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共12篇)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人们对食品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 导致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层出不穷, 这就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民以食为天,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 从“三鹿奶粉”到“苏丹红”, 再到“三聚氰胺”, 我国一些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不仅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安定, 还暴露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遭受损失。本文主要根据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对如何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进行了探讨。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职责权限不明确, 导致各部门或机构各自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 出现问题之后, 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依据的法律标准不同。由于不同组织制定的法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部门之间协调性差, 监管权力分散, 责任不明, 使得执法工作难以开展, 严重破坏了我国食品市场的秩序, 更给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各监管部门之间也出现了矛盾。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生, 但是政府等相关部门还没有引起重视,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仍然相对滞后, 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 在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 通常是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相应的惩处, 之后自上而下进行突击检查, 而后很快偃旗息鼓, 而不是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做, 不能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督和调控, 最终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得不到根治。再加上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 给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抓住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中的漏洞, 将不合格的食品引入市场, 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不健全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是一个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等在内的综合信息系统。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全面建立起一套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广泛传播, 造成信息不平衡, 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其次, 目前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信息收集能力还比较差, 监管部门不能有效收集本地区有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信息, 更无法利用搜集来的信息实现有效的监管。另外,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没有建立, 更严重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架构,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如前文所述, 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导致实行监管的过程中出现矛盾, 现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难以切实发挥作用。另外,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先改制、再立法的现象, 导致实际监管体制与法律规定不一致, 造成相关监管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发挥效用。因此, 为保证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期性和规范化, 我国必须合理设置监管组织架构, 明确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药品监管局等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 充分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 实现食品市场的长期规范管理, 使得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得以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为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首先, 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明确食品生产链中相关企业、单位、部门的责任, 食品生产单位必须进行严格的注册登记, 食品原材料的来源渠道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一旦出现问题要做到有源可溯。其次, 卫生监督部门和质检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违法进行食品安全生产的经营者、以及制假贩假的企业、个人都要严格惩处,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送司法部门从严处理。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
目前,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且相对落后, 导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难以切实发挥效用, 因此, 我国首先应加强对国际上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了解, 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 对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完善。另外, 还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要积极改进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 支持并鼓励相关技术的研发,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 并将其充分应用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当中去, 进而提高监管水平。
结语
在新时期, 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架构, 实行规范化管理, 落实责任制, 还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 从而为保证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服务。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2
为切实加强煤巷锚杆支护质量管理,提高巷道支护的可靠性,确保生产安全, 结合我矿实际,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锚杆支护安 全质量控制与监督保障体系,指导煤巷锚杆支护安全施工。
一、指导思想: 以锚杆支护理论为指导, 不断完善锚杆支护监测手段, 实施锚杆支护动态设计。加强支护材料、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建立符合我矿实际的锚杆支护安全质量控 制与监督保障体系。
二、体系目标: 实施煤巷锚杆施工质量控制和监督闭合管理,煤巷锚杆支护率不断提高,锚 杆支护监测符合规程要求。坚持“支护质量谁施工谁负责,谁监控谁负责”的原 则,确保安全生产。
三、体系组织
四、体系职责界定
1、领导职责
(1矿长对锚杆支护管理体系负总责。(2掘进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管理负责。
(3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锚网梁索支护参数进行研究、会审选择 合理的支护参数,对支护质量负技术责任。
(4安全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安全管理和支护质量的监督检查负总责。
(5 掘进副总对锚杆支护技术培训、支护设计、现场质量检测、锚杆支护设计修 改完善负责。
2、部门职责(1生产技术部职责
①负责锚杆支护设计、设计校核、论证及修改工作。
②负责锚杆支护材料的动态抽检和定期试验以及存档记录工作。③负责锚杆支护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巷道监测等技术培训工作。
④负责建立锚杆支护技术档案,抽查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监督检查检测仪器的安 装及使用工作,收集分析处理各种监测数据,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定期出《锚 杆支护简报》。
⑤负责做好地质预报工作,做好巷道顶板岩层钻孔收集、观测及分析工作。⑥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检查施工单位锚杆(索施工台帐,督促指导施工单位锚杆 支护的日常工作。
(2安全监察部职责
①负责全矿锚杆支护巷道施工质量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 质量检查及验收。
②负责对安监员业务培训、支护设计审查、措施的学习贯彻工作,监督检查措施 整改落实情况。
③安监员对锚杆支护施工过程现场监督检查验收。(3区队职责
①施工单位对锚杆支护技术管理、业务培训、现场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负责。②掘进队对施工巷道及其生产系统以内巷道锚杆支护施工质量、检查、监控、整 改、加固等负责。
③当班对本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3、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职责
(1 区长负责本单位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完善、落实锚杆支护施工质量 监测及验收制度,建立健全本单位考核机制,审查锚杆支护记录台帐。组织落实 整改措施。
(2 技术负责人负责全区锚杆支护技术管理工作;协助区长做好本单位锚杆支护 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员负责本队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巷道位移测站的建立及 数据采集。负责锚杆支护日检记录整理和存档工作,按规定做锚杆拉拔力试验。(3 队长对本队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严格执行锚杆支护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 本队小班管理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小班施工质量;对所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进行 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负责锚杆检测仪器的使用和保管。
(4 班长对当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认真执行作业规程及措施规定, 完工后 对当班施工的锚杆在 M 型钢带上喷号留名 , 对当班施工的锚索在托盘上喷号, 对当 班锚杆(索 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5 当班安监员认真巡查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锚杆支护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处理。当班安监员对本班锚杆、锚索施工质量负责,必须对当班的锚杆锚索安装 角度、间排距、外露长度、锚杆扭矩等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责令重新施工。对当班锚索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并签字验收。
五、质量控制与监督流程
1、支护材料(1材料选择
生产技术部对支护材料进行选型时, 必须严格使用本矿统一规定的锚杆支护材料, 不得擅自使用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支护材料,如有其他更改,必须请示掘进矿长 同意后,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执行。详细规格型号见附件一。
(2材料采购
①物资供应部必须根据生产技术部下发的材料选型标准进行采购。
②物资供应部对采购锚杆、锚索支护材料的质量把关, 锚杆支护材料必须具有 “ MA ” 标志,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每批材料厂家必须提供生产材料的出厂检验报 告。
③物资供应部必须采购固定厂家的支护材料,变更厂家时,必须经过掘进矿长批 示,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采购。
④物资供应部负责管理锚杆支护材料的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批到货的产品名 称、规格、产品编号、生产日期、到货时间、生产厂家、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发放情况等建册登记,以便鉴别生产厂家和产品质量跟踪。
(3材料验收
建立锚杆支护材料动态抽检制度和定期试验制度, 由掘进副总组织, 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物资供应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参加,每月抽检一次,每季度试验 一次并记录存档,不合格材料严禁入井使用。
物资供应部成批次购进锚杆支护材料以及更换厂家时,必须对锚杆支护材料进行 抽检试验。
(4材料发放与领用
①物资供应部应严格按施工单位材料单上的规格型号发放。
②施工单位对所领用的支护材料进行检查确认,并且登记存档,不符合要求的材 料拒绝领用。
2、支护设计
必须严格完善锚杆支护设计过程,作到设计规范化。设计流程主要为:初始设计 →编制地质说明书→施工设计(至少含三种设计方案→动态设计。
(1初始设计
生产技术部设计组在巷道施工设计时按照工程类比法进行巷道支护的初始设计, 为施工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2编制地质说明书
地质组根据巷道设计提供掘进地质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详细编制顶板 10m 范围 内岩性柱状图。
(3施工设计
①锚杆支护组根据掘进地质说明书进行施工支护设计,施工支护设计中必须明确 规定正常情况下和过断层(落差小于设计巷高的和地质预报已知的、破碎带、淋 水带、复合顶板等处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
②施工支护设计拟定后,交相关生产矿领导进行会签,再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到 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
③施工单位根据支护初始设计、掘进地质说明书、施工支护设计编写 《作业规程》 及措施。
④巷道按照施工支护设计施工后, 锚杆支护组、施工单位立即进行全面矿压观测, 进入动态支护设计阶段。
(4动态设计
③生产技术部对全矿使用巷道锚杆支护情况定期进行调查, 分析总结巷道支护的 可靠性,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3、支护施工
(1施工单位严格使用《作业规程》规定的锚杆、锚索及相配套的支护材料,施 工锚杆、锚索时做到钻孔直径、杆体直径、锚固剂直径必须“三径”匹配。(2锚杆安装
首先打好锚杆眼 , 然后穿过托盘或钢带孔眼向锚杆孔装入 2卷 K2350型树脂药卷, 人工用装好的锚杆慢慢将树脂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接连头将锚杆钻机与锚杆螺 母连接起来, 然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锚杆, 当锚杆钻机升到锚杆接触顶板岩面时, 停止升锚杆钻机, 搅拌 20秒后停机。等待 3分钟以上, 再次启动锚杆钻机, 拧紧 螺母,使托盘紧贴岩面,并保证锚杆扭矩在 120N.m 以上。
(4锚索安装
首先打好锚索眼 , 然后向孔内依次装入 1卷 K2350锚固剂和 2卷 Z2350型锚固剂, 用钢绞线慢慢将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连接头将锚杆钻机与钢绞线连接起来,然 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钢绞线,边搅拌边推进,直至推入孔底,搅拌 20~30秒后, 用木楔将钢绞线固定, 然后卸下锚杆钻机。等待 15分钟以上, 方可用风动张拉机 进行张拉,并保证张拉力在 36Mpa 以上。
4、质量控制
锚杆支护质量检测实行 “四项制度” , 即:动态抽检制、区队日检制、小班自检制、质量终身负责制。
(1动态抽检制
①由安全监察部组织的动、静态检查和每周隐患排查中对全矿锚杆支护质量进行 抽查,同时检查锚杆锚索施工台帐,并在锚杆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确认。
②走动式动态检查:矿领导、职能科室人员对锚杆、锚索质量、锚杆锚索施工台
帐随时抽查。
③锚杆支护组每月对全矿锚杆支护每个掘进头进行不少于 2次的锚杆、锚索质量 抽检工作,抽查内容包括:锚杆(锚索的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并填 写检测记录台帐。
④对抽检不合要求的掘进工作面进行追查并下达整改通知书,由区长负责落实, 限期整改,由锚杆支护组进行复查。
(2区队日检制
①队长负责本队前三班施工锚杆、锚索的抽检工作,对抽检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②队长在本队锚杆(索施工台帐上签字,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要 及时将副本带回地面,交区长审阅, 区长、技术主管签字, 技术负责人存档备查。(3小班自检制
①班长负责自检本班的锚杆质量是否符合 《作业规程》 规定, 内容包括: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等。
②班长负责对锚杆进行根根检测,填写锚杆扭矩力监测记录表。扭矩达不到要求 的应进行二次加固,确保扭矩达到规程规定,安监员在现场监督。
③小班施工锚杆及时编排号,锚索喷号,班长认真填写锚杆施工自查表。④安监员对锚索的现场施工全过程(锚索长度、锚固剂数量、安装程序、搅拌时 间、养护时间、预紧力 进行现场监督, 合格的在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签字确认, 不合格的必须要求立即整改,生产单位拒不整改的,汇报矿调度停止进尺。锚索 施工记录台帐一式二份,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一份(副本由队 长负责带往
地面存档,一份在现场与锚杆施工台帐一并保存,以便监督管理人员 查验。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没有安监员签字确认的,视为不合格。
(4锚杆施工质量终身负责制
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的锚杆、锚索质量终身负责, 巷道在施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 因质量造成的冒顶片帮事故的,追究施工人员、安监员和当班班长(或队长责 任。当班班长是施工锚杆质量第一责任者,当班安监员是施工锚索质量第一责任 者。
5、顶板监控、矿压监测(1顶板监控
①当班班长负责本班锚杆孔、锚索孔的顶板岩性描述工作,并记录锚索施工台帐 上。
②巷道每施工 20m ,本队技术员必须垂直顶板施工一个不小于施工锚索长度的探 查孔,若在正常锚索孔深度范围内,探查顶板岩性不能满足锚索支护强度要求, 则继续向上打不少于 2米,编制上覆岩层柱状图并做好记录台帐。
③巷道每施工 50m(特殊情况除外 , 生产单位在指定位置垂直顶板施工一探查孔, 观测工作由锚杆支护组负责, 地质组和技术员参加。地质组负责影像资料的分析, 必须作到当天观测当天分析。
(2矿压监测
①监测工具必须齐全,并装箱上锁保管,箱内不得存放与检测无关的物品,检测 仪器箱距迎头不得超过 100m。检测仪器箱由队长负责统一管理。
②顶板离层仪孔同时作为顶板岩性观测孔使用,施工单位必须按时、按指定地点 施工。
③顶板离层仪必须由本队技术员现场安装,锚杆支护组成员现场监督。技术员负
责顶板离层仪的数据测读,队长负责保护管理。
④巷道位移测站由技术员在安装顶板离层仪时同时建立并定期测读,队长负责保 护管理。
⑤施工单位将竣工巷道移交给接收单位时,连同巷道内顶板离层仪、牌板及资料 一起现场交给接收单位,接收单位负责对巷道内顶板离层仪和牌板的保管。施工 单位技术负责人把相关锚杆支护监测资料移交给接收单位技术员,接收单位技术 员继续对顶板离层仪进行测读,做好原始记录并存档。生产技术部将以联系单的 形式办理移交手续,一式四份,生产单位、接收单位、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 四方签字并各持一份。
6、信息传递与处理
(1 生产技术部地质组每月必须做好各工作面的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地质预测预 报必须在每月 3号之前上网发布。
(2 施工单位每周二上午技术例会上将监测数据交生产技术部, 生产技术部收集 整理,结合钻孔探测资料,质量抽查情况等进行汇总,报送矿领导。
(3 生产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突遇断层带、破碎带、淋水带时, 当班班队长必须立 即在现场按《作业规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同时利用现场电话向区值 班汇报、区值班立即向生产技术部汇报。
(4生产技术部接报后,必须在 1日内派锚杆支护小组成员对现场施工的锚杆、锚索进行现场测试,确认加固方案是否满足现场支护需要。如不能满足现场支护 需要,必须立即停止进尺采取补打锚索、打挑棚、架工字钢棚等多种加固措施, 并报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组织安全矿长、掘进矿长、掘进副总及相关部门研究 制定支护方案后方可继续施工。
(5生产技术部现场验证后,随后将(一天之内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 的支护方案业务联系单下发到生产单位、安全监察部。
(6 现场施工中突遇未知落差大于巷高的断层, 必须立即停止进尺, 对迎头进行 加固,当班班队长汇报至区值班、区值班汇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及生产单 位立即派人现场看查,查明情况,待制定专项措施后方可施工。地质预测预报中 预报的断层施工单位技术员必须提前编制专项措施指导施工。
7、加固支护
(1 针对已施工巷道及正在使用的巷道, 通过隐患排查和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①顶板离层仪超过警戒值 40mm 时,必须加大观测频度,及时关注顶板离层状况。由使用单位观测,观测结果及时汇报生产技术部。
②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离层仪超过危险加固值 60mm 时, 要及时采取补锚杆(索、补喷、锚注、套棚、打挑棚等符合现场实际的补强支护措施。
③锚杆(索孔集中淋水严重地段,要进行套棚加固,防止锚杆(索长期受水 浸蚀,锚杆(索失效。
(2正在施工的巷道加固支护 执行《作业规程》中规定。
六、奖罚标准
锚杆支护工程质量督查细则与奖惩标准 督查类别督 查 内 容奖 惩 标 准
管 理
1、支护材料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结构经抽检不合格的罚 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项
2、擅自更换固定厂家采购支护材料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
3、材料发放错误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200 元
4、施工单位擅自更改支护方式、降低支护强度的罚区长、书记、队长各 500 元
5、施工单位汇报不及时,或汇报情况与现场实际不符的罚班长 50 元、队 长 100 元
6、施工单位不能按照联系单要求及时采取巷道加固的罚区长、书记、队长 各 200 元
7、锚杆锚索施工台帐缺页、未及时填写以及填写不齐全的。罚队长 100 元/页
8、小班安监员未在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的罚当班安监员 100 元
9、备用支护材料没有的、有而不齐全的、未按指定地点存放的。罚队长 100 元
10、施工单位锚固剂没有按规定领用和存放的罚队长 200 元
11、现场抽查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会操作的锚杆、锚索施工过程的。罚 区长、技术主管各 500 元,罚队长 100 元、罚当班班长、施工人员各 50 元 锚 杆
1、锚杆的锚固力必须符合规定,顶板为 9 吨,压力表读数应为 24.24Mpa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根
2、锚杆顶板扭矩必须达到 120N.m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50 元/根
3、锚杆外露长度规定在 1.5cm--5cm 之间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4、严禁锚杆无盘无帽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5、严格锚杆的打装角度,顶板锚杆严禁穿皮现象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根
6、锚杆排数必须按顺序连续编号,编号紧跟迎头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次
7、随意截锚杆的,卸锚杆托盘的。责任人按严重“三违”处理
8、定期做拉拔力试验,并做好记录存档。未做或无记录,罚主管技术员 100 元/次 锚 索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范围内)若经过安监员签字的,将追究其安监员与施工单位的共同责任。罚安监员 100 元/根,罚施工单位 200 元/根 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以外的沿途巷道)责令施工单位 重新补打 检测工具
1、每个掘进头必须具备完好的锚杆拉力计、指针式扭 力扳手及配套套筒、锚索张拉机具。缺一项,罚队长、主管技术员 100 元/项
2、迎头必须有存放检测工具的上锁专用工具箱,并距 迎头不超过 100 米。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次 探测孔
1、施工单位未及时打顶板岩性观测孔的罚队长 50 元/次
2、施工单位技术员未及时打探测孔或没有编制岩层柱状描述的。罚主管技 术员 100 元
巷道表 面位移
1、记录牌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实际 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100 元/项
2、表面位移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 交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3、递交的观
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顶板离 层仪
1、顶板离层仪安装必须有技术员在场安装。不能到场,罚技术员 100 元/次
2、待安装的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若离层仪损坏的不符合规定,罚主 管、技术员 100 元/次
3、离层仪牌板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 实际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4、严禁有离层仪无牌板或有牌板无离层仪现象。不符合规定,罚技术员 100 元/次
5、离层仪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交 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6、递交的观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附件一: 锚杆支护材料选材标准一览表
一、煤巷支护材料 名 称规 格 型 号直径 mm 长 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右旋全螺纹锚杆 MSGLD—335¢202.0 锚固帮部符合 MT146.2—2002 玻璃钢锚杆 K60¢222.2 适用综采巷道 树脂锚固剂 K2350、Z2350¢23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 M 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 M 型钢带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 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二、岩巷支护材料 名称规格型号直径 mm 长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树脂药卷 K2350 Z2350 K2850¢23 ¢28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方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附件二: 锚杆支护监测的有关规定
一、顶板离层仪
1、安装距离:在开窝三叉门或四叉门靠近巷道口处顶板,必须安装离层仪,正常 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系单要求安装。安装的 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并制定离层仪保护措施。
2、安
装要求:顶板离层仪沿巷中安装,深基点应固定在巷道顶板 5m 深处,浅基 点应固定在与顶板锚杆长度相同深处。用水泥锚固剂将离层仪固定牢靠,并挂好 离层仪记录牌板。为方便测读,离层仪锚固区内、外的初始读数必须固定到零位。
3、数据测读:顶板离层仪测读周期:从安装之日起,正在施工和使用的巷道每 3 天测读一次,其余巷道每 7 天观测一次,并及时将测读数据填写在记录牌板和记 录本上。
二、巷道位移测站
1、测站布置距离:正常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 系单要求安装.2、测站布置方法:采用“十字布点法”布置测站,并用漆做好测点标记并挂好记录 牌, 记录牌内容:布站日期、测站位置、测站编号、初始读数、布站人。测点布 置见下图。
用线绳将 CD、AB 连接起来,测量巷道宽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CO、OD 之间的读 数,CO 为巷道左帮宽度,OD 为巷道右帮宽度,即巷道的宽度 CD=CO+OD。测量 巷道高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AO、OB 之间的读数,AO 为巷道顶板下沉量,OB 为 巷道底鼓量,即巷道的高度 AB=AO+OB。这种布站方法的优点:既能分别测出巷 道两帮的位移量,又能测出巷道顶板下沉量和底鼓量。
3、数据测读:从安装之日起,20 天内 3 天测读一次,20 天后每 5 天测读一次,60 天后每 15 天测读一次。
三、拉拔力试验
1、检测工具:统一采用 LDZ---200 型锚杆拉力计,最大量程 200KN。
2、锚固力设计要求:(1)岩巷:顶部、帮部均为 9 吨。(2)煤巷:顶板为 9 吨,帮部为 5 吨。
检验室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探讨 篇3
【关键词】检验室;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检验室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结果对病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的检测结果对患者的医生都有重要意义[1]。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仪器,试剂,人员等方面做出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误差分析
1.1 过失误差:由于操作人员工作不细心或操作不正确数据处理不准确,等主观因素造成的过失误差。
1.2 系统误差:如仪器不灵敏、试剂不纯、方法不完善、容器不准确等。如721型分光光度计易受电流、电压波动的影响,比色杯易污染影响光度等。加样器未经技术校准就投入使用。国际应用化学联合会曾规定,标准试剂纯度应在100+0.05%,但是日前不论进口或国产试剂,达到此标准者极少。另外不同厂家出产的产品试剂纯度差别也较大。另外检测温度的改变、检测物的被污染、滴定终点不一也会影响检验结果。检测时要严格操作,避免过失误差,减少系统误差。对所获得检测数据,分析原始数据与临床矛盾时,要重新对检验物进行再次核对,前后对比分析结果后提交检测结果。
2 标本管理
由于脂类和溶血标本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患者应空腹取血。标本测试完毕应在低温下妥善保管。为减少标本误差,应在检验单贴上与标本试管相同的号码纸,住院患者标本填写名字,标本检测落实到人,专人负责相关标本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完善核对登记制度,减少相关误差。对所接收的检验物,必须按临床检验中心的标准方法严格操作,如用其它方法进行检验,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论证。
3 仪器管理
做好仪器设备的分析论证、验收、流转管理、标识管理、正常维护以及不合格检验设备的控制。根据单位自身开展的检验项目工作需要,制定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入库管理制度;仪器性能、精确度鉴定制度;领发、破损、报废、赔偿制度;设备档案制度;维修、使用、保养制度;使用安全制度、操作规程、使用人员考核制度等。每台现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应有简要文字展示在仪器设备前的醒目之处,并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操作人员使用后应对操作过程作出记录。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熟悉仪器设备的功能、原理、操作规程、排除故障的一般方法。对精密仪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2],严格掌握高精仪器操作常规,检测用仪器设备应按国家技术监督标准和有关技术指标进行管理。
4 试剂管理
试剂成本核算应以质量为前提。应选择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品种;开放式的自动化生化仪须有试剂的生产日期和合格证书。定时与试剂供应商、检验界同行进行交流,实时掌握新的相关理论原理和技术操作。试剂必须经过校正后再使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成份不能交换使用,注意全国或全省的室内质量控制活动,对所用试剂的质量进行监控,试剂由专人负责,购入后妥善保管,避免变质或污染。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联系厂家做补救措施。对检测所需各种化学试剂(盒)应按照二级以上分析纯度,标准试剂必须按规定方法配制和标定。
5 验单管理
检验单的编制应条理清晰,检验报告应使用统一的打印纸,并有报告者和校对者的签名和报告日期[3]。每个检验项目必须附上正常的参考范围,每间实验室应根据本身情况而设定参考值。原始记录应归档保存至少半年时间,对有条件的科室,可建立网络,将检测结果储存于数据库中,并按时间,病种等编好条目,以便患者和技术人员查找和校对。
6 质量控制
采用定为标准的方法和程序,检测的每个项目各项指标值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自制的标准,应有好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并经过校正。自动化分析仪在每天开始检测标本之前,必须检测专用的质控血清,应至少包括2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监测试剂的稳定与仪器的性能,每项质控结果不能超出现定的范围,并做好登记。如发现和病情不相符的结果,要取原始标本复查。检测完华后认真查对,避免错漏项目,专人负责核对。内部质控除采用控制图进行控制外,还可采用盲法对每个检验员的观察检验结果进行交叉对比,鉴定检验员技术水平,每月对质控工作进行总结,找出薄弱问题及时改进。外部质控主要是利用省临床检验中心的质控样品,将结果报回省临床检验中心,利用反馈结果修正检验结果,解决科室整体问题,促进整体检验素质的提高。
7 人员培训
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关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简单的故障排除。定期进行业务水平的检测,对相关问题应和技术人员共同查找原因并及时修正,提高业务效率。技术人员除掌握当前机能外,还应加强学习和交流,熟悉当前主要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对技术优秀者,应总结经验,加强科室间的交流,提高业务素质。明确责任制度。从试剂和仪器管理,仪器操作,结果校对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制,减少遗漏环节,每月召开总结会议,对当前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尽量做到无缝管理。
8 小结
检验室的质量监督体系是一个整体的部分,包括人员,仪器,试剂以及各个部分的配合和衔接等。整体上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意識,明确责任制度,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督,减少遗漏环节,对于提高检验质量还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蔡欣茹.二级综合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0):132.
[2] 彭兰英.浅谈如何提高医院检验科的检验质量[J].中外医疗,2009,8(22):153.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4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水利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而水利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是指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的参建主体以及管理主体受法律法规的约束,监督和管理工程上的建设质量和生产安全并运行相应的保障机制。综合地体现在水利建设中政府主管部门和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法人、工程监理咨询单位、设备供应单位、施工单位等在建设质量以及安全监督控制中具有的地位和职能。
1水利工程目前在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日益壮大,在总体上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和现代化、规模化等发展趋势。我国的水利工程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在当前相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下,有效管理水利工程对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并保证工程质量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的工程量很大,而且涉及很多部门,同时拥有数量庞大的施工队伍和成员,需要各个方面人力和物力的协调。为此,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1建设管理上的质量问题
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是系统和复杂的,在其进行质量管理的同时,要想顺利完成就需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然而,我国目前在管理工程质量时,仍仅仅停留在工作表面,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2建设管理上的安全问题
对于一个水利工程而言,建筑材料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建筑的材料优劣以及管理的水平则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整体的质量。因此建筑材料如果出现问题则会给水利工程带来极大的危害。但是,很多建筑承包商有时会为了谋求私利,铤而走险,购买大量的低劣建筑材料,由此看出另一个问题,对于水利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质量管理、验收这一过程也存在不足,如果管理不及时,就容易出现建筑材料质量问题。所以,从总体情况看来,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建筑材料达不到标准要求。
1.3建设管理上的资金问题
非常明显的是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造价成本控制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为导向,并且,这在整个的工程造价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习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舍弃对项目工程的安全保障和科学管理,导致了许多的衍生问题出现。例如在如何取得项目成本、进度和质量三方面平衡的同时可以兼顾各方,在实现整体最优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足。且这种对于成本的均衡意识还比较淡薄,普遍地去单纯降低工程的支出,不仅给整个工程的进程带来了相当大的障碍,而且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品质。
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方法
2.1施工安全管理
必须有效地实行各方面管理和控制,保证按时地完成总工程的目标。准备多个方案,学会变通,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有目的性的修改。而水利工程是一件大事,关乎人命,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细节。计划书中要明确地陈列出施工材料明细,在采购时,也要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保障最基本的工程质量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地测控主体的结构质量,这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所在,关乎所有用户的生命。
2.2完善监督制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施工前仔细地检查以及核实工程开工报告、复工报告和技术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2)检查水利工程现场的实行质量也是必要的。(3)以目标的责任制方式增加对施工的环节监督力度。(4)对待一些重点的环节或是关键的部位必须多次的进行质量的检测以及审核。一些有工程质量的隐患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部分,要严格地按照制度规章的规定勒令其停止工程,并进行整改,只有重新通过了审核,才可以再次工作。
3结语
总体来说,复杂水利系统的工程,需要具体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好针对每一环节的有效防范措施,提高质量,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是企业的生命、信誉和经济效益,也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命脉,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稳定。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安全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焱华,许田柱.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0,41(10):100-103.
[2]曹福君,方国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优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3):142-146.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5
1水利工程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建筑行业正在逐步壮大,在整体上已经展现出了现代化以及规模化、大型化的形式。其中,水利工程增加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制定合理科学的水利工程体系(如图1所示),有益于提升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需要很大的工程量,涵盖的部门数量非常多,需要的施工成员和队伍也非常多,并且需要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因此,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当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要给予详细的分析。
1.1组织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性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当中,建设的质量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形式,主要包括:①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当中设置的监督管理机构,具体的责任和任务由系统当中的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执行;②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质量监督机构;③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独立,在接受水行政主管们的相关委托之后,在对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执行[1]。第一种与第二种管理机构,可将其看作是行政管理单位,第三种为独立法人单位。不同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将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统一性较差的特征进行了展现。
1.2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当中的相关工作是十分复杂并且系统的,在对其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但是,结合当前的工程质量情况进行分析,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停留在表面,对于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很难及时发现[2]。
1.3建设管理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水利工程当中,建筑材料在其中占据的.比例非常大。所以,建筑材料的质量和相应的管理效果对工程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在建筑上出现了问题,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有些承包商为了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购买的材料大多为低质材料,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效果。所以说,在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便是,对材料的质量和验收过程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管理,极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从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一部分建筑材料并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1.4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过于形式化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6
摘要
我国低略的会计信息质量,已经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构建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框架,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达到证券市场规定的要求,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关键字: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
第一章:前言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血液, 会计信息引导资本有效配置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目前,不健全的经济环境,不乐观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披露不准时、不充分、不规范。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政府,不清晰的角色定位;披露过程中投资者的权力不足,投资者只是资金的提供者,披露权仍然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权力和义务严重不对称性;对违规者处罚的效果不够理想;相关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差。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在经济市场上,上市公司出于经营管理目的。许多上市公司故意扭曲、掩盖真实的信息,不愿披露更真实、更具体的信息,用失真的报表及报告,发布失实的盈利预测、净利润等重要信息。目前对上市公司危害最大的问题是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利润操作和盈利预测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二)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不及时。
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将对企业不利的消息缄口不言,大量披露对公司有益的消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性的主要形式表现在选择信息披露上,指上市公司在实行披露片面的信息或向个别人披露信息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对财务指标的提示不够充分;(2)有心或者无心漏掉对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必需披露的事项;(3)对或有事项特别是的股份及变动情况披露的不及时;(4)不披露关联交易价格以及关联交易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5)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完全的现象,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应该注释而未注释的。
(三)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的质量要求,若失去了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让内幕交易打开大门,就说明所呈报的信息不及时。目前在上市公司信息的及时性方面已经在做定期报告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一些临时的重大事件的披露,则倾向于将一些有利于公司的方面上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规定每年的年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进行编制并披露,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这样一来使得披露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时效性,因为间隔时间较长,也帮助了内幕消息的生长。
(四)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不规范。
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是会计监管与经济市场的监管穿插的范围,统一的会计监管的目标和经济市场监管的目标,“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与壮大的根本,所以会计监管和经济市场监管目标应该统一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一直以来,中国证监会出于特别难堪的地位。一方面,它是市场的监管主体,信息披露是监管核心,将提升经济市场中信息的质量作为目标,使它对投资者决定更加有益,并且严格处罚对违规者,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目标。但在另一方面,作为国家职能部门的证监会,须要施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其监管目标很难确定,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这就是它的矛盾所在。
第三章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为信息真实披露提供内在的准确保证,从源头杜绝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现象,保证会计信息网披露准确,及时,完整,合规的主要责任在上市公司本身,内部约束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主要措施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内部监管的主要力度应该是董事会。公司结构治理中,董事会是核心力量,对于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是,董事会是否能承担责。由管理能力强的人士和外部专家组成董事会,从而加大董事会对管理者的内部约束压力其中若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则对投资者的保护就越完善。董事会的独立性由独立董事保持,监督公司的管理层从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并形成对大股东权利的制约。
2、实施审计委员会制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由公司董事组成,其中多数应该由独立的股东担任并担任召集人,并且有至少一名会计人员是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五项基本职责是: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评价独立审计师的能力,监督审计结果;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3、强化监事会职能。虽然公司法已经明确规定,监事的报酬费用由股东大会决定。但在实际上,监事的报酬由管理层决定,而股东大会只是一个例行公事的表决机器,由于监事会在经济上受制于管理层,导致监事会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二)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中国证券市场上享有最为广泛的权利,也是最权威的监管者的是证监会,经过考察我国证监会的工作明显地发现其对于上市公司监管的中心是强制信息披露监管 上市公司等市场运行主体的监管主要表现为事后责任的追究。为了加强政府管制的核心环节就充分发挥证监会的监管作用。
在信息披露监管中的缺失。理论和时间都证明独立审计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重要环节。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最大范围的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最主要的是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促使其出具客观、公正地审计报告是必不可少的。
(三)强化会计信息披露外部监管制度
构建一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预警系统,为实现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超前监管”创造条件,落实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巡查制度,以便于监管的具体实施。监管者在信息信息披露过程中,容易导致“设租和寻租”现象的发生,其监管行为时一种垄断力量。另外,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具体监管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为争锋的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具体监管机构和人员作为政府代理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因素都容易引起监管失灵,败德行为的难免发生。
(四)完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法律体系
综前所述,证监局对上市公司的处罚程度的公开性和处罚性是正相关的。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中的民事索赔制度。保护投资者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宗旨,假如没有民事责任制度,即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的再好,投资者在受到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侵害后,依然无法获得保护,会计信息制度的宗旨就难以被实现。
总之,信息披露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证券市场的制度,而且涉及到执行和相关的保障机制,单从某方面出发应该说难以从根本上,予以全面的解决,只能在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监管为目标的基本立足点,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逐步地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蒋海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2、王凤华 西北大学 2010《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研究》
探索食品安全及其监督管理体系 篇7
(1)食品安全为何频频出事?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永泉认为,首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太多,都负责又都负不了责。
(2)食品岂能缺失统一标准?毒酒、粉丝等等,迄今为止已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稳定。因此,要最终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必须有合适的法律支撑。但在目前,这恰恰是食品安全的“短腿”。
(3)“毒食”断根有何妙计?与管理相对的是市场。如果说再严密的监管仍有疏失可能的话,那么来自市场内部的自管,则可最大限度予以弥补,让假货断根。
因此,职能部门依法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应将工作做在平时,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搞一次群众运动式的清查风暴,甚至将这种非常态工作方式变成矫正社会运行的常态。如何避免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救火补漏式”的不良循环模式,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1 食品安全体系
1.1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以下主要管理机构组成: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HHS)所属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USDA)所属的食品安全与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环境保护局(EPA)等。美国有完整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令”(FFDCA)、“联邦肉类检验法令”(FMIA)、“禽类产品检验法令”(PPIA)、“蛋产品检验法令”(EPIA)、“食品质量保障法令”FQPA)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除此之外,还有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联系等。美国的“总统食品安全计划”指出风险评估在实现食品安全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1.2欧盟的食品安全体系
近年欧盟在经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后,已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欧盟的工作重点之一。努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恢复消费者对欧洲食品的信心,成为欧盟当前面对的一项重要而又棘手的任务。2000年1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为新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使立法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成为一套具有连续性和透明度的法规,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增强科学在体系中的能力,确保能够高水平的保障人类健康。欧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框架更加注重对农畜产品和新型食品质量的要求。
1.3 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HACCP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所有潜在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预防措施,重在防止危害发生,同时,HACCP并不是一个零风险的体系,采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最经济的手段尽量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因此企业需配合检验、卫生管理等手段来控制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管理机构还应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在相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法规中,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规定了总体要求,指导行业采用规定的准则来制订详细的步骤,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HACCP计划。HACCP体系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因为HACCP体系能使实施者能够合理地识别将要发生的危害并制订一套全面有效的计划来防止或控制这些危害。HACCP的应用,强化了食品的安全保障。将食品安全管理延伸到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有的产品终端检验变成全程控制,强化了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
目前我国在食品法规、标准等方面滞后,因此应尽早制定颁布《食品安全法》,建立关于食品的统一标准;同时在食品监督管理的体制上要能够突破,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食品安全体系应该是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以及行业管理等责任来保障食品安全的综合系统工程。
2 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1949年至今,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篇。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1)《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
(2)《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2004年9月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再次对有关部委的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和明确。《食品卫生法》关于执法主体职责的内容应当顺应现实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3)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4)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类似的规定总和起来,执法不力也就难免了。
(5)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
综上,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生法》。在是否将《食品卫生法》修改为《食品安全法》的问题上,还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3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意图很明显,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下,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能起到协调作用。但由于管理构架、职责划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门协调等诸多原因,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尚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应改变多头管理,向相对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
(1)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
(2)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4 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
5 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5.1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在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以及含量限度上要求不同,不仅让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近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开始组织实施食品标准的制订及修订,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的开展将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5.2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6 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国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引进,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
7 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8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布与其相关的信息,但现实中不仅不同部门对同一内容公布的信息不一样,甚至同一部门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公布也出现不一致。因此,尽快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经过近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监测、收集、使用、发布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已提到应有的高度。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为此,应尽快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9 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教育宣传体系应当包括:
9.1 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分为专业培养和业余培训两类。国家可以在大专院校设立和扩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学点,培养食品安全人才。业余教育机构则专门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业务知识的培训,培训对象为广大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相关食品法律法规、各项规范的生产技能以及食品基础知识等,培训后经考试合格方能从事与食品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业余教育机构所需部分经费可由政府补贴。
9.2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
坚持通过固定的媒体向公众定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扶持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类电视节目和报刊专栏,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介绍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曝光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厂家;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时,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不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等等。
9.3 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
我们不仅要注重宣传食品安全,也要注重宣传食品安全的科学常识。教育公众掌握简单的食品质量识别方法和正确的食品加工烹调方法;介绍食品营养知识;让公众接受“食品安全不是绝对的”概念。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可怕,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较短,未经长期实践,完全排除其不安全性是不可取的,但同时,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立法能够保证那些经批准生产的转基因食品,食用起来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同样要靠制度化和法制化来加以落实。
1 0 构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
从最近我国所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可以发现,食品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推动作用并不理想。其实,只要食品行业内发生一起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一些小食品企业掺杂、掺假,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到行业内其他守法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甚至有可能使整个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导致该行业在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
我国的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推动食品安全的重任。行业协会是社会生产专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维护着行业的整体利益:对内为协会成员服务,组织会员的培训,以期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对外作为本行业的代言人,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目的是谋取和增进协会成员的合法合理的利益。行业协会在为企业谋求共同利益和为行业谋求更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协会内的成员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行业协会的这些职能是建立食品行业协会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的原因和基础。食品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推动力应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成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树立行业荣誉感;组织会员进行业务培训、正确掌握确保食品卫生质量的先进方法;树立先进、批评落后,促使成员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供业内信息数据、获得最新政策;应对行业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消除不良影响、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与其他组织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至于研究机构,应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研究特长,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研究机构可以进行食品安全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探讨各类食品安全加工新工艺;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把食品安全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食品安全研究课题;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和国内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交流活动。
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食品质量与人民健康关系极为密切。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在食品法规、标准等方面滞后,因此应尽早制定颁布《食品安全法》,建立关于食品的统一标准;同时在食品监督管理的体制上要能够突破,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食品安全体系应该是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以及行业管理等责任来保障食品安全的综合系统工程。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
[2]〔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毕金峰.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与应用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2004,(2).
[5]陈君石.国外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法制,2002,(10).
[6]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8
企业信用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这个道理很朴素。一个有着良好信用的企业, 必然具备如下属性:质量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有保证、对用户负责、售后服务队伍健全、用户服务满意等。如果产品质量优良, 必然能得到用户的信赖, 也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反之, 如果产品质量差, 必然信誉扫地, 企业信用就差。这里, 企业信用与产品质量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2004年以来, 农机产品逐步进入补贴经济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 如何衡量产品质量?哪些产品应该享受补贴?就必须要有个客观标准来衡量。因此, 加快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建设日益迫切。2010年, 随着补贴政策的调整, 必然由对产品的考核转变为对企业的考量, 企业信用就成为衡量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据了解, 工信部已经启动了“十二五”工业产品质量规划的编制工作。2009年4月23日,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考核, 积极配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做好推荐“农机下乡”产品目录的制定和完善, 指导农机企业规范生产管理, 加强对补贴农机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 确保购机补贴产品质量。
信用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在我国, 行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工商信用共同构成国家3大信用体系。农机行业信用建设是我国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由商务部、国资委批准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开展。2009年启动了第一批行业信用评价试点, 共有26家企业获得了信用等级。
然而, 农机行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 现状是水平参差不齐。据反映, 在有关农机市场的经济活动中, 诚信缺失、有约不遵、欠债不还的情况仍屡有发生, 不守信用俨然构成严重困扰我国农机工业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让企业在经济活动中,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确保购机补贴产品质量, 已经成为中国农机工业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引起重视。
有关专家分析其中原因时指出, 不守诚信的根源在于违约成本低, 能从违约的过程中捞到好处。同时, 我国农机行业缺乏一个良好的企业信用记录与查询的平台, 关于企业信用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违约风险降低, 个别不守信用者就钻了这个空子。
中国农机行业信用办公室组建以来, 其核心工作就是打造一个农机行业企业信用记录平台, 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布、查询制度, 对企业信用记录做到公正透明, 对违约行为记录在案, 让不守信企业接受农民、用户、经销商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今后, 为了加快农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国家将在项目推荐、评奖评比和展览会议中, 加强质量信用A等级以上企业的推荐, 为我国农机行业广大企业树立典范, 在提高企业自身影响力同时, 推动我国农机企业自发地以质量信用A级标准来约束自己, 逐步构建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9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监督
为了做好质量监督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运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重点和特点, 下大力气做好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监督工作。
1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使质量监督覆盖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过程方法模式是质量管理体系新的模式, 受到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充分肯定。按照这一理论,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由若干个过程构成的大过程, 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又可分别分解为若干子过程。这些过程都对产品质量的形成发挥着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异常, 都有可能产生不合格晶。因此, 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都实施监督, 促使每一过程都能正常运行。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都起着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 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的任何一个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问题, 都会影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或运行不正常, 在研制阶段, 就会影响设计质量甚至造成研制失败;在生产阶段, 就会造成不合格品的产生, 影响产品质量的正常形成;在使用阶段, 就会影响产品充分发挥使用效能。因此, 质量监督人员应始终注重对承制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监督, 使这项工作贯穿于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对承制单位质量管理的各项职能性工作实施全面监督。要对质量管理的计划工作实施监督, 促使承制单位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协调地开展。
2 注重监督的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 就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中, 必须确立系统观念, 运用系统方法, 既注意各个过程的相对独立, 又要把握各个过程的相互联系;既注意各个过程的特殊性, 又要把握各个过程的共性特点;既要注重对具体过程的监督, 又要从总体上把握质量管理体系的状况。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中, 应注意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实施全面监督, 是为了避免质量监督人员的监督出现盲区、死角。但是, 由于质量监督人员力量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工作都实施深入地监督。因此, 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 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质量监督中的重点, 应是监督那些对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关键过程和存在着薄弱环节的薄弱过程。对那些既关键、又薄弱的过程, 更应列为重点。对列为重点的过程, 应采取具体措施, 增大监督的力度, 例如, 增加监督的频次和增加检查的内容等。
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中, 要注意把握好体系建立与运行中的质量监督的关系。这两项工作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健全完善的体系, 是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 而体系在运行中又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在体系建立中, 质量监督人员不能因工作难度大, 而放宽对承制单位的要求, 给今后的体系运行带来隐患;在体系运行中, 质量监督人员不能因为体系已经通过认证或认定, 而放松监督工作, 致使体系变形走样或落伍。
质量监督人员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 必须与过程监督相结合。体系监督和过程监督构成了质量监督人员的全部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人员要看到这两项工作的区别, 更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做好体系监督工作, 就能为过程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过程监督是体系监督的延续、扩展和深化。质量监督人员在体系监督中, 要细致地做好体系建立和完善的监督工作, 为开展过程监督打好基础;要充分利用过程监督的信息, 作为评价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证据;在确定体系监督的重点时, 要与确定过程监督的重点相结合, 使重点监督工作具有系统性;对整个质量监督工作要实施系统管理, 系统考虑人员力量分配和工作安排, 避免顾此失彼。
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的各项工作中, 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时, 必须以现场检查结果和产品质量为主要依据;在审查程序文件时, 必须考虑文件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处理不符合项时, 必须考虑其对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3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承制单位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 就是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因此, 质量监督人员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监督, 必须把落脚点放在促使承制单位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上。质量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工作是否有效, 是通过承制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来反映的, 是通过产品质量是否优良来证明的。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把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宜、有效, 产品质量是否优良, 作为评判质量监督人员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工作有效性的标准。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监督和纠正偏差工作中, 质量监督人员必须要求承制单位密切结合使用方要求的实际, 结合产品的实际, 结合承制单位管理的实际,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注意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适宜性, 防止建体系时搞形式走过场;体系通过认证或认定后松劲泄气。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必须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体系建立的过程, 就是一个改进的过程。因为体系不是凭空构造出来的, 是在承制单位原有的管理工作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体系的实施过程, 更是一个改进的过程。既要对体系的不健全之处进行完善, 又要不断改进创新, 不断增强质量保证能力。质量监督人员应注重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 特别重视承制单位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过程改进工作, 不断解决体系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通过促使承制单位不断改进, 切实增强质量保证能力, 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但其发展却相当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 另一方面则暴露和激化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与矛盾, 引发了高职院校自身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因为“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 高职高专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主要取决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质量”, 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 认真抓好人才培养质量, 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面前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因而, 如何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促进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得到有机统一, 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高校、家庭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的、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并且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所必须面对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 其职业属性是指它的培养目标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其高等教育属性, 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教育。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 更重要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 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进行编排。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 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结为“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 等。
三、高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现状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行开展质量监督与评价的实践, 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听课制度: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组成听课小组, 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 丰富教学手段, 较快地适应岗位, 熟悉业务, 进入角色;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偏离大纲、进度脱节、教学脱节、授课内容偏差等问题。②教学检查制度: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 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③学生评教制度: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 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
从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标准不完善, 缺乏科学性;二是偏重形式, 忽视内涵, 监控点彼此孤立脱节, 缺乏整体观念;三是片面强调监控体系的评价作用, 忽视了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四是监督评价体系运行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无法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四、构建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原则
1.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实际的监督评价工作要包括许多要素: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确定监督部门和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监督评价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等。因此, 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 注重全面监督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 但更应注重实际效果, 避免为应付评估大量投入却忽视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的现象。
2.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构建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既要遵循和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更要具有在日常自然运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质量监督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要适合监督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 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有工具性的模型、程序和具体文件, 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 使整个监督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学校各部门接受和认可, 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设想
高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 以学校自我监督为核心, 以政府监督为指导, 以社会监督为评价依据。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专科学历教育, 其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更多地是依靠政府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来监控, 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动力不足, 而我国的技能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尚待完善, 因此质量监督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领导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事实上, 仅仅依靠一张大专学历文凭很难体现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特性, 这就需要强化政府评价的导向作用, 以及学校自我监督的核心作用。
1.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组织机构:理顺组织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院校级、系与教研室级二级管理体制的前提
(1) 院校级管理。①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与管理。院校领导班子作为决策中心, 对院校全部工作进行科学而又必要的宏观调控, 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起点和关键。院校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 组织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机构, 制定具体的监控体系,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宏观指导与管理。院校领导班子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协调与监督院校各方面职责与权力的分配。②教学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监控。教学职能部门作为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导部门, 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教学活动。教学职能部门在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组织论证教学质量监控标准, 制定具体的教学规章制度, 推动专业建设, 规范教学秩序, 并采用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等方式, 积极开展教学监控活动。二是处理教学质量信息。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 组织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网上填写测评意见与问卷调查等方式, 广泛收集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学生学习学风建设及与教学改革有关的建议, 同时督促教师做好试卷成绩分析、检验学生成绩分布是否合理等工作。
(2) 系与教研室级管理。高职院校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实现, 不应当而且也不可能单纯依赖院校及其教育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 而是应当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使系和教研室成为实施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活动的真正主体, 构建系与教研室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强化社会尤其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监督评价的主体作用, 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结果评价
(1) 积极实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布制度。逐步推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公布制度, 使社会能够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 由此评判高职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就业为导向, 是否能够切实符合经济界、企业界对于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求。
(2) 使用人单位成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按照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市场运作的规律, 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使用人单位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
(3) 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改由社会评价。高职教育的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各类证书课程, 例如上岗证书、特定行业的从业许可证书等, 应直接通过社会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而获得。鼓励高职院校与相关部门结合, 将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课程在劳动部门和行业组织注册, 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 能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
(4) 强调产学研结合, 深化校企联动。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与企业开发项目相结合, 与就业上岗相结合, 根据实际生产岗位需要进行毕业实践教学。同时,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教师配合开展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的考核由企业方面主持, 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共同进行。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 建立双方互为依托的互动发展机制, 逐步从生产经营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单项合作, 转向双方深度介入的校企全面合作, 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能紧密地依托企业, 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3.发挥政府评价的导向作用
政府应以发展性评价的观念来指导评价, 实现“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的评价目标, 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监控。政府应对评价机构提供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开, 根据评价结果对高职院校进行资金投入。这样, 各高职院校就必然依照评价指标的要求, 完善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11
【关键词】 海事;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现场检查;船舶管理
为提升我国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改善海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原交通部于2001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试行)》(简称《NSM规则》),并于2003年1月起对不同种类的船舶分时段、分批次实施。至2007年7月1日,我国沿海所有500总吨以上跨省航行的船舶均按照《NSM规则》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体系。《NSM规则》的全面实施,改变航运公司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水平,在促进船舶安全和防污染,减少事故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近几年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部分航运公司在规则实施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体系未得到有效落实,“两张皮”(即将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文件和记录用于应付检查,实际操作并不参照文件执行)现象日益突出。船舶在船舶安全检查中被滞留或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甚至是重大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场检查作为海事主管机关的一种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其目的是促进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海事主管机关应通过对航运公司体系运行情况的现场检查,督促公司和船舶发现并解决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安全和防污染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更好地执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任务。
1 安全管理体系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重定期审核,轻现场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明确海事主管机关对航运公司的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的职责,但目前海事主管机关对于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和代表船的审核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是通过对被审核船舶的体系文件和安全管理活动进行审核,来判断体系文件的覆盖性、对强制性规定的符合性,评价船舶的安全管理活动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体系审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体系审核只是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覆盖性、对强制规定的符合性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于船舶安全管理活动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的审查以代表船为主,无法覆盖全部船舶。其次,体系审核的时间相对固定且间隔较长,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连续的动态过程,单一的审核无法保证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处于有效状态。现场监管的缺失使部分航运公司船舶管理与体系运行严重脱节,甚至出现审核前临时聘用岸基管理人员,突击补充体系运行记录等情况。公司体系运行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
(2)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检查以文件和记录为主,较少涉及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原因挖掘。近几年海事主管机关不断强化对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新修订的《船舶安全检查规则》也将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作为船舶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对于船舶安全和防污染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检查仍以体系文件和运行记录检查为主,较少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挖掘船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对于安检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一般要求船舶就事论事地对缺陷进行纠正。对船舶存在的事故险情或违法行为,海事执法人员侧重于调查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违法事实的客观证据,对于船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要求船舶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挖掘深层次原因,并全面系统地予以纠正。
(3)安全管理体系培训不够系统,现场执法人员体系检查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海事主管机关大多从具有丰富船舶安检经验的港口国监督检查官和具有航海经验的船长、轮机长中抽调人员,经系统培训后担任体系审核员,而一线海事执法人员很少经过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对规则和体系了解不深。体系检查知识的缺失使一些现场检查人员在实施现场监管时无从下手甚至不敢检查,对于体系的检查也仅限于对相关证书的检查,很少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检查的不到位客观上助长“两张皮”现象的蔓延。
(4)监管理念存在误区,审核与检查缺少联动。目前,在部分检查人员中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既然船舶安全管理证书和符合证明是海事主管机关(或授权中国船级社)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审核后颁发的,那么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体系缺陷就成为对发证机关审核行为的“否定”。这种错误的认识制约现场执法人员监督检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妨碍现场检查人员与体系审核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事实上,现场检查应通过抽查船舶设备及船员操作来了解公司的管理体系是否在船上得到有效运行,为被检查船舶提供改善体系运行情况的机会,可以有效弥补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是对审核行为的有效补充。此外,在体系审核时,现场检查信息还可以作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在船得到有效运行的直接证据,为体系审核提供材料支持。
2 安全管理体系现场监管改进建议
安全管理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如何督促航运公司有效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将《NSM规则》落实到实处,是海事主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在详细规定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责任的同时,也明确海事主管机关对航运公司安全和防污染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海事主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在加强航运公司安全体系审核、发证工作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1)打破思维定势,拓展监管手段,提高体系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目前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监督以审核为主,现场监督检查局限于船舶安检以及对发生重大事故的船舶、被滞留船舶、黑名单船舶和发生重大违章行为船舶的跟踪跟踪管理的局面,海事主管机关应改变审核发证与现场监督相独立的局面,建立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实施现场检查,并将对公司的监督与对船舶的检查结合起来,使公司和船舶无法为应付检查突击,有效杜绝“两张皮”现象,切实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2)加强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场执法人员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技能。目前,现场海事执法人员中持有审核员证书或接受过系统的体系知识培训的比例不高。一线执法人员体系审核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失是造成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海事主管机关应加强一线执法人员的体系审核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至少应在持有A类安检员证书的现场海事执法人员中普及体系审核员培训,全面提升一线执法人员的体系检查技能和水平,为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提供充足的人力基础。
(3)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对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方位监管。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的现场监管是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有效补充。通过建立现场监管与审核发证信息的共享机制,可以使审核员在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时,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岸基和船舶管理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审核工作。此外,在事故和违法行为调查处理中,一线海事执法人员也可以通过共享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相关材料,从船舶运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角度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找出导致事故险情、违法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促使公司采取措施纠正缺陷,提高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效率。
3 结 语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篇12
小作坊、小糕点企业依旧是我国糕点生产的主力军, 这也是导致糕点类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 导致糕点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有生产工艺不当、添加剂滥用、原辅材料不按标准使用、卫生管理不规范等。总的来说, 糕点生产的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原辅材料、配料、熟制、冷却、包装等方面, 食品安全监控应覆盖糕点生产的全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 设计一个更加严谨、完善的安全监管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原辅材料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原辅材料上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有农残或重金属、微生物污染, 对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使用面粉、油、水、蛋、食品添加剂等。为使原材辅料在限值以下, 应严格执行监控程序, 具体的工作是:仓库保管员、质检员等监控人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检测标准, 确保各批次的原辅材料都能得到检测, 重金属、农残、理化微生物合格, 不得使用非食用添加剂和食用原料。具体的检测方法是供应商资质证明检查;入库计量检测;原辅材料检验报告;QS食品生产许可证。如果与原辅材料不合格或供应商缺少相关的手续则不得入库。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做好档案记录, 比如原辅材料入库记录表、供应商管理记录表、原辅材料使用记录表。此外, 还应做好验证措施, 每天校准一次计量器具和每批次审核报表及原辅材料检验单。
配料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配料上存在的食品安全隐含有超范围使用添加剂和异物、杂物超量, 对此应在生产中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 添加剂的剂量符合标准, 原辅材料的配置符合工艺配方, 并加强人工控制, 杜绝出现不卫生的情况, 避免配料容器进入包装碎皮、鸡蛋皮、绳头、沙土等异物。为了做到以上几点, 配料车间生产主任、质检员应对各班次的配料进行检查, 确保在合理的范围内和剂量内使用添加剂, 尤其注意异物、杂质的监管, 确保工人个人、车间卫生达标, 工器具洁净、配料秤计量准确、添加剂的剂量严格根据工艺配方计量出来。对于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的产品进行不合格处理, 并销毁;对于卫生不合格的车间, 在达标之前不得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档案记录, 比如配料过程检测记录表、配料记录表、不合格配料记录表。此外应每年把配料秤送到权威鉴定机构进行校准。
熟制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熟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因患有油炸过度、烘烤过度、微生物过度, 对此应在生产过程中确保熟制时间维持在15~20min, 底火温度160℃~180℃、上火180℃-220℃。总的来说, 应根据糕点的不同对油炸、水蒸、烘烤的时间与温度进行调节。为了做到以上几点, 设备操作员、质检员因根据具体糕点的色泽需要对熟制时间、温度进行调节, 确保每班次的微生物含量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具体的监管方法如下:确定时间控制器、温度表量值准确、性能合格后, 操作人员根据既定的工艺要求设置合理的熟制时间和温度, 并认真观察辅助计时表、自动报警、数显温度等。发现异常好及时处理, 如果时间、温度达不到要求, 应重新烘烤。如果微生物超标或烘烤过度, 应进行销毁处理。在熟制的过程中还应做好档案记录, 包括熟制过程记录表、熟制不合格品记录表、熟制合格记录表。此外, 还应每年校准一次计时器、温度表, 并做好糕点柸微生物检验。
冷却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冷却的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细菌、孢子, 对此应对冷却时间、温度进行严密的监控。工艺操作员、质检员应对每班次的冷却时间和温度进行监控。具体的方法是在冷却的过程中, 认真观察量值准确、检定合格的时间控制器和温度表。如果发现冷却温度和时间有不合理的现象, 应及时进行调整, 并在整个过程中记录冷却时间和温度。此外, 还应每年校准计时器和温度表。
包装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包装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包装材料污染、微生物污染, 对此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 做到包装材料洁净、个人卫生、操作环境卫生, 包装材料的使用前进行杀菌消毒, 并进行相关的质量证明。为了做到以上几点, 包装车间主任、质检员应对没班次的包装进行监控, 确保包装材料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且操作规范符合流程, 个人及操作环境均卫生洁净。在包装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应剔除出来, 在包装好后喷打准确、清晰的生产日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如果材料不洁净, 重新包装;如果破损或封口不严密, 应重新封口。在包装的过程中, 做好以下记录:成品包装记录表、包装检验记录表、包装材料消毒记录表、包装不合格记录表。此外, 还应确保包装机、真空机、喷码机、消毒设备、充气机、封口机完好。
结语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推荐阅读:
质量监督体系05-19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06-16
电厂化学监督的质量控制体系10-01
人防工程质量安全监督10-20
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07-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07-14
国网安全质量监督总结08-21
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关于强化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和实体质量监督的若干措施09-28
地铁深基坑结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定07-26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