优秀的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目前职业院校对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往往是直接套用国家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未能根据学生状况和旅游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学与用脱节, 很多学生出了校门即面临再择业甚至失业的境遇。因此, 建立面向职业, 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探讨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界定专业方向, 细化课程设置方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考核劳动者职业标准的重要手段。它代表着劳动者的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必须按照国家职业的标准化体系办学, 实现院校人才与企业的对接。旅游专业各方向所包含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

酒店方向:前厅初 (中) 级服务员、客房初 (中) 级服务员、餐厅初 (中) 级服务员、会务接待初 (中) 级员、收银初 (中) 级服务员、调酒初 (中) 级服务员、插花初 (中) 级服务员、茶艺初 (中) 级服务员。

旅游方向:全国导游资格证、旅游景区讲解员、旅游咨询师、旅游培训师。

会展方向:会展岗位能力证书、会务接待初 (中) 级员、外语口译员、公关营销初级员。

以全国导游资格证书为例, 国家导游资格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政策法规》《导游服务规范》《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导游外语》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职教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培养要求, 可以整合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松散无序的课程设置现状, 满足企业对人才各项能力的要求, 也能顺利实现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就业愿景。因此, 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应充分研究和利用职业标准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 设置完善的职业课程体系。

2.规划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体系。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旅游行业职业标准正是借鉴了旅游行业几十年服务实践工作经验、国家和部分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与导游工作规范, 并参照了国外的相关资料设计开发出来的。重视专业“共性”的同时, 更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对职业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酒店方向的培养目标可根据职业标准具体化, 设立为使学生达到熟练地掌握餐饮服务的各项技能技巧的需要, 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餐厅服务员”中级水平, 并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

3.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实现职业标准对课程设置的客观评价。企业实践是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检验学生知识转换成技能的能力。因此, 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加大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学时比重。建立院校与旅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让学生定期地介入旅游实际工作中, 把旅游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列入考试评价体系。同时, 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 坚持长期不间断的课程改革, 完善教学内容, 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 培养人才的规格要符合具体职业标准或对岗位群的具体要求。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符合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改革。笔者从职业标准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入手, 分析目前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 提出专业课程改革建议。以期探讨出一条规范、实用的专业课程设置之路。

关键词:旅游专业,职业标准,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留人用人机制下一篇:墙体保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