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责任演讲稿

2024-09-26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共5篇)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 篇1

一、精神世界与教师的精神世界

人的世界是精神化的世界,精神化的世界是作为主体的人身在其中并亲历着的世界。亲历意味着“我思”与“我行”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我与对象化了的外界“物我二分”的静态结果。精神世界千差万别的丰富性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人的差异性取决于人的精神属性而非人的物质属性。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个体之人占有精神本质的过程”[1],这种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精神性特征。精神元素构成了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涉及人的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是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同时发生、共同推进的主客观基础。精神世界是意义负载的,它不是既成的世界,而意义是人在认识世界及自身、变革世界及自身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因此,精神世界是个人生命意义的源泉[2]。精神世界既可以被理解为人开展认识活动的环境和对象,也可以被理解为人认识活动的方式和成果,两种精神世界从不同层面体现着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客观精神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统一,是教师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包含了教师的所作所为,也包含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从生活空间不同来划分,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着包括教师家庭生活在内的私人的精神生活、包括教师学校生活在内的职业的精神生活与包括教师娱乐生活在内的社交的精神生活,这三种精神生活从不同的维度展现出教师的生命图景。这三种精神生活构成的精神世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教师的行动有机统一起来的连续体。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精神存在具有“三重境界”:即以追求愉悦为旨趣的审美生活、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生活、以宗教(基督教)伦理为归宿的信仰生活,而且他认为“审美生活如果不能转化为基督教信仰就会处于绝望之中”。[3]

从人的现实性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精神世界实质上包含了审美、德性、信仰等各个层面,但是各个层面虽有内容之分,却无高下之别,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以上诸多层面,各个层面无差别地融入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与社交的精神生活。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日常审美、个体品德、生活理性、个人追求等精神要素;职业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美育观念、职业道德、职场理性与职业理想等相关内容;社交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公众审美、社会公德、交往理性与意识形态等复杂层面。教师私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出较多的个性倾向,社交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反映了教师的社会性,而教师的职业精神世界介于前两者之间。各种精神层面与各种精神世界,共同形成了教师精神世界的圆融统一,构成了教师完整的精神生活。

二、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教师的“生活世界”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没有“生活世界”的精神是虚无的,没有精神的“生活世界”是空洞的。生活世界在本质上也是精神化的,人类通过实践将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过程就是自在世界的全面精神化,而统一的结果是自在世界变成了属人的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奴仆,人无须用理性的虚构来束缚自己的本性,也不能用物质的攫取来说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4]然而理念总是与现实生活有出入的,现实中对教师精神世界的关怀是缺失的。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即教师的被动生存、工具化生存、边缘化生存。

1 . 对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被动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私人性常常被忽略,私人性被忽略的后果就是教师作为“人的完整形象”被消解[4]。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成为了教师的“名片”,而教师则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在家是教师,在社会上还是教师,一辈子只能做教师。这种“公私不分”的现象既是传统社会的流弊,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一方面,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公众将牺牲精神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师德”优先考虑,使教师的私人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教师的“无私”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致使教师的私人空间受到无限制地挤压。这不但影响了教师正常的私人生活,而且使公众对教师形成了不合理的角色期望,教师总是处于一种“被期望”的被动状态。另一方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使教师的个性和自主性受到抑制,教师个体趋向同质化,单个的教师被抽象为“众人”。然而,“众人具有一种惯常的属性,即虚幻性,而虚幻性决定众人的无人称性、世俗性和虚假性,由此,众人淹没了个人,人成为匿名的、抽象性的、非个人性的、无悔过感的和无责任感的人。”[1]教师变成了一种角色化的存在,他们不是被理解为一个作为“人”的教师,而是被理解为一个是“教师”的人[5]。

一方面, 对教师片面的角色期望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有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呈亚健康状态,并患有不同类型的职业病[6]。有的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生活。如,某教师的儿子犯罪判刑,教师去探监,儿子不肯出来见面,带话说:“你不是有许多‘儿子’在北大清华吗?你去看他们吧。可他们会有几个认识你?”[7]这既是教师个人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形成专门为教师提供精神福利的机制,教师的第三生活空间非常狭窄。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教师的物质待遇相对地提高了,然而教师的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教师依然是“精神生活的贫困者”。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了教师身上,教师陷入各种理念、口号、规定的重重围困之中,丧失了自己的实践话语权。这固然是社会缺乏理性的表现,但也与教师自身理论自觉的缺失有关。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审视和把握社会舆论的意义,对之作出合理的判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牵制。总之,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公众对教师不正确的角色期待,改变教师的被动生存现状,教师精神生活的品质很难提升。

2.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师工具化的生存

马克思认为,如果个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一种“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那么这就是一种“自我异化”。与此相对应的,还存在着一种“物的异化”,就是人“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8],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工作才能生存,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而当下的许多教师,就表现出这样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不但教师自身被异化为手段和工具,变成了提高升学率和创造绩效的工具,而且,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他所从事的职业变成了禁锢他自身发展的阻力。过于强调教师的工具价值,就使教师的本体价值受到抑制甚至被抹杀。如果教师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了无道德价值的贡献[9]。

人是作为整体而生活着的,但是现代社会却把每个人的生活分隔成多种片段,每个片段都有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模式。所以个人所经历的是这些互为区分的片段,而不是生活的统一体[10]。在现代学校僵化的管理体制之下,教师缺乏人身自由,他们的行动完全被“时间”精确地裁剪成了“碎片”。在标准的行动纲领的规约下,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主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失去了自主权。自主性的丧失,使教师不能自觉地去思索生命、反思教育。人是意义的存在者,人的行动具有意义的趋向性,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自愿地承担那些对自己缺乏意义的事情。一旦教育对教师失去了意义,教育就变成了外在于教师自身的活动,而教师也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谋生的工具。对教师而言,教育不再是一种“应该”(ought to)追求的事业,而是一种“不得不”(have to)应付的差事,教师只有通过从事教学活动,或者只有确保自己作为教师的时候,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对教师生存缺乏价值理性的观照,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进而对学生主体性的提高造成阻滞。

3.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使教师陷入了边缘化生存的窘境

教师不能从生存的意义出发,去关怀和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致使教师的心灵成了精神的荒岛。教师在自己的世界中“在场”,却没有与自己的精神“相遇”,也没有与学生的精神“相遇”。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或者相互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没有实现精神的交流与共鸣。因此,有教师感慨道:“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恋爱,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最后却只感动了自己……”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教师与学生对彼此的精神世界缺乏深切关怀所致,并导致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淡漠和疏离,最终使师生交往变成了一种交易行为,而师生关系则变成了买卖关系。在这场交易中,教师是雇员,学生是顾客,学校只是一个购物中心或市场。在这场交易中,交易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以知识作为媒介与对方进行“交往”。而这种交往是“单子式”的,教师与学生各自为营,学生既不能进到教师的圈子里,教师也不能进入到学生的圈子里。而教育和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不再是一种内在的生命需要,而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义务。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师聘任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非升即走”的办法,这种规定在相当程度上侵害了教师的生存权益,也使教师成了教育场域中的边缘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工”。如此一来,教师成了“学校企业”中被管理的对象,不但人身自由受限,思想也难以独立。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和娱乐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可是教师却被繁重的工作任务放逐到这种权利之外,以至于教师“只有‘生’(指职业、工作),没有‘活’(指生活质量、闲暇)”[11]。

三、精神世界的关怀: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

人活着就要承担责任,无论是个体责任还是群体责任,都具有精神规定性。教育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精神化存在,离开了教育,人就不能成为文明人,但是离开了人,教育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教育有许多具体的目的,但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12]。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关怀的终极目标,只关怀学生而不关怀教师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失谐的教育。然而对教师的关怀,主要是对其精神世界的普遍关怀,因为教师的个体成长主要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包括了教师身心状态的调试能力和心智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使教师生存变成了缺乏自主性的被动生存、缺乏主体性的异化生存、缺乏精神性的边缘化生存。这些不合理的生存方式阻碍了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消除这种阻碍,需要对教师精神世界给予关怀,而这种关怀不单纯是某个个体或团体的责任,更是教师自身的责任。因为对教师来说,自己是自我精神世界最可靠的关怀者,也是最有效的关怀者。

1.教师自身成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者,具有现实性和可靠性

教师是自己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有能力关怀自身的关怀者。从教师的社交关系来看,能够成为教师关怀者的人群包括学生、学校领导、社会公众以及家庭成员等重要他人。公众作为一种与教师没有“直接接触”的群体,不可能对教师产生广泛的精神关怀。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增加,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商业化的管理倾向,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所有教师的成长问题,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也就受到了质疑。而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世界中与教师“直接接触”机会最多的群体,是否具备对教师的关怀能力呢?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是可能实现的,但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关怀教师的精神世界呢?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和社交的精神生活,而这三重意义的生活又各自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同并非每个教师的家庭成员都能够关怀到教师的职业生活,都能理解并关怀到教师的社交生活,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和关怀到教师的私人生活世界。而且,学生并不能对教师形成有效的关怀,因为一般来说,学生的条件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储备都不及教师的多。那么,教师只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关怀自己,从自身出发寻求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因此,教师自己成为自己的关怀者,既是可能性的选择,也是必然性的选择。

2.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个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他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前四种为比较低级的“缺失需要”,一旦被满足,需要的强度就会降低;而后三种属于比较高级的“成长需要”,其强度反而会随着满足而增强[13]。因而成长是不断被加强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成长就是一个自身需要自给自足、不断追求新的自我实现的连续过程。教师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增进了教师对自身的认识,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反思和改进自己,调整自身的路向,整合自己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自身需要的满足使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进一步地自我实现与成长。

3.教师精神世界自我关怀的责任构成了教师自我成长责任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提出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不仅意味着教师应当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建构怀有责任感,而且对之充满期待。教师自我成长责任的自我承担,是以个人自觉自愿的理想追求为基础的,而这种理想追求是精神化了的价值趋向,它对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具有奠基性。教师只有对自身的成长怀有责任感、关心自己的成长时,他才会去关怀他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14]。教师的成长主要是精神上的成长,而只有关怀精神,精神才会成长,同时,只有精神的自我关怀才是一种现实的关怀、可靠的关怀、有效的关怀。因此,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就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责任。

“人是与成为他自己这一任务密不可分的自我。”[15]而教师反身自观的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正是与成为他自身紧密相联系的。只要人的身体处在行动状态,处于认识与实践的状态,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像河流一样,不断地流淌、生成、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精神世界是一个未成的世界,人也是未成为他自己的人。也就是说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他自己,因为成为他自己即意味着发展与成长的终结。精神世界的生成与自我成长责任的生成具有内在一致性,他们都是统摄于教师全部生命活动之下的。教师的自我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精神世界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寻求自身存在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精神的关怀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自觉,使教师主动承担起发展自身的责任,而教师也是在承担自身发展责任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

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样态,既不能超脱于教师的整个精神世界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完全地融合教师的整个精神世界,一种合理的状态就是教师在他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承担生活的角色,在教育世界里扮演教师角色,在自身的精神世界里成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创建者。教师的这三种不同角色包括教师的生命过程与生存状态。教师对精神世界的追寻与关怀,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是教师对自身需要的一种积极的关切和回应。当教师主动地关怀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其自我成长就变成了一种行动的自觉自为,而这种行动的自觉自为不再是强制状态下的责任胁迫,而是责任的自发生成。

摘要:精神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既是类意义上的全体人类的共同特征,也是构成生存主体个体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和社交的精神生活。对教师精神世界缺乏关怀与理解,导致了教师的被动生存、工具化生存与边缘化生存。教师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怀,具有现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同时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构成了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

关键词:精神世界,自我关怀,成长,责任,生存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加工制造教学部2015级焊接技术应用班班的学生,旦真平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与成长同行》。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成绩平平,甚至还常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周围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责任感。相反,另一些人并无过人之处,但做事目标明确,坚毅果断,善于独立思考,学业有成,周围的人也很信任他,具有良好的信誉,分析原因也很简单:对人、对事、对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可见,培养责任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

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已经上课几分钟了,总有几位同学还在忙着翻书桌、倒书包最终还是找不到课本与作业本,但这些都是缺乏责任心的突出表现。

责任心是我们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但最重要的通过多种形式自我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学会独立,有责任心,说话、做事要对自己负责,要对父母负责,要对社会负责。此外身为福源小学的学子,更有着自己的特定责任——学习与做人。让我们时刻牢记: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是我的责任。我们应该刻苦学习,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遵守秩序是我的责任。我们应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安静,不在课间追逐打闹。卫生保洁我的责任。我们应该做好每一回值日,不随地乱扔垃圾;诚实守信,是我的责任。我们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勤俭节约是我的责任。我们不应该让洗手间的水长流,让教室内的长明;爱护公物我的责任。我们不应该故意损坏教室的门窗和走廊过道的电灯开关;尊敬师长是我的责任。我们应该关怀每一个家人,对老师彬彬有礼。尊重别人的劳动我的责任。我们不应该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对老师知识的讲解表现得无动于衷;团结友爱是我的责任。同学之间应该谦让,不因一点小事而拳头相向┅┅

老师们、同学们,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师生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我们才会热爱校园,关注校园;有了责任感,我们才会爱护校园,美化校园,有了责任感,我们才会融入校园,发展校园。

我相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在爱与责任中感知成长 篇3

作为一部“关注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话题大剧,在剧中,观众不仅能看到时下社会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更能切身感受到虎妈猫爸为人父母的奔波与辛苦,引发诸多共鸣。而随着剧情的展开,各种教育理念下孩子的成长现状,以及虎妈猫爸不断学习与完善着的教育观,都在向观众展示着“孩子教育”的种种可能,让观众能更切合实际地选择适宜的教育观。剧中轻喜剧的风格,将教育与职场以及双方父母亲友圈全部搅合在一起,把幼升小、择校、学区房、走后门、教育风格、孩子理想培养等等各种闹心事儿,轻重缓急各不同的、非常接地气的让观众觉得这些都不是戏,而是大家共同的现实。

赵薇与佟大为在剧中饰演一对略显“奇葩”的夫妻,他们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于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的关键词是“成功”,而佟大为饰演的猫爸罗素的关键词是“快乐”。在全家去郊区一位朋友家做客时,茜茜的一系列表现闹出许多不快,毕胜男发现女儿不仅娇惯的不成样子,而且身无一技之长。这位女强人终于开始着急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尝试将女儿带回自己身边,纠正各种坏毛病,并且为了茜茜的未来绞尽脑汁。在这一过程中,这位虎妈和猫咪般温顺的丈夫以及两边的家人不可避免发生着碰撞。

女主人公毕胜男是一个对女儿期望值过高,而过度要求女儿的狠角色,堪称标准的中国虎妈,严厉之風令人敬而远之。但爱女心切,育女心诚的种种行为虽有极端、暴戾的倾向,却也引发着强烈共鸣。剧集开场不久,就有一幕因女儿不听话,毕胜男强行拉扯女儿的粗鲁行为。当时,其婆婆大声呼救“如果你把她双臂拉脱臼怎么办?!”以示抗议,但毕胜男打定主意要自己管教这个被娇宠奢惯多年的小千金,力图在一时半会中祛除寄生孩子身上多年的公主病。如此强硬的育女态度,不仅令剧中的公婆心生恐怖,也会让观众心有余悸,自省之心也徐徐而来。

男主人公就显得理智了很多,其实他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因为孩子的妈妈是毕胜男。罗素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给女儿太大的成长压力,虽说自己父母带孩子五年,让其变成一个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小姑娘的结果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不过他从未表现出如毕胜男那样的焦虑。他始终相信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情,加减乘除诗词古文现在不会,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不要说这个理智的爸爸对女儿的成长没有规划,他的规划是最高级的坚守,事业可以拼搏,可是想快乐却非易事。

罗素的角色对于当下的年轻父母来讲,也有着不少积极的正面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讲,他的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倾听者,去尊重女儿的选择,这对于当下匆匆忙忙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当下人来讲,有着较强的教化意义。作为奶爸,精英式教育看起来诱人,但倘若跑得太快,反而对孩子是阻碍。同时,罗素在逐渐教育女儿的路上,也学会体谅与理解妻子毕胜男的选择,没有一味的用争吵来解决育儿难题,而是选择共同面对,这也体现了他个人的优秀素质。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 篇4

一、“从我做起”——培养自我责任感

小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最终取决于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 所以我们十分强调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注重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责任感,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 磨炼自己。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学校小主人”活动, 将班级、学校管理中的物和事, 通过组织学生, 把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每个人的头上,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事管, 人人有人管, 人人有管人”。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结合, 提高了学生对班级、学校管理的参与度, 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和责任, 进而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竞争与合作”——培养集体责任感

没有竞争, 集体就没有活力。竞争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动力, 又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的各项活动, 参与到竞争的行列中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小能手”竞选活动、“优秀学生、好学生”评比活动……这一系列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 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学生。同时, 这些实践活动更为全体学生提供了竞争机会, 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们在体验中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进步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当他们听着一声声的夸奖, 拿着一张张的奖状, 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 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校以我为荣”“班级以我为荣”。

竞争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心, 活跃了集体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现代社会更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 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更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在活动中既要鼓励个人的创造发挥, 也要强调集体协作, 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树立心中有集体的观念。如我校开展了创建“文明班级”活动, 各班为学生开设了班级图书管理岗、环保卫士岗等岗位, 让每位学生都有为班级出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学生们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体验到了我和班级、学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活动中他们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了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

三、“小鬼当家”——培养家庭责任感

如今, 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亮明珠”,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有些父母爱替孩子作一切选择, 甚至于把孩子应负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事事包办代替。于是“孩子要学习, 父母前边挤”的现象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大景观, 正是这种无原则的迁就, 导致了孩子责任感的淡薄, 试想, 对于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来说, 很难想象他会自觉认真地做事, 更不用说要勇于创新了。因此, 通过家庭进行生活体验, 培养责任感很有必要, 也很关键。

为此, 我校开展了“小鬼当家”“自己的事自己做”等活动, 要求学生在家帮忙做一些适当的家务活, 如洗袜子、整理房间、拖地、洗碗等, 同时还要学会照顾老人等……各班还举行了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题的班会,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辛苦, 同时学会了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 减轻负担, 学会生活自理, 培养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意识。

四、“参与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对学生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就是社会教育, 所以,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 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 促进责任感的深化。为此, 学校应将责任感教育向社会延伸,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种角色, 从而获得一种经验, 明白一个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使学生生活于社会中, 成长于社会中。

例如, 我校有意识地组建“雏鹰小队”,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走向社会, 开展了丰富的社会活动, 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绿色卫士行动”的活动中, 学生为保护环境而出谋划策, 他们考察了塘川的河水污染情况, 写下了一篇篇的环保日记, 并以《还我清清小河》为题, 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书, 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责任感。此外, “红领巾小组”“文明生小组”“自强小组”等都开展了丰富的社会活动, 促使责任感的培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 学会了有意识地关心社会。

总之,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有效性绝不单纯是学校教育所能奏效的, 我们必须进行综合研究, 整体实施, 高度重视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为造就新一代合格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英.少儿责任感的培养[J].少年儿童研究, 1997 (6) .

[2]李忠燕.儿童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教师, 2001 (35) .

[3]彭家辉.谈谈孩子的责任感[J].家庭教育, 2002 (5) .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2篇[推荐] 篇5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一】

如果小鸟拥有一片天空,就能自由飞翔;如果小树拥有一片天空,就能茁壮成长;而我,如果拥有一片宽广的天空,就能充分展现自我,探究创造,实现理想…… 在小学毕业考期间,我的一片天空是可望不可即,可想却不可能的。我喜欢自由,喜欢在不受束缚中快乐成长,而现实……又到放学时间了,教室里只有三三两两的空位置,其余的都坐着人。我匆匆忙忙地赶着作业,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往家的方向走。吃饭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扒完饭,又得一头埋进书堆里,背书、复习、做参考试卷……眼皮打架,只好洗了脸,再继续复习。

那时,我像一个囚犯,没有偷懒睡觉的权利,也没有自由。妈妈给我约法多章: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每天还要保证复习一小时……这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自由,何谈快乐?心里暗暗鼓励自己,努力吧,奋斗吧,黑暗过后是光明,熬过之后就轻松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半途中有人催你去温习。

心理压力果然减了不少。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七月初到了,毕业考过去了,自由与快乐随之而来,我像只困在笼中的小鸟获得自由般,在灿烂的花季时节,打球,看着自己盼望已久的课外书,做自己喜爱的科技实验,前所未有的喜悦溢满了心的每个角落。我曾为自己的自由而困惑,也为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因自由与快乐努力。

现在,我反而能津津有味地回忆那段“黑色岁月”,那时我奋发图强的一种表现,虽说“黑色”,但并不值得后怕,在那段时期,我不仅学会了忙中作乐,珍惜时间,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每个人都回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个人都有受到限制的时候,也有接到那振奋人心的消息的时候,所以我说,快乐并痛苦着。

如果你在自由的束缚中感受到烦恼,我会大声地告诉你:“限制过后是自由,努力过后是快乐,自由与快乐是相关联的!” 对,自由与快乐是相关联的。我的一片天空,是广阔的,是自由的,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里面有目标,有理想,有快乐。受到自由的限制,过后总有出笼的一天,为自己的一片天空能够宽广而努力吧!限制过后是自由,自由代表快乐,这就是生活。你们是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天空?我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中实现了目标,努力吧,路上秋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让我们挥鞭从此启程!不知听过多少遍,在多少个地方听过人们常常把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名钟的旭日。那时希望和美好的象征。但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与烦恼竟然成为一对孪生子。进入了青春的殿堂也就意味着烦恼将会伴随你的左右。

不必说堆积如山的作业,忙碌的作息安排;也不必说父母的考分阶级,严格的教诲要求。更不必说……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往事。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连几次的测试中,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数学是这样,英语亦是如此.所以,从那以后,我便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然而得到的却是对考试的恐惧!

令我很是烦恼.眼看,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分数一次不如一次,就连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于是,我也意识到了情况的 “危机” ,便暗暗的告诉自己:“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改头换面,重新做会那个原本自信,开朗的我!”于是,从那刻起,我便一直都在向我的目标努力看齐,终于,通过一学期的不断努力,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黎明的曙光,寻找回了往日的自信,拾起了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令我快乐无比!

经过了那件事后,我对成长中的烦恼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烦恼的存在,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使他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最终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目标;而有些人却会把它看成是生命海洋中的一击波澜,不但要努力的去克服它,还要从中获取经验,使失败时的烦恼成为帮助自己前进的动力!

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数之不尽的,遇到烦恼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你能够勇敢的去面对,一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或许,它将不再是烦恼,而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伴我成长》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曾在话语间说过,做人有三个 “心”字必不可少,一是“上进心”,二是“仁慈心”,三是“责任心”。这三个心中,责任心最重要,是它带来了退求上进,是它带来了仁慈和忠义。

从那一刻起,责任两个字便铭刻在我心中。

上学期,我担任班上的值日班干。我专门负责每周二的纪律值日……,每到上课时,我都要用心去管纪律,尽管有时候会不好意思、会得罪同学。但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都有一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继续下去,那就是责任心。

也许你会说,作为值日班干自然会有工作上的责任。但工作之外还有什么责任呢?责任又在哪里呢?其实我们可以从父母的疲惫中认识责任,从老师期待的 眼神中懂得责任,可以从自己获得的荣誉中理解责任。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那个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在城里苦苦寻找到处呼唤的小老师心中装着的就是责任。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为救一只丹顶鹤,走进沼泽地再也没有回来的小女孩心中装着的就是责任。

在中国穷困不堪、受尽列强凌 辱之时,那个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中华少年心中装着的不也是责任吗?

听了这些我想大家一定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论何时何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责任!

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责任伴随我们茁壮成长吧!

成长与责任演讲稿【三】

时光转瞬即逝,曾经年少的我已经17岁了。在17年的成长岁月之中,我突然间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是又得到了很多。在这17年的成长岁月之中,比起年少时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

曾经我看过一段小故事,他是这么说的:弗兰克,经过艰难的努力,积蓄了一笔钱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感叹道:“我终于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劳和血汗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这个故事对我的印象颇大,他让我认为自己的这些变化比起责任来是那么的冰山一角。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责任好比肩上的担子,平时它在你的肩上,并不怎么起眼;但当你走在坎坷之路上,它却显得那么重。我想,如果在我们这个年纪,一旦缺少了责任是每个人都有担当的,每当你做了什么错事,你就要为你所做的事负责。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我们要有责任心或者说就是要对自己所做的负责,要敢于承认。

其实责任无处不在,也许有人从未在意过它,其实就算是那些芝麻绿豆点大的事,只要是和你有关,你做错了,是你做的,不管怎样,你都要勇于承认,承担责任。无论事情的严重性是大或小,可只要你做了,你就必须得对你所作所为负责,你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所以做错了事你就要敢于承认。

当下正值我们青春期,他是最美好的时光,却也是我们最容易冲动犯错的时候。在这时,你已经没有权利为你做的事而去找借口,你所要面对的则是对他负责。

上一篇: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下一篇:现实生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