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2024-05-22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精选12篇)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1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惟有如此,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沿着这一思路, 深入分析企业生产各环节诸要素, 寻找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 探析非公有制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形成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夯实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思想引领功能, 凝聚人心,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一) 需求引导法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客观分析当代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和需求特征, 针对员工的心理和需求特征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了解每个员工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什么, 采取针对性差异化措施, 提供必要的条件, 鼓励员工去追求需求的满足, 激发员工上进的内在动力。当一个员工所追求的需求满足后就要及时地诱导员工产生新的需求, 再鼓励员工去追求新的需求的满足, 从而使广大员工始终处于不断上进的状态,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访谈疏导法

毛泽东指出, 思想问题“只能用民主的办法去解决, 只能用理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要经常性地接触员工, 与员工交朋友, 聊天谈心, 借以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 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以利于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和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对员工的思想问题要积极疏导, 说服教育。要实行“双岗双职”, 走“大政工”的路子。“双岗双职”, 就是党组织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总结和考核, 把大量的日常性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落实到部门或班组的负责人, 并与其行政职责和经济利益挂钩, 部门班组负责人同时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

(三) 形象教育法

党组织及党员个人要坚持从我做起, 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员工。通过树立党员先进典型, 宣传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 鼓励员工向榜样学习, 引导员工的行为。如浙江瑞金铝型材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昌寿严于律己, 关心职工生活, 在员工中有很高的威信。该企业的员工说, 我们非常信任陈书记, 我们愿意听他的话。

(四) 情感交流法

在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与员工的感情交流, 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和真实的情感交流, 达到与员工的心理相融, 产生心理共振共鸣和心心相印的效果。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要善于与员工交朋友, 多形式多渠道与员工进行感情交流, 达到互相信任, 感情融洽。在新形势下, 随着职工民主、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靠自身良好的形象去感召感染广大员工。

二、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铸造企业科学发展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并非仅仅是喊口号、搞运动。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 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来引领企业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企业现代制度建设相适应的带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

(一) 培植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因此正确选择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党组织要以先进的政党文化为指导, 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历史、文化、经营内容和战略方针等诸要素, 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企业外部文化环境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分析, 精心概括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如正泰集团党委倡导“创世界品牌, 实行产业报国”的价值观念既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持续发展观, 得到了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认同。

(二) 强化员工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主, 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不会主动扩散, 企业员工也不会主动接受, 只有扩展为企业的制度, 而且必须渗透进员工的心灵, 成为他们的追求才能成为企业的文化。在此过程中, 党组织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 传播与扩散企业文化, 宣传企业文化的内容和要求, 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表达和强化某种价值主题, 还可以有目的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 强化员工认同组织所倡导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如康奈集团党委在集团内部为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每年举行历时一个多月的职工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文化推介和促进活动, 用文化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

(三) 形象示范推动

在企业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 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企业文化的标准去行事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企业文化已经很成熟的企业中, 个别员工背离企业宗旨的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作为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个人的模范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导向, 会对广大员工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这就要求党组织和党员更新观念,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通过塑造党员的光辉形象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巩固落实和发展。

(四) 实践提升

任何企业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 所以当企业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 党组织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企业调整、更新、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使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得到提升, 循环往复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积极协调, 构建和谐的企业内外关系

企业内部关系最重要的是劳资关系。劳资关系和谐是发挥党组织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资方是劳资矛盾的主要方面, 与劳方存在着利益的对立, 所以由资方来协调劳资关系是很难构建和谐关系的, 而党组织在企业中与劳资双方都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 这种超然性的地位使党组织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一) 依法协调

劳动关系中的劳资双方虽具有利益上的差别、冲突, 但劳资双方还有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特点。正因为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是对资方利益的促进。党组织要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提高员工工资, 加强社会保障, 改进和完善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 领导工会工作

工会是员工自愿结成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加强工会建设, 领导工会开展工作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指导工会组织建设中, 要突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独立性, 落实《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由工会代表工人与雇主在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 以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

(三) 民主管理协调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引导企业主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参加经营管理的概念是劳资双方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 认真地谋求企业的社会性和生产性以及劳动者的人性协调发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不仅能够群策群力,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防止个人决策的片面性, 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经营者对员工的尊重, 把员工当成是企业的主人, 从而更加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 竭尽全力地投入工作, 以使企业处处充满和谐, 时时展现出活力。

此外, 在非公有制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与企业外部的关系日益密切。外部关系主要体现在与政府、社区、新闻媒介、社团、民众等之间的关系上, 外部关系越和谐对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但有时由于利益冲突企业会与外部发生矛盾和摩擦。而企业的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上, 所以很难有效处理与外部的矛盾和摩擦。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 企业党组织在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处理外部关系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企业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公众关系,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扫除外部发展障碍, 减轻企业负担。

四、苦修基本功, 提高参与管理的能力

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管理, 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使党组织成为助推企业科学发展的智囊团。

(一) 调研法

党组织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找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有效措施。要学会对调研中所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传递和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

(二) 聚脑法

在现实中, 任何个人的智慧、知识、经验、信息、能力都是有限的, 对问题的认识有时难免会片面, 因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何况现在的企业员工绝大多数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长期工作在企业第一线, 所以企业党组织应该实施“聚脑工程”, 走群众路线, 发动全体党员和职工都来参与管理, 聚群体之智慧来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 寻弱切入法

党组织要以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不良管理为切入点。不良管理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往往是强化管理、实行管理创新的焦点和难点所在, 也是企业主的关注点。把此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能使党组织参与管理迅速见效。企业不良管理的内容一般有:不科学、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决策和决定;不合理、不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损害企业形象和利益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如果党组织动员和发动全体员工自下而上地开展克服不良管理的活动, 就能够促使企业增强活力, 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探析[J].岭南学刊, 2009.6.

[2]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及规律[J].学习月刊, 2008.9.

[3]吉红立.浅论非公企业党建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西安社会科学, 2009, 27 (2) :23-25.

[4]杨懿.转型期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研究[D].2005.4.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2

2、工作思路:

实践中我们感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业主的工作,使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让业主到职工感到“加强党建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组织才能有位置、有威信,才能得到业主的支持与广大职工的拥护,党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是在密切联系职工上有所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紧密联系职工群众,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因此,非公党组织要善于发挥政治优势,坚持人文关怀、密切联系职工,把广大职工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领导好群团组织工作,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帮助职工,想方设法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二是在塑造企业文化上有所作为。业主关心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调动起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企业精神入手,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在凝聚员工思想、打造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企业特点,致力于建设企业特有的、为广大员工认同的核心文化,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树立起企业自己的品牌、打造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三是在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上有所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责任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健康发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业主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业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业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四是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上有所作为。围绕企业的生产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通过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员工团结起来,投身到企业生产发展中去。

3、工作制度:

4、活动阵地:

5、保障机制:

6、工作业绩: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3

摘 要 党建工作始终是我国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本文在比较分析党组织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公有制 非公有制 企业 党组织 区别 联系 建议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专门作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權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规定。2009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联合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其建立党组织不仅是由中共执政地位决定,而且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虽然,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都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但由于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属不同,这必然造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存在区别与联系。

一、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在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区别

1.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同

由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同,导致了党组织在其企业中的地位不同,这是党组织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根本性区别。在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拥有绝对领导地位的政治资源,也是企业产权所有权的最高集体代表,承担政治领导责任,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考评、激励、培养等负有重要责任以及对企业实行监督[1],最终发挥其在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而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其产权由非集体出资方所有,产权结构造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参与性领导地位,不具有人事任免权,也不对企业资产安全和增值负责,但可以为董事会决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因此党组织主要发挥其在企业的政治引导和监督作用。

2.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工作内容不同

在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对企业发展具有政治领导和决策监督作用,因此其工作具有政策领导和发展引领的重要特点,包括对企业发展和经营把关定向;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领导;对公有制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实行领导[2]。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党组织与企业领导集团的客观关系,党组织主要在于政治引导和决策支持的作用,其工作主要在于为企业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政策支持、组织支持、发展环境构建等方面,包括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组织员工积极投入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在企业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领导者与职工之间建立交流平台。

二、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在企业党组织工作中的联系

1.党组织建设总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无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3]。

2.党组织建设工作指导思想都是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维护大局和促进发展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维护大局,促进发展。围绕中心就是党建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服务群众,就是党建工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职工、股东服务。维护大局,就是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把维护企业及其职工利益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促进发展,就是党建工作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4]。

3.党组织建设工作都从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方面推动了企业发展

(1)党组织建设促进企业人才培养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的生存之源,企业创造利益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企业通过党组织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化培训来提高党员素质,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政工业务素质,使之成为懂技术、懂业务、会管理的内行,最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领导示范作用[6]。

(2)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党组织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创新活动举办的形式,吸引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使企业整体员工团结于一个核心之中,如每年开办运动会,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等。

三、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建议

1.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加强经济建设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和增加职工收入,实现最大的利润,为国家和集体创造财富[7]。因此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应该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要求每个党员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技术改造、创新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每年至少要提出一项可行性建议或技术改进措施,实行记分制考核等[8]。

2.结合企业实际,完善相关机构设置,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的党组织机构设置是党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但目前,有些企业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因此,对于这部分企业党组织,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构建设的力度。第一,机构设置要精,人员素质要高,既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又能积极投身党建工作。第二,所设的机构工作部门应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党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必须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3.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影响,进一步提高党建工总的实效性

一些企业在党建道路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通过新颖多样的方式丰富、完善党建活动,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通过功能更好的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工作、共同进步。其次,通过培训发展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关心员工日常生活,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最后,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平台展示企业文化,鼓励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此外,党组织还应带领企业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如参与新农村建设、禁毒宣传活动等。

参考文献:

[1]田洪滨.试论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山西政报.2009(15).

[2]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该如何体现?中国当红网.2009.08.

[3]陶元浩.论加强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08.

[4]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和意义.解放日报.2006.08.

[5]宋成义.加强国企政工队伍建设.中国水运.2007.7.

[6]刘宏江.新起点上的国企党建工作研究.政府法制.2010.11.

[7]覃国平.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探析.企业政工.2010.12.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4

关键词: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有效运行

杭州是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的“第一大市”, 2014年, 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7.60万户,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1.16亿元, 占全市的59.8%。再加上个体工商户、港澳台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强对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与有效运行问题调查研究, 对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不高, 职工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维权, 劳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一、调查研究

为了较为具体准确地把握非公企业工会建设状况, 本人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 获取一手信息。从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 在杭州市内的富阳市、余杭区、下城区、江干区、萧山区、西湖区等地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放问卷487份, 回收有效卷460份。同时选择被评为杭州市和谐劳动关系的两家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非公企业工会建设的实际状况、存在的问题、难题和困境以及建设的经验和措施, 并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部分数据如下:

1. 您所在的工作单位有没有工会?65.9%的单位有工会, 34.1%的单位没有。

2.当您与工作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 您会不会找工会帮忙?25%的人选择会;40.3%的人有想法, 但不会真正去做;而34.7%的人完全不会。

3.如果您找工会帮您解决问题, 工会的做法是:不予理会12.5%;很好地帮忙解决了问题24.9%;想解决却因能力问题未能解决41.4%;一再推托, 最终也没有解决的占21.2%。

4. 如果您不找工会帮自己解决问题, 原因是: (1) 工会代表的是企业主的利益, 它不会帮忙的; (2) 工会地位尴尬, 势单力薄, 没能力帮30%;其他原因占26.4%。

5.如果您不找工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您的做法是: (1) 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机构34.5%; (2) 找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解决20.9%; (3) 求助劳动法顾问或找律师15.1%; (4) 求助街道 (乡镇) 调解委员会10.9%; (5) 就这样算了18.6%。

调研说明, 当前杭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中存在的有如下的问题:

1.职工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由于对工会缺乏了解, 对《工会法》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缺乏认识, 对工会组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一是职工对企业是否组建工会以及自己是否加入工会持无所谓的态度;二是认为工会形同虚设, 无实质性的权力, 对其信任度不高;三是职工认为参加工会后会收到束缚, 还要缴纳会费。另外, 由于我国目前“资强劳弱”的力量对比, 当劳动者碰到侵权行为时, 也往往抱着“保饭碗”的心态, 不敢维权, 因此非公企业的职工对是否组建工会、工会是否有效运行就表现得漠不关心。

2.企业工会组建率低。近年, 在“两个普遍”的推动下, 很多非公企业工会开始挂牌, 但组建后实际发挥的作用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虽然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开发区和各工业园区, 但如何在非公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并有效发挥其作用还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从全市来看, 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尚未建立工会, 有的虽已建立了联合工会, 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时却名存实亡, 工作时效令人质疑。在调查中有34.%的职工所在非公有制企业没有组建工会或不知道自己工会组建了工会。

3.工会干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部分非公企业的工会是为了完成上级工会的组建任务而组建, 由企业老板任命工会主席, 通常选用一些年纪大、快退休的领导干部, 以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原则, 不出错误, 不拿功绩, 维持原有工作状态, 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无从谈起。工会干部的日常工作多以上级工会或老板的安排为标准, 以组织文体活动和发放福利为主, 维权意识淡薄,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生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 也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 对职工的维权诉求普遍存在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现象, 有的甚至采取回避态度。

4.法律及制度不健全, 维权不到位。我国有较为完备的《工会法》和《工会章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必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企业公然违反工会法阻挠组建工会而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使工会组建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在某些具体的条例中缺乏法律依据。

二、加强杭州市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组建方式。 (1) 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企业工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如知识竞赛、读书会等方式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为核心的相关劳动法律体系进行细化, 让职工了解自身所具备的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保障权等基本权益。另外街道总工会可以设立“职工维权流动服务站”, 聘请有关专家向所属范围内的职工提供《维权流程》、《欠薪维权》、《工伤维权》等方面的法律咨询, 以此来提高职工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 (2) 创新组建方式。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的“企业不支持、职工无意识”的困境, 工会需要坚持“因区域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 因管理制宜”的组建方针, 逐项推进, 分类指导, 灵活建会。同时也需要坚持“以党建带工建, 以工建促党建, 党工建一起抓, 共同发展”的组建思路。工会工作需要赢得行政的支持, 要运用各种渠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工作。 (1) 建立完善的工会专职干部管理制度。上级工会要积极推进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 引导非公企业工会在专职干部的录用中实行聘用制和任期制, 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 因需录用, 并由上级工会建立一个工会干部信息库, 在必要的时候遵循组织推荐, 工作单位认可, 选派结合的办法, 把真正受会员欢迎、为会员认可的人聘任到工会专职干部位置上来。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管理, 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通过上级工会考核, 职工代表评议, 所在单位确定该干部的工作业绩。 (2) 加大对基层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要发挥工会干校的作用,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干部培训的培训力度, 分层分类培训, 在涉及与非公有企业息息相关的知识, 如《劳动合同法》、《企业民主管理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工会保障》等方面做详细的解析, 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规范用工、劳资矛盾调解方面的课程, 在增强广大工会干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 提高工会干部的统筹兼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维权机制, 推进民主管理。 (1) 不断健全维权机制。在实践中, 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应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当前的劳动关系特点, 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建立和推进由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签订以工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等, 必须强调劳动报酬是劳动关系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并完善相关的履约责任和监督检查机制, 在平等协商过程中, 及时解决职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 推动民主管理。深化职工民主管理,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及其他民主管理制度来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在非公企业中, 尤其要发挥好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管理基本形式的作用, 虽然非公企业性质不同, 规模不一, 但是职工都具有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民主评议监督权、选举权等, 工会应保障职工享有这些法定权利, 对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 工会有权要求纠正。

4.健全法律法规, 切实有效维权。 (1) 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在政策层面上, 工会应加大立法参与度, 加强与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沟通, 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 推动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 这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根本, 如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 协助党委、政府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努力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2) 要切实有效维权。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维权, 特别是劳务派遣工的维权问题, 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通过先建立行业工会或联合工会, 然后在企业工会逐步推进, 并建立“会随人转”机制, 劳动者被派遣到用人单位, 工会关系随之转入用工单位, 当劳务派遣结束, 工会会员关系也随之转出用工单位。另外在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协议应引入第三方机制, 从源头上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和有效运行是一个值得仔细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信只有从工会到政府、从企业内部到社会各界、从职工到企业主多方联动多方努力, 才能在非公企业工会组建与有效运行上跨出一大步, 才能真正地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胡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李海金、贺青梅.我国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应对机制[J].中州学刊, 2014, (2) .

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巩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几年来,非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局先后成立非国有企业五家,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局下属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一是经营不活;二是依赖性过强;三是资产闲置;四是低效益或负效益运行,因此,在近期内逐步对下属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非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我们作为专题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已改制运行的企业,发现党的组织建设已出现了软弱涣散的状况。

一是不愿设立党的组织机构,怕找麻烦;

二是否定党组织在非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在非国有企业里,人、财、物、购、存、加、时间、空间都集中于资方代表一身,党组织办事无权利,教育无时间,活动无经费,监督无手段。

四是即是非国有企业设了党支部书记,但与生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觉得低人一等。

以上四个方面,极大地动摇了党组织在非国有企业中的阶级基础,危害着党的基层组织在非国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非国有企业主对党组织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在形成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个别的非国有企业主不是党员,本身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新时期党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方式不了解,认为发展企业党组织,会对企业的领导起到削弱作用,对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身份为党员的非国有企业主自己参与党组织的管理和活动的时间受限,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受到影响。

二是部分非国有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的发展助推作用不明显。一是参与的主动性不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国有经济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企业经济生产和经营活动,过于强调党建工作,会影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主动参与企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二是企业发展的骨干中党员少。非国有企业招聘员工的对象,大都偏向于年轻一代,成为企业骨干的基本都是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中党员的成份较少,所以在非国有企业中的党员成分也相对较少。三是企业党员的意识被弱化。在企业中,党员受党的教育时间相对较少,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被单纯的经济、行政手段所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再者是非国有企业中的党员成份比较复杂,有农村务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转业复退军入党员,各方面的素质差异较大.考虑生存发展的多,考虑党员“权利义务”的少,组织观念较弱,心态较为复杂,有的甚至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党员的意识被弱化。

非国有企业是全新的经济组织。企业党组织如何行之有效地展开工作,既无前人实践过的理论,又无当代现成的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用改革的方法,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走出一条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前进的新路子。加强非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

1、改变党建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非国有企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此,企业党组织应该把搞好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目标”,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克服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点;把解决员工队伍中思想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党组织开展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力求开展每项党的活动,都能以“企业需要、党员喜欢、员工拥护”为标准。

2、改变“一刀切”、“上大课”的方法,坚持“业余”、“小型”灵活施教。由于非国有企业大多数在管理上都是按满负荷、快节奏运作。人员定编宁缺勿多。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党组织活动尽量不占用生产时间。其做法是:必要的集中、统一,大型党的组织活动,经资方代表同意,也可以占用一定的生产或工作时间。但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业余、小型、分散为主的弹性活动制度,来保证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拘一格、不图形式、讲究实效。如支委会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支部大会、企业党员大会,可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展开;党员的党课教育、理论学习可安排在销售淡季或停产维修时进行;小组生活、评议党员可利用班前班后、待料午休时间完成。

3、加大非国有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按照“企业发展增力,企业党组织增加,企业党员增多,企业职工增收,企业人文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改观,发展环境改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党员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的原则。在质量中求速度,稳步扩大非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对那些规模不大、员工流动性大、党员数量少、不具备组织条件的非国有企业,要动员企业员工亮出党员身份、鼓励回乡转接党员关系,做到非国有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和体现到哪里,要强化基础工作。

4、狠抓非国有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壮大非国有企业经济党组织的力量。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和新党员的发展,是党组织在非国有经济组织中力量的源泉和希望.一是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企业主、生产经营骨干和生产一线职工上.尤其是注重在重点岗位,关键岗位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二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拄照《党章》的规定,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完善群团组织推优制度、积极分子考察培养制度,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和票决制;要进—步完善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努力从机制上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中心点放在挖掘企业内部员工上。要深入企业对“隐性党员”、“口袋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澄清模糊认识,动员和帮助他们接转组织关系。

5、强化非国有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采取分类分层次施教的方法,与改进管理相结合,构建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实现“双赢”的格局。要以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为载体,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按照“小型,灵活、多样,务实”的方式,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文体比赛、演讲会等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要通过开展“党员模范岗”、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形式,寓党的活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让党旗红起来,让党员动起来、让企业富起来。三是关心企业党员工作生活。要建立非国有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同企业主相互沟通联系制度,想方设法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给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要着重加强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训。要不断改进培训形式和方法,使培训向经常化.规范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务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要从党建经费、财政补助、社会赞助等方面筹备企业党务干部保障基金,解决党务干部的后顾之忧。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保障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稳定企业党务干部和党员队伍,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6

今年以来,中意合资杭州依维柯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维柯公司)围绕“增强道德修养,促进企业廉洁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主题,深入广泛地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下一步的快速稳健发展提供了强大依托。

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具体做法

认真领会,周密布置。根据浙江省纪委、浙江省经贸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和上级党委的布置,公司党政多次开会,专题研究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为了加强领导,党政联合成立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通知》、《关于征集“廉洁文化”格言警句的通知》和《关于试行领导干部及技术、管理人员不准为配偶、子女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的规定》、《关于严禁泄露、出卖公司经济技术情报的有关规定》等文件,要求各单位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好”,即组织好、引导好、发动好。让宣传工作进班子、进部室(车间)、进岗位、进家庭。我们除了利用宣传橱窗、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内部局域网、KT板(两面贴有光滑纸张的轻型泡沫装饰板,一般用于作展板)等宣传形式外,更主要的是安排全体领导干部每两周到指定的工段、班组参加学习。通过学习,认真听取员工意见,全面改进工作。

在员工中开展“廉洁文化”格言警句征集活动,不仅对员工提交的144条“廉洁文化”格言警句进行公布,对其中的24条进行奖励,还把部分格言警句做成宣传板,放到各单位的显要位置进行警示。

在员工中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专项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员工提交的29条“廉洁文化”建设专项合理化建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在全体领导干部中传阅,要求各相关单位立项解决。

在员工中开展公示活动,公司99名领导干部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自查自纠,都没有违反“不准为配偶、子女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的规定”,公司与总支在全体员工中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公示,认真听取员工群众的反映。对员工反映个别领导干部有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并根据反映和调查的情况,对两名违反财经纪律的在职领导干部进行了行政处分。

在干部中开展短信促廉活动。在节假日前夕,我们向干部及家属发出廉洁短信息,要求干部和家属共筑廉洁防线。我们在全体领导干部家属中,开展“树立好家风,争当廉内助”活动,把干部的监督教育延伸到8小时之外。

抓住重点,顺势推进。我们认为,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活动,关键是抓好两个重点,从工作对象的角度来讲,重点是领导干部,以及掌握一定权力、情报等资源的技术管理人员;从工作方向的角度来讲,重点不是在学习和宣传上做文章,而是在教育、防范、惩治和监督上下功夫。我们在安排学习、加强教育的同时,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信息的透明化、普及化工作,使招投标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班组学习资料、宣传橱窗,面向全体员工公布装潢基建、办公用品采购、印刷用品承制、车辆保险、废品物资处理、厂庆纪念品采购等信息。要求有资质的承接单位,用统一制订的格式进行报价(密封)。报价后,安排工会、党建工作群众监督小组、财务、人事、纪检等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当着参加竞标单位的面,当场启封,当场定价。事后,再用班组学习资料和宣传橱窗的形式公布各单位报价的明细,接受监督。针对一些常规的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一次性杯子、量具等,在仓库保管员处公布了规格、型号和价格,接受员工监督。我们明确要求各单位对领用物资的价格进行监督,如果在仓库中领用物资的价格高于市场价,领取单位可根据规定讨要说法,符合条件的,还可向财务、采购和人事部门申请退回差价,并领取奖励。

推进物流的程序化、规范化工作,向供方承诺和明确付款方式。从合资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先后实施了零库存、物流软件管理等措施,使物流管理可视化、透明化、规范化。每年的采购配套会议上,公司总经理都要向供方承诺,每月20日按合同付货款,拿不到钱的供方可直接致电向总经理要,同时申明,如果供方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质检、采购、仓储、物流、财务等环节中,有索要财物、有意刁难等现象,可以直接举报,一经查实,马上换人。10年来,不管杭维柯公司经营有多困难,不管公司整个供应链中的人员如何更换,机构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改变,但我们始终做到不欠供方一分钱。我们坚持诚信经营的做法,在整个齿轮行业留下了较好的口碑,也大大提升了杭维柯公司的社会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工作。2006年公司销售增长较快,供方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很多供方从春节起就加班加点,确保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推进上道为下道工序服务的理念,服务促廉洁、服务促和谐的良好局面初见成效。合资成立起,我们就提出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要求。针对个别部室人员年底向车间要服务费,以及各单位利用节假日之际相互送礼宴请等不正之风,1997年底我们就明确指出,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服务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必须的,在杭维柯公司范围内,单位和领导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借口相互送礼、宴请,也不准设小金库,各单位的账目和费用统一由财务部管理,这项制度坚持了10年,从源头上制止了不正之风。

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几点体会

企业党政主要领导既要亲自组织,又要率先垂范。抓好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抓好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企业实力的需要,更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公司党政两套班子成员把廉洁文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不但制订廉洁文化建设的规划部署,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而且党政两套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廉洁文化,全体领导干部深入工段班组宣讲廉洁文化,并参加廉洁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带头做到廉洁自律。只有领导重视并率先垂范,才能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又要吸引广大员工及家庭成员参与。领导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我们紧密结合领导干部的岗位特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教育和廉洁从业规范的宣传教育,筑牢拒腐思想防线;同时,将“廉洁兴家、家庭助廉”的廉洁文化理念辐射到家庭,并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使廉洁文化进班子、进部室(车间)、进岗位、进家庭,从而在企业形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廉洁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廉洁文化只有根植于员工群众之中,才有生命力,只有员工群众参与,才有鲜活力。事实证明,只有上下联动、内外配合,才能营造出知荣明耻的廉洁文化氛围。

既要抓好活动的组织,又要注意经验的积累。要使廉洁文化建设常抓常新、持续见效,就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组织好各项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同时,注意经验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和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机制、业绩考核机制、效果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成本投入机制等等,从而使廉洁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杭维柯公司成立10年来,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坚持诚信经营、廉洁从业、强化基础管理而创造的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通过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我们认识到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快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持续深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其党建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已逐步走上了有序发展的轨道,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已成为各级党委十分紧迫而又特别重大的政治与实践问题。

(一)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总体情况及态势

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一新领域党的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要抓紧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 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强党同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的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 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等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覆盖面,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 中央强调了地方党委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责任, 先后下发多个文件, 加强领导, 明确目标。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中央组织部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地方各级党委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不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目前,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 能够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 团结凝聚职工群众,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 各级党委按照中央部署,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工作。据统计, 从2002年至2006年, 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数量由9.9万个增长到17.8万个;全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的比例达到94.2%。截至2006年底, 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达到286.3万人, 个体工商户中有党员81万人。截至2007年6月底, 全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18.7万户, 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6.4万户。2010年2月25日,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组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透露, 截至2010年1月份,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中新组建党组织1.2万个, 正在筹建2.4万个, 新发展党员6.5万人, 通过“双找”活动找出“口袋”党员7.3万人。

总体来说,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在不断地发挥出来, 并表现出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二)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 非公有制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和党员队伍素质总体是好的, 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发展很不平衡, 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 各级党组织起初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认识不够到位, 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工作措施不甚得力, 有的甚至严重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只是重视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全国“遍地开花”, 其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本身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总体还比较薄弱,

党组织覆盖面不广, 普遍存在着“开展活动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目前, 全国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仅为17.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如不抓紧解决, 就难以实现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政治领导, 难以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新的经济领域, 如果党的组织建设不能在这一领域扎扎实实地发挥作用, 就会影响党的领导, 也不能切实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党员管理难度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日常管理和工作机构设置不明确, 工作人员配置不太完善, 职责职能不太清晰, 管理部门归属不明确, 很多地方甚至还存在着分散管理和多头管理问题。由于管理部门的不健全, 导致一些企业虽有个别党员, 但企业没有党组织, 甚至是有党组织的企业也无法正常开展组织活动, 不能定期开展学习活动, 甚至连交纳党费也成为问题。同时,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 企业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 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多而复杂, 员工流动性强, 有一部分党员因频繁跳槽而成为“流动党员”, 再加上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力量十分薄弱, 难以经常进行逐厂逐户的调查摸底, 造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信息不灵不准, 个别企业甚至出现组织关系无归属无挂靠的“地下党员”。这种状况如果发展下去, 不但会影响党的自身发展, 不利于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 也无法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 而且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4. 个别党员党的基本知识匮乏, 党性不强, 觉悟不高。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绝大多数党员, 党的性质和宗旨意识较强, 有一定的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大局意识较强, 这是主流。但是, 个别党员党性不强, 觉悟不高, 把自己混同一个普通的职工群众或私企的“打工仔”。同时, 由于一些企业的党组织不健全, 造成了一些党员普遍重视业务或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研究, 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忽略了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与了解, 忽略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修养, 也忽略了对自己思想的改造。这势必会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基本要求, 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力量, 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迫切要求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经济成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 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非公有制企业这一新的经济领域, 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资源, 只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 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实处,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只有具备强大的阶级基础和拥有广泛的群众资源, 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当前, 我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 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是建设和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刻调整,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其中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既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又包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新社会阶层, “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 是否符合党员条件, 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同时也应该把符合党员标准和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广大职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 党要团结和带领他们发展生产, 参与改革, 努力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 当前的国际政治斗争也决定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成为时代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和平、发展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但是, 当今国际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激荡, 对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来看, 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安全的, 但也不可否认, 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等都对我国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严峻挑战。同时,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颠覆活动,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并未终结, 相反在无形中正变本加厉。在这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获得民众的最广泛支持与拥护是极为重要的, 而党的基层组织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方面,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处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 最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 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断加强其党组织建设, 扩大这一领域党组织的覆盖面, 积极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 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这一新阵地中, 加强党的建设, 能够凝聚和团结这一阵地中的最宝贵政治组织资源,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并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 打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经验启示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不但强化了党的基层队伍, 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对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学习型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学习型党组织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组织的战斗力, 而且可以普遍地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能够影响、辐射和带动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 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而且可以带领广大基层职工群众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总结生产管理经验。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个组织平台, 通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 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觉悟、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进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并在理论修养和文化学习中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坚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一新阵地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尤其是组织建设方面, 总的来看, 是相对非常薄弱的。因此, 结合当前实际, 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 把党组织建设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强大的政治领导核心和业务骨干核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尽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党员学习、生产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同时, 要把党组织的活动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地统一起来, 通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巩固党在这一新领域的地位,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健康发展。

(三)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理论素养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 来自五湖四海和社会的各个阶层, 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学历不同, 因此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教育职工群众。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思想建设, 不仅可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 而且可以引导企业职工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职工群众的奉献精神。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达到既提高党员理论素养的目的, 又提高职工思想政治觉悟的目标。这不仅仅关系到思想建设的成效, 也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向心力及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四)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问题, 是关乎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印象的政治问题。因此,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基层组织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作风建设, 关系着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能否体现出来, 关系着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能否在这一领域顺利贯彻执行, 关系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职工群众的人心向背。因此, 在这一领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更是至关重要。要着重从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来推进, 加强学习发扬光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增强党的感召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保证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执政目标顺利实现。

(五)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那么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框架下, 中国的非公经济组织如何形成中国特色, 从而实现高速发展, 许多业主认为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强自身党组织的建设才是出路。但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阐述,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而这些“老板”怎么可以加入呢?而且1989年, 中央曾有文件, 规定非公企业主不能入党。但是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 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其实明确指出了非公经济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论断彻底打破了非公企业主不能入党的规定, 使形势发生了变化。至2010年底, 无锡市规模以上新经济组织有4790多个, 就业人口达到150万人, 党员人数72300多名, 初步形成了在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好局面。

而作为典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红豆集团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 形成了“一个核心、三个优势、六举措”的特色党建, 通过锻造两品格, 即注重党建、产业报国、守法经营的“红色品格”和以回报社会、关爱员工、生态和谐的“绿色品格”, 创造了以现代企业制度+党建+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红豆模式”, 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和发展的优势。以事实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必定能搞好, 以及如何搞好的问题。事实上, 红豆集团党建发展经验 (以下简称“红豆模式”) , 为我国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打开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对全面正确认识我国非公经济组织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效发展,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启发意义。

二、“红豆模式”的实践特点

长期以来, 党组织被视为国有企业的专有, 在非公经济组织不存在这一组织形式, “红豆模式”证明, 非公企业中不仅有存在党组织的必要, 而且党组织政治优势作用的发挥, 可以促进企业健康、高效的发展。红豆集团通过不断完善红豆特色党建,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工作优势,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从而展现了一幅全新的民企发展面貌。总的而言, 作为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 红豆集团能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绩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打造红色品格。以制度化的建设保证集团党委作为企业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的发挥。首先, 是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切实提高成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建立协调的决策管理体系, 即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一体的格局。再次, 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在集团全覆盖。集团党委还专门成立党校、团校和红豆学院, 创办了企业内刊《红豆报》、《红豆内参》和企业网站, 以提高成员能力和水平, 并以此为平台宣传党建工作的典型和经验, 让全体党员了解企业党建动态, 增强党员党性, 并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第二, 紧抓发展机遇。回顾红豆集团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就是不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机遇的过程。1957年在国家“小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政策下, 港下针织厂成立了;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 成立了股份制的红豆集团;2001年在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下, 率先进军资本市场,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使企业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就红豆集团发展曾作出批示:“在民营企业中, 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企业的发展优势, 这个经验很好。”充分肯定了红豆集团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优势的做法。

第三, 发挥人才优势。红豆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人才为本、持续发展, 创新民营企业党管人才的办法, 并把队伍建设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 形成有民企特色的人才优势。在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招揽、选拔人才, 坚持“三个不论”:不论地区;不论文凭;不论资历, 提倡勇于竞争、正当竞争,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创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建立了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人才机制;造就了“我是党员跟我上”的过硬队伍。

第四, 促进和谐发展。把企业发展与造福社会、服务群众结合, 培养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关心员工、关爱社会、关注环境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品格”理念, 努力推进企业、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红豆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群众的利益。

三、“红豆模式”对中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启示

第一, 树立正确的党建理念。各级领导要切实增进“依法建党, 依法党建”意识, 理直气壮地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正如周海江所说, 企业党建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企业党建是解决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的有力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遇到最普遍的问题是企业对党建工作态度冷漠甚至心存疑虑, 即使开展党建工作也是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起不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所以实践中怕开展党建工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积极发挥工商联、人才办、个私协、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必须确立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路, 解决好“两张皮”的问题, “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 着力点放在如何以党建发展支持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 如何寓党建工作于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 使企业主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好处, 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企业的党建工作。要深入宣传先进典型强化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感性认识, 把虚功实做的党建效果具体化。组织部门工作人员与广大业主要加强沟通, 积极引导, 消除误解, 提高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

第二, 加大党组织的组建力度。认真贯彻中央“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 都应建立党组织”的指示精神, 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上级党组织也应该定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调研, 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帮助其建立党组织。要制定相关的办法解决党员关系转移难的问题, 帮助党员尽快恢复组织关系, 参加组织活动。非公企业设置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如单独组建党支部, 即企业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 生产经营比较固定的。另外当企业正式党员不足3名时, 可以联合组建。还要向没有党员和党组织的民营企业选派政治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的党建指导员, 开展党建工作的委派党建。这些都是现阶段党组织建设的可行的方式。最终做到保证党组织的质量, 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 建立一个巩固一个”, 实现建立一个支部, 形成一个核心;建立一个小组, 占领一块阵地。并通过抓好典型建设, 通过对一些有影响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 激发其他企业主和员工开展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 选好党组织的负责人。从当前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来看, 党组织书记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要热心。二是有能力。三是能适应。因此, 选择党组织的负责人, 首先要按照企业自身的需要选择, 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办法, 既可以是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负责人, 也可以由上级党组织选派, 还可以通过采取聘请党支部书记顾问的形式, 帮助和指导党支部工作,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并且, 根据工作需要, 适当选派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 可以从机关事业单位或乡镇、街道以及村支部中选择一批具有党务工作经验、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到非公企业任党建工作指导员。

第四, 扩大党务人员队伍。要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 必须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党务干部队伍, 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党建”。而当前随着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 党组织覆盖面将越来越广, 必然对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目前一些企业中却存在着党务干部队伍难选拔、难稳定、作用难发挥等亟需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为此, 必须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机制, 拓宽渠道, 努力破解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难题, 建立一支“热情高、能力强、适应快”的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第五, 努力壮大党员队伍。制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员力量薄弱, 而党员是党组织的根本, 非公企业党建的重中之重就是发展党员, 而现阶段党员中却存在想在民营企业是凭本事干活, 只要有能力就行;存在着只要活干好, 政治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存在着做党的工作浪费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等顾虑, 针对这些问题, 所以要经常性的开展学习教育, 达到强化理想信念, 增强党性意识的目的, 让大家感觉得到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荣耀, 从而形成一个有战斗力、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第六, 不断寻找党组织的合理定位。基层党组织要发展, 不能依靠企业领导人的自觉性, 也不能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 主要还是要依靠党组织对于企业的作用。因此, 党组织要以关心、帮助企业发展的目的出发, 围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好工作;发挥先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团结带领职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在生产经营者、在管理中、在娱乐活动中, 以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教育党员, 增强党员党性。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建设, 相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党建工作, 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要:作为无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典型的红豆集团, 在党和政府的政治关怀下, 党组织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打造了以红色品格和绿色品格为核心的“两个品格”, 以现代企业制度+党建+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红豆模式”, 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和发展的优势, 为我国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红豆模式,非公经济组织党建,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702/501591.html.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探究 篇9

一、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冲突与差异

与人类各种文化发展过程一样,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在其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 也始终发生和存在文化冲突。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与管理的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三资”企业中, 文化问题是最高层次的管理难点之一。它主要涉及文化的相互适应、决策参照系的调节、企业价值观系统的建立与调整、职工的激励以及新型领导作风的定型等等。具体的文化冲突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显性文化的冲突

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显性文化冲突, 是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 也就是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这些表达方式通常通过语言、神态、手势、面目表情、举止等表现出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 相同的表情符号所象征的意义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某合资企业, 一位外方总经理经常看到中方职工在工闲时三五成群地攀谈, 但每当他靠近时, 员工们便散开并没有一个人答理他, 也没有一个表示亲切的神态, 每当这时, 总经理总有一种受奚落的感觉, 他很纳闷, 认为员工对他太不友好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由于对潜意识语言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误会。

(二) 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冲突

在企业文化环境中, 通常存在着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四个层次。无论基于什么基础上的企业文化, 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之间的冲突。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与道德观、组织与集团的文化与道德观的基本出发点总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要求和约束个体, 而随着经济文化变革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入, 要求人们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行为方式、组织结构、伦理道德、经营发展观念怎样才适合于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上。故而, 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冲突经常表现为:

1. 外来的个体在尚未进入企业文化氛围、未被企业组织认同前的心理与行为不适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冲突。

2.当企业组织中的个体完全基于个人爱好、意愿而无视企业整体和他人利益时, 便形成了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对立和冲突。

3. 在企业组织内部, 有时也会因为利益要求不同造成企业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

4. 在某种情况下, 企业群体文化滞后于社会文化,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 落后陈旧保守的企业群体文化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个体对先进文化的需要, 文化冲突就自然而生。

5. 在企业组织中, 个人由于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与企业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三) 企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

在非公有制企业组织中, 企业主流的文化与非主流的文化发生冲突, 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形。特别是当企业的主流文化处于一种病态情形时, 主流文化必然会与企业自发萌生的健康的、积极的非主流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然而, 作为企业一种正统的文化, 主流文化又会拼命地抑制非主流文化的成长和传播, 即代表企业主流文化的企业决策管理者不愿放弃现有的企业文化, 因为他们不愿丧失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力和地位。如日本三菱公司第二代继承人对个性极强并确实出类拔萃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 先允诺其要遵守由家族之长掌管全权的规定, 但待其逝去, 再改弦易张,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四) 制度文化的差异与摩擦

有人把经济制度称之为制度文化是有道理的。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仍处于两种经济体制的交替转型之中。由于制度文化的差异,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工作, 规范双方行为的共同标准应当是什么?在“三资”企业中, 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严格和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经营与管理, 自然会用法律条文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依据。而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源于计划经济的惯性, 习惯按计划和上级指令行事, 一切计划、指令便是企业负责人的办事章程、决策依据。所以, 外方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是一个指令、文件仍具有权威性的环境, 他们接触的大多数伙伴仍然是习惯于甚至不得不按上级指令、条文行事的人。由此而产生的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五) 价值观的差异

一是风险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有“求稳怕变”的影响, 人们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不强, 而作为高层决策者, 却希望在投资、新产品研制、新市场开拓、新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能够积极竞争和敢于冒险。二是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在非公有制企业, 由于灵活的激励和用人机制, 大多数员工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也有少数员工习惯采用演绎法的工作方法, 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文件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三是对上级和权威的态度。在非公有制企业中, 管理者习惯于突出个人, 习惯于责权明确的分散, 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 员工的参与程度低, 依赖性强, 群众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六) 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企业增长工资基数是以企业经济效益好为前提这与企业增长工资基数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物价指数和生活指数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需要相矛盾。在工资调整、人才选拔使用上也由于标准或观念的差异导致冲突。

二、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培育与建设

先进的、外来的文化与原有文化相遇交汇, 尽管一开始有一个以文化冲突为主的时期, 但必定要从这个时期过渡到以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 即文化融合为主的阶段。毫无疑问, 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冲突, 最终也将会走向文化融合。但这个阶段和过程的长短却取决于人们的努力程度以及文化融合的愿望。

(一) 雕琢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是隐性文化的最优化、行动化。目前, 国际上各企业的文化表达没有统一的模式、范畴和文本, 而是体现出了多样性和个性化。但是, 它们基本有三大特点:一是简单、明确的体系菜单;二是在深层结构存在共同的必备要素, 遵守ISO国际质量体系;三是各企业文化体系在模式、结构、要素上一以贯之, 具有统一性。而国内企业文化则有典型结构, 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箴言文化。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企业文化菜单, 归纳起来应体现如下基本内容:愿景、使命、宗旨、价值体系、企业箴言。

愿景:就是“理想、抱负、目标、发展方向等”, 其特点是感情导向、鼓舞人心, 表达了乐观主义和希望。

使命:广义的使命包括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义务及存在的理由, 其阐述基本包括三个:企业的存在意义或目的、事业领域、对于命运攸关人的义务。

宗旨:在西方, 它作为企业使命陈述书的一部分, 往往被写入企业政策或伦理守则, 有时以“承诺”的形式表达。

价值体系:国内所使用的“企业品格”、“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范畴大都属于价值体系, 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GE的价值体系堪称经典, 它以最重要的第一条“诚信”为“基石价值”或“伦理底线”。

企业箴言:属于企业文化的附属内容, 包括:企业历史上宝贵的格言、警句以及企业领袖的经典语录。

(二) 把握企业文化建设规律

1. 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初创期, 实际是企业选择在什么样的文化个性特征下保证整体团队有向上的活力, 团结协作、尽职效忠。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立意阶段。企业或提炼总结, 或兼容并蓄, 征集意见, 体现民主化特征。企业文化框架一经确立, 就具有强制性、普及化特征。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要以企业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并强制性地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宣传, 贯彻执行, 使之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并共同遵循。该阶段工作应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时代性特色。

2. 企业文化的成长阶段。

企业文化一定要切合企业实际。企业经营对企业文化会有调整、完善的要求, 有些文化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凝炼、升华、充实和修正, 因此要注意挖掘新内容, 丰富文化内涵。这一期间仍体现出广泛的民主化特征。通过完善, 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发展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具有个性、有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特色。

3. 企业文化成熟阶段。

企业在这一时期要未雨绸缪, 要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要进行技术、产业的更新, 使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为此, 企业文化也要适应企业发展, 破旧立新, 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创新, 进一步通过民主化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特色,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体现出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特征, 体现与时俱进。

(三) 注重决策层的人格塑造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在这个组织当中所切身感受到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决策者带来的, 所以更准确地说, 企业文化是“决策层文化”。所以, 企业文化建设该抓的实质是决策层自身的超越, 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的企业家要进入国际水准,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而是看你有怎样的人文修炼。企业文化建设实质是要调整、改善一个组织的政治形态, 也就是一个组织的各种利益分配、利益导向。这就要从领导者的人格开始。领导者的天敌, 是领导者的自私。故而, 领导者的素质, 首要的就是道德和伦理, 这是一种价值观念。换句话说, 是领导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用理性的思考去战胜即刻的、眼前的、迅疾的情感满足德行素质是领导者的原动力其次要有制衡要有第三者西方企业之所以整体上比我们高明, 除了发展历史长以外, 是因为它的制度安排比我们先进。

(四) 拿定企业文化“内核”

在企业实践中究竟什么才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国内外学界把企业文化从四个层面做了基本划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层层递进。从广义看, 这四个层面已经涵盖了“文化”的所有侧面和内容, 而如果要获得实践实效, 严格说, 品牌、形象、制度等都还不属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应该就指“精神”内核这一核心层面。

1. 抓住培育塑造精神文化的有利时机。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 有个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时机选择很重要。一般而言, 一个新组建的集团公司或新改制的公司, 在其创始阶段就应把这项工作列入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早期自觉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文化, 刻划出其基本雏形, 将有助于后期的发育成长。

2. 调查研究, 精选目标。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要利用调查研究的办法, 搞清楚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作用的方向和力度如何?这是基础工作。在调查研究中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才能提出和形成一个能振奋员工精神、突出企业优势、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意愿信念。这个信念是孕育企业宗旨使命的胚胎。

3. 领导示范, 树立样板。

企业的精神文化首先体现在企业领导人的身上, 观察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精神面貌大体可了解这个企业精神文化状况。因此, 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由领导亲自动手, 言传身教, 同时还要及时在员工中评选能忠实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样板人物, 使企业精神更具体化、更形象化, 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凭以仿效和追求的典型。

4. 重在实践, 持之以恒。

企业的生产经营既是培育企业精神文化的发源地, 又是实际检验其成效的试金石, 成熟的企业精神文化必然是经历过实践的反复考验。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才能使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趋于完善。

5. 表达确切, 形象真实。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找到能确切表达的形式和工具, 文字语言是最通用的表达形式, 精辟的语言词汇, 生动的造型艺术都会加深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

(五) 注重人心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都决定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乃至一切社会组织的一项最根本性任务。每个企业在实现本企业宗旨和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同时, 都必须高度重视本企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并将其列入重要管理目标, 下功夫抓出成效。一是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员工的政治权利, 充分发挥其议政和参与管理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 支持他们在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满足其成就事业、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 提供员工学习理论与技术的必要条件, 鼓励他们在技术上与业务上的进步, 促进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四是尊重员工的个性, 鼓励员工健康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五是满足员工的各种社会心理需要, 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组织中建立健康、向上、团结、融洽的团体氛围。六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关心并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七是要利用本企业的各种有利条件, 使本企业的成员有高质量、愉悦的社会生活, 使他们成为“幸福的人”。八是树立企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使他们成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承担社会义务的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4)

[2].兰瑞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http://www.studa.net/qiyewenhua/070424/11594637-2.html

[3].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探析 篇10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非公有制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 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对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受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水平不高, 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仅限于简单的组装和来料加工, 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弱小,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陕西非公有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如何切实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分析了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 陕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 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135万,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 980亿元, 占全省GDP的48.6%, 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 分别占全省的58%、68.3%和50.2%, 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同时, 全省65%的发明专利, 75%以上的技术创新, 80%的新产品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的, 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 特别是2008年以来, 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是省财政筹措资金1.5亿元, 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支持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问题, 加快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发展。二是按照《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用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1 000万元,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对企业从境外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改资金有困难的, 财政给予补助, 支持以企业为龙头,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项目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 重点支持为大企业 (集团) 协作配套、做大做强高技术、能源化工、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 促进企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四是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的作用, 分担风险, 提高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水平和担保能力, 推动各地以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主体, 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企业互助式担保公司为两翼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形成, 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提供保障。五是完善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补充制度, 建立以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补偿保障机制, 不断提高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 推动其健康发展。六是建立和完善支持全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代偿损失补偿暂行办法》, 从2008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 000万元, 对担保机构按照平均担保额总额的1%—1.5%予以补助, 对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照年末担保责任的余额在5%以内, 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 实行限率补偿, 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七是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政发[2007]21号) 的规定, 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按其融资额对企业予以奖励。同时, 非公有制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投入也不断加大。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19.47亿元, 占当年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比重的7.2%;技术改造投入703亿元, 较上年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7.5亿元, 较上年增长28%;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 035项, 资金6.4亿元。

(二) 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以产业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批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 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已建立技术创新研发机构443个, 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13%, 与2000年相比, 增加了10倍, 80%的研发经费都由企业自筹解决。企业建立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共计296个,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非公有制科技企业中研究开发人员8.8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18.4万人, 专业技术人员16.6万人, 分别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5%和6.8%, 其中高级职称2.1万人, 中级职称4.6万人。全省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8家, 在孵项目3 400多个, 申请专利1 257个, 300多项产品被认定为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技术创新活动和新办企业提供场地、设施、相关服务以及培训和咨询指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市场交易, 积极性不断增大, 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加快, 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多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科技、新产品研究正在中小企业中悄然兴起, 打破了过去中小企业没有投资高科技产业的实力和勇气的旧观念。生物燃料技术是世界上美国、巴西几个少数国家开发的新产业, 国内仅有4家小规模企业投资生产。汉中市春光油脂有限公司, 现有资产1.33亿元, 年销售收入9.3亿元, 在食用油基础上搞生物能源加工, 种植黄连木生产柴油。公司依托中科院、中国日化院和陕西华硕生物能源科技公司, 采用技术入股形式, 2006年起从工业化试产到建设年生产3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 累计投入4 900万元, 新增销售收入1.7亿元, 投资利润率达27.3%, 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油脂加工和餐饮业集成为一个以生物柴油为核心的产业链。目前投入过亿、年生产7万吨生物柴油的二期生产线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使汉中700万亩林地有效利用, 包括西安在内的餐饮业地沟油、泔水油得到有效回收, 企业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生产企业。

(三) 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增速加快

近年来, 陕西科技型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迅猛, 许多资源型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 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全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为11 732家, 比2000年的8 084家, 增加了45%;全省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达320家, 是2006年的1.8倍, 远超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其它企业的增长速度;本地区年技工贸总收入 (或产值) 达1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科技企业有3 439家, 1 000万元以上的有765家, 5 000万元以上的有273家, 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6.7%、19.1%和32.2%。

(四) 企业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2009年陕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申请技术专利3926件, 占全省66%, 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2倍;全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86家, 其中中小企业320家, 占全省80%以上;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6个, 占全省21%;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165个, 占全省29%, 与2000年相比, 增加了3倍;开发新产品5 773项, 授予专利2 489项, 占全省专利授权数40.9%;技术性收入197.2亿元, 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3.3%。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数、技术性收入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30%、16.1%、52.1%、17.6%。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6-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中获得国家名牌产品6家, 占全省21%, 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165家, 占全省29%。涌现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秦宝牧业是集秦川牛良种繁育, 标准化育肥, 规模化屠宰加工及餐饮连锁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 自主研发是公司发展壮大的灵魂和动力。公司成立产学研发中心, 与西安交大留美博士合作, 进行牛血等系列医用开发, 取得显著成效。今年该中心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目前肉牛副产品的生物技术开发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对肉牛胰脏加工提取胰蛋白酶;软骨提取硫酸软骨素;眼睛提取医用透明质酸;胆囊提取总胆酸、胆红素;肝脏提取活性肽等研发已达工业化生产水平。特别是从牛血中加工提取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谷光甘肽、SOD、血红素已进入工业化生产。牛血占牛体重8%左右, 有5%可以提取利用, 每头牛产血20公斤左右, 牛血深加工可使每头牛增值2 000元, 企业平均利润增长在10%左右,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企业效益。

二、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少, 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实力不强和政府引导力度还不够大等原因, 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来源不足, 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 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 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 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自主研发机构难以建立。目前, 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研发机构433个,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 是发达省份的1/3, 中等发达省份的1/2。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 陕西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 2009年自主研发投入7.5亿元, 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0.5%, 远低于国家2%的政策要求。与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4.8%相比差距更大。现有的研发水平和成果技术含量低, 带动行业和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缺乏, 多数成果是局部改造应用。

(二) 自主创新缺乏人力支持

由于很多技术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对非公有制企业有不同认识, 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和开展技术服务。国家和省上为鼓励大中专学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 但是都没有很好落实, 致使非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全省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 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 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10%, 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大约只占职工总数的4%, 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 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 与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是非公有制企业的近10倍;有大专学历的是非公有制企业的50倍。由于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低技术素质, 使技术改造难度增大, 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 缺乏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渠道和手段,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投入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实施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缺乏服务平台, 企业对技术、工艺、信息的把握没有规范、准确的渠道和服务;企业对技术信息的消化、吸收、研发缺少平台和投入。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税收政策上没有落实和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应财税政策, 没有建立服务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交易、技术服务、信息沟通平台。

(四) 实施自主创新的企业数量偏小, 自主创新与企业资本、资源、品牌结合度不够

2009年全省实施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 远低于全省大中型企业的水平。一些资本实力强, 资源优势明显, 产品品牌优势强的企业, 缺乏战略眼光和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老总对项目投入、占有资源和产品销售非常重视, 而忽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建设, 吝惜技术投资、怕担风险, 没有意识到唯有创新才是企业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 致使在全国同行业中做大做强的企业很少。资源型、投入型扩张规模企业较多, 而技术型扩张规模企业偏少。像春光油脂、鑫兴钼业这样的技术型发展企业在同行中凤毛麟角。

(五) 技术发展水平差参不齐, 先进技术、工艺与落后技术、工艺并存

目前, 全省中小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自主创新项目和投入的企业只有433家, 全省中小工业企业范围内就有87%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项目和投入, 没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就更多。因此, 行业、产业内技术水平先进企业占少数, 多数还是以传统、落后工艺为主体, 对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缺乏有效的支持手段。

总体看, 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 产品趋同严重等是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也是当前陕西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三、增强陕西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 陕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经济欠发达的省情未变, 要建立西部强省, 形成后发优势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才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增强自主创新, 除了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作用外, 还要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从政府、企业与市场等方面多管齐下, 既要切实促进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 也要着力弥补市场的失灵和创新系统的失灵, 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环境支持。

(一) 提高创新意识,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 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二要培育创新精神, 充分认识创新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创新意识, 使创新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自觉行动。不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体现企业优势、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三要提供创新保障, 通过管理创新,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四要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坚持把引进、培养、使用、凝聚人才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借助“外脑”、运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自身不足, 增强自主创新和依托社会资源联合创新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完善创新政策, 优化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平政策环境, 一要落实国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 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指导意见, 把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纳入全省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 完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实施细则。支持有条件“上市”企业, 引领产业龙头企业超常发展;吸引多方人才、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 形成创新团队, 实施成果转化;支持创新与发明的产业化发展;二要完善财税政策。制定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及金融支持政策。落实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采取拨款、贴息、有偿使用等多种形式, 真正使专项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引导和支撑作用;对企业从境外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改资金有困难的, 财政应给予补助, 支持以企业为龙头,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结合当前扩大内需政策和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保障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得到合理配置, 对骨干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给予支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 制定《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组织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公司试点, 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 解决制约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做好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 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的新体系,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 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 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 完善金融服务,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 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开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四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推动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 以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申报, 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品牌, 为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提供配套。

(三) 建立健全创新支持服务体系,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要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 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 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 为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技术支持,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降低资源消耗, 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 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二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促进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发展, 建立健全以满足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目标、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进步为主要任务, 以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为主体, 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体系。以服务企业为宗旨,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能力;引导创新服务机构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服务, 积极推动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要推动产学研合作,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 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 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 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 强化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撑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实施“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 引导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 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化进程,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 增强竞争力。

(五) 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保障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篇11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30-01

什么是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改革创新?我认为,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五个“必须”。

一、必须牢牢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理论体系为我们改革创新党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行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这也就是说,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着眼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

二、必须紧紧围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

企业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党的工作,展现党组织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从推动企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度,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把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才会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富有活力、更有成效。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的五个方面的职责。政治核心作用具有五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原则性,它不是具体的生产经营指挥,而是在原则问题上把握方向;二是服务性,它不是和经济工作两张皮。而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做好服务;三是参与性,即融入法人治理机构,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四是凝聚性,即围绕中心,凝聚人心,把党组织的作用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渗透性,即作为管理链条中的环节,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

三、必须继续坚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

应该坚持和继承的好传统中,有党长期培育形成的,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新取得的,特别是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其形成的长效机制建设,这都是要坚持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所以取得成效,核心是我们紧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问题,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变成制度现实。要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大力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贯彻落实好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规定,贯彻落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文件。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即要建立健全包括企业党建工作和党组织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的绩效考核制度,据此定期考察、科学评价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要落实相应待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是企业聘用的员工,应该与其他员工一样在企业获得合理报酬,同时作为党的工作者应当名正言顺地享有相应的政治地位;要建立党务工作者权益保障基金,党务工作者因履行职责、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被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或遭受重大损失时,通过权益保障基金给予适当补偿。

四、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方面,必须客观认识现状,敢于正视矛盾,遵循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规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深入扎实的作风研究和回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实践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习惯,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鼓励党员干部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做好各自的工作,让一切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推行。这是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始终生气勃勃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五、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这就是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五个重点”、明确“一个目标”、抓好“六项任务”。一是明确了一条主线,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二是突出了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三是确立了一个目标,就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党;四是提出了六项任务,包括思想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民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六项重点任务。这一总体部署,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反映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总之,改革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把握一个理论体系、围绕—个中心任务、坚持一个长效机制、弘扬一个优良作风、落实一个总体部署,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抓好了这“五个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军波,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7,(5)

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规范性探讨 篇12

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与政府政策对企业利益的巨大影响, 导致企业纷纷采取政治行动, 影响政府政策, 维护自身利益。本文认为企业政治行为是指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政策来的行为。这里所强调的是, 企业政治行为不同于企业领导人等个体的政治行为, 虽然企业某些政治行为可以通过企业领导等个体来体现, 但是两者并不能相提并论。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利益团体, 在公共决策中扮演中重要角色。伴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 经济地位得到满足的同时, 争取政治权利的欲望表现的异常强烈。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规范性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 (1) 企业领导通过选举的方式担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村干部。 (2) 企业领导通过推荐的方式加入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 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3) 企业按照公开透明的程序向政府部门或官员反映情况或是提供调研报告, 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4) 企业支持公益事业, 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5) 企业组建党支部、工会等党群组织, 获得政府的信任等等。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 (1) 企业领导贿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等。 (2) 企业利用与政府领导的私下关系, 高薪聘请政府官员或给官员亲属“特护安排”等手段,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3) 通过物质、金钱、性贿赂等方式向政府官员行贿, 谋求经济特权。 (4) 雇佣专家发表歪曲的见解, 给政府政策造成不正当的舆论压力。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很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诱使权力寻租的大量滋生, 影响了政府决策的公正性, 因此,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原因

2.1利益驱动

马克思曾说过:“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实现和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愿望, 因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掌握政治权力或是深刻地影响政治权力都有可能获得经济利益。非公有制企业领导通过贿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其目的在于获得政治名誉和政治资本, 在于凭政治身份来排除企业发展的干扰因素, 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 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与党政官员建立长期的私人关系。

2.2政治体制障碍

当今社会中, 政府许多具体的职能部门为难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现象仍然存在。非公有制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 就会与政府官员拉关系, 甚至通过行贿等方式拉拢收买官员, 减少政府的干预, 获得优惠政策。一方面, 政府掌握的权力过大。政府有关部门尤其对非公有制企业有关资格的认定等诸环节实行“前置”审批较多, 不利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 政府行为透明度不够。地方政府某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与贪赃枉法的行为司空见惯。由于政府行为拥有很大的非透明性的自由裁量权和变通空间,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不得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2.3制度缺陷

一定意义上说, 制度决定着人民如何实现个人目标和利益, 制度缺陷会诱导非公有制企业寻租现象的发生。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 法制不完备。我国一些法律原则性规定多, 具体细节少, 缺乏操作性。另外, 我国仍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第二, 监督机制的缺陷。由于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 给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行贿和党政官员的受贿留有余地, 纵容企业通过重金拉拢收买领导干部等非规范性政治行为为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 如发生在浙江台州市的两名房地产商贿赂四名县处级干部事件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人民的公权就成了贪官手里的橡皮筋, 要长要短可以任意操纵”。

2.4官商文化腐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君权神授”、“官本位”、“人治”等封建等级观念, 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中, 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可能性, 当它们通过正规方式不能满足自自利益时, 就会寻求变通的方式来减少交易成本, 转向非正规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 为企业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温床”。

2.5自身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政治素质不强的缺点。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上获得发展的同时, 急需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了达到目的, 会把经济运行中的行为方式和交易原则引入政治领域, 实施金钱干预政治等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搞钱权交易, 冲击着我国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

3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对策

3.1政府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制度文化环境

(1) 健全法制。

从规范企业 (人士) 和政府 (官员) 行为两方面入手, 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营造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制度氛围。一是加强企业 (人士) 方面的法律建设。完善《村委会组织法》, 明确界定贿选行为, 应将送礼、请客、承诺都包括在贿选范围内, 对于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遏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领导利用制度缺陷搞贿选的可能性。完善企业政治活动公开方面的法律。我国应通过立法规定企业以书面形式定期向专门机构提交与政府间建立及维持关系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辅以审查机构的审查, 并由专门部门定期将信息予以公开, 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将企业政治活动公开化与透明化。二是加强政府 (官员) 方面的法律建设。完善《国家公务员法》, 对官员辞职下海方面的规定进行细化, 加大对违规官员的惩处力度, 诉诸于刑事处罚, 并明确规定部门对辞职后的领导干部做好从业行为的追踪工作, 对受处罚的领导干部做好监督工作。这样, 增加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 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 达到间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目的。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 完善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增加官员受贿的成本, 遏制企业的行贿行为。规定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种类、受理及审查机关、违法申报的法律责任等, 另外, 将财产申报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公布于众, 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对于隐瞒申报或是不申报者, 一经查处除采用党纪、政纪等处分方法外, 还应引入刑罚。这样, 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 政府官员通过收受贿赂以达到经济寻租目的的行为会有所收敛, 从而企业通过金钱拉拢、贿赂政府官员的行为的载体就会减少, 推动企业政治行为的逐步规范。还应出台《公民举报法》等相关法律, 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间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2) 强化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监督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 因此, 我国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 应强化监督机制, 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体系, 即从中央到地方、从执法机构到新闻媒体再到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监督的监督体系, 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性。首先, 要加强和改进人大、纪检、行政监察的监督体制,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切实保障他们的监督职能;其次, 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功能。新闻媒体应强化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报道, 如企业行贿、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企业领导参与贿选等,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另外, 还应借助网络媒体, 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督。再次, 应加强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发挥出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的功能。最后, 应落实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加大对政府官员职权腐败和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监督, 约束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走向规范化。

(3) 加强教育与引导。

要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教育与引导必不可少。第一,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的教育引导, 提高综合素质。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 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通过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培训教育, 使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发生。第二, 加大反腐力度, 推动廉政建设。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官员间的权钱交易, 易导致腐败的产生。然而, 腐败破坏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使其树立起良好的“官德”,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另一方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以便根除某些干部吃企业、挖企业、压企业的腐败作风等。

(4) 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如前所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官本位”、“权威崇拜”等封建等级观念, 为非公有制企业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可能性。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剔除糟粕, 塑造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特点的社会政治文化, 为非公有制企业规范政治行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从思想上消除封建等级思想的渗透作用。

3.2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自律

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除了政府努力营造其规范化的制度文化环境外, 关键就在于企业本身, 企业应通过加强自律, 保证自身政治行为的规范化。

首先, 非公有制企业应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意识到国家政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企业人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 非公有制企业应努力构建社会责任型的企业文化, 将诚信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中。再次, 非公有制企业应加强党建工作。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私有性和逐利性, 企业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等原因, 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党组织建设的覆盖面低, 工作的效果差。因此, 企业在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党组织的运行机制, 利用党组织实现并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四道槛阻碍非公经济发展[J].企业家信息, 2007, (2) .

上一篇:幼儿创造教育下一篇:社会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