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2024-08-21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共8篇)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篇1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当代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1我国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意识不强。现行教育科研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理论研究者缺乏协作意识。现行体制要求个人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的数量,鼓励个人开展研究,这样就迫使研究者独立开展理论研究,很容易造成研究成果水平不高:一是缺少实践环节,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人们在教学科研上的思维也形成了惯性,个人研究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研究成果成正比,这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在于不问这些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从而导致重复研究。

2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理论研究也只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这使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开阔了视野,国内理论研究的学术气氛空前活跃,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理论知识,进而指导实践。

对体育教学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的建议

1要加强我国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意识。在个人开展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集思广益,改变人们在教育科研上的思维惯性,重视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应立足于如何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复研究,使得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

2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者应认真学习理论、弄懂理论,否则,就无法运用理论去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各级学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尽快学习、利用和借鉴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尽快应用于实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过程

1要善于启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提出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2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体育课排球教学中采用了十分钟自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一般宜用已有的知识组织十分钟的练习任务,然后由学生轮流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就会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进行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十分钟自学法可先用于准备活动,逐步运用于复习教材内容的活动。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师应帮助学生把知识与智力、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欲望并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在排球教学中,给学生讲发旋转球时,提出对球体哪个部位用力才能加大球体的旋转性能的问题,学生从球体的不同受力点去分析、讨论、实践。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检验。很多当代教育家认为,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独立工作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和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检验。

结论

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成熟化,我国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中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国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意识不强,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所以,我们应注重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研究的理论问题更贴近实际,为我国以后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提出理论依据,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更好的指导体育教学工作。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高中篮球教学,应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我国, 并在各学科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尤其体育教学中, 很多项目都是团体类的项目, 应用合作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指导, 可谓相得益彰, 但是,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合作学习理论, 这让很多体育教师头痛, 因为很多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 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不清、要素不明, 把传统的分组学习与现代的合作学习相混淆, 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打了折扣, 达不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 这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1、合作学习理论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 在学校中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和意识也越来越少。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体育项目, 有利于引导他们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在篮球运动中, 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是必不可缺的, 因为一个不可能掌握全场, 只有每个队员不断地传球、接球、掩护、制造机会, 在团队间形成密切配合和协调默契, 那么整个集体才能赢得胜利的。

合作是一种学习的策略, 是学校篮球活动开展、篮球文化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篮球学习中, 合作现象随处需要, 尤其是运动中的人际关系比其他文化活动则体现得更加直接和明显。如比赛中位置的分工、技战术的配合等都是合作的机会。全面地学会运用合作学习方法, 既是深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篮球课堂教学质量需要的重要因素。同时面对篮球比赛的输赢, 可以使他们认识到, 胜利和成功是靠大家团结一致、协同配合得来的;而即使失败时, 也不应埋怨其他人, 说明团队间还有改进的地方, 需要彼此鼓励来获得进步。这也是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体现。通过多年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探究, 对于一个具体的教学班而言, 其中学生的篮球基础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属于那种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篮球水准了, 而有些学生的篮球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的篮球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如果采用了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 这势必会造成一种现象:水平高的学生感觉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自己早已经熟练掌握了, 篮球课上几乎就学不到任何新东西, 对他们的篮球水平几乎就没有提高;而篮球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总觉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太深奥了, 自己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够领悟消化吸收。因此这势必会大大降低学生对篮球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应用合作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根据学生性别、个性、水平等条件把学生划分到不同小组中进行活动教学, 使得各个小组能够更好地相互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2、如何在篮球教学中应用学习合作理论

在传、接球训练中应用合作学习理论。篮球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刻意转运球的手法被称为传、接球, 传、接球需要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整个团队的协作配合水平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输赢。在对传、接球技术的讲解过程中, 必须要对规范的动作进行强调, 同时还要加强传球的准确度以及传球速度的练习, 务必要使学生具有观察以及连贯动作的能力。在进行传球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好指、腕、臂的力量使其达到用力协调的效果。接球是应该注意接球后的姿势以及动作的连贯。传球是队员在比赛场上相互联系的纽带, 是团体合作战术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时它还是决定战术质量以及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

举行小组篮球赛。球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篮球教学, 在具有竞争意味的情况下, 使每一个小组紧密合作。这样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篮球技巧、天赋的欲望得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篮球经济水平, 这种组员之间相互协调, 教师调控教学的节奏和派发组员间的任务的模式正是合作学习理论的有效应用。篮球竞赛可以让学生享受到竞争的乐趣,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教学评价将组员最终实现目标时的整体成绩当成奖励的凭据, 是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评估方式。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 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每一个教学部分完成后, 核实每个小组组员掌握篮球技巧的情况, 教师应适当地对每个小组进行测试。教师要把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保证学生达到练习标准。教学还应该把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教学, 更有针对性的在某一些技巧上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专业的细化和开放化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合作学习理论因为有及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合作学习教学理论引入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合作学习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到高中篮球教学中还具有很大潜力,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 使这一优秀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篮球教学。

参考文献

[1]苑高兴.篮球选修课教学互动模式的实验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1) .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篇3

摘 要: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千百年来,翻译等值理论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翻译等值理论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翻译等值理论观点、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关键词: 翻译 等值理论 理论运用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自从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千百年来,人们在交流翻译活动中不断积累翻译经验,逐步改进翻译方法,产生了许多翻译流派,建立了完整的翻译体系,创立了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等值理论便是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一。翻译等值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

一、翻译等值论的起源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也就是翻译的对等理论。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是最早的对等翻译,至唐宋之前大部分佛经是以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三国时期支谦在《语法经序》中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隋朝彦琮在《辨证论》中主张译经“宁贵朴而正理,不用巧而背源”的观点。此时期的译文以“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标准,甚至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但是,这一阶段的译文由于过于忠实原文而显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不明就里。

系统的等值翻译理论最初在欧洲萌芽、发展,其后为世界各国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并运用,是对翻译活动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十八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他在1790年的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一样清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三要素“信、达、雅”中的“信”便是翻译等值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指原文和译文在思想内容和语义上的等值。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家费道罗夫(Fedolov),他在1953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至此,翻译等值论就正式产生了。

二、翻译等值论的发展

翻译等值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贯穿整个世界翻译史,翻译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力求把最准确、最流畅、最符合原文的译作呈现给译语读者。然而,翻译行为所涉及的是不同语言中的对应等值的信息,即“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等值”。由于语言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及语言信息在翻译中要实现“等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翻译流派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的认定不尽一致。我国唐朝玄奘法师在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提出了翻译的标准应“既需求真,又须喻俗”。西方有翻译理论家提出用含义相对温和的术语来取代“等值”一词,如相似(similarity)、类似(analogy)、对应(correspondence)、相配(matching)、适合(adequacy)等。美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森(R.Jakobson)在《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指出“有差异的等值(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关键问题”。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强调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方面,主张翻译的等值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德国翻译家科勒(Koller)则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兼顾诸多非语言因素的观点,主张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体系,把翻译等值内容分为外延等值(denotative equivalence)、内涵等值(connotative equivalence)、语言规范等值(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形式等值(formal-aesthetic equivalence)等方面。我国清代翻译家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善译”的概念,“译成之文,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

随着人们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需要翻译的材料越来越多,因此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等效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引入中国翻译界,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国的翻译实践。著名翻译家金隄认为“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奈达等人的动态对等概念为翻译等值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翻译等值论的运用

翻译活动中的等值概念,不仅是千百年来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而且是现代翻译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内容、文体、风格等方面达到等值,译文语言的表达符合原文语言的表达,以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一种语言的原文材料,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就会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两种语言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分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手法达到等值翻译的效果。

运用直译法使得翻译达到表层等值。直译是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但是两种语言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直译是翻译活动中最基本的方法。直译要求能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运用、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译语语言流畅、简洁易懂。翻译时首选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当两种语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只需通过直译便能实现翻译等值的目标。这在翻译一些简短的句子或当原文与译文的结构相同时经常运用。直译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和译文在词法、属分、文体、篇章等方面的等值。

运用意译法使得翻译达到深层等值。意译是翻译活动中的另一重要方法。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一味地直译会使译文产生生硬晦涩的弊病,甚至会让译语读者无法领略原文的内容。意译是从原文的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只求译文自然流畅,最大限度地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而不拘泥原文的形式。当源语的意思无法直接用目的语表达时,意译便可以将整个句子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的翻译单位而不注重源语和目的语词语的对应,使目标语的翻译尽量贴近源语的文化背景及习惯。通过意译的方法,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逻辑、动态等方面的等值。

运用其他方法使得翻译达到语用等值。翻译等值论一贯主张,当译文语言与原文语言无法完全对等时,就只能寻求其他手段达到译文语言中大致与原文语言相同的表达。这便是语用功能上的对等形式。运用分译、增译、减译等方法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修辞、审美等方面的等值。

翻译等值论是翻译理论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等值理论是翻译理论转中的核心理念,等值翻译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无论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何种翻译理论,都必须明确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十全十美的。我们应看到翻译等值理论与同类型理论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翻译理论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脱离特定的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环球式的翻译理论体系实际不存在。

参考文献:

[1]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贝克.换言之: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 篇4

钱 钧1,熊正英2, 史 兵2

1.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14 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研究意义、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建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策略

体育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

建构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策略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对特定环境的一种整体概括性思考,是建构在对特定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既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同时又具有一种类似艺术的、在其具体情景中显示直觉性特征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对教学的理解有广义的教学观和狭义的教学观,这就有相应的两种教学策略观:

一、视教学策略为教和学的策略;

二、视教学策略为教的策略。本文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属于策略的范畴,是教学实施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性思考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预先谋划,作为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国内学者对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有多种见解,从整体性角度出发,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2 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意义

2.1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

随着对体育教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科学化,和多种新的教育理论的渗透。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在于系统探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体育教育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教材之间的交互影响,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学中如何同时运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以形成更佳教学策略,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理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2.2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理论上看,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实践上看,体育教学策略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综合了教学过程诸多要素后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抽象化,具备系统完整性和简明可操作的统一,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与纽带,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状况。2.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内容、方向、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教学领域内关注的范围已从运动技术特点、技术练习方法、人体生理特点,延伸到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的范围,因而以系统决策活动和动态过程为指导思想的容纳多学科理论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家对不同教师教学效果差别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2.4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旧大纲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时,教师具有了相当大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关系和作用。3 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3.1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主体性教育思想是从对人的哲学分析入手研究教育对人良好素质的全面建构,提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充分尊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当代教育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表现,可分为四个层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交往的主体;学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但是,受到学生自身的局限,主体地位、性质和形态,尚处于初级的软弱的阶段。

3.2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理念下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第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相对性的特点。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第三,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虽然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3.3新课程观:体育教学策略的课程观基础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实质是体育课程内涵发展变化,教师的课程观必然需要发生相应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强调体育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把学生健康置于课程的核心位置,避免把课程与竞技运动等同起来,以保证学生的发展。第二,从强调体育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把教学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中,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第三,从强调单一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要求把体育课程就变为一种由四因素组成的具有整合性、动态性、成长性特征的完整文化系统。第四,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谋求在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景中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以学习方式为取向建构体育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来说,教的实质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并作为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4.1实施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1.1内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处理和运用体育信息、体育资源的能力,建构完整人格。4.1.2原则与方法

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上的选择,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并使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原则。给予自学的机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异步指导,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4.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2.1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教材中或生活中的未知因素,通过“问、思、学、练”等方式,获得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能力,同时发展选择信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4.2.2原则与方法

采用以具体问题为依托,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和发现的方式,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从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情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身体实践练习、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4.3实施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3.1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育活动团队的形式,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配合共同学习,发展个体的体育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3.2原则与方法

以小组或团队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配合,重点培养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为原则。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小组成员间合作性体育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共同进步。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体育教学策略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可进行适时调整的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

研究体育教学策略符合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需要;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建构体育教学策略是以主体性教育思想;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以及新体育课程观为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5.2建议

目前对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强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高度重视和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就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体系而言,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下,着眼于整体性功能,在最优化建构其基础理论框架的同时,逐步拓展到发展性理论与应用性理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出发,不断对教学经验予以总结、概括,通过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教学实践中抽象出理论,丰富体育教学策略的内容。

对体育教学策略研究中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吸取经验、开拓思路,应关注、学习、了解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使之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5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1]。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智能结构分析、地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选择以及开展地理教学评价,而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2]。袁孝亭先生也认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模式中必须包含这四个要素,即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渴望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分析地理学习任务、确定起点学习能力)?为达到预期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选择地理教学策略)?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地理学习效果(进行地理学习评价)[3]。地理教学设计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中多元智能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一种全新指导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一种关于智能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单纯的某种智力或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掘自 己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加德纳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分别是逻辑数理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4]。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首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可能成功的智力,只是这种智力会存在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学生的智力差异和不同的组合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位学生,认识和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成才,而不应该采用“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学生潜能的开发,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再次,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情况来确定其发展道路,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而不是将学生塑造成同一类型的人。最后,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将多种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多种智力或智力组合,尽量使教学案例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思考中发挥各自不同的智力因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一)地理教学目标分析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它对于地理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5]《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内容标准的编排体系,《课程标准》中做了如下说明:“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通常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学习行为+行为条件+行为水平”。参照加德纳的八种智能的划分,可以将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常用的学习行为归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语言类,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如说明、列举等属于口头语言,撰写、改写等属于书面语言。②推理计算类,如推测、测量、设计、判断、计算等。③空间类,如空间想象、大脑地图等。④身体—运动类,如表演、扮演等。⑤感知类,包括八种智能中的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常用的此类行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J教育信息化, 2005(1)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教学, 2002(10).4陈綺,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30.“通过音乐感知„„”、追求、欣赏、观察等。

(二)学生智能结构研究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分析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情感态度以及通过地理学习可能达到的层次。在多元智能视角下,首先应该分析一个班级学生群体的智能优势,如班级群体中语言智能占优势,或者班级学生普遍逻辑—数理智能水平较高等。研究表明,高中生语言智能水平普遍较高,同时,其它智能,如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也较初中时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应分析学生群体智能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以及通过地理学习之后,学生群体智能将要达到的水平。

(三)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具有情景性和社会文化性,个体的智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智能的看法不同,这种不同既包括对智能含义的理解差异,也表现为对智能表现形式的不同要求。因此,多元智能理论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时,要求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以进一步迎合和开发学生的不同智能。同时,重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地理的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优势。

(四)地理教学评价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不同的,那么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就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优势智能发挥的情境,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考试和老师的单方面评价。[6]在学期开始,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的智能水平及其结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多种媒体和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创设各种不同的地理教学情境,利用(电子)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的智能发展和变化过程加以记录,以作为评价依据。然后将这种评价与其他方式的评价结果相结合,构成学生完整的学习评价结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实践运用

(一)地理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1.并列目标陈述法

并列目标陈述法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陈述时,结合学生的智能差异,将同一个教学目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的一种方法。在目标陈述过程中,教师需将与该目标相关的主要的智能类型列举出来,然后参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将其进行分解,用不同的行为动作实现同一教学目标。例如课程标准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可对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进行如下分解:

①语言智能:结合实例,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加以阐述。

②逻辑—数理智能: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并归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以上①②两种教学目标设计虽然表述的方式不同,但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

2.顺序目标陈述法

顺序目标陈述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陈述时,结合学生的智能差异,将不同教学目标分别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而同一行为目标只用最适合的一种智能类型行为进行表述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可作出如下顺序目标陈述:利用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内、外力作用的影响(语言智能);调查家乡所在地地表形态所接受的主要的内、外力作用(身体—运动智能),将调查结果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归纳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逻辑—数理智能)。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分别为:①分别了解内、外力情况;②综合了解内、外力作用下的内部物质循环。教师分别采用了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相结合的顺序目标陈述方式进行设计。并列目标陈述法和顺序目标陈述法各有优缺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王晓敏, 王林, 姚晓峰.多元智能视角下的教学设计[J].计算机时代, 2010(8): 52-56.并列目标陈述法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能差异,利于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其缺陷是教师需将教学目标进行基于学生智能差异的分解和罗列,造成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以及教学设计的臃肿。顺序目标陈述法较为简洁,一个教学目标只使用一种表述方式,其缺陷是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使得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水平可能有所偏差。

(二)学生智能发展分析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7]加德纳的研究也表明,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的,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8]智能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但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及其组成结构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智能优势之外,还应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以根据个体的智能差异选用有助于其智能发挥和发展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差异智能分组提供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多元智能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通常将学生按照智能的差异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个小组5~8人为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外力作用可以分为风力,流水,海浪,冰川主要四种,每一种对地形的影响都不同。可以把问题按小组划分下去,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不同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学生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地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实践选择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媒体的先进程度可将其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部分。传统的地理教学媒体主要是指地球仪、地图、地理模型、地理图片、地理标本等。现代地理教学媒体是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多媒体数字资源及他们的软件。[9]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针对学生的语言和视觉—空间智能优势,教师可采用电教媒体,如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音频、视频材料;针对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优势,可选用图片媒体,如关于我国典型地貌的图表材料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时,需要考虑班级学生的群体智能结构,选用班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不能只考虑某个或者部分学生的智能优势。

2.教学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包括地理观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研究、地理知识和思想的宣传展览等。学生是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直接性、真实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更能发挥其智能优势。在地理观测过程中,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培养和发挥;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得以施展;在地理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得到发展,同时,调查结果的写作和报告,有助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发挥和培养;通过参与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的宣传展览,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有了重新认识,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地理素养,其自我认知智能得以发展。

(四)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地理教学评价设计 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中评价理论进一步完善。地理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保障[10]智能是多元的,因此评估的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特征的考试评价手段来评价其他的智能。[11]传统的地理考试评价手段只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而忽视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智能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5.2霍华德.加德纳,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25.3王民.地理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5.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地理教学评价,应在遵循课程标准中评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学评价的过程标准和情感标准,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以及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小结

正确处理和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设计的关系,对地理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及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设计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多元智能的视角阐述了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分析、地理教学目标陈述、地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选择、地理教学评价等四个要素的设计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中还有许多有待于发掘的对地理教学设计有指导意义的观念,要将这些观点有效地整合进地理教学设计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研究,使之能够通过地理教学设计来指导地理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并促进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篇6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主要根据游戏自身竞赛性的特征,游戏自身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自身游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最终学生就会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自身具有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自身具有竞赛性特征,这也就对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精神素质同样提出要求。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学生想要玩得更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使自己的成绩比别人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全方位进步,比如说,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或者适时的补充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通过进行游戏来营造出一个相对积极以及轻松的环境,借这一个环境来将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传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比平日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进行接受,并且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对于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

在实施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十分难得的品质,比如说顽强品质、勇敢品质、坚持品质、积极向上品质、不畏惧困难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更好适应自身的群体写作,学生就会慢慢的学会应该怎么样与其他人交往,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教会学生听从指挥,团结合作。通过在游戏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插曲以及小故事,体育教师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引子或者是实例来为学生讲解一个正确思想,进而使得小学生自身从小就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思想,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结合发生事情来为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注重生动和具体,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以及体育项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再加上有实例作为讲解,比起过去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和很好的效果。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体育的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能够感受到游戏的有趣以及轻松,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篇7

国内外对在线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普遍存有共识, 但是研究多倾向于论证理论和直觉印象, 评估教学效果, 大多依靠调查学生的态度作为论证有效性的论据。据笔者所了解, 目前尚欠缺对在线英语学习有效性因素的专门研究。因此, 参照二语学习成功者普遍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等, 本文拟就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能动作用进行阐释和分析, 并在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教学过程中, 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良性学习心理,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语言学习动机理论概述

Marchwardt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框架, 产生下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方向:

1.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90年代Dormyei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语言本质, 学习任务和情景合作) , 情景分析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学习情境是一个静态心态, 直接产生动机影响, 不必考虑机体内部的所有心理变化。教师以微笑面对学生, 不分好坏良莠,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不吝惜称赞和鼓励, 教学中恰当选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学习任务,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机体内部的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强调外在动机已成为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以我院的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为例, 整个系统通过网络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跟踪, 准确分析、校正、判断及教师在后台操作进行的良性诱导, 实时答疑解惑, 以此来强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递正能量。该动机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外在控制要重于内在培养;奖惩制度不适合所有学生, 产生不良后果又无以应对。

2. 人本主义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学生生来都有学习动机, 只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倾向的, 个人经历、喜好的不同, 学习动机也就可能不相同, 未必都专注在某一科目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内在动机成长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学生愿意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是, 他认为该学科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没有该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 自身的成长就会留下欠缺和遗憾。没有动机的个体是绝对不存在的。Maslow的动机理论主要集中于它检验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影响学习动机, 在于它从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肯定来反映人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不断满足缺失性动机来完善个体的。这点也可以反映在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上, 学生初次接触它, 看到那么多设计新颖实用的图像视频, 花样繁多的练习题目, 与过往不同的成绩评价方式, 清晰可见的进程准确度,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他们从最开始的满足基本需求——了解Tell Me More为何物出发, 在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在线学习过程中, 学生试图攻克自己的听力口语关卡, 而付出不可计数的努力。学生在一次次超越自己, 刷新纪录的同时, 良好的学习动机又推动他们继续攻关, 最后实现整个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的终极目标——参加托业考试, 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准备;而实际上,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 英语语言的交际表达能力早已实现质的飞跃, 学生虽起点不同, 但总共经历24个级别的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定位, 通过每个级别的自我肯定, 又使这种人文主义的内在动机得以发扬提高。

3. 语言学习动机的认知论。

Trambley和Gardner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阐述“语言态度、动机归因、学习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侧重学习归因, 从控制点 (内外) 、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学生面对个人成败, 尝试探寻能力、态度、运气等原因, 学生的成就感又会强化学习动机。当将“成功”归因为内部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正维度) 时, 学生自豪感将增强, 同时心里期望表现更好, 从正面强化学习动机;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控制点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负维度) 时, 学生选择逃避态度, 得过且过, 认为自身不可能跨越现在的障碍和困难, 自然难以出现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积极学习动机和消极学习动机所产生教学效果的差异巨大, 正确分析学生成败的归因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措施。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1. 鼓励学生热情参与课堂活动。

秦晓晴、文秋芳 (2002:55) 曾经提出, 不管是考虑直接因素还是间接因素,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动机行为产生不可小视甚至意义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作用于动机行为, 我们可以理解为, 一旦学生对一门外语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礼仪习俗产生兴趣, 他就会对该学科求知若渴, 想尽一切办法来搜集可靠的情报, 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肯定的学习语言的态度,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难以想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课堂和课后, 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只是指导者的角色。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 教师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 尽可能安排一些和所学知识相关、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操作的内容, 学生在准备预习的过程中, 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 或上网或查阅书籍, 品尝到了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操作方式简单方便, 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学习并非难事, 而是乐事。因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目的就是在于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 课堂上的不断实践, 正是在一个非外语的大环境中, 找到一个密集练习语言的空间,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新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学生的固有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推进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 最大范围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并对其语言输出给予肯定和指导, 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和自我提高的驱动力, 必将实现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2.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合理归因。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学会了科学归因, 就相当于掌握了一门学习所有学科的科学, 高屋建瓴般地指导每个学科的学习, 语言也不例外, 就像英语的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中西方文化都对努力和成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不难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归因论。注意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 当学生感知到成就感和能力感时, 自信心随之增强;同时, 预防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 (如能力) , 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阴国恩等1996:116) 。因此, 在我院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中, 教师在学习评价方面, 要引导学生积极归因。经过观察, 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任务时, 为了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完成率和正确率, 费神费力, 尤其是听/说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面对全新的在线学习系统, 有些手足无措。那些迅速找到方法, 并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轻车熟路地进入到正常轨道, 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得到了保证;而先天基础薄弱的学生, 特别是练习需要多年基本功才能练就的语音识别并输出部分, 很多学生的挫折感非常明显, 容易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的先天水平低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可以根据某个级别的语音练习给予指导, 先从单词语音识别开始, 教师要反复口授学生如何读该词,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然后再指导其进入到学习系统中, 经过多次验证, 该生的朗读单词过关!长句朗读亦是如此。3.辅助学生树立恰当的远期和近期目标。树立恰当的实实在在的学习目标的学生, 因为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如果方法得当, 持之以恒, 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相反, 没有学习目标者, 因为不确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方向, 终日无所事事, 日复一日, 不可能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结果成绩有可能越来越差。学生科学地树立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自己设定的远期和近期目标的指导下, 可以明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不盲目跟从, 不妄自菲薄, 外语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一份收获的必经之路, 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以体现并增强。

三、学习动机理论对Tell Me More在线英语学习的能动作用

1. TMM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根据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学习者因为自身的某些需要参与到Tell Me More在线英语学习中, 不管是低层级的基本需要, 还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英语课程科学地建立了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 弥补了非传统面授课造成的情感缺失问题。学生虽然大多数时间是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系统设计里同一级别的学习对象之间可以无限制沟通交流, 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 学习者产生归属感。斯坦福英语在开发在线学习课程时, 由先期专家实地考察, 考虑到我院生源的特点, 非常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满足我院在校生的多种需求, 学生在成功完成该阶段学习之后, 自我认可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动机, 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2. 恰当激励, 合理评价。

学习者完成某个既定目标后, 一定想要得到教师正面肯定的学习评价, 渴望被尊重, 被认可, 成就感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TMM在线学习系统创设的学习氛围是轻松快乐的, 选用的课程材料切合日常实际, 实用性强, 学生容易操作。TMM在线教学设定24个级别, 由简入难, 教师在分发任务时, 参照不同学生的现有能力, 发送相应的任务, 再根据个人的情况, 发展有效持续的反馈评价体系。教师通过在后台对学生的监控, 跟踪学习进度, 了解每个部分的解答正确率, 分析学生的知识欠缺, 然后一对一地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 对学习者予以指导。教师结合在线学习系统, 有力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 培养学习成就感。

在明确设定目标、熟悉学习任务、教师悉心督导的前提下, 学生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练就了抵抗来自外界干扰的能力。擅长自我调节, 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在线学习, 即使是一个陌生的学科, 也会创造成就, 更何况是国人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英语学科。学生在不间断地获得来自在线学习系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 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学习者即使在某个学习片段中产生挫败时, 继续维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4. 引导正确归因。

一般学习者都看重自己留给他人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当学习成效明显时, 一些可控的因素, 如努力和能力是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反之, 学习者则会强调自己不习惯网络学习环境, 学习设备和软件落后等原因。过分在意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是教师指导在线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 对TMM在线学习系统初始会有太多不同的认知, 加上学习者个性的差异, 教师要帮助其坚定地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攻克可能出现的苦难, 强化学习动机。

四、小结

学习动机理论有力地反映在英语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 它的能动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在线学习者的良性心理发展, 最大范围内达到语言教学目的, 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编.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3]王悦.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与外语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小议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论文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特点内容构建

0引言

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会计,通常被称为战略管理会计,它是会计学一个新的分支,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目前,SMA在我国的应用仍属探索阶段,人们对SMA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支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

1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1.2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八大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1.3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①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②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③前瞻性信息。④背景信息。⑤竞争对手信息。

1.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一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

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2.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2.2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3企业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即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2.4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2.5.2利润中心。事前做好各项预测,对利润实现和未实现的情况,均应做好分析,具体责任分配到人,奖罚分明,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中将收入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不包括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但这些收入也是构成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润中心,也要对这些收入负责,强化管理,实施控制。

上一篇:初中化学总结:铁的知识点下一篇:成熟男人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