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共成长(精选12篇)
与城市共成长 篇1
我与城市共成长 我从小生长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是这座美丽的城市养育了我,她用她的美好的品德孕育了我的文明,见证了我的成长,更用他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的家乡在黄龙,那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们都很文明。
每天早上我都会碰见她---一个很可爱的女孩,每天早上我买早点的时候都会碰见她,她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因为在别人都在争着抢着买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一边,等别的人都买完走了的时候,她才很小声很有礼貌的跟服务员阿姨说她想买的东西。很小的一件事---她很文明。
那天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她的孩子迎面而来,一个不小心,那个孩子手中的饼干掉在了地上,那位母亲立刻停住了自行车,把孩子从自行车上抱下来对他说﹕“来,掉在地上的饼干咱们不要了,和妈妈一起把它捡起来扔掉吧。” 说着,便和孩子一起把掉在地上的饼干碎屑一块一块的捡起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很小的一件事---这位母亲教育她的孩子要文明。
有一次在餐馆里吃饭的时候,我和妈妈在靠门口的座位坐着,我的旁边有一个小姑娘,她大概上四年级吧。过了一会,服务员阿姨把餐点端上来的时候,她很小声的说了一句
谢谢,服务员阿姨听了以后愣了愣,然后很温柔地说了不用谢。隔了一天我在小卖部买东西的时候,又碰见了那个小姑娘,当那位老奶奶把她想要的东西给她的时候,她还是很小声的说了谢谢。很小的一件事---她在无形中展现出了她的文明。
这座城市很小,但是这座城市却教会了这座城市的人们要文明,我想这应该就是“城市靓丽,我文明”了吧。
与城市共成长 篇2
2009年8月, 随着我的孩子大班生活的结束, 我开始关注小学教育。一个偶然的机会, 朋友给了我南木的博客链接。当知道博主陈琴老师是名校华师附小的教师后, 我开始认真地看她博客上的内容。
在博客上, 我看到了一些陈老师推荐阅读的书就买回来看。如《老鼠老鼠》这本书, 孩子刚拿到时并不喜欢, 我让孩子先放在一边, 听我给她读。当听我读了一遍后, 孩子觉得这本书还可以。再带着她一遍遍地读下去时, 她就觉得这本书很好玩了!这样不断尝试, 不断收获, 使我觉得陈老师是可以给我引路的人。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 虽然对孩子阅读有了信心, 但对陈老师所说的“6年背诵10万多字”还是心存疑虑。当与多位朋友提及此事时, 大家也都在质疑。
2010年7月底, 我第一次听到了陈琴老师、徐健顺老师的吟诵, 听陈老师讲她如何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在那里, 各位老师的授课让我眼前明亮了, 原来学语文可以如此有趣。我很激动, 决定要跟孩子一起学习, 弥补自己母语学习上的缺失。
11月, 当得知陈琴老师应家长之邀为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时, 我找到陈老师, 希望她能收下我家的孩子, 给孩子做一下早期启蒙。但是陈老师婉拒了, 并给我讲明了原因:孩子差距太大了。
于是, 我自己张罗了一群6耀8岁的孩子, 请陈老师来给大家一周上一次课。这个课程是要求家长与孩子同堂学习的, 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家长能有机会亲身体验陈老师的授课。讲课内容为:成语接龙、《三字经》、《弟子规》。每次陈老师都会给大家讲讲字和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故事, 再带大家一起读一读。每次下课时, 孩子和家长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这个课堂, 我开始意识到:对待孩子, 不能仅仅去要求孩子, 还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 没做好的就努力去修正自己。在生活中, 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我的内心慢慢出现了要深入学习的需求。
因为陈老师曾跟我说过, 自己带孩子做经典“素读”是很艰难的, 所以我也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身边的集体环境。
在家践行经典“素读”
2011年6月, 陈老师离开了广州。
我决定以后要用陈老师的方式自己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
读什么内容呢?就读陈老师班上孩子们读过的内容。在那个暑假, 通过分段读和听陈老师的录音, 我的孩子已能把《七月》背下来了, 这让我有了一点点信心。
2011年9月开学后, 陈老师班上的孩子读什么, 我们就跟着读什么, 再加一些《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里的内容。有些内容没文本, 我就在网上查找相关书籍, 就这样每天带着孩子一起读文本, 用相关的书给她作简单的解释。至于故事, 就靠她自己看。
最近, 我给孩子讲关于《论语》的故事时, 孩子突然说:“妈妈, 您讲故事总是东一点西一点的, 总要我自己去补充。您让我怎么去补充嘛?”我毫不掩饰地说:“妈妈无法与陈老师比, 要怎么去补充就是你的本事了。”
一天晚上, 孩子告诉我, 她在看了家里的一本中华书局版《论语》中的注解后, 终于可以把《论语》也读得津津有味了。我突然发现, 我的不足反而成就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2012年暑假前, 陈老师来广州, 我带着孩子去见陈老师。孩子见到陈老师读《老子》, 回来后就要求背《老子》。一次, 见我倒水倒满了, 她对我说:“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看我有点茫然, 她就给我解释。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 我发现她给大家倒水时经常会念叨“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读《老子》也让她发现:她在做班级管理时, 态度过于强硬, 应该有所调整。她经常会结合在学校发生的事跟我讨论。所以, 孩子说《老子》对她是最有指导意义的。
寻找内在需求
在带孩子做经典“素读”的过程中,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在家做经典“素读”是有别于老师带着做经典“素读”的, 如果家长一味地要求, 长期下来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没有内在需要, 再怎么做都是被动的。我的孩子对鸟类特别感兴趣, 于是, 我想找一本关于鸟类的著作, 最好这人还有古文功底。
没想到还真让我找到了, 这个人就是郑作新。我先后买回来郑作新写给儿童的《与鸟儿一起飞翔》《与鸟儿齐鸣》。孩子很快就看完了这两本书, 知道了郑作新是鸟类学家, 了解了他的一些相关的故事。
2013年4月的一天, 孩子读书读得没什么心情。我就让她朗读《与鸟儿一起飞翔》中的“从小养成好习惯”部分。我跟孩子说:“就算你以后做动物学家, 其他方面再好, 如果连中国古时的动物都搞不清, 一样会被外国人小看的。”
晚上, 孩子就跟我提出想看看《禽经》。为了满足她的好奇, 我当晚就在网上查找《禽经》并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看后, 说要背《禽经》。我告诉她:“这个可没有注音和解释。全要靠我们自己查证。请你认真考虑清楚, 如果开始了就不能停。”
第三天下午, 孩子放学回来, 跟我说要开始背《禽经》。我说:“那你就自己查资料注音吧。”孩子说没问题, 便拿着打印纸, 在电脑前坐下, 按我平时查证资料时的方式做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孩子说‘契’字有好多读音, 不知道该读哪一个。我一边做饭, 一边对她说:“我也不知道, 你自己慢慢看吧。”最终, 孩子根据上下文及解释选择了一个她觉得最合适的读音。
用了半个多小时, 孩子终于把当天要读的内容中不认识的字注完了音。晚上检查完她背的情况后, 她又跟我商量:“妈妈, 我每天把要背的内容里的不认识的字都标出来, 您有空的时候帮我查一下, 可以吗?”当时, 我并没有答应要帮她。睡觉前她又跟我讲:“妈妈, 《禽经》3600多字, 每天背200字, 18天就背完了。”
我原以为她会感到困难, 会退缩, 但她没有一点畏难的情绪, 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 我答应帮她查资料, 但不帮她做判断, 遇到有多个读音的字, 我就把多个读音和解释抄下来, 让她自己根据上下文进行选择。
最终, 她在计划时间内把4150字 (最初版本缺少内容, 经过查找资料做了修正和补充) 的《禽经》背完了。
这次背《禽经》的经历, 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难忘的, 我们收获了很多。当我让孩子背《诗经》时, 她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了, 她感到读起来也容易理解了。因为有些鸟类的象征意义在《禽经》中已提到。这时, 我感到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定制学习内容也很重要。
与课改共成长 篇3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我认为,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第二次国际数学教学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改革,所有改革方案都是由具体的执行者——教师来承担。因此,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而且得到他们的帮助来发展新的技能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因此,我校对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如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请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等,以此来拓宽培训渠道。同时抓好校本培训,对教师举办解读课标的讲座;组织教师按新理念进行集体备课;就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对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另外,我们还鼓励教师不断充电,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恰当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鼓励教师写反思,及时思考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在反思中实现进步;鼓励教师在竞争中合作,精诚团结,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种以教师为本的做法有效地促使教师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的重点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我校教师及时更新理念,转换角色,牢记“平等、尊重、民主”六个字,把“目中无人”的教育变成“和谐融洽”的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并帮助其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严而不厉、宽而不纵,学生在课堂上乐中有思、笑中有悟,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搞好课题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课题研究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知实践活动。我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改革,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并结合新课改理念,探索总结出“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
课前预习,指学科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自主设计适合本科的预习卡或预习提纲,课前发到学生手中或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填写预习卡或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决战课堂,指教师运用“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根据学生所填预习卡或预习提纲(初一、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设计预习卡,其余学科教师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再重复,学生不会的进行启发、引导、点拨,重点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并当堂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主体性、探究性、参与性、开放性、多维性和互动性,教师通过明确目标、指导预习、组织交流、梳理归纳、引导探究、达标反馈六个环节主导教学,学生通过明确目标、课前预习、交流合作、展示反馈、延伸拓展、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整而有层次,科学而有梯度,先学后教,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悟。“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也获得了山西省课题研究一等奖。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书。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浍史铸造厂、武池大棚菜、烈士陵园、敬老院等。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发挥地域优势——欣赏家乡优美风景、挖掘历史积淀——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开发人才资源——学习家乡名人精神、品尝风味小吃——感受家乡饮食文化、走进少数民族——领略回族风情”等一系列活动,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带进课堂,超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增强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阳光的价值就在于使一粒粒本无光泽的尘沙放射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片树叶都沐浴阳光,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播洒阳光,照亮孩子们的心灵!
与公司共成长 篇4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考验,工作的磨练,让我们少了一份天真、少了一份莽撞、少了一份激情,但却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慎重,更多了一份责任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工作、珍惜生活、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责任。家庭和孩子是我们心的归属,公司和工作是我们充盈生命的平台。进入公司4年多,我见证了公司从刚开业举步维艰的境地,负重奋进、风雨兼程走到了今天。我骄傲我能参与公司这艘激流勇进的航船扬帆远行的过程。感谢公司培养了我、锻炼了我,给了我一个可以探索自身价值的事业平台。没有公司的栽培,我不会走到今天。我会用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赢得尊严和价值!
俗话说“好水酿好酒,好土塑好壶,好的环境造就好的人才”,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企业带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熏陶出一批优秀的员工.同样“在一个失败的团队中,没有成功的队员;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没有失败的队员。”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曾慨叹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我们的主观努力不就是要充分发挥外界条件的最大优势吗?员工之所以能够成长正是由于企业的存在。
公司为我们创造了非常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公司领导为我们指明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四个方针,守法合规、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还是结果导向、强调执行力、和谐相互尊重、人人争做典范,人人学习典范”。都催我们奋进!我为实现公司2011年大发展充满信心!”,也许我们对目前的工作已没有了激情,内心有所浮躁,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既然我们在这个岗位,无论在哪里!都应该记住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与公司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我们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合作伙伴,担负的是自己的责任。公司领导教导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每一个岗位都是一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关键在于耕种它的人撒下的是什么样的种子,是抱着如何的心态去工作,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用金钱衡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责任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那么在任何岗位上,我们都会收获事业的春天!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没有工作,找不到工作,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今天对工作不负责,明天就得努力去找工作”。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让我们大家都成为一个象太阳一样积极的人走到哪里哪里亮,而不是象月亮一样消极的人,初一十五不一样。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把平凡的工作重复的做好,就是不平凡。成败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你是否已经竭尽所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存在,那么就不要让自己可有可无的存在着”。让我们的存在有价值——那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无论事情的多寡与巨细,让我们的责任心无处不在!
读书与我共成长 篇5
烟台外国语实验学校
王春夏
假如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会说:我喜欢泉水,它给了我清雅纯洁的心境;我喜欢大海,它给了我无私博大的胸怀;我喜欢高山,它给了我坚强无畏的意志;而我最喜欢的是读书,它给了我认知世界的双眼和教书育人的自信
在我看来老师,教师和医生一样,是高危职业。医生动手术如果动不好就会死人,医生是极短时间就可以知道结果的。但教师需要很长时间,假如教师教坏学生就不是一个人的死活,而可能是一代人,其影响力可比医生厉害。一代文豪鲁迅不就是意识到这一点,才毫不犹豫的弃医从文,通过文字来改变人的思想,改变一代人,改变一个时代。我们作为当代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当好“医生”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途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
以《教书匠》一书为例,这本书讲述的是弗兰克迈考特,这位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的迈考特,捡起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将行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着的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迈考特先生并非用老套内容去教授学生,而是用现实中的实例去教育他的学生,教他们怎么做人,而从学生们得到的并非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做人的道理。
看了《教书匠》让我明白了,因为我没有做到像迈考尔先生那样做换位思考,我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不知道他们的真正需要。如果我经常从“假如我是这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我都要改变,有时虽然不能立即见到效果,但经常这样做,一定会让我走进孩子的心理,让学生接纳我,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使教育更有效果。一个人想交到朋友的人,必须付出真心。如果我们教师不能用心做教育我们只会和孩子们越来越远,心与心的距离其实很近,只要我们用心和孩子交流,不把自己看的比孩子们重就行。
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里面的班主任古老师就和迈考尔先生一样,一开始总是闹笑话,被学生取笑,其他老师也不理解并且反对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仅没放弃反而继续坚持用心感化孩子。一开始极力反对他的学生最后竟然一起写联名册请求他留下。我当时流下感动的泪水,只要你用心付出用心对待孩子们,就算一开始他们不理解,但最后也会理解的。
是书告诉我,爱教育吧,是教育让我们的生命成为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航程;爱孩子吧,做一个享受快乐的教师;爱书吧,是书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和教育的智慧。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和磨练,他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它见证了我成长的脚步。
感恩与我们共成长作文 篇6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而感恩则是其必不可少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真的能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不能!如今的孩子已在亲人的溺爱中渐渐忘记了感恩。已听厌了父母一遍遍的苦心教导,甚至和父母顶嘴,冒犯父母。这时的父母该会多么寒心哪!现在的我们又有几个能记得父母的生日并按时诚心诚意地送上一份礼物?你们可知道,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爱的付出,也能让父母感动好一阵子。
我已经是一个即将告别母校的学生了,由于升学和考试的缘故,我们的学习变得非常紧张,而我们也就情不自禁地埋怨老师。可你知道吗?为了我们这群孩子能考上理想的中学,老师夜以继日地备课、批改作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吗?当然,我们不仅要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师,对于平时帮助过我们的同学朋友也不能忽略。
与城市共成长 篇7
起初, 我满脑子里充斥的是“怕”。一怕:“不讲怎么能会呢?”我希望自己能够把学生教会、教好, 因此为了学生的“会”, 努力地“讲好”曾经是我追求的目标。谁承想, 任何一位教师在“讲”的过程中, 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 或者不爱听, 或者听不懂,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的讲就是无效的。二怕:学生的活动需要占用大量时间, 而且学生通过活动所产生的多样化的结果或者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就使得原本一节课能够“讲完”的内容可能无法完成。可如果把教学内容理解得宽泛一些, 不仅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 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 那么就不能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降低了效率。相反, 学生通过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在活动中还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感悟了思想, 这些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解除了思想上的负担, 我决定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一把。想着会困难重重, 但学生接受起来似乎比我快, 没几天的时间, 小马老师、小甘老师、小韩老师……就出徒了。有时候, 我本想着这个地方有难点, 还是我讲讲吧, 只是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可他们的发言随后接了句:“大家哪里没听懂?或者有给我补充的。”下面的小手早早高高举起, 跃跃欲试地要大发言论, 愣是把我的话堵了回去, 我也只好忍了, 认真听他们的争论。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却把难点剖析得更加清晰。
在尝试中我也在不断思考, 慢慢地我意识到“变教为学”的精髓在于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高效学习活动的设计, 富有思维空间的课堂氛围。在摸爬滚打、反复推翻中, 我的处女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诞生了。从关注针对一个平行四边形, 利用数方格、割补将其转化为长方形, 最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应更加关注图形间的关系, 完善对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的建构, 突出知识本质、实现知识间的关联。学习活动也从“指令性”的, 转变为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 使学生能在自主发现中勇于探索、大胆质疑。课上, 学生的发现让我不禁为之喝彩。他们愿意参与、有话可说, 善于表达、分享成果, 提出质疑、互相解惑。
令我更加欣喜的是, “变教为学”的课堂学习不仅能够授之以鱼, 还能够授之以渔。随后, “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这些同领域、同属性的知识,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便是一通百通。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与中国艺人共成长 篇8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欢迎大家光临我们一年一度的“年度娱乐星锐榜”颁奖活动现场。站在这里,我有一大堆感谢的话要说。首先要感谢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和我们共同主办这次活动;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评选;我还要感谢今晚颁奖礼的赞助商—济南女儿红白酒销售有限公司,当然更要感谢冒着严寒到场的各位嘉宾。
在我们这个颁奖活动举办前或举办后,甚至可能就在现在这个时侯,娱乐圈、时尚圈都有许多颁奖活动在举行,我们这个活动和人家有什么区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星锐榜”不是一个追星的活动,而是目前唯一一个专为新人颁奖的活动。现场有这么多娱乐业的大佬和明星艺人,还有众多的企业老总,我想不管大家今天是如何的功成名就、事业辉煌,大家都有过年轻的时候,都有过事业刚刚起步、需要别人支持的时候,所以各位今天到这里来,不仅是对我们主办单位的支持,更是一种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表现,在此我要鞠躬感谢在场的所有朋友们,谢谢你们!
从2004年开始,《星库》每年都联合其它的机构、媒体,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把本年度表现最优秀的演艺新人筛选、推荐给大家。第一届的入选者有段奕宏、林永健、于小伟等人,第二届的获奖者有黄渤、江一燕等人,第三届的获奖者有张国强、朱雨辰、唐嫣等人,还有很多,这些人今天都是影视行业中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我相信,每一个优秀的艺人,他们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都可能会获得无数的奖项,但我希望他们的第一个走红地毯的奖项是《星库》发给的。鼓励最需要鼓励的人,“与中国艺人共成长”,就是我们“星锐榜”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
和“星銳榜”一样,《星库》杂志也是创办于2004年,最早的定位是一本“为影视娱乐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杂志”,当时也曾得到了在座的业内人士、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从2009年起,《星库》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我们给《星库》的最新定位是发掘“娱乐行业中的精英与智慧”,我们致力于把它办成一本负责任的、有品质的娱乐杂志。《星库》不会热衷于挖掘八卦绯闻,更不会去揭什么行业黑幕,我们会真诚地关注中国艺人的生态与生活,推荐娱乐业中的优秀人物与商业智慧,探求这个行业中的趋势与规律。另外,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也希望大家能记住:《星库》还是一本比较无私的杂志,因为创刊6年来,从没有人给我们发过奖,而我们却天天琢磨着给别人发奖,并且下决心要把奖杯发给最需要它们的人。
最后,我还要对获得本年度星锐榜的各位新锐艺人表示祝贺!能够成就你们梦想,并为你们的生命增值是我们的荣幸。另外我还想说的是:今晚我们赞助商的品牌是非常合适的、大吉大利的,作为活动主办方,我们衷心地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女儿红,男儿红,大家一起红!
谢谢各位!
爱岗敬业与成长2(共) 篇9
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领导和同事谈谈我对爱岗敬
业、成长和成才的理解和体会。我觉得,爱岗敬业是我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一代,理当自强,既然我们选择了这分工作,就要真心爱岗、全力敬业,把自己的理想、青春和汗水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
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我们能得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应该说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热爱它,对我们,爱岗敬业,就是要满怀激情地投身工作;爱岗敬业,就是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古人云“爱人者,人恒有爱;敬人者,人恒敬之”,努力完成现在的工作不但是是对单位和社会负责,同样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们作为社会上的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如何去实现,没有什么捷径去寻,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只有不短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我们自身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眼光才能看的更长远,我们的自身价值才能够被体现出来。
我觉得爱岗敬业主要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实现:首先,没有任何借口,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当你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要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
折的时候,要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并自我激励攻坚克难;当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不能牢骚满腹怨天忧人,要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不能拿着放大镜百般挑剔找外因,而是要常常拿着显微镜进行自我剖析找内因。也许有人会说,人之初,性本惰,能修炼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感人的这样鲜活的事例,都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是爱岗敬业的榜样!比比他们,想想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所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呢?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业绩。细节差之毫厘,结果谬之千里,真理和谬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对我们而言,一个小小的麻痹就可能影响单位的整体工作和形象,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事实证明,细节是成功的关键,精细是致胜的法宝,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而如果我们人人都精细,就能成就一番事业,也能给自己创造很多机遇。
最后,实现人生价值,永无止境追求自我完善。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实现人生价值最关键是学习,我们不但要真正做到学习在岗位,成长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奉献在岗位,而且在任何环境和场合都要学会观察和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理想更加深远,目标能更
加得到提升。如果我们的努力,能得到领导肯定,获得同事的认可,就是我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动力所在。一个人的价值,靠自己追求实现,靠别人评价衡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无数个平凡汇聚成就伟大,无数个普通集聚成就非常,无数个平淡凝聚成就辉煌,我们的单位和我们自己就一定能有所发展和作为!
如何让核心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篇10
几年前,美国对发展最快的200家企业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这200家公司的CEO最关心的问题是两个,一是怎么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来为公司服务,另一个是如何留住这些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有不同的人才问题?
创业型企业:留用人才易,吸引人才难
对于来自创业型企业的张邦辉来说,最头疼的事情不是人才的留用,由于采用了多种形式,以企业成果分享为主的激励机制,如组建合营公司的模式,年薪制或者分红权,甚至请人才直接入股(企业正在谋求上市),对于挽留人才起到了较强的吸引作用。让他们感到困难的是优秀人才的寻求。由于公司由研究型人才组成,其价值观尤为注重做事的过程及长远目标,而目前市场上缺少这样的人才,因此寻找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是公司遇到的瓶颈。除此之外,随着公司的壮大,这家创业型技术公司还面临着需要更高、更强的管理能力的问题,如今在全国已拥有8家子公司的天邦股份,需要进行集团化管理,而公司却没有这方面的管理人才。
国有企业:沟通与传递
拥有淮海路众多的商业品牌和商业网点的上海淮海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传华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在企业老总的眼光里,觉得自己的企业总缺乏优秀的人才;第二,在执行层和员工当中,却总认为自己是人才,没有得到老总的认可。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一对矛盾。第三,公司找到了优秀人才并为他的培养做出了很大努力,还是没能留住他。一个实例是,该公司曾经引进一个硕士生,准备以后委以重任。就在公司打算只要经过最后两个岗位,就让他进入公司高层的时候,他提出了辞职。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并且他需要更多的年薪体现自己的价值。核心人才不能充分理解公司的战略、文化和老总的思路,以及单纯追求以物质(如钱、车、房)和职位的提升体现个人价值,也是导致其最终与公司说再见的重要因素。
软件业: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在以人才密集为特点的IT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这句话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IT人才一方面个性比较强,另一方面市场对IT人才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因此软件业的核心人才管理充满挑战。王兴山用“最不安静”四个字突出了这一行业的人才特征。在他的经验里,公司小的时候,有三个方面对人才很重要:事业、待遇和人情。随着公司规模化、国际化,感情的作用开始被淡化,而如何驾驭文化差异成了新的挑战。尤为让人感到启发的是,在浪潮的经验中,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困难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浪潮公司,在开始时得益于山东人的安分稳定,不轻易跳槽换公司,人员稳定,知识得到沉淀,这对于软件业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公司扩展到上海、广东,当地员工的特点发生了差异,用山东的文化管理上海人或广东人就失灵了。而当分公司开到日本东京时,浪潮更面临着用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的方式来管理当地人员的难题。
王兴山得出的经验是,分公司的一把手一定要是本地人,但是技术支持可以从总部派去。在他看来,文化差异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高学历、高知识的空降兵无需寄托太多期望;另外,他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并不可取,应多多培养内部人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跨国公司:一不小心“为人作嫁衣”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及行政总监余华认为,在中国体育行业和零售行业是最缺乏人才的地方。由于阿迪达斯是一个龙头企业,因此很难找到能即时上岗的人才,如果到其他地方找,则需要经过很多的培训,这也是目前零售行业的一个困境。在中国目前的人才大战
中的挑战是,如何找到马上可以用的人,这个人能否融入公司,符合公司价值观和文化,有没有团队精神。第二大挑战是,公司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才成长的速度,也就是人才短缺,因此,如何培养人才快速发展,跟上公司步伐,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是另一个困惑。很多公司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公司招这么多人,但好像能用的总是十几二十个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跨国公司的另一大难处在于,公司培养的人才很快就成为市场上猎头公司的对象。由于这些人的期望值很高,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面对这样的诱惑,如果原来的公司没有特别吸引他的东西,就可能跳槽。
十八般武艺话对策
尽管不同性质、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各所不同,但是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以及人才的内部培养对于防止人才流失及企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各位老总有不同的经验和对策。
核心人才的“三三”论
对于核心人才的发展与管理,淮海商业的杨传华有言简意赅的阐述。在他看来,核心员工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一、对企业忠诚;
二、本身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三、具有非常好的潜在空间。而对于如何让核心员工和公司一起成长,他认为还是三个要素:一是普通激励要素,包括大家熟知的股权、红包、各种福利;二是需要给核心员工业务提升、职位提升和想象的空间,也就是价值空间;三是,给核心员工竞争,让他保持危机感,促使其不断进步。除此之外,杨传华还提出了核心员工发展的三个趋势。一是,核心员工会被逐级提拔,自然地进入高层。二是,如果他认为自己和企业文化不相符,对自己的职位不满意,就会跳槽,但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三是,他工作上的生命周期结束了,那么就让他下岗养老。处在“婚姻”中的企业与人才
资信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黄既唯女士提到,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但是企业在运用时往往收效寥寥,其原因正在于“恰当”二字。使用者对于这些工具功能、性能、使用方法并不是特别了解,往往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了不恰当的工具,因此达不到目的。所以,企业不应迷信工具的作用。
对于淮海商业的核心人才流失的例子,黄既唯将企业与人才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婚姻,是“结婚”的时候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了未来的分手,还是“婚后”有了其他的原因,令员工变心,或者是“第三者”的出现令员工跳槽?淮海商业的人事管理架构看上去已经颇为完善和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老总和关键员工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硕士变心的情况?黄既唯认为客观上固然存在着环境变化导致人才“变心”的原因,但公司是否在不断强调和灌输公司的文化,有没有及以什么样的形式来验证公司的文化被有效地传递至整个公司,被员工有效地接受了,恐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传递,难免造成“同床异梦”,缺乏了解,容易影响上层决策的贯彻和执行。对于那个“出走”的硕士,如果早点告诉他公司对他的最终培养计划,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黄既唯建议老总们应该有一个“工作中的太太”,即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老总们通常十分繁忙,需要考虑的事情往往千头万绪,忽视了将自己的思想,以很好的方式传递给人事部、他的助手和伙伴,不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有效的沟通文化。
“软硬兼施”
来自华信惠悦咨询的袁凌梓女士,为企业碰到的“人事病”开出了八字药方:“认清现实、软硬兼施”。
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一是人才流动频繁。根据该公司的调查,中国连续3-4年都是亚太地区员工流失率最高的地区。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大量发展机会,处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人才的心态难免浮躁,这可能是所有问题的最大根源。
第二点,求大于供。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环境还不能够培养出大量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更缺乏马上可以用的人才。中国人才的职业化程度包括语言能力、职业精神、一般岗位技能等都比不上印度。人才本身的匮乏,造成了供给上的紧缺。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和需求无法匹配,公司找不到想要的人,而好的人才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
第三点,关于以人为本的问题。由于对人才的看法不明晰和标准不统一,尤其是老总的看法,也会给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问题,无法明确人才的选拔、留用标准和激励方式等等。尽管很多老总都在说要大力培养人才,但是投个广告几千万没问题,人力资源要做个项目,即使只有一百万,也很困难。所以,其实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针对以上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问题,袁凌梓觉得解决之道在于“软硬兼施”。
其一是建立明确的“雇主”品牌。企业招人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什么资本去吸引人才?即使公司有足够的资本,但是人才在选择企业时往往是综合的考虑。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雇主”品牌,建立良好的形象,就像产品品牌一样,有效地传递到市场中去。
其二,建立明确的识别人才的体系。为什么企业看不到希望要的人才,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做一个非常好的定义。
其三,“两硬一软”用好人才。用人的方式,一是创建适合企业的激励体系,将激励杠杆融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将会对核心人才的潜力发掘以及人才保留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第二是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不仅有良好的人事环境,如很好的待遇,还要建立良好的业务流程,让员工做事能够更顺手,更放得开手,由此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要清除不利于人才保留的不好的企业特点,如官僚主义、公司政治,提高经理人本身的经营水平。这是“两硬”,指把人才的硬件环境建造好。所谓“一软”,指管理者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直线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带队能力。因为现在员工流失的一大原因是下属觉得上级的能力不够,所以培养领导人本身的能力非常重要。概括起来,“两硬一软”就是得强调激励、环境和领导者的能力。其四,价值观留人。留人有很多方法,很多企业都有所谓的员工保留体系,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把薪酬体系优化再优化,然而根据袁女士多年来的经验,最终还是要靠价值观留人。在中国目前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要设置太高的员工保留预期。根据华信惠悦的调查,员工在一家公司留三年就很不错了。虽然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人在能力上未必是最优秀的,但一定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够走到底,所以留人最好的方法还是价值观的认同。
第五,育人自救。由于当前中国人才市场最大的特点是缺少企业马上就可以用的人才,好的人才大家都在抢,所以企业一定要自救。根据华信惠悦对大企业进行的一个调查,像摩托罗拉、惠普都有长期培育人的计划。培养人必须要有投入,虽然短期内未必能够见到效果,长期必有回报,掌握公司重要资源的CEO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这也是企业解决人才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承上启下,横向整合,拔苗助长
信德集团联席董事、中国区负责人谷庆作为职业经理人,为留用员工总结了三句话:承上启下,横向整合,拔苗助长。
所谓承上启下就是一方面将股东会和董事局的意思向分管的区域传达和执行,并代表所管辖的员工在必要时和董事会、股东会进行抗争。在启下时,谷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练,培养下面的经理人,并给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横向整合涉及到与总部和其他区域的人员的协调,把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便于核心员工发展。谷庆的拔苗助长,指的是换位思考。让核心员工学习从管理层的位置进行分析决策,这样既可以考察其表现,又能让核心员工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和被重视的感觉。
把人才当作战友
邓华所在的龙旗科技也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对于公司尤为重要。龙旗的核心使
责任惠普与中国共成长 篇11
惠普(HP)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是第一家中美合资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在华唯一一家将“中国”置于企业名称之前的企业。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惠普以负责任的理念和经营方式与中国共成长。
在《WTO经济导刊》参与、报道的各种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和活动中,不乏惠普在中国开展包括教育、创业就业到环保、抗震救灾、志愿者等在内的各方面活动。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惠普亦以其项目涉及面广、丰富多彩和成效显著而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典范。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惠普品牌市场部总监沈激,他对惠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实践经验的系统阐述,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惠普品牌背后的责任内核。
“惠普之道”:公司治理、环保和社会参与
《WTO经济导刊》:惠普自创立以来就倡导“惠普之道”,惠普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议题的?
沈激:对于惠普来讲,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57年,惠普便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创新地将其列为公司七大经营目标之一。
在完成其全球业务的同时,惠普坚信应承担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责任,在解决一些具有全球挑战性的问题中发挥领导作用。从全球角度,惠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大领域,首先是,公司治理,包括职业道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第二是环保,既包括公司自身运营、惠普产品的环保,也包括推动全社会提升环保意识和践行环保行动;第三是社会参与,惠普集中关注的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创业等,这与惠普高科技公司的专业优势相一致。
“绿色”,让惠普更具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在今年6月举行的“2008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中,中国惠普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秀实践获得“金蜜蜂·领袖型企业”称号。惠普是如何将“绿色”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追求“绿色”是否只是意味着增加成本?
沈激:作为高科技公司,面对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惠普致力于成为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领导者,并将“绿色”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2年,惠普就提出“为环境而设计”(DfE),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的使用,产品的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产品的使用、回收再利用,从设计上考虑使用更少的材料,更安全无害的物质,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小的包装,更容易拆解和回收。
2005年,惠普推出Halo协同工作室,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传输效果如同当面交谈,每年可减少全球8%的商务旅行。此外,惠普还推出了打印机的0秒预热技术、笔记本电脑的“零包装”设计等,经过三年努力,惠普将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为6个,把整个公司应用软件从6000个降低到1500个,通过大量数据整合,节约了能源、资源和人力,从2009年开始将为公司每年节省10亿美元。
对于惠普来说,绿色不是负担,而是公司的竞争力,绿色与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步实现。
《WTO经济导刊》:惠普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共赢,正是《WTO经济导刊》所倡导的“责任竞争力”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蜜蜂型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责任传播,惠普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惠普是如何发挥自身的绿色领导力的?
沈激:责任精神的传播非常重要,作为全球最大供应链的IT企业,惠普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专门设有供应链管理部门与全球供应链沟通和联络。惠普不仅要自己做得好,同时将自身的CSR,包括在人权方面,隐私方面,环保方面,贯彻落实到供应商,每年要进行培训并审计,如果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会对个别问题进行专门的处理,指导并进行改正。
以惠普的绿色领导力为例,2008年,惠普成为第一家公布顶级供应商名单及供应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IT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将剩余的二三级供应商碳排放也逐步向公众公布。
责任传播还体现在对全球环境问题尽一份力量。惠普不仅支持“地球关灯一小时”活动,还在今年6月5日——第38个世界环境日,向全球推出“Power To Change 改变世界,我们一起来”环保活动,鼓励下载并安装惠普环保插件,养成及时关闭电脑的习惯,培养电脑使用者良好的环保意识。这个项目刚刚开始三个月,在中国已有6000多人参与,居全球第一。
此外,2008-2009年,惠普连续两年在中国大范围开展“绿色电子产品回收”及“绿色办公”活动,倡导消费者和员工以正确途径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同时在点滴办公生活中注重环保。
中国惠普:创新社会参与方式
《WTO经济导刊》:一项针对美国400余家企业的公益项目投入方向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投入的方向应该是和公司的专业、主营业务相一致的。惠普的社会参与又有什么特点呢?
沈激:教育是惠普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体验;利用惠普的高科技来帮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创新研发活动;帮助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创业就业。在上述三个领域,一些优秀的全球项目都结合中国的实际而成功落地,同时,惠普也开发出了大量符合中国特色需要的项目。
以惠普教育创新计划(IIE)这一全球项目为例,利用科技为学生创造全新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提升综合实力和在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在捐款捐物之外,惠普更希望从本身的业务出发,用科技来帮助灾区居民;惠普与宝洁公司合作,将惠普所擅长的网络教育深入宝洁公司援建的希望小学中,2008年,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援建了20所“惠普希望电脑教室”,为希望工程增添了一抹科技的亮光。
《WTO经济导刊》:这些活动与我们所倡导的利用专业优势解决社会问题非常吻合,而且公司之间各取所长联合开展CSR项目也是一种创新。众所周知,自去年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已经使就业问题越发突显,惠普在这方面一直有很好的项目和经验,请您介绍一下?
沈激:我们坚持授人以渔,就像惠普的创立,我们希望影响更多的创业者运用科技的手段实现创业梦想,并带动更多人就业。
自2007年引入中国的“惠普创业学习项目”(HELP)已经运作了三年,从城市青年、农村地区青年和农民工到大学生,全方位覆盖到了整个创业人群的需要。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2个HELP中心,受训人数已超5000人,成功实现创业者达1500人,拉动就业达万余人,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帮助13500人实现创业就业梦想。
结合当前就业难题,惠普于2009年启动了“科技点亮未来‘全程助力创业梦想”活动(TID),更深入地融入自身科技优势。通过收集一系列已经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分析比较容易进入的创业领域,将这些经验的分享和额外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以及小额贷款的资助结合起来,帮助创业者实现业务升级,更快成为创业成功的典范。
特别值得一提是,2008年由重庆市信产局与惠普合作开展“IT5000公益培训计划”,由惠普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成熟课程,并由公司内部具有实际经验的资深讲师授课,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学习适应企业实际需求,推动重庆“IT可转化人才”培养及就业的进程。该计划在2009年培训5000个大学生。
总体来说,惠普在中国的社会参与项目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2.4亿元人民币,我们始终觉得,这些投入是必要的,同时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做出优秀的富有成效的CSR项目,吸引各方面的力量,与业务的融合使得这些项目更长久和持续的做下去。
《WTO经济导刊》:这些社会参与项目对惠普自身的收益是什么?
沈激:首先是品牌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这也是惠普将企业社会责任当作惠普品牌形象的内核来做的具体体现。第二方面,社会对惠普的责任表现有更大的认可。从目前的客户角度来说,不仅要求企业的产品价格适合、质量更高,还看重企业是否有责任心。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关注企业是否发布CSR报告。这个趋势告诉我们,企业社会责任将影响到品牌形象的高低,影响客户的支持与否。另外,从长期来看,社会责任对惠普的实际业务也有帮助,我们热衷于对中小企业、对创业者支持,他们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中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帮助这些企业成长和成功,实际上就是帮助了未来惠普在中国的成功。
责任惠普与中国共成长
《WTO经济导刊》: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惠普对未来有什么展望呢?
沈激:非常同意你的定位,惠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从惠普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即将加工工厂搬到中国,到“中国创造”,在生产的同时也将研发能力引入中国,在中国研发面向全世界需要的产品和技术。
从2008年开始,惠普在中国进入到第三阶段,即伴随着近年来中国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整个IT行业包括外包服务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惠普以全球第二大IT服务公司的身份,使得创造“中国服务”成为三个平行开展的工作之一,惠普将凭借自身的专长和领导力,助力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与城市共成长 篇12
3月中旬,我陪同王理事长到江门接待广东阳东县政府部门代表团考察江门市康溪皮革制品厂,有机会对王理事长进行更多的了解:他与广东省皮革行业结下的不解之缘,他所领导的广东省皮革协会从行业管理者到行业服务者的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以及他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特殊的经历。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广东省皮革行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广东乃至全国皮革行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还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长的脉搏。
历史的印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今天的我们无法真切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但从当时长辈给孩子取的名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祖国是多么的热爱,建国、建军、援朝、建新……
王建新,1953年生于山东,“建新”意为“建设新中国”,身为军人的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带有深深历史印记的名字,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父亲对祖国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和期待。1955年,王建新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1965年又随父亲来到广州,从此开始了在广东的生活。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5.16通知),宣告文革开始,从此全国局势混乱、社会秩序失控。这一年,小建新小学6年级毕业,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无学可上的孩子们多了玩耍嬉戏的快乐时光,却失去了学习知识的宝贵机会。回想那段日子,王理事长感叹道: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能够升入初中也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否则可能也会成为红卫兵,不知不觉融入到“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狂热行动中,留下一生的遗憾!
5个月初中“毕业”
1968年10月,学校复课闹革命。由于1966年至1968年的两年间又有两个年级的小学毕业生无法升入初中,因此两年后按年级排序,最先小学毕业的王建新直接升入了初中三年级。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2月,王建新只上了5个月的初中就“毕业”了。
由于两年来中学停课造反闹革命,学校已全部瘫痪,社会极度混乱,老师也不知道该教什么。5个月的初中,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语文学习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数学只学习了正负数,对于正负数小建新直到“初中毕业”还是一头雾水。5个月里,小建新做得最多的就是学工、学农、学军,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到军队去参加训练。
历史给那个年代开了一个很大、很荒唐的玩笑,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日子,王理事长对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埋怨,因为那是整个国家的磨难,他只是觉得那段时间被浪费了,学到的文化知识太少了。
10年军旅终生受益
在“学无所学”的历史条件下,参军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1969年3月8日,还有2个月才满16岁的王建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十年动乱期间,全国一片混乱,但军队要保持稳定,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王建新可以在部队的锻炼中成长。1970年他被提为副班长,1971年成为班长,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俗话说:班长乃军中之母,班长工作的重心就是人的管理。当上班长后,王建新关心爱护每个战士,政治思想、军事训练、生活卫生,全面管理,甚至每个战士的情绪变化、家庭情况,身为班长的他都要仔细观察、悉心了解,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处处以身作则,正直做人、公正做事。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团结互助、作风顽强,在训练、考核中表现优秀,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他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做思想工作的能力。
由于普通话说得好,参军第1年王建新就被抽调到连队的演唱组。其后几年,又先后调到团宣传队和广东省军区宣传队。那时,他既是演员又是乐手,演奏的乐器从手风琴到圆号、笙。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他就在连队,有任务了就去演出。
1974年王建新提干回团成为文化干事,负责组织全团的文化娱乐工作,组织全团会演,并搞些小快板、小话剧等节目创作。部队丰富多彩的文化工作,使好学的他多才多艺,站在再大的舞台上他都能从容自信。
1976年,王建新被调到广州市郊区武装部成为政工干事,主要负责民兵建设。写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各种公文,很好地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7日邓小平恢复工作,1977年冬恢复高考,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闭幕式的发言中发出了“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的感叹,知识分子再也不是“臭老九”。这一切重新唤起了王建新想要学知识、想要上大学的愿望。
1979年王建新转业到地方,10年的时间,部队将他锻炼成了一名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积极好学、多才多艺,而且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干部。王理事长至今提到那段日子仍感慨良多,他说“10年的军旅生涯,时至今日仍对工作和生活有很多帮助,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初涉制革
1979年10月,王建新转业分配到广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下属的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时任皮革科科长的万克武看到这个部队出来的年轻人精明干练,于是将他调到皮革科工作,到皮革科的第三天他就被派往江门参加索马里羊皮服装革攻关小组,进行生产实习。
当时广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和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正在联合开发索马里羊皮服装革,从广东省的各主要制革厂抽调了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成员都是当时广东省水平最高的制革技术人员。
王建新知道自己上学少,学的知识不多,所以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对试验中的每道工序、每步流程、每项参数、每个细节都仔细记录,不懂就问,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21天下来,对制革的工艺流程、主要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要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开始与皮革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实习锻炼结束后,王建新回到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担任人事秘书科的秘书,担负起全省塑料皮革工业生产情况汇总分析工作。每个季度都要汇总全省塑料皮革企业的生产情况,并写好综合分析报告,上报到轻工部。每年要写全省塑料皮革行业生产情况总结报告以及第二年的生产计划和发展目标,并经常下到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几年下来王建新很好地掌握了广东省塑料皮革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和相关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以后的协会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愿提干,想上学
1983年,王建新被提拔担任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当时这个职务是直接在省委组织部备案的,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位,而王建新却请求领导不要安排他担任办公室副主任,而是希望领导可以安排他去上学。领导劝导这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可以先当副主任,以后有机会再去上学。
1985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委托中山大学开办“干部专修科”(大专班),王建新被批准参加“干部专修科”成人高考。当年2月份开始脱产补习备考,7月参加考试,对于只接受过小学6年教育的王建新来说,困难可想而知。语文、政治、历史相对较容易复习,至少可以死记硬背,数学却没有办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要补习初中、高中数学还有其他几门功课6年的课程。王建新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虽然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军人出身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想办法、找窍门,非常刻苦地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门课成绩78、两门87、一门95,平均85分,王建新如愿以偿地考上中山大学干部专修科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他系统地学习了工业经济管理专业的27门课程,学会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的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对他后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管理创造效益
1987年7月1日,王建新大专毕业。他又回到了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担任总公司与烟台合成革厂合办的广东省聚氨酯制品厂的副厂长。
刚到广东省聚氨酯制品厂时,由于当时工厂的干群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个别工人消极怠工,甚至往下水道倾倒原材料的情况,工厂管理比较混乱,一直无法盈利。通过调查研究,王建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工厂建立了新的管理规章制度,领导了创建文明工厂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吃苦在前,带头搞绿化、搞卫生,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工作,逐渐把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工厂越办越好,企业主要领导和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王建新到工厂任职的第一年工厂扭亏为盈赚了20万、第二年盈利60万、第三年盈利100万。广东省聚氨酯制品厂成了总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模范典型,经常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对于管理创造效益,王理事长的体会是:管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公平处事”。
广东皮革行业带头人
1992年5月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领导班子调整,王建新担任总公司党委副书记,1997年担任副总经理,2002年担任党委书记。
其间,在1999年,王建新受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委派兼任广东省皮革协会理事长,正式进入皮革行业。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使南粤大地生机勃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广东的皮革行业也乘着改革的春风迅猛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制革、制鞋、箱包皮具行业为主体,配套齐全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各类专业市场。
200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进行业务调整。为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设,王建新理事长受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总公司委托,全职负责广东省皮革协会的工作。2005年9月,按照广东省皮革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举办法,通过选举,王建新继续当选为广东省皮革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2009年11月2 7日,当选为广东省皮革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从事皮革协会工作多年来,王建新理事长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发挥广东省皮革行业的原有优势,不断提升行业的档次,保持行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秘书处建设来说,就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诚心服务、讲求效率。在王建新理事长的带领下,广东省皮革协会以服务为宗旨,为行业和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1)开展全省皮革制鞋调研,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006年4月由省经贸委牵头、广东省皮革协会与广东鞋业厂商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开展广东省皮革制鞋产业调研。王理事长亲自带队,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调研了9个制革和制鞋区、30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举行了20多场专题座谈会,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于2006年底初步形成了《广东省皮革鞋业调研报告》。2007年3月,召开了由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厅、省环保局等15个单位派员参加的《广东省皮革鞋业调研报告》专家评审会,专家们对调研报告的内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广东省皮革协会不仅对广东省皮革制鞋行业有了深入研究,与企业、商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信心,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为行业、为商会、为企业服务大有可为。
2)为推进广东省皮革行业品牌战略,王理事长带领广东省皮革协会开展了“2003年度广东省皮革行业特色品牌产品”评选活动。根据“广东省皮革行业特色品牌产品评选办法”,经评选委员会对申请企业(产品)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了2003年度“广东省皮革行业特色品牌产品”共25个(包括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的企业5个)。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支持企业打造名牌产品,集中展示了广东省皮革制鞋全行业的品牌形象,同时扩大了广东省皮革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行业内和社会上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3)共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品牌建设。2006年授予惠东“广东女鞋名城”、“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称号;2008年与鹤山市共建“广东省男鞋生产基地”、与潮州市共建“广东省工艺鞋生产基地”,为日后惠东、鹤山与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共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和”中国男鞋基地“奠定了基础。目前广东省皮革协会与广东鞋业厂商会、惠东县人民政府正在研讨建立“女鞋国际品牌生产基地”。
4)发挥协会特色功能,为行业、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广东省皮革协会多次举办主题为“皮革与制鞋”、“皮革与皮具”、“制鞋与鞋材”等专题研讨会,密切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扩大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多次为税务局、环保局、海关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技术咨询,使相关政府部门了解行业特征,共同营造行业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5)加强国内外交流,拓展合作领域。近4年来,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先后组织企业赴印度、越南、中国台湾、埃及、阿联酋、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进行商务考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为双方的合作铺路搭桥。接待了多个国家的皮革制鞋行业代表团来粤访问,组织座谈、安排参观企业、促进双方商务合作。先后组团赴福建泉州、河北辛集、浙江无锡、重庆等地访问考察,加强地区间合作。组织会员在广东省内交流互访,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
6)举办专业展会和相关活动,提供交流平台。2005年9月,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与广东鞋业厂商会联合承办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皮具鞋业展区。参加企业370多家、展位570多个、面积11 000m2。同期还举办了“中国鞋业皮具发展论坛”、“中国百货业与服装、鞋业、皮具商贸沙龙”,在行业内外取得很好的反响。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连续3年主办“时尚焦点”广州国际鞋业皮具展览会、连续4届主办“中国(广东)皮具发展论坛”,为行业发展推波助澜。
7)在服务企业、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增强协会凝聚力和影响力。2008年以来,经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先后筹备成立毛皮和皮衣、制革、制鞋、皮具箱包4个专业委员会,开展与行业相关的专项活动,扩展协会的服务范围,更好地发挥了协会的服务功能。
目前,广东省皮革协会有300多个会员单位,大多数为广东省皮革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其中,江门市箱包皮具业商会、广东省台商皮革制品同业联谊会、毛皮和皮衣专委会等3个单位是集体加入协会,3个单位又为协会增加企业会员约240个。
11年来,王建新理事长带领广东省皮革协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努力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
对于协会的工作,王理事长认为:协会虽然在为企业和政府服务、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务实的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协会将和全行业同仁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弥补不足、开拓创新,积极推动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真诚待人、踏实做事,为皮革行业的发展尽智、尽力
【与城市共成长】推荐阅读:
见证青春与企业共成长07-30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活动05-10
高中生雷锋与我共成长作文05-15
从宝洁与本土企业共成长 纵观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07-20
共读书共成长作文07-18
亲子对话共成长08-28
我祖国共成长05-19
我与邮政共成长05-30
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企业共成长08-24
我与检察事业共成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