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现实生活

2024-08-14

音乐与现实生活(共11篇)

音乐与现实生活 篇1

音乐与现实生活

【摘要】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和音乐语言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想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要对作曲家的个人背景,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关键词】音乐,柴可夫斯,《天鹅湖》,莫扎特,贝多芬,《欢乐颂》

音乐是人们对事物所感受到的内心世界活动的活跃情感,这一表达需要我们熟练的工具即表现形式,我们只有通过它来表达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活动和情感。和其他艺术比如绘画一样,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创作特别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反映这作者生活的背景,因为创作做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民族,世界,情感,自然等等众多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生活态度。而交响乐更以她独特的音响、声部等特点满足较大的题材,并且结构完整又可以满足各种戏剧性的冲突情节,对比展开,张弛自如。所以用她来表现人文思想是最合适不过得了。

1.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与《天鹅湖》

《天鹅湖》的音乐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他的创作经历与19 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思想感情上的种种矛盾,是对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人民的悲惨遭遇和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的反映。他深刻的体验了这一切,并用自己的音乐十分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他音乐的感人力量正在于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其

丰富的内涵和高超的技艺,使俄国音乐跨入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先进行列。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尤其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他的音乐中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性的发展,为芭蕾舞剧增添异彩。他虽然不会跳舞,但对舞蹈却有着敏锐的感觉,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音乐中,为舞蹈家们写出了不朽的名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柴可夫斯基于187 6年开始创作《天鹅湖》音乐,那时他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久富盛名的作曲家。讲述的是一个缺乏爱的王子的故事。西格弗雷德王子:柔弱,他得不到王后的爱,又被女友抛弃,而极端不自由的宫廷生活,也使他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王后:独身,皇家气派十足,人到中年却依然美丽妖娆,有很多年轻的情人,王子是她的心病。天鹅:想象中的生灵,强壮、阳刚而美丽。对王子而言,天鹅象征着他向往的自由和宁静。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抒情大师,只有领略他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抒情性、戏剧性,才能全面、深刻地感悟他音乐创作的音乐美和深切含意。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保留了芭蕾舞典雅高贵优美的风格,对音乐作了创造性地发展,他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使《天鹅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性和极大的感染力量,被评论家誉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从舞剧的序幕至终曲,那涌泉般抒情的旋律不断地流淌出来,一曲曲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音乐生动、精致、迷人,完美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意图,表达了白天鹅与王子的真诚相恋以及克服种种阻挠,最后爱情终于战

胜了邪恶的故事,使该舞剧成为全世界舞剧的经典作品。

2.莫扎特与他作曲特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反封建斗争最尖锐、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十八世纪末。艰辛、贫困的生活以及上流社会的冷漠并没有使他的人生消沉、悲观。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之长,风格典雅,感情真挚。他以歌唱性的旋律、精致匀称的结构、明朗乐观的态度以及宽容博大的胸怀,使自己的艺术永葆安详、温柔的面貌,表达出了“爱”是艺术的终极目的这一真理。

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从整体来看,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3.贝多芬与《欢乐颂》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他从小是一个沉默寡言而又怕羞、不善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又是倔强、坚强、自傲、永不服输的。他生活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同没落封建阶级进行激烈搏斗的历史时期,他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坚信光明一定

能够战胜黑暗,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法国大革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可见,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作品热烈激昂、振奋人心。他的创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从简单的乐曲到最复杂的交响曲,都同他个人的思想性格有紧密的联系,都与他坚强的个性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又富有哲理性。

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贝多芬晚年耳疾严重恶化最后到了耳聋地步,耳聋影响了他的钢琴演奏、创作进程以及与外界的交往,几乎要被社会淘汰。他以顽强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创作中,把对贵族阶层的逆反心理上升到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仇恨。他身陷困境、精神饱受摧残,心中却有“扼住命运的喉咙”那坚忍不拔的气概,“团结” 的主题无不表现出他不屈不挠通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崇高理想,即使身处悲哀的深渊,贝多芬仍然讴歌“欢乐”。他一辈子都想谱写《欢乐颂》,“并想以此作为他某部伟大作品的结尾。”

贝多芬在乐曲中流露的对立主题.正是他内心矛看的反映。斗争与妥

协绵延不断,此起彼伏。这两个主题.一个代表个人的意志,代表人力.另一个代表命运,代表神力。斗争的结果总是意志得胜.入得胜。但胜利并不持久 所以就得重新挣扎 或谓之妥协。妥协其实是放弃斗 争.放弃挣扎.以挨取精神上的和平宁静.曩所谓谓幸福欢乐。挣扎了一辈子以后再妥协.当然比一开始就屈服要高明得多。

结束语奠扎特早年的作品受到贵族宫廷情趣的影响,具有精致典雅的风格:后期的创作交织着抒情和戏剧性的因素.反映了他摆脱对贵族的依赖而自谋生路的种种生活体验。莫扎特的创作涉及器乐和声乐的广泛体裁,其中歌剧创作居首要的地位。贝多芬的音乐的突出特征是“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英雄般的毅力和热情,这和他的思想受到法国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晚年生活在封建复辟时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赋予他的创作以新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浪漫主义乐派的创作特征。贝多芬最擅长的领域是器乐.其中以交响曲和奏鸣曲最为出色。

音乐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王洛宾音乐地图》的书评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爱情,不同的生命事件,不同的生命体验,所以有不同风貌的歌曲内涵和曲调曲式”。在这里,将音乐的风貌和构成其风貌的曲调曲式的来源归功于创作者所经历的地方、爱情、生命事件、生命体验,而这些因素的总和。当这段可能苦涩可能甜蜜的经历与体验化作一个个音符的时候,是创作者情感的宣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毋庸置疑,音乐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脱离特有情境,这份情感

根本无从产生,也更不可能传达。

【参考文献】?si=2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4872.htm

张玉琳,张烁,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终曲乐章欣赏 [J]理论研究·音乐

孙兰鹃。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五卷第五期

潘从明。谈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J] 甘肃教育。2010.7(A)

吴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风格特征[J]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3期

李娜。“有意味”的音乐情境浅谈[J]喜剧丛刊。20104

音乐与现实生活 篇2

一、莫扎特的生平

尔夫岗·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是一位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世界级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萨尔兹堡的一个宫廷乐师的家庭,他三五岁便能弹琴创曲,小小年纪表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五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创作了小步舞曲,轰动了世人。1762-1763年间他最初的作品集问世,巡回演奏于维也纳、布鲁赛尔、巴黎、法兰克福和伦敦等艺术殿堂。1768年演出了具有音乐历程启示意义的首部歌剧《巴斯丁与巴丝蒂娜》,在维也纳收获了莫大的荣誉。其后在旅行、演出和学习过程中,莫扎特对于生活的体会更加深刻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让音乐对于生活的诠释更加广义和尽善尽美。后半期的人生,则是莫扎特生涯中最为贫困的九年,其在痛苦和磨难中倾情于歌剧,创作出《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难以超越的经典剧作。

二、莫扎特音乐风格与其现实生活的对照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形式的创作,不同形式有不同味道。通过对其音乐风格的了解可以加深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认知。

(一)年幼时畅快、温婉的风格

例如五岁创作的《小步舞曲》,就单纯地表述了生活的美好和更多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犹如曲中所现:含蓄、温文尔雅、绅士。因为少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孩子的眼中只有未来的美好,还没有经历成长的痛苦。

(二)创作巅峰时的风格

莫扎特二十二岁时为歌唱家奥古斯塔用当时流行的巴黎咏叹调创作了歌曲《见异思迁的鸟》和《我走进森林》。第一首歌生动优雅,表现出活泼;第二首则是充满了很强的戏剧性对比,音节变化丰富异常,被莫扎特写得像极了一首充满悲剧色彩的咏叹调。此时的1772年,莫扎特经历了音乐界鲁史和皮钦尼两派的混乱,工作上不如意,心情沮丧。同年其母亲病逝,对于他的打击是极重的。怀着忧郁的心情,在当时的大主教专制制度下,郁郁不得志,所以那个时期,他的音乐风格一面是愉悦欢快一面是悲情。把这种情绪以“大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聆听,能感受出音乐里的渴望自由、渴望解脱。

(三)诗意风格创作期的音乐

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作是莫扎特在1785年创作完成的《紫罗兰》,这首曲子充满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被公认为是当时诗歌与音乐跨域结合最完美的经典范本。这首曲子采用独立的钢琴伴奏,缓缓向世人叙述着曲子里的心声,讲述了紫罗兰的生活向往和不幸遭遇。乐曲如泣如诉,让人浮想联翩,感情亦随之而动,表达了对于爱情的一种纯真和谦逊。在莫扎特所属的80年代,他摆脱封建传统与自己所爱之人结了婚,当时没有固定的职业,创作灵感促使他忙于写作和演出,无暇顾及家庭。孩子们的夭折和妻子的重病给了他除物质之外的精神压力。这种磨难让他透不过气,他急需一片光明、恬静和轻松的地方,需要抚慰风暴中的灵魂,所以他用宁静、平静和色彩明亮的音符来慰藉音乐中的灵魂,来表现内心的强大。

(四)幽默风趣的风格

莫扎特用咏叹调创作出《警告》和《老妇人》等代表作,《警告》以糖果喻少女,让父亲把女儿藏好,风格诙谐幽默以影射当时社会风尚的败坏。后者则描写的是一位老妇人对年轻人的品头论足,旋律采用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颤音,惟妙惟肖、亦步亦趋地让人联想出一个说话的老夫人形象。还有后期带有宗教气质的《欢乐颂》和表现惜别的《离别之歌》都是此类风格。那个时代人们受启蒙思潮的影响对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平民地位得以提高,莫扎特生活的层面借由社会现象转变,音乐作品也变得丰富而细致。

三、结语

莫扎特的一生是动荡不安的。他所经历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感悟,缔造出唯美的、轻快的、欢跃的、乐观的曲调,挥洒在各个音乐篇章中。他还运用多种手法综合并用德、奥、意各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传统音乐,丰富了歌剧的内容,创造出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形式。正是他的人生造就了他的音乐,而他的音乐丰富了他的一生。

摘要:莫扎特最大的艺术贡献是为西洋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多样的基础,带给世人震撼的音乐享受,其音乐风格均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艺术家只有把音符和生活中的灵魂结合得恰当好处,才能体现其技艺的高超。

浅谈音乐与现实 篇3

既然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音乐是表达这种来自于实践的思想感情,它就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一定植根于客观现实之中,有它坚实的社会基础。本文试从以几个方面来探讨音乐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反映客观现实的。

一、音乐来自于现实。

每一门艺术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反映,但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材料的不同。艺术作品以物质材料和构成方法,决定着该门艺术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现实,这种反映具有同样的可能性、局限性和反映形式。文学采用的物质材料是文字、词汇;美术采用的物质材料是颜色、石块等;而音乐采用的物质材料则是乐音。它们各自具有小说、散文、诗歌;油画、版画、雕塑;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学通过语言能确切地描绘复杂的生活事件和情节,叙述人的情绪、情感等心理体验;美术通过色彩、线条、石块等手段再现现实中视觉可以感知的实在客体;音乐难以直接体现概念、判断、推论等抽象的概念性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声音的运动体现感性的,具体的感情内容以诉诸人的感情世界。表现作曲家在一定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复杂丰富的情感反应。通过音乐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把欣赏者带进为音乐的世界所构成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引起欣赏者情感的激动,或使他愤慨,或使他哀怨,或使他追求,或使他陶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声音和人类感情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前者是物理性的,后者则是心理性的,音乐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呢?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在时间中展示的。于润洋同志说:“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极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重调具有丰富变化、极富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重要的相似点正是二者能够沟通的桥梁。”(《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第30页)音乐正是利用这一共同性达到了表达人类情感的目的。

唯心主义美学家汉斯立克说:“音乐在自然界没有范本,它也说不出概念性的内容,我们只好用枯燥的术语,或诗意的虚构来叙述它。它的王国诚然不属于这个尘世。”(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40页)。在前面,我们肯定了音乐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精神交往的一种手段。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矿藏,不管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它都与客观现实紧密相连,它来自于现实,同时又反映着现实。因此,音乐并不是枯燥的术语所组成,也不是由诗意的虚构来叙述的,它的王国更不是“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反映着人的生活,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

现实生活中的哭泣、叹息、悲哀、愤怒、呼喊、喜悦等各种现象都是音乐赖以表现的生活原型。音乐正是以它的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表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反映。成为人们精神交往的一种手段。

汉斯立克说:“自然界没有奏鸣曲、序曲或回旋曲。”(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99页),我们说:“在自然界中没有小说体、散文体、报告文学;也没有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更没有油画、国画、水粉画。这些都是人们表达客观现实世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形式,是人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逻辑规律,表达了客观世界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各个不同方面。我们如果单就奏鸣曲、小说体,中国画本身而言,它们所给予我们的只是具体的逻辑规则,只是一种单纯的表现手法。自然界中存在着可以作为小说的内容的素材,却没有小说本身。它们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只有当这些形式赋予充实的内容时,它们才具生命,才能感染人,也才具有实际存在的价值。

二、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艺术的一切方面的特殊性都来自于音乐的物质材料,不了解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就不知道音乐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也就难以对音乐本身形成正确的认识。音乐的独特的物质材料决定了它反映现实的独特形式。音乐不象文学、美术那样可以表达具体、明确的事件、形象,而是通过乐音表现了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感受,是间接的反映着现实的。音乐艺术的表现范围中,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两种现象,即感官可以体察到实际运动过程和感官不能直接体察美观人类感情。它们通过能被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反映的某些特征,如客体的运动等没得到实现。在反映人类感情时,音乐和其它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它通过对伴随这种情感的表情运动的反映而反映出来,并且主要是通过具有音调性的人类口语,如对叹息、疑问、愤怒、兴奋等一系列表情运动的反映使我们感受到某种情感体验。音乐间接地、具体地、概括地反映着现实。

一部音乐作品的构思、主题性质,总是由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的基本观念和体验决定的,它们是这部作品的基础。但音乐作品却不能直接地表达这些概念、判断,以及其他逻辑思维过程。这是由音材料本身的非语义性,音乐反映现实的直接性,以及这些音结构的“客体”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造成的。作为听觉艺术,它不长于精确、逼真地勾画事物的具体的外部形态,但却能够鲜明、强烈地揭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特征,并进一步表现人的思想。

音乐可以表现感情、情绪、意志行为,却不能表现具有的观念(如果不同非音乐因素结合)。这是因为感情是在一定的表象、概念影响下产生的。构成作者心理生活的是整个思想现象和对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的感情反映。但在音乐中表现这些感情反映时并不去展示客体因素,音乐作品中的直接的客体是社会心理领域中的现象,它不象文学和造型艺术那样,首先提供的是客体,然后在这个客体基础上唤起读者,观众的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感情。而是通过音响结构提供感情的表现,在听众中引起联想,从而达到某种感情体验。因此,思想因素的表现比社会心理因素的表现要弱。在音乐作品中,如果不借助于伴随音乐作品并与之相综合的非音乐因素,那么,我们是不可能获得概念、判断、结论这类意义上的逻辑认识的。

所以,我们理解音乐时就不能象理解文学、美术作品那样,提出它所不能表达的要求,而是要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出发,站在音乐这门独特艺术的角度上来理解它。

三、音乐中的现实主义。

音乐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却不是机械的、具体的描写自然,音乐作品是人的产品,它所表达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同时它也是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当音乐中充满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和愿望的时候,它才显得美,也才能够感染听众,打动听众。

一个作曲家的整个思想对于他写什么,如何写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虽然他的思想体系并不直接体现在作品中,但依然对他的音乐作品有着影响,它直接地,然而非常明显地存在于作品中。一个仇恨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是写不出《社会主义好》的,这是由他的世界观决定的。音乐只有在深刻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反映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时,才会获得存在的价值,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反映现实,但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而是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现实本质的东西加以表现,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随着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审美标准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音乐作品从中产生的那个思想范围的感情反应。中世纪教会时代的音乐主要反映了宗教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和启盟运动时期则以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面貌,表达了人们生活的愿望和理想,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也带来了表达形式的不同。在中世纪,复调音乐占主要地位,弥撒以及其它宗教形式作为音乐创作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主调音乐占主导地位,产生了清唱剧、歌剧等形式;而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交响曲一类的器乐体裁又成为主要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它们本身又在不断地变化着。形式是随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音乐正是在这一个变化的过程得以不断的发展。

我们说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形式并不是内容的附庸,它具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音乐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光有好的内容,没有能恰当地表达内容的相应形式,不能算是一首好的作品。音乐中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离开形式、音乐的内容就无法表达,离开内容音乐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然,形式和内容之间并没有一条刻板的公式。不同的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内容。交响曲《长征》和大合唱从《长征组歌》都同样反映中国工农工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但它们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同样都采用了古典交响曲的创作原则,但由于感情表现及基本构思的不同,它们都各自表现了不同的内容。我们说形式相同,只是指一般的创作准则。事实上,在具体的形式上还是有区别的,这是由于作品表达的内容方向所决定的,但他们都必须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与统一。

我们追求形式的完美性,是为了更好表达内容。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才会显出音乐的美,反之就会削弱美的价值。音乐中现实义的态度应该是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

现实生活与爱情的价值观 篇4

人生凡事都不会一尘不变,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谁不能离开谁的,人的思维都是随着大脑的反应而时刻在发生变化的。

有人问我,这个世界是谁对我最重要,我的答案是——涵涵,他是我的儿子,虽然我知道他不可能陪着我一辈子,但是唯一让我永远都割舍不下的。

儿子在身边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吵闹,特别是在我工作的时候,一边做事,一边看着他,怕他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或者跑到马路上去;儿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整个人感觉特别的空虚,心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总是会纠心的痛。

清晨,突然被电话给吵醒,是一个友人打来的,她儿子被老公带到别的地方去了,而自己找不到,要我帮着打听一下他嫂子的电话,看知不知道儿子的下落,当我知道这件事后,飞快的起身跑去寻找,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母亲,看不到儿子的那种失落感和那种痛。

这一切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中经历过,才能切切实实的体会。

关于爱情,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只能是半梦半醒,早已过了那种醉生梦死的年龄吧,或许说经历过,让我彻底的看透也看穿了一切。

当他说爱你的时候,他是真的爱你,当他决定放弃你的时候,他也能二话不说的离开,让你不知所措。

什么是爱情?那只是浮华的人生之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一点奢侈品而已。

什么是真爱?并不是那个成天在你耳边说爱你的那个人,而是在生活中一点点的小事积累起来的,让感动的细节。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他不成天告诉你,他有多么多么的爱你,而是在你不尽意之间,把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你,为你着想,并不在乎你是否知道他的付出。

我曾经听过一首名为《下沙》的歌曲,里面的歌词写得很对,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深藏着一个人,或许是你的老公,或许是你的初恋,或许是经历之中给你最伤痛的那一个人,或许„„

某人曾经告诉过我“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才是真”,话虽如此,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的洒脱。

都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改变人的一切,可是,现实中,总是会无意中把现在的人和某人对比,当你身体不舒服的那几天,你把那些脏东西放在盆里叫你身边的那个人去洗,他不愿意,你就会想起某人,他在你不说的情况下自觉的帮你把那些东西洗的一尘不染;当他睡着的时候,你有事想要他帮你去办,他及不情愿的时候,你会想起某人,他只

需要你的一个眼神,就能把你想要办的事情处理干净;当你早上还没起床的时候,某人就会把早餐送到你的房间轻声地对你说:“小懒虫,快起来吃了再睡吧。”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某人会抱着你,静静的静静的抱着你,什么话也不说,等你的内心渐渐的安定下来;当你习惯性的吃完后把碗丢在一边,习惯性的每天等他帮你把洗澡水放好后叫你去洗澡„„,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足够让你感动。

现实中的某些原因往往会不期而遇,不一定所有相爱的人就一定能在一起,当你知道你跟某人只是由两条平行线变成交叉线而不能变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你会想尽一切办法的离开他,也会想到随便去找个人结婚,过着自己的生活把某人忘记,把自己和某人弄得遍体鳞伤,然后给他一个潇洒的微笑,让他看不出你眼里其实还含着光,挥挥手,相忘于江湖。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越想忘记就越容易想起,谁都不知道自己比任何人都痛苦。

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注定是完蛋的,表面上是夫妻,当他碰着你的时候,你会感觉恶心、厌恶,那种感觉无法体会。

当你身边继续出现想跟你在一起的人,你总会感觉他不够爱你。爱情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而已,有,会让你尝尽生活的中的五味;没有,生活还是必须过。

不要指望谁会爱你一辈子,对你一生不变,那是些虚无的谎言,爱过之后只是一种责任,对你负责就会压抑着自己跟你继续走下去,没有责任就会跟你分手或者离婚,自己继续经过下站,去寻求另一个目标。

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技巧 篇5

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等)和非语言(肢体语言)。沟通是相互的,不仅要懂得说话的技巧还要学会倾听。沟通技巧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处不在。

我曾经听过很多的寓言故事让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沟通方面的知识技巧。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寓言启示:有效沟通是企我们个人在社会生活经常需要遇到的基本问题。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真正的沟通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别人的建议,不管是好是坏,不要一棒子打死,要自己去体会对方所说的是真还是假,是真诚还是虚伪。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吗?”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你走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这时,老头动心了。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启示:虽然这个故事不尽真实,存在许多令人疑窦之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沟通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心里认定了这件对双方都有好处,才能获得对方的配合,取得沟通的成功。而且认定了这一点后,还要不屈不挠,不怕拒绝,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沟通是个很大的课题,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

一天一位老太太拎着篮子去楼下的菜市场买水果。她来到第一个小贩的水果摊前问道:“这李子怎么样?”“我的李子又大又甜,特别好吃。”小贩回答。老太太摇了摇头没有买。她向另外一个小贩走去问道:“你的李子好吃吗?”“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各种各样的李子都有。您要什么样的李子?”“我要买酸一点儿的。”“我这篮李子酸得咬一口就流口水,您要多少?”“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李子继续在市场中逛,又看到一个小贩的摊上也有李子,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小贩:“你的李子多少钱一斤?”“您好,您问哪种李子?”“我要酸一点儿的。”“别人买李子都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要酸的李子呢?”“我儿媳妇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老太太,您对儿媳妇真体贴,她想吃酸的,说明她一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您要多少?”“我再来一斤吧。”老太太被小贩说得很高兴,便又买了一斤。小贩一边称李子一边继续问:“您知道孕妇最需要什么营养吗?”“不知道。”“孕妇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您知道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吗?”“不清楚。”“猕猴桃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天天吃猕猴桃,她一高兴,说不定能一下给您生出一对双胞胎。”“是吗?好啊,那我就再来一斤猕猴桃。”“您人真好,谁摊上您这样的婆婆,一定有福气。”小贩开始给老太太称猕猴桃,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儿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批发市场找新鲜的批发来的,您媳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行。”老太太被小贩说得高兴,提了水果边付账边应承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摊主做生意很有技巧,通过和老太太的交流,了解老太太的需求,并给予意见,拉到了一位长期顾客。

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我一个人去学校报到,我向一位看起来年级很大的老奶奶问去寝室的路,结果老奶奶很生气,都不搭理我。后来我从而另一位同学那儿得知她不喜欢人家叫她老奶奶。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称呼也是至关重要的,称呼不对,就很不利于彼此的交流沟通。

有时候说话不要太直白,应该委婉,替对方留一点余地。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忘了把作业用邮件发给我,我没有直接问他是不是忘记发了,而是这样问的:老师你发的邮件我没收到,你能不能再发一次。这样给了对方余地,不至于让对方觉得尴尬。

高中音乐《音乐与生活》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高中音乐《音乐与生活》,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音乐与生活》是今年高中课改音乐鉴赏教材广东版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生命之歌”、“情感之声”、“生活之音”、“自然之韵”四部分组成。单元中选择的音乐内容充分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生活之音”是本单元的第3节。

本节课承接了“生命之歌”中论证的“人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陪伴着人生,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贯穿了“情感之声”中展现的“音乐是人内心世界(情感、意志、欲望)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与宣泄,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来源于情感的力量”,所以,“生活之音”中选择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并始终伴随人类各种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能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进而激发学生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愿望。

本节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鉴赏作品都是运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产劳动场景、活动为素材创作出来的精品佳作。

2、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感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演唱的形式,了解钢琴组曲、合唱组曲和标题音乐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记录《打字机》、《盖邮戳》音乐的节奏;能够熟悉模唱《钟》、《赶摆路上》的音乐主题;能够从《永恒的水》观赏中得到启发,并积极参与尝试创作一首“纸乐”。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得到和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能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能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的朴素哲理。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表现上都是“善于听不愿说”,在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方面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作品鉴赏让学生感知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会两者相融共通的联系;感受音乐表现艺术的魅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作出一定的评价;尝试自行创作一首“纸乐”。

二、说教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要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同时,也要紧紧围绕音乐鉴赏的本质,不能流于欣赏的简单的感性认知。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方法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真正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符合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

为此,我拟定了调查法、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法、联想法、想象法、演示法等授课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我再细说。

三、说学法: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参与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时,能够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运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建立一定的音乐思维空间,爱护并鼓励学生保留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其二、通过对比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其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做到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懂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过程。

音乐与现实生活 篇7

一、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 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 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自学成才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 而生活是广阔的, 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堂上或者干脆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叶圣陶老先生认为:“大可不必, 语文教育要有凭介, 这凭介就是教材, 要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时,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 让教学贴近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 去诠释生活的经验, 去解读语文材料, 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实现与文体的对话, 并真正受到启迪。

1. 尽情表演, 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 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 尝试实践, 体验生活。

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展现课文内容,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 去体验生活, 去感悟生活, 加深感受。

二、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连着课堂, 一头连着生活。两头热, 两头相连,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 脱离生活, 是走死胡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关起门来搞应试的典型。对此, 叶老给予了无情批判, 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 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 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 有用处没有用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只要做个有心人, 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1. 从生活中学习识字。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新月异, 媒体日益丰富, 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 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 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当领着可爱的孩子逛街、散步时, 你可以随机教给孩子一些生字;当坐在家里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 也会有很多需要你适时教给孩子的文字, 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 去山南海北旅游, 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环境和识字的资源。这样, 慢慢地, 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 还会养成一个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2. 从生活中学习表达。

案例一关于造句。教师让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

案例二关于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 写的内容详细, 描述很精彩。

三、教师的思想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我们还得回到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来说。在第一则里, 老师批评了第一个学生, 对第二个学生大加赞扬, 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很显然, 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 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 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 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 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试想, 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 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第二则, 老师对描写蚂蚁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 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更何况, 上学路上, 你居然还这样贪玩。”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上学路上, 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 想自己所想,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 耳朵亲自听到的, 为什么要否定孩子说真话的行为, 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 要想真正地让生活走进语文, 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准确。正确的导向是, 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 描述生活, 让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活, 甚至去改造生活, 创新生活。

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与写作 篇8

一、对“现实生活”的界定

对当下的生存常态,命之为“现实生活”,这不难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活生生地生存于当下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时代。这一点所有人都应该可以达成共识。而过去的岁月以及未来还未真切体味过的日子,人们多少有点怀疑它的真实性,于是否认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也是常理。但我要说明的是昔日的岁月中的生活也曾是那个时代的人所真切而真实地经历过的现实,那不也是“现实生活”吗?同理,幻想中的日子不也是我们将来可能真切而真实地感受的现实,那不也是“现实生活”吗?

这不是在简单地玩味时态的小把戏,如果一个写作者没有如此的胸襟和气度,那他(她)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狭隘主义者,或者叫做地地道道的“生活盲人”。

二、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有一句话很俗,“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它道出了真理。写作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无根之木和空中楼阁,一切想象和联想的前提必定是鲜活的生活现实。所谓浪漫主义的写作其依据也必定是现实主义的,这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白日梦”的解说如出一辙。梦境的构造必定有一定的现实生存场景的片段,完全凭空造出的梦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有也是人的下意识在梦中的想象和联想,而之前的梦,难道可以横空出世吗?于是我们看见李白的许多作品,虽被冠以浪漫主义的伟名却都可以从中找到对现实的观照,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三、立足现实方能写出杰出篇章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言以蔽之,立足于现实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和升华作品的不二法门。

历数中国的文学之路,中国古代实现主义的发轫之作,几千年前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集大成者《诗经》。不管“赋、比、兴”手法,暂论“风、雅、颂”题材,数量最多、成就卓著的还是“风”,十五国风即为民歌总集。里面充溢了奴隶们的哀嚎以及血与泪的控诉,也布满了痴男怨女们相思的眼中红血丝,更记录了那段时光现实生存的一切人类活动。

有人会说不立足现实也能写出华章,我不否认这一点,天才文人单凭华丽辞藻足可博得高官厚禄,一身荣耀。如同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乌有赋》等。但从数量上来讲,谁又能否认现实主义的杰出和超乎寻常呢?

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教学生观照生活、进行写作

1.重视重大历史事件的辐射效应

生活的本质应是平淡,但平淡的生活亦有不平凡之处。尤其对一些在国家、民族,甚至人类文明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写作者应抱以十二分的热忱去对待。

拿秦汉之际之历史为例。秦统一中国,六国灭亡,然后楚汉四年相争,真可谓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乱世之中方显英雄本色。那个时代涌现了多少豪杰,发生了多少大事件以致为我们的汉语贡献了不少成语。对秦统一前后的历史事件,最先围观的当属西汉之人,贾谊《过秦论》为同时代文人之最,而后千百年,文人继续围观,唐有章碣《焚书坑》,宋有苏老泉《六国论》,其子苏辙也有《六国论》。对一代霸王项羽,唐有杜牧《望乌江亭》、于季子《咏项羽》,宋有王安石《乌江亭》……

中国的历史久远深邃,但学生应该多读史书,从历史中,从那一种消失了的“现实”中去探索历史真相,感悟人文情怀以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人文观、人生观。用我之眼观历史,用我之心悟历史,用我之笔写华章。

2.重视当下现实事件的轰动效应

历史毕竟虚空,因为那是往事。当下最重要,因为人人活在当下。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提法已经属于上个世纪了,这个世纪更不必说了。资讯方式多样:手机、电视、各种电子阅读;QQ、MSN、脸谱、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层出不穷,人们享受着时代迅捷发展带来的便利。前一分钟发生的事情,后一分钟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就可以从手机上获悉,且图文并茂。新闻上无数贪官落马皆因网民曝光、人肉搜索促成,我们不得不感叹啊!我们不能让学生当一般的网民,应该引导其关注当下重大新闻,用纸笔锤炼出自己思想的火花。

3.重视未来现实的多元性和前瞻性

我们活在当下现实,既可以回顾历史现实,又可以前瞻未来的现实。未来未知,于是具有多元的可能,丰富的可能。我们不该嘲笑任何人对美妙未来的遐想,无数现存的事实都是前人天马行空的超前想象所致。

未知并不代表无知、愚蠢。未来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具有前瞻性,让学生用笔描绘自己心灵中未来世界的蓝图,同样达到了观照生活、提高写作的能力的目的。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一生都应该专注的事情。而“书呆子”式的人物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想培养出的对象,只有观照三种时态下的现实生活,写作才有生命的源泉,才有不竭的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王光明.诗歌底层写作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探索.语文建设,2010(10).

音乐与生活作文 篇9

不知不觉,我已走过13个春秋、当我累了,再回首眺望这些年走过的足迹时,却发现的人生,原来是他们在我的背后一直支持着我。而如今,我已渐渐长大,而他们也越来越不能再跟上我向前的步伐,只能在远方,远远地关注着我。

岁月的轮回不曾停止转动过,而生活白了他们的青丝,衰了他们的容颜,所做的一切却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笑容更加明媚,让我们拥有如海般湛蓝的生活,让我们不再尝试汹涌的忧伤,杂多的烦恼,而他们就像一件不会熄灭的路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在静静的岁月中损耗他们的精度!

是他们,我们的父母,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也曾偶尔间感受到了夏风,回忆着,思考着,任思绪飞扬。记忆中的里子一次又一次被我打开,人间的书本还未注上页码。你们的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色彩填补住了一片空白。记忆被时间分割,青春的零碎记忆,是有关于你我彼岸花的承诺;还记得一个又一个夜晚,你我你我一起打灯复习的情景;还记得体育课上,咱俩天真的笑声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沉寂;还记得被老师批时,你个人揽下所有的错,一个被老师批的狗血淋头,却出来笑着对我说:没事。还记得那一次分离,咱们许下承诺,一次还会再相见,那时你我要重返这里,一起大声朗读那些无语的日记。我们还要装上满带的糖果,吃上个天荒地老也在所不辞。那是我们是叛逆,是疯狂,但却让我们收获了那些美丽的的记忆。那些逝去的时光我们不会叹息!

是他们,那些可爱的,死党们,遇见你们,是我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事。因为你们,我人生的标点永远都只会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音乐与生活作文800字 篇10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吧,爱让生活更美好。

每年都会有很多贫困儿童因吃不饱,穿不暖而病倒,在小学时,我们每年都有一两次捐款活动,让我们捐书,捐衣服,筹款等,我们每人都很乐意,因为帮助了别人,让他人也感受到爱我们才会更开心。那是我们初次感受到爱的美好时候。

这个是我们给别人的爱,或许还没有什么说服力,那么就谈谈我感受到他人给予的爱的事情吧。那也是在小学,夏秋之间,天气多变,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刚上完最后一节课,老师说快下雨了,就不再多说,让我们快回去,免得被淋湿。同学们看向外面——黑压压的云,似乎要掉下来,外面很黑,让人感觉有种阴森恐怖之感,再看看班上同学,一个个反映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收拾好书包,准备着逃往家中。三分钟之后,我们已出了校门。我快步走向车站,但是仍不及雨的速度。伴着一声声沉闷的雷鸣,倾盆的大雨打在了头上,地上。雨声,脚步声,人们的喊叫声,交织成一片。本就拥挤的街道变得水泄不通,我想:离车站这么远,先回学校吧,但学校应该关门了吧,去看看。到了学校门口,果然如我所料大门紧闭,我只好在学校边的文具店的房檐下走。我彻底放弃了。但这时,一位老板娘拉住我,说:“同学,你怎么还没回去呀?先在我店里坐坐吧,淋湿了会感冒的。”我本想拒绝,但看着外面那么黑,不禁打了个寒颤,便谢了她,坐在文具店里,看着外面的大雨。

这时,她拿着手机递给我,让我给家里打个电话,好让家人放心。我才看清她的样子,一头卷发,黑白相间,看上去五十多了。对家里解释了后,我便坐在那儿,等待雨过天晴。不时望望她,她每次都微笑着,让我安心。

“同学……同学,有事吗?”老板娘拍拍我,我才发现,自己竟站在人家店门口,忙对那个老板娘说:“不好意思。”她似乎认出了我,说:“同学,你上次没感冒吧。”她竟然还记得!我说:“没,上次谢谢您。”她像个小孩似的竟害羞了。

浅议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实生活教育;关系

“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现实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现实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小学语文

阅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意义

首先,语言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而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其次,倡导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三,倡导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避免阅读材料与学生实际脱节。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问答为主线,学生只是机械地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行走”,人为地割裂了日常生活与阅读材料的联系。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假使两者脱节,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形成障碍。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得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措施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听众和看客,那么怎么才能让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实现双向互动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与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构成文本的因素有四:作品、作者、世界(自然、生活)、读者。文本,都是作者的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文字。而作为读者的学生是具体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相同文本的体验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使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活力动态。文本不再是简单的认识物,而是蕴涵生活意义的生命体。

(二)借助媒体技术展示生活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象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从而优化学习过程。

(1)生活补白,丰盈体验。

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作为能看到缤纷世界的学生,很难了解盲人的内心感受,因此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盲童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在拓展延伸环节,还播放了一段聋哑残疾人舞蹈表演《千手观音》的录象,学生看了这段精彩的表演,无不深受感动。通过补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现代媒体补白的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弥补了绝大多数学生生活体验上的空白,使学生有了间接的生活体验,拉近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优化了学习过程。

(2)再现生活,重温体验。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阅读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文本为蓝本,还原生活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是师生在特定的课堂中对于某个文本的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所提升。而我们认识的阅读教学、文本只是一个用来借助的材料,文本应该转化整合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虚拟生活场景中,师生一起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加深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交流中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建筑工程估价作业答案下一篇:讲政治守规矩严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