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困惑

2024-10-10

发展困惑(共12篇)

发展困惑 篇1

一、安全压力

1. 农村用户厨房构造不符合规范

农村习惯在砖房旁边搭建一矮间用木料和瓦做成的厨房, 通风条件好,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 要求安装燃气灶的房间净高不宜低于2.2米, 许多厨房最低处往往不足2.2米。瓦房、木顶这样传统的农村厨房结构, 天然用气安全根本无法保障。我们规划人员要求他们用彩钢吊个顶, 确保安全, 老百姓一般都不以为然。用户申请后未获批准, 农村用户不理解。农户想安天然气如因这方面原因未获批准, 往往该用户会纠结许多亲戚朋友阻拦施工, 义气用事的可能会造成恶性事故。

2. 农村用户房屋功能分区有缺陷

农村厨房与卧室、厨房与大厅之间无门、功能分区不合理, 个别房间很大一侧做饭, 一侧搭床, 用户申请后未获批准;农村厨房没有窗户, 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村用户认为这样过了几十年, 给他们讲必须加门开窗, 否则这样不安全, 他们不理解空气的流动特性, 固执的认为加门就是故意刁难, 让他们多花钱。

国家强制标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第8.2.2条规定:“居民住宅用燃具不应设置在卧室内, 燃具应安装在通风良好, 有给排气条件的厨房或非居住房间内”。第2.0.12条对非居住房间的定义为:“住宅中除卧室、起居室 (厅) 外地其他房间”。国家住建部燃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对此条款的解释中明确表示, 如果燃具设置在与属于起居室的客厅在空间上连成一体的厨房内, 则不符合上述条文的规定, 不能给予通气点火。

3. 老百姓缺乏天然气安全基础知识, 个别农户害怕使用天然气

居民都不愿意将调压设备安置在自家外墙周围, 他们错误的认为这个调压设备有危险, 心里害怕, 协调也很费周折。有些农村用户认为这么一个设备, 一旦爆炸威力一定非常大, 所以坚决不让挂在自家外墙上, 一家不让, 家家户户都会效仿, 给他们讲爆炸极限, 他们根本不接受, 不认可。

二、成本压力

1. 公路、市政道路挖掘, 施工报批困难

如今县道基本不准开挖, 乡道正常审批程序也十分繁琐。公路管理法规定, 燃气管道不能占用公路边沟、公路留地、不能穿越涵洞空间。天然气管道铺设时要求非常严格, 需要层层报批, 同时还需要后经过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估合格方可实施。借道公路留地时需要向路政部门缴纳一笔不菲的费用。目前路政部门凡是穿越公路都要求定向钻顶管工艺, 这成本将是原来公路开挖的几倍, 少则也要几万元, 多的高达几十万元。

2. 运行管理较高, 管理难度大

我司乡镇管理站着9个乡镇, 幅员平方公里, 用户零星分布在这个广阔的地方。管理站管理用户2万余户, 但工作人员就有12人, 车辆1辆, 仅就人工支出一项就高达40万左右。维持日常的抄表、维修、安检就感觉人手不够, 但是农村总的用气量又很少, 农村一户一月大约5m³。

3. 前期建设成本极高, 利用率极低

农村乡镇附近大多无主干气管道规划、管网工程滞后, 市政发展规划时未统一考虑, 无专用廊道, 大部性情况是需后期新规划、新建设, 工作量较大, 工程费用高。农村喜欢单家独院, 户与户之间又有一定距离, 这样就无形增加了材料、土方、人工费用, 农村用户平均安装成本比城镇用户高出4~10倍。天然气公司铺设管道到乡村成本很高, 而用户数却有限, 官网利用率非常低。农村一个50型调压箱往往十几户, 却要延伸400~500米。例如:一个村4000多亩地, 人口2000多人, 分成几个队, 人口极度分散, 每户之间距离远, 一个队最终要安装天然气的老百姓只有40多户, 散落其中。公司开挖管道达4000多米, 铺设管道达5000多米。公司收取的安装费远远不够支付挖沟的费用且不必算材料成本了。

三、协调压力

1. 农村邻里关系复杂, 人为造成阻工现象严重

农村管道途经各家各户的农田、菜地, 沿途一户人家或是哪一个鱼塘、或是哪一块土, 哪一块田不同意管道经过, 等等, 接下来的工作就没办法继续开展推进, 或者停工, 或者改变设计线路。往往面临近在咫尺, 却要绕行几百米的尴尬。有的农民甚至还会出现不同意在自家墙外或自己自留地通过天然气管道的事情。个别农户, 自家不安装天然气会更极端, 干脆跳到管沟中阻拦施工。

2. 地上作物赔偿问题, 某些农户坐地要价, 不讲政策

昔日一片荒地, 一旦今天看见有燃气管道通过, 农户在夜里插上许多的农作物幼苗, 就百般阻挠, 漫天要价, 例如一颗小葱10.0元一颗, 一株白菜5.0元一颗。有的农户找些理由说他家的把树根、竹根被挖断了, 要求赔偿。更有甚者嫌弃钱少不满意后, 死活没话说就是不让管道通过。

3. 家中留守老人, 留守小孩居多, 沟通交流有障碍

中国农村都是留守老人、小孩。两“7”现象严重, 70岁以上的老人和7岁以下的小孩大约占村留守总人数的80%以上。老人家不同意管道经过, 有的固执己见, 老人家眼又花、耳又聋, 难以交流。

如今的农村正享受着和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 水、电、闭路。同时也梦想着安装天然气, 但是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时, 他们却面临这样那样的迟疑和困惑。农村天然气市场整体体量非常大, 但个别老百姓意识形态顽固。农村天然气市场和农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前景仍是乐观向好的, 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的空间巨大。

参考文献

[1]刘琳.关于天然气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0X) :310.

[2]金鑫.浅谈国有燃气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J].城市燃气, 2007, (12) :20-23.

发展困惑 篇2

我校排球社团开展已将近两个月时间,目前训练有序的进行着,下面就社团的发展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排球社团的发展状况

(一)组建目的

我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文化氛围,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激扬排球社成立以来,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本着“为了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排球运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运动及社团活动的发展,丰富校园生活、活跃学习氛围”的宗旨。我们校排球社为全校热爱运动、热爱排球运动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主旨在于展现同学们的青春活力、展示排球运动的魅力、风采,进一步加深同学间的友谊。希望在排球社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

(二)社团活动开展

排球社团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组织、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助。目前社团成员30人,男生20人,女生10人,分成三组,男生两组,女生一组,每个有一个组长。社团成员主要来自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社团每周集中活动两次,定于每周二及周四的下午第三节。

(三)社团活动成效

1、篮排球社团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阳光体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排球并不是以一个孤立的元素在活动中存在,它和各个学科知识紧密整合在一起,在增强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排球社团首先让学生认识排球,知道排球的发展以及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目前我们已经学完了排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之一——垫球,大部分同学以及掌握动作方法,目前熟练度正在练习。

二、困惑

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排球社团的困惑首先在于人选问题,先天体育素质在体育运动中非常重要,在社团训练中,普遍存在各个社团选材的冲突,需要各个社团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让学生融入到快乐社团当中,不是为比赛而比赛,是为了喜欢加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是教师被动的强加的。排球社团目前存在体育素质不高的同学,体育素质高的同学却在其他社团。

2、训练时间太短,如何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我们安排在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进行训练。可是发现学生在课上练习的时间太短。进度太慢,学习一个动作,要想练熟练,3、场地器材不够,两个月来我们排球社只有两个排球,练习时一次活动只能摸几次球,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真正的排球场地,对排球比赛比较陌生。

社区体育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篇3

关键词: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中国分类号:G8

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指由街道、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牵头,以相邻的单位为核心,与周围各界、各单位组成区域性群众性体育组织,就近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着力解决“想健身”、“会健身”“哪健身”、“能健身”、的问题。

一、社区体育人口的不合理结构式限制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追求生命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但是目前社区体育的参与人群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即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它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老年人生活无忧、闲暇时间较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对健康愈发重视,所以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中占很大的比重。青少年精力旺盛,活力四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他们体质、增进健康,还可以表现自己,发展个性、扩大社交范围,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还可以缓解紧张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而中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之所以少,是因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高效率工作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基于这种情况,社区应积极与辖区内单位联系,充分发挥各自潜能和职责,尽可能多组织他们参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充实了社区体育人口,为社区体育注入更多活力,从而解决了人人“想健身”的问题。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低、参与指导的数量少,这是限制社区体育发展的外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愈发受到群

众的重视,健身指导作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引,是满足居民科学健身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为数不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由于科学健身认识不足,在体育锻炼时不但达不到健身目的,还有可能会出现伤害事故。本研究对滁州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是否得到健身指导的情况做了调查(见表1)

本次调查总人数为 558人,除去不参加体育活动95人,从表1可以看出仅有33.1%的社区居民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受到过指导。本研究对体育活动时受到指导的调查对象对指导的满意度做了调查(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居民对健身知识认识的加深,社区居民对健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以及他们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健身指导要求。调查还发现社区居民还希望在健身技能、保健与养生、健身理论知识、健身设施的使用方法等方面也得到指导和培训。

目前我国专职的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据滁州部分社区统计,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兼职(体育积极分子或爱好者),经过专业培训取得证书的占38%,其他只是业余水平。社区体育指导者年龄普遍偏大,女性多于男性,学历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不合理(国家级无、一级占3.5%,二级占13.6%,三级占53.7%,无级别占29.2%)。只有部分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都是无证指导,还有的只参加培训,取得了证书,但未曾参与过指导工作。因此群众缺少获得正确的体育健身知识的途径,从而不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在指导锻炼方面,大部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讲解与示范能力偏低、讲解内容浅显,动作示范不够标准、规范,制约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与居民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科学发展必由之路。所以要在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谋思路,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除了要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特别是高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外,更要加强对持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监管与考核,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体育指导,由被指导对象和社区共同证明,对于没能完成社区体育指导任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发证机关给予降级(证书)直至取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该每年进行一次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比和表彰,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社区也要积极与体育指导员联系,经常邀请他们参与社区的联谊并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奖励;体育主管部门也要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评比与考核,奖优罚劣;同时鼓励社区体育达人积极参与到社区健身队伍中来,带动社区体育迈向科学、健康道路。

同时我们要探索社区与高校之间建立的良好互动,依托高校良好体育资源,更好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滁州学院为例,体育学院2003年被滁州市体育局授予“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滁州市培养了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多人。2011年9月起正式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滁州市培养了共500多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滁州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起着辅助作用,对提高滁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成效显著,对加速推进整个滁州市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对提升滁州市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和社区体育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于高校建立良好互动要重点关注以下措施,首先按照国家对全民健身工程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研究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通过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良好互动,更好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其次,依托高校人才和专业优势,聘请高校专业教师定期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对于充实社区体育人才队伍,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素质,提升社区体育活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鼓励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社区体育服务,对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是一个新的尝试。第四,依托高校社會体育指导员培养基地,提升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更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根据社区不同类型、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需求,建设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更好的为全民健身服务,推动解决社区居民“会健身”的问题。endprint

三.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短缺是限制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区体育有别于社区其他文化活动在于它需要场地及器材。而我国社区体育就场地器材来看,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配置方面存在问题。本研究对滁州市琅琊区社区体育设施与人口比例进行研究:(表3)

从调查结果看,社区体育设施依然比较缺乏并且分布不均衡,虽然在数量上较以前有所增加,但只是对居民健身要求有所缓解,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身方面的需求。场地器材质和量的提高,可以拓展健身空间,自由选择健身项目,提高兴趣增强效果。需要加大场地兴建、器材添置、维护、保养、修缮等经费的投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社区体育场地、器材保养与维修也是一个很重要问题,从我国很多城市的经验来看,我国全民健身工程中的场地器材设施的保养与维修应该是无从管理。运动器材缺乏专人管理与维修,运动场地无人看管维护,10%—30%的器材是已经损坏或即将要坏。本研究对滁州部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和场地有谁来保养和维护进行调查 ,从调查看来49%人认为由社区负责,30%的认为由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只有21%的认为应该共同负责,虽然器材和场地有了,但大家去维护和管理的意识还没有到位。今后人们的体育活动将主要在社区展开,除了政府在经费上的保障外,社区居民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携起手共同参与场地器材的维护与管理,共同营造安全、高效体育健身场所。

各级政府应该应提高对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凝心聚力致力于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要通过调研,按照人口比例,合理规划场地建设和器材添置。民政部门可适当调剂体彩基金或福彩基金,合理布局;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和商业用地建设时要求开发单位必须按要求建设公共健身设施,并要严格审批和验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建设,拓展融资渠道,形成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个人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积极与所在地高校联系,充分利用他们充足的体育资源(包括本校的场地和器材以及实习就业基地的场地和器材);另外还可以利用公休日、国家法定假日、寒暑假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免费開放时间组织社区居民积极有序地进行锻炼。不断拓展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不断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充分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社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辖区内的体育设施功能和调动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身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加快解决“哪健身”和“能健身”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更完善的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还包含精神上的内容,而无论哪种形式的小康,身心健康都是最基本的保障。而身心健康与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在社区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必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松《关于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 学报》 2006年11期

[2].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 学位论文 2004

[3].张晓林《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D] 35页 2007

[4].《省体育局考察评议滁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C]

[5].孙淑惠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1期

发展困惑 篇4

循环经济和产业园区发展实质上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产业园区为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和试点, 既是产业园区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经步骤和现实选择。但是, 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产业园区甚至一度成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重灾区。本文就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与对策进行探讨。

二、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

(一) 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在很多人的心里, 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线形经济的的发展思路。一提到产业园区, 绝大多数人第一反映就是招商引资和圈地。虽然各级政府都很关注和重视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 但是总的来看, 很多地方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没有正式形成面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二)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不够成熟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替代技术、再循环技术、回收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支持, 属于明显的交叉领域建设项目, 但是这些技术在我国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有待增强改进。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是一种全新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现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无法满足, 需要进行政策完善和制度创新。一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仔细审核污染的设计, 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末端控制, 也就是加强对于产生的污水或者废弃物进行处理, 这样治标不治本, 污染源的潜在危害和不合理设计依然存在。二是我国还没有在产业园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严重挫伤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很多法规制度都明显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 往往以指令性控制为主, 采取一刀切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以满足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仅没有让企业尝到循环经济的甜头, 相反还成为了企业的负担和烦恼。

三、如何有效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

(一) 正确认识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为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 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经济效益亟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排污, 保护环境, 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扎实开展循环经济各项工作,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园区发展规划, 切实把规划做深、做细, 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绿色、循环、节能理念, 不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要按照“三个一批”要求,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积极吸引有规模、有档次、有水平, 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落户。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 高度重视质量效益, 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细化管理, 提升质量和水平, 为项目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使投资者在园区舒心、安心。市有关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园区发展, 加强协调,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循环的示范园区。

(二)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服务机构

牢固树立工业发展的首位意识, 把发展工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目标、第一任务,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思想认识, 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主动上门服务等方式, 加快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园区管委会, 组建多个片区管理办公室, 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 具体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落户园区的项目协调服务及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同时, 对产业园区内积极进行循环经济的企业, 政府应该对其产品给予财政补贴, 在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园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对能利用的废渣、废气和废水进行综合回收再利用, 推行清洁生产, 使“三废”排放减少到最少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三) 健全园区内部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要注重结合节能减排约束目标的要求, 健全园区内部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提升园区循环经济整体建设水平。我们以新疆新源县工业园区为例, 新源县工业园区作为新源县经济发展的孵化园, 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根据2008年调整后的总体规划, 把新源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钢铁循环经济工业园。2011年, 工业园区积极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要求, 在促进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 不断鼓励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两家钢铁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包括两台128高炉和一台火电厂等九台小锅炉全部被关闭。利用铁精粉、焦炭入炉后出来的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 水渣生产超细粉、水泥等, 钢渣生产免烧砖, 利用高炉废气用于烧结车间的助燃料和余热发电, 蒸汽回收等方式开发生产下游产品, 推行清洁生产, 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打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 科学定位, 突出园区空间功能布局

应该努力坚持生态园区与循环经济并重, 园区建设与集镇发展联动的发展模式。例如, 云南新平县工业园区规划就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设置为“一园三片区”, 即戛洒片区、扬武片区、桂山片区。规划总面积42.41平方公里, 其中:戛洒片区32.12平方公里, 扬武片区6.17平方公里, 桂山片区4.12平方公里。通过“一园三片区”的空间布局, 实现“一级、一带、一线”的产业布局框架, 实施“东进、西联、南延、北扩”的区域布局发展战略。“一级”即基础工业增长级 (以戛洒铁、铜原料采选及加工服务片区, 扬武大开门矿冶精深加工片区为中心, 建立新平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 ;“一带”即绿色产业带 (以县城、扬武、漠沙、戛洒为龙头, 依托大小横山农产品加工及斗戛工业品加工聚集区为基础,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制糖、造纸、生物资源开发、绿色农产品加工、民族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一线”即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线 (以哀牢山、红河谷为依托, 大红山工业旅游为补充, 建设花腰傣文化旅游走廊及工业旅游科教基地) 。

四、结语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龚双红, 张兴.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 (03) :112-115

[2]吕卓瑞.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03) :109-113

[3]林天锋.努力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 (05) :145-147

[4]黄华绮.循环经济与“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J].湖湘论坛.2007 (03) :133-136

[5]张庆宁.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 (05) :120-124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困惑(共) 篇5

近二十年是服装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之年,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转变,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不同寻常,但充满机遇的20年。在经历了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和资源经营四个阶段之后,已经或正在实现由家庭作坊向工厂式管理、由工厂式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由集化管理向股份

制管理的跨跃,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能力。

这当中,竞争和产业整合的力量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关键,中国服装业品牌价值的彰显首先表现在整合的态势上,整合包括制造企业整合,也包括终端和中间渠

道。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正走在品牌整合、终端销售模式创新的两端强化的道路上,担负分销功能的渠道的整合是肯定是及终端整合之后的行业热点。本文主要在于阐述中国服装行业的困惑,对于行业价值链发展的趋势和中心不作为重点。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渠道不整合,品牌肯定无规模。

那么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困惑是什么呢?

(一)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

之一。

企业的库存表面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是服装行业比较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精确的或者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这些需求者的市场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库存,一方面是服装消费严重落后。在中国,即使在一个城市中,市区和郊县的消费满足程度就存在相当的不同,城市消费过度,而在三类以下的城市却相对处于消费热点匮乏的状态,超级女生作为一种消费热点,最大的消费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装企业缺少抓住市场热点的能力,因此无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规模的能力。市场经验的局限和研究的亏欠导致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行不成市场转化能力。渠道已然成为服装企业的制约短板。从企业经营的导向上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普遍没有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和行为,企业经营主要还是从纯制造的角度来设计的,资源配置也是这样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另外,企业可能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但是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就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生产多少肯定是

不知道的,在产能的压力下,肯定要形成库存。

(二)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国内的服装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

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关键是快和灵活的反应与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是从纯制造型企业往市场导向型企业发展)。重视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韩国靠美国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时尚品牌上升初期,无一例外不是从外观设计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术核心的部分开

始的。

(三)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的战略现状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

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从服装企业内部来看,人才将一直是困扰经营的问题之一,时尚性质决定服装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是高度流动性的,综观世界知名服饰公司,其设计与生产总是处于地理上的分离状态,生产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约型路线,而设计走的是智慧经

营的路线,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设计源于生活,至少要相应的生活场景支持。

因此,需要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办公分离,而那些达不到原创资源支持的企业,就不要去想原创的事情,干脆就做一个彻底的跟随与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结合对渠道的整合,把类似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理念移植到传统的渠道经营过程中,以满足中国中层以下的阶层的时尚生活为主,这样就可以在人力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适应,中国中产以下的阶层在2010年的消费升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不要去挤独木桥。

现在已经走在原创道路上的企业,就要审视自己了: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满足中国快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能力,中国到2010年非实用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5亿,在全球化状态下生存起来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品牌消费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纯粹的设计人员,还要相应的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部门,还有市场营运部门,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机器,要做就做最好,结合自身的经营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人力价值差距很大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地域分离。时尚是成本很高的经营战略,要创造条件去满足时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

际、提升等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总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掣肘因素,企业需要的是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然后去进行相应的人类配置,否则,企业即使花高费用找到顶尖设计英雄,也不会留住,经营战略不解决,就是对自己的资源现实认识不清楚,因此,根本无法承载品牌之重:总感觉差一口气,就是说的这样的情

况。

(四).产业链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服装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结构质量也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但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面料供应商较国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我国服装产业

发展和提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产业整合最早,整合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最深刻的是啤酒行业,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迫使大家走到一起,为了更大的目标把资源集中起来使用,获取更高的利益。啤酒已经整合完了,现在竞争最激烈的是乳品和白酒行业,行业亏损程度已经达到60%以上。啤酒竞争导致的是产品成本的上升,专用瓶、异形瓶、纸箱酒等使产品成本高企,价格虽然高一点,但纯利依然很低,企业依然亏损。但是,经过整合的青岛啤酒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2年徘徊之后,成本明显下降,利润明显上升,其产业营运的链条因为有了规模的支撑就顺势建立起来,青岛啤酒的新鲜度管理在全国啤酒行业都是标杆性的。白酒也在走这样的道路,白酒虽然总量在下降,但是,高档酒却从2003年以来一路飙升,目前全国零售价格在200元以上的酒达到了2万多吨,但是这当中,除了几个名酒盈利(茅台的利润在80%以上)之外,其余的都亏损,因为大家都在比拼包装的豪华程度:名瓷、水晶等等,结果没有规模。所谓的产业链没建立所以没有利润,相比之下,五粮液的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业链没有多少经营的实际价值,产业链也是需要相当大的成本的。乳品行业的经营价值也是在提供包材的利乐集

团手中。卖牛奶的亏损,而卖包材却赚了大钱。

服装行业竞争程度尽管激烈但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因为低成本还有相当的国际需求空间,但是这种优势是没有根基的,自有品牌的经营一定会提到所有服装企业的经营日程上来。品牌不是简单的高价格。品牌的价值在于高价格之下,拉大成本与价格之差,即有高的利润。产业链没有健全,是因为没有进行联合与整合,不整合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产业链。现在的服装品牌经营一定是和一定的产业链建设相适应的,最大的需求是渠道链,渠道梳理完成之后才能出规模、出利润。但是相当多的企业的高价格是材料的高价格,也就是成本的高价格,靠进口的料子作为卖点来卖高价格的,其实利润还是没有多少改善。

作为时尚与实用两个层面的企业经营战略,中国都缺明显的强力品牌,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首先体现在渠道上,其他原材料生产、人才环境等等方面都不是在一天两天时间内解决,但是,渠道却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经过整合看到显著的效

果。

产业链建设不能盲目,盲目只能导致投资失败。

(五)品牌含金量还不够

服装品牌含金量普遍还不高,还无法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很多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识还不强,太注重目前利益,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市场上总是充斥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品牌运作手法,比如泛滥成灾的打擦边球的假洋鬼子品牌,堂而皇之的占据着中高档商场的位置,倒是形成了中国特色。? 任何一个国家的时尚产品总是和消费升级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的时尚意识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假洋鬼子”的情况,因为市场需要,纯粹的民族原创品牌就是竞争不过“假洋鬼子”,一边是假洋鬼子的利润道路,一边是民族品牌服装的艰难探索道路,做出崇洋媚外的战术性的行为就是正常的了。关于服装品牌,不能走品质诉求的老路,时尚消费的总是梦想与假象,因此,只要让消费者知道自己适合这个品牌的产品就可以了,所谓的诚信体现的不是完全的透明经营,而是营造的梦想有多真实,时尚品牌一定是合高品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故事的,事件的、情景的、现场关联的、人群的生活态度的等等,是

具体的呈现,切忌模糊,更要杜绝说道理的,时尚本身是不讲道理的。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要上升为品牌的内涵层面,就是把单纯的表象融入品牌之中,体现品牌的个性就比较欠缺,当然这和

中国时尚市场缺乏历史积累有关系,近现代的时尚产业是从过为传播过来的,缺乏足够的消费文化的延承和积累,国内的时尚产业的经营阶段还是比较低的。没有根基也是好事情,竞争层面也比较低,因此行业格局还有很多可以颠覆的机会,一走进百货商场,迎面而来的几乎没有差异化的色调、款式、陈列、现场销

售等的局面的时候,我想:这里面有多大的机会埃

(六)服装企业的渠道销售之痛

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看起来并不复杂,所采用的渠道模式也无外乎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批发、总代理、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等几种。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渠道销售背后,却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让众多的服装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颇费踌躇、痛苦不堪,很多成长中的企业更是因为渠道弊病而中途夭

折。

英昂接触到很多的很有味道的服装品牌夭折的案例,作为创业初期的企业,突破口往往在渠道,但又因为以前没有渠道经验而中途失败。可以说,很多很优秀的产品设计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开发不出市场来。

分销失败,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甚至是比较普遍的困境。作为服装企业,如何利用产品结构与品牌武器来准确的切入某一市场,并找到适当的渠道合作模式是很关键的。渠道竞争会随着国际竞争中成本优势的降低而加剧,特别是当大家看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快速带动了消费升级以后,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投入这个行业里面来。到时候,你生产什么产品可能不是非常关键的,谁更有实力控制渠道,并把一定的款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展示,谁就是流行与主导,设计是服装行业里面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当有实力的品牌占据了传媒的主要舞台,并且制造更多的现场互动与时尚印象,最终形成某一方面的流行文化之后,就可以胜过设计

要素价值。

娃哈哈的童装事业我们认为可能成就一番霸业,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关键的核心价值:消费者消费的趋势与渠道经验。服装企业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产品结构?有没有除了折扣以外的销售促进形式?服装行业如何设计自己的渠道模式?资本在服装产业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资本的作用怎么发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呢?这些都是与国际时尚经营模式有差异的地方,正如非常可乐一样,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的娃哈哈肯定不会走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老路,在中国,对产业颠覆的力量就是来自这样的本土智慧。

很多服装企业无法或者不会与经销商或者代理商打交道,无法作为其生意伙伴或者生意顾问,如何把自己的产品作为其市场开拓的筹码,很多企业回答不了,因此,再好的产品都将在渠道里面贬值,被渠道商赚取暴利,而自己却无法从设计

上面获得预期的收益。

中国服装市场的下一个命门是渠道。

后记--

发展困惑 篇6

一、建成和谐小康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当前形势看,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加有效投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向,更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农村劳动者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转型。这就要求农民不断学习先进的实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参加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安全生产知识。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任务艰巨。我们必须顺应形势、统筹安排,抓好农村成人学校教学培训工作。

二、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困惑

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县、乡、村三级培训框架基本形成,已经初步显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多数培训机构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基础薄弱,运行不畅,效果也不明显;加之培训对象对参加成教学习的认识不到位,或受其他因素影响,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致使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上处于边缘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

农村成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为劳动者提供的就近学习、方便生产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对象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它担负着农村基层社会的文化技术、文明新风、生产技能的传播任务。农村成人教育如果办得好,对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致富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三后”毕业生占整个劳动力的84%左右,他们头脑灵活,精力充沛,是农村劳动力中最富有活力的人群,本应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是,受打工潮的影响,这部分人群纷纷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技术推广滞后,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很低,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科技意识不强、技能水平较低下,以及劳动主力军外流。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大力度、快速推进。

三、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难题的对策

根据当前成人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农村成人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至少应尝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规划

要完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光荣使命,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当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彻底扭转研训工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广大成人学校的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性地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乡、镇、村的实际情况。对于村情、户情、从业者的素质和培训类别的要求,都要分类登记造册,并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当好领导的参谋,争取上级的支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开展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咨询培训。

2.认真抓好教材建设,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匮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成人教育教材,这是由于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的对象比较复杂,各地农业生产习惯差异较大,需要的技术教材不尽相同,难以统筹兼顾。现有教学基本上是以县市成人教研室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因地制宜根据时令特点,随机灵活组织的培训。因此,要想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就要组织农村成人学校专职和兼职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科技推广所需要的乡土教材,通过长期办班,逐步分类规范乡土教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3.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教学培训的新模式

发展困惑 篇7

一、成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中的困惑

(一) 社会价值与办学市场不和谐的考验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富有, 教育机会已不再变得稀缺, 成人教育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 发展方向也变得模糊不清。与普通教育相比, 成人教育扮演着“补充”和“延伸”的角色, 其作用往往会被社会所忽视, 尽管担负着“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任, 但整个社会的意识感普遍不强, “一次教育, 终身享用”的理念难以转变, 因此成人教育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就业市场上, 招工单位尤其是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打出的只招收“全日制普通教育”的招考条件将成人教育受训学员拒之于这些行业的招工就业门槛之外, 办学举步维艰。当然, 这中间固有成人教育自身的原因所在, 文凭过多、过滥, 不重教学质量而引起含金量下降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但也不乏社会对当今成人教育的某种偏见和不公。

当前, 社会要求成人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 无论是曲解还是善意, 都应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警示成人教育已处于风口浪尖, 改革势在必行。“并轨说”、“创收说”、“替代说”等观点都是近来针对成人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论, 2008年国家开始停止招收全日制成人教育脱产学员, 实现了全日制招生的并轨, 似乎表明部分理论已经得到验证。目前, 成人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办学规模日渐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 办学市场也早不如往日的红红火火, “找米下锅“的时代已经到来。为有效突破成人教育办学危机, 许多办学机构纷纷将招生、培养目标重心下移, 下大力去扩展数量,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规模, 但社会认可度却越来越低, 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必将使成人教育走进一条死胡同, 发展前途更加渺茫。

(二) 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的挑战

规模和质量是成人教育办学必须兼顾的二大因素, 二者存在着诸多矛盾, 经常会出现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不同步, 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背离。一些办学机构不顾自有的教学能力及办学资源有限, 一味强调去追求规模扩大, 大量招生而无暇顾及教学, 致使教学质量远远跟不上规模的同步提升;有的办学点为了达到规模扩张, 采取低要求、低标准的手段去赢得生源数量的增加, 严重忽视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的架构和执行, 培养质量低下。由于学生主观上有哪儿简单到哪里上学的想法, 使得教学严谨、考核严格、重视质量的办学机构反而招不到学生, 为实现不了规模扩张而烦恼。

规模与质量应该是相辅相陈的, 如何摆正二者关系十分重要。成人教育的办学存在激烈市场竞争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理论上说只有规模、质量的并重发展才能占据市场的主动地位, 但现实情况多数是, 谁重质量谁就招不到生, 似乎只有降低质量才能赢得市场, 要想扩大规模必须降低质量,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已不少见, 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流行。受学校办学创收观念和社会“文凭=水平”的风气影响, 重规模轻质量,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现象越来越严重;重教学质量, 招生规模远远落后于质量提升的模式行不通, 规模上不去最终必然会闲置教学资源, 从而影响到办学行为的持久性。规模与质量孰轻孰重, 规模先行还是质量先行, 质量与规模并行发展的可行性如何, 成人教育的圈内人士往往也为此感到困惑。

(三) 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比例不协调的矛盾

长期以来, 成人教育等同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高校与办学机构都热衷于举办此项传统办学, 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成人教育活动。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可以看成是普通学历教育的“翻版”、“浓缩”, 可以利用闲置的教学资源进行投入, 加上学制的因素存在, 学生一旦招进就可以保持几年的生源、收益稳定, 种种优势受到了办学方的青睐。在市场上, 学历教育是成人教育办学的主体甚至是全部的现象很普遍, 非学历教育仅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和“点缀”, “可做可不做”的观点盛行, 加上非学历教育办学的种种难度, 更让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望而止步。

普通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导致成人学历教育市场受到挤压, 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相反, 适应面广、涉及面宽、社会需求量大的非学历教育市场正蓬勃兴起, 成人教育体系的内部比例和结构迫切需要按市场进行调整。由于非学历教育市场的招生、教学设计、社会评价都是在完全的市场模式体制下运作, 部分培训还要受行业准入、行业垄断等影响, 与学历教育相比, 办学难度大、投入多、经济效益差等多种因素制约了非学历培训的发展速度和在成人教育中的所占比重。面对学历和非学历二种办学的不同市场困境, 如何调整二者恰当比例, 多数办学方普遍感到矛盾重重。

成人教育发展带来的困惑和思考很多, 学历教育市场因质量问题迫切需要规范和整顿, 非学历教育市场虽大有可为, 但要让这个市场加快发展, 最终实现以非学历教育培训主导整个成人教育的市场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在办学有规模, 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开发多个品种, 抢占多个市场, 巩固和提高成人教育市场的社会认同度, 实现成人教育科学发展值得深思和探讨。

二、成人教育发展带我们的思考

(一) 科学发展需要转变办学理念

综观成人教育办学过程, 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形势变化需要,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进行全方位的成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1.规范考核标准, 推行招生改革

生源是办学的根本, 招生环节的无序、混乱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和人才培养的低质化。网络远程、电大、自考、函授教育等形式同属成人教育办学, 前几类都已实行了开放式办学, 院校招生自主权限大, 但函授教学却享受不到自主招生的相关优惠, 客观上造成了办学前置条件的不公平。如考生想函授学习, 无论其本人学历高低, 入学则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成人高考, 招生体制中的弊端相当明显。由于各大类成人教育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不统一, 必将带来教学、考核、评价等后续环节的不规范, 函授办学机构往往会想方设法采取其他多种手段来抵消自身在招生环节所处的劣势, 降低质量考核标准不乏是经常被采用的有效办法之一。

规范办学是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统一成人教育各大类招生、评价标准, 净化成人教育招生、办学市场, 做到招生宣传不夸大、评价标准不降低、人才培养不走样。各级成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特别要对学历教育市场,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确保国家文凭考试和发证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实现办学目的与办学行为和谐统一。

2.建立健全完备的管理机制

成人教育充斥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当前紧迫工作是要理顺办学体制和机制, 努力搭建成人教育交流平台, 使高校、地方和行业实现信息互通、利益共享。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 以“大成教”的办学理念为依托, 共建成人教育“大市场”, 做强成人教育“大产业”, 实现成人教育“大跨越”。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 共同规范成人教育办学, 将行业、高校、地方的办学资源进行集中, 实行联合办学, 达到优势互补, 杜绝“多头办学, 多业竞争”, 努力促使成人教育上水平、上台阶。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成人教育办学的立法规范, 明确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建立健全中央到地方完备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实现成人教育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重应用、强技能, 大力提升实用性功能

实践证明, 闭门办成教行不通, 由于成人教育市场化操作性强, 一头在学校一头在社会, 与普通教育相比, 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动敏锐性更强, 必须紧跟市场形势及时推出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的新专业、新品种。学历教育要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突出成人教育的应用性功能, 把实用性、技能性强的课程教学从课堂开到车间、工地等生产一线, 强化应用性教学和训练功能。要大力扩大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招生, 创新和培育继续教育新品种, 积极营造“终身教育”的社会氛围, 努力造就大批培养周期短、实用性强、受企业欢迎的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二) 科学发展离不开内涵提升

1.利用现代化手段, 突破发展瓶颈, 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仅靠本地市场、本校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努力挖掘市场资源和空间, 实现纵深拓展目标。要依靠现代化的远程网络手段, 实施远距离、点对点的招生与办学,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全覆盖, 有效扩大办学的影响面。高校要把基础设施好、质量信誉佳、发展前景好的学校和组织列为成人教育办学的重点市场进行发展;要进一步合理布局, 优化配置, 通过在省内外布点、设站等方式, 把本校的办学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要坚决扶持一批办学有规模、质量有保证的单位加盟成人教育办学, 必要时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对规模小、组班困难、挂靠学校多、不利于教学管理及招生、教学不规范的站点要坚决予以取缔。

2.规模与质量并举, 大力提升质量意识

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 不注重质量的规模扩张是短期行为, “竭泽而渔”不可能造就成人教育健康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质量工程建设。办学方要从成人教育的源头抓起, 重视招生、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过程, 设定标准, 实施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要重视和抓好队伍建设, 把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与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结合起来, 突出“教师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成教办学理念, 以“教风”促“学风”, 把严谨工作态度带到学员中去, 影响和提升学员的素质。成人教育教学更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计划设计要突出“成人”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以“学以致用”为根本目标, 大力提升教学质量。要以服务经济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科学制定、合理规划成人教育的质量转型、升级工程, 将质量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切实把成人教育的人才素质培养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去, 为地方输送适用人才。

3.科学规划、调整结构,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当前, 会计、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各高校和办学点几乎都有设置, 专业设置的雷同现象影响和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大发展。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受训对象的广泛性和培训任务的多重性特点, 客观上必须要求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成人教育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形势, 主动调整专业结构, 实现专业设置、培训品种的创新, 以满足不同地方的不同需求。一直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都是以低重心发展的, 要打破以学历教育为主, 以非学历培训为辅的传统办学格局, 让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得到发展。学历教育应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转移, 逐步缩小专科生的招生比例, 扩大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份额, 实现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层次提升;要扩大非学历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比重, 及时洞察经济形势, 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针对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适时推出各种教育专题培训, 既要能做实用性、技能性的一般培训项目, 也要涉足高层次的培训领域, 从而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非学历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古夫:正确处理成人教育的八大关系[J].《继续教育, 》2007 (7) :30-32.

[2]李庆志:我国高等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8) :14-15.

论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困惑 篇8

1 武术竞赛规则国内外不一致

武术竞赛规则是裁判员评判竞赛的重要参照标准和依据,对竞赛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武术的技术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国内外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还没有完全统一,国内外的竞赛规则内容不一致。世界武术锦标赛、亚洲、欧洲武术锦标赛及各洲际的武术竞赛还是以国际武术竞赛规则为主,而国内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则采用了最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省级的武术竞赛规则处在新旧规则交替中,市、县的比赛则以1991年、1996年的规则为主。国内外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判标准不统一、内容差别较大,不利于竞技武术套路的国际化发展。

2 武术竞赛项目国内外不同

目前全国性的武术套路竞赛内容较丰富,有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而国际武术套路比赛只有拳术和器械项目。国内以自选套路项目为主,国际则以规定套路为主。国内外武术竞赛项目设置不一致,严重制约了武术运动的普及与国际化发展。为了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加快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全国性的武术比赛的内容应与世界性的武术比赛内容相吻合。

3 对武术及其发展认识的差异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内有关武术运动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武术发展、发展的趋势等问题持不同见解和主张,在武术的发展趋向、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对武术的传播及国际化发展已成为障碍。

3.1 武术定义及内涵方面

武术定义及其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诠释,武术的定义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术语。在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中关于武术定义及文化内涵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二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三认为“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既是竞技,又是健身”。

3.2 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评论

有人认为竞技武术套路打练脱节,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竞技套路上够不着竞技运动,下够不着健身;而传统武术习练者、崇拜者以及民间拳师普遍认为,竞技武术套路是花架子,不实用,是中国式体操。竞技套路成了创编者和演练者主观的“意想技击”,与真正的技击格斗只能是貌合神离,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拳锈腿”。

3.3 武术运动代表形式

就武术整体内容而言,武术主要包括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由于武术拳种繁多、内容丰富,不可能同时得以全面普及、发展或进入奥运会,只能以个别项目国际化优先发展,再带动其它武术项目的发展。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武术套路和散手是武术运动的主要代表形式,应同时进入奥运会。现代武术套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文化底蕴丰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作为武术的代表形式进入奥运会。散手运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才作为竞赛项目得以推广,其拳法与西方拳击相似,腿法与跆拳道、空手道等相似,以及其文化负载量太少,使其在国际化发展或进入奥运会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另外,传统项目动作简单变化不大,与竞技武术套路相比观赏价值功能低,其竞赛评价仍以整体评价为主,缺乏量化的标准,很难被它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纳入世界性的竞赛项目。

3.4 武术发展问题

在武术的发展问题上,有人主张保持传统,保存“国粹”,尤其是在对待武术的改造上更是如此;有的则全面激烈反传统,只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消极阻碍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一面,看不到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否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天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化转型和进入奥运会,而且还要使传统武术得到真正复苏和真正保护并得到有效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竞技武术套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但过于注重传统,又会形成一种保守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要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套路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时代特征不同,不能以现代竞技武术的特征去衡量传统武术的优劣,更不能以传统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来要求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若想进一步发展武术就必须按照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去发展、创新,拓展武术的价值功能,以发展、辨证的观点看待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搞门户、门派之见”,以狭隘的思想观念批判武术的发展。

4 影视武打片和武侠小说对武术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使“中国功夫”影响到海外,80年代电影“少林寺”唤起了中国人心中的武术热情,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习武的热潮,同时使武术进一步传播到国外,90年代以东方武侠功夫为题材的《卧虎藏龙》等影视片荣获奥斯卡奖。武侠功夫片对武术的宣传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作为文艺作品的武术影视和武侠小说,又无不需要遵循文艺的规律而采取艺术夸张手段,影视中的武打功夫动作是经过特技处理,过分夸大武术的功能,这势必与武术的现实功能产生偏差甚至背离。《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以武侠为题材的功夫动作大多不现实,是想象的。如张艺谋所说,武侠的世界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一种气势。从古到今,侠客的题材就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想象如同一剑无天下,这就是武侠的魅力,想象永远不受现实的束缚。大多影视惊、奇、险,以及武侠小说的“飞檐走壁、腾云驾雾”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是一种误导,使人们对真实的武术功能产生强大的反差,当人们看到现实中的武术反而觉得不是武术,远没有影视中的镜头刺激,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武术竞赛表演的观赏兴趣降低,从而对武术的普及和国际化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 宣传力度不够

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对武术的宣传,可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解武术,进而促进武术的普及与提高。但由于武术是非奥运项目,各种宣传媒体对武术的宣传重视程度不够,除“散打王”争霸赛及国外搏击对抗赛外,其它的武术比赛电视没有直播的,报道只是三言两语,武术专业期刊杂志也只是以新闻的形式加以报道,根本引不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武术的传播与普及。因此,媒体应注重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引导人们如何欣赏武术竞赛、武术表演,如何认识与了解武术的文化蕴涵和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效用。

6 语言的差异

武术在国际化传播中,语言差异影响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一是援外教练员,大多是运动员出身,虽然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是外语水平不高,无法用英语或其它语言讲解武术动作及内涵。武术的动作和术语较多,且大多是仿生学的术语,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特别是传统武术动作的术语,即使是外语专业人士在翻译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些动作术语富有复杂的文化涵义,即使用英语翻译出来外国人也难以理解到其中的真正的含义,致使国外习练者大多只能从形式上学习武术动作,很难能从深层次上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他们与中国武术运动员相比,武术意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二是在世界性的比赛时,只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国武术运动员英语水平不高,很难与外国运动员、教练员进行交流,这对国外武术运动员技术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从一定的程度上讲,语言的因素阻碍了武术运动国际化进一步传播。

7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严重影响了西方人对武术的认识与接纳,特别是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这从根本上阻碍着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和与奥林匹克运动融合的步伐。但我们在调查和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阻碍武术运动在国外传播的主要因素。这也充分说明,武术国际化传播中过于重视技术传播与推广,而轻视了武术文化内涵和理论的传播及其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作用。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存在着隔阂很难融合在一起,而且这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在短时间不能够消除,以致武术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需经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武术是一个包括技术结构、训练方法、审美情趣等在内的人体文化活动方式,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项目,还是一种文化。武术在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必然经过对套路技术、训练方法等表层结构的传播,发展到对中国武术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隐文化深层结构传播的过程。因此,在武术运动国际化进程中,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和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8 结语

武术运动在对外交流、出访表演等对外宣传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推动着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只有克服消极和不利因素,才能被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解了武术,认识到武术独有的魅力与价值功能,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使武术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融合到奥林匹克运动中。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国际化发展中国内外竞赛规则、比赛内容、对武术认识的差异以及影响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困惑

参考文献

[1]蔡仲林等.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伍绍祖.对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J].体育文史,1998(2).

[4]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珍贵的颦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5]胡儿.武术的口号应该是“保护”而非“振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发展困惑 篇9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困惑,对策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数量较多,联系群众面广。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阅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较为突出,县馆之间的藏书规模和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有些图书馆原来相当于省、市级图书馆,后因行政区划变为县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条件就比较好,有些县馆则是刚刚脱胎于县文化馆图书室,其藏书规模、设备条件及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较差。笔者所处的山区小县图书馆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蓬勃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无论是从馆舍建筑面积、布局、设备,还是藏书的购置、业务技术、人员配备等基础工作,可以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到了90年代,发展势头逐年下滑,目前正处于低谷期。具体困惑主要有:

1生存危机。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新形势下,山区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有些领导者对图书馆事业认识不到位,缺少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传播媒介的舆论误导和金钱的诱惑,使“山里的孩子爱读书”这一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读书热已成为过去,代之以经商“下海热、商品文化热”,网吧、电子游艺厅,门庭若市,麻将桌、台球桌旁,熙熙攘攘;相比之下,图书馆却变得冷冷清清。有的县馆,阅览室几天见不到一个读者,外借图书一天流通仅有几册次,偌大一个县城,很多人竟不知图书馆在何处?更多的人分不清哪个是新华书店,哪个是图书馆。在此情况下,一些人对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提出什么图书馆也要受商品经济优胜劣汰的考验。面对现实,有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只得提出“保住阵地,稳定队伍,求生存、谋发展”的退守策略。山区图书馆的生存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经费危机。

很多山区县属贫困县,工矿企业少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依靠农业等维持地方财政收入。山区图书馆是依靠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没有什么经营性收入和赞助。近年来,山区经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增长缓慢,很多企业效益下滑,出现亏损,财政收入相应减少。由于财政困难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图书馆经费短缺。具体表现在:一是专款不能专用。尽管图书馆购书经费单列,专款专用,但是由于人头经费的欠缺办公经费的紧张,挪用专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新书采购重数量轻质量。由于书价的上涨,为了应付定级考评或上级检查,追求数量上的递增,忽视图书质量,更谈不上藏书构成的合理配置;三是图书老化。由于资金缺乏,已陈旧的老化的图书舍不得剔除,整体图书老化现象严重。四是设备比较老化。现有的设备也已经是用了好多年。该更新时得不到及时更新,满足不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

3人才危机。

专业人才少,是山区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知识结构上看,读过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凤毛鳞角,系统地受过图书馆业务培训的也为数不多。从工作积极性看,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工作不能按计划实现,致使短期行为突出,处于应付状态,上级叫干啥就干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干部等、靠、望思想严重,等着政府拔钱来做事,望着别人发展,主观上不努力,养成惰性,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4藏书危机。

无论从藏书的数量还是质量看,山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都不能满足发展山区经济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4.1政策性文献资料缺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的是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群众收入。要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了解、知道党的方针路线是很关键的,但是图书馆的藏书大都是文史类书籍,政策性文献资料较少。

4.2科普性文献资料缺乏。要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使群众通过农业生产增收,让群众掌握一门种养殖技术是关键,但是图书馆一定程度上科普性文献资料不多,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的图书甚少,从而给群众借阅种养殖技术方面书籍带来了不便。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山区县级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压力萌芽着生机,前进交织着徘徊。怎样才能使图书馆在逆境中崛起,拓展工作新局面。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是采取积极对策。

1立体推进,提高认识。一是通过反复学习中央、省有关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指示,在提高有关领导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文化、敢治、自然等具体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实事求是的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使之切实成为自身的工作行为。二是提高图书馆干部自身的思想认识,采取开展爱馆、爱岗、爱文化等多种形式教育,启动干部自身强化馆内管理,开动脑筋多想问题,积极发扬“主动争取”“自强不息”“务实求实”三种精神,用创造性的工作,用有作为去争得当地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和组织活动,贯彻上级精神,充分发挥图书馆理论导向,更新观念,科学普及,传播信息,人才培训等自身功能,为当地经济建设、脱贫致富服务,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把图书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把图书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增添和更新必要的设施和设备,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县、乡、村的图书文化机构多级发展,建立多体制、多层次、多类型的图书文化活动的稳定网络,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文化需求。二是采取上下联动,实行“五个一点”,即乡镇村自筹一点;包乡扶村单位帮助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县财政挤出一点;争取上一级扶助一点;确保对图书馆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有所增加。三是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图书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图书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3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想有地位,还要有作为”。事实证明,凡是为山区经济发展服务做得好的图书馆,就得到领导的重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提高和扩大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增加自身发展的活力。如何为发展经济提供优质服务,各地图书馆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如建立健全以县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阵地的县、乡(镇)、村三服务网络,把科普知识、致富信息直接传授给农民;从脱贫先脱愚出发,把宣传与服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广大农民摆脱“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为农村建立起跟踪服务“档案”使服务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举办“农村科技信息发布会”、办“科普简报”,开展“科技赶集”,建立“科普宣传市场”等活动,这

校图书馆员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叶英儿

(浙江省洞头县职教中心浙江洞头325700)

【摘要】图书馆馆员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审美能力、阅读方法习惯、推荐书目等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面对当前学生阅读中的不良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馆员在课外阅读中作用

校图书馆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良好的阅读不仅帮助人获取必要的信息,也是与人文的直接对话,它不仅能满足人的求知的心理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审美的高层次的需要。

在《课程标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一直以来,职高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阅读习惯。这体现为(1)缺乏阅读习惯,40%以上的学生以电视、电脑等方式消闲,基本不阅读;(2)阅读面窄量小,学生的阅读对象多以娱乐杂志,游戏刊物、“口袋”言情小说、怪异武侠小说、卡通画为主,基本没有接触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书籍;(3)阅读层次较低,在阅读中,学生偏重娱乐性、故事性,缺少更深层次的审美需要与审美领悟。近两、三年来,我们学校将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做为学分加给学生,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但他们中流行的阅读对象是恐怖故事、鬼故事或笑话故事之类的,对读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者作为任务强制性要求,就很少有学生主动阅读。

面对以上中职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指导和解决。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学生不愿阅读,有自身的局限,也与现代社会的信息获取手段的增多有关。阅读的获取是有其局限性的,尤其是印刷品阅读,较之学生感兴趣的电脑,它显得较慢,整理量大,而且书面阅读虽也有对话,但要获取这一对话,需要读者投之以较多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技巧,而且这种对话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对话,较之网上的聊天、游戏的动态对话,电视的直观简单接受,学生自然更愿意选择后者,从而忽略或抛弃了阅读的人文意义。所以,要培养职高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印刷品阅读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阅读文学名著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成果的标志,是历代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每一部书都是一个世界,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教益和人生启迪。像文化经典著作《论语》等,其本身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

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地位,也得到各级领导、社会的认可。

4开展特色服务,打造图书馆品牌。山区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面向县市读者,又要着重面向农村,使广大山区农民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4.1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山区的公共图书馆,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差,实践证明,从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同样可把特色服务搞得有声有色。例如采用一室多用、延时服务、增设流通点、联办图书室等方式来为读者服务;采用兴办读书社的形式来扩大服务面,为更多的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抓住机遇兴办电脑培训中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通过协助、辅导乡镇建立农民图书馆,以此作为县馆的图书流通站,将服务延伸到各个乡村,使广大农民同样可以享受到县图书馆的服务。

4.2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财富。山区的公共图书馆要利用这种地方特色,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而《菜根谭》,则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为人处世。在借书阅读之前,图书馆员务必强调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明白无误地告诉借阅者阅读好书带来的好处,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图书馆开展文学阅读指导课是指导学生读好书的关键。

中学语文课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而图书馆所开展的文学阅读指导,则是图书馆在了解和研究学生阅读需要的基础上,对其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等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图书馆通过推荐、提供文学典籍,介绍、传授读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等方式,使学生与古今中外创造最精美的精神产品的大师巨匠们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对话,使学生在阅读和思考当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不能否认中小学生他们认识能力低,缺乏阅读目的性和选择力,尚没有完备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是没有形成懂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的基本特性。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切实的启蒙教育,也就是为他们所急需的和能接受的有的放矢的阅读教育。所以图书馆员就要担当起这项重任。

图书馆的文学阅读指导倡导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进行自主性阅读和学习,它强调的是学生凭兴趣,主动地、独立地阅读文学作品,其过程是放松惬意和无负担。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和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首先要做好阅读方法指导工作。可以开设阅读方式方法的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与阅读的好方法,诸如记忆法、视读法(包括浏览、通读、选读、粗读、精读以及英汉读物的对照阅读的方法等等)、写读法(眼到、心到、手到三要素)等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传授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做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求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以良好的阅读

挤建设服务。如我县的客家文化、历史人物传记等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开发,来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当地图书馆应利用本地在研究这些文化方面的人才优势,抓好地方特色服务。

总之,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情,山区县级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要坚持效益办馆,努力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要立足于自身,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发展的新途径,建立新机制,把山区县级图书馆事业推向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伟.图书馆管理——经济和效益[J].图书馆杂志,2000(3):16—19.

[2]李吉.服务在图书馆管理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1(7):76—80.

对我国掷球运动发展的困惑与反思 篇10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比较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1 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

目标是行为的起点和终点, 明确的目标为实践提供参照和指引。198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和普及地掷球运动的通知, 标志着我国地掷球运动的正式开展, 这是我国地掷球发展中最早的目标性文件。1998年行政机构改革后, 主管部门改为小球运动管理中心, 研究和制定所管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方针政策是其主要的职责。遗憾的是依然没有对地掷球运动我国体育中的地位、发展的目标、规划提出明确的意见。长期的奥运项目优先发展和重点投入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了非奥项目。2003年地掷球协会代表大会虽然提出了发展方向问题, 但在当前体育行政组织掌握体育资源, 依靠行政支配体育资源的体制下, 缺乏支配权的协会所提出的目标显然没有多少分量。从严格意义上说, 我国地掷球运动是在目标和规划的缺失下盲目而随机地发展。机构组织之间的权力、利益博弈和落后体制的交互而成的矛盾也使权责的界定更加复杂。权责不清所导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 成为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陷入盲目的主要原因。

2.1.2 举国体制体育发展思想的束缚

举国体制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由国家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举国体制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但同时高度集中的特点使这种体制在现阶段不可能, 也不允许被应用到我国所有开展的体育项目中, 作为非奥运项目的地掷球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但受长期举国体制思想影响, 人们形成了一种被固化和束缚的观念, 认为只有依靠举国体制, 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不少人曾对地掷球进入夏季奥运会寄予了厚望, 本质就是希望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发展, 核心还是回归了举国体质的发展老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向国际地联表示:当国际地掷球联合会会员国达到50人时就把地掷球列入奥运会项目。但是萨马兰奇的离任和奥运会的“瘦身计划”使这一愿望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因此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是改变地掷球运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的根本和核心的问题。

2.1.3 人才储备不足凸显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 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 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 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北京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在掷球运动进入我国时就开设了相关专业, 高校就业政策改革后,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化和现实化的趋势使地掷球专业办学的规模和数量在逐年萎缩,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全国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的参赛队也程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后全国的地掷球男、女运动队分别从28支和19支锐减至20支和13支, 被誉为“中国地掷球运动摇篮”的西安体育学院也一度濒临专业停办的边缘。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掷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1.4 科研环节薄弱

体育实践离不开科学, 体育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了奥运公关、高科技等一大批紧追世界体育科技前沿的的科研项目的确立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竞技领域体育强国地位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地掷球运动的科研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从1978年至今, 掷球 (地掷球) 运动的体育类相关论文仅有52篇 (中国知网检索) , 年均2.08篇, 研究论文总量偏少, 且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寥寥无几。在统计的结果中, 竞技体育占48.07% (25篇) , 群众体育占30.76% (16篇) , 学校体育占21.17% (11篇) , 对竞技体育领域的偏重过多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成为科研薄弱的主要问题。

2.1.5 学校体育项目中的“鸡肋”

2003年11月, 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地掷球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的主报告“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中提出将把在高等院校推广地掷球运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然而目前仅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几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掷球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但这相对于全国近百所高校实在微不足道。

地掷球运动在高校发展受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掷球提倡的愉悦身心的核心理念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在目标上产生偏离。 (2) 高校竞赛体系的不完善, 降低了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闻兰、李志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政策导向不利于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健康发展, 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制度削减了普通大学生的参与机会。 (3) 学校体育中的传统项目长期占有大量的资源、限制了项目的开展空间。学校徘徊在“开展与不开展”、“投入与不投入”以及“投入与效益”的困难选择境地, 而掷球也就成了学校体育项目中名副其实的“鸡肋”。

2.1.6 缺乏生存文化土壤的筑建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土壤。广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 满足生存需求, 以身体为媒介, 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 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狭义指体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 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并也不完全取决于资源投入的多少, 还取决于某些运动项目文化含量的高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流传数载而不衰,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其赖以生存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掷球这个外来品, 毫无疑问在中国是缺少其天然的文化生长土壤的, 加上长期的“金牌至上”的思想更使其后天“营养不良”。因此创造适合生长的文化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我国在地掷球运动的文化土壤的建设方面的存在很多不足如:思想固化、缺少文化建设的阵地、手段陈旧、方式方法单一、缺少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传承等等问题。

2.2 对问题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2.2.1 转变思想、合理定位、目标统筹、战略调控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实现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三点目标。不言而喻, 从金牌战略向夯实体育基础转变无可避免的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导向。因此对于掷球来说:首先要进行合理定位, 将发展思想向自我开拓转变, 加强基层地掷球组织的建设, 灵活通过各种方法与社会积极接洽, 吸引社会中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合作, 多领域、多途径、多样化拓展经费来源, 减少对国家财政投入的依赖, 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发展运作理念与方法, 着力培养市场与社会基础;其次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 建立长效的宏观目标体系和详细的规划, 并监督其发展, 对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给与及时的调整。引入产业机制, 鼓励相关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时刻保持运动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科研的地位、氛围、环境

加强地掷球专业的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扩大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拓宽专业培养范围, 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 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积极吸引青少年的参与, 扩大青少年的培养规模。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 争取建立由高、中、低层次的人员梯队结构和科研型、管理型、竞技型、普及型等多领域的结构组成。

鼓励身处工作一线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 开拓创新, 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完善科研管理方法, 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积极倡导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吸引国外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前来交流访问, 组织各种行式的研讨、交流、论文报告会等活动, 并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努力提高科研的地位, 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的科研氛围。

2.2.3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虽然体育与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但二者之间也不是毫不相干, 存在共同涉及的领域即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在体育与教育两个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有助于得到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认可, 为地掷球运动进入学校提供支持和条件上的便利。为建立由小学、中学、大学一脉相承的学训和体教相结合的模式和健全的大、中、小学生竞赛体系铺垫道路, 同时在发挥学生协会、俱乐部、社团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拓宽了学校课外体育领域。

3 结语

多年来地掷球运动在国际竞赛中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也为我国培养了优秀的运动员, 但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和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思想, 在竞技体育培养与学校教育培养双轨并存的条件下, 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设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在重视人才储备和文化构建的基础通过体教结合、体社联合、科研促发展等方式来探索地掷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建立新的发展宏观战略。

摘要:我国的掷球运动虽然已在国际竞技领域大放异彩, 但其整体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我国地掷球运动的发展, 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寻相应的对策, 指出转变思想是解决掷球发展所面临困境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发展困惑 篇11

1.学生学习感到困难,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自己在学校的任务不明白,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学校,从心里不愿意学习。学困生最大的障碍是他们心理的放弃。

2.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学,或者坐不下来,或者知识的亏欠太多,想学但困难太大,想学,学不懂,放弃心又不甘。心里处于无耐的挣扎。

3.即使单纯的知识亏欠,众多的困惑,漏洞,又成为他们学习当前知识的拦路虎。一方面,他们 缺少改变困境的方法;另一方面又人为放大困难。一个问题的前面,有更多的问题在挡着。缺少方法,更没有自信,导致他们越学问题越多,越学成绩越差,困惑越多。

一、解决的途径

1.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首先学生可能没听清你的问题, 其次未认真读题。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读题,经常看错题目,抄错数字,对这类学生要教会学生有效阅读,第三读而不懂题意,对这类学生要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抓住数学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分析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2.缩小困难,真正助学生以信心

10个知识点欠缺,解决当天(当堂)问题却或许只有三五个,解决了这三五个问题,就不会带来新的亏空。

如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x 2-2=2(x+1)(x-1) B x2+2x-1=(x-1)2

C x2+1=(x-1)2 D x2-x+2=x(x-1)+2

学生选B或C

将多项式m2n-2mn+n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学生答为n(m2-1)都仅仅是公式未记下,但学生可能放大为自己未学懂因式分解。

解方程(x-1)2+2x(x-1)=0,学生得出x-1≠0 或 3x-1=0,得x=1/3 x≠1要深思原因是否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二次项系数a≠0混淆等等,就问题实在的所在扶他们一下,帮学生缩小困难,给学生以信心,动力。而不是以差遮优,是学生看不到希望。

3.单独提前布置预习,并列出不懂的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预习,并养成习惯。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通过课堂交流,教师讲解力争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少留包袱,减轻压力。

4.针对问题帮学生

如是学生常在细节出差,或前面的知识缺未记下,如学分数加减乘除怎样去括号等,分步骤有选择的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5.蹲下来欣赏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求知欲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教师真心地尊重,期待,赏识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给学生以帮助。

发展困惑 篇12

一、积极反思, 寻找困惑

一是学案编写上。学案编写花费时间长, 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导学作用和分层编写有待加强。如何整合教材, 发挥学案导学、导思的作用, 如何编写学案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问题。二是在课堂操作上。青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较弱, 对主导和主体“度”的把握不够灵活;检测目标达成的措施单一, 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长效机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齐全, 把模式当形式,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落实;学生参与展示、点拨和质疑的面过小, 有效性不够, 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其缺乏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三是在小组作用发挥上。小组培训的及时化和有效性不够, 考核评价难度大, 小组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缺乏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措施, 培训内容上很难以知识为载体培训方法、思路。大班背景下很难以学科为单位重组小组, 上课很难按学科实行流动管理。四是在高三复习课上。如何以学案为载体, 改变复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复习的效率, 还有待研究和探讨;按大单元二次开发和整合教材不够, 教材难度与考试难度、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如何科学处理有待研究。总之, 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实现自主和高效的有机统一, 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提高质量?如何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避免两极分化?如何构建长效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长盛不衰?

二、调整思路, 竭力解惑

一是要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自主”。自主管理不是放任不管, 必须把握好方向,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该管的一定要管到位, 自主课堂也不是自由发展, 要把握好“主体”和“助推”的度,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该讲的必须讲, 不该讲的坚决不能讲, 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增强驾驭自主管理和自主课堂的能力。要把教师自主学习、备课组互研、年级例会交流和学校层面上的集中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三是要结合班级或学科实际, 立足班情、学情, 关注学生的状态, 狠抓落实, 增强实效。班主任要帮助班级不同学生, 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 并付诸实施;在强化班组会的基础上, 落实全育人导师制, 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 给每一位任课教师分配一定的学生负责培训习惯、培优补差、思想疏导、强化落实等;在实行不同层次班级编写不同学案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同一学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目标分层、知识分层、任务分层、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落实等方面实行动态管理, 并在课堂操作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扎实把效果检测落实到处;在小组建设上尝试按学科实行动态管理, 在文理分班上同一类型班级尝试按薄弱学科分班。四是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考核的力度, 实行“小组、班组、备课组”一绳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把任课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班主任的周日班会课反思总结性评价、班级月综合评价和年级学期评价激励落实到位。五是立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能力、拓展学科思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三、明确方向, 全力推进

以后我校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将着力打造“一个关键”、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在积极践行“两种模式”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三大境界”。“一个关键”即小组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高效课堂要抓好两个关键, 其中小组建设是关键之一。“三个转变”即课堂教学上由发挥学生主体性向自主和高效的有机统一方向转变;学案编写上由重视知识梳理向重视思维能力方向转变, 由试题化现象突出向突显方法导引方向转变;小组培训上由知识、流程培训向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力培养转变, 由点 (学科长、小组长) 上培训向面 (全员培训) 上培训转变, 由单一评价激励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激励方式转变, 并建立长效化评价激励机制。“两种模式”即“一拖二”课堂模式和带班模式。“一拖二”模式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和思想。课堂模式的核心是要提升科任教师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规范学生“学、展、演、练”的行为,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充分发挥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科研小组“动车组”和“专家组”的带动、引领作用。带班模式的核心是要提升班主任管理的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增强依法治班的意识,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实施前提是:培养学生“两个习惯”、规范学生“两个自主”。其方式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其措施是把“两个习惯”的培养与“两个自主”的规范有机统一起来, 并强化落实。在积极践行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三大境界”即自主课堂没有学案, 只有文本;没有教师, 只有导师;自主管理没有班主任, 只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辅导员。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宗旨。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而学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急诊静脉输液下一篇:未来的报业集团猜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