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2024-12-11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1

文章标题:县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访谈提纲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在市“两会”召开的喜庆日子里,今晚我有幸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内心感到非

常高兴。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我感到这“二十字”,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意义重大。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活宽裕是根本目的,乡风文明是内在素质,村容整治是人居环境,管理民主是机制保障,集中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新农村格局。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和总抓手。得其时在于“工农互动”,得其道在于“统筹发展”,得其利在于“城乡共享”,得民心在于“以人为本”,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概括为“四新一强”:一是坚持以工哺农,发展新经济;二是抓好素质建设,培育新农民;三是坚持以城带乡,建设新生活;四是深化改革,创建新机制;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强班子。

近年来,xx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以“三村联动”(经济强村、民主法治村、生态文明村)为载体,通过抓重点,创特色,办实事,使全县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壮大了棉纺织、蔬菜、畜牧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了精细菜等三大蔬菜产业带、皮杂肉牛生产基地、优质棉花和花生生产基地;积极推广了设施化栽培、立体化种植和循环型养殖等种养模式;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力度,打响了农业品牌。同时,狠抓了龙头组织的培育壮大,搞好了新纺公司、嘉元脱水食品公司、碧野牧业公司以及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加工、销售龙头组织,不断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载体,加大投入,配套完善了县城、重点镇、小集镇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城镇品位。加强了中心村规划建设,开展了脏、乱、差治理,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培育了上港果园村等一批示范性文明新村。公路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县乡道路和“村村通”油路纵横连接、四通八达的城乡网状交通格局。同时,农村沼气工程、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生态林建设工程等顺利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了各项惠民政策,强化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扎实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加强了文教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同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民主法制建设、信访及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安定的态势。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目前全县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村容村貌亟需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等。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着力在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不动摇,实施以工促农,工农互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建设“全国棉纺织工业基地县、全国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国皮埃蒙特优质肉牛基地县”三个“国字号”为目标,突出棉纺织、蔬菜、畜牧三大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棉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积极发展机械、包装、淀粉等配套工业,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创新经营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加工龙头、农民经纪人队伍、销售龙头的作用,实现与农户的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争取项目、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相结合,努力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增强大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实施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HTF〗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三下乡”及广播、电视、互联网入户等为载体,积极搞好移风易俗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在突出县城建设的同时,坚持集镇建设、管理并重,搞好集镇改造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发展集镇经济,增强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等形式,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2

记者:甘谷县农村能源建设成绩突出, 引起省上有关部门关注, 您能介绍一下甘谷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总体情况吗?

刘晓明:甘谷县自2003年被列为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县以来, 至2008年7月底已累计建设完成“一池三改”模式户用沼气池9790口, 涉及全县15个乡镇80个项目村9790户, 占全县总农户数的8.7%。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相关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 使甘谷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记者:刘站长, 您认为在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中, 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是什么?

刘晓明:农村沼气建设量大、面宽、任务繁重, 群众基础千差万别。要实施好沼气建设项目, 关键在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成败决定于群众的参与程度。因此, 我们在实施项目中, 坚持把宣传发动贯穿沼气建设工作的始终, 十分注重在发动群众上狠下功夫, 千方百计动员群众投资投劳。通过营造氛围法、现场感受法、算账对比法、典型引导法等“四法”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定建设项目的决心。目前, 我县群众由过去的不想建、不愿建变为争着建、抢着建, 在全县农村形成了人人讲沼气、想沼气、争沼气、爱沼气、用沼气的喜人局面。

记者:您认为在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中, 需要把握好关键环节的哪些?

刘晓明:沼气建设标准和质量的高低, 是决定沼气项目能否发挥应有效益、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 我们积极推行专业化施工, 狠抓规范化建设, 严格执行“四个质量标准”及“五统一”的管理办法, 组建了一支专业化施工队伍, 每项工程都由专业队伍统一施工或在专业技术员指导下施工。对规划放线、池体开挖、浇注粉刷、装料安装、产气使用和“三改”建设, 实行全程技术监督, 使我县沼气建设的标准和档次逐年提高。2007年7月2日, 省能源办项目督察组评语:甘谷县沼气项目专业化水平高, 一池三改结构好, 外型美观实用, 很有艺术性, 项目建设很有独创性;管路安装横平竖直、很有创意。2008年5月项目督察组认为:甘谷沼气项目工程建设近乎完美, 无可挑剔。2007年8月5日农业部西北沼气检测中心郭际教授, 12月19日农业部老干局刘新泉局长、四川沼气研究所梅自立等专家来甘谷检查项目, 一致认为:甘谷县沼气工程建设和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已处全国领先水平。四川省绵竹市农能局、青海省互助县能源办等单位也多次来甘谷参观学习, 大大提高了我县沼气建设工作的知名度。

记者: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对于甘谷县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哪些促进作用?

刘晓明:甘谷县境内山多川少, 水资源贫乏, 十年九旱且林草稀少、生态脆弱、群众生活用能十分困难。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发动全县上下大搞植树造林, 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省柴节煤灶和沼气池建设, 初步缓解了农村燃料短缺的困难。尤其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 普及推广了农村能源新技术,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形成了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 使我县的农村能源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沼气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而且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建设, 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建一座8m3~10m3的沼气池, 户均年产沼气450m3, 一年可节约柴草2.5吨, 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 改烧柴为烧气, 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山川秀美。二是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实施沼气建设后, 修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 既能改变农村人畜粪便随意排放状况, 又能将人畜粪便经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 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保护了农民身体健康, 使广大农民走向清洁、卫生的健康之路。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做饭方式, 把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 从事其他农村经营活动,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沼气建设也调整农业畜牧业结构, 促进养殖业良性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目前, 我县凡是沼气集中连片发展的村庄, 村容村貌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极大地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是推动了蔬菜、果品等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发展。施用沼肥后, 土壤有机质提高, 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生产的纯绿色蔬菜、果品色泽好、果型整、口感佳, 价格是普通蔬菜、果品价格的1倍以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记者:刘站长, 据我了解, 沼气建设项目不只是为了烧饭、照明, 在其他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 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步转变“就能源建沼气”的认识和思路,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相结合, 以沼气为纽带, 做到一池带三料, 全面开展燃料、肥料、饲料的综合利用。三年累计落实“三沼”综合利用试验示范12个41处, 其中:小麦喷施沼液增产效果试验6处, 地膜玉米施用沼气的肥效试验6处, 蔬菜施用沼渣的肥效试验14处, 果树喷施沼液防治病虫害效果试验11处, 沼液喂猪对比试验2处, 沼气贮粮2处。据统计, 全县沼液在大田作物上的喷施、浸种或土壤处理面积2005年为583亩, 2006年递增为2590亩, 2007年剧增为28300亩, 其推广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 大大提高了沼气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记者:后续服务管理是项目建设的根本保证。甘谷县农村能源工作在后续服务管理上是一个亮点, 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3

启示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新农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群众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调动农民和农村自身的积极性,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贫穷、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二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即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启示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还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在指导思想上,韩国新村运动引导各地,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要跳出农村研究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在指导思想上,把城市支持农村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农业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上,搞好二、三产业的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经济总量。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推广以奖代补、招投标制、实物补助等建设模式,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道路、科技、教育、卫生、人力等重大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启示三:建设的重点领域——改善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所有农村每个村免费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为用好这些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水稻品种、村民会馆等生活环境上,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落后城市的局面仍呈扩大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应全面分析我市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根据轻重缓急,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为切入点,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10~20种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四:建设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最终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一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重点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公路等。二是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建设活动。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一期间,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四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五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韩国新村运动走上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韩国1978年时基本相当,相对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责任依然很重大,建设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以政府统筹指导为主、分阶段协调推进的模式,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村镇进行分类指导,建议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在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针对不同镇村的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路径,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农民。

启示五:建设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贫困的根本因素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其次,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就业能力。最后,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的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农民,走出一条立体推进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山水,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8-58,168.

[2]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功经验[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6-118.

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 篇4

我所在的**村154户645口人,现有耕地面积巧94亩。按照稳粮、兴牧、优果的发展思路,目前全村粮食面积达到1000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00亩,肉牛存栏增至100头,生猪存栏达500头。澳洲青苹面积己达150亩,红提葡萄面积100亩。服务业方面,全村从事商贸流通的人数65人,三轮、四轮等

从事运输的车辆50辆。2005年全村组织劳务输出146人。100的村民用土了自来水;60的生产用路得到硬化,基本满足人们的交通和出行需要,完成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全村发展电话户138户,闭路电视人户率达90;全村拥有l眼机井,加之抽黄灌区的覆盖,使800多亩良田得以灌溉,全村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投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去。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实际,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抓好澳洲青苹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抓点带面,辐射全利;以养殖大户为龙头,按照“政府引导、信贷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的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两年内全村牛存栏达到200头,生猪存栏达到1000头;同时,要通过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协会、建立支部示范园区,促进全村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全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继续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飞以上代赈、西部人饮解困、重点村扶贫、沼气能源开发等项目。2006年,全村力争新修生产用路3公里,建设沼气池30口,新修引水渠10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土地开发整理100亩。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村生活条件。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网络作用,抓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发放科技资料、聘请专家专题讲座和组织参观等形式,多渠道组织培训,发挥现有党员科技示范户、农民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的典型引路作用,召开经验交流会,结合基层党的建设,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让党员和农民群众普遍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技之长。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首先以文明路建设为重点,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围绕村庄主干道栽植风景树,进行绿化美化,修建排水渠;二是集中抓好未硬化的2公里道路建设,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抓好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修建公共垃圾池5个,清除现有违章占道,治理柴草、沙石乱堆乱放现象;拆除违规建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使村容村貌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其次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休,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搭建多种平台,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和“环境美化,庭院绿化,街道亮化,人际关系和谐化”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评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明化水平。第三是深人开展“平安**年”创建活动,健全村级治保调解组织,设立治安中心户,定期排查民间矛盾纠纷。组建巡逻队,开展联防联保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劳务输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是当前增加农民收人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决策,对于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智力,加快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为资源最好的一项举措。

(六)、强化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健全和完善“村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委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的“四权”制度。推行阳光工程,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建立“村干部述职”、“重大决策听证”、“定期质询村务’制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学习贯彻《公民道德纲要》,制定《村规民约》,依法进行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保障党员和群众依法行使民生权利。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5

[找文章到☆好范文 fwsir.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对于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村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抓住全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本着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监督、评议、追究四项机制来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采取经常性的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政策法规教育、激励教育、警示教育。去年村支部对各党小组的组长进行了6次廉政集中教育,县纪委和乡党委也对我们村两委班子每年都要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廉政集中教育;我们村支部每年也要至少召开一次以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抓好谈心活动。每半年召集一次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开展恳谈活动,每月走访党员、群众不少于10户。在村级干部之间、村干部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去年7月,我们还印发了“村级领导干部警示卡”,明确了村干部的“十个不准”,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村干部廉洁从政。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想有铁骨,就的有高的觉悟,像我们***村前几届班子就是不能够抓紧廉政教育,导致班子失和,人心涣散,百姓不服,那就是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把廉洁从政当回事,我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的反面教训,才认识到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有效的监督机制。为抓好“村财托管”,更好地监督村财使用情况,在各乡镇建立起“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对村级业务招待费,村干部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费用报销,重大事项的决定等都确定了具体规定和决策程序。抓好村务公开,在全县306个行政村都建起村务公开栏,对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批准权属和建档保存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抓好督促检查,建立了对村级财务收支和财经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审计检查的制度。乡镇纪委每年底或次年初组织财税中心、农业办等部门对各村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并对财经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三是合理的评议机制。为使村干部任用有章可循,要求村干部每年底必须向本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廉政述职,述职内容要包括一年内家庭主要收入支出情况。述职后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较好票达不到50%的,由乡镇纪委负责同志对其进行诫免谈话;一般以上票达不到50%的,对其职务进行调整;较差票达到70%以上的按照有关程序给予免职。

四是严格的追究机制。为严肃党风党纪,加大对违纪违规的村干部的处理力度,建立起严格的追究机制。对村级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标、擅自购买交通、通讯工具、私自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工作中发生严重失职、渎职的违规违纪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党政纪的责任追究。

广泛开展农民教育活动,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农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农民去建设,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要求,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关健环节,开展农民教育,有利于推进我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推动我村工业反哺农业,从而实现我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感,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工作,推动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我村要认真仔细的做好工作计划,把农民教育工作做到实实处。

一、充分认识农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村开展农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会全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广大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开展意识,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要内容;以引导和帮助我村广大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农民教育活动,充分调动我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把我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展农民教育

我村的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我村的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适性。要把选进性要求与广泛要求结合起来,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要运用自我教育典型教育和成果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二是坚持服务农民的原则。要尊重、理解、关心我村的农民们,善于解决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在服务农民中引导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二是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开展农民教育,必须从我村实妹出发,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要把农民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机动性地融为一体,把教育农民与帮助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此,在我村农民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程。

实施思想建设工程,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在每月中旬开展的培训课上,我们要带领我村农民,一起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且我们要抓好典型把像郭百祥、刘佳友、赵汝恩、刘振利等,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此来引导农民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树立苦熬不如苦干,苦干加巧干,勤劳加科技能奔小康的新理念,培育广大农民教人为先,艰苦创业,要创大业的进取意识。

二、开展形势政策、法律法规教育。

每月月底开展培训课上,与农民一起学习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帮助我村广大农民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

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们要继续发展,我村文化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教育厅,文化广场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同时,我们继续在每晚上6点,进入秧歌活动,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我村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开展文明新风进家庭活动。

我们继续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活动来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五、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我们要用板报、标语等宣传阵地,营造我村开展农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一是要搞好我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搞好农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干部素质要先提高,我们要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去工作,学习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是组织搞好,我们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在开展各种培训的同时,我们更要培训新一批的致富带头人,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

三是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在办好科技方面培训的同时,我们要办好经济人的发展。把以刘振利,石宝柱,李德运等为主的经济人队伍壮大,推动我村新农村建设。

四是开展我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我们要对我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为他们外出就业拓宽渠道。

五是组织实施我村农民教育远程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让农民多接触网络,在网上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和致富能力。

3、实施服务工程,解决农民生产发展实际问题。

一是搞好技术服务。通过培训,向农民大力传播先进的生产理念,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积极推广农业新特奇品种。

二是搞好信息服务,通过我村上的电脑,来查网络信息,为我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

三是搞好帮建服务。结帮扶对了。让致富家庭与贫困家庭结成对子,帮贫困家庭找致富门路,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发展利用好我村的专协会。大力发展我村的养殖,蔬菜协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4、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重点是开展村屯环境整治,改变落后生产方式,实现人禽分离,让养殖户进养殖小区,加快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业的跨越,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并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把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村一定要按照我们工作计划去努力,把农民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点

园林植物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通过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的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1、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意义

城镇居民园林绿化意识不断地增强,促进了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设计规划园林植物,还要把农村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通过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建设事业全面发展。想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开展园林植物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出新农村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并大力推行园林植物规划。

2、新农村园林植物的类型

在新农村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过程中,适合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就有200多种,以某个沿海城市举例,常绿乔木包括刺柏、广玉兰、雪松、云杉等20多种;常绿小乔木包含石榴、金叶女贞、南天竹等10多种;灌木类的包含栀子花、月季、牡丹、杜鹃等;藤本类的包含红皱藤、葡萄、爬山虎以及蔷薇花等;观茎类的包含佛肚竹、光棍树、仙人球、虎刺梅、紫薇等。对于不同的园林植物来说,在适应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差异性,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园林植物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选用能适应当地环境的园林绿植,为园林植物规划提供科学性的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1]。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选择植物的类型,还要从生态学以及生物学方面对树种进行选择,需要符合经济价值,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村庄绿化工程越来越重要,但是农村地区缺少专业性的绿化人才,很多农村在进行绿化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绿化前的准备,没有设计和规划农村园林植物,导致出现各种问题,绿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开始绿化前,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3、园林植物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整体规划不合理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园林植物的规划与设计,但是从整体方面看,并没有起到作用,设计水平也比较低。首先,大部分农村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使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直接复制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没有体现出乡村的特色。农村建筑物的布局大多数使用整片排列的方式,每一家的房屋都统一排列,这对园林植物规划产生了影响,降低了美观性和绿化效果。而且,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工业区、商业区以及住宅区不断增加,在建造时分布散乱,没有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农村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对园林植物设计和规划产生一定的制约,从而在整体上对园林植物规划造成了影响[2]。

3.2没有突出自然特色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园林植物规划逐渐向城市园林绿化的模式靠拢,没有从整体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考虑,忽视了农村景观的特殊性,满足不了农村人民的发展需求,了实际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出农村环境的特色,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来说,其有效性被很大程度降低。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既具有休闲性又可以兼顾农忙,不可以过度追求城市园林绿化效果,需要科学规划农村园林植物。

3.3没有长时效的景观性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地区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并且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对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农村人民保护意识不强,使园林景观没有受到有效的养护,出现了园林景观被破坏的情况,导致园林景观实效性不长,也没有将园林景观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4、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问题

4.1进行统一规划

为了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混乱的问题,各地区政府要规划统筹,在规划农村园林植物的时候,严格遵守长远性、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林业、环保、园林等部门的建议。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对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地方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3]。除此之外,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发挥环保、审美功能,还需要遵循便民的原则,合理布置基础设施,例如蓄水池、浇灌管网等,结合新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4.2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绿植

农村园林绿植规划要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能高、抗逆性强、易存活、后期易管理的树种,并且可以引进性能优良的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合理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展现出农村园林景观的丰富色彩。在选择树种时,结合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草乔灌等,使新农村的园林景观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4]。

4.3增加园林景观的时效性

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园林植物规划完毕后,没有专门安排人员对园林景观后期进行养护,管理方面不到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时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规划的价值,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言,必须整合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防止经济方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考虑前期的资金投入,还要考虑后期的养护,在创建良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减轻农村人民在经济方面的负担。

4.4展现农村特色

因为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时,要满足农村人民生活、生产等实际的需求,协调动物与植物、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结合具有农村特色的自然景观、农村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地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实现园林植物的休闲功能以及生活功能。同时,要遵守生态的重建、保护等规则,防止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尽可能保留农村原有的地貌、植被,在新农村建设完成后,确保生态系统可以快速恢复[5]。

4.5进行立体绿化

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建筑布局,对于布局排列紧密的,要尽可能地利用角落、庭院与庭院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区域,使用植物造景技术立体绿化,也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农村开阔的地带。而农村中水库、河流的边坡可以种植藤本类的植物,进行绿化覆盖,用来美化风景。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村内,也要考虑到村郊,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相结合,在农村周围生态薄弱的地区进行育林工作,提升森林资源,在青山绿水中体现出美好的农村景观。

4.6加强绿化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植物规划的综合性比较强,各个地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各地区政府部门要主动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学者和有关机构对园林植物规划展开研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园林植物规划工作。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带领农村人民自觉进行绿化[6]。充分体现出林业部门的优势,对园林植物规划的质量把关,保证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有序实施。同时,还要成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农村绿化制度,使园林植物得到良好养护,在净化农村空气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还要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保证农村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园林景观,农村地区的园林植物规划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升园林景观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枫.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xx(22):70-71.

[2]彭晓丹,梁秋亮.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贵阳市亚热带园林植物资源应用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40(9):109-113.

[3]罗利河,黎凤林.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与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xx(16):158-159.

[4]韦妍媚.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J].神州,20xx(7):255.

[5]颜富.分析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1):1216.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7

一、农村留守家庭基本状况

(一) 农村外出劳动力多在省内城市从业

近年来, 随着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中城市带的就业机会增多, 关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人数增加。从调查地的农村流出人口所在的111个城市分布看, 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西安 (占39.25%) 、宝鸡 (占5.61%) 、咸阳 (占4.14%) 、广州 (占4.04%) 、北京 (占3.87%) 、深圳 (占3.34%) 、上海 (占3.07%) 、渭南 (占2.94%) 、东莞 (占2.4%) 、榆林 (占1.34%) , 排名前十城市所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占74.9%, 其中, 排名前十的陕西城市所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占53.27%。说明过半关中农村劳动力愿意留在本省城市就近就地务工, 也说明近年来东西部城市区域之间打工收入的国民差异在不断缩小。

(二) 孩子寄养亲朋家庭比例较大

随着父母大量进城务工, 孩子受教育的地域结构和寄养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调查结果看, 孩子入托的比重占8.92%, 上小学的占32.47%, 上中学的占22.09%, 随父母进城的占7.72%, 其中, 寄养在亲朋家的孩子比重高达28.81%。从孩子入托上学的距离看, 村庄距离学校5华里及以下的占81.37%, 6-10华里的占7.25%, 11-20华里的占4.31%, 20华里以上的占7.06%, 其中, 有校车接送的孩子仅占4.6%。可见, 农村留守孩子的寄养比重较高, 不利于孩子情感交流和心灵发育, 同时, 多数孩子上学无校车接送。

(三) 养老保障普及但缺乏养老资源

在受访的1 540户家庭中, 养老金领取户数有693户, 占调查户数的45%。每月领取养老金额总计65 435元, 平均每户每月领取养老金为94.4元。尽管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多, 但亘古未有的社会关爱行为却让农村老人乐此不疲, 养老保障在关中农村基本普及, 公共福利惠及农村。关中农村老人的存量和增量逐年增加,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20.29%, 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加之家庭养老的依托资源——青壮年人口的流失, 谁来养老、怎样养老, 已成为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 户主从业结构和受教育水平有所改善

从户主身份看, 农村留守人口的从业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农民的身份逐渐退色。从所调查的户主身份和从业结构看, 务农者占61.1%, 养殖专业户占4.7%, 村干部占6.00%, 乡镇干部占1.8%, 教师占3.40%, 外出务工人员占17.1%, 其他占6.00%。户主不识字或很少识字者占5.1%,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21.4%,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2.7%,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0.8%。整体看, 户主中学以上受教育比重超过七成, 务农比重虽然较大, 但户主从业的结构出现分化, 非农化程度提高。

(五) 耕地种植结构明显改善

在1540户当中, 有耕地的为1343户, 占87.21%;拥有耕地面积15 932亩, 每户平均11.86亩, 其中, 种植粮食的耕地占43.8%, 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占56.2%。农村人口减少使户均耕地面积增加, 机械化耕作和组织化经营纷纷出现。耕地种植结构侧重于经济作物, 反映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 倾向于耕地的多元化经营。

(六) 家庭收支结构呈现良性态势

从统计结果看, 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趋势明显。其中, 户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18.70%, 1-2万元的占31.6%, 2-5万元的占33.9%, 5-10万元的占13.3%, 10万元以上的占2.6%。种植经济作物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种植经济作物年收入在0.5万元以下的占35.80%, 0.5-1万元的占30.9%, 1-2万元的占15.90%, 2-5万元的占13.5%, 5万元以上的占3.90%。从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看, 农业收入占20%以下的农户为39.7%, 20%-50%的农户为32.7%, 50%-80%的农户为16.90%, 80%以上的农户仅为10.80%, 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下的农户达到72.4%, 说明非农收入 (包括工资收入等) 增长较快。从农户支出的数量结构看, 过去一年家庭总支出在0.5万元以下的占17.3%, 在0.5-1万元之间的占21.4%, 在1-2万元之间的占34.2%, 在2-5万元之间的占20.1%, 在5万元以上的占7.00%。农户的收支结构基本平衡, 且大多数农户有一定的剩余或储蓄, 充分享受着城乡改革与发展的红利。

二、农户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意愿分析

(一) 留守人口与流出人口的结构变化

调查显示, 农村留守人口占总人口的69.7%, 外出务工人口占30.3%。留守人口中, 男性占48.24%, 女性占51.76%, 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看, 20岁及以下占21.1%, 多为留守儿童和上学青少年, 20-40岁之间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8.96%, 40-60岁劳动人口占39.65%,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20.29%, 20岁及以下和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占41.39%。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 从性别结构看, 男性占62.86%, 女性占37.14%;从年龄结构看, 20岁及以下占6.32%, 21-30岁占35.12%, 31-40岁占22%, 41-50岁占31.6%, 51-60岁占4.83%, 60岁以上占0.12%。说明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较多, 且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占近六成。分析表明, 关中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畸形, 呈哑铃状, 即年少和年老的多, 社会抚养比偏高, 青壮年少, 劳动力明显不足。

(二) 农民居住意愿多元化

在更好的居住方式选择中, 有39.5%的农户愿意集中住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 而43.9%的农户则愿意保持宅院式的居住现状, 只有16.6%的农户表示“说不清”。当问及是否愿意与本村人一起搬进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时, 选择“愿意”的最多, 占35.6%, 而表示“不愿意”的占23.1%, 表示“一般”和“说不清”的分别占21.1%和6.3%。

(三) 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诱导农民迁居行为

当问及迁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原因时, 在1297份有效数据中, 64.7%的农户认为“卫生条件好”, 其占比最高, 而选择“供电供水设施齐全”、“娃上学方便”、“房屋结构合理”和“老人看病方便”的分别占51.6%、47.7%、35.5%和42.3%。可见, 典型农村新型社区的示范效应 (如彬县东坡村) 和较为齐备的公共服务功能, 正是吸引农户选择入住的基本因素。

(四) 不愿意迁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因素复杂

从不愿意迁居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影响因素看, 在1245份有效数据中, 有46.9%的农户认为“没钱搬迁”, 占比最高;而选择“老房住惯了”、“种地方便”和“新建了住宅”的农户, 分别占37.2%、42.8%和35.9%。

(五) 促进农户集中进住新型社区的措施

当问及有哪些有力措施才愿意住进新型农村社区时, 在1375份有效数据中, 有58.9%的农户认为应该有“旧房拆迁补助”, 而选择“宅基地及房屋置换”、“耕地置换”和“社区建房补助”的农户则分别占53.1%、43.1%和37.2%, 仅有7.1%的农户选择“购买社区住房”。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

(一) 农户大多住在平原地带

从受访农户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看, 居住在“山区”的农户占15.1%, 在“丘陵”的占7.6%, 在“平原”的占到68.4%, 在“城郊”农村的占7%, “其他”的占1.8%, 近七成农户居住在平原地区, 大致代表着关中地区的地貌特征。

(二) 公共设施配备残缺不全

在所调查的村庄公共设施配备中, 村庄已配备卫生所、水泥道路、学校、供电设施的, 分别占受访农户的82%、71.5%、63.7%和63%, 而村庄已配备排污设施、供暖设施和敬老院的, 分别仅占受访农户的13.4%、9.6%和11.5%。在传统村落基础上陆续修建的公共设施, 量少质差, 况且, 无序扩张且居住分散的村庄也自行弱化了公共设施的投入预期和使用效率, 从而妨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 医疗服务满意度不高

农户对村庄卫生所的医疗服务状况多数持保留意见, 在其满意度调查中, 有48.7%的农户认为医疗状况“一般”, 16.7%的农户表示“不满意”, 只有26.9%的农户表示“满意”。农村卫生所医生和医疗器械缺乏, 与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和老年人数量较多的医疗卫生需求很不适应。

(四) 生活用水相对便利

在农户对村庄的生活用水设施状况的满意度调查中, 对设施状况感到“一般”的占39.8%, 感到“满意”的占29.1%, 而感到“不满意”的占到12.8%。关中地区的地下水相对丰富, 饮用自来水的村庄日益增多, 但工业污染不断加重值得警惕。

(五) 交通方便但票价偏高

在农户对村庄的交通出行设施状况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一般”的占到41.6%, 对设施状况“满意”的占27.2%, 而“不满意”的占到14.7%。县乡公路联网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但由于地方财政对公交车补助偏少, 导致村民乘车票价普遍高出城市2-3倍。

(六) 供电设施通村达户

在农户对村庄的供电设施状况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一般”的占39.5%, “满意”的高达40.1%, 而“不满意”的仅占11.4%。这是8项农村公共设施配置调查中满意度最高的。

(七) 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在农户对当地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与教学质量“一般”的占到43.1%, 表示“满意”的占23.1%、“不满意”的占19.5%。随着农村生育水平持续降低和跟父母进城读书的子女人数增多, 农村留守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数不断减少, 中小学撤校、并校现象增多, 教育设施相对改善, 但子女上学的距离也相应延长。

(八) 少数村庄配有敬老院

在所调查的412个村庄中, 配备有敬老院的村庄只有97个, 仅占23.54%。此项满意度调查的缺失数据多达952份, 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2.2%。在578份有效数据中, 认为敬老院状况“一般”的占到35.8%, 表示“满意”的占12.5%、“不满意”的占16.4%, 而表示“非常不满意”的高达34.9%。农村老人逐年增多, 但乡村敬老院的专业化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普遍缺乏专业医护人员。

(九) 群众活动场所基本普及

近些年来, 各村陆续建起了文体活动场所, 方便了群众文体活动。在对村庄群众活动场所的满意度调查中, 38.4%的农户认为“一般”, 23.6%的表示“满意”, 18.7%的表示“不满意”。群众活动场所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事业, 清晨上器械锻炼, 傍晚跳舞, 逢重大节日进行集体竞赛与表演, 在许多村庄已蔚然成风, 但普遍缺乏专业教练的指导。

(十) 水利设施建设裹足不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村庄的水利设施状况认为“一般”的农户占57.7%, “满意”的占20.9%, 而“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的占21.4%。尽管调查的412个村庄中有289个配备有农田水利设施, 但农户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自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 带有集体性质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几乎停止, 乡村道路修建、村庄扩容、耕地侵蚀等, 使许多村庄原有的灌溉水渠消失。农业的弱质性、低收益性、土地承包期变化和农户投资能力限制等多种因素交织, 使个体农民家庭投资水利设施 (如打井修渠) 的可能性很小。再者, 自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 村庄集体经济大多“空壳化”, 缺少投资能力, 县乡政府更多地关注本地的工商业发展,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被严重边缘化。

四、农业经营状况分析

(一) 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有限

关中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尽管粮食平均产量较高, 但受制于消费需求缺乏弹性和国家对居民消费保护价格的影响, 粮油价格上涨具有天花板效应。同时, 由于近些年来农作物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农民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调查显示, 1334家农户对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情况作了回答, 其中, 非常不满意的占到11.9%, 不满意的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42%, 一般的占到35.7%, 满意的仅占到受访者的9.8%, 非常满意的仅占到0.6%。

(二) 尝试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意愿较强

从调查结果看, 53.2%的农户愿意尝试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还有17.4%的农户非常愿意, 不愿意的农户仅占到受访者人数的6.0%。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收益较高, 加之示范引导和政府扶持, 因而, 有29.8%的农户愿意尝试, 16.5%的农户表示只要政府扶持就愿意尝试。免费技术培训和种销对接, 对促进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或采用新技术影响较大, 分别占到26.1%和23.9%, 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分别占到16.2%和17.1%。从农户不愿意尝试种植的原因看, 主要是不懂技术、销售前景难以预料以及投资跟不上, 三个原因分别占约三分之一。经济作物种植有很强的市场性、技术性和投资约束, 如礼泉县的苹果规模种植, 经济效益好, 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好途径。因此, 县乡 (镇) 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开辟新市场、学习新技术、培育新品种, 创关中经济作物系列优质品牌, 富甲一方百姓。

(三) 农户耕地转租意愿不强烈

关中留守农民年龄偏大, 恋土情结较重, 耕地转租意愿不强。从农户的转租意愿调查看, 各种意愿相差不大, 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农户占45.1%, 但有32.2%的农户不愿意转租, 22.7%的农户意愿不明显, 即半数以上农户缺乏转租意愿。从农户不愿意转租耕地的原因排序看, 租金太低不合算者占26%, 在外打工不保险而把耕地作为最终保障手段而不愿意转租者占16.6%, 因为年龄较大而愿意在家种地者占16.1%, 因种地有政府补助而不愿意转让者占13.8%, 持观望态度者占13.3%。当然, 农民耕地流转受多种因素影响, 价格因素影响最为直接, 调查地每亩耕地年租金大多不足千元, 农民存在着耕地“惜租”心里。同时, 县域二三产业不发达, 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少, 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少等, 影响着耕地的有效流转。从发展趋势看, 耕地规模集约经营是一个基本方向。

(四) 农业协会亟待培育

农业协会是农民开展效率农业的群众性自律组织, 有助于技术、市场和信息的联盟性共享, 如富平县的富郁香甜瓜协会、蒲城县的红提葡萄协会、眉县的猕猴桃协会, 都对当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聚合作用。从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设立情况看, 77.2%的农村没有设立, 仅有22.8%的农村设立。对农业协会服务非常满意的占17.4%, 满意的占17%, 一般的占44.5%, 不满意的占21.1%。可见, 关中农村地区的农业协会较少, 服务质量不高, 示范引导及聚合作用不强, 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从而妨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 支持土地规模经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对农村的辐射, 规模效益型农业的理念正在农民心中开花结果, 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受到挑战。调查表明, 28.6%的农户认为联户合作社经营可以提高土地收益, 23.9%的农户认为公司+农户能够提高收益, 23.1%的农户认为由专业大户经营效率更高, 12.1%的农户认为家庭农场较好, 认为公司经营效率更好的农户占到6.3%, 只有4.1%的农户想维持家庭经营现状。总体看, 七成农户赞成土地规模经营方式。

(六) 期盼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

欧盟地区把45岁以上农民称为老年农民, 由此看来, 关中留守农民年龄普遍较大, 未来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广受关注。我们在蒲城山怀村调查时, 有一个60多岁的农村妇女承包了20多亩耕地, 平时耕种非常辛苦。调查表明, 26.5%的农户认为以后应采取机械化耕作, 14%的认为应由专业大户耕种, 13%的认为应采取公司化经营, 12.9%的认为应采用“公司+农户”方式经营, 10.7%的认为需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年轻人科学种田, 仅有7.6%的认为维持现状, 而4.1%的农户则悲观地认为种地没有前途。总体看, 留守农民对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现代农业充满期待。

(七) 关注平坟增地行为

耕地是稀缺的宝贵资源, 农民历来惜土如金。目前, 农村耕地被人为浪费的形式主要有自发建房、埋坟和抛荒。对此, 我们针对2012年河南周口农村平坟迁公墓行为在关中农村能否行得通时, 37.1%的农户认为可行, 有助于解决故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38.5%的农户认为行不通, 传统习俗难以改变;而15.7%的农户喜欢随大流, 8.7%的农户说不清。关中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 自古到今有黄土厚葬先人的遗风, 可谓良田处处立坟茔, 既占地, 又不利于机械耕作与灌溉, 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因此, 宣传教育农民移风易俗, 推广火葬, 建设农村公墓,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与建议

资源积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人力资源大规模地向城镇集中, 加速了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 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和结构变化。关中农村正在经历转型发展或乡村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

(一) 农村劳动资源的大量流出, 是城市经济异常发展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的一种非均衡发展现象

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出并集中在城市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 实现了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 通过收入的城乡逆向流动,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村留守人口现象是我国二元结构一元化过程中农民家庭人口结构非均衡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农民家庭为中国城镇化付出的高昂社会成本的体现。农村留守人口系统性风险的化解, 依赖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就业机会, 城乡收入均等化窗口开启, 农村人口举家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并行, 实现农民家庭人口结构均衡。

(二) 农民居住方式转变是乡村重构的重要内容, 涉及土地资源整理这个核心问题

通过村镇规划和农民土地确权与有效流转, 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符合农民意愿基础上适度迁并“空心村”, 实现人口相对集中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田园山水式村镇聚落。农民集中进住农村新型社区是农村现代化的质量指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节约稀缺土地资源, 享受社会发展红利, 还能够通过享受公共服务化解留守人口的系统性难题, 也能够通过农民职业身份改变而成为现代农业工人。

(三) 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匮乏与土地家庭经营和村民居住散乱直接相关

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性质属于公共投入, 除村集体和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外, 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投入, 如企业或个人的捐赠。要建设现代农村, 必然要走资源积聚之路, 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 从农村资源集聚中释放自主性公共投资的强大内动力。

(四) 农民居住方式是一种自主性的偏好选择行为, 受众多因素影响

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看, 农民身份由传统农民到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 这个转变过程在欧洲国家历经上百年, 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才相继完成的, 农民从个体劳动者到农场工人或经营者, 土地经营制度从分散发展到规模集中, 居住方式也由发散式的传统村落演变到规模较大的村镇现代社区, 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便于通达, 聚集经济效应显现无疑。从实践看, 城镇化过程不是消灭村庄, 而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整合村庄资源, 发展现代农村和新型社区。就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而言, 有四个实现途径:一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 (如韩城市党家村、礼泉县袁家村) 要妥加保护, 可修旧如旧, 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规划功能较好的大村庄 (1 000-3 000人) , 可进一步完善功能和设施, 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对村落小、人口少、耕地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的村庄, 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可考虑适度迁村并村, 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完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如彬县东坡村) ;四是重点镇特别是重点示范镇, 更要围绕产业基础规划好建设好居民小区, 以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和就地城镇化。就关中农村目前而言, 农民居住方式社区化、现代化尚需要一系列因素的裂变, 农村“三确权”是当务之急, 它关系着耕地宅基地流转、农民财产利益分配和农民身份转变。

(五) 把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相结合, 实现农民居住方式现代化

村庄治理包括新社区规划、旧村改造、宅基地还田再利用和公共投入等内容。通过村镇社区规划和宅基地确权与有效流转, 适度迁并“空心村”, 加大对规划社区的公共投入力度, 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和居住集中, 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新型田园山水式村镇聚落, 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现代化与节约耕地并举。

(六) 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经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发展效益型农业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以土地确权和享受土地流转收益为核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前提, 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联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开发现代农业, 业主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有了动力机制, 政府主要从事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确保关中地区的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七) 加快“三个推进”,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尽早为农民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二是推进农民宅基地和住房交易, 开展宅基地流转、抵押、转让试点, 推动农民市民化、农民股民化, 鼓励农民带地、带股、带房进城, 让进城农民有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能安居乐业, 实现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三大梦想”。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合作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新农村金融体制, 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化解农民产业发展的投入“瓶颈”问题。

(八) 推进综合整治, 创新村镇形象

新农村建设的访谈记录 篇8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上一篇:三年级观察日记习作下一篇:闽教版 四年级上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