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2024-07-30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精选12篇)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篇1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安徽省和江西省交界的地方, 北面是中国第一长河———长江, 东面和南面是中国第一淡水湖———鄱阳湖, 形成了一江一湖一山的格局, 全山三百多平方公里, 成东北西南走向, 全山有99座山峰, 由河流, 湖泊, 坡地等多种地貌组成, 森林覆盖面积高, 植物和昆虫种类繁多, 山高谷深, 自古以来就以“雄, 奇, 险, 秀”著称, 拥有着“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名, 气候宜人, 风景秀丽, 一直被誉为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一、庐山的历史

庐山的得名起源有诸多说法, 但最广为传诵的是源于周朝的匡氏兄弟上山修道, 结庐为舍, 后来得道成仙, 留下空庐, 所以得名庐山。在公元126年, 司马迁在 (史记河渠书) 曾记录道, “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此后2100余年, 庐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美名。自高僧慧远在庐山脚下创建东林寺, 讲经释法, 僧侣们相继在庐山及四周建造寺庙19座之多, 使其成为中国南方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中心;道教始祖李耳上山修炼后, 庐山也成为了道家理想的修炼之地;此后, 大量宗教人士生活学习于此, 形成了三大名寺 (东林寺, 西林寺, 大林寺) , 四大丛林 (归宗寺, 栖贤寺, 开先寺, 圆通寺) 之说, 并形成了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和天主教五教共存的现象, 成为佳话。

于此同时, 庐山秀丽的风景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欣赏, 并在此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陶渊明在此“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以乌托邦的热情描述了梦一样的桃花源;谢灵运的 (登庐山绝顶望诸嶠) 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歌;李白感慨庐山“疑是银河落九天”, 感叹“长恨春归无觅处”的白居易亦在此寻找到自己的春天, 苏东坡惊讶“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羲之, 朱熹, 陆游等纷纷结缘庐山并留下了流传千年的佳话。毛泽东、朱德等人也曾“跃上葱茏四百旋”, 感受“一山飞峙大江边”。1934年胡先骕等人在此建立了庐山森林植物园 (后更名为庐山植物园) , 对秀丽庐山中品种众多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分析。

同时各地文人学者在此隐逸圣地潜心读书修身。理学鼻祖周敦颐在庐山山南创办了濂溪书院, 成为理学的基地之一;理学大家朱熹在庐山山南建立了白鹿洞书院, 培养人才, 成为各地书院的楷模, 有“天下第一书院”之称, 其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后来的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庐山的建筑了也是其一大特色之一。白居易在此创立了“庐山草堂”是其早期建筑代表之一。1895年传教士李德立强划庐山为英租界, 以庐山当地石料为材料建造了规模庞大, 风格多样的别墅群, 强调自然和建筑的和谐轻松, 但又各具特色, 巴洛克式, 哥特式, 中国园林式等建筑风格涌现其中,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 成为当地特色一景。

庐山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在中国政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汉武帝曾封庐山为四大名山的辅山, 从此成为了政治名山。后主李煜曾建圆通寺于此。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 与五岳并列。曾作为国名党的“夏都”, 蒋介石在此工作生活, “美庐”做为著名的别墅, 国共两党领袖都曾居住过, 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国共产党的三次会议给庐山带来新的政治色彩。庐山会议遗址和“美庐”等别墅也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庐山的今天

由于庐山丰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庐山一直受到政府和各界学者人士的关注, 并在民间享有盛誉。1982年, 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20届会议上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庐山成为了内涵丰富的世界名山。2005年庐山被评为全球唯一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但由于时代和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 在庐山的开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种问题, 制约了庐山的发展。管理体制不畅, 旅游线路单调, 长期只有1线和2线两条旅游线路, 游客停留时间短, 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不够, 周边开发无法连点成线的局限成为了庐山旅游的短板, 同时在江西其他地区旅游文化兴起下, 井冈山, 龙虎山, 三清山等风景区分流了相当大的旅游客源。为了重新激发人们对庐山的重视, 为了发掘这个“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为了保护和发挥庐山在九江乃至江西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1985年江西省启动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2010年国务院批复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希望能通过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现在庐山的发展不再是孤立地以山川风景为旅游重点亮点, 而是更多的注重开发自然风景之外的人文社会景观;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 尽可能的恢复其景区内原有建筑的风貌和特色, 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人文历史;不单独以庐山为单一的旅游目的地, 而是以九江为依托, 结合周边旅游热点如星子温泉, 陶渊明祠堂, 岳母墓, 鄱阳湖水上旅游和湿地生态旅游等众多旅游景点, 进行区域合作, 发展多条旅游精品线路, 竖立旅游品牌形象, 延长游客旅游逗留时间, 丰富游客旅游内容, 促进庐山和周边旅游区域发展。九江地区处在长江中游, 和安徽, 湖北多省交界, 交通便利, 也是公路, 铁路和水路的汇聚之地, 自古以来是四大米市, 三大茶市之一, 而庐山正好就处在这个交通枢纽的区域, 这给予了庐山很好的交通条件, 以点带轴, 以轴带面, 保护和开发并举, 赋予庐山新的生命和意义, 促进庐山旅游事业的新发展, 让庐山这座自然和人文汇聚的旅游名山在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景观享受之余, 也让游客了解接受并普及中国文化, 当然在积极开发庐山之余也要积极保护庐山这座历史名山, 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摘要:庐山历史悠久, 自然和文化景观丰富, 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总是不尽如人意, 在分析庐山过去和现在情况下, 希望着重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进一步开发给庐山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开始。

关键词:庐山,文化景观,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崔凤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和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3]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4]徐效刚.庐山典籍[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5]钱毅.庐山牯岭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1.

[6]陈素云.庐山旅游文化纵横谈[J].泰安师专学报, 1995.

[7]郑艳萍, 胡海胜.庐山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审美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篇2

科目:世界旅游文化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曾祥波

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摘要:

通过论述我国年节民俗文化,知道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民族息息相关,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民俗节日。民俗节日也会因为地域不的不同,方式也有所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不管是什么的民俗,都是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的方式,一种寄托希望的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慢慢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各种民俗节日在不断地传播到各地,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民俗节日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得到发展,得到保护。

关键字:民俗节日 旅游 文化 旅游资源 保护

一、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 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 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 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 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 都带有浓厚的娱乐

性质。在旅游活动中, 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三、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 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 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高的旅游价值。

四、中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

(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俗称“年节”、“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外漂流的游子,每逢春节都不远千里赶回家吃团圆饭。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其主要活动室燃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灯节”。清明节

2、清明节

又称聪明节、踏青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2、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相传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每年阴月五月初五举行。

3、中秋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1、满族

2、蒙古族

蒙古族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的蒙古包。主要的节日有“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主要的活动项目是射箭、摔跤、赛马比赛。

3、回族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古尔邦”,也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这一天,人们要宰牲献祭。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回族人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鏾子”等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4、壮族

“歌芋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为期数天。每逢这天,房源十余里的男女青年汇聚传统的歌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通宵达旦。还有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未婚男女长于此寻找意中人,交换信物,再经父母请媒说亲。

5、黎族

黎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因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在节日里,黎族人往往举办赛歌会,篝火晚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

6、苗族

苗族的主要节日“芦笙节”。节日期间还有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

比赛。青年男女在一起对歌,建立友谊和爱情。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等。

五、目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状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六、民俗节日未来的保护

民俗文化是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全面展示了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民俗文化进入“文化遗产”的概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民俗

文化”的另一种解读。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民俗”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一个类别。

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综合性、活态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自身即是当地文化传统的“生态”。民俗文化综合了当地多种传统文化形态,既有历史在当代社会的映射,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民俗文化是当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整体性保护原则来说,民俗文化可以成为当地诸多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美术、游艺等类别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带动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

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历史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功能城市”,转向建设“文化城市”,让特色文化成为城市的名片。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遗产,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恢复和弘扬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理应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

陈春福 陈纬波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

汪欣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端午节”的申遗与保护为例新闻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浅谈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篇3

关键词: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赣南共有18个县市区,除了少数几个区镇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客家方言区,客家总人数大概有七百多万,占赣南总人数的95%,可见赣南的文化组成,是以客家文化为主。客家人在不断的迁移中与诸多部族诸多文化产生交流与碰撞,形成了这样一个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的客家人獨属文化体系。赣南地区因客家文化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客家文化也逐渐成为赣南旅游业的领头羊,并打响了赣南旅游产业知名度。但是赣南旅游业对与客家文化的开发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就针对赣南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各方面展开讨论。

一客家文化

(一)客家民居

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客家民居,是客家家族文化的载体,客家民居的特点是:1、客家民居建筑注重结构的严谨性:2、客家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3、客家民居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4、客家民居建筑融合了客家思想与宗教信仰。这些特点让客家民居闻名于世。客家民居又可作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有多种展现形式,包括:圆楼、方楼、五风楼、围龙屋、围楼等。当身l临其境,封闭圆形围楼宏伟而神秘,圆楼和谐又具有极好的防卫功能,龙池与化胎遥相呼应的围龙屋兼具建筑构图艺术和风水人隋韵味,方楼四个角上的碉楼强大的防卫功能,形如五凤翅翼的五凤楼对称严谨又和谐统一,各具特色结构、韵律、寓意、历史功能等无不给人予视觉和精神的冲击。

(二)客家餐饮

客家莱作为粤莱系列的三个流派之一,它将中原古食的独特风味完美保留下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有盐鸡、酿豆腐、客家扣肉等。而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环境的特征,所以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中也包含了食疗文化。客家人聚居于山多林密的地区,中草药的种类多而数量大,所以客家人对于饮食治疗小病小痛方面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久而久之客家人的食疗文化也就变得很出名,大家都会慕名而来。如包饱含浓郁乡情的汗头莱,对感冒鼻塞疗效较好。客家餐饮中特有的擂茶,无论制作还是口感、香气都引人入胜。散发着浓浓草香的席袋饭,想到它就让客家人思乡,也会吸引外乡人来到这里亲身体验这些健康又美味的饮食。

(三)客家艺术

客家的马灯舞,又叫“跑竹马”,马灯舞娱乐的形式十分壮观,不仅客家人喜欢,外来旅游人员也是十分喜欢。客家区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莫过于客家山歌了,客家山歌的特征是:一是客家山歌以中原文化为骨架:二是以客家山歌在艺术风格方面、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以及章法结构方面都体现着“十五国风”:三是客家山歌还留有迁徙途中的吴音特色:四是客家山歌将土著民族的歌词、旋律、修辞手法的等都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客家民歌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也能使游客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神秘和体验到客家文化的精髓。

(四)客家民俗

客家人在迎接节日或者欢度节日时依然保留有多种多样的娱乐习俗,比如说打春锣、游火龙、闹花灯、摘茶灯等等。客家的婚俗也有自己的特色,已婚妇女都包有头巾,因为妇女们多在山野中劳动,需要用头巾来保护头发,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传统,但是未婚妇女是不会将头巾包于头上。在上花轿之前,新娘需要让命好的婶婶为她梳头,并且会蒙一块红布或者花布当做头巾,由父亲或者兄长将新娘抱上花桥或者马背,男方迎亲会在花轿上贴对联,当男方出了上联,新娘对出下联,才能将新娘迎回男方家中,与男方拜过天地后才能由男方将新娘头巾揭开。烧塔是客家人在中秋佳节的特有的庆祝仪式,男子们将柴投入塔中燃烧,然后用很长的棍子来搅拌,那场景如焰火盛开,天上地下一片光明,从中秋之夜连续烧三夜,颇具节日喜庆气氛。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既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游客大开眼界,有深远的历史传承,又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二、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代元素注入太多,而客家传统文化缺失严重。比如:赣州市有一个客家风情园,可以体现出充满现代感的游览点。这些现代感体具体现在:1、本该是客家特色民居的围楼,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而且全然没有围楼的布局:2、围龙屋在造型布局上模仿了各家民居的围龙屋,但是根本没有将围龙屋的层次性、呼应性、气势性表现出来,到是像极了四合院的集合。3、服务员的服饰没有做严格的统一,而是将客家服饰与现代服饰各种混搭,让人体会不到对客家文化的尊重;4、客家歌舞演员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客家文化中去,在舞台上还是积极的向着客家文化靠拢,可是一下舞台就立马跳出客家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里,给游客一种跳戏的感觉,会让游客觉得失望。5、至于客家的特色食物,完全只是保留了客家食物的名字,而客家食物的味道根本就体会不到整个风情园,者哙给人一种假的体验,让游客意兴阑珊,失望而归。

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还原本土客家文化,二是,将客家的民俗开发。在还原本土客家文化的具体做法中,可以从一个客家民俗民风民居保护或者保存的最好的自然村庄开始,接下来争取村民的同意,将村庄进行改造,填补村庄所缺的公共设施和没有体现出的民俗民风民居,拆除非客家特色的建筑或者将非客家特色的店面予以迁移,然后让所缺失的正宗的客家风味店面入住。在客家民俗开发上的具体做法:将客家民俗中有趣味的民俗筛选出来,把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民俗也筛选出来,把具有体验性的民俗筛选出来,然后将它们分类策划,比如可以创设“博您一乐”民俗馆、“在艺术中行走”民俗馆、“给你感觉”民俗体验馆等,让游客有选择的去自己想去看的民俗,给予游客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传播了客家民俗文化,让游客们体验到纯真的客家文化风情。

结束语:客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做到在对其价值进行开发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保护,使客家文化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走的更远更精彩。

浅谈日本旅游文化 篇4

忍者

忍者在动漫、电影中频频登场, 现已成为闻名于世、颇受欢迎的人物。相信有很多人慕名来到日本, 穿上忍者的装扮, 像模像样地修行体验。真正的忍者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近忍者, 感受忍者的无限魅力吧。

茶道花道

无论是茶道, 还是花道, 都是让人心神安宁、丰富心灵的日本传统艺术。品茶、插花等看似平常的行为, 如果深谙传统礼仪, 就会成为思索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人生之意义的契机, 引领你进入一个从未体验过的、非凡的精神世界。

歌舞伎

日本的传统舞台表演艺术丰富多彩, 享誉世界。歌舞伎以绚丽多彩的舞台布置, 展现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扣住了日本人的心弦。

旅馆

在旅馆您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日本。榻榻米、“布团 (蒲团) ”、浴衣、“大浴场 (大浴池) ”…这里保留着日本人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毫不造作的关怀、热情洋溢的服务, 从中可以感觉到日本人的温柔善良。参观日本, 一定要住一下旅馆啊。

2、购物

原宿

连接涩谷和原宿的明治路、前往青山的表参道两边, 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巴宝丽 (Burberry) 等顶级品牌专卖店鳞次栉比。如果转入旁边的小巷, 虽然名气不大, 但时尚新颖的小众品牌店也比比皆是。其中, 最有人气的店铺就在“CAT STREET” (旧涩谷川漫步道) 沿线。这一带被称作裏原宿 (俗称Urahara) , 很多日本的年轻人汇聚在这里。展现成熟女性美的“Fabiane Roux”、街头风服饰的“RADD LOUNGE”等, 服装类型多种多样。这些店铺不大, 也不会有炫目的招牌, 因此, 看上去就像普通人家的民房。

银座

卡地亚、路易威登、香奈儿等世界顶级品牌店云集于此——银座“中央大街”。在充满着奢华感的店内, 囊括了各品牌的最新款式, 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除高档品牌的路面店外, 银座还拥有老字号百货店“三越”、“松屋”, 高档老字号咖啡店“DALLOYAU”, 整条大街呈现出一派繁华热闹景象。到了周日, 这里变身成为行人专用区, 不准汽车进入, 人们可以在遮阳伞下的椅子上小坐休息, 轻松享受购物的悠闲时光。“并木大街”也是顶级品牌店的密集地区。从大道拐入小巷, 各种时尚品牌展示窗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到这里随便逛街的人也不少。在嘈杂的繁华街道逛累了, 您可以到银座西北面的日比谷公园去透透气。占地面积16公顷以上的日比谷公园绿树成荫, 是日本第一个具有欧式风格的近代化公园, 已有100年历史的日比谷公园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3、美食

日式牛肉火锅“寿喜烧”

“寿喜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肉食料理。虽然东日本和西日本在烹调方法上有所不同, 但基本做法都是将切成薄片的牛肉用酱油、砂糖、酒等调味, 再与蔬菜一起入锅煮熟。吃的时候可以醮一点打散的生鸡蛋, 口感柔和令人回味。

涮牛肉火锅

涮牛肉火锅是将切得比“寿喜烧”更薄的牛肉放到煮开的汤汁中迅速加热, 再醮上调料食用。这种料理可以将和牛柔软、细腻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调料的味道也很重要, 有加入芝麻糊的调料、以橘子类的果汁为原料制成调料等。

牛排

牛排虽然不是日本特有的烹调方法, 但这种吃法可以感受到和牛肉独特的丰富风味, 充分品尝被称为“霜降”、入口即化的纤细脂肪。到专门使用和牛的牛排专卖店去尝一尝吧。

寿司

寿司本来是以海鲜类为原料的, 但也有些寿司店提供牛肉的寿司。优质和牛的脂肪溶解温度很低, 因此即使是生牛肉也几乎能够入口即化。

4、日本人生活习惯小细节

打招呼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 以示恭敬。除了向对方说“早安”和“您好”等的打招呼之外, 还是广泛地表示感谢或道歉等的时候, 普遍使用的一种礼仪。另外, 弯腰的深浅不同, 表示的含义也不同, 主要可分为三种。【点头:15度】最一般的鞠躬角度。微微低头, 身体上部向下弯约15度。常用于与熟人打招呼, 与长辈或上级擦肩而过的时候。向对方表示感谢关照的时候, 口头致谢固然重要, 若再加上“点头”鞠躬, 更能体现您的诚意。【敬礼:30度】商业上的往来中普遍使用的鞠躬方式。身体上部向下弯约30度。尤其是进出会客室、会议室和向客人打招呼时, 常用来表示敬意。【最敬礼:45度】最恭敬的鞠躬是身体上部向下弯约45度, 主要用于表示深切的谢意或歉意。

用餐

日本传统的用餐方式是使用一张叫“御膳”的单人小膳桌。这种小膳桌其实就是一种带腿的托盘, 放于榻榻米上, 用餐人跪坐着 (日语称为“正座”) 用餐。虽然近来大多都是坐椅据桌用餐, 但日本仍然有不少的日式旅馆因其方便性, 到现在还采用这种传统的小膳桌。

而且, 日本菜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菜都可以靠一双筷子来吃。主人上菜一般考虑客人的饭量, 做到恰到好处, 而客人凡是自己夹起来的东西全部吃干净是一种礼节。盛汤的碗一般选择一只手就能拿的大小, 喝汤时左手端碗, 直接送到嘴边。吃饭的时候也一样, 左手端碗, 全部吃下, 不留颗粒。

不管我们去到哪个国家旅游, 尊重当地习惯, 品尝美味佳肴, 会给我们的行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杨宏浩, 戴斌.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理路与实证分析[J]

[2]、薛芹.日本现代旅游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D].江苏:苏州大学, 2006:10.

浅谈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5

论文题目:

浅谈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目 录

摘要 ……………………………………………………………………1

一.旅游企业文化概述及现状 ………………………………………… 1

(一)企业文化概述 ……………………………………………………1

(二)旅游企业文化现状 ………………………………………………2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一)认识上的偏差 ……………………………………………………3

0

(二)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3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3

(一)重视旅游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4

(二)确立我国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宗旨和领导哲学 ………………4

(三)加强全行业的教育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浅谈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

旅游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发展 都极为迅猛。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优势,除了建 立必要的组织形式、成熟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外,还应搞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旅游业的迅猛 发展给我国的旅游企业带来前所有的机会,但是在加入WTO后的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 些“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很难与抢滩我国旅游市场的国际大企业竞争。因此,通过旅 游企业的文化建设来实现旅游产业的战略性重组以增强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作为旅游企业的管理 者必须重视并加强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旅游企业的文化现状,分 析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 问题 措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并被其成员普遍认可的企业价值观体 系。它包括具有特色的企业基本价值观、行为习惯和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制度以及沟通结构。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

现代旅游更加突出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旅游企业文化便成为决定旅游企业兴旅游企业文化在旅游企业管理中起着一定作用,现代旅游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旅游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必需依靠企业文化。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进行高品质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旅游企业适应竞争、常盛不衰的最根本保证。

一.旅游企业文化概述及现状

(一)企业文化概述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由企业范围内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中体现出来的,对企业所有成员的行为有制约作用的要素总和.它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如民族性,历史性,物质性,又有企业自身特点,如组织怀,经济性等.企业文究竟包括哪些要素?目前较普遍的看法是:企业文化包括六方面内容:①企业环境.即保证职工及家属和附近居民安全,健康,能合理文明地进行劳动和生活的环境.②企业技术设施.即企业所拥有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设备,厂房等.③企业规章制度.这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反映.④企业精神.这是企业职工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⑤企业目标.包括经济活动的具体效益和文化成果.⑥企业形象.这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二)旅游企业文化现状

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从总体上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已被旅游企业普遍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旅游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作用于普遍认同.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占有首要地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提炼在旅游企业发展中,什么观念是本企业最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些,又应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并使用这一理念和精神状态成为企业员工的共识和行动指南.对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作用的评价,无疑是衡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有明确的企业精神的提法,但没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的提法.即使这样,员工们仍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本企业的价值观,而且认为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作用的比率超过了企业的精神的评价.可见,在员工心灵深处,已把企业文化视为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是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深厚的群众基础之所在.其次,旅游企业主要领导人自学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较为强烈.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卢作孚作为中国近代企业家的代表,创办了民生轮船公司,建设了以“民生精神”为典范的民生文化.霍英东先生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优秀酒店管理专家的代表,利用一块淤塞的沙滩,亲手缔造了白天鹅文化,并成为中山大学的名誉博士.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这里使用旅游企业主要领导人与企业家这两个要领隐含着二者之间的不同.调查显示,企业员工以本企业主要领导人企业文化意识的评价是,认为很强和较强的为49.3%;一般的为36.5%;较弱或很弱的为14.2%.这说明企业主要领导人自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偏向于强的一面.最后,旅游企业内有育精神,外塑形象取得初步成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企业价值观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指导,用企业精神营造一种与企业价值观密切联系的人文环境.同时,塑造旅游企业形象,提高旅游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旅游企业以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给社会公众良好的印象.调查显示,很多旅游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例如,宁夏招商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是“爱国,自强,开拓,诚信”;企业作风是“团结,务实,严谨,高效”;服务宗旨是“游客至上,诚信为本”.在西部旅游业蓬勃发展,中国公民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宁夏招商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快捷的效率,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正在努力为社会做出着应有的贡献.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勿庸讳言,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狭隘性及片面性,二是实践中的表面化,雷同化及非系统化.(一)认识上的偏差

企业文化理论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出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我国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观念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中,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于一些新的观念还无法全面理解与贯彻.旅游企业文化理论的传播和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在认识上往往出现偏差.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企业的文化竞争,旅游企业文化有其特性.中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旅游企业发展不平衡且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误区,因此,应高度重视塑造建设旅游企业文化.从外部环境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旅游企业内部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更新.(二)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人类学的开山鼻祖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协调内部关系经企业经营者长期提倡,员工认可,在经营与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 色、管理风格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企业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完成各 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党的发展而发展,是党建工作的一大法宝。思想政治 教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 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 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与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有一致性的方面,如:对家一致,作用一致,目标一致,但二者绝不能等同.主要在于两者功能上的差别,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导向”是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企业职工认识及 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旅游企业文化 建设拥有自己的特征,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自主性,整体性,竞争性和胁迫性。旅游企 业文化是一个旅游企业内部在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意识基础 上形成的具体企业核心 凝聚力的企业精神,它受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两方面的影响。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国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全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但旅游界也并非无所作为。海能指出:“企业文化表达了一种局部文化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得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企业相互区别。”(《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完全可能将企业文化作为“软元素”,纳入旅游界的努力之中。

(一)重视旅游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也同样如此。我国著名企业文化研究专家贾春峰教授在1993年一次学术会上也提出:“21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有神奇作用的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命脉,近几年我国许多大企业以及部分合资企业,都开始重视自己企业文化的创造,已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旅游企业文化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倡导旅游企业文化的理论探讨,重视旅游企业文化的实践成果,并将旅游企业文化的系统建设,纳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计划,形成全行业关注企业文化的良好环境。

(二)确立我国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宗旨和领导哲学

旅游界的决策层,应从长期效益出发,在大量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宗旨和领导哲学,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制定出统一而多样的宣传口号、管理制度和员工守则等,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共同性的企业精神。

(三)加强对全行业的教育

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人,强调塑造人的形象,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说过:“仔细观察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公司的员工使其超越别的公司。卓越的公司是由卓越的人造成的。”(《玛丽.凯.谈人的管理》)因此,我们必须把对人的培养,提高的到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对全行业职工,进行深入、持久而卓有成效的政治和业务教育,培育出具备新型价值观念与崇高行为准则的一代新人,造就出一批文化意识强烈的管理者。

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弃掉企业原来的基础去嫁接一个优秀的文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要提炼出企业的优秀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属于企业自身的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我们只有真正将企业文化弄懂了,按照正确的路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的企业才可能塑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才可能有基业长青的希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抓住思想,要抓住价值观方面的东西,然后是通过行为来体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生存、发展、壮大。

当今社会,旅游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 模上发展都极为迅猛。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优势,除了建立必要的组织形式、成熟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外,还应搞好企业的文化建设。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作用成为市场竞争成败的主要因素,拥有人才的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和发展,缺乏人才的企业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直至消亡。

因此,企业应千方百计聚集人才,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人才在企业中充分受到尊重、充分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氛围,构建和谐企业环境,有利于聚集人才、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促进企业不断进取。

总而言之,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旅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培育企业价值观,弘扬企业精神和提高员工素质,是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其培育需抓好宣传教育,人格化示范,文化仪式设计等环节,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外化,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突出个性化,注重多渠道的传扬,早就素质的企业人,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育人文化应坚持连续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增强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论文集》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2.赖少华 《浅谈旅游、文化与理解》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3.懂性茂 《以人为本,文以化成——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管理》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4.马波 《现代旅游文化学》 青岛出版社(1998年出版)

5.曹世图、孙静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6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文化教学

一、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能从事涉外旅游服务的人才。这对旅游从业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游英语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与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实用,它以能力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并不强调英语学科的知识、能力的系统性。因此ESP和EGP的教学方法是有差别的。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材内容编排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教师复合能力较为欠缺等等。在目前旅游英语教学中,大多侧重语言本身,比如语法,词汇等,而忽略了文化的教学。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就为人们所熟知。帕默尔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郝志伦,2001:37)洪堡特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刘润清,2002:42)王国维说:“夫语言者,代表国民之思想也。”(张维鼎,2002:22)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针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而又广泛的论证,硕果累累,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使人们更加坚信“语言既隶属文化,语言又运载文化;语言赖文化以生成,文化凭语言以传承。”(郝志伦,2001:37)由此可见,在语言的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能缺失的。在涉外旅游服务中,不同社会环境的成员要想顺利地进行交流,必须使用承载着该文化的语言工具。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观察到该文化内的大千世界。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人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辩证统一。旅游是一种文化。作为旅游活动,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相对接,提升旅游活动的内在文化品位,传承历史文化。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也是让学生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

三、旅游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辅而行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不仅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风景名胜,更能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同时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旅游英语教学应以文化教育为主体,以语言为载体。

1.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以四川为例

旅游英语教学培养对象为今后从事涉外旅游服务的人才,学生必须懂得如何在旅游过程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效地传达给外国游客。这要求学生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以四川旅游为例,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景点,除了自然风光以外,它们的著名更多的是因为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在游览这两座名山时,关于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宗教都是东方的宗教形式,道教還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不为西方游客所熟悉的文化内涵。要对这些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要有效地传达给外来游客,对这些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掌握是必须的。比如和佛教相关的Buddhism, Buddhist, Buddha, Bodhisattva。因为佛教和梵语特殊的紧密关系,所以很多佛教用语都是梵语,比如我们熟悉的佛教菩萨,Shakyamuni,Maitreya,Avalokitesvara,Manjusri,Samantabhadra,Ksitigarbha,这些都是梵语。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在当时的印度,梵语被称作雅语,自然梵语就成为了记录佛教文化的主要语言。由此可见,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局限于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也不能采用翻译式的方法来介绍文化背景,忽略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联系。

2.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渗透——以基督教文化为例

英语文化受基督教影响之深,英语文化中盛大的节日,很多与基督教相关。比如最重要的圣诞节,地位等同于中国的春节,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的生日。与此相关的,复活节,万圣节,都起源于基督教。甚至感恩节,也被赋予是为了感谢上帝的赐予的内涵。85%的美国人声称自己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英语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全民的文化习俗。作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旅游服务人员,一定需要对基督教的文化熟悉。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以语言作为载体,基督教的文化背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为了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对涉外旅游服务人才的要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gson, Tom and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陈潇潇,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大学学报,2009.

[3]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4]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 巴蜀书社,2001.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柳文娟,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 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 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 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 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 野菜中的马兰头、 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 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 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 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 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 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 ,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 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 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 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 “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 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 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 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

(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 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 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 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 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 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 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 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 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 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 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 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 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 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 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 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浅谈旅游区文化营销策略 篇8

1. 文化营销的概念。

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不断发展的产物, 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文化营销的观点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上的一次革新, 对后来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营销强调发掘、塑造、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不仅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更将企业的文化认知传播给消费者, 从而让消费者在更深层次接受企业。价值观在文化营销中具有中心地位,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 其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在于它的价值观体系。如何塑造、贯彻、传播、弘扬企业文化, 对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旅游区文化营销的作用。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旅游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 都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而社会为旅游者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服务, 也无不与社会文化相联系。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对于旅游区而言, 这个观点更加适用。从消费者角度, 近年来旅游消费行为更加趋向于差异化。消费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 不仅仅看重旅游区景观本身带来的视觉、听觉等体验, 同时也看重当地的特产、文化等方面的与众不同。而旅游区的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 最容易通过人工改造而产生旅游区自身的差异性, 从而吸引旅客前来参观。塑造旅游区的差异性, 就应该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深层挖掘, 在多个层面进行提升改造, 将旅游文化宣传介绍给旅客, 从而打造旅游区的竞争优势。客观地说, 文化营销将使旅游区的潜在价值最大化, 对旅游区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二、旅游区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对旅游区展开文化营销, 有利于旅游文化的弘扬, 有利于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本部分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论证旅游区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彰显旅游区景观的特点。

每个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有的直接表露, 有的需要挖掘。消费者在选择景区进行旅游参观时, 看重的正是景区本身的不同点。除了旅游区地貌特征等自然景观外, 通过对旅游区景点的文化进行发掘, 更容易凸显出旅游区的差异性, 从而打造它的竞争优势。

2. 有利于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层加工。

美国旅游权威麦金托什教授曾经说过:“文化是决定旅游地区总体魅力的唯一因素, 其内涵极其丰富并充满多元化特点。一个地区的文化元素是极其复杂的, 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旅游景区的导游人员往往注重有形产品的展示, 即侧重向消费者介绍旅游景区的外貌特性, 而对产品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缺乏深层发掘。同时如果只考虑一味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观点去诠释旅游景区, 往往会导致旅游景点本地文化的品位。通过文化营销对旅游文化进行系统、深层发掘, 将最大限度地塑造旅游区经典的差异性, 有利于旅游区景点的长远发展。

3. 有利于树立旅游区的文化品牌。

目前的旅游景区在进行推广时虽然宣传有众多的特点, 但往往没有自身主打特色文化, 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目标顾客,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这样就很难形成文化旅游品牌以及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文化营销强调发掘本地文化, 采用专业化营销策略进行宣传推广, 从而可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明确具体的形象, 同时有利于塑造本地旅游文化品牌。

三、旅游区文化营销的策略

文化营销对于旅游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制订合适的文化营销策略, 成为旅游景点负责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本部分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文化营销的具体策略展开讨论。

1. 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资力度, 支持旅游区的文化建设。

政府部门的经费投入, 是旅游景区进行文化营销推广的基础和前提, 将直接对文化营销的成果造成影响。青海省的青海湖是中国4A级风景名胜区, 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多, 导致青海湖景区的卖点主要依靠于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文化, 缺乏人为挖掘和塑造的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氛围文化、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没有充分体现出青海湖本身除了自然景观之外的文化魅力, 这与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政府部门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 应保证尊重旅游点原有的特点, 不能随意媚俗, 在旅游文化中加入与文化定位不符的成分, 导致旅游区变得不伦不类, 丧失自己的差异性以及品位。

2. 把握好旅游景点的文化定位。

区域旅游要提高其市场影响力, 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而进行品牌化首先要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定位。旅游景区文化定位是指一个旅游景区在进行具体规划时, 应该明晰城市过去的文化风格、城市的文化属性、城市形象的文化表述等等, 进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可以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

3. 采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展开大力推广。

文化营销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才能将旅游区的文化价值最大限度的宣传给外界。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4P营销组合策略, 即在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渠道 (place) 、促销 (promotion) 四个方面制订营销策略充分展开营销活动。对旅游区而言, 重点应放在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的制订上。产品方面, 旅游区应从服务、管理、人文等各个方面改善景区, 提升客户让渡价值。促销方面, 旅游区应利用广告促销、网络促销、公关促销等各种形式的促销方案。例如, 在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上进行大力广告宣传;以互联网络为媒体, 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 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疏通公共关系, 从各方面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摘要:文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营销的概念和对旅游区的作用, 进一步讨论了旅游区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区文化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文化营销,旅游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温锦英.以文化营销构筑旅游企业核心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1]温锦英.以文化营销构筑旅游企业核心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浅谈如何推动影视旅游文化的发展 篇9

1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影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费ERG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呈现梯度递进或是上升的过程,而人的消费需要则表现为满足基础上升之后的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人们对于影片视觉体验得到满足之后,进而想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场景体验的追求,因此催生了影视旅游产业,而人们对于影视作品拍摄地的纯粹参观上升到互动体验,则是推动影视旅游发展的动力。

1955年,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建成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主题乐园,融入了迪斯尼公司动画作品,吸引了一大批追逐迪斯尼动画的观众,这也被认为是影视旅游的萌芽,而影视旅游起始性的标志则是1963年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立。这一时期,影视旅游被解读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随着电视的蓬勃发展,西方学者对于影视旅游范畴界定拓展为“Movie and TV Induced Tourism”,即“所有因电视、电影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旅游”。

国内影视旅游产业发展则是以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江苏无锡为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建立的西游记艺术宫作为开端。在此后将近30年中,各地陆续建立诸如广东南海影视城、河北涿州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城等一批影视作品拍摄基地,也成为了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影视城的建立、兴衰见证了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阶段中,作为观众的旅游者正在期望实现“参观——体验”的主体成长,而旅游目的地也在经历了“制片厂——影视城”的客体变迁后,初步呈现向“拍摄地”转变的意识。在主体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中,主体对于客体的选择标准也不断攀升,何种影视作品能够拉动旅游?影视作品如何促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2影视与旅游的博弈

在影视作品长期发展的历程当中,影视作品与拍摄地由单向支撑走向了多元互动的关系。起初拍摄地仅作为为影视作品提供叙事空间的背景而存在,无论是虚拟场景也好,真实空间也罢,拍摄地只是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发生的条件。随着影视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影视作品与拍摄地开始走出单向支撑的关系,进而向多元互动发展,影视作品开始成为拍摄地自我营销的新渠道。拍摄地的自我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

2.1影视作品是否成功

目前,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同一档期上映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数不胜数,如2013年11月8日一天内上映的电影就有《雷神2:黑暗世界》《八月:奥色冶郡》《唐·海明威》《光的棍》等15部。在诸多作品中,获取票房更多的作品,自然对于其中的拍摄地有更多的展示机会。但将票房作为衡量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未免有些肤浅。个别观众常有一种“审丑”心态,越是烂片越想跟进,使得部分影视作品出现“叫座不叫好”的状态。影视作品所谓成功,应当是票房与口碑并收的结果。

作为国民文化消费一部分的影视旅游产业,必须符合国民文化消费特征方能得以实现。文化消费表现为人们根据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化消费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试想,一部完全得不到观众认可的影视作品,何以能够催生作品播出后的旅游经济?

2013年6月上映的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囊括了顶级演员阵容,并动用了好莱坞3D制作团队操刀,在上映时机上也挤走了同期竞争的《疯狂原始人》《速度与激情6》和《侏罗纪公园》,占尽天时地利的这部影片在上映7天内狂揽2亿元的票房,却同时激起了全国观众的吐槽热浪,剧情弱智、类型不明、主题混乱、剪辑零散、逻辑无序,全国观众一边倒的将其奉为“全方位烂片”。这部被冠上“现代谍战片”名头的电影50%的取景地来自杭州和富阳,但由于影片口碑不佳,并没有对希望借其出名的富阳带来理想的收益。同样取景于杭州的另一部作品《非诚勿扰》则获得了成功,凭借电影所获得的赞誉,故事主要发生地之一取景于杭州新兴旅游景点——西溪湿地也被迅速塑造成杭州新的旅游品牌。旅行社也趁机退出了“非诚勿扰”寻访游、体验游,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使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非诚勿扰》剧中男主角与女主角当时的感受,拉动旅游经济。

2.2影视作品与拍摄地是否融洽

影视作品与拍摄地的融合是两方面的。首先,从融合的表现上来说,拍摄地的旅游植入是否恰当也会影响影视作品对于旅游的推动作用。当拍摄地作为旅游产品在影视作品中推广的时候,广告手法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旅游产品是否能够被接受。融入得好的拍摄地能在为影视作品提供背景支撑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品牌;而生硬的嵌套不仅让观众难以接受,反而会将意图表现得过为明显,从而让观众反感。

其次,从融合的本质上来说,不仅浅层的表现形式上能够达到柔和过渡,更深层面来说,作为文化消费对象的拍摄地,暨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艺术价值;暨要遵循一般市场规律,符合“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这一定律又要能够体现文化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精神,反应一定的人文精神或艺术品格。从艺术气质上,影视作品与其拍摄地应当是一体的。

2000年,红极一时的华语电影《夏日么么茶》,描述的是遭受事业、爱情两失意都市女性Summer与海岛上原住民男主角么么茶日久生情的炽热爱情故事。结合电影主题,摄制组将取景地选在了马来西亚丁加奴外海群岛中的热浪岛。热浪岛终年高温,阳光充足,空中俯瞰海岛呈心形,与影片主题、故事内容高度契合,而岛上白色沙滩、蔚蓝海水所形成的大色块成为了影片加强视觉冲击力的砝码,与影片的夏季意象无缝贴合;影片中骄傲优游的鱼群、五彩斑斓的房屋都成为了作品中浪漫情节催化剂。融洽的合作关系让作品和拍摄地获得了双赢,电影在当时取得了2100万元票房,而热浪岛也立刻成为了国内旅游热门线路之一,岛上为拍戏而搭起的粉红色两层建筑是影片中男女主角萌生爱情的主要场所,在拍摄结束后也保留改建成了纪念品店和咖啡厅,成为登岛游客必游景点。

同样作为东南亚取景地,柬埔寨吴哥窟曾出现在华人非常熟悉的两部电影中,一部为2000年上映的华语电影《花样年华》,另一部为2001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古墓丽影》。在《花样年华》中,影片结尾处,梁朝伟饰演的男主角将秘密埋葬在吴哥古老的树洞里。这样的情节设置,让吴哥成为的作品追逐者向往的地方。如果《花样年华》只是一笔带过,那么《古墓丽影》中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女主角劳拉穿梭在吴哥窟各个神庙之间寻找钥匙的情节则是全面展示了吴哥窟的风貌,使更多的观众想要到吴哥窟一探究竟。这两部作品神秘莫测的艺术气质和吴哥窟谜一样的传说高度契合的结果。

2.3拍摄地能否引起良好的情感共鸣

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精神满足是消费的源动力。观众观看影视作品除了拥有视觉感受外,还因为它拥有感人、曲折的剧情以及人物命运,又赋予了观众一种情感认同。作品所选择的拍摄地与作品情感揉成一体,拍摄地能否引起游客情感共鸣,引发美好的联想,与作品本身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影视作品的情感主线直接影响着拍摄地对游客引发的情感联想。温情作品拍摄地自然会勾起观众温暖的回忆,悲情作品拍摄地则会引发观众悲伤的回忆。以类型电影来说,灾难片的拍摄地很难树立旅游品牌。一方面,灾难片的拍摄地无法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另一方面,灾难片给观众留下的更多是恐惧、惊慌,是人们不愿意再次体味的情感,自然不会刻意选择这样的拍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

其次,影视作品不同的画面风格也会形成观众情感认同差异。同样作为类型电影,爱情片中的外景拍摄地获得观众亲睐的原因却不全来自于情感主线的影响。无论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结局,只要是对爱情进展过程的唯美描绘,都能够获得观众的追逐。悲剧爱情片有如2007年上映的泰国电影《爱在暹罗》,以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围绕在暹罗广场展开两位男主角Mew和Tong的成长和感情。影片虽然最后讲述的是两位男主角两小无猜的感情发展成了爱慕之情,然后在世间的阻力下夭折了的禁忌类题材,但是却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将曼谷打造成为了新时尚流行地标,而暹罗广场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曼谷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这让暹罗广场一时间成为了年轻观光客趋之若鹜的地标。爱情喜剧作品更不必多说,在美轮美奂的描绘之后加上人月两团圆的结局,更容易成就爱情观光地标。

3影视旅游文化反思

影视行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成为影视地标,而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影视作品在带动收视热潮的同时,也推动了旅游营销。国内现阶段影视旅游营销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两个问题。

从营销方式上来说,营销手段略显生硬。在影视产业发展早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影视作品能够成为旅游营销的平台,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影视作品和旅游文化营销的关系愈发紧密,由此产生的“影视地标情结”引发了一大批热衷观众前往体验。这时候,影视作品成为了旅游营销新平台。如何营销也是行业间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作为影视作品的附属物,旅游产品的植入应当遵循植入式广告的规律,充当好配角的角色,切忌本末倒置,出现突兀感。隐性广告就是观众排斥显性广告的产物,倘若隐性广告表达直白、植入生硬,痕迹明显,则不仅没有达到广告的效果,反而引起观众更强烈的反感。旅游产品在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应充分考虑受众心理,讲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广告信息巧妙的融入作品情节当中,从而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认同,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在“潘多拉星球”选取了张家界的著名景点“南天一柱”作为特色场景。张家界顺势而上,将长久以来使用的“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这样趋利性的行为不一定没有反效果。2012年上映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讲述的是三名主角在泰国上演的冒险传奇喜剧。电影主要在泰国曼谷、清迈、大城三座城市取景。没有官方的刻意植入,不将广告作为目的,随着故事的展开自然展现出了泰国繁华、悠闲、沧桑的性格,拍摄地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存在,带动了中国观众赴泰旅游的新浪潮。为表彰该片为泰国旅游业作出的贡献,泰国总理英拉接见了该片导演徐铮。

从营销内容上来说,旅游产品的贩售仍停留在浅表的景点推广上,深层次的文化渗透略显单薄。景点作为旅游最直接的接触形式,是旅游地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景点风貌的展现,能够达到对旅游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文化消费的追求日渐提升,旅游也不再满足于观光,而越来越多的想要体味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对于旅游产品的影视植入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产品植入可向文化植入转变。

1993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越南电影《青木瓜之恋》,故事背景虽然选择的是1950年的越南西贡,法属时期的越南,但却没有表现当时殖民战争的紧张和恐惧,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捕捉表现了一种优美的抒情写意。这种虚构的意境完全将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神往的国度,展现的是越南贫穷与落后外表之下的另一种情怀。

相比之下,文化的植入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更为有力、深远,更能从心灵里产生触动。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6).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篇10

跨国旅行现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旅游翻译扮演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作为一种文化宣传的工具,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 旅游业和文化就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语和英语语言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 文化差异体现在历史、美学、宗教、民俗等领域, 旅游英语翻译包括释义、类比、放大、省略等, 只有这样, 读者才能清楚、正确地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的景点、 历史名胜和中国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等。 旅游宣传资料, 介绍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渗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故事。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 还是文化旅游。 因此, 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就是吸引旅游者, 继承中国文化。 当然,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经济效益, 我们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例如高大雄伟的“the Hallelujah mountain (哈利路亚山) ”是国际大片“Avanda” (阿凡达) 中the“Pandora star” (潘多拉星球) 的原型, 来源于中国的张家界山, “nantianyizhu (南天一柱) ”是“哈利路亚山 (哈利路亚山) ”的原型。

“nantianyizhu (南天一柱) ”, 也叫 “qiankun zhu (乾坤柱) ”, 2010年1月25日正式更名为 “the Hallelujah mountain (哈利路亚山) ”, 这一行为引起了数百万网民的热烈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一点, 但也有人反对。 我支持前者, 因为“the Hallelujah mountain (哈利路亚山) ”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声誉, 我们为什么不作出改变呢?

无论是什么, 旅游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传达旅游文化, 当然我们需要考虑经济效益, 我们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在旅游翻译中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以下讨论。

二、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挑战。要翻译这两种语言, 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 还必须了解两者的文化, 甚至需要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历史文化是指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遗产。历史典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 是历史文化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瑰宝,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它也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意义。 因为文化差异, 大多数旅游资源在我国是中英翻译, 但是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 一些翻译错误不能被忽视, 必须及时纠正。 例如“出口road exit”被翻译为 “export”、“眼科医院ophthalmologic hospital”被翻译成“eye hospital”、“一次性用品disposable supplies”译成了“一次性用品a time sex thing”, 在公共场所, 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这样讽刺性的错误, 时不时地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一翻译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

导致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词汇空缺造成的误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 导致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并非一一对应或者叠加。 因此出现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 词的空缺和冲突, 这是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

(1) 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会形成语言的独特性, 如 “ 阴阳”、“八卦”、“气功”、“太极拳”等, 严格地说,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 还有饺子、粽子、元宵等这样的词也找不到翻译的对应词, 如“饺子”翻译成“dumpling”, 后者的意义其实更广泛。 “粽子”可以解释为糯米团子, 用竹叶或芦苇叶包裹 (在端午节吃) ”。 但是如果外国的朋友不知道楚国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的由及在那天吃粽子的原因, 那么, 粽子、饺子特有的文化气息就不会被传递。 因此, 许多专家主张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来保留这种词汇, 保持特殊的文化联想意义。

(2) 另一种现象是中国的一些词汇, 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单词, 但是它们的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不可替代。 以动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 在中英两国文化中, 有些动物代表相似的形象, 像狐狸;一些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 就像狗与龙;有些差异是很微妙的, 像猪。 此外, 颜色词在两种文化的含义中也有不同的联想, 如柳树, 红豆, 松, 竹, 梅, 兰, 菊等, 它们的联想意义和它们的表面含义完全不同。 因此, 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 还有文化障碍。

2.修辞差异导致的翻译障碍。

中国与说英语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这体现为语言布局和修辞方法的不同。汉族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思路, 并强调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在语言上更关注的是文学的优雅和华丽。此外, 还有“中庸”的哲学思想, 中国美学理念特别强调的平衡之美, 大规模使用四字短语尤其是那些除了使用对立面外还有彼此间有对等关系的, 这种修辞出现极其频繁。 例如天造地设a perfect match, 天涯海角from China to Peru, 四通八达extend in all directions, 德高望重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 等等。

在这些方面, 西方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哲学强调分析抽象的理性思维, 考虑主观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更注重模仿和再现。 英语的语言形式强调的是简洁的句型和严谨作风, 一丝不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注重逻辑和理性的传递。选择简洁的语言, 形成直接和生动的描述。

中国和英语的旅游材料在术语和修辞方面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于人物、章节布局、文体修辞, 在美学标准和文学风格之间是大相径庭的。

三、旅游材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材料的多样性翻译更加复杂,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材料,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1.旅游翻译策略

面对国外共同的游客, 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可以采取字面翻译的方法, 增加或减少信息和重组文本。

(1) 忠于原文。

一些旅游材料可以字面翻译, 但不会晦涩难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如直接就是忠实于原文。 例如位于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 被誉为 “中国山水画摇篮”:located at Yongjia County do-mestic Nanxijiang, is honored as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radle”.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景区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 楠溪江干流全长145公里, 江流蜿蜒曲折, 两岸绿林葱郁, 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观:Located within YongjiaCounty, with a total area over 6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Nanxi River, reputed as the“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as appraised as national 4A tourist area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2002.It stretches out for 145 kilometers with meandering water and flourishing forests on both banks, presenting a typical view of river-valley landform.

(2) 增加或减少信息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传递充分的信息, 有时翻译需要增加或减少的信息, 避免晦涩难懂和冗长。

比如观光层高达263米, 是鸟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 当风和日丽时, 举目远望, 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 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感:The observation deck, 263 meters high, is the best place to get a bird’s-eye view of the city. On a sunny day, the deck commands an indistinct view of Mount Sheshan, Mount Jinshan and the Chongming Island far , far away. Standing on the deck, one gets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 is belittled.

上面这段翻译删除了“ascended Taishan, but small world”。如果“Taishan”被翻译, 补充就是不可避免的。 否则, 外国游客会发现它非常难以与“观光层”有关, 所以删除此处是合适的。

(3) 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

在不改变原文本含义的前提下,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原文的顺序, 并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文本。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文化因素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和策略。 通过强化译者跨文化意识并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达到原文的交际功能。 为了增强目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译者必须根据中国文化的取向, 灵活并充分地应用目标语言的优势, 并且使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强调目标文本。 只有这样翻译文本才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接受,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很有益。

摘要: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 旅游翻译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分析了由文化因素而导致的翻译问题并探究了旅游翻译的原则, 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目标语,原语

参考文献

[1]孙万彪, 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公司, 1998.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篇11

关键词:南湖菱;南湖菱文化;南湖采菱歌;菱画;鲜菱十宴;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一、南湖菱的介绍

南湖菱是嘉兴的名产,由于生长在嘉兴南湖水域附近而得名,因其外观菱无角又圆润,色泽翠绿,像元宝一样,所以当地人都称其为元宝菱,玉元宝。另南湖菱具有皮薄,肉嫩、多汁、脆甜清香等特点而优于其他品种,素有“天下第一菱”的美誉,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驰名沪上,还曾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围绕嘉兴南湖菱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如南湖采菱歌已经成为嘉兴第二批非遗文化;南湖菱画,作为嘉兴当地特色的传统画,丰富了南湖菱文化元素。

二、南湖菱历史文化

根据文物考古资料记载,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只碳化圆角菱,经测定为公元前2685-4090年,代表了南湖菱的种植史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也证明了嘉兴是南湖菱的原产地。南湖菱的种植历史悠久,而描写南湖菱的诗句也十分优美,清朝嘉兴词人朱彝尊写了一百首鸳鸯湖棹歌,其中一首道:“江市鱼同海市鲜,南湖菱胜北湖偏。四更枕上歌声起,泊遍冬瓜堰外船”道出南湖菱的上市时候的状态。而朱麟应续写的鸳鸯湖棹歌又提到:“菱生别港角多尖,独爱南塘味最甜。一棹入城齐问价,家家水阁卷疏帘。”则在点出南湖菱的无角、美味的特点的基础上,刻画了南湖菱受到食客热捧的现象。如今南湖菱与我们嘉兴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当地人一般都会选用五芳斋粽子或南湖菱作为礼品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用餐时候南湖菱也是当地人招待外地客人的必选菜肴之一。每到南湖菱上市期间,种植在南湖景区里面的菱更是受到广大市民的争相抢购。

三、由南湖菱而衍生的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1、南湖采菱歌:南湖菱歌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了,它是以前住在嘉兴南湖边上村民一边采菱,一边低吟清唱的江南小调,与刘三姐对歌的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辛苦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江南小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下来。南湖菱歌因其音调温柔婉转,甜美而抒情,如春风拂面,悦耳动听,在百姓劳作中传唱比较广泛,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湖旅游景区针对南湖菱歌的传唱拥有良好优势,首先景区内已有南湖菱种植区域的存在,其次南湖旅游区的游船项目有(电瓶)手摇船、画舫租赁业务,经过培训的船娘在为游客介绍南湖菱的故事的同时再唱上一曲特色江南小调的南湖采菱歌,不仅加深了游客对当地民俗风情的体验,还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扬了当地本土民俗文化。

2、采菱表演:针对南湖菱现场采摘表演项目的设计具时间、场次限定性。表演形式以一边采摘南湖菱的一边哼唱采菱歌,并提供南湖菱现场售卖场地。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当地特色皮影戏为媒介,以古老有声电影的方式演绎出南湖菱的养殖过程及与菱有关的历时故事,带给游客一个特殊的旅游新体验,这项旅游产品设计不仅具有较高的产品特色属性,而且可行性操作较高。

3、南湖菱画:民间艺人颜成荣老师在2008年大胆创新,在南湖菱上作画,主要刻畫内容是嘉兴南湖风光画面,并一举获得2012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虽然目前该旅游商品具有一定当地特色,但是相对来说,刻画内容较单一,且比较严肃。旅游人需要在了解旅游市场的前提下,调整出更加受游客青睐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可行性方案是在丰富南湖菱画元素的基础上,将南湖菱画推向大众,让游客共同参与南湖菱画的思考和创作,画风不限,可以是漫画卡通风格,也可以是随手的涂鸦,更可以是高端的国画风,使得每一份菱画(旅游商品)都将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意义,从而提高旅游商品的销售率。

4、南湖菱美食文化:针对南湖菱的美食文化方面,江南水乡的嘉兴当地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了各种南湖菱美食技巧。南湖菱生的可以当做水果、凉菜食用;熟的还可以做成各种菜肴,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南湖菱做出不同的菜肴。如刚刚上市的嫩菱口感最佳,后期的老菱又做成风菱实用。嘉兴南湖景区有南湖船宴的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中秋节南湖菱上市期间举办一个南湖菱宴,分别在水陆餐厅举办,根据嘉兴食客精选出“鲜菱十味”分别是:葱爆鲜菱、咸肉蒸鲜菱、蟹粉白玉鲜菱盅、雪菜炒嫩菱、鲜菱炖肉、咸蛋黄炒鲜菱、土鸡炖鲜菱、腐乳汁上鲜菱、火焖南湖菱、野菜鲜菱羹。最后在享用一道当地百姓最喜爱的主食——咸肉南湖菱饭。

5、其他相关南湖菱旅游商品的开发:结合南湖菱文化,南湖旅游景区甚至根据需要举办一场南湖菱文化节,通过两个大赛,一场皮影戏故事汇,一个美食节进行支撑(南湖菱画大赛,南湖采菱歌大赛、皮影戏故事汇、南湖菱美食节),传承和发扬嘉兴南湖菱文化。当然设计者还可以根据南湖菱形象开发出系列旅游小商品,如:南湖菱宝宝卡通玩偶、书签、南湖菱水晶吊坠、项链、手镯、香囊等旅游小商品,甚至可以开发出南湖菱特色金属纪念品等。

结语:南湖菱是嘉兴的一大特色,因南湖菱只在南湖这块附近水域生长才会圆润无角,一旦到其他水域里就会长出尖角,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全国独一无二,因此嘉兴旅游人要把握这一旅游独特资源,做好旅游南湖菱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为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 篇1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道德水平的部分下降, 促成或加剧了目的地的社会问题

外地游客到来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当地, 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并且无形之中也在传播和渗透, 对目的地社会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 特别是在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差距比较大时, 更容易引起当地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 使当地居民丧失原有的淳朴美德, 一些社会问题也就乘虚而入, 如犯罪、赌博、卖淫、健康问题等。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部分年轻人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 向往外国游客的生活方式, 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从而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出现。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造成当地社会秩序的混乱, 引起当地人的心里紧张, 而且为打击犯罪, 维持治安增加了国家预算,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目的地文化的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

在旅游的跨文化行为中, 游客的旅游动机本身包含着积累不同社会经历和经验的期待和要求。问提在于, 游客对东道主地区社会的了解和接触并无选择上的自主权, 而是由东道主社会决定的, 经常由旅游服务人员按排。“这也类似于麦克内尔所谓的前台和后台两分制, 即游客所能看到的实在的一面 (前台部分) , 正好掩盖了一些生活和现实“真实”的另外一面 (后台部分) , 而这一部分却是游客需要全面了解的, 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对东道主“真实”形象认识的部分。所以游客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认识, 某种意义上就正好是“虚假的”, 或者说错误的。” (1) 对于游客而言, 东道主社会的“真实性”其实是根据东道主社会的现实存在和游客的期待而结合在一起的“原型的影像”, 未必是客观真实本身。而相当一部分旅游者并不是真正关心目的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 而是为了猎奇。因此旅游目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 有时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 这就使目的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这种现象在我国的旅游发展中并不少见。例如各旅游地随处可见的民俗表演以及表演中失去了原有本真韵味的民族服饰都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开展,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带有明显的表演色彩。

三、目的地的文化传统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逐渐弱化或同化

一般而言, 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目的地居民会起到一种“示范效应”, 亦即旅游者所携带的文化会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产生作用力, 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 目的地的原有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 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 甚至被“扭曲”而“变形”, 最终结果是旅游客源地文化向目的地文化的漂移和目的地文化的涵化。这种现象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尤其表现在西方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外地游客特别是西方游客的大量进入,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正悄然地被同化和演变。现在除了表演穿传统服饰的居民己明显减少, 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形式的超短裙、牛仔裤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其独特性在削弱, 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在减少, 从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这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并且会随着旅游的发展不断地产生, 对此应该采取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全社会对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教育, 特别是重点加强旅游从业者的文化责任感。其次景区在旅游开发中应该重视文化的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 避免“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现象的发生。最后旅游目的地应该积极应对文化传统的弱化或同化, 保护、整理、抢救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 2004年12月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 2000年6月

[3]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年4月

[4]王晞.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0年4月

上一篇:函数重载下一篇:化学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