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2024-10-13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通用11篇)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1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后宅中心小学 曹翮

当科学教师拿到这本教材时,一定很激动,因为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科学》和过去的《自然》相比,从内容、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迷惘,认为难以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呢?

一、科学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给予者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使许多教师固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得有一桶水”的传统形象。其实,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仅是闻道在先,绝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教师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在科学教学过程 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一起寻找答案,这必然使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走到学生中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二、科学教师需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对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将其引入现实的课堂中。

《科学》这门课有的章节内容较少,有的内容较多,而且有的内容不适合本地区的学生学习。为此,有的教师不知如何去进行课堂教学。我引用《科学》教材主编路培琦老师一段精辟的论述来解决科学老师们的困惑。“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标准》也提出了这样一条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科学老师应该不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特点,有选择地利用教材。同时还要重视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即会“编”书。身边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和花草树木等各种生物,还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如农技站、养鸭场、植物园、电影院等)。开发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

三、科学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指导学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科学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而应成为发现资源的向导,寻找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知。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围绕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渐渐丧失。在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出岔子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不能照搬原来的知识传授的方法,必须彩新的方法了。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学生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与每个成人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探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样都经历了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学生会变得心灵手巧,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2

_、新课程改革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水平的提高, 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从卜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已经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 基础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里视。新课改意味着无论是教学的理念还是圾终的教学目标都发生着改变, 它的内涵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充分展现素质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与深化, 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让每个老师都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断调整自己, 适应课程的要求, 保证自己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应发生哪些转变

(-) 小学科学课教师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提供者

想要实施一门课程, 让这门课程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课程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授课的前提,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必须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加工, 才能和科学课的要求相联系, 最后被好好利用, 因此科学课资源的开发和提供者的角色.就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老师对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来说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社会经验上都不够成熟, 因此需y老师肩负起课程资源幵发和应用方面的重任.在具体开发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科学课的教学大纲入手, 找到能够培养学牛素质教育的课程资源, 把这些教学资源和鉍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达到对课程资源的幵发和1用。除此之外, 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一络上的教学资源来对学生授课,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二) 小学科学课教师应是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倡导者

小学科学课是从自然课转变而来, 相比于从前的自然课, 更加突出了科学课的地位, 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于小学科学课的重视.在这样的条件下, 老师更是应该作为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倡导者。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更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视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 科学课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门学科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的特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的一个最M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主动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 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们相关知识, 同时也是将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的课程理念传播出去。

(三) 小学科学课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传统的&然课中, 教学手段通常是老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来传授给学生, 学生按照老师讲的要求来学习, 学习得比较被动。而小学科学课则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们从身边发生的自然事物入手, 主动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中来,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己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而是有计划地让老师去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课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索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来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老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生学习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科学的内涵。

结论:随着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师的角色也进行转变, 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并能将这样的科学素养身体力行传授给学生。在本文中我们仅仅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角色转变, 这些角色不是单独的个体, 而是要求老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认真掌握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领会教学任务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尽快实现角色上的转变。

摘要:教育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促进了新课程的改革。而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 也影响着传统模式下小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来说, 为了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就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都进行着角色上的改变, 这对小学科学课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基于此,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背景作为着手点, 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 小学科学课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以及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9) :71-72.

[2]程俊俏.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述评[J].浙江教育科学, 2007, (05) :17-19.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 篇3

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以上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科学教师充当的角色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从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做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

1.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很多的实验,当然也就需要许多的材料。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上课之前提供给学习所需的基本材料。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发声的多种材料,小鼓、小锣、皮筋、钢尺、瓶子、泡沫塑料小球、豆子等等。

2.保障探究时间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学生进行实验时,若得到时间上充足的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先从猜测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来入手,接着观察沉浮的方法,再出示一组材料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验证,并猜测物体沉浮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分别从大到小、从轻到重排列这组材料,发现沉浮与轻重大小似乎无关,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究竟物体在水中的沉或浮与什么有关系?这时,我们出示两组大小相同但轻重不同的材料与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先排列猜测,再动手验证,这时,学生又会发现沉浮与轻重、大小有关。最后,引导学生经过集体研讨,来明白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奥秘。

二、做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

时调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动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搜集解释证据,最终形成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位引路人,不断地给学生指示,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开展探究为止。

1.提出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

考。如:学习“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师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中,有的物体浮在水上,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稍后提出: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吗?

2.猜想与实践

当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群体中交流讨论,

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学生探究出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改假设,重新实验。

3.交流与延伸

通常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即认为探究活动结束,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做学生学习科学的伙伴

学生在展開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不能“袖手旁观”,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活动,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力求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4

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乡镇一级基层组织来说,这既是转变职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小村镇是一个撤乡并镇后组建的新建制镇,机构臃肿,人员富余,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催粮要

款、刮宫引产”向“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此,镇党委、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突出抓了“两个强化”、“三个创新”。

好范文版权所有

坚持“两个强化”,打牢转变职能理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镇农村改革和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和的比率快速增长,成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镇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全面分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有发展亮点日益增多,整体工作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更有发展后劲不足,难点问题不断显现,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干部服务意识不浓等因素。现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都与乡镇职能“错位”、“缺位”有着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用正确的政绩观武装干部,尽快实现乡镇职能的转变。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把全镇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使镇村干部充分认识转变职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只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采用电化教育等形式大力宣传那些埋头苦干、乐于奉献、政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在组织干部观看郑培民、郭秀明等先进人物事迹录相的同时,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生动实际的启迪教育。镇党校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培训镇村干部的重要内容,集中进行学习教育。三是镇村两级党组织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认真进行对照检查,不断提高镇村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加快转变职能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好范文版权所有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5

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初探

摘要:结合环境科学学科专业结构及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了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尝试提出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方式,以期为深化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作 者: 作者单位: 期 刊:安徽农学通报   Journal: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10, 16(8) 分类号:X-4 关键词:环境科学    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6

【关键词】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转变;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转变”与“优化”的实质是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并且明确改革的基本步骤和方向。众所周知,改革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词和高频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只有改革,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才能将道路越走越宽。语文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践行课改理念,真正实现“转变”与“优化”教学,才能最终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因此,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与“优化”教学具有全局性和引领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转变”与“优化”教学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诉求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加快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转变和优化则能够进一步挖掘语文育人的优越性和高效性。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转变和优化教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

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急需进行由内而外的改革,而在课改背景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和“优化”就成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语文学科的本质来看,实现“转变”与“优化”教学不仅是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刻转变。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现“转变”与“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从教学理念层面进行转变与优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实现转变与优化教学首先就是要破除教师头脑中的观念束缚,打破固化的意识框架,建立起符合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培训和教育,组织讨论会、学术会等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精髓。鉴于教师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性,年轻教师往往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方法,而老教师则一时难以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学校尤其加强对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除了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学者本身则要加强自我学习,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上真正认可和接受语文教学“转变”的事实,进而积极促成语文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课“说真话,抒真情”时,按照传统教学观念,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便草草结束课程,缺乏持续深入挖掘课程内涵的意识。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有效的转变,将“说真话,抒真情”打造成一次动情的课堂演讲,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动情故事,通过即时演讲训练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最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反映了革新理念对全局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从教学模式层面进行转变与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片面地凸显教师的重要性,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步,长此以往,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使得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兴趣。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转变”与“优化”教学则将重新定义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回归引导者的身份。为此,教师应由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充分发动学生”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者努力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和讨论,营造人人参与的教学场景。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漫游语文世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不知从何教起,甚至直接忽视该课程。然而,这类综合性学习专题对学生的帮助尤其显著,有利于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发动学生参与讨论,畅谈自己学习语文的感受,既可以谈好的方面,也可以谈不好的方面,畅所欲言,还能无形中帮助教学者进一步规范自身教学。

(三)从知识构成层面进行转变和优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转变和优化教学需要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要有选择地向学生输出知识,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进取,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为此,教师自身首先要优化知识结构,积极拓展学习范围,对各学科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首著名诗歌时,学生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花木兰一定要替父从军呢?当时的朝廷为什么不能体恤老百姓呢?”这便涉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此时,教师应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这首诗歌。教师只有在平时的自我学习中多方涉猎,进而丰富知识结构,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四)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转变和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转变和优化教学更要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力求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应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

三、结语

由上文可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的转变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是破除旧的教学体制束缚的必然之举,有利于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则是围绕其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坚决的改革,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都要实现质的变化。因此,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和优化,其本质就是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与新课改核心内容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小议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7

阜蒙县十家子学校 蔡冰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教学反思!语文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是当今教改时代的新需求,也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素养的必要之举!

长期的教学工作,使我发现有很多教师很少写教学反思。究其原因:有的是疏懒,得过且过;有的是认为没有必要;有的是认为有写的必要,但又苦于无从下笔等,不一而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上完了课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束。

实际上,严格说来,写完、写好教学反思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结。也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不断改变成长,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教育好学生!也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让自己形成魅力的教学风格!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作准确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一样,用教学反思为我们的语文课治病,让语文课改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形式,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坦诚沟通、广泛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团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互为补充,不断进步。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更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来推动。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要善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创新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已有的知识和书本中的条条框框,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单单是现有的结果,要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成功的学习思维,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并且不断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当看到,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导”与“主体”界线不清,到底以谁为主?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主宰”着课堂教学而不是“主导”着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合作伙伴。要由传统的“讲授型”、“一言堂式”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主导在于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对教学情景、教学活动的创造。既是学生无的放矢时的指引者,又是与学生一道探究真知的真诚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得到最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五)活用教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只有从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首先,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单单在于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利用教材去教学生,要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建构起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构建学习活动,把僵死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开创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的载体——教材已越来越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了。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把书本当做圣经来解读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为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教育教学基地、观看教育影片和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来开发、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空间,这其中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又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 篇9

一、增加探索性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探索性试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教材,阅读资料,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为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笔者是分五个阶段引导学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知各种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作用。本阶段采取游戏、小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有一定作用。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完成有关实验,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家里利用废铝线、食醋、雪碧塑料瓶、塑料管、茶杯来制取一瓶氢气,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再动手做一做。这一阶段对学生们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例如,在演示铁钉生锈的实验结束后,分别给学生一些铁钉做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一阶段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观察能力有独到的作用。第四阶段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些结论。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制造蜡烛的石蜡具有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共同性质。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最后一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方面的一些规律。例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种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示,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媒体技术,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更加有趣,使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能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一)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教师单独表演实验,它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也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由于反应现象细微,多数学生看不清,教师只能拿着反应容器穿梭在学生中间。装置复杂的实验只能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秩序。如果利用投影演示,上述缺点就能克服。例如,铁跟稀盐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按传统的做法,由于反应速度慢,学生很难看到气泡的产生,在演示时笔者利用了投影仪把实验做了如下改动:增加了金属锌和铜,同时把每种金属制成了其元素符号的形状,把金属放在表面器皿中,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清楚、形象的看到实验现象了。通过实验学生既复习了元素符号的知识,又理解了金属铁为什么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整个过程非常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增加了其求知欲,优化了演示效果。

(二)媒体技术在学生实验中的运用

学生实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组织好学生实验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值得钻研的课题。实验前和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讲解一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笔者先把制取氧气的课件投到屏幕上,同学们看到了氧气制取装置分步组装及正确收集氧气的过程,同时把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撤酒精灯后撤导气管的错误操作出现的后果演示了一次。通过媒体的运用,学生们能够规范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同学们加强了对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三、变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随堂实验又称为边讲边实验,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思考,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常处于存疑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以便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引入新课后,进行“设疑引导,逐一操作”(每桌上发下实验用品)。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己动手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1.铁片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和生活中的铁制品差异很大?

2.实验中的铁片为什么折成A的形状?

3.铁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题,获得了更多的基本操作机会,培养了更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现实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完“水”一节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外调查本地水的污染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质的监测,治理水质污染采取了何种措施……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转变 篇10

政府职能及其调整与转变既是政府管理领域的老问题,又是政府管理的新问题。关键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现实状况来不断调整政府职能的重点,并且提供条件使得政府能够切实履行这些职能。这里提出‚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基于这两点考虑的:一是职能转变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到位,需要进一步转变和调整;--是新形势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的指导思想

从历史发展来看,政府职能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应坚持不断转变和动态调整的原则。相应地,转变政府职能的指导思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发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指导政府职能转变和调整的思想也会有所不同。从20世纪80~90年代到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从以经济发展观为指导、为经济增长服务转向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可以说,2002年之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手段。大概从2003年起,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多种问题摆到面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发展模式从以增长为中心转向以民生为中心,政府职能必须实现转变。此后,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出台后,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的行政改革全面进行,政府管理及其职能履行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为政府职能转变确立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精髓贯穿于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至少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原则。政府不能削弱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这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换句话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是以经济职能的正确、有效履行为基础和前提的。首先,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根据这一判断,还要求政府不能放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次,从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来看,也要继续谋发展。再次,从我国的人均GDP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世界银行认为:‚人均GNI为3255美元是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分界线。‛2006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000多美元,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一经济发展的态势要求政府采取科学的政策,正确履行其经济领域的职能,包括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破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职能的继续转变要以人为本,对民众的需求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和回应性。这就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在谋求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与此相联系,要坚持民主参与的重要原则,转变职能的重大决策和改革举措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要把群众需要和呼声化作推进政府改革最深厚的动力。

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的原则。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全面履行职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对行政系统内部而言,要处理好职能转变与整个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关系;从外部来说,政府职能转变要坚持与经济、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统筹兼顾,始终做到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适应,进一步理顺行政与政治的关系,力求有效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力保障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转变政府职能是个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讨和实践之中。客观地说,对比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职能已有突破性转变,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政府仍然管了一些实际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在一些重要领域弱化了市场配臵资源的功能,有的地方政府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和扭曲性政策实现GDP的高增长。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现象还比较普遍。

1.继续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暴露或加剧,诸如社会分配不公、医疗问题突出、治安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发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势必影响稳定和发展大局。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民生问题,深人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强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能。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建设,还要求政府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全国的合理、公平、科学的配臵问题,使普通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控制和预防疾病医疗救治体系,有效防止传染病流行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履行好在分配领域的职能。不容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很快改变了我国长期的贫穷局面,全国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富裕起来。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都拉大了,难免导致一系列社会不和谐问题。为此,政府要针对市场调节初次分配的缺陷,对不同收入的群体进行再分配调节,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人,依法取缔非法收入,严肃查处、重拳打击权钱交易,加快缩小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缓解由此导致的社会矛盾。

严格履行安全生产职能。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仅仅依靠市场是无法自发解决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立安全生产指标考核体系,‚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可见,政府履行安全生产职能的任务还得加重。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承担起监管职责,严格执行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的力度。依法履行资源环境保护的职能。资源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资源环境保护臵于越来越突出的战略性地位。而环境保护又具有外部性,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来解决。为此,必须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加强对环境违法的监管与惩处,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

2.继续把政府的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履行到位

应该明确,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并不是削弱政府在经济领域和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这次从美国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之惨重,足以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政府对金融市场的适度干预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多达12家金融机构倒闭,欧洲多家银行面临破产危机或被迫接受国有化之后,美欧的金融监管当局发现,市场根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过分强调、相信市场的自由调节作用,只会带来金融灾难。‛。因此,在经济领域里,必须是‚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尤其是我国要继续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提升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家实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更需要政府在经济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趋利性,不具备完全宏观调控的功能,这就需要政府来克服和纠正‚市场失灵‛、‚市场缺陷‛等现象。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譬如,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土地调控,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另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府与企业的投资范围,把有限的资金严格依法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加快自主创新、垄断行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等等,也都需要政府科学运用经济调控手段,切实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使其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要具备的基础条件

要保障政府切实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能,真正把职能重点转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领域,还要具备有一系列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如下方面。

1.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任务来看,单纯强调政府某一方面的职能容易产生误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政府全面履行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仅靠政府的某种单一职能是无法胜任的。

而且,我们主张强化政府在某一领域的职能,并不等于弱化其他领域的职能履行。比如,我们主张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实际上,‚服务型政府‛并不等同于‚只要服务不要其他‛,而且服务与管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职能继续转变,就要做到该提供服务的领域就要提供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该加强管制的地方就要加强监管,如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该实行控制的就要坚决控制,如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仅仅强调服务型政府,会掩盖政府和社会领域的一些矛盾,忽视一些重要职能的履行。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是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不但是为了解决政府缺位的问题,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的职能,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同时还是为了解决政府越位的问题,要求政府从已涉足的领域退出,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个方面都易使政府职能转变偏离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注重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加集中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加大对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支出较低等。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提高,医疗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卫生事业规模空前扩大,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对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的投入,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显示,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认可的5%的最低标准。而另一方面,卫生支出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大部分花费在城镇医疗保险计划和补贴城市医院,而贫困省份和农村地区的政府卫生投入却远远不够。

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要考虑用更多的财力加大对社会发展的公共投入,以更好地解决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社会公共性的支出不尽如人意。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地发展,必须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全体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问题。考虑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等与不同地区的财政差异密切相关,政府要在公平原则和统一标准之下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坚持依法行政和责任行政。政府职能的继续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切实履行上。政府应该履行的每一项职能最终都是由具体人员来执行,对于哪项职能未切实履行、存在缺陷,也是由具体人员来监督的。因此,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依法行政和责任行政就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是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风暴式执法方式,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行政监督制度,规范政府的立法行为、决策行为、执法行为,确保政府管理的规范有序。坚持责任行政,就是要通过健全与落实政府责任制度、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推行行政目标责任制来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值得一提的是,自2003年‚非典‛危机中罢免高官以来,‚问责‛一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后,问责制在各种领域的事故中不断实践着,继续表现着问责的制度效益。不仅中央政府层面对一些重大责任事故进行处理和对责任人进行追究,而且地方政府层面不断采取官员问责的新举措。

浅谈教师培育的观念转变 篇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学重教轻学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实际教学方法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的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新课改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中虽然增加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注,但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基本还是遵循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这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际教学无法有效结合,这对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造成了阻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6)在总结各国教育改革经验时就曾提出警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因此我国教师教育的改进势在必行。

一、研究的出发点: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师教育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既具有个体性也存在普遍性。国外教学观念研究最初多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寻找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观念。KPmber(1997)对其中13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报告作了对比、分析和整理,将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的教学观念归纳为5种,即:传递信息、传递知识结构、师生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国内学者高凌飚基于450位中学物理教师和126位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五种教学观念:传授型、应试型、态度型、能力型和育人型,而前面两种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关研究也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直接影响到其对教学过程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影响到其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指的是转移或改变教师原先对教学的看法、思想和思维结果。国内著名教育家杨启亮就指出:“观念问题,从来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Moyles(2002)将“教师教育”整体定义为“为从事教师专业实践的人所做的准备的全过程”,并强调其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只要我们阶段性地对教师施加影响就会发生预期的变化),而是能动的,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教师应当被看作是具有较强主体性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信念和经验来构建自己的教学观念。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教育除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些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十所大学合作的为期三年的教师教育效果评估项目(简称“Salish I”),其最主要的研究结论是教师通过教师教育课程能够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

教师教育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职前的师范生教育和在职的教师专业发展,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相关研究表明,具有连续性的教师教育不仅能帮助教师发展良好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能促进其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其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的目标,高等院校里的教育研究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积极地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观念转变理论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的重要理论。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理论 为了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观念转变,必须先了解其转变的机制,这可以从观念转变的心理学解释中得到启发。在20世纪70年代之

后涌现出的相关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Posner等人提出的著名的观念转变理论,其对观念转变的条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系统化的解释。他们认为,个体的原有观念要发生改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观念失去了作用或存在不足,个体才可能调整或转变原观念。个体面对原来的观念所无法解泱的事窦(反例),能引发认知冲突,这可以有效地导致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懂得新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新观念的各要素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

(3)新观念的合理性。个体需要看到新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观念、信念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这种一致包括:与自己的认识论信念的一致;与自己其他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等。个体看到了新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观念是真实可信的。

(4)新观念的有效性。个体应看到新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鳃决其他途径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有效性意味着个体把它看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人对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统称为“观念状态”,而且提出,不仅是新观念的状态,原有观念的状态也会对观念转变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旧观念状态降低而新观念状态上升时,观念的转变就会发生。Posner等人之后对观念转变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们认为个体对新观念的接受还会受其他相关观念及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了“观念生态”的概念,用它来表征影响观念转变的个体的背景因素。观念状态和观念生态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对观念的转变机制进行了有效概括。

美国诸多教师教育者基于观念转变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进行研究,揭示了其观念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10|。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不是简单的接受与否的问题,而涉及到对具体教学观念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多层次认识,这样的认识最终外显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所组成的观念生态是教学观念转变的现实情境。

三、教学观念转变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考察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找到现有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华南地区68名在职理科教师和两所师范高校109名理科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及评价观四个维度调查学生的教学观念状态,每个维度里都包含了对相关教学观念从可理解性到有效性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问题,即其观念状态。此外,问卷还考查了教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即其观念生态。问卷中的量表部分改编自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中心(NCRTE)编制的教师观念调查量表(TELT,1995)。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七级计分,要求被试对问卷列举的与教学有关的各类陈述,依据认同度做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单选回答。依次赋予分值从1分到7分。所有条目按照统一的标准呈现,每个观念内容的细目形如:

请在最符合您同意程度的数字上划“、/”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有效177份,回收率为91%。在有效的177份问卷中,性别抽样分布为男占43.8%,女占56.2%。最终的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研究发现通过百分比,平均值和标准差体现。测试工具的信度经过内部一致性分析,得到克伦巴赫a系数为0.829,较为理想。

问卷中的访谈部分主要结合量表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通过口头访谈与录音整理,针对量表数据中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条目进行深入研究。

(二)教学观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了解到教师现有的教学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观念的理解

调查中93%的在职教师和100%的师范生都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因此他们对课程改革中的新教学理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解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地已深入到操作层面。例如,现在的理科教师不但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也熟知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相较于课改之前的知之甚少,其理解性的提高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及师范院校通过教育理论和方法课程对师范生教学观念的培养。可理解性的提升为教学观念进一步向合理性的转变打下了认知基础。

2.对新教学观念合理性的看法

研究发现(参见表1):在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基础上,教师普遍认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下的知识观(M=5.81, SD=0.621),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M=6.33, SD=0.687),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的师生观(M=6.06.SD=0.730)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观(M=5.20, SD=0.684)。也就是说,教师在这四个维度上财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观念的认同度已经具有较高水平,不只停留于理解的层面。这反映出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厘清了部分人认为教师不支持甚至主观上消极对待新课程改革的误解。

进一步对比不同维度的教学观念,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同度很高,这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受访教师也比较赞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顾及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意愿。而对于新的评价方式,其认同度相对偏低,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基于纸笔的单元测试及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手段。他们对过程性评价有所了解,但掌握度不够,感觉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标准上也比较难统一。实践层面的困难对其合理性的认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认同新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意愿不高(M=4.11,SD=0.661),这反映了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教师教育者通常注重教育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对新教学观念有效性的认识

研究显示(参见表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有效性缺乏认同(M=2.96,SD=.832)。访谈中教师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低效的”。在他们看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即使在教学设计上有所期待,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上也很难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对新观念有效性的评估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因此,传统考试的评价标准无疑加重了教师此方面的担忧,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此外,数据还娃示在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对它们的认同还未完全从合理性发展到有效性层次。所以,如何提高教师对新教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认同成为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观念转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参见表3):影响教师教学观念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内部因素中得分较高的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特征(M=5.71、SD=0.691)、教学理论水平(M=5.88,SD=O.615)和原有教学经验(M=6.30, SD=0.772)等,外部闪素中得分较高的主要包含新课程要求(M=5.35.SD=0.762)、教学条件(M=6.11,SD=0.885)、学生水平(M=5.86,SD=0.765)和教学评价制度(M=6.21,SD=0.664)等。比较数据可以看出,在内部因素中,教师更多地

感受到原有教学经验对自己观念发展的影响,而在外部因素中,教学评价制度对其影响最大。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虽然普遍学习了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疏于应用。反思其原因,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学生水平、经济负担及考试压力等。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外界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他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仍更多地基于以前中学生阶段被教育的体验,原有教学经验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反映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内部因素的强烈制约。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的观念状态从合理性到有效性的发展不均衡,拥护和实践新课改两者之间仍存在着差距。

总结调查中的发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未能使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为新课程所提倡的新教学观念,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乏认同感,并倾向于将影响因素归结于外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课程改革中陷入矛盾的处境,教师一方面理解并支持新课程,但在另一方面,自身的观念转变有限,实际操作能力仍然薄弱,以致在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时,他们的实际教学会趋于保守,回归到课改之初的游离状态。

四、相关研究的启示:探寻改进途径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所反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为我国的教师教育的改进带来如下启示:

(一)首先应厘清教师的观念状态和观念生态

要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就应当从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出发,弄清其大脑中已有的观念组成及观念状态,将其作为观念转变的出发点。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其旧观念进行否定,而不考虑其牢固性和复杂性。

虽然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多数时候是内隐的、自发的,但教师教育者也可以促成转变的发生,比如西方教师教育界推崇的“情景化教学”,就是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受训教师,特别是师范生置于一线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研讨等方式,呈现原有教学观念的不足,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激发其对原有教学观念的不满,不满的心理状态正是促进其转变的契机(Loucks-Horsley,elal

为了更女『地向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观念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观念状态的发展顺序,首先通过对新的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加强其可理解性,为观念发展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其次借助学习理论的解释等辅助手段,增加其对新教学观念的认同感,提升观念的合理性,最后是通过教师的具体实践或者学习案例的呈现,让教师亲身体验到新观念的效果,使新观念的有效性得到教师的真正认可。

我们还应当关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观念生态的角度对观念转变的情境进行把握。除了分清不同因素对观念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还可以对影响程度进行比较,抓住个体观念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观念的发展。

(二)注重职前教育阶段的观念转变

由于高校师范生的诸多教学观念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很容易受到原有教学经验的影响,所以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高校应当更积极地将本科生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完整的理科新教师培养模式。不但要赋予其全面的学科知识,更要加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理念的教育。可以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典型案例的参与式研修,让师范生体验新课程中强调的先进教学方式,如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教育应关注师范生思维层次的变化,相应的培训课程中应用分层次教学。

(三)为在职教师的观念发展提供支持平台

由于在职教师的教学观念趋于稳定,转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应注意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使一线教师能从地方教研室和师范院校获得双重的专业支持。美国教师发展学校普遍采用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Teaching)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能够搭建教师可持续

发展的平台。而对于实际教学中常见问题,不能仅仅从教学客观行为上进行改进,而需进一步挖掘教学观念上的主观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发挥教师集体协作的优势,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研讨等方式积极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反思过程中产生的对原有教学方式的不满是我们促进其教学观念转变的契机(Atzt,l999)。

(四)做好职前和在职教育两个阶段观念转变的衔接

上一篇:校园一角500字作文说明文初中中学初一优秀作文下一篇:高考百日誓师会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