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改革综述(通用10篇)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正在积极探索、逐步改革,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促进电力系统长期稳定的发展。引入电力市场使得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呈现出一系列新问题, 尤其是阻塞问题的研究, 已经受到了重视。本文从电力市场阻塞管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 各种模式下的阻塞管理, 讨论了各种阻塞管理方法的适用性以及缺陷, 并试图从市场优化的角度探讨阻塞模式的特性。
关键词:电力市场,阻塞管理,最优潮流,电力系统
一、引言
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促进电力系统长期稳定的发展。当输电网出现阻塞时, 阻塞费用将显著影响整个电价。输电系统的阻塞不仅需要相应的阻塞管理来消除阻塞, 还必须通过相应的阻塞定价机制为输电容量的公平使用和长期规划提供正确的价格信号, 即通过输电网使用的有效定价来缓解阻塞。
安全是电力系统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 引入电力市场后, 原有的安全的问题又出现了新的方向, 本文主要就电力市场带来的新问题做一个综述, 然后对解决方法做一个评价。
二、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电力市场采取什么交易模式, 或者说市场的参与者按照怎样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直接影响市场参与各方的市场行为。一个好的市场交易模式, 一定能构成有效竞争, 而且是高效的;而一个有缺陷的交易模式, 将导致市场参与者过度投机, 不公平竞争, 效率低下, 甚至导致市场运行失败, 危及电网安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4个环节, 按照不同环节的开放程度, 形成以下5种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 (如法国、韩国) 、多家购买 (如E&W、改革前的澳大利亚) 、单一购买 (如北爱尔兰、NIE、美国部分州) 、批发竞争 (如PJM、新西兰、英国POOL (1990年-2001年) 、英国NETA (2001年至今) ) 和零售竞争。这5种交易模式市场成熟度不断提高, 竞争也更加激烈。选择市场交易模式应当充分考虑电网的安全, 所有制形式、市场化环境、已有的电网运行经验、技术支持、系统水平、系统操作和市场监管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此外, 还必须与本国电力发展的特点和电力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不论选择哪种交易模式, 都要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开展有效竞争的同时确保电网安全。
从理论上说, 零售竞争模式是完全市场化模式, 竞争最充分, 机制最灵活, 效率最高, 最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 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电价机制过于繁杂、不合理, 电力市场参与各方利益矛盾冲突激烈, 电网结构薄弱, 电力供不应求等突出问题, 完全引入市场竞争是不可能的。零售竞争模式可以说是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最终目标。
单一购买模式应该是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初级阶段的合理选择, 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办法。单一购买模式是有限竞争的市场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仅开放发电侧市场, 通过发电商的有效竞争来降低机组上网电价, 从而给用户带来经济利益, 另外, 还可以通过电价信号, 引导电源项目投资。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发电商可能联手操作市场、电网公司作为唯一购买者风险过大、用户没有选择权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完善交易规则。
待市场趋于成熟, 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电价机制理顺, 出台输配电价格等配套政策, 电网结构大大加强后, 可以放开输电环节, 输配分离, 增大双边交易比例, 进入批发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 大部分电量由买卖双方通过双向选择的竞争方式签订合同进行期货交易, 小部分电量通过市场竞价进行现货交易。英国目前电力市场采取的NETA模式是典型的双边交易模式, 比较成熟和完善。
三、各种模式下的阻塞管理
阻塞管理的目标是制定一系列规则, 有效地控制发电机和负荷, 使系统的短期运行具有一定的安全和可靠性裕度, 同时为系统的长期投资规划提供有效信息。从短期而言, 阻塞管理需要制定公平的交易计划和制定新的调整准则, 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最优安全经济调度, 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从长期而言, 阻塞管理应该通过价格信号为系统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激励。
(一) 联营体模式下的阻塞调度模式
单个的阻塞管理模式一般是基于某种市场交易模式的, 在单纯联营体交易模式中, 发电公司向市场组织者提交下一交易时段所能提供的电力和价格曲线, 组织者根据负荷预测及所有投标, 按照满足负荷要求、供需平衡且生产成本最低原则确定发电计划和交易价格, 联营体交易模式中的最优调度与传统的最优潮流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发电厂和用户的投标数据替代了实际成本及效益数据。根据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同, OPF模型的目标函数也有所不同。对于仅允许发电侧投标的单一买方市场, OPF的目标函数为购电成本最小。而对于允许负荷侧投标的市场, OPF的目标函数则变为社会效益最大, 即以最小的电能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可描述为确定一组使目标函数最小的最优控制变量u, 并满足等式和不等式约束条件:
式中x和u分别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式 (2) 为潮流方程等式约束;式 (3) 包括发电机发电功率约束、支路潮流约束和电压约束等。
OPF模型作为统一调度的计算模型, 在联营体交易模式的阻塞管理中, 随着各种调度方式的不同目标函数也有所不同, 对于仅允许发电侧投标的单一买方市场, OPF的目标函数为购电成本最小, 而对于允许负荷侧投标的市场, OPF的目标函数则变为社会效益最大,
联营体阻塞管理能够较为精确地确定发电计划, 同时提供节点电价等经济信息是联营体阻塞管理方法的显著优点。其缺点除OPF本身的算法复杂性及透明性不够外,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联营体阻塞管理假设用户投标信息反映了其成本和收益。而实际情况是, 发电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会采用策略性的投标行为, 尤其当竞争对手较少时会出现操纵市场的情况, 这使得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式失去了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 需要从市场设计方面, 寻找更为有效的交易模式。
(二) 双边交易下的阻塞管理模式
电力市场的双边交易模式是指发电商和用户直接签订购售电交易计划。由于大量的双边交易很难保证同时可行, ISO必须对双边交易进行校核。因此双边交易阻塞管理是如何调整和削减双边交易, 不同的调整目标即有不同, 同样, 应用的方法也是OPF模型, 文献[3]引入支付因子作为衡量交易重要程度的指标, 并建立了如下式的交易调整模式。
式中w为支付因子矩阵, 表示交易商为避免交易被调整所愿意付的价格;u为调整后的交易量;为原始交易量;A为调整策略矩阵。
在双边交易的阻塞调度直流模式下, 优化目标为发电机的调整成本最小。
(三) 混合模式的阻塞管理模式
联营体和双边交易混合模式是目前几乎所有电力市场都采用的交易模式。目前对混合模式下阻塞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当预测到阻塞发生时按照何种原则进行调整和削减各种交易;实时平衡市场如何调度。
双边合同不能被破坏的约束称为市场分离约束。美国加州电力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混合模式。加州模式为ISO+PX+SC模式, ISO负责系统运行, PX负责日前和时前市场, SC负责双边交易。很多文献研究了加州模式。
文献[4]介绍了美国加州的阻塞调度模式, 它为一线性约束的直流OPF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为必须满足双边交易, 即已签订好的双边合同不能破坏。其优化目标为
式中分别为双边合同k在节点i的发电机发电功率调整价格和负荷调整价格。
混合模式的显著优点是允许存在双边和联营体等多种交易。但也因此而使阻塞调度变得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合同电量和现货电量的比例、计划需调整时按何种原则调整各种类型交易、支付因子的合理设定、获取实时市场辅助服务的问题和计及辅助服务及其成本的调度目标等。
四、金融输电权 (FTR) 管理模式
基于分布式OPF的跨区域阻塞管理方法除了OPF本身计算方面的问题外, 还存在解耦算法的复杂性、信息交换要求高等缺点。联营体交易中, ISO根据市场成员的投标确定调度计划;在双边交易中, 交易商需要提交微增和微减投标以备ISO调整交易计划之用。对于确保系统安全, 这种基于集中优化思想的调度方式无疑具有优势,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即如果存在策略性的投标行为, 最终的调度计划很难保证其经济上的最优性, ISO的黑箱操作容易让人对调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产生怀疑。
为了使市场运作更加透明, 充分调动市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分散优化思想的阻塞调度方法。随着区域间功率交换的增多, 地区间联络线的阻塞逐渐成为整个电力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的“瓶颈”。人们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阻塞问题, 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运用市场机制, 引入可交易输电权。
1、将整个网络所有线路赋予相应输电权, 并将这些输电权放在远期市场中和电量一起进行交易。
2、用户和发电商经过对历史资料和未来负荷的分析, 预测各线路可能发生阻塞的概率及可能对自己交易产生的影响, 从而决定自己应购买哪些线路的输电权以及应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
3、将各线路输电权在购买了输电权的交易商间进行分配。
4、对于运行中未发生阻塞的线路, 卖出的输电权自动无效, 但各交易商购买输电权的费用将全部投入由ISO建立的阻塞基金池中。
5、如果一条线路在运行中发生了阻塞, 则所有购买了该线路输电权的交易商将得到补偿, 以实现阻塞风险的规避。
基于金融输电权的阻塞风险控制方法更加符合自由市场自由竞争的交易规则, 但是这又牵扯到阻塞定价的问题, 需要处理的信息和结算时的工作量将会很大, 同时市场流动性也可能变差。
五、结语
本文综合介绍了影响阻塞问题的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各种交易模式下的阻塞管理模式, 以及解决阻塞管理问题所采用的数学方法, 重点分析了OPF模型和FTR模型解决阻塞的两种方法。其中, OPF模型的阻塞管理适用于集中的带有安全性质的阻塞调度, 它只需要满足一定的目标函数, 然后根据各种阻塞约束, 得到阻塞问题的求解;而FTR则是一种通过金融输电权的管理方法建立交易的规范, 更适合于区域性的, 显式的交易。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模型以及优点, 因此, 讨论各种阻塞管理方法对电力市场自由化的影响有其一定的意义, 我们可以以电价的降低程度或者各方的利益扩大化作为市场初期的目标, 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电力市场的最终目标研究各种模式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明志.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安全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电力, 2004, 21 (3) :65-69.
[2]张永平, 焦连伟, 陈寿孙, 等.电力市场阻塞管理综述[J].电网技术, 2003, 27 (8) :1-9.
[3]Fang R S, David A K.Optimal dispatch under transmission contrac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1999, 14 (2) :732-737.
[4]Gribik P R, Angelidis G A, Kovacs R R.Transmission access and pricing with multiple separate energy forward marke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1999, 14 (3) :865-876.
[5]李立颖, 彭建春, 张喜铭.一种改进型金融输电权与基金池相结合的阻塞风险规避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5, 25 (4) :43-46.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2
一、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
1.构建新型的电力营销思想首先要满足买方市场的需求。很长时间以来,供电公司都是处在卖方市场环境内的,不过未来电力营销的市场终将会是买方市场的,这就要求供电公司要改革电力营销的管理模式,使得自身具备一个与市场发展要求相互符合的市场营销制度。此电力营销制度是具有一定的市场活动的,其可以使得卖方和买方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也能够使得竞争环境越来越和谐,最终实现供电公司的平稳和快速发展。
2.实施法制化管理、商业化运营。现如今,供电公司的运营依旧是在政府监管下实施的,这就使得供电公司必须在商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下,对上级要求的业务范围与市场营销制度进行严格实施,达到自身的优良运营。所以,供电公司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市场管理体制、商业发展环境和经济利益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套与自身符合的`业务发展方法,使得所有的客户具备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一定要运用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我国的供电公司处于稳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重心放在电力营销上,同时,在供电公司进行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服从与服务电力营销需要,运用市场导向的模式,把供电公司发展宗旨、经济效益和现场管理进行结合,建立一套与自身符合的运营管理制度,进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多赢”目标。
4.进行电力营销应该坚持“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与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当前,正是处于“两网”改造的优良环境下,供电公司一定要将这有利时机进行有效的把控,使得供电网络发展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更好地使电力客户的要求得到满足,更好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使得电力客户享受高质量的服务,达到电力营销业务的规范高效管理,加强监督与管控,最终推动供电公司的发展。
二、电力市场改革中的电力营销管理措施
1.加大市场营销创新力度。电力市场营销除了使用传统的营销管理策略外,还应该不断创新,转变营销管理观念。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人员可以学习一些成功的营销案例,在与老客户巩固关系的同时不断开发新客户,以开发电力资源的潜在市场。电力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多一些人文主义关怀,使客户感受到来自营销人员的诚意,进而促进合作。例如,电力部门可以与一些大型用电企业进行洽谈,实行差异化服务。此外,创新电力市场营销首先要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的思想转变了,才能从根本上带动起整个团队的创新意识,促进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
2.拓展用电市场。供电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性措施来促进用电市场的拓展。例如,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以及手机短信等来发布一些优惠政策,这样的宣传形式比以往的传统的进入社区宣传效果要好很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老客户的参与,同时也会吸引一些新的客户,促进电力市场的拓宽。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能源的清洁问题。供电公司和用电设备制作商可以合作,加大对电力能源的清洁与环保的宣传力度,以增加人们绿色照明、电空调、电取暖等节能家电使用量,进而提高电力能源的消费比重,并最终有效拓宽城市用电市场。
3.健全营销管理体系。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健全,首先应该从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入手,对于内部员工必须了解并熟悉电力部门的运营机制,提高员工的自制力,进而保障电力资源的安全,严惩一切倒卖电力资源的行为。营销管理体系的健全还应该增强员工的工作技能与责任意识,员工在工作中应该谨慎认真,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避免出现一些由于疏忽导致的操作失误等。除此之外,在供电公司也要严格的管理基层的工作人员,制订一套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员工在工作中优秀表现以及疏忽进行相应的奖惩。例如,对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电费核对出错的员工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而那些工作积极,态度认真的员工应该进行合理的奖励。合理的奖惩制度不仅有利于营销管理体系的完善,还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内部良性竞争,进而有效整顿供电企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树立供电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在扩展新客户的时候,供电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新用户对企业的评价与感受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供电公司必须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其一,供电公司要提升供电技术和质量。供电技术的创新和供电质量的提高,使电力客户的用电体验变得更加方便、高效,全方位促进电力营销管理。其二,优质服务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因此,供电公司必须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得企业可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市场改革环境下,供电公司实施有效的电力营销管理,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可以推动供电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运用有效的对策,强化电力营销管理,最终实现供电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仇爽.浅谈地方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营销管理战略[J].劳动保障世界,,30:29-30.
[2]王雪梅.当前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2015,48:15.
[3]万伟兵.电力企业改革下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16.
[4]赵玉霞.电力营销计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3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营销;应对方案;市场意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0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1.003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在此期间,电力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将要面对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对电力市场做出了前瞻性的及时分析,分析显示只有不断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才能拯救电力市场。近几年,我国电力部门越发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尽可能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整和改制。就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而言,仍旧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还远不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相比。基于此,本文就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完善电力市场的不足之处,实现电力的有序正常供应。
1 电力市场的现状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供电需求大幅缩水,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停产和倒闭使得电力供应数量在一瞬间迅速减少。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2009年期间,部分电力企业的供电量连续下滑接近10%。究其原因很多,比如在同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减产严重,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企业受以重创,一度出现停产滞销现象,相应的水泥产业和建筑产业也在减产。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电力市场必须对自身原有的营销发展方案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努力拓宽电力市场为目标,制定出有效对策。
2 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和机构。而电力系统是依赖营销生存的,也就是说营销业务便是电力企业的核心所在。电力的生产活动围绕着营销运作,这就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若是存在不健全的营销体制,或者供电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就势必会导致电力产品出现销售困难的问题,无法扩大供电范围,使得市场对电能的需求量增大而供应不足,与电力企业产品出现滞销两者之间的矛盾性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是电力企业过分重视电力生产的管理,却忽视了电力市场营销方面的管理。企业在营销意识上表现出薄弱的劣势,势必会导致电力生产和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
2.2 目前的营销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以及各个领域都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条件。而作为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力产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将日常的管理与信息化和现代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接收和处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而现实的状况却不令人乐观,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仍在使用较为传统的用電营销体制,这样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运行管理程序繁琐、营销方式复杂等。再加之基础工作管理的不严密,营销档案和资料不完备,也使得很多业务上的资料来往和传票无法有序开展,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共享。
2.3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风险和缺陷
就我国目前电力系统在营销管理方面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始终缺乏对营销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是表现在技术方面的隐患,电力营销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系统在传输数据时会处于不稳定和漏洞较多的环境中。有部分企业出现过黑客入侵系统变更相关数据,导致电费的统计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系统控制不严密所造成的。其次,是操作人员的手动误差所造成的风险,系统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正确操作。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缺乏责任意识,工作过程中开小差,低素质的工作态度常常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2.4 电力营销调查不真实
任何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都必须要做相关的营销调查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做出相应的调整。电力企业在营销调查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营销调查结果不能和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对接,轻则使企业不能做出准确的营销方案,重则直接导致企业向反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实现了计算机的配备和使用,但仍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尚在建设阶段。得到利用的企业也会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其他技术原因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尤其是边远或者基层单位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手动运作模式,这就给大范围调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和困难。
3 电力市场的营销方案的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培养市场意识
电力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垄断行业,而这都是多年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根本。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把客户放在首要位置,以销量为目的作为工作重心和观念。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市场竞争的意识,那么员工也会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能让自身企业的效益获得稳步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电力系统的服务人员必须要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品质,从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加大投入力度,使技术支持得以完备
过去的用电模式较为单一,人工的记录和运作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生产中,用电的需求和方式都在变化和提升,传统的人员操作已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庞大的数据输入和存储必须依赖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实现对营销信息的准确及时分析。所以,电力企业要统筹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在原有软件上进行维护和改进。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还原数据,让营销分析更具说服力更让人值得信赖。
3.3 加强人员培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时间和地点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应在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增强责任感方面多下工夫。让员工充分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意义,只有从自身做起,把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与日常工作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在招聘环节设定严格规定,招聘要求要相应提高,在人员的分析性和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要有较高要求,让分析更为专业和准确。最后,是提高营销团队的素质建设,让员工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水平。
4 结语
市场营销是所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分析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管理的体制应该积极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准确的营销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市场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还能针对性地发现和指出问题所在,这将是电力企业做出营销决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员工理念和素质的更新和加强、新兴技术的投入和建设、员工培训的有序开展都将有效推动电力企业迈向新的台阶,使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苏长明.电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民营科技,2010,(1).
[2] 王燕涛,柴宇.电力市场营销的独特性与策略分析
[J].现代商业,2009,(35).
[3] 张金兰.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J].民营科技,2009,(12).
[4] 陈洪.对电力市场营销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2).
[5] 吴国玥.电力市场营销优质服务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2,(18).
[6] 罗敬林.新形势下加强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创新思考
[J].管理观察,2011,8(23).
作者简介:李宝辉(1972-),男,陕西泾阳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泾渭供电分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市场营销及用电管理。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4
发电机组检修安排,不仅影响其自身运行可靠度,也关乎各时段系统充裕度、机组调度顺序,进而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1]。好的检修计划应能延长机组寿命、提高系统可靠性、最大化系统效益。发电机组检修规划始终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电网安全保证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2]。
目前,世界电力工业正经历一场以“厂网分开、电网开放”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发、输、配垄断管理体制、引入竞争,产生了发电厂商及独立调度机构ISO(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等新的市场主体,对电力工业管理、经营、规划等各环节产生了深层影响,机组检修安排亦不例外。随着发电厂商独立化经营,原有的以系统运行为核心的机组检修安排,也应转向在维持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确保发电厂商效益的规划策略,传统规划模式不再适用,应开发新的模型以保证发电厂商的经济效益及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3]。
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了市场化改革对发电机组检修规划带来的影响,展望了未来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1 机组检修规划模式
1.1 传统环境下的规划模式
传统环境下,机组检修计划由调度机构考虑相关约束条件后统一确定,根据规划目标可分为两类:
以系统可靠性最优为目标:以系统备用、备用率、风险度等为评判指标[4,5],或者将其转化为其他指标进行求解[6,7],使整个规划化期内可靠性水平最优,文献[7]比较了不同指标下的规划结果,指出相比于概率性的规划模型,仅考虑系统备用和备用率的确定性规划模型效果最差。
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8,9,10,11]:考虑检修成本、生产成本、可靠性成本等,确保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系统可靠性往往作为约束嵌入模型中。
传统环境下调度机构统一负责机组和电网运行,因此为保证检修安排更加合理,网架结构通常以直流潮流约束形式在规划模型中加以考虑[12],也有部分文献统一安排机组和线路检修[13,14,15]。
1.2 市场环境下的规划模式
市场化改革改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机组检修规划安排由调度机构主导确定转向基于市场确定的模式,应在发电厂商效益和系统运行之间取得均衡,并体现市场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16]。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市场化进程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市场机制、市场发展阶段及系统充裕度水平确定相应规划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对于实行发、输、配、售垄断管理的电力公司,虽然采取了有限制的自由化措施,允许其他电力企业加入,但其运营模式仍类似于垄断环境,比如日本负责对各区供电的各大电力公司[17],其机组检修安排仍采取传统规划模式。
2)对于厂网已经分开,但是处于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容量充裕度较低系统,比如当前我国电力系统[18],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机组检修安排应由ISO以系统可靠性最优[19,20,21]、运行成本最小[22,23,24,25]或为两者加权之和最小[26]为目标统一规划。
3)对于市场机制成熟的系统,比如英、美电力市场,将竞争引入了电力行业的每个环节,调度机构和发电厂商彻底分离,分别以系统运行和自身效益为目标。该环境下机组检修安排应既能体现各发电厂商的意志,确保其经济效益最优,又能保证系统一定的充裕度,保证其可靠运行,所采用的规划模式应包括以下两步骤[27,28]。
(1)首先由各发电厂商以其经济效益最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相关约束条件后规划机组检修,并提交至ISO。
(2)基于各发电厂商提交的检修计划,ISO统一进行协调,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调整的公平性[29],同时由于ISO的非盈利性,应对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上述两步骤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体现了市场及电力行业运行的特性。若完全由发电厂商独立安排其检修计划,ISO不对其进行协调,可能造成机组检修过于集中,降低了系统充裕度,或发电厂商为抬高市场价格、牟取高额利润,故意在供应不足时段安排检修,对系统和市场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起系统大停电或市场崩溃[30],因此,各国政府均要求ISO应对各发电厂商提交的检修计划进行协调,且发电厂商应服从最终安排,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31,32]。
该类市场模式下,电力工业发、输、配等各环节竞争充分、自由化程度及运行效率高,发电厂商和ISO等各市场主体职责分明,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33],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该市场环境所对应的两步骤规划模式讨论机组检修问题。
2 市场环境下应考虑的不确定性因素
机组检修规划一般提前一年或两年做出,规划期内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系统负荷、机组运行情况等必然对其有一定影响。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诸多风险因素,如市场电价、其他发电厂商的检修安排等,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发电厂商的机组检修安排和ISO的调整策略。一般来说,规划机组检修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电价预测不确定性
市场环境下电价是最易波动的量,具有高度的内在不确定性[34],发电厂商进行检修决策时需考虑其预测不准确带来的影响,是其面临的最重要外在风险因素。规划期内的市场电价在决策前属于未知量,需要采取合理模型模拟其变化趋势,基于此来评估电价波动水平,降低风险损失。
文献[35]利用Ornstein-Uhlenbech模型来模拟电价、辅助服务价格及燃料价格的变化,并利用Monte Carlo法评估价格波动对机组中修计划的影响;文献[36]提出了基于Monte Carlo法、以天为检修单位的随机规划模型,以规避高的日均电价及电价预测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文献[37]采用均值回复过程描述电价随机波动,以发电厂商收益最大为目标、以收益标准差为约束兼顾市场收益与运行风险;文献[38]基于机会约束规划框架,针对发电厂商为价格接受者和非价格接受者两种情况,分别采用确定性等价类和Monte Carlo法确定最优检修时间。
应指出的是,机组检修规划中所用电价为未来一年或两年电价,其预测属于中长期电价预测范畴,当前多采用基于时序的模型或随机波动模型加以预测,准确度较低,直接影响了发电厂商的经济效益,为降低风险,应开发精度更高的电价预测模型[39]。
(2)其他发电厂商检修策略影响
由规划模式可知,各发电厂商所确定的检修计划应提交至ISO进行统一协调后才能赋予实施,因此如何确保自身机组不被调整至其他时段成为发电厂商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应研究其竞争对手的能动性并模拟其检修策略,尽可能避免其检修计划被调整。对于该问题,通常采用博弈论方法加以处理。
文献[40]给出了考虑完全信息的多阶段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各发电厂商以其效益最优安排机组停运时间,通过寻找纳什均衡得到最终检修计划;文献[41]讨论了寡头垄断市场中基于古诺均衡的发电厂商检修与调度策略,以实现各发电厂商的效益最大化;文献[42]给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计及检修损失和风险损失的发电厂商最优检修策略,以各发电厂商收益损失最小为目标,通过随机搜索方法寻找满足各发电厂商利益要求的均衡点,从而得到最终检修安排。
上述模型均假定各发电厂商机组成本、运行情况已知,而实际市场中相关信息成为商业机密,因此选择何种博弈模型以模拟不完全信息下其他发电厂商的检修安排,应是未来考虑的重点和难点。
(3)机组故障影响
同其他机械设备类似,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元件磨损、老化等原因可能出现故障停运,给发电厂商和系统运行带来较大风险,一方面发电厂商在市场中的可用出力下降,降低了其售电效益,同时还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以更换故障元件,增大了相关支出;另一方面减少了系统的可用容量、降低了其充裕度,ISO为确保可靠供电,或需切掉一定负荷或需要启动高成本机组,增大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在规划机组检修时,应考虑该因素影响、减少相关风险。
通常采用固定值FOR(Forced outage rate)来描述机组运行的不可靠度,评估其对发电厂商经济效益[43]和系统可靠性[4]的影响。事实上,机组通常呈现浴盆曲线失效模式,其失效率与运行时间相关,文献[44]给出了机组失效率模型,相关参数可通过历史运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得出,基于此,详细分析了机组故障对发电厂商成本/效益的影响,给出了基于规划期内其效益最优的检修策略。
其他部分文献也考虑了机组运行状态影响。文献[42,45]利用分段函数描述机组浴盆曲线的故障模式,考虑检修与否所导致的费用后确定机组停运时段;文献[46]基于机组多运行状态及老化失效分析,引入检修经济损失、运行风险损失两个指标,通过比较两者在各检修窗口情况,确定各机组的最优检修时段及可用检修窗口。
(4)负荷预测不确定性
ISO进行检修计划调整时,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必然考虑规划期内各时段的负荷水平。与电价类似,未来各时段负荷在规划前属于未知量,应采用一定模型加以预测,由于其预测精度较高、误差较低,在当前模型通常将其视为固定值。不过为提高检修安排的准确性,降低负荷波动风险,在未来研究中应考虑其带来的影响。
3 机组检修规划的评判指标
市场环境下由于职责和所追求目标不同,发电厂商和ISO在机组检修安排上的矛盾日益凸现。发电厂商为追求其自身效益最优,希望在确保其机组可靠运行基础上,尽可能在电价较低时段检修,并不考虑系统运行情况;另一方面,ISO则希望确保系统在每一时段都拥有充足备用容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避免因机组检修而导致负荷被切,因此势必对各发电厂商的检修时段进行协调,在调整过程中应公平地对待各发电厂商。最终检修方案应在发电厂商经济效益和系统运行之间达到均衡,主要从以下几点评估其优劣与否:
(1)调整的公平性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变了发电厂商和调度机构之间的关系,前者成为独立经济实体,ISO在协调其检修计划时,不应使用传统命令方式,应通过市场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来调节,并公平地对待各发电厂商。对于计划被调整的发电厂商,其经济效益必然降低,应给与一定补偿以弥补其损失;对于未调整的发电厂商,应支付一定经济代价以保证其计划不被调整。同时,由于ISO的非盈利性,应合理分摊调整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确保收支平衡。
(2)发电厂商经济效益
发电厂商根据预先安排检修机组时,必然影响各机组可用度及出力水平,其售电效益受到较大影响[44]。根据最终检修计划,发电厂商i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售电利润减去其相关成本,由发电厂商根据电价水平、发电成本、检修费用、机组可用度等确定;另一部分为在调整过程中所获得/支付的调整费用,由ISO根据其机组调整情况及所采取的费用分摊模式加以确定,可表示为
其中:函数R为各时段各机组所带来的效益;x(k,t)为机组k在时段t的检修状态;P(k,t)为机组k在时段t的出力;A(k,t)为机组k在时段t的可用度,应考虑其随运行时间的变化程度[44];ρt为时段t的电价;ck为机组k的发电成本;ckm为机组k的检修成本;CRes(k)为机组k的调整费用。
(3)系统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
机组检修安排应保证各时段有充足备用容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于机组检修而言,一般从发电系统角度,根据检修时段、负荷水平、机组可用度等,通过求解各时段备用容量、充裕度指标或进行随机生产模拟评估其可靠性水平,来反映机组检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其中后者能够准确反映系统运行是否可靠;对于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通常采用包括系统可靠性成本和发电成本在内的系统运行费用加以描述,如式(2)所述。
其中:IEAR(t)为系统可靠性价值,与负荷、机组构成相关;EENS(t)为t时段系统电量不足期望;HW为每时段内小时数。式(2)中,前者为系统可靠性成本,描述由于机组检修/故障停运所导致的切负荷造成的损失,后者为系统发电成本,其中EENS(t)和P(k,t)可通过对发电系统进行随机生产模拟求得[4]。
基于上述指标便可评估检修计划是否合理,也是构建发电厂商最优规划模型和ISO的调整及费用分摊策略的基础,下节将对其进行详细评述。
4 市场环境下机组检修规划模型
4.1 发电厂商检修规划策略
各发电厂商以其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安排检修计划,其中机组最优检修间隔通常由制造厂商提供,也可由其根据数学方法优化确定[47],在此基础上,发电厂商根据其所处市场模式、机组运行情况确定规划期内待检修机组的检修时段,表1综述了当前该方面的研究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发电厂商考虑相关因素、运行成本及所处市场模式后通过最大化其经济收益或者最小化其经济收益损失规划机组检修,目标函数为
或
其中:函数R为机组k在时段t的收益;函数C为机组k在时段t的收益损失。本质上两者一致,当收益损失小时,则其效益期望就高,反之,则低。
应考虑以下检修约束和机组运行约束
(一)检修约束:与机组检修特性有关的约束
1)持续时间约束:应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检修。
2)连续性约束:机组一旦开始检修不得停止,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起始时间约束:由于机组类型或系统要求,部分机组要求在限定区间内检修,如水电机组,应尽可能在枯水期内检修,核电机组检修时段则应尽可能与其填料时间保持一致。
4)资源约束:在同一时段内,由于检修人员或检修设备限制,一般不允许多台机组同时检修。
5)次序约束:不同机组的检修优先权也不同,应按一定顺序检修。
6)时段重迭个数约束:对于某些机组来说,其检修时段的重迭个数,即其共同处于停运检修的时段数目,应满足预先指定要求。
7)间隔约束:指某两台机组开始检修时段之间的间隔应满足预先指定要求。
(二)机组运行约束
1)机组出力约束:各机组在未检修时段的出力水平应在其最大、最小技术出力之间,不能越限。
2)可用原料约束:对于火电机组,其在各时段所用燃料应在指定范围内,对于水电机组,其发电所耗水能应低于水库储水量。各时段所用的燃料或水量发电厂商可采用优化策略进行分配。
与传统模式不同,发电厂商着眼点在于其自身效益,在安排检修计划时,并未考虑供求约束、备用约束等系统运行限制,可能导致在某时段内检修过于集中、检修容量过大,从而对系统运行造成威胁,应提交至ISO由其进行协调。当然由该模型所得出的机组出力也并非其实际出力安排,只是各时段的可用出力水平,基于此,发电厂商可以初步确定其在各市场中的出力及市场竞价计划。
4.2 ISO检修调整及费用分摊策略
ISO协调各发电厂商所提交的检修安排时,应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及调整的公平性,同时由于其非盈利性的特点,应对调整费用进行公平、合理分摊。当前文献所述调整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1)基于迭代的调整策略
该调整策略是指ISO分析发电厂商所提交的检修计划是否满足其预期要求,产生相应经济信号,然后将其或添加至发电厂商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中或添加至约束条件中,从而指导各发电厂商调整其检修时段,经过几次迭代可得到满足ISO要求的检修计划,一般将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分摊至用户。该类策略应基于一定调整基准,由ISO根据系统的可靠性水平或运行的经济性确定[56]。
文献[49]中ISO以各时段系统备用容量之和最大为目标确定调整基准,然后比较发电厂商所提交检修计划与调整基准在各时段备用水平之间的差别,产生相应激励/惩罚因子以指导各发电厂商修正其检修计划,通过ISO和发电厂商之间迭代来确定检修安排,并将调整费用按负荷比例分摊至各用户;文献[50]给出了基于各发电厂商对系统切负荷量影响的迭代机制,ISO分析其所提交检修计划是否满足系统运行限制,产生一定信号以限制各发电厂商在相关时段的检修容量,各发电厂商将其增加为新的约束重新求解检修计划,直至满足系统运行要求。
该类调整策略的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在各次迭代中所产生的调整信号反馈至各发电厂商后,发电厂商或将其在目标函数中考虑,或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约束,从而重新规划检修时段,使其不断向调整基准方向变化,直至满足收敛标准,该类模型实施相对复杂、求解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几次迭代才可得到合适计划安排。调整信号由ISO确定,应严格确保其独立性以保证其公平地对待各发电厂商。
(2)基于检修报价的调整策略
该类调整策略是指发电厂商通过对其机组在不同时段内进行报价,表达其机组在各时段内检修的意愿程度,并将其提交至ISO;基于该报价费用,ISO采取一定的协调策略确定最终检修计划,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及调整的公平性。
王健等[57,58]以各发电厂商申报的意愿支付费用(WTP-willing to pay)和系统充裕度为基础,通过经济手段协调机组检修计划,并给出了根据检修计划被调整所引起的发电公司收益损失比例来分配其所交纳的意愿支付费用的方法;文献[59]根据意愿支付思想,以检修费用之和确定机组在该窗口检修的满意度,基于此,以各机组的满意度及上缴费用之和为目标调整检修计划,并根据各发电厂商因检修计划调整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及上缴费用比例来分配其上缴的总费用;文献[60]基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进度探讨了相应的检修审批机制,通过将检修权货币化,以竞价方式确定检修权归属;文献[61]给出了基于市场竞标模式的竞争检修调整机制,以最大化整个规划期内的效益为目标调整各机组检修计划,采用差价结算方式对机组竞标费用和由于竞价检修所产生的收入进行结算;文献[62]中,发电厂商通过对其机组在不同检修窗口内的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各机组的检修竞价费用,以表征其运行/检修意愿程度,基于此,ISO确定其在各时段的满意度,考虑系统充裕度后,通过求解包括报价费用、满意度、切负荷水平在内的多目标协调模型,确定最终检修计划,并给出了基于最终满意度的费用分摊模型。
该方法依据系统可靠性和各发电厂商报价进行调整,前者确保了系统可靠运行,后者确保了检修计划的经济性、体现了发电厂商的意志。应说明的是,为防止各发电厂商相互串谋勾结、通过不合理报价获取高额利润,ISO应设置相关报价原则,以确保检修调整的顺利实施[62]。该调整模式下发电厂商通过报价获得检修窗口,类似于日前市场中的机组竞价上网模式,各市场主体可自由表达其计划安排并得到了有效集成和实施,体现了市场竞争、公平的基本原则及市场建设的最终目的[63],相比于迭代调整策略,经过一次求解即可获得最终检修时段,简单、公平、透明,不过要求系统有较高的充裕度、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调整及费用分摊机制。
(3)其他调整策略
除了上述两种调整策略,也有其他一些方法用来协调机组检修计划。文献[64]以系统电量不足期望EENS(Expected energy not served)作为指标调整机组、线路等设备的检修时段,并考虑了负荷波动对最终检修计划的影响;文献[65]引入检修停运所导致的机会成本概念,用其均值和方差分别描述检修调整的经济性和公平性,以两者加权求和最小为目标调整机组检修,确保了调整模型的经济性和公平性,同时在约束条件中考虑各时段备用水平,来保证系统各时段的充裕度。
ISO协调各机组检修时段,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其运行成本,因此除了考虑机组检修约束外,也应考虑如下约束条件:
(1)系统供求平衡约束:各时段供求应保持平衡,即发电功率减去切负荷量应等于系统负荷与网损之和,对于发电系统,由于不考虑网损,则只需满足发电功率等于负荷与切负荷水平之和。
(2)系统备用约束:系统各时段备用率((总装机容量-检修容量-负荷)/负荷)应满足最低备用率要求。
(3)系统可靠性约束:各时段系统可靠性水平应满足预先指定要求、不能越限,常用指标包括失负荷概率LOLP(Loss of load probability)或者EENS。
对于包括联络线或线路的发输电系统,还应保证各时段相关线路传送功率不应越限。
5 算法分析
模型求解算法是研究规划问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其具有较好鲁棒性、较强适应性,应根据具体模型选取合适算法。上述分析表明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厂商的规划模型或ISO的调整策略,均为考虑不同风险因素和多种约束条件、包括连续变量、0-1变量的组合优化问题,当前主要通过数学优化方法和启发式方法进行求解。
(1)数学优化方法
数学优化方法是从纯数学角度看待机组检修规划问题,首先基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将待求解的非线性组合优化问题简化为整数规划问题,然后利用已有整数规划方法进行求解[16]。该类方法从最基础的优化理论出发,利用严格数学推导求解最优解,求解过程严密、可靠,主要包括动态优化法、混合整数规划法、Benders分解法和分支定界法,因此该类方法对于可以得到化简后模型的最优解。不过由于其要求模型线性、连续、可导,需基于某些假定或对模型进行简化后才可应用,往往导致所得解不能反映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给其带来了潜在风险。
(2)启发式方法
启发式方法包括简单启发式方法和现代启发式方法,前者通过分析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按照某种原则不断调整决策变量,直到得到最优解,该类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不过不具备理论最优性,只能应用于简单规模问题求解,比如简单枚举法、穷举搜索法等;后者主要是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优化”现象而得出的优化算法,其对所研究问题性质没有限制、适用性强,特别适用于求解非线性、函数分段、不可导的组合优化问题,比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Tabu搜索算法、粒子群算法及它们的改进算法等,与数学优化方法相比,其求解速度慢、耗时长,不能保证所得解为最优解。不过对于一般提前一年或两年进行安排的检修规划问题而言,对计算时间要求并不高,并且由于该类方法适应性强,可保证在满足各种约束的前提下求得可行解,已被广泛应用于求解机组检修问题中。
基于上述分析,表2给出了市场环境下发电厂商的最优检修规划模型和ISO调整模型中所用到的模型求解算法。
应指出的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及市场化后所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检修规划问题日益复杂,采用单一方法求解往往比较困难,需要吸收各种方法的优点、加以组合来求解检修规划问题,比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Tabu搜索算法之间组合、遗传算法和线性规划方法之间的组合等。
6 结论与展望
市场化改革打破了电力工业发、输、配垄断化管理的体制,产生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发电厂商和负责系统运行的独立调度机构等不同职责的市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机组检修规划理念,由单独考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转向要在各发电厂商和系统运行之间取得均衡。机组检修规划模式与具体市场体制相关,本文主要基于机制成熟的市场展开讨论,综述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就其中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考,主要包括:
1)成熟市场机制下,机组检修规划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由发电厂商以其经济效益最优确定检修计划并提交至ISO;然后由ISO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协调各机组检修时段,确保系统可靠、经济运行。
2)市场环境下的机组检修安排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给发电厂商和系统运行带来相关风险,如何有效地评估其影响、采取合适模型降低风险,应当是以后探讨的重点。
3)机组检修安排对发电厂商和系统运行具有明显影响,应从发电厂商经济效益、系统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调整过程的公平性三个角度加以评判,如何有效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体现到机组检修计划的具体制定中,应加以着重讨论。
4)发电厂商的检修安排通常以其效益最大或收益损失最小为目标,当前研究较多、模型也比较成熟;而ISO的调整机制探讨较少,在调整过程中如何确保系统可靠性、调整公平性及如何分摊相关调整费用,这是确保检修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同时当前调整模型,特别是基于市场报价的调整策略,未考虑网架结构影响,对于该约束如何处理应值得深入分析。
5)发电厂商的最优检修规划模型和ISO的调整策略均是典型的包括0-1变量、连续变量的组合优化问题,而随着系统规模增大及所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对模型求解带来了新的挑战,开发鲁棒性强、准确度高的求解算法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针对市场环境下的机组检修规划问题,综述了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以后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摘要:机组停运检修是降低其故障率、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产生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发电厂商和负责系统运行的独立调度机构(ISO)等市场主体,机组检修规划模式应由以系统运行为中心转向在发电厂商的经济效益和系统可靠、经济运行之间取得均衡。围绕机组检修规划问题,从规划模式、应考虑的不确定性因素、检修安排的评判指标、发电厂商的规划模型与ISO的调整策略、模型求解算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综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应亟需解决的问题。
优秀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论文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也成大势所趋。但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无论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还是在体制完善以后都必须有规划作为指导。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电力工程(包括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电力改革初期,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相互提供信息支持,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对电力规划的评价。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还需要进行公司(企业)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企业)规划,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企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适度超前原则。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要着眼全局,加强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市场原则。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因此,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电网足够强时,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陈进行.搞好电力规则促进电力工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2004.
美国电力部门管制改革文献综述 篇6
关键词:电力部门,管制改革,劳动力市场,就业,周薪,工会成员率
美国是最早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之一。以减少经济管制为主要内容的管制改革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率, 降低价格, 消除产品短缺, 鼓励创新, 扩大消费者的选择, 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对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1978年管制改革发生以来学者们的研究之后, 研究了美国电力管制改革发生以来有关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讨论, 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工资水平及工会成员率等的影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电力改革发展历史
传统的管制理论认为, 自然垄断产业成本结构的特性, 如前期投资巨大, 投资专用性强, 沉没成本大同时不适宜重复投资等等决定了在自然垄断行业内竞争是低效率的, 需要政府采用市场进入管制, 避免其他企业盲目进入, 进行重复投资, 同时也需要政府采用价格管制, 以迫使垄断厂商像竞争厂商一样在成本最低点生产, 从而使消费者能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产品, 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政府部门对电力部门的强制管制已经开始逐渐放缓和放松, 其目的主要是减少电力市场的垄断性, 提高其竞争力度, 并通过此来降低电价。电力市场引入了大量的竞争者。但是, 管制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市场竞争激化的同时, 电力部门实际生产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上升。电力工业是公用事业, 要讲经济效益, 更要讲社会效益。但市场本身对社会效益并不感兴趣, 社会要求电价稳定, 市场电价则不断波动, 节约用电本来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化后的节电计划却因无人问津而被搁置。种种问题, 终于2003年爆发了加州电力危机, 才充分引发了电力管制的激烈辩论。
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相关讨论
讨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自电力部门管制政策改革发生以来, 许多州的电力市场格局及竞争性等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其中,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 由于电力部门部分的自然垄断性及其他特征, 与其他同时期经受改革的行业, 如航空业、铁路业、货运业有所不同;为了探索管制改革对电力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比如就业、工资及工会成员等情况的变化, 同时为了比较和其他同期经受变革的部门的异同点, 许多学者使用了统计学和其他方法, 对其相关性和结果做了探索性解释。
描述性分析
在Ronald G.Ehrenberg1979年出版的《管制进程和劳动力收入》一书中, 作者初步探索了管制在1979年之前的发展趋势, 并探讨了对整体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但是作者并没有详细探讨管制进程和初步的管制改革状况, 以及对各个部门, 包括电力部门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在David McDermott1999年9月的《美国电力服务行业的就业和其他变化趋势》一文中, 作者初步探讨了管制改革发生以来, 美国电力部门的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变化情况。作者使用了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和人口统计局的纵向数据, 总结了管制改革以来, 电价变化和电力部门劳动力就业的变化情况。作者对比纵向的时间数据发现, 自1976年管制改革发生以来到1997年, 电力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和整体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不太一致, 但也略呈上升趋势。同时, 整个电力部门的就业呈下降趋势。此外, 电力部门的整体发电量大幅上升, 但在管制改革水平不同的周内, 发电量的变化和电价的变化均呈明显不同。
美国学者M.Scott Niederjohn在其2003年《美国电力部门的管制改革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文中, 用了近年来电力市场劳动力的宏观数据, 并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并发现, 管制改革后, 美国电力市场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大幅下降, 但是实际的周薪和保险费相比其他行业均有明显大幅上升, 同时, 工会率和其他行业, 如电信业、航空业、铁路业、电信业及发生管制改革的总体市场变化趋势相同, 均大幅下降。同时, 作者在最后还得出结论, 美国电力市场在管制改革后变得更加富有竞争力了,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了, 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是和管制改革密切相关的。
次年, 即2004年, M.Scott Niederjohn又在其《美国电力部门的管制改革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一文中进一步探讨了管制改革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影响。作者再一次收集分析了来自劳工统计局的数据, 并用折线图等方式研究了管制改革以来收入与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相比2003年的研究, 作者进一步集中于更加微观的数字和趋势。作者研究发现, 自1990年大规模管制改革发生以来, 就业率下降了24%, 同时1992-2000年期间, 周薪平均上升了约10%。
其他分析方法
之前有大量的论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 探索了管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初步的数据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些学者还用了其他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去探求这两者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实际的联系以及最受影响的工作岗位和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最重要。
在2004年M.Scott Niederjohn的《美国电力部门的管制改革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一文中, 作者首先运用了概率估计的方法, 建立了一个电力部门就业状况方程, 以此来研究何种职位在管制改革中受到冲击最大。最后的研究发现, 管制改革对电力部门内部许多职位的就业状况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职位包括管理人员, 电气工程师, 会计师, 电器技术员, 电气安装师和校工等。同时, 进一步调查发现, 管理人员和电气工程师的劳动需求下降最严重, 部分原因是这些职位在合并和重组中受到影响最大。而合并和重组是电力部门的一些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的常用手段。
其次, 作者在本文中又运用了OLS盈利估计的方法;在控制了其他一些对收入影响的变量之后, 作者进一步引入方程来检验了电力部门各个职位的收入变化是否真正和管制改革相关。作者在方程中引入了和收入、管制改革相关的虚拟变量。做完方程的回归分析和OLS估计等之后, 作者发现管理人员的收入上升、校工的收入下降和管制改革明显相关。但在其他职位内相关程度很低甚至不相关。
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得到结论是管制改革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在实际中得到了验证, 同时这些变化也符合经济学的模型。此外, 管制改革对电力部门收入的变化显示出了不确定性, 此结论是2003年研究的部分细化。
各种研究评价
综观各种管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发现, 关于管制改革的文献已有许多, 其中关于各个行业和部门的讨论均有或多或少涉及, 同时关于电力部门管制改革对电力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这必将为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劳动保护法律的出台等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但是同时, 现有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有待完善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具体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电力部门大规模的管制改革发生在1990年, 距今时间相对较短, 造成数据采集方面的缺陷是纵向数据不足, 运用回归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等方式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度时存在一定的影响。从更长期来研究这种影响和相关度得到的结果应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2) 由于电力部门的复杂性和变革发生时间较晚等原因, 对电力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研究相比其他行业来说略显不足, 到了2000年以后这个问题才引起了学者们的探讨, 但相关研究还是不够丰富。
(3) 传统的电力部门属于“发-输-配-用”纵向一体化格局, 细化分析来看, 并不是整个电力部门都具有“自然垄断特性”, 这种性质在电力部门内部更多地体现在“输电”体系, 竞争扩大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投资;但在“发电”和“配电”部分, “自然垄断性”体现得很少或者根本不存在, 因此, 可以从更加细化的角度去探讨“发电”、“输电”、“配电”中各自的状况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 部分由于1的限制, 定量研究相比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来说, 相对不足, 从而研究的结果可能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力规划 篇7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1 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 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 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 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 并获得一定的利润, 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 电力工程 (包括电源和电网) 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 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 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 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 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 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
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 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 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 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 在电力改革初期, 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电力体制改革前, 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 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 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 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 相互提供信息支持, 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 对电力规划的评价。
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 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 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 还需要进行公司 (企业) 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 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 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 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 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 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 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 (企业) 规划, 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 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 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 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 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 (企业) 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 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 适度超前原则。
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 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 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 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 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 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 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 要着眼全局, 加强前期工作, 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 市场原则。
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 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 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同时, 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 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 因此, 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 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 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 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 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 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 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
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 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 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 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 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 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 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 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 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 电网足够强时, 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 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陈进行.搞好电力规则促进电力工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 2004.
电力企业改革下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篇8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电力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它包括电力营销原理、电力市场调研、电力需求分析、电力营销组合等内容。
二、电力企业改革下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行业由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缺电局面和“以产定销”的做法,形成了售电部门服务消费者的观念淡漠,僵化,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由于处在转轨和市场营销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大量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市场营销体系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专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营销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
(二)
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 仍然习惯于“靠国家、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问题。
(三)
市场经营意识淡漠, 具体表现在市场营销知识欠缺, 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 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 市场开拓不力, 技术支持系统不能满足信息采集的需要。
(四)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落后,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
服务方式和项目远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仍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不高,“门难进,脸难看”的面孔没有根本改变,距离便捷高效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制定营销战略。
电力营销战略,是指电力营销企业确定的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欲达到的营销活动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预定要采取的行动方案。而营销战术是从属于营销战略,解决营销活动中局部问题的方法。
1、营销企业决策层。
要立足于营销战略的管理,监督营销职能部门把握战略计划的实施,搞好企业内部机构的协调统一,疏通企业外部营销环境。
2、营销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要上对决策层负责,为实现战略服务,下要领导营销岗位人员,主导具体的战术。在战术上应该树立新的观念,比如,不要一味以销售电能产品为出发点,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要计较每一项短期营销目标的盈亏,既要考虑现实的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潜在的需求,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3、营销岗位人员。
营销岗位人员是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必须改变目前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将文化层次高、责任心强、思路清晰的人才充实到营销战线上来,使其具备灵活多变的营销技巧,高效的完成营销战术的任务。
(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完善电力客户经理制。
营销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是了解客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据国外的有关调查,如果客户对服务不满意,大约只有5%的人会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沉默。如果在竞争性行业,他们就会在行动上选择“用脚投票”——更换供应商。因此,要想充分了解到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就必须主动走近客户,而不是坐等他们上门。当然,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召开用电客户座谈会、编辑客户刊物、对客户进行调查、向客户公开办事程序、开展公益活动、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加强企业形象宣传等。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
作为电力营销的实施者,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企业应该感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而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则是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
(四)实施市场拓销策略。
首先,要针对天然气、太阳能、煤油等各种能源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广泛向社会宣传增供扩销政策,逐步引导客户选择在最终能源市场上对电力这一高效清洁能源的消费,抢夺市场份额;其次,要针对国家推进农村电气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电价普遍降低创造的良好的用电环境,大力开拓农电市场,通过采取直抄到户、一户一表等手段,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用电在服务、价格、可靠性等营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刺激和引导广大农业、农村、农民用电的积极性,第三,要针对用电全面放开、用电贴费取消,积极培育新增电力市场,大力推动电锅炉、电冶炉等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推广应用,第四,针对用电峰谷差大,深夜用电不足的实际,大力推广分时用电装置,开拓低谷时市场。
四、结论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还不成熟,对目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也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答案。由于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地在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性的大做文章,才能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佩友, 电力市场竞争与营销策略林业勘查设计2007/03
[2]、张百纳,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 华商2007/17
[3]、周蓉芬,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大营销,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9
1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 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 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 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 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 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 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 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 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 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 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 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 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 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
第三, 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 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 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 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 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 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 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 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 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 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 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 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 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 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 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 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 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 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
其次, 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 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 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 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 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 可以组织客户会议, 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
最后, 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 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 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 结论
总之, 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穗燕, 梁裕琪.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6:117-118.
[2]张凤义.树立营销新理念实施营销新策略——探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5:155-156.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 篇10
由于电力商品的实时平衡和不可存储等特性造成了电力市场在较长时间内并不是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的电力市场发展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尤其在加州电力危机后,电力市场的稳定性问题特别受到了普遍关注。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1]已在理论上证明了电力市场改革在强调发电领域竞争和开放输电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和引导需求响应参与辅助服务的提供,理顺电力需求侧的市场化运营,即开放输电网实现厂网分开是前提条件,另外需要分别建立主能量交易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并积极引入需求响应参与主辅市场的竞争,实现电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依据需求响应在电力市场的主辅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对需求响应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国电力市场中正在运行的需求响应实践,并据此从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2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外,针对我国目前“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政策而在国内大力推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研究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在我国电力市场运行中的结合点,即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需求响应
1.1 需求响应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响应的概念是美国在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后,针对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及需求侧管理如何在竞争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实现市场的高效稳定运行而提出的,广义地指:电力用户根据价格信号或通过激励,改变自己固有习惯(wonted)用电模式的行为。本文将在售电环节中引入竞争的统称为需求响应。
图1中给出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分析需求响应的经济学原理示意图。图中,P轴、Q轴分别指代价格和需求。假设电力市场正常运行时的供给曲线为SN,若市场中没有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则市场中的需求曲线为近似垂直于Q轴的D0,供需曲线相交于(PN,QN)点,此时,若供给者行使市场力而使供给曲线抬高为SE,则会引起市场的价格尖峰PN+ΔP,而由于需求缺乏弹性,此时需求只从QN减少为QE0,几乎维持不变。图1中的D1曲线则代表通过市场调整引入需求响应后的需求曲线,此时不仅需求量大大减少了ΔQ=QE0-QE1,且价格尖峰也大大降低了Z,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代表在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响应而带来的纯收益。
1.2 需求响应的分类
根据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类型的不同可将需求响应措施大体分为2类。
1.2.1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又称为基于市场竞价的需求侧响应措施,是指在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需求响应参与主能量市场的报价竞争,由市场价格引导需求侧资源参与,通过市场结算使参与者受益,包括峰谷电价、实时电价响应、需求侧报价。
a.峰谷电价:根据系统高峰和低谷的时间分布及运行成本特点,对用户用电的不同时间实行不同的电价,通过价格作用引导用户在高峰期减少用电,鼓励其在低谷期间增加用电。
b.实时电价响应:指在用户端安装相应的通信和控制装置,使批发电力市场的价格变化传递到用户,用户可以根据电价的变化调整其用电需求,减少在高价格时段用电以控制自身的电费。
c.需求侧报价:用户像发电侧一样申报单调下降的购电量-价格竞标曲线,直接参与批发市场竞争。
1.2.2 参与辅助服务提供的需求响应
参与辅助服务提供的需求响应又称为基于可靠性管理的需求侧响应措施,是指在系统用电高峰期或紧急状况下,需求侧资源向系统提供可靠性服务而使整个系统受益,主要有2方面措施。
a.系统紧急运行状态需求侧响应计划:指用户允许在电力短缺、接近短缺或出现短期可靠性问题时中断向他们供电,以得到直接赔偿或其他时间的优惠电价。
b.需求侧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报价:需求侧资源可与发电厂一样通过报价向系统提供辅助服务。
1.3 世界各国电力市场中的需求响应
英国需求侧电力市场改革[2]进行较早,1990年3月电力改革时就允许1 000 k W以上的用户选择供电商,1998年7月以后所有用户都可自由选择供电商;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市场采用了需求侧竞价(DSB)方案,使得电力终端用户削减的电力负荷与电力库中参与调度的发电出力一同竞价,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有效抑制了价格尖峰和发电商滥用市场力[3鄄4];2001年3月取消强制性电力库,建立以双边合同为主导的电力市场。
北欧电力市场由挪威、瑞典、丹麦、芬兰4国组成,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跨国电力交易市场,运行有电力期货市场和日前现货市场[3],在日前现货市场中,同发电商参与市场竞价一样,挪威、瑞典的电力用户也参与以“电力购买兆瓦数-时间-价格”为形式的竞价。大用户(兆瓦以上)可以直接参与需求竞价,小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供电商作为代理间接参与需求竞争。芬兰电力市场需求侧引入竞争的结果是所有用户的电价都有所下降[5]。
美国各地区的电力市场不同,最初只是部分地区开放了零售市场,如东部的PJM电力市场在宾夕法尼亚州开放了零售市场[6],加州电力危机后,又开始重新认识零售电力市场,目前有17个州运行,各类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有2个州对大用户开放,有6个州暂未开放零售市场,但均通过了相关法律[7]。表1给出了美国电力工业中引入零售竞争后产生的效益[8],可见在美国实施需求响应的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表中类型1~3分别指季节性循环、集中供热机组的全面利用、长期竞争平衡3种情况)。
2 引入需求响应的电力市场运行问题研究
需求响应的引入在电力系统及电力市场规划、运行和管理各领域催生了大量新课题,包括:引入需求响应对发电市场竞争的影响、需求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优化(容量优化和调度优化)、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的机制设计、电力市场优化运行、需求响应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配电定价及交易管理系统、负荷预测及电价预测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在配电和用电侧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下新出现的,如需求侧竞价策略、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的机制设计等,有的是在原有交易和研究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内容,如电力市场优化运行、负荷预测及电价预测等,下文将从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2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1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围绕引入需求响应对主能量交易市场竞争的影响方面展开。经济学原理指出在竞争引入到处于管制下的行业后,市场力依然是阻碍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9鄄12],在此背景下,提高电力需求客户的价格弹性,即在发电市场竞争中引入需求响应成为提高发电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发电商市场力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个经济手段[13鄄16],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一部分研究者着重从反市场力角度说明在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响应的战略作用,改变了以往用垂直的需求曲线来模拟电力用户,改用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来表达接于传输网络中负荷节点上的电力需求用户来研究发电商市场力问题[13,17鄄19],指出引入负荷弹性(或需求侧价格响应)可降低发电商持留容量的成本收益率[20]。由于电力需求价格弹性更适合于定量分析,故被广泛用于分析需求响应,如Borenstein和Bushnell在文献[21]中进行了一系列抑制市场力行为的需求弹性调整仿真试验,认为-0.1、-0.4、-1.0能够代表短期和长期负荷需求弹性量值。文献[22]分析了电力市场结构对电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用自弹性和交叉弹性矩阵描述了用户的用电行为。文献[23]建立了需求曲线线性条件下的需求弹性对单个及N个不同发电商临界及最优持留容量影响的详细数学模型,并用实例进行了仿真,结果证实了在单一买方的实时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的必要性。文献[24]提出通过调节用户取暖和降温负荷改变负荷曲线弹性的思路并提供了一个综合方法进行可控制负荷预测和获得最优控制策略。除了研究电力需求弹性价格,还有学者围绕需求侧的投标曲线,考虑了在有需求方投标的电力市场中,将需求方投标纳入发电商线性供应函数均衡中,考虑需求波动情况下,推导出了整个市场均衡点的迭代求解算法,并通过算例说明了需求投标对发电商纯策略线性供应函数均衡的影响[25]。
此方面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主能量市场中需求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的研究。目前对电力市场中竞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发电商在各种条件下的竞价策略展开,需求侧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是将发电竞价中的相关内容延伸到需求侧竞价的研究中。目前,购电商最优竞价策略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基于预测电价或对手报价的方法[26鄄28],基于最优化的方法[29鄄34]和基于博弈论的方法[35鄄38]。基于预测电价或对手报价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影响需求侧购电中标量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出清电价的波动[26鄄27]及竞争对手报价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28];基于最优化方法的思路是从最小化购电商风险和最大化其收益角度,构造需求侧的购电策略模型[29]或者考虑如何在远期市场与实时市场或者能量市场与备用市场之间分配购电量[31鄄32,34]或是考虑制定最优分时电价的方法[30];基于博弈论的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39]、零和二人混合对策[35]、Stackleberg模型[40]、Cournot模型[41]等引入主能量市场中供需双方竞价的建模中,主要侧重于研究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如何影响市场运行结果,从而指导购电成员的报价策略,如文献[36鄄38]探讨了电力合同市场中的购电侧报价模型,由于这在经济学中属于双侧拍卖理论,故3篇文献均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的贝叶斯拍卖定价方法来构造电力买卖双方交易的数学模型,文献[35]将买电集团和卖电集团的竞价交易看成是一个二人非零和博弈问题,在分析PX市场中MCP和MCQ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买电代理商的买电经济模型,并进行了利润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竞标策略。
2.2 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
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容量优化及机制设计,即当用户允许参与备用服务市场交易时,如何根据成本效益确定系统中由供需双方提供备用的最优容量及制定合理的市场机制以鼓励供需双方提供备用的积极性。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交易的方式主要有3种。
2.2.1 可中断负荷参与备用服务提供
可中断负荷参与备用服务提供的主要思想是根据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42鄄46],应综合考虑发电侧的保留事故备用容量费用和切负荷赔偿费用最小。对于切负荷的赔偿费用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献[46]在基于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理论建立可中断负荷成本的基础上,将需求价格弹性引入到可中断负荷停电赔偿风险中,并基于风险管理与协调优化观点提出了市场环境下配置备用容量的数学模型,文献[47]综合考虑了用户类型、缺电电量、提前通知时间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综合缺电成本模型,文献[48鄄49]参照发电侧竞价的方法提出需求侧竞价的概念,并将其引入用户侧备用辅助服务市场的竞争。
2.2.2 用户根据不同可靠性需求支付相应费用
用户提出不同的可靠性需求并为此支付不同的可靠性费用,如文献[50鄄53]基于双边市场,讨论可靠性与备用装机边际容量的关系,提出根据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指标确定购买备用容量,实现系统边际备用容量与用户可靠性联动算法具有实用价值;文献[54]研究了系统备用容量和发电可靠性和用电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满足个性化可靠性需求的交易模式,但制定备用容量的购买数量时,仅仅为满足系统中对可靠性要求高的用户需求,使得低可靠性要求的用户付出低可靠性电价,却享受了高可靠性服务,有失市场公平;文献[55]依据“按质论价,高质高价”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基于需求侧可靠性差别定价的电力市场可靠性交易新机制。
2.2.3 用户与备用容量供应商进行双边交易
用户也可以和备用容量供应商就备用容量进行双边交易,如文献[56鄄59]提出运用保险理论分散决策备用容量,用户和备用容量供应商就备用容量进行交易,并以两者间的保险条款促使备用容量供应商履行其责任,应用保险理论来引导备用容量的最优分散决策,并同时减少用户停电损失,该方法能够达到社会效益最优。
引入市场机制后,参与备用辅助服务提供的各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经济性被提到了与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性同等重要的位置,故在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容量优化及机制设计方面更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需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和理念。
3 我国电力工业从需求侧管理到需求响应
如前所述,需求响应需要在电力市场的零售侧引入竞争,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化解电力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保证电力安全运行的有力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找到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在我国电力市场运行中的结合点即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优化用电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实现节能、环保、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当前的需求侧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推动,还存在融资困难、缺乏长效机制、电力公司和用户响应不够积极等困难,需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推动加市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经济激励机制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同时也应兼顾电网公司、终端用户自身的利益。如何对这些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提高各方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使这些企业有能力回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风险,建立DSM的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适合我国当前形势的一种可行方案,即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来健全DSM的市场化运行。
3.2 建立基于市场运作、有利于DSM实施的电价机制
从长远看,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各种手段中,经济手段将是最为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可以引导用电方、供电方及第三方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回报,因此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体现供用电质量的电价体制(包括趸售用户),使电价能反映成本和供需关系,同时要适当考虑向促进优化用电方式倾斜,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建立新型市场格局,以保证电力有效供给和电网的长期安全、经济运行。
3.3 大力培养能源服务公司,鼓励引导节能中介服务组织发展
能源服务公司通过与用户自主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用户提供节能项目的一整套专业服务,包括用电模式分析、节能潜力分析、节能设备选择、节能设备安装、设备维护、节能效果监测,同时,为用户提供项目资金,采用效益分享和担保节约的方式来收回投资。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减少用户和电力企业所承担的项目技术、财务等方面的市场风险。
3.4 以工程的方法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
将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以工程的形式交由电力公司或专门的能源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发挥电力公司和能源服务公司的作用。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电力公司的节电积极性。考虑到节能服务公司在节电技术推广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不足的事实,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可以考虑增加其参与政府引导、示范项目的机会,以及享受税收优惠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执行标准。建立确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所在地能效基准水平的方法;制定合理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实施目标;确定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