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刺绣的美丽相遇(共3篇)
摄影与刺绣的美丽相遇 篇1
叙事的历史十分久远, 最早可追溯至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有学者认为, 国外的叙事学的源头是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这本书对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理论, 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及苏俄形式主义。1969年, 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其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学” (Narratology) 这一术语, 托多洛夫认为, 叙事学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 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但对叙事媒介不作限制。而以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所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 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据此, 叙事学就有了这两种定义。20世纪90年代, 经典叙事学开始向新叙事学 (也称“后经典叙事学”) 转变, 产生了诸如影视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政治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等交叉学科。新叙事学是在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上将叙事学的范式不断拓展。罗兰·巴特曾说:“人类只要有信息交流, 就有叙事的存在, 所以可以说关于叙事的研究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因此, 叙事学跳出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范畴, 从而取得了普遍的意义。
专题照片, 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 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 结合一定的文字, 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思想, 深刻、细致地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 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2]专题摄影所报道的事物是极富故事性的, 以最负盛名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荷赛) 为例, 郑晓群认为, 荷赛所看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图片故事, 就连那些单幅的获奖作品, 其背后大都有一个故事, 是从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3]专题摄影报道是一种非虚构叙事, 在讲求新闻性的基础上弘扬了人文关怀, 而研究专题摄影的叙事方式不仅能够指导专题摄影不断以更好的方式讲故事, 也扩展了叙事学的应用范围。
一、专题摄影中的叙事逻辑
叙事学认为, 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事件就是故事“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4]正因为有转化的过程, 因此故事至少由两个事件构成, 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 也就是通过某种结构关系引导读者不断地观看下去。而缺乏“转化”是许多叙事学家认为单幅摄影作品不能构成叙事的主要原因, 如阿瑟·阿萨·伯格曾说:“人们并不认为单幅的画包含叙述内容。”[5]
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有着不同的方式, 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和因果关系。专题摄影中的叙事主要包括时间连接的叙事和因果关系连接的叙事, 如2010年普利策专题摄影的获奖作品《Ian Fisher:American Soldier》, 讲述了一名美国高中生如何成为一名正式士兵的过程:应征时的犹豫, 与家人和朋友相拥分别, 体检, 开始接受基本训练, 与同寝战友聊天, 与女友挑选订婚戒指, 训练中的受伤……拍摄者沃克以时间作为主轴对现实进行重构, 体现了故事发展的完整性。因循因果关系连接的叙事, 如第57届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台风海燕》, 第一、二幅图以全景的方式展示了台风给菲律宾雷伊泰省带来的灾难, 正因为有这样的灾难, 那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怎么办呢?因此, 后面几幅图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台风过后人们的生活状态, 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糟糕的状态, 所以最后一幅图呈现了两个女孩在台风过后的教堂里祈祷, 为亡者祷告也为生者祈福。至此, 《台风海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叙事。我们不难发现, 在叙事作品中, 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经常是纠缠在一起, 密不可分的, 因为因果的先后往往表现为时间的先后。托多洛夫曾说:“因果关系与时间关系紧密相连, 因此二者容易被混为一谈。”[6]
当我们在读取新闻图片时, 我们是被拍摄者所建构的故事吸引, 并不是被庞杂无序的现实世界吸引。因此, 怎样用图片讲好一个故事是拍摄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叙事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对于形式上的美感和完整有着很高的要求。布雷蒙提出“叙事序列”的观点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 以此来说明叙事逻辑。布雷蒙认为, 故事情节并不是自动向下一步发展, 情节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消除了不确定性, 最后形成了一个确定的故事。布雷蒙把“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 “复合序列”是在“基本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组合, 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叙事类型。我们以“基本序列”为例来分析新闻摄影中所存在叙事逻辑。
2014年普利策专题摄影奖作品《聚焦波士顿爆炸马拉松截肢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序列”例子, 组照记录了一名波士顿马拉松幸存者杰夫·鲍曼双腿截肢后的艰难恢复过程。组照第一张图片是杰夫平躺在康复床上, 拍摄者有意突出了杰夫被截肢的双腿, 即强调了杰夫残疾的现实化, 而他面临的一个逻辑选择为是否采取康复行动, 根据他的选择, 故事将朝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接下来的组图讲述了杰夫采取行动, 经受了一系列痛苦的心理和身体康复训练, 并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 能够开始外出和朋友们在一起并佩戴了假肢练习行走。最后一张组照是杰夫应邀出席冰球比赛总决赛, 他在他人陪同下走进球场, 得到全场观众热烈鼓掌致敬, 即杰夫取得成功, 达成目的。
二、专题摄影中的叙事时间
一部叙事作品必然涉及两种时间,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但并不是指现实经验的真实时间, 因为经验时间是极难被确定的。故事时间是被叙述出来的文本的时间, 而叙事时间则是指叙述文本所占用的时间。摄影与小说不同, 小说由于以文字为媒介, 可以通过场景描写, 实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等长。然而, 在摄影中, 由于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一个事件的瞬间截取, 并不存在时间的延续, 甚至可以说是“零时段”的, 因此它的故事时间是远大于叙事时间的。值得强调的是, 专题摄影中的叙事时间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拍摄所花费的时间, 一组摄影作品, 其跟踪拍摄时间可能是数日甚至是数年, 但它的叙事时间应该是成稿的那一刻 (一个时间点) 。虽然新闻摄影的叙事时间是瞬间的, 但并不代表这样的叙事就不能被解读, 首先, 文字对新闻图片的解读起到了极强的辅助作用, 其次, 为了使文本简单易读, 专题照片的叙事时序通常是顺序的, 即由因到果, 由过去到现在。
一般来说, 专题摄影的图片和文字所组成的文本属于空间范畴, 但读者在文本不断的空间变换中能够体会到时间性, 虽然只是一种模糊的时间, 却足以让读者理解故事, 而留下的大量空白则需要读者自己补充, 因而让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如第57届荷赛当代热点类组图一等奖《家暴》, 讲述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Maggie与新男友Shane开始很甜蜜, 但随着经济和感情的危机, Shane对Maggie进行家暴, 最终被警察带走的故事。整组照片不断地变换空间,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提醒, 但读者依然可以在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发展脉络。可见, 专题摄影从本质上来讲是由空间的变化而产生了时间感。
三、专题摄影中的叙事者与叙事聚焦
(一) 叙事者
叙事者是叙事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 没有叙事者的叙事, 故事将无法组织和表达。在文学作品中, 叙事者和作者并不能划等号, 因为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叙事者。但在专题摄影中, 笔者认为, 由于专题摄影本身具有纪实的特征, 因此叙事者就是专题摄影的作者, 也就是拍摄者。叙事者能够直接观察到所拍摄的故事, 通过对故事进行图片加文字的叙述, 将故事抽象成符号传达给读者。叙事者表达的意思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者在人格上是统一的。因此, 当出现新闻照片造假的情况, 照片的叙事者 (即作者) , 必须对所出现的问题负全责, 因为这说明叙事者所叙述的故事是“不可信”的, 这也直接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败坏与法律意识淡薄。
叙事者能够观察到故事进行的全貌, 并将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图片和文字的叙述。其中, 文字的叙述目的在于配合图片的呈现。由于故事时间先于叙事时间, 叙事者在拍摄完图片之时就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但因图片具有瞬间性, 只能记录拍摄时的情节, 故文字叙述为了配合图片, 以达到二者的同步, 故文字使用一种“历史现在时”进行叙述, 既在描写过去发生的事件时使用现在时, 以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
(二) 叙事聚焦
二十世纪西方理论家们对叙事者的叙事聚焦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究。“聚焦”是叙事学上的专有术语, 在杰拉德·普林斯的《叙述学词典》中, “聚焦”词条的定义是“表现被叙述情境与事件的视角;据此, 感知或认知的立场得到表达。”[7]聚焦分为零聚焦 (无聚焦) 、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是一种全知叙事者的聚焦, 叙事者像上帝一样, 不仅知道故事的发展脉络、人物行动, 甚至了解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内聚焦是指聚焦者是故事内的一个或几个人, 并从他们的视角来聚焦故事发展;外聚焦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只呈现人物的外在行为、外表及其人物出现的环境, 但不涉及其思想或情感。
众所周知的是, 面对同一个故事, 由于聚焦者的视角不同, 读者对其信任程度也不同。笔者认为, 不同于小说及其他虚构的艺术, 专题摄影具有客观真实性, 叙事者无法完全清晰地建构或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 零聚焦在专题摄影中几乎是无法达到的;而内聚焦由于使读者的感知受到聚焦的限制, 往往会影响读者对事实的判断, 从而对新闻图片的“纪实品质”产生怀疑。因此, 在专题摄影中, 为了保证照片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叙述者通常都采取外聚焦叙事, 即充当中立的旁观者和见证人。叙事者无法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 只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一种推断, 其他的则由读者自己补充。如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 叙事者沃克讲述了一名伊拉克战争士兵回国后患上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痛苦经历。这一组照片中每一幅都传达出人物的愤怒、悲伤、绝望的情绪, 但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清晰地被叙事者感知, 人物的真实心情只有他自己知道, 叙事者只是通过他所看到的人物动作、神情来对人物的心情做出一种推断。
四、结语
近年来, 虽然在文学叙事学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新闻叙事学、影视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交叉学科, 但将叙事学理论运用在专题摄影上, 此类研究还十分不足。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专题摄影作为图像时代的主流, 其叙事功能也应得到重视。本文对专题摄影的叙事美学进行了浅显分析, 笔者的分析尚有不足之处, 但笔者衷心期望摄影与叙事的结合能够成为学界重视的方向, 从而带动专题摄影的发展以及叙事学理论的不断延伸。
摘要:自叙事学理论诞生起, 叙事一直广泛应用于小说分析中, 虽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叙事学开始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但叙事理论依然很少运用在图片尤其是专题摄影的分析之中。另一方面, 学界对专题摄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伦理的层面上, 照片的叙事功能似乎被人忘记。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 探究专题摄影的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叙事者及聚焦问题。
关键词:叙事,专题摄影,叙事时间,叙事者,聚焦
注释
1[1]罗兰·巴特.S/Z[M].屠友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55.
2[2]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251.
3[3]郑晓群.新闻照片如何讲个好故事——亲历第56届荷赛获奖摄影师作品交流会的感悟[J].中国记者, 2013 (7) :122-123.
4[4]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75.
5[5]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6]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74.
7[7]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 李孝弟,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75.
摄影与刺绣的美丽相遇 篇2
街上人群拥挤,声音嘈杂,我与你在路口相遇,我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的往学校赶,你拿着一个袋子,匆匆忙忙的不知往哪里去,匆匆忙忙的你与火急火燎的我撞上了,说不上撞,只是在将要撞上的那一刻,我及时刹住了车,本就因为快要迟到而心情烦躁,又遇上了这件事,心情更差了。
当你抬起头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静了,仿佛只有我和你,你满头白发,眼周布满了皱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爷爷。但这一形象突然碎了一地,你对我大喊道:“小孩,都不会慢点,骑那么快!”你这么一喊,引得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你又对别人大吼一声:“别看了!”我对你的印象十分不好,但是,怪我骑车太快,我对你说了一声“对不起”,你说:“你说的什么?我没听清。”我又提高音量说“对不起”,你还是没听见你,我以为你是故意的,便骑车走了。
周五下午阳光明媚,我放学回家又遇到了你,你正在和一个卖菜的讨价还价。那卖菜的大婶的音量比我那天跟你讲话的音量小得多,你流利的回答了她的问题,没有存在听不见的状况。路过你旁边,你认出了我跟我打招呼,我看了你一眼,没有理你便走了。
再次遇见你是在幼儿园门口,你去接孙子,你与我说话,我又没有理你。走时不小心撞了你,你耳朵里的助听器掉了出来。看到这,我对之前的行为感到非常内疚,我立即改变我的态度跟你交谈。
通过交谈,我知道那天是因为助听器坏了,准备去修,结果就碰见了我,发生了那天的事。是我错怪了你,经过多次交谈,我发现你是个十分有趣的人,居然会说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有一次我跟你说谢谢,你说了句“my pleasure”
与美丽相遇作文 篇3
一个曼妙的午后,无人去细细品味,呆立在书桌前的我,竭力想为这朴素的周末装点些什么。这时,父亲不知何时走进我的房间,将一盆静静立在盆中的竹放在我书桌的一角。望着这竹,并不十分挺拔,甚至有些许干枯,枝节点缀着淡淡的枯黄,宛如一位孱弱的老者,薄如蝉翼的叶片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软弱而又绵柔。我并不觉得父亲这一举动有什么深意,只当无处安置这小小的盆栽吧。
我与这竹的初次相遇,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生活的齿轮不停地转着,渐渐地,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开始有些力不从心,甚于不堪重负,哪怕是如与星辰共度良宵,再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向鸟儿问声早这般起早贪黑,也不能有效提高我的成绩。终于,伴着一次月考的糟糕成绩,一道晴天霹雳砸向我的头顶,所有情绪伴着泪水一并划过,却带不走心中的不甘。
猛然,一只慰藉而又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一愣,转过头去,望见父亲温和而又慈祥的脸,我怔住了,时光已老,岁月翩跹,父亲的脸上虽已爬上细纹,可他对我的那份关爱却不曾虽时间消逝。
父亲的手指向那盆早已被我摒弃一旁,爱搭不理的竹,我的视线也随之挪去,望见的,却不再是一位暮年老妪,而是一个生机勃勃,英姿挺拔的少年。枝干重新漆上绿浆,叶片也舒展开来,焕发出无限生机。我被深深震撼了,是啊,枯叶得以重生,少年何不可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