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护理论文

2024-07-06

观察与护理论文(通用12篇)

观察与护理论文 篇1

以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中医学作为祖国民族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历经千年而不衰, 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医护理学作为它的分支, 随着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受到重视。本文从祖国医学“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整体观念出发, 谈谈从舌象的观察来指导和施行饮食护理的有关问题, 望同道教正。

1 辨舌施食的理论依据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 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可靠依据, 诚如《辨舌指南》中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 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在长期的护理临床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舌象的变化与饮食的关系极为密切。饮食经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 最后化生为气血精微输布至全身组织器官而成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而饮食不仅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大关系, 同时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祖国医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 认为“食治胜于药治, 药补不如食补”, 如果饮食调理不当, 脾胃运化失常, 则使“已病者病愈重, 未病者生其病”, 诚如《金匮要略》中说:“凡食饮食之味, 有于病相宜, 有于身有害, 若得宜, 则宜体, 害则成疾。以次致危, 例皆难疗”。唐·孙思邈更加提出了“是以治病用药物, 唯在食治, 将息得宜, 大半于药有益”的观点, 强调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由于患者对饮食的要求与常人不同, 而舌象的观察较为方便, 在疾病的过程中变化明显而迅速, 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 因此如能辨舌施食, 即从舌象的变化测知不同证候的演变, 来选择相宜的饮食, 则可辅助疾病的治疗, 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 辨舌施食的具体措施

辨舌包括辨舌质和辨舌苔两个方面, 舌质的变化多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 而舌苔的变化较为迅速, 多反映病邪的深浅与进退。

2.1 辨舌质与饮食护理

2.1.1 淡白舌

主寒证、虚证, 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常有眩晕、乏力等症状。可常食红枣、桂圆、人参、胡桃肉、牛羊肉及归芪蒸鸡或枸杞羊肾粥等, 以益气养血, 尤其以血肉有情之物温补最为适宜。

2.1.2 红绛舌

主热证, 红舌热轻, 绛舌热重。舌红绛而干为热盛伤津, 可用薄荷、绿豆饮以清热解毒。红绛而少苔无苔者, 多为阴虚火旺, 宜食鳖肉、龟肉、淡茶、黑木耳、银耳等甘润滋阴之品。

2.1.3 紫舌

舌紫而干, 多为邪热盛炽、气血壅滞, 宜服甘蔗、白藕汁、竹茅饮或月季花饮, 以清热凉血活血。舌紫而湿润, 为阳虚阴寒内盛, 血脉淤滞, 宜食生姜等温热之品。舌紫暗或见瘀斑或舌下青筋迂曲, 多为气滞血淤, 宜服山楂姜枣赤豆汤或山楂丸、红花丸, 以温经活血。

2.1.4 胖大舌

舌体胖大, 甚则边缘有齿痕, 色淡而胖, 多属脾肾阳虚, 湿浊内阻, 可服参枣汤, 也可食用牛羊肉等, 以益气养血, 温阳健脾, 补充蛋白蛋及营养并促进消化吸收。舌红而胖多为心脾积热, 可用莲子与生甘草文水煎至莲子软熟时, 加适量冰糖, 吃莲子并喝汤以清心脾之火。

2.1.5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是阴津亏损, 舌体失养之象。可用五味枸杞饮, 亦可用适量白木耳与黑木耳, 温水泡发, 洗净放入小碗内加水和冰糖适量火蒸, 吃木耳及汤或用黑木耳加红枣煮服。舌瘦薄而淡为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 宜食人参、桂圆、红枣或归芪枣汤等。

2.2 辨舌苔与饮食护理

2.2.1 苔白

主表证、寒证, 多反映疾病初起的轻症或慢性疾病的恢复期。如见恶寒、鼻塞流清涕, 为风寒表证, 可用生姜与红枣或葱白与红枣加水适量煎煮, 服汤食枣。生姜、葱均系辛温之品, 服后可散寒取汗解表, 久病脾胃阳虚, 脘腹冷痛, 大便溏薄而见白润苔者, 可用适量煨姜与红枣同煮食之。

2.2.2 苔黄

主热证, 常见于有发热症状的感染性疾病以及消化功能失调性疾病。苔薄黄, 发热, 咽痛, 鼻流黄涕, 属外感风热表证, 用金银花、连翘、菊花、薄荷、桑叶、竹叶等泡水频饮, 以疏散风热。苔黄厚腻, 口干或苦, 多为胃肠温热或有积滞, 应节制饮食, 给予鲜萝卜等以理气消滞, 服用苡米仁粥或将籼米炒黄煮粥以健脾利湿, 并给予梨、橘子、荸荠等多汁水果, 以清热生津。

2.2.3 灰黑苔

主里证, 苔灰黑而滑, 多为寒湿内停, 阳虚寒盛, 常见于久病痰饮, 咳喘的患者。应以酱生姜佐食, 并常服猪肺粥, 以补肺化饮, 或常食适量紫衣胡桃肉以温肾纳气。苔灰黑而燥裂, 热盛伤津之象, 多见于败血症及酸中毒的患者, 应给予清凉流汁饮料、鲜水果汁, 如夏季以西瓜露频饮, 并用鲜石斛、淡竹叶、白茅根等煎汤代茶凉服。

2.2.4 滑润苔

多为痰饮, 水湿内阻。不宜食滋腻物品及甜食, 并忌酒和茶, 少饮水, 以防湿阻中焦, 影响脾之运化功能, 因脾恶湿而喜燥, 湿为阴邪, 非温不化, 故宜食香燥温热之品。

2.2.5 燥苔

多为热盛伤津, 或津液亏虚之象。应忌食香燥辛辣之物, 宜食甘寒养阴生津食品, 若在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的过程中, 发现黑苔或苔上有雪花片状的糜苔, 应警惕霉菌生长, 立即送标本化验, 如确系霉菌感染, 应多食生大蒜。

总而言之, 根据舌象的变化以掌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性质特征, 并据此而施行饮食护理, 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护护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是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因而应受到广泛的重视, 并合理地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发挥和进一步完善。

观察与护理论文 篇2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以及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 37℃(36.2℃~37.2℃)

腋温 36.7℃(36.0℃~36.7℃,比口温低0.3℃~0.5℃)肛温 37.5℃(36.5℃~37.5℃,比口温高0.3℃~0.5℃)

(二)影响体温的因素

体温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存在个体差异。

1.运动 2.进食 3.情绪 4.年龄 5.性别 6.时间 7.环境 8.疾病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1、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glass thermometer)是最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分口表、肛表、腋表三种。水银体温计的刻度为35~42℃。

2.电子体温计(electronic thermometer)

3.可弃式体温计(disposable thermometer)

4.感温胶片:胶片上有数字的黑带,可随体温而改变颜色。

5.红外体温监测仪:可以测量额头、手心、脸、耳部等部位的温度,测额头温度时其额头部位不要有头发遮挡。

2、测量体温的方法(以水银体温计为例)

(1)测量方法:使用前检查体温计有无皮损及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向患者解释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及患者愿意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

①口温

A、操作前:确定患者有无测口温的禁忌(经口呼吸者、患口腔疾患、行口鼻手术者,不宜测量口温)。如患者曾进冷、热饮食或曾吸烟、须待口腔恢复原来温度,过30分钟后再测量。

B、操作时:将口表球部放在舌下热窝,该窝位于舌系带两侧,与舌底面和口腔底相连,左右各一。嘱患者闭口,用鼻呼吸,勿说话,勿用牙咬体温计,测3min。

C、操作后:握住玻璃管部取出体温计,用消毒液纱布从玻璃管部到球部将体温计擦干净,体温计与视线齐,转动体温计,读取数值。整理用物。消毒体温计。

②直肠温:多用于婴幼儿、昏迷及不合作的患者。

A、操作前:确定患者无直肠测温的禁忌症(心脏病、心肌梗死不宜测直肠温度,直肠手术、腹泻或直肠疾病患者禁由直肠测温),拉上窗帘,保护患者隐私。D、操作时:常用于不能用口腔或腋下测温者。有心脏疾患者不宜使用,因肛表刺激肛门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嘱病侧卧,屈膝仰卧或俯卧位,露出臀部,体温计水银端涂润滑油,将体温计轻轻插入肛门4cm,3分钟后取出,用卫生纸擦净肛表,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入消毒液内浸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记录。

③腋温

A、操作前:确定患者有无测量腋温的禁忌症(腋下有伤口或者炎症、肩关节受伤或极度消瘦者不宜测量腋温),如果局部刚洗过或有汗液、应擦干、稍停片刻后再测。

操作时:置体温计于腋窝,嘱患者屈臂过胸夹紧,测量10min。取出体温计,直接读数。余同测口温。【注意事项:①不能用沸水清洗体温计,以免体温计破裂。

②如体温计不慎破裂,应及时将散落的玻璃和水银清扫干净,以免伤害他人。

③当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应立即口服大量牛奶或蛋白,使汞和蛋白结合,以延缓汞的吸收,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精纤维食物(如韭菜)或吞服内装棉花的胶囊,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并增进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④如体温和病情不符,可在床旁重新测量一次,必要时可测量直肠温来复查 ⑤为婴幼儿和意识不清者测体温时应有人在旁守候。

3、玻璃体温计的消毒

①用物准备 2只有盖消毒液容器内有拎襻的网状小篮、离心机。常用消毒液有1%过氧乙酸、70%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液。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容器、网状小篮、离心机容器每周消毒1次。

②方法 先将体温计浸泡于消毒液内,5min后取出,冲洗;用离心机甩下水银(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min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4、体温异常及其护理

(1)发热(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发热。

发热的程度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可分为: 低热 37.5℃~37.9℃ 中等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以上

高热病人的护理:

A、观察病情 高热病人应每4 h测量1次体温;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天测量4次;体温降至正常后,连续测二天,每日三次。

B、降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

C、补充营养和水分 少量多餐补充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D、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1)休息 2)口腔护理 3)皮肤护理

E、加强心理护理 观察发热各阶段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予以耐心解释,以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F、健康教育 与病人共同讨论分析发热原因及防护措施;教育病人加强营养、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防病能力。

(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某些休克、极度衰弱、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在应用退热药后发生急剧降温反应,可导致体温过低。分类:

轻度:32-35℃(89.6-95.0℉)中度:30-32℃(86.0-89.6℉)

重度:30℃(86.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73.4-77.0℉)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

A、环境: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以22-24℃左右;新生儿置温箱中。

B、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热水袋、电热毯等。给予温热饮料。磨擦身体表面可以增加皮肤内的热量。

C、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至少每小时一次,直到体温回复至正常且稳定。

二、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将血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内压力骤然升高,动脉管壁随之扩张。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这种动脉管壁随着心脏的舒缩而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形成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这种搏动在浅表的动脉可触摸到,临床简称为脉搏(pulse)。

(一)脉搏的概述

1.速率(pulse rate)脉率是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当脉率微弱难以测定时,应测心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脉搏速率常见的异常变化有:①.速脉(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速脉(心动过速)。常见于发热、大出血、甲亢、心力衰竭、休克等。

②.缓脉(bradycardia)成人脉率低于60次/min,称缓脉(心动过缓)。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等。正常人如运动员也可有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

影响脉率的因素:

(1)年龄 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可达130~140次/min,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到老年时轻度增加。

(2)性别 女性比男性稍快。

(3)体型 身材高大者比同龄身材矮小者为低。

(4)其他因素 进食、运动、情绪激动时脉搏可暂时增快。休息、睡眠时较慢。

2.节律(pulse rhythm)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它反映了左心室的收缩情况。正常脉律是搏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但在正常小儿、老年和部分成年人中,可见到吸气时脉搏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节律异常的变化的有:①.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过早搏动)。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病人。

②.二联律(bigeminal pulse)三联律(trigeminal pulse)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③.脉短绌(deficient pulse)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绌脉(脉搏短绌)。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3、脉搏强度的异常

①.洪脉(full pulse)当心输出量增加,脉搏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脉。见于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

②.丝脉(thready pulse)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细脉)。见于大出血、主动脉瓣狭窄和休克、全身衰竭的病人,是一种危险脉象。

③.水冲脉(water hammer pulse)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洪水冲涌,故名水冲脉。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亢、严重贫血病人。检查方法是将病人前臂抬高过头,检查者用手紧握病人手腕掌面,可明显感知水冲脉。

④.交替脉(alternating pulse)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交替脉是左心室衰竭的重要体征。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

奇脉(paradoxical pulse)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奇脉。可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病人。

(二)脉搏的测量方法

测量脉搏的常用部位 测量脉搏时,一般选择较表浅的动脉,最常用的是桡动脉。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测量桡动脉时,可选择颞动脉、耳前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进行脉搏的测量,如图:

1、脉搏测量的方法(以测量桡动脉为例)

(1)操作前:准备秒针手表,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询问患者是否刚从事过剧烈活动,如爬楼梯、跑步等,如果从事剧烈活动,应让患者休息20min后再测量。

(2)操作时:①协助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将手臂放在舒适的位置;②操作者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按在动脉上;压力大小适中,以清楚触到为度,计数脉搏30s,得数乘以2,所得数值为脉率。【注意:诊脉时,不可用拇指,因检查者拇指小动脉搏动易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2、测心率的方法:当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尖搏动,计数1分钟心率代替诊脉。测量时将听诊器放在心尖搏动最强的地方(胸骨左侧5~7.5cm处,左乳的下方)

3、脉短绌的测量:应由两人分别测量患者的心率和脉率,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或“停”的口令,计时1min。【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例如100/70次/分】 注意要点:

(1)若测脉率前有剧烈活动、紧张、恐惧等强烈情绪反应者应休息30min,待安静、情绪稳定后再测。(2)偏瘫病人,应选健侧肢体测脉率。

(3)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4)测脉率同时应注意脉搏强弱、节律、动脉壁弹性等,为疾病的变化提供依据。

三、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一)血压的概述

1、血压(blood pressure, BP)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的是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最高值称收缩压。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称舒张压。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2、正常血压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为:

收缩压90~140mmHg(12.0~18.6kPa),舒张压为60~90mmHg(8.0~12.0kPa),脉压为30~40mmHg(4.0~5.3kPa)。

3、异常血压

1.高血压(hypertension)收缩压≥160mmHg(21.3kPa)和/或舒张压≥95mmHg(12.7kPa)称高血压。2.临界高血压 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称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1~159mmHg(18.8~21.2kPa)之间,或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

3.低血压(hypotension)收缩压低于90mmHg(12.0kPa),舒张压低于60mmHg(8.0kPa)称低血压。常见于休克、大量失血、心肌梗死。4.脉压异常

脉压差增大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甲亢等。脉压差减小 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末梢循环衰竭等。

血压水平的分类

类别 正常血压

收缩压(mmHg)<120

舒张压(mmHg)<80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记录

1、测量工具 血压计与听诊器常作为一般测量血压的器械。常见的有水银血压计、无液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其中电子血压计主要又分为袖带式和腕式。

(1)水银血压计:目前最常用。由水银槽、立柱玻璃管和袖带组成。(2)无液血压计:它是由袖带与有刻度的圆盘表相连,表上的指针指示压力。

(3)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使用时不用听诊器,而且在数秒钟内便可得到读数。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易学,常用于家庭自测。

2、血压的测量方法(以水银式血压计为例)

(1)测量前:①评估患者,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②告诉患者测量血压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③检查血压计是否完好,是否已经校对,血压计置测量前状态——气门打开、袖带无充气、水银柱的弯月面对准零点。

(2)测量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平第四肋;卧位平腋中线。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听诊器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一手固定,另一手关气门握加压气球加压按照要求测量血压,缓慢放气,以每秒下降 4mmHg为宜,当听诊器出现第一声搏动时,为收缩压,当搏动突然变弱或消失,为舒张压。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测量结束,排尽袖内空气,扪紧压力活门,血压计盒盖右倾 45度记录血压数值。

(3)测量后:测毕彻底放松气门活塞,解去袖带并排尽其中空气,关闭水银柱开关,按要求将血压计放好,帮患者整理好衣袖。

3、注意事项

(1)血压计要定期检查和校正,保证其准确性,应放置平稳,切勿倒置或震动。(2)充气不可过猛、过高,用后趋尽袖带内空气,卷好。

(3)如需重测血压时,应在下一次测量之前排空袖带内气体,汞柱降至“0”,且使前臂血流恢复正常循环半分钟以上。

(4)需密切观察血压者,每次测量血压应尽量做到四定:定血压计、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5)对偏瘫患者、正在输液的患者,应在健侧手臂上测量。

四、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一)呼吸的概述

呼吸(respiration)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1、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2、异常呼吸(1)频率异常

①呼吸过速(tachypnea)指成人呼吸超过24次/min(表12-1)。见于发热、疼痛、缺氧、甲亢等患者。②呼吸过缓(bradypnea)指成人呼吸低于10次/min(表12-1)。见于颅内压增高、安眠药中毒等患者。(2)深度异常

①深度呼吸 又称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s respiration)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表12-1)。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

②浅快呼吸 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表12-1)。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胁骨骨折等,也可见于濒死的患者。(3)节律异常

①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②间断呼吸 又称毕奥呼吸(Biots respiration)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4)声音异常

①蝉鸣样(strident)呼吸 表现为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似蝉鸣样的音响。多见于喉头水肿、痉挛、喉头异物等。

②鼾声(stertorous)呼吸 表现为呼气时发出粗糙的鼾声,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所致。多见于昏迷病人。

(5)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困难是指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可出现紫绀、鼻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表12-1),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表12-1)。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呼出不畅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而快。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常见于肺部感染,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二)呼吸的测量

呼吸的测量方法(1)操作前:评估患者是否刚从事剧烈活动,如果是,应等患者平静后再测。

(2)操作时:患者应处于安静状态,为转移其注意力,护士在测脉搏后手不离开诊脉部位,观察患者胸或腹部的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并注意节律及深度变化。一般患者计数30s,对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及婴儿,要计数lmin。当危重患者气息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情况,加以计数。

三、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方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导有效咳嗽:取坐位或半坐位,放松双肩,上身前倾,协助固定胸腹部或手术伤口处,嘱深吸气后屏气3秒钟再用力做爆破性咳嗽,以咳出痰液,咳嗽间歇让患者休息

2、胸部叩击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护士拍打时,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杯状,五指并拢,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地轻叩。拍打的同时,鼓励病人自行咳痰。是指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叩打胸背鄣,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叩打,肋骨以下、脊柱、乳房 等部位禁止叩打。

3、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嘱患者多饮水,通过使用加湿器等,使房间内的湿度在保持在60%左右。

4、体位引流:特殊的体位有利于肺叶内分泌物的引流,并可帮助患者排空聚积的分泌物,尤其是当同时使用深呼吸和咳嗽,效果更好。不同体位使用肺部不同部位分泌物的引流。

体位引流的过程中容易比较疲劳,患者一般每天只能耐受2~3次疗程,每次疗程持续<30min。体位引流和叩击之后,随即进行深呼吸与咳嗽,以利排出松脱的分泌物。

5、给氧

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3

(湖南省郴州市中医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结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间初产妇足月妊娠自愿要求分娩痛的孕妇80例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等条件孕妇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产程长短、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并探讨分娩镇痛的护理体会。结果 镇痛效果好,活跃期明显缩短,对母体和新生儿无明显影响。结论 分娩镇痛有效而安全,需要专业的护理。【关键词】分娩镇痛;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7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1-01 分娩是指母体中作为新的个体出现,也特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由于分娩本身的特殊性,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疼痛是非常剧烈和难以忍受的,更易产生多种并发症,从而严重威协产妇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分娩镇痛是一种较为有效而安全的减轻产妇痛苦的方法,但由于分娩镇痛有可能导致产程延长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增加等不良后果,故实施分娩镇痛后必须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现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实施分娩镇痛80例患者的镇痛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年龄21-30岁、初产、妊娠37-41周、单胎、头位、产前检查确认可以经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自愿要求分娩镇痛孕妇8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入选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的自然分娩的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1.2方法:(1)实验组的孕妇临产后宫口开2-3 cm行镇痛分娩,采用经L 2-3椎间隙行常规硬膜外腔穿刺,并向里置管4-5 cm,平卧后先硬膜外腔注射罗呱卡因5 ml,观察5 min后,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征象,然后再注入首次剂量,0.2%罗呱卡因10 ml连接可控电子泵,泵内加人75罗呱卡因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以6 ml /h的速度持续进药[1],每小时最大量小于20ml,同时予心电监护及专人陪伴。胎儿娩出停药。对照组孕妇不用任何镇痛药。(2)观察项目镇痛程度:采用Mulleetr镇痛强度评分法评估镇痛程度: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极易耐受为1分;中度疼痛,能耐受为2分;强烈疼痛,难耐受为3分;极度疼痛,不能耐受为4分。对产程的影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产程持续时间和分娩方式。出血量的估计:包括产时和产后的出血量估计,采用称重法和盆接法。对母体或新生儿的影响:监测母体的血压、对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的色和质)、新生儿Apgar评份、新生儿体重等进行比较。1.3统计学方法:t检验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1临床资料的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和孕周均无差异(P<0.05)。2.2镇痛效果:见表1。表1 镇痛效果比较2.3 产程和分娩方式的比较:见表2。表2 各产程、分娩方式比较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产程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娩方式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上无明显差异。2.4母体或新生儿的影响方面比较:监测两组母体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在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的色和质)的比较,两组胎儿发生宫内窘迫上无明显差异;同时从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出生l min均在8-10分、出生5min均在10分)。两组产妇在产时和产后的出血量经统计无明显差异,均无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发生。表3 新生儿评份、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3讨论3.1判断是否适用:首先要了解孕妇产前检查和本次住院检查情况,协助麻醉科医师了解孕妇有无神经系统及脊柱异常的病史,同时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宫内情况。确保母儿的安全。3.2心理护理:不良心理因素对产妇分娩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分娩虽然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是分娩时的疼痛又让人难以忍受。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等引起疼痛剧烈,长时间的疼痛会给产妇造成焦虑,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这种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导致神经体液的变化,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子宫的血流灌注,使母儿血液通过胎盘的血液物质交换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同时还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缺乏有效宫缩,致产程延长,阻碍产程的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从而增加剖宫产率。因此,应及时、深入了解临产妇分娩期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认真做好评估,及时减轻分娩时的痛疼,消除产妇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以平静的心态安全顺利地完成分娩,确保母婴平安。[4]详细告知分娩镇痛的利弊使他们能够权衡利弊自愿选择。因为实施镇痛须在孕妇临产后宫口开至2-3cm时[2],助产士陪伴其身旁,及时告知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告知分娩镇痛并非分娩时一点也无感觉,而是疼痛程度的明显降低和舒适度的增加,使其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减轻或避免焦虑的发生,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3.3母儿情况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硬膜外麻醉后,有可能出现CI(心指数)Si(每搏指数),EF(射血分数)明显减少。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3]。一旦发生,首先要置产妇于左侧卧位,抬高右臀,防止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同时分析原因,采取供氧、快速输液,必要时静注麻黄碱25mg等措施;因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母体和胎儿的氧耗量也逐渐增加。分娩镇痛时,应着重观察产妇的呼吸幅度、频率和节律,经常询间病人有无呼吸费力和胸闷等感觉,常规供氧。

密切观察胎心及宫缩情况。分娩镇痛应注意注药时机的选择,应用不当可出现宫缩减弱或停止现象。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连续监测宫缩或胎心情况。3.4产程的观察:由于麻药的应用,产妇的痛感降低,产程进展較快。在宫口开全时无明显的便意,因此应严密观察产程,准确掌握宫口开全时间 ,开全后指导产妇用力,正确使用腹压,尽快缩短第二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娩出后及时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3.5营养支持:正确的膳食营养利于产妇的体力支持和恢复。实验组的待产妇,在饮食上应尽可能的进食一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营养丰富的流食,如蛋汤、鱼汤等,或根据待产妇的胃口,适当予以半流食,如面条、米汤、水果等,以免麻醉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产后4-6h内尽可能予以适量的高能量半流食。

分娩时伴有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痛苦,而且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分娩方式、母乳喂养、分娩镇痛,可使产妇疼痛分数下降,产妇疼痛减轻,使产妇增强分娩信心,能积极配合医生,助产士的助产治疗,提交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分娩镇痛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如何使分娩镇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是产科助产、护理专业研究的方向。作为产科的护理人员应积极投入,为提高自然分娩率而努力。参考文献[1]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6-227[2]廖秦平.妇产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1[3]赖雪梅,董晓梅,王志新,等.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 局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5,49(8):573-575[4]张育苗,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2):1771-1772.

子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4

子痫是危害孕产妇及胎儿最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之一,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最为严重的阶段,是子痫前期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孕妇出现抽搐及昏迷。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先兆子痫征象不明显而骤然发生抽搐[1]。我院自2009年1至2010年3月收治子痫患者30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对子痫的发病过程中给予痫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子痫患者30例,其中19例为产前子痫,9例为产时子痫,2例为产后子痫。初产妇24例,经产妇6例;发病孕周最小20周,最大34周,平均30.3周。其中过期妊娠4例,早产3例,双胎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15例,吸引产2例,钳产1例,臀牵引2例,顺产10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专人护理

准确记出入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子痫患者抽搐时接诊应头偏向一侧,用开口器张开口腔,拉出舌,以防咬伤及后坠,导致窒息。昏迷时应禁食,及时吸出鼻、口腔粘液及呕吐物。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取下活动义齿,加强口腔护理,用大棉签清洁口腔。床上设置护栏,防止坠地。给予氧气吸入,备好抢救药物。

2.2 观察并记录患者抽搐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以及昏迷持续时间。

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以防止患者因体温过高而加重抽搐。心理护理对患者热情亲切,关心体贴,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保持绝对安静,一切必要的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尽量轻柔、集中。

2.3 严密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尿量,可留置尿管,同时记录出入量,并按医嘱及时做尿常规、血液化学检查、心电图和眼底检查等。另需特别注意观察瞳孔变化、肺部呼吸音、四肢运动情况、腱反射等,以及早发现脑出血、肺水肿、肾功能不全及药物中毒的征兆,观察有无宫缩、胎儿的状况,并判定是否已临产。情况允许时,患者家属应守候在床旁,便于及时沟通病情进展情况。

2.4 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2.4.1 掌握硫酸镁使用注意事项观察,治疗后的反应。使用硫酸镁24 h应达到有效浓度。滴速以卜1.5 g/h为宜,最快不超过2 g/h,每30 min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一次。重视患者自觉症状,未达到有效浓度仍发生子痫。应经常监测血镁的变化,镁低或在无测镁的条件下只要肾功能正常,膝反射存在,尿量>30 ml/h,呼吸>16次/min,使用治疗量的硫酸镁血压改善不明显,应及时报告医生。

2.4.2 硫酸镁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近,故在进行硫酸镁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其毒性反应,认真控制硫酸镁的入量。应用硝普钠等降压药静脉滴注时,应每10~15 min测血压一次,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避免血压大幅升降引起脑溢血或胎盘早期剥离。

2.4.3 应用利尿药物,要注意尿量,观察有无倦怠、腹胀,心音低钝等低血钾的表现。

2.5 重症患者(子痫)的护理

首先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立即给氧,按置开口器,上下磨牙间放置一缠好纱布的压舌板以防唇舌咬伤。将患者安置于安静且光线较暗的病室,患者应平卧,头侧向一方。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避免因外部刺激而诱发抽搐。神智不清者需专人护理,床边加床档以防坠床受伤,准备好吸引器与急救的药品,禁食、禁口服药,防止误入呼吸道而致吸入性肺炎。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抽搐时间、间歇时间和昏迷时间,防止再次抽搐发生,尽可能减轻组织器官的损伤。为严密观察尿量,可放置导尿管,同时记录出入量,随时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注意勤听胎心、监测临产的先兆出现,观察子宫收缩,产程的开始和进展,以及阴道出血。密切观察脑出血,肺水肿,心力衰竭,肾衰竭以及对病情的预后有所估计。

2.6 分娩期的观察与护理,注意血压变化,做好产时胎儿监护。

应用镇静剂或昏迷者,应防止胎儿突然娩出,造成会阴裂伤。缩短第二产程,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产后腹部应加压砂袋。以防腹压下降,减少回心血量。决定剖宫产时,做好术前准备。分娩的方式应根据母儿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若情况允许行阴道分娩;若引产失败,则采取剖宫产来挽救母子生命,护士应认真做好接生前和母儿抢救的准备。

3 讨论

子痫是造成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宣传妊娠保健知识,提高全民保健意识,加强孕期保健是防止妊高征发生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的治疗,细心、精心的护理是缓解病情及改善患者及胎儿预后的关键。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暗室,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声光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同时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尽量轻柔,相对集中,避免干扰。

参考文献

浅谈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篇5

摘要:

对静脉输液患者进行观察病采取最佳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选取某医院院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护理管理)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适度相比较,观察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键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舒适度

引言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指利用大气压以及液体静压原理将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经由患者静脉输注体内的一种治疗手段,为当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治疗措施。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受输液患者数量多、病种繁杂、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容易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治疗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阻碍。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展开分析,现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4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9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6例;病程时间15d~5年。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5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20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5例;病程时间10d~5年。纳入标准:(1)静脉输液时间≥5d者;(2)无重大

传染性疾病者;(3)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或疾病者;(4)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分组比对。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及具体步骤如下:(1)输液前护理。在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应将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并着重强调静脉输液对病症治疗的重要意义,如实告知静脉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以及如何配合。穿刺时选取弹性较好、管径粗且直、血液回流通畅、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的部位作为穿刺点,视患者实际情况选取手背、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为首选穿刺部位。(2)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要求执行输液工作,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实静脉输液患者诊断报告、输液记录、药物名称及用量等信息是否一致。(3)输液后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将穿刺针头拔出,随后将无菌棉签置于穿刺口并叮嘱患者或其家属适度用力按压约2min左右。

观察组接受护理管理,具体步骤如下:(1)积极构建输液安全机制。给予每个静脉输液患者一个单独的手腕带并将其系于腕处,其上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患者信息记录于此,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等,以便于护理人员执行查对。在操作过程中由两名护理人员执行三查七对并相互检查以确保药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正确,以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2)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或者是护师向低年资以及新近护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内容包括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更为扎实的静脉输液知识。(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静脉输液患者展开沟通交流工作,以温柔、体贴性语言宽慰患者,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探寻其压力源之所在,继而予以个体化心理干预。(4)强化巡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静脉输液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不同颜色予以标示,提醒其他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例如:血管条件或者是身体条件较差的静脉输液患者容易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采用红色予以标示,每隔0.5h~1h巡视一次,准确记录液体输注量,密切观察其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至主治医师处。对于中低风险的静脉输液患者可采用黄色和

绿色标示,护理人员视其实际情况每隔1h~2h巡视一次,检查静脉输液侧肢体温度、色泽、有无出血等。(5)穿刺点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亲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即:首先利用大拇指指腹横向按压于穿刺针眼的棉球部位,待穿刺针拔出之后迅速沿着与血管平行的方向以拇指按压穿刺口,同时上移拇指力争做到充分止血。如凝血功能较差者应叮嘱其适度延长按压时间,着重向其强调切忌揉搓穿刺部位,在拔针之后的0.5h~1h内禁止做提重物动作以避免诱发皮下淤血。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中选取不良反应发生率、舒适度作为观察指标,其中不良反应包括皮下淤血、渗液、静脉炎、空气栓塞;舒适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进行测定,量表内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问题,以Likert4级评分法予以评定,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每个维度总分7分~28分,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好。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3.1 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实施护理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下对照组。由此结果可知,相较于常规输液护理,护理管理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佳,更能够满足当前静脉输液护理工作需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管理充分贯彻落实了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具体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均围绕着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而开展,使得护理工作的指向性及针对性更加明确,例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药

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进行仔细核查,若发现药品过期、配伍禁忌、存在变质或浑浊等情形应及时处理,继而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6]。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强化巡视力度,对于重点观察的患者提高巡视频率,准确记录与之相关的各项信息,对其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输液安全机制的构建使得交接班护理人员均能够如实掌握患者实际情况,便于三查七对工作的开展,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静脉输液患者需求,本次研究积极开展了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将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顺利传递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后者的知识储备,使得护理人员从事静脉输液工作时更加从容和得心应手[7]。而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虽然同样涵盖了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三方面内容,但是护理人员仅仅是遵医嘱执行护理工作,将其视作为临床的一个片段,静脉输液患者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处于偏低水平,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8]。

3.2 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舒适度

由此结果可知,观察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总结其原因在于观察组静脉输液前开展了心理干预工作,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且在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充分遵循患者主观诉求,通过积极询问静脉输液患者主观感受等方式促使其被尊重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的方法开展的个性化护理更是契合了静脉输液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从而加深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可程度。随着心态的改善,其自身舒适度亦将会随之提高。而常规护理恰恰与之相反,执行时为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及主观感受,继而削弱了护理服务质量,因而在改善舒适度方面并未取得理想成效。4 结论

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6

分娩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巨大的肉体痛苦,而且因疼痛而引起的应激反应、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烦躁及其他产妇的呻吟声不良刺激,均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导致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子宫血流量下降胎兒窘迫等母儿不良后果。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希望选择一种更为舒适的分娩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无痛分娩。目前临床分娩镇痛法主要有药物性分娩镇痛和非药物性分娩镇痛,而药物性分娩镇痛以易于操作、起效快、对母婴安全等被广泛应用。[1]我院自开展自控硬膜外镇痛进行分娩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年龄21~30岁。均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宫缩规律,宫口开大2~3cm,排除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排除有血常规、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感染,腰背部受伤等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硬膜外无痛分娩;对照组50例,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自然分娩。

1.2 方法。孕妇宫口开大2~3cm时带入产房,予浅静脉留置,吸氧,接心电监护,通知麻醉师。选L2~3间隙进行穿刺,向上置管3cm,0.7%利多卡因,PCEA5ml,持续以5ml/h的泵入速度数输入,并可由助产士自控追加药物以保证安全,加药时每15min只能加药一次。PCEA配方:罗派卡因75mg+舒芬太尼50ug+生理盐水至75ml,。麻醉平面T10—L5。当宫口开至8~9cm时关PCA泵,暂停药,等胎儿娩出后重新开放PCA泵并追加药物,产后2h拔管。

2 结果

观察组50例产妇疼痛NRS评分法判断:0分45例,1~2分5例;对照组50例产妇疼痛NRS评分法判断1~2分6例,3~5分12例,6分以上32例;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100%。两组产妇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无明显异常。

3 观察与护理

3.1 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因麻醉平面在T10以下,而子宫体部的运动神经在T10以上,保证正常宫缩,不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妇疼痛缓解,改善了过度通气,降低了缺氧程度。

3.2 对产妇的影响。其止痛效果约5~10min开始,并持续止痛到生产结束,最大程度的减轻产妇的因强烈宫缩刺激引起的疼痛,宫缩时仅有轻微胀感,产妇基本舒适,情绪稳定。

3.3 心理护理。无痛分娩最让家属及孕妇担心的是麻醉药物是否对产妇及胎儿有影响,因此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麻醉师和助产士要热情接待主动与产妇交流沟通,讲解分娩过程,无痛分娩的原理及可能出现的症状。让孕妇了解无痛分娩的优势及意义,解除家属及孕妇的顾虑,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3.4 镇痛护理。

3.4.1 镇痛前护理。嘱产妇排空膀胱,接心电监护及胎心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胎心、宫缩、宫口扩张情况,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及时做好记录。

3.4.2 分娩过程护理。实施麻醉后,助产士要在陪伴在产妇身边,多与产妇交流,在疼痛减轻后鼓励产妇适当进食高能量低脂肪的流质,为第二产程储存能量。当宫口开至8~9cm时关,闭PCA泵,待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运用腹压。

3.5 产后护理。分娩后正确使用缩宫素,减少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行会阴缝合术时重新开放PCA泵,追加药物。协助产妇早吸吮。产后2h协助拔出硬膜外导管,并注意保护穿刺点。

4 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无痛分娩镇痛起效快,用药量少,运动阻滞较轻,并持续止痛到生产结束。不影响剖宫产率,不增加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是分娩镇痛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输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篇7

1 输血前的准备

1.1 血液制品的准备

根据医嘱备血, 抽取血标本, 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取血时与血库人员共同查对病人病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量及采血日期, 检查血液质量, 如血液上下层界限清楚, 无凝块, 血液容器无破裂, 标签清晰等, 确认无误后方可提取[2]。

1.2 输血用物的准备

根据血液制品种类准备合适的输血器、止血带、胶布、消毒用物、生理盐水等, 同时备好药品、械器等急救物品。

1.3 患者的准备

与病人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告之输血的目的和方法, 以及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症状, 取得病人的配合, 输血前排二便, 取舒适卧位。

2 输血中的观察与护理

2.1 认真核对

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量及采血日期等, 库血应放置15~20min后方可输入[3]。

2.2 选择合适血管, 保证输血管道的通畅, 在输血前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后再行输入血液, 输入2袋或以上血液之间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2.3 输血速度

开始输入时速度宜慢, 一般滴速为15~20滴/min, 观察15min, 如无不良反应可调整滴速为40~60滴/min, 儿童酌减。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2.4 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严重者多在输入10~15m L血液时即可出现症状[4], 故在输血开始后护士应至少在床旁观5~10min, 注意患者有无异常状况, 以后每15~20分钟巡视1次。

2.5 常见输血反应的症状、体征及护理

(1) 发热反应:发冷或寒战, 继之高热, 体温可达38~41℃, 并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 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给予保暖, 高热时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 过敏反应:可出现不同程度症状, 如皮肤瘙痒, 局部或全身荨麻疹, 颜面部水肿, 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减慢或停止输血, 给予抗过敏药物, 吸氧, 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 (3) 溶血反应:为输血最严重的反应。主要表现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 重者可出现头部胀痛, 困倦感, 四肢麻本, 腰背部疼痛, 寒战或发热, 恶心, 呕吐, 心前区压迫感, 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 脉快而弱, 少尿或无尿等休克症状, 甚至死亡。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停止输血, 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吸氧, 保持静脉通畅, 遵医嘱给药, 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 改善肾脏血液循环,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 (4) 循环负荷过重 (肺水肿)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气促, 咳嗽,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双肺闻及湿啰音, 应立即停止输血, 及时通知医生, 嘱患者端坐位, 两腿下垂, 减少静脉回流, 加压给氧, 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 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并遵医嘱用药。 (5) 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出血倾向:皮肤粘膜瘀斑, 牙龈出血, 穿刺部位、伤口渗血等,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每输入3~5个单位库血, 补充1个单位鲜血;枸橼酸钠中毒:患者可出现手足抽搐, 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甚至心跳骤停。如病人无禁忌症, 可遵医嘱适当补充钙剂。 (6) 其他:如空气栓塞, 细菌污染, 体温过低及输血传染的疾病等。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管理, 控制好采血、贮血、输血的各个环节, 积极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

3 输血后的观察

(1) 输血完毕, 再次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管。 (2) 因输血时所用穿刺针头较粗, 拔针后局部压迫时应沿静脉穿刺方向, 正确按压皮肤及静脉两个刺入点3~5min, 切不可揉搓或缩短按压时间, 尤其对有出血倾向或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确认无出血后方可停止按压。 (3)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认录输血时间、种类、血量、血型及血袋号、有无输血反应, 操作者及核对者签名等。 (4) 出院指导:输血传染的疾病往往发病较晚, 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减轻病人痛苦。

摘要:对于输血病人, 护士应熟悉与输血相关的知识、副作用及并发症, 做好输血前、中、后期的观察与护理, 发现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置, 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患者安全输血。

关键词:输血,观察与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1997:95.

[2]湖南医科大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2008, 149.

舌象观察与中医护理 篇8

1观察舌象了解病情变化

患者的气血盛亏, 病情的进退, 正邪的消长, 都可在舌象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因此,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判断病情变化, 提示疾病的预后。若患者原舌象为舌红、苔黄, 属里热实证, 继而出现舌红、无苔, 则说明病情加重;因里热实邪耗伤阴液, 出现阴虚之证, 病情由实证向虚证转变或虚实夹杂;如患者舌淡苔白腻, 多属脾虚寒, 湿热内蕴, 苔白腻消退, 是寒湿渐祛, 病情有好转的情况;舌色鲜红是阴虚, 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 如果肝病患者出现紫舌或舌尖有淤点是病情由气入血, 而出现淤血之证。以上现象, 可通过对舌苔的观察, 了解病情进退, 预测疾病的预后,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观察舌象, 确定相应的护理级别

不同的患者护理要求不同, 因此了解疾病的轻重是制定护理计划的前提。通过观察舌象、舌苔的变化, 可以了解患者感邪之深浅。对高热患者, 如苔薄白, 多为疾病初期, 邪入尚浅, 病位在表, 护理级别为三级;如苔黄厚, 则为病邪入里, 病位较深, 护理级别为二级;若舌质绛, 则为热入营血, 病位更深, 护理级别相应提为一级。

3观察舌象, 以了解药物的疗效

患者病情的进退是了解药物疗效的一个标准。苔色和苔质随正邪消长和病情进退而呈现相应的动态变化, 如舌质由白转黄, 进而变灰黑, 说明病邪由表入里, 由轻变重, 舌苔由润转燥, 多是热渐盛而津渐伤;苔由厚转薄, 由燥转润, 是病邪渐退, 津液复生。例如:胃脘痛、舌苔厚腻的患者, 经医嘱用健脾和胃化湿药物之后, 舌苔由厚腻转薄, 说明病情由重转轻, 药物起了作用。因此, 观察舌象记录, 可以了解药物的效果, 从而为更好地配合医师及时修订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4观察舌象, 注意患者饮食宜忌

人以水谷为本, 靠胃的受纳, 脾的运化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舌苔与脾胃的功能, 饮食尤为重要。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 可以了解脾胃与其他脏器的虚弱及疾病与脾胃的关系, 以提示患者的饮食宜忌。饮食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健康。如舌苔白厚黏腻, 口中发甜的黄疸患者, 应当指导患者忌肥甘油腻之品, 而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患者出现白腻厚苔大多是反映寒湿困脾, 脾运乏权, 饮食积滞, 患者出现的症状为脘腹痞胀, 口甜乏味, 不思饮食, 并伴有粪便泄泻等症状, 如出现这种情形, 护士指导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品;若苔白腻转为黄腻苔时, 这时要提示患者忌食辛辣之品, 若体虚患者, 饮食较佳, 舌苔薄白时, 可选滋补厚味之品, 如鱼、鸡肉、乳品类等, 以大补气血, 忌咸寒之品。如患者舌红无苔, 说明此时已胃阴大伤, 此时要多食些甘寒滋养之品, 如百合、绿豆、鸭肉等, 忌湿热辛燥之物, 以甘寒食品为好, 以达滋养阴液之目的。舌有裂纹多为阴虚或营养不良, 高热和脱水也可见舌裂, 出现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要示意患者多饮水, 多食些水果类食品。总之, 在临床护理中, 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变化, 合理的调摄患者饮食, 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5观察舌象, 嘱患者起居有度

护士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 指导患者的起居。若有患者出现淡紫舌, 属寒淤互结, 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注意保暖, 尽量避免受凉, 因感受寒邪后, 容易寒气凝滞血脉运行不畅, 易出现诸多病证。如舌红苔黄之里实热证, 此时护士应尽快把患者床位调整到靠阳的病室, 环境要静, 以利静养;若中风恢复期的患者, 出现淤紫舌, 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以促进机体气血流通, 尽快使患者肢体恢复功能。

6观察舌象, 给于情志方面的护理

患病后, 总担心治不好, 或者是治疗效果不明显, 就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心理负担过重、出现恐惧心理。表现心悸、失眠、食欲渐减, 患者出现脾胃功能障碍, 舌苔变化极为明显, 以黄苔为多见。黄苔的变化与病邪深浅和病程长短有关, 还可出现黄燥苔并伴有口苦、咽干、心烦目赤、便秘等内热症状, 此时护士应根据舌苔变化, 运用七情相互转变, 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 主动给予关心安慰及心理支持, 耐心细致的诱导, 让患者明白百病与情志有关,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使患者尽快解除心理负担。护理要点: (1) 注意胃脘部保暖, 以免受邪寒。 (2) 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3) 注意情志护理, 避免生气。 (4) 注意观察胃脘部疼痛、神色、舌象、脉象、二便及汗出情况。 (5) 恢复期应少食多餐, 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经服散寒化湿, 行气和胃止痛药物治疗及以上护理措施后, 胃脘部疼痛减轻, 纳谷有增, 舌质淡, 白腻苔已退。由此提示了寒湿之邪渐退, 脾胃调和, 继续观察, 患者痊愈。

综上所述, 中医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 除掌握护理常规观察患者神志动态外, 观察舌象变化尤为重要。护士经常接触患者, 随时观察记录舌象变化情况, 对医师掌握病情的进退、转化提供治疗依据是很有临床价值的。

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篇9

1 对新生儿的观察

1.1 啼哭的观察

新生儿刚娩出时, 将产生本能的反应-啼哭, 以后随着大脑皮层和感觉器官的发育, 啼哭与情绪变化有一定联系。如饥饿、过热、各种刺激和机体任何疾病引起的不适时亦能引起不同形式的啼哭。烦躁而颤抖的尖叫哭闹并有难产或分娩时头部受伤史者, 常提示颅脑损伤或颅内少量出血;哭声低弱, 呻呤状伴有颜面青灰, 呼吸急促;精神萎顿提示心肺功能异常;新生儿少哭或多见于产前胎儿宫内窘迫或分娩时产程延长等所致缺氧或喉头不全性梗阻, 还有少数早产儿和过小儿也可能出现少哭或不哭。

1.2 呼吸和颜面的观察

胎儿娩出后十秒钟内开始第一次呼气, 多数新生儿呼吸比较均匀, 较浅快, 每分钟约20~40次, 以腹式呼吸为主, 面色红润。但少数新生儿由于呼吸中枢调节机能不健全或某种诱因导致呼吸困难。根据呼吸困难有两种, 前一种多见于喉原性疾病, 伴有声音嘶哑及喘鸣;后一种多见于肺部疾病, 吸气时无明显性凹陷症状。无论是何种呼吸困难, 首先应使呼吸道通畅, 及时呼出呼吸道的粘液, 采取定时交换卧位, 以利肺部扩张和分泌物引流, 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如有恶心呕吐、屏气、青紫等现象均可能是粘液梗阻的征象;如分娩时吸入羊水较多而出现呕吐, 可多喂糖水, 推迟喂奶。

1.3 胎儿允吸力和排泄的观察

新生儿的吸允力和大小便是反映消化系统功能的标志。吸吮能力根据新生儿健康情况有差异, 健康者吸吮力强, 相反则弱。通过观察新生儿大便的性状可反映吸入的养料及消化情况, 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如消化不良时, 大便呈黄绿色或绿色, 稀薄状, 次数多且粪水分离;吸入糖过多时, 因糖产气、腹部会胀气, 大便呈泡沫;吸入蛋白质过多时, 大便呈硬结, 粪臭味浓;吸食不足时, 大便色绿量少, 次数可能增多;肠道感染时, 大便次数多, 溏薄或呈水样或带粘液, 脓性、粪便腥臭;此时新生儿厌食、呕吐、腹胀、烦躁不安、发热、甚至嗜睡脱水。新生儿的小便次数多, 尿色不易观察, 多选用白色柔软尿布, 便于观察尿的颜色。为临床提供有价依据。

1.4 脐部和四肢的观察

新生儿脐端包扎后一般无出血炎变, 三至六天脐带脱落。但少数新生儿在2~6 h内出现脐部渗血或出血。常与结扎不紧、啼哭、排便时腹压增加有关。若脐部发红或分泌物有臭味, 是感染反应, 需抗炎治疗。新生儿的四肢若无畸形, 在无束缚的情况下, 活动自如。如发现有异常或多指 (趾) 。缺指 (趾) , 应及时向有关人员报告便于记载和切除治疗。

2 新生儿的护理

2.1 五官的护理

晨间护理沐浴前应先用温盐水棉球从内向外清洁新生儿的双眼。如眼睛发红并有分泌物, 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每4 h一次, 应将患儿侧卧。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 不易擦洗, 以免引起损伤和感染。新生儿口腔黏膜上有白点或舌苔似雪片样物, 不易擦去, 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 可在吮吸半小时后用5%苏打水清洗口腔, 再涂2%克霉唑甘油。新生儿耳鼻有污渍, 可用温开水棉签轻轻擦去。

2.2 脐部护理

我对脐部护理原则是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淋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端脐带周围, 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切忌小便浸湿。如脐端有分泌物, 用酒精消毒后涂1%龙胆紫, 脐部红肿或分泌物有臭味, 按医嘱予以抗感染治疗。

2.3 皮肤和四肢的护理

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 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会阴和臀部等处的皮肤易发红, 每次沐浴后涂上爽身粉能预防皮疹和溃疡发生。对于新生儿的上下肢, 在前三天内可适当包裹保护, 避免手抓伤和脚蹲擦导致皮肤破裂引起感染。

2.4 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应稳定在36~37℃之间, 根据季节气温变化, 冬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6℃之间, 晨间护理时增加到28~30℃。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 常用保暖方法是将新生儿贴身放在母亲怀中, 在盖上衣被或用48~50℃水温袋予以保暖。早产儿和体重少于2 kg者应置于暖箱中。

2.5 喂养护理

腹膜透析的观察与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 男12例, 女18例, 年龄28~73岁, 平均59.9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 高血压肾损坏2例, 糖尿病肾病2例, 马兜铃酸肾病3例, 多囊肾1例, 治疗前血肌酐浓度 (Scr) 为275~1300 μmol/mL, 血尿素氮 (BUN) 为9.0~48.94 mmol/mL。

1.2 治疗方法

针对原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合并症进行治疗的同时, 采用腹膜透析疗法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腹膜透析管由医生手术植入, 切口多选择在旁中线、耻骨联合上10 cm处, 切口长2~4 cm。选用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1.5 %葡萄糖腹膜透析液, 常规每毫升透析液加入肝素0.1 U, 其他如10 %KCl根据病情遵医嘱合理添加, 透析液经恒温箱加热至37 ℃, 首次透析剂量应根据病人的体表面积和残肾功能水平确定起始的透析剂量。一般800~1 000 mL, 由腹膜透析机10 min匀速输入腹腔, 保留1 h后缓慢放出, 放液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腹腔内组织阻塞透析管或腹内压急剧下降引起不适。此为1个循环周期, 第1 d 4~5个循环, 3~5 d后改为腹膜透析。进一步治疗措施包括防止感染、营养支持、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利尿等, 以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及保持内环境稳定。

1.3 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3~5周后, 尿毒症症状均缓解, 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纠正, 超滤良好, 水肿缓解, 病情平稳好转出院。30例患者中腹透时间最长3年, 最短10个月, 4例多脏器衰竭死亡, 1例肾移植, 1例因隧道炎转血透, 1例死于心脏猝死, 其余23例患者均病情平稳, 生活自理, 生活质量较高。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腹膜透析采用门诊治疗, 病人主要在家自行透析, 在此过程中经常发生很多问题。首先指导患者认识腹透的基本原理, 从心理接受腹透, 并做好手术的准备。其次在手术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感受, 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患者出现刀口疼痛、透析中腹涨等现象时, 应及时做出解释, 并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以利于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好转出院后, 给予生活及饮食上的指导, 使患者重回家庭和社会后树立生活自理的信心, 培养患者自己操作, 提高生活质量。

2.2 并发症的护理

透出液引流不畅是腹膜透析最常见并发症, 主要原因是透析管堵塞和导管移位或打折。腹膜透析患者外出短管要妥善固定、避免牵拉, 应保持大便通畅、增加活动, 因长期便秘及卧床易导致导管移位。本组有13例出现过透析液量与漏出液量相差较多, 透析液进出都缓慢, 经检查发现纤维蛋白堵管, 用1.5 %腹透液100 mL加肝素钠20 mg, 加压注入封管, 30 min后复通, 必要时用导丝将纤维丝拉出。其中1例患者出现透析液入量与出量悬殊, 而进液无阻力, 经X片确诊为导管移位, 嘱患者采取膝旬卧位, 并给予灌肠导泻后导管复位。如果采取导丝复位仍无效时, 应重新置管, 本组无1例重新置管。

2.3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腹膜透析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液检查结果及时调整透析液中各种成分及浓度。初次为无钾透析, 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及超滤情况, 血液电解质K+ 、Na+ 、Cl-、Ca2+等浓度发生改变, 要根据病情合理添加各种成分。本组患者中7例发生低血钾现象, 遵医嘱调整3~5 d后转为正常。透析液中葡萄糖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渗透压, 起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尿量、水肿、血容量状况及腹膜功能来调整腹透液浓度, 透析一段时间腹膜功能趋于稳定后, 再制定相对稳定的透析方案。

2.4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调整是配合透析与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腹膜透析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保证每天足量的蛋白质摄入 (1.2~1.3 g/kg) , 因蛋白质会随着透析液丢失一部分, 所以在进行腹膜透析的过程中, 身体需要比平常更多的蛋白质。多吃高纤维食物, 丰富的纤维会减少便秘, 有效地防止漂管及腹膜炎的发生。避免高磷食物的摄入, 因透析排不出体内的磷, 磷将逐渐地蓄积在体内, 造成高磷血症。长期的高磷血症可影响骨骼和心脏, 所以透析患者应经常服用磷结合剂。再根据患者的血钾情况适量补钾, 并且严格限制水、盐的摄入, 水、盐负荷过重可导致心衰和肺水肿。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生化指标制定个性化食谱, 选用低盐、低脂、优质蛋白、低磷高纤维食物。

2.5 预防感染

指导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发生腹膜炎,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 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 预防感冒、防止腹泻。腹泻易导致腹膜炎, 本组有1例腹膜炎, 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系腹泻所致, 口服奎诺酮类药治愈。做好出口处护理, 避免牵拉, 如有渗出应减少灌入量, 防止增加腹压, 以免发生隧道炎。本组有1例患者反复发生隧道炎经治疗无效后拔管改为血液透析。

2.6 定期复查、随诊

腹膜透析是一种治疗手段, 并不是患者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肾脏的功能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 腹膜功能及饮食的改变都可以导致病情发生改变。所以患者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透析或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定期门诊复查, 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 更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需求, 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患者透析方案的调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替代治疗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临床上其主要特征是实用性、有效性、治疗价廉, 操作简单。患者可在家自行操作。腹膜透析可以很好地保护残肾功能, 其持续缓慢的透析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发生失衡综合征, 有利于贫血的改善, 腹腔应用胰岛素接近生理需要, 不必在医院透析治疗。正确合理的应用腹膜透析疗法结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维持尿毒症患者的内环境稳定,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前置胎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11

【关键词】产妇 前置胎盘 临床观察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6-02

正常胎盘是附着在子宫体的前、后或侧壁,孕妇在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到达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临床上称为前置胎盘。众所周知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种种原因致子宫内膜发生病变或瘢痕形成,妨碍了孕卵的正常着床而发生的胎盘前置.前置胎盘是一种危险的病理性妊娠和妊娠后期的严重并发症,容易引起孕妇大出血、感染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生命,根据病人情况,大部分情况下对出血量不多,胎龄<36周、胎儿存活、胎儿体重<2500g者,在确保母亲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期待疗法,从营养饮食、心理、严密观察等诸多方面护理配合临床治疗,以促进胎儿存活,减少母亲出血。适时、必要的产前检查及正确的孕期指导,科学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的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偶有发生于妊娠20周左右者。中央性前置胎盘发生出血的时间早、出血量多,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危险性较大;边缘性前置胎盘发生出血的时间晚,出血量少;部分性前置胎盘的症状和出血时间介于中央性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

2临产分析

临床胎盘位置分3类:

2.1完全性前置胎盘:也称中央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所覆盖。

2.2部分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所覆盖。

2.3边缘性前置胎盘:也称低置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接近但不超过子宫颈内口。

3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

前置胎盘患者一旦發生出血症状,产妇和家属会感到措手不及,心情紧张,担心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对这类产妇和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要有针对的做好心理安慰,实行人性化的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坦然面对,积极配合治疗和监测。

3.2护理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绝对卧床,左侧卧位,以防活动出血,定时吸氧,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密切观察孕妇阴道出血情况,一旦出血增多,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反复阴道流血或阴道流血量较多的孕妇快速做好术前准备,不论胎龄大小,均应立即剖宫产。术前备好同血型的新鲜血,抢救人员和物品、药品快速输液、输血、积极纠正休克。术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和子宫收缩情况,作好记录,持续低流量吸氧1-2L∕小时,提高血氧饱和度,

注意患者的面色及神志变化及阴道出血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以防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4健康教育

肝癌局部化疗的观察与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4月~2012年11月15例行肝动脉插管局部化疗为研究对象, 男性12例, 女性3例, 年龄45~73岁, 平均 (55.42±7.16) 岁, 病程0.5~7年, 平均 (1.47±0.83) 年。其中原发性肝癌11例, 继发性肝癌4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IR检查证实。

1.2 治疗方法

1.2.1 操作前做好普鲁卡因过敏实验。

1.2.2 肝素封管肝素12000单位, 溶于0.9%生理盐水中, 配成100 U/ml的稀释肝素液, 主要用于抗凝作用, 防止血栓阻塞化疗泵拔管。

1.2.3 注射方法准备50 ml注射器配好化疗药, 分别用5ml注射器抽取2%普鲁卡因注射液2 ml和肝素稀释液4 ml, 无菌纱布一块, 选择穿刺泵的针头。让患者取平卧位, 先触摸皮肤找到放置化疗泵的部位, 局部碘伏消毒皮肤, 左手固定化疗泵边缘并将置泵皮肤向外绷紧, 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 经皮穿至置泵顶层硅胶模, 有落空感, 注射药物无阻力, 先注射2%普鲁卡因2 ml后固定针头再更换备好的肝素稀释液4 ml注入泵内进行封管。拔出针头, 用无菌纱布按压并观察有无出血。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由于癌症患者对治疗方法、目的及操作过程不了解,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恐惧, 加上治疗后疼痛, 呕吐等反应, 患者往往产生焦虑、痛苦、绝望的心理[1]。因此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 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 已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但对患者应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1.3.2 饮食护理化疗药如阿霉素可抑制心肌细跑Na+-K+泵交换, 从而能引起心律失常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对采用阿霉素化疗的患者要重视患者主诉, 如头晕, 乏力等, 虽是自觉症状但又是疾病发展的先兆。

1.3.4 血象观察因抗肿瘤药物可致骨髓抑制白细跑和血小板下降, 化疗期间严密监视血象必要时对症治疗。

1.3.5 肝素过敏的护理肝素是通过强化抗凝血酶对凝血活性因子的灵活性而发挥作用。对肝素过敏者罕见。过敏反应包括:呼吸困难、紫绀、荨麻疹和过敏性休克等。要密切观察肝素封管时患者反应, 及时对症治疗。

1.3.6 不可经化疗泵抽血, 输血。

1.3.7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①导管栓塞:长期留置导管化疗的患者应每月经化疗泵注射肝素1~2次, 避免栓塞, 一旦发生栓塞可用尿激酶溶栓。②皮下化疗泵处渗漏引起局部坏死:穿刺技术不熟练可致药液外漏, 患者在注射药物时感到局部疼痛和肿胀明显, 应立即检查并调整针头, 必要时拔出针头。局部皮肤给予相应处理。③皮下化疗泵周围血肿或积液:置泵患者多体质虚弱, 消瘦, 皮肤松弛, 进针易滑动。反复穿刺可引起皮下血肿或积液, 因此穿刺动做要轻, 用力适度, 进针要慢, 灌注药物速度不宜过快。

2 结果

本组15例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 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 血细胞减少2例, 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空气栓塞和化疗泵阻塞等并发症。

3 讨论

化疗泵是以医用硅胶囊收缩为动力, 通过持续性的内向压力使储药囊里的化疗药液通过特制的过滤装置及液体限速器控制流速, 以提供持续化疗作用[2]。临床实践证明, 应用化疗泵进行肝癌局部化疗具有维持药物有效的血药浓度, 持续杀灭肿瘤细胞;延长给药时间, 杀灭不同时段进入增殖期的肿瘤细胞的作用[3]。同时由于延长药物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时间而增强药物的疗效;由于局部用药,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对化疗药物的分解代谢, 从而减少化疗药物用量, 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但经化疗泵治疗是一项新的护理操作技术如操作不当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操作者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加强责任心, 提高对化疗药物的认识, 加强巡视, 才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让患者减少病痛。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应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下列事项:①加药量不能超过化疗泵的规格量, 要注意所稀释的介质、温度、高度等, 以免影响其速率, 同时避免阳光照射。②弹力储药囊最好和远端接头的位置处于同一高度, 其流速最理想。③不能吊于输液架上, 可能引起流速过快。流量限速器尽量紧贴患者的皮肤, 以保证药液输液速度的精确。化疗泵放于患者穿刺肢体同侧, 保持化疗泵不低于穿刺部位, 导管不要扭曲。不够长度者可加用化疗专用延长管。④确保化疗药粉充分溶解, 最好使用过滤装置。⑤对使用化疗泵的患者做好班班床头交接, 各班及时巡视, 交接起始使用时间, 预计结束时间。⑥告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护知识:如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越莹.118例肝癌患者化疗时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体会.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7 (1) :491-492.

[2]刘毅, 琪海, 崔杰, 等.肝动脉结扎+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体会.肝胆外科杂志, 1999, 7 (3) :165.

上一篇:油田治理下一篇:递延所得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