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配合及观察

2024-11-06

护理配合及观察(精选11篇)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1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又称变应性鼻炎, 属于祖国医学“鼻鼽”证范畴, 是鼻科的多发性、慢性、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大气污染加重, 本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高发地区已达37.74%[1],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连续打喷嚏, 大量清水鼻涕等, 可伴有眼痒、流泪、咽痒等症。本院于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对在三伏天进行辩证穴位敷贴治疗配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并给予适当护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跟踪观察, 结果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均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 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5~62岁;病程3~30年。对照组:男37例, 女23例, 年龄6~60岁;病程4~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鼻炎康, 全身或局部用药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等。

1.2.2治疗组

在每年的三伏天采用中药辩证穴位敷贴治疗和穴位注射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1.2.2.1穴位敷贴

中药组方:选用白芥子30g, 甘遂30g, 细辛30g, 干姜10g, 麻黄10g, 元胡10g共研细末, 过120目筛子, 密封备用。取穴:主穴选用白劳 (双) 、大椎、肺俞 (双) 、膏盲 (双) 。并进行个体辨证施贴, 气虚加选脾俞 (双) 、肾俞 (双) , 阴虚加选三阴交 (双) , 阳虚加选命门、足三里等。时间:三伏天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共3次, 连续3年为一疗程。操作:治疗时把天炙粉用新鲜生姜汁调成稠糊状, 制成直径约2.0cm, 厚约0.5cm大小的药饼, 用消毒纱布把准备贴敷的穴位皮肤擦净汗液, 常规消毒, 取一药饼敷贴在穴位上, 用防敏胶布固定, 贴敷4~6h, 如发痒、灼痛感觉不明显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但不超过8h。

1.2.2.2穴位注射

选穴:迎香 (双) 、合谷 (双) 、足三里 (双) 。药物: (1) 地塞米松注射液5mg/1m L、2%利多卡因注射液1m L。 (2) 黄芪注射液1支。迎香穴注射第1组药物, 合谷、足三里穴注射第2组药物。操作:患者取坐位, 或平卧位, 自然放松, 用带有5号针头的2m L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 L+2%利多卡因注射液1m L, 迎香穴处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刺入, 适当提、插, 当患者感到麻、胀时, 抽吸无回血, 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穴各注1m L。同样方法用带有6号针头的5m L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4m L, 于合谷、足三里左右交替取穴注射, 每穴各注2m L。均隔日1次, 共5次。连续3年为一疗程。

1.3疗效标准

运用三伏辨证施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3年, 随访半年后统计。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包括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等自觉症状消失, 检查双下鼻甲无水肿, 颜色正常, 为淡红色, 3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减轻, 包括鼻痒, 流清涕量少, 打喷嚏次数减少, 且发作次数减少;未愈:自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1.7%, 两组比较,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 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半年后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35%,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

3.1穴位敷贴护理

3.1.1敷贴前的护理

敷贴前应详细告知患者本治疗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配合治疗。敷贴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及过敏史, 对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2岁以下小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以及瘢痕体质、皮肤过敏、敷贴部位皮肤有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等均不能敷贴治疗。

3.1.2敷贴中的护理

敷贴穴位皮肤要按常规消毒, 保持清洁干燥。对儿童、体弱的患者, 相对皮肤娇嫩些, 敷贴时间要相对缩短一些。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灼热感、异物感、小水泡等反应属正常现象, 可以不进行处理或予湿润烧伤膏外涂。如果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低热等, 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如皮肤出现大水疱、溃烂者不能抓挠, 用消毒针剌破水疱, 外涂红霉素软膏, 对敷贴药物或胶布严重过敏者, 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3.1.3敷贴后的护理

敷贴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 因为遇冷会令毛孔收缩, 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剧烈及过量运动, 以免汗出过多, 致药膏移位或脱落。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肥甘滋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般敷贴后4h内不宜洗澡, 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皮肤, 避免雨淋及接触生水等。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避免受凉, 并远离过敏原, 减少复发。

3.2穴位注射的护理

注射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药物过敏史, 评估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觉迟钝或障碍、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做好告知。如注射部位的皮肤有感染、瘢痕及对注射的药物过敏等均不能注射。向患者说明注射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及顾虑, 配合治疗。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 选择穴位要准确。迎香穴注射时为减轻患者疼痛感, 加入2%利多卡因1m L, 注射后10min内局部及嘴唇会有麻胀感, 少数患者注射后会出现头晕、头疼, 一般30min后逐渐消失, 注射后出现的局部酸胀不适感, 可在4~8h内自行消失, 这些应事先告知患者。注射后, 按压5min, 防止出血, 轻轻按摩注射部位, 使药物尽快吸收。注射中、注射后询问患者感觉、用药效果, 如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 对症处理。

4 讨论

过敏性鼻炎因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 外因多为风寒、致敏之邪侵袭鼻窍而致。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 属冬病夏治范畴, 运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治已病治未病、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 认为夏季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 腠理开泄, 药物透皮吸收好, 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 可全面调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 其作用机制为:药物通过体表穴位-经络-内脏相关的途径产生放大增益效应[3]。通过经络穴位刺激、中药透皮吸收双重作用, 共奏温经散寒、宣肺通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之效。地塞米松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 迎香穴为治疗鼻炎的要穴, 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直接注射于局部, 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故能使鼻炎停止发作。黄芪是传统的补益药, 入肺脾二经, 具有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过敏作用[4]。合谷乃治疗头面部诸疾要穴, 足三里乃强身健体要穴, 二穴相配伍, 注射黄芪注射液, 能收长效治疗的效果。三伏天中药辨证穴位敷贴再加上穴位注射, 具有穴位、药物、天时三重作用的有机结合, 疗效更佳。此方法具有廉价方便, 无不良反应, 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三伏天应用中药辩证穴位敷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总结护理方法。方法 将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三伏天采用中药辩证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利多卡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 对照组71.7%, 治疗组复发率为35%,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结论 三伏天用中药辩证穴位敷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 并给予适当的护理, 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复发, 提高疗效。

关键词:穴位敷贴,中药,穴位注射,过敏性鼻炎,护理

参考文献

[1]田道法.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9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24.

[3]王济梅.冬病夏治贴敷法与经络放大效应[J].中医药研究, 2001, 17 (6) :23-24.

[4]柯千明, 柯晓萍.自拟四物三色荆防草汤为主治疗小儿顽固性荨麻疹疗效观察:附230例对照分析[J].广西中医药, 1995, 18 (1) :2.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2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危重病人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29-01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行气管切开术是保持患者呼吸畅通,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术前准备

1.1 环境

将病人安置在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 ℃~22 ℃,相对湿度保持在80 %~90 %。术前空气消毒机环境消毒,室内地面洒水,注意通风换气。

1.2 物品

护士事先准备好气管切开包、抢救物品及药物、简易呼吸球囊及型号适合加压面罩。备吸引装置及用物,处于准备状态,随时协助医生进行吸引。

1.3 病人

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情况保证病人有良好的血氧饱和度。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做好心理疏导,手术麻醉方式及配合要求,鼓励病人做好配合。手术方法

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下,患者仰卧位,肩部垫高15~20 cm,充分显露颈前区及环状软骨,在环状软骨下2~3 cm或环状软骨与胸骨上窝的中点为切口中点,常规消毒铺巾。未气管插管患者,用1%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手术切口,已经气管插管患者,静脉注射咪哒唑仑0.05~0.2 mg/kg,局部麻醉同未插管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条件选择颈部横或纵切口3~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开颈阔肌、颈前肌群,显露甲状腺峡部,在其下极分离气管前间隙并向头侧钝性推移甲状腺峡部,可见气管软骨环,在2~3软骨环处用空针穿刺回抽[1],认气管后,横行切开气管软骨环间隙,直视下嘱助手退气管导管至气管切口上方,但不能退出声门,在气管撑开器的帮助下,将已

经检查过气囊且前端充分润滑的气管切开导管置入气管,气囊充气妥善固定后结束手术。术后护理

1.3.1 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若有渗血,可用碘仿纱布填塞[2],使用止血药物。

1.3.2妥善固定,预防套管脱出:术毕用布带固定气管套管,使用的布带不宜过细过紧,以免勒伤颈部;松紧以两横指为宜;使用呼吸机患者,其气管套管与呼吸机连接处要保持直立,活动频繁患者可加呼吸机前端短管,避免过度牵拉引发脱管。

1.3.3 防止局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口处敷料,并以0.5%碘伏消毒,有污染时及时更换;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4)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要做到勤翻身、叩背(手呈空心掌,顺脊柱侧由下至上拍背1~3 min),加强气道湿化吸痰,防止气管套管堵塞。(5)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变化,发现异常及处理;鼻饲患者应给予半卧位,常规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实验并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胃液或食物反流误吸引起。讨论

在气管切开术中,医护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4.1)争取时间,提高效率时间就是生命,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护士既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又要配合医生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护士及时、敏锐的反应是增加患者生存机会的重要因素,如果再加上医护配合默契则更会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快速准确:体位摆放尽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保下颌、喉及胸骨柄上切迹成一直线,使气管居中,避免穿刺失败。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厚度的肩枕,充分暴露颈部,利于气管环的定位。

4.3 能应付特殊情况,保持操作的连贯性。如患者躁动不安,护士可根据医嘱给镇静剂;插管时有胃内容物反流或咽喉、口腔、气管痰液过多时,护士应立即吸引并清除过多的分泌物,使视野清晰。

参考文献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3

【关键词】 综合护理;接骨紫金丹;三踝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17-02

笔者通过对80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护理配合接骨紫金丹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以上患者均不合并其它部位的骨折,同时排除了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会对骨折的愈合造成影响的内科疾病。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2.3±4.6)岁;病程5~14d,平均病程(11.2±3.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接骨紫金丹(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93095)治疗,用量为每次6g,早晚饭后开水送服。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体征监护、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干预。三踝骨折患者常在突发情况下发生骨折,患者无法适应角色转换,常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等情况。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患者康复的积极性,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恐惧心理,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存在的困惑,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其讲述护理的必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学会自主护理[1];②早期康复指导。术后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康复锻炼。术后1~10周进行踝关节活动;11~12周进行负重练习,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能力[2]。③疼痛护理。给予塞来昔布止疼,单次200mg,后逐渐延长给药间隔,康复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可延迟停药时间。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判定。观察患者骨密度、血钙、血磷和血清磷酸酶生化指标,踝关节功能应用Constant评分系统评价[4];护士长制定满意度评价表,总分100分,包括儀表形象、语气态度、操作技巧等十项指标,每项10分,80分以上为满意;出院后随访6月,观察两组术后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血钙、血磷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生长激素可以促进骨折患者骨痂的生长,这一作用已经得到证实,这是因为生长激素可以加速骨折周围外膜生发层的成骨细胞的增殖,并加速氨基酸运转到细胞中的速度,提高碱性磷酸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形成骨盐并沉积下来。Koskinen等人认为骨折的愈合时间与生长激素含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中医气血学说认为,气血足是接骨的关键,而肾主骨、生髓。因此对于骨折患者来说,肾气的滋养以及推动对于骨头断裂之后的修复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接骨紫金丹中含有熟地、鸡血藤、骨碎补、续断、淫羊藿、独活、桑寄生、没药、补骨脂、乳香、木香以及狗脊等中药材,其中续断具有强筋骨、补肝肾、续折伤的功效;骨碎补具有活血、补肾的作用;熟地则可以补精益髓、补血滋阴的功效;以上药材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发挥养血活血、理气止痛以及舒筋活络等作用,对于关节肿胀以及疼痛等问题有着明显效果。接骨紫金丹之所以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原因在于其可以增加内源性生长激素的分泌,诱导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5]。此外,其可在人体大脑内转化为多巴胺,利用多巴胺受体来加速生长激素的分泌。本次研究,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配合接骨紫金丹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证实此方法可以有效加强治疗效果,让患者恢复得更快、更好。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配合接骨紫金丹治疗三踝骨折可以发挥内外同治的作用,在加快骨愈合速度的同时也强化了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显著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刘国辉,陈东,杨述华,等.伤科接骨片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1):4-6.

[2] 柳亚光.仙灵骨葆胶囊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2.

[3] Baroud G, Heini P, Nemes J, et al. Bio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adjacentfractures following vertebroplasty [J]. Radiology, 2011, 229(2): 606-608.

[4] 史历,马峻岭,杨蕾,等.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钙尔奇D600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552-3553.

[5] 许志宏.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言,2008,3(6):86.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12月笔者所在指导所妇科门诊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手术的早孕妇女80 例, 年龄18~44岁, 平均30岁。停经40~77 d, 平均50 d。妇检及B超均确诊为宫内妊娠, 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 均无心肺疾患, 无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1.2.1 术前禁食6 h, 禁水4 h, 术前给予阴道冲洗。

1.2.2 患者取截石位, 固定四肢, 连接心电监护仪,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尽量选择前臂粗、直静脉, 开放输液通路, 面罩吸氧, 麻醉医生予以芬太尼1 μg/kg, 丙泊酚2~2.5 mg/kg, 进行静脉诱导, 术中视手术进展及患者反应, 分次追加丙泊酚, 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1.2.3 常规外阴、阴道消毒, 暴露宫颈, 连接可视人流机, 探测宫腔, 扩张宫颈, 负压吸出胚囊及蜕膜组织, 直至四壁粗糙。

1.2.4 术后呼唤患者睁眼, 活动四肢, 生命体征平稳后, 扶入休息室继续观察, 无异常后可离开。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1) 术前准备:无痛人流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 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 故术前应详细告知患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需确认患者是否已禁食6 h, 禁水4 h以上;认真检查患者是否已完成必要的妇科检查, 确认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常规测量体温、血压, 检查心电图, 术前阴道冲洗。备齐必要的抢救物品和抢救药品, 如麻醉机、吸痰器、氧气、阿托品、肾上腺素、升压药、止血剂等, 并定期检查, 保持完好。 (2) 心理护理:由于人流对象皆为健康患者, 置身于陌生环境中, 难免紧张恐惧, 加之对手术过程不了解, 害怕手术引起疼痛, 担心手术失败、麻醉意外及药物毒副作用等, 特别是未婚先孕, 面临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压力, 惧怕因隐瞒家人而缺少亲人的关怀, 流产对其心理的伤害重于对身体的伤害。因此对于前来行人工流产的患者, 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文化、婚姻情况, 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 给予安慰, 稳定患者情绪, 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通过介绍环境、讲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 减轻其心理负担, 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从而增加其手术配合度, 提高手术成功率。

1.3.2 术中护理

(1) 术中的主动配合:整个手术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 持续给氧, 如术中出现呼吸抑制, 应面罩加压给氧, 循环抑制时, 降低头部, 予以扩容, 必要时使用升压药;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误吸, 必要时使用吸痰器;保护好静脉通路, 给药过程中, 注意观察药物有无外渗, 确保静脉通畅;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阴道出血情况, 如果术中阴道出血, 应配合医生尽快去除宫腔内容物, 同时予以子宫收缩剂, 子宫按摩, 如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要考虑宫外孕等异常情况, 及时联系抢救人员或转上级医院。 (2) 术中的安全防护:由于无痛人流患者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 麻醉师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孕妇的体重、孕期、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容量补给的多少, 适时适量追加麻醉药, 部分患者术中会出现无意识躁动, 影响手术操作和手术安全, 因此护士要配合观察患者的麻醉深度, 妥善固定, 专人守护, 防止坠床或损伤。

1.3.3 术后护理

(1) 术后病情观察:术后认真检查绒毛组织与妊娠月份是否相符, 协助麻醉医生唤醒患者, 细心将其转移至休息室, 去枕平卧位休息, 继续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腹痛情况, 若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提醒患者人流术后2周到医院复诊检查。 (2) 术后饮食指导:由于术前患者禁食禁水, 故术后待患者完全清醒后, 常规给予红糖热饮和点心, 告知其加强营养, 宜清淡、宜消化饮食, 选择富有多维生素、多微量元素的食物, 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术后心理康复:患者完全清醒后, 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 告知其孕囊已被取出, 手术顺利。有些患者尤其是未婚女性, 担心术后影响生活、工作、学习, 更担心感染导致不孕, 影响未来生活, 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其想法和行为, 尊重其人格, 保护其隐私, 予以安慰和帮助, 从爱护患者的角度, 指导患者认识无痛人流是有害和危险的, 不能作为节育避孕措施, 要学会保护自己, 吸取教训, 规范自己的行为。 (4) 避孕知识宣教:指导患者保护好自己, 做好避孕措施, 避免重复人流对自己造成伤害, 介绍有关避孕知识, 常用的有避孕药、避孕套、节育环、阴道避孕药环等, 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2 结果

8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均平稳入睡。麻醉期间, 有15例 (18.8%) 患者心率低于60次/min, 经用阿托品后上升至正常;13例 (16.3%) 患者有轻度血压下降, 经加压输液后回升;术中给予持续吸氧, 未发现呼吸抑制现象;对于部分手术较为复杂 (如月份较大、双胎妊娠) 者, 需延长手术时间, 麻醉师及时追加丙泊酚剂量, 避免影响手术操作。

3 讨论

吸宫人流术是目前最简单、最安全的终止妊娠的方法, 而无痛人流手术是在人流过程中应用不插管全身麻醉的方法, 使患者进入深睡眠的麻醉状态, 在患者没有痛感的状态下完成人工流产吸宫术。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 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诱导平稳、作用时间短、代谢快、无明显蓄积现象等诸多优点, 符合人们期望的效果, 合用芬太尼可增强镇痛作用, 提高麻醉效果。规范采用无痛人流手术, 不仅能够解除患者肉体上的痛苦, 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受术者的恐惧心理, 在麻醉状态下, 孕妇处于睡眠状态, 感觉舒适、全身放松, 医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实施手术, 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 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但在观察中发现, 补液不足易使血容量不足而致血压下降, 尤其在夏季, 受术者出汗较多, 如果补液不足, 严重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无痛人流手术。因此, 对于无痛手术而言, 由于要求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 术前常规给予补液500~1000 ml, 夏季通常给予补液1000~1500 ml, 确保患者术中安全。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5

关键词:颈椎病;中药药熨;颈椎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82-02

颈椎病是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4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型,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症状有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肩背部酸痛,上肢麻木酸痛,部分伴有眩晕。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患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少患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科采用中药药熨配合颈椎操等护理干预,疏通经络,消除局部疼痛,稳定脊柱,巩固临床疗效,利于疾病康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针灸康复科治疗的患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共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3组,结合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41.69±1.87)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15个月。中药药熨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 22~63 岁,平均(44.50±1.73)岁;病程最短者5d,最长者14个月。颈椎操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7~60岁,平均(44.50±1.73)岁;病程最短者8 d,最长者12个月。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3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法。结合组采用中药药熨配合颈椎操,另2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各采用中药药熨及颈椎操进行护理干预。

1.2.1.1 中药药熨干预 ①药物组成:吴茱萸50 g,莱菔子50 g,白芥子50 g,菟丝子50 g,苏子50 g。②使用方法:将药放入小布袋内充分摇匀,放入微波炉内(旁边放一小杯水)用高火加热2~3 min,达70℃~80℃,将药袋放到颈背部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均匀,可用点、推、、揉、搓等手法,一般药熨15~30 min,每日1~2次,2周为1个疗程,药熨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该操作由护理人员执行。

1.2.1.2 颈椎操干预 恢复期行颈椎操锻炼。抗衡功:a、预备式:两脚开立,两手叉腰,目平视。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右侧,向左用力,同时颈部右侧屈向右对抗用力,力量由小到大再逐渐减小。b、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左侧,向右用力,同时颈部左侧屈向左对抗用力,力量由小到大再逐渐减小。c、右手掌从胸前置于左颈部,适当加力,头对抗阻力缓慢向左转至最大限度。依此法操作另一侧。d、双手掌置于颈后部,适当加力,头对抗阻力缓慢后伸至最大限度。e、双手托住下颌,颈部前屈,然后手向前上方用力,颈部与之对抗,力量由小到大再逐渐减小。米字操:a、预备式同前,颈部中立位。b、先做“米”字的(一)笔画活动。c、再做“米”字的(︱)笔画活动。d、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 画“米”字的四点。站位或坐位,每天练功2次,每个功做8遍,反复进行,每次以10 min为宜。由护士指导执行。

1.2.1.3 护理方法 护士一对一教会患者做颈椎操,说明颈椎操的意义和目的,使其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持之以恒。指导患者避免颈过伸过屈,如织毛衣、伏案工作、上网等。矫正不良姿势和习惯,注意生活起居。选择合适枕头,枕头高低适宜,以本人肩厚为宜;侧卧时枕头与肩同高,睡眠要以仰卧为主,避免俯卧、半卧位、半仰卧或身体扭转等不良睡姿;注意颈部保暖;加强饮食调护,饮食应富有营养,如豆制品、瘦肉、海带、紫菜、木耳、蔬菜水果等,合理少量食用具有补肾益髓之功的核桃、山茱萸、生地、黑芝麻等食疗以强壮筋骨。

3组均以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1.2.2 干预时间 门诊患者每次就诊时进行干预;住院患者从入院当天即开始,直至出院。住院期间,24 h内给予相关疾病知识介绍;3d内组织观看一次多媒体电教,并配合演示。每周沟通1次,1个月后2周1次,3个月后每月1次,坚持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tata1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3组患者均在干预后6个月进行评价。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有效:原有症状稍减轻,颈、肩背疼痛稍减轻,颈、肢体功能可。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2.2.1 3组干预后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以颈肩疼痛,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为主证,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病因,导致神经根受压而产生一系列症状[2],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由工作姿势、生活习惯、劳损,肝肾不足,经血不能濡养筋骨,局部脉络空虚,复感风寒湿邪,营卫气血不和、经脉闭塞不通而发病。中药药熨是通过药物加热,于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运转或旋转,利用热力及药物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温经通络、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方中吴茱萸辛温,大热,有温中降逆、行气止痛之功;白芥子辛温,有散结止痛、祛痰利气作用;苏子辛温,有下气消痰,利气宽肠作用;莱菔子辛甘平,有消食化痰、降气作用;菟丝子辛甘微温,有补肝肾、壮阳、益精作用。药熨是借热力将药经皮肤渗入体内,刺激肌肤,开启奏里,疏通经络,使药力直达病所,共奏祛寒除湿、舒经活络、通痹止痛之功[3]。通过药力与热力的协同作用,缓解肌肉疼痛合痉挛,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多,改善局部营养;增强代谢,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和组织缺氧,加速致痛物质的运转[4]。

现代医学认为,颈肩部的急慢性劳损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不当的姿势,不良的睡眠体位或风寒等因素使颈部肌肉紧张,这些姿态持续存在易造成肌肉劳损,颈椎失稳,关节功能紊乱。颈椎操是一种有节律的良性运动[5],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矫正颈部软组织的变异,松解颈部软组织之间的粘连和炎症,从而减轻颈部肌肉的痉挛,维持颈椎的稳定。通过3组临床观察比较,结合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中药药熨组及颈椎操组。本研究发现中药药熨配合颈椎操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颈椎病患者日常对颈椎的呵护,维持正确的坐立卧姿势,起到稳定脊柱,巩固临床治疗的疗效,预防复发,显示了中药药熨结合颈椎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标本兼治,且无痛苦,易被患者接受,安全可靠,且易学易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治方法,值得学习推广。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朱超英,薛爱荣,薛爱霞,等.针刺夹脊穴配合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8:2784.

[3]朱佩华.腰腿痛病人药熨疗法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6):49~50.

[4]王洪霞.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老年科雷氏骨折后期关节僵硬[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26~28.

[5]宁立洲,杨爱民,赵咏梅.颈椎病的康复护理32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3(21):25.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6

关键词:耳穴压豆,穴位按摩,药物疗法, 联合,恶心,呕吐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抗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影响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及身体素质, 影响化疗顺利进行。本院2010年2月—2012年12月采用耳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肿瘤住院化疗患者中男56例, 女28例;年龄17~69岁;肺癌28例, 乳腺癌17例, 直肠癌15例, 胃癌13例, 喉癌6例, 肝癌5例。对照组为81例同期肿瘤住院化疗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30例;年龄28~75岁;肺癌26例, 乳腺癌18例, 直肠癌16例, 胃癌10例, 喉癌7例, 肝癌4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化疗前1d, 用温水洗净耳郭, 选择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为主穴, 枕、肝、脾为配穴, 选取一侧耳穴, 先用探棒选取耳部敏感点, 用75%酒精消毒, 将准备好的药籽 (王不留行子或油菜籽) 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1~2min。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 每次以贴压5~7穴位为宜。压丸期间防潮、防污染, 按摩时不宜重按皮肤。指导患者每穴按压3~5次/d:即化疗前0.5~1.0h、化疗开始的2~3h、化疗结束前0.5~1.0h、化疗后2~3h, 按压1~2min/次。对压、直压、点压、按揉法交替。3d更换1次为1疗程, 两侧耳穴位交替贴压应用, 直至化疗结束。

1.2.2 对照组

化疗前常规采用甲氧氯普胺或昂丹司琼注射, 1次/d, 同样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宣教。

1.2.3 化疗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发生恶心30例、呕吐25例、腹痛6例、腹泻19例、腹胀26例、便秘17例、纳呆16例。观察组发生恶心16例、呕吐12例、腹痛5例、腹泻22例、腹胀51例、便秘24例、纳呆13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化疗不良反应的WHO分级标准, 将恶心呕吐分为0~Ⅳ级, 0级:无恶心呕吐;Ⅰ级:轻微恶心, 无呕吐, 不影响进食;Ⅱ级:明显恶心, 呕吐可控制, 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Ⅲ级:频繁恶心呕吐, 不能耐受, 需治疗;Ⅳ级:难控制的呕吐。根据以上分级标准, 疗效评判标准是0级和Ⅰ级显效, Ⅱ级为有效, Ⅲ级和Ⅳ级为无效。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对本组患者在使用耳穴压豆联合耳穴按摩的同时还给予适时的心理干预, 通过交流沟通, 了解患者对化疗的心理反应,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癌症, 认识化疗的重要性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局限性和恶心呕吐的暂时性。让患者了解相关预防措施, 使患者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1]。

1.4.2取穴准确

耳穴压迫必须取穴准确, 在耳郭上分布有许多穴位, 穴位之间距离很近, 所以必须取穴准确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1.4.3 防止药籽脱落

耳穴埋籽后, 嘱患者每天定时按压药籽, 使局部产生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化疗期间药籽如有脱落, 重新选穴埋籽。按压耳穴时主穴、配穴应主次有当, 相辅相成。对首次进行耳穴埋豆的患者, 应特别关注耳穴埋豆后的舒适度、是否疼痛、穴位按摩时的感受等。每天观察耳豆有无脱落, 耳郭皮肤情况, 指导患者按压耳豆的手法, 正确的按摩手法及良好的依从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4.4 健康教育

对首次化疗的患者, 护士应详细介绍化疗对肿瘤治疗的重要作用、化疗的途径、出现化疗毒副作用时的处置, 包括药物的应用及耳穴埋豆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护血管的原则等, 这样可减轻患者对化疗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对多次接受化疗的患者, 责任护士需要细心观察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对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给予肯定。加强饮食指导, 宜少量多餐,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84例, 显效17例, 有效60例, 无效8例, 有效率91.6%。对照组81例, 显效10例, 有效45例, 无效26例, 有效率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表现。呕吐时胃窦部持续收缩, 贲门开放, 腹肌收缩, 腹压增加, 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从胃反流, 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2]。严重的恶心、呕吐可使癌症患者无法耐受而放弃化学治疗, 所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恶心、呕吐症状,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肿瘤患者能否坚持化疗的关键。

3.2 中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邪气犯胃则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 治以和胃降逆为原则[3]。根据经络学说:“耳为宗脉之聚, 十二经通于耳。”这说明耳区之经络与全身经络是连成一体的[4]。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可以通过经络瑜穴作用达到疏通经气、调和气血、调节胃肠作用, 对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效果较好[5]。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刺激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止吐的作用[6];本文选用“神门”穴安神、镇静、止吐, 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7], “胃”穴调脾胃、理气、降逆, “交感”穴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缓解因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的恶心呕吐, “皮质”穴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和胃肠功能[8], 故可达到安神和胃逆止吐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耳穴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加常规止吐剂甲氧氯普胺对催吐程度较低的化疗药引起的轻度恶心、呕吐效果较好。有研究显示, 加昂丹司琼或阿扎司琼对催吐程度中等的化疗药引起的急性恶心、呕吐、预期性呕吐、效果较佳。

3.3 耳穴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法防治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具有操作简便, 简单易学, 经济实用, 无毒副作用, 实用性强, 联合单剂量使用镇吐药物, 减少了患者止吐药物的使用, 减轻了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引起恶心、呕吐带来的不适, 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 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增强了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信心, 为患者化疗计划顺利完成创造条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红芳, 应学.耳穴贴压联合心理干预预防甲状术后恶心呕吐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5) :559.

[2] 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36.

[3] 房济刚.耳穴压豆联合生姜敷脐防治肝癌介入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633.

[4] 张晓兰.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化疗致胃肠反应68例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健康, 2013, 12 (9) :897.

[5] 潘兰霞.耳穴压豆结合穴位按摩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 (11) :101.

[6] 秦红宇.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3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2) :1965.

[7] 陈灵燕, 吴慧莉, 方晓, 等.耳穴压豆联合隔盐灸与止吐药防治化疗致恶心呕吐50例[J].福建中医药, 2013, 44 (2) :30.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7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药治疗,预防,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年8月~2009年10月采用M2ESWL-V型低能量体外碎石机治疗尿路结石176例,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39.2岁,肾结石102例,其中双肾结石52例,左肾结石26例,右肾24例,输尿管结石74例,所有病例在ESWL治疗前均行实验B超、静脉肾盂造影以明确诊断,结石大小0.5 cm×0.7 cm~0.65 cm×1.8 cm,病程8个月~27年。经笔者所在科住院中医采用辩证施治以利尿通淋为主,三金排石汤随症加减,使患者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肾绞痛、石街、血尿、发生)的例数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西药常规治疗方法及护理相同的基础上,将64例尿结石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对照组)32例患者,ESWL术后未服用中药方剂,B组(实验组)32例患者,术后服用中药方剂进行配合治疗。A、B两组间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中药治疗

中医采用辨证施治以利尿通淋为主,服中药排石汤,每日一剂,每次200~300 ml,每日2次[1]。方剂组成:三金排石汤随症加减,成份: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木通、冬葵子、滑石、车前仁、扁蓄、翟麦、桅子、牛膝、甘草。若尿中带血则加用小蓟、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中度肾积水只要无严重感染和进行性加重,加用破血破气类药;体虚者加益气药。

1.3 评定标准

采用《外科护理学》[2]、《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与管理》[3]、《实验室检验》的标准,用观察法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症状消失,小便镜检红、白细胞阴性,B超、X线检查正常或大致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小便镜检有轻度异常(小便常规红细胞在5~10个/HP),B超、X线检查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均无改善或在疗程中病情有反复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组间显著性对比采用率化后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经中药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比较,见表1。

成组t检验P<0.05,ESWL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较不用中药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明显。

2.2 疗效标准评定,见表2。

等级资料用Mann-whitney U检验在SPSS11.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的“砂淋”、“石淋”、“血淋”范畴,病因为湿热留于下焦。中医临床辩证分为:湿热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中医采用辩证施治以利尿通淋为主,随症加减,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利用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之随尿液排出休外达到治疗目的,因其碎石颗粒小,同时配合中药排石治疗,对Eswl术后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即可以减少ESWL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祖国医学是在与疾病不断斗争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先进的医疗器械运用,中医学也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在共同治疗疾病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笔者所在科利用中医特色在治疗ESWL术后患者,使其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明显。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碎石术后出现血尿、腰酸疼痛及发热等情况应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关心患者,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争取其主动配合治疗,使其保持心情愉快。

4.2 病情观察

每天用白色容器接住患者尿液,注意观察尿色、尿量及有无碎石颗粒排出,并将尿液沉淀过滤过收集结石粒,作好记录。若因“石街”形成梗阻者及时通知医师,遵医嘱用药,并行下腹部及直肠按摩,及时解除梗阻减轻痛苦;患者若出现肾绞痛,可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配合补肾、活血益气中药,有助于肾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观察舌苔、脉象、出汗、二便、神色形态等,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发展。

4.3 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4.3.1 体位护理

解释术后卧床休息和适当运动的意义。术毕让患者平卧休息。肾结石患者卧床2~3 d,少运动。上中盂结石、输尿管结石,取立位,在无肾绞痛、血尿情况下可适当做跳跃运动。有目的地调患者体位和运动,配合饮水,有利于减少结石物质形成沉淀和排石。

4.3.2 饮水护理

解释多饮水的意义。碎石术后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尿量增加可在结石的近段尿路产生一定的压力,促使结石排出。一般饮水量为2500~3000 ml/d,一日饮水量宜均摄入。因此建议每日餐间、就餐时、夜间排尿时各饮水250 ml,大量尿液冲刷尿路还可以减轻血尿的淤积,促进碎石排出及术后防止结石复发。

4.3.3 饮食指导

嘱患者加强营养,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A的饮食,少吃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土豆等。

5 中药的指导

中西医结合者,其二者之间的口服药应相隔1~2 h,不能同时服用,以避免影响药效和产生不良反应;汤剂每日一剂,上、下午分服;服药一般为进食前后2 h;一般药宜温服;服药前,禁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臭等刺激性食物。

6 出院指导

嘱患者回家后仍始终如一的坚持大量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或烈酒,宜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面包、糙米、水果、蔬菜,提倡混合食物,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来院复查,做X线腹部平片或B超检查了解结石排除情况。

参考文献

[1]邓爱卿.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52例.湖南中医杂志,2004,20 (4):62-63.

[2]高德彰.外科护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岀版社,2000:230,258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确诊的6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病程8个月~12年不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6岁,平均年龄(19.25±4.03)岁,病程1~8年,平均(6.85±3.21)年。对照组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25岁,平均年龄(19.24±3.76)岁,病程1~10年,平均(6.23±3.94)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科疾病诊断标准》:(1)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2)在出现月经血之前几小时或出血时开始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 h。(3)类似分娩性疼痛或呈痉挛性痛。(4)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对不典型病例者,做B超排除妇科阳性体征的器质性病变。两组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2片/次,2次/日,5天一个疗程,护理措施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姜泥铺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体方法如下:

1.3.1 针刺。

毫针针刺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选择穴位并消毒,可选关元、中极、气海、命门、三阴交及地机等穴位。患者取适当的体位,针刺法可分为两种:直刺法即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此方法适宜三阴交、地机等四肢部穴位;平刺法即横刺,使针身与皮肤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种方法适宜关元、气海等穴位。实施者用30号毫针刺入1.5~2.0寸,小幅度捻转以加大刺激量,使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宜,留针15~20 min为宜,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经前3~4天开始,连续针刺5个疗程[3]。

1.3.2 姜泥铺灸。

在已选好针刺过的穴位,把新鲜的生姜切成小块捣碎成泥状,用姜泥制成略大于艾柱的饼状,铺垫在针刺过的穴位处,将艾柱搁在姜泥上面点燃,应用温热刺激和姜艾的药物性质,通过穴位走窜经络治病的一种方法,和针刺同步进行,连做5个疗程。艾灸和姜泥除具有温散寒邪,通经活络,温宫通络,回阳固脱,消淤散结的治病功效外,配合针刺,三者作用相辅相成,对提高原发性痛经治愈率,防病和增强体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

1.3.3 护理措施。

(1)情志护理:是治疗痛经的首选,患者因疼痛而焦虑、恐惧,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2)饮食护理:是护理痛经病人的方法之一,多食温热和滋补之品,如山药、羊肉汤等,以补气血之虚,禁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造成寒凝胞宫,引起和加重痛经,还可口服红糖水。(3)治疗时的护理: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如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在做艾灸时,随时观察艾叶燃烧的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询问病人温度是否适宜,避免烧伤。起针时,左手食指或拇指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到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压针孔片刻,防治交叉感染或出血。起针完毕,检查针数,以防遗漏,嘱患者穿好衣服,休息片刻,避免受凉。

1.4 疼痛症状评分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疼痛症状评分标准:(1)经期及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基础分);(2)面色苍白计0.5分;(3)腰部疼痛计0.5分;(4)冷汗淋漓计1分;(5)腹痛难忍计1分;(6)腹痛明显计1分;(7)坐卧不宁计1分;(8)休克计2分;(9)影响工作学习计1分;(10)四肢厥冷计1分;(11)需卧床休息计1分;(12)用一般止痛药不缓解计1分;(13)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缓解计0.5分;(14)伴恶心呕吐计0.5分;(15)伴肛门坠胀计0.5分;(16)疼痛在一天以内计0.5分,每增加一天计0.5分。得分5~7分为轻度疼痛,得分8~12分为中度疼痛,得分13~15分为重度疼痛。疼痛治疗效果用疼痛疗效指数来评价,疼痛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比值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的判断标准[4]:痊愈:治疗后疼痛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疼痛程度恢复0分,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正常工作学习;有效:疼痛症状减轻,其余症状好转,疼痛程度为治疗后积分降到治疗前积分的1/2~3/4,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学习;无效:痛经及伴随症状无大的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止痛起效效果

观察组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治疗1次后就起效的患者有9例,治疗2次后起效的有1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疗效指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疗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与血前列腺素E2(PGE2)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浆检测(观察组2例,对照组3例未检测)结果显示,两组血浆PGF2α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PGE2值均有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经过5个月的疗程,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3%。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西医学理论认为,是由于患者体内前列腺素PGS合成与释放增加,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疼痛[5]。在临床中,痛经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最常用,如常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布洛芬等对症治疗。还可用避孕药及前列腺素拮抗剂治疗,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子宫收缩力,缓解子宫缺血缺氧,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其缺点是疗效短暂,停药后容易复发,具有头晕头昏、胃肠道不适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副作用。

中医辨证施治认为,痛经是有以下4种分型引起。(1)情志因素:思、悲、怒及抑郁等导致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瘀滞胞宫而作痛,《内经》云“精神不治,意志不进,则其病不愈。(2)寒湿凝滞:经常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3)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经期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不足,血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液瘀滞不畅,血行受阻,冲任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不通则痛。(4)湿热下注:经期过食辛辣食物致湿热下注,或经期不卫生,致毒邪内侵化热,湿热瘀结,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上几种分型痛经,虽病因各异,气血运行不畅是其主痛。以上几种分型痛经,虽病因各异,气血运行不畅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均以温散寒邪,通经活络,回阳固脱,消淤散结,调节气血,而达到温宫通络的治疗。

近年来,很多疾病由单纯的西医治疗转变为综合治疗,中医诊疗技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配合姜泥铺灸所选部位,均为痛经周期性的腰骶部和少腹部。腰骶部铺灸部位有督脉端的神经和血管,所经过的肾俞和八髎俞为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少腹部铺灸部位包含从脐部神闕到曲骨的任脉端,中极穴、关元穴和子宫的神经系统融入,投射在腰3和骶5之间的脊神经内有汇聚重叠,一方面加强了脐疗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神经学基础[6]。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角质层薄弱,血管丰富,渗透性强,吸收快,有利于姜艾药性的吸收,子宫各韧带伴随神经都固定在腰骶和少腹部盆腔内。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姜泥铺灸温宫通络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是通过针刺穴位使瘀阻的经络保持通畅,姜泥铺灸的药性发挥作用,使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通过降低子宫收缩力,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患者体内前列腺素的分泌,降低痛经患者PGF2α水平,升高PGE2水平,改善患者激素分泌异常状况,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止痛起效时间、痛经症状评分、疼痛疗效指数及血浆检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3%。

综上所述,与西医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姜泥铺灸是集合了针刺、艾灸、姜灸多重治疗方法于一体,是中医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灵活和具体应用,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比西医治愈率高,临床效果显著,且操作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姜泥铺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确诊的6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实施针刺穴位及配合姜泥铺灸温宫通络法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起效效果,并对痛经症状进行评分,对比疼痛疗效指数,初次入院及疗程结束检测外周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与血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情况,总结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经针刺穴位及配合姜泥铺灸温宫通络法治疗1次、2次、3次和4次后,起效的患者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疗效指数为89.69%,高于对照组的69.1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3%。结论 针刺配合姜泥铺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使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止痛起效时间早,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经济实惠,易于操作,具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痛经,针刺,姜泥铺灸,疗效,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欢,吕卫红(.女性经期的预防与护理[J].新疆中医药,2010,58):67-68.

[2]肖承棕.中医妇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98.

[3]郭冬梅.穴位按摩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简2015,8(4):痛135经-1的36临.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云南边防总队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6例。其中男48例, 女28例年龄16~78岁。透析次数每两周5次, 根据透析前后血液化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透析充分, 营养状况尚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 对照组常规透析。每组38例,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原发病等一般情况相似, 具有可比性。机器采用日本NIPRO—55透析机;透析器采用FB-150G透析器, 双醋酸纤维膜;透析液为广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装透析液A∶B∶水=1∶1.23∶32.77。

1.2 方法

观察全部76例患者24周血液透析情况, 所有患者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5次/2周, 每次4h, 透析血流量 (200~250) mmol/L;透析液流量500U/L;透析液温度35.5~36.5℃。透析中每小时测血压、脉搏1次, 随时记录透析反应, 透析前后采血测血钠浓度。其中, 对照组透析液钠浓度恒定为140 mmol/L, 设定脱水量后采用恒定超滤率脱水;实验组采用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 即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3h根据患者情况设定为146~148 mmol/L, 后1h调整为136~138mmol/L, 同时使用超滤程序脱水, 即脱水超滤率先快后慢 (适时调整超滤率, 分别在透析第1h、2h、3h、4h将超滤设定为脱水量的40%, 30%, 20%, 10%) 。

1.3 观察项目及其标准

1.3.1 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透析中患者发生低血压、肌肉痉挛和透析后体质量未达标次数, 并计算其发生率 (%) 。

(1) 透析前及透析中每60min侧量一次血压, 常规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 如有特殊情况不便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时测量下肢腘动脉血压后减20~40mm Hg (1mm Hg=0.133kPa) 作为记录血压。SBP下降>20mmHg, MAP降低10 mmHg并伴有低血压症状, 判断为低血压。 (2) 透析中发生小腿腓肠肌或腹肌, 腰, 背痉挛现象, 均判断为肌肉痉挛。 (3) 透析后体质量与干体质量的差值>0.2Kg, 定为体质量未达标。

患者透析中若发生低血压的处理:立即减慢血流量, 暂停超滤, 平卧, 适当抬高下肢, 输入生理盐水100~200mL。如患者出现肌肉痉挛现象, 暂停脱水并给与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

1.3.2 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透析前后患者的血钠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 (χ—±s) 表示, 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透析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血压比较 (表)

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由表1看出, 前、后12周透析前患者血压及每次脱水量比较差异无明显性。但前12周透析中患者低血压明显低于后12周, 且透析前血压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差值要明显小于后12周, 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发生率及透后体质量达标情况 (表2)

注:P<0.05, 差异有显著性。

由表2可以看出, 患者在后12周透析中的低血压、肌肉痉挛现象及透后体质量未达标情况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前12周,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透析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钠浓度比较:

实验组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分别为 (136.4±6.5) mmol/L和 (139.1±7.4) mmol/L;对照组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分别为 (136.5±7.3) mmol/L和 (138.8±7.6) mmol/L。2组患者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 护理

3.1 严格控制超滤脱水量防止脱水过多, 正确合理的选择起点和终点透析液钠浓度, 根据病情调节血液流量, 透析液流量, 超滤率, 准确评估患者干体质量, 合理设立超滤量平均每小时超滤不宜超过患者体质量的1%, 每次超滤量应不超过体质量4%~5%。有些患者对透析超滤不大耐受, 即使未达到干体质量也容易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 对此可采用前文所述的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 但须注意, 这类患者不是对所有序贯超滤方式都能耐受, 必须寻找一个适于该患者的序贯模式。

3.2 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的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由于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前期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部分患者血压升高并可加重心脏负荷, 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 每1h测量一次血压, 重症病人15~30mim一次, 如果出现高血压, 可调整钠浓度并按医嘱给与降压药处理。严密观察是否有高钠血症发生, 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干咳、头痛、恶心、呕吐、痉挛、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一系列高钠血症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出现立即调低钠浓度, 并可根据患者脱水情况和整体情况给予补液。

3.3 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有关知识, 做好心理疏导, 消除惧怕心理, 增加患者依从性, 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4 讨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非常常见, 并且对患者的透析质量, 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我院采取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 即透析脱水超滤率采用先快后慢, 透析液钠浓度先高后低的透析方法, 大大的降低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方法的原理总结出来即是:透析开始时由于患者体内水负荷较多, 但由于各种毒素和体内各种离子浓度较高的原因, 血浆渗透压相对较高, 故此阶段可以采用高超滤脱水。加之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 采用高钠透析液进一步稳定血浆晶体渗透压, 有助于维持毛细血管在充盈率与脱水超滤率的平衡[1], 而在透析后阶段改用低钠透析液, 进行低超滤率脱水, 使血钠在透析结束前恢复正常水平, 这样做既稳定了血压, 又可防止患者体内钠储留。从表1可以看出, 在该透析方式中患者透析时血压更稳定, 透析后期往往是低血压发生较为频繁的阶段, 此时由于脱水超滤率低, 患者血压维持亦较为稳定。从表2可以看出, 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而且透析后体质量未达标情况也明显减少。从透析前后患者血钠浓度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血钠水平在透析后无明显增高不增加患者的钠负荷。因此, 只要正确选择起点和终点透析钠浓度, 就能基本保证血钠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变化[2], 同时由于透析中患者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血压, 有利于提高血管静水压, 使水分得到更好的超滤[3]。由此可见, 对于血液透析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 采用此透析方式能够减少透析低血压、提高脱水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须注意, 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应同一个序贯模式,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序贯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敏.可调钠在血液透析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 2003, 11 (2) :617.

[2]Petitclere, T, Trombert JC, Coevoet B, et al.Electrolye modeling sodiunis dialysatc sodium profiling actually useful[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6, 11 (S2) :35.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10

我院地处中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较高,近三年来我院开始开展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据报道称国外每年通过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来救治的患者人数均呈递增趋势,手术引起的并发症逐年减少,已经控制在15%以下。作者对我院开展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以来的手术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统计分析所选的病例资料共有23例27膝,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26岁-82岁,平均为61. 3岁。双侧均行置换术者4例,仅单侧行置换术者19例。左侧膝关节被置换者有10例,右侧膝关节被置换者有17例。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1.2 术前准备 主管医师嘱咐并帮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练习,健康条件允许者可施行直腿抬高试验并进行锻炼,根据患者病情控制其锻炼强度。如果患者屈曲挛缩的幅度超过30度则应指导患者做皮牵引相关治疗。

1.3 手术方法 手术过程应用常规止血方法。术中手术切口取于膝关节的前方正中位,从髌骨的旁内侧进行入路,在切开关节囊后,把关节囊内增生的骨赘以及其中的滑膜等彻底的清除干净,如果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应把髌上囊和所有病变的滑膜组织清理干净,所有患者尽量保留后交叉韧带,对髌骨周围的软组织也尽量保留,以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了让假体大小更合适,手术的时候如果所需尺寸介于2个不同的大小型号之间应尽量选取小者并用加厚的垫片进行固定,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严格和充分的止血[1, 2]。

1.3 术后锻炼 手术完成后的功能恢复阶段(手术完成后的当天即可在床上开始进行),主管医师应教会患者踝部运动的练习方法。嘱咐患者用力把膝关节尽量伸直,并使踝关节保持背屈的状态,把腿部肌肉保持紧张状态5秒后再放松,多次重复进行此项锻炼。病情相對不是很重的患者可以同时进行压腿练习。嘱咐患者在有软垫和家属保护的情况下尽量把腿伸直,直到患者出现很强的疼痛难以忍受的程度为止,本项锻炼可以快速高效的提高患者腿部的功能。

2 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月以上的随访,使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在1989年制定的评分标准,23例患者的总评分都超过了90分,手术效果比较好。

3 手术配合及相关护理分析

加强术前访视,促进护患关系,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紧张心情。护士术前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皮肤情况、血管弹性等提前做好护理措施节约手术时间。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手术配合效率。得到手术医生好评。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术中使用百级层流手术间、减少手术参观人数,手术中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使用保护后背的手术衣,戴双层手套,手术器械的遮挡等措施都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的几率充分术前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暴露时间短,降低感染机会。止血带使用时间也缩短,减少手术出血,保证手术安全。术中骨水泥使用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血压下降及时采取措施。使用电动气压止血带时因人设定压力值,时间设定分钟,到时不关闭就会报警。如果手术需要,放气后间隔 10分钟重新启用[3, 4]。

由于本手术所需时间相对过程,容易刺激患者机体高凝状态的产生,所以加强防治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的措施一定要重视起来。现年高龄肥胖患者所占总患者的人数比例在不断增加。相关文献报道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会使DVT的发生更容易。近年的研究发现CYM没有减少DVT发生率的效果。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我院的实际发现术前术后让患者使用弹力绷带并进行包扎的方法对DVT的预防效果比较明显。此外,低分子量肝素可以在不检查PT的前提下对DVT的产生进行预防。

人体膝关节的结构相对其他关节比较复杂,运动的精准度和强度要求比较高,这就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能否使关节的稳定性的稳定性保持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对手术后患者能否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耐受强度比较大的活动的能力提出了实际性的需求。各种类风湿关节炎的晚期病人以及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法均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为了让手术效果达到最好,充分恢复关节功能,仅仅的手术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合理系统的手术设计、准确细致的术后康复锻炼,各种风险充分评估预防的基础上手术才能使患者手术后的预期疗效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顾春艳, 朱久红.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22):166-167.

[2]陶文娟, 高丽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甘肃医药, 2012,31(7):555-556.

[3]徐云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体会[J]. 安徽医学, 2011(9):1344-1345.

护理配合及观察 篇11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全面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指胎儿娩出后至娩出6周前阴道出血>500m L的情况, 出血量过大有引起死亡的危险。除需要医师及时抢救治疗外, 尚需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 全面护理。笔者总结我科护理配合治疗产后大出血的48例病例, 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患者48例。年龄22~37岁, 初产妇21例, 经产妇27例。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h内15例, 分娩后24h后至娩出6周前23例。出血量500~1000m L者18例, 1000~2000m L者26例, >2000m L者4例。

1.2 护理方法

针对治疗的不同阶段配合以全面护理。

1.2.1 分娩后监测

产妇分娩后要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对高危产妇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阴道出血量。尽量保持产妇的舒适, 床褥清洁干燥, 能充分的休息、睡眠。告知产妇及家属每次排尿排便后做会阴部冲洗, 将恶露排尽。监测恶露的量、颜色、气味。通常1块产垫全湿相当于60~100m L的恶露量。若在15min内1块产垫全湿或在1h内2块或更多的产垫全湿透即需引起警惕, 通知医师做好急救准备。

1.2.2 抢救的护理要点

一旦产妇发生大出血, 抢救人员立即到位, 护理人员准备好急救药品, 与医师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患者取平卧位静卧, 头部放低, 持续面罩吸氧, 流量4~6L/min。吸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通畅。使用心电监护仪, 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嘴唇颜色及阴道出血量, 预防患者休克。为患者插导尿管, 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 尿量少于每小时30m L以下时为休克症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应在2条以上, 以备补充血容量及输入止血药、升压药物、呼吸兴奋剂等。联系血库, 准备配血。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大出血的重要原因[1]。护理人员应配合按摩子宫底, 直到它变硬, 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 但注意不可按摩过度引起肌肉疲乏, 反而无法有效的维持子宫收缩的状态。

1.2.3 抢救后的护理

(1) 继续监测:抢救结束, 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后, 仍应派专业护理人员监测产妇的阴道出血及伤口渗血情况, 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尿液性质及出血量, 随时记录, 及时报告。 (2) 遵医嘱治疗:配合医嘱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水电解质紊乱, 如失血造成的低钾, 遵医嘱给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遵医嘱及时给予各项治疗措施, 以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预后。 (3) 预防感染:固定好套管针, 避免污染。患者失血后免疫力低下, 为预防感染, 应留置单间病房, 限制探视及留陪人员, 做好病室内的消毒。 (4) 生活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用0.9%生理盐水口腔护理, 每日早晚各1次。保持患者外阴清洁干燥, 臀下铺消毒会阴垫, 外阴用0.1%新洁尔灭液擦洗, 每日至少2次。保持床褥清洁卫生, 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 避免褥疮。饮食上应在肛门排气后给予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质的饮食, 每日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以保证营养充足。避免吃过辛辣和坚硬的食物。 (5) 心理护理:患者产后精神易疲惫、抑郁, 并对失血有恐慌、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针对产妇担心婴儿健康状况、担心失血再次发生、担心失去生育能力等问题给予耐心的疏导, 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2 结果

患者经全面护理配合治疗, 平均治疗7d, 48例全部康复出院, 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产后大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报道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胎盘剥离不全或滞留, 软产道撕伤或子宫破裂伤, 妊高征, 巨大儿等[1]。以子宫收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胎儿娩出后, 阴道出血量>500m L, 血色红或鲜红, 混有血块, 下腹摸不到子宫或子宫松弛而宫底位置高, 注射宫缩剂后出血减少或停止, 检查软产道无裂伤, 胎盘胎膜娩出完整, 凝血功能正常, 即可诊断为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大出血。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 阻塞性难产致产程延长, 过度疲劳, 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产妇贫血、妊高征、子宫胎盘卒中、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膀胱充盈等。提示我们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产妇应高度重视, 产后注意监护阴道出血量及生命体征。本研究中48例产妇, 分娩后即予以重点监护, 一旦出现情况早期发现和报告, 为抢救赢得了先机,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指出早期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提前给出产后大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案, 加强产前、产时、产后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监护是预防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措施。全面护理一方面是事前做好监护及准备, 一方面是抢救时全力配合, 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另一方面是在抢救后, 针对患者的监测、治疗、预防感染、生活护理、心理疏导几个方面全面的护理, 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土资源统计工作下一篇:肌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