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过错责任(共8篇)
执法过错责任 篇1
自2007年9月底《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实施以来, 我院各执法办案部门结合自身具体业务、职责, 严格贯彻落实《条例》内容, 组织干警学习《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 通过及时发现并预防工作中易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不断深化干警对《条例》的理解和把握, 保证干警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严格执法, 提高了执法办案规范性, 增强了检察干警的责任意识, 自觉维护司法公正。
《条列》实施以来, 我院各执法办案部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学习:
一、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为保障执法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重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 通过组织学习, 大家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认识到检察人员不仅是法律监督者, 同时应成为被监督者, 各执法办案部门自觉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的活动, 并对监督意见认真查找落实, 扎实有效地开展执法行为规范化活动。
二、强化对重点、关键环节的执法内部监督。执法办案活动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 遵守检察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三、加强案件审核把关, 强化事前监督, 提高办案质量, 避免过错的发生。检察机关大量的执法活动都离不开办案, 办案实际上是检察机关最直接、最具体的执法活动, 强化案件审核, 确保办案质量, 是规范执法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从根本上避免过错发生的有效途径, 加强案件审核既能“防患于未然”, 又能做到有错必纠, 从而达到对人民负责, 对法律负责的目的。为此, 我院充分发挥案管中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做到:一是把好案件基础关, 重点针对收送案环节的管辖和期限的审查, 做到依法、及时、准确;二是抓好程序关, 通过发送口头预警提示和发送流程监控通知书等监督形式, 及时纠正办案中程序不合法的案件, 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案件质量评查的形式, 从实体和程序上实现对案件的事后监督与纠错, 促进公正执法;三是把好追责关, 对于发现过错的人员, 要依照《条例》有关规定, 追究责任, 决不迁就姑息。
各执法办案部门对照《条例》认真查找问题, 发现并无执法过错情况发生。一些执法办案部门立足于本部门业务特征及基本内容, 贯彻《条例》过程中, 在遵守基本规定的基础上, 将落实和思考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例》第七条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十类行为 (故意实施) , 其中第一项是“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或者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控申部门在接收群众举报线索后, 无论举报人采取何种举报形式, 一律依照程序进行审查, 秉公处理, 线索的受理、流转均记录入册, 既严格保密, 亦方便分管领导及上级机关检阅、监督, 至今本院控申干警未出现任何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等的执法过错行为。针对此项规定, 控申人员依法贯彻的同时, 存在一定疑惑:例如本条中包庇、放纵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行为导致的实际后果, 与刑法约束范围内的“包庇罪”以及相关职务犯罪之间区分的界限和标准, 执法过错与职务犯罪之间的关系等, 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条例》第八条第八项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造成“矛盾激化, 引起涉检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后果,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一线窗口, 直面群众, 需随时面对、处理各类性质的矛盾纠纷。息诉罢访、化解矛盾纠纷是控申人员的主要职责和目标, 控申人员始终在不断自我完善, 增加法律知识储备, 提高业务技能, 确保群众来访时, 能够有效、及时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或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指引, 以达到息诉罢访之功效。本条中规定的前提是“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但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 各类情况、关系较为复杂, 难免出现极个别棘手信访事件信访人难以沟通, 矛盾纠纷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化解, 导致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因此, 若不能明确“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的形式, 尤其是“不正确履行”这一点, 就可能会因为不同人员理解、认知的差异, 而在界定过错上产生分歧, 这也会造成责任追究的困难。
三、关于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实行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必须要解决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 而执法过错界定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 由于在认定执法过错时把握不准, 有的偏宽, 有的偏严, 因而出现了追究处分责任人过多或出现错案也无人受到追究的情况。因此, 如何界定执法过错就成为落实这一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界定执法过错。首先, 所谓执法过错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结的案件中, 或认定事实错误, 或罪行定性不准, 或适用法律不当, 或违反法定程序, 影响了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应依法纠正的案件。第二应把握执法过错的特点。一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主体是具有执法资格的检察人员;二是主观故意或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三是所办的案件或执法行为具有违法性, 或者违反实体法, 或者违反程序法;四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
四、该《条例》于2007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检察机关尚未成立案件管理中心, 条例中应当追究责任的范围, 许多是在办案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 案管中心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 许多执法和服务行为超过《条例》界定的执法过错责任的范围, 诸如收送案件、律师与当事人接待、流程监控、赃证款物的保管、案件评查等相关执法监督活动等, 建议在《条例》中予以明确界定。
摘要:本文就某区检察院对照《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的内容, 针对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易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提高了执法办案规范性, 增强了检察干警的责任意识, 自觉维护司法公正。
关键词: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彦玖.刍议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原则、范围、处理和程序[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2]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问责制[J].中国新闻周刊, 2004 (17) .
执法过错责任 篇2
试论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赵东海
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界定与追究是国家税务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税、税收法治的根本保证。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主要通过对税务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法律监督检查,改善税务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发展民主政治,维护廉洁,惩治腐败,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界定
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界定和研究,是推行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税收工作中正确实施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确认和追究,不仅是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加强税务行政管理、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
(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涵义
税收执法过错责任是指税务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过失在税收行政工作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税收执法过错责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税务执法人员在税收执法工作中违反法定职责而应承担的一切法律后果,包括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本文从推行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研究角度出发,把税收执法过错责任定义为狭义的法律责任即行政法律责任。(对执法行为触犯刑法,构成刑事法律责任的情况,本文暂不述及。)
(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内容
对于税务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应根据在执法活动中直接作出、经审核批准作出、经集体讨论作出、经税务行政复议作出等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追究。国家税务总局对此问题十分关注,专门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月1日起试行,从而为具体落实此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执法过错行为按下列原则明确责任:1、因承办人的个人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承办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根据过错责任大小分别承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2、承办人的过错行为经过批准的,由批准人承担责任。因承办人弄虚作假导致批准错误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3、承办人的过错行为经复议维持的,由承办人和复议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复议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4、执法过错行为由集体研究决定的,由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承担相应责任;5、对本单位人员发生的依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应当予以责任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连带责任。具体追究形式为: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还可并处取消评选先进或优秀资格、扣发奖金或岗位津贴。
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
(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意义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困难重重,“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受百家气”等是税务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但是本着“收好税,带好队”的精神,对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不但不能松懈,而且还应当加强。这也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有效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体现和保证。
1、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税,确保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2、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有助于激励税务工作人员扫除衙门作风,克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思想,保持为人民服务、做社会公仆的优良本色。
3、加强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
4、完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是惩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推进廉政建设的`必要手段。尽管违法乱纪的是税务干部队伍中的极少数人,但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和败坏了税务工作者的形象,损害了税务机关的权威,亵渎了法律的尊严,所以必须加以严惩。
5、加强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也助于支持各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法定权力,保障政令畅通,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程序
参照《办法》,对于税务机关内部追究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笔者认为可分为立案、调查、听取陈述、作出处理决定、申辩、执行、备案等诸环节。
1、立案。根据工作实践,案件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税务机关自查自纠;(2)人民来信来访举报;(3)上级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4)其他机关转办、转交。对于经初步确定有重大违法嫌疑的,应迅速立案,从快查处。同时,《办法》还特别指出:各级税务机关主管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法制机构)还应通过评议考核、执法检查、执法监察、审计决定、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等渠道发现执法过错线索。
2、调查。应由专门职能部门――法制机构根据立案的线索和情况,对税务机关或执法人员是否违法,违法事实、情节、手段及后果展开全面调查,并搜集相应的证据。
3、听取陈述。由调查部门结合调查情况,听取当事人对违法行为的陈述和辩解意见,询问有关情况。《办法》还规定:调查人员应听取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或者部门的意见。
4、作出处理决定。通过局长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审议,在全面查清违法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处理决定。需要上级部门批准的,还应报上级部门批准。()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的决定作出以下处理:(1)对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责令撤销、变更或限期重新作出,或者提请有权机关予以撤销、变更或重新作出;(2)对责任人实施追究决定,或者移交人事、党委、财务等部门实施;(3)对定性为无过错的执法行为,应予以归档结案;(4)对过错事实不清的行为做补充调查。
5、申辩。被追究人不服过错追究决定的,可以书面形式向做出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辩,也可以直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辩。接受申辩的税务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辩材料次日起两个月内做出书面答复。申辩期间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6、执行。由作出追究决定的机关或经授权的部门负责具体执行。
论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推定” 篇3
1 第五十八条存在的问题
1.1 与医疗损害责任实习过错归责原则有冲突
医疗损害责任根据第五十四条的规定, 实习过错规则原则;而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三类情形本身即是有过错的表现, 却又规定为“过错规定”, 实为不妥。其一,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本身即能说明医疗人员对其医疗行为具有主观过错。可以试想, 当医疗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实施所谓的诊疗行为, 其主观上就应当会存在明知违法的诊疗行为会给患者造成损害, 仍然实施该行为, 这是明显的故意;或者应当知道该违法的诊疗行为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损害, 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料到或已经知道轻信能够避免, 这分明是过失。故, 医疗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其主观上本身即存有过错, 无需在专门规定这一项。其二, 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这说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即医疗机构具有提供病历资料的义务。提供病历资料的义务是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拒绝提供, 如果违反这一义务的话, 本身就存在过错, 也无需再推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由过错。其三,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这违反了侵权责任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侵权责任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了医疗机构及其义务人员有按规范填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的法定义务, 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则明显违反了此一法定义务, 说明其具有主观过错。
1.2 与过错推定的法理违背
过错推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过错责任在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二款予以规定, 即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特点是, 仍然要求加害人具有主观过错, 过错是确定侵权责任成立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特点是举证责任倒置, 即原告无需承担证明被告具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法律推定被告具有过错, 被告若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就必须举证证明其不存在主观过错, 从而推翻法律的推定而不承担侵权责任。而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八条的规定显然被告无法提出反证。当原告举证证明被告存在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三种情形之一的话, 被告无法举证证明其违反法律规定是合法的, 或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也是合法的, 这根本上无法提出反证。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名为过错推定, 却严重不符合过错推定的法理, 无法体现法律平衡当事人利益的意图。
1.3 造成第七章体系上的不和谐
过错的认定日益客观化, 学界普遍认为注意义务的违反即能说明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 因为通过客观的方法探求行为内心世界的过失抑或故意等心理状态, 但这些心理状态会势必通过外资行为表现出来, 从而违反了法定的义务, 故, 法定义务的违反即具有过错, 司法实践中也是通过义务的违反来认定过错。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第六十一条规定了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病例资料的义务和向患者提供病历资料的义务, 第六十二条规定了对患者的隐私保密的义务, 第六十三条规定了不得过度诊所的义务。这些义务的违反即能说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具有过错。而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过错推定的三种情形, 分明是这些义务的违反。其中第一项违反了第五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项和第三项违反了第六十一条的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过错推定实际上是法定义务的违反, 本身就能说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如今这样规定, 反而显得多余了。
2 如何应对第五十八条存在的问题
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篇4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正确、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执法,防止和纠正行政过错行为,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建立卫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工作责任目标和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1、基本原则
本制度所称监督执法过错,是指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执法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过错责任,是指执法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造成的不良结果应承担的责任。按照职责及管理权限,区卫生局负责追究行政过错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责任人做出处理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2、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2.1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3)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4)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5)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6)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7)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8)擅自收费或者不按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9)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
(10)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1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12)依法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或者不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13)违法委托其他组织和个人代行许可管理权的;
(14)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或者在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15)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贻误行政许可工作或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本条所称行政许可,是指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2.2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无法定依据实施检查的;
(2)无正当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的;(3)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实施检查的;(4)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5)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6)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7)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8)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9)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2.3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2)违法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
(3)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4)擅自设定行政处罚或者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5)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6)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7)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8)违反《行政处罚法》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9)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已有的;(10)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11)玩忽职守,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遭受损害的;
(12)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2.4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无法定依据采取强制措施的;(2)违反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3)超越法定权限采取强制措施的;
(4)其他违反行政强制措施规定,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2.5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无法定依据实施征收或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设立征收项目的;(2)未按法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3)截留、私分或擅自开支征收款的;(4)实施征收不开具合法票据的;(5)其他违反征收规定的行为。
本条所称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行为。
2.6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1)违法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他义务的;
(2)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合法权益等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
(3)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以及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4)未在办理场所明显位置悬挂办事示意图和公开办事流程图的,不涉密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承诺时间、收费标准、监督渠道、办事结果未公开的;
(5)面向社会直接受理业务的窗口单位,工作期间空岗的;(6)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上岗未按规定佩带工作牌、穿着制服的;
(7)对服务对象不理睬、不答复的,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拖延不办的;(8)对来文、来电,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办的,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转送,置之不理的;
(9)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未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擅作决定的;
(10)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制发公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导致发生严重后果的;
(11)未经领导审定签发擅自发文的,未按规定时限发文的,未按规定使用单位印章的;
(12)违反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的;
(13)对执法行为内部稽查工作和意见不配合、不落实、不到位、不执行的;(14)其他违反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贻误行政内部事务管理工作的。
2.7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履行管理职责而拒绝履行、无故拖延履行的,应当追究
监督执法过错责任。
3、监督执法过错责任划分与承担
3.1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领导责任。
3.2责任承担。单位或科室负责人为批准人,具体承办事务的工作人员为承办人。承办人未按规定经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批准职责;虽经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行为,导致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承办人提出意见有错误,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导致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未经承办人拟办,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3.3责任追究。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情节轻微,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过错;情节严重,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根据过错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4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从重处理:1年内出现2次以上应予追究过错情形的;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对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或收受当事人财物。
3.5行政过错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3.6下列情形之一,不追究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1)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明确而出现认识理解偏差的;
(2)结案后发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事实和案件性质发生变化的,但故意隐瞒或因过失遗漏证据的除外;
(3)因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4)因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情形发生的;(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3.7因行政过错造成承担国家赔偿责任,除依照本制度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向有关责任人员追收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4、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组织和程序
4.1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设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组织,由区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区监督所负责人及稽查人员共同组成,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1)决定是否进行调查;
(2)组织调查并拟定调查报告;(3)建议处理决定;
(4)有关调查、处理的意见和建议报区卫生局负责人审批。
4.2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行政过错追究组织成员和调查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4.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实施该行政行为的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过错责任:
(1)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变更、责令履行的;
(2)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的;
(3)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5)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
4.4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组织应当在7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4.5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经区卫生局负责人批准,可再延长15个工作日办理。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6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作出行政行为的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向监察机关提出。
4.7对行政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
4.8行政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区卫生局提出复核或向区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4.9对行政过错责任人作出的处理决定,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应当报送同级监察机关、人事、法制部门备案。
5、其他
5.1本制度与国家、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相冲突的,或未作具体规定的,服从国家、上级部门有关规定。
公证赔偿责任中的过错与认定探讨 篇5
关键词:公证,赔偿责任,过错,认定
《公证法》四十三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法》中规定了责任的承担方, 但是对于过错的界定却比较模糊, 在实际的司法工作中虽然有了理论依据, 但是对于过错的认定仍旧存在一定的矛盾。[1]
一、公证赔偿责任的过错标准
有关公证赔偿责任的过错标准主要包括主观标准说、客观标准说、主客观统一标准说三种说法, 而一般采用的是主客观统一的标准说, 但是相对而言客观标准说更加合理。首先与主客观统一的标准说相比, 公证赔偿责任的公证员的相关行为标准有法律的标准进行衡量, 公证员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公众对公证员所持有的证书也有一定的信赖;而与主观标准说相比, 主观标准说需要对每个公证员的行为做出判断, 也需要对公证员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证员的共同点仅在于执业证书, 在其他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以此来衡量公证员的过错问题是不准确的, 这也是不能以主观标准说作为公证赔偿责任的主要原因。
客观标准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公证赔偿责任过错认定需要的, 公证本就具有法律效益, 公众对公证员的认同是一样的, 而公证员行为上的不同无法形成主观上的统一标准。由于社会上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 可以在对公证赔偿责任过错进行判定时适当的采用主客观标准说, 以此来确立不同的公证赔偿责任。在客观标准说的基础上辅以主客观标准说是为了让公证赔偿责任的过错判定更加合理准确, 也有效的减少了司法工作中的困难。[2]
二、公证赔偿责任中过错的具体认定
(一) 违反效力义务的过错认定
违反效力义务的过错认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形式瑕疵、程序欠缺和审查失误。首先是形式瑕疵, 效力义务对公证书的要求是必须满足所有的形式要件, 形式要件中出现的瑕疵则为公证员的过错。而形式瑕疵的表现形式也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没有使用公证书的规定用纸, 公证书规定用纸一般都是具有防伪功能的, 不使用规范用纸可能会导致伪造公证书的出现;其二是公证书格式上的错误, 司法部为公证书制定了范本, 不同是公证需要使用不同格式的公证书, 设施上的错误也会影响公证书的效力;其三则是公证书证词的错误和遗漏, 不同形式的公证书其公证词自然是不一样的, 对于关键性公证词的错误和遗漏极有可能造成公证书的无效;其四是公证书日期的错误和遗漏, 可以说日期是公证书中最具有法律效益的事项, 也是公证书生效时间的评判标准, 对公证书的效力有着严重的影响。其次是程序欠缺, 司法部为保证公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定了《公证程序规则》, 这是合理公证程序的有效依据, 也是对公证员的行为进行判断的重要标准, 公证员在公证程序上的错误可以进行公证赔偿责任过错的认定。最后则是审查失误, 公证书的效力要求公证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法律效力, 在这种标准下就对公证员的审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公证书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严格的审查, 因此可以合法性的审查失误和真实性的审查失误是审查失误中的两大内容。合法性的审查失误主要是由公证员对于法律知识不了解或者是疏忽造成的, 公证员的这种失误在法律的要求下极容易进行判断。而真实性的审查失误主要在于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是失实的, 这加大了公证书的审查难度, 同时也加大了公证赔偿责任过错认定的难度, 而在实际的情况中, 需要在法律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进行合理的判断, 以保证公证赔偿责任过错认定的合理性。[3]
(二) 违背顾问义务的过错认定
顾问义务就是公证员需要对当事人具体说明公证事项以及其法律效力。而常见的违背顾问义务的过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疏于说明, 公证员需要对公证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详细的说明, 保证当事人是同意所产生的法律效力的, 同时对相关的事项有着很准确的了解, 这样才能为当事人提供合理的法律保护, 达到进行公证的目的。而公证员由于自身的疏忽而影响当事人对于公证事项的认知, 则可以认定为公证员的过错。其次是当事人隐私的泄漏, 保证当事人的隐私不得泄漏也是顾问义务的重要部分, 首要要求是公证当事人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 则公证员就有保密的义务。
(三) 违反其他法定义务的过错判定
除了上述中的效力义务和顾问义务之外, 公证员在其他相关法律的要求下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公证工作, 如果出现一定的过错给公证当事人造成一定的损失, 则可根据具体的法律依据对公证员进行过错认定。
三、结论
现如今对于公证赔偿责任过错的认定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是在不断的公证实践工作中, 司法部门也针对公证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公证法》, 虽然没有对过错的认定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 但在实践工作中对公证赔偿过错的认定有一套行为标准。在以后的公证工作, 司法部门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公证法》的改善, 明确公证赔偿责任过错的认定, 同时保证公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明顺.浅议公证赔偿责任[J].黑河学刊, 2011, 1 (04) :22-23.
[2]吕颖.浅析侵权责任中的补充责任[J].湘潮 (下半月) , 2011, 2 (06) :67-68.
执法过错责任 篇6
一般看来, 医疗过错的判定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医方是否尽到了其合理的注意义务。但是, 不同的医疗侵权类型, 其注意义务是不同的, 尤其是具体的诊疗活动中, 医方的注意义务更是具体的。因此, 如何来判断乙方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呢?医疗过错判定的一般规则就提供了这种标准。本文的探讨是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四要件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此前提下, 一般情况下, 医疗损害中的医疗过错, 应具体体现在医方在执业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诊疗操作规范、技术规程或指南的情形, 一般情况下, 不涉及法律、法规。因此, 医疗过错鉴定的认定, 当然也是主要考察医方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违反行业组织制定的操作规范、技术规程或指南的情形, 甚至包括没有形成书面上文字行业惯例。 (1) 当然, 这样的认定标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诊疗行为, 仅仅是针对“诊疗水平”达到安全性、通用性的标准后实行的一般标准。而医学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医疗过错的认定应当与医学水平的发展保持现一致。
二、医疗过错鉴定的特殊规则
医疗过错鉴定的特殊规则, 是指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的鉴定规则, 主要针对的是一定特殊条件下实施的诊疗行为。特殊规则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体系。
首先, 当地医疗水平规则。任何具体的诊疗行为, 几乎都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诊疗设备。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各地医疗资源配置也参差不齐。因此, 考虑医疗过错时, 应当以当地现有的医疗设备、技术为依据作出判断。按照当地医疗水平规则, 在鉴定诊疗行为是否具备医疗过错时,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医疗机构的性质与级别;第二, 注意医务人员的身份。综合起来, 该规则判断标准要求具体化对待, 具体考察是否构成医疗过失行为。
其次, 紧急处置规则。即在出现紧急情况下, 由于救治的时间紧, 任务重, 很难像正常诊治时尽到对患者的详细的检查义务, 因此, 法律允许医务人员在此情况下的注意义务低于一般的医疗情形。 (2) 此时, 对医方过错的认定应当将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即便是出现不规范的诊疗行为, 但若是为抢救患者的目的, 即便是给患者造成了损害, 也不能认定为诊疗过错。《侵权责任法》第56条医疗过错的认定即可遵从该种鉴定标准。
再次, 容许危险规则。容许危险是指为达成某种有益于社会目的的行为, 虽然, 其从性质上判断, 常常含有某种侵犯社会法益的危险, 但是该种危险在社会的一般意义上认为相当时, 即可容许其危险行为为合法行为。 (3) 而医疗行为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危险性, 其在给患者诊治的过程中, 虽然可能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但是相对于患者恢复健康等, 其危险性较小的。如医方为就患者, 实施了高难度的手术, 而该高难度手术最终失败了, 给患者造成额伤害, 此时, 也不能认定为是医疗事故。但是, 该种危险性应当把握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有学者就提出了衡量危险的三个标准:第一, 被侵害法益与拯救的法益之间的重要性衡量;第二, 迫切危险的重要衡量;第三, 诊疗行为目的正当性衡量及有效性衡量。 (4)
三、医疗过错认定规则中的免责鉴定规则
医疗过错的鉴定规则体系中的医方免责的鉴定规则, 是对认定医疗过错情况的否定。免责的认定作为例外的否定性的规定, 应当是具体的情形, 在作出具体认定时, 必须符合该种具体的情形才可以认定为医方免责, 如《侵权责任法》第60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在医疗过错认定过程中, 免责鉴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下三种情形:第一种, 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医方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第二种, 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 导致的不良后果。如限于医疗水平, 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由于无法控制的并发症或者患者身体异常而发生了医疗意外;或者限于医疗水平, 发生了无法防范或者无法控制的后果等。第三种, 因医方的无过错输血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血液, 作为重要的医疗制品之一, 无法通过人工生产实现, 只能通过采集。虽然采集血液之前需要体检, 但是仍然有许多隐形的问题在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被检测出来, 所以, 输血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突然问题。此时, 医方或者血液采集机构能够证明己方已经尽到了合理在注意义务时, 就应当免责。
注释
11 刘鑫.医疗过错鉴定规则体系研究[J].证据法学, 2012 (3) :268.
22 田韶华, 杨清.专家民事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301.
33 李大平主编.医师法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206.
执法过错责任 篇7
1 概念
1.1 医疗损害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因其自身的过错, 在诊疗活动中对病人造成损害, 从而需要由医疗机构对病人及其家属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2]。其构成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相同, 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1.2 护理侵权
护理侵权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并从事护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护理活动中, 因不法行为或技能不合理欠缺而侵害病人合法权益的行为[3]。其构成要件为:①主体必须是合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 并经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②行为违法性, 医疗机构及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③主观过错, 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护理中存在过失或故意过错;④损害结果, 病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后果;⑤因果关系, 由于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违法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1.3 医疗损害的推定过错
医疗损害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 但《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 病人有损害, 因下列情形之一的,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②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③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根据本条的规定, 在病人发生损害后果时, 如有上述列举的三种情形, 那么就能够推定医疗机构存在主观过错, 在医疗机构无法举证证明自身不存在主观过错时, 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2 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2.1 定期培训、教育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严格执行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对近年来颁布的《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试行) 》《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技术服务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等护理法律、法规及规范, 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 掌握文件精神, 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2 提高对病历重要性的认识
医疗损害责任推定过错责任的三种情形中, 有两种情形都和病历直接相关, 足见病历资料的重要性。为此护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对病历资料不重视的态度, 加强对病历资料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护理人员保存真实完整病历资料的意识。可通过技术控制、监督管理、病历质控等方面措施加强病历的管理, 杜绝在病历资料方面的弄虚作假, 力争提供真实完整的病历资料,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不会因病历问题而陷入被动。
2.3 重视护理病历记录内容的法律敏感性
目前病历的医学价值和法律价值决定了病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载体, 是解决医疗纠纷成败的依据。护理记录作为病历资料的组成部分, 书写的内容应当与病人病情、诊疗过程一致。护理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准确、客观、真实、规范地做好护理记录。护理管理者应当把此项内容列为重点质控内容, 严格把关, 避免在医疗纠纷中因护理病历原因推定医院有过错。
2.3.1 防范护理病历常见法律敏感缺陷问题 (抽查本院60份危重病人病历)
①体温单:入院、手术、分娩、死亡等时间记录及体温、脉搏、血压、出入量等数据记录出现与医疗记录及护理记录单不一致现象;未按护理常规及时监测记录体温;过敏类药物无皮试结果记录或记录日期与医嘱不符等。②医嘱单: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与医嘱要求或实际不符;过敏类药物执行时间与皮试执行时间相同;同一时间执行多个皮试医嘱。③护理记录:记录内容与医疗记录内容不一致, 常见有病人主诉、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伤口情况描述, 药物过敏史, 病情变化时间, 病情描述等方面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措施记录违反诊疗护理常规, 如记录护理措施内容为“病人拔除导尿管, 指导家属温水擦浴”, 鼻饲记录“抽出咖啡色液体, 予鼻饲米汤150 mL”, 急性胰腺炎禁食, 病人高热, 护理措施记录为“协助饮水200 mL”。③病情变化护理评估不到位, 无动态观察记录 (护理人员未尽观察义务) 。如病人“血压200/110 mmHg”, 护理记录无病人主诉、症状体征描述;病人“胸闷气急”, 无生命体征观察记录;肠镜、钡灌肠检查后无观察记录等。④病人出现病情变化, 未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或护理措施不得力。如病人“胸闷气急, 予汇报医生”;“病人呕吐1次量300 mL, 为胃内容物, 无特殊处理”等。
2.3.2 注重病历上的签名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规定,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 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 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另外, 对需取得病人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 应当由病人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 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病人因病无法签字时, 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病人, 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 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病人说明情况的, 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病人近亲属, 由病人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及时记录。病人无近亲属或者病人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 由病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为保证签名的法律有效性, 所有签名必须及时签注并手写, 不得打印, 绝不允许代签名。病人家属签名者应注意其身份及法律有效性的审查。
2.3.3 擅自离院病人的观察义务病历记载
目前病人离院问题已引起了重视, 虽从医患及护患沟通记录上显示告知义务并注明“如病人擅自离院责任自负”, 但分级护理要求护士观察义务方面却未能很好体现。笔者建议对擅自离院病人当班护士应在护理记录上记载发现病人离院具体时间、采取联系患方的措施、结果;如病人返回医院, 应及时评估病人, 记录病人来院时间、评估情况、再次告知离院危险性等。
2.3.4 使用外购药品的病历记载应注意体现对药品的形式审查
随着目前药品种类的日趋增多, 医院库存药品有时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 病人外购药品使用也在所难免。为此, 外购药品使用纠纷防范值得医方关注, 就目前仅在病历中仅记载“患方药品自购, 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与医方无关”, 显得欠妥。如下述记载“病人处于××状态, 紧急必须用××药, 病人从××带入××药, 生产厂商为××, 药品批号为××, 院方已做力所能及的检查, 出现药品原因的不良反应由患方自行负责”, 将更具有法律效能。
2.3.5 病历修改方式符合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七条明确规定, 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 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 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 并注明修改时间, 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3 小结
《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推定过错责任对护理人员来说, 责任更重、压力更大, 只有通过更好的学法、用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只有严格依法行护, 做到做、说、写一致, 确保病历的合法性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张静, 刘红.《侵权责任法》与军队医院医疗纠纷的防范[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7) :671.
[2]刘鑫, 张宝珠.医疗侵权责任与构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2.
执法过错责任 篇8
1、受害人过错的概念
受害人过错, 作为过错的特殊形式, 又称“对自己的过失”, 是指损害结果的发生全部或者部分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过错。
2、受害人过错的特征
受害人过错具有以下特征:
(1) 受害人行为的不当性, 即受害人对其身上损害结果的发生做出了不当行为。 (2) 受害人所受的损害和其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即受害人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联系。 (3) 受害人过错的法律效果是减轻或者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二、关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受害人过错制度的评析
1、关于受害人过错制度的一般规则评析
《侵权责任法》第26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该条文存在以下缺陷:第一, 该条仅规定了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情况, 而没有明确规定受害人对损害扩大存有过错的情形, 所以, 在损害扩大阶段, 受害人存在过错的, 我们只能通过法律的扩张解释适用该规定。第二, 前段的“也”字表明该条仅适用于加害人与受害人同时存在过错的情况, 进而由于双方均有过错, 加害人才能减轻责任但未包括免除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7条采纳了“受害人故意免责说”, 与受害人责任形态制度有一定的差别。我认为, 以“受害人故意”替代“受害人责任”作为免责事由的做法并不合理, 理由在于:一方面, 如果受害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 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受害人主观上仅存有过失, 而加害人没有过错的情形下, 仍适用受害人故意免责制度就有所欠妥。另一方面, 即使受害人主观上存有故意, 但如果损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只是由于受害人故意单方面引起的, 加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存在故意的过错, 那么加害人是应当为此承担责任的, 并不能完全的免除其责任。
同时《侵权责任法》第26条规定的“过错”包括了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如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 应适用第27条还是适用第26条呢?所以在区分第27条与第26条的适用问题上也存在问题。事实上, 二者的区分有二:1、关于因果关系。受害人故意作为免责事由, 主要是基于对因果关系的考虑。因为受害人具有故意情形下, 表明损害和受害人的行为之间具有直接的、全部的因果关系, 此时加害人的行为只是受害人对自己实施伤害的工具, 二者之间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对此, 应当由其全部承担责任。这样, 第27条受害人故意与第26条过失相抵原则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对于因果关系的要求不同: (1) 对于过失相抵, 损害只要是因为侵权人的行为造成的, 损害结果与加害人的行为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受害人的过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或者加剧了损害后果的发生, 所以只能适当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2) 因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而完全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意在强调受害人的故意是导致损害的唯一原因, 其行为与结果具有直接的、全部的因果联系, 即使加害人有客观上看似造成损害的行为, 也只是受害人借以对自己实施伤害的工具, 例如为了自杀, 故意撞向行驶的汽车的“碰瓷”行为。所以, 受害人的故意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的情况才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7条的规定。若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 而加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故意、重大过失的, 则属于减轻加害人责任的问题, 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6条关于过失相抵的规定。例如甲欲冲向正在行驶的汽车, 汽车驾驶员乙醉酒驾驶也存在重大过失, 在此情况下, 不能因为甲的故意而全部免除乙的责任。2、关于考虑加害人的过错。从过错的角度来看, 既然受害人有故意, 则意味着损害的结果是受害人所追求的, 损害当然完全由其承担, 否则由行为人承担责任也有违公平。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2款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 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如“碰瓷”的人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可见, 受害人的故意作为免除加害人责任的事由, 暗含了损害的发生时因为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行为所致, 而加害人本身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如果加害人的过错程度或危害程度较重, 即使受害人具有故意, 也不能完全免责。
2、关于受害人过错制度的特殊规则评析
(1) 无过错责任侵权行为类型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
对比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无过错责任侵权行为类型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和比较法上的相关规定, 存在着以下差异:第一,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70条“民用核设施致人损害无过错责任”和第71条“民用航空器致人损害无过错责任”中, 明文将“受害人故意”作为免责事由, 略显抗辩事由范围过宽。第二, 在过失相抵制度的适用中,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无过错责任侵权行为类型中以重大过失为限, 受害人的轻过失或者一般过失均无减免责的效果。如第72条“高度危险物致人损害无过错责任”规定即以受害人故意可以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受害人的重大过失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责任。第三,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78条“饲养动物致人损害无过错责任”中未能明确区分受害人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法律效果。
(2) 医疗损害责任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
《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害受害人过错制度比较特殊, 它与其它侵权行为类型的受害人过错制度的立法体例完全不同, 该条文采用先列举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 然后再作出例外规定, 医疗机构如有违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体例。如第60条第1款先列举了三项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事由, 然后第2款紧接着规定:“前款第一项情形中,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采用这样的体例是由于在借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规定的过程中, 只列举了三种免责事由, 完全不考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的弊病, 一概免除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侵权责任, 因此在《侵权责任法》第60条中, 增设了第2款的规定。基于上述分析, 我认为, 《侵权责任法》第60条的规定完善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责任免除的规定, 不仅考虑到了受害人的过错, 也考虑到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过错, 使医疗损害责任的受害人过错制度更加合理, 使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侵权责任法》中得到体现。
三、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过错形式, 作为免责事由, 受害人过错在司法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受害人过错理应得到立法及理论界的重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规定了过失相抵责任形态和受害人全部责任形态。受害人过错规则的确立和发展, 在侵权行为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法论 (第三版) [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2]张新宝.中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版)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
[4]赵雪莹.论受害人过错在侵权民事责任中的适用[J].法制与经济, 2008 (08) .
[5]蔡颖雯.论侵权过错的概念[J].烟台大学学报, 2008 (3) .
【执法过错责任】推荐阅读:
甘肃省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06-27
市房产管理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11-04
机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05-20
车主过错责任06-29
过错责任原则09-01
医疗过错责任11-06
安全生产职务过错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0-25
澄海区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07-13
过错学生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