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2024-10-15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共9篇)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1

重庆华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近年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重庆华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31日由重庆华宇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整体转制设立。是集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仿古建筑、绿化养护和花卉苗木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规模化园林企业,注册资金为10750万元。具有中国住建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壹级,重庆市建委颁发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乙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园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重庆市林业局颁发的造林绿化施工甲级,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颁发的园林规划设计甲级资质,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管护贰级,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的重庆市环境污染治理资质甲级证书。公司拥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多门类的专业技术人员,齐全的园林施工机械设备,并拥有大型的苗木、花卉、草坪选育及科研基地。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开发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人才队伍现状

随着我司跨区域业务数量越来越多,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园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进行补充和提升。公司以“成就客户、成就员工、成就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和培养人才。作为工程公司,人才也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公司培养的人才在各行业都具备一定竞争力,比如公务员、投资公司副总、设计公司部门领导等。目前公司员工300多人,大专科及以上人员占比68.27%,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占比24.51%。

二、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方面采取有关措施。

(一)完善人才引进渠道,提升企业知名度。今年公司通过报纸、网站、猎头、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人才招聘信息的发布,公司与7家人才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通过以上渠道累计/ 3

引进了1名财务总监、2名高级工程师、4名部门经理等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二)建立全新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对一个企业而言,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公司实行“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辅以员工晋升及降级的制度支撑,确保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战略。

(三)公司与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高校就业实习基地,和园林行业权威机构(重庆园林行业协会、重庆园林学会、重庆园林局)建立良好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联合培训,进行园林专业定向培养,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后备技术力量。

(四)实行内部推荐激励办法。公司员工可为公司推荐人才,成功录用后推荐人可获得推荐奖励。该办法有效拓展招聘信息获取渠道,提高招聘效率。

(五)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近两年公司开展了百余次培训课程,涵盖了: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战略规划、员工心态管理、园林专业技术等多个领域。采用课堂讲授、视频教学、头脑风暴、拓展培训等培训形式,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三、人才作用发挥

公司引进财务总监,不仅完善了公司的管理框架,公司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资金运用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他推崇的内控制度,使公司的管理更为完善。公司引进的4名部门经理,特别/ 3

是证券事务代表,对公司上市工作的推进、内部资料的整合提出了一些新思路。董事长助理、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等人才的到来,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2013年公司获得了2013-2014年度全国工程设计总承包实力50强、2013-2014年度全国工程设计总承包实力50强、中国园艺杯优秀施工企业、2013年度重点项目推荐奖(雪野胡)等荣誉称号。2012、2013年公司与上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23%、31%。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目标和任务

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工程,提升公司员工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文化结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买进来”的策略,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水平。

五、目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安排和工作难点

(一)设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储备高级人才资源。目前公司重点需要高级工程师(园林工程方向)、优秀的市政业务拓展人员、区域公司合伙人等中高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

(二)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建立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把人才资源当作人力资本来开发经营。

(三)近年来公司在重庆外埠的业务逐渐增多,故如何实现人才跨区域引进和培养是人才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2014年8月18日 / 3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2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 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 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 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 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 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 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 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双证化模式的设置。

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 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 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 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 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 模块化模式的设置。

(1) 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 学生进入企业, 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 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 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 拓宽学生就业面。 (2) 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 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 (3) 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 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 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 (4) 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 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 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 园林制图室一间,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 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

(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 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 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 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 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 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 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 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 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 (2) 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 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 压缩基础理论课时, 增大实践课时, 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 (3) 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 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 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 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 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 实训考核50%。其中, 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 (4) 工学交替, 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 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 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 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

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 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 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 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 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 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 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 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 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 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 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针砭时事, 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 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 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 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 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 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 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园林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9

Abstract: Through the training target, from professional post adapt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post ability, put forward by constructing a prominent occupation post ability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mprove post adaptabil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 quality in occupation jobs as the core such measure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gard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landscape industry.

Key words:application type;landscape architecture;occupation post;occupation ability

1 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现状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近年随着园林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众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朝着职业能力明显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发展。

然而,园林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很多学校的园林专业在工程教育方面较弱,培养出的园林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工程技术要求。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据统计,目前我国设置园林专业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有449个单位,开设的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点440多个、园林本科专业点284个。从目前情况来看,园林专业大都开办于原农业、林业方面专业具有优势的院系,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等以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为主的课程,使得学生主要从事具有园林绿化养护为主要职业特色的工作,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园林规划设计及工程施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招投标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园林工程(包括园林工程施工工艺、技术,如园路铺装、水景工程、假山石的构筑、园林水电等);而园林工程养护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护等,因此园林行业具有涉及面广、职业要求高等特色,这一行业需要大量具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养护管理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目前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

1.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偏低,不能适应风景园林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许多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够大,特别是与企业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普及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培养,从而降低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力度不够大,实训课的课程不能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有些学生到毕业还没有接触到综合性的园林工程项目,导致无法适应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最后到工程养护的完整园林工程项目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欠缺,导致不能适应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或者是园林工程养护等职业岗位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应用型园林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将培养职业岗位明确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目标,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行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学校在推广以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案例”教学[2],园林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践教学的涉及面还不够广泛,特别是校企合作层面仅停留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建设方面,在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环境、师资、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仍需大力推进、深度合作[2]。否则,人才培养机制会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导致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2 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加紧培养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从事创造性强、分工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强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2.1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职业岗位明确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是社会的需求、行业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园林行业的蓬勃发展,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可以培养能够从事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有较好的园林艺术素养的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培养懂得园林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园林施工管理及监理理论知识,能创造性地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的高级应用型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人才,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园林专业知识对园林绿地进行养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岗位要求”是应用型园林专业改革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

2.2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及应用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给学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把学生培养成职业特色明显的实践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项目全程融入实践教学过程[3],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绿地养护中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3 提升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式

3.1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过程

在以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驱动下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和“企业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4],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的支撑、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是将项目放到校内“工程技术中心”运作,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平台,选派企业技术人员、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从项目初期的设计到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时期所需要的专业专长的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相应的周期内完成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养护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会,实现“做中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能够获得从事完整的园林工程项目的职业技能锻炼。

二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平台承接项目。校内建立的园林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承接工程项目,另一方面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使得项目的技术含量、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技术中心”使得项目有平台、有环境、有师资、有标准,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与科学研究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5]。

三是将学生直接派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培养高年级学生园林专业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如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到设计院、园林工程公司等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广泛参与工程项目方案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招投标工作,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等工作,为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过程如图1。

3.2 构建以园林职业岗位为目标,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的课程群的开发建设

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企业,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从事园林植物繁育、生产、养护的园林工程养护岗位工作。根据3个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园林行业规范的要求整合课程,明确各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这种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毕业证又要取得职业资格证),形成以“3 个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6],具体思路如图2。

3.3 构建以职业岗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以社会和行业需求、岗位(群)要求、教学诉求做为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基础、工程教育为导向,针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养护”3个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群的发展目标,主要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园林建造师(造价师、预算员、监理工程师)、园林工程养护管理师(植物造景师)职业方向,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及满足该工作任务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进行学习效果的持续评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培养[7],将“工程实践体系”贯穿于四年制的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培养中,培养过程实施“4+2+1+1”的培养阶段(即4个学期进行园林专业认知训练,获得专业基本实践能力;2个学期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课程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训练,获得职业基本技能;1个学期校企联合以项目为驱动力,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职业能力;1个学期在校外园林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创新适应能力),通过确定不同职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过程如图3,最后培养成为岗位特色明显、职业岗位能力强、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

4 结 语

新时期,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构建与园林工作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把园林职业能力素质教育贯穿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对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职业成功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云晓,雷平,龙艳萍.社会需求视角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析——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12-414.

[2] 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 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3-5.

[4] 李俊英,周永斌,刘迪,等.园林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7):31-33.

[5] 张义勇,李艳萍,于海成.基于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 307-7 308.

[6] 郑曦.适应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9-62.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4

一、花卉种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育种人才

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花卉种业是决定花卉产业总体水平的关键,是决定花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花卉种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花卉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各国花卉产业结构、国际分工以及经济利益分割的主要因素,是世界花卉竞争的焦点。种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需要花卉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所以,人才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对花卉种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以前,在激励机制方面,政府缺乏对花卉育种的关注,导致在植物登陆制度和保护新品种方面存在不健全因素,没有对花卉品种的侵权行为做出严格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创新精神的丧失,使愿意从事花卉育种的人才缺乏,对制造培育新品种的群众基础和人文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花卉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很多农林院校开办了园林专业,培养了许多从事花卉生产的人才,但从事花卉育种的人才仍然较少。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很多国外的种子、种秋流入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的花卉育种的竞争力造成威胁。所以,深入开展花卉育种工作,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名、优、新品种,以实现品种国产化,就需要培养出大量的从事花卉育种方面的人才。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促进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如果对现在园林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然会有大量致力于园林花卉育种工作的人才。

二、园林专业大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与育种人才培养

园林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为园林行业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以培育新品种为己任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石。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必然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学习态度如何,对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就曾肯定地指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习态度”。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激发出学生的某种兴趣,那随之产生的好奇心也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然而人才,并不是指有了文凭就是人才,只有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人才培养,就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掌握时代所需要的德性、智能,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所训练的技能,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推动本单位、本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事业走向新高度。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只有满怀对园林植物的热爱,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所学知识是为了促进我国花卉行业的发展,认识到培育新品种是一种创新性行为,也能给自身带来一定利益,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对培育新品种产生兴趣,进而成长为花卉育种方面的人才。

三、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目前,国内的网民人数在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在校大学生就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学习资源、进行信息交流以及业余时间的重要娱乐项目———网络游戏。网络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或媒介,以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书籍、视听教材等学习媒体的延伸,具有比其他学习媒体更高的信息容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具有很多方面的好处。第一,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并将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传统“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认为学习不再是苦事、难事。第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并且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行为,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第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能够开展讨论、交流,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第四,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总之,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新途径,必然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等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人才培养影响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是自觉性,它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上。通过推进自主学习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以此不断开发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把学生铸造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并呈现一种团结友好的气氛,能增进友谊、相互劝勉、共同奋进。人才的成长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关心,能够更好的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

五、培养育种人才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到目前为止,培养育种人才还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其中一项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型育种人才。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首先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种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逐渐转变角色,认识到自身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无形中养成自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为例,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时很迷茫,觉得育种是非常高深的研究,与自己无关,学习该课程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根本没有兴趣,课程考核合格率较低,更没有学生想过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育种学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首先认识到应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落实“先学后教”、“讨论互教”、“先进帮后进”等自主学习方法。教师在每次讲解下一章节内容之前,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花卉种类,利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等数字化期刊收集资料,了解一些育种信息。由此可见,教师的合理引导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网络信息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教师改变过去落伍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合理改革,必然促进我们的社会人才辈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摘要:当前花卉种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育种人才。论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自主学习习惯与育种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只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育种人才的培养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育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钟雁,彭志金,朱立,孙超.中国花卉种子业的发展问题初探[J].种子,2008,27(6):72-74.

[2]韩巍岩.网络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之管窥[J].世纪桥,2010:100-102.

[3]李子义.巧设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J].大江周刊:论坛,2012,(8).

[4]孙鹏燕.浅谈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

[5]龙树荣.谈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学习与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2):92-94.

[6]高井祥,张茂银.自主学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5):9-10.

[7]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8):30-38.

[8]唐初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园林花卉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2).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与思考

前言: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主要包括中等专业、技工,以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初、中级技术型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目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不利于中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着中职教育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中职教育体制也随之在不断改革,但即使如此,我国中职教育也没有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会导致学生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也会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严重阻碍,使得中职教育的存在感越辣越弱,而中职教育机构要想获得社会大众的接受与认可也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要对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科学调整[1]。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其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少,大多数教师都是专科或是本科学历,这就使得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往往偏低。另外,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也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由于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处于基础和公共学段,实践课程较少,进而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显著提升,所以,各中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和引进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做到游刃有余的双师型教师。

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就我国中职教育课程目前的设置状况来讲,教育体系中列明的专业课程内容比较固化,大部分课程都沿用着传统设置模式,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部分所谓的专业性质的文化课程早已无法满足学生认知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因此,各中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学生就业现状,就必须要对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以此来确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首先,应确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中职教学活动中,各院校和教师通常都将技术培养与锻炼作为教学重点,更关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却往往忽视了基础文化课程。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都存在衔接模式,也就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都实行着对口招生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人才培养方向上应保持大体一致。因此,我国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采用终身教育、系统教育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职业教学体系,并对整个职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规划,进而准确把握住中等职业教育时期的教学重点,明确培养目标,进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应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师资队伍建设有着机密联系,所以,为了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各中职院校应建立一直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优化学历结构。学校既可以为教师提供专款,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身学习与综合素养,也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和政策来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具体培养可以鼓励教师亲身走进企业,让其通过实践锻炼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企业第一线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此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从整体上提高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再者,应探索出更加新颖、科学的教学培养模式。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发展需要进行重新编排,对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划分,并对传统教学内容做出科学的取舍,并多增添一些新的内容,进而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以及中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职教育水平,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机构也应该结合教育未来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育教学体制,如,两阶段四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法,以及企业创新基金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此外,还要大力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行业认知等措施来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结语:一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经历了诸多变革,主要就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更加合理的位置。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而要想从整体上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并推动中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对其问题做出深入探讨,并探究出科学有效的完善措施,从而使其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中职人才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苗喜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4.

[2] 黎瑛,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3,(8):59-61.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6

【关键词】科普人才;素养;技能;培养

0.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从长远来看,科技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的科学素质,因此,科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早日实现“中国梦”,则必须在国民中大力开展科普工作,积极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我国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制定了专门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等相关文件,对我国科普事业做出了计划和部署。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加强创新大省建设,广东省响应国家号召,也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如《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

实现科普工作,离不开科普人员,他们是高端科技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纽带,他们把基本的科学常识、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民众中,培养起民众的科学素养,担负着“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大责任。当前,我国科普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严重影响了科普工作的进行。所以加强对科普人才科学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科普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1.科普人才科学素养与技能

科普人才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视野、科学思维等诸多内涵。要求科普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具有良好的科学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还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才能与时俱进,接受最新的科学成果,更新自已的科学观念。

科普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学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学和传播学等。由于科普是将科学知识通俗化,并将其介绍到民众中去,与大众传媒关系密切,需要经常制作科普作品,撰写科学小品文等,因此,基本的文学功底和对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同时,科普人才还要经常向民众进行口头宣传,因此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是科普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功。科普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全部热情投身于科普之间意义重大的事情上。

2.广东省科普人才科学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模式

2.1高校是培养科普人才科学素养与技能的主要方式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科普人才和重要基地。广东省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形成了以广州大学城为中心的高校系统,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又从各种公共课、通识课中培养起基本的文化素养,以及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校是学术发展的殿堂,这里有最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还有专家和学者,学生能更好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些受过教育的学生能成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自然传播者,其中一些学生可以成为专业的科普人才,而目前更多的是以志愿者和兼职的形式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例如广东有很多民间义教组织,如灯塔计划、支点义教等,它们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山区进行科普活动。

2.2科技展馆培养模式是广东省科普人才培养的成功尝试

通过科技展馆培养科普人才,是广东省在科普人才科学素质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成功探索和创新。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型科学活动场所, 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交易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 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它致力于“研究型” 科学中心升级转型的具体实践,探索科技馆科普人才培养之路。它与高校和科普馆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通过成立研发中心,配备了专业图书室,展项设计试制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等优质资源,承办了多项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起具的高素质的科普人才,作为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多次与其它国家的优秀科技馆开展广泛合作,学习国外先进人才培养经验,培养起科普展馆专门人才,取得丰硕成果。

3.加强科普人才科学素养与技术的培养

3.1积极推动科普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

广东省高校在科普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科普学科,这不利于专业科普人才科学素养和技术的培养。通过推动高校学科改革,在更多的高校增加科普专业知识的内容,并使其成为独立的学科,可以让科普人才的培养模式更为规范、稳定、持续、长效。

3.2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

创造条件,让科普人员多交流与学习,多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学术会议,让科普人员能及时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更新自已的知识储备,交流科普的方法与心得,提高技能。还可以支持科普人才出国学习和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扩大视野,促进科普队伍的发展。

3.3定期对科普人才进行短期培训

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高校培养的人限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因此,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培养科普人才的科学素养和技能。通过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科普人才进行最新科学成果的培训,组织大学文学教授等文科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技能上的培训,也可以请有经验的科普工作者对大学生等业余科普人才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加专业。定期组织短期培训,不仅可以壮大科普人才队伍,还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与技术。

3.4发扬科技展馆培养模式成功经验

广东科学中心的实践经验表明,科技展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科普人才,但在广东省,科技展馆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且分布不均,在一些城市甚至没有相关的科技场馆,而且现有的科技展馆也缺少人才培养机制。所以,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更多更高质量的科技展馆。同时也应推行科技展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普人才的科学素养和技能,培养更多优质科普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群,沈扬,杨湘杰,沈琼.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研究[J].学会,2009,02:43-46.

[2]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01:11-18+66.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7

一、有效发挥人的长处是构建人才成长平台的基础

人人都有一定的长处, 在工作中, 如果一个人的长处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那么, 反弹回来的积极效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对承担的工作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二是由此而感到其自身价值有了得以实现的空间和舞台。在工作中心情舒畅, 其潜能和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从而使其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因此, 作为企业和企业管理者, 要在有效发挥人的长处上下功夫, 要善于用人之长。

第一, 坚持信人与容人的统一。任何工作单位和部门, 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是由企业管理者或部门领导安排的, 能否使其发挥长处, 积极工作, 关键在于领导者能否做到“信人与容人”的统一。党的用人原则是“德、能、勤、绩”四项标准, 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政治标准。因此, 在如何用政治标准看人的问题上, 应牢固确立一个基本认识, 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只有政治强弱之分, 而无政治上可信任与不可信任之别。为此, 在政治上千万不能轻易地对人表示不信任, 否则, 此人的长处将被抛弃。同时, 由于每个人的学历、资历、兴趣、爱好不尽相同, 也容易使领导者产生偏见的认识, 造成此人的长处能否得到承认和发挥。因此, 要有效发挥人的长处, 要求企业管理者或部门领导要做到“容人之优长、容人之个性、容人之短处、容人之过失”, 将“信人与容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其部属的长处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 坚持高标准与具体指导的统一。能否有效发挥人的长处, 与制定的工作标准紧密相关。如果只是满足于完成常规性的工作和一般的运转, 那就无法寻求到“千里马”, 容易造成与平庸的人等量齐观, 会导致冷落有才华的人。所以,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部门的领导者, 要善于用高标准的工作目标来促进人才成长, 同时, 在具体的工作中, 根据人之长处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放手放心让其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才华, 发挥自己长处;当部属出现困难和偏差的时候, 及时帮助和纠正, 这就会使人能够大胆工作, 其长处和积极性得到更大地发挥。

二、遵循培养与使用、用人与管人原则是构建人才成长平台的保证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奋斗的目标, 也都有自己成长的途径和平台, 能否成长起来在于企业管理者能否掌握其“热情、兴趣、需要”三个环节。并通过三个环节, 准确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因此, 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 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积极遵循培养人和使用人相统一。即需要什么人, 就培养什么人;一旦培养出来, 就把他用到相应的位置上。另外, 要做到用人与管人相统一。用人单位要能管人, 进什么人, 出什么人, 每个人放在什么位子上, 在实践过程中又应如何进一步调整人的进出和结构, 用人单位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如果用人单位不管人, 管人单位不用人, 便容易出现“有长处的人用不上、需要的人才又没有、平庸之人走不掉、有才华的人进不来”等问题。所以, 只有在培养使用和用人管人上建立起有效的用人机制, 实施人才机制的动态管理, 才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合理定位, 为做到人尽其才搭建成长平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保证。

人才成长平台一旦构建起来, “培养人和使用人”便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的《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到:“一个人的才能, 唯有透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成为有效”。因此,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求我们企业和管理者从观念上改变搞短期培训班、组织技术比武等方式来培养人才的思路, 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 培养一大批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建立在知识化基础上、能用创新思维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大学生实践锻炼培养机制。目前, 各个单位和部门相继进入了部分大学院校毕业生, 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备力量。然而, 他们虽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一特点, 企业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培养机制, 通过现场的锻炼, 熟悉生产环境、工艺流程、操作规程以及其他的管理知识;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 定期对他们进行综合性的测评, 根据他们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才能, 初步辨别他们的特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流培训。

第二, 建立职工技术培训机制。其重点通过三个梯度实现“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一是上岗培训;二是以纵向深化为目标的技术等级培训;三是以横向一专多能为目标的复合型培训。通过培训, 形成以等级技术为主体的技术工人队伍, 以利于提高岗位生产效率。 (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24页) 第三, 建立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机制。坚持“按需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 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合作, 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 开展以新技术理论、新科研成果、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更新型继续教育;以尖端技术、理论研究、超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储备型继续教育。从而使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科技带头人脱颖而出。

第四, 建立管理干部的研修机制。对基层干部, 在参加系统内轮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基础上, 定期举行研讨会, 就实践工作中产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提高基层领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处级领导干部研讨企业面临形势、企业发展战略等。

综上所述,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培训, 也不是局限于重点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 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把关”人才, 着眼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人才培养是基础, 合理的使用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每一名管理者,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用人观念和管理模式, 牢固树立“人人是人才、处处是舞台”的人才价值观, 把“求才、知才、爱才、用才、信才、容才、励才、留才”作为重要任务, 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重视人才使用中的情感因素, 挖掘人才使用潜能, 促进人才智能的提高, 抓好人才元素的增值为途径, 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内部气氛, 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和奖惩制度, 从根本上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 在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要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首先, 树立用人的效益观念。要重德尚才, 适才适位, 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来担重任。但好人不一定是能人, 能人不一定是完人。我们要用好人, 但更要用能人。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 只要有真才实学, 就应该大胆地使用。

其次, 树立用人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决定了用人制度也必须贯彻和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 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使用的全过程, 创造条件并鼓励人才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再次, 树立用人的舞台观念。企业要切实为每个员工做到了“三提供”, 即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表演、施展才华的舞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评, 对绩大者扩大舞台;对绩小者缩小舞台;对不适应者更换舞台;对平庸者走下舞台;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8

一、一条主线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安排、实施都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开展。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都有课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二、两个融合

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是认识之源,不应该作为一个简单的验证和辅助,而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和主战场。在讲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办学之路。

(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试点工作。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如电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相关课程等20余门课,将理论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上课地点安排在实验室,每人一台(套)实验设备,边讲理论边做实验。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相关任课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了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数字电子综合实验板、八种模拟电子实验板等硬件装置,所有设备及仪器都与工程应用设备相一致。通过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年来的试验,学生及家长一致赞成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同学纷纷要求开放实验室进行实习、实验,老师和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风气大为好转,如果自习去晚了都没有座位。

(二)校企融合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校企融合,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3]。在校企融合方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通信专业与华为沈阳培训基地进行合作,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为了能够使教学充分与企业、社会接轨,我们利用华为先进的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即可参加华为资格认证考试,取得初级证者,华为负责向下属企业优先推荐工作;取得中级证者,华为负责安排工作,并直接就业。计算机专业则同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美国微软中国总代理)实行校企合作。在该项合作中,我们既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又为学生构建了就业渠道,目前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有几十人通过微软的平台,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而且这些学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与中国自动识别协会合作。自动识别协会今年选派6名全国知名专家为该专业学生授课,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匪浅。同时中国自动识别协会与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在信息工程系建立了自动识别实验室,学生第四年由中国自动识别协会下属200多家企业负责培训实习、接收、安排工作。自动化专业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欧姆龙公司为支持院校建设,提供当今最先进的设备,以供学生实验、实习,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获中国电工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合作,完全实现了校企融合,使学校的教学完全融入了社会的企业里,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四个保障

(一)一个好的教学计划

过去的教学计划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全部讲原理使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惑,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处,为此我们提出“原理+应用”结构实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与企业、公司专家共同制定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际需求和岗位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同时能应用新技术,这样才使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了必要的保障,才能做到与市场接轨。

(二)一套好的工程型实验平台

购置的和自制的实验设备大多数属于工程类型的。信息工程系先后组建PLC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检测实验室、自动识别实验室等18个工程型的实验室和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受到了真正的工程实际训练。

(三)一本好教材

教材必须是理论与工程相融合的。为了与教学改革同步,我们已经出版并正在编写大量的具有应用特色的教材,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现场总线、软件工程、基于C#的.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

(四)一名好教师

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四心”。所谓“四心”,第一,作为教师最起码要有良心,因为教育教学是一个软活,它的伸缩性极大,讲好一门课可能穷一生精力也未必能讲精,要讲差很容易,但在当时是看不出结果的,它不像工业产品可以直接检查出来,只有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没有良心的人是不能做教师的;第二,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对他所从事的事业要负贵,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可能做好工作;第三,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专心”,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搞好教学必须一心一意钻研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平,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第四,做教师必须有爱心,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工作,所以就要求教师不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必须有爱心,要热爱他的事业,热爱他的学生,具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先后派30多名教师到企业、公司接受培训,对于不合格教师及时解聘,教师必须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构成。

四、三项能力

(一)就业能力

现在的企业是讲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它们要求新员工到岗就能胜任工作,企业不再承担培训任务,这些任务转给了高校。那么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考虑,体现就业形势要求,通过“1234”模式培养,使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达到企业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提高就业能力。

(二)学习能力

教学应该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做到与市场接轨,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新知识和新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不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的人也是要被社会淘汰的。所以要生存,必须适应社会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及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是必由之路。

(三)创新能力

要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要实现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作为给企业和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在实验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观察、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实践能力,要求新、求真、求实。

2.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选派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3. 组织学生参加自制实验设备和各种创新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4. 制定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及参加科技竞赛的有关政策,还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从社会、企业、公司获得真实的课题,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参加完成,大大激发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5. 每年信息工程系举行一次科技活动周,将一年的科技作品进行展览评比,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免毕业设计。通过一系列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又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科研项目,整个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模式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学还在采用与二本院校同样的方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4]我们虽然在这条路上探索到了一些方法,总结出了一定的具有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也得到了社会、家长及学生的认可,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很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熊琦,孟宪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5,(1).

[2]何红,李政.高校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3]张昌凡,刘安民,宋宝丰.面向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华宇园林 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工作报告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原因,建议

0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大, 因此, 各大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 就业前景不是很好, 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从事了其他行业, 这充分地体现出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其中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差距、培养人才综合能力上的差距以及院校在具体课程上设置的差距, 以下针对这些差距做了简单的分析。

1 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1.1 院校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

目前, 很多的院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仍然是延续传统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 而实践教学环节则十分的薄弱。首先是院校的教学资源十分的匮乏, 一些实践教学无法被有效地实施, 导致了学生们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受到了限制[1]。其次, 是很多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对技术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 这种基于学生本身的因素也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地提升。最后是信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并且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理论为主, 对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忽视。很多教师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书本教学, 无法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并且目前社会发展十分快, 信息技术的更新也十分迅速, 但是教师的知识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仍处于传统的老化知识阶段, 基于以上几点, 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无法提升。

1.2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信息管理人才, 简单的说, 目前在很多的企业, 都实行了信息化管理, 因此企业需要对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人才, 以及对企业员工培训的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实践能力高的毕业生, 对企业进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2]。

1.3 相关改进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缺陷, 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 基于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提升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主要措施为: (1) 首先对于院校的教学设备, 院校一定要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 从而来增加院校的教学设备, 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 院校在进行招生时, 最好能够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机主要是的考核依据, 并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在低年级开始; (3) 教师改变自身教学理念, 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库, 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另外, 院校在教师招聘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以此来保证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2 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差距

2.1 院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对于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主要是有四个方面:技术导向型人才培养、管理导向型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导向型人才培养以及公共管理导向型人才培养, 因此很多的院校培养出的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 同时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院校对于一些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够明确, 并且部分学生有些偏重于经济管理或者是计算机课程,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实践锻炼。

2.2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要求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人才能够在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上均衡发展, 并且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优势就是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身后的经济管理学底蕴,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几点综合来看正式目前所需要的。

2.3 相关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出了相关措施, 主要是院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 以此来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不仅具备高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 只有将这些能力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保证人才就业率。

3 具体课程设置上差距

3.1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 其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问题, 一是排挤专业课程核心地位, 过分重视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导致了信息管理专业无法明确自身的目标, 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二是忽视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派”与“技术派”两种教学极端[3]。

3.2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课程的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 各大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要求是:计算机占有20%, 经济管理占有20%, 实践课程占20%以上, 专业课程20%, 剩下的是基础课程。这个调查主要是说明, 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来说, 其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

3.3 相关改进措施

院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能够以专业的综合性为要求,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定要将计算机知识与经济管理以及专业信息管理相互结合, 以此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很多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大, 并且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各大院校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臻.信息化大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01) :50-51.

[2]蒋勇, 马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2 (02) :20-24.

上一篇:园林绿化工程邀请招标下一篇:纳税评估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