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学生

2024-08-27

过错学生(精选11篇)

过错学生 篇1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难免犯错误。犯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 关键是犯了错误之后, 如何对待错误, 是否知错就改?古语云:“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很容易出现过错行为。面对学生的过错, 教师应实施相应策略, 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以期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对待过错的学生, 要因“错”施教 , 认真分析学生形成过错的原因 , 对症下药 , 最终达到矫正学生过错的目的。

矫正学生的过错,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学生知道自己有错误能及时改正, 是可取的。矫正学生过错, 教师要充分保护过错学生的自尊, 以说服引导为主, 让过错学生自己分析过错原因, 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错了, 这样不但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

矫正学生的过错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消除过错学生的疑惧心理。对过错学生不斥责、不惩罚, 更要尊重、关心、帮助、爱护过错学生, 使过错学生消除顾虑和对立情绪, 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正确对待并热情帮助过错学生, 使过错学生得到温暖, 受到启迪, 消除疑惧心理, 增强信任感, 激起内心震动, 从而改正过错行为。

一天早饭前我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师, 小卖部的人说这张钱是假的。”学生Z递给我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

我接过那张钱, 仔细一看, 果然是一张假钱。反过来一看, 上面赫然写着L同学的名字。原来, 这是这个月收伙食费时, 我找给学生Z的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当时, 我是从班里收上来的钱中, 抽出一张找给他的, 所以上面用圆珠笔赫然写着学生L的名字。我猜想, 一定是Z同学的家长发现这张钱是假的 , 又不好意思说是他们发现的, 所以就让Z同学说:“小卖部的人说, 这张钱是假的。”

按学校惯例, 每次缴纳诸如伙食费等费用时, 班主任通常都会让学生在面额比较大的钱币上写名字, 防止找不到交假币的学生。我自然不能例外。曾经有一名学生调皮地问我:“在人民币上写名字, 岂不是对人民币的不尊敬吗? ”我回答:“在人民币上写名字是为了防止出现假币, 如果出现假币, 岂不是对人民币更大的不尊重吗? ”从此之后, 再没有学生对在较大面值的钱币上写自己的名字表示异议。

其实, 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假币, 在较大面值的钱币上写名字, 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没想到, 这次竟然有了用处。我想当然地认为, 既然上面写着L同学的名字, 自然就是他缴的。让他拿回家另换一张就行了。于是, 我就让Z同学悄悄将L同学找到办公室 , 将假币的事情告诉他 , 并让他仔细看了上面的名字。结果, 令我意外的是, 他竟然矢口否认, 说他是用钢笔写的名字。而且信誓旦旦地说, 他是用C同学的钢笔写的。本来认为很简单的事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到此我没有再追问, 先叫他们回去吃饭了。L同学的矢口否认, 一时之间让我没了主意。

我苦苦思索对策。这张五十元的假币是从班里收来的, 当时应该写着名字。但是, 当时我并没有挨张检查, 所以, 本着“无罪推定”的原则 , 先假设这张假币不是L同学的 , 虽然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总之, 这张假币只在我、L同学、Z同学三人之间流传。而且, 我可以肯定, 自己并没有在这张钱上做手脚。那么, 这张假币的问题该出在他们两人身上。明白了这一点, 一切都容易了。

既然钱上有名字, 我就从字迹入手。吃过早饭后, 我取出一张纸, 让他们两人分别在正反面把自己的名字各写五六遍。写完之后, 拿来一对比, 便立刻见了分晓。我将他们两人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说:“谁也不能保证不犯错误, 老师自己也犯过错误。比如, 这张假币的出现, 是老师当时没有仔细查验, 给你们带来了麻烦, 这是老师的错, 以后老师一定认真仔细。只要知错能改就好了, 知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这时我拿着他们刚刚写下的名字, 与钱币上的名字对比, 让他们看钱币上是不是自己的笔迹。

结果, Z同学说不是他的笔迹, 而L同学则坚持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用钢笔在钱上写的名字。我觉得假币上的字迹跟L同学的笔迹有点像。但是, 我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所以不能强迫他承认, 就叫他们回教室。

放学时, 我让L同学把那张假币与写有他们两人名字的纸一起带回家, 让他们的家人帮助辨认。晚上回家吃饭时, 我接到了L同学家长的电话, 说那张假币不是L同学的, 因为他是用钢笔写的名字, 而且他们也不会让孩子带假币交给学校, 再说五十元的假币也不值得。我只好回答说, 不是L同学的就算了, 没事的。

在Z同学把这五十假币交给我时, 我立刻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五十元钱给他。其实, 我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因此损失五十元钱, 只是想让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错误, 勇敢地承担责任。在与L同学家长通话结束时, 我已经明白, 这张假币会一直在我手上。

第二天早上一到校, 我又将Z同学和L同学找到办公室, 语重心长地说:“这张假币, 只在我们三人之间流传。我既不能确定这张假币是Z的, 又不能确定这张假币是L的, 但是, 我敢肯定地说, 这张假币不是我的。你们两人先回去, 再认真思考一下, 然后再来办公室告诉我, 你们是否跟这张假币有关系? 我只想从你们口中得到真相, 绝不会责怪你们。”看着他们两人离去的身影, 我颓然地靠在办公椅上。

第二节课后, 他们来到了办公室。Z同学信誓旦旦地说假币跟他无关;L同学也信誓旦旦地说假币跟他无关。我知道, 碍于面子, 他是不会承认的。然而, 我不想放弃最后的希望, 对他们说道:“关于这张假币的主人, 如果以后谁承认了, 我也不会再让他换成一张真币, 因为他已经错过了知错就改的机会;如果从此以后, 没有一个人承认, 那么他这一辈子都将背负着这一张假币。这张假币的主人, 将来一定会明白我这句话的。”

我怎会看不出假币上是谁的字迹? 但是, 我没有说破。我想, 家长也许并不是故意让孩子将假币带到学校, 只是迫于面子不愿意承认罢了。如果我当面点破, 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打击。因此, 我采取的办法是既不当面点破, 又让学生明白我已经知道了这张假币的来龙去脉。

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 我一直尊重、关心、帮助、爱护学生,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不让学生勉强认错、违心认错,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我愿用五十元钱的损失与这一张假币, 鼓励那位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 坦然面对错误, 勇敢承担责任, 明白“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摘要: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矫正学生的过错, 教师要尊重、爱护过错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学生明白“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关键词:过错学生,教育思考,教育策略

正视学生的过错 讲求批评的方法 篇2

有些学生犯错误是由于无知和好奇造成的。如美术教学中有一些有趣的学具,可是每次美术教师要求学生把学具准备好的时候,总会有个别学生拿不出来。原因就在于这部分学生对学具好奇,将这些学具“搞研究”了。好奇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也是他们勇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先导。如果教师对犯这种错的学生训斥挖苦,就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既要严肃地批评学生的过错,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其好好学习,长大后探究更多自己想知道的一些未知世界。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学生十分容易接受和改正,并且有可能在他的一生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多的情况下学生犯错误,是由于他们还未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未初步掌握道德行为准则而造成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下课时在班级或走廊里跑跳、打骂;有时还会看到一些学生在学校的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在校园里将手中的纸屑随处乱丢。这些错误的产生,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缺少强烈的道德观念,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学生往往在有人监督的时候能够表现得很好,可是一旦无人监督,就会做出种种让学校和教师都伤脑筋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且要常抓不懈,正面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犯错误的不同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地为学生讲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品德故事,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会分清是非美丑的同时,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准则。

学生好动和缺乏自制力,往往也是发生过错的原因。如上课时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东张西望,有时窃窃私语,还有时爱搞些小动作。教师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会严厉地批评,一些学生也会很不服气,对教师产生抵触的情绪。其实,遇到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除了批评以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使其自觉遵守纪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盲目地一味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对学生的教育要“贵在坚持”。学生如果做得不好要及时批评教育,积极进行引导;学生做得好就要在班级进行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与此同时还应向这些学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帮其树立更高的标准,适当地给他们施加一些“压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新的动力,以此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减少课堂上犯过错的次数。

还有一些学生的过错是由于模仿成人甚至家长、教师的某些错误言行所致。如父母平时说话较粗俗,不注重自身的文明礼貌,对待孩子也很随便,时间一长,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学生常在课堂上表现得很随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爱说脏话且不以为然。对学生的这一类过错,教师要积极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所犯错误的重要性,使其主动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除了以上所谈几点之外,学生有时会出现明知故犯的错误,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一定关联。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对一些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且对事物的前因后果往往不假思索。比如,个别学生为了讲“义气”,有些事情明知不对,也要跟着去做……看到别的同学和老师顶嘴,不认为是坏事,而认为是“勇敢”,自己也跟着做……对于可能知错犯错的行为教师要多加调查分析,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乱加指责、训斥,这样学生不仅不能改正错误,还会再犯新的错误。

总之,对于学生的过错,教师要做到“重责其事,轻责其人”,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过多地责备,更不能去挖苦与伤害。此外,处理学生的过错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提供改正错误的方法,还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学生有了改过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给予肯定。如出现反复,不能急燥,也不能随便打击。相信,只要教师正视学生的过错,讲求批评的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生的过错是一定能够得以纠正的。

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与转化 篇3

一、用师爱打开心结,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 同学们的取笑、歧视, 其心态总是比较空虚、敏感的, 对老师和同学抱有戒心或敌意, 就像一扇紧闭的门。老师的关心和温暖能够消除和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办法是多样的:一是直接向他们说明, “过去的事情别再重提, 好坏看今后的表现”;二是帮助他们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如对于缺乏母爱的学生, 就应在生活上多关心和照顾, 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可爱可信的人, 感到集体的温暖;三是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坚持细水长流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二、用真诚和宽容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矫正学生过错行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认为, 有过错的学生、特别是常犯过错的学生, 不知羞耻, 无所谓自尊心, 这是完全错误的。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是有自尊心的, 不过往往由于经常受到批评、指责,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或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存在罢了。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十分珍惜和尊重有过错行为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能恰如其分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 深入心灵、思想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创伤慢慢愈合, 恢复被挫伤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信任他们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基础和力量。例如我班有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较差, 表现也不好, 给老师们的印象很坏, 且性格格外怪癖、倔强。一堂课上, 她正写着作业, 她的同桌在和别的同学谈笑, 而任课老师却认为是她在捣乱, 于是就不分青红皂白, 要将她逐出教室。这可惹恼了她, 就同这位老师大声吵起来, 使课上不下去了。事后学校准备在校会上把她作为典型进行严厉批评。我了解事情真相后, 一方面将实情反映给校领导, 一方面对她进行帮助和疏导。我把她叫到办公室, 既坦承她受到的委屈, 又指出她得理不让人的过激行为, 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 希望她吸取教训, 认真对待缺点, 争取进步。我的真诚、宽容让她感到出乎预料, 但更使她出乎预料的是她没有被在校会上点名批评。后来, 她交给我一封信, 写道:“谢谢老师的宽容, 作为一个女孩子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脸面和自尊心, 您尊重了我的人格, 维护了我的自尊, 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改正缺点, 做个好学生。”俗话说:“退一步, 海阔天空。”这“退让”来自于对学生的爱, 意义在于以最大的可能性来教育学生, 转化学生。

三、以良好的班风优化群体教育功能

良好的班级风气, 是最佳的潜移默化教育方式。这早已为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法所证明:教师要想影响某个学生, 不是直接找他做工作, 而是先影响集体, 再通过集体去影响学生个体。有的学生因为年龄小, 个性不稳定, 依赖性强, 主观自控能力差, 从而盲目“从众”, 随波逐流, 错误行事。因此, 班主任要把握学生的这种心态, 积极创建优良班集体, 增强凝聚力, 提高群体教育功能。

例如一个学生长期不交作业, 我曾经强行把他叫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不想, 这个学生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见此情形, 我就采取冷处理法, 将他暂置一边, 转而严格要求其他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并举办了一次优秀作业展览。每天晨会课, 我都要表扬一些作业优秀和进步显著的学生。渐渐地, 我发现这个学生交作业了, 而且作业完成得也比以前认真多了。于是, 我抓住机会, 也在晨会上及时表扬了他。显然, 我的这次表扬成了他要求上进的转折点。

实践证明,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能最大可能地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的心理期望;也可有效地培养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使他们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 接受集体的督促, 赶上集体前进的步伐。

四、强化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学生由于年龄小, 思想单纯幼稚, 对社会公德认识片面, 法制观念淡薄, 从而导致产生过错行为。因此, 学校教育要用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占领他们的思想阵地。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这部分工作, 单靠枯燥的说教是不行的, 最好的方法是召开各种报告会和座谈会, 例如, “三好学生”成长历程分析报告会、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转化为“三好学生”的现身说法、优秀文艺作品研讨会、学生典型过错剖析座谈会、社会公德和法制讲座等。通过学生身边正反两方面的活生生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当学生有了初步改正时, 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 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树立, 不断从其内心去激励进步, 从而使其过错行为得到矫正。

五、提高学生意志力和免疫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过错行为的转变过程是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说, 过错行为的反复是外部因素的引诱和自身不良习惯的干扰两方面引起的, 要减少过错行为的反复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施教。因此, 要控制外部诱因发生作用的宏观环境, 减少诱因干扰。例如暂时避开或阻断有过错学生与有关人物、有关环境的接触。此外, 要改变学生自身的错误观念, 加强修养, 又要指导其学会自我调控, 抵制外来的诱惑。这就要求从根本上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力, 最终达到“慎独”的境界, 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习惯, 经常对那些不良习惯敲警钟, 必要时设置给予考验的机会, 例如安排曾犯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负责班费管理, 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 教师要掌握主动权, 提高有过错行为学生的意志力和免疫力, 使他们不断进步。

六、要因人制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要因人施教, 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错误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种表现, 弄清他们的不良品德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 社会交往等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必要时要单独为每个学生设计转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 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有的放矢, 采取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 老师不妨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或者让学生处在老师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也可以让有过错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实践证明, 采用这些心理换位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法。我班有个调皮学生, 经常在课上恶作剧。一次自习课时, 他把一张写有“我是王八蛋”的纸条贴在前排同学的衣服上。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哄笑。当时我很气愤, 但我立即克制住了自己, 只说了一句:“请××同学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下课后, 他主动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 耷拉着脑袋, 像是等着训斥。见此情景, 我温和地对他说:“××, 如果有同学在你背上贴那样的纸条, 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他沉默了一会儿, 没有说话。“假如你是一位老师, 看到课上有位同学像你这样, 你又会怎样想呢?”他看看我, 想了一会儿, 红着脸小声地说:“刘老师, 我错了!”

难忘的过错作文 篇4

寒假,我将参加钢琴八级考试。这对胸有成竹的我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去年10月开始,我就一直努力地练习。将干净的琴键印满我的指纹,将复杂的曲调变为我记忆的一部分,将我的所有心血花在考级的三个曲目上。三个多月,每天放学一回家,便不停地练钢琴。慢慢地,我昔日的兴趣逐渐化为爱与恨,木制的琴键在我的手下也变得乖巧而听话。我弹得很好,吴老师也说有可能拿到优秀,妈妈脸上挂着笑容,我就在这种情况下信心满满地进了考场。

考场中,三三两两地坐着几个人。我听着他们一一弹奏,咦?怎么弹错了那么多音?小朋友的失误更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到我弹的时候,考场中只剩下我了,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寒意。开始弹音阶了,居然听不清自己在弹什么!难道我的耳朵“罢工”了吗?我心中立马一惊,六度弹成八度。只好重弹,这时我才发现这是一架演奏琴,弹奏时远方听得见,近处听不清,没办法,只好往下弹,后面的曲子弹得挺好,整体蛮不错。可我却为音阶的错误很内疚,并暗自咒骂那架琴。一见妈妈,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知道考优秀没缘了。妈妈安慰我没关系,失败一次又怎么样?

虽然考试时间很短,但是给我深深的挫折感。

过错学生 篇5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权益损害后果的事故。造成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但主要是学校侵权行为的结果,因此,处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主要是追究侵权责任,更多适用民事法律调节。根据现有相关法律规定,仅仅确定学校的侵权责任是不够的,因为在民事法律上,过错的意义远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么重要,即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民事责任并不以有过错为前提条件,比如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的承担。因此,确立单一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是显失公平的,属于对法律条文的教条解读。本文认为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在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应当兼顾其他原则。

一、确立过错责任原则的依据及适用

目前,对于处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而教育部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则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二者都明确了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1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所谓过错责任是以行为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并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依据的一种责任。它是根据“无过错,即无责任”原则认定的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为普遍的责任形式。《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一般过错责任的原则表现,而《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则属于一般过错责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的认定均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在构成要件中要求同时具备过错、违法行为、因果关系、损害四个条件,并似过错为最终要件。其着重点在于惩戒、教育和填补损失,故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的,财产损失一般应全部赔偿。一般性的学校学生伤害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案例1,学校安排学生在“砖地操场”上踢足球,摔伤学生案件。

分析:操场是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其中《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人在危及权益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案例中,砖地操场不符合教学设施要求,学校本身有明显过错,即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学校应承担完全责任。

2特别过错责任原则适用

过错推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当行为人的过错无法判明,或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根据损害事实的发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只有行为人证明白已确无过错时,才能免除责任。以过错推定承担责任,在举证责任上不同于一般过错原则的举证责任在受害人,而是把举证责任转给致害人,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致害人须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推定其有过错。适用过错推定,一方面可因免除原告的举证责任而有利于受害人,另一方面又承认致害人举证反驳的效力,从而使没有过错的致害人有机会免除责任,特别适用于不利于受害人收集全部证据的场所发生的损害案件,因此是一种更为公允的方法。

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只要受害人或其监护人能够证明损害事实存在,并在学校发生,更多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当中的过错推定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损害在学校发生,在学校控制之下,受害学生或其监护人很难收集责任证据,这将导致损害处于无证据状态,显然不公平;相反,学校举证则相对较易,因而要求学校担举证责任相对公平,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积极预防损害的发生,实质上学校最终承担的还是过错责任。

案例2,教室内悬挂的日光灯脱落砸伤学生案件。

分析:对于此事故,学生无法证明是谁的过错。如果学生因此得不到赔偿,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有必要适用过错推定方法,确定民事责任的主体。因损害事实发生在学校,即推定学校有过错。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有对教育教学设备进行检修保证其安全、正常使用的义务。在本案例当中,日光灯的管理者是学校,依据过错推定,如果学校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学校有管理过错,判令学校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学校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能够证明自己的过错程度,那么学校就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只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当的民事责任。

二、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

上文分析了学校承担过错责任的情形,但是,在事故中如果学校与学生双方均无过错,该如何处理?由于没有直接规定学校承担该种情形法律责任的法律条文,一旦学校没有任何程度的过错,一般学生难以得到学校的法律补偿。这实际上是缺乏法理知识、不能正确解读法律条文的结果。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在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七条对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中的“法律规定”作出了具体情形规定,同时又在第一百三十二条对“法律规定”作出了补充或例外-规定,这两部分共同构成对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的全面解读。如果在学校事故中对此不加分析,仅以过错追究责任,有可能会导致学生权益得不到有效救济。

1《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七条的适用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七条分别规定了产品致人损害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责任、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建筑物等设施致人损害

责任、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其实质均是不以过错存在作为判断行为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标准,而是依照“法律规定”,即所谓的无过错责任。这些规定中,除非涉及学校建筑物等设施致学生损害的情况,学校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外,其他基本很少有涉及学校学生伤害的情形。因此,《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除第一百二十六条特殊情况下可能适用外,其他条文基本不适用于处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

2《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的适用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讲的公平责任,是指在法律没有规定承担无过错责任。而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时,依公平的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害的一种特殊归责原则。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见(试行)》中作出了具体规定,《意见试行》第一百五十五条“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其中,在处理学校事故时,第一百五十七条之规定尤其适用。

案例3,在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情况下,学生自觉自行搬运放在教室外面正在被雨淋的学校新购置的课桌椅,因下雨路滑,学生不慎滑倒致伤案件。

分析:对于该事故,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学校并无过错,显然可以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这样,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法律保障,结果可能会挫伤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积极性,这肯定不是法律的本意。对此,教育部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有进一步的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条款规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规定的学校帮助缺乏法律强制性质,因而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例如,如果学校无条件不能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道义上的经济帮助,或者学校认定自己没有过错,即使有条件也不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道义上的经济帮助,其结果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同样有悖于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处理得当与否,远远超出经济帮助的意义,而是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学校和学生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分担损失,这对充分维护学生权益无疑是必要的。

在本案例中,学校虽无过错,但学生毕竟是在保护学校财产的行为中受伤的,因此,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意见(试行)》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规定,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应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即学校应当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

公平责任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有明显区别,它是依据公平和社会共同生活规则的要求,以及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补偿责任的。为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考虑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这一实际情况,一般由双方分担损失,经济条件好的一方可以适当多分担一部分。二是应区分公平责任的经济补偿与道义责任的经济帮助。给予适当的道义责任的经济帮助是一种自愿、可能的帮助,体现的是一种人间关爱,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而公平责任的经济补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当事人双方虽然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但是依照公平责任条款,依然要承担补偿责任,在司法实践当中,该责任也已超出了“可以”示意。

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的适用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本文认为,该规定有违背民事法律公平责任之嫌,学校不能以此而拒绝承担法律责任。

以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为例,一方面,体育竞赛相对于体育课而言,存在着更加难以控制的意外风险,学生参加这种活动,本身的确含有甘冒风险的“故意”;另一方面,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也有为了集体荣誉、利益因素的考虑。因此,学校不能以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为由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意见(试行)》第一百五十七条公平责任的本意,具有违反民事法律之嫌。由于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行为毕竟与甘冒风险为了个人利益或者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是对当事人行为的一种社会认可和鼓励的法律固定,它远远超出了法律的意义。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学校承担过错责任的佐证。在适用时仍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处理学生为了学校利益发生的伤害事故时,在考虑《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的同时,更应考虑有关民事法律规定。

中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策略 篇6

一、仔细了解学生, 做到对症下药

学生过错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 有故意违反纪律、爱骂人、好打架、说谎话、损坏公物等等。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 有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影响、自身调节行为能力的影响等。因此, 同一过错行为发生在不同学生的身上, 其原因也可能不同。作为一名班主任, 处理学生过错行为时千万不能“一刀切”, 要深入调查研究, 仔细分析, 按照不同情况, 制订不同的矫正方案, 即做到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二、改善学生人际关系, 消除其疑惧心理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 往往经常受家长、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歧视, 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 对老师和进步的同学有戒心或敌意, 但他们又很需要老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此, 班主任要调整好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解除顾虑, 摆脱消极的态度。首先, 班主任要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其次, 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地帮助这些学生。当这些学生观察到班主任的善意, 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时, 他们就会消除对立情绪, 增强对人的信任感, 乐于接近班主任并接受教育, 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三、把握教育良机, 引起学生内心震动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 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 故班主任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太见效。班主任若抓住某些事件引起他们的内心震动, 而后给予启发引导, 往往能促使过错行为的转化。比如, 我班宿舍有几个学生的钱被偷了, 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讽, 他委屈不安。面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立即下结论, 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在真相大白后, 我一方面教育大家要信任同学, 不能胡乱猜测、怪罪, 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 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进步, 并真诚地指出, 同学们乱猜疑是不对的, 但也表明一个人有不良行为会造成坏影响, 但只要坚持进步, 不仅可以改变别人的看法, 自己也一定能成为好学生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名学生经过这场教育, 吸取教训, 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后来进步很大。可见, 教育良机很多, 班主任应正确把握并善于利用, 努力促使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转化, 对其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不断给予肯定, 使其进步的愿望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其荣誉感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大多数缺乏集体荣誉感, 有的连最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就会自暴自弃, 失去上进的动力。作为一名班主任, 要千方百计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 或委派其一些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 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 努力使他们将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结合起来, 把自尊心发展为集体荣誉感, 把集体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五、提供范例, 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尽管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承认错误, 有时也有进步, 但他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危害性, 懂得克服缺点的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这些学生是非观念的有效办法之一, 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 通过启发、讨论, 使他们明辨是非, 分清好坏, 从中得到借鉴, 领悟改正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如, 我班有个女学生很爱撒谎, 经常说一些谎话来欺骗教师。经过调查分析,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没有意识到说谎行为的危害性。针对这种情况, 我除了诚恳坦率地找她个别谈话, 使她明白诚实是美德、说谎是丑行的道理, 激励她要诚实外, 还组织主题班会, 讲科学家诚实的故事。通过引导、启发、讨论, 使她从中领悟改正自己行为的重要性。经过这样提供范例、正确引导以及坚持不懈的教育, 这名学生改正了说谎的行为, 不再出现不诚实的举动。

浅议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篇7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学关系的不融洽等不良影响通过其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现象影响或左右,而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因此,小学生可能犯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才能矫正小学生的过错行为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看法,消除疑惧

作为一名教师,要带好一个班,首先要有不带框框、从头开始的思想准备,把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言行要一致,让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放下思想负担,轻松地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向上。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经常受家长、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和同学很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得到教师的谅解、信任和同学们的帮助。面对他们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融洽相处。如,我曾经带班的一个学生,成绩较差、纪律性更糟,不过对该生我采取取其思想负担,给予精神动力等办法,让他在自我约束中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坚持,该生的学习成绩、纪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抓住有利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生效。如果我们能抓住其某件事来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而后给予正确的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给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反思,而成为“过错行为”的转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时机很多,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把握并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矫正“过错行为”的有利条件。

三 、培 养 集 体 荣 誉 感 ,引 导 学 生 正确区别集体荣誉和个人意识观念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多半是集体荣誉感比较淡漠,片面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而失去了求学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在这些学生身上一旦发现隐匿在问题或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委派为班级服务的某些任务以表示对其信任或对其长处的肯定,就会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如,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不爱学习,特别是上课极不专心听讲,作业几乎不交,我说了好多次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他又在想“心思”,便把他叫起来,让他读课文,虽然读得不怎么流利,但发音还不错,因此,在普通话演讲比赛中我推荐这名学生参加,当时他很高兴地接受了,并且坚持白天读夜晚练,狠下功夫,终于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由于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肯定,增强了他求学上进的勇气。从这件事中我悟到一点,发扬学生的长处进行培养也有利于过错行为的矫正。

四 、 对 学 生 的 过 错 行 为 要 进 行 耐心、反复的教育

在矫正“过错行为”的初期,我们只是想着让学生能够避开旧环境或不良诱惑的影响,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面对不良环境的影响及诱惑,坚持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督促,反复提醒,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进步。

过错学生 篇8

1 引发大学生竞技体育伤害事故的因素

1.1 大学竞技体育实效运作机制的界定

因为大学生竞技体育中实效运作机制本身具备的特性才要把大学竞技体育引发的伤害事故与一般性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从责任认定和法律运用中区别开来。在竞技体育实效运作机制的界定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大学竞技体育实效运作机制的界定的困难因素体现在文化、行政和竞赛区分上。

文化因素的形成是因大学生竞技中教育与竞技的结合而形成的, 一些人对教育过分注重, 对大学竞技体育中的文化色彩、学科具备的品质理念往往忽略, 这就形成对竞技和教育看待上的差异。行政因素的形成是因为权力执行者对其权利范围内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了一定的干预。竞赛区分因素是由于试图将大学生体育竞赛与国际竞技体育等同, 并将伤害冲突在另外的途径中解决。这些因素是影响实效运作机制界定的阻力, 在这种条件下对行政过错条件下大学生竞技体育伤害的归责处理难以实现道德标准和法律要求的统一。

1.2 因谋取个人利益引发体育伤害事故

谋取个人利益引发的体育伤害事故在目前的体育竞技中呈现不断地上升的趋势, 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权力和利益的交易形成的。对于相关的权力执行者来说, 其具备决定教练员人选的权力能够为其谋取私利, 对于想获取教练资格的人来说, 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取任职资格可以满足本身需要。这种谋利情况下的体育教育人员的认定不符合正当教练员应该具备的相应的教练员资质和其需要具备的体育竞技教育素质, 这是因谋利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在教练员不具备专项运动素质的情况下开展体育训练, 可能会由于错误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对运动员伤病上场的错误判断引起更大的伤害事故。教练员在不懂专项运动特征、生理解剖原理、运动创伤知识和体育竞赛规律的情况下也难以训练出积极的效果, 这样情况下开展的大学生体育竞技活动无法达到教育和运动开展的目的。

1.3 行政运作目标指向错误引发的伤害事故

在行政运作目标指向错误下引发伤害事故, 是指在行政管理中领导者的相应责任人在将法律规范与大学竞技体育管理相结合的看待中缺乏正确认识, 使得其在权力的使用上忽略了体育竞赛的安全, 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对体育竞技开展的监督和调控力度不足, 可能引发因行政运作指向错误导致的伤害事故, 同时, 由此也可能导致其对体育竞技伤害事故发生注重程度不足。行政管理运作目标缺失对体育竞赛的影响还体现在干部任用上和评价机制上, 干部任用的不民主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无法给体育竞技工作带来正确的引领, 这些方面的缺失一方面无法给体育竞技运动开展带来充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造成体育竞技伤害事故发生率的上升。

1.4 竞技体育体系的不完善引发的伤害事故

我国竞技体育的运作模式长期以来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单边的运作方式在满足行政主体利益的情况下无法使履行国家需要具备的公共责任, 完善有序的竞技训练体系要求处理好国家资源、学校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关系, 要求足够重视竞技训练者的身心健康程度, 要求对教练员工作的人格足够尊重。而现阶段竞技体育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竞技体育在开展中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综合条件利用和相关政策支撑无法达到和谐有序的竞技体育的开展, 从而可能衍生出竞技体育中的伤害事故。

2 对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认定

2.1 导向过错归责原则在伤害事故中的运用

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应该按照国家大学体育要求的规范进行, 要兼顾到体育活动开展和对体育学科性。我国行政法范围内对导向过错归责欠缺正常标准, 导向过错所属公务过错中主体非是个人, 往往无法归咎于公务人员, 其次公务过错具有客观性, 道德批判和谴责会淡化成虚拟过错。在此基础上很大程度的排除了对个人的责任追究, 从而转向行政主体。因此, 对于行政管理中导向错误引起的伤害事故的归责应由学校承担。

2.2 谋利过错归责原则在伤害事故中的运用

谋利过错引起的伤害事故的归责不仅包括学校体育竞技赛事的领导者和直接相关部门负责人, 还要包括所在组织的委托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由于学校主管竞技训练的负责人为了谋取私利在不具备相应运动素质的情况下造成运动员伤害事故, 就应当由相关责任人承担行政责任。对直接负责人进行行政处分并由其承担部分责任的方法, 可以对其他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对工作规范的重视起到监督作用, 同时扩大了在运动员之外对伤害事故归责的范围。

2.3 体系失缺过错归责原则在伤害事故中的运用

体系失缺过错归责要考虑到违法归责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 违法归责原则主张将职务违法行为作为归责判断标准, 危险责任原则主张公权力行为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时对社会成员造成损害就应该给予适当补偿。两者对构建保障体系时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在违反法律规范外的法律良俗原则和人权尊重原则做好了诠释。在体系失缺情况下危险原则的建立有利于减少运动员危险, 使他们的相应权益的到保障。

3 结语

基于行政过错条件下大学生竞技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应当在我国现阶段具备的体育竞技训练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对影响伤害事故发生因素针对性的提出在其不同情况下归责原则的应用能够对保护运动员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2]史硕.高校竞技体育伤害事故民事法律责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 2013.

这是谁的过错? 篇9

一所美丽的小学旁边长着一棵大树, 树上住着一只小鸟。它全身羽毛乌黑发亮, 挺好看。奇怪的是它经常袭击小孩, 有时往同学头上拉鸟屎, 有时在同学头上盘旋, 突然俯冲下来, 把同学啄伤……有许多同学被吓得哇哇大哭, 甚至有人不敢来上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原来在这之前, 有一位四年级的淘气的同学用自制的弹弓把这只小鸟打伤了。小鸟休养一段时间后回来报仇, 专门攻击小孩。

一人惹祸, 全校同学跟着遭殃。

其实, 我们身边也发生了不少这样的事。有的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和废气, 严重的污染水源和空气;有的乱砍滥伐,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有的人滥用化学品, 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大自然是有灵性的, 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恩赐, 也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今年我国长江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洪灾, 大坝溃堤, 农田被淹, 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 我们应该反思这是谁的过错呢?

错过,其实就是过错 篇10

多年前,诗人说:“人生命运之注定,千载难逢在今朝”。从此,他游离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居庙堂可以适应社会,从生活中诞生创作上的灵感。处江湖可以超越尘俗,追求自我完美理想的人生境界。然而造化弄人,人生的命运往往不是年轻的心能够很好去把握的,有时难免陷入错过的境地。其实,错过就是过错。

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位貌美如花、气度非凡的女孩琴,可谓是群雄下拜。诗人有幸结识美女琴,但却终究只有暗恋的份,因为琴早就有男孩追求,诗人不希望作无谓的牺牲。在那个朦胧而又懵懂的年代,诗人抛开了一切尘缘,处身江湖搞学习,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他发誓: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琴很伤心自己失去了实现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机会,她无可奈何的选择了就读一所专科学校。而诗人经过自己的发质图强,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先前,琴经常主动地向诗人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后来不知怎的,琴自以为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埋头抓政史地,错过了向诗人请教数学的最佳时机。诗人在班上夺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成绩和文科综合成绩的平衡发展。就这样,琴错过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到了大学,诗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对诗人而言,参与交际活动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但写作是诗人非常擅长的。起初,诗人在大学里也并没有什么声望,冈为有声望的那一族往往是非常活泼,善于组织表演的那一族,或者是在大学里逃课、睡觉、挂科的一族。自从后来学校出了个阿蔡的女作家,诗人的眼球一亮:该是创作的时候了。

诗人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阅历并不丰富,但是他的灵性和悟性非常高,天生的多情铸就了他活跃的灵感。久而久之,诗人的作品逐渐在校外刊发了。但诗人在校园内仍然没有什么名声,只是后来诗人有一次到校报去找发表自己文章的报纸时,引起了编辑部的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校报培养了很多记者和专业写手,但诗人既不是校报培养的,更不是校刊培养的,他是经过自己努力在校外发表不少作品后才得到校报校刊关注的。说实在的,校报关注诗人,多半是因为那里有位酷似作家池莉的田园老师;校刊关注诗人,多半是因为那里有位继承李敖风范的同仁宋客。

随着与校报校刊编辑打交道的增多,诗人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气质非凡、内敛秀气的女孩娟。诗人与娟联系并不多,但每一次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会感到非常轻松、愉悦。诗人在接下来交往的日子中逐渐发现,娟是他要追寻的那种女孩。那是大三的时候,诗人在学校埋头考研复习,有一次无意间碰到娟晚上走在校园里。诗人约娟一起出去散步,他们在校园聊天交淡了很久,诗人始终没有向娟吐纳出那三个字,因为父母希望他通过考研能够继续升造。

事实上,诗人在那个暑假并没有用心参加考研复习,他一直都在犹豫徘徊:要不要向娟表白心迹呢?他于是又埋藏了一段时间。到了大四的一个冬天,他将久久深藏的心迹向娟说明了,娟很善良的说他没有早点说,因为她在九月份已经跟另外一个男孩确立了朋友关系。诗人就这样错过了娟,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梁静茹《勇气》中的歌词:“爱,真的需要勇气!”

同子一天天逝去。参加工作后的诗人对生活的领悟能力更加深刻,对创作的热情更加执着,尽管工作很繁忙,但他仍然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尝试。诗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在为人处世方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郑板桥的话说就是:“删繁就简二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有一回大年初二,涛人通过世纪佳缘网站结识了心仪的青青,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顿时仿佛中正了一样。青青长得很可爱,为人聪颖善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非常善解人意。诗人与青青同是学文的,但青青是重点校毕业,发表过论文。涛人高攀青青并不是凶为外在的条件,而是他们俩在第一次聊天叫很投机,竟然聊了八个小时,这点让诗人更加-坚信自己找到了一生中最心仪的女孩。

诗人与青青的感情发展很快,思念之忍和异域之痛,让诗人一个月竟然暴打了二三百八十元话费。为了珍惜每一次相逢的机会,诗人总是在青青休息时见面,陪伴她逛街购物。青青会烹调,而且也善于品尝,像个美食家。一次,青青在街上看到了土家酱香饼,她对诗人说那是土家的特色小吃。诗人只听说过土家公婆饼,尚且还没有听说过土家酱香饼,于是给青青买了一份。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青青又不听地称赞酱香饼好吃,诗人垂涎三尺,只好请青青给他品尝一下。青青用土家特色产品的专用筷子挑了一块酱香饼给诗人品尝,诗人顿时感觉自己处身江湖太远了,连这样好吃的美食都没有品尝过,实在是太悲哀了!

有一天,青青将自己与诗人恋爱的事情跟父母说了,父母非常恼火,并且极力反对他们交往。原因如下:第一,诗人与青青并不在一起工作,而且诗人的工作极不稳定,青青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他们之间的异域恋爱不稳固。第二,涛人因兄妹读书家境不是很好,青青家里是镇上的生意常户,有比较可观的收入。第三,青青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够在家附近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对象,以后可以相互照顾。青青和诗人都很伤心,都留了很多泪水,但诗人更伤心,留的泪水更多。这是诗人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初恋,然而却遭到了青青父母的千般反对万般阻挠。在交往的过程中,青青妄然断定诗人不够成熟,不能够给她带来安定感。尽管她知道诗人是真心爱她,但她在结识诗人之前就已经将父母的意思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最终深深地伤了诗人的心。

青青与诗人分工选择在四月的第二天,因为第一天是愚人节。青青知道诗人爱她,她也并不反感,但是天底下就是没有一个人支持她去爱诗人。她自己也很清醒,面对诗人全身心的爱,自己只投入了很少的爱,她深感内疚。现实最终让诗人选择了痛苦的面对,尽管诗人为青青付出了很多宝贵的泪水,尽管青青后来理解了诗人的无私奉献与广博的胸襟,尽管青青最后理解并了解了涛人的成熟稳重与高度的责任心,但她始终无法再去面对错过的诗人。

事实上,诗人不是不能够接受青青,而是青青自己会感觉无地自容,自己无法原谅自己冲动的抉择。在另一个人的世界,她已经深深地伤透了对方的心。

后来……

再后来……

经过挫折的轮回,诗人后来终于明白了,错过其实就是过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其实往往就是因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拐角处方向选择的过错。人生其实就是在错过与过错中不断抉择与徘徊的过程。诗人在此后的日子里更加谨慎了,他再也不会轻易付出或者久久徘徊自己的真心实爱了。

错过,其实就是过错!……

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策略研究 篇11

一、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原因分析

1.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方面, 社会中人们对智障儿童的歧视, 对他们的训斥和打击, 容易使智障儿童自抛自弃;另一方面, 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低级趣味的书刊、杂志、电影、录像, 给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智障儿童以很大影响, 容易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

2. 家庭中不良教育的影响

在有智障儿童的家庭中, 有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 始终处于负疚的心理状态, 试图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安和愧疚, 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或看到孩子的残疾而过于迁就, 用同情代替教育, 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有的家长对因孩子的残疾而成为特殊家庭, 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 把孩子当成一个包袱、累赘, 而放任自由, 撒手不管, 严重导致孩子心理的不正常发展;还有的家长, 文化素质低, 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同时又不注重自身的家教形象, 孩子们耳濡目染, 在心灵上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印象。

3. 脑结构不良发育的影响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全, 自我意识水平低, 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 行为控制困难, 道德意识薄弱, 很难理解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其信念, 缺乏道德情感, 不会自觉以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容易做出错误举动来, 且往往一而再, 再而三, 陷入屡教屡犯的怪圈。

二、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矫正

1. 倾注爱心, 沟通情感

热爱学生, 倾注爱心, 对教师来说好比一座桥梁, 有了这座桥梁才能使师生感情沟通, 融汇在一起。对于智障儿童, 他们更需要温暖和爱, 我们只有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而不是放弃讨厌, 才能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和信任的感情, 才能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 产生对品德观念的认同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通才能达理”的道理, 在这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两点做法。

(1) 坚持时时事事和学生在一起。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不光要上好自己的课, 还要与学生同游戏、同劳动、同生活, 要尽可能地多与他们接触, 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爱的家庭中的孩子, 教师细心的关怀, 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 使他们在爱的情感滋润下受到感染, 让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2) 重视心理特征, 针对个别差异。智障儿童的品德过错行为由于年龄、个性及严重程度不同, 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幼儿化”的基础上更要尽可能从个体的心理与能力实际出发。对于他们做不到或不乐意做的事, 不要强迫去做, 要设法给每个学生一个铺垫, 让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进, 这样, 在他们有点滴进步时, 再及时地给予表扬, 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 直观教育, 促进理解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 要把知转化为行, 必须注重孩子的理解, 而智障儿童对抽象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 这就需要我们给出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1) 教师的表率作用。虽然智障儿童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分辨是非能力发展缓慢, 但他们模仿能力较好, 教师的一言一行, 智障儿童都会仿效。因此,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做智障儿童的楷模。对于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 要认认真真地与智障儿童讲清楚道理。让他们明白对在哪里, 错在哪里, 不能含糊其辞。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说话算话,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品德的形象,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2) 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抽象的概念, 智障儿童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 单对他们讲解, 根本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信念, 这就要求我们凡事要落在实处。这时再尽量鼓励孩子从身边的事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为同伴、为学校、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并让他们感觉到做这些事的光荣, 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 班级的规范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给品德过错严重的智障儿童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他们的行为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让他们自己逐步去感受集体的温暖, 同时也利用集体舆论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 对其进行表扬。另外, 根据他身上的个性特点, 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 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个性。

3. 组织活动, 加强体验

(1) 利用生活事件, 开展主题教育。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是德育资源的重要领域。在智障儿童的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事件来生成教育的主题。如在“三八”节期间, 我先播放一段某个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真实生活片段, 以此为契机, 提出问题:你与父母之间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因为提供了这个倾吐的机会, 孩子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坦诚展露自己的内心。这时, 我以平等的态度, 因势利导, 让孩子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爱父母、老师到爱班级、学校再到爱家乡、祖国, 形成“爱”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包容、理解,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等良好品德。

(2) 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与正常儿童一起开展活动, 提供与正常儿童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智障儿童逐渐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游戏方法, 培养遵守纪律、帮助同学的良好品德, 使他们在活动中去掉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受到正确的行为教育。

(3) 深入社会生活, 获得心灵体验。把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中, 它们包括:在学校要求做个好学生, 在家里要求做个好孩子, 在商店要求做个好顾客, 在社会上要求做个好少年等。尽量让孩子亲历社会实践, 在情感、心灵上获得新的感悟, 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并内化为日常生活行为。

4. 启发自觉, 坚定意志

智障儿童的行为因智力原因, 而不分道德动机的正确与否, 没有明确目的, 所以其道德意志比较薄弱, 缺乏自制力,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可以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 把某一种品德修养分成若干个层面, 并提出明确要求:如先要求遵守课堂纪律, 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过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即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听讲, 还要积极发言;作业不但要按时完成, 还要坚持独立完成等。在这个过程中, 要明白不良行为的转变, 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 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对学生要注意多表扬和鼓励, 如此反复坚定孩子的意志, 我相信顽石会成“金”。

上一篇: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下一篇: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