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2024-07-08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共12篇)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1

本文为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SBZ200701)

今天,在百度网上搜索“摄影艺术”一词,可以找到284万个链接, 在Google网上搜索“Photographic Art”一词,可以找到6630万个链接, “摄影艺术”已成为一个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摄影理所应当就是艺术领域的一员,将“摄影”与“艺术”融合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摄影与艺术的关系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融洽,无论从历史的纵切面上还是从本质的横切面上看,摄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当人们轻松自如地使用“摄影艺术”这一概念时,其实将这两个概念之间曾经有过和正在有着的冲突忽视掉了。

一、摄影争取艺术地位的历史

1826年的某个夏日,法国人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在他乡间住所的书房窗口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永久性正像——《谷仓与鸽子窝》,尽管模糊不清,但此照片宣示着此后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摄影技术即将诞生。1839年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终于获得影纹细腻、影像锐利的照片,因而被公认为摄影术的发明者。新技术的产生却引发了这样的争议:一派认为艺术必须要有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观察、创意与表现,而摄影不过是机械的复制摹仿,缺乏艺术审美价值,不具备跻身于艺术殿堂的任何资格;另一派则认为摄影与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因而应该是一门艺术。那么摄影对表象的忠实以及对机器的依赖,是否允许它成为一门艺术,而有别于纯粹的技术呢?从十九世纪起,摄影者开始了漫长的辩护过程,竭力要证明摄影是一门艺术。

十九世纪中叶,“艺术摄影”的风潮兴起, 欧洲的摄影者们希望通过摹仿学院派绘画的构图和主题,来证实摄影的艺术地位。然而十年之后,艰苦的努力非但未能得到艺术家的肯定,反而因刻意模仿绘画而限制了摄影的表现,“艺术摄影”这一名称也名存实亡。为证明摄影具有与绘画一样的艺术创造性与感染力,摄影家们创造了种种技法,通过叠放、修改、上色、摆布模特儿,殚精竭虑地追求类似绘画的效果,“画意摄影”流派兴起。他们运用柔焦镜头与照片印放技法,创造出充满异国情调与浪漫气息的画意效果。然而“画意摄影”提高摄影地位的方式和“艺术摄影”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之中。因为在立足点上,两者均认为摄影是对绘画的模仿,那么摄影自然比绘画低了一等,无法摆脱绘画艺术的附庸地位。

二十世纪之后,“画意摄影”方兴未艾之时,以美国人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摄影家,已经开始对摄影的本质进行反思,并展开与“画意摄影”的美学原则背道而驰的实验。他们放弃了对底版的人为加工,以直接印放的照片呈现现实生活,将不为“画意摄影”所正视的都市现实引入自己的摄影画面,他们认为照片应该真实、清晰, 影调要丰富, 层次要分明, 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 同时在表达个性意义上, 应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 独立于绘画之外。斯蒂格利茨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尝试了各种抽象形式,并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完成了对摄影形象的观念革命,其结果使得“纯粹摄影”终于自成一格,在艺术史里有了一个“摄影”的分类,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纯粹摄影追求真实的影像,锐利的质感,清楚的视野。他们强调清晰写实描写这个世界的影像本身就是艺术,以直接拍摄的方式展示摄影机以及印制过程的本质特性才是摄影的追求。摄影无须模仿任何艺术形式,一张照片本身就可以开展其艺术领域。纯粹摄影的重要意义在于,摄影家终于意识到了摄影自身的媒介特性,确认了摄影自身的价值。

二、摄影超越艺术的范畴

摄影在与艺术的不断对抗争执中逐渐取得了胜利,终于如愿以偿的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门类跻身于艺术这个大家庭,获得了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合法席位。然而本雅明在其摄影理论的奠基之作《摄影小史》中指出:“尽管摄影理论家奋斗了近百年,来与这种拜物教的、完全反技术的艺术概念抗争,却丝毫没有结果。”本雅明认为摄影所取得的胜利其实是虚假的胜利,这一胜利的获得,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丧失自身独立价值为代价的。当摄影自豪地以传统艺术美学观念阐释自己时,其自身的特性也消失在这种泛艺术、泛美学的概念里,具有自身特质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这直接影响着摄影的实践创作和理论表达,从而导致摄影的发展落后于主流艺术长期停滞不前。为了摆脱摄影面临的困境,本雅明提出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如果我们把看待摄影的方式从‘摄影作为艺术'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那么强调的重点将完全改变。”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言:“一句‘艺术作为摄影’,不但摄影,一部艺术史的灼照反顾,亦被赋予全新的眼光。”

“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将摄影的诞生仅仅理解为一个艺术史的事件,其发明不过是让艺术领域增添了一个新的种类而已。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摄影的意义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正如本雅明所说的那样:“人们耗费了不少精力钻牛角尖似的争论摄影到底算不算一门艺术,却没有先问一问这项发明是否改变了艺术的普遍特性。”在使摄影作为艺术的历史过程中,那些为摄影进行辩护的人们,一直努力按照艺术的标准来规范摄影,几乎很少考虑到摄影对艺术的挑战,事实上摄影对艺术的改变是显而易见且十分巨大的。二十世纪以来艺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有着诸多的原因,但其中,摄影的发明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摄影对艺术的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在它对绘画的冲击上。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震动了整个巴黎乃至欧洲。画家保罗·德拉罗什断言:“从今以后,绘画已死”。在西方传统绘画观念中,逼真地再现现实始终是艺术家所不懈追求的目标。这种视觉现实主义还强烈地影响到其它的艺术种类,从而形成了注重再现写实的西方艺术传统。然而摄影的写实能力,构成了对绘画的严重威胁。面对摄影如此逼真的现实再现,画家必须放弃长久以来固守的摹仿再现的观念,绘画开始走上了不断实验的探索之路。绘画并没有死,也没有消失,而是逐渐在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实用,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以理解。正是摄影技术前所未有的挤压着绘画艺术的生存空间, 迫使绘画超越了对于日常生活外在客观的摹写,进入了一个完全探讨绘画元素或观念的主观领域。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这样评价摄影对绘画的冲击:“摄影所从事的就是篡夺画家的任务,提供精确地模仿现实的形象的任务。为此‘画家应深表谢意',就像许多摄影家在此之前和从那以后所表达的那样,将这种篡夺看成是事实上的解放。”摄影的诞生,使西方艺术观念从再现写实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西方绘画开始了从再现向表现、从具像向抽象的转向。从莫內的印象派、塞尚的后期印象派绘画、毕加索的立体派、达达主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杜尚的观念艺术,渐渐的很多画家开始借助摄影的帮助来作画,一路下来绘画艺术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线。绘画的这一转向与摄影的发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摄影对艺术的改变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再现写实传统的冲击,摄影的发展使人们的视觉经验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从而冲破了长久以来统治西方的焦点透视或全景式的凝视方式,彻底改变了西方文学艺术几千年所固守的传统,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大变局。摄影与各种先锋实验画派一道,大胆地探索不可见之物和不可能之经验的表现。例如以高速快门捕捉到马匹飞奔时的精确脚部动作,可作为艺术家塑形时的重要依据;例如外太空照片的拍摄,让艺术家获得许多奇妙的灵感,进而激发出不少新的艺术观念;以多重曝光的技巧所造成的连续性叠影,与杜尚的未来派观念契合;超写实主义的作品,需借助于照相机所拍摄出的影像以求其几近逼真的描绘。不仅如此,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还从静态的现象界,转向了人类经验世界的深幽之处,摄影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摹仿再现,而且将视角探进了多维的空间。在这种探索中,摄影向我们展示着人类观看的多种可能性,人类经验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展示着人类艺术的无限多样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真正敞开了艺术的广阔空间,冲破了壁垒森严的艺术疆界。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艺术存在形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使艺术向现代与后现代迈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摄影嫁接在观念艺术的概念之上, 以一种水银泻地般的态势融入到当代艺术中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无法剥离的重要部分。“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主义摄影观念逐渐地、不情愿的退出主流地位,作为艺术表现的摄影已经名正言顺地取得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样式的承认与尊重,西方重要的博物馆、艺术馆都为摄影家们敞开了大门。许多摄影大师逐渐冲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闯入大众的视野,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只在展览上出现,还在拍卖会上出现,以逐渐攀升的价格吸引了收藏家的注意力。2006年美国著名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的《池塘月光》以292.8万美元的天价被成功拍卖,成为有史以来拍价最高的摄影作品。另外,在世的德国摄影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也连续创下近250万美元一幅的佳绩。

当代艺术已经由衷地接纳了摄影,而摄影也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它仍然富于活力,而且也给其他艺术样式注入了活力。摄影在艺术市场大放异彩,被认定为现代艺术关键而且不可缺席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罗岗, 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4]、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

[5]、宋一苇.《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2

楚楚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园林技术,江西省 吉安市 343000 摘要:中国园林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艺术的沉淀,儒家道家思想的流传和人文精神的延续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

关键词: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人文精神;思想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博大精深,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与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有独特的名族风格和非常鲜明的名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换将,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学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或者说汉族名族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名族的文化,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虽非始于先秦,但到先秦时代才初具体系。

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孔学,不管时好时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名族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和补充,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2.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3.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产生时并无儒说。在经历千年上古之后,于春秋战国时终于形成诸子百家。儒 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1)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这与一君率万民是相似的。

(2)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提倡的文学艺术审美观,把园林作为修身齐家的场所,一改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使园林自然韵味渐淡,人文气息渐浓。园林中的儒家文人的活动和影子在清代臻于化境。

(3)中庸思想:中庸思想首先表现在儒家与道家和佛家的融合上。魏晋时,儒学与老庄融合为玄学,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园林布局的和谐,即是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其次是反映在既寄情山水又不能纵情于园林的合度思想,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既要有“思无疆”和“思无期”,也要有“思无邪”的思想,表现中国园林审美的理性倾向,正所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4)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4.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拿来用之于中国传统园林,可以美轮美奂,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人;精美绝伦的中国园林都曾经使世界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4.1中国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4.2中国园林的意义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结论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园林,如鱼得水,须臾不可分。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1]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中国园林.2001年.P3.[2]黄志华,詹福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2004-02-19.[3]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园林.2005年.P2.[4]郭风平.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07月

商业广告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篇3

一.商业广告摄影是商品展示中商业性和艺术性互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商业广告摄影中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既互为独立,又互为依存,摄影师的创造性工作,就在于如何使这两个貌似矛盾,并有时会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解决商业广告摄影“视觉艺术传达商业信息”的根本立足点。越是追求商业价值,越要重视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提高商业信息的传播效果,商业广告摄影应该在服从整个广告商业目的的前提下,注重其艺术表现力,使广告摄影画面更具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重点关注。

二.商业广告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关系体现在商业广告中是否有形式美。商业广告摄影技术决定影像是否能够存在,而摄影形式美决定影像如何存在。从审美角度来看,摄影技术与摄影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摄影技术从影像素质方面创造美感,而摄影形式从表现形象方面创造美感。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总结形成的关于构成事物外部形态的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情节等)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它是对自然美由具象到抽象的凝炼,是美的辨析总结。在广告摄影创作中运用如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稳定与活泼、重点与主从、过渡与呼应、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肌理与质感、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视觉形式美法则时,会受到广告营销策略的制约和控制。观众对主题明确、形体轮廓完整、结构比例准确、风格简洁、重点突出、诉求目标清晰的广告画面在心理认知上会产生快速接受的状态。商业广告摄影作品画面的影调和颜色可分为高调与低调、软调与硬调、浓艳与淡雅等,渲染表达不同的情绪感受。明亮而清新的高调表现欢乐温馨的状态;幽暗而又深沉的低调暗示悲伤或凝重的感情;温润柔和的软调使人们的心理放松继而暗生亲切之感;而表现紧张冲突的情绪、情节时往往采用高反差的硬调;喜庆热烈的场景往往需要大胆地色彩夸张;而浅淡素雅的浅色调会产生宁静和谐、超凡脱俗的感觉。商业广告摄影师要具有一双善于捕捉光影调性的眼睛,巧妙操纵处理建构这些形式美的光、色元素,使观众体味到蕴含在光色影调形式美感之中的神情寓意,传达出所展示的商业广告诉求。

三.商业广告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关系体现在商业广告摄影的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统一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回转到形式。”商业广告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各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条件,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作为形式因素,不仅表现了所拍摄商品实在性的内容,而且还象征并暗示着某些观念。广告摄影作品的形式美作为商品本身外在形式因素所具有的美,它本身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意蕴经过商业流通实践,已逐渐目的功能化了。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内容浸溶在形式之内,自然的形式美成为价值理念的表达工具。

商业广告摄影不仅承担着明确的商业重任,还附加了很高的艺术要求。因此,作为广告摄影师,既要有商人的商业敏感意识,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商业的气息,为商品信息传递建立通道;又要有艺术家的浪漫,通过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拍摄出既适应商品市场消费心理需求,又有艺术创意的商业广告图片,艺术性地传递商品的信息。优秀的商业广告摄影作品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它们借助艺术性提高了商业广告的艺术品位。以艺术表现手段,在艺术创意的感召下,展现商业广告摄影的画面吸引力、视觉效果、艺术渲染力等,从而实现广告对象在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并在艺术享受的愉悦中引起对广告内容的关注,建立商品认知感,达到有效传递商品信息的目的,使商业广告摄影在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具有效性,这是商业广告摄影的艺术性特征。

试论摄影与设计的关系 篇4

摄影和设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两项重要活动, 摄影是指利用相机记录实物的活动, 设计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 根据工作要求, 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构思, 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并指导现实工作的开展。两项活动既具有相同点, 也具有不同点, 下面将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

2. 摄影与设计的相同点

2.1 性质方面

摄影和设计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摄影就是运用相机记录实物的活动, 为提高摄影水平, 必须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拍摄。而设计也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选择恰当的角度, 对需要设计的内容进行全面考虑, 以提高设计水平。因此, 从性质来看, 摄影与设计的性质具有一致性, 都是一种设计活动。

2.2 创作过程

摄影和设计都需要感觉与思考, 需要运用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考虑需要达到的目的, 发挥创造性, 从而促进摄影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2.3 创意要求

摄影和设计都要求面对现实, 所设计的方案和给出的摄影应该具有可实现性。多媒体技术促进了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 数码摄影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 又推动了设计的发展。数码相机、画笔、尺子、橡皮、摄像等工作, 又让设计变得更为便利。事实上, 摄影已经成为设计创意不可缺少的内容。

2.4 审美角度

摄影和设计不仅是创造性活动, 同时也是审美活动。新闻、广告、人像、风光摄影、创意摄影等活动中, 影像应该能够准确传达信息主题, 并符合审美规律, 这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在审美特征上是一致的。

3. 摄影与设计的不同点

3.1 创作目的不同

摄影和设计可能是基于不同要求而进行的, 摄影有可能是出于个人欣赏和爱好而进行的, 也有可能是基于特定的目的进行。而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通常是基于特定目的而进行的, 其目的是更好的指导现实工作。

3.2 要求不同

与设计相比, 摄影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 在相机的辅助下就能够完成。而设计则不然, 不是每个人设计出来的作品都能够满足要求, 该项工作要求具备专业技术知识, 并发挥创新思维, 以提高设计水平, 要求相对较高。

3.3 对象不同

摄影和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在加工和处理对象上存在不同之处, 摄影是以生活中的存在为对象, 利用相机将其拍摄下来, 是一个拍摄和记录的过程。而设计则不然, 往往根据现有的某种物体, 考虑具体工作的需要, 设计原本没有的实物, 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加工, 以提高设计水平。

4. 摄影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4.1 有利于抓住事务的本质特征

摄影的视觉、知觉规律、审美特征与设计是相通的。在创作的过程中, 摄影和设计都可以发挥想象, 在创作的空间里进行自由舒展。同时二者是以现实为依据, 把握瞬间灵感, 抓住事务的本质特征。

4.2 有利于设计的顺利进行

通过事先摄影, 能够为设计创作提供相应的素材, 并作为设计创意的参考资料, 激发设计者的灵感, 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将整个设计过程记录下来, 作为资料存档, 推动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4.3 有利于提高审美情趣

通过摄影, 能够对周围事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提高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增强设计者的审美情趣, 对设计者更好的运用光线和线条也有重要的帮助, 从而促进设计者设计水平的提高。

5. 提高摄影与设计水平的策略

5.1 作品要注意突出主题

由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审美趋向不同, 因此优秀的摄影和设计作品应该突出主题, 具有艺术美, 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 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例如, 如果是人文纪实的摄影作品应该具有故事性, 能够突出主题, 画面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而新闻摄影或者是广告设计作品应该具有时代特征, 在有限的画面上表达中心主题。人物摄影或画像设计不仅要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 更需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做到形神兼备。风光摄影设计、商业摄影设计应该技术精准, 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 并明确主题, 吸引观众的注意。

5.2 日常工作中要体会生活

对摄影和设计来说, 找出并确立主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但要通过镜头或作品将主题表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优秀的作品源自生活, 因此摄影者和设计者要注重体会生活, 不仅要用眼睛观察生活, 更需要用心去体会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内容, 并用摄影或设计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而用作品打动观众, 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5.3 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遵循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摄影应该曝光正确, 构图简洁, 突出主题。设计作品应该满足使用的需要, 外形美观, 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 促进摄影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 摄影与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设计为摄影带来实用参考价值, 摄影为设计搜集材料。但要想提高摄影和设计水平, 就必须关注生活, 体会生活, 发现生活, 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进而提高摄影和设计水平。

摘要:本文探讨分析了摄影与设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了摄影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并就如何提高摄影与设计水平提出相应的策略, 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摄影与设计的理解, 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摄影,设计,创作,创意,审美

参考文献

[1]卢硕.观念摄影与设计——GDC11平面设计在中国提名奖[J].艺术与设计, 2013 (1) .

[2]张淑朋.摄影与设计的关系[J].戏剧与影视学, 2013 (4) .

[3]梁婷婷.现代婚纱摄影与数码艺术设计的关系[J].大众文艺, 2012 (3) .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5

终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在一些发达国家统称为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已经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洪涝调蓄控制、可持续排水系统、水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土地的多功能利用等

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密切关联,实际应用通常都根据项目具体条件通过综台性的技术与管理措施组合 实现多种目标和功能。与传统的城市雨水处置方式核心是一个“排”宇所不同的是,其核心主要体现在 截污、减排、滞留、利用、生态”等关键词上,

雨洪控制利用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土地、水、环境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起,或者说,在许多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雨洪控制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方案必须依赖设计师与奠他相关专业工程师共同协作来实现,反之亦然。

其核心的径流污染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源头(下垫面)、中途(管网)和末端{水域)污染控制与径流削减的多层农措施 雨水利用及洪涝控制系统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通过各种人工和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下口绿地和雨水花园等对雨水径流实施调,滞蓄、净化和利用,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八地下,补充地下水源,维持良性的水循环 。并结合其他子系统从而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生态景观、多功能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等目标。

刍议园林施工与园林养护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园林施工;园林养护;应对策略

引言

无论是在城市化的建设当中还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园林工程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园林工程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一方面要求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开展施工活动,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提高施工质量,确保园林具有高超的审美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同时园林工程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整个工程当中养护工作较之于一般工程更为重要。由于园林工程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具有生命力的植物,这就要求无论是在施工时期还是养护工作当中都必须遵循植物生长规律、习性等,有效提高其存活率。

一、园林施工和养护技术的要点

(一)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施工前准备。在施工之前需要充分把握设计意图,并且将设计图纸和现场进行核对,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对于平整场地、定点放线工作等都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确保之后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第二,依据施工图纸开展工作。施工当中必须按照图纸要求开展工作,按照设计需求种植植物,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存活率,充分发挥其美化和绿化作用。设计作为所有建筑工程的灵魂存在,之后的工作必然要追随灵魂开展,一旦违背了设计初衷,可能导致园林工程缺乏应有的美化效果。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应及时和设计人员取得联系,并且进行交流,准确把握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园林施工有序开展。保证施工的质量是提高养护质量的基础。第三,施工的组织设计。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这就要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需求,在施工过程当中适当调整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进度。尤其是针对工程量较大且工期较短的一些重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园林工程已开始实施招投标制度,这一现实背景决定了正确应用施工组织设计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施工组织的设计,应当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确认工程由几个工程组成以及相关负责人等。

(二)园林养护技术要点

在树木栽植当中通常都是“三分载,七分管”,由此可见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不同种类的植物其生长习性、特点、规律等也有所不同,为了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并且使之茁壮成长,就必须严格按照其生存条件、规律等进行栽种和养护。比如对水分的要求、喜阴喜阳等。在园林工程当中施工是基础工作,养护是重要的保障。

灌溉。灌溉通常依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在进行灌溉之时,如果叶片吸水能力很大,则说明缺乏水分,应当及时喷水。抗旱灌木虽然会受到人力、设备等方面的影响,但对新栽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必须优先灌溉,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尤其是在夏日,空气蒸发能力较强,同时也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这就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应当注意灌溉的时间段,避免在炎热、阳光直射的时段灌溉。通常情况乔木需要连续灌水4年左右,灌木则最少需要5年。对于一些土质不好,或在干旱年份等情况之时,应当酌情增加灌水年限。

排水。土壤水分过多同样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就要求做好排水工作。不同的树木,其生长条件、规律等也有所不同,对于洪涝的抵抗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适时搞好排水工作。第一,地表径流,将坡度控制在0.2%左右,尽量避免坑洼死角的存在。第二,明沟排水。第三,暗沟排水,主要和城市排水管道相连。

施肥。在植物进入了正常的生长时期之后,施肥是必要的工作。由于不同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的养分也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地域的园林也应当选择适当的肥料使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施肥时段,大多选择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同时已经除草和松土之后。

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通常对于许多植物而言是致命的,这就要求养护人员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病虫规律等,以便于及时防病除虫,有效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二、提高园林施工和养护质量的应对策略

(一)科学的施工和养护设计

由于目前施工技术、设备等方面还相对落后,致使施工和养护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科学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立足于工程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队伍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情况,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设计人员要先进行现场的勘察,同时结合园林工程的具体要求,根据园林功能、性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选择一些经济性较高又符合园林审美需求的植物。除此之外,对于植物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问题,以便于之后开展养护工作。

(二)优化设计理念

在施工和养护工作当中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这就要求不断优化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如今园林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美化、绿化等功用,还需要从绿色理念之上进行考虑,符合低碳的理念。比如选择的植物可以就地取材,避免长距离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对植物的破坏,同时运输过程当中汽车的运行也必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设计还要充分考虑之后的施工和养护工作,确保图纸设计质量优良,符合工程需求。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提高操作规范性

面对技术、操作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园林施工、养护等工作有理可依。同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和养护,有效地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充分发挥园林美化和绿化城市的作用。在制定法律法规之时,要求有关部门和企业相互合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法律法规的全面性、实用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求企业对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和养护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打造出美观、经济、实用的园林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当中还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而施工又是养护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合理布工作,按照植物生长规律、习性等进行灌溉、施肥等,提高植物存活率,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红辉,宋建伟. 简论如何实现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J]. 现代园艺,2013,(04):144.

[2]杜丽. 关于园林施工与养护的相关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217.

[3]张敏. 浅析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的关系[J]. 技术与市场,2012,(12):95+97.

[4]薛伟通. 对风景园林的施工与养护探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1.

[5]孙久云. 城市园林施工与绿化养护管理探析[J]. 现代装饰(理论),2014,(02):65.

[6]李慧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的探讨[J]. 河南林业科技,2010,(02):50-51+53.

作者单位:

论数字时代下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篇7

一、摄影与绘面的相互借鉴

摄影在与绘画的纷争中确立起独立的艺术标准。首先, 摄影促进了绘画的分化。照相机能够瞬间逼真地记录影像, 一批画家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 他们的绘画走出了写实的樊篱, 进入了超现实的自由世界。在摄影与绘画影像写实的竞争中, 一部分摄影人并不满足于充当绘画的替代品, 他们开创了新的艺术标准。

早期的摄影作品中绘画艺术本体语言为多, 在照片中进行的人物组合, 以及关有布局、光线的运用.都没有脱离开绘画的模式。他们是以绘画的方式来对待摄影与摄影创作,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绘画的视觉经验。早期的摄影作品多是模仿绘画, 从构图到用光等方面极力模仿。所以摄影义称为用光绘。导致早期的摄影与绘画接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早期的摄影感光材料反应速度很慢, 需要很长时间的曝光, 这样就不能把活动中的影像拍摄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从事摄影的艺术家, 很多本身也是画家, 在拍摄作品时很自然地就把绘画方面的技法, 运用到摄影方面。摄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曝光方法、感光方法和很多的像画意摄影、纪实摄影、现代主义摄影等一系列的摄影流派, 这些流派不能不说是受绘画对摄影的影响。

二、摄影与绘画的相互融合

一个多世纪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看到以摄影、电影、录音、电视等机械复制技术为主的文化生产与传播, 已彻底改变了当代文化艺术的图景。尤其是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或后工业社会以来,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使传统的摄影、电影、录音、电视等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 发明了电脑及互联网, 使机械复制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步入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科技发展阶段。这些巨大的变化, 创造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存状态, 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感知、文化体验和文化想象的方法, 同时也改变了人类文化价值的取向。在当代的文化理论界, 法兰克福学派侧重于从文化生产方式上考察, 将当代文化生产定义为“文化工业”;文化研究学者侧重于从文化的传播空间上考察, 将当代文化描述成为“大众文化;后现代思想家侧重于从文化价值向度上的考察, 将当代的文化现象命名为“后现代文化"。这些指认、描述以及命名, 都紧密围绕着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 而其中以视觉为主要形式的生产与传播显然构成了当代文化构型的主要内容。许多理论家认为当代文化已经成了一个“图像

要一个艰难的历程

女性艺术创作有几种典型范式:一是重叠, 二是丑小鸭式的自卑心理。长期的低要求, 低姿态使得女性自我估价越低, 最终导致实质上的自我价值的跌落和贬值。长期以女性主义自居的却无法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 不自主和不自信在许多艺术家那里的理所当然, 是来自女性内心的根本困扰, 它构成了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的“心狱”。

参考文献

[1]秋谨《敬告姐妹们》, 《中国妇女报》, 第一期, 1907年

时代", 从传统的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视像的转向”。

进入现代摄影时代后, “画面”早己不仅单单是绘画的语言, 而是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造型艺术门类的共同语言。比如法国电影中文艺片的电影镜头就以酷似油画构图和画面著称。

摄影发展至今, 最令人赞叹的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数字时代。在我我们现在的牛活中, 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码技术, 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等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尽管最初数码摄影还遭到大多数传统胶片摄影师的不屑, 但事实上现在的每一个摄影师恐怕也离小开数码相机丁。相对于胶片相机时代, 数码摄影则更为快捷, 廉价, 方便、高效利于后期制作。现在数码摄影爱好者的数量在也不断增加, 他们也拍摄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数码和胶片之间.似乎很难决定到底选择哪一种.但不能否认, 新技术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根大便利。新的数码工具确实为摄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码摄影也让“外行”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想讲述故事, 给广大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便利。

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纯粹是以一种用观念来批判社会、介入社会的艺术现象, 所以绘画和其他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归属干——“当代艺术”, 当然包括摄影。画家曾经质疑摄影, 胶片摄影家也曾质疑数码摄影家。这两次质疑都是合情合理的, 新事物刚出现时肯定是不完善。画家看到摄影可以瞬间记录影像, 把原先费工费事的影像记录过程变得轻而易举, 这什事其实是他们不情愿看到的, 本能地会对摄影有所抵触。摄影使影像记录变得简易, 而数码摄影又使得影像的呈现变得更加简易, 而且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呈现可能, 胶片摄影曾经引以为傲的暗房技巧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工作习惯已经丧失主流地位, 这种变迁自然会引起胶片摄影人的苦恼。

摄影和绘画各自要抵达何处?艺术的界限也越来越混淆, 新的观念层出不穷, 在蕴藏着巨大创造资源的信息时代, 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图像世界?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令人, 摄影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媒介及表现手法上也日趋多样化, 也已经很多画家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摄影与绘画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发展关系还将继续延续下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在技术层面肯定会越来越发达和越来越方便, 而绘画的发展也将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 摄影与绘画的互动占定还将继续延续下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信息媒介不仅在改变摄影、绘画艺术存在的本质, 而且在改变摄影、绘画艺术生产方式的同时, 还改变了两者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数字时代下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关键词:数字时代,摄影,绘画,差异,交融

参考文献

[1]贾秀清, 栗文清, 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8

1摄影艺术简析

摄影艺术是一项系统性的艺术。以下从艺术特性、颜色搭配、应用范围、应用优越性等方面, 对摄影艺术进行了分析。

1.1艺术特性

摄影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性。通常来说, 摄影包装设计的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对所摄的照片和其中绚丽的色彩进行优化, 然后以此为基础得到形象逼真的彩色, 并且将其应用在产品上来体现出产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这本身是摄影包装的最大特征, 也是其重要的优越性。其次, 摄影艺术的特性还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的增强商品的艺术感染力, 并且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 摄影包装的广泛应用得到了诸多厂家和顾客的好评。

1.2颜色搭配

摄影艺术往往非常注重颜色的合理搭配。在摄影艺术的应用过程中, 颜色的搭配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颜色搭配得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包装的质量和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市场好评程度。其次, 由于茶叶的产品包装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单一, 因此, 这些包装媒介的内涵展现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颜色的制约。在这一过程中, 摄影方法的应用较为丰富, 并且也有着诸多表现形式。摄影艺术的应用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 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来有针对性的进行颜色的搭配。

1.3应用范围

摄影艺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从我国现今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来看, 许多不同类型的包装模式共同促进了我国茶叶产品整体水平的进步, 而与之相对应的硬包装则以盒子如铁盒等居多, 这些媒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摄影方法, 因为其对于消费者的影响较大。设计人员采用美术包装方法会使摄影包装效果有效提升。我国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仍旧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能够更加充分展示出茶树的生长特性和种植环境。

1.4应用优越性

摄影艺术的应用有着很强的优越性。茶叶的文化和艺术美感可以通过摄影艺术得到很好的体现。例如茶叶包装中丰富的色彩就能够给购买者和观赏者以较好的艺术美感。许多优质茶品能够合理采用摄影包装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产品附加值。摄影艺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增加茶叶产品的包装附加值, 还能够对于茶叶文化进一步推广。

2茶叶包装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的分析需要从许多不同的方面着眼。以下从发展现状、设计内容、设计目的、现存问题等方面, 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分析。

2.1发展现状

茶叶包装设计现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 茶叶摄影包装的技术在近年来已取得非常广泛的进步。茶叶摄影包装技术在许多名优茶的包装设计中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应用, 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效果。而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上等茶叶使用下等包装的弊病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现今茶叶包装设计中仍旧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部分设计人员仍旧没有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作用, 因此也很难反映出饮茶文化内涵。

2.2设计内容

茶叶包装设计自身有着丰富的设计内容。茶叶包装摄影内容比起其他商品的摄影包装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例如许多茶叶产品的包装使用摄影艺术能够更好的阐述茶叶自身的色彩和造型及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体现出典雅的风味和茶叶悠久的历史。茶叶包装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包装上的精心布局来使消费者领略各种茶叶的风采, 小包装茶和礼品茶更宜采用摄影包装并且也能够期待更好的摄影效果。

2.3设计目的

茶叶包装设计的开展应当紧扣鲜明的设计目的。例如黄山毛峰本身具有叶细茶嫩的特性, 并且香味也是绝佳, 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其包装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摄影特写表现出毛峰所独具的细、嫩、香的特性。其次, 部分饮誉中外的名茶在其销售包装中, 如果配以实物彩照则会大大提高茶叶商品在货架上的吸引力, 提高茶叶包装的销售功能, 最终取得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和宣传效果。因此, 摄影包装定会在茶叶包装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4现存问题

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现今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目前在茶叶商品包装设计中摄影艺术的应用仍旧相对狭窄, 并且投入实践的产品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因为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对于摄影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质量的茶叶的摄影包装需要设计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摄影技术, 因此只有合理提升茶叶包装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艺术能力, 才能对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3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以下从互相平衡的关系、共同凸显茶文化、丰富产品内涵、共同提升茶叶身价等方面, 对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

3.1互相平衡的关系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存在着互相平衡的关系。著名的作家约翰·奈比特在其著作中曾经提到:“艺术和物质的平衡才能够创造设计的奇迹。”, 这一名言很好的诠释了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在现今的茶叶产品竞争过程中, 所依赖的不仅仅是茶叶的质量, 精美的包装也能够起到很大的加分作用, 并且对茶叶产品精美包装设计的需求也在提升, 而真实优美的包装品质对产品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摄影对茶叶的外形、色泽鲜明的特性进行细致的表现, 进一步达到将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合理平衡的效果。

3.2共同凸显茶文化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相互配合可以共同凸显我国现今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包装设计本质上就是对我国茶叶文化的全面体现, 对于摄影艺术应用过程中务必要使其能够准确、真实地再现茶叶外部形态的质感、色彩提升茶叶产品本身的直观性和可信程度。为了能够有效的凸显茶叶文化, 设计人员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通过摄影艺术的合理应用来表现出大自然优美及健康的环境下培育出的茶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与此同时, 光线、色彩、角度、比例的不同往往都会影响茶叶包装设计给人的直观感受, 并且最终能够使封闭包装的茶叶给人产生良好的直观感受。

3.3丰富产品内涵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内涵。设计人员为了能够突出产品的内涵则需要对摄影艺术进行有效应用。合理的表现出摄影画面自身的气势来进一步的强调其特性。例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中镜来表现采茶场面, 然后通过不同的镜头来对茶叶自身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感觉予以凸显。由于不同高度的拍摄会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因此, 设计人员应当优先使用摄影艺术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和自然和谐的感受。

3.4共同提升茶叶身价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合理地提升茶叶产品的身价。通常来说高质量照相机与胶卷是摄影艺术体现的物质保证。但是只有这些是不足以成就优秀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的, 优秀的摄影艺术还需要摄影人员和设计人员具有一双能够鉴赏美的眼睛, 有能够将艺术体现在摄影艺术中的天才头脑, 最终才能够做出优质的包装设计。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仅能够保护商品, 还可以通过包装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结束语

茶叶商品包装设计中往往会对不同的摄影艺术和摄影技巧进行巧妙的应用, 这离不开设计人员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辩证性的看待。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对茶叶包装设计以及摄影艺术进行细致的分析,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茶叶产品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摘要:茶叶的包装设计工作需要运用到许多摄影艺术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 设计手法和艺术原则的互相影响会共同决定着茶叶包装的质量。本文分别对于摄影艺术和茶叶包装设计进行了阐述, 然后对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摄影艺术,艺术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松.瓷器与玻璃器皿的拍摄要领[J].照相机, 2013, 1 (04) :58-60

[2]郭建民.反光物体的拍摄技巧[J].照相机, 2013, 3 (08) :45-48

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篇9

在建筑领域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园林建筑也在不断实现着创新和突破, 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让人们生活在自然中”, 已经成为了园林建筑的最高设计理念和最终追求目标, 也就是园林建筑要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和享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园林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操作中, 除了注重艺术性之外, 还必须注重自然性, 这就对园林植物的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园林植物的点缀体现着自然的真, 也体现着艺术的美, 恰到好处的园林植物的点缀和搭配具有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 可以体现出整个建筑物的灵魂, 使其具有生气。所以在园林建筑中讲究植物搭配就显得很重要, 不同的园林植物要与不同的园林建筑物相契合, 这样才能体现出自然美和艺术美, 不仅能是人们亲近自然、神情愉悦, 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如何进行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合理搭配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仅要求园林工作人员有相当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艺术性和自然性的结合, 才能保证建筑整体的协调性。植物搭配需要考虑色彩明暗、轮廓纹理、设计比例的很多因素, 是一项要求很细致的工程。笔者在从事多年园林建筑经验的基础上, 对园林建筑中植物的搭配、自然艺术的吻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希望能对其他园林建筑工作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更加希望所有园林工作人员, 尤其是技术人员都能严格要求, 精益求精, 设计并建设出更有质量的园林建筑物。

2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协调作用

园林建筑设计之初需要考虑自身轮廓、线条、色彩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而园林植物的配置同样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比如草坪及灌木乔木一般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色调的一成不变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植物间的搭配不能不考虑各种植物的线条、色彩、树形、纹理和比例, 设计出的方案若过于复杂就会让植物配置整体上得杂乱无章, 弄巧成拙。既要避免单调呆板, 又不能过于杂乱, 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采取间距、外形相同以及在乔木搭配灌木等方法进行设计, 这种搭配考虑到的是一种美的感受, 或者说就是一种艺术。合理的植物配置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感, 愉悦感和幸福感, 植物之间的搭配取长补短, 相互协调, 整体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成功设计所要具备的条件。另外, 当今植物配置设计者根据雇主的要求, 需要体现一定的主题, 比如厚重的主题让人想到枝叶茂密、质地粗厚的阔叶类;沉稳则是整片的针叶林;青春的主题一定是色彩丰富等等。

3 植物配置所体现的艺术性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规整平直, 令人乏味, 而植物作为生命体往往给人一种动感和生机。人们对植物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 色彩色调对人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

比如紫色、红色、浅红、橙色、黄色的植物在园林中并不少见, 虽然一些植物需要到秋季才会显现这些颜色, 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进去。这类植物色调属于暖色调, 给人一种温馨、鲜艳的感觉, 秋天变色的植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个性, 受到大众的青睐。与之不同, 青色、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给人稳重感多一些, 注意植物色调冷暖的特性, 会有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些设计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在需要的时候还能满足设计者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体现。另外, 园林建筑空间依赖园林植物来体现其层次感, 总之, 卓越的园林建筑设计离不开园林植物的陪衬。

4 不同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本文分别列举了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为例, 区分不同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物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结合美, 这种美让人感觉亲近自然, 用成语形容就是“天人合一”, 人在其中仿佛身在自然, 美景尽收眼底;皇家园林能很直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一定要概括其特点, 那就是宏伟大气, 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都常以原物作为材料直接建设, 而建筑本身大多是富丽堂皇的, 雄伟霸气, 建筑式样通常别具一格、布局规则严整, 皇家园林中, 主体建筑一定是最高大、最显眼的, 用来衬托皇室家族之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因为需要考虑空间的利用率, 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和常见的植物搭配, 各个地方大众喜好不同, 所设计的园林风格也不尽相同, 现代建筑灵活多样的特点和节约空间的优点最终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

总的来说, 无论是哪种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植物配置都是无不体现这设计者的智慧, 随着人们对居所要求和环境需求的提高, 大力发展园林城市, 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园林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发展必然。而此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卓越设计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 科学配置问题和某些植物的相互结合原则,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配置。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以获得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

结束语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10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这个词语从字面上来看的意思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 也就是人类眼睛所观看到的景象。因此视觉艺术也就是一种可视文化。在人为定义中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 而表现手法有很多种, 包括影视, 绘画, 雕塑, 建筑艺术等等, 但视觉艺术又不同与听觉艺术, 因为听觉艺术只能用耳朵获取, 大脑和心灵去感受, 并不能摸得着, 但视觉艺术强调其真实性, 能看得见, 可以摸得着,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视觉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只要人的视觉系统的存在, 任何景象都可以成为一种视觉艺术, 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 并不是每一种视觉艺术都有其意义, 大多数视觉影像并不能称之为视觉艺术, 只能称之为行为.因为其中并不具备相应的美学元素, 而城市的规划, 建筑的设计, 自然的风景, 园林的修剪, 工业的造型等等我们能看的到的, 感受到的, 并且具有很强的美学元素在内, 所以这些才统统能称为视觉艺术。

1. 视觉艺术本质的含义

视觉艺术的种类繁多, 但所有种类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意义。所以视觉艺术其实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表达语言。和我们人为简单的交谈语言以及书信等文字类一样都有其基本的构造与定式。所以这种语言单纯靠肉眼去看是无法获取的.人的眼睛很难理解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义。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具有美学元素以及对视觉艺术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个对其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同样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后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最好是能有对视觉中的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与基本素养。

2. 视觉语言的构成

视觉中的语言是由基本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基本原则两个部分结合构成了一组传达其含义或规则的语言系统。基本的元素包括, 点, 线, 面, 形态, 明暗, 黑白灰, 色彩, 空间等。这一系列基本元素是构成一切作品的基石。而设计原则则包含了节奏, 统一, 平衡, 对比等, 这些是人为用来组合与运用基本元素来传达意义与原则的方法。而视觉艺术的表达则是艺术家们根据各种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材料以及表达形式。而摄影艺术则是其中最难描述与表达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摄影的概念

1. 什么是摄影

摄影, 摄, 即取, 获取, 捕获.而影顾名思义, 为影子.所以摄影应该是取得, 捕捉到景象中的有趣的精彩的瞬间.任何一种被拍摄物体, 不论死物活物, 风景人像, 还是建筑街景, 由于拍摄者的不同机位, 相机的不同参数, 以及人为的思考等等, 可以造成被拍摄物体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当你的快门按下的一瞬间, 一张作品就已经完成, 即便不加后期修饰, 即便不加美学元素在内也是一张完整的作品.只不过不是一张好的作品.因此, 美学元素是链接摄影与视觉艺术的基础纽带, 而所谓的美学元素应该具有让人舒服的看点和感觉点, 可分为构图, 视觉元素, 整体人物元素, 作品对人引起的思考以及共鸣.这与其他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等有本质的不同, 在绘画的创作中, 对内容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随时随地去增加与减去其画面中的美学元素, 然而摄影则不是这样。当创作时由于被拍摄物体往往是实地存在的, 所以拍摄者无法随意增加与减少画面元素。但摄影可以依据镜头中本身的手法以及寓意来对被拍摄物进行取舍,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来将主次区分表现出来, 在我看来好的摄影作品就应该是美学元素以及拍摄者心里表达内容理解的高度统一.

2. 摄影内容如何表达。

摄影通过相机来成像, 由快门的速度快慢以及光圈大小来决定进光量的多少。白平衡等其他的组合来成像, 并且可以人为的决定拍出来的图像形式, 或许过度的曝光, 或许高对比, 也或许是其他的色调。并不一定非要与被拍摄物体一模一样。所以摄影某种程度上具有与绘画相似的地方。因此摄影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创造性。由于后期的加入, 很有可能不存在的元素也在其内。所以具有欺骗性。但也是创作的一种。但最初相机造出来的时候定义的是记录, 留下最真实与完美的瞬间。所以说, 无论何种摄影, 人像也好, 风景也罢。统统归结到最后就是纪实。所有的照片都是纪实。只不过是人为的后期, 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已。实质上摄影是一种非常难描述的视觉艺术形式, 由于摄影最终是将拍摄者的心里活动和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相机这种单一的机器去人为的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很复杂的工作, 被拍摄物体的不确定性, 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拍摄者本身的思考与理解, 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元素, 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无限的.所以有的时候好的作品甚至是需要去碰.如果一旦碰不到, 人为的美学元素依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要知道摄影艺术的这个行为首先是三维的行为艺术, 其次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用适当的后期修饰等.而后期的修饰可以人为的取舍一些元素反而更能创造出好的视觉艺术。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取高于生活, 所以也可以说艺术是对生活及其状态的反映。并且通过其中的语言来告诉观察者其含义以及内容, 摄影时一种图片以及图像艺术, 而任何图像其本身就具有各种含义, 只是深浅不一而已。因此摄影是全世界通用的并且能够都理解的唯一的语言, 图片影像的应用也表现在社会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及领域当中。然而摄影是一种在平面上供人观看与思考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以摄影同样是视觉艺术中的图像艺术.而这种图像图片艺术大大提高与扩展了视觉艺术。

三、摄影图像艺术大大提高了与拓展了视觉艺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大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高消费社会, 人民创造出来了许多极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无论老年朋友还是人, 还是年轻人几乎都是人手一台数码相机, 在前几年相机还只是奢侈品的代表, 今天几乎就和电视机一样正常不过.现在正在以摄影, 电影, 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科技正在发展异常新的视觉艺术革命, 人类当今社会已经是被视觉所主宰, 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将自己放置于公共的视觉空间。由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暗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新兴的数字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以及代替。致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视觉艺术。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也是电视及数码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 艺术家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以及手段的越来越多。美学的范畴也愈加宽广, 而摄影艺术仍然是迅速接触视觉艺术的手段之一, 但也是最难表现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11

[项目来源: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15JG21)]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摄影艺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也蓬勃发展,摄影技术的水平与摄影艺术的人文水平都得到了很大进步和提高;同时,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艺术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特别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加新型的关系。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社会发展

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人人都掌握了信息发布的设备和平台。图片作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载体,摄影艺术在自媒体时代下,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摄影艺术与社会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相呼应影响的关系。

一、自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自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作为社会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摄影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首先摄影艺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与生活的方式;其次拓展了社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更加的多元化;另外,摄影艺术还是电子商务交易中重要的载体,大大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自媒体时代下的摄影艺术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数码时代下,随着掌握摄影语言的人越来越多,摄影作品就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网络社区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交流与沟通,完成一次虚拟的社交活动,人们从传统的口头语文字的交流方式慢慢转变成了更加依靠摄影图片的一种交流方式,这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大改变。其次,在人们的生活内容当中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关摄影的内容,在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典的生活瞬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记录,并且在这些摄影的活动中增添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其中,婚纱摄影的出现,是丰富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一个典型,人们结婚的形式和内容都因为婚纱摄影的出现而改变。这些因为摄影艺术发展带来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促进。

(二)自媒体时代下的摄影艺术拓展了社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途径。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有很多的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传播设备与技术的限制,有些传统的文化无法传承,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丢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让这些文化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甚至去研究,这样传统的文化就得到更多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为社会积累更多社会文化,这些文化的积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

(三)自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发展多元化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摄影艺术越来越多元化,摄影从单纯的纪实慢慢发展成多元化的摄影类型,比如时尚摄影、婚纱摄影、创意摄影、概念摄影等等,摄影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繁荣社会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摄影艺术是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载体,大大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电子商务大行其道,人们很多的商品都是通过网络购物平台购买的,这种交易的方式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摄影艺术来传播产品信息,在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中,摄影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各种信息平台出现,让更多的商业信息得到传播,供求双方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商业信息平台找到自己相应的信息,从而促成供求双方的交易,让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产品信息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直接、有效的传递,从而平衡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促进商品的交易。从而促进商业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艺术作为社会发展形势的下的一种产物,其发展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是无法产生摄影技术,只有当社会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随之出现,才促成了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只有社会越来越进步,摄影艺术才会越来越进步。

(一)社会的发展带了摄影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摄影技术的发展正是以科技技术发展为依托的,首先摄影的诞生依靠科技的发展,只有有人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物理现象,以及发现感光材料的基础上,才诞生的摄影术,而在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是与科技发展有关系的,比如单反相机的发明,数码摄影技术的发明,等等,只有社会进步了,科技才会进步,科技进步了,才有摄影技术的进步。

(二)社会发展促进摄影艺术在人文水平方面的提高。当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思想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也会随之提高,这种意识的进步与提高会影响到摄影创作的过程,摄影作品就会寄托更多的思想内涵,因此摄影艺术的人文水平得到更高的体现。

三、自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摄影艺术也一样,既存在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也存在有害的一面,在自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摄影艺术的变得大众化,带来了数码摄影的爆炸同时,也带了业态不健康的危机,大量的镜头让我们隐私消失了,甚至颠倒黑白,损毁了世界的真实性和读者的灵魂,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影像垃圾充斥着我们的视觉。首先,摄影可能对他人权利造成损害。人们随时随地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拍照的同时,有可能是对别人肖像权的权利,也许会侵犯别人的隐私。其次、摄影可能会带来虚假信息或者有害信息的传播。在摄影艺术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摄影技术和数码图片的后期处理技术,当摄影技术与无所不能的后期技术相结合的时候,图片就变得不再真实,甚至是颠倒黑白,改变真理,毁灭真相。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再次、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大量的影像垃圾充斥着我们的视觉,这样的图片大爆炸会越来越超出了我们的负荷,信息变得凌乱,难以系统化。因此,图片爆炸性的增长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精彩,而是难以负荷的精神负担。另外,大量的读图挤压了人类大脑思考的空间。图片的信息是直接、简单的,甚至粗暴,在接受图片信息的时候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久而久之,人类思考的能力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体的思考能力减弱,社会文化内涵也会随之减弱,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禹伯.摄影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艺海,2009(07).

[2]高建国.自媒体时代“全敏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J].艺术世界,2014(12).

摄影与园林的关系 篇12

建筑是衬托整个园林内在精神的依托,一个与众不同的园林景观,除了必不可少的优秀建筑之外,园林植物对烘托园林的人文精神和特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是灵魂,而园林植物其中的搭配是外在表现,优秀的园林作品就像古典音乐一样,建筑就是悠扬的旋律,而园林植物就是旋律中最扣人心弦的高潮。但是要搭配适于周边环境且符合建筑风格的园林植物,让建筑产生强烈的视觉美观,过多的植物搭配就显得喧宾夺主,而缺乏植物的点缀,园林就显得呆板,缺乏生气。所以建筑与植物造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之间有机的搭配在一起,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效果,同时,植物可以柔和建筑物过于硬化的线条,并且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在一起。

1)园林植物与建筑搭配所起的美化作用。园林植物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视觉盛宴,建筑却是视觉盛宴的载体,建筑承载种植物组合的,这些不同的组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产生了和谐之美。建筑的线条往往刻板缺乏变化,而植物线条较柔和,合理的搭配犹如一幅沁人心脾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给人强烈的视觉美感、文化认同感。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典园林众多,虽然地理位置和个性分明的地方特色文化导致园林色彩搭配色调千差万别,但是视觉上的认同感却是相同的,这说明植物搭配在古典园林建筑中是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搭配形式和要求,更多追寻的是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植物的搭配,同样植物搭配也具有鲜明历史积淀,各朝各代的园林植物与建筑也是不尽相同的。

2)植物栽植位置与建筑的因借作用。虽然文化和地理作用强烈的影响着植物的栽植位置,但不同风格的建筑会影响植物在建筑中的搭配,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的因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细节之处利用植物展示人文关怀和文化理念,植物的栽植位置及品种搭配则散发出建造者和设计者对观赏者以及对整体园林建筑认同的渴望。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颇多进行了建筑细节及植物栽植的搭配装饰,二者起到了非常好的相互因借效果,特别是苏州园林更能体现这一特点。

3 南北园林的建筑与文化以及植物搭配的形式变化

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建筑是以北京、承德等地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建筑,南方则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小桥流水,充满诗意的园林建筑。当然园林建筑中植物搭配是不能摆脱地理因素影响的,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要搭建出同一特色的皇家园林是不现实的,那么园林建筑的风格就必然存在着地域差异,植物的搭配也就随之出现了变化。北方常年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园林往往为了凸显皇家的权利以及皇权的威严和肃穆,园林内的建筑高大、气派,有着特定的规划布局,给人一种不可冒犯的强烈窒息感,植物的搭配也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随设计者的个人喜好进行搭配,常用的观赏花木可供选择的种类相对有限,松、竹、梅、兰、菊、柳、荷、玫瑰就成了皇家园林的上选,当然皇家园林并不是千篇一律,往往在不经意处会发现精致的梅兰竹菊,说明了最高权力者对自由精神世界的向往,但是这种搭配毕竟看起来在皇家园林中“不伦不类”,不是搭配的主旋律。所以北方一般多行规则式种植,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

江南园林一般都面积不大,多具小巧玲珑、精雕细琢,其代表是苏州园林。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景色,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建筑风格往往随性,显露出文人墨客的清新淡雅、淡泊名利,这就要求建筑不是多以规则所约束,而是天马行空任我自由发挥的意境,所以墙基、角隅就可看到像松、竹、梅等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植物配置更多的是在看似没有规则中任意进行搭配。往往像凉亭、后院多出现梅兰竹菊等植物,在小塘边种植荷花点缀怡情,多显轻松之态,没有了波澜壮阔之感,而多了归隐田园、自得其乐的淡雅清新。所以江南园林更多是人文的园林,是对远离喧嚣寻找自我的园林,那里更多的体现了轻松之感,体会到了博大的人文情怀,让人流连忘返,没有了对权力的追逐和名利的向往。

4 结语

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一硬一软,一张一弛,建筑周边的植物不仅仅是建筑的陪衬,更是与之互动的统一景观体。设计时,明确以人文关怀和历史文化积淀导向,寻找答案。通常要考虑建筑的特点、功能,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需求等因素,综合这些因素从而构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参考文献:

摘要:对古典园林建筑特色与植物搭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南北园林的建筑与文化以及植物搭配的变化形式,以期构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植物,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月华,王晓红.植物景观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何礼平.建筑与绿色元素的共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张组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罗建伟.植物与建筑造景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25):192-193.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上一篇:品味教师的幸福下一篇:兴趣是创新写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