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小议

2024-09-14

课堂教学小议(精选12篇)

课堂教学小议 篇1

如何上好“三算”课, 是我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感到除了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外,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三算”课的有效手段。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科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且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 我将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总结如下, 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 课前以“趣”导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这一点成功了, 学生就会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 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事物, 这时如果不失时机地将新的内容引出, 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在上每一节课时, 特别注重新课导入这一步, 采用的方法有:

(一) 实物引入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拿着自制的小红花走上讲台, 请两位小朋友上来, 然后把5朵小红花送给第一位。把4朵小黄花送给第二位, 这时, 全班学生都处在了新奇的教学情景之中。

师:红花有几朵, 黄花有几朵?一共有几朵, 怎样列算式呢?

生:5 (红) 十4 (黄) =9

师:两位小朋友手中的花全部进行交换, 结果怎么样?列算式。

生:4 (黄) +5 (红) =9

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特征, 自然而贴切地揭示出加法交换规律。

(二) 游戏引入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 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十分容易。我在教学中, 运用游戏引入的方法, 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有趣, 在教质数、合数的概念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将全班50名同学与1一50的各位数字一一对应;

2. 请各数迅速找出自己的约数及约数的个数;

3. 分别让扮演2、3、5、7、11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约数及个数, 让大家观察其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质数的本质意义;

4. 让其余具有以上特征的数 (人) 站起来, 经过辨析, 全部归人质数这个范畴;

5. 用类似方法使学生认识合数。

这时扮演“1”的同学坐不住了, 他急切地问:“老师, 我这个‘1’是什么数呢”?这一特殊情况引得全班同学哄然大笑。教师及时总结, “1”既不是质数, 又不是合数, 同时让同学认识最小的质数与合数。这样, 在游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

(三) 知识迁移引入

实现知识迁移,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 创设迁移情境, 进而顺利掌握新知识。如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 先出示一道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再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并分别说出计算法则和拨珠方法, 指出异同点, 然后出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让学生推想该怎样计算, 怎样拨珠。这里, 教师只要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 学生便可顺利地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二、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心理特征,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力不稳定, 不持久, 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采用变换多样的教学手段, 利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提高课堂上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我一般这样安排课堂结构。

第一步:上课铃响后, 学生由于课间注意力的转移, 一时难以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这时教师利用三至五分钟时间或者采用引人入胜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要求学生进行基本训练, 口算、笔算、珠算等。使学生逐步进入紧张学习状态。

第二步:在学生精力最充沛,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 利用十五分钟时间, 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 基本方法是, (1) 出示与新内容有关的尝试题; (2) 学生自学课本; (3) 尝试练习; (4) 学生讨论; (5) 教师讲解。

第三步:运用十几分钟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包括尝试练习和批改课堂作业。

第四步:用二至三分钟进行课堂总结。

第五步:当教学接近尾声, 学生精神容易疲劳涣散时, 巧妙地组织抢答、小组竞赛等,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重新振奋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在设计整个课堂程序时, 要尽量让全班同学得到普遍练习的机会, 避免一人作答, 大家呆坐;一人板演, 大家照搬等思维容量小, 练习不充分的状况。采用小组讨论、同桌相商、分组板演、人人反馈等形式, 便每个学生尽可能多量地得到训练。

三、根据小学生好动, 爱游戏的心理特征, 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 创设游戏情景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学习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与同桌用“拍手游戏”进行“凑十法”训练:

你拍1, 我拍9, 1和9凑成10;

你拍2, 我拍8, 2和8凑成10;

接着结合“三算”本身的特点, 再进行珠算训练, 学生看数, 口念、脑想、拨珠, 各种形式交替运用,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仿佛在进行游戏, 大脑既不易疲劳, 又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 创设操作情景

数学知识严密、抽象, 实践性强,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既调动儿童手、脑、口,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又符合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 更适应了数学知识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创设操作情景。如在中低年级教学中接触到的珠算题, 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在算盘上进行拨珠练习。实践证明, 最不容易忘记的知识是学生亲自感受到的知识。

(三) 创设讨论情景

争论, 能够交流思想, 明辨是非;争论,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争论, 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地探求知识, 寻找规律, 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常创设讨论情景, 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准确地获得知识。

四、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生尚处在成长阶段, 在他们的心中贮藏着智慧之石需要我们去发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我在教授完二步应用题的结构题后, 又接着上了应用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课, 根据“大汽车20辆, 小汽车4辆”来编成一道完整的题, 并结合题意进行珠算。

通过发散思维, 对比, 一题多解等训练,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小议 篇2

色彩教学是高考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检测考生对色彩诸因素(色调、色相、明暗、空间„„)掌握多少的重要依据。因而,教好它与学好它,对于我们决胜高考,作用都是非常之大的。

在《中国百科全书》里,有对“色彩”含义的界定。色是指颜色,彩是指彩度;组合起来就是指颜色的彩度。但就绘画色彩而言,它的含义却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广义,具体是指一种关系,一种颜色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它具有联系性、统一性,那种认为没有联系、比较单一的颜色是不能称之为色彩的。比方说,单一的红色,在没有受到其它颜色的影响也没有影响到其它颜色时是不能称它为色彩,而只能把它叫做颜色;反之,才能称为色彩。

对色彩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构建色彩知识体系。那么具体该怎样操作呢?其一,要注意用正确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能接受并吸收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与色调形成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本体语言加强画面效果。其二,要加强他们专业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从深层次进一步规范学习的内容,多开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三,整体推进教学进度,分层面提高学生表现色彩的能力,分阶段讲评学生作业,使他们在整体氛围中有比较地逐步进步。通常情况下,个体对色彩知识的认知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对不同的人而言,时间段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同学接受能力快些,对新事物敏感程度好些,他的在单位时间内的进步也就快些;反之,则效果完全相反。实际上,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作画中积累丰富的色彩经验,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总结感性认识,并经过他们的反复思考得出对色彩独特而深刻见解,形成自己表现色彩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是艰苦但极有乐趣的。

对教师来说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临摹——写生——默写相结合的模式,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色彩知识体系。临摹是写生的基础,写生是默写的基础;因此,默写要变得有所容易,默考要得到高分,就必须得进行大量的基础性临摹和写生。以下列举这种模式的各自含义和优势:

1、临摹是指向前人学习或模仿他们的技巧、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临摹有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在专业领域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写生和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几乎是每一个学画之人的必经之路。

2、写生是指客观、实在地表现物体的色彩,它是整个色彩教学环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那金灿灿发光的色彩,那优美、沉静的色彩,那气势恢弘的色彩,那„„不是地打动着我们的心灵。正确的写生方式有利于学生更真实的接触色彩、表现色彩,有利于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色彩。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高中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打破了以老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模式。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起步阶段难免产生畏惧心理,但更多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繼续探索与尝试,总结与完善,合作、交流与推广。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新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和操作实践的时间。教师的发言要留有余地,给学生创造对问题探究、概括的机会。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变革,在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条件下,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改变了课堂的死板面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引导下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比如古诗文鉴赏,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进行针对性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然而,对于古诗文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后,本人在课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在高二理<1>班的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改变以往,老师讲一讲,同学议一议的模式,放开手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根据单元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让同学们自主学习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后,播放邓丽君的歌曲《月满西楼》。让同学们学唱歌曲,一首需要背诵的词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半节课,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学唱歌曲,没有一位同学睡觉。这堂课结束后,我做了课后反思: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带着摸索的心态,我又准备了多媒体课《师说》。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在课堂上打破文言文常规授课模式,以“议”为铺垫,突出“合作交流”。我们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成立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习互助小组。学生的座位安排,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和立体性,以5人为一小组,10人为一大组,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组负责课文的一个自然段。以抢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的预习情况。而后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选出优胜组。这节课的最后环节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说出,他们怎样看待现代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同学们积极踊跃,畅所欲言。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也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而这节课也被选送到五家渠,参加农六师青年教师评优课大赛,本人获得二等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路人,而非一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学者。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反思,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把45分钟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自主学习,打破以往的“满堂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最后小结,而把课堂真正的留给学生。

高中阶段学生常抱怨课程难,学不会。而我却认为不是学不会,而是不会学。会学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举一反三,游刃有余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让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儿,动手能力特别差。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位小学教师上课提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水的,有说泥的,对这些答案老师都给了对勾,其中,一位小同学的答案是春天,老师给了一个鲜红的“×”。试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还会有奇思妙想,还会有创新意识吗?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篇4

一、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这个提法在教育界已成定论。新课标更需要切实地去贯彻执行这个标准, 把主人公的地位还给学生。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原来的教法, 实行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那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读书, 去思考, 去动笔, 去实践, 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落实, 主体的能力才能得以实现。那么, 怎样才能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 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只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 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创设这样的气氛, 就必须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什么是包袱呢?即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回答问题错误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会引起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不满, 所以他们不愿开口说话。作为教师, 就要让学生有一种即使回答得不妥甚至错误也不会受批评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 再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 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激发, 他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否则, 整课堂都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了。

其次, 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还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 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读、思、议等。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而素质教育则须把学生看成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起到的就是点燃火把的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题目, 恰当地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因为一堂课如果只用一种固定的方式, 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疲劳心理。在抛出问题之后, 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如讨论法、辩论法、质疑法, 等等, 让课堂的大部分任务在学生自主地学习中完成。当然, 适当的点拨、引导也是必要的, 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劳动者, 只有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 语文课堂才会对学生产生无穷无尽的吸引力, 也正因为它的这种魅力, 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力。如果教师总是手握一本教案, 年年照本宣科, 节节课都是枯燥的分析、乏味的讲解, 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怎能被激发起来呢?读书不是死读书, 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 适当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

比如, 在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 笔者让同学们采用表演法, 把文章排成一幕小小的话剧, 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章所渲染的气氛, 去挖掘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不仅表演得真实、自然, 而且对于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把握得很到位。就连那些当观众的学生也从这件事中明辨出谁是谁非, 感受到“我”与万芳真挚的感情, 感受到父母的势利、世故, 奶奶的无奈, 万芳的真诚, 等等。所以, 教师无需再讲什么, 同学们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此外, 同学们还各抒己见, 发表了“如果我是文中的‘我’, 该怎么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 整堂课气氛活跃、热烈, 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 作为教师, 只需课前认真备课, 不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样,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而创新性就蕴涵于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实践中。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要求学生, 而应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 依据其个别差异提出灵活的要求, 鼓励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 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指导。而在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教师首先必须肯定学生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和想法的精神, 并且引导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激活其思维。当然, 学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难免存在错误, 其创造行为难免失败, 但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都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学生错误或失败时, 教师应有一颗宽容之心, 在肯定其创造性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认识发现错误与失败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继续探索。

四、要给予学生恰当而积极的评价

学是核心, 导是关键, 评则是动力, 恰当而积极的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鼓励。当然, 积极的评价并非表扬、表扬再表扬, 不顾客观事实地一味表扬, 只会给学生带来自以为是的虚荣, 而不分轻重的批评又会浇灭他们心中求知的火花, 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例如, 对读书读得结结巴巴的学生, 是面露愠色地指责:“怎么读得这么生涩, 一定没认真仔细地预习!”还是说:“这次读得不太好, 老师相信你下节课一定会读得非常熟练!”针对一次成功的月考, 同学们都喜气洋洋、满面春色, 作为教师, 是简单地说:“这次大家考得很好, 全年级第一!”还是语重心长地说:“这次大家考得不错, 但是也不能骄傲自满, 所谓骄兵必败, 我们要争取下次、再下次都保持这样的成绩, 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这个能力?”这些, 都是值得深思的。所以无论表扬还是批评, 都需要带有一种激励, 要公正、客观, 并充满感情。另外, 教师除了给予评价外, 还可以在班内组织形式多样的互评, 如自评、组评、班评等, 让各种恰当和积极的评价为同学们带来学习的动力。

小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5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3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对于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笔者来说,是值得自己好好思索的问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指数函数》这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指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小议英语课堂教学导入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设疑,过渡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考的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那么, 如何实现有效导入呢?

一、直观导入法

1.利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实物等进行导入

教学实践证明, 识记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为活动的对象, 识记的效果则更好。目前, 我国学生学英语是在一种非常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教材每个单元, 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插图,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展开描述, 通过对插图的描述, 逐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插图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不知不觉地投入到理解课文内容中去, 这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很好的作用。

2.利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导入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 不少先进媒体已进入教学行列, 有时为了达到更直观、更生动的导入效果, 我们可配合先进教学媒体, 让学生有一种身历其境的学习效果。通过一些真实、生动的画面来增强学生对课文了解的迫切要求。

二、情景导入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引人入胜。音乐和相关的碟片片段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音乐, 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碟片, 可把学生带入情境。初中英语的课文和对话很多都产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 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当然, 必须抓准时机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

三、游戏情境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中, 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 既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并对新课的引出做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这些表演导入新课, 使学生恍然大悟, 顿觉新鲜有趣, 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提问式导入法

提问也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最好设置几个题目,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实的心理准备, 并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运用这种要领要注意两点:一是布置的预习题目一定要具体, 不宜过多、过难;二是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五、讨论﹑发言导入法

学生的天性即是活泼可爱, 更是好动, 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讨论, 进而到自由式的发言、演讲等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演出欲和成就感。作为有经验的教师, 应该在进行教学之前, 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 精心点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种导入教学法既能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明确学生学习内容, 为学生的语言、词汇、知识点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六、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回忆, 以便更好地为引入新授课服务。英语教学法中, 把新授课之前的复习检查称为“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因此, 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是相当重要的。复习导入新课, 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在复习时, 一方面, 教师要通过针对性的复习, 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 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疑点,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传授新知识的契机。

七、名人轶事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历史名人有关, 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趣闻轶事讲给学生听。如初中教材涉及Audery Helphen的课文, 授新课前, 我们可以把她的经历和知名度让学生提前知晓, 她是如何得well–known in the world,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她的了解兴趣。

八、风土人情导入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学生不够熟悉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 使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会常感到困惑, 形成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影响语言输入的效果。有些课文内容与英美国家的生活、待人接物的习惯有关, 新课前让学生觉得一奇。

九、音乐导入法

好的音乐、歌曲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能使人振奋, 催人上进。所以, 几分钟的音乐欣赏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对于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课更有效。

十、做练习导入

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的培养, 自然离不开写。所以, 教师可以将课文设计成练习课前发下去, 让学生提前对文章进行理解, 教授新课之前进行做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这样的训练, 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

十一、设疑导入法

疑问, 有疑才有问。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当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 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使学生有一种“欲知详情, 请看课文”的心情, 而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要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范例、不同内容、不同情节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当然, 导入肯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干性﹑细密性、滑稽趣味性和开放性, 引人入胜。良好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更有活力, 使课堂更富生机。

参考文献

[1]邵凯.导入——英语课堂的凤头.初中教学研究.

[2]阎秀慧.浅谈英语游戏教学的作用.考试, 2009.

阅读教学小议 篇8

下面介绍几种为语文阅读课“增容”的方法。

方法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 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 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组织者”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就巧妙设置“组织者”———白居易的《江雪》, 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被贬的事实, 从而更深地了解了诗人游览的心情, 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方法二:课文内容拓展迁移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拓展课文内容, 挖掘出课文以外的知识, 以“四两”来“拨千斤”。

1. 联读法

即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 找出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文章进行阅读。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文章内容,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从而给阅读教学增加了容量。

下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来介绍几种常见的联读法:

(1) 主题相同或相似作品的联读。比方说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 教师可以再指导学生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 组成“边塞诗联读”, 使学生理解边塞诗“气象宏大, 意境苍凉”的特点。

(2)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联读。教学杜甫的《春望》时, 不妨同时教学他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可以组成“陶渊明作品联读”,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生活态度。

(3) 知识点联想法, 即在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联想类似的知识, 让学生也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送”字的妙用, 教师不妨举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绿”字和“弄”字的妙用, 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几个动词所起的作用。

2. 对比阅读法

与联读法不同, 对比阅读主要是选取两组不同内容或写法的文章或者片段进行阅读, 这些文章或者片段有联系但更多的是有区别。

(1) 文章对比阅读法。

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 教师不妨将它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将这两篇文章主题、写作思路、作者情怀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前者“与民同乐”, 后者“先天下之乐而乐, 后天下之忧而忧”, 两位作者的“忧乐观”在对比中得以升华, 学生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片段对比阅读法。

顾名思义即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 教师可以截取不同的片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解读, 分析闰土的形象, 感受封建制度是怎样把一个鲜活的少年毒害成麻木辛苦的农民的。

方法三:以“课外”促“课内”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课堂45分钟是无法完成的。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通过布置和安排一些课外延伸阅读的任务来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 》在学完《李商隐诗两首》后布置了一道题:从课内到课外, 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 写一篇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阅李商隐的身世, 诗风等特点, 安排一节说话课或者讨论课, 让学生获得对李商隐诗歌的风格的认识。

教师课堂语言小议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电教设备的发展,很多教师把如何上好一节课集中放在了教学的程序设计和多媒体的使用上,而忽视了对课堂语言的斟酌和艺术追求。在多次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中,学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老师上课太闷;太啰嗦;声音太小;我们听不懂他(她)在说什么;听他(她)的课我就想睡觉等;甚至有的联名要换老师……

严酷的现实告示我们,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以语言为主体的艺术,任何新手段、新做法只有被植入到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这片沃土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一下教师课堂语言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语言的呈现要简短、灵活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人以为只有多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不然,在多媒体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很多教师同样被学生所爱戴,几十年后回忆起来时仍然赞不绝口:他(她)语言诙谐、表情幽默,我们班都喜欢他(她)的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通过媒体已渐渐“入侵”,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不要再用沉闷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要做到教师语言的有趣,教师本人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情感条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所从教的学科;热爱正在面对着你的学生。二是素质条件: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情趣,能灵活地将身边的事物或媒体得到的信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站在教学这个舞台上要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善于在本来无趣的内容中找到笑料插入点;要有临场发挥的灵感;有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

课堂上有趣的语言可以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给新班级上第一堂课。他开始做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姓缪…”这时,不知哪位同学突然学了一声猫叫“喵—”课堂哄然。这位老师笑着说说:“谢谢提前夸奖,从今天起咱们一起学习,过一段时间后你们再来评价我‘是妙还是不妙’。”顿时,课堂气氛马上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和谐起来。

我们赞叹这位缪老师的机智,没有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发火;相反是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恰当地插入诙谐与幽默,将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转变为师生和谐学习的课堂。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挚爱,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必定会得到学生同样的回报和敬仰。

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插入一个笑料,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身心疲惫。例如在一节物理课上,老师读一道题:小强的钱包丢在了床下,他想用一个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床下……刚读到这里老师随便自言自语地插入一句:不知这个钱包里有没有钱?用手电筒去照亮不是更简单!?课堂气氛立刻由沉闷变得轻松,老师立刻转回到本题的学习。

如果一节课中能出现几次这样的欢笑,整个课堂的效果、学生对该学科的热情将截然不同。虽然学生在这不足1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学习知识,但产生的效果比枯燥的10分钟讲课效果要更好,因此本人特别推崇这样的“1分钟题外话”。当然,教师要有引发有控制,做到引而不乱,适可而止,不能越扯越远冲击教学。

二.生活化语言的呈现要利落、规范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笔者的体会是:用平和、交流的语言可以彼此沟通情感,实现师生心灵的零距离,便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也是当今学生最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

鲁迅在讲课时,用到了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样一个事例,此事例的选取和表述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语言的并没有因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而发生转变,仍然用75分贝以上的“大油门”轰,似乎是觉得声音大就表示有激情,就能唤起更多的学生来学习,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响度平平,从前到后似乎是在背书,没有任何起伏变化。学生、教师成了完全独立的个体,教师在背知识,学生似乎是在听知识,其实没过多久很多同学就被“催眠”趴在了课桌上。

生活化的语言是说教师的语气平和、自然,具有商讨性。绝不是说语言可以不做规范,可以随意。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已经定出了相当的标准,但并不是说拿到了普通话合格证的教师其普通话就真的合格了。在课堂中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到处可见,学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还有的教师在用方言上课。一些教师的口头语特别严重,“啊”“呀”“是不是”“对不对”等每几句话就出现一次,一节课要出现几十次,令人心烦!无效问话太多,自问自答,且重复后半句。例如:(问)下面我们就来什么呀?(自答)解一下这个题,(重复)唉解一下这个题。也有的教师不是经心设计问题,而是随便想出来一个问题就提问,并且是走到下面站在该同学面前听回答,一个几十人的课堂变成了两个人的课堂,其他同学放在一边不理,显得特别无奈和无聊。

三.肢体性语言的呈现要真诚、含蓄

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来补充口语的不足。肢体语言的良好运用,其产生的效果有时比口头语言更含蓄;给人的感觉更真诚。

在讲述《俗世奇人·泥人张》一课中,有同学对“一个泥团砍过去”这句话不太理解,泥团怎么能砍呢?这时老师用略有感悟的语言自语道:是啊,泥团比较软,用“扔”和“甩”好象更合适。接下来教师又紧皱眉头,似乎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肯定;对文中的用法疑惑不解。又用真诚期待的眼光看了一眼全班的学生,似乎是在说谁能帮我解决这个困惑。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开始了议论:用“砍”字说明力度比较大;用“砍”字说明主人公当时很气愤;“砍”字说明扔的又快又准……。教师这才“恍然大悟”,并深有感触地强调,看来一个“砍”蕴含着这么多含义,咬文嚼字、品读揣摩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当然,在肢体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切勿过于张扬,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更不要重复着某一个动作几十次,令人心烦。要恰到好处,动作自然、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经实验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人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面部表情。可见,肢体语言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手势、一个走步、一个眼神、点点头、摇摇头、沉思、一声叹气等都在传递无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沟通和交流,师生间水乳交融,真正体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快乐!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对本学科的喜爱程度和学习效果,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打磨和艺术追求成为缤纷教坛常开不败的奇花异葩。

参考文献

周建设《教学语言艺术》,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1版。

小议翻转课堂 篇10

通常意义下的翻转课堂 (颠倒课堂) , 其英文表达方式是the Flipping Classroom。该模式起源于美国移民Salman Khan尝试, 他通过用互联网教自己身处在不同一个州的侄女, 后来他把自己的教学做成视频放到网上, 供大家免费观看。由于效果突出, 两位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老师把Salman Khan的模式引进到了课堂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越来越被全球教育界关注, 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很多学校的教改样例。那么何谓“翻转课堂”?

英特尔在2011年的数字化年会上指出:翻转课堂是一种教育革新, 在这种模式指引下的教育者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时间, 即课堂外进行知识传授, 而在课堂内完成知识的内化, 这能够大大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也就是说, 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 课堂上跟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解决困难, 教师起到了帮促者的作用。这种模式颠覆了教师在教室里上课、学生回家后做作业的传统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课外学习新知识, 课内完成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

鉴于上述分析, 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制作出教学视频后传到网络平台, 以供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多元互动, 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碰到的问题;最后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归纳,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翻转课堂的驱动者Aaron Sams和Jonathan Bergmann认为, 翻转学习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学习环境灵活。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的需要, 创建灵活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学习文化的转变。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不再是教学的产品, 而是以他们为中心, 积极地融入课堂, 主动构建知识, 促进内化。因此, 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促进者。

3) 教学明确。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从而通过有效的途径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以供他们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4) 教师专业。在翻转课堂上, 教师需要具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传道解惑, 并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指导, 以确保知识的获取。

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虽然翻转课堂的研究是从实践中得出, 但仍然涵盖了诸多的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认知不是从外界吸收而来, 而是由主体主动构建而成的, 因此认知具有主动性。主体在认知的过程中, 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 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 重新组合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认知具有建构性。有鉴于此, 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才能建构知识。在翻转课堂中, 正是由于老师的组织与准备, 学生通过协作交流, 才完成对知识的认知与构建, 所以说建构主义理论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

2) 掌握学习理论

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二语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以帮促大多数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布鲁姆认为只要时间足够, 教学正确,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掌握绝大部分内容。虽然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 但只要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学习, 就会掌握该内容, 只不过掌握的程度有差异而已。因此, 掌握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对翻转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近几年, 国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的关注。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翻转课堂具备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点, 翻转课堂有哪些本土化策略, 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情况, 翻转课堂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知识内化等。

例如, 有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2,3,4];有的针对翻转堂课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情况指出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知识内化[5,6];有的结合学生的网络学习, 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后发现翻转课堂教学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7,8]。从实践方面来看,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学校。通过研读论文发现, 近几年, 很多学校或教师都尝试了翻转课堂教学, 有中小学、中专、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等, 不一而足, 课程也涉及了语文、数学、化学、英语、经济学、会计学等。

4 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

维茨洛克认为, 主动积极的内化、整合知识有助于加深理解, 促进记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虽然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但这往往是构建在学生未知、教师已知的基础知识上的, 虽然有不同程度、不同模式的互动, 教师的权威依然不能颠覆, 知识的内化也难以有效实现。然而在翻转课堂上, 学生因为已经观看过视频, 对于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虽然说传统模式下的预习也能够加强认知, 根据顾曰国教授研究发现, 多模态的学习模式更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构建, 内化[9],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于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 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对其进行探讨, 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观点:

1) 翻转课堂能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尽管对于混合式 (B-learning) 学习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结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模式, 是结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混合模式。

2) 翻转课堂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的形式, 微视频使得课前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 从而实现深入学习;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同学、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这样, 内在的认知得以深化, 内化过程得以完成。[10]

3) 翻转课堂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学生一对多的局面, 不管是学生在家看视频还是课堂上讨论或做作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惑, 是真正地促进者和帮助者。

翻转课堂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深度研发。随着慕课的崛起, 翻转课堂除了强调“互动、交流、反馈”以外, 还非常注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与开发, 因此翻转课堂是促进教学资源有效研发的理想平台。

5 小结

在翻转的课堂上, 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思考、讨论, 这样, 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 互联网技术, 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学生学习理念以及学习自主性等问题, 翻转课堂普遍实施还需冷静对待, 不断地进行尝试总结, 以便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

[2]苏丽琴, 施枚峰.在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17) .

[3]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2) .

[4]杨晓宏, 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1) .

[5]沈瑛, 盛跃东.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外语界, 2014 (4) .

[6]赵兴龙, 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

[7]吴忠良.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4) .

[8]卢海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4 (4) .

[9]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

小议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和自主思考的空间。摮浞指兄,自主思考敚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两两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过程中思想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惑共同展开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互动的阅读课堂。广泛阅读为学生夯实了知识基础,在认知事物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撗б灾掠脭,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单纯的阅读是不存在的。学生在阅读中,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感悟和结论,撝獢与撃軘才算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使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厚积沉淀,方能谈得上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是做到这点的前提。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撚兴感悟和思考敗T儆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辨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就丧失其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我们应该真正做到摰梅ㄓ诳文冢得益于课外敗

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淡化阅读的目标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读书。教师则主要在摰紨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牼抗,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的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

教学反思小议 篇12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 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 还可以衍生出怎么“更科学”, 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 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 细究之, 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 反思中, 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 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 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 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 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 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 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 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 联系体现衔接, 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 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上一篇:土方测量下一篇:灌注桩低应变测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