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之我见

2024-10-20

课堂观察之我见(通用13篇)

课堂观察之我见 篇1

课堂观察之我见

--荣城市教育典型材料学习体会

12中吕海霞

“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张志勇厅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如此具体的要求.如何评价课堂是否达到这样的两个度,这就给我们的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听、评课,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听课---评课”并没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教研活动的效率低下,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开课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但水平却得不到明显提高,听课、评课教师更是毫无负担,虽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真正的思维并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

课堂观察,纠正了以上听、评课中出现的误区,解决了以上问题,每个听课教师都带有观察的任务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这样的听、评课就会具有真正的研究性,使开课者和评课者都有更多的收获。例如:我们可以将听课教师根据观察量表分成几组,有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的,有观察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控技术的,包括教师的一颦一笑,一句机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种不经意似的暗示,都在观察记录的范围。这样的一节听、评课,一定会改正以往的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一些鸡毛蒜皮的无关痛痒的“面子话”的局面,让每一个听课者都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对授课教师的劳动成果给 予答复,这样的听评课形势又怎么能不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不是高效课堂呢?!

当然,课堂观察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永远适用于教学科研,我们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我们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使我们在教科研领域脱颖而出!

2009年9月

课堂观察之我见 篇2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而现行的听评课制度存在着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许多问题, 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更多地把它当做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 有时甚至成了教师的难关。据此, 就得重新鉴定听评课的概念, 组建听评课专业合作体, 提供技术和工具层面的支持———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其是一种行为系统, 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为此, 我们选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即接受能力) 为观察目的, 后进生为主要观察对象并记录其本堂课的学习状况;第二,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为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三,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 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通过课前会议的讨论, 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 结合后进生面大的实际情况, 确定多人一点的观察方式进行观察;课堂中, 老师们按事先分配的任务观察与记录, 到课后的会议上汇总并分析了其得到的基本情况, 对此课时优点加以肯定, 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共同商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应需改进的地方,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第四,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体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开又相互合作的团体进行, 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 探究、应对具体化的课堂、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 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 促使该合作团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有固定的合作群体, 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不是“突击战”, 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 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才能获得双赢。

观察作文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观察;习作

一、学会观察,拓开习作之源

小学生习作时常存在无话可说、内容贫乏等毛病,因此,作文教学务必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由此可见,我们要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务必加强观察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体味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这样,他们的习作才会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教师在指导观察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对观察的程序做妥善安排,对观察的方法作必要提示,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观察到有意注意,使认知由表及里深入发展,达到正确理解的深度,进而从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从中仿摹迁移,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运用观察,激发习作之趣

运用观察,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习作题材,丰富习作内容,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儿童思维特别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看图说话、看图续编故事、看图讲故事、看图排顺序等,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人教版第二册《猴子捞皮球》,先利用三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故事,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按图的顺序讲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再引导学生看图,谈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空白图框质疑:第三幅空白图应该画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循序观察,疏通认知之理

观察作文要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认知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知才有正确的表达。在指导学生观察时,给学生提示,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循序观察,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知、理解到内化。如小学语文第四册《节约用水》,一是要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中阿姨的表情,再看她旁边小男孩的动作。这样循着事情发展变化的前后顺序仔细观察,弄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把图中的人、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小男孩同阿姨说什么,想象阿姨同小男孩说什么。这样,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情理,学生作文才能做到言词达意,言词达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落到实处。

四、入境观察,感受事物之情

在观察前,教师要辅以适当的提示、点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此时此刻人、物、景所构成的氛围,所产生的情感及相关联的心理活动、语言内容,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所用的语言,所抒的情感,所写的事物才合乎情理,习作才能言词达意。如,人教版第四册《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观看有關春天的视频,倾听春天的声音;再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拿出来,例如,草芽、柳枝桃花、映山红等,让学生捕捉春天的气味,触摸春天的气息;接着让学生根据句式说话,最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这样营造情境,展开合理想象,习作时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五、提示观察,训导习作之法

观察作文包括观察图画习作,观察生活习作,观察课堂模拟生活创设情境习作等。语文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说话、写话的训练,所以在学生刚刚起步作文时要教给看图的程序,看图的方法以及看单幅图和多幅图的不同要领;到了中高年级习作训练时,把阅读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味文中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习作时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图意,观察生活,仿效阅读中的范例,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从语言内化转换到语言外化的训练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魁斗中心小学)

课堂管理之我见 篇4

在中职学校任教已经8年了,很多中职学校的同行们都对课堂管理这个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一直以来,一提到中职生,很多人就会很自然的将他们和“不守纪律、不听话、学习差、好打架、早恋”等等各种贬义词汇联系起来,其实,正是由于早期教育的缺失才使得他们有部分人会出现那些情况,而我们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学生从已经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上拉回来。因此,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更不是逃避,而是坦然面对这个现状,并为改变它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中职生课堂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如行为粗暴、上课故意制造混乱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如上课消极、打瞌睡,茫然走神等。不论哪一类型问题行为都会直接妨碍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究其原因,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他们在职业学校里面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自卑茫然,上进心缺失,情感缺失,行为轻率,反叛自弃,自控能力差等等;二是教师在管理上疲于应付,疏于对潜在问题学生的关心和引导。

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建立并完善心理引导机制

没有无缘无故的冒犯,任何行为都有其必然的成因,职业学校的学生并非是什么所谓的问题学生,很多“问题”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我们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对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孩子进行考量。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中职生的心理逐渐变得敏感和脆弱,判断力容易出现误差,需要在手指和胳膊之间做选择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在胳膊和大腿之间犹豫不决,这会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采取极端的、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所有这些可能都因为他们面对一些棘手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心理引导机制,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困惑,避免让他们面对一些本不该出现的困境。

2、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权利,面对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他们敢于说不,这也许就是我们眼中的“不听话”吧,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对苛刻的他们有吸引力,换句话说,老师不但要拥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而且授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比如教师应多采用直观教具,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讲授到重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最好边讲边板书,板书要整齐且字迹工整。

3、运用沟通技能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并把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其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接触、身体接近、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

3)正面诱导。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说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

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5

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已经有几年了,应当肯定,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师自身学习不够,思想老化,安于现状,缺乏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备课不充分,照搬照抄旧教案、他人的教案,甚至有些教师课后补写教案。为了应付考试,不少老师就题讲题,只注重知识点、答题技能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答题的机器,而忽略学生素养的培养。另外,教师包办代替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求快,教师只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促进。

3.课堂教学方法不科学,不能常态课优质化。如,做题训练多,体验感悟少,过分强调学生机械记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谈之色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关注全体,只与个别学生展开对话,大多学生无所事事,被动接受,不能融入对话交流中。课堂活动组织中,小组讨论的话题价值不大,讨论时组内缺少明确、具体的分工,流于形式,没有成效。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不深刻,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有些教师从来不看《课程标准》,不重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导致教师个人素质、授课水平、教学方法与优秀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许多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仍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重分数轻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照本宣科,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应试教育引领之下,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较重。为了应付一年两度的抽考,为了留下足够的复习时间,相当多教师上课速度很快,把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思考、探究的过程省掉,直接把教师自己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要有效地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关注过程,不流于形式。借助各科优秀教师提高学科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激活课堂方法之我见 篇6

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于秀梅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爱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首先有感情地背诵了杜牧的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入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想起美好的意象——荔枝;接着我展示出荔枝的实物,课堂上顿时活跃了起来,趁此机会,我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对荔枝的了解,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我又及时引导他们说明事物时要注意说明的角度、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样,在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了说明文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例如:在教学《满江红》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一起朗读闻一多的诗《发现》,将学生带入一个洋溢着热情的爱国氛围的情境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图画入手,勾起学生对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回忆。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们积极发言,都想说说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欣赏完课文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满江红”的音乐,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学唱。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激情一定会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灿烂的一页。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爱老师”

教师以自身态度的投入和情感的体验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激情不是表演,而是教师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热情,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许多学生都提出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因而喜欢这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这位老师而讨厌学习这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也就此扪心自问:我能真正地以“幼吾幼”之心去呵护和诱导每一位学生吗?你是因为“告状”才去家访吗?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时,你还是站着训斥,学生垂手站着听吗?“今晚回去写张检讨,叫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拿来,不然,明天早上你不要进教室!”也许你没有直接地“体罚”学生,可是,你这毫无教育艺术可言的情绪化的话语是在“心罚”学生呀。学生离你而去到明早踏进教室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心里将会如何地备受煎熬,身为人师的你换位想过吗?正如中国台湾朱秉欣《老师,您听我说》一文中所言:“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老师,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的意见。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记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诚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我们教师可以“温柔地教予”,可以换位思考!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珍爱学生的自尊。教师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们需要心灵的抚慰,更需体贴入微的爱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得曼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还是批评、纠错,都要始终为学生着想。这时教师的鼓励和安慰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多体验学生的感受,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真挚的爱赋予学生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譬如,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一点也

不能急躁,而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泄气,也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教师不能发火,换位思考一下:他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的心理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快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与学生平等、民主、友好的交流机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爱上你,从而爱上语文。

三.精心设计组织,教学生“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我在《斑纹》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四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入手进入情境。为让学生理解“斑纹”这个词语,学生想象,并互相说说自己所看见过的斑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结合组内别的成员的思维角度,更全面地理解。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初步概括能力。第二步: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比如什么是“斑纹”?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蛇?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足以说明学生们在动脑筋,力求读懂课文,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但有时学生的提问也会出乎意料,但却正体现了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解答。第三步:小组讨论,多向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将学生有所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纳成几组并出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接着让小组选取一个讨论,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一一发言完毕后,组外成员发表意见。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讨论活动,因为这是一个训练语言、活跃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的讨论活动时间由课文安排而定,而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比教师“讲授”留下的印象更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四步:评价学习、自我反馈。在学完本课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口头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诸如“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懂得了„„”、“我还有问题没解决„„”等等,一改以前有教师作课堂总结的程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观念。

四.正确引导鼓励,使学生“会创造”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学生个性特点的体现,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在教学了《变色龙》,大家都说:生活中我们不能像奥楚蔑洛夫那样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有个学生却提出:现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或许我们也要学着见机行事、左右逢源。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有效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附作者简介:

课堂提问之我见 篇7

一、提问要注意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奇”, 能激发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感到平淡无味, 那么, 就起不到提问的效果。例如, 一位教师讲“圆的周长”时, 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师:同学们, 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的一周长度, 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闭上眼睛想象, 学生感到“新”、“奇”, 非常乐意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生:一条线段。

师:有一个很大很深的圆形池塘, 中央有一个木桩, 怎样才能把一头牛拴在木桩上?绳子至少需要多长?

问题一提出,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让会游泳的人跳进池塘里, 把绳子拴在木桩上就行了。”有的说:“不会游泳怎么办?”众说纷纭。一个聪明的学生想出了好主意, 把绳子放长些, 绕池塘一周, 就把牛拴在木桩上了, 绳子的长度至少是池塘半径的2倍。这样引出了周长与半径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使学生在愉悦中学到了新知识。学生觉得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提问要注意尺度

提问不在于多, 关键要提在点子上。古人云:“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提问要有难有易, 难易适宜。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有位教师在设计“质数、合数”一节时的提问就体现了难易适宜的特点。他讲完“质数、合数”的概念后, 马上提问:“根据自己的学号, 属于质数的请站起来, 属于合数的请站起来!”“一号, 你为什么不站起来?”“最小的质数请坐下, 最小的合数请坐下!”这样的提问, 既注意了普遍性, 又考虑到了特殊性, 使学生“思”中有“动”, “动”中有“思”, 使人、脑都动起来。如果提问过浅, 诸如“是不是”、“对不对”, 无疑让学生喝“白开水”, 如果提问过深, 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 无疑是给学生灌“迷魂汤”。提问要把握住教材, 抓住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使提问和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适宜的提问下, 学到丰富的知识。

三、提问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消化

提问是为了引导、督促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 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问题。所以, 提问题要讲究方法和方式。如果一味地采取雷同的问法, 是不会激起学生兴趣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文中“遗男”一词的含义, 他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愚公要把土石运到东海去, 邻居家的一个男孩也要去, 他的爸爸同意他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看了课文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说:“他没有爸爸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寡妇, 他是遗男——孤儿呀!”经过积极思考, 孩子们终于弄清了该词的正确含义。如果不去挖掘教材, 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采用直来直去的提问, 那就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四、提问要注意限度

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从而学到有用的知识, 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因此, 课堂教学不能不提问, 也不能提问过于频繁。因为, 不提问难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过多的提问又势必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提问要体现设疑、解疑、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之, 课堂所提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问什么, 为什么问, 怎么问, 教师要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否则, 随心所欲, 想起什么问什么, 东问一头, 西问一头, 脚踩西瓜皮, 问到哪里算哪里, 教师提问无目的, 学生机械地回答, 结果, 浪费了时间, 也没什么效果, 做的是无用功。

“翻转课堂”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视频   教师   学生

近年来,“翻转课堂”受到很多学校的关注和追捧,大有形成一场班级课堂授课制的变革之势。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森林公园”高中。最初,该校两名化学教师为了给因病无法上课的学生补课,将授课过程制作成教学视频,放到网站上供学生自学。发展到后来,这两位教师让班里所有的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没想到这种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得到了校方的支持和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是靠学生在课后做作业、操做或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被颠覆了,知识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完成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两种模式的实施都要靠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传统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似乎更适合当下的中国教育。当然这是由中国的考试制度决定的。而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了更加独立的学习者。会的可以跳过去,不会的可以多看几遍,直到看懂,但也存在不一定能看懂的情况。

一、翻转课堂能否在中国推广开来,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

首先,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在美国得以推广并被学生和学校认可,与其国情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城市化率比中国高得多,而且人口基数也比我国少得多。美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早已得到了普及。学生要借助网络和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几乎不可能。即使在城市里,学生携带手机和上网也是受到家长和校方棒喝的。尤其是那些在课余时间支持家庭经济的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教学视频。如此看来,这种模式必然在不同经济收入和地域的学生之间划了一个很大的鸿沟。

其次,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还要“察言观色”,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遇到很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时,需及时放慢教学节奏,循序渐进,讲解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还需辅以大量例证。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而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很难让大多数学生一看教学视频就能理解教材、攻克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的个别辅导就解决问题。学习当然需要合作,但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合作学习,放大了合作学习的作用。试问,若学生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深层次理解教材,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吗?

二、翻转课堂是否适合每一门学科

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物质世界的奥秘、变化规律、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唯物辩证观,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才能体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说到底,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被教学视频代替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缺乏做实验的过程,学生就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学生才会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就难以形成创新意识。

三、翻转课堂对教师、学生及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翻转课堂要求班级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而我国目前大多实行的是大班额教学,要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少数”不懂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是不现实的。其次,翻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视频是由任课教师录制并制作的,如果视频不好看、不精彩,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更别说提高教学效率了。而中小学教师很忙碌、很辛苦、工作很琐碎,大多数教师不仅没有时间去制作教学视频,也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去制作视频。再次,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自律能力。对于那些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要求家长干预其学习过程。这样的要求有些家长会接受吗?即使接受,他们能坚持多久?最后,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得到教师的认同,然后才可能实施。任何教育行政机构和校长的强推都很难真正奏效。有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节课上好,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不需要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也不去关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让教师被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其无所适从。

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9

齐河县第一中学葛乐芳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适应新课改,新教材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相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就得向课堂45分钟课堂要质量,就得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找突破口,也就是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追求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之间完美配合的体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谈几点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应树立不断创新的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成功地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积极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如洋思教学经验,杜郎口教学课型;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教学技能;要有创新意识,与时代接轨;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总之,要构建一个“高效的英语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提高课堂效率,精心备课室前提。任何一堂课能否上好,上精彩,这都不是偶然的,这与教师在课前备课中的精心备课和精心设计有很大关系。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教师在备课上多花一分精力,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多一分效果。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

三、运用导入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够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资源,以便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运用导入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可以选用一首歌,一些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导入,用复习过渡的方式导入,设置悬疑式导入,也可选用讨论式导入。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这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过,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成效,这值得我们深思。

五、学生课后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开展自我评价可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可行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参与自我评价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学习的目标,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争取最佳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拥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为英语教学的成功提供保证。

六、分层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是很难达到高效的。因此,课堂习题的设计也很重要。如何使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师应该预先设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本着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课堂习题。一节课下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点成就感。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今英语教育的主题,也是对我们英语

教师的挑战。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我们应在提高自身语言素质、教学基本功、课堂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组织教学的能力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然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光彩亮丽。

作者:葛乐芳

单位: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邮编:251100

电话:***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我见 篇1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渠道。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进行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就如何科学有效的落实这一过程,将有待于语文教学者的深思,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创新需要灵性,创新的欲望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呵护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无顾忌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发展、张扬个性,激发创新意识,1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课堂的效率。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与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学校正在积极加入整合的实验探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包括幻灯、摄影、电脑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用它们创设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生动、科学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健身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展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使内容生动、直观,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摆布。

“现代信息技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它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应使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敢于实践,善于反思,扬长避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处于农村地段的学校,在信息技术的处理上还欠缺方法,硬件设备不够达标,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品德课堂之我见 篇11

首先,品德与社会课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课,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还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品德课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载体,不能脱离生活。新课程理念方面,还特别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参加省教学能手评选的老师们虽然备课的时间只有一天,但教师课件的制作都非常好,水平相当高。运用来动画、视频、现场录像以及多种形式。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临沂的张为华老师在教学《你认识这些标志吗》一课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学校周围有那些安全隐患?”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这才是真实的品德课堂。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我们要活学活用,很多教师在执教中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例如青岛的张东旭老师执教的《可爱的祖国》,从歌曲入手有趣的儿歌把孩子们带入课堂,采用“小小风景图片展”“祖国发展成就信息发布会”“祖国妈妈知多少知识竞赛”三个活动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利用教材但又不只是教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第五,教师精彩的评价语。

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时候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都应适当点评,有时是更正学生的答案,有时是引导学生把问题讲全面,有时是鼓励性的评价。无论哪种都在考验教师的课堂机智。菏泽姜爱香老师执教的《敬爱的老师一课》评价与之美令我赞叹,“当老师闻着花香,心里一定心花怒放”“你的吻比任何的吻都甜蜜”“这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这些评价语亲切又不做作,我们都倍感舒服何况孩子呢,可见评价语之珍贵。

第六,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密切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要围绕生活,所选事例也要取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品德课会变得枯燥乏味。有些老师在讲《敬爱的老师》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很多老师的图片介绍,学生只是在认识别人的老师,离自己的生活好像很远若能换成自己老师的图片会更亲切。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更自然。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必须领悟新课标精神,读通教材,灵活运用处理教材,上好这门课程。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进灾区,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数学课堂之我见 篇12

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要做到让人带着乐趣愉快地学习。课堂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学习本身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得到认知,另外情感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因素更显得重要。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首先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也能够让他们不会觉得很疲劳,能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也能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的活泼和开朗,这也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记忆力和感知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甚至还有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我们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一些情境,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生活经验,把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儿歌或者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他们很快能够接受这种活泼的事例,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和乏味,变得有趣和生动。

二、创设新的情境,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来探究学习。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这也是个创造的过程。好的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自己去发现,如何自己去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的启发,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去激活,这样才能迸射出火花。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知识和社会体验相互结合,让学习活动变得有效,变得不能仅仅靠模仿和记忆就算成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与相互的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内容必须是有意义的,也是现实的,这样更能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试验、猜测和验证推理。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让他们的学习渠道变得多样化和生活化。

三、小组的合作交流会促进共同的发展

合作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展现了个人品质与风采,是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的一种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分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小组合作的快乐。在小小的团队中,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各抒己见,不会担心说错了会有老师批评,也能够各取所长,共同进步。在这样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合作学习会有多种的形式,都极大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也让课堂呈现多元化的精彩。

四、设计分层式教学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他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作为老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张扬个性,感觉到“我很棒”,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要求,激发孩子们的活力,改变他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形成主动发展的氛围,提高整体素质。

五、进行正面的激励和评价

老师的评语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在课堂中要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评价学生的时候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他们会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不仅从老师的评价中树立自信心,能够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喜悦感,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地意识到数学科目是多么的有趣和亲切,在逐渐学习中对数学产生了喜爱之情,也有更大的动力和热情去努力学习数学,促进他们进一步地发散思维,也进一步地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打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时刻牢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推动者,而且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我们不断地激发其热情。我们为他们创造合作友好平等的情境,营造出欢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不断地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同学分享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让课堂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能成为享受快乐的乐园。在这样快乐的气氛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定会迅速地提高。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是一个生动主动的过程,数学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之我见 篇13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近几年小学体育课在实施学校新课程中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小学体育课形式越来越别致、花样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新课程的推行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教师在改革中观念得以更新,体育课形式越来越新颖,花样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在新课程中越来越开心,越来越活泼„„连一些体育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小学体育课有特色、有花样、好看。然而,在这一片繁花之中,学生的种种不和谐举动在课堂中也赫然显现:身子歪歪扭扭、手脚乱动、随意插嘴„„这一切都影响着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我们的学生在课改的浪潮中健康地锻炼、快乐地收获,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收得拢、放得开”的境界,课堂常规管理必不可少。

概念

所谓体育课课堂常规,就是体育课上老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这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是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提炼出来的。

意义 课堂常规作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倍受关注。课堂常规是育人目标的映射,不同的育人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衍生出了不同的常规要求。就现代教育而言,课堂常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

1、加强课堂常规的建设,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2、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3、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5、加强课堂常规建设,有利于课堂40分钟的有效利用。

而体育课课堂常规,其意义更有其特殊性。更多的教学空间、更自由的活动范围、更大的个体差异,使得体育课课堂常规在教学中的位置更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没有良好的体育课课堂常规,就没有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良好的体育课课堂常规,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没有良好的体育课课堂常规,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就得不到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体育课课堂常规,体育课最为重要的安全也无从保障。体育课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程的精髓所在,它是体育课程的奠基石,更是能否完成教育目标的前提。加强体育课课堂常规建设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虽然无需强求一律,但常规条文的规定,应明确具体。其内容包括师、生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课前常规

1、教师课前的常规

1)教师课前的备课和编写教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要备课程目标;备教材重点、难点;备教学对象;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备好周前课,并编写好周前课教案。

2)了解学生的课前情况:教师及时了解所上体育课班级的学生情况,主动与体育干部约定,由体育干部向教师及时通知。

3)场地、器械的准备和清洁卫生工作: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奠定基础,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4)教师服装的准备:体育教师要穿运动服、运动鞋。不准穿西服、牛仔裤大衣、不准穿皮鞋、高跟鞋、塑料鞋等有碍于运动的服装。

2、学生课前的常规

1)学生课前的各种情况:学生因病、伤,女生例假不能正常上课,课前由体育干部或学生自己主动地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妥善安排。

2)学生服装的准备:学生除了要穿运动服、运动鞋。不准穿西服、牛仔裤大衣、不准穿皮鞋、高跟鞋、塑料鞋等有碍于运动的服装。还要注意安全,衣袋里不装有碍活动和可能导致身体不安全的物品,如:乘车卡、剪刀、小刀、钥匙、笔、等硬质物品。

3、师生共同准备:教师和学生在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后,应按约定的课前几分钟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很少师生能做到这一点)

(二)课中常规

1、教师课中的常规

1)教师待体育干部报告后,向学生宣布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教学程序。并指出这节课的易出现的安全问题,然后逐步按计划进入教学状态。

2)教师按教案进行教学,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改;关心爱护所有学生,谆谆善诱,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与学生共同创建和乐的教学气氛。

3)注意安全卫生;检查见习生执行规定的目标、要求等情况的规定,以求面向全体学生。

4)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讲评,让学生及时知道课中的表现。提出课后学习的要求,畅述下节课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有始有终的结束一堂课。

2、学生课中的常规

1)学生准时按指定地点集合上课。上课铃响后,体育干部进行整队,向教师报告班级情况。2)学生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仔细观看教师动作示范和启发引导,并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动作要领,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有机的把大脑思维与动作练习结合起来。

3)学生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械,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共同学习努力完成课的各项目标。

4)课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并协助体育教师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

(三)课后常规

1、教师每次课后都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写好课后小结。

2、下课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整理场地和归还或移交器材的情况,以保证下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3、教师对缺课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教学常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是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建立起来的。

现状

新课程赋予了体育课堂常规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新的要求,剖析一个个课堂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对课堂常规有所重视,也偶有神来之笔,但更多的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可归结如下:

1.习惯之然。说是习惯,其实就是教师意识上对“课堂常规”的忽视,多年的教学习惯还是禁锢了教师能力的思想与活跃的教学方法。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重复同样的行为日复一日。觉得习惯了,也改变不了了。

2.只是意识。许多教师在意识上认识到“课堂常规”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很想去深度开发学习常规,使其为学生持续的发展服务。但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于是在意识上重视“常规”,而在行为上却忽视了策略指导和兴趣激发,在这样的体育课内学生基本上仍侧重个体活动,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交流、探讨和研究,以常规促发展依然是一句口号而已。

3.缺乏策略。这应该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对原有的课堂常规从内容上进行拓展、更新与操作的最主要障碍。教师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忽左忽右,强化了学生“常规执行者”的身份;或是追求学生为课堂常规的动态生成者时“热热闹闹”,形似却神不似。到了最后,如何把握,如何实施,连老师也没了方向。

习惯之然也好,只是意识也罢,既然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就应该投身于完善课堂教学不后悔,落实与开发有学科特色的课堂常规不懈怠,实践、反思、再实践,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常规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管理的策略

体育课堂是开放的,更是复杂的。学生是活泼的,更是多样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学常规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预计,但又时有发生。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规矩,让我们的学生更规矩,让我们的教师组织教学更顺利。作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努力抓好课堂常规,建构好课堂常规管理系统。

(一)预防为先

课堂中学生一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作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我们对各水平阶段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防患于未然”。

如在开学初,针对教学内容和需要,通过和学生协商,使学生明确体育课堂上的一些合适的行为。如:①上课预备铃声响,体委教室门口整好队,注意静、齐、快。然后带队到指定地点成横队纵队排好,静等老师。②按照教师提示,按照口令等认真、到位地完成相关热身活动。③哨音响,嘴巴闭,看手势,快集合。④积极举手、认真看、听,不插嘴、不乱动。⑤分散(或小组)到指定位置,快速到位。⑥练习积极参与,比谁最认真学、最快学会。⑦活动讲秩序,讲文明。⑧活动结束快速静下来,听、讲。⑨下课,排好路队,体委带领回教室,做到静、齐。

当然,明确了规则,不等于学生马上能做到或全做到。还需加强巩固,强化认识。特别是可以采用正误对照法,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在对与错的分辨中,增强认识;可以采用游戏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牢记规则。

(二)巧妙处理 1.信号法 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不认真上课甚至违规行为时,教师的一声“狮子吼”在当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提醒、震慑作用。然而,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教师课堂常规的管理却没有什么大用处。其实,教师可以考虑一下使用其他信号:

1)体态语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70%是通过无声的言语即体态语言来完成的。而所谓的体态语言是一种非有声语言,主要靠身体或身体的动作输出信息,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以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人称为视觉语言或行为语言。教师自觉地、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的独特艺术作用,可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或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或行为。

如学生随便走动时,教师可以给一个制止的眼神;如学生不认真听教师、同学讲解而插嘴或议论时,教师可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或者用右手食指放于唇间“嘘„„”,或者打出暂停、停止的手势„„

2)哨音

哨子虽说是一件小而不起眼的体育用品,但它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中与体育教师形影不离、联系密切,可谓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哨子发号施令进行指挥。合理、巧妙运用好哨音,对学生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制止不正常举动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发现学生课堂中一般的言行问题时,可以发出“嘟——嘟”,(声音由低到高,由悠扬到短促),提醒学生引起注意并及时纠正;发现学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常规问题,可以发出“嘟嘟!”短促两声,提醒学生高度注意,犯规学生立即停止违规动作„„

2.游戏比赛法

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毛泽东同志在给《新体育》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通过游戏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更显著。

如每次集合总有学生不能做到安静、快速到位,这时候可以安排学生玩个“狼和兔子”的游戏,“狼来了”(集合信号发出),“兔子”(学生)马上逃回家。规则是发出声音或没有及时到达指定位置的当作被狼抓住。学生在游戏中谁也不甘被抓住,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安静、快速集合了。

3.暗示法

对于水平一阶段的孩子,在他们发生课堂常规问题时,直接的提醒、教育起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水平

二、甚至水平三阶段,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决定着如果对他们采用直接方法,可能效果并不是太显著,一些特别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考虑一下使用暗示法。

如“指桑警槐”,即在发现学生课堂违规行为后,不直接去批评、提醒他,而通过表扬该生边上优秀学生来暗示他。

4.红牌、黄牌法

足球比赛中,对于运动员的一些犯规动作,裁判员往往会以黄牌、红牌来表示。简单明了。我们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对学生起到了及时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给了学生一次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犯错不要紧,关键要能改错”的氛围。当学生出现课堂常规问题时,教师可以出示黄、红牌;一张黄牌表示警告一次,两张黄牌表示警告两次,还是没有作用,那只有出示杀手锏——红牌,请他站边上学习别人上课。当然,对于学生一些严重的常规问题,可以直接红牌罚下场。

5.生生管理法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主管理。通过生生管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对学生的常规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常规好的、肯管(这一点很重要)的学生来当任每一小组的小组长。由组长来管组员,能比教师管更及时、更细化、更有参照性。

(三)善后到位

体育课堂常规管理,是整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更是基础。要了解课堂常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还要建立系统的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更清楚学生常规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效果显著。

如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位学生的课堂常规进行量化。

结束

上一篇:优秀党员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历史初二下期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