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共12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1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 要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所以, 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 激发他们的智慧,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二、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是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的制订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做好教学内容分析, 突出重点, 击破难点, 抓住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了解, 我们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问题设计要恰当, 要有激发性和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要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细节要考虑的周密, 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抓住每个环节的细节,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建立新的教学环境,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教师通过编制的课件,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 (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表现出来, 把抽象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 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 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理念对改革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来说要学的内容很多、牵涉面很广, 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 只能不断地学习。作为教师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 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 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所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思路, 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而其中的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 理论知识是操作技能的基础, 操作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要真正把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 就必须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 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提倡他们敢动手、多动手、勤动手。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技能, 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 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四)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信息, 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情境,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 从而寻求多样性的答案;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好奇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而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解除学生对于回答问题错误的恐惧心理, 以免打消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其他学科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方法, 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朝多种方向扩散。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 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 最终得出一个最好的结论。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 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和肯定。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 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 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教师都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营造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2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
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中走出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是机械的、枯燥的,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把无味的知识化成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但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新课改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那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的信息的挖掘、判断、评价中。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者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开放机房,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然后个小组讨论研究,形成结论,交给老师进行评价或者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前社会,团队合作是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并能利用网络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利用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3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本领,思考、试验的本领,创作的本领, 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他还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做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就会从一个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也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 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是集知识与技能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学习目的是能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最起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动手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从最基本的文字输入、编辑排版,还是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网页制作等,都需要经过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完成。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更应该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现自我而创造学习的机会。在普通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结合实践板块的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而信息技术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两者的结合, 将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能更有效更快速地促进学习。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學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文件的下载》时,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可当他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在教学工作中,有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鼓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如:每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任务,让其自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适时加以点拨。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3.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如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将学生的上传作业挑选一些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广播给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最大价值是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可以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环境。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在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构建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浏览器、教学资源库检索)自行构建知识,教师在这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的是导师角色。如高二信息课中开设了Visual Basic,部分学生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然找到计算机老师询问课题的开展,老师可提供诸如多媒体、网络各种类型的编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自定计划。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那么,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及生活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 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首要条件。因此,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为目标, 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以认识自身和改造自然, 特别是计算机和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正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专家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称为数字化生存。
在中小学, 还要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学生能学到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中, 重注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任务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 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维定势。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渔”, 放弃传统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在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中,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鼠标操作, 可事先不告诉学生结果, 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明确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结果,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学习重点。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采用愉悦式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有时需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目前,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不尽相同, 但每种教学设计都会有一定的特点, 但是, 在教学设计上, 尽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摒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轻松接受, 在时间安排上, 讲解时间少于学生练习的时间, 总之, 教学设计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着想, 采取愉悦式教学。
五、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我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之前, 总是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 绝不搞一刀切。
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对于自身来讲, 要不断充实自我, 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 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发展性, 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信息技术融合了多方面知识, 要注意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皆有所获;第五信息技术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兴趣 分组教学 导生主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解水平如何,在信息课上到了什么,如何處理这一状况,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经过新课改的培训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它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次教学实例:《运用画图工具绘画》是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开始,是对画图软件的巩固运用,是画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延伸,通过绘图工具的灵活应用及综合加工,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们就能将绘图工具轻而易举的掌握,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灌输者。
依据自由结合或人为指定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刚开始上课时,因为对学生了解的比较少,所以分组时尽量的争取学生的意见,但是教师的指导不可少,应该尽量的将他们分散开,综合各种因素合理的进行分组。 2.导生的选拔 在上信息课的前几周里完成该任务,通过一定的科学测试,再结合学生上课时的反映情况,对知识理解、领会的快慢上,还要综合考察学生在其他科目、生活方面的一些表现选拔出反应灵活,操作熟练,热情大方,喜欢帮助同学的的学生作为导生。3.对导生的先教育 导生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大家一样的紧张忙碌,所以对导生的教育要精致,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5--8分钟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明确的告诉导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就要求导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努力尝试各种操作方法。
三、在分组教学中值得注重的问题
1.教师切实发挥主导功能 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很显然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教师或“放鸭式”教学的极端。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指导,发挥在教学中的导向功能。2.教师加强对导生的管理 导生在分组—导生制教学形式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导生的工作情况按月进行评价,有每组的学生对导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汇总,选出下一期的新导生或者连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创建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练习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广河中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兴趣引导是课堂的开始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主题活动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兴趣引导是成功课堂的开始, 兴趣引导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以恰当的兴趣进行引导, 可以把学生更快更准地引导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二、主题任务探究是课堂的主线
有了主题任务, 一节课才有了轴心, 课堂教学才有了目标和主线。有了主题任务, 才能以主题任务的形式去驱动学习者围绕主题轴心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 全组教师都认真研究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章节内容以及每章节中的核心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等, 并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为一节具有鲜明主题而又相对独立的主题任务探究课, 并进一步明确每一个主题任务探究的知识目标和操作技能形成目标, 学习媒体, 参与内容与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及主题任务探究活动的最终成果体现等。
在主题任务探究学习活动中,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饱满的学习激情参与到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当中。例如, 在Flash动画制作入门时, 我以“蝴蝶在花草地中飞来飞去”的动画制作为主题任务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学习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等方式, 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自主进行学习。
三、先学后教是课堂的原则
“先学后教”是全国名校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成功教学理念, 是让学生个体充分、自主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过程当中的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是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先学后教”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今年学年度开始, 笔者根据主题任务探究课的各项要求, 首先制订出每节探究课的主题任务提纲, 在每一节探究课兴趣引导后, 出示提纲要求, 让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有序的、有指导的“先学”过程;然后, 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体现, 如作业、课堂测试或其他作品等, 进行有效的评价或讲评, 理顺学生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操作基本要领。每学期都有3到6节主题任务探究课成为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实验的成功典范。
四、协作互帮是课堂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中广泛开展“协作互帮”的协作学习, 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更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在广泛的协作互帮的学习过程中, 每位成员都相对平等地参与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帮的精神, 对学生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协作互帮”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两个层次的含义。
1. 以4~6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模式。
教师则根据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地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当中, 各成员之间应给予相应的分工与协调, 充分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小团体的学习快乐, 更体验到个体参与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特色与不容忽视的作用。
2. 以教师为指导, 以一个学习优秀者帮一个学习后进者的协作学习为学习方式。
这种“一帮一”的协作学习方式, 特别适合以先学后教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教学当中。教师作为一节课的主导者,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以及学习媒介因素后, 给出主题任务探究的提纲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要求, 以“一帮一”的协作学习组织方式进行自主先学, 并及时体现学习过程, 讨论或书面演绎思维过程等, 然后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归纳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五、当堂训练是课堂的基本要求
根据主题任务探究的基本要求, 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个体自主地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所以借助网络平台或在实际班级课堂中, 以协作互帮的形式, 以占一节课50%以上的时间幅度, 安排学生进行围绕主题任务探究所展开的学习训练, 已经成为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了训练过程, 就有成果体现, 我们把每一次的操作成果, 或作品、或电子文档、或操作步骤动画, 通过网络平台都及时提交,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与评价, 以便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当堂训练的过程体验中。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蕴涵着巨大能量, 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也带来了可续利用的终身资源, 将促进师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的教育也“不该只是颈部以上的教育”, 当“技术融于教育, 科学融于方法”之时, 相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 让我们为之努力践行!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篇8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 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 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 要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让学生学到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何种工作,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中, 注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任务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 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维定势, 如“关闭窗口”的操作, 通过关闭“纸牌”游戏窗口, 触类旁通, 尝试关闭“我的电脑”窗口。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 “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我们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渔”, 放弃传统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在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中,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鼠标操作, 可事先不告诉学生结果, 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明确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结果,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学习重点。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采用愉悦式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有时需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目前,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不尽相同, 但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都应尽量考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摒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 在时间安排上, 讲解时间应少于学生练习的时间, 总之, 教学设计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着想, 采取愉悦式教学。
五、明确学生学习需要,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 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我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之前, 总是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 绝不搞一刀切。
六、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对于教师自身来讲, 要不断充实自己, 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首先, 要明确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 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 要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皆有所获;第五, 根据信息技术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9
一、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是根据课的内容来选择的,比如,我在上《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这节课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方法。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电子板报,而制作板报关键是选择主题、板报的编排。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中学梦之旅》的电子报刊,让学生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学生在看到漂亮的电子报刊后,都很惊奇。在学生的惊奇声中,我引出了制作电子板报的软件———Word,这样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任务需求,并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又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分组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比如网络、报纸等。同时,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创作出新的作品,学生在作品的创造中得到了知识的升华与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解惑、组织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教学内容适应新课程的特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旧教材的差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旧教材大多是一些软件的介绍,如软件的界面、软件的使用、软件的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教会学生认识软件界面、正确使用软件等。其实,这些软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熟练掌握,现在再来讲不过是重复,很多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要么不听课,要么玩游戏,很难学到新的知识。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十分广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实践、创作。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软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知识等。另外,我还经常制作一些课件来丰富教学。这些教学软件和课件融入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学会怎样使用电脑,而不是电脑的理论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理论部分讲得少,实践部分讲得多。而且,在授课与上机的时间安排上,我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上课多是在机房中完成的,这样就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唤起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景教学。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操作、反馈指导。对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教师也可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会变得相对容易,既能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能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导入,情感教育,协作学习,课堂亮点
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重高中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得、运用、制作、互动、阐述信息的能力;讨论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办法、运用经过、结论的能力;互相学习、阐述思想、进行合作学习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遵守当前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具备和当前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及人生世界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争取实现技术与知识、办法与经过、人生观与个人生活态度等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导入非常重要,优秀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在学习当中付诸努力,争取学习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开始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和原来的知识相连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比如:在进行信息技术第一章《信息及其特征》学习的时候,我用学生做游戏的方法引入课题,和学生一起玩“我解释,你来猜”的小游戏,即一个学生在看了卡片内容之后,运用身体动作语言把信息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简单地说,就是猜词游戏,使学生亲自体会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结束后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然后引入课本上的信息概念,使学生在刚才课堂内容的启发下很快进入角色,掌握信息传递的实质。
二、营造和谐轻松气氛,着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广泛流行,课堂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当然也应把情感教育纳入其中,有著名学者说,学校当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够使人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那么在高中课堂上,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学生本身会不会接受呢?在以前的教学中,情感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师只在课堂上讲学习的大道理,学生接受程度低,有的还会反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日常教学当中,和学生做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三、运用协作学习方式
协同学习就是同学之间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交流互动,获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把个人的学习信息及时公布到组织中,使得大家的信息互相融合,取长取短,求得最佳知识组合,在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锻炼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这种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中的推广,一般有四个影响因素:协作小组、指导老师、学习个体和教育学习环境。
1. 协作小组。
这是协作学习方式的主体,要重视它的划分,不同的小组会影响学习结果,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组,一般是2~6人一组,人数过多会妨碍教师管理。
2. 小组成员。
成员就是高中学生,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予以分配,在实际分配时要考虑到个人的操作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等,运用优差结合的方式达到学生均衡发展的目的。例如信息技术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到一个组,使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及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整体水平的提升。
3. 指导老师。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具备高精度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教育思想,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确定教育目标,关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协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主要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学习环境。
协作式小组学习要具备一定的学习环境,包括:操作环境、师生环境、设备环境等。师生环境指的是在学习当中,学生个人任务的分配、组织的划分及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操作环境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如微机教室。设备环境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校设施设备。
四、巧妙设置课堂亮点,调动学生的思维
每个教师都想使课堂变得尽善尽美,打造自身课堂的亮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亮点。例如讲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我找到了教学的几个亮点,特别突出的一个就是,介绍搜索引擎时,教导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不要只使用一个搜索引擎,可以尝试多个搜索引擎,比较搜索到的内容是否相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认识得以增强,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五、结语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个人教学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使教学过程合理化发展,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教学稳步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钱松岭, 董晓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8) .
[2]何可可, 魏奶萍.西安市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1 (04) .
新课改下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当今社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让我们的学生适应信息社会,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我们教师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改理念,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上好信息技术课。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感
“为了全体学生发展”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由于小学生接触计算计的机会不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输入法打不开,有时工具栏没有了等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耐心地进行指导,决不能斥责学生,更不能嘲笑、羞辱。比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我总是极力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行”,这样他们就会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充分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
二、开展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加上他们担心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不够好,上信息技术课时存在畏惧心理,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例如,在练习“指法”时,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组织他们进行操作比赛,学生们在比赛中感受到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的学生说:“这样的比赛真有趣。”有的说:“下次我一定超过我同桌。”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新课改推动下,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运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让那些乏味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我相信,只要教师努力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就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刘向永.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
[2]郭艳琴,高文婷.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2010(18).
(作者单位 甘肃陇南徽县实验小学)
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篇12
一、正确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找到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才能改正。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要急于进步而盲目前行。那么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怎么改正才能得到进步,同时,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又有哪些可以保留的地方,教师都要在前期多进行了解。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直接把答案从头到尾的论述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学习起来完全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等待精神,提出问题后几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暗示或明示的把答案告诉了学生,其这样一味地把学生的思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中,表面上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实质上的教学效果却大大被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这并不就代表着要完全抛弃传统的结论引导式教学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酌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2)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的控制权。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提倡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虽然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但是真正运用起来还是需要教师把整个课堂控制好。也就是说,把传统的被动接受转成新型的主动学习,这个转变过程是需要在教师的精心控制下才可能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就代表着完全采用“放养”的教学方式,教师的领导和指导责任还是在的。所以,在一节完整并且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对此节课做精心的设计和课后总结。
也就是说,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要完全了解, 并且加上自己的深入理解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课上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效控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候脱离他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更是参与者,最终也是领导者。
(3)教学方式讲究创新,杜绝墨守成规。在时间的流逝和事态的发展变化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旧事物已经开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教学模式同样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错误的,而是它所处的时代不同,针对的人群不同,必然最后的教学效果就不同了。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应该对已有的教学方式大胆地提出质疑和创新,肯定它到如今为止依然可以使用的部分,改正它需要创新提升的部分。在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方式后,也并不是就意味着可以一直使用这种方式,任何教学方法都会在时间的推移下变得力不从心。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情况下酌情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做好勇于创新的榜样。
二、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1)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调整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环节比较多的课程,单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理论知识要靠实践环节才能化无形于有形,才能把知识变为技能。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情况,把有条件进行实践的重点内容详细讲解,有效利用学校所具备的硬件设施。而对于一些不具备实践条件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时间, 点明要点即可。总之,能利用的教学设施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条件有所缺少的部分就尽量用理论知识弥补缺少的实践环节。
(2)根据学生的实际强化训练。信息技术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目标也是提高整体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知识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一点是教师必须要注意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些问题加强环节训练。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按优、中、差交叉组成小组,在进行操作环节的时候,小组成员要相互帮助,同时小组成员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布置下去的任务,只有所有组员全被都完成了,这个小组才能算是完成了任务。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
(3)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笔记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养成课后做总结笔记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记录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经验,在随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参照。长久积累下来的笔记,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可能性,丰富教师的教学历程。同时也可以分析不同时间内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状态,做好时刻应变的准备。只有教师们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07-06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
信息技术课改06-20
小学信息技术课改论文09-14
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11-10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07-25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05-25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09-23
新课改下心理素质教育11-18
新课改下对德育教育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