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精选8篇)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胎盘早剥46例患者, 年龄22~35岁, 全部病例均在产后检查胎盘发现血块和压迹而确诊, 产前诊断胎盘早剥为40例。其中初产妇31例, 经产妇15例, 平均孕周35周 (28~41周) 。阴道出血35例, 腹痛39例, 胎心音异常20例, 合并症胎膜早破15例, 妊高征12例, 脐带过短9例, 羊水过多7例, 臀位3例。
1.2 分娩方式与结果
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并积极抢救处理并发症是处理胎盘早剥的原则[1]。患者入院时, 情况危重、处于休克状态, 应积极补充血容量, 及时输入新鲜血液, 尽快改善患者状况。胎盘早剥一旦确诊, 必须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法根据胎次、早剥的严重程度、胎儿宫内状况及宫口开大等情况而定[2]。此外, 对并发症进行处理, 如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经临床有效治疗与护理, 成功救治42例;有2例因胎儿发育不良及治疗无效, 病情持续恶化, 而及时终止了妊娠, 胎儿死亡, 但孕妇平安;2例因就诊太晚, 出现重度休克表现, 在救治过程中, 病情无明显好转, 其家属要求转院治疗。
2护理
2.1 加强产前检查, 劝家属及孕妇参加孕妇学校的学习, 预防孕期并发症, 如有并发症或原有合并症需积极的监护和早期治疗, 另外向孕妇宣教, 孕妇要避免腹部受伤, 预防胎盘早剥。
2.2 纠正休克, 改善患者一般情况 护士应迅速开放静脉, 积极补充血容量。及时输入新鲜血, 既能补充血容量, 又可补充凝血因子。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态。
2.3 护理观察 出血时协助产妇取卧位, 开放静脉通道, 配血, 吸氧, 测血压、脉搏, 听胎心, 检查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注意腹痛、出血情况, 观察腹痛性质、程度, 用龙胆紫在腹部标出宫底位置, 指示宫底高度变化, 了解内出血情况, 保留会阴垫以查看阴道出血量及凝血功能[3]。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休克的早期症状, 胎盘早剥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应密切观察全身性出血倾向, 准备充足的抢救物品及药品, 警惕DIC的发生。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情况, 胎儿因供血不足, 易引起胎心率异常, 尤其是胎心率减慢。常用胎心监护仪监护, 当出现频繁晚期减速, 经改变孕妇体位, 给氧气或静脉注射三联针 (氯化钠溶液40 ml+地塞米松+氨茶碱) 后, 晚期减速不能改善者, 应考虑胎盘早剥的可能。做好急诊手术准备及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
2.4 为终止妊娠作好一切准备 如孕妇一般情况好, 胎盘剥离面小, 主要是外出血, 量不多, 估计短时间内能从阴道分娩者, 护士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阴道流血情况以及胎儿情况。先破膜, 让羊水缓缓流出, 腹带包裹腹部, 压迫局部, 阻止胎盘继续剥离, 并促进宫缩, 加速产程。遵医嘱滴注催产素, 缩短产程, 作好阴道分娩及抢救新生儿的准备;产后仔细检查胎盘, 观看胎盘母体面是否有压迹。如病情重, 急需剖宫产, 协助医生作好术前准备和抢救新生儿准备。此时还需作好家属工作, 讲清病情, 希望得到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手术中防止产后出血及肾衰。
2.4 患者在胎盘剥离娩出后易发生产后出血, 因此分娩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 并配合按摩子宫, 必要时按医嘱作切除子宫的术前准备。未发生出血者, 产后仍应加强生命体征观察, 预防晚期产后出血的危险。
2.5 产褥期护理 患者在产褥期应注意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更换消毒会阴垫, 保持会阴清洁, 防止感染。根据孕妇身体情况给予母乳喂养指导。死产者及时给予退乳措施, 可在分娩后24 h内尽早服用大剂量雌激素, 同时紧束双乳, 少进汤类;水煎生麦芽当茶饮;针刺足临泣、悬钟等穴位等。
2.6 心理护理 产妇因病情严重失去了孩子, 还有个别的产妇因产后出血各种处理无效而行子宫切除。这样的产妇安排在周围没有带婴儿的房间, 允许家人陪伴, 以免触景生情。医护人员要安慰, 多巡视, 尽快解决产妇的心理障碍, 接受现实, 恢复正常的心态很好地度过悲伤期。
3讨论
胎盘早剥是一种妊娠晚期严重危及母儿生命的并发症, 积极预防非常重要。护士通过宣传、指导使孕妇主动接受产前检查, 预防和及时治疗妊高征、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妊娠晚期避免仰卧位及腹部外伤;施行外倒转术时动作要轻柔;处理羊水过多和双胎者时, 避免子宫腔压力下降过快。临床必须积极对症治疗与护理, 并适时终止妊娠。加强产前检查做好患者的治疗与综合护理, 预防并发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9-100.
[2]孙云桥.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9.
[3]夏海欧.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0-92.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 篇2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78-01
胎盘早剥是指在妊娠中晚期或者在胎儿娩出前胎盘从正常位置剥离的一类疾病,尤其对于妊高症产妇,其胎盘早剥发生率明显增加[1]。胎盘早剥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可威胁生命。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将重点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要点,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患者6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8.6±2.0)岁。包括初产妇23例、经产妇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为(29.0±2.3)岁。包括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次数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患者病房应干净整洁,并保持安静的环境,每日有人探视时,不要过分嘈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动作轻柔。(2)
病症检测。观察患者的宫缩情况,并检测胎儿的胎动情况。定期为患者监测血压与体重,看是否出现异常。询问患者病症,若患者出现头痛或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需及时向医师报告,为患者作进一步的检查诊断。(3)胎盘早剥护理抢救措施。若患者已被确诊为胎盘早剥,则需及时为其做好抢救准备。其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护理。患者取左側卧位,进行心电监护。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报告主管医师,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若产妇存在阴道分娩指征,则按劝导产妇进行阴道试产,向产妇讲解阴道分娩的优点,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仍需尊重产妇的选择。(2)密切监测病症。护理人员需接受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胎盘早剥的主要护理。通过观察患者阴道是否由出血症状,按时进行血压监测,及早的发现并发症征象,为患者进行并发症预防。(3)心理护理。患者得知自己的病症后,往往十分紧张。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并告知产妇不良的情绪会促进病症发展。向产妇告知目前的治疗方案,让产妇治疗自己的病症在可控制范围内,缓解内心的压力,并鼓励产妇家属多陪伴产妇,使产妇内心有一定的安全感。(4)产后护理。胎儿娩出后,需预防产后出血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对产妇进行处理。观察产妇的体征变化,为产妇更换干净的衣物,预防受凉感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进行观察比较,由结果可知,观察组选择阴道分娩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产前、产后并发症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妊高征产妇的胎盘早剥发病率明显上升,相关研究学者曾提出胎盘早剥主要由妊娠期胎盘底蜕膜层的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血液流到底蜕膜层形成血肿。进而引发胎盘与子宫剥离[2]。胎盘早剥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如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引发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威胁产妇及其胎儿的健康[3]。因此,尽早的对产妇进行诊断,并及时给予产妇终止妊娠处理,可提高产妇与胎儿的安全性。
在护理过程中,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具有识别胎盘早剥的能力,以至于在护理过程中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引发危险事件。在此次护理过程中,我院在常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通过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病症、心理护理及产后护理等方面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病症的了解程度,并在分娩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指;心理护理可改善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病症检查可利于及时掌握产妇的病症,而产后护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在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在分娩方式选择上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可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肯定。
综上所述,对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产妇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妇分娩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产妇受益。
参考文献
[1]何春秀,谢静,叶瑞容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99-801.
[2]李莉莉,周小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33-134.
胎盘早剥的护理观察 篇3
关键词:孕产妇,胎盘早剥,护理,应用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孕晚期, 胎盘在胎儿尚未娩出前从子宫壁上部分或全部脱落的现象[1], 是产科妊娠中晚期严重并发症, 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4.6‰~21.0‰[2]。胎盘早剥除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关外, 还与外界的猛烈撞击、不慎摔倒等因素有关。加强产前检查和护理观察, 可提高胎盘早剥的诊断率, 使母婴危害降低至最低。本文对我科收治的80例胎盘早剥孕产妇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的80例胎盘早剥孕产妇, 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31±4) 岁, 孕周28~40周;初产妇39例, 占48.75%, 经产妇41例, 占51.2%, 所有孕产妇均在产后检查胎盘发现血块和压迹而确诊。本组孕产妇临床症状为阴道出血47例, 胎心异常13例, 腹痛11例, 妊高症6例, 无症状3例。所有孕产妇经B超检查均有不同大小的剥离面积。
1.2 治疗方法及护理原则
首先要维持孕产妇正常血容量, 确保静脉通路液体的输入。定时检测孕产妇的血压、呼吸、脉搏、宫底高度和腹围及宫体压痛的范围和程度。为了防止胎儿缺氧, 孕产妇取左侧卧位保证胎盘的血液供应, 并间断或连续给予吸氧, 增加胎儿供氧, 严密观察胎心和胎动。根据每例孕产妇的生育史和临床表现, 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糖尿病、羊水过多、宫内发育迟缓、胎儿臀位、有流产史等的孕产妇要提高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 注意观察, 采取相应地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降低母婴的病死率[3]。胎盘早剥底蜕膜坏死引起子宫收缩, 询问孕产妇时, 除了有腹痛外, 还要将手放在其腹部, 观察是否有子宫紧张和张力升高;应给予其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测, 若胎儿心率减慢应尤为注意, 严密观察胎心监护仪数值的改变, 及早发现是否有胎盘早剥的可能。
1.3.2 心理护理
胎盘早剥孕产妇多数起病急, 发展快, 对母婴危害大, 孕产妇会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 医护人员态度要亲切, 帮助其解除内心的恐慌, 并与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 配合做好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这样有助于降低和避免出现产后抑郁情绪。
1.3.3术后护理
胎盘早剥术后易发生产后出血, 这时产妇要绝对卧床休息, 必要时对剖宫产的产妇腹壁切口处要用沙袋加压, 以减少出血, 让产妇尽量放松心情, 护士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生产后的产妇正常尿量不少于17 ml/h或24 h不少于400 ml, 低于这个数值应考虑为肾衰竭的可能, 可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 或呋塞米40 mg静脉推注, 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一般多数患者于1~2 d内恢复。做好对尿量的输入与输出记录, 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处理。
1.3.4 生活护理
定时通风换气, 注意口腔卫生护理, 按时翻身, 动作要轻柔。产后6 h可以帮助产妇下床活动, 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24 h拔出尿管后, 鼓励产妇自己下床活动, 防止肠粘连。每日要更换尿管引流袋。
1.3.5 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做产前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和分娩监视装置可及时发现胎盘早剥发生的高危人群。孕妇到中晚期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若发现孕妇一旦出现了血压、蛋白尿、水肿和血糖升高, 应立刻就诊。孕妇在怀孕期间要特别注意自身安全, 特别是孕后期, 外出时最好有亲人陪同, 避免碰撞挤压损伤到胎儿。
2 结果
通过对80例孕产妇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 40例顺产, 39例剖腹产, 1例自然流产, 新生儿均存活, 产妇均未发生产后大出血和感染。
3 讨论
胎盘早剥是妊娠中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发生速度较快、危害性极大, 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若处理不及时, 极易并发产后大出血、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死胎等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并发症[4]。胎盘早剥的诊断常常不难判断, 但大部分无典型表现, 可有无痛性阴道少量出血、宫缩样下腹痛、胎心轻度异常等, 可经B超确诊胎盘早剥, 并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留取标本做好交叉配血及备血准备, 建立静脉通道,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妊娠期定期做产前的护理观察尤为重要, 及早发现胎盘早剥对预防上述并发症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者要提高对胎盘早剥的认识, 了解发病诱因和临床特点, 对孕产妇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 以提高产妇和胎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环丽.胎盘早剥30例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9) :160-160.
[2]邹妙玲, 区允定.胎盘早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4) :4086-4087.
[3]李伟兰.胎盘早剥20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7) :2065-2066.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研究, 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1.25岁, 孕周29~40周、平均孕周36.18周, 经产妇19例、初产妇61例, 胎盘早剥类型:Ⅰ度 (剥离面积小) 45例、Ⅱ度 (胎盘剥离面积约为1/3) 33例、Ⅲ度 (胎盘剥离面积>1/2) 2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处理措施、护理对策及妊娠结局, 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接诊当事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等。
1.2.2 诊断标准
1.2.2.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 病史:有本病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 (2) 同一手臂至少测量两次, 收缩压≥140 mmHg或 (和) 舒张压≥90mmHg; (3) 尿蛋白阳性。
1.2.2. 2 胎盘早剥
(1) 病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或机械性因素; (2) 临床表现及体征:妊娠中晚期突发持续性腹痛、伴或不伴阴道出血、子宫底升高、血性羊水、板状腹; (3) 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4) 产后检查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
1.2.2. 3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 (2) B超检查:胎儿S/D比值上升 (动态) 、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低回声区 (积液、血肿) 、胎盘增厚, B超检查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胎盘早剥尤其是子宫后壁的胎盘; (3) 胎心监护异常。
1.2.3 处理措施
1.2.3.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家口服拉贝洛尔50mg、2次/d, 并注意休息; (2) 子痫前期患者需住院治疗:轻度:口服拉贝洛尔口服50 mg、2次/d;重度:5%葡萄糖注射液加拉贝洛尔200mg静脉滴注 (微泵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解痉则先将20mL、25%硫酸镁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h内滴完) 以及40mL、25%硫酸镁加入500mL、5%葡萄糖注射液维持 (6~8h内滴完) ; (3) 子痫患者立即肌注100mg杜冷丁肌肉注射, 降压解痉, 及时终止妊娠; (4) 镇静:地西泮口服或肌注; (5) 利尿:当出现全身性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时可用呋塞米; (6) 促胎肺成熟:肌注地塞米松5~10mg、1次/d。
1.2.3. 2 胎盘早剥
一经确诊在抗休克治疗同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如胎儿、孕周等) 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1) 终止妊娠:孕33周以上的Ⅰ度胎盘早剥患者, 宫口已开全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者可经阴道分娩, Ⅰ度胎盘早剥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征象及Ⅱ、Ⅲ度胎盘早剥患者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分娩者立即采取剖宫产术; (2) 期待疗法:孕33周的以下Ⅰ度胎盘早剥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地塞米松肌肉注射促进胎肺成熟, 并给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降压解痉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及风险并做充足的术前准备; (3) 防止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立即予子宫收缩药物, 如缩宫素、欣母沛, 持续按摩子宫等; (4) 及时做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肾衰竭并发症的防治。
1.2.4 护理对策
(1) 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保持温度 (22℃-24℃) 及湿度 (50%~60%) 适宜, 利于患者休息; (2) 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胎盘早剥相关知识, 如原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措施等, 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使用降压解痉药物期间应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 例举临床成功治疗病例,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 (4) 详细评估患者实际病情, 观察阴道出血量, 严密监测母婴生命体征, 如血压、脉搏、胎心、呼吸、面色、24h尿蛋白检测结果等,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其处理; (5) 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 如监测尿液颜色、性质、量从而判断是否发生肾功能衰竭, 监测阴道、腹部切口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并记录凝血时间及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6) 若患者发生休克则需立即遵医嘱给予低流量吸氧并指导其取中凹卧位, 建立两条或以上有效静脉通路快速补液 (维持体内水、酸碱度、电解质平衡) 及遵医嘱给药; (7) 产褥期加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监测血常规纠正贫血情况,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8) 发生死产者于分娩后24h需使用退奶药; (9) 待患者产后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可指导其适当运动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10) 告知遵医嘱治疗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对疗效及预后的积极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经上述诊断、处理及护理后均顺利分娩, 死胎3例 (死胎率3.80%) , 均为入院时胎儿已死亡;新生儿成活率为100.00%、新生儿死亡率为0.00%;经阴道自然分娩28例 (35.00%) 、剖宫产50例 (62.50%) 、产钳助娩2例。77例新生儿中Apgar评分0~3分4例 (5.20%) 、4~7分11例 (14.40%) 、8~10分62例 (80.40%) ,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9.00%) , 窒息新生儿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疾病, 患者于本次妊娠前可有高血压病史。研究表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 远端毛细血管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导致其破裂出血, 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 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而发生胎盘早剥[1]。胎盘早剥患者大多表现为腹胀、腹部持续疼痛、子宫底上升、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 发生率约占妊娠总人数0.46%~2.1%。胎盘早剥患者若发生内出血将导致子宫蜕膜组织、剥离处胎盘绒毛使大量凝血活酶释放, 此类物质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后将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损害脏器, 若未对此类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将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近年来, 随着多种因素如生活环境、压力、习惯等共同作用,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胎盘早剥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已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能及早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及护理配合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也是确保母婴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有效方法。本文中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经正确诊断后均对症给予有效处理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配合后新生儿成活率及成功分娩率均高达100.00%, 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仅为19.00%, 治疗与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与甘梅松[2]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给予及时诊治及正确护理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 有利于保障母婴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诊断处理及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处理措施、护理对策及妊娠结局。结果: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经上述正确诊断、处理及护理后均顺利分娩, 新生儿成活率为100.00%, 经阴道自然分娩28例 (35.00%) 、剖宫产50例 (62.50%) 、产钳助娩2例。77例新生儿中Apgar评分03分4例 (5.20%) 、47分11例 (14.40%) 、810分62例 (80.40%) ,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9.00%) , 窒息新生儿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患者给予及时诊治及正确护理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 有利于保障母婴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诊断,护理
参考文献
[1]席晓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胎盘早剥5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3) :115.
93例胎盘早剥的临床观察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自2001年2月至2011年1月共分娩15246例, 其中胎盘早剥93例, 发病率为0.61%, 年龄19~40岁, 平均26岁。发病孕周≤28周11例, 28~37周45例, ≥37周37例。胎盘早剥分型及子宫胎盘卒中的诊断标准, 依照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第二版[1]。
1.2 方法
对93例分娩后确诊为胎盘早剥的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入院时间
93例胎盘早剥中38例 (占40.9%) 入院时间为18:00-08:00, 属于急诊入院。首诊医生为一线值班医师。
2.2 诱因
93例胎盘早剥病例中, 有明确诱因的42例占45.2%, 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病18例, 胎膜早破13例, 腹部外伤7例, 性生活因素1例, 羊水过多2例, 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不明原因者51例占54.8%。
2.3 临床表现
93例胎盘早剥中, 确诊组61例 (65.6%) ,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胎死宫内, 腰腹部胀和/或痛, 阴道流血, 血性羊水, 子宫压痛, 子宫张力高、压痛等。漏诊、误诊组32例 (34.4%) 常表现为胎心异常, 自发早产。
2.4 超声检查
患者分娩前B超检查阳性61例, 检出率65.6%。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胎盘后血肿, 胎盘异常增厚, 羊水内出现流动的点状回声等。其余32例无胎盘的特征性声像图。
2.5 分型
轻型胎盘早剥39例 (41.9%) , 重型胎盘早剥54例 (58.1%) 。
2.6 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
剖宫产70例 (75.3%) 。52例术前诊断为胎盘早剥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剖宫取死胎。4例死胎入院, 2例住院期间胎死宫内, (1例先兆早产入院, 对症给予宫缩抑制剂治疗, 数小时后发生重度胎盘早剥及胎死宫内, 急诊手术治疗。1例为孕足月, 轻度子痫前期 (HP:140/80 mm Hg) , 其他生命体征平稳, 产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B超检查:无胎盘早剥声像图表现, NST反应良好, 产程中, 患者出现宫缩渐强、拒按, 烦躁, 胎心基线110~120次/min, 出现频发、重度可变减速, 立即吸氧, 准备手术, 10 min内胎心消失。复查B超:胎盘后液性暗区, 急诊手术。) 阴道分娩23例 (24.7%) 母婴结局:孕产妇死亡0例, 死胎11例, 新生儿窒息20例, 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6例, 子宫胎盘卒中4例, 子宫次全切除2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重型胎盘早剥组的发病到就诊及处理时间均长于轻型早剥组P<0.01。
2.7 诊断情况
入院后根据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 产前诊断为胎盘早剥的61例, 占65.6%。32例术中或产后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 漏诊、误诊率为34.4%, 因其他手术指征行剖宫产术中检查发现胎盘早剥的18例。顺产产后检查发现胎盘早剥的14例。
3讨论
胎盘早剥是妊娠期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平均发病率为0.5%, 国内为0.46%~2.1%[1]。我院胎盘早剥发病率为0.61%, 与文献报道一致。本文资料显示34.4%的患者, 因为症状不典型而出现漏诊、误诊。无明显诱因发生胎盘早剥51例占54.8%, 这部分患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 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危及母儿生命。
3.1 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
胎盘早剥孕产妇及新生儿的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有密切相关, 处理及时胎盘剥离面积小, 并发症少;处理不及时, 胎盘剥离面积增大, 病情加重, 出现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率增加。临床上胎盘早剥时临床症状多样, 常见的有腰腹胀和/或痛, 阴道流血, 血性羊水等, 这时应严密监测胎心及观察腰腹胀、痛的变化。临床个体表现差异明显, 本组资料显示有10例因“胎儿宫内窘迫”行手术治疗, 术后检查胎盘发现系胎盘早剥所致。1例死胎引产, 在产程中患者宫缩渐频, 精神紧张并烦躁, 子宫张力略高, 拒按, 超声检查胎盘较引产前增厚, 人工破膜见羊水呈血性, 急诊行剖宫取死胎术中检查胎盘早剥。对于剥离面积小, 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仍是早期诊断的难点。本资料中, 因其他手术指征行剖宫产术中检查发现胎盘早剥的18例, 于顺产产后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14例, 患者无板状腹、胎心异常等。因此在观察产程时, 对不明原因的胎心异常, 腰骶部胀痛, 有大便感甚至腹泻, 子宫张力大, 宫底部升高等, 应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超声检查是诊断胎盘早剥的最主要的辅助检查, 本资料显示超声确诊率达65.6%, 对于胎盘剥离面积小, 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 应动态超声检查。胎盘早剥的最早期征象为底蜕膜区回声带消失[1]。若胎盘剥离面积继续增大, 典型的声像图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的液性暗区, 胎盘异常增厚等[2]。胎盘早剥自发病到处理时间是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组资料显示重度早剥组的发病到处理时间长于轻型早剥组。轻型胎盘早剥及抢救及时的重型胎盘早剥母儿预后较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尽早识别胎盘早剥并及时处理, 尽量缩短首发症状到处理的时间, 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3.2 胎盘早剥漏诊, 误诊原因分析
胎盘剥离面积小, 症状不典型是导致胎盘早剥漏诊, 误诊的最主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部分患者缺乏板状腹, 胎心异常等典型的临床症状, 仅以腰腹胀痛和/或痛, 阴道出血等入院, 症状与临产、先兆临产或先兆早产混淆, 延误治疗。本组资料显示1例先兆早产入院后, 对症给予抑制宫缩治疗, 效果不佳, 进入产程后宫缩频繁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 术中检查胎盘发现胎盘早剥, 因此对于不可抑制的早产, 应警惕有无胎盘早剥。资料中还显示胎盘早剥夜间急诊入院患者占41%, 以腰腹痛, 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 接诊医师为一线值班医师对胎盘早剥临床征象的认识不足及临床经验缺乏也是胎盘早剥漏诊的原因。
超声作为产前诊断胎盘早剥的重要手段, 罗红等[3]报道超声诊断胎盘早剥诊断符合率61.4%, 漏诊率33.3%, 误诊率5.3%。本资料显示分娩前胎盘早剥超声声像检出率为65.6%, 因此, 超声报告阴性者并不能完全排除胎盘早剥, 对可疑患者进行动态B超检测。如发现胎盘增厚、胎盘后血肿、绒毛膜板下血肿、羊水内异常回声等情况, 应及时处理。
摘要:目的 通过对胎盘早剥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探讨胎盘早剥漏诊, 误诊原因, 提高早期诊断率, 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胎盘早剥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胎盘早剥发生率0.61%。急诊入院患者占41%。有明确发病诱因42例 (45.2%) , B超检出率65.6%。轻型胎盘早剥39例 (41.9%) , 重型胎盘早剥54例 (58.1%) 。重型胎盘早剥组的发病到就诊及处理时间均长于轻型胎盘早剥组 (P<0.01) 。子宫胎盘卒中4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1例。剖宫产70例 (75.3%) , 子宫次全切除2例, 阴道分娩23例 (24.7%) 。孕产妇死亡0例。死胎11例, 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26例。结论 临床首发症状到临床处理时限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胎盘早剥初期症状无特异性易于临产、先兆临产、先兆早产等混淆。
关键词:胎盘早剥,早期诊断,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26-430.
[2]Kikutani M, Ishihara K, Araki T.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placental abruption.J Nippon Med Sch, 2003, 70 (3) :227.
不典型胎盘早剥的护理体会 篇6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胎盘早剥患者186例, 其中不典型胎盘早剥89例 (47.8%) , 年龄19~40岁, 平均 (27.2±2.3) 岁;孕周22~42周, 平均 (36.3±2.7) 周, 经产妇32例, 初产妇57例。剖宫产58例, 经阴道分娩31例, 阴道分娩率36.0%。胎盘剥离面积>1/3者8例, <1/3者71例。产前有48例被确诊, 确诊率53.9% (48/89) 。
诱因:不典型胎盘早剥89例病例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0例 (56.2%) , 胎膜早破20例 (22.5%) , 外伤7例 (7.9%) , 羊水过多6例 (6.7%) , 双胎妊娠4例 (4.5%) , 脐带因素2例 (2.3%) 。
临床表现:89例患者中, 以无痛性阴道流血、腹部胀感为主要临床症状, 共49例 (55.1%) ;腹痛、腹部胀感、腰痛酸胀22例 (24.8%) ;胎心变化或消失10例 (11.2%) ;血性羊水6例 (0.7%) ;无症状者2例 (0.2%) 。
辅助检查:89例患者中, 经腹B超检查提示异常表现20例 (主要提示为胎盘下方混合性肿块、胎盘声像改变、胎盘增厚、宫壁间液暗区等)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20例, 血小板减少5例;胎心监护异常10例。子宫底进行性下降对诊断最有价值, 阳性者有44例。
结果:89例患者中, 重度胎盘早剥8例, 剖宫产术中均证实为后壁胎盘早剥, 轻度胎盘早剥81例;剖宫产结束分娩58例, 产生子宫胎盘卒中8例;发生产后出血34例;出血量350~2 000ml, 平均782ml;无发生DIC。8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无孕妇死亡。
护理
护理评估:孕妇入院时需做好护理评估。能够引起胎盘早剥的原因有许多, 但其明确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典型胎盘早剥漏诊率可达43.6%[2], 从本组研究资料来看, 胎盘早剥的诱因主要是妊娠高血压疾病, 与郑修霞研究一致, 其次是胎膜早破、低置胎盘、腹部外伤史。因此, 产科护士要提高对不典型胎盘早剥诱因的识别能力, 入院时细致询问病史, 对一些合并高危因素的孕妇, 医务人员要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
产前观察护理: (1) 胎心观察:胎心电子监护, 每小时听胎心1次, 注意胎心变化。当胎盘发生早剥以后, 在子宫内会形成一个缺氧环境, 此时胎儿在子宫内会发生宫内窘迫和窒息等情况,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则会引起死胎和死产的发生[3]。进行胎心电子监护, 能及时发现胎儿子宫内窘迫。 (2)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对于胎盘早剥的患者, 其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 在发生出血以后, 血液不断堆积, 则容易引起血肿。对于发生外出血的患者, 一般均能够及时观察到, 内出血须要留心观察及体检才能发现, 对于不典型的胎盘早剥, 应警惕内出血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务必密切观察患者的阴道出血情况, 如果患者仅表现轻微的阴道流血, 但是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对较为严重, 有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 则应该想到内出血的可能, 密切观察患者宫底的高度变化, 并且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观察其神态和面色等的变化, 以及时发现问题, 并向主治医师报告,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并警惕DIC的发生。 (3) 腹痛的观察:腹痛是患者的自诉症状, 孕妇诉腹痛时, 注意鉴别病理性腹痛, 对有诱发因素的患者, 注意扪及宫缩特征、子宫张力及宫底高度的变化[4]。孕产妇出现腹部胀感、子宫张力变大, 及时报告医生, 为正确处理获得良好结局赢得时间。 (4) 加强生活护理: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 针对存在胎盘早剥高危因素患者, 重点加强生活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取左侧卧位, 改善胎盘血液供应情况, 增加胎儿供氧, 指导胎膜早破的患者取高臀卧位体位, 减少下肢血液回流至盆腔, 降低子宫蜕膜静脉压, 使血管破裂风险降低。从而降低胎盘早剥风险。
产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1) DIC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及DIC。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 是否有出血点及瘀斑, 伤口有无渗血不止, 观察眼底及注射部位的出血、渗血情况。产后24小观察阴道流血动态情况, 如阴道流血不止、血液不凝固、无血凝块。监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 高度警惕DIC早期征象, 及时汇报医生, 配合抢救。 (2) 产后出血的护理与观察: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称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 为了促进子宫收缩, 立即肌注或静滴宫缩剂及按摩子宫。对于子宫出血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 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并做好常规的吸氧、输液治疗, 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的开展。备新鲜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 做好大出血抢救准备。产后24小时内进行子宫按摩, 15~30分钟/次, 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神志、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情况, 监测并记录生命征及尿量, 观察全身贫血状态及体征。本研究病例产后出血, 经上述护理, 预后均良好。 (3) 肾功能衰竭的护理与观察:胎盘早剥需警惕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孕产妇伴发心血管、肾脏慢性疾病的, 更是监测的重点。产后密切观察患者24小时尿量的变化, 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 尤其每小时尿量, 每小时尿量<30ml/小时, 及时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补液量是否够, 同时报告医生, 做好相应处理。 (4) 产褥期感染的观察与护理:胎盘早剥患者岀血较多,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 应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各种导管护理,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做好基础护理, 防止感染, 每2个小时翻身1次, 要经常清理床单, 保持清洁, 保持稳固留置尿管, 引流袋与导尿管定期更换。注意监测体温、观察血常规等变化。保持会阴部清洁, 严密观察恶露色、量、有无异味, 每天2次外阴擦洗。鼓励患者进食富有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禁食时每天2次口腔护理, 避免发生各种并发症。
不典型胎盘早剥, 诱因不明确, 主要以轻型为主, 因症状不典型, 临床特征差异性较大, 漏诊率较高[5]。护理人员应提高对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认识, 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进行体格检查, 发现胎盘早剥的诱发因素, 严格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腹痛、阴道流血情况、胎心音变化, 及时发现胎盘早剥现象, 为早期确诊提供有利的临床依据,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胎盘早剥属于围产期的危重症之一,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临床上没有很好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有效方法, 因此, 要指导孕妇做好预防工作。
摘要:本文总结了89例症状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护理。不典型胎盘早剥的护理重点是提高对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警惕性, 加强诱因观察及病情观察, 以提高不典型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率;产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降低母婴死亡率。护理人员应提高对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认识, 严格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为早期确诊提供有利的临床依据,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胎盘早剥,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9.
[2] 赵瑾.不典型胎盘早剥43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7) :880.
[3] 王雅楠, 杨孜.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2) :114-118.
[4] 胡冰梅.胎盘早剥124例病因分析及临床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4) :305-306.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 篇7
关键词:胎盘早剥,诊断,病因,处理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具有起病急、进展快, 一般发生于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 若处理不及时, 可危及母儿生命, 而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1]。本文通过分析胎盘早剥早期诊断要点、病因, 探讨处理效果, 旨在提高其诊断和处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胎盘早剥患者, 年龄20~34岁, 孕周24~38周, 均为初次妇。
1.2 方法
诊断方法:询问患者病情, 问其腹痛和阴道出血情况, 有无服用药物等, 并结合B超、胎心监护仪进行确诊。
诊断依据:腹痛或 (和) 阴道出血;子宫有局限性轻压痛并呈高张状态宫底升高;胎心减弱甚至消失;超声检查子宫壁与胎盘之间出现液性暗区羊水中回声增强增多绒毛板向羊膜腔突出;血蛋白降低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产后检查胎盘可见胎盘母体面上有凝血块及压迹。
分类诊断:依据第七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 即根据胎盘剥离面积将胎盘早剥分为3度, Ⅰ度:胎盘剥离1/4, 根据产后胎盘血肿诊断;Ⅱ度:胎盘剥离1/3, 多以阴道出血和轻度腹痛为主要症状, 腹部检查可见宫缩有间歇, 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 胎心多数正常, 而出血量多者则可见胎心有改变, 压痛不明显, 产后检查胎盘可见凝血块及压痕;Ⅲ度:胎盘剥离1/2, 多见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并伴有持续性腹痛或腰痛, 触诊子宫硬如板状, 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则子宫压痛多不明显, 子宫变大且随胎盘后血肿的不断增大, 子宫处于高张状态间歇期不能很好放松。
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 主要手段是终止妊娠, 具体措施为顺产和剖宫产。
1.3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形成Excel表格, 计算其所占比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出血, 有部分表现不腹痛并出血、腹痛但无出血, 具体分布见表1。
2.2 早剥分型、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分布
见表2。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相关认识
对于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 临床尚无明确的定论, 但由于其危害重大, 多年来临床不断加大了对其研究, 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 胎盘早剥主要是由于底蜕膜出血, 形成血肿, 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3]。而且不同程度的剥离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剥离面积小时, 出血停止后血液很快凝固, 临床多无症状, 通常是在检查时发现凝血块压迫胎盘留下压印;但若剥离面积比较大时, 继续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 使胎盘剥离部分不断扩大, 加上此时胎儿尚无分娩, 子宫无法收缩, 发挥不了止血作用, 出血不断增多, 并可冲破胎盘边缘, 继而向外流, 此为显性剥离。但若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 或胎膜与子宫壁未分离, 血液无法外流, 从而使血肿逐渐扩大, 剥离面也不断扩大, 此为隐性剥离。因血液不外流, 出血逐渐增多而形成胎盘后血肿, 压力不断增大, 待血液均纳入子宫肌层后, 便会引起一系列病变, 而产后大出血的可能也极大[4]。无论是那种程度的剥离, 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都将对母婴的生命构成威胁。
3.2 胎盘早剥的诊断与处理
胎盘早剥的诊断直接关系到母婴的预后, 能够提高分娩质量, 对于胎盘早剥的诊断不同程度的剥离其诊断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对于Ⅲ度, 具有典型的体征, 如子宫一般处于高张状态, 阴道流血较少, 诊断比较容易, 而对于轻型, 尤其是后壁胎盘早剥的患者, 诊断比较困难[5]。我们的体会是, 轻型一般以外出血为主, 量多, 色暗红, 并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 剥离面不超过胎盘的1/3, 腹部检查可见子宫软, 宫缩有间歇, 子宫底未升高, 大小与妊娠周相当, 胎位和胎心清楚, 产后可见胎盘有凝血和压痕;对于重型, 以隐性出血为主, 并可伴持续性腹痛或腰痛, 严重时可见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 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 压痛视胎盘附着位而异, 宫缩不明显, 子宫处于高张状态。通过综合诊断, 本组Ⅰ度12例, 多未形成血肿, B超检查未见典型剥离图像, 但因剥离面积下, 未对母婴早产危害, 均顺利分娩, 分娩方式根据病情进行选择。Ⅱ度40例, 多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阴道有少量流血, 腹部有轻微的压痛, B超检查可见典型剥离图像, 胎心监护仪可见胎心。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险, 提高母婴生存质量, 本组顺产28例, 剖宫产32例, 产后出血16例, 胎儿窘迫14例, 死亡5例。对于轻型且宫口已开, 骨盆条件良好, 产程进行较快的患者, 可选择经阴道分娩。在分娩过程中, 可进行人工破膜, 通过腹带裹紧腹部形成压力压迫胎盘让其不再剥离, 同时减少出血。但若阴道流血过多或胎儿宫内氧气不足, 可采用剖宫产。对于早剥发生在产程活跃期且胎盘血肿不明显者, 可持续胎心监护下进行试产, 产程无进展或出现胎儿窘迫的可进行剖宫产。
参考文献
[1]李力.简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73.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8.
[3]Lindqvist PG, Happach C.Risk and risk estimation of placental abruption[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6, 126 (2) :160-164.
[4]Hossain N, Khan N, Sultana SS.Abruptio placent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J].JPMA, 2010, 60 (6) :443.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3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病例作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30例重度子痫前期未并发胎盘早剥病例作为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及胎盘早剥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两组病例的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周、血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入院后除进行血压、体重、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B超、胎心监护等常规检查外, 还需进行眼底、尿蛋白定性及24 h定量检测, 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常规的期待治疗[2]。如发现胎盘早剥症状, 应及时终止妊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分娩方式、早产率及母婴结局比较见表1。
两组比较, 在分娩方式上、早产率、新生儿 (胎儿) 结局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6.92, P<0.05;χ2=7.02, P<0.05;χ2=8.27, P<0.05) , 可见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较单纯的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健康威胁更大。
3 讨论
胎盘早剥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关系密切[3],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较正常孕妇更易发生胎盘早剥。胎盘早剥起病急、发展快, 处理不及时将危及母儿生命, 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4]。其护理对策如下:
3.1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
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是预防胎盘早剥的重要措施。及早诊断、及时处理是防止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胎盘早剥的关键。然而,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胎盘早剥时, 往往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 发病早期的B超检查也可因缺乏特异性征象而不能及时确诊, 为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为此, 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出现的腹痛或阴道流血、子宫张力增大、腰部疼痛、突发胎心或胎动异常、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子痫前期患者B超检查提示低位胎盘或胎盘增厚、胎盘下端液性暗区等胎盘早剥疑似症状[5], 防止误诊、漏诊。
3.2 做好各项准备
一旦确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胎盘早剥, 应立即备血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必要时输血, 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备好抢救物品及新生儿复苏用物;严密观察病情, 每15分钟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尽快终止妊娠, 以提高围生儿存活率和保证产妇自身的安全。
对于短时间内可迅速分娩者, 可考虑在严密监测下进行经阴分娩尝试;一旦出现产妇病情加重或胎儿宫内窘迫, 应立即行剖宫产。对于严重胎盘早剥, 不论胎儿是否存活, 均应立即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术后应当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胎盘早剥产妇由于担心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往往情绪不稳定, 因此, 必须在术前和术后加强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可见, 加强围生期保健, 及早发现和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是防止并发胎盘早剥的有效手段;入院后重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早剥征兆, 及早诊断、及时处理是降低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危害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病例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同期30例重度子痫前期未并发胎盘早剥病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早产率及母婴结局。结果:两组分娩方式、早产率及母婴结局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剖宫产率、早产率、母婴死亡率较对照组高。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加强围生期保健, 早期发现和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是防止并发胎盘早剥的有效手段, 及早诊断、及时处理是降低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危害的关键。
关键词:子痫前期,胎盘早剥,护理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
[2]徐金凤.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08:1-2.
[3]霍文杰.子痫前期妇女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9:8-9.
[4]林南娟.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16 (25) :2733-2734.
【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推荐阅读:
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护理10-02
胎盘早剥的临床护理09-04
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08-23
胎盘早剥的诊断与治疗09-07
胎盘早剥护理12-03
不典型胎盘早剥护理10-15
早期胎盘早剥06-08
重型胎盘早剥09-24
合并胎盘早剥11-23
胎盘早剥诊治体会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