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困惑

2024-11-01

现实困惑(精选5篇)

现实困惑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熏陶, 并努力在教学中践行, 在传统与现实间找寻新的出路。很多学校都在大力研究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在变革与反思中不断探索, 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许多可喜变化, 但其间的问题与困惑尚有不少, 惟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去寻求解决之道, 方能取得创新与突破。

一、问题与困惑

1. 评价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

当前,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还是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不可否认, 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 这无形中导致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却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评价上。我们知道, 应试教育重视扎实有效训练, 更多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师生缺少个性的张扬。新课程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 通过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建构知识, 由于课时有限, 探究需要时间, 加上选修模块增多, 训练时间必然减少,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依然保持优势, 除了进一步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 是否也应该从考试方式、目标等角度考虑?

以往的教学绩效以试卷成绩论英雄, 平时讲究稳扎稳打, 现在讲究能力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多了, 选择性大了。那么我们的教学绩效如何得到合理的评价?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负担重、压力大, 这是一个事实, 班额过大, 也是加重教师负担的原因之一。如何把考试、评价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 体现考试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是广大一线教师们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提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当天及时消化巩固的习惯;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遇到错题没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以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老师、家长管的太多了。尤其初中阶段, 为提高重点高中录取率, 课堂上教师拼命讲, 留白的时间太少, 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 课后已锻炼成做题的机器, 甚至有不少学生到了初三已经有厌学情绪。到了高中, 自然对自主学习陌生, 方法缺失, 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学。

曾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看到一个教师发帖求教:“一个知识点我讲了99次, 可学生考试时还是做错了, 考试后学生们都又想起来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抱怨:学生“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究其原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多, 思考的少, 被动接受多, 主动参与少, 知识理解不深, 规律运用不活, 常常反映在推理、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思维颠倒。

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讲授新知识点时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注重讲, 甚至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只讲不做”或“计算机模拟”, 学生缺失了知识获得的参与过程, 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 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 知识建构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难怪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远, 学习兴趣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才能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能自由的想、充分的问、大胆的做、自主的学、平等的交流的乐园?

3. 教学深度如何准确把握?

虽然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 但在真正教学时, 教师普遍有一种“宁愿多讲, 不愿少讲;宁愿讲深, 不愿讲浅”的心理, 这似乎能防止考试出现偏差, 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 “减负”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加上有个别老师缺乏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或才从高三下来, 凭老习惯上课, 在新授课中一不小心超纲的高考题就出来了。参加集体备课, 经常会听到对同一考点教学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比如, 前不久参加高一物理集体备课, 对考试说明中“有关向心力的计算, 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这个说明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老师认为, 类似圆锥摆运动, 就可以不讲了;但也有老师认为, 教材上有火车拐弯问题, 向心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圆锥摆问题不能不讲。

为了更准确把握教学深度, 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相信权威, 不相信习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材的变化, 根据教研室、学科专家等的解读, 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与深度。第二, 集体教研, 碰撞智慧。扎实进行集体教研, 深度讨论, 达成共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学深度不一的现象。第三, 精选练习, 避免因题加深。学生做前, 教师要先做, 对于起始年级难度太大的坚决删除, 不作要求的坚决删除,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迅速分化。绝对要避免出现由所选择的教辅资料难度左右教学深度的现象。

4. 该坚守怎样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讨逐步深入, 但在各级各类赛课中, 经常会看到以下几种现象, 值得反思。

(1) 贴标签式的体现“三维目标”的现象。为实现三维目标, 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在课堂上被人为分割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深度的小问题, 学生轮番站起来回答, 非常热闹。课堂看似很“活”, 但实质也很“乱”, 学生少了一次深度参与, 多了一份信息混杂中的忙乱适从。更有甚者, 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时来一段无病呻吟的“情感教育”, 标签痕迹可见一斑。

(2) 有了分组讨论、探究, 就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 合不合适, 课堂一定要搞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 表面上是热热闹闹, 全员参与, 实际很多时候, 搞不清学生在讨论什么, 探究到什么程度, 教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盲目性。抛弃虚假繁荣, 追寻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学习, “真”讨论, 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3) 教师少说话, 学生多说话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为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上教师都不敢说话了, 有些学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 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 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个人认为, 应该教师讲解的地方, 就是给学生再多讨论的时间, 也不一定能得出结果, 该教师多讲时就要多讲, 该让学生讲时, 让学生充分表达, 这也许才是正道。

(4) 不使用多媒体就体现不了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多媒体的滥用, 可能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退化, 实验能力下降。长期这样, 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缺失, 视觉疲劳, 思维迟钝。有的教师上课放课件, 感觉在给学生做讲座, 甚至离开课件不会上课。实验规律该做实验时就进实验室, 微观、天体问题该用多媒体模拟的就用多媒体, 重要知识点、公式该板书时就板书, 这才是高中物理教学该坚守的。

二、思考与策略

1. 知识与方法。

香港《亚洲周刊》曾在题为“中国教育体制应进行改革”一文中谈到:“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来操练, 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这种课程模式下, 听讲和习题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提不出问题, 不会做研究, 创新精神严重缺乏。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 如何获取新知识远比知识本身重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来自专业知识, 而85%则来自态度和能力。从这个角度说, 高中物理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物理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物理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参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 学会学习, 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唤醒、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在《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图1体验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有条件的, 还可以借助传感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i-t图像。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时, 可以将教材中预设的图2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发现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实际教学效果很好。

不能只重视“教什么”, 更要重视“如何教”, 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来自实验探究和生产、生活实际,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 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这才是物理课教学的本真。

2. 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

客观地分析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起点过高, “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高中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衔接。从直观到抽象, 从定性到定量, 从标量到矢量, 从简单到复杂等都是学生高一物理学习中首先面对的坎。如从初中的速率、路程概念对应到高中的速度、位移概念, 面对首次出现的有方向的物理量, 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困难, 再加上高一物理从二力平衡到多力的平衡, 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等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对而言, 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 趣味性浓, 所研究的课题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 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 而且定量少, 定性多, 一般比较形象、具体、生动, 易于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 定性讨论减少, 定量研究增多, 还常常需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 因此, 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循序渐进, 切忌一步到位。

例如, 有的教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 马上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 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 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 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再加上数学中三角函数学习的滞后,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 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完全推向考试, 推向参考书, 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高一物理教师作为高中物理的引路者, 要有意识地降低学习的门槛,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将学生引进门, 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3. 教书匠与研究者。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 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 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 就有所体现, 他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 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结果等的困惑, 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似乎已成为当代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教师的反思可以随时进行, 比如听公开课或上示范课后的随想, 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思考或困惑;试卷作业批改后对学生出现的某个错误的反思;学生对你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等。

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一定来自于日常的实践中。有一次笔者和两位老师一起同题异构上了《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节课, 结束后我及时写下如下三点反思:

(1) 学生实验时间还偏少。这节课是一堂实验课, 但我最终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 和我预设的还有差别。可能是在一些实验操作的细节讲解上纠缠的时间偏多了一点。应该重点选择伏安法, DIS方法上花的时间还偏多。简单铺垫后就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对于学生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强调得还不够多。对学生实验中暴露的问题关注得还偏少了一点。

(2) 课堂总结不够充分。在这节实验课中, 学生数据记录、坐标标度选择、单位换算等方面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的。比如电压电流表读数时, 根据所选量程, 有学生未能注意到表的最小分度, 有的读数错误, 有的未进行估读;在作图时, 有的学生纵坐标从0开始, 使得U-I图未能展开在整个坐标纸内;有的在连线中电压电流表连接错误等等, 这些问题应该在最后课堂小结时进行提醒和总结, 以免学生对一些问题保留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时间关系, 我感觉自己本节课小结得有些匆忙, 有些问题未能给学生特别提醒。

(3) 要重视与学生思维互动。物理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蛮高的, 有时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课堂的整体设计, 希望学生能向着自己预设的轨迹行走, 但事实上, 课堂是一个思维动态形成的过程。学生有时会出现对问题完全不同的认识, 超出你的预设。整个课下来, 总体上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课堂思维表现的, 但感觉自己有时还放得不开, 总想着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即时生成的一些问题, 轻描淡写地带过, 不敢展开让学生讨论。都知道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获得, 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有时又对学生不放心, 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 还是比较矛盾的一些想法, 我会不断尝试、反思, 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感悟、顿悟的地方。另外两位老师教学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课堂设计中用水果电池引入比较真实, 对电学器材选择非常重视, 电压电流传感器使用很熟练到位等。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 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快速通道, 如果坚持反思, 一个阶段后, 你会惊喜的发现驾驭课堂的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一个高中物理教师都是新课程的践行者, 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 关注自己的学生, 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着眼教育的未来, 才不至于在前行的路上迷失自我。

“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来操练, 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梦中的犹疑,现实的困惑 篇2

要释梦,首先要了解梦。梦在心理学上的一般解释是,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dreaming)。做梦是人类最普遍的精神现象,梦也是压抑到人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活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现。

人有各种欲望,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同的愉快或痛苦的经验。这些愿望和情绪有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有些则被压抑在内心中,逐渐成为潜意识。而睡眠状态中,“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会有所减弱,潜意识的愿望就乘机表现出来。

梦虽然看似随意组合,但是背后有逻辑关系,是白天思想,行为的一种反映。换言之,所有的梦都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投射,当这种投射是正面形式时,梦会与“欲望”有关;当这种投射是“负面”时,梦则与“焦虑”有关。而释梦就是从梦的元素和情境中发现潜藏在梦背后的观念,即梦者的潜意识。科学的释梦能让我们分析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找到症结所在,从而解决和调整,达到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目的。

比如,一个三岁多一点的小男孩,当他看到父亲从前线归来时却并不激动。有一天早晨,在醒来后他带着不安的神色说“为什么昨晚我梦见父亲用盘子托着他的头?”这样一个看似恐怖血腥的梦,其实是做梦人内心深处强烈潜意识的表达。原来,这个小男孩怀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认为父亲是他与母亲之间的“第三者”,应当远远走掉永不出现。但这种想法在醒觉状态下必然受到父母双方的严厉“镇压”,因此只有在不受制约的梦境中才能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如:“一个强迫症的学生记得六年级时不断地做一个奇怪的梦:到理发店里去理发,一个身材高大,表情凶恶的女人过来砍下他的头。”这个可怕的梦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通过和孩子的交流,岳博士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从而对母亲有了某种愤怒,而又不能直接对抗母亲,所以孩子把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愤怒转移到了梦境中,那个砍头的理发师就是母亲的化身。

现场释梦,当堂求证

“现场释梦”是岳博士讲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家争相把自己做过的各种各样的梦拿出来分享,而在座的其他人则跃跃欲试,立即将专家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一时间,个个都成了“释梦高手”。

现场讲述人:吴先生职业:心理医生

梦境陈述:这大约是去年做的一个梦,地点是在海边,海边上似乎正在放电影,电影是打在一个水幕上的,一个机器像喷泉一样喷出一些水雾来。一开始我在右边,但是看得不是太清晰,想離得水幕近一些,于是向左走,走的时候感觉脚底下不太稳,可自己心里不太在意,还是继续走。这时有人暗示,要小心一点,因为有人已经受伤了,还扎着绷带,(记忆中受伤的开始是个成年人,后来感觉到好像是个小孩)。最后往前挤不动了,我就停在了水幕的左边看电影。具体演什么不太清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右向左躲躲闪闪转移的过程。

梦境讲完后,当事人吴先生被请到门外等候,岳博士和大家开始了对这个梦的分析和讨论:

博士提示:

释梦关键词:1寻找投射点2探索与发现3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现场讨论:

假说1、当事人正面临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不敢涉猎,但是能不能学好,自己心里没有底,可是又一心想学好,所以正面临一种学习困惑。对于白天研究的东西,百思不得其解,左想右想,拿不准。所以在梦中得到了投射。

假说2、结合当事人从事过精神病医生的工作。他可能是正在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但是要接近病人存在一定的风险。

假说3、海表示一种广阔的前景,当事人想要追求光明,改变目前的状态,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压力。不过自己很有信心,还是一心想往前走。

假说4、梦中的水幕代表一种不确定的情形,当事人对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确定,不知如何下结论,正面临一种困境。梦中的三个人其实都是当事人自己,是本我、自我、超我的结合。

求证当事人:听了大家的分析,吴先生连连点头,感觉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自己当时确实正在面临工作、成长的困惑和焦虑,还没有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

博士总结:总起来讲,这是一个与工作成长相关的焦虑梦、白天的焦虑、挫败,在梦中得到了压缩和投射。每一个看似离奇古怪的梦的背后其实都和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找到梦与现实生活的投射点,梦也就解开了。

TIPS

简易释梦技术

1所有的梦都是意念投射。

2释梦,就是寻找无意中的有意,有意中的无意。

3梦境,表面看是琐碎念头的任意组合,深入看是压制愿望的刻意编码。

4梦,就是被压制欲望、意念、焦虑的投射。

5所有重复性的梦,背后都有一个启动机关。释梦的日的就是找到这个启动机关。

6所有偶发性的梦,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编码。释梦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隐藏编码。

7梦是被压抑欲望的释放。释梦,就是使人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愿望是怎样被压抑的。

8释梦,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了解自我。

9梦是问出来的,不是猜出来的。

10释梦技术,就是梦境生成可能性组合的大排列。

总而言之,释梦就是一个了解潜意识,进人人的心灵的过程。而释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还是为了使我们的心灵更健康、心情更舒畅、生活更美好。愿大家都能学会自我解梦,做自己喜欢的梦,让每一个梦想成真。

从下期开始,“心灵空间”栏目将开辟“梦的解析”专栏,和大家一起分享梦,读懂梦。同时,也期待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羊群心理”识男人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当一个男人的身边有很多异性的时候,女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有魅力”;但当他的身边没有其他女人时,女人给他的魅力评价将大大降低。心理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羊群心理”,即从众心理。所有从众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觉接受了同伴的判断,在观点和行为上与她们保持一致,她们不但表现出相信这个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这么认为的,

还有一些女性,她们内心实际上未必真正认同同伴的判断,但是,由于受到同伴或大多数人的观点影响,她们面对团体的压力,内心虽然有自己的想法,表面上却会选择赞同。所以说,女人看男人时有着“羊群心理”,即羊的视力非常差,只能看到近处的东西,远一点的事物它看不清楚,于是只好跟着眼前的那只羊走,而眼前那只又会跟着它前面的那一只走,结果,整群羊都好像走向同一方向,只能跟着牧羊人不断变换方向。

所以,女人在选老公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花团锦簇”中的贾宝玉身上,而可以独辟蹊径多审视一下被姐妹们疏远的“冷门男人”

一粒止痛片,不如沉思10分钟

为了抵抗疼痛,我们试过很多方法,吃止痛药、打止痛针,甚至催眠。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只要沉思一小会儿,就可以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

研究小组请若干慢性疼痛患者集中精神做两道迷宫智力题,同时在仪器上监测其大脑的感痛区域。当疼痛者沉浸于谜题中时,该区域也会相应地变得迟钝,疼痛感觉会随之减少,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沉思冥想对关节痛的症状影响最强。由此,心理专家认为,我们越是集中精力,就越能影响身体的状态。

4招解救你的坏心情

不知是我们记性太坏,还是事实的确如此生活中烦恼似乎总是比快乐多。不过没有关系,教你四招解救你的坏心情,让你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烦恼。

第一招:换个发型,换身衣装,换种心情

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似乎与头发扯不上任何关系。然而,意大利的心理学家建议人们在情绪欠佳的时候,快去理发,换身衣服和装扮,坏情绪就可以得到调节。当然这里说的理发并不是一定要剪短头发而是换一种发型,换种风格的衣服,换上亮丽的颜色,让心情也换上亮丽的色彩。

第二招:忙里偷闲的“心香漫游”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心情不佳时,突然飘来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于是,顿感神清气爽,坏心情也溜走了。比如,丁香。茉莉的香味可使人放松,玫瑰、紫罗兰的香味可使人精神愉快等。因此,能够陶醉于自己所迷恋的香味中的确不失为一次浪漫的“心香漫游”。你只要随身携带一小瓶自己喜欢的香水,能够唤起自身愉快情绪就可以。心绪不佳时,拿出来闻一闻。

第三招:让心情晒晒太阳

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情都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天气晴朗则心情开朗,天气阴沉则心情沉闷。因此,当你心情不好时,到户外去晒晒太阳,或者去郊游。温暖的阳光可以让你的内心明亮起来。除此之外,户外视野开阔,也可以让心胸打开,呼吸新鲜的气息,改善情緒。

第四招:毛绒玩具模拟“箱”

美国白宫高级官员的办公室里常常放有一些沙箱。当人在紧张焦虑时,只要在沙中猛击几拳,便可达到发泄情绪松弛神经的目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在你愤怒的时候,可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咬牙切齿,摩拳擦掌:如果家里有毛绒玩具或是软枕头,也不妨让它们当替罪羊,捶打几下。

别老跟假想敌较劲

在职场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总觉得某些同事在背后批评自己。于是,他们把这些同事当成自己的“敌人”,无论做任何事,都想和同事比一比,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自己在被这些“敌人”撵着跑,稍一停顿,就可能会被超越和取笑。

其实,可能很多身在职场的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些比较孤僻、自恃清高,不善合作的人最有可能把一些相对优秀,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事,视为竞争对手。说到底,“假想敌”存在的根源就是竞争,以及竞争带来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人认为同事在和他竞争,时时刻刻都等待时机超越自己,这种情况也许是真实的。但是,这更可能是被他自己放大的假象,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人们之所以设立“假想敌”,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这类人一般很难接受自己的阴影面,也很难接受他人比自己优秀。如果内心长期设立“假想敌”,就会消耗心理和生理能量,最终消灭斗志,阻碍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工作也会变得更糟糕,

如果你正忙着和“假想敌”较劲,就该调试一下心态,不要总找人竞争,也不要把自己的失败归结在无辜的同事身上。要知道“假想敌”的出现,可能是对你工作的一个提醒。把他当成朋友,比当敌人更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工作进步。

最感动和最伤人的言行

夫妻之间,无话不谈,争执起来,口不择言。殊不知,婚姻就像一个易碎的花瓶,一旦出现裂缝无论如何弥补,都不能让它崭新如初。一项调查发现,“真是不该嫁(娶)你”是夫妇间最伤感情的一句话,而“无论如何都在你身边”最令人感动。

调查显示,60.1%的受访者将“无论你怎样,我都会在你身边”这句话,列为“最感动话语榜”之首位,与“和你结婚,我觉得很幸福”,“你对我来说很重要”一起,荣登前三。这结果反映出,无论丈夫或妻子,最渴望得到的是对方永远的支持,并希望在婚姻中得到接纳、肯定和重视,十分在乎自己在配偶心中的位置。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最感动的行动,竟然是伴侣富有爱意的简单表达。“为你做一件早就说过、甚至自己都忘了的小事”,“深情一吻或拥抱你”以及“特别安排时间陪你”名列前三。“买房子”或“将财务大权交给你”,反而排名不高。这反映出夫妇相处中,最需要的往往是伴侣的关心和细心,而且应在适合的时间作出表示。

现实困惑 篇3

一、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行政检察监督, 也简称行政检察, 它既是行政诉讼法学的概念, 也是检察学的概念。有观点认为,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 检察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与行政权、审判权并列的国家权力, 其担负着保障宪法、法律统一和完整实施的法律控权和权力平衡功能。行政检察监督权, 是指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 对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力。[1]

学界通说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是列宁关于国家检察权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前苏联时期,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被赋予广泛的检察监督职能, 其中就包括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情况的监督, 在传统上被称为“一般监督”。笔者认为, 尽管受制于现时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有限性, 检察机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行一般性的法律监督, 但也不能片面局限于诉讼监督中, 成为一个纯粹的诉讼监督机关。在司法改革的框架中, 如何建立行政法治和确保公正司法都需要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职责。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人权保障状况和行政执法实践尚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 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的监督权尤显重要。

据此, 笔者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在行政诉讼中的检察监督, 也包括诉讼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具体地说, 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对审判机关、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政诉讼活动以及特定行政违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以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它构成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来看,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检察权不仅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 还包括行政检察监督权等内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定位和行政权司法监督的呼吁, 决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法律监督的必然。因此, 对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检察监督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 从权力监督理论看,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是人类政治发展史当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权力本质上说, 要想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2]可以说, 法治进程, 就是一个法律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过程。由于行政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同时由于其与身具有的强大性、易膨胀性、自由裁量性等特征, 如果不对它有效的加以监督和制约, 将极易被滥用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 各级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首先必须将政府的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制约之下。

(二) 从我国法律规定看, 我国法律规定,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从历史上看, 人类社会对权力制约的探索, 存在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及独立设置监督权的两种路径。中国法律监督制度正是后者的一种现实体现。[3]在我国, 要厘清检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必须从政体的高度出发加以理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检察权被作为一种不同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特殊权力被宪法所确认, 并由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没有法律监督权就无法实现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监督制约, 无法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因此, 坚持和加强检察监督是必然的选择。

(三) 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看, 依法行政离不开检察监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证明:依法行政除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外, 还要建立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尽管我国目前的依法行政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政违法现象仍然很严重, 依法行政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 中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运行不畅甚至出现“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 确认并强化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职能, 才是破解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弊病”的有效“法门”。[4]

三、现行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缺陷

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执法主体, 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法律的实施职能, 其执法活动理应受到检察机关的监督。然而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还存在诸多缺陷, 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实现。

(一) 立法缺陷

1. 现行法律规定条文少,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立法比较分散

有关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 缺乏可操作性。如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等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

2. 监督方式过于单一

依据现行法律规定, 行政检察监督的最主要方式只有抗诉一种方式。检察机关仅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 且属事后监督, 排除了对其他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

3. 未赋予检察机关实施监督的必要手段

实践中, 立法由于没有检察机关调卷权与调查取证权的明确规定, 调卷难的现象还较普遍存在, 影响了行政检察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4. 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规定

(二) 实践困惑

从检察监督的实践看, 如何对行政审判和行政权力的进行监控, 同样存在上述困惑。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状况已取得明显进步, 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检察监督, 维持行政执法权有序运行, 各地检察机关进行了一些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检察院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 取得良好成效。[5]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开展这项工作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 不易为行政执法机关理解和接受, 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实践中也没有在检察机关普遍实施。同样, 在行政诉讼中, 由于行政主体过于强势, 在很多时候,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诉讼得以保障。由于法律规定的是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程序, 检察院不能直接参与行政诉讼活动, 因而对于审判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也就无法纠正审判的不当。

四、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路径设置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目前司法体制和行政法治现状的前提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和行政审判的监督, 应通过不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积极探索经验, 创造性地进行监督。

(一) 健全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的机制

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既是人民群众要求, 也是保证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一种客观需求。

1. 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的衔接机制

在建立联系机制上, 笔者认为, 可以成立一个由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各行政执法机关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监督保障协调机构, 各组成部门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配合, 保持经常性的相互联系。通过召开定期联席会议,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形式, 保障监督行政执法。为增强监督的效力, 地方党委、政府可以以文件的形式, 或者由地方人大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上述工作机制加以规定。据报道, 为了杜绝行政执法部门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只做行政处罚, 而不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发生, 2011年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联合自治区政府, 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执法工作与检察监督工作相衔接的若干规定》, 开创了政府与检察机关联合发文的先例。目前, 已有30个自治区级行政执法机关、82个市行政执法机关分别与自治区检察院、各市检察机关操作平台进行对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案件信息查询、移送、立案监督等功能, 以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活动和执法行为, 督促依法行政。[6]

2. 对特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⑴关于监督的范围。有观点认为, 检察监督也应当对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7]笔者认为, 鉴于目前我国行政司法的现状和检察机关人力、物力、精力的制约, 由检察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开展监督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同时, 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纳人检察监督的范围, 没有必要性也不现实。目前来说, 宜更加关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可以考虑从行政权最容易寻租和被滥用的角度, 将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政强制、涉及国家资源分配的行政许可、一定强度的行政处罚等纳入检察监督的视野。[8]⑵关于监督的方式。包括对一般违法行政行为提出检察建议,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通知其移送, 对行政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立案查处等方式。

3. 对行政执法权的违法行使提起行政公诉

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从国外立法看, “在各不同法系中, 都毫无例外地把检察机关看作是垄断公共利益代表权的国家机构, 检察机关都是以公益代表人的身份或资格提起或参加行政诉讼。”[9]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也越来越多, 某些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活动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因为没有适格的诉讼主体, 或有关主体不敢起诉、不愿起诉, 无力起诉, 而使得国家、社会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未起诉而需求检察机关直接起诉的, 由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代表国家提起行政诉讼, 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二) 完善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诉讼的机制

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应当是一种全面的监督, 既包括检察机关对诉讼结果的监督, 也包括对行政诉讼过程的监督。

1. 强化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关键是解决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的问题。当前,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等问题。行政诉讼中存在的“四难”等情况, 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而这些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大都无法都通过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 检察机关只有通过参与诉讼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检察院通过参与诉讼, 对法院程序性或实体性的错误有权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提起抗诉。

2. 强化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支持

在对行政权监督上, 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虽然职能分工不同, 但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当前体制下, 由于法院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 在行政诉讼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干预, 因此, 对这种情况, 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 还要重点关注行政机关干扰公正审理的行为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不正确履行行政诉讼义务影响行政诉讼依法进行等问题的监督, 帮助人民法院抵御不良干预, 促进公正审判和依法行政。

(三)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实现保障

为落实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进一步完善制度, 赋予检察机关有效行使监督的具体权力。

1. 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 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对行政检察监督的性质、地位、范围、监督方式、效力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增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在行政诉讼中, 应扩大提起行政抗诉的理由, 明确抗诉的范围和抗诉期限, 赋予检察机关有权提起或参与行政公益诉讼。

2. 赋予检察机关完备的行政检察权能

在检察机关现有职权的基础上, 赋予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建议更换承办人等权力, 确保监督刚性效果。赋予检察机关监督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地位。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知情权、审查权、建议权、重大程序参与权、调查取证权等更加完备的检察权能, 为检察机关实施行政检察监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机制。

3. 加强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为强化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当在人民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监督机构。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可以考虑在省级检察机关内设置行政检察处, 在地市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科, 与民事检察处 (科) 并列, 有条件的县 (区) 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股 (科) , 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确保把行政检察工作具体落实到位。

摘要:我国检察机关是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检察监督是确保建立行政法治和公正司法的需要, 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建立完备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需要我们从健全监督行政执法机制, 完善监督行政诉讼机制以及实现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行政权,行政执法,行政诉讼,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65-67.

[3]田凯.论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学术界, 2006 (6) .

[4]王圭宇.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与法治政府的实现[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2 (3) .

[5]卢金增, 张群力, 梁昭.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消除“餐桌恐慌”[N].检察日报, 2012-12-24.

[6]申东.检察院与政府机关信息共享[N].法制日报, 2013-5-2.

[7]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8]广州市人民检察课题组.论我国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J].中国检察官, 2011 (8) .

现实困惑 篇4

素质教育从本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到1993年将素质教育写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已近20多年。在这期间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亦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

1 扫描:现实教育中的两难

1.1 理念上的“纠偏”与现实中的“惟升学率是从”

素质教育的提出的初衷是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那种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的,即为“纠偏”而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其根本宗旨。体现在教学活动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的发展、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的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方法与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其初衷是纠“应试教育”中只重“升学率”的片面教育,但现实的教育中,并没有因素质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达到了“纠偏”的目的,相反,现实中的教育却存在“愈纠愈偏”的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地步。

1.2 理念上的“减负”与实际上的“负担的增加”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乃至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央历来重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问题,教育部为此专门发布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几次重大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的改革及招生的改革。但从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并且有的地区出现了越减越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表明,初中生晚上9:30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高中生晚上10:00-11:00休息,次日早晨5:30起床。从调查结果看,如按青少年正常的休息时间计算,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些学生晚上精神萎靡,白天昏昏欲睡。其次,表现在教辅资料越来越多。就调查发现,包括装订成册及未装订成册的教辅资料,平均每个学科小学高年级4种,初中二年级5种,初中三年级8种,高中二年级8种,个别的学科超过10种。大部分的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每天不得不埋头于大量的题海。再次,表现在合法的双休日被剥夺。从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时间看,大部分学校为了提前结束课程,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不得不牺牲学生双休日时间。

1.3 理念上的“全面评价”与实践中的“惟量是从”

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知识、身体健康的创造型人才。其教学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全面、全体、个性的发展上。“全面发展”意味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哪方面都不可偏废。“全体发展”,意味着不丢弃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得到提高。“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性专长得到鼓励。教学评价目标应定位在这三个发展上,同时应突出其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及生成性。但现实中的教学评价,虽然提倡由过去的惟“量评”,转向“质评”与“量评”相互结合的方式,但在现实的操作上,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以操作简便的“量评”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升学率与优秀率,并且社会上更愿意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点评。这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必然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所以,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什么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等,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惟量是从”在现实中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理念上的评价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 解析:两难背后的根源

2.1“两难”现象的根本原因: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与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积淀和社会的心理,对当代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的理念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其创业的空间不是很大,进城打工亦十分辛苦。所以,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为将来的生活谋个更好的出路,这就使得广大农村的学生不得不以“惟考试是从”,这些必然阻碍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其次,是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在温饱的水平上能够得以实现的。在广大的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主要靠一本教材和粉笔来进行教学;较多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使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的被了解和吸收;教师的学历不达标,教学能力较差,教师主要是用注入法进行讲授,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教育必然走进“教—学—考”的怪圈,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应试教育”必然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的飙升,这就逼迫城市的人们为了让孩子的将来,不得不聚焦于“重点中学”、“211工程”及“985”。

2.2“两难”现象的直接诱因:理论指导与现实的失切

2.2.1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解决问题搁浅

首先,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的模糊性。到迄今为止也不排除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专家对此仍存在模糊的认识,仍认为“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的说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说各的话,这必然给一线的教学工作指导带来一系列的混乱。其次,诸多的理论工作者更痴迷于一种书斋式的理论,严重脱离当今的教育实际。其理论的实施条件远远超出我国当今的教育发展水平。

2.2.2 盲目引进,食洋不化

首先,是盲目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抢先翻译与介绍,但很少能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建构主义满天飞,言必称文本、建构与解构,使得教育界好像有些“失语”的嫌疑。引进的如发展性平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学生的档案袋评价等,他们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评价,而我们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我国的学生除了应付这些课程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应付考试,因而,这些课程在现实中的实施就比较困难。学习别人是好的,但不注重消化吸收,直接拿来生吞活剥别人的东西只能使我们失去自我。其次,是食洋不化。教育改革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食而不化,言必称希腊,则会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许多的文章,内容确实很丰富,旁征博引,一会儿是海德格尔,一会儿是哈贝马斯,令人不知所云”。[2]其实国外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与基础,他们很多的理论是基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并且其思维的方式与我们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脱离我们的传统和社会现实,支言片语的引进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对我国现实的教育则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3 思考:面对现实的抉择

3.1 摒弃概念之争,在教育实践中推进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并没有使人们所痛恨的“应试教育”退出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所以,纯粹纠缠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无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与惰性。如果我们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在现实的课程设置、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执行的仍然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那么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的去批判所谓的“应试教育”都会无济于事,并且“应试教育”是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如果纯粹为了争辩而争辩,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3.2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在政策实施中推进

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举步维艰,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不无关系。首先,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我国现实的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必然使得素质教育推行起来更加艰难。其次,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问题归结为与教育无关的社会问题,把“应试教育”泛滥的所有责任都推向社会,并且,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3.3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整体上推进

从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相对数量上看,我国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居于世界靠后的位置。人均公共的教育经费,多数的发达国家大在1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00-500美元之间,而我国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的11.5美元。并且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及地区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应大力的发展教育,“只有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的规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提高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明显的缓解”。[3]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现实的基础具有切合点,因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只通过发展教育来改变社会那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素质教育需要素质社会,素质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的推进过程中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因素,教育应有所作为。

摘要: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接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应然讲,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应深入人心,但从实然上看,当今中国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并且现实中的种种教育现象使得素质教育每每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这两难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所以,教育改革,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实践中推进,在政策中推进,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中推进,否则,操之过急只能有碍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难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2]顾明远.谈谈学风问题———在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现实困惑 篇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 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 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 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 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 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这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的开篇语。用这几句话形容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世界情形也是比较合适的。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仍为时代主题的总趋势下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世界仍不太平。始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邪教与恐怖主义活动嚣张、人类道德沦落信仰紊乱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总之, 西方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和精神痛苦的乱象困扰着其社会几乎所有的人们, 并有波及全球之势。

其实, 当今世界的纷繁复杂与总困惑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人类现代化及其产物现代工业文明无疑要比传统农业文明更加先进高级和丰富深刻, 但是,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是资本和市场的法则与秩序, 资本这种“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自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盛行, 使得其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 却也滋生并强化了欧洲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资本的扩张性、竞争性与垄断性造成世界财富和经济政治科技外交文化艺术学术等种种领域都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西方大国的生产与生活模式是海量生产、海量消费和海量排放, 结果造成全球资源的严重枯竭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人地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张。

与这样的客观现实生活相映照的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也必然是新旧杂呈、困惑丛生。在先进思想和理念日益活跃的同时, 人们渐渐丢掉了传统的美德、曾经的信仰, 还有不少人放弃了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人要么抑郁困惑, 要么怪诞不经, 他们的精神家园或者杂草丛生;或者一片荒漠, 什么也没有。不少人心灵的天空再也没有灿烂多彩的云霞, 没有美丽圣洁的天使, 没有明媚神奇的伊甸园, 有的只是漫天的乌鸦和黑压压的蝙蝠阵阵。

不只世界如此, 这一乱象也早已浸淫着中国社会, 而于今日尤盛。在当今中国, 由于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现实的和思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领域也都处在变动不拘当中。近年来,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一种两极对立的矛盾征象, 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国家外汇储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收入总体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国家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也在继续推进。另一方面, “矿难”事故频发, 食品不安全令人担忧, 建筑质量没有保障,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权力腐败触目惊心,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人际感情趋向功利, 幸福指数徘徊不前, 信仰与道德日益滑向谷底, 人们精神压力增大, 人性异化已见端倪, 社会冲突和公共安全屡发危险。不少人在困惑与纠结中步履维艰, 有的甚至抑郁不堪, 有的惶惶不可终日。

在渔猎游牧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时代, 人类创造了诸神、佛祖、上帝和安拉, 创造了美好的天宫和天堂、桃花源和伊甸园, 也创造了炼狱和地狱, 形成了信仰和灵魂的世界, 人们虽然物质贫穷但是精神有所皈依;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 上帝被宣布“死亡”, 天堂在人间落户, 众神狂欢变为众人狂欢, 敬畏变成亵渎, 感情变成交易, 一些优秀文明和优良传统被无情地抛弃, 一些庸俗的时尚却车水马龙般被奉为至宝, 人们物质富足而精神迷茫荒圮颓废, 各民族文明和全人类文明处在前行的十字路口。这样的世界和时代需要哲学家予以关注关怀关心, 这样的人们的心灵需要哲学家照顾照料照看, 这样的文明需要哲学家号脉诊断和医治。

在我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市场化的今天, 我们的哲学家当何以担当?面对人们物质丰富和精神痛苦的困惑, 我们的哲学家又当何以作为?答曰, “关怀现实、解读困惑、引领思想、守护文明”也。

二、关怀现实解读困惑

虽然哲学是方法的反思, 思想的思想, 理论的理论, 解释的解释, 虽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民族的头脑, 人类文明的象征;虽然哲学是宇宙之学, 人类学之学;虽然哲学属于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及其成果, 但是, 哲学依然可以也必须为芸芸众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 哲学应该也需要兼顾抽象理论的高端和老百姓生活的底层。即哲学既是学术的也是生活的, 既是概念的也是实践的, 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 既是哲学家的也是老百姓的, 它既深奥又浅显。虽然哲学是元学问, 是母学, 但它与一切人、事、物、现象、道理都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关联。而自然的演进无止尽, 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发展无止尽, 人们的认识无止尽, 因而经验的概括与理论的抽象也就无止尽, 这其中就包括高度综合概括抽象的哲学反思与哲学批判。

古往今来, 在事实上, 既有老太太、老爷爷的哲学, 也有婴幼儿的哲学;既有丈夫的哲学, 也有妻子的哲学;既有教师的哲学, 也有学生的哲学;既有同志的哲学, 也有同事的哲学;既有领导、企业家、老板的哲学, 也有下属、员工、雇工的哲学;既有国家、民族的哲学, 也有国际组织乃至全人类的哲学。哲学理应坚持关注现实的人们的生活世界、进入同时代人的灵魂尤其成为人民精髓、为劳苦大众提供心灵引导的立场, 应当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反映现实人们的苦难, 倾听人民群众呼声, 总结人民群众经验, 研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切名副其实的哲学及其哲学家, 就必须从民众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生枝育叶、开花结果。因为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 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面对中国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冲击, 面对现代性与传统的衔接与撞车, 面对丰富纷杂的现实和困惑无助的心灵, 我们的耳畔又一次响起小仲马那句问答式的名言:“拯救我们的人在哪里?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就是你!我!!他!!!”面对这一切, 中国的哲学家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哲学家对现实的关怀不仅意味着用眼去看, 用嘴去说, 还意味着用心去体验, 用情去沟通, 用大脑去反思。总之, 要用智慧去解答。

当地沟油成为食用油, 哲学家应当知晓, 并在媒体上抨击这种丧尽天良的缺德行径, 且呼吁政府加大处罚力度。当孕妇无钱进产房只能在医院过道里难产导致婴儿死亡时, 哲学家应当知道, 且在媒体上谴责该医院唯利是图不讲道义的可耻, 同时批评这对夫妻临事不谋马虎了事的不良习惯。当北京上海房价暴涨得令工薪阶层无以问津时, 哲学家应当了解, 并质问房产商和政府意欲何为。当纯纯的少儿沉迷网络两眼昏昏神情恍惚, 哲学家应当着急, 并告知其家长:少年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应当多在他们的伙伴中进行。当新疆“4·23爆恐”事件发生, 哲学家应当洞悉, 并全面探究暴徒的动机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当富士康的青年员工跳楼时, 哲学家应当知道, 并亲到富士康集团告知他们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 以使其明白:在生死的意义序列中, 为壮丽事业而生为第一, 为壮丽事业而死死得其所为第二, 苟延残喘生不如死为第四, 而轻视宝贵生命而死为第三;而当面对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一辈子信仰基督教的老太太, 哲学家可以告诉她:“祝福您, 尊敬的女士。因为您马上就要步入神圣幸福美好的天堂。”此时若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是自然的铁律”之类的话, 就一定不是哲学, 不是智慧之学。当上亿中国人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时, 哲学家要深知, 并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 为其开导减压, 令其舒筋活血神清气爽。当走火入魔的邪教徒坑人害己时, 哲学家应当同情, 并提供将迷路人带出迷宫的良方。凡此等等, 哲学家要考察了解, 要躬行问诊, 要释疑解惑。没有这些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与实践积累, 没有这番治病救人的门诊经历, 没有这番答疑解惑的实践, 哲学家便难以完成更高的思维抽象的时代使命。

三、引领思想守望文明

关注现实、解读困惑, 只是哲学家的具体任务, 而其时代使命主要的还是引领思想、守望文明。只有作为时代思想的引领者、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守望者, 才是哲学家的首要的和主要的角色。

(一) 引领思想

虽然哲学考察的对象包罗万象, 但哲学家却有自己的主业。而用思想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中国哲学家的主业, 用思想传递时代的声音就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时代使命, 即运用学术造就“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因为哲学是培养眼光、训练理论思维、提升时代精神、生产思想和理念的, 是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我国当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的时代”应当体现在: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的解读入手, 准确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中国问题”, 然后运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 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 引领中国现实社会健康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说的, “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不能仅仅在书斋里自食其果了 (当然, 纯学术研究也是必要的) , 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在于以哲学的方式走进我们的时代和现实生活, 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理念。”

因为哲学是一个民族的头脑, 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算不上一个成熟健康的民族。黑格尔曾批评说, 政府对哲学的漫不经心迟早会受到一种惩罚——“一切透彻认识的沦丧”。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相应的哲学理论, 因为中国人主要还是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用纯粹外国人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为此, 中国哲学家应该而且必须树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增强“吾侪所学关乎天命”的使命感, 不但要有与传统对话交流的继承力, 还要有与当下对话交流的批判力, 更要有与未来对话交流的创新力。

比如, 如何解读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抱有强烈偏见乃至敌视态度的政客, 充满恐惧地看着中国的崛起, 接二连三地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殖民论”等奇谈怪论, 把中国妖魔化, 并不遗余力地利用所谓“人权”问题、民族矛盾问题, 特别是藏独、疆独等问题, 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兴风作浪, 试图挑起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以达到颠覆我们国家的目的。尤其近年美国奉行重返亚太政策以来,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和现首相安倍晋三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无由无理无耻表演, 还有菲律宾等“南海”也频频挑起事端, 美日在亚太地区推行“战备外交”与“金钱外交”, 企图对形成“合围”“包围”之势。而在国内, 也总是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 他们始终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抱有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 无视中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如贫富分化问题、腐败问题等, 归罪于改革开放本身, 用一种“改革原罪论”指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 诋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理论, 试图把中国拉回计划经济的老路。面对来自国外和国内的种种非难, 我们的哲学家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沉默失语吗?

不, 我们要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可靠、更具解释力的理念;更要有使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自觉。一个民族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自我意识, 就只能在他人的权威话语系统中建构虚幻从属的自我。哲学要有所作为才会有地位, 而当代中国哲学家要有所作为, 必须不唯书、不唯上而讲真话;必须反对人云亦云、老调重弹而讲新话;必须独立思考, 必须走出纯学术圈, 传播进步理念, 关心公共事务, 减少教室与社会的隔阂, 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而讲管用且有意义的话。学术的权威要靠学术自身的力量来树立, 不能靠非学术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式方法要创新, 要注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角度来探索哲学研究新的方式方法, 注重成果的思想性、创新性和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 中国学人在广阔学术天地中的自由探索便步履维艰;没有原创性的学术理念, 即使面对众多热点, 中国学人也只能亦步亦趋, 重复模仿;同时, 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式也要从注解论证走向注解论证与提供前导理念相结合, 因为哲学不但是黑格尔所说的“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更应是马克思所说的黎明前报晓的“高卢雄鸡”, 通常“哲学家会因他们自身的学术成功而使他们处于学术体制的支配地位, 从而也会使他们局限于该学术体制的简单再生产”, 对哲学而言, 那种工匠式的劳作, 模具式的生产, 半点进步价值也没有。因此, 我国当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从对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这本书的解读入手, 提出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根本问题, 运用哲学先进创新的方法进行研究, 提炼出新锐优秀的时代精神。总之, 用先进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用时代精神感召中国人民奋勇前行, 这才是当代中国哲学家重要的历史责任与光荣使命之一。

(二) 守望文明

哲学除了释疑解惑、引领思想、提炼精神外, 还要守护并展望自我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在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 有一种责任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来, 这就是守望文明。哲学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 是担当人类文明守护者的理性方式。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范围广阔的生活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而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和产物。在中国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无不打上人类自由意志的印记, 它每前进一步, 都体现着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智慧和这种智慧的运用。然而, 我们每个人也都很清楚, 没有任何颠扑不破的必然性可以保证这种智慧的运用能够总是确定无疑地培育出积极的、健康的文明果实。因而, 在我们的这个文明世界中, 始终存在着科学与迷信、自由与奴役、民主与专制、正义与非正义、和平与战争的反复较量, 使我们一直困扰在“存在还是非存在” (或者“生存还是毁灭”) 这样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中。正因为如此, 需要我们对文明的进步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性思索, 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保持批判的态度, 需要我们把一切具有历史进步价值的因素从扑朔迷离的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 让它们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呈现出来, 并通过理论的整合, 使它们成为引领文明进程的方法、尺度和标准, 同时防止人类文明毁于浅近的功利行为和邪恶的政治目的。当哲学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探索并形成能够统摄巨量经验的范畴体系、思维形式和价值准则的时候, 它所作的就是这样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工作;当它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涤除一切阻碍文明的因素和障碍时, 它就是在扮演文明守护者的重要角色。

无论中华文明还是人类文明, 又都是一个个的血肉丰满的有机体, 它们的每一个细胞或器官都是这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法律家、哲学家乃至每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勤奋工作本身就是文明的发育和生长。当他们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仅看作谋生的手段, 而同时也是为了推进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时候, 当他们努力使自己的事业同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进步价值保持一致而不使其玷污乃至损害这个有机体的时候, 他们同样都是文明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因为, 当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的时候, 所从事的正是一种哲学, 一种不是把智慧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的哲学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 即便是哲学家也未必能承担得起守护文明的责任, 因为, 没有人能够保证这种人在强大的功利诱惑和政治胁迫面前还能够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 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 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对此, 当代中国哲学家更是义不容辞。因为,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要塑造和传承这种精神, 就是要通过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来凝聚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并为其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

总之, 当代中国哲学家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传承和创新我们民族的文明, 使中华民族拥有健全的头脑, 始终能够在理论思维的高端领域与其他民族比翼齐飞, 并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至高无上的使命。

四、反思批判自信顽强

要深刻明白哲学及哲学家的使命, 就要进一步明确哲学的四大属性:独立、反思、批判、自信, 即哲学的精神。

要理解哲学的独立、反思、批判的精神与特性, 就须明白哲学与科学的关联。由历史可知,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雅典时代, 当古代文明和各门知识有了很大发展之时, 东西方几乎同步进入到古代哲学的第一个巅峰, 类似的还有印度的佛教哲学等。那时,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在诞生之日几乎也是同时指导各门学科规范化独立化之际。在近代, 当科学在西方大发展时, 哲学终于在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手中登峰造极, 达到抽象思维的顶点, 并且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结合。在今天, 天体物理学、信息科学、基因工程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门科学大显神通并几乎一切领域被穷尽时, 哲学似乎已经没有了自己的领地和研究对象, 哲学家的使命和任务也似乎可以终结。但哲学和哲学家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刻。那么哲学到底可以做什么?事实上, 一日千里的现代科学与技术不仅更加需要哲学的悉心关怀与高度综合, 而且也为哲学的再次崛起与繁荣创造了学术的条件。哲学的使命和任务, 就是用思辨的方法探索无科学回答或科学未回答, 而人们又要追问并希望有所答案的问题。凡是科学不研究的问题, 就属于哲学思考的问题。但哲学问题不是琐碎的、浅层的问题, 而是与表象的本质、具象的本体、根据的根据、原因的原因有关的根源性问题;与意义的意义、理由的理由、目的的目的有关的终极性问题。在当代, 尽管各门科学如此发达, 但哲学仍远未到终结的时候, 而且还大有可为。“哲学研究科学不研究的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暂时没有对应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经典物理学之前的物理问题思辨、现代生物学之前的生命问题思辨等) , 或暂时不能由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不断出现的科学有限对象间的边缘问题和新的人类实践提出的大问题) , 或将来可能也不能由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对方法的反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对解释的解释) ;另一层含义则是指科学肯定且永远也不能研究的问题, 即价值问题。哲学对科学未介入问题的研究, 体现了哲学对未知的探险;哲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 则体现了哲学对意义的追求。因此, 哲学的功用就是探索未知, 追求意义。哲学之所以能研究科学尚未研究的问题和科学不能研究的问题, 全在于它的思辨方法, 因此, 哲学的本质或主要特性就是思辨, 即哲学天然地具有独立精神、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哲学及哲学家正是运用这些精神与品质为自我民族和人类不断创造并提供新的时代思想。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下一篇:再保险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