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2024-10-26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1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新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 并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本人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平时的教学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再现科学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生物科学史既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 也是科学思想的进步史、科学方法的发展史, 更是科学家百折不挠的奋斗史, 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通过加强并深化科学史教学, 既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血糖平衡的调节”的教学中引入胰岛素发现历史。1920年, 班廷正在准备给医学院学生讲解糖代谢, 他知道这与胰腺有关, 但不知胰腺如何调节血糖? (明确问题) 班廷在一本杂志中了解到:“在胆石形成中, 如果阻塞胰腺通向十二指肠的导管, 就有可能引起胰腺萎缩”。 (收集材料) 于是他设想:“结扎狗的胰导管, 待其腺泡萎缩只剩下胰岛后, 分离其内分泌物质, 应该可以治疗糖尿病。” (形成假设) 班廷到多伦多大学麦克劳德的实验室和两名四年级学生一起实验。实验开始进行得很不顺利,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班廷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生活清苦, 实验费用一度缺乏, 已订婚的女友也与其分手。但这一切没有动摇他攻克胰岛素的信心, 在做10只糖尿病狗的实验中, 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提取液, 收到了降低血糖、尿糖的效果, 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验证假设)

在这个案例中, 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存在疑问并明确问题—形成假设并寻找科研的理论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推广应用。胰岛素的发现过程, 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 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无私奉献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因此,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的学习, 再现科学发现过程, 必将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 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 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之一, 所以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

中学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生物事实、生物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的一门自然学科, 生物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生物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从探究教学的实施程序来看, 大体包括以下过程:明确问题——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收集材料———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形成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提出假设和猜想;验证假设———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 对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交流评价———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对结论进行合理性评价。让学生体验这样一个过程,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也提升了其生物素养。

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课, 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就光合作用中光的影响 (如光的波长、光的强度、光照时间等)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问题的实质, 然后分小组设计实验 (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探究, 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 再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报告。而“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 可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的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并预测实验结果, 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变化, 如四肢等, 以及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 再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进行思维加工, 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交流, 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 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出注意事项、提醒记录数据等, 保证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 向着未知领域不断前进,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三、创设生物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 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生物事实 (来自个人的体验或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及问题) 和利用生物实验中的现象来创设, 更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亲身感受、实地观察而发现问题。

例如某媒体报道安徽省某农民买了600头猪研究沼气发电。禽畜粪厌氧处理的沼气比酒糟液、城市垃圾和污水发酵处理的沼气更适合发电, 这样既环保又节能。将柴油机进行改装, 用沼气代替柴油进行发电。随着村民开始大量用电, 600头猪每天产生的粪便根本就不够满足沼气发电。这时他开始向农民收购猪粪便, 发酵后剩下的沼渣沼液以同样的价格卖给附近的蔬菜种植大户, 而且用这个沼渣种的蔬菜, 不会生虫, 不会焦灰, 产量还高, 还不容易生病。

利用上述背景材料, 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各种生物学问题, 如: (1) 禽畜粪厌氧处理的沼气为什么比酒糟液、城市垃圾沼气更适合发电?为什么既环保又节能? (2) 沼气为什么可以代替柴油进行发电? (3) 沼渣沼液为什么也能卖出与粪便相同的价格? (4) 用这个沼渣种的蔬菜, 为什么不易生虫、不易焦灰?为什么产量还高? (5) 该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6) 该工程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等等。

通过这种学生提炼问题的形式开展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还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做到产品—原材料—产品的循环,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落实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学生家庭、当地社区等校外课程资源, 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 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态度与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充分有效的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既是完成《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有效保证,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生物学新教材资源;开放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 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让学生随时熟悉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有关仪器和生物材料,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实验园的日常管理中来, 以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适当的方法和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将信息技术引入生物实验室、实验园, 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模拟生物学实验和实践过程, 在生物学实验和实践中接触现代科技, 丰富生物实验室、实验园课程资源的内容, 等等。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几点策略。

一、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以发展。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的,这就像教师所设计的探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除了由教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2.过程性

探究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不可盲目地让学生模仿、照搬,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探究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开放的探究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二、改革试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验是生物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生物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试验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的获得,以及对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革试验,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实验的.改革趋势是增加实验数量,以探索性实验为主,重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习能力,而且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增加探究性实验,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长足发展,在实验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实验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如果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又是起终身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德。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一方面要求课堂教学应该适合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在实验中进一 步加强和提高科学素质。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复杂、最博深的科学。作为新世纪的带头学科,生命科学必将加快前进的步伐。为了跟上世界的这一大趋势,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奋起直追。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育工作者 应该挑起重担,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放在首位,为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的蒸蒸日上培养一批批的人才。

一、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了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分支学科都采用了巧妙设计实验,注重观察和分析,才有了新的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当时关于染色体、细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尔后的10多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研究,发现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此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从现代进化论的产生(从拉马克—→达尔文—→杜布赞斯基)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又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了解生命科学史,还可以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加深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基本的哲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过程

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暴露思维活动过程,这是以往教学中常常轻易带过的一个环节。生物学知识可以说就是一部生物史,不仅仅蕴含着生物知识,更蕴含着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既包含着前辈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无限艰辛,更闪烁着他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两个基本遗传规律的创立等。教师应该充分揭露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业务功底(知识基础、动手能力),教学中的任何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教師应该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恰当地、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展现教师思维的过程。所谓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变未知为知之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受控于生物学教师,同时也反作用于生物学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三个思维过程中的根本,是主体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思维直接反应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初步状,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引导科学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也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寻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他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也并不容易。那么,能否用其他材料做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进行科学探索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弄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假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 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方案的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主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用同中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4

实际工作中,很多生物学、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统计学的作用重视不足,突出表现在分析时盲目套用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轻描淡写,把统计学当作简单的修饰工具,甚至把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变成一个黑箱,那就有可能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garbage out),严重影响了统计学应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为此各高校生物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注重统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3,4,5],以期通过本课程教学,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今后这些学生将继续从事本专业研究及生产实践工作,生物或医药统计学课程将作为重要的工具课,对这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但这些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谈“数”色变,提高学生统计素养也因此难度增加。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统计素养提出一些思考。

一、增加主动性———树立数学应用意识,降低难度

课堂教学和调查问卷结果均显示多数生物医学类的学生对数学、概率论统计等相关课程兴趣不浓,很多学生是因为学分或学院要求等才选修本课程。尽管大于70%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学很重要,认为统计学有用的学生占比例也很高,但问及是否喜欢统计学课程时,则喜欢程度为“一般般”甚至“不喜欢”的比率达到58%,这种想学但不敢学矛盾的心理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数学相关课程似乎是陡峻的山,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对统计学课程的畏惧心理转变为抵触心理,兴趣几乎变为零。

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否则学生会停滞在山脚下。具体教学中讲明统计学课程注重应用且应用面广,可提高学生兴趣;点明统计学公式及运算简单,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介绍现在统计学发展特点,统计软件应用情况,改善学生的情绪;增加互动教学,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体验统计学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具体方法在以下各小节探讨。

二、定位准确———强调应用,降低难度

定位准确可使学生学习具有目的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意识,降低统计学类课程教学难度,本课程是生物医学类应用工具课程,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只会增加学习难度;实际应用中数据分析可避开公式推导,直接根据统计学的试验方案、条件及相应的理论公式分析。基于以上思考,可将其定位为培养学生在生物医学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统计学应用能力,减少公式推导及公式死记硬背过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课程定位后可根据调查问卷和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教材从中优选出适合学生专业的应用型教材;教学过程可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提出问题[6],板书主要公式,师生互动分析案例的应用条件,确定统计分析方法,并完成案例计算过程;学生也希望教师适当留一些作业,考核方式采用适当宽松的“一纸开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思路确定后,学生压力减轻,积极性极大提高,也期待着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统计素养。

三、实践出真知———实例互动与软件应用整合

既然将本课程作为应用课程对待,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关心案例教学和软件使用教学,高达87%的学生认为需要软件教学,这也表明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统计学素养及知识应用的渴望;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环节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往往理论教学花费很长时间,而采用案例或者软件使用教学,短时间学生即可领悟。

案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提出案例,如生物学专业则主要以生物学的实验分析为主,药学专业则以药物生产、实验或临床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主,因两学科交叉性强,许多教学案例可通用,因此也扩展了学生视野。根据实例教学,学生会结合专业学习课程,更易主动运用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软件教学可让学生抛开简单但繁重的计算过程,如方差分析计算量很大,整个教学过程冗长,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应用条件、计算过程,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并对进行结果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案例导向教学:提出案例→案例解析→统计方法→上机实验→结果报告→课堂练习→互动辨析常见疑问→教师总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操作充分调动同学们听课以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中运用统计学思维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注重软件实践而忽视了原理理解与掌握,学生也难以形成统计学思维甚至滥用统计学方法,因此,软件教学最好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引入。软件实践教学时间过长、过早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误认为软件能够解决一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统计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统计运用也陷入空谈。

四、适当增加难度———实施“一纸开卷”考核

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考核的实际目的是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扎实地掌握知识。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吃跳一下够得着的桃子”,即赞成考试难度适当高一些,包括“一纸开卷”和闭卷考试。课程若采用闭卷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统计学公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统计学软件发展迅速,应用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并不复杂,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记忆公式,闭卷考试偏难,对学生是一个负担;但若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能会不复习而直接上考场,稀里糊涂做题,学习效果较差。笔者根据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回馈,建议选择开卷和闭卷考核之间的形式:“一纸开卷”。

“一纸开卷”方法是让学生复习时把知识点总结到一张给定的纸张上,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这一张纸参加考试。这一考试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统计学知识,又避免了死记硬背上考场的情况。学生在总结知识过程中,如果不认真看书或笔记,不认真将关键知识点记录在纸上,若想在考场上能顺利完成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考核方法可以适度的“推一把”,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统计理论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只有15%学生感觉有较大压力,大多数学生感觉有些压力或压力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有益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统计学思维,表明上述教学过程基本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统计素养的目的。

五、更上一层楼———注重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应用

统计素养培养只限制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在其他过程学习中应用。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会得到许多实验数据,但因是常规实验,分析方法固定,学生被动分析实验数据,扩展运用机会极少。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统计素养的最佳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自主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试验方案、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应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统计学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需求较多,此机会恰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也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可以考虑相关试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具体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生物医药学试验并对所得数据分析,力求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7],学生在自行根据统计学知识设计实验时,理论指导实践过程增加,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统计素养也自然更易培养形成。

总之,统计学课程把数学语言引入生物医药学领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对生物医药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有重要作用。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系统优化应用类统计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例互动、讨论式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培养理工专业学生的统计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素平.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

[2]易东,刘岭等.关于“医学统计学”学习问题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2,(41).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

[4]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

[5]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6]段爱旭,贾涛等.医学统计学PBL教学法对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5

摘 要:对于生物教学而言,优化对话视角,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不同方面去进行生物教学。要通过加强学生实验、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途径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构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对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43-01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热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各科教师的重中之重。对于生物教学而言,优化对话视角,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不同方面去进行生物教学,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本文从实验、生活、自然三个方面研究如何优化对话视角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一、与实验对话,引导科学探究

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教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做好生物实验,让学生与实验展开深入对话,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师先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火柴、卫生香、试管、玻璃漏斗、烧杯、金鱼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出的器材自行进行实验设计。这些器材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难的是如何有效地组装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开始了实验操作。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先把金鱼藻放在盛满清水的烧杯中,再用漏斗反扣住金鱼藻,然后把盛满清水的试管反扣在漏斗上,随后把装置放在阳光下。不久之后,可以看到金鱼藻表面有气泡产生,并且不断上升至试管中。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左右时,学生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观察到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表明金鱼藻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因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与实验对话,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与生活对话,培养社会责任

有人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活实例去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更好地获取知识。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吸收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时,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态恶化的事例,比如自然资源的日益紧缺、随处可见的垃圾、珍贵动物被肆意捕杀等。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呼吁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珍惜水资源、不浪费纸张、随手关灯。另外,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向身边人发出保护环境的呼吁。

与生活对话,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将生物知识生动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将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与自然对话,建构生命观念

生物知识与自然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注重贴近自然,联系自然。要让学生在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生物历程的神奇,体会生命的伟大,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自己动手栽一棵树,仔细观察树的生长过程,并且做好记录。这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观察树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后来,教师收到了学生们的观察记录,有的很详细,有的很简单。其中,有份作业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学生不仅写下小树的生长过程,而且还附上小树各个时期的照片,隔着照片也可以看到小树的勃勃生机。

与自然对话,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贴近自然,引导学生体会生物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知自然的奥妙及生命的神奇。这样,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椭?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化对话视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实验、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途径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构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6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

据媒体报道,我国第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这个数字虽然较过去有了提高,但仍大大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任重道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让人欣慰的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已写入初中生物新课标,成为生物新课标的三大理念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三基”教学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生物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注意在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此,我在生物学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在生物学教学中,生物教师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开齐、开足新课标规定的所有实验和活动课。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动手探究实验,利用课堂、双休日或寒暑假,对生物活体、标本、模型和装片等进行系统有序的实验、观察,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的结论。

例如,在教“种子的结构”知识时,我不急于讲授课本知识。首先让学生按照从里到外的观察方法,有序地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浸软了的玉米和菜豆两种种子,并做好观察记录。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对照课本插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比较它们在结构组成上有哪些异同点?经过实验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二者结构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菜豆种子的胚有两片子叶,没有胚乳,玉米种子的胚只有一片子叶,有胚乳。最后让学生利用观察、讨论、比较获得的感性经验,进一步观察、分析、比较花生、豌豆、水稻等其他农作物的种子,着重比较不同植物种子胚中的子叶数目,进而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最重要的区别是子叶数目的不同。通过亲身动手实验,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长期以来,传统中学生物教材是按照生物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编写而成的。师生们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有序教学,适当结合标本、模型、视频课件等教具开展一些直观教学活动,或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旧教材编写框架制约下,初中生物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教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往往把教材当做“圣经”进行解读,生物课堂教学无法摆脱“满堂灌”和“注入式”,课堂上难以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和发现式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必须下大力气更新教学理念,顺应课改新潮流,转变教学方式,变“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带着问题观察或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其基本模式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观察或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实践应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感性知识,还获得了理性知识,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

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探究式教学程序,课前两周左右,布置学生做一个家庭小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大烧杯(水杯、适当大小的玻璃瓶均可),杯中装入4/5的河砂,加入适量的水,保持河砂湿润。在A杯中,每隔24小时依次沿杯壁播种2粒莱豆种子约2cm深。第8天后,在最后一次播入的种子发芽时,取出所有播下的种子进行观察,并按萌发顺序粘贴在白纸上。同时,在乙烧杯中,采用上述相同方法播种水稻种子进行实验。采用什么种子进行播种,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不做硬性规定,只是要求单号学生做A组双子叶植物种子实验,双号学生做B组单子叶植物种子实验。上课时,让学生将实验结果(种子发芽的过程标本)带到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课堂上先让学生分步观察、讨论莱豆种子的萌发过程,接着根据所做的种子萌发过程和实物标本分析探究各种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这节课师生轻松顺利地完成了“植物种子的萌发”的教学任务。

学生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生物学基本技能,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及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学习兴趣。

三、尊重生物科学事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世界是物质,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在生命活动现象中,到处充满了上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细胞由各种化学成分和化合物构成,细胞能分裂、分化。因此,生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都离不开物质,生命是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和运动的高级形式。如讲授“细胞”知识时,通过对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等生物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物质性。通过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化学元素的比较,让学生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消了学生对生命的神秘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学生通过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动植物类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了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学生对细胞的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DNA复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学习,了解了生命体内的微观变化过程。学生从生物的生长发育、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复杂过程及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破坏中,受到了深刻的生物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保护环境急迫性的生态道德教育。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彼此竞争、拮抗与协同,形成不同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系统与整体的辩证思想。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知识原理,牢固掌握了生物学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后,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灵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它也是知识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解释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生物学原理或现象,考察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等等,这些都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注重了这些途径和方法的有机配合、交替使用,不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我市种粮重点村,让学生对种粮大户、种菜专业户、果农和村干部进行访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大棚蔬菜种地基地。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等知识,讨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破坏,探讨了农村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粮食、人口与土地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认识到建立生态农业,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回校后,学生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在班级进行交流探讨。学生对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计划生育、资源浪费、破坏耕地、垃圾处理等问题及今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多,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总之,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途径和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而达到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必须长期重视和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葛珍和.活用教材,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2(07).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7

在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再加上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很久以前,我就在媒体上看到过一留美人士才上二年级的儿子,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完成了上万字的论文而感到惊诧。如今,我也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真正地悦纳,并且从中感受到乐趣和益处。例如,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后,有学生提出想详细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对我们人类的作用,这可是教参、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提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男同学兴奋地来告诉我,他不仅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还了解了更多的湿地知识。我当即大力地表扬了他的探究精神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技能的培养

1. 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个物质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则需要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解完植物、动物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想要了解、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例如《饮食与营养》一节,我们确定的信息任务为:维生素的作用除了书本指出的还有哪些?怎样合理搭配饮食?缺少维生素会得哪些病……问题明确以后,我引导学生明确:有关《饮食与营养》的音像资料(光盘、科普片)和图片、科普书籍、摄影作品、新闻报道等都是我们搜集的对象。

有了信息来源,便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图书室等,尤其应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工具来开展学习,并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提供的资料也更加全面、具体。于是学生都懂得了通过浏览生物网站或网页,将检索到有用的生物信息。在此基础上我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自己电脑的硬盘上创建生物信息文件夹,便于分类储存生物信息。

(2)对于检索到的可利用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生物网页、文章、试题、图片、课件等,点击“文件”里的“另存为”,将其保存在上述创建的相应文件夹里。

(3)对于不能另存的网页,可将有应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或图片复制到word文档中;或将其保存在“收藏夹”中,方便今后查阅。

2. 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进行判断,定期整理文件夹,对所下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归类,并按内容类别存档;删除无用的文件。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

例如,我让学生带着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不同看法,到专题学习网站去寻找资料。学生在上网学习时,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应有必要、及时的指导,如有学生认为科技的发展造成了污染,我就提示他们要针对自己认同的这一观点,引用网上的资料来证实它;或者通过查阅、了解,觉得自己以前的观点不对的,可以自我推翻,形成新的观点,等等。学生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摘记部分优秀的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我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在不断地查询中,学生又获得了新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筛选、整理,为自己最终形成的观点提供有力依据,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3. 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把你收集到的信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不是读出来、背出来。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整理出的有学习价值的生物信息,输入班级生物信息资源库中与全班同学共享。

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示范。例如《生物之间的生物关系》一课,学生搜索到的信息很多,而且有关食物网知识的描述大都不懂,学生通过网络找到的有关资料,往往对一个小问题的描述就有几千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这样引导学生:你能把读懂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于是学生就会找出自己懂得的关键词句来介绍,我再以精练的描述来给学生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慢慢地学会了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其概括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8

一、开展校本课程学习,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根据现有的条件、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 从而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我们学校生物组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的校本课程《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再认》、《高三生物解题方法指导》, 也是我们市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特别注重要求学生收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 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要求他们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或动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我们在高二年级讲授《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再认》校本课程时, 将每个班学生分为四个活动小组, 以小组为学习和评价单位。首先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在校园内逐一指认学校近五十种植物, 并要求每位学生能熟练地指认这些植物。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各选四分之一种类的校园植物, 在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利用自己手中的书、学校的图书馆、学校网络教室、数字化探究教室查找本组所选植物的图片、学名、英文名、科名、生活习性和繁殖方法, 并要求他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在小组交流时展示、评比, 评出班级最好的参加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讲授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同时学生还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研究态度与科学道德观念。

再如:我们在高一年级教授完《食物营养和人体健康》校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对我们的住校生或走读生的家庭进行一日三餐的食谱调查, 利用所学的营养知识分析食谱, 指出食谱中的不足并给以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合理利用信息, 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 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我们在讲授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模块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节后, 针对本地的环境资源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一组学生是对城市日常生活的环境观察、思考, 找出城市生活中哪些要素对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一组学生是对我市运河河道水质情况的考察、分析, 提出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等环境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一组是对我市生态园和野生动物园的物种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围绕选定的研究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合作、走访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获得各种信息, 整理信息, 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后分析、研究、加工和创造知识信息, 然后各组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在全班进行分组交流。很多学生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者参加学生环保论文评比获奖, 有的解决方案还受到环保局的特别关注甚至得以采纳。通过这些环境主题的研究, 我们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于学习,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主动性得到发挥, 创造性得到激发, 特别是最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有成就、信心、喜悦, 还有为日后更好的发展而必备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剖析教材信息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生物学教材, 是经过专家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信息资源, 在体系结构上更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详实, 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使用。因此, 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里面有精练的文字信息, 有丰富的图片信息, 有直观的图表信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捕捉这些信息所揭示的内容,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细胞”, 也是用以表述生物学信息的“功能的单位”。带领学生阅读生物学概念、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 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法。例如: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模块中酶的概念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剖析, 我们知道本概念中包括以下信息:酶的来源、作用和化学本质。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以及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是酶概念的外延。绝大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所以温度和PH值的变化对酶的催化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甚至使酶失去活性。通过这样的概念剖析和外延拓宽, 使学生对酶概念更清楚, 调动学生对信息的主动积极地处理, 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 从而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四、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特有的观念、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 且容量大、内容充实, 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 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 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 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 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在生物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是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选修1模块《生物技术实践》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时, 考虑到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酶已走出实验室, 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我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中利用网络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我将课题改为“通过网络调查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布置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收集相关酶与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资料。由学生按兴趣和意愿自己小组确定调查的子课题。学生小组根据各自选定的调查子课题, 确定调查方案、计划、步骤并实施。各组将收集到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幻灯片、小课件及其他展示形式, 在课堂交流, 各组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和答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网络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比如:通过哪些网站可以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快速收集所需的资料?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分类等等。这样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 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有效途径。

浅谈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9

一积极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 加强直观教学, 发展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它不需要过多的推导、演算, 也没有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 而需要更多的观察、实验、论证和表述, 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应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和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

2.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要使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例如, 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时, 教师可提供很多日常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照片, 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 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 如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等,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概念, 更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而积极主动学习。

3. 引入前沿知识, 突出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兴趣

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 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 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资料, 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结合学生身边接触到的环境问题, 如水体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理解概念或规律, 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 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 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 应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 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 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供学生操作, 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学会进行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 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较好地运用文字表述与评价设计和结果,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四注重科学发展史的学习

生物学的发展史生动有趣, 通过经典实验, 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都是在逆境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 来说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 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做科研, 几十年如一日, 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 为我国13亿人口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 用23年的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教师可以用这些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 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科学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史的学习, 学生理解了任何科学成果都是一代代的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科学探索, 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而取得的, 科学家们不懈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感染着学生, 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利用生物史进行探究教学, 学生通过知识的再形成过程, 对得出的知识结论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在重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中, 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能获得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物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所以新课改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本文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学习科学发展史等方面来探讨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10

1. 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 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 (1)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 (2) 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 (4) 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5) 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6) 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7)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 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 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 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 拓展新的实验课题, 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 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 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 “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 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 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 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 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 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 态度敷衍。

(3) 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 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 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 授课内容多年不变, 不能与时俱进。另外, 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 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 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 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 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 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 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 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 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 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 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 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 为学生做出表率。

(2) 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 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 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 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2) 改变实验材料; (3) 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 (4) 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 (5) 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 (6) 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摘要:生物学是站在科技最前沿的学科之一, 而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授课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拓展性实验将传统的生物课堂讲解式授课, 与探究性教学、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 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 2012 (11) .

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篇11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87-01

我國的幼儿师范教育并不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师生一般认为学生的文化课程和艺术修养更加重要,而忽略了生物素养的重要性。幼儿师范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就是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虽然重要,但是生物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于动植物的认识和了解是引导幼儿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最好的方法,因此,幼儿师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才能让学生将来更好的教导幼儿认识世界、珍惜生命。

一、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生物知识

对于幼儿师范生物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方式,幼儿师范生物教学与一般普通高中的生物学习不同,不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推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也不是很高,学生在学习中对课程真正感兴趣,对于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和其他的文化课程或是艺术课程一样,对以后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教学有着同样的作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对绿化的特殊要求和绿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最后,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应该对生物课程的教学引起重视。一些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程学校不应该减免,而是让学生在试验中体会生物课程的内容,从心底里重视这门课程。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明白了其在今后教学中的应用,才会努力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研究生物知识在今后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生物素养。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例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收集一些生物学家的优秀案例或是比较有趣的案例,在讲课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科学的不易,对待生物课程的态度更加认真,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加有兴趣。认识到生物学习的科学性,学生才能在今后遇到的与生物有关的问题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也能会用科学知识向幼儿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模式是指教学中教师以布置任务的形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自行去收集资料和创造方法,从而从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和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还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前进行课程准备。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准备,首先教师要设计合适的任务,任务既不能要求太高,让学生难以完成,也不能过于简单,会让学生没有挑战性。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选一名小组长全权调配组内成员,安排任务的完成。最后教师应该将任务中所需要的部分材料和设备向学生提供,例如显微镜等科学设备,学生是不能自己准备的。

(二)课中的观察和引导。在学生任务进行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在旁边进行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也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所在,方便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尽量不发表看法,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给予一些引导,例如有些小组的实践可能会进入一个思维误区,如果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提点,学生的任务就会完不成,一来学生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同时也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对生物学习兴趣减退。

(三)课后及时反思。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来对小组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总结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和哪些不足之处。然后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学生自己的总结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不能是一言带过,而应该是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改正和成长。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更认真的学习。

四、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生物学习是一门实践型比较强的课程,学生单单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知识是比较有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经常开展课内进行实验以外,课外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内的实验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过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奇。课外的实践过程则能让学生认识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等,让学生在现实中观察生物的性状,从而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学生还可能会发现许多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另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去参加专业的讲座,把生物课程与当前社会链接起来,让学生了解现阶段生物发展的最尖端技术。例如带领学生参加转基因工程的讲座等,学生可以更科学更系统的了解到转基因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新闻媒体一知半解的了解。对这些知识的系统了解会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中流传的方面做出比较,从而更加明白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对待生物课程的态度更加科学严谨。

五、总结

生物课程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幼儿师范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幼儿师范生的生物素养直接影响着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幼儿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幼儿师范学校要加强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对生物教学进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甜甜.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3(12).

[2]陆晓文.探究实验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12,47(3).

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 篇12

一、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第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精心设计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 加强STS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 才能活学活用, 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品质。

第二, 恰当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如血液循环途径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以动画的形式分步、真实地展示出来。如演示体循环途径, 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 可见氧气从毛细血管的血液向外扩散, 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血液颜色变为暗红。然后同一画面下方出现肺循环途径, 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 同样可以看到血液由暗红变为鲜红的过程。最后, 演示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 即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复循环, 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跳动, 使它们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形象化与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接收难于理解的知识。

第三, 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克隆羊多利、转基因产品“生物圈二号计划”等等,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相统一。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 形成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辨认生物的种类, 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 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变异的规律等都需要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科学, 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 在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应做到:1.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 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如观察植物的根尖, 把观察成熟区的根毛作为重点, 纠正学生把细小的根认为是根毛的误解。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实验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时, 桃花已经开过, 必须在桃花开的时候准备浸渍标本, 或者选用金丝桃、油菜花等代替。3.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把树枝插在红墨水里, 一段时间后取出, 切段让学生先观察横切面, 辨认木质部, 再观察木质部的纵切面,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木质部的构造思考, 使学生明白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 进一步了解植物导管的输导作用。4.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也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生物科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以史为鉴, 使学生从科学史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如通过介绍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 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 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又如, 介绍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 花了20年的时间, 才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科学理论。同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 让学生明白现有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选取适当的史料,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的, 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通力协作, 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笔者所属学校位于农村, 丰富的生物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因此, 开展更多的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 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生物调查活动。比如, 选择生物资源丰富的池塘、河流等地方,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 记录不同动植物的名称、数量、生活环境的特点等。这样可使学生通过各种调查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上一篇: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改下一篇: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