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

2024-10-04

非公有制(共12篇)

非公有制 篇1

5月21日,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工商联主办,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办。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研讨会议并讲话。乌兰部长指出, 要紧紧围绕“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个主题, 突出放开和服务两个重点, 研究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路。结合本次研讨会嘉宾演讲内容, 本刊特推出封面文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是最具活力, 最有创新意识, 同时也是最关乎民生的经济领域。因此, 在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中将“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更是发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员令。

近几年, 我区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末, 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 其中, 个体工商户数达到963446户, 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2120户, 外资企业户数达到1794户。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长远来看, 非公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是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投资渠道的重要领域, 在“扩投资、稳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非公经济, 真正从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支持。正本清源、开拓创新, 迎接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任重道远。

非公有制 篇2

更需要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

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公有制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竞争意识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其综合实力较弱、自我监管能力较差。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角度上讲,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创建党组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全国各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创建党组织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但是并非所有地方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部分地方对非公有企业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比较死板,机制不够灵活,使非公有制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帮扶和监管,甚至出现了一些投机行为,比如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党员的发展中只把自己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等。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不但对非公有制企业起到了帮扶和监管作用,而且对其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明确责任体系,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没有完善的工作体制必然导致一些工作的漏洞,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要完善从上到下的责任与管理体系,以及从下到上的执行与反馈模式。这是保证党建工作按照规定有条不紊地开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派驻指导人员,加强指导和监管。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精力必定放在盈利上,对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党委应该派驻相关人员专门负责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指导工作,该人员主要负责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帮助、核查和监督企业发展党员,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同时也应该做好企业党员和普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对企业党员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实用技能的培训,把党员培育成企业骨干成员,把企业骨干成员吸纳到组织中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非公有制 篇3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国企》:《决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您认为,国企改革的趋势如何?

赵杰:《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摆在经济体制改革六项重大任务的首位,这部分内容与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是国资监管系统、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握的重点。

《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决定》强调同等保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强调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和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些表述,指明了公有与非公有两种所有制形态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毫不动摇”各有侧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重在强调“两主三力”,即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事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在强调“两力”上,即“激发非公有制活力和创造力”,更偏重于社会各阶层投资兴业热情和积极性的广泛调动。这是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

《国企》:对于《决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效放大国有资本方面,您如何理解?

赵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关键要把握好目的和意义,混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在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具体推进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确定适合的国有股比例,对重大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支柱产业等行业的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国有资本可以相对控股;其他企业国有股权根据市场竞争和发展情况,按照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其次,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民间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民间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出资。再次,要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国有企业项目,在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加快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最后,要探索运用股权投资基金。允许国有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探索运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国际并购,投资自然垄断或特许经营行业、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和孵化期等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对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积极探索员工持股。

全面深化黑龙江国企改革

《国企》:《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各级国资委一个相当大的角色转换。您如何看待“管资产”到“管资本”这一字之差?

赵杰:《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并不是对“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否定,而是更加强调从出资人角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应该依据管资本的程度来决定管多大事和管什么人。《决定》提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是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明确要求。其中,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在追求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重在投资实业,追求实物量产出,在产出基础上追求保值增值。在具体落实上要注重平稳有序,更多的通过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改组,设立不同类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国企》:2014年黑龙江国资委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上,将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赵杰:省国资委要把握好国有企业出资人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站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总的想法和思路是:把握“六个坚持”,抓好“五个围绕”。

“六个坚持”是:坚持以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为核心,坚持以推进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方向,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规范经营决策为重点,坚持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抓手,坚持以改革创新用人机制为突破口,着力引领监管企业加快发展。

“五个围绕”是:一是围绕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分类监管。按照公益类、保障类、商业类的类型区分国有企业,作为治理结构、监管方式、考核办法、分类推进改革调整的依据。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向企业董事会充分放权授权,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严格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目标考核,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分层分类管理,由上级党组织、国资委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管理,逐步向重点管理董事会及成员、党组织班子及成员转变。依法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建立和完善员工退出机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二是围绕增强活力,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支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兼并重组、参股合作等途径,积极吸纳非公资本参与,实施产权多元化。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向民间资本开放重点项目投资。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对已实行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股权低于50%的企业稳妥谨慎地进行员工持股试点,允许部分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以现金、技术、股权激励等出资参与本企业改制。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功能,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交易服务平台。三是围绕深化管理提升,进一步增强综合绩效。加大清欠力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战略引领、价值导向和经营管控功能。继续加大成本费用管控力度。加大行业对标力度,强化对标管理。加大预警干预力度,强化风险防控管理,确保平稳运行。加大全面清查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企业加大非主业、非优势产业的清理整合。引导监管企业进行经营模式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监管企业长远发展。四是围绕提升市场化程度,以管资本为主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主要功能是推进国有资本在全省范围内合理流动,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在若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优强企业,引领行业模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维护市场秩序。改组设立国有资本股权运营公司,主要功能是持有整体上市公司或股权多元化公司的国有股权,经国资委授权,履行股东职责;孵化新企业,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创立各类基金做股权投资。组建省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功能是将部分改制后空壳及困难企业剩余资产盘活,通过运营增值,完成好“经营存量资产”、“处置改制遗留问题”、“做好服务”三大任务。探索完善有效的以管资产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建立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补充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市场补充渠道。五是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在两三年内解决好历史遗留的企业分离办社会问题。按照“向国家争取一块、纳入地方统筹解决一块、企业消化一块”的原则,妥善解决处理破产企业遗留问题费用缺口难题。全力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编辑/王平 chinasoe@foxmail.com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探究 篇4

一、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冲突与差异

与人类各种文化发展过程一样,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在其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 也始终发生和存在文化冲突。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与管理的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三资”企业中, 文化问题是最高层次的管理难点之一。它主要涉及文化的相互适应、决策参照系的调节、企业价值观系统的建立与调整、职工的激励以及新型领导作风的定型等等。具体的文化冲突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显性文化的冲突

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显性文化冲突, 是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 也就是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这些表达方式通常通过语言、神态、手势、面目表情、举止等表现出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 相同的表情符号所象征的意义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某合资企业, 一位外方总经理经常看到中方职工在工闲时三五成群地攀谈, 但每当他靠近时, 员工们便散开并没有一个人答理他, 也没有一个表示亲切的神态, 每当这时, 总经理总有一种受奚落的感觉, 他很纳闷, 认为员工对他太不友好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由于对潜意识语言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误会。

(二) 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冲突

在企业文化环境中, 通常存在着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四个层次。无论基于什么基础上的企业文化, 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之间的冲突。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与道德观、组织与集团的文化与道德观的基本出发点总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要求和约束个体, 而随着经济文化变革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入, 要求人们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行为方式、组织结构、伦理道德、经营发展观念怎样才适合于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上。故而, 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冲突经常表现为:

1. 外来的个体在尚未进入企业文化氛围、未被企业组织认同前的心理与行为不适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冲突。

2.当企业组织中的个体完全基于个人爱好、意愿而无视企业整体和他人利益时, 便形成了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对立和冲突。

3. 在企业组织内部, 有时也会因为利益要求不同造成企业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

4. 在某种情况下, 企业群体文化滞后于社会文化,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 落后陈旧保守的企业群体文化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个体对先进文化的需要, 文化冲突就自然而生。

5. 在企业组织中, 个人由于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与企业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三) 企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

在非公有制企业组织中, 企业主流的文化与非主流的文化发生冲突, 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形。特别是当企业的主流文化处于一种病态情形时, 主流文化必然会与企业自发萌生的健康的、积极的非主流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然而, 作为企业一种正统的文化, 主流文化又会拼命地抑制非主流文化的成长和传播, 即代表企业主流文化的企业决策管理者不愿放弃现有的企业文化, 因为他们不愿丧失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力和地位。如日本三菱公司第二代继承人对个性极强并确实出类拔萃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 先允诺其要遵守由家族之长掌管全权的规定, 但待其逝去, 再改弦易张,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四) 制度文化的差异与摩擦

有人把经济制度称之为制度文化是有道理的。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仍处于两种经济体制的交替转型之中。由于制度文化的差异,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工作, 规范双方行为的共同标准应当是什么?在“三资”企业中, 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严格和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经营与管理, 自然会用法律条文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依据。而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源于计划经济的惯性, 习惯按计划和上级指令行事, 一切计划、指令便是企业负责人的办事章程、决策依据。所以, 外方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是一个指令、文件仍具有权威性的环境, 他们接触的大多数伙伴仍然是习惯于甚至不得不按上级指令、条文行事的人。由此而产生的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五) 价值观的差异

一是风险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有“求稳怕变”的影响, 人们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不强, 而作为高层决策者, 却希望在投资、新产品研制、新市场开拓、新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能够积极竞争和敢于冒险。二是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在非公有制企业, 由于灵活的激励和用人机制, 大多数员工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也有少数员工习惯采用演绎法的工作方法, 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文件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三是对上级和权威的态度。在非公有制企业中, 管理者习惯于突出个人, 习惯于责权明确的分散, 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 员工的参与程度低, 依赖性强, 群众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六) 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企业增长工资基数是以企业经济效益好为前提这与企业增长工资基数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物价指数和生活指数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需要相矛盾。在工资调整、人才选拔使用上也由于标准或观念的差异导致冲突。

二、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培育与建设

先进的、外来的文化与原有文化相遇交汇, 尽管一开始有一个以文化冲突为主的时期, 但必定要从这个时期过渡到以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 即文化融合为主的阶段。毫无疑问, 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冲突, 最终也将会走向文化融合。但这个阶段和过程的长短却取决于人们的努力程度以及文化融合的愿望。

(一) 雕琢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是隐性文化的最优化、行动化。目前, 国际上各企业的文化表达没有统一的模式、范畴和文本, 而是体现出了多样性和个性化。但是, 它们基本有三大特点:一是简单、明确的体系菜单;二是在深层结构存在共同的必备要素, 遵守ISO国际质量体系;三是各企业文化体系在模式、结构、要素上一以贯之, 具有统一性。而国内企业文化则有典型结构, 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箴言文化。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企业文化菜单, 归纳起来应体现如下基本内容:愿景、使命、宗旨、价值体系、企业箴言。

愿景:就是“理想、抱负、目标、发展方向等”, 其特点是感情导向、鼓舞人心, 表达了乐观主义和希望。

使命:广义的使命包括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义务及存在的理由, 其阐述基本包括三个:企业的存在意义或目的、事业领域、对于命运攸关人的义务。

宗旨:在西方, 它作为企业使命陈述书的一部分, 往往被写入企业政策或伦理守则, 有时以“承诺”的形式表达。

价值体系:国内所使用的“企业品格”、“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范畴大都属于价值体系, 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GE的价值体系堪称经典, 它以最重要的第一条“诚信”为“基石价值”或“伦理底线”。

企业箴言:属于企业文化的附属内容, 包括:企业历史上宝贵的格言、警句以及企业领袖的经典语录。

(二) 把握企业文化建设规律

1. 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初创期, 实际是企业选择在什么样的文化个性特征下保证整体团队有向上的活力, 团结协作、尽职效忠。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立意阶段。企业或提炼总结, 或兼容并蓄, 征集意见, 体现民主化特征。企业文化框架一经确立, 就具有强制性、普及化特征。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要以企业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并强制性地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宣传, 贯彻执行, 使之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并共同遵循。该阶段工作应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时代性特色。

2. 企业文化的成长阶段。

企业文化一定要切合企业实际。企业经营对企业文化会有调整、完善的要求, 有些文化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凝炼、升华、充实和修正, 因此要注意挖掘新内容, 丰富文化内涵。这一期间仍体现出广泛的民主化特征。通过完善, 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发展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具有个性、有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特色。

3. 企业文化成熟阶段。

企业在这一时期要未雨绸缪, 要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要进行技术、产业的更新, 使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为此, 企业文化也要适应企业发展, 破旧立新, 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创新, 进一步通过民主化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特色,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体现出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特征, 体现与时俱进。

(三) 注重决策层的人格塑造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在这个组织当中所切身感受到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决策者带来的, 所以更准确地说, 企业文化是“决策层文化”。所以, 企业文化建设该抓的实质是决策层自身的超越, 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的企业家要进入国际水准,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而是看你有怎样的人文修炼。企业文化建设实质是要调整、改善一个组织的政治形态, 也就是一个组织的各种利益分配、利益导向。这就要从领导者的人格开始。领导者的天敌, 是领导者的自私。故而, 领导者的素质, 首要的就是道德和伦理, 这是一种价值观念。换句话说, 是领导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用理性的思考去战胜即刻的、眼前的、迅疾的情感满足德行素质是领导者的原动力其次要有制衡要有第三者西方企业之所以整体上比我们高明, 除了发展历史长以外, 是因为它的制度安排比我们先进。

(四) 拿定企业文化“内核”

在企业实践中究竟什么才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国内外学界把企业文化从四个层面做了基本划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层层递进。从广义看, 这四个层面已经涵盖了“文化”的所有侧面和内容, 而如果要获得实践实效, 严格说, 品牌、形象、制度等都还不属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应该就指“精神”内核这一核心层面。

1. 抓住培育塑造精神文化的有利时机。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 有个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时机选择很重要。一般而言, 一个新组建的集团公司或新改制的公司, 在其创始阶段就应把这项工作列入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早期自觉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文化, 刻划出其基本雏形, 将有助于后期的发育成长。

2. 调查研究, 精选目标。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要利用调查研究的办法, 搞清楚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作用的方向和力度如何?这是基础工作。在调查研究中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才能提出和形成一个能振奋员工精神、突出企业优势、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意愿信念。这个信念是孕育企业宗旨使命的胚胎。

3. 领导示范, 树立样板。

企业的精神文化首先体现在企业领导人的身上, 观察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精神面貌大体可了解这个企业精神文化状况。因此, 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由领导亲自动手, 言传身教, 同时还要及时在员工中评选能忠实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样板人物, 使企业精神更具体化、更形象化, 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凭以仿效和追求的典型。

4. 重在实践, 持之以恒。

企业的生产经营既是培育企业精神文化的发源地, 又是实际检验其成效的试金石, 成熟的企业精神文化必然是经历过实践的反复考验。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才能使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趋于完善。

5. 表达确切, 形象真实。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找到能确切表达的形式和工具, 文字语言是最通用的表达形式, 精辟的语言词汇, 生动的造型艺术都会加深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

(五) 注重人心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都决定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乃至一切社会组织的一项最根本性任务。每个企业在实现本企业宗旨和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同时, 都必须高度重视本企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并将其列入重要管理目标, 下功夫抓出成效。一是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员工的政治权利, 充分发挥其议政和参与管理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 支持他们在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满足其成就事业、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 提供员工学习理论与技术的必要条件, 鼓励他们在技术上与业务上的进步, 促进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四是尊重员工的个性, 鼓励员工健康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五是满足员工的各种社会心理需要, 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组织中建立健康、向上、团结、融洽的团体氛围。六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关心并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七是要利用本企业的各种有利条件, 使本企业的成员有高质量、愉悦的社会生活, 使他们成为“幸福的人”。八是树立企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使他们成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承担社会义务的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4)

[2].兰瑞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http://www.studa.net/qiyewenhua/070424/11594637-2.html

[3].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企业非公有制党建 篇5

一、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本状况

目前,舒城开发区入园企业112个,投产企业82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共有党员156人,占职工总数的2.6%。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区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具备组建条件的 32家企业中,已有16家组建了党组织,组建率达50%。全区各级党组织及社会各界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和有效,但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快速增长与企业党组织发展滞后的矛盾,使企业党的工作不能做到全覆盖。该区目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企业占企业的 50%,有 32家仅有个别党员,有 18家企业无党员。党员占从业人员仅为 2.6%。由于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宽,导致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这些单位比较薄弱,个别企业职工中的党员难以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无法正常的培养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定位与其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不明确的矛盾。部分企业主认为,企业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就行了,在部分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排在董事会、工会组织之后,其地位可见一斑。按党章规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私营企业中,企业主有权支配一切,包括党组织负责人也有被“炒鱿鱼”的危险。企业的投资,经营等决策也由企业主“一手遮天”,党组织难以发挥监督、引导等功能。党员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也受雇佣关系的支配而变得模糊不清。许多私营企业的党员职工,为职业需要而成为“地下党员”,难以以党员身份公开活动。总之,无论党组织还是党员个体,其地位和作用问题是首先困扰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而棘手的问题。

三、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矛盾,使一些非公企业单位党组织作用不明显,影响了企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起步较为容易,能够按照要求建立起党组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部分企业党组织工作进展缓慢,对企业的作用不大,只会给企业添麻烦,还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来应付,因此部分企业党组织就自然“流产”了;有的是因为企业业主建立党组织的目的是“图名声”、“政治待遇”等,在没有达到目的后,企业业主的积极性自然就有所下降。另外,一些规模不大、生产经营不稳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党员流动性也大,党组织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给发挥作用增加了难度。而该区大部分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劳动力经过简单的学习培训便可以上岗。这些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员工,有的还是半工半农,普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动机,追求思想进步的热情不高,党组织的教育引导收不到很好效果。

四、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支持不够。企业的党建工作,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开展的。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离不开企业主的支持。企业主由于各自经历不同,觉悟程度不同,对开展党建工作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企业主对党的宗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作用、意义没有正确理解;特别是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一些党政机关干部的不良作风,使他们对党的工作产生误解。这些认识的存在,使有的企业主,表面上支持企业建立党组织,实际上是把党组织当作一块招牌或摆设;有的企业主迫于外部环境压力而建立党组织,但对党组织的活动持“冷漠、戒备、压制”的心态,有意或无意地掣肘企业党组织的正常运作。私营企业党组织要存在及其党员的活动要开展,必然要首先营造其存在和开展的软、硬环境。但是,私营企业主一般不太愿意在其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的专门机构,因为在他看来党组织与其企业的目的相关性不大,因而在提供场所、经费等方面极不情愿并心存芥蒂。致使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没能建立党组织,偶有成立的,也因场所、经费、时间安排等因素而处于形存实无的状态。

五、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的素质状况,是制约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该区一些党组织作用发挥较好的企业,都有一个素质、能力较好的带头人。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党组织书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局限。部分书记还存在“单纯雇佣思想”,认为自己首先是为企业主“打工”,领取的是企业发的工资,党组织要在企业主的首肯下才能建立,开展活动也需要企业主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因而在开展工作时,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往往一味迎合企业主,看企业主的脸色行事,党组织的工作缺乏独立性。而有的书记认为,反正是“打工”,因此往往纯粹为了经济利益或者一时意气而跳槽。二是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精力不集中。有的书记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经验、精力投入等等还达不到要求。党务工作经验不足,兼职多,有的书记兼任的行政事务过多,整天忙于处理日常事务,在党务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上受到牵制,影响了党的工作;还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不熟悉,没有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

六、企业中党员的状况还不能满足党建工作的需要。党组织是由党员个体组成的,党员队伍的状况影响着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从全区企业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还不尽人意。部分党员存在“单纯雇佣思想”,认为工作是临时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企业主手里,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同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淡化了党的宗旨意识。有的党员没有正确理解党员的无私奉献与企业主获取利益的关系,没有正确理解党员的义务与党和国家的整体目标的关系,认为在非公企业里工作,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为企业主作的贡献越大,其结果就是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思想上存在矛盾,行动上不愿出头,制约了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不少党员因为利益关系,或者嫌麻烦而不愿把组织关系迁入企业。

三、对新时期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排斥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而是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实际来看,大批企业的不断涌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组织及时建起来,站出来,代表他们发展,促进他们发展。要鼓励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就应切实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阵地。这是新形势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也是整个

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认为企业党建无关紧要,无关大局,行动上无所适从,就会丢掉企业党建这块阵地。我们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勇于改革,尽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企业党建工作已经过了起步和探索的过程,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去认真研究和解决,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拓展工作空间,突破薄弱环节。该区企业的显著特点是“低、小、散”,这类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前些年,我们主要抓了较大规模企业的党建工作,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党建工作还是“空白点”。因此,今后几年,我们要努力把党的工作向中小规模企业延伸,力争中小企业党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四支队伍”一起抓,提升整体素质。一是抓好党员队伍。要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抓好党组织书记队伍。要把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三是抓好企业主队伍。加强对企业主的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三结合教育”活动,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四是抓好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职工积极投身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明确隶属关系,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由区党工委直接管理。

二、准确定位,发挥好党组织作用。党组织是企业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把企业党组织定为“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必须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所区别,不能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党管干部原则”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照搬过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加强对党组织发挥作用途径的探索。我们认为,企业党组织要发挥以下五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促进、参与参谋作用。对关系国家、企业、职工利益问题和关系企业发展方向问题以及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党组织要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形成正确决策。二是自律自强、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和组织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团结凝聚作用。党组织要密切联系广大员工,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内在发展动力,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协调维权作用。党组织要引导企业主与员工建立新型的关系,尊重员工的劳动创造,正确处理劳资矛盾,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五是宣传引导、监督协调作用。引导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五个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也是党组织作用发挥从易到难的五个阶段。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生产状况、经济效益、职工人数和党员的数量等实际情况,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党组织,提出发挥不同作用的阶段性任务。

三、落实措施,不断探索,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是优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各级党委要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要把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健全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党建工作的巩固、规范和提高。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配强配好企业党组织书记,把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党务干部下派到非公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区党工委和组织办的工作经费,适当提高驻企人员的待遇,提高驻企人员工

作积极性。二要改进作风,发挥整体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吃、拿、卡、要,减少对企业无谓的检查测评。要积极落实“党政共抓、党群共抓、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基本方针,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工商、税务、金融和法律服务部门以及有关群众团体,要发挥整体职能,把部门的服务、管理、监督工作与推进企业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齐抓企业党建工作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为推进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协助和支持。三要鼓励实践,加强探索。要鼓励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做法,只要不违背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都应当允许探索。在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动力市招工时,招工党员求职者享有招工优先权,提高党员的荣誉感;为企业党员职工设立专门奖项,提供适当的保险经费等等。应当探讨企业中党员权利的保障问题,规定企业主解雇党员职工,要征求企业党组织意见。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规定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2%,列入企业财务计划,由党组织书记掌握审批;组织部门可以视情况在党费中拨出企业党建工作专款,以增加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四、做好企业主的团结、教育和引导工作。企业主的认识,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要重视对企业主的团结、教育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主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支持党组织的工作。一要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培养,重视做好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企业主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按照建设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要求,加强对企业主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措施,在提高企业主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依法生产经营自觉性的同时,进行党的知识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和要求,认识到党组织的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同时,加大企业主的教育培养力度,把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企业主对党组织作用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深入宣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有意识地向企业主宣传、灌输党建思想,让企业主认识到各级党委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是一种无形的高层次信息资源,是对企业的一种无声的支持。要注意发现、培植、树立、表彰非公企业“抓党建,促发展”的典型,组织关系该转移而无正当理由拒不转移的,要通报所属党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处理。

五、不断开拓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一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来开展。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这是党组织在企业立足,为企业主所理解和接受的根本。企业主投资兴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获得利润,而获得利润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顺利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我们在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也是为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企业党建工作,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都必须自觉地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一主题,使党的组织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统一起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党组织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配合。比如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义务劳动;发动和号召党员在企业的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党员班组长和党员骨干,抓好班组建设,促进生产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员工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使职工关注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在完成企业的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在克服企业的技术、管理难点上,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党组织还应大力宣传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树立起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扩大党员和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要参与企业决策,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非公有制 篇6

关键词:工商部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泸州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形式,形成了以工商部门为主导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新格局。

一、建立以工商部门为主导的新经济组织委员会,理顺党建管理体制

党建管理体制事关党建工作成效。泸州市非公党建抓准、抓住、抓好党建管理体制这个关键,明确党建管理责任主体,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2012年6月,“中共泸州市新经济组织委员会”挂牌成立,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市新经济组织党委书记,市工商局增设1名党组成员、副县级工商干部担任专职副书记,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地税局、市工商联、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等六个与新经济组织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的领导担任党委委员,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二、发挥工商部门的优势,整合党建资源

泸州建立以工商部门为主导的新经济组织党建管理体制,既适应了新经济组织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又能够发挥和拓展工商部门的体制优势和职能优势,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一是发挥工商部门独特的体制优势。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从国家工商总局到省、市、县工商局,再到乡(镇)工商所,形成五级贯通、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泸州发挥工商部门的这种体制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以工商部门牵头抓总的新经济组织党委管理体制。二是发挥工商部门独特的职能优势。工商部门负责企业登记、注册、年检,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日常监管服务,不仅与企业联系紧密,而且与经信委、商务局、地税局、工商联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部门在工作上联系密切,泸州发挥工商部门的这种职能优势。

三、抓住“四个重点”,筑牢党建根基

泸州市大胆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抓住“四个重点”,稳固党建根基。

1、重点抓好党组织覆盖。泸州在抓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按照“有利于组建、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活动”的原则,采取“招商同步宣传、入驻同步登记、投产同步建党、建党同步规范”的工作方法,通过单独建党委、联合建支部或挂靠相邻企业、村、社区党组织等方式,在全市新经济组织法人单位中单独建党委22个、党总支14个,单独建党支部760个、联合建党支部1237个,建立个体户党支部26个,使全市党组织覆盖率超过60%,夯实了新经济组织党建根基。

2、重点抓实党建联系点的党建工作。榜样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泸州市新经济组织党委坚持“重点联系,带动全面,促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高”的工作思路,按照“基础择优、地域均衡、分类兼顾”的原则,建立新经济组织党建联系点31个。市新经济组织党委领导带队深入各联系点开展调研活动,指导党建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将联系点打造成示范点,以示范点影响带动其他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生动局面。

3、重点抓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泸州积极推行“书记抓、抓书记”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头雁”工作方法,按照“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热爱党务工作和熟悉群众工作”的标准,选优配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市从企业人员中选配党组织书记414人。

四、强化“三个载体”,拓展党建活动空间

党建要有活动才有生命力,活动要有载体才能开展。

1、通过“双强六好”树典型。在新经济组织中,广泛开展“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294个、“党员示范岗”991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36个。广泛开展“关键岗位有党员、攻坚克难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党员手中无次品、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行为无违规”的“三有三无”活动,激发党员职工争当先锋、争创一流的热情。如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党支部围绕打造“创新型医药企业”的目标,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技术攻关”和评选“质量明星、服务标兵、管理明星”等活动,涌现出一批技术骨干,既促进了职工个人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通过“爱心行动”促民生。以民生为抓手,推动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泸州市新经济组织党委组织开展“100户企业帮扶100个行政村”的“三联三帮”工程,促成304个新经济组织党支部与联系村签订帮扶协议;开展村企共建“党员教育共抓、组织生活共过、矛盾纠纷共调、文明新风共育、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家园共建”的“六共”活动,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做到“平時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利益面前让得出”,党的先进性得以生动展现。

3、通过“维护权益”促和谐。泸州市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着眼维护职工权益、维护企业权益,起到“主心骨”、“润滑剂”、“贴心人”作用。积极推行新经济组织人文党建“五必访”制度,即:企业遇到困难时必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大事必访,企业业主个人或家中有大事必访,企业与周边单位或群众发生矛盾冲突时必访,每逢节假日和企业庆典时必访,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泸州众大科技公司开展“企业爱党员”、“党员爱企业”的“双爱”活动,促进了企业、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五、注重保障和激励机制建设,保证党建工作实效

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工作开展。泸州市建立了“财政补助、党费拨返、企业赞助、党员自愿捐助”的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将新经济组织党委和新经济组织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经费、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津贴、示范党组织的远程教育设备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开支;实行党费全额返还,将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用,逐步建立起税前列支制度;鼓励党员自愿捐助党建工作经费等,这些举措保证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2、建立目标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工作落实。建立起市新经济组织党委考核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区县级的新经济组织党建目标,内容设置了“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党委主要领导、区县委书记是否重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党建机制和机构是否健全,党建工作经费是否落实,党建台帐是否健全,组织覆盖面如何,党员发展情况,活动阵地是否规范,作用发挥如何,示范党组织的打造情况,党建制度是否健全”等,考核结果作为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区县基层党建工作考评、“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评选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

[2] 毕元贵;孟晓光.关于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的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王凡.进一步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非公有制 篇7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存在形式,法律规制,构建,法律制度

一、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存在的形式和规制现状

本文所指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是指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 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活动, 是相对于国家正规金融行为而言的一种非正规资金融通方式。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各种合会、互助社、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 不包括那些属于体制内经正式批准设立的金融活动和组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区金融运行报告》等资料显示, 2004年, 浙江、福建和河北省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规模分别约为550亿、450亿和350亿左右, 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经调研时发现, 中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融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途径。从现实情况来看, 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 并转移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金融主要形式有:

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在自愿和不违反法律规定基础上发生的借贷关系, 主要指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和组织性较差的私人钱庄等地下金融活动。民间借贷一般较分散、隐蔽, 利率高低不一, 借款形式不规范, 管理难度大, 借贷风险较大。国家对企业借款问题有不少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 比如借款利率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严格禁止高利贷, 禁止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借款, 等等。

2、合会:

合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各种金融会的通称, 通常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产生带有合作、互助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形式。民间合会形式的存在对地方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大益处, 但是, 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约束机制, 容易引起金融诈骗或非法集资案件的发生。

3、社会集资:

社会集资一般是指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实体和个人通过一定形式和方法, 筹集社会上各种形态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总称, 主要发生在企业和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内。社会集资包括生产性集资、公益性集资、互助合作办福利集资等, 具体包括以劳带资、入股投资、专项集资、联营集资和临时集资等。

实际上, 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活跃, 规模较大, 人们从心理上除了对金融诈骗、利率太高的高利贷行为反感外, 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完全理解、接受, 并愿意与之打交道。由于正规金融严格的准入限制, 导致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规模畸大, 许多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机构渴望取得合法身份, 但都被拒之于门外。因此,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活动。

我国虽然允许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决定》 (2004年) ,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2003年)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2006年)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2006年) 等规章, 都规定允许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 我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形式的存在基本是采取“取缔加默许”态度, 既不给予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形式特别是“合会”等形式合法身份, 但默许其存在, 也不干涉其经营活动, 一旦出现问题, 就坚决取缔。这种作法实际上也造成许多错误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件产生的原因, 由此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争议。虽然,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 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但这仅仅限于农村地区, 并不能完全解决全部问题, 并且不能很好地对大量存在的其他合理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二、从现实案例看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行为存在的合法性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都存在对外借款, 主要是以民间借款或其他的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形式存在, 否则一些投资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由于我国金融政策和法律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运行规制上存在模糊不清等原因, 民间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极大, 这从以下案例中就可以得到验证。2001年底, 被告人陈某某经他人介绍承接转包了福州市马尾阳光工程, 并将该工程挂靠在某建筑工程公司, 约定给所挂靠的某建筑工程公司1%管理费。被告人陈某某在承包工程期间, 因缺乏投资经营资金, 以某建筑工程公司马尾工程处的名义, 向朋友或股东等18个人, 以2.5-10%的月息, 借用资金计1030万元人民币。福建省某县法院和福州市中级法院认为, 被告人陈某某违反金融管理法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扰乱金秩序, 数额巨大, 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于2004年判处其有期徒刑和罚金。孙大午是河北徐水知名民营企业大午集团的董事长, 因长期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 转而采取向员工、亲朋及附近村庄的村民打借据的方法募集资金, 共涉及向523户借款总计达1400多万元, 经辩护人证实其中有283户与大午公司员工有亲友关系或者有经常性业务往来。2003年10月30日, 河北徐水县法院判决孙大午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判处有期徒刑3年, 缓刑4年, 处罚金10万元。判刑后, 孙大午说:我无罪, 但我服法。

以上案例就是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行为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行为定性的典型案例, 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反映出我国法律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不合理、不规范和不统一之处。在这些案例中均产生了一种争议, 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非法集资行为如何界定。所有诸如此类的案例都暴露出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导致在现实在产生所谓非法吸收公众案件的发生。

在现实社会中, 一个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或者个人投资者, 想要解决扩张的资金问题, 大致只有种方式融资:一种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实践中民企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另一种是直接融资, 包括发行公司债券和上市、民间借贷等, 但发行公司债券和上市目前仍受到制度的排斥, 并且企业之间的拆借在现有垄断性的金融体制下也是非法的, 因此只能直接面向自然人进行借贷了。但这种融资方式又横亘着一条大虫, 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如果不想办法求助于银行, 也不进行违法借贷, 根本无法发展。因此, 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基本上没给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留下继续发展的余地。

三、构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规范运行机制的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融资作为既存的资金流通方式, 在正规的金融机构运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形成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它不仅优化了融资结构, 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为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增强效益, 还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所以, 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采取一味的取缔态度, 不利于经济发展。在融资环境趋向复杂的背景下, 及时为民间合法融资形式正名, 引导市场通过理性选择, 保持稳健的金融运行是我国目前金融运作政策的重中之重。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特别是民间合会的运作历史过程中, 已经为其融资的合法化运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当事的法律关系主体间产生了相应的约束力, 在此基础上构建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规范的运行机制条件已成熟。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除了应当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监管约束、对非法融资行为进行干预和打击外, 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构建更合理、更规范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法律制度:

1、应当完善“民间信用组织”法律制度, 制定《民间信用合作组织法》。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 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对于这个规定除了应当加大执行的力度外, 还必须加以完善, 在此基础上构建关于民间信用合作组织的法律制度。我们政府和法律除了应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的改制外, 应当对那些符合一定的资本金规模和经营资格条件的私人信用借贷组织, 依据《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将其改制为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使得本来“非法”的组织或企业、机构融资行为正式化、组织化、制度化,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民间信用合作组织法》。

2、应当建立“民间合会”法律制度, 使民间合会制度合法化。民间“合会”形式的存在有其历史渊源, 对民间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我们应当引导民间合会形式走入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 避免民间合法由于缺乏引导和控制造成盲目扩张、恶性发展, 最终使社会陷入动荡。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关于将“合会”法典化的经验, 使长期早已具有习惯色彩的合会运作通过有效法律的改造, 及早摆脱“合理不合法”之现状, 建立和完善“民间合会”法律制度, 使民间合会制度合法化。

3、应当制定《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条例》, 将民间资金互助组织的借贷和其他民间借贷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专门性的政策或法规, 监管尚属真空状态, 因此, 长期以来, 虽然我国民间借贷很活跃, 但一直处于“地下”状态, 其法律地位界定不清。由于缺乏管理, 民间借贷的负面影响不少。实际上, 从2005年10月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尝试新的小额信贷模式, 并在山西等5省区开展了小额信贷公司试点, 由私人出资, 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任何关于保证小额信贷组织合法运行的法律法规, 小额信贷项目很难吸引到资金和人才, 无法真正分辩除了友情借贷之外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因此, 我们应当结合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金融的实际, 修改《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 取消对非金融机构从事借贷活动的限制, 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条例》。通过《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条例》明确借贷人的法律地位, 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利率期限、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及权益保障等应予以明确界定, 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对互助性的民间借贷的合法性给予承认, 确立其合法地位。通过这种方式取消对非金融机构从事借贷活动的限制, 让众多生存于地下的民间借贷走到台前, 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 再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其依法监管和提供有关金融活动的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运行效率。同时, 应当依法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利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非法聚集金融风险的行为, 使之分离于合法的民间借贷,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登记, 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合法经营, 逐步将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纳入到市场机制和有效竞争环境之中。

综上所述, 除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外,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 社会正期待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运行机制进行合法化的构建, 这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 如果一种正常的融资行为或借贷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的话, 那么这种结果对社会经济发展显然具有深切的危害性。因此, 我国应当建立规范的“民间信用组织”、“民间合会”法律制度, 应当制定《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条例》, 将民间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 使民间借贷合法化。当然, 在构建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规范运作机制的同时, 应当构建严格的监管机制, 遏制高利借贷行为, 这样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违法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 2006

[2]诸葛隽.非公有制经济金融.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小额信贷: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规范化选择.中华工商时报, 2006年03月

[5]黄家骅, 谢瑞巧.台湾非公有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演变.财贸经济, 2003 (3)

[6]詹花秀, 陈柳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发展的坎坷之路.中国诚信, 2005 (7)

[7]李伟.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治理对策.山东经济, 2007 (7)

[8]陈时兴.推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规范化的思考.学习时报, 2007年12月

[9]邹愚.银监会调研沿海“合会”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出路求解.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年6月30日

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文化建设 篇8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重要表现为:

1. 引导作用。

作为一种向上的文化,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定势, 将员工引导到企业经营目标上来, 使员工将实现经营目标自觉地变为自己的行动。企业文化中的厂规、厂法、厂纪、厂貌及人际、人群、人伦关系等, 均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 形成内在的心理力量, 起着引导员工形成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

2. 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通过大量的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企业员工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联系, 使员工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 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企业文化氛围的作用下, 使员工通过自身的感受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自豪感的建立, 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 激励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使企业目标深入人心, 有利于在企业形成激励机制。企业通过文化建设将其经营目标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 使全体员工看到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社会意义和光明前途, 从而激发大家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自觉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文化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全面开展, 只有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此项活动, 并且存在不规范, 不系统的现象, 许多非公有制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

1.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

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当调查企业是否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时, 结果显示, 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实际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还存在一定差距。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自身的所有制特点和经营目标, 使得一些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更多的企业经营者更倾向于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归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

2. 企业文化定位不够准确, 方向不够稳定。

非公有制企业成长道路一般都比较艰辛, 有许多企业家是从小作坊式的生产发展到有规模、专业或多元化的经营生产。因此, 一开始就缺乏战略规则, 更谈不上制定长远的文化定位了。可以说, 每个企业无论是自然成长的或是根据战略建设的, 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物质。可是, 要真正形成推动企业进步的“文化资本”就需要企业家和其员工将现有的文化“片断”整合提高, 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规范的核心文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迅速成长扩张的道路上, 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还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 希望立竿见影, 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上升。然而企业文化是一项长远工程, 不会短期见效, 一般的企业实行企业形象战略, 从计划的实施到初见成效都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因此, 非公有制企业在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时容易出现定位不准, 方向不稳定的现象。

3.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倾向。

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存在肤浅的认识, 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单一, 缺乏个性。许多企业都提出了“顾客是上帝”“质量是生命”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提炼方面, 都写出来:“团结、求是、开拓、进取”几个字, 使企业文化仅停留在口号上;有的只把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职工思想政治培训和文化活动上;有的企业不惜耗费巨资进行文化包装, 却忽视了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构建。当然, 喊几句口号, 挂几幅标语, 谱一曲企业歌曲, 举办几次职工文娱活动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但不是全部, 企业文化内容的还应包括更深层次的内涵, 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缺乏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很容易造成形式上轰轰烈烈, 内涵上却空空洞洞, 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

4. 企业文化建设未能很好地调动

职工的参与积极性, 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非公有经济, 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很快, 形成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的企业主阶层, 他们作为雇主和作为雇员的职工的矛盾, 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的矛盾客观存在。目前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实际脱钩。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原本应该是建设一种共同的文化和氛围, 把公司职工团结起来, 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从而为公司的利益服务, 但是, 现在一些企业却不顾现实, 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职工利益, 得不到职工的认同, 使其所谓的公司文化不但没有团结职工, 反而分化和加速了公司的离心倾向。

三、对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1. 确立正确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理念。

非公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创业指导, 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必要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结构, 积极引进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促进其管理上水平, 经营上规模, 产品上档次。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 带领职工以市场的眼光分析观察事物, 研究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调动职工参与经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应对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 增强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竞争意识, 效益意识。确立正确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理念, 使企业健康发展。

2.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的自身素质。

企业家是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 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主导理念。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素质的体现。可以说, 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优劣。企业家具有怎样的追求, 秉承怎样的理念, 企业就会呈现出与这种价值理念相匹配的特点, 就具有怎样的企业文化。要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需要企业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 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精神相吻合的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持续发展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及诚信意识。具有哲学家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企业家自身素质高了, 才能提出先进理念, 才能善于捕捉发现在员工中的先进思想和行为, 把握社会意识发展的方向, 建设和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

3. 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的主体是员工, 企业无人, 则无企业, 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具有极大的潜力, 关键是如何去开发, 所以,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 是企业无尽的资源和财富。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因此, 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 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经营生产的基础, 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自觉行动。同时, 要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广揽贤才, 善待员工, 形成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企业才有凝聚力, 才有发展后劲。

4. 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综观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 他们创建的企业文化都各具特色, 各不相同, 因此, 个性特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现实状况、历史环境、产品风格等不尽相同, 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企业文化必须是从自己特有的产业或产品的实际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既体现企业文化的共性, 又突出企业鲜明的个性特点, 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才能体现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这样才能营造出具个性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优秀企业文化。

5. 企业文化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不断创新, 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 良好的企业文化, 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一种无形力量, 一种内在驱动力量。非公有制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 就是因为它永不满足现状, 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非公有制企业要勇于和善于创新, 要通过文化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应是无止境的,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因此, 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实践的效果, 不断调整, 充实提高, 引导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规范性探讨 篇9

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与政府政策对企业利益的巨大影响, 导致企业纷纷采取政治行动, 影响政府政策, 维护自身利益。本文认为企业政治行为是指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政策来的行为。这里所强调的是, 企业政治行为不同于企业领导人等个体的政治行为, 虽然企业某些政治行为可以通过企业领导等个体来体现, 但是两者并不能相提并论。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利益团体, 在公共决策中扮演中重要角色。伴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 经济地位得到满足的同时, 争取政治权利的欲望表现的异常强烈。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规范性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 (1) 企业领导通过选举的方式担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村干部。 (2) 企业领导通过推荐的方式加入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 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3) 企业按照公开透明的程序向政府部门或官员反映情况或是提供调研报告, 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4) 企业支持公益事业, 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5) 企业组建党支部、工会等党群组织, 获得政府的信任等等。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 (1) 企业领导贿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等。 (2) 企业利用与政府领导的私下关系, 高薪聘请政府官员或给官员亲属“特护安排”等手段,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3) 通过物质、金钱、性贿赂等方式向政府官员行贿, 谋求经济特权。 (4) 雇佣专家发表歪曲的见解, 给政府政策造成不正当的舆论压力。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很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诱使权力寻租的大量滋生, 影响了政府决策的公正性, 因此,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原因

2.1利益驱动

马克思曾说过:“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实现和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愿望, 因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掌握政治权力或是深刻地影响政治权力都有可能获得经济利益。非公有制企业领导通过贿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其目的在于获得政治名誉和政治资本, 在于凭政治身份来排除企业发展的干扰因素, 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 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与党政官员建立长期的私人关系。

2.2政治体制障碍

当今社会中, 政府许多具体的职能部门为难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现象仍然存在。非公有制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 就会与政府官员拉关系, 甚至通过行贿等方式拉拢收买官员, 减少政府的干预, 获得优惠政策。一方面, 政府掌握的权力过大。政府有关部门尤其对非公有制企业有关资格的认定等诸环节实行“前置”审批较多, 不利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 政府行为透明度不够。地方政府某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与贪赃枉法的行为司空见惯。由于政府行为拥有很大的非透明性的自由裁量权和变通空间,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不得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2.3制度缺陷

一定意义上说, 制度决定着人民如何实现个人目标和利益, 制度缺陷会诱导非公有制企业寻租现象的发生。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 法制不完备。我国一些法律原则性规定多, 具体细节少, 缺乏操作性。另外, 我国仍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第二, 监督机制的缺陷。由于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 给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行贿和党政官员的受贿留有余地, 纵容企业通过重金拉拢收买领导干部等非规范性政治行为为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 如发生在浙江台州市的两名房地产商贿赂四名县处级干部事件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人民的公权就成了贪官手里的橡皮筋, 要长要短可以任意操纵”。

2.4官商文化腐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君权神授”、“官本位”、“人治”等封建等级观念, 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中, 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可能性, 当它们通过正规方式不能满足自自利益时, 就会寻求变通的方式来减少交易成本, 转向非正规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 为企业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温床”。

2.5自身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政治素质不强的缺点。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上获得发展的同时, 急需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了达到目的, 会把经济运行中的行为方式和交易原则引入政治领域, 实施金钱干预政治等非规范性政治行为, 搞钱权交易, 冲击着我国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

3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对策

3.1政府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制度文化环境

(1) 健全法制。

从规范企业 (人士) 和政府 (官员) 行为两方面入手, 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营造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的制度氛围。一是加强企业 (人士) 方面的法律建设。完善《村委会组织法》, 明确界定贿选行为, 应将送礼、请客、承诺都包括在贿选范围内, 对于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遏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领导利用制度缺陷搞贿选的可能性。完善企业政治活动公开方面的法律。我国应通过立法规定企业以书面形式定期向专门机构提交与政府间建立及维持关系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辅以审查机构的审查, 并由专门部门定期将信息予以公开, 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将企业政治活动公开化与透明化。二是加强政府 (官员) 方面的法律建设。完善《国家公务员法》, 对官员辞职下海方面的规定进行细化, 加大对违规官员的惩处力度, 诉诸于刑事处罚, 并明确规定部门对辞职后的领导干部做好从业行为的追踪工作, 对受处罚的领导干部做好监督工作。这样, 增加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 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 达到间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目的。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 完善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增加官员受贿的成本, 遏制企业的行贿行为。规定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种类、受理及审查机关、违法申报的法律责任等, 另外, 将财产申报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公布于众, 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对于隐瞒申报或是不申报者, 一经查处除采用党纪、政纪等处分方法外, 还应引入刑罚。这样, 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 政府官员通过收受贿赂以达到经济寻租目的的行为会有所收敛, 从而企业通过金钱拉拢、贿赂政府官员的行为的载体就会减少, 推动企业政治行为的逐步规范。还应出台《公民举报法》等相关法律, 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间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2) 强化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监督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 因此, 我国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 应强化监督机制, 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体系, 即从中央到地方、从执法机构到新闻媒体再到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监督的监督体系, 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性。首先, 要加强和改进人大、纪检、行政监察的监督体制,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切实保障他们的监督职能;其次, 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功能。新闻媒体应强化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报道, 如企业行贿、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企业领导参与贿选等,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另外, 还应借助网络媒体, 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督。再次, 应加强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发挥出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的功能。最后, 应落实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加大对政府官员职权腐败和企业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监督, 约束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走向规范化。

(3) 加强教育与引导。

要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教育与引导必不可少。第一,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的教育引导, 提高综合素质。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 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通过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培训教育, 使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非规范性政治行为的发生。第二, 加大反腐力度, 推动廉政建设。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官员间的权钱交易, 易导致腐败的产生。然而, 腐败破坏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使其树立起良好的“官德”,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另一方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以便根除某些干部吃企业、挖企业、压企业的腐败作风等。

(4) 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如前所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官本位”、“权威崇拜”等封建等级观念, 为非公有制企业实施非规范性政治行为提供思想上的可能性。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剔除糟粕, 塑造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特点的社会政治文化, 为非公有制企业规范政治行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从思想上消除封建等级思想的渗透作用。

3.2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自律

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政治行为, 除了政府努力营造其规范化的制度文化环境外, 关键就在于企业本身, 企业应通过加强自律, 保证自身政治行为的规范化。

首先, 非公有制企业应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意识到国家政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企业人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 非公有制企业应努力构建社会责任型的企业文化, 将诚信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中。再次, 非公有制企业应加强党建工作。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私有性和逐利性, 企业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等原因, 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党组织建设的覆盖面低, 工作的效果差。因此, 企业在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党组织的运行机制, 利用党组织实现并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四道槛阻碍非公经济发展[J].企业家信息, 2007, (2) .

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推进探讨 篇10

住房公积金是由政府进行集中支配住房储备基金, 定向用于住宅建设与住宅融资的相关管理制度, 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保障性、互动性、强制性和社会性, 是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并就职于非公有制企业, 而且随着改制的国有企业数量的不断攀升, 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重;另一方面, 与社会经济发展实情不相适应的是, 非公有制企业在住房公积金建制方面还较为欠缺, 公积金建设的覆盖率较低。因此, 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 政府相关部门的住房公积金工作重点是, 加快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并完善住房公积金体系的步伐, 落实普通职工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

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性

(一) 非公有制企业是公积金重要扩面对象

现阶段,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体系的建立, 在比例上远远小于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事实上, 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越广, 则惠及的人群才会越多, 才越能发挥出社会福利体系的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 从业者人数不断上涨, 想要大幅度增长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从非公有制企业入手, 将会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二) 非公有制企业是公积金重点保障对象

建立完善的住房公积金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归集职工的住房储金, 并通过免税缴存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切实提高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 充分发挥出社会住房保障的积极作用。国家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 就是为了帮助社会上中低收入的民众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现如今, 多数就业人口都已被非公企业吸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非公企业的员工由于收入普遍偏低, 加上人员结构年轻化, 住房刚性需求较大的特点, 逐渐成为住房公积金的重点照顾对象。

(三) 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的建立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不单单吸收了大批待业人员,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非公企业对在岗职工的保障性, 关键是解决住房问题, 更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 对分担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起到良好作用。所以, 通过公积金体系实现合理的人才分布, 保障社会人才的基本需求, 真正体现出非公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三、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推进措施

(一) 加大公积金的宣传力度以形成社会共识

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亮点开展公积金政策宣传活动, 改变以往宣传内容、形式单一的状况。经常深入企业内部举办座谈、讲座活动, 同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形式并行宣传。除此之外, 还应通过有关媒体报道, 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定期发布公积金归集情况, 督促企业按期足额缴存公积金, 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真正形成职工主动参与、企业积极配合、中心操作规范的互动性局面。

(二) 加快公积金立法速度以加强执法力度

由于一系列原因, 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在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广实施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虽然我国有关条例赋予了公积金中心一定的执法职能, 但由于执法权力有限, 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履行法定职责。此外, 相关条例中没有明确公积金中心具有封户、查账的职能, 在执法手段和执法人员受限的情况下, 公积金的依法行政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我国迫切需要在住房公积金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 以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公积金的顺利建制。

(三) 加强职能部门协调互助以形成合作关系

在政府综合部门的牵头协调之下建立起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合作关系。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税务、工商、社保等部门之间要逐步建立起信息共享制度, 互通有无, 定期交换审核相关单位的劳务用工信息, 在劳动仲裁范畴之内调整解决职工的公积金权益纠纷事件, 督促用人单位将企业与个人所需承担的公积金存缴义务放入劳动合同文本并加以规范。

(四) 突出公积金建设重点以稳步推进扩面

非公有制企业需要抓紧建设住房公积金体系, 但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 不能急于求成, 应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工作。另外, 还需要突出建设重点, 在地域方面, 将经济强镇和市区作为工作重点;在企业方面, 将规模大、效益好的用工单位作为工作重点;在职工方面, 将工龄较长的资深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工作重点。工作重点一经确立, 即稳步落实、逐步推进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体系的建设。

(五) 调整公积金使用政策以建立灵活制度

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针对城市外来职工多租房居住的现状, 可以允许他们使用一定的住房公积金冲抵房屋租金, 以达到调动职工积极参与企业住房公积金建设的目的;针对非公企业职工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 住房公积金的决策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适当放宽这类企业职工参与住房公积金的基本条件, 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住房公积金所带来的优惠政策等等。

摘要: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职工住房基金所进行的强制存蓄政策, 是惠及普通民众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文章通过分析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性, 提出了推进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推进探讨

参考文献

非公有制 篇11

各大非公有制主体市场不仅消化了一大部分下岗人员,同时还吸纳了大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大缓解了株洲作为老工业城市下岗职工多带来的再就业压力。

2006年芦淞区局全年地方各税入库22598.6万元,其中来自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就有14310.1万元,占计划任务的63.3%。

作为基层税务部门,株洲市芦淞区地税局通过运用积极的税收手段和职能,在政策、征管、服务三个相辅相成的层面上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有力的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税收的公平、公正。

芦淞区地税局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个体经营户为数众多,全区各大市场共有个体经营户1.5万户。

芦淞区地税局通过摸索运用高科技手段,依托信息化平台,加强这部分的税收征管,逐步打通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税收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

一是实行系数定税。该局从2003年起,开始探索一套以经营地址、摊位号码为主要身份识别码“户籍式”税源管理模式,采用电脑系数定税方式核定税额,解决了同行业、同地段个体经营户税负不公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定税工作的公正,得到了纳税的人高度好评。

二是实行了税银联网和自助征缴系统。1998年,该局创湖南省乃至全国之先,开始对个体实行银税征缴系统管理。通过同银行签订协议,个体户在完成定税后,直接将税款存入银行,由银行将税款划入税务局专用账户。

此项工作开展多年来,确保了税收的稳定增长,使得该局的增值税个体户地税入库额由1998年国税代征时的800余万元上升到了2006年的2718.7万元。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植力度。

该局针对辖区内个体经营户多的特点,加大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求各个征收科所定期向纳税人宣传、辅导各项优惠政策,定期在各大市场通过广播宣读政策,保证了纳税人的知情权。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吸引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优惠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严格把关审批,狠抓了贯彻落实;对支持下岗再就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安定团结的税收优惠政策,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严格做到特事特办、优先快办。需要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的,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不符合减免条件的,及时向纳税人做好相应的政策解释工作。

(三)优化纳税服务,营造非公有制经济良好发展的税收环境。

针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芦淞区地税局在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通过严格的工作规程、岗位职责、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规范了全局每一名执法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了执法随意性问题,从制度上保证了税法的严格执行。

二是推行“阳光办税”。按照省局要求的“四同三公”的要求,对同地段、同行业、同规模、同税负的政策、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公开,进一步营造了公开竞争的环境,遏制了人情税、关系税现象的发生。

三是改进申报和征收手段。

四是积极打造“用行动示范文明,服务从心开始”的新服务理念,开展了“办税从零距离、办税零差错、办税零投诉”的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五是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了纳税秩序。以偷税等大要案为重点,依法打击了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形成了公平、公正、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

浅谈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发展 篇12

一、建国初期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发展状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其发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在随后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明确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建国后不久,国家在积极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是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但是,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共党内在如何对待多种经济成分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1953年党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毛泽东认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段话实际上把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完全对立起来,最终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从1956—1978年一直处于被否定、被排斥的地位。1958年我党脱离中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1961—1962年,全国部分农村出现了群众自发实行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但是这种方式却被毛泽东认为是“单干风”而遭到严厉批判。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的“左”倾错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顶点,个体手工业、商业和农民的家庭副业等分散经营被扫荡无遗。

二、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问题: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最终形成了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思想。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土地大包干,打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拉开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序幕。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存在的方针政策。198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提出允许“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植业的能手,请帮工、带徒弟”,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雇工大户。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有益的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党中央对私营经济的作用逐步给予肯定。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认为私营企业的存在不可避免,去掉了从前对企业雇工数量的限制。随后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要求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后来迅猛发展,长期以来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不合理局面被逐步打破。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原因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 党中央对所有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中国基本国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因此,中国只能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党不断完善并坚定贯彻发展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适应了当前中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够得以迅猛发展。

2.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适应中国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公有制经济,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因为:(1)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发展社会生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2)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非公有制经济吸收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么多人就业,国家没有花一分钱的直接投资,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3)非公有制的迅速发展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外资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弥补中国当前建设资金的不足。(4)非公有制的迅猛发展也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有长短,互相竞争,互相补充。(5)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其自身的努力和公有制经济的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辛勤创业,为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由于公有制经济长期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动力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非公有制经济从中受益很多。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强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迅速发展。

四、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未来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其中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的非公有制经济会超过公有制经济而占较大的比重。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对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并把它作为修宪内容提交讨论后,正式载入宪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确认和保证,将消除人们心中的种种顾忌,鼓励人们大胆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决策,这表明了党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坚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随着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确认和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也将明显得到改观: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性的限制和歧视将会逐步被取消,它们的运行空间会更为广阔,发展的机遇将会更多,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完善、经营环境将会更为宽松。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本身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本更为雄厚,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造就了许多会经营懂管理有技术的人才。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加大资本、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职工队伍的素质,这些将为其迅速发展奠定较为牢固的内部基础。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如果要进一步发展,还要正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偷税漏税、侵犯劳动者利益等,这些都会影响其本身的社会形象和发展。因此,非公有制经济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走诚实合法经营的道路。同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

随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必将充分发挥出来,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蒋学模.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张卓元.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五十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篇:矿井瓦斯爆炸下一篇:谐波及无功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