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2024-08-27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通用12篇)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1

1 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 中职计算机就业现状不理想, 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以及没有前瞻性的发展预期。首先, 导致就业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 普遍存在厌学特征, 特别是学习能力不强, 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掌握不精不熟, 对于岗位适应期较长,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很少有针对性的进行开设课程, 课程开设门数较多, 大多为一学期几门课程, 一门课程几十到一百课时左右, 相对松散, 学生学习大多以基础操作为主, 很少能够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尤其有些学生学习相应课程后不知其具体是做什么的, 不会灵活应用。造成学校课程结构与岗位需求产生脱节, 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 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刚刚毕业的学生, 都希望能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其次,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后续发展不足。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 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行业需要大量人才, 由于培养策略落后, 是毕业生不能适应实际操作需要, 不能满足企业对计算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学生毕业后, 很少能够在企业独挡一面, 大多是从事基础性维护工作。

2 原因分析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 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有人说计算机专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 计算机已经普及, 围绕影音处理、图片处理以及信息编辑工作逐步增多, 需求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加入WTO, 企业对于品牌宣传更加重视, 对于平面以及影视媒体制作相关岗位也越来越多, 随着网络普及, 企业对于自身管理都要依靠信息系统, 以及数据库的管理, 这就使得计算机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 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策略优化

(1)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 就业岗位不应该同机械、电子等专业一样批量到流水线, 而应该是带有自身专业特色, 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岗位。这就需要对计算机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应该说是随"市场"准确定位。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要培养高端"白领"人才, 不太现实, 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平面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 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 使学生成为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及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市场岗位需求, 按照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流程进行优化课程改革, 首先对适合中职学生岗位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相关岗位。

(3) 中职计算机专业"行业化和方向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行业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行业化"体现出专业化特征, 课程设置目标简单明确, 有相对集中的科目, 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 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运用贴近市场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 已在一些成功职业培训学校取得很好的成效, 就这个意义上说, "课程设置方向化"势在必行。中职课程要体现"素质化"培养"通"和"专"是辩证的, "素质化"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的模块化能力要求, "素质化"课程旨在积累深厚根基, 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模块化"技能课程主要正对专门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模块学习, 提升适应岗位需要能力, 模块学习可分为"素质课程模块"、"项目课程模块"以及"岗位要求模块"三个部分。课程设置要体现工作实践化, 以前中职学校所说的"实践"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 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这里的实践, 专指"工作任务实践", 通过这种时间, 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提高兴趣, 还可以掌握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 使学生提高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芳.浅谈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07) .

[2]董琴."理实一体化"模式对人才培养影响及路径研究--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02) .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2

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大专院校各个专业均开设了与计算机操作技术相关的专业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再具备计算机操作的优势,因此学生们纷纷选择学习数控、机械、汽修、医护等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年招生人数从几百人减少到现在的几十人,办学成本加大,计算机专业已变成中职学校的鸡肋,如何发展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重新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提升专业竞争力

中职学校在发展计算机专业时要将学生就业作为基本导向,课程设置、开设要符合社会岗位的需要,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需求。但现实情况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毕业生的专业优势不明显,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显著优势,这充分反映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过于陈旧、设定的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及方式和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学生虽然学习很多计算机相关课程,但与就业时岗位的联系不大,适用性不强。所以重新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发展计算机专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各行各业纷纷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的是能在一线管理、编辑、维护系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不是研发人员,这才是中职学校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和目标。同时随着中国网民规模越来越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无线网络覆盖水平大幅度提升,互联网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深入,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的?算机专业发展也变成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一项综合工程,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岗位适应力

为满足社会及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应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一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使用一般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的方法,能满足一般企业的通用岗位要求。换言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能完成企业一般的工作任务。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装以及维修、网络安全以及维护、设计并制作影视动漫等。如此一来,学生毕业之后就能进入企业通用的计算机岗位,从事应用服务类工作。二是中职学校要和有较大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业合作,开设符合特定企业、行业的特殊岗位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提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一般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还要掌握特定的岗位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企业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不管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中职学校要想继续发展计算机专业,就必须和用工单位接轨,结合行业需要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建立独具行业特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环节学会企业所用技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三、围绕学生改进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加大实训考核力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过去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逐步减少理论课程所占比例,降低理论考试难度,重视培养并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和企业与岗位需求的距离。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快速建设并不断健全校园的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管理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引导、鼓励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模块化教学步伐,推广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型框架及互动教学手段。同时,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加强学分制管理,扩大学分制应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的选择更多,能在自己喜欢的计算机课程上花费更多精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丰富工学交替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认识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目标,再在学中有目标地提升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让“做中学、学中做”真正落到实处。

四、小结

中职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改革和探索,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中心,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计算机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3

【关键词】云计算 教学资源库 高校

云计算新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僵局,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高校的时代变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并改进了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高校的均衡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将基于云计算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有效分析,分别从: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云计算特点分析、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据笔者研究,我国部分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教学资源缺乏,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开展。

就教学资源而言,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依靠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与老师来了解相关知识,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云计算的出现能充分弥补这一点,将更多全新的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

云计算技术作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带来更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何时何地都能对知识进行浏览,可以说,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云计算特点分析

(一)规模庞大

云计算具有非同一般的计算能力,随之,为其服务的服务器数量也是相当庞大的。如谷歌,要想实现其云计算,就需要一百多万台服务器共同作用。同样,雅虎、微软等公司要想实现云计算,所需的服务器数量也多大几十万台。就算是私有云计算也需要成百上千台服务器共同作用。

(二)虚拟化特点

用户若想借助云计算实现资源的共享,无论在什么位置,或是使用何种终端,这种需求都可以随时实现。来自“云”的资源并非实物,而是虚拟的。用户无需了解,也无需担心具体的应用运行的位置,通过手机、电脑,运用网络即可实现资源的交接。

(三)可靠性较高

云计算运用了多种手段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云计算相对于计算机来说,可靠性要高得多。因为其采用了多个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具备相同结构即可实现互换等方式,有效的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四)具有通用性

云计算不会对应用设定具体要求,因为同一个“云”可以运行不同的应用,因此也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适用性相对较广,并且可以做到无限制。

(五)经济廉价

由于云计算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容错功能,所以“云”的构成允许使用相对廉价的节点。與此同时,云计算属于自动的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其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也要相对低很多。由于“云”具有通用性,与传统的系统模式相比,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用户完全可以享受云计算低廉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服务。

三、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经验的提供、有利于师生的良好互动、构建特色教学资源库等等,笔者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供相关教学经验

高校可利用云计算教学资源库建设落实之后,既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又需要为教师的课程建设提供相关建议,以及在课程的改革方面提供相关的经验。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法,分享一些关于优质教学的成果供其参考,在此基础上可以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理清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等。与此同时,云计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落实,也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们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而提升教学素质,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

(二)实现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设立相对透明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分门别类的整理相关资源。针对不同的用户要设置不同的等级权限,以方便用户进行各种信息的相关检索。高校师生在云计算技术平台支持下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无时间、地点限制的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和访问。同时可以采取各种装有终端的移动设备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此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建设特色类资源

存储于非云计算系统中,并且被异于云计算的系统所管理的资源即特色类资源。特色类资源主要通过专门的系统提供对外服务。如若脱离其原有的系统应用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比如电子杂志或是一些在线培训等。因此,对于这类资源的管理需要仍用其原有的应用系统对其进行保存和相关管理。之后,如有需要,用户只需在统一的信息门户上进行浏览和检索即可。如果要使用特色类资源,就需在其应用系统中使用。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云计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不仅能作用于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 云计算带给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6:57-63.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4

关键词:就业指导,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到现今,其已发展为一个基础学科。随着社会中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在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到了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到达超高速发展阶段,各个本科院校都在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计算机专业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专业之一,但到21世纪初,计算机劳动市场人才饱和,就业率开始下滑,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一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现今的本科专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而且学校还在持续扩招,计算机专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再加之留学生学满回国,就业市场变得十分严峻,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必须要有英语六级证书、要有工作经验等。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水平相对于一线大城市来说较低,且在小城市封闭性强,学生在综合素质上较大城市学生差些,所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较大城市学生水平低一些,学生的就业率较低。

(二)计算机的普及使计算机专业学生优势减弱。一是在高校的各专业中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且各个行业也都在培养自己的计算机人才,在其他行业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减少,其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既了解自己的行业,又了解计算机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优势减弱。二是计算机专业与很多专业都是相近的,比如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些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相互挤占,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缩小。

(三)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据统计,各个国家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比如美国需求67万人左右,欧洲与上年相比扩大了150万的就业岗位,我国对计算机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但是,因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计算机专业素质较低,面对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每年的毕业生却有很多找不到工作。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也是我国和高校应该加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国家对计算机专业的具体设置上要求其按专业方向分类,鼓励学校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和学校的现实状况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有研究型、应用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重点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为主,一般院校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各学校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但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学校就以国家对计算机专业的命名来命名本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根据国家的要求来设置,对其没有太大的变动,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状况对专业进行了变动,甚至设置了新的专业,但是很多专业都是在旧的体系上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对课程进行彻底变革。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学校独特的详实的培养方案,而不应该只是对专业名称进行修改,应该根据专业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目标和课程进行具体的设置。

(二)学习的功利性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学会运用计算机,片面强调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而没有注重其研究型。很多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而在市场中学生们发现企业对编程的要求很高,致使很多学生只热衷于学习编程,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生要考研究生,在其本科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考研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计算机专业全方位涉猎。学生们学习的功利性太强,致使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较低。

(三)学校的课程与企业要求脱节,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IT行业的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更新自己的知识。而由于大学对计算机专业的投入不足,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所安排的各种实习和设计已经远远落后于先进IT行业的发展。

三、就业导向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教学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锻炼的时候,课程要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并要注意课程的结构设置,要做到结构合理、有针对性、有鲜明的特色等特点。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定制,甚至可以邀请企业的有关专家来校进行共同的研究和设置。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课程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把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要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课堂之中,教学内容要在实际、实用的基础上,还要有实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所学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落后的一天,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或主动学习还是被动适应社会,都需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本科院校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提高学生面对竞争和风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素养等。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教师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观念为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也要注意培养的全面性,尤其是对理工科的学生,既要锻炼其科学精神又要增强其人文素质。二是教师要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学生要学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快,知识点也较多,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思考路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能独立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结语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对课程进行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还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学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克昌.倡导自主发展突出个性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3模块”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4,5

[2]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

[3]孙多然,杨志红.关于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4]陈婷婷.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分析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简历 篇5

男 21岁 福建人

学历: 大专

工作年限: 无经验期

望薪资: 1000-元

工作地点: 福州 - 不限

求职意向:网站运营 | 其他计算机职位 | 软件工程师 | 网页设计/制作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颁发时间:12月

证书名称: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 颁发时间:3月

证书名称:全国计算机软件证书 颁发时间:205月

自我描述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6

关键词: 微课 高职计算机 教学思考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都面临困难,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目标相吻合,但是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且问题会很多,但是如果背离课程体系又会和技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区别,每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校及专职教师都非常努力地创造条件,但是受实际情况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如下:

(1)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大多陈旧,没有与当下市场需求相结合,有少部分结合了,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能力问题及学生自身的问题学得不够好,效果就可想而知。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语言类课程,学生看到一连串的英文就已经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信心没了就甭提学习兴趣,所以专业课设置的掌控度要好好把控,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课的教学手段单一。现在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形式都是大多老师演示一遍案例,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再做一遍,但是会出现几种状况:一是层次好的学生认真听了,可能会完成;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听的时候貌似简单,但是等到自己做的时候就会出现小问题,时不时要把老师叫去才能勉强完成;三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几乎完成不了任务。针对这样的现象还是要教学手段多元化。

专业课的设置是把握行驶的方向,专业课的教与学是在方向正确的道路上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能不能顺利到达终点,方向与工具都是缺一不可的。我这里会重点谈谈后者,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老师们如何教学生,学生如何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到达终点。对于如何教学生,对于一流大学的老师而言,可能要思考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对于高职老师而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限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微课模式对提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组织实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元化非常必要,弥补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在网络资源丰富和公众平台方便的前提下可以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多元化,其中微课就是一种,在微课模式下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网上资源之一网课,好学的学生很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男生多,能静心学习的占少数,网课基本上是一堂课的内容,直至是一个章节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习模块,即使好学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也会有学不下去的感觉。微课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不足,微课现在很流行,主要体现在“微”上,可以把原来的一个模块分割成几堂微课,这样学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刚好一堂微课也结束。显而易见,微课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非常适用。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不同的资源,但是微课对所有学生都实用,能力强些可以一次多学几个课程,对于层次低些的学生可以一天一堂微课,而且对哪个知识点不是很熟或者掌握不好的话,可以反复学习。“微课”对专业课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老师专业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所需的学习能力;(3)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拓展;(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微课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微课已经成为很多各层次各级别的老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当然微课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使用和熟悉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现我就自身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1)选材要精准:微课就是10分钟左右时长的教学视频,相对于的传统教学,主要突出的问题是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材时要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都要聚焦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重难点、疑点。重难点基本上老师都能在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老师可以课前抽针对上课程的难重点制作好微课供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再上课,这样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再没弄懂的知识点,课后还可以借助“微课”复习。疑点问题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反馈出来,然后老师可以将反馈出来的疑点进行微课制作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用作微课的制作,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准。

(2)采用分—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传统几节课才能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遇到这种情况“微课”采取分—合方式处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再把小问题进行微课制作,最后合体这些小问题。内容能精简的尽可能精简,也应验高职教学理念“精而不少”。高职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自主性不够,自控能力欠缺,所以一定要抓住“精”的部分在课堂前20分钟结束。复杂的问题一定要采用分解再合的方式,否则学生看到复杂问题都推而却步,就更没有耐心学下去。

(3)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老师精心选材了,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微课,那肯定希望更多学生好好利用这样的资源,既可以提供给学生预习使用,还可以查漏补缺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自主性不够的高职学生来说希望随手可得会好些,所以应建立公众平台把资源放上去。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有效地学习,有利于教学反思和研究。

(4)教学“直观化”: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利用好微课,老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教与学情景中可实现“直观性”,学生可以直观面对自己熟悉的老师面孔,聆听老师熟悉的声音。这样学生学得自在、随意,对老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教学的使用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爱,为了进一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微课”大面积应用到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领域。在“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完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微课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顾鹏尧.“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计算机时代,2015(9):90-93.

[2]罗薇,彭兵.浅谈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4X):137-138.

[3]符钰.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5).

[4]高淑然.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探讨[J].科技视野,2015(12):173-173.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7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全国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 分别占总人数的32%和27%。然而, 目前计算机专业, 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出现难就业的状况日益突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不少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 甚至于悲观, 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来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人群, 她们的普遍特征是: (1) 学业压力较大。与其他专业相比,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需要的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大量计算机专业知识。 (2)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过强, 学生容易厌烦。由于计算机专业编程、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偏向抽象, 与普通女生的感性能力较强存在较大偏差, 易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引发焦虑。 (3) 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性过强, 比如装机需要大量的体力, 安装软件需要有一定的思维逻辑等, 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此外, 亲朋好友的期望值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女生的心理压力。为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女生就业焦虑症状, 针对焦虑症状的表现形式设计调查问卷内容, 主要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容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问题、强迫症、惊恐症、社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疑病症等。在全国8个省份, 面向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女生共发放1000份问卷, 采取现场作答、现场回收的方式, 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回收后有效问卷数为493份, 其中安徽98份, 北京74份, 广东54份, 上海36份, 江苏68份, 浙江85份, 重庆46份, 内蒙古32份。统计分析回收问卷, 结果表明, 所有与焦虑症状相关的表现都超过50%, 其中占91.4%的女生在平时容易莫名产生肌肉紧张的症状;睡眠质量不高或者失眠症状的占90.2%;容易疲劳, 注意力难集中占的比例也超过80%;容易被激怒占69.5%;具有强迫症症状占78.9%;社交恐怖症占69.7%;神经性厌食症占64.5%;坐立不安占59.3%;而惊恐症和疑病症占的比例较小, 约为55%, 对未来职业的满意的信心较低, 为40.2%。调查问卷表明,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女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出现焦虑和不安情况, 造成平时坐立不安、注意力难集中、肌肉紧张、厌食症、强迫症等精神焦虑症状, 轻者影响学习, 精神萎靡, 消极对待人生, 严重者还容易走上轻生和离家出走等极端道路。因此, 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导致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女生焦虑的原因

1. 对口岗位的缺少以及用工单位的性别偏向。

由于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本科和专科的计算机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培养的学生人数已经接近或超过目前的社会需求。此外, 部分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也偏向于应用性教学和就业, 压缩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岗位数量。相对于前几年的社会旺盛需求, 目前需求量已大大下降。逐年下降的人才需求数量为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计算机专业侧重应用, 用人单位经常需要加班和出差, 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 女生还面临以后结婚怀孕生育等问题, 以上原因导致用人单位重男轻女, 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女生在简历初筛阶段就被毙掉, 严重打击了女生的求职信心。女生心思细腻、敏感, 喜欢与同伴交流, 相互传染负面情绪, 面对比男生更不利的就业环境, 更易紧张和焦虑。

2. 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采用3年制, 真正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只有2年左右的时间。此种培养方式导致基础知识弱, 应用性培养也不强, 就业时候会引起学生的就业信心不足, 对外面世界充满畏惧。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具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 引导他们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狂妄自大。同时, 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 选择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女生内心细腻敏感, 学校应该在大一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根据自身的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3. 自身条件因素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现代职业女性对外貌形象提出新的要求, 比如形体漂亮、皮肤好、气质好以及面容姣好等。外貌优势能够帮助求职者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形象一般, 家庭普通的女生容易产生自卑, 甚至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 导致就业前焦虑不安和情绪紧张等。针对此种情形, 女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容貌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毋庸讳言, 良好的容貌能够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重视, 但是, 在现代社会, 人们更重视个人修养、职业素质等内在因素, 现在许多大企业的女老板相貌都是平平的。此外,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 比如服装搭配、形体美、发型装饰等方面的培训。

4. 个人家庭期待与社会提供的机会差距巨大。

每个学生家庭都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社会上成功学案例泛滥, 人们感觉外面满地是黄金, 期望值高。而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 发现用工单位需求大多是一线工作的员工, 也就是蓝领工人, 待遇与期望值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加上城市生活压力大, 这无疑严重挫败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时的信心, 导致悲观情绪。端正就业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出求职困境。

5. 人际关系封闭形成社交恐怖症。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 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平、公正, 但就个人而言不失为就业的捷径。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上一些托熟人的风气影响, 大学生对此感到恐惧, 甚至产生社交恐怖症。在调查中发现近7成的女大学生有社交恐怖症, 表明女大学生的交际面比较狭窄, 容易形成较封闭的人际圈。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8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 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现有培养方案体系

根据社会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和国家相关要求, 我校将本科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四大模块, 并对各模块的学分分配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为了促进学生自学研究, 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对总学分也做了限制。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培养和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分析能力[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 并分别由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3]。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调研。

(一) 学分组成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可用于专业教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课程模块, 总学分为92学分, 折合到课时数每学年平均不足414课时、每周不超过11.5课时。

(二) 学位课程

对于专业学习特别关键的课程, 会设置为学位课。可以理解, 学位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性最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位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 (一) (上) 、高等数学 (一) (下) 、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10门课程。除高等数学课程外, 其他均为本专业的大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三) 学生现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培养工作, 在分析教学方案的同时, 也应对学生情况完成调研。近年来, 各类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国内计算机专业报考情况普遍降温。受大环境的影响,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也有所下降,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显得日益重要。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现有培养方案基本能够保证学生课堂教学的需要, 但是在现有框架下, 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特别是提升实践能力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一) 时间限制

正如前文分析, 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时间每周不超过11.5课时, 对于需要大量上机实践的工科类专业显然捉襟见肘。如何调动学生兴趣, 主动增加课余学习、自主实践的时间, 对于保证教学效果十分关键。

(二) 课程考核要求

传统课程的考核主要由期终考核成绩决定, 其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可达到70%~80%。由于上机测验在稳定性、材料存档等方面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校课程考核仍然主要采用纸质答卷的形式, 较难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真实水平。

(三) 实训课程居后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尤其是应用型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我校在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实训环节, 安排学生至企业参与现场项目开发训练。此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由于参与真正的项目开发, 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能力, 因此只能安排在大四环节, 对于学生前三年的专业学习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相应举措, 并已逐步实施。

(一) 及早培养专业兴趣

对大一新生, 抓住关键时机, 及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入校教育即安排专业介绍, 请系主任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情况, 让学生从理性上对自身专业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 安排资深教师承担大一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 言传身教专业学习的技能方法。以系列讲座方法安排教授为大一学生做专业讲座和交流, 树立专业理想, 从感性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从而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抓好学位课建设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 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 课程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4]因此, 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常关键, 而课程建设的重点, 则在于学位课的建设工作。

1.课程资源建设。梳理课程大纲, 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增加与实际的相关度和前沿性。共享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 方便学生自学。

2.增加实验课时。相关研究表明, 上机课时安排数量与平均成绩呈正相关, 而理论课时的安排比例过高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5]分析原因如下:首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素质, 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 而动手操作的内容增加。在考试试题设计方面, 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察, 操作部分的试题比例增加。其次,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情境式教学以真实实例或问题为基础, 让学生自主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这比单纯的以文字或口头传授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学习效果更好。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学科, 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这对基本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是极有益的。

同时, 课程资源的整理和公开, 使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调整课时比重, 增加实验环节的课时数, 再配以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 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改单次考试为逐月考核, 改革上机考试平台, 增加平台稳定性, 并储存相关信息, 使上机考试代替纸质考试成为可能。

(三) 抓好课余指导

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经过两到三年的锻炼, 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实训项目。

四、结语

经过努力, 我们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立足现有培养方案, 对计算机专业的全面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 学院学位课课程改革覆盖面已近50%, 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比例已超过50%, 应用型学生参与实训项目比例达到100%, 在计算机专业报考率和就业率双萎缩的社会背景下, 始终保持本校计算机专业的高就业率。

但这些仅仅是我们专业建设进程的开始,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对专业建设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一步, 我们将探索把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认证工作相结合, 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用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 提升我们的专业培养水平,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摘要: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培养方案体系, 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局限, 提出了在现有培养方案体系下此类学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实践结果表明, 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所运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可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李文敬, 刘之家, 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 2011, (02) .

[3]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李丽萍, 于延, 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12) .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专业文化建设

目前, 计算机专业既是热门专业同时也是当前最难就业的专业。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0年即显示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 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 但从长期市场来看, 对计算机专业的总体需求量还是存在的, 很多专业人才非常受到市场青睐。因此, 专业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出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需要在校企合作的视角下研究出合适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和策略。

一、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 专业文化建设缺乏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是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教育, 其专业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其面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因此, 在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其职业性, 即依据职业文化来建设专业文化, 使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都与其对应的职业文化相吻合。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的与企业相融合, 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更缺乏企业的参与, 这就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时仅仅是引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并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2. 专业文化建设没有突出专业特征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 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将专业文化的建设归于其中一并进行, 由此就使得各专业文化建设服从于校园文化建设, 而缺乏了自身的专业特征, 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更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和策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 学院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机制创新为重点, 坚持“立足淮安、面向江苏、突出财经”的办学定位, 着力调整专业结构。计算机专业在与财经类专业同步发展的同时, 更是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软件设计、广告设计、网站开发等人才,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计算机专业还应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 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范畴, 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

1. 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

首先, 专业文化建设应受到领导、专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可以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设计。高职院校可以以所合作的企业为原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 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准则和管理制度, 最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

2.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 并未考虑到职业因素, 更未涉及到企业的相关介绍, 这就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的认知几乎为零, 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是做什么、怎么做。根据对本学院13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调研发现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了解, 对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到将来的职业中也缺乏认识, 这也无形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将企业的介绍、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选拔人才标准、企业项目实例等融入其中, 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文化底蕴。

3. 校企合作共创专业刊物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因此有很多专业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中, 学生单从课堂上未必能掌握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创办一个专业刊物, 将最新的专业资讯和企业动态刊登在刊物中, 将专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专业, 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企业情况, 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校企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 因此, 大部分教师都缺乏企业实战经验, 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这对职业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教学团队, 让学校里的教师进企业, 企业里的员工进课堂, 通过职位互换的方式, 使教师在企业中得到职业锻炼, 企业员工将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带给学生。教师通过企业锻炼将会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通过企业员工的训练, 将会更加了解专业情况、更加明确工作流程、更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

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学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 因此, 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 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比赛,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更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更多的了解专业文化的内涵及自身专业行为的养成。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程, 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专业文化建设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的培养, 真正能够将企业文化引入专业文化建设, 从而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宏.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2]陆勤丰.产业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10

一、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 专业文化建设缺乏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是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教育, 其专业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其面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因此, 在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其职业性, 即依据职业文化来建设专业文化, 使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都与其对应的职业文化相吻合。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地与企业相融合, 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更缺乏企业的参与, 这就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时仅仅是引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并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二) 专业文化建设没有突出专业特征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 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将专业文化的建设归于其中一并进行, 由此就使得各专业文化建设服从于校园文化建设, 而缺乏了自身的专业特征, 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更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和策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 学院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机制创新为重点, 坚持“立足淮安、面向江苏、突出财经”的办学定位, 着力调整专业结构。计算机专业在与财经类专业同步发展的同时, 更是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软件设计、广告设计、网站开发等人才。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计算机专业还应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 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范畴, 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

(一) 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

首先, 专业文化建设应受到领导、专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可以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设计。高职院校可以以所合作的企业为原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 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准则和管理制度, 最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

(二)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 并未考虑到职业因素, 更未涉及到企业的相关介绍, 这就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的认知几乎为零, 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做什么、怎么做。根据对本学院2013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调研发现, 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了解, 对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到将来的职业中也缺乏认识, 这也无形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校企需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将企业的介绍、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选拔人才标准、企业项目实例等融入其中, 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造坚实的专业文化底蕴。

(三) 校企合作共创专业刊物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很多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 学生单从课堂上未必能掌握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创办一个专业刊物, 将最新的专业资讯和企业动态刊登在刊物中, 将专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企业情况,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 校企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因此, 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实战经验, 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这对职业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教学团队, 让学校里的教师进企业, 企业里的员工进课堂, 通过职位互换的方式, 使教师在企业中得到职业锻炼, 企业员工将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带给学生。教师通过企业锻炼将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通过企业员工的训练, 将会更加了解专业情况、更加明确工作流程、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五)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学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 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 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比赛,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更接近于企业的真实环境。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更多地了解专业文化的内涵, 促进自身专业行为的养成。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程, 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专业文化建设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的培养, 真正能够将企业文化引入专业文化建设, 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宏.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2) .

[2]陆勤丰.产业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4) .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11

关键词:CBE模式;DACUM方法;学习包开发与实施;比较与创新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确定“在‘十一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按大类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开展课程指导方案(或实施计划)的研究和制定。……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这与现代四大职教模式之一的北美CBE职教模式极为相似。2010年5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职专业目录,在内容体系上将中职专业分为19个大类,而每个大类中又设定若干个专业,每一个专业设定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等等。充分体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促进中职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而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信息技术类中18个专业中之一,笔者曾经围绕该专业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架构、项目课程的开发入手做过一些研究,现通过借鉴北美CBE职教模式和新颁专业目录体系做一些探讨。

一、北美CBE职教模式概述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产生于二次大战后,现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理论依据是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CBE职教模式针对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其原理是:①任何学生如果给予高水平的指导都可以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②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充分,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那么在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动力等方面都会很相似。③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

二、运用DACUM方法确立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

CBE职教模式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其具体做法是:聘请一些在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专业排版、计算机设备营销等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这些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并附有具体详尽的说明。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师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并附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所以,DACUM是一种较规范较细致的方法,整个过程都力图保证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的实现。由“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分析确定的本专业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表”和“最终绩效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要求,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

通过DACUM分析课程开发过程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培养合格学生的成本下降,效率提高。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充分利用优秀企业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所长,使用人单位清楚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分布与水平,因而具有经济、快速、高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

三、依据DACUM表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包的开发

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用DACUM确定后,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取能力,CBE模式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习包是根据DACUM图表上所列的各种技能分别开发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此项技能的学习材料,学习包的内容一般包括技能学习指导书、教材、实习实验指导书、期刊摘录的文章、设备操作手册、音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料及其他学习参考资料等。

学习包的开发人员应有学习包开发专家、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的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和一线专业教师组成。开发过程分为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学习计划开发与技能指导书开发四个阶段。教师是最终负责技能教学的实施者,必须与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紧密合作,开发出合格的技能学习指导书、学习资源等各种学习条件,他们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行业专家应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对应的打字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检验员、计算机装配工、计算机硬件技术人员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岗位群进行技能组合分析,列出学习包栏目(学习模块)、必备资源和技能环境要求。而学习包开发专家是开发的组织者和开发方法的指导者,负责制订开发计划、组织和协调,负责学习包开发质量的监督。

四、CBE模式下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管理与评价

由于CBE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环境区别较大,首先要让学生熟悉CBE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流程,然后根据用人现场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DACUM图表和已具备的能力及水平,并与指导老师一起制订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计划安排好时间表,提供各类学习资源,监督与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并建立档案。向学生介绍CBE基本理论、方法及考核系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咨询服务老师。为学生提供便于观察、监督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所。

在教学手段上,CBE模式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体现了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在教学评价上,CBE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五、北美CBE职教模式的创新之处

CBE职教模式是建立在能力本位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与知识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起来,有诸多不同。下面对CBE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比较:

表1CB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之一

表2CB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之二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CBE职教模式的创新之处:①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②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原有能力,经考核给予承认,可缩短学习时间。③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自评,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自学自评进行考核评定。④教学上灵活多样,管理上严格科学。CBE强调岗位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课程可以长短不一,学生程度可以不同,学习方式全日、半日、业余等由学生决定。毕业时间也不要求一致。但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以满足教学需要,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3]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4]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5]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教育发展研究[J],2005(8):68

[6]江苏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05]32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通知》:P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0]4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P1

学生就业下计算机专业 篇12

但是, 正如整个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索向前的过程一样, 高职《计算机数学》课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还是主要以高等数学基本内容为框架, 思想方法上以函数极限思想为主;存在数学实验开展不足, 教学方法陈旧, 不能跟上计算机专业发展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研究专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建构的依据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品质和职业道德, 同时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 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设定。

(二)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 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胜任各类计算机专业岗位, 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数学》课程面临的现实背景

(一) 课时缩减

高职工学结合的开展, 实践课时的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程的实际授课时间。

(二) 课程内容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目前, 《计算机数学》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以微积分为主, 再补充一些离散数学的基本模块, 如“数制的转换”、“逻辑代数”、“图论中的树与路径”等。从每个模块的组织结构来看, 基本上遵循以实例引出问题、介绍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式子运算与变换、数学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样的逻辑结构。虽然前面与后面都有应用的部分, 但讲授的重点及时间分布绝大部分还是在基础数学知识的计算、转换等技巧性的练习上, 在实际案例中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背景的数学问题还太少。

笔者认为, 要把计算机数学的教学改革落在实处, 应该在主要思想建构的基础上建立较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的指导方针。专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数学》教学改革思想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来的。

通过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以下的篇幅里介绍了一种课程构想, 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以专业为导向进行《计算机数学》课程改革

(一) 概念

专业导向下的课程改革是指基础课程改革应切实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 理解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 在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及目标建立上应以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为导向, 有序整合课程资源, 促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及融和。

(二) 专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数学》课程的具体改革方向

第一, 从课程功能上, 《计算机数学》课程应将课程单一的基础性服务功能拓展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服务性功能。

第二,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计算机数学》课程内容要求应从强调数学内容的系统化要求转向满足专业后续学习“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应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 同时淡化模块之间的严格逻辑关系,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背景, 以生动实际的专业案例引入, 强调建构性的课程内容与目标。

第三, 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上, 《计算机数学》课程目标应由知识内容的高层次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要在基础课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事物的对比能力、数据的简单分析能力、发展趋势的观察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建构

(一) 《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与本质, 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从数学知识中抽象而来, 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数学教育的价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是一种智力的火花, 它的亮光将影响着他对待所见、所读东西的态度, 甚至影响着他对下一代学习方面的态度”。

在《计算机数学》这门课程中, 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应是以算法和程序性思想为主线, 比较多地结合N-S流程图, 直观、形象地突出数学思想的计算机应用。在此过程中, 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特别是算法设计与编程实践。同时注重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使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计算机应用融为一体。

(二) 《计算机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设想 (见表1)

(三) 计算机数学的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一:利用matlab进行算法设计的程序实现, 数制间相互转换的程序实现, 绘制基本的函数图像并进行着色。

实验二:利用matlab求极限、导数、微分及函数的极值、定积分及微分方程运算。

实验三:利用matlab进行数据描述, 如制作频数表、直方图、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 并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概率的计算。

实验四:利用matlab进行矩阵的表示、加减乘、转置运算, 并介绍求行列式的值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四) 计算机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以课堂内讲授、配合实验室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以建构理论为指导”的特点, 采用案例引导、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数形结合等方法, 依据模块章节的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的积极性。

(五) 《计算机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综合的评价方法。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

过程考核主要分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素质表现三部分, 各项分数所占比例为4∶4∶2。其中, 理论考核主要以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及重点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核, 如考查学生的听课过程及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完成作业及报告的能力, 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动手、探索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规范化表现, 学生的实验成果等。素质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团队精神, 能否按时完成任务等。

期末考核主要分为上机实践考核及卷面考核两部分, 各项分数所占比例为2∶8。以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得出真实的成绩, 以便更客观地对其学习成效做出评价。

课程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计算机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短期看, 要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从长期看, 数学学习应该对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学习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高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计算机数学》课程改革, 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 愿以本文抛砖引玉, 盼望更多的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摘要:研究了高职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数学》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 提出以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计算机数学》课程改革, 并对新课程的总体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专业导向,计算机数学,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信峰.计算机数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7, 5 (1) .

[3]李英平, 史秀芳, 周选亮.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7 (1) .

[4]陈希, 陈艳平.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2 (1) .

[5]李章.高职计算机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过错学生下一篇:提高工作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