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2024-07-25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通用11篇)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篇1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在新课改的潮流趋势下,每个教师都在摸索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改革,围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样的理念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着实在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每一年都在改变,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可以说在新课改的潮流趋势中是占有利的地位的,信息技术的思维定势弱,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的转变。

通过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教研讨论等,逐渐的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事们的切磋、讨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验,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体会。

一、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变得情趣化、生活化 以往的信息技术课,都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先教同学们一遍,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操作练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同学们都很被动,积极性也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那以后做了改变,在学习椭圆选框工具一节上,首先给同学们讲讲有关奥运五环的来历、五种颜色圆环的摆放、以及圆环制作用到椭圆选框工具等,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想要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从生活中找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从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出操作步骤,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切实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

二、采取表扬鼓励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采取鼓励性地评

价,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你学的真快等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友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一次教三年级学生运用系统自带画图软件自主画一幅课本上的图画,我简单的做了演示如何用相关工具,可有的学生没有照着书上画,而是自己画了晴朗的天空、白云、小鸟图;花园美景图等。我非常高兴学生这样别出心裁,我对这样的学生说,你们做得很棒,这样证明你们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只要你学会了课堂的知识点,又学会了思考,无论哪一科你都会学好的。下课前,我通常都会展示一下这些同学的作品,让大家都来欣赏。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特别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布置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力所能及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成果,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我相信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是会走在新课程的前沿的。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篇2

一、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1.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上好本课程, 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 学生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 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 学生学习的方式正是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新课改下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这种内在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 教师走下讲台, 成为学生中探讨的一员, 与学生互相交流, 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 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解决营造敢于提问, 勇于探索, 勇于争论, 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2. 教师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实社会相联系,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重传授知识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往往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就事论事和现实联系较少, 让学生感到学习没有意思, 但这次课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由不爱学到爱学这些学科。主要原因有: (1) 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表、图像、文字资料, 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 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不爱开口, 到积极发言, 踊跃参与。 (3) 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努力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 有对教材的驾驭和取舍能力, 有教材和非教材的整合能力,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 由课程的教书者转为教学的研究者。在新课改形势下, 教师不能只是拘泥于一本教科书、一块电子黑板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 而是要运用丰富的教育技术手段, 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具有它特有的优势。

3. 教学内容灵活、切合实际

以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二进制……大部分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枯燥乏味, 听起来没劲, 没有兴趣;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 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 感到计算机太难学, 甚至打退堂鼓。

现在的课本内容灵活、注重实用性, 有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及《人工智能初步》五个选修模块, 学生学完必修基础模块后, 可根据自己兴趣、特长, 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内容进行学习。这不仅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渴求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课本知识同时, 带领学生到网上冲浪, 领略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和乐趣。用句俗语说“学生正在疯狂学习信息技术”。

二、在教学中利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

在以往传统的《微机》教学中, 对学生常采用的评价大多是测验或考试, 如为评价一个学生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可让学生在规定的实际操作任务中来搜集、处理多媒体信息并制作多媒体作品, 来考查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能。这样的方法很难准确地评价学生整个的学习状况。

在新课下, 为了与教学保持一致, 对学生的评价力求与教学的计划同步进行, 贯穿于教学前、教学教程中和教学结束的整个过程, 在注意学生操作技能中“怎么做”的侧面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在操作技能中“为什么”的层面上, 例如:“为什么要选择该工具或软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算法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佳算法?”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在学生具体操作之前、操作过程中和操作之后要不断地询问,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只是死板地记住知识点和操作方法, 更是要不断地反思和思维, 进而使学生对知识全面理解和进一步地提高。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31-01

2010年秋季我省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被纳入高中阶段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研究教材、研读课标,明确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不再是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目前,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进行了如下内容的调查: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在初中有没开设信息技术课?你家里有没有电脑?你会不会在网上搜索资料?你会使用以下哪几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吗来调查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大概地了解目前高一新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也称自主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材料能动的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达到学习目标自主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对于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进行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相关软件,而这些软件的使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开始接触。因此,通过“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任务驱动学习操作技能的方式会更少地被采用。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即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以及评价他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其他人那里取得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4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理念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问题。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发出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的特点,服务于后继的学习。为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2.学习目标力求新、趣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这样出示目标的时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二、教学过程始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也变得愉快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过程评价,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评价都要有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不同,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这样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后,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此外我们要积极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这样的分层施教提高了学生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四、挖掘人文精神,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篇5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

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以前从没接触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

2.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1节),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被称为“零起点”的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讲起,忽略了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学生的厌恶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几点探究

对于以上的现状和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为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策划自己教学活动方案、主导教学活动过程、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实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就此我在近几年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探究:

1.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

中学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

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样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2.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培养综合能力。

3.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做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5.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

电脑游戏作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篇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以应用为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投入,增强硬件水平。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2012年以前,全校近百人的一线教师只有三台计算机用于办公,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化工作环境是前提。学校先后购置了58台计算机,安装了电子备课室用于教师备课。光纤接入互联网,为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真正实现了 “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加强培训,提升认知理念。

针对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差的情况况,我们先后开展了日常办公软件使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优教班班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使用等培训。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困扰是认识和观念问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存在相当多的认识误区,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做一个辅助手段,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内容、实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认识不深。为此,我们开展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列讲座活动,给全体教师“洗脑”。通过培训,逐渐形成了“业务领导要懂,专业人员要精,骨干教师善研,普通教师会用”的局面。

(三)建立团队,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培养学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通过团队骨干成员的示范、领引,形成一支教育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四)开展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鼓励探索基于我校“学、教、练”三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先后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技能竞赛、教学资源(课件、微课程)设计大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及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展示、备课组网络教研展示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三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五)开发资源,提高应用水平。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是关键。为了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尽量缩短教师备课的时间,减轻教师负担,学校先后购置了“学科网”、“现代教育网”等教学资源。最近,又与“优教通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签订了使用协议,持续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另外,我们在购置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自主开发能够满足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利用“优教通”为我们提供的网络空间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

主要成果

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学教研模式。

“三段式”教学教研模式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

1、“三段式”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段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知识的因素,又要考虑技术和媒体的因素。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组织教师利用“优教通”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这样,教师集体形成微课程、学习指南、课件等教学资源,既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又要注重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将这些资源上传到教师空间方便学生预习。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教师的教学反思、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空间,教师间可以互访,实时交流沟通。

2、“三段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学习指南”等学习资源,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构建了“学、教、练”三部分结构型课堂教学模式。“学”即“三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进行“激学”; 组织学生使用学习空间,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导学”;独立自主完成检测,进行再次“自学”。

“教”即“三教”。学生对“先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中新加的问题请同伴帮助解决为“对教”;对教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解决为“组教”;经汇报展示和评价后,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导教”。在“对教”和“组教”的过程中,学生适时使用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帮助同伴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练”即“三练”。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进行“自练”,同时进行自我总结,盘点收获,提出新的问题与疑惑;学生所在的组交流收获、提出疑问、进行小组或组间互动式的“组练”; 在“自练”和“组练”环节中,学生使用数字终端进行训练,训练结果及时反馈教师终端,教师根据反馈结果,选择有益于提升认识、排解疑难的问题进行“导练”。

三、工作设想

(一)建立开放教研新模式。

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专业支持,单纯依靠面对面的传统教研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第一,针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工作时间、空间的“异步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优势,组织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网上教研。第二,突破了教研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鼓励教师与名校、名师建立网络教研共同体,建立起校际与学科相交的教研网络。

(二)建立资源共享新平台。

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为核心。号召全体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力争三年内,建设包括教育设计、课件、微课程、试题、教学反思等全类别,覆盖全学科、全课时课程资源库,并逐渐形成优质资源遴选机制。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新探索。

在继续强化信息技术在“三段式”和“学、教、练”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新理念、新技术的教学模式。一是“生成性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信息技术环境下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临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鲜活、生动、时效,一改课本教学资源“千篇一律”的弊端,师生在“陌生”的教学资源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过程,自主达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是“基于移动终端”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是未来课堂必然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电子书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百行交互操作,利用移动终端回答问题或选择答案,计算机软件及时的分析结果,教师根据评侧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利用平板电脑实时扑捉课堂上的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发展过程,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深入探索。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篇7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 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 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 要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让学生学到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何种工作,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中, 注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任务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 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维定势, 如“关闭窗口”的操作, 通过关闭“纸牌”游戏窗口, 触类旁通, 尝试关闭“我的电脑”窗口。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 “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我们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渔”, 放弃传统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在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中,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鼠标操作, 可事先不告诉学生结果, 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明确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结果,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学习重点。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采用愉悦式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有时需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目前,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不尽相同, 但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都应尽量考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摒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 在时间安排上, 讲解时间应少于学生练习的时间, 总之, 教学设计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着想, 采取愉悦式教学。

五、明确学生学习需要,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 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我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之前, 总是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 绝不搞一刀切。

六、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对于教师自身来讲, 要不断充实自己, 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首先, 要明确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 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 要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皆有所获;第五, 根据信息技术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師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受局限性。新课改倡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并鼓励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

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的内容,并尝试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创新。例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教学准备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在先后顺序上并不是按照重要程度而呈现的,在设计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再着重学习三大原则。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还未形成真正的设计概念,在自我创作上也缺少经验,因此理解设计原则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学情分析,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设计的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还要通过案例和学生举例并实践,能初步应用这些原则去看待与评价一些现实问题与产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教学方式和观念都比较陈旧。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从落后的教学观念中积极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创新原则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或者为了让学生死记这一概念而教学,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对原则的感觉和认识情感。首先教师从学生们所熟悉的手机的变化导入情境,尝试引导学生从设计角度说说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哪些进步。由于手机是大家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通讯工具,所以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凭借自己的经验热情的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然后教师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引出创新这个词,并点出“新”和“价值”。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自行车的变迁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创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话题,如让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自行车,比较相邻形态自行车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到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上去,可以通过布置创新设计作业“设计一款适合于学生用的笔筒,你可以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画出你设计的笔筒,写出你的创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这课的教学准备中,如果按照书上的内容讲,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一些合理的情景、互动的环节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如通过创新情景提出问题“假如你骑自行车到郊外游玩,突然感觉骑车费力,下车检查发现车胎被扎。幸好你随车携带了检修工具,你将如何设计检修流程修好你的自行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技术与自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荷兰风车、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白色污染三个案例,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思考和判断。然后教师可以将每个案例再以小组讨论的模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如何运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的实验课上,在教学方法的上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分组讨论,集体协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本节实验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的全部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对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检验学生掌握设计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转化的能力。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是本课的特色。学生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到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思想方法。台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总结

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够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传红.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学周刊,2016(07).

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篇9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

杜 沛

(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目前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并且有了很多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知识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熟悉电脑中常用的基本办公软件(Word文档、Excel、幻灯片),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会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企业与学校合作学习等等,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要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合适的解决方法进行处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复制、粘贴”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地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认真地操作着教师安排的任务“文字及图像的处理”时,个别学生会发现一些图片或文字不能正常地粘贴到指定的位置,这个问题出现时,由于教室微机的位置不集中及教师人数的有限,教师很难发现所有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提问或是直接与教师探讨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把课程的内容变为“在文字与图像的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寻找问题,避免因为学生腼腆而出现不好意思提问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思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就会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军。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3)。

[2]王成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的研究[J].科技信息,(01)。

初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篇10

北海五中

转眼来到五中工作已经一学期了。这学期以来,作为新进教师,我在不断学习与适应,根据初中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

新的教材的确给教育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不少一线教师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程教学方法。而由于五中今年进行综合楼改造,所以没有安排机房,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和学都有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上好这门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课改,我主要采取了讲演练三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进行重点讲解,然后通过事例进行操作演练,最后让学生上台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再进行复习总结。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问题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习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个性化教学手段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

浅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材,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材 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高中课程新课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结合自己在近三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课课程改革几点思考。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乡镇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当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但却造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有较好基础的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得不到什么提高。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认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设置。这将使所有同学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應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智能。每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程度和形式又是不一样的,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各种智能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实现优势互补。所以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

(1)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立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评价,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有较明显的体现。它以学生的学习阶段(至少为一学期),学习过程来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差异与培养,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我们要改变简单的考评办法(单一的考试成绩),在学期初将教师机文件夹设成完全共享给每个学生一个档案袋,让学生把完成作品保存或另存到其中,教师及时批阅同时适当进一步存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及时评价与鼓励。使用天寓教室控制软件时我们可以利用里面的作业上交功能让学生将作业上交到一定的文件夹。平时我们还通过作品审阅,发现优秀学生,将他们作为学校信息技术人才备用档案中,一旦某些时候会从库中提出,如: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电脑作品比赛,本校的电脑作品制作,电子报刊比赛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好的作品创作。

(2)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关照全体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融合了“协作、分享、民主、共进”等教育新理念,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改变以往的“技术驱动”的教学为“活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驱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在评价中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注意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注重于一个最终结果,要注意发掘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这一学习工具,学好各门学科知识,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胡如兰.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M].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第一期.

[2]王耀斌,张进良.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M].

上一篇:装修渠道总监岗位职责下一篇:六年级毕业生动员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