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2024-10-13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精选8篇)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1

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是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大学生把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就业的首选,调查中发现想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市就业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9%、25%、23%、13%,而选择到中、西部的人数仅有4%和3%。

二是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眼高手低是就业趋向。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种现象使之未就业人数的日益扩大。

三是就业成本的加大。使部分大学生求职的交通费、自荐材料费、通讯费及服装费等为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四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暴发,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转向中小企业,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难以保证,纷纷减员、裁员,致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人才市场偏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市场较紧缺的专业,但大学学的专业未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同时在“专业”的基础上,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二是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毕业生竞争及海外归来学子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将直接挑战我国本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一些留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和竞争力较强,也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三是用工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过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选人的条件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越是中、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意培养和储备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四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五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不善于“推销”自己,也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的机会。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职介能力,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发布就业政策、信息等形式为毕业生掌握就业方法,就业政策,就业渠道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是高校要重新调整就业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战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

四是大学毕业生要重新确定就业定位。要在求职择业中注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服务就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才能解决好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观

2013年一部电影火遍大江南北, 即《中国合伙人》, 讲述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 拥有同样的梦想: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 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该片浓缩了一代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历程, 在大学生中又一次炒热了“创业”这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大学生就业体制实现了由“国家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自2010起呈飞速上升之势, 2013年已经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截至2013年初, 应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仅为29%, 本专科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降低八九个百分点。[1]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逐渐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因此,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大事, 大学生创业有助于缓和高校人才供需矛盾, 进一步创造就业空间。大学生创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逐渐扮演起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甚至有许多人在大学校园中就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但是大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些的认识误区, 关键在于未理解“创业”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大学生创业发展历程缺乏系统的梳理, 导致创业观念的偏差。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分析

创业的定义无论在学界还是实践中均无权威的统一的说法, “创业”一词在在辞海中指创立基业, 开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各项事业, 创造业绩, 从而取得成就, 与“守成”一词相对应。这一解释强调创业的艰辛, 其含义比较广泛, 与实现人的价值有紧密的联系。西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概括与研究, 例如, Bygrave认为创业过程包括所有与机会知觉, 以及创造一个新的组织用以追求新的价值的所有功能、活动和行为;Hisrich提出创业就是通过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承担相应的财力、心理和社会风险并接受金钱和个人满足和回报, 创造具有不同价值的东西。[2]在国内, 有学者从经济功能的角度定义创业是“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 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3]由此可见, 国内外学者统一认同这样的观点, 即创业是一个把握现存机遇并将其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承担物质上, 精神上以及社会的风险、耗费大量的心力和时间。

广义的创业既包括创办新企业和技术创新, 又包括“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里的“求职”不是指通常意义上在某一特定的行业领域里寻找空缺位置这样被动的行为, 而是指主动地、全方位地探寻可胜任的岗位, 并且通过努力使其成为自身的现实工作的过程。创业是取得个人的满足和自立的过程, 不应该把创业简单理解为独立创办企业或者独立。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 由于对创业内涵认知的不足, 往往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 做一个独立的法人, 否则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际上创办企业只是创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 创业并非等于创办企业。大学生创办管理一个企业不仅自身需要极高的创新能力、知识素养和技能素质, 而且受到外部环境、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 “创办企业”并非是每一位大学生最好的、唯一的选择。创业的形式不仅仅是创办企业和公司, 还包括服务于现有的政府、非盈利社会组织、企业等等。大学生创业实质上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 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创造能力, 创造出业绩, 体现创业的本质内涵。只要在这个范畴内, 应该都属于创业行为, 所以不应该将大学生创业简单理解为创办企业, 创业形式的多样选择应贯彻权变的思想,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大学生创业现状

要清楚地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业的理念, 我们应该追本溯源, 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创业活动浪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自198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来, 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均举办了此类赛事, 其中麻省理工大学的“五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影响范围较为广泛。自1990年以来, 麻省理工每年诞生150家新企业, 全美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 46%来自麻省理工的创业计划大赛。同时, Yahoo、Nets Ca Pe、Ex Cite等知名公司也在斯坦福校园的浓厚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 大学生所创办的公司给美国硅谷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几乎每年都有新企业从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生创业赛事中诞生,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被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高价买走。这些从“创业计划”产生的企业中, 有很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 成为年营业额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在发达国家, 在校大学生创业条件早已成熟, 例如英国早在1981年开始实施“企业创办计划”、“小工程公司”及“小工厂计划”等, 推进大学生创业;德国在2000年就曾经明确提出, 今后5到10年, 要保障每届大学生的20%至30%独立创业。

在国外大学创业大赛的影响下, 国内不少高校的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纷纷启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起始于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8年5月, 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这个竞赛在当时被称做“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在此之后, 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了这种创业大赛活动。1999年, 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将这一大赛扩大为全国性的赛事, 首届挑战杯诞生了施美乐、易得方舟、网贝、乐都、慧声五家学生创业公司。2002年, 教育部加入这一赛事的主办单位中, 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同时大学生创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每两年一届间隔举办, 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圣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 参与的高校多达两百多所, 通过挑战杯产生的大学生企业已有上百家, 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业竞赛已成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助燃器。在此赛事的推动下, 从1999年起, 中国大学生创业也走入高热时期。在此期间, 学生创业主要是参与融资, 办公司, 自主经营开发,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例如中国第一例本土化风险投资成功案例是由清华大学材料系大三学生创办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 中国女大学生创业第一人李玲玲的网络神话破灭, 上海交大学子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倒闭, 使大学生创业活动进入“冰河期”, 大学生创业开始回归理性。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情况看, 高达一半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 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有极大热情和积极心态。虽然大学生渴望尝试创业, 但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行业进行创业。经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除了较为倾向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外, 销售行业和餐饮行业是大家最喜欢选择的创业领域。销售、餐饮等行业一方面消费群体大, 风险相对较低, 较为稳定, 另一方面需要的启动资金较少, 可实施性较强。[4]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容易开业、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 大学生创业心理还不够成熟, 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调查显示, 中国大学生创业, 成功率平均为3%, 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一数字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相比, 只有七分之一。

三、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面对承载无数压力的就业路, 创业是一道靓丽又遥远的风景线, 成为大学生们追逐和实现梦想的最好路径。近些年来, 大学生们纷纷凭借一股热情, 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难, 大学生创业更难, 成功只是少数, 大部分人都在茫然中结束了创业之路。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铺就自己的创业坦途, 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热点。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和进行创业实践中, 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 创业需要激情, 更需要理智。

追求创新, 实现个人价值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对于身处时代大潮中, 又处于人生最活跃时期的大学生, 尤其表现出了对“创业实践”这样一种具有时代性、变革性和挑战性活动的强烈兴趣。随着易得方舟、北大天正等成功融资的学生公司的出现, 以及俞敏洪、马云等一大批不懈追求的创业实践者的明星效应, 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高涨。大学生对创业充满希望、充满激情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拥有激情并不表示创业就能取得成功, 在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后面往往掩盖了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诸如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盲目乐观, 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等等。[5]同时大学生自身经营理念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 缺乏实践基础, 容易导致创业定位的偏差。创业需要回归理智, 创业的狂热和激情只是创业初期的推动力,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创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间充满挫折和失败, 需要艰辛的付出, 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因为并非所有的创业最终都走向成功, 铩羽而归的创业者占大多数。在创业中, 资金、人脉、创业经验等因素都影响创业的发展与方向。例如, 很多人以为比尔·盖茨从13岁开始研究计算机, 到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与朋友创办微软公司, 凭借一腔热情, 取得最后的成功。大家未能看到, 比尔·盖茨的家庭背景, 父母均是高科技企业的高管, 比尔·盖茨的第一个订单就是他母亲一手促成。大学生往往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创业史, 理想主义的创业心态较多, 未能看到成功的背后隐含了更多的东西。理智的创业者们应该看到成功和失败, 优势与劣势, 这样创业才能在激情的推动下, 最终走向成功。

(二) 创业需要思想观念转型, 增强创业能力。

首先, 大学生应当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 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大学生创业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们在象牙塔内成长, 一直在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下, 缺乏独立意识和沟通能力。大家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意识。同时可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及志愿者活动等。在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与人沟通及协作的能力, 并逐步树立团队意识。此外, 大学生应当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树立创业自信。调查发现, 很多大学生均有创业的想法, 但是鲜有实践者, 究其原因, 缺乏信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应当结合自身所学专业, 培养创业意识, 通过日常学习中的不断积累, 明确创业方向, 逐渐增强创业自信。

其次, 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除相关创业大赛及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外, 还可以进入公司、企业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观察社会,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很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均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把握比较精准。大学生应当在把握自身学习的情况下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自身的社会知识, 增强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最后, 大学生要拥有创新思维与发展意识。自主思维创新能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原创新思维能力, 是核心竞争能力。只有提高自主思维创新能力, 才能在科技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除技术创新外, 创业形式与模式的创业也非常关键。大学生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 即别人成功的模式也适用于自己, 但事实恰恰相反,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成功定式。缺乏对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分析认识, 盲目地模仿只会让自己陷入泥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敢为人先, 从而打通成功的通道。面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不断变化, 大学生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大学生创业者更应当树立发展的意识, 看问题或是处理问题, 一定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拥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及素质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 能够较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很好地解决问题, 为成功创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冬.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东技术示范学院, 2013 (2) :23-24.

[2]陈华, 陈伟.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6) :128-129.

[3]李时椿, 常建坤, 杨怡编著.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出版社, 2004:21.

[4]曾晓玲, 吴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 2007 (2) :193-195.

[5]王国红, 王雨丝.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4-5.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目前,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技术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专业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各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对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业再就业人员、往届毕业生也挤进就业大军。第四,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第五,应届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专业知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专业知识是求职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树立就业观念,努力用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增强专业技能,学到利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二)参与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活动,它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多数新生入学伊始,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两个社团,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比赛。通过参加相关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环境随机应变的技能。这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要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新时代就业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学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资高、工作要体面、能解决住房等等,这些要求集中到一个单位是非常困难的。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四)拓宽就业渠道,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就业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证。那么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不为自己工作呢。现在,网店、小摊位等许多小“营生”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一大就业路线。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兼职工作,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寒暑期做兼职工作不是为了简单的赚钱,更主要的是为了以后求职打下基础。不要轻视短短的一个假期,这一个假期的工作所学会的东西是你在学校的专业课上无法学到和理解的。同时,任何一个兼职都很有可能成为你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二、学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它是每一个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对大学生而言职业意识就是他们在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愿望,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除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外,还要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员到学院作讲座,通过宏观形势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美好前景,通过职业人员具体讲解让学生知道行业缺少的相关人才,进而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二)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容易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锻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沟通能力等, 形成比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

网络已成为现今社会工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方便快捷。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工作信息,搭建网上招聘、求职平台,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四)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招聘会上,毕业生可以直接与企业面对面,可以对企业有更真实、更细致的了解。同时对所要应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王铁英.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J]. 科教导刊,2011(3).

对大学生创业的几点看法 篇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社会关注。今年,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此,各地各部门近年来不断出台措施,学校也开设了创业实践课,旨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一批高校毕业生积极适应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用信心和能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并实现了自我价值。

通过网络、新闻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创业者的故事,那些企业,无不是从一个人或几个人努力开始打拼的,他们其中有一些还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上,都可以发现理想、激情和信心这三种特质。在他们成功的故事里,不难发现:在校期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为他们日后的创业奠定深厚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是智慧与磨练的过程。首先是自己要有功夫。素质方面,比如心理素质好,意志顽强,心态好,自我控制的能力强,激情,冒险精神,自信等素质要有,且要越高越好,比如勇猛如张飞,谋略如诸葛等,这最好了。再一个就是知识层面,真的较量在于基本功的较量。赚钱倒不是很难,难的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诸如任正非,柳传志等人都是素质,知识兼备的人。所谓德才兼备也。这个是主要的核心的项目,创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其次是要有人脉。在大学里,辅导员时常会说要多认识些人,在大学里认识的人,在以后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都有可能会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结识行业内的广大人们,尤其是要结识高手人脉,比如某方面的高手,老板,因为他们可以投资和与我们的团队合作。

最后是具体的项目。要决定具体从事的领域和行业,要调查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但具体从事的项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业的团队,只有核心团队有较好的水平和较高的素质,齐心协力,才能把

当然,大学生不可一毕业就盲目创业,要有所计划,然后找准了路,才能有所突破。此前听过一个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挺励志的。1999年还在读本科的刘英魁凭借年轻人的激情和担任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用2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他的第一个公司“微网科技”。凭着创业的激情和扎实的知识技能,几个中型的软件项目代理开发权使“微网科技”在创业的头一年就获得了第一桶金。2001年,刘英魁又成立了新公司“东方般若”,引入风险投资,开始进行网络软件研发,并进军无线增值服务。5年时间,刘英魁完成了从大学生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化,企业的价值跃升至2亿元.他的成功,凝聚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为学生创业提供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确保学以致用。国家还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这些的政策都给了大学生创业以极大的优惠和锻炼,使他们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所以,在各项条件基本具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响应国家的号召,自主创业。

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心得体会 篇5

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到了大四的年纪,可能就业这一话题很早之前就被提上了议程,但是当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才觉得困难重重,压力倍增。面对现如今如此浩瀚的求职人群和激烈的竞争压力,我也不得不说自己真的需要好好做准备了。于是我上网百度了近年的就业形势,再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大致为自己以后确定一个方向。我坚信没有目标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你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寻找,但如果你连所谓的方向都失去了,那么留给你的只有迷茫和无助。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一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不可否认,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作为主体的我们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由于此造成了大学生毕业没有工作,然而社会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工作却因为毕业生自身素质的确实而不能胜任这种两难的局面。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问题,人口的暴涨跟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的压力,同时,高等教育有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也使得很多职位的空缺,无人填补,因为素质的缺陷,这是令人无奈的事实,拿我们英语专业来举例子,据我所知,英语专业对高精尖领域的翻译人才一直停留在急缺状态,高级的同声传译也是如此,但能培养出这类人才的院校放眼全国也就那么几所,这也是令人汗颜的事实。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如此之大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要从十分底层的工作做起,这使他们经历十分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高不成低不就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怪相。同时也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心态造成的恶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的分工也精细起来,对于招收员工的要求也逐渐高了,所以造成了现在社会人才市场竞争场面变得热火朝天起来 ,每到就业季度,这里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择业者,就业者,这足以证明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和

紧张.所以作为快要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将面临着很繁重的压力,而在我们认识了这一严峻的课题,我们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式,分析就来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不断训练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迎接挑战前做好武装,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趋利避害,排除我们前进的障碍,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于我们每个毕业在即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知道了就业难的原因之后,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结合自身的特点面对这些状况作出相应的改变,按照内外因结合分析问题的角度来讲应该做到如下: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职业及薪酬定位较高,而在金融危机之下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的的情况下,招聘方提供的岗位及薪酬远远不及大学生理想中的状况。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在此前提下,大学生不妨稍放低要求,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获得工作后积累经验,再慢慢向理想中的工作进军。做为拥有较高技能我们,再就业后又得到了良好的就业素质培养,这使我们更有把握去择业,就业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们在择业中,就拥有了比别人多出的砝码。其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也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在就业大军沉甸甸的形势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承受不住就业压力,表现出自卑、自弃,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悲剧道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该能迎接困难的挑战,而非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的。因此,在此严峻就业形势之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此外,要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除提升自己,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考研,暂时避开就业大军,开始深造,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二是自主创业。在这自主创业方面,各地区政府有不同的扶持政策,自己给自己提供就业岗位,也不失为一条好道路。

2.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6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现状下, 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价值观错位, 自我评价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 盲目自大, 脱离实际等情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之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功利化”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一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学校园里竞争日益激烈, 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各种压力, 身陷互相比拼的激烈“斗争”之中。

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 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以自身利益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依据, 而社会利益只能作为自身利益实现后的补充因素予以考虑。他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高薪、高职位上, 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就业, 而不从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发展需求来考虑。他们在选择单位就业时过分强调金钱实惠, 以工资高、效益好为唯一的择业标准, 很少就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进行考虑。他们的观点是“其他都不要, 挣钱是第一”。可见, 一些大学生就业目光短浅, 就业观念功利化, 就业期望利益化, 只图眼前利益, 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二、诚信意识“缺失化”

“以诚取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 然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种种不诚信的现象, 这种现象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 信用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修改学习成绩, 伪造各类等级证书, 谎称自己是学生干部, 等等, 严重违背和损害了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原则。二是求职态度不端正, 有些毕业生已经有工作去向了, 但为了增加自己的经验, 甚至只是想检测一下自己的能力, 以及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程度, 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层层筛选, 最终决定要和他们签约的时候, 这些毕业生却开始以这些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不合适, 或者认为凭自己的条件还能找个更好的工作等借口不去签约, 甚至连个致歉的电话都不打。三是违约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信誓旦旦, 一旦拿到录用通知书却满口托辞, 左挑右拣, 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之后不去报到, 随意撕毁就业协议书。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事后又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 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三、心理素质“问题化”

面对就业, 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 他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 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但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时, 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由于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存在着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的就业心理, 主要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择业中盲目比较而产生的攀比心理, 自我期望值过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及就业心理期望过高而产生的自负心理四个方面。

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 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难题。他们在困惑面前无所适从, 从而表现出焦躁、烦恼、困惑、恐慌等。在求职中, 学生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 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 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

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 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 或者求职屡遭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对自己评价偏低, 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 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 自己能力不行, 等等。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 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相反, 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地自大, 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又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 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高期望驱使他们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 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 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 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容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 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 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四、创业意识“荒漠化”

很多大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 多年的寒窗苦读后, 他们渴求走上社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一些人从小就在优越的家境中长大, 存在着依赖性强、怕吃苦、讲享受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明显淡薄, 尽管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他们在就业时还是过多地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 在职业的选择上, 盲目攀高, 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高福利、公职和干部身份, 而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去开创事业。

可见, 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它, 认真去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 从而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根据。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和大学生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 要想让大学生顺利就业, 就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清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 才有可能让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主要从就业观念、诚信意识、心理素质和创业意识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过程,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亦名, 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 2006, (01) .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06) .

[3]周甲禄.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N].经济参考报, 2007, (06) .

[4]李洪彦.大学生就业制度创新探析[J].交通高教研究, 2007, (07) .

[5]沈履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8) .

[6]杜祥军.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 2008, (2) .

[7]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3) .

[8]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新形势

在新经济形势下,创业是我们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我们刚步入社会,而创业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所以便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以便帮助我们成功创业。本文具体论述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问题

1.缺乏专业化指导,制约创业发展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的问题,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活动空间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缺乏接触其他种类环境的经历。而我们的社交圈也大多局限于亲朋、老师、同学等,对除此以外的其他人接触的很少。因此即使我们有了创业的意愿,但由于接触环境的单一和社交圈的狭隘,导致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得不到有效化、专业化的指导,即使我们能够明确创业道路,但也因为在业务推广日常运营等个个方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解决,而使创业之路难以走得长远、顺利。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我们创业离不开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当前,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创业氛围浓厚、创业环境较好的地区,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偏多。但是,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创业环境迥异,一部分人受传统的就业思想影响较深,依然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业等作为重要的就业目标。同时,整个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所以无法满足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环境的要求。

3.大学生缺乏启动资金,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在我们创业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启动资金。然而,我们创业又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自己家庭在交纳了高额学费之后,又难以拿出大笔的资金来支持我们创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创业;其次,自身素质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模式较为落后,禁锢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从而在创业过程中弱化了我们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我们难以取得较高的创业成就。

二、新经济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1.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提供创业理论指导

需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指导团队,定期对我们创业团队进行培训;同时,指导团队还能够协助创业团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减少我们创业过程中因缺乏指导而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

2.丰富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自主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业,便需要不断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业、帮扶创业、爱护创业和宣传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大对自主创业优势的宣传,大幅度提升我们对创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促使社会能够给我们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贷款和培训服务。各个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大赛,并开展相应的创业竞争优秀成果展览会,提高社会中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对我们创业的关注度,激发他们对我们创业项目的投资兴趣,从而为促进我们成功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3.增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制定完善的创业计划

(1)增强创业意识。在新经济形势下,我们要向成功创业,便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学习中,合理的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从而形成完善的自主创业意识。

(2)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创业能力作支撑,所以便需要我们掌握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每一堂课和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了解更多专业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各个社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逐步树立起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立、自强、进取、创新等能力,以便更好的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为了保障我们创业成功,便需要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念,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同时,还需要尽量选择风险较低、投资资金少、专业对口和经营灵活的创业项目,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创业计划,从而逐步完成创业目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经济形势下,我们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程,所以要求我们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老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国家不断增加对我们创业的投入,高校深入创业教育,才能够保障我们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范文青,王婷婷,張守波.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4):169-170.

[2]安琪.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5(4):175-176.

[3]周艳丽.论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2):145-146.

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 篇8

[关键字] 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心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扩大招生,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地扩大,且随之每一年毕业的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地增长,如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多万人,再加上上一年或者几年没有工作的毕业生,使得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难题,特别是我国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更加促进了就业形式严峻,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各种各项的心理现象。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1.盲目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兴趣、专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大的方向等并没有全面的考虑,而是盲目从众,缺乏在求职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样难以在求职的过程中凸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无法准确地与自己目标就业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

2.攀比心理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由于他们刚刚进入社会,对自己未来没有一个长期的考虑与打算。再择业过程中,比较喜欢那些经济条件好和发达的地区,这样使得这些大学生的严重攀比心理促进了心理非常的不平衡,难以确定自己正确的岗位选择,从而不利于个人就业。

3.功利主义心理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物质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可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物质条件,促进了他们就业过程中心态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欲望不断地膨胀,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功力性比较强,常常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

4.抑郁心理

抑郁是人在一定的精神影响下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状态,如沮丧、压抑等。由于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地扩张,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很大的压力。又由于我国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需求人才的数量不断地减少,更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日益困难。在这样情况下,容易形成了严重的挫折和抑郁的情绪,甚至出现精神类的疾病。

5.自负心理

所谓的自负是指自己具有一种过高评价自己的心理状况。很大大学生感觉自己上大学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意味着自己有着美好的为好,对自己未来充满了过高的评价和认可。在此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工作要求都很好,选择工作的时候不愿意去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企业以及做一些基层和较为辛苦的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地扩张,大学生的数量急速的增加,又由于我国外界的经济环境近年来并不是很好,促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就业受到的严重的影响,即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市场供给较大,而市场需求量不高,造成两者之间平衡被打破,供需矛盾不断地出现出来。另外,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很多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能力表示怀疑,特别是高校设置课程与社会企业需求出现了一定脱节现象,促使我国企业对于所谓“人才”的认同程度并不是很好。甚至一些企业提高自己的录用人才的标准,导致很多的研究生也来争夺同样的职位,是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加不乐观。

2.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我国家庭教育方式还属于传统的模式,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就业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采用“作陪”的方式,甚至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全面的安排,此方式让很多的大学生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对外界的刺激与影响的抗打击能力不强,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的家长对他们自己的子女未来的工作要求和期望比较高,希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份待遇好、有前途的工作,这些更让大学生的压力增大。

3.学校因素

虽然现阶段我国所有高校都开始十分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就业制定也做一些改革,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大量的工作人员,算是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重于理论传授、思想政治的教育方面,对于大学生如何真正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却还是不足的。可见,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还是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这种情况下,该方法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就业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无法把握,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4.自身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现阶段所有的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但不能只是沉迷在压力的情况下,需要清醒考虑清楚,压力的来源是哪里,找出较为重视的影响压力的因素,促进大学生自我的管理。另外,需要的一个事情,有一些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和理解大学生就业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应加大当前大学生的动手、创新以及创新的你管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1.制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和职业价值观

由于一些大学生与家长对现有的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出现了现实与期望有很大差异的现象,为此应尽量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实现自己做好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准备。另外,还需要让学生转变注重工作物质与经济条件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考虑那些现在工作条件不高,但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作;还需要考虑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未来发展较好的区域。

2.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不同大学生择业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择业效果,为此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态度。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让他们一直都保持自信的状态,增加竞争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社会上各种实践活动,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

3.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人自己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并积极指导学生社会和自我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通过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的目标以及每一个小目标下所经历的阶段策略,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自主化。

4.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对于高校来说,应将学校的招生与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此应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力度;配备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对就业指导对进行培训;采用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师的工作技术;科学地收集高校大学就业信息以及分配相应的就业工作,制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制度;开设各类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四、总结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重要的问题,就业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十分重要的阶段。为此,高校不断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如就业心理问题,实行就业指导,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观念,勇于迎接就业上的压力,实现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和平.就业指导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3] 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上一篇:学校试听课邀请函下一篇:我的梦想是画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