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翻译在中国

2024-11-04

影视翻译在中国(共8篇)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1

一、译制片的翻译原则

译制片是根据原版影片翻译并根据人物口型配音后播出的影片。译制片要求把外文台词译成本土性语言,并让配音演员针对口型进行语言填装。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分为翻译和制作两个阶段。翻译是制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制作的内容,因此翻译质量对译制片中配音的好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异域语言文化毫无疑问会影响受众对影片的理解。一些原片中的具有强烈当地文化的比喻,翻译者必须淡化或者借用本土比喻进行恰当代替。在对原片剧本进行翻译的同时,译者还需保证翻译出来的语句能够很好地契合原片中人物的口型。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语速、语音上差距悬殊,相同长度的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有很大不同。因此,译者一定要对原片剧本中台词的意思进行适当的转换,以适应本土化配音的要求。同时,这些转换要建立在符合原意且观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之上。

在一些译制片中,观众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很具中国特色的当下流行语。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马达加斯加3》中,斑马边开车边说自己是“奥巴马”,长颈鹿和河马对话“二人转二人组”等。这些流行语句的采用肯定会使译制片与原版语义不同,但是不同国家的观众笑点不同,这时译者对语言的考虑和选择则更能影响观众的感受。除了影片语言翻译,对影片名的翻译也要遵循本土化原则。我们身边也不乏通过改变原片译名和片中的对白来吸引观众观影的例子。例如,《Finding Nemo》一片,直译过来就是《寻找尼莫》,但观众可能会被这个名字弄得一头雾水并且不感兴趣,而最终译名——《海底总动员》,则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本片的剧情,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根据兴趣判断观看与否的选择。

二、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

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包括剧本文本的删改和相似的剧本语境构建两点。

在对剧本文本进行删改方面,由于广电总局对于影视片的引进有着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因此若原片人物之间出现涉及政治的对白或对话较为粗俗时,都要对其进行删改。例如,“做爱”改成“玩一玩”甚至改成毫不相关的“做饭”,“婊子”改成不那么难听的“混球”“混蛋”等。这种删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片剧情发展和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译制片会和原片有一定的差距。

在构建相似的剧本语境方面,动画片电影值得一提。动画片电影是以未成年观众为主要观影群体的影片。由于未成年观众在知识程度、智力程度以及对文化现象的敏感程度方面普遍低于成年观众,因此这种影片的主要功能是让观影者获得娱乐享受。为了使本土未成年观众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观看的是一部外国电影,让翻译语境中的未成年观众更加相信剧中卡通人物是在用中国话说话,译者通过大量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手段来构建相似的剧本语境,以使动画片电影的翻译语言在本土未成年观众中成功获得原片国度中未成年观众的反应。

三、翻译对观影体验的影响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翻译对观众的观影体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翻译要考虑到配音演员的声音特点。

国语配音译制片需要配音演员的二次创作,在翻译原片的同时也会适当地考虑配音演员的声音特点,一些语句的改动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的创作。再次以《功夫熊猫》为例,上海译制片厂的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和台湾配音版的《功夫熊猫》就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翻译的语句还是配音演员的年龄和配音风格,国配版中的熊猫阿波的配音刘风声音成熟稳重,虽然该片是一部动画片,俏皮话少不了,但是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配音演员的声音状况,翻译出来的词不那么俏皮,如果稍有不当就会导致这个阿波让观众厌烦。而台配版的熊猫阿波是歌手潘玮柏配音,潘玮柏年轻时尚调皮可爱,因此翻译出来的语句就要符合潘玮柏的声线风格,这时便可以适当地在翻译中多加一些年轻的元素。

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口语化。译制片中的人物也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如果要让影片的代入感更强,翻译者就要注重翻译的口语化。生硬的词句不仅会导致观众观影时觉得剧中人物不自然,同时也会让配音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到语句填充生涩。所以,无论是配音译制片还是字幕译制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一定要力求语句的口语化和生活化,不能给人一种书面语的感觉。

再次,翻译要兼顾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由于观众接受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配音演员的张嘴和闭嘴须与原片中的人物动作一致。如果影片中演员在不停地张嘴闭嘴,那么配音就不能中断;如果演员嘴巴不动了,人物配音也必须戛然而止。例如,美国科幻影片《死侍》中有一句对白:That is the coolest name ever!译文1:简直是我听过最炫酷的名字!译文2:这是有史以来最酷的名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因如此,在剧本翻译的过程中精简语句和添加语句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四、结语

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路程。从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灯小字幕和“译意风”在现场讲剧情,再到真正的译制片出现,观众逐渐习惯看外国影片,听流利的中国话,而如今又越来越流行看原声译制片,中国的译制片在这个过程中写就了它的兴衰更替。意义译制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说话方式,这种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但人们对声音越来越不重视,从译制片的角度来看,更应该从文化、社会、生活的角度去探讨。

摘要:影视艺术的视听双频性使译制片的翻译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而其复杂的传播特点在国内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影视艺术的视听双频性为思考基础,从译制片的翻译原则、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翻译对观影体验的影响三方面对译制片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引起更多对视听双频性的研究。

关键词:译制片,视听双频性,影视翻译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当代中国译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0-33.

[2]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2.

[3]贾磊磊.影像语言的确立就是文化精神的确立——关于电视艺术的思考[J].中国电视,1991(2):49-50.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2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3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3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论“韩流”在中国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根据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翻译数字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6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87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89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91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92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94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96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98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 99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00 McDonald’s Success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02 《背影》的两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103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05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07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109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110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13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116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17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 11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19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121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23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125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126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128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30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131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132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34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135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13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9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140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14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43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45 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 146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48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50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151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52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153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5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55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5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5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58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 159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60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161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162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163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4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65 浅议创新型口语教学在农村中的实施 166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67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168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69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 170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71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 172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 17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174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75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 17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177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78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179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80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181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3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84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185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186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87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188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89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190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91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192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93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94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95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196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197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98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199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

关联理论在西方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直接翻译 间接翻译 影视翻译 运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偌大的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世界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小。原先“只受知识分子青睐”的西方影视如今已发展成寻常百姓八小时之外休闲娱乐的好享受。打开电视看电影,西方影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这个影视的传播的过程中,西方影视的翻译功不可没。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及电视的收视率,因而成为影视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译者不应忽视的一个环节。”

自1991年Gutt关联理论在国外发表以来,在西方翻译界掀起了波澜,最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时间,研究它的学者很多,但一般都是将它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极少用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然后探析其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二、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

Gutt的关联理论中有很多很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如其中有关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就很重要。这两个概念来源于Wilson &Sperber的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论述。他们认为,直接引语就是要“复制说话者的原话,保留原话中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而间接引语则无须保留原话的语言特征,“只用转述原话的命题形式,即原文的基本意义”即可。

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启发下,Gutt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Gutt认为,直接翻译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翻译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特征并不具备太多的相似性,迥异的地方居多,所以,Gutt认为,直接翻译的“保留原文或原话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最终结果是“保留语言特征为译者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那么,什么是交际线索呢?这里的“交际线索”就是“保留原文的风格”的意思。如:

电影《成长的烦恼》中,杰克家里请了一位保姆,因保姆年轻貌美,妻子梅琪醋意大发,于是有了下面這样一段对话:

Jason:I truly believe you haven’tgiven her a fair shake

Maggie:I truly hope you haven’t, 这里的“I truov hope you haven’t,是个省略句,其后省略了(given her a shake),这是一个妻子因吃醋而说出的一个谐义双关语。为了体现原文的双关韵味,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我们不妨试译为:”

杰生:我相信你还没有给她机会试试。

梅琪:但愿你还没试过她。

这句话使用直接翻译法,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出了原文的一语双关,观众能够理解,也可接受,成功地达到了“观众获得原作本意的交际线索”,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交际任务。

间接翻译的目的在于“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改动较大。如在影片《狮子王》中,土狼威胁辛巴和娜娜说要把他们变成“a cub sandwich”原译为“狮肉三明治”,听起来比较生硬,如果用间接翻译法对原文进行改动,就可以翻译得就很巧妙,如“红烧狮子头”,这是一个意义双关语,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三、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在西方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根据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分类,影视作品“属于呼吁语”,翻译的重点应“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准”,Gutt在其书中列举了大量文学方面的例子,如诗歌和圣经的翻译例子来论证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笔者认为,影视作品属于文学作品的一部分,Gutt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

Gutt认为翻译“不应该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只要读者的收获超过了他们付出的努力,那么,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译者只有在“确定了读者的认知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翻译,否则只能用间接翻译了”。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让观众完全享受原作的风格特点及艺术魅力,那么,译者就要积极地保留原影视作品中的“交际线索”,努力再现原作的风貌,给观众一个较大的空间去理解、想象、假设原作所以,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具备良好的判断力,精准地给观众的认知水平进行定位,判断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期待程度,如果观众具备一定的与影视原作相关的的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并对异域文化有着较强的期待,那么,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直接翻译法,再现原影视作品的文化精髓,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如:

英国电影《魂断蓝桥》电影一开始,便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 fifteen this morn,ing the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with Germany.

译文: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不少译文在“Number Ten DowningStreet”后面使用了增译法,加上了“——英国首相府邸”,以避免某些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是个什么地方。其实,该译文是以前的译文,如果现在要重译的话,译者完全可以把“——英国首相府邸”省去,直接用直接翻译法,因为如今的观众的知识水平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如果观众对源语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只对影视的内容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使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只“保留原文的大意”,不要在保留原影视作品的风格上下太多的功夫。

如:好莱坞大片Waterloo Bridge,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用间接翻译法转译成了“魂断蓝桥”,极富艺术氛围和浪漫气息的片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创造了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记录。译者这样做是处于对观众的认知水平的准确判断,为了避免观众因历史

背景知识缺乏而不知电影的内容,或虽有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可是却误以为该片为一个战争片,因而会失去很多的观众,故改用画龙点睛之译“蓝桥”,运用该词的所隐含的意义,让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该间接翻译方法实在为上乘之作。又如:

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oe young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oa:Yes,I do,With a fierymustache.

如果用直接翻译法则翻译成: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观众听了这段對话后,一般都不解其意。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或充满着褒奖之情。如汉语成语中有“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而西方语言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dragon”翻译成“龙骑兵”会给观众带来误导,产生错误联想,以为“龙骑兵”就是“皇家骑兵”之意。但这个译文在上下文中,语义或逻辑上都站不住脚。因此,我们不妨使用间接翻译方法,试译为: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文化交流大众化的今天,不少观众对源语文化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喜欢看充满异域文化氛围的西片,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有关异域文化的相关信息,他们愿意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爱听西人特有的幽默,他们急于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情况,西人的世界观、认知观等。这样,译者便可以把源语中的文化成份用直接翻译法传达给观众,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观众的期待,让自己的交际意图和观众的交际线索相吻合。

四,结语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4

关键词:美剧,字幕组,字幕翻译,中国风

一、引言

在由互联网引领的新纪元, 大量影视剧通过网络传入中国, 精通网络的英语爱好者逐渐承担起了影视剧字幕的翻译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幕翻译队伍日益壮大, 翻译的形式也由最初的个人翻译转变为群组翻译。不同于专业翻译组织, 网络字幕组是自发的非营利性翻译组织。字幕组成员虽非英语专业出身, 但都是美剧的忠实粉丝, 具有多年追随美剧的经历, 对英语及欧美文化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及认识。因此, 字幕组成员在美剧论坛中都享有极高的声望, 其翻译作品获得了众多美剧迷的支持。然而, 由于字幕组不断增多, 其成员开始意识到要想吸引更多的支持者, 必须树立新颖的翻译风格才能够使自己的字幕组独树一帜。就在字幕小组努力探寻独特翻译风格之时, 多个字幕组却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一种名为“中国风”的翻译理念。那么, 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中国风”倍受青睐?

二、字幕翻译“中国风”内涵

1、“中国风”的定义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 是建立在中国或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在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 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 如广告、电影、音乐、服饰、建筑等。那么, 影视翻译“中国风”又是怎样兴起的呢?

2、字幕翻译“中国风”的由来

2011年9月5日, 扬子晚报报道了一则题为“美剧字幕翻译劲刮‘中国风’”的新闻。正文开篇写道:“你看过美剧中一群老外大谈韩寒和郭敬明吗?你看过老外自比周杰伦吗……”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正是影视剧字幕中大量涌现的现象。豆瓣网也为此专门举办了一项名为“非中国大陆影视中具备大陆文化观的台词”的活动, 自2011年8月11日21:00至2011年11月10日21:00活动结束共收集带有“中国风”字幕的截图2272张。该活动的成功标志着字幕翻译“中国风”现象以独立的身份登上了影视翻译的舞台。

3、字幕翻译“中国风”分类

根据线上活动提供的2272张截图, 可将具有“中国风”的台词分为五类:

(1) 网络用语:指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 也有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谐音词语如在英国选秀节目X元素中将“what happened”翻译成“肿么了” (“怎么了”的谐音) ; (2) 时事新闻词汇:即时下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例如在电影《速度与激情III》中将“You’re like the Justine Timberlake of Japan”译作“你是日本的周董吧”; (3) 谚语俗语:谚语即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话语;俗语是由群众创造并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话语。在连续剧《唐顿庄园》中, 译者将“At least I’m not fishing without bait”译为“至少我也不是空手套白狼”; (4) 地方方言:即同一语言中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如电影《外星人保罗》中将“please don’t”翻译为北京方言“别介”; (5) 传统文化词汇:即经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词汇。例如在电影《青春爱欲吻》中将“oh, my God!Mum!”译为“哦, 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观音姐姐!”。通过分类, 可以看出, “中国风”式的字幕就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将源语意象转换为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意象的翻译。

三、字幕翻译“中国风”存在的必然性

1、美剧播放“网络化”决定字幕翻译“中国风”

在本文中, “美剧”泛指欧美英语影视剧。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不易接受欧美影视中存在的性、暴力等不良元素, 因此“美剧”几乎从未在中国电视台上映过。美剧粉丝能够找到影视剧片源的唯一途径就是网络。当国外某电台播出一集美剧后, 海外华人就会快速将美剧录制并传送给中国字幕组, 字幕组会在十小时内将译好的字幕压缩进原声电影而后上传至网络论坛供网友分享。换而言之, 无论是字幕组成员还是美剧观众都必须是一名合格的“网民”才能够欣赏到自己喜爱的美剧, 网络词汇在美剧字幕中频繁出现的原因不言而喻。

2、美剧字幕组“年轻化”决定字幕翻译“中国风”

字幕组成员大多为出生于60、70、80年代的三代人, 具有年轻化的特点, 乐于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及时事新闻词汇进行翻译;其次, 字幕组成员自身亦是美剧的忠实粉丝, 将字幕翻译中引入谚语俗语、地方方言及传统文化词汇, 能够让观众在观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诙谐幽默的气氛。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的采访时所说, “他们所翻译的东西并不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他们的翻译不像一些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 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 很贴近我们自然的语言……”

3、美剧观众“专业化”决定字幕翻译“中国风”

作为一名合格的美剧粉丝除了要有对英语及欧美流行文化的热爱, 更要有追逐美剧的不懈精神。像美剧《犯罪现场调查》已拍至十季, 作为铁杆粉丝定会跟着这部剧走过十季的岁月。在欣赏剧情的同时, 频繁出现的词汇早已内化为粉丝自身生活中的一部分。换言之, 美剧观众并非是不懂英语的观众, 他们甚至比一些专业翻译工作者更加热爱英语文化。字幕组刻意将字幕“中国风”只为博其一笑, 并非错译或胡乱为之。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影视剧字幕翻译“中国风”并非偶然现象, 它的出现是由影视剧播放特点、字幕组特质及美剧观众的特殊性共同推动完成的。翻译“中国风”的出现, 标志着网络字幕组这个翻译群体以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走上了影视翻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美剧字幕组.这些活都是我们干的[D B/O L].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18686863_327086571.html, 2006-5-14.

[2]中国风百科名片[D B/O 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1017.htm, 2012-10-6.

[3]美剧字幕翻译劲刮“中国风”网友.这样看没时差[DB/OL].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1/0905/11/7D6DDELH00031GVS.html, 2011-9-5.

[4]网络百科名片[D B/O 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15.htm, 2012-9-4.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5

黄剑敏 李莉

摘 要:影视资源的丰富多彩,向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多媒体教学中需要一些直观而形象的资料,这就给影视资源与中国音乐史教学提供了一个结合的契机。本文分析了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原则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来丰富中国音乐史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

新课标非常注重利用课程资源,以开发学生的潜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比如影视资源就是非常好的音乐教学课程资源,影视作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越来越普及,可以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方面。在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影视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音乐史内容密切相关的全面的、积极的、正确的影视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合理剪辑和运用,以促进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更加感性的认识和全面准确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如果只是毫无选择地把一些片面的、消极的、错误的影视信息运用于课堂教学,则对学生的学习有误导作用。大学生们以其旺盛的青春活力和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几乎是天然地与影视有缘,他们几乎就是在影视的伴同下成长起来的。影视作品,除了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别林斯基把她誉为“社会的家庭老师”。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影视资源被运用到了学科教育之中。如何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运用影视信息自然也就成了中国音乐史教学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

一、在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影视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影视信息,能够使学生立体地感知与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音乐史背景和具象化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运用影视信息,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信息,切不可只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客观效果。所运用的影视信息应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合理运用影视信息,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可行性原则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差异去选择不同的影视信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识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掌握影视信息的程度,量力而行。3.适度性原则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信息,喧宾夺主,反而弄巧成拙。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最形象、最快捷、最能体现动态、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媒体,来运用影视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影视信息的积极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4.师生共同参与原则

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运用影视信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和谐的全面发展。

5.整体性原则

运用影视信息进行中国音乐史教学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富有感染力,当然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可能最佳的教学效果,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优势和资源,引导学生从影视信息中获取知识和效益,形成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教育,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

二、在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影视信息的实践 1.运用影视信息导入新课

影视作品以其题材的丰富性客观上扮演着“音乐教育者”的角色,作为解读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绝佳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深入鉴赏音乐作品的形象和主题。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设计常常能令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既能起到抛砖引玉、温故求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又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迅速步入创新的境界。

例如:在讲“学堂乐歌”一节时,可以引用电影《城南旧事》:“同学们,大家看过《城南旧事》吗?你们喜欢里面的主题歌吗?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者吗?他和学堂乐歌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就把“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及其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送别》一并引入了新课教学,与此同时,学堂乐歌时期的文化场景以电影特有的具化形象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再比如,在讲《音乐的起源》一节时,可以引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音乐的起源之巫术说”的视频资料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同学们,大家看完‘音乐的起源之巫术说’后再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一种‘关于音乐的起源’学说是比较科学的?为什么?这方面的相关学术论文有哪些?”这样导入新课,能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运用影视信息讲解新课

影视作品具有明显的易加工转化和直观可视的特点,凸现了大众文化资源的时代性、流动性、现场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音乐史复杂的背景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适当运用影视信息,可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唐代乐舞”时,可利用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的片段,向学生再现唐代时期歌舞升平的恢宏场面,连续剧中出现了许多乐舞场面,在四十集中有十几集的情节中安排了十几个精心创编的乐舞。这些乐舞场面不仅烘托了盛唐时期的气势,还以风姿各异的乐舞给人们带来新鲜悦目的艺术享受。让观众从这些辉煌的艺术上对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朝代的文化产生些感性的认识。

对于“唐代乐舞”这部分的内容讲解历来是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很不好上的一部分内容之一,然而,我们通过对电视剧《唐明皇》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应用后,对于各种各样具体的唐代乐舞知识的教学效果就好得多了。

通过分析我们注意到了在电视剧中有很多“唐代乐舞”的精彩场面,如:第三集的“光圣乐舞”、“踏歌舞”;第六集的“绿腰舞”、“胡旋舞”;第九集的“南绍蛮舞”、“天可汗赐宴”;第十三集的“剑器舞”;第十四集的“阿拉伯舞”;第十八集的“小胡旋舞”;第十九集的“驱邪舞”;第二十集的“如意娘舞”、“凌波舞”;第二十三集的“庆善舞”;第二十四、二十五集的“霓裳羽衣舞”;第三十三集的“女子破阵舞”等等。这些视频资源的有效应用对于我们中国音乐史课程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3.以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影视资源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在体验中提高与成熟。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也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所有学科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能否建设和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音乐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特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一切也是我们中国音乐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小结语

大学生们以其旺盛的青春活力和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几乎是天然地与影视有缘,他们几乎就是在影视的伴同下成长起来的。影视作品,除了具有艺术性、娱乐性外,还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别林斯基把她誉为“社会的家庭老师”。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影视资源被运用到了学科教育之中。发掘影视资源,开发中国音乐史教学需要的影视信息模块,改革教育环境,服务广大师生,是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工程。通过对中国音乐史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将为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2008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教学的影视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JXJG-08-14-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6

本次年会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主办,镇江文广集团《镇江壹周》承办,并得到了镇江市旅游局大力支持。中国广播影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巡视员杨杰,国家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综合处处长卓宏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作工作报告。

胡占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提出三点要求:首先,报纸定位一定要清晰,在立足广电、服务广电的前提下,解决好给谁看的问题;其次,充分共享广电资源,互相扶持,携手并进;第三,始终坚持导向、坚持格调、坚持品位,提高办报水平。

镇江市副市长曹丽虹出席开幕式并介绍了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她说,近年来镇江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跨界融合、转型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做大做强文化演艺、文化科技等六大板块,实现了广播电视和报纸营业收入的大幅提升。此次活动为镇江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本次年会总结了2014年全国广播影视报刊改革发展情况,探讨新形势下广播影视报刊面临的新任务,交流各会员单位创新做法和采编、经营亮点;同时召开常务理事会,研究有关事项。会议论坛还邀请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做专题报告。

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做了《媒体是个开放的平台——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广电报刊》专题演讲,他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媒体应该尽快和新媒体融合,加快自身转型。本次年会解读了国内广播电视报刊面临的普遍性困惑,提供了经验交流的平台,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会议的研讨成果,必将为推动中国广播影视报刊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翻译软件应运而生, 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CAT) 的发展为提高字幕翻译的效率提供了可能。CAT工具已经运用到传统的文本翻译中。然而, 近十年来, 我国关于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字幕翻译的主要问题及其翻译方法等方面, 仍是以一种传统的视角来研究字幕翻译, 而对CAT技术在字幕翻译中的研究则鲜有问津 (王华树, 2014) 。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由于CAT软件商家通常会强调CAT软件在对于翻译技术文本的作用 (徐彬, 郭红梅, 2015) , 很少提及在字幕翻译领域内的应用, 二是基于影视语言特有的属性——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钱绍昌, 2000) , 研究人员认为CAT技术并不适用于字幕翻译。在翻译字幕时, 必须遵循口语化、口型化、 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和大众化的原则, 译出的文字在制作过程中要与影视画面相配, 做到字幕、画面、话语同步 (闫斌, 2008) , 即字幕翻译要符合影片中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性格, 否则会影响影片的质量。然而目前CAT软件还无法实现画面、字幕同步翻译的效果, 因此CAT技术不适用于字幕翻译。 例如《复联2》中, 托尼试图说服班纳帮忙创造奥创时说道: “peace in our time. Imagine that.”使用CAT技术, 可直译为 “我们时代的和平, 只在想象中”, 这种译文忽略了字幕翻译的综合性, 造成了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结合故事情节, 托尼需要用充满蛊惑的语气对班纳说:“奥创能给我们的时代带来和平, 试想一下吧!”

二、字幕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翻译不统一。“字幕组”的成员大多为在校大学生或热爱字幕翻译的人, 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点, 工作时间不定, 在合作翻译同一部影片时, 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译文, 如“Alice”, 可译成“爱丽丝”“艾礼斯”, 虽然发音相近, 但会让不懂英文的观众在影片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译员间很难实现同步协作、及时沟通译文, 这会使影片风格前后不一致, 影响整体翻译质量,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翻译效率。

(二) 翻译存在错误。影片从翻译到发布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翻译、校对、时间轴等多个环节组成, 为了追求发布 “速度”, 通常留给翻译的时间很短, 字幕组常会重“速度” 而轻“质量”, 且从事字幕翻译的译员并非专业出身, 个人翻译水平的差异经常会导致翻译错误, 如在《银河护卫队》 中, 译者错将“moons”译成“月亮”。

三、CAT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字幕翻译未采用CAT技术来辅助翻译工作, 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翻译阶段 (王华树, 2014) 。然而资料表明, 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使翻译效率提高30% —50% , 成本降低15%—30% , 是当前进行正规翻译工作的最好技术途径 (郝军, 李海滨, 朱励, 2006) 。针对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 CAT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术语库、记忆库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

(一) 建立术语库, 统一人名、地名翻译。影视作品的字幕必然会出现人名、地点、称呼等词, 由于是多人合作, 在同一部剧中会出现译名翻译不一致的情况。如美剧 《Supernatural》中, 主要人物Castiel翻译有三种“卡西迪奥、 小卡、卡斯提尔”, 有时甚至不翻译;该片片名的翻译也是各有说辞, 有时译为《邪恶力量》, 后又译为《神秘力量》 《凶鬼恶灵》等, 因此很有必要统一这些词汇的翻译。

此外, 好莱坞科幻大片一向是中国影迷的心头好, 如 《星球大战》系列, 电影中存在大量的科幻词汇, 如千年隼 “Millennium Falcon”、原力“force”等, 如果这些科幻术语没有统一的翻译, 势必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从而影响影片的口碑。

译者可借助CAT工具统一影片中地名、人名等的翻译, 在译前用术语提取工具提取影片中的地名、人名、机构名称等专有词汇, 做成术语库, 从而实现术语共享, 这样就能确保此类专有名词翻译的一致性, 也能有效地节省翻译时间, 提高翻译效率。

(二) 建立记忆库, 提高翻译速度。续集电影是当今电影的显著标志。纵观国内外, 不难发现现在是续集电影当道的时代, 如国外的《复仇者联盟》《碟中谍》系列, 国内的《泰囧》《画皮》系列等, 而漫威影业更是开辟了一种电影与电视剧剧情交叉的新模式,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影视帝国。在这种情况下, 影片中势必有许多重复对白, 例如:“I have a bad feeling about this.”这是《星球大战》系列中很出名的一句台词, 主角们往往在说出它之后就马上陷入危险之中, 让人有种“怎么又慢半拍”的啼笑皆非之感, 它在最初的《星球大战:新希望》里出现了两次, 在随后的系列中又出现了七次。此外, 该系列旗下的漫画、玩具与电玩游戏等相关周边产业, 均用“在很久以前, 在一个很遥远、遥远的星系......” (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开头 (星球大戰百科全書-Wikia, 2016) , 这已经发展成为“星战”系列的一个显著标志。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 经典台词“Saving people hunting things, the family business”贯穿了美剧《邪恶力量》整整十季, 在新续订的十一季中, 相信这句经典的“猎杀恶灵, 拯救世人, 是我们的家族事业”也会高频率地出现。 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借助CAT工具, 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翻译这些高频台词。

记忆库极其适用于包含大量重复的词汇、术语、句子的文本翻译 (C.K.Quah, 2008) 。CAT工具的记忆库可以帮助译者将翻译过的所有句子存入数据库, 并自动生成记忆库, 翻译时CAT软件可以自动翻译与数据库中100% 匹配的句子, 部分匹配的句子也可为译者提供翻译参考, 从而避免重复劳动。随着译者翻译的积累, 记忆库中的数据也能随之更新, 这样能为译者提供更多相匹配的翻译, 继而极大地提高译者的翻译效率。

(三) 质量控制, 保障影片译文质量。影片的票房、口碑与影片质量息息相关, 因此影片译文的审校尤为重要。据统计, 由于译者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银河护卫队》 的字幕错译有40处, 漏译有11处, 不准确表达有25处 (电影字幕翻译看上去没那么美, 2016) , 这种翻译引起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严重影响了影片的口碑。

译者可利用Xbench等相关CAT审校工具代替费时费力的传统人工审校, 使用CAT工具不仅能节省大量时间, 还能极大地降低译文的出错率, 避免低级的翻译错误,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翻译质量。

四、结语

CAT工具在提高字幕翻译的效率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建立术语库统一人名、地名等专有词汇的翻译, 利用记忆库解决重复翻译问题, 使用审校工具保证译文质量。译者借助CAT工具能极大地降低翻译时间, 避免重复劳动, 保证译文质量, 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进行影视字幕翻译。

参考文献

[1]C.K.Quah.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郝军, 李海滨, 朱励.浅谈计算机翻译[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3]侯晓琛, 颜玉祚.中国翻译行业CAT应用现状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2008.

[4]区间龙.香港电视字幕翻译初探[A].翻译新论集[C].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 1993.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6]王华树, 席文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J].英语教师, 2014 (12) .

[7]徐彬, 郭红梅.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J].翻译技术, 2015 (1) .

[8]闫斌.论新环境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0) .

[9]电影字幕翻译看上去没那么美 (图) [DB/OL].http://news.163.com/14/1028/11/A9L0NROK00014AED.html, 2016-5-23.

影视翻译在中国 篇8

一、网络流行语概述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 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 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约定俗成后人们就可以接受。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

与配音和画外音翻译相比, 字幕翻译保留了原有的音轨, 对语言学习有积极作用。但是字幕翻译也有可能影响画面的完整性, 同时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因为他们不得不同时注意画面、音轨和字幕。而字幕制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制, 翻译者往往需要压缩文本, 减少信息量, 如果观众对于源语言不是很熟悉, 就会引起对情节的不理解或曲解。在外国影视作品刚进入中国时, 配音是主要翻译方式, 因为当时中国人对外语普遍不熟悉。但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家的不断开放, 中国人经历了第一波美剧热潮, 以《老友记》和《成长的烦恼》为代表, 当时仍旧以配音为主, 但发行的光盘中往往是字幕翻译。而当以《越狱》、《迷失》为代表的第二波美剧热潮在2004年来临时, 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众多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 字幕翻译开始取代配音翻译成为影视翻译的主要手段。

字幕翻译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在翻译语言、文化和认知问题上的难点、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化、以及不同观众群体和时空限制。在这些因素中, 时空限制即文本压缩给翻译者提出了不少难题。空间限制意味着每屏只能有两行字幕, 每行不超过34~37个字。翻译者还要根据电影节奏调节字幕, 使字幕和画面、声音同步。在这种限制下, 翻者需要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将文本压缩到合适的大小和长度。文本压缩意味着要将原信息量至少压缩三分之一, 尤其是演员语速较快、多人对话时, 或者导演希望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时。文本压缩往往通过对句型的简化实现, 包括重新组织、总结和改编。字幕的这些限制因素不仅仅对翻译者提出较高要求, 同时也会让特定的观众群体感到难以理解。儿童观众一般都适合观看配音的影视作品, 因为他们对母语更加熟悉。对源语言完全没有了解的观众一般也不适合观看字幕翻译的作品。而对源语言有一定了解或正在学习过程中的观众能在字幕的帮助下更好地欣赏原声作品。

三、网络流行语在字幕翻译中应用的策略

(一) 字幕翻译的“归化”选择。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的论文《论翻译的不同方法》。施莱尔马赫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 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第一种方法称为“alienating” (异化) , 第二种是“naturalizing” (归化) 。这两个概念后来被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采纳,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正式提出。韦努蒂认为, 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即要求译者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也就是说,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区分的。

就影视字幕翻译而言, 由于每部影片的台词中都会包含一定的、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文化信息, 译者必然会遇到“异化”和“归化”的选择。“异化”有助于向观众引入新事物, 帮助观众了解英美文化;而通过使用目的语受众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 “归化”后的语言更地道, 易于理解。某种意义上来讲, 字幕翻译中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正是“归化”的体现。鉴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 为了便于观众迅速理解, 对于文化背景深奥或某些难以理解的习语俚语, 就字面直译, 观众很难理解其信息, “归化”显得更为合适, 因此恰当利用网络热词的“归化”值得尝试。早在2006上映的《加菲猫2》中, 就根据片中角色特征, 把“非常”翻译成“灰常”;接着, 在《功夫熊猫2》中熊猫阿宝说:“把神马都当作浮云。”这些网络热词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大银幕上, 带给观众全新而陌生的审美体验, 而这些接地气的“归化”字幕翻译也由此逐渐被观众所接受。

在《里约大冒险》中“But just for argument sake, what are you doing?”字幕翻译为“弱弱地问一句, 那你想要干什么?”, 如果按照原文“But just for argument sake”的说法, 译者很难将影片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观众。而“弱弱地问一句”这句最新兴起的网络用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仅体现了当时角色当时尴尬的表情, 更很好地刻画了角色胆小羞怯的性格, 让观众也觉得亲切, 而且也符合影片整体的轻松幽默特点。“I don’t know what’s going on here”字幕翻译为“我是来打酱油的”。这句经典的台词出现在猴鸟大战的场景中, 一只小鸟怕惹祸上身便说了这句话。原文是一个很简单的句子, 那该如何处理呢?根据当时的画面场景以及故事的发展, “打酱油”既表达了“与自己无关, 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又十分切合原文想表达的意思, 而且符合其搞笑风格。同样的, “I know i’m not pretty birdie, but I used to be a quite a looker, a star”字幕翻译为“别看我现在长的很纠结, 但是我以前却是个英俊潇洒的大明星”, 相比翻译成“我知道我不是一只漂亮的鸟儿”, 网络流行语的恰当使用更加容易打动观众。此外, 现在比较流行的美剧里面也出现不少“归化”翻译:比如在《神盾局》第二季中男主角Grant Ward说了一句“I am a meat and potatoes guy”, 字幕翻译为“我是一个很接地气的男人”, “接地气“的翻译不仅充分表达了主角当时调侃的语境, 而且也很容易让观众快速接受。

不过, 并不是所以的“归化”翻译都会得到人们的接受, 比如当《黑衣人3》和其后上映的《马达加斯加3》也来赶这个时髦时, 却引来观众的热议:“接地气”和“发挥过度”的言论各执一词。本文作者认为部分“归化”翻译并未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韵味。例如在《黑衣人3》中“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claw, a hoof”字幕翻译为“我真的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 瘦肉精”, 就把原文隐藏的外星生物入侵的含义完全忽略了;而探员k说的“I keep emotion out if it”被翻译为“这叫老当益壮”, 完全没有体现探员k自认面瘫的自嘲, 脱离了影片原来的内容及幽默感。

(二) 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

字幕翻译者在翻译中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一是通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影视翻译中, “信、达、雅”三项原则恐怕以“达”最为重要。为了“达” (通顺) , 有时不得不略微牺牲一点“信” (忠实) 。影视翻译内容不是科技论文, 不是法律文书, 也不是商业合同, 不必要求其绝对忠实于原文。如果使用一般的语言就能够完整得体地传递信息, 那就没有必要为了取悦观众或造成戏剧化效果而使用不那么准确或不必要的网络流行语。翻译不是个人才艺秀, 它是一项面对各种观众群体的服务,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外国影片。在不违背这一原则的前提下, 适当地运用网络流行语, 不仅可以传达影视作品的幽默, 更能很好地服务于对象群体, 使观众在感到亲切的同时, 捧腹大笑。二是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词并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多加谨慎, 三思而用。网络流行语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是把双刃剑, 用得好能收到满堂彩, 反之则弄巧成拙。规则很简单:选择只有那些历经过时间考验, 为大多数观众所知的词。至于那些“新”词或意义不明的词语, 最好不要在字幕中使用。尤其对于业余字幕翻译者来说, 尽管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值得表扬, 但有时候传统的方法也有它的妙处。如果把强烈的个人风格放到一边, 业余翻译者们应该意识到字幕翻译的最终目标, 即用简单准确的汉语将一部外国影视剧呈献给观众。如果在某些场合网络流行语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那就不应该使用。

四、结语

总体而言, “忠实”、“通顺”是衡量任何形式翻译的基本标杆, 由于受影视其本身艺术形式限制, 在不违背原片信息、妨碍观众观影体验的前提下, 字幕翻译为追求通顺简洁, 偶尔跳过“忠实”, 进行再创做无可厚非。作为商业大片, 与流行文化的结合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便是成功。有理有据地巧妙运用, 让本土化的流行语为影片服务、为观众服务才是在字幕翻译中借用流行语的根本准则。

摘要:近年来, 随着整个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观众对影视翻译要求的不断提高, 影视翻译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时尚化、轻松化的风格成为新的趋势。网络流行语在外国影视翻译中的引入就是其突出表现形式之一。这些生动的网络流行语在影视中的使用可以丰富影视内容, 吸引观众, 还能有效缓解两种语言在翻译转换中的文化流失。反之, 网络流行语的不恰当使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影视翻译,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钱绍唱.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2]赵速梅.论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两个不同层面——影视作品文本翻译与字幕翻译的不完全重合关系[J].外语学刊, 2008

上一篇:煤矿实践运用下一篇:随机需求的瓶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