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纪实(共8篇)
摄影与纪实 篇1
摄影与纪实
一、纪实摄影是什么?1840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1851年“历史上第一次纪实计划”画意派摄影家主宰了19世纪,到了20世纪纪实摄影家才能实现他们的媒体的创作潜力。影响纪实摄影形成的因素:
1.摄影自身的进步和人们对摄影艺术性理解的提升2.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广义上的纪实性摄影与狭义上的纪实摄影从广义上讲,凡是在真实场合、以真实的拍摄手法、并在后期制作中不加以篡改的任何照片,都可看作纪实性照片。狭义的纪实摄影可以记录一桩事件,但这个事件必须具有某种普遍意义,从而超出一张新闻照片具有的特殊意义。在摄影领域,第一次使用“纪实”这个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伟大的纪实摄影家尤金.阿切特。
1935年,FSA摄影小组的斯特莱克对纪实摄影的描述:一种方法,而不是技术;一种确认,而不是否认。
1974年,美国出版的《当代摄影辞典》:“纪实摄影是制作非虚构性电影或照片的专门手段,强调现实性,通常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服务
1980年英国迈克尔.兰福德《世界摄影史话》
1985年美国斯蒂芬妮.安.克莱因《纪实摄影的新定义》1986年亚瑟.罗特斯坦《纪实摄影》《ICP摄影百科全书》”纪实摄影与社会纪实摄影词条中将“纪实性摄影”,即广义的纪实摄影认定为“纪实摄影”,而把狭义的纪实摄影说成是“社会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题材涉及到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它可以以某个族群或者某些特定的人为研究对象(人物纪实);也可服务于目前,揭示那些错误的或正在损害的行为和实践(问题纪实),或者是记录那些一去不复返而又有价值的东西(文献纪实);摄影师对题材的挖掘要本着一个由个体到公众、由特殊到一般意义的原则,其主旨是通过深入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个层面的关系,探讨人的终极命运问题;纪实摄影的操作者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但他们对题材的反映都是全面而充分的,真实而朴实的;第一任务是记录;第二任务是评价。纪实摄影是一组照片,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解说。纪实摄影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主要是展览和图书。纪实摄影客观上要在社会优化发展上其积极作用。
二、纪实摄影在西方的发展·1850——1880年:萌芽期的纪实摄影实际上是以简单记录摄影的面目出现的【美】马修.布雷迪
【英】约翰.汤姆逊马修.布雷迪的“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被摄影全面记录的战争。马修.布雷迪与林肯“是布雷迪的照片和库珀协会演说让我当上了美国总统”约翰.汤姆逊:用相机穿越中国1837年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1869年来到香港·他的足迹西至四川、湖北,南到福建、台湾,还沿长江流域作了摄影考察并最终来到古都北京。他的拍摄方法和特点:必须与他认定的拍摄对象做深入的谈话后,才会架起相机拍摄 照片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不同摄影景别的合理运用“如果当年伟大的马克.波罗能用几张照片来说明他漫游古老中国经历,那么他的美丽传说会更加动人。”一眼百年
1880——1930年 纪实摄影的发展纪实摄影取得重大进步的直接动因1.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干版和手持照相机已经得到了实际使用。2.印刷术的发展为摄影大幅度进入报刊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3.社会的巨大变动牵引着摄影师们做多方向的探索。尤金.阿切特:老巴黎温情的抚摸者
是这一时期纪实摄影先驱中,“最能将纪实传统独一无
二、特殊的品质汇集一身的人”——亚瑟.罗斯坦刘易斯.海因:社会改革的鼓动者系统而自觉地以纪实摄影作为社会改革工具的伟大摄影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纪实摄影家FSA(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社会纪实摄影的巅峰《移民的母亲》1936背景:大萧条代表人物:罗伊.斯特莱克、沃克.伊文斯、多萝西娅.兰格斯特莱克:创造了珍贵的FSA照片档案,甚至改变了摄影的发展方向。多萝西娅·兰格:她的照片传播一种情感型的写实主义,那就是面对苦难时个人的力量、人格与尊严。代表作:《移民的母亲》1936 FSA的启发
1、干涉与不干涉对象?
2、呈现还是宣传?
3、个人因素与团队价值。
4、纪实摄影是否非得划归到艺术的范畴中?30——50年代的纪实摄影都市纪实摄影:布拉塞、维加、布兰特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黄金时期西方的先纪实后新闻摄影西方19世纪就开始了纪录重大事件的进程,比如布雷迪的战争纪录,这种系统的纪录可以看成纪实摄影,但当时还没有新闻摄影的概念,由于印刷技术的原因,照片不可能被印到报纸上,所以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了。中国的先新闻后纪实摄影中国人自己的摄影活动,除了商业人像摄影,大约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此时新闻摄影是主流,纪实摄影还没有提到日程上赌命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我的确觉得卡帕不容置疑地已经证明照相机不仅仅是冰冷的机械装置。就像笔一样,照相机全看人如何使用,用得好,可以是理智与心灵的延长——约翰.斯坦贝克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西班牙战士之死,1937年7月12日登载在《生活》杂志上五六十年代——新纪实摄影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一小部分摄影师重新演绎了传统的纪实摄影,他们在记录新闻或社会事件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这个浪潮后来被人们称作为“新纪实摄影”。1967年,由纽约现代艺术馆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划的“新纪实摄影”群展的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和加里-威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新纪实摄影戴安·阿勃丝(1923年3月14日-1971年7月26日)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被攻击为不道德的女摄影家,专注于畸形、极度胖极度瘦,流浪汉、变性人、低能儿和侏儒,若拍“常人”,她也总爱拍多胞胎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戴安作品 这个时期的纪实摄影呈现出区别于以往的几个特点:1.在纪实摄影的态度上,理智多于热情,更倾向于冷静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隐藏在他们对题材和图像形象的选择中。2.在记录题材上,摄影师的目光,由原来的过多涉及较坏的状况,转为既记录好的也记录坏的状况,摄影关注的范围明显扩大。3.在表达上方式上,过去那种宏大的叙事和重大的主题被质朴、平和的表达所代替。过去那种意义明确、叙事严谨的结构被多义、松散、巧合不断消解。4.在传播方式上,由于电视的冲击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杂志萎缩,纪实摄影不得不寻找其他更加有效的传播出路。专题性的书籍成为传播纪实摄影最重要的媒介。私人纪实摄影产生的背景·记录个人生活、体味个人感受、使摄影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私人纪实摄影可以看作是新纪实摄影的进一步延伸——当摄影师不再将镜头朝向外界,而是面向自己;不再从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和立场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和立场反映事物的时候,这种摄影形式就诞生了。代表人物:南·戈尔丁纪实摄影流派的发展自然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新写实主义摄影→堪的派摄影
三、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代表人物:沙飞
四、纪实?真实“照片就是一个婊子,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女人”——鲍昆一个摄影师只是一个图像的“制作者”,而不是现实之物的二维状态下的“还原者”。参考:鲍昆《谎言与真实》、刘树勇《纪实摄影,给我们带来什么》
“纪实摄影”的悖谬,虽然照片不会撒谎,但撒谎者却可能去拍照——刘易斯.海因参考:徐勇《纪实摄影:误导中国摄影创作三十年》
摄影与纪实 篇2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试论纪实文学与纪实摄影的融合 篇3
关键词:纪实文学;纪实摄影;融合
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突出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具有写实性,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但纪实文学注重以文字记录历史;纪实摄影注重以图片映射历史。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都具有一定的缺憾,不能更为深刻的反映历史。二者的融合,形成摄影纪实文学,集文字、图片于一体,可彰显纪实艺术的优越性。所以,作者针对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融合的必然性加以分析和阐述。
一、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概述
(一)纪实文学概述
所谓的纪实文学,是指以曾经或现在发生的事实为主题内容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纪实文学的外延十分广泛,包括回忆录、日记、纪实小說、传记等,均在纪实文学行列中。自21世纪以来,纪实文学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在文学样式、结构、表现手法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纪实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或语言对历史和现状加以真实的反映,还能以文字记录和传承历史,与其它类型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具写实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纪实文学也具有一定的不足,需要纪实摄影的弥补[1]。
(二)纪实摄影概述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利用照相机,在光和影的转换中,对飞逝光阴及生活画面的捕捉,能够深入挖掘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本质,达到使瞬间成为永恒的目的。纪实摄影能够将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场景进行拍摄,为后人预留想象的空间。长期以来,纪实文学虽然能够利用文字对事实加以记录,但在更高层次的描述中,文字十分苍白无力,甚至容易使“真实走样”。纪实摄影可弥补其不足,能够真实的印证历史;但纪实摄影中也存在不足,需要纪实文学的辅助。
二、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融合的必然性
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虽然都能打上历史的烙印,但就其单方面的发展看,二者都存在这缺憾,不能更为深刻的反映历史。通过二者的融合,能够深刻揭示国家后民族的历史及现状,使人们从摄影中感同身受,从文字中发挥想象。正如徐彭曾说过:自己毕生的追求便是,利用摄影机写小诗,使情感摆脱功利下修饰的束缚,使自身在美的事物中可获得情感的真实宣泄。可见,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融合,正是徐彭所追求的境界。从二者的发展历史看,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2]。
(一)二者融合具有优势
摄影纪实文学,是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有机融合,不仅具有二者所特有的优势,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是文学和摄影相互碰撞的重要表现。首先,在摄影纪实文学发展中,纪实摄影能够发挥渲染性作用,有利于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纪实摄影是对纪实文学的升华,因其介入,有助于历史再现。可见,纪实摄影具有纪实文学遥不可及的视觉震撼力。例如:《农家饭场纪实》的文学作品中,因插入纪实摄影图片,可将农民淳朴憨厚的样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其次,纪实文学能够对纪实摄影做进一步阐述,为受众呈现更多摄影图片中所不能反映的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总之,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融合,并非二者的单纯叠加,而是实现更高层次中的融合,具有二者任选其一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二者融合是信息时代的必然
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融合,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得以普及应用。然而,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无暇对长篇巨著进行阅读和品评等,而快速浏览成为当下人们的重要方式。可见,人类已然进入“读图时代”。在此背景下,摄影纪实文学必然应运而生,既能对社会各层面进行清晰的图片展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思想启迪,又能利用文字对事件加以概述,实现图和文的有机结合。例如:《吴冠中:叛逆师承荆棘路》作品中,图片对吴老深沉的面孔加以反映,而在简短文字的阐述下,可进一步给予受众以共鸣感,对作品中吴老深邃的眼神、倔强的性格等感同身受[3]。
三、结论
基于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相结合的摄影纪实文学,对二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纪实文学满足“短小精悍”的标准,以发挥“点睛”作用;另一方面,要求纪实摄影应捕捉意象,将人物、自然等内在神韵彰显。从纪实文学和纪实摄影的发展看,二者融合是一种必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以新兴文体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丰富我国文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梁静. 村庄,一个遥远的记忆——有感冯树廷纪实摄影文学作品集《乡村日记》[J]. 五台山,2012,01:60-61.
[2]章罗生. 纪实文学的挑战与文学观念的更新——以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为考察重点[J]. 社会科学战线,2013,04:135-149.
谈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篇4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谁抓得牢,谁就成功不可置疑。
新闻摄影应当属于纪实摄影的一个类别。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一向是被作为并立的两个概念。一幅照片通过大众传媒成为所谓“新闻摄影”,它必定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况且今天是新闻,明天就将成为历史,明天的明天也就成了文献资料。我们现在把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也许是因为它强烈的时效性和所肩负的传媒任务。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觉得电影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表现媒介。“电影”型的纪实摄影。电影的篇幅长短介于小品和电视剧之间,它并不要求对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主观性、观念化,更具有导演的个人色彩。在纪实摄影中同样有这样一类的作品,它们并不像新闻摄影那样一张照片就包含所有信息,也不像报道摄影或专题摄影那样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它们也许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例如广为流传的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摄的《埃塞额比亚士兵的脚》,摄影家没有将镜头对准战火纷飞,或是流血牺牲,然而一双“饱经苦难”的脚却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埃塞额比亚人民条件的艰苦。再比如《面包师傅》,它源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的《时代的脸孔》--其中的每一帧照片从表面上看都没有情节上的关联,每一个人物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集合在一起却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桑德也用他拍摄的日耳曼民族的众生相为历史做出了见证。在评价标准上,对于具有较多写意性或象征性的“电影”型的纪实摄影而言,关键在于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因为对于纪实摄影而言,内容才是灵魂,过于追求形式到产生“雾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有违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这恐怕就要看摄影师的造诣了。
摄影与纪实 篇5
——河北省“农民工的一天”
纪实摄影大赛
随着前几年的三年大变样,又及近两年开始的三年上水平,我们几乎生活在了工地上,到那看到高耸的塔吊,甚至每天早晨,我们都是伴随着各种机器的轰鸣声醒来,不管酷夏严冬,对此,我们也许常常抱怨他们搅扰了我们的清梦,我们也许偶尔惊叹拔地而起的高楼,可是我们谁曾真正了解过那些任劳任怨、紧张忙碌的农民工呢?
在我们这样的城市,没人知道,会有多少楼宇推倒重来;在拔地而起的楼里,没人知道有多少个农民工怎样盖起了这高楼;在城市的工地上,没人统计过,有多少个农民工有多少个梦„„
这些影像无法复制,这些影像转瞬即逝。
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收拾好手头的相机,走出去,走进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真实故事,记录下属于这些普通农民工平常的一天。
这样,他们才不会被遗忘。为此,我们拟举办“河北省‘农民工的一天’纪实摄影大赛”,具体如下:
一、活动目的:
1、讴歌党的农业产业化政策
近几年来,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省委、省政府更是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重点扶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集群区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我省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广大农民看到了科技致富、产业致富的新希望。
2、引导农民科技致富、产业致富
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农业产业化政策,我省农业产业部门几年来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生态农业,大力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大大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打造出了一大批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群区,实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3、树立河北省三农发展先进典型
在我省在三农建设方面、涉农文化建设方面,肯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等,在高兴旗帜,大力推进我省三农发展、涉农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急需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和感召力量,以实现用成功经验带动一批人,用先进事迹影响一批人,用榜样人物鼓舞一批人,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关注农业和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的良好氛围。
4、展示河北省涉农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文化根植于生产、生活,农业、农村和农民又是最绿色、最原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很多文化,尤其是涉农文化都享誉世界,如蔚县剪纸、藁城宫灯、唐山皮影、吴桥杂技等,有很多都在传统工艺产业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如藁城宫灯等,河北省的涉农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急需鼓励与开发。
5、指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方向
新农村建设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农村面貌改善为体现,以农民增收为实质,几年来,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不少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面貌改善,促进农民增收的综合示范区,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走转改”活动精神,展示我省在三农建设方面涌现出的成功经验、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等,我们拟举办河北省“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风采摄影大赛,以此用成功经验带动一批人,用先进事迹影响一批人,用榜样人物鼓舞一批人,同时多方提升我省农业产业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我省的三农产业品牌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关注农业和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的良好氛围,为把我省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推向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如下: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主题:
记录农民工生活 探寻农民工榜样
用摄影记录时代的脚步,用组图展现真实的农民工生活。
三、组织机构:
活动主办: 燕赵都市报 活动承办: 图吧网、燕赵都市网 策划执行:
河北省新合作视广传媒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青年报、河北农民报、燕赵都市报、长城网、图吧网
四、作品组别:
(一)党和国家以及省领导对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怀,深入农业、农村、农民的生活片断;
(二)产业发展及助农增收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我省粮食、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及带动农民增收效果;
(三)良种良法推广成效。充分展示我省农业良种选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益;
(四)生态农业建设成效。充分展示我省生态技术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五)农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及产业化成效。充分展示全省农业招商引资、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合作成效等;
(六)农业保障服务成效。充分展示我省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开拓、搞活农产品流通、支农政策、农业执法、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减轻农民负担、“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先进性教育、扶贫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成效;
(七)新农村建设成效。充分展示全省各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
(八)其他能反映、体现“三农”辉煌成就的内容,以及农村的山水、田园、产业等风光图片等。
五、参赛要求:
1、作品风格与题材不限,彩色、黑白均可,单幅、组照均可。投稿数量不限。投稿时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地点、时间、设备(及相关参数),并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登记表格请至 下载,投稿时请连同作品一并寄回。
2、作品文件大小200K以上,2M以内,且只接受网上投稿,不接受其它形式的稿件。截稿日期为2011年8月31日(以邮箱收到稿件显示日期为准)投稿邮箱:。
3、谢绝提供电脑创意和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照片仅可作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做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等技术处理。
4、凡入选和获奖作品,即同意大赛主办单位拥有参赛作品的无偿使用权,可作用于主办单位的相关展览、展示及主办的关联宣传用途(不再另付稿酬)。
5、参赛者应对其作品拥有著作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知识产权或专有权利,如有任何相关的法律纠纷,法律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6、凡投稿的作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上各条规定。获奖作品一旦发现有违背参赛要求的,一经证实,立即取消获奖资格。
六、评比规则:
1、作品评比由网络评选和评审委员会打分两部分组成。
2、征集到的作品首先进行网络展示与投票(投票网址:),网络投票阶段结束之后,每个组别得票数最高的前20位作品,将优先获得复评阶段的候选资格。
3、复评阶段,评审委员会补充提名候选名单,并对所有进入复评阶段的作品进行评分,并根据网络票选结果进行相应的加分,最终根据分数,进行评奖。
4、组照作为单个参赛资格进行参赛。
5、每个IP每日针对同一个作品,最多只能投票10次。
七、奖项设置:
1、专业组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2、业余组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3、其他单项奖
八、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从 年 月— 年 月止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和作品征集阶段(年 月— 年 月)
向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直属单位发文,以及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发布、刊登图片征集广告,活动组委会邀请发动摄影名家积极参与。另外除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图片外,为保证质量,多出精品,农业产业化办室可成立摄影组,专门为本次摄影展深入全省各地拍摄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照片,同时,将参赛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
2、作品评选阶段(年 月— 年 月)
针对专业组(指新闻媒体、新闻单位记者,摄影家协会会员和专业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组的所有编号作品进行网络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各组选定不少于20幅参赛作品,作为复选阶段的候选作品。由评审组对所有候选作品图片进行评选,每组计划各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同时设立入围奖,其中专业组奖30名,业余组奖40名。设立若干个组织奖,对选送参展作品工作发动好,获奖率高的市、县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进行奖励,评审组初步评出获奖名单后,提交筹委会讨论最后审定,对获奖作品的作者分别颁发证书及奖金。
3、作品制作、展示阶段(年 月— 年 月)
由组委会按照最后审定的获展优秀作品统一制作成图片展板,在省、全国两会期间举行为期10天的河北省“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风采摄影图片展(地点首选两会举办地,如河北会堂)。展览结束后,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扩大宣传影响。
将获奖作品、优秀作品,作为河北省近年来三农发展成果素材,向国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网络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网、中新网等)推荐,形成河北省三农发展、涉农文化发展的播出、刊出季。以此展示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在紧抓时代脉博、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
九、资金筹措:
活动冠名招商等市场途径解决。
十、活动意义: 多年来,三农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多次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可见三农工作责任之重大、影响之深远。
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宣传我省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深入报道我省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树立我省带领农民致富的新榜样,一定能够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几年业河北农业取得的新成就,鲜明地认识到河北农村的新气象,感受到当代河北新农民的创富新风采。为我省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新动力。”
同时,通过本次活动,还可以使我省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得以落实,使我省的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与经典同行活动纪实 篇6
活动目的:
1.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活动形式:
《三字经》展示、古诗文展示、名家名篇朗诵、读后感交流、读书名言交流、中外名著介绍、歌曲演唱:《读书郎》。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阅读名言;
2.准备故事、读后感、经典片段。
3.节目排练。
4.小主持人培训。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导言
甲:尊敬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书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爸爸拿着书教我们识字;
乙:妈妈捧着书给我们讲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甲:幼儿园里老师给我们讲《狼和小羊》的故事;
乙:进入小学,刘老师又带领我们走进了经典的世界。
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我们学校语文阅读活动的主题是——“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齐说)。
乙:两年以来,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现在我宣布,宝国老镇中心小学二(1)中队《我们与经典同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掌声响起)
甲:我们营造书香班级,我们诵读千古美文。
乙: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殿堂。首先请听齐诵《三字经》。
二、《三字经》展示
1.齐诵《三字经》
2.讲《三字经》故事
甲:读书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知识,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乙:读书也能给我们带来乐趣,让我们成为高尚的人。被誉为蒙学之冠的“三字经”,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有请刘成泽同学给我们讲《孟母教子》的故事
(1)《孟母教子》故事
„„
甲:谢谢刘成泽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掌声)我想考考大家,这个故事出自《三字经》中的哪一句诗句?
(2)《玉不琢 不成器》故事
乙:“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这短短的诗句里面也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呢!请听贺密雪给我们带来的故事《玉不琢 不成器》。
甲:(带头鼓掌上场)同学们,故事听完了,我还想考考大家: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交流——主持人作结: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我们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畅谈学《三字经》的感受
乙:本学期,我们已经把《三字经》全部背诵完毕了。走进经典《三字经》,我们倾听了古代圣贤的感人故事,聆听了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让我们来畅谈收获吧。
„„
乙: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看来,《三字经》这部蒙学经典确实让大家收益匪浅。
三、古诗文展示
甲: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乙:很多传世佳作源远流长。
合: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吸收民族文化。
下面请欣赏诗朗诵。
„„
四、名家名篇朗诵
甲: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
乙:书香奠基人生,美文滋养心灵。
甲:多读书、读好书,脍炙人口的故事反复朗读;
乙:好读书、读活书,优美动听的文章应熟读成诵。
合:诵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请听经典片段诵读。
„„
五、读后感交流
甲:阅读重在吸收,习作重在倾吐;
乙:感悟篇篇美文,积淀生活经验。
甲:拿起铅笔,记下一个时刻,记叙一个故事,记录一段语言;乙:展开书页,描写一个人物,叙写一个场景,编写一段童话。下面请听读后感交流。
„„
六、读书名言交流
甲: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乙:我们的同学搜集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格言,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
七、中外名著简介
甲: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朗读背诵好,更读了许多好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不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乙:因为书,我们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甲:因为书,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手。
乙:我们快快乐乐的阅读,在读书中获取知识,吸取营养。甲:我们快快乐乐地阅读,在读书中幸福地成长。
乙:好的书籍要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给我们介绍的好的书籍吧!
„„
甲:只有勤于读书,乐于读书,我们才能真正的和书交上好朋友。乙:队员们,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些书?那就和这些好书去交朋友吧!
甲:接下来有请班主任刘老师给我们讲话!
八、班主任总结发言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过一本好书,你就会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多读书、读好书,会让我们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尤其是经典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事,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班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让我们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吧,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好学生!老师相信: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友,我们的生活会充满阳光,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灿烂!
九、欣赏歌曲《读书郎》,宣布结束
甲:书给我们知识,乙:书给我们力量。
合:二(1)班“我们与经典同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摄影与纪实 篇7
一、图片摄影与城市影像的界定
图片摄影与城市影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但是二者却不尽相同, 前者侧重点在拍摄过程, 后者侧重点在于图文资料。此部分笔者意在通过对图片摄影和城市影像的概念明确来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 图片摄影的概念界定
摄影是运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摄影有很多种, 图片摄影与摄影的相似度很大, 这里为关照后文中的城市影响着重介绍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重视纪实, 取景于山水或城市, 与自然联系紧密, 以美好的景物表达一种内涵。在摄影过程中注意比例与准确性, 要求其摄影作品精准无误, 注重细节, 在此基础上更注重画面感觉, 渲染感染力和说服力。摄影作者通过对景物的理解和审美判断, 对景物进行取景和摄影, 记录一个地方的景色特点与景物变化。另外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也通过摄影作品记录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活, 通过风土人情来表现生活状况, 和社会现状。
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重视现实, 刻画现实, 体现现实, 艺术风格朴实, 不比其他摄影风格作品的唯美与深刻, 但是正是这种朴实的风格才能见证一个城市的衰落与进步, 提示人们应根据城市的恶心变化积极改正。
(二) 城市影像的概念界定
城市是一个很多人共同生活的地域, 城市总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进步与发展,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他特定的景观与风土人情, 人文关怀。城市影像就是将城市记录下来的影像作品, 是通过摄影这种方式进行记录的图片。城市影像是通过摄影反映城市景观, 展现城市活力, 记录城市成长的一种方式。城市影像更多的是重点表达城市的内涵, 通过对城市的不停记录展现一个城市的变迁与成长, 虽然城市影响无法承载一个城市的所有内涵与风格, 但是他确实是城市改善或退步的合理表达方式, 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影像资料。
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是城市影像的重要来源途径, 摄影者通过写实摄影记录城市发展。虽然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相似的部分, 但是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不等同于城市影像, 城市影像是已经成型的影像资料, 重点在于摄影结果, 而图片摄影中的写实摄影是一个拍摄方法, 注重的摄影过程。总之写实摄影是城市影像的来源和手段。
二、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
上文中我们给与了图片摄影与城市影像概念界定, 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 我们论述为什么要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 和怎样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改观。一个城市可能在规划发展中更加完善合理和谐向上, 然而也有可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硬的文字资料无法记录城市的进展。通过文字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条河流被污染, 哪一座高楼开始林立, 但是我们无法想象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于是我们产生看的欲望, 于是我们需要城市影像。
城市影像是记录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最好途径, 他可以让我们真切的看到并且感同身受。在感受着城市影像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感谢城市影像的来源——图片摄影。图片摄影是城市影像的来源, 图片摄影通过写实的摄影拍下来忙碌或闲适的人群, 拍下来一棵树从树苗茁壮到参天的过程, 拍下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史, 历史进步史。
基于图片摄影, 我们才能看到城市影像的纪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影响的归宿是图片摄影, 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比图片摄影更能写实的途径来记录城市影像。图片摄影一定形成了图片就是不可修改的, 他是真实客观的, 具备可参考价值, 值得尊重的。当图片摄影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影像资料时我们才能从中得到关于一个城市的提示, 勾起我们对过往城市的美好回忆, 这就是图片摄影的魅力所在, 作用所在。
根据上文中的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图片摄影是城市影像来源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图片摄影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摄影过程中尊重城市的本来面貌, 要尊重图片摄影的写实性, 无论美丑都要记忆记录, 不能扬长避短, 要客观要真实。第二是要注重摄影技巧, 图片摄影在日后的城市呈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美感, 注意技巧。
总之, 图片摄影和城市影像之间关系密切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很多人总将之混为一谈, 这是错误的。图片摄影是动态的, 他注重行动, 通过行动来记录一系列的美好与丑陋, 是将画面拍摄下来的过程。而城市影像是静态的, 他可能是图片、可能是视频, 他是摄影技术下的成果, 反映城市的宏观发展, 对城市文化配以图文, 真切还原, 加以解读。城市影像的意义在读对城市发展的记录, 图片摄影的意义在于为城市影像提供记录来源。归根结底, 我们要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
本文的主题为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 在于论述图片摄影和城市影像的关系与区别和联系。但是笔者在详细介绍的同时更呼吁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图片摄影的行列中去, 拿起手中的摄影工具, 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每一瞬间的城市光影。因为这是城市的影像, 是一种明天的文化符号, 可能有那么一天你所记录的城市景观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你的图片摄影却为我们定格了永久的记忆, 让经典成为永恒。
摘要:图片摄影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手段和方式, 能传承文化、写实留念, 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定格美好的画面, 提供日后的回忆与怀念,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是一个摄影过程。一个城市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变化, 在进步, 在成长, 而图片摄影正是记录城市发展的方式, 图片摄影为城市影像提供图片来源, 与城市影像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将基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响的纪实与观念。
关键词:图片摄影,城市影像,纪实与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宗刚.城市表情:点燃城市的灵魂[J].中国图书评论2004 (12) 47--48
[2]朱琦.从图片摄影中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D].上海戏曲学院2011
摄影与纪实 篇8
asti?o Salgado)的摄影书《创世纪》被恭恭敬敬地摆在台北诚品书店的旗舰店书架上,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为萨尔加多拍摄的纪录片《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在台北的电影院播放时,多年来一直追随萨尔加多创作理念的台湾摄影师周庆辉,却告别了纪实摄影,转向当代艺术摄影。
2015年3月至5月,台北当代艺术馆为周庆辉举办名为“人的庄园”的大型展览,这个集摄影、雕塑、装置、录像等多种创作形式为一体的展览,宣告周庆辉的彻底转型:从纪实摄影转到当代摄影,由一名记录者、描述者,成为了一名创造者、意见表达者。
《人的庄园》:现代人的困境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出版的《动物庄园》一书中,曾以精妙的寓言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清醒认识。取名源自于这部小说的《人的庄园》,也保持了对当下的警醒。周庆辉用动物园中的牢笼,比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进行一系列的布景拍摄。
处于消费、网络社会中的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境。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主导的当今世界,这困境变得多元和复杂。
面对如此庞大的现代困境,周庆辉提取了其中九个场景。他的创作内容,涉及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商业社会中人们的模式化生活、流行美学,全球化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现代社会压力下渐多的不孕症,以及人们在精神上面临的忧郁症、性别困扰等。
“当代艺术处理的是当代议题,而操作上要处理两件事:观念跟手段。其中,手段服务于观念。”
“摄影很直接,这会让人觉得当代摄影很简单,但用摄影讲一件事情,要转几个弯。”
周庆辉所谓的转弯,是观念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转译”。这个过程考验着一个艺术家的功底。它涉及创作者的知识积累、艺术涵养、对世界的解读,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见解等;此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创造力。而周庆辉在这部作品里的“转弯”,涉及主体的选择、场景的设置、符号的选择、如何设计表达和隐喻等。
《人的庄园》系列,有一个符号化的元素是被铜线缠绕捆绑的盆栽,重复出现在每一张作品中。这是周庆辉有意为之的中心线索。
他在研究忧郁症问题时,曾拜访过一位医生。那位医生给周庆辉讲了一个故事。他曾在跟一个病人谈话时,病人突然停下来,对医生说,你旁边的树在痛。周庆辉说:“那是一个盆栽,他觉得树在痛,是因为被捆绑了。这个捆绑,跟动物园笼子的捆绑异曲同工,所以我把这个意象用在里面。”
将人放进动物园的笼子中,主要的隐喻是束缚,个体所受到精神的束缚,周庆辉用盆栽来表现。而时代大框架的束缚,周庆辉用背景上的墙纸图案来表达。
在周庆辉所建构的场景里,不同的碎花图案出现在背景图上,这些类似工艺美术先驱、前拉斐尔派艺术家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所设计的英伦风碎花墙纸,实则是由周庆辉从英国万国博览会水晶宫总设计师欧文·琼斯的一本书《中国图式宝典》上截取拼贴而来。这本出版于1867年的书,是欧文·琼斯在伦敦V&A(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上搜集来的107个图案的集结,被一位台湾藏家购得。
“它是已被探险家、帝国主义拿走的文化。帝国主义最可怕之处是拿走你的文化,灭掉你的灵魂。大量流失文物上的图案,显示了时代的美丽与哀愁,这是一个庞大的框,符合我对动物园笼子的概念。”
在创作每一张作品前,周庆辉都会和他的创作团队反复开会、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份1到5万字的文字描述,“我终于慢慢理解,每个符号都有其代表意义,每张作品的文本,都有指涉的社会现象。在街头打猎般碰运气的摄影时代结束了。”
在呈现不孕症问题的作品中,周庆辉画面里的女主角在打黄体酮,而房间墙上挂的一幅圣女图,周庆辉的用意是“圣母的无性生殖”。
在一张探讨资本主义资本运作的作品里,周庆辉在地上铺满了钱币。作品的主体是四个艺术家正在创作四幅作品。
对着静物描绘的创作者,画面上呈现的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苏丹采访时拍摄的《饥饿的苏丹》(秃鹫与小孩的照片)。
面对流浪汉的创作者,画出的却是裸女,以及背景里站着一位望着笼子里高楼大厦的女孩。
较劲,跟西方决战一次
每一张作品,都可以看到周庆辉将观念转化成视觉画面时所做的努力。过程中,周庆辉运用了一些源自西方文化的视觉符号,有宗教画,有弗朗西斯·培根的油画,也有安德鲁·怀斯的名画,“这是我这次作品思考的问题之一,亚洲摄影师的发言权在西方人手上,我借用西方的元素,是为了透过地域的局限,开一个小门,让西方人进入,让他们看得懂后,再来理解我。”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纽约,纽约成为艺术标准的制定者,也成为话语权、权力资本的中心。MoMA(美国当代美术馆)在二十世纪展出的几个摄影展,极大地改变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摄影风格的走向。作为世界艺术中心之外的他者,艺术家要被看见,作品要得到广泛的承认,的确不易。所以,是否要走向世界,是否屈服于流行中心,成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在前进路途中,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周庆辉也不例外,在《人的庄园》之前,他几乎每五年推出一个大型摄影展,场地都是在台北市美术馆。作为台湾摄影家,这无疑是高规格的展示,但几次展览之后,周庆辉感到了向上拓展的无力。
“我想跟西方决战一次,我觉得我们有能力。”周庆辉开始较劲,他组织了一个几十人的拍摄团队,浩浩荡荡开始拍摄《人的庄园》系列。这一次,他不再以萨尔加多为标杆,转而向高古轩画廊的摄影师葛瑞·库德森(Gregory Crewdson)看齐。库德森是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艺术家,父亲是心理学家,童年的库德森偷看了很多父亲的病例,这多少为他后来将镜头对准美国小镇上中产阶级的内心焦虑埋下伏笔。在此之前,爱德华·霍珀(Edward Hooper)用油画表达了当代美国人内心的精神寂寥与空洞,而库德森调动如好莱坞电影摄制组般的创作团队,制作场景,现场打光,最后拍出名闻天下的照片。
nlc202309050036
跟自己较劲,也向跟西方较劲的周庆辉,也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团队。“我跟我的团队一起看库德森的工作纪录片,我们有时候看20遍,就看他怎么布光。”
布光是周庆辉这次创作的重点环节之一。《人的庄园》系列九张组照,实际拍摄花了45天,每张作品,都要用一天搭景,一天布光,再一天进行拍摄。开拍之前,他们不仅要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布光,还要到台湾天文台查阅资料,查阅前一年的这一天,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如果太阳五点升起,我就知道我的决战时间是哪半个小时,我们打好灯光,等着和自然光的融合。”周庆辉庞大的工作团队中,还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在卡车上为摄影灯发电。
拍摄照片不容易
进入动物园拍摄,其实非常不易,从接洽到开拍,周庆辉用了两年时间。台北市立动物园始终没有通过周庆辉的拍摄计划,“一年多时间内,台北市立动物园开了很多次会。有次他们工作人员跟我说,李安当年拍老虎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动物心理医生,也是半年之后,才让他拍。我心里有数,他们不会让我拍,但他们不讲出来,我永远不想松口,因为我想要说服他们。”后来,通过努力,高雄和新竹的动物园答应了,“当动物园同意我使用场地后,在从高雄回台北的高铁上,我告诉自己,排除万难,借再多钱,也要做好。因为两年才有一个动物园愿意让我拍,如果因为资金不够,不是开自己玩笑?”
原本计划一张作品30万台币的成本,在实际拍摄中,变成了100万台币左右,“半年后发现不够,灯光组、美术组,照片的扫描、冲洗、装裱等都要不少钱。”
周庆辉押掉了房子和工作室,贷了1500万台币,来打这场战争。
“我觉得整个当代艺术都是在打创意战、资本战。我决定搏一下,如果因为钱的问题,我没有做,会后悔。人总是瞻前顾后,当我不准备留钱,只准备留作品的时候,胆子就大了。”
拍摄前,周庆辉常翻着国外摄影师的画册,边看边思考并研究艺术的资本市场、画廊、藏家之间的运作及关系,并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以及设备的更新,达到独立制作的能力。
在解决了场地,以及观念和技术这两个关键问题之后,《人的庄园》系列创作展开了。
住在麻风病村的三年
周庆辉是怀着报道摄影的理想走向摄影之路的典型。“我是因为看到寇德卡拍的吉普赛人,而喜欢上了摄影,进入这一行业。第一次听说萨尔加多,阮义忠老师告诉我,这个人很重要。”还在念大学的周庆辉,用开出租车的收入,参加了阮义忠的暗房学习班。在阮义忠的书架上,他被萨尔加多的画册《另一个美洲》所吸引。
服完兵役,正值台湾解严,报禁开放,媒体工作机会很多,周庆辉进入报社。“我选择进媒体,是因为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当时台湾摄影的主流是报道摄影,我想更清楚地看到社会的脉络。”周庆辉做了十五六年记者,换了好几家报社,最后选择从《中国时报》退下来。
做记者时期,不跑新闻时,周庆辉会去做专题,他从吵闹的街头、打架的立法院现场,走到了安静的“乐生疗养院”。“乐生”是台湾从日据时代便有的一个麻风病人集中疗养院,周庆辉一直记得他第一次到疗养院时的情形。
“那天下午两三点钟,我来到乐生疗养院,天气很热,中午老人家都不出来的。我开车进去的时候,听到有人跟我讲话,我只听到声音,没看到人,之后才看到一个跟木栅差不多高的人。麻风病人很容易因末梢神经侵蚀而被截肢,他的脚就被截断了。他养了很多狗,在门口做了木栅,狗全部关在房子里,风一吹过来,好臭,我不太敢靠近他。”
这位叫何新清的老人,是一位政治狂热者,知道周庆辉是跑立法院的记者后,跟他聊起来。后来,何新清出现在周庆辉的作品里,是在他的生命要完结时。“他抽着烟,眼神茫然地瞪着天花板,准备等待死亡。”
在反映麻风病的系列照片中,不难看到萨尔加多的影子。周
庆辉说:“整个思维方式上,我受萨尔加多的影响。”但是,他拒
绝将报道摄影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等情怀跟自己的作品捆绑在一起,“我喜欢报道摄影,是因为我喜欢那个过程。我最怕人家跟我讲人文,人道主义有其道德制高点,报道摄影不能缺这一块,但它应在作品的血脉里;它不是显性,而是隐性的。”
拍摄麻风病,周庆辉要解决的是,“疾病不可怕,人们对疾病的想象才可怕。”他在进入“乐生疗养院”拍摄前,专程找医生咨询过,“麻风病被赋予了很多想象,比如说得了麻风病可能是不道德的,它就像魔鬼一样可怕,不像感冒、癌症等。”
周庆辉进入“乐生疗养院”,了解这个自动或被动封闭的群体。这个群体构成一个机能相当完备的封闭社会,占地宽广,有自己的菜场、监狱、赌场、医院、教堂、佛堂,也有妓女,还有投票箱。
留着山羊胡的周庆辉,由一个外来闯入者,变成了病人们熟悉的“胡子”。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周庆辉为了更接近他们,免费为人们拍摄证件照。前半年,周庆辉没有在相机里装底片,让麻风病人熟悉了他的快门声。
“后来,我发现我还是不能拍照,因为,他们互相聊天的时候,谁家小孩偷钱,哪个病人跟哪个病人不好,我都不知道,直到我决定搬进去跟他们住,变成他们的邻居。我向一个麻风病人租了一间房,他也住在里面。”周庆辉在“乐生疗养院”住了三年,当一个“麻风病二代”的婚礼在教堂举行后,他结束了拍摄,“在麻风病院的举行婚礼,表示他们不担心告诉朋友们,他妈妈是麻风病人,他们走出了阴霾。对我而言,这个计划结束了。”
追随萨尔加多的脚步
1993年,在美国度蜜月的周庆辉,在费城美术馆看到了萨尔加多的展览“劳动者”。作为一个有着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摄影师,萨尔加多的足迹踏遍全球,在“劳动者”系列里,展现了世界经济的驱动力和发展。刚结束麻风病拍摄的周庆辉,因此萌发到中国大陆拍摄劳动者的计划。
“中国大陆正在改革之中,我想去寻找几百年来没有改变,但瞬间就会被工业发展抛下的职业,如麦客、马帮等。”周庆辉花了7年时间,拍摄了十几种即将消失的工种,系列名叫《消失的群像——劳动者纪事》。
nlc202309050036
“我去的时候,马帮正在运炸药,要把公路炸开。通了公路,马帮就消失了。”无论对于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而言,都是带有悲剧基调的拍摄——与即将消失的东西告别。
转型之困与必要
这个系列结束之后,周庆辉陷入了欲冲破自我重复的困境。
正如他日后对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摄影所做的总结:“两者的痛苦不一样,纪实摄影会驾轻就熟,当代摄影不会。但当代摄影的每个创作,都是在解决新的问题,它需要不停地辩证、思考,和不停地推翻。”
在《野想黄羊川》计划里,周庆辉开始尝试从纪实摄影转型到当代艺术摄影。这个计划的源起,和台湾电脑制造商温世仁对大陆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羊川镇的电脑资助计划有关。周庆辉决定将黄羊川镇小孩对电脑的想象,用影像来呈现。创作中,他用4×5大画幅相机拍摄农村小孩肖像,最后将作品以大尺寸呈现,小孩面孔一致呈现为无表情冷面肖像,使得作品具有某种“当代性”。
这个系列是从纪实到艺术的一个跨越,两者兼而有之。但之后的《人的庄园》,周庆辉完全进入当代艺术摄影的创作领域,用影像来表达他的创作观念。
周庆辉因其坚定决心和实践成果,成为摄影记者向当代艺术摄影转型的典型。在拍摄《人的庄园》时,周庆辉曾将其比喻为硫磺岛战役,“不是把硫磺岛拿下来,就是决定自己死在硫磺岛上。”在继续往前时,周庆辉怀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除了对摄影的执着,这中间包含着创作者被看见、被了解、被承认的常人之理。当然,对现在五十出头的周庆辉来讲,改变有着急迫性。
在亨利·鲁斯(Henry Robinson Luce)1936年创办《生活》杂志后,纪实摄影师们迎来黄金年代。当1950年电视媒体兴起时,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们就意识到,他们黄金时代开始消退。1978年,《生活》杂志停刊,同年,以人道主义报道摄影闻名世界的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去世,无论是经济生存还是精神依存,都开始出现越来越不利于纪实摄影发展的景象。然而,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们,依旧背负着改变世界的理想,奔赴在战争、饥荒、灾难、艾滋病等现场。尽管如此,报道摄影师的前途却日益不明朗。萨尔加多更像个特例,他的经济学背景,让他有着在商业社会生存的可能。
中国大陆的摄影师们,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也将镜头对准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如孙京涛、杨延康、李洁军拍摄过麻风病人,袁冬平、吕楠拍摄过精神病院,卢广拍摄过河南艾滋病村,侯登科拍过麦客,杨延康、黄新利拍摄过陕西的乡村天主教,等等。不过,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在国际社会上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西方的策展人、画廊在1990年代初进入了中国,开始使得大陆摄影的主流审美逐渐改变,当代艺术摄影在市场和资本体系中日益升温。
周庆辉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或者说他的处境更难,因为相对于大陆,台湾的市场毕竟很小,此外,台湾的摄影市场一直不活跃。即便如此,他仍然选择了改变,他选择主动走向世界,走向潮流的中心,“摄影是志业,和信仰一样。我的生命重心就是在不停解决摄影带给我的各种困扰。”
周庆辉把自己的这一跃,称为一步险棋,“最近我都在想,我到底过不过得了这一关?”
他的改变是否成功,他是
否过得了这一关,有待于他决心走入的“游戏规则”来决定,需等市场来评判。
【摄影与纪实】推荐阅读:
纪实摄影与人文关怀06-22
纪实摄影05-16
纪实摄影大师语录07-02
纪实摄影的拍摄05-19
纪实摄影的界定07-05
纪实摄影的美学价值11-27
《谎言与真相——新疆教培纪实》观后感06-20
新闻摄影与实用摄影心得10-04
绘画写生与摄影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