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之旅演讲稿

2024-08-28

教师成长之旅演讲稿(通用8篇)

教师成长之旅演讲稿 篇1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隋献智

从来没有一种学习如此吸引着我、感动着我,《青年教师成长之旅》它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

收获最大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在《青年教师成长之旅》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一起学习的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以前我常忽略这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日益成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

教师成长之旅演讲稿 篇2

但凡搞教育的人都明白, 教科研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 教科研愈来愈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 受思想观念、工作压力和科研能力、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一些学校, 教科研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是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研为教育赋予了一定含金量, 教育要发展, 科研必先行。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 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踏踏实实进行教科研, 学校才能快速发展, 教师才能踏上教科研之旅, 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因而, 我们作为教师既需要埋头拉车, 更需要抬头看路, 一看国内外教育形势、知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跟上时代的脚步, 用理念引领行动;二看身边的优秀教育者是怎样行动的, 身边的同事是如何搞科研、抓教学的, 用行动来指导行动。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必须投身于教科研, 以自身的刻苦钻研换取学生的轻松学习, 同时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旅。结合学校平时教科研工作的一些实际做法, 要催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让每一名教师走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观念, 强意识, “自觉行为”渗透教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真正让教师感受到教科研既是生存的需要, 又是发展的需要和享受幸福生活的需要。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 是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幸福教师的首要条件。同时让教师明白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 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我校经常通过全体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参加教科研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同时分层次召开会议, 让每一位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科研是提高自身幸福指数”的意识, 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热情, 努力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搭台子, 铺路子, “一名两校”带动教科研

要全面推进学校教科研的工作, 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 关键在于人, 在于学校的教师群体思想和业务素质。而面对时代的要求, 我们教师群体中原有的问题和缺陷也逐步地暴露出来。所有这些, 都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把教科研的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为此, 我们构建了“一名两校”模式。所谓一名即是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 带动教师进行教科研;两校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和“骨干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两校的带动, 让每一位教师将教科研工作常态化、正常化、生活化。这两所学校活动既是独立的, 又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1.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推动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校现在承担课题的主持人, 全部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以省特级教师马式先和市学科带头人陈刚为领头人,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培养优秀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加强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并把它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名师工作室”的相关制度, 结合县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管理先后出台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方案、名师工作室发展规划、名师工作室管理条例、名师工作室奖励方案等制度, 从不同的层面规范名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行为。同时, 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每周一次的“名师新课堂”“相约周末”、两周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每月一次的“我的读书故事”、每学期的名师“同课异构”和名师亮实绩赛成果等活动, 发挥名师优势,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学校通过名师开门纳徒、教师与名师同上一节课、同议一节课、与名师一起网上教研、一起读书学习、一起反思问题, 实现名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拓展评价体系, 通过“寻找身边的名师”“国际学校十大名师”“十佳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等的评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通过“骨干教师发展学校”与“青年教师成长学校”, 带领全校教师走进教科研

(1) 让骨干教师在“发展学校”中高唱凯歌。有一支得力的教科研队伍是落实教科研任务, 促进教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领导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科研学习班的系统学习, 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 参加省市较高层次的大型课题的研究或学术研讨活动。学校还大胆放手让他们在校内开展教科研组织、指导、管理工作, 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龙头。骨干教师带头选择课题, 开展研究, 并邀请部分教师共同参与, 既能带动周围同事起到示范作用, 又能增强所有参与实验教师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教育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 特别需要有一支群体科研队伍。学校经常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促进骨干教师释放出自身巨大的能量。通过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彰显他们的教学智慧, 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效能。组织他们开展的“磨课磨文”活动将教科研活动推向深入, 使每一位骨干教师的视野更开阔, 理念更前卫, 思想更深刻, 人生更有内涵。

(2) 让青年教师在“成长学校”中快速提升。青年教师充满活力,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如果一所学校能很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于教科研中来, 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具有不可限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青年教师蓬勃的活力为学校教科研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让学校教科研走上更为广阔的、灵动的道路。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成长, 在教育的天空中羽翼丰满, 必须静下心来参加教科研, 去除浮躁与蒙蔽, 与书为友, 与科研做伴。为了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我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 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深知, 青年教师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要让其释放出来必须调动他们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为此, 我们对青年教师重在基本功的训练, 打好扎实的基础, 不让他们成为空中楼阁。学期初, 我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制定了教育教学、科研发展计划, 对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著, 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不少于1万字, 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每月上一节汇报课, 写好教后反思;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论文;定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 学校还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结拜了一位骨干教师或名师为师傅, 负责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三年内必须成为校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这些成功的做法已经看到初步的效果, 在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 我校派出的所有参赛的教师均获得一等奖。

花开总有溢香时, 在扬州市校长高峰论坛上, 我校马式先校长作的《催生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演讲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可, 并被推荐参加全省交流。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体是教师群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和创造者, 而当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时, 这所学校才能充满活力, 不断发展。也就是说, 科学的教育行政决策, 只有依靠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群体才能得以贯彻实施, 只有让教师在教科研的道路上体验到快乐, 他们才能踏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

三、重行动, 抓细节, “六大举措”做实教科研

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 离不开教师、学生, 因此, 我们要把教科研的目光锁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 要让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为了打造我校静校教研的特色, 提高教科研的实效, 努力实现教科研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一切为教师考虑, 一切为教师负责, 重点打造了特色教研活动。我们深知, 行动决定品位, 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将教科研做实, 才能真正为教师幸福成长增添筹码。

1.集众人智慧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效策略, 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集体备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校开展了别具一格的静校教研活动, 每周二下午放学后是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时间。在学期初, 各备课组就制定了备课组计划, 每次集体备课都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备人。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 接着进行教学思路的讲述, 然后再由备课组集体研讨, 就教法、学法, 教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 再由主备人进行二次备课, 将共案分发给同组的教师, 再由每位教师根据班级及个人实际再进行个性化的备课, 最后进行课堂实施。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融入教学中,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还增进了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别具风格的同课异构

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进行同课异构的研究, 通过活动, 让教师形成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的研究态度。“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执教前, 我们先对执教者的教案进行审核, 一定要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法, 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执教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理念去进行实践, 并进行实践的反思, 总结得失,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 不仅使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 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真正达到教研的目的。

3.别样风采的微型课堂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 我校特在静校教研期间开展了微型课堂的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前先确定一个主讲人, 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成PPT, 然后面对学科组进行试上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 听课的教师可以随时打断教者的话语, 并在打断处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见解, 由上课者在模拟课堂结束后进行整理, 到真正的课堂上去实施。微型课堂调动了广大教师观课研课的激情, 活跃教研的氛围, 提高了教研的效果, 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4.匠心独运的热点话题辩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现象, 为了能让教师将这些现象辩个清楚, 论个明白, 我校特开展了热点话题辩论的活动。辩论分正反两方, 双方所持相反的观点, 每方就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有理有据。辩论时由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话题, 接着由双方的主辩进行己方观点的阐述, 再进行自由辩论时间, 然后由各方派一名选手进行总结发言, 重申己方的观点, 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专题辩论不仅提高了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 更是教师思维与智慧的激情碰撞, 把平时在读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了实战中, 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

5.实实在在的磨课与磨文

磨课与磨文是我校新开设的一个静校教研项目。磨课是将某一位教师准备展示的课进行琢磨打造, 使之完美。磨课时组织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中既有老教师, 也有年轻教师, 主体是骨干教师。让老教师从经验方面谈细节, 青年教师从活力方面谈氛围, 骨干教师从过程方面谈方法与技巧。磨课的过程中, 既有整体的构思, 亦有精彩片段的打磨。磨文是将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或随笔在活动中进行展示, 事先将文章印发给各位参与的教师, 然后就全篇文章进行琢磨, 从选题、文章的内容、论点、论据方面进行解读, 肯定优点, 提出改进的措施, 然后将修改过的文章寄出去参加论文评比或发表。通过这一活动, 广大教师提高了专业成长的速度, 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6.独树一帜的教师读书段位考核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我校特制定了教师读书段位考核细则。教师读书段位考核为全县首创。段位考核分为十段, 每段都对阅读量、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教科研成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此项活动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为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作了一次全新的引领, 推动了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教科研袁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之旅 篇3

但凡搞教育的人都明白,教科研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教科研愈来愈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受思想观念、工作压力和科研能力、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一些学校,教科研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是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为教育赋予了一定含金量,教育要发展,科研必先行。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进行教科研,学校才能快速发展,教师才能踏上教科研之旅,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因而,我们作为教师既需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一看国内外教育形势、知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用理念引领行动;二看身边的优秀教育者是怎样行动的,身边的同事是如何搞科研、抓教学的,用行动来指导行动。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必须投身于教科研,以自身的刻苦钻研换取学生的轻松学习,同时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旅。结合学校平时教科研工作的一些实际做法,要催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每一名教师走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观念,强意识,“自觉行为”渗透教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真正让教师感受到教科研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和享受幸福生活的需要。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幸福教师的首要条件。同时让教师明白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我校经常通过全体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参加教科研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分层次召开会议,让每一位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科研是提高自身幸福指数”的意识,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热情,努力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搭台子,铺路子,“一名两校”带动教科研

要全面推进学校教科研的工作,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关键在于人,在于学校的教师群体思想和业务素质。而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教师群体中原有的问题和缺陷也逐步地暴露出来。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把教科研的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名两校”模式。所谓一名即是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带动教师进行教科研;两校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和“骨干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两校的带动,让每一位教师将教科研工作常态化、正常化、生活化。这两所学校活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1.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推动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校现在承担课题的主持人,全部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以省特级教师马式先和市学科带头人陈刚为领头人,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培养优秀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骨干教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加强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并把它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名师工作室”的相关制度,结合县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管理先后出台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方案、名师工作室发展规划、名师工作室管理条例、名师工作室奖励方案等制度,从不同的层面规范名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行为。同时,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通过每周一次的“名师新课堂”“相约周末”、两周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每月一次的“我的读书故事”、每学期的名师“同课异构”和名师亮实绩赛成果等活动,发挥名师优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学校通过名师开门纳徒、教师与名师同上一节课、同议一节课、与名师一起网上教研、一起读书学习、一起反思问题,实现名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拓展评价体系,通过“寻找身边的名师”“国际学校十大名师”“十佳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等的评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通过“骨干教师发展学校”与“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带领全校教师走进教科研

(1)让骨干教师在“发展学校”中高唱凯歌。有一支得力的教科研队伍是落实教科研任务,促进教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领导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科研学习班的系统学习,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参加省市较高层次的大型课题的研究或学术研讨活动。学校还大胆放手让他们在校内开展教科研组织、指导、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龙头。骨干教师带头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并邀请部分教师共同参与,既能带动周围同事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增强所有参与实验教师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教育的创新,创新的教育,特别需要有一支群体科研队伍。学校经常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促进骨干教师释放出自身巨大的能量。通过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彰显他们的教学智慧,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效能。组织他们开展的“磨课磨文”活动将教科研活动推向深入,使每一位骨干教师的视野更开阔,理念更前卫,思想更深刻,人生更有内涵。endprint

(2)让青年教师在“成长学校”中快速提升。青年教师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一所学校能很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于教科研中来,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具有不可限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青年教师蓬勃的活力为学校教科研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学校教科研走上更为广阔的、灵动的道路。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成长,在教育的天空中羽翼丰满,必须静下心来参加教科研,去除浮躁与蒙蔽,与书为友,与科研做伴。为了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深知,青年教师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要让其释放出来必须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为此,我们对青年教师重在基本功的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不让他们成为空中楼阁。学期初,我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制定了教育教学、科研发展计划,对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著,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不少于1万字,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每月上一节汇报课,写好教后反思;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论文;定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学校还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结拜了一位骨干教师或名师为师傅,负责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三年内必须成为校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这些成功的做法已经看到初步的效果,在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我校派出的所有参赛的教师均获得一等奖。

花开总有溢香时,在扬州市校长高峰论坛上,我校马式先校长作的《催生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演讲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可,并被推荐参加全省交流。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体是教师群体,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和创造者,而当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时,这所学校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行政决策,只有依靠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群体才能得以贯彻实施,只有让教师在教科研的道路上体验到快乐,他们才能踏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

三、重行动,抓细节,“六大举措”做实教科研

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教科研的目光锁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要让教师专业得到发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为了打造我校静校教研的特色,提高教科研的实效,努力实现教科研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切为教师考虑,一切为教师负责,重点打造了特色教研活动。我们深知,行动决定品位,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将教科研做实,才能真正为教师幸福成长增添筹码。

1.集众人智慧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效策略,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集体备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开展了别具一格的静校教研活动,每周二下午放学后是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时间。在学期初,各备课组就制定了备课组计划,每次集体备课都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备人。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接着进行教学思路的讲述,然后再由备课组集体研讨,就教法、学法,教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再由主备人进行二次备课,将共案分发给同组的教师,再由每位教师根据班级及个人实际再进行个性化的备课,最后进行课堂实施。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融入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增进了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别具风格的同课异构

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进行同课异构的研究,通过活动,让教师形成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的研究态度。“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执教前,我们先对执教者的教案进行审核,一定要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法,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执教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念去进行实践,并进行实践的反思,总结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不仅使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达到教研的目的。

3.别样风采的微型课堂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我校特在静校教研期间开展了微型课堂的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前先确定一个主讲人,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成PPT,然后面对学科组进行试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听课的教师可以随时打断教者的话语,并在打断处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见解,由上课者在模拟课堂结束后进行整理,到真正的课堂上去实施。微型课堂调动了广大教师观课研课的激情,活跃教研的氛围,提高了教研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4.匠心独运的热点话题辩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现象,为了能让教师将这些现象辩个清楚,论个明白,我校特开展了热点话题辩论的活动。辩论分正反两方,双方所持相反的观点,每方就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有理有据。辩论时由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话题,接着由双方的主辩进行己方观点的阐述,再进行自由辩论时间,然后由各方派一名选手进行总结发言,重申己方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专题辩论不仅提高了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更是教师思维与智慧的激情碰撞,把平时在读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了实战中,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

5.实实在在的磨课与磨文

磨课与磨文是我校新开设的一个静校教研项目。磨课是将某一位教师准备展示的课进行琢磨打造,使之完美。磨课时组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既有老教师,也有年轻教师,主体是骨干教师。让老教师从经验方面谈细节,青年教师从活力方面谈氛围,骨干教师从过程方面谈方法与技巧。磨课的过程中,既有整体的构思,亦有精彩片段的打磨。磨文是将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或随笔在活动中进行展示,事先将文章印发给各位参与的教师,然后就全篇文章进行琢磨,从选题、文章的内容、论点、论据方面进行解读,肯定优点,提出改进的措施,然后将修改过的文章寄出去参加论文评比或发表。通过这一活动,广大教师提高了专业成长的速度,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6.独树一帜的教师读书段位考核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我校特制定了教师读书段位考核细则。教师读书段位考核为全县首创。段位考核分为十段,每段都对阅读量、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教科研成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此项活动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为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作了一次全新的引领,推动了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教科研的确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走近他,不容易,需要时间、需要奉献、需要精神和意志,教科研来不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费尔巴哈说:“人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我想,只要我们愿意、乐意参与教科研,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若雨后春笋一样节节攀升,我们的教育生命质量就会大幅提升。行走在教科研的幸福之路上,幸福着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幸福着学生的人生。

教师成长演讲稿 篇4

大家好!我相信宋祖英的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座的各位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是的,那首旋律优美、充满深情的歌儿,曾经在为人教师的我们心里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浅吟低唱、反复回味。因为她是那样真实地道出了我的心声,唱出了我心底深处最质朴的感情。

当十二年的青春岁月在三尺讲台上悄然流逝的时候,当校园里的小树苗早已绿树成阴的时候,我依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恪守着美丽的约会。美丽的相约,共同的成长,这,正是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

年幼时多彩的梦想已日渐模糊,只记得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讲台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儿,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生机和快乐。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启迪着我的快乐,净化着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对菁菁校园浓浓的情。

也许前生的我与这些可爱的孩子有个美丽的约会吧。为了这份美丽的相约,多少个忙碌的白天,在备课、讲课的周而复始中静静地远去了;又有多少个宁静的夜晚,在伏案批改作业的单调重复中悄悄地流走了。

教师的工作是单调而枯燥的,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反复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案;为了搞好每一次校园活动,我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我家有一个病人,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常常不能尽心地照料他,每每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无比的愧疚和无言的伤感。

教师工作更是快乐而幸福的。当我代的班级每次在考试中荣获第一的时候,当一个个差生在我的辅导与鼓励下取得进步的时候,当我收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祝福的贺卡的时候,当我一次次站在优秀教师的领奖台上的时候,所有的苦与累都化作了甘甜的笑容与泪水。是啊,我的精心呵护换来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在努力与付出的同时,我何尝没有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呢?

记得有一天感冒了,我嘶哑着嗓子去给学生上课,刚张开嘴让他们安静下来,突然有个声音大声地说:“不要吵了!老师的嗓子哑了!”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端正地坐好,连平时最捣蛋的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多懂事的孩子呀,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是谁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很欣慰,拥有对孩子无私的爱,更在奉献爱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加甜美的爱的果实!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我愿意把自己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如果说教师是阶梯,那么我希望在引领孩子向上的同时,实现自身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为了这份美丽的相约,我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教师青春成长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下午好!

在这充满朝气的阳光里,在这美丽迷人的校园里,谢谢大家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让我分享我的教师之路。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的青春,快乐的奉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和谦逊的。”的确,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两年多的教学岁月,在绘声绘色的讲课声中,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中不经意地滑过。我,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师范生,成长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年轻的我想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想到了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更富意义?所以我一直思考着: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也许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也许是像母亲一样慈爱宽容的老师,也许是真才实学、风趣幽默的老师,也许是充满爱心、以身作则的老师„„而我,也一直在努力着。

首先,不断成长,争做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

我的成长,源于同行们太出色的教学;源于领导和长辈太殷切的期望;源于孩子们太清澈的眼神;源于家长们太关切的问候„„“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学习。教学中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学一点,学得好一点,成长的快一点。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英语教师,我有幸赴加拿大进修学习教学方法,这让我能用更崭新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学无止境,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此外,热爱学生,争做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每天清晨一声声“老师,您早”,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半个月前,我因病请假一周,临近复习,虽然有同事们帮我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我依然非常担心孩子们的学习,担心我不在的日子他们能否自觉。可是回校上班的一天,孩子们将我布置的一周作业,整整齐齐地交在办公桌上,一本不少。

生病期间,更有学生发来短信,说:“老师,您不在的时候我们英语比赛是第一名!您不在的时候我们也很听话,我们好想你,希望您身体健康,早日回来教我们!”读完短信,我的眼眶湿湿的,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这样的短信,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学生用心在指间发出的声音,简单、朴实、真诚、体恤,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或许只有教师才能体会,因为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使命。

最后,快乐奉献,争做生命型的老师

生命型的教师把教育本身看作可以终身托付的事业,充满着无限的敬意和热爱,把学生的成长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在平凡的课堂中体验人生,收获人生。

我觉得,工作,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喜欢像散步聊天一样,用很轻松很愉快的心态来面对我的工作。虽然忙碌,却满心欢喜。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奇怪,我并不觉得教孩子们很累,反而觉得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陪我做游戏。想到和孩子们相处时的那份充实,便体会到那份简单的没有来由的快乐。

生命型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让教育充满生命的灵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有生命活力,是一个热爱生命,乐观向上,具有积极的情绪和阳光心态,充满青春和朝气,具有创造和个性的人。工作,要巧干。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够花5分钟来思考,怎么做更快质量更高,也许我们就能节省 5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何乐而不为。

教师这个岗位,是我所选也是我所爱,随着经验的丰富,阅历的增长,相信我能做一个有专业有爱的老师,做一个快乐奉献的老师。

教师成长故事演讲稿 篇6

是啊!古往今来,伟人、学者、战将、豪杰,哪一个不是出自教师的熏陶?理论、学说、发明、创造,哪一件不包含着教师的辛劳?他们身在三尺讲台,心怀芸芸学子,矢志于“传道、授业、解惑”,为人们启迪蒙昧的心扉,拓开智慧的泉流;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清贫洁白,与那些“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为自己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骄傲、自豪!

光阴荏苒,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度过四个春秋,回首这一千个日日夜夜,辛酸苦辣各显期间,摸打滚爬中我渐渐熟悉了教师这个行业。四年来,我更深层次、更立体地把握了人民教师的整体形象:教师是清贫的,为了事业他们两袖清风、不计酬劳;但教师是伟大的,为了祖国他们孜孜以求,不屈不挠。

去年我结婚了,以牛郎织女为楷模开始了我的另一段人生,别人说我“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绵绵情意,可望而不可及”!是啊,谁不想拥有幸福的家庭,温暖的所在,个中心酸困难,谁能知晓?我虽然暂时失去了那份情意绵绵的爱,但对职业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使我拥有的是另一种享受、另一份爱,那就是对工作、对学生的爱,作为一个教师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是一种最深沉的爱,最真挚的爱、最博大的爱。

记得我任二年级班主任时,我班有个老留级生,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总不能按时完成,学习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个字高,还经常欺负女同学。后来我了解到:他妈妈改嫁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弟弟,虽然只有九岁,却要承担家务。我在班里讲了他的情况,表扬了他自力更生的精神,并推选他任班级的生活委员,树立他的自信心。寒冷的冬天,他还没有袜子穿,一双小脚升满冻疮,我就自己给他买了一双鞋、一双袜,当我把这两件东西送到他手里时,他流泪了……我想此时此刻,我给予他的不只是一双鞋、一双袜,而是一份爱。渐渐地,我发现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上课不再迟到,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期末统考,他的各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放假前,他拿着成绩单,含着泪说:“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看着他那那坚定的目光,我想:作为教师就是通过这份充满爱的言行给学生送去温暖,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收获知识的硕果。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伟大与神圣,真正感觉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价值,因为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需要我的引路,这些年幼弱小的孩子需要我的关怀和鼓励。

任教以来的无数个白天黑夜,我远离了喧嚣人群,告别了灯红酒绿,拥向那灯火阑珊处。我自与那清风白云作伴,在知识的海洋里赢取那心灵的海阔天空。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他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游离得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安于寂寞,笔耕不辍。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有时,为了准备一份材料,我翻阅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论;有时,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紧急任务,我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直到雄鸡报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我所教的科目在同轨班里名列前茅,我所讲的语文课曾在市达标活动中被评为优质课,前几天,我执教的数学课也被评为市优质课。一灯如豆,四壁清辉,在漫漫的求索与执着的进取中,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酿出香甜的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无声的春雨,不正是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吗?他将整个身心献给了花草,献给了树木,献给了大地……正因为如此,神州大地才得以满目鲜花,万千桃李;我们伟大的祖国才如此春光明媚,山河锦绣。

教师成长之旅演讲稿 篇7

成长小说,强调人在自然中成长,表现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两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伟大而成熟的英雄形象,《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主人公圣地亚哥17岁,《根鸟》中的根鸟只有14岁。他们寻梦的思想起源非常单纯。《牧》中的圣地亚哥原是一个少不更事的牧羊少年,之所以千里迢迢远涉他乡,只是因为一点点出于本能的物欲和云游四方寻找自由的渴望。这种想法是非常真实的。 当然,还存在着诸多身不由己和善良的轻信。比如,圣地亚哥在轻信陌生人而丢了钱后,仍单纯的以为对方只是先替他保管。《根鸟》中,当独眼老人频频干咳提醒根鸟不要吃诱人红珍珠时(会让人失去记忆),他竟不能领悟,任由自己在一种虚于表面的满足中荡漾。这些细节的描写,其实都是主人公单纯、天真的性格特征,也正是因为单纯,不狡诈, 才给人留下一种童真、不被污染的纯净感。寻找大峡谷、火中救青壶,帮助孤立无援的秋蔓等,体现了根鸟善良的本性。 自然,他们也有后悔、彷徨的时候,不愿接受眼前的现实, 甚至怀疑上帝是否公正?牧羊少年曾经质疑,“上帝竟然以这样的这样的方式回报那些相信自己有梦想的人。”那些被蒙蔽了童心的人,也许会对此,对这些幼稚却真实的疑问, 感到滑稽、不可理喻。但真正具有童心的人,也许会对此感到自然、真切。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纯真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二、流浪——寻找迷失的自我

(一)梦是流浪的缘起

两个少年的奇幻之旅,均因梦而起。牧羊少年梦见了埃及金字塔 ;根鸟梦见了一个被困在大峡谷里的姑娘(紫烟)。 两人都抉择寻梦,虽然这种毫无现实根据的举动常常被人嘲笑,被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而不被理解,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梦。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为梦用了数年的青春岁月而去寻找呢?是他们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可以说,梦,激励着根鸟一步步迈向成功,也是他们的心灵一点一滴的成长。 “你还要什么呀,你有梦呀!你有那么好的夜晚,那夜晚, 不空洞,不寂寞,有声有色……梦是上苍的恩赐!”(板金老人语)板金家族的男子到了18岁就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 不再做梦,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寻梦的脚步。一个没有梦的人尚且在寻梦,有梦的人就更不能随便放弃了。在寻梦的过程中固然有一些“新手的运气”,但是更多的是在考验少年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在寻梦途中,都经历过身无分文,失去自由,甚至是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他们最终都经受住“世界灵魂”的检验。不仅找到那属于自己的梦,也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因此,每一次梦都以创始者的运气开始,又总以对征服者的考验结束。

(二)流浪的方向:“西行”

这两部中外作品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向“西行”。 “西行”不是偶然,《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相传王母住在西边昆仑山的瑶池而称为西王母,《爸爸爸》中的部落也是选择从“东海”到“西行”的流浪方向。“西行” 象征人对理想的追寻。黑格尔说过,“人要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1]这种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流浪。“流浪是人类自可以被称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与生俱来的命运。”[2]

“西行”之路是崎岖的。在“西行”的道路上,诱惑重重, 充满抉择。《根鸟》中,米溪的温柔他乡,秋蔓、金枝姑娘都曾使根鸟忘却了梦,忘掉了大峡谷,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牧羊少年》中,一开始就是一场选择 :去神学院读书做神父,还是做一个无拘无束能到世界各地漫游的牧羊人?在西班牙大草原上,圣地亚哥的羊群与日俱增,物质生活也越发富足,“西行”的念头逐渐要被安逸的生活侵蚀瓦解,可是每当要放弃梦想时,那个梦境——象征着梦想的“大峡谷” 和“金字塔”就会出现,就像一盏微弱的导航灯,指引着主人公向前。西行之路固然充满艰险,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流浪的冲动,也是生命的冲动。

(三)“引路人”相助

这两部成长小说,都涉及到少年儿童的生命存在本质状态的问题,体现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以及精神上的焦虑和困惑。因此,需要一些引路人指导他们对是非、 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生命做出思考。

在《根鸟》中,的板金老人的部分作为辅线穿插,与根鸟两次碰面。初次相见是在青塔,引导根鸟上路后隐去。第二次是在莺店,对于沉溺于此的根鸟给予帮助,再次指引其上路,自己却结束了生命旅程。板金老人寻梦无果,然而根鸟却是在他的指引下,一步步获得成功,因此他的梦在精神层面已经实现。这其实类似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指导星野的图书馆管理员大岛。

《牧羊少年》则更具魔幻色彩。撒冷王赠予圣地亚哥两颗罕见的宝石 :乌陵和瓦名。它们能够在少年不知如何解读预兆时,给予帮助。还有研究元精达二十几年的英国人,以及炼金术士,他们教会圣地亚哥宇宙语言,即用心灵和世界对话 :和沙漠对话,和风对话,和太阳对话,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使人性在大自然中得以美的净化。

三、流浪与成长

(一)流浪出自生命本能

“假如有假如,我将在无数的前途中选择流浪。”(张辛欣《年方二八》)“流浪是人类史前的一种深刻记忆,一种固有的本能,一种培养已久的欲望,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3]由此可见,流浪是固着在人类血液深处的不安定因素,是一种生命的原始欲望。这在犹太人那里尤为明显,他们逃亡了两千多年,足迹遍布了全世界,愿意抛弃一切生存空间,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少年儿童存在对家的强烈依恋,而流浪则要割舍对家的强烈依恋, 在“在家 - 离家 - 回家 - 再离家 - 再回家 - 再离家”这种家与流浪反复冲突与煎熬中成长,完成原始宗教的“成长仪式”。 查建英曾打过一个比方 :“一个渔夫出海打鱼,(想着) 岸上得有个家,要不总在船上多难受啊,但你回家过了一阵后又想出海了。这种家园与出海的对立关系,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各的美丽。”[4]主人公“根鸟”的名字同样也是矛盾的, “根”是对家的坚守和固着,而“鸟”是向往飞翔,渴望自由的”,二者是矛盾对立、相互排斥的,这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生命存在的内心熬煎?

(二)在“览丑受恶”中成长

人之所以对未来有千万般憧憬,有过多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就是因为和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根鸟和圣地亚哥之所以容易受骗,除了自身单纯、善良的本性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接触现实世界。出门远行就是要“让现实颠覆从前的信念”。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父亲对儿子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许像《根鸟》中的莺店那样充满诱惑、欺骗,也似米溪那样温柔他乡,这些都象征着成长的诱惑。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战胜困难,更重要也更为艰巨的是能保持本真,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撼动。流浪的意义在于,改变人们一贯的、 “晴朗温和”的长久印象,到现实中去真正地体悟人生,摆脱诱惑,从中获得成长。

(三)家有终点,流浪没有终点

“流浪是孤立无望地与原乡分离,而分离后的生活里的许多东西又时刻在提醒你 :你在流浪,你的家乡其实并非那么遥远。”[5]所以,人的内心常常在“家”与“路”之间往返和挣扎。这是两个“我”的交锋与较量,一个是固着传统安土重迁思想的,渴求安定舒适生活的我,一个是希望走出太过熟悉的现实封闭圈子,寻觅未知世界的那个我。现实的流浪亦有两种,一是生活流浪,一是精神流浪。这两部作品似乎兼具二者,形体在外漂泊,心灵亦是“无家可归”。选择流浪,就要摆脱对家的依恋。“家只是我们的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家是流浪的休止符,所以家是有终点的。而在流浪者眼中“家是出发的地方”,流浪者永远在路上,因此流浪没有终点。

浪漫主义者偏爱流浪,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流浪者的目的地时常是虚幻的。正如“即便是田园,也不是我们这些俗人多看到的长着青菜萝卜的田园,而是没有确定形象的田园。”[6]因此,曹文轩笔下的“大峡谷”不是现实场景,紫烟姑娘也只在梦里才会出现。

四、关于天命与爱情

不论是西方作品还是东方作品,都讲到了天命。虽然前者用的更多的是“马克图名”,即命中注定 ;后者很乐于接受“天意”。但是,都隐含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一个既原始又永恒的观念 :不要忘记追随你的天命一直到底。只要坚持, 就会有希望。因为“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幸运的是,他们都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支持,还有(前者)老撒冷王,炼金术士 ;(后者) 板金,独眼老人的引导。甚至还有一些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 比如《牧》中各种预兆,及能判断预兆的乌凌、图明 ;《根》 中的象征自由的白马,许多次使主人公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因为“要想找到财宝,必须随预兆而行。”其实,这对于我们同样具有启示作用,现实的“预兆”就是抓住极易从我们身边流逝的种种机遇,只要我们抓住了机遇就能够把握现在,从而实现梦想。

“爱情是从不阻止一个男人去追随他的天命,如果阻止, 也就不是真正的爱情了。”在追寻天命的途中,共同出现了爱情的诱惑。文中说到法蒂玛找到了她的天命,即牧羊少年, 因此她要让他去找寻他的天命,她愿意等着他回来。根鸟也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女,然而他一开始却选择了爱情,放弃那可能一无所获的天命,幸好旁人及时劝说,引导,才克服重重考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根鸟》中的人物境遇更曲折,也更真实。

一个实验电影导演的成长之旅 篇8

“700个座位,每天60场循环放映,四万多人次的流水席。我认为它是一个公众事件中的公共设施,一个超大型行为艺术中的公共装置。”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系的郑大圣对“实验影像”有着独到的见解。

跟美国人学什么

郑大圣说,他学电影最初的动力是旅行。因为从小看着搞艺术工作的父母常年出外景,郑大圣很向往这种天南海北四处行走的生活。

“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说到底,是‘喜欢’帮助我们学习,不是学校保证我们的学习。在国外读书,美国的电影教育最让人受益的就是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实实在在地犯错误,从自己的错误里学习。美国人一点都不耍聪明抖机灵,他们看重做‘笨’功夫,我最佩服他们的操作手册,老老实实,一步步地照着做下来准能完成。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各种族裔、各种文化背景和学科背景,可以学习很多不同地区的文化知识,学习理解不同的视野。”

郑大圣认为,换一种眼光、甚至换几种角度交叉着反观自己的文化背景,对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有帮助。“不学怎么行,我们的所思所感都是从这里头长出来的,不能当糊涂虫呀。跑那么远出去留学,最要紧的是学习怎么看。‘比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习惯,从中我受惠良多。”

坚实基础到哪儿都有用

在上世纪90年代,郑大圣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毕业后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年的场记。“做场记是很开心的,因为没有任何压力。电影是导演的,场记没负担,有很多时间睁大眼睛看。最能学东西的就是做场记,在拍摄现场只有场记能把所有人都观察在眼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段流程都跟场记相关,从头到尾地把一部片子跟下来,学到的东西比四年大学多。”这个年代是老牌电影厂体制最后一个黄金期的尾声,电影工业分工细密,工艺要求严格,对场记的训练也很扎实。不仅是训练技能,也训练了职业道德。“我那时候默数读秒很准的。后期做完成本(就是标注每一个镜头的视听处理,胶片长度要精确到尺后面的画格数,现在没有这道程序了),我拉片子能够做到一格不差。这些对养成准确的时间感、节奏感都是很好的基础训练。”

在工作中,郑大圣产生了要走出去看看“实验电影”、“先锋派”到底长什么样的想法。“电影,必须是看的,亲眼观看。只凭主流电影史上寥寥数句一笔带过的文字评述完全想象不来。我想出去学一种在国内学不到的电影。”在正式做了一年场记工作后,郑大圣决定:考托福,出国。

那一年的工作经验给郑大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很怀念那一年的场记经历,它把电影变得实在,不是脑子里自以为是地胡思乱想了。拍电影是很实际的过程,所以后来在美国做实验电影,做‘一个人的电影’,我就比美国同学更能省钱,因为我知道怎样更能节约耗材。”

越特别越想学

郑大圣认为既然跨洋越海地去学,当然是要学点特别的,他选择了芝加哥艺术学院。这所具有144年历史的学校,是美国顶尖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由博物馆和学校两部分组成。其博物馆以收藏大量印象派作品以及美国艺术品著称,“印象派藏品在北美是第一,要看印象派,除了巴黎就是芝加哥了。镇馆之宝当中有好多传世经典,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莫奈的草垛’系列、‘大教堂’系列、《睡莲》还有凡·高的《向日葵》和《自画像》等等。”后来博物馆又开办了“学校”,栽培美国本土的艺术人才,美国现代派的祖母——善画花蕊特写的乔治娅·奥吉弗就是第一期的毕业生。迪斯尼也是在这所学校学习的绘画。闻一多先生赴美研修美术,第一站就是芝加哥艺术学院。

但在芝加哥这座工业城市里,却有一本非常纯粹的杂志《诗刊》,美国诗歌协会办的纯文学刊物,非常权威。而闻一多先生也是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期间开始寄情于新诗的创作。另一个在威斯康辛大学读戏剧的留学生翻译了李白的诗,被《诗刊》特别刊载,这是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这位留学生便是后来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专攻电影编导,继而在纽约摄影学院研修影像工艺,最后成为中国电影巨匠的孙瑜先生。

这所学校的教学是法国传统风格。课堂如同一百多年前巴黎的艺术沙龙:师生散坐交流,展示作品,互相评点。每科只计学分完成与否,不打分数,理由是:艺术作品不能以分数高下论。在全北美艺术学院的排行榜中从未出三甲,而美国民众对于可以毕业于自芝加哥艺术学院更是赞叹仰慕的。

“牛人”和“怪人”云集的名校

谈到芝加哥艺术学院,郑大圣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学校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最极端、最彻底地反商业。在商业化越发达、成熟的社会里,‘纯艺术’的纯度越高,这是貌相反、实相成的伴生关系。许多人肯拿钱出来养反商业的纯艺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时期,这所学校与时俱进地开办各种科目,全是前卫先锋的风格。其实‘前卫’、‘先锋’本是尖兵的意思,表示行走在艺术潮流的前沿。芝加哥艺术学校很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老师学生都是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家伙,整天喜欢琢磨难以名状、匪夷所思的东西。每年一次的本科生暨研究生毕业作品大展都是美国艺术界的重要事件,很多知名校友和艺术家都会来——大部分是来看年轻艺术家们的‘猛料’。功成名就难免锐气衰减,他们是来‘借元气’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象牙塔里,电影系的教学当然跟商业的、工业的、娱乐行业的电影一点不沾边,大家连独立制作的故事片都不做,只做实验电影,而且是‘一个人做的电影’,即‘独人电影’。”

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系的顶级校友是奥森·威尔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郑大圣的系主任夏伦曾获得戛纳最佳短片奖。“夏伦的先生教我们光学技巧印片,他是这个领域的‘周伯通’。我毕业作品的导师叫芭芭拉·汉默,她是美国女权电影的开创者,在美国电影圈内地位很高,基金会都主动给她钱做电影。她是个非常强悍的人,对我们非常苛刻,而我就借助她的苛刻,咬牙把片子越改越好。”

可以说,芝加哥艺术学院走来走去的都是怪人儿、猛人儿、趣人儿。今年的佳话是新出炉的戛纳,“一种注目”单元和大奖“金棕榈”的得主是两个相差十年的同门校友,韩国洪尚秀的《Hahaha》,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维尔拉瑟查库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几年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和新媒体系合并成一个,而这所学校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前进。

芝加哥艺术学院难考吗

郑大圣当年用了三步完成对学校的申请:首先要写一个简述:表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所学院、想学什么;第二是语言考试:郑大圣的托福考了567分(及格线是520分);最后是推荐信。另外还需要一部投考短片,如果质量高,还能获得学费减免的奖学金。“我是从大师姐闵安琪那里知道这所学院,她说出国留学很不容易,要学就学最顶尖的知识。我当时只是特别想学实验电影,但不知道怎么弄才算‘实验’,就蒙着弄了一个,把录像带寄给美国的安琪师姐,她一看,根本不行,就花心思帮我重新剪辑,还加了好多她自己的素材送交学院,果然被接受了。”

之后,这位热心的师姐又教了郑大圣不少学习、打工两不误的方法,“她是过来人,有很多艰苦奋斗的经验。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学过表演,也做过场记、副导演,后来到芝加哥艺术学院留学,从本科一路读到研究生,是电影制作系的明星学生,作业被复制了拷贝收藏在电影系的片库里,示范给新生看。她从电影系MFA毕业,但在写作系修很多课,从26个字母认不全开始发奋学习英文写作,直至后来用英文写中国题材,并且被兰登书屋出版,连着三部长篇都上畅销小说榜。现在隐居在西海岸,一直在很努力地写,她是我见过的最能拼的人。”

实际和想象总有差距

不过,郑大圣认为英文“考试”和“实用”还是不同。“英文考多少分都没用,一落地还是天昏地暗。只能捧着字典当救命草、氧气罐,只为了尽快能跟上艺术史和电影史的阅读进度。这家学院讲的电影史其实是实验电影史,主流电影史与之相较,就如同《孙子兵法》与《降龙十八掌》的区别。艺术史,则是所有系科的必修课。既是美术学院的底子,视美术为一切新兴视觉媒体的根本,也是天经地义。现在中央美院办实验电影研习班,就比电影学院更有希望弄成实验电影风格。还有浙美出身的杨福东,他拍的就是实验电影,跟电影学院是两个系统、两个路子。”

谈到学费,郑大圣的说法是:“因为是私立学校的“纯艺术”学院,学费很贵。二十年前就已经是1.56万美元一学年了,现在翻了一倍多。同学中有钱人的子弟不少,美国的富N代,文艺愤青儿,觉得自己要反抗家族、反抗资本主义体制,跑来学艺术,体验另类生活,整天落拓不羁的,找感觉。我们班上有个杜邦家族的大小姐,金发及腰,对资产阶级很不屑。总是顶着一个八面玲珑结构复杂的大发髻来上课,她的眼圈永远是黑的(估计是没法躺下睡觉)。开学第一周,正赶上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这女生马上宣布自愿放弃这学期的学分赶去战场拍纪录片,揭露美国的暴行,然后带着自己置办的16mm摄影机和便携式的NAGRA(录音设备)——‘独人电影’的全套装备去了。一学期没音讯,好在她还是完好地回来了,当然拍摄的影片画面没法看,因为真是在巷战现场拍的,只能看见镜头一路抖,但是都没焦点。有好几次巨大晃动,让人还以为她被流弹击中了,幸好不是。

这个学院在台湾很受文艺青年的推崇,口口相传络绎不绝。学电影的台湾同学大多数是埋头干几年广告,攒得一笔钱来芝加哥,专心进修‘纯电影’。学成之后像吴秀菁就含辛茹苦地做独立纪录片,她拍过一个很极致的纪录片,得了专门表彰独立电影创作的“金穗奖”,现在在一所大学教艺术。有的人却仍然回到广告业,一边赚钱一边等待拍长片的机会。但是,经过了先锋电影的熏陶,自然很容易把广告拍得很‘飞’。就像钟孟宏,现在已经是台湾广告界的头牌,这两年开始编、导长片,把‘独人电影’放大了。”

当时大陆学生很少,即使有也很穷,郑大圣也打过各种工,同时靠参加学生作品竞赛,争取获得学费减免的奖励。赢到了就抓紧多修几个制作课的学分,因为拍摄影片的耗材很贵;钱不够了就少修几个,挑史论课程,借书、写论文不要成本,空出时间去打工。暑假长,只要愿意做吃苦,总能挣不少钱。“现在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经济情况应该好多了,很多苦活累活不用做了。不过读电影总归还是偏贵的,出去前做些储备总是要的。”

出国,一切都可能重来

郑大圣认为,对于即将出国的学人来说,重建知识结构很重要。所有学过的原则、理念都是可以被重新假定的,而且从根本上重新假设前提。没有什么非此即彼的法则,多些尝试就不会把自己束缚住。“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参照系统。人在外面,无时无刻地永远处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统里,打量别人是这样,被别人打量、打量自己也是这样。‘知’永远学不完,‘识’却得及早建立,我想通常说的‘开眼界’就是这个意思。跨学科也很重要。当下没有什么领域是不需要跨界就能够独自进步的。电影百余年来的历史是最典型的例子,电影从别的领域借来太多的经验了,尤其是每一次所谓美学的革命,一定有实在的技术革命作先导。”

回国后的道路

在国外的自由学习结束之后,更重要的是回国后的道路如何走?对于郑大圣来说,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郑大圣在中国电影最低迷的时候回国了。他发现现实中拍常规电影的机会太少了。国产片没市场,观众只认美国进口大片,票价已经很贵,看电影不再是生活习惯了。拍电影的资格还垄断在国营电影厂手上,不向民间社会敞开。

“我去美国五年,国内的人都以为我是在‘好莱坞’——误把美国电影等同于好莱坞电影,这种误解直到现在都有。其实好莱坞电影都已经改变很久了,而要跟人解释实验电影实在费劲。

国内的电影理念、行业规则我也时常看不懂。而继续做‘一个人的电影’也很难。”当时DV还没有普及,对郑大圣来说,硬件是最现实的问题:没地方租借16mm摄影机,找不到卖16mm胶片的洗印店,连一台简装的剪接机都找不到,更别说混音、做拷贝了。而现在,DV解放了作者的创造力,作品在家里就能做出来了。

真诚地做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并不玄妙,只要对自己诚实,最大限度地诚实。”郑大圣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期间拍摄的“行者”系列作品让教授、同学都很惊喜。而这三个作品的内容却十分简单:路牌和交通标志;玻璃幕墙的反射与倒影;地图。

“因为我把常人熟视无睹的景象拍得很陌生,表达出了他们不曾体会的感受。因为我和他们的立场、身份都不同,眼前的风景当然是另一样,他们这样的反馈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借别人的眼睛更能看清楚自己。”这套影片也参加了全学院的学生作品竞赛,郑大圣也因此获得了学费的减免。

回国后,郑大圣做了一系列影像作品,有京剧电影、也有电视电影,多少都有当年“实验”的影子,总是要拿出写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2009年制作的中国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影片《和谐中国》的创意,郑大圣就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们从《论语》里选了三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标题最近三十年的变化,一户人家的三个傍晚,三个长镜头;‘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标题当今的一天,从清晨到深夜,各种人群各种城市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理想中未来的城市湿地、低碳街道,好的空气和水,一户人家阳台上的私人果园……请出孔夫子做代言也是很理想化的愿望。最近三十年来的建设进程那么快,对于古代智慧文化却缺乏自觉,进而出现许多问题。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以后应该更自觉才能走得更好。我很愿意借世博会的机会做一点点努力。孔夫子最合适了,儒家思想不是只属于中国的土特产,整个东亚是一个儒文化圈,孔子是世界性的精神导师之一,人类文明的象征,我想在世博会上把他老人家请出来是可以的。”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郑大圣在《和谐中国》还使用了传统的手绘水墨动画。“这次世博会的影像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投影屏、显示器、LED,我们必须找到独有的、唯一性的影像形式。手绘水墨动画是中国电影的独家发明,而且只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持有专利,属于国家保密的技术,不合拍,不出口。手绘水墨动画特别耗时耗工,动用的人力、物力是一般动画片的5-7倍,要不是世博会的机会,在今天只以票房论成败的商业电影大潮里,根本没有再激活的可能。22年来,上海美影的水墨技术完成了更新换代,接力棒已经从创始的第一代传到了新一茬人手里,其实比以前做得更细致、更讲究了,只是没有展示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电脑模拟的水墨效果,工期能缩短许多,但我们坚持用传统的手绘方式。因为只有用真的毛笔、蘸着真的水和墨,借着画家随机、随兴的手感,以某种神秘的力度和节奏接触真的宣纸,留下的那种痕迹,才是中国画所独有的笔墨情趣。”

仅仅复原22年前已经成熟了的影像技术是不够的,郑大圣和他们的团队尝试着把手绘水墨动画与实景、CG背景合在一起。这个方法从未有人实现过,是郑大圣多年来的空想。他们从最初步的技术试验开始做起,积累最基本的数据。为了找准风格上的尺度,他们反复尝试什么样的写意和什么样的实景能够结合。但因为制作周期太紧最终只完成了3分钟。

上一篇:电子技术实习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无犯罪记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