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

2024-06-27

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通用9篇)

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 篇1

芹菜是叶菜类蔬菜,纤维粗大,有浓郁的香味,原产地中海沿岸,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河北省的宣化、山东省的潍县、河南省的商丘,都是芹菜的著名产地。成语“芹曝之献”中所说的“芹”,却不是这种人工栽培的蔬菜,而是一种叫“水芹”的野菜。

《列子?杨朱篇》里说:宋国的一个农夫,生活贫困,衣服破旧,勉强度过了冬天。春天到来以后,他在日光下耕地,感到很暖和,决定向国君报告,让国君也享受到“负日之暄”(因晒太阳而感到的温暖),得到国君的赏赐。他的邻居劝阻道:“昔有美戎菽,甘}(si)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这里,“戎菽”指胡豆;“}茎、芹、萍子”指苍耳、水芹、籁蒿,都是野生植物,嫩时可以吃。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有一个穷人,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认为胡豆、苍耳、水芹、籁蒿都是味道很好的食物,就在乡里的豪绅面前称赞它们。豪绅一尝,只觉得嘴里煞得慌,还因此闹肚子拉稀了。人们都讥笑和埋怨这个穷人,弄得他非常惭愧。你的做法和他一样!”宋代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篇名就取之于这个典故,意思是说:这些见解在别人看来并不高明,自己却觉得很不错,就算是村野之人把野菜当作好东西吧。

成语“芹曝之献”(又作“野人献芹”,简作“芹曝”、“曝芹”或“献芹”、“芹献”)就是这样产生的,用来比喻礼品菲薄,也用来比喻自己所提的建议微不足道,都是自谦之辞。清代钱谦益的《致卢澹岩》一文中就有“聊申野人芹曝之献”的说法。

这条成语又作“芹曝之意”(简作“芹意”)。例如,《水浒后传》第二十四回中说:“谨献上青子百枚、黄柑十颗,取苦尽甘来的佳谶,少展一点芹曝之意。”《红楼梦》第一回中说:“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

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 篇2

关键词:习语,中国成语,英语习语,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习语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整体意思不同于它们在词典里单独的意思。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和生活所得。英语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俚语,惯用搭配。之后英语习语可以由两个词,很多词,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组成。据估计在英语语言中有至少25000个习惯用语。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髓,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这就给习语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考虑到翻译习语的困难,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翻阅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二、文化与成语之间的关系

文化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是一面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独特的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些的英语文化的话,有些成语翻译起来会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措。例如,我们怎么能翻译“it’s case of Januarya n d M a y”。如果它被翻译为“这是一个一月和五月的情况”。人们会问,这两个月有什么讲究。这个翻译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的意义。这意味着老夫少妻。这句话源于“商人的故事”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起源。一月是一个人,他六十多岁。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五月。因此,习语来自于文化和日常生活.不可能有脱离文化的习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在熟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三、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

1.宗教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中国习语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直译为“embrace the feet of Buddha”其实,成语的意思是,“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momen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译为“drop one’s cleaverand become a Buddha,”实际上,它意味着,“achieve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所以一些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有关。例如,“as oldas Adam”字面翻译为“和亚当一样老”,它在汉语中没有任何意义。在基督教中,亚当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人,所以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很久以前或者特别老的意思。

2.生活环境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在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ick up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瓜熟蒂落,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是适用于渔业和航海。自古以来,渔业在英国是非常兴旺的。于是关于渔业和航海业的习语在英语习语中占很大一部分。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是指when onehas become successful。当某人发财时,“Like a fish out ofwater”意味着由于处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而感到尴尬,不舒服,“Miss the boat”。意味着错过了机会。

3.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stoms).生活在不同社会人有不同的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待动物方面。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中国的图腾。中国人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国关于龙的成语往往是褒义词。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这些用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然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和恐怖相关。例如,“chase the dragon”是指一个习惯性的毒品使用者。猫头鹰的形象,也使两国人之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中国相信,在猫头鹰是死亡和灾难的预兆。有一种说法,夜猫子进宅。猫头鹰访问一个家,预示着这个家庭中的不幸。相比之下,猫头鹰在英国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是指很聪明。

4.历史上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很多成语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习语存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所有这些成语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翻译“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它被翻译为见到某人的滑铁卢,它是完全错误的,它的意思是“遇到的最终障碍并被它击败,惨遭失败”。这个成语来自英国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法国著名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被打败了。

四、结论

浅谈成语与中国虎文化 篇3

成语中国虎文化联系

一、成语与文化的联系

1.成语的价值与意义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之所在。成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应用语言进行交际,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现象经引用或反复加工,便逐渐趋于定型,凝结为成语而流传下来。“一定的民族语言都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其文化传统密切关联。”“成语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认识的结晶“是汉语中历久不变的钻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2.成语与虎文化间的关系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虎文化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人们敬虎,爱虎,并通过成语这一语言形式,将其承载,传播,使虎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永葆活力。虎文化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只是一个门类,但就是这种常見的动物,在与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怀结合之后,便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物质能量,这是令人惊叹不已的。虎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之一,至今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故事传说、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留着一些崇拜虎的遗迹,如在彝族信仰中,母虎、公虎和幼虎都是推动地球运转,使太阳发光,创造人类的巨灵。“虎”字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山兽之君。从虍(虎文也。凡虎之属皆从虍),虎足象人足。凡虎之属皆从虎。”如虓: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惧。一曰蝇虎也。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力量以及勇猛。下面让我们从词汇层面,通过对含有“虎”字成语的分析,来展现中国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二、虎字成语的文化内涵

1.“虎”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长期以来,“虎”一直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它的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虎头燕颔: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飞而食肉。”虎步龙行/龙行虎步: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出处:《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此中的虎无不是指代着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豪杰,体现着强大和权威,以及我民族对于权威的认同和敬畏。

2.“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虎师、虎威、虎步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如龙精虎猛(释义: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出处: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龙骧虎步(释义:龙高大的马,古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骧马高扬着头的样子。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3.“虎”代指危险凶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踞龙盘(释义: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蟠。出处: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三、联系文化研究成语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上,“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文化有无时无刻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离开了文化的虎字成语,就像一张挂起来的虎皮一样,空有其表,虽然让人敬畏,崇拜的精神已经不在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成语,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外国人,从文化的角度掌握中国成语,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有利于东西方沟通交流。

四、结论

虎文化是我们民族灵魂中的一部分,我们敬虎,爱虎,更将它与我们语言中的奇葩——“成语”巧妙融为一体,使成语成为虎文化的一个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使它们在中华千年文明中源远流长,不断丰富。我们在研究成语与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将二者紧密联系,通过成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通过文化从内涵上真正理解成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志超.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吴积才.中国虎文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4]陈残云.山谷风烟.人民出版社,1979.

[5]王涛,阮智富.中国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成语文化脑筋急转弯 篇4

【成语文化】成语脑筋急转弯·“成语之最”智测研究

〔作者-王泽生、2010年11月15号晚拟题、29号晚截稿、于呼兰河中游绥化住宅、全文合计9139个汉字〕

成语最大的妙趣在于接龙,且在于争先恐后、手疾眼快、对答如流的接龙了。成语实在博大精深,尽管竭尽全力向更广的维度不吝赐教地学习,但还是活到老学到老,“接”到老学到老。当“成语接龙”与“脑筋急转弯”结合起来,就是“成语脑筋急转弯”。

这不同于一般的脑筋急转弯成语问题。诸如「7和8打架,谁赢?8赢(横七竖八)」「7和8摔跤,谁赢?7赢(七上八下)」「1至9长跑比赛,谁没跑到终点,最后一个跑过终点吗?3没到终点,4跑过终点(丢三落四)」「5和10打扫卫生,谁扫得干净?5扫得干净(五光十色)」「一组10同学:1至10,班里活动,两同学没来,谁?1和10(缺衣少食)」「有一天,3、4、5参加学校组织的象棋比赛,有一位得一等奖,是谁?5(不三不四)」「家里饲料给小猪偷走了,派了4匹马去追,怎么也追不上,为什么?不能派4匹马追(驷马难追)」「两兄弟,一叫水,一叫起,他们妈妈的名字?风(风生水起)」「有一天,1至10,捡贝比赛,谁最棒?10(十全十美)」「十位同学:1至10,有两人在一起,老做不好事,谁?3和2,(凑在一块就三心二意)」「一组有十同学:1至10,每次帆船比赛,都是同一同学第一,谁?1(一帆风顺)」「1-10中,谁最不孝?6(六亲不认)」等等,都是以成语来解构的“数学类急转弯”问题。脑筋急转弯分类广泛,包括:经典类、益智类、搞笑类、数学类、成人类、英语类、整人类、冷笑话类等等。可见,成语能与多种脑筋急转弯问题结合起来,但本文讲述的是“最”字类成语问答,即“成语脑筋急转弯”。

“最”字类成语急转弯,可称作“成语之最”智力问答,其构造方法是以“别解”来完成的。别解是谜语最基本的特点,成语急转弯也是一种“别解”。脑筋急转弯通常要求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成语急转弯则以成语来解决智力问答题,是种娱乐方式。“最字类”成语急转弯是一种文字游戏,其分布比较散而狭窄,其中的分类规律不怎么明显,只是以“最”字来框定成语的描述程度。不过,根据修饰语、褒贬的感情色彩、成语中的数词和否定词等,归类如下:

1.修饰语为“最……人”的结构方式。例如:最正直的人〔正人君子〕、最本分的人〔安份守己〕、最傻的嫌犯〔自投罗网〕、最笨的盗贼〔掩耳盗铃〕、最巧妙的贼〔偷梁换柱〕、最能的小偷〔偷天换日〕、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偷天换日〕、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最轻的人〔身轻如燕、轻如鸿毛〕、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最惜时的人〔争分夺秒〕、最勇敢的人〔万死不辞〕、最有毅力的人〔锲而不舍〕、最有预见的人〔未卜先知〕、最亲密的伙伴〔一丘之貉〕、最守秘密的人〔守口如瓶〕、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最远的邻居〔天涯比邻〕、最怪的人〔虎背熊腰〕、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博古通今〕、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最本分的人〔安份守己〕、最坏的后代〔不肖子孙〕、最诚实的人〔心口如一〕、最好的女婿〔乘龙佳婿〕、最佳的配对〔才子佳人〕、最奇怪的人〔一鼻孔出气〕、最小的人〔卑躬屈膝、轻如鸿毛〕、最好的男人〔好好先生〕、最危险的差使〔与虎谋皮〕、最喜欢说别人好话〔逢人说项〕、最有福的人〔福星高照〕、最孤单的人〔孑然一身〕、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多私宅的拥有者〔狡兔三

窟〕、最有本事的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贪吃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最不管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最有福的人〔福星高照〕、最怕冷的人〔不寒而栗〕、最没见识的人〔井底之蛙〕、最大的寿星〔万寿无疆〕、最小的人〔轻如鸿毛〕、胆最大的人〔一身是胆〕、最发财的商人〔一本万利〕、最精明的扒手〔凿壁偷光〕、最厉害的举重运动员〔拔山举鼎〕、最难接近的人:拒人千里之外〕、最守秘密的人〔守口如瓶〕、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最惜时的人〔争分夺秒〕、最有毅力的人〔锲而不舍〕、最有预见的人〔未卜先知〕、最有福的人〔福星高照〕。

2.修饰语与人的器官、身材、表情、言语等相关的,如:最灵巧的舌头〔巧舌如簧〕、最佳减肥法〔画饼充饥〕、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最大的嘴和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大的跨步〔一步登天〕、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最厉害的目光〔一目十行〕、最差的视力〔鼠目寸光〕、最大的眼〔放眼世界〕、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最粗的头发〔千钧一发〕、最韧的头发〔千钧一发〕、最牢的头发〔一发千钧〕、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最强的心脏〔万众一心〕、最红的心〔赤子之心〕、最残酷的心〔豺狐之心〕、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最大的叫声〔一鸣惊人〕、最可怕的吻〔豺狼之吻〕、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彻底的美容〔面目全非〕、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最高的个子〔顶天立地〕、最有用的衣冠〔优孟衣冠〕、最贵的承诺〔一诺千金〕、最重的话语〔一言九鼎〕、最贵的话语〔一诺千金〕、最强壮的身体〔钢筋铁骨〕、最有价值的笑〔一笑千金〕。

3.修饰语为“最大的”:最大的理想〔痴心妄想〕、最大的嘴〔血盆大口〕、最大的灾难〔灭顶之灾〕、最大的跟头〔一蹶不振〕、最重大的事变〔天崩地裂〕、最大的胆量〔浑身是胆〕、最大的资源〔取之不尽〕、最大的意志〔愚公移山〕、最大的工程〔开山辟地、移山填海〕、最大的瀑布〔一泻千里〕、最高的地方〔九霄云外〕、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最大的嘴〔口若悬河〕、最大的嘴和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最大胆的构想〔与虎谋皮〕、最大的效益利润〔一本万利〕、最大的家〔四海为家〕、最大的差距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大的福〔福如东海〕、最大的鱼网〔一网打尽〕、最大的谎言〔瞒天过海〕、最大的眼〔放眼世界〕、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幕天席地〕、最大的浪费〔挥金如土、穷奢极欲〕、最大的抄袭〔不易一字〕、最大的肚子〔包罗万象〕、最大的改革〔翻天覆地〕、最大的福〔福如东海〕、最大的磨难〔九死一生〕、落差最大的瀑布〔一落千丈〕、最大的寿〔万寿无疆〕、最大的速度〔风驰电掣〕、最大的谎言〔弥天大谎〕、最大的叫声〔一鸣惊人〕、最大的容器〔包罗万象〕、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最大的浪费〔穷奢极侈〕、最大的面积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最大的磨难〔九死一生〕、最大的进展〔一步登天〕、最大的步伐〔一步登天〕、最大的气量〔包罗万象〕、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与“最大”相对的是“最小”的,如: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最小的针「无孔不入」、最小的人「轻如鸿毛」、最尖的针「无孔不入」。

4.成语中含有“不”“无”等否定副词的:最肮脏的财产〔不义之财〕、最轻的拷打〔不痛不痒〕、最深的缘分〔不解之缘〕、最安静的时候〔不声不响〕、最可笑的绝食〔不食周粟〕、最好的搬迁〔不次之迁〕、最重的疾病〔无可救药〕、最先进的做饭〔无米之炊〕、最成功的地方〔不败之地〕、最有效的禁令〔不敢越雷池一步〕、最荒凉的草原〔不牧之地〕、最有分量 的话〔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5.成语中含有“万”“千”“百”“五”“十”“寸”等数量词的:最勇敢的人〔万死不辞〕、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最坏的名声〔遗臭万年〕、最壮观的赛马运动〔万马奔腾〕、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最安静的地方〔万籁俱寂〕、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最危险的时候〔千钧一发〕、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最难行的礼〔五体投地〕、最贫的土地〔寸草不生〕。

6.成语中含有数词“一”的:最重的话〔一言九鼎〕、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好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最精明的投资〔一本万利〕、最紧张的阶段〔一触即发〕、最能击中的要害〔一针见血〕、最有权威的决策〔一锤定音〕、最狭隘的见解〔一孔之见〕、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重的话语〔一言九鼎〕、最高的柱子〔一柱擎天〕、最有效的讥讽〔讽一劝百〕、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有本事的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浪费的行为〔一掷千金〕、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胆最大的人〔一身是胆〕、最洁净的地方〔一尘不染〕、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重的话〔一言九鼎〕、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最贵的最值钱的话语〔一诺千金〕、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宝贵的时间〔一刻千金〕、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最穷的人〔一无所有〕、最危急的情况〔一发千钧〕、最好的渔夫〔一网打尽〕、最大的赌注〔一掷千金〕、最团结的集体〔万众一心〕、最重的头发〔一发千钧〕、最敏锐的眼睛〔一览无余〕、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最有权威的决策〔一锤定音〕、最有价值的笑〔一笑千金〕、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最狭隘的见解〔一孔之见〕、最突然的变化〔一反常态〕、最精明的投资〔一本万利〕、最紧张的阶段〔一触即发〕、最能击中的要害〔一针见血〕。

7.修饰语感情色彩为其他类的:最珍贵最稀罕的东西〔凤毛麟角〕、最悬殊的区别〔天渊之别〕、最受关注的难产〔老蚌生珠〕、最多最富的资源〔取之不尽〕、最符合情理的〔天经地义〕、最有“营养”的话〔食言而肥〕、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最香的饭菜〔回味无穷〕、最好的窝〔安乐窝〕、最爱对月吟咏的骚客〔吴牛喘月〕、最悲惨的世界〔惨不忍睹〕、最有用的衣冠〔优孟衣冠〕、最简单的计策〔走为上策〕、最黑的时候〔暗无天日〕、最厉害的举重运动员〔拔山举鼎〕、最尴尬的场面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最软的武器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最锋利的刀剑〔削铁如泥〕、最强壮的身体〔铜筋铁骨、钢筋铁骨〕、最符合情理〔入情入理〕、最后的结论〔盖棺定论〕、最彻底的变化〔翻天覆地〕、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8.修饰语感情色彩为贬义类的:最残酷的心〔豺狐之心〕、最可怕的吻〔豺狼之吻〕、最亲密的伙伴〔一丘之貉〕、最无用的做法〔捕风捉影〕、最好的副业门经〔狗拿耗子〕、最新的时装表演〔沐猴而冠〕、最佳搭档〔狼狈为奸〕、最美丽的情话〔甜言蜜语〕、最美妙的梦〔一枕黄粱〕、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最急的事〔杀鸡取卵〕、最喜欢说别人好话〔逢人说项〕、最甜的炮弹〔糖衣炮弹〕、最残酷的心〔豺狐之心〕、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最成功的外科手术〔狗尾续貂〕、最性急的行为〔拔苗助长〕、最离奇的想法〔异想天开〕、最阴险的笑〔笑里藏刀〕、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最勇敢的行为〔螳臂当车〕、最傻的事也做〔自不量力〕、最怪的声音〔南腔北调〕、最奇异的动物〔狼心狗肺、虎头蛇尾〕、最大的谎言〔弥天大谎〕。

9.修饰语感情色彩为褒义类的:最周到的关怀〔无微不至〕、最可贵的精神〔难能可贵、锲而不舍〕、最冷的天气〔天寒地冻〕、最温馨的家〔蓝色港湾〕、最有份量的承诺〔海誓山盟〕、最漂亮的花〔清水芙蓉〕、最潇洒的旅行〔独往独来〕、最美丽的季节〔落梅如雨〕、最浪漫的时光〔烛影摇红〕、最高超的手法〔妙手回春、鬼斧神工、出神入化〕、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最巧妙的技艺〔巧夺天工〕、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最高深的手艺〔点石成金〕、最好的作品〔传世之作〕、最精彩的表演〔有声有色〕、最正确的见解〔真知灼见〕、最干净的交情〔君子之交〕、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10.修饰语含有词汇“莫过于”,褒义类:最快的致富方法莫过于「点铁成金」、最能使人长记性莫过于「卧薪尝胆」、最好的工程莫过于「巧夺天工」、最严明的军纪莫过于「秋毫无犯」、最好的出行莫过于「轻车简从」、最好的教育结果莫过于「顽石点头」、公园的美景莫过于「万紫千红」、人生所遇到的幸运常见的是「探骊得珠」、最硬朗的人莫过于「铜筋铁骨」、团体组织常应做到莫过于「吐故纳新」、好朋友交往要做到「推心置腹」、短时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百姓最喜欢当官的表现莫过于「铁面无私」、最好的朋友莫过于「肝胆相照」、最常用的话莫过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最冷的季节莫过于「滴水成冰」、最富有的资源莫过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能表现的思念莫过于「魂牵梦萦」、最宽宏表现莫过于「以德报怨、不计前嫌」、最快的致富方法莫过于「点铁成金」、最圣洁莫过于「玉洁冰清」、最耐心的工作莫过于「绳锯木断」、最希望的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贵的字莫过于「一字千金」、最重情莫过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1.修饰语含有词汇“莫过于”,贬义类:最爱动脑的庄稼人莫过于「揠苗助长」、商人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唯利是图」、最是物尽其用的莫过于「敲骨吸髓」、最多的业绩莫过于;罄竹难书」、最贫乏的办法莫过于「黔驴之技」、人最可怕的莫过于「玩物丧志」、人最可悲的莫过于「玩火自焚」、人最常犯的毛病莫过于「妄自菲薄、唯我独尊」、靠乱砍滥伐致富莫过于「杀鸡取卵」、人一生的追求不能图「急功近利,昙花一现」、最坏的结果莫过于「一蹶不振」、最容易犯的错误莫过于「轻诺寡信」、最乏味的文章莫过于「千篇一律」、人最小胆的表现莫过于「谈虎色变」、不自量的表现莫过于「螳臂当车」、求人办事最怕遇到的莫过于「推三阻四」、心狠手辣的人能做到的莫过于「投井下石」、写文章最怕莫过于「拖泥带水」、当领导的害怕的莫过于「天怒人怨」、人最可怕的表现莫过于「人面兽心」、人最无知的表现莫过于「认贼作父」、最阴险莫过于「巧取豪夺」、最烦心的事莫过于「佛头着粪」、最好办的事莫过于「瓮中捉鳖」、最傻的人莫过于「买椟还珠」、最得意忘形时莫过于「摇头晃脑」、最令人胆寒的莫过于「骑虎难下」、最不利己莫过于「鹬蚌相争」、最没心没肺的莫过于「乐不思蜀」、最能架空别人的办法莫过于「越俎代庖」、最龌龊的行为莫过于莫过于「蝇营狗苟」、最狠毒莫过于「蛇蝎心肠」、最雅致的贼名莫过于「梁上君子」、最可怕的动物莫过于「牛头马面」、最别有用心莫过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令人厌烦的请客莫过于「生拉硬拽」、最狂妄的狗莫过于「蜀犬吠日」、最短命的官莫过于「五日京兆」、最无耻的巴结莫过于「吮痈舐痔」、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顺风吹火」、最功利的办法莫过于「临渴掘井」。

12.修饰语含有词汇“莫过于”,中性的:最大的震惊莫过于「晴天霹雳」、最难熬的日子莫过于「凄风苦雨」、最佳搭当莫过于「志同道合,旗鼓相当」、最怕出现的情况莫过于「前功尽弃」、最难掌握的时间莫过于「千钧一发」、带鱼最好吃的部位莫过于「掐头去尾」、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歪打正着」、中医最需要掌握莫过于「望闻问切」、人最难做到莫过于「委曲求全、未卜先知」、一般人难于做到的莫过于「通权达变」、肉眼凡胎的人难于做到的莫过于「投鞭断流」、人最难过的莫过于「忍气吞声」、最成功的手术莫过于「改头换面」、最新

鲜的食物莫过于「现炒现卖」、最好的减肥方法莫过于「餐风宿露」、最快的升迁莫过于「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最能表现愤怒的莫过于「怒发冲冠」、最难熬的时光莫过于「度日如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天南地北」、最容易获得的素材莫过于「就地取材」、最宽阔的嘴莫过于「口若悬河」、最快的腿莫过于「健步如飞」、最夸张的说法莫过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紧急的情况莫过于「火烧眉毛」、最难堪的时刻莫过于「无地自容」、最贫穷的人莫过于「一无所有」、最难做的饭莫过于「无米之炊」、最天然的工程莫过于「鬼斧神工」、最以柔克刚的典范莫过于「水滴石穿」、最省钱的办法莫过于「借花献佛」、最高兴时莫过于「心花怒放」、最能办到的事莫过于「易如反掌」、最大的恨事莫过于「切骨之仇」、最大的气愤莫过于「七窍生烟」、最不易做到的莫过于「全知全能」、最大的冤枉莫过于「屈打成招」、最大的差距莫过于「天上人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私心杂念」、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改天换地」、最大的动作莫过于「天翻地覆」。

13.补语填空类:求人办事忌讳〔隔靴搔痒〕、写文章还忌讳〔狗尾续貂〕、最不愿意发生〔顾此失彼〕、最希望〔心想事成〕而怕只怕〔孤掌难鸣〕、当领导最应做到〔高瞻远瞩〕、掌握知识需要〔温故知新〕、观察事务要细致入微决不能〔管中窥豹〕、酒席宴上难免〔觥筹交错〕、掌握知识尽量〔滚瓜烂熟〕、对不知悔改的人要〔当头棒喝〕、古人类曾经〔刀耕火种〕、古战场也曾〔刀光剑影〕、盼望我们的社会治安能够〔道不拾遗〕、出土文物难免〔断编残简〕、求人办事难免〔低声下气〕、购买食物需要〔掂斤播两〕、男女平等不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李鸿章当年〔丧权辱国〕、报道消息不可〔耸人听闻〕、诚信待人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巧言令色也太〔肆无忌惮〕、煞费苦心也难免〔斯文扫地〕、下海晚的挣钱有如〔沙里淘金〕、山穷水尽当然盼望〔柳暗花明〕、人生难免〔生老病死〕、交朋结友需要〔求同存异〕。

14.修饰语含有“最长”“最高”类别的: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最长的柱子「一柱擎天」、最长的文章「有头无尾」、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长的文章「有头无尾」、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长的议论文「长篇大论」、最长的夜晚「长夜难明」、最长的日子「天长地久」、最长的腿最大的跨步「一步登天」、最长的脚「一步登天」、最长的距离「天涯海角」。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高点「至高无上」、最高的寿「寿比南山」、最高的柱子「一柱擎天」、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高的气「气冲霄汉」。

15.修饰语含“不”“无”“没”等否定副词的:最不安的饭局「一馈十起」、最不花钱的白吃「狼吞虎咽」、最不动脑筋的部落「群龙无首」、最没价值的东西「分文不值」、最没见识的人「井底之蛙」、最不管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无用的做法「捕风捉影」、最无用的做法「捕风捉影」、最无感情的人「铁石心肠」、最没吃的地方「不食之地」、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

16.修饰语为突然、危险、恐惧、艰难、反常、最坏、最差等冷色调的:最突然的变化「一反常态」、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最黑的时候「暗无天日」、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最悲惨的世界「惨不忍睹」、最险恶的地方「龙潭虎穴」、最危险的差使「与虎谋皮」、最险的时候「千钧一发」、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胡搅蛮缠」、最难过的一天「如隔三秋」、最难做的菜「众口难调」、最难

做的饭「无米之炊」、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最困难的生意「惨淡经营」、最难治的病「不治之症」、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难行的礼「五体投地」、最难的话「一言难尽」、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最坏的结局「不得善终」、最坏的后代「不肖子孙」、最坏的名声「遗臭万年」、最坏的事「偷鸡摸狗」。最差的座位「如坐针毡」、最差的证据「不足为据」、最差的工事「不攻自破」、最差的视力「鼠目寸光」、最差劲的教学环境「一傅众咻」、最差劲的买卖「不惜工本」、最差劲的回答「哑口无言」、最差的美容「面目全非」、最差的技术「黔驴技穷」。

17.修饰语为“最成功”“最有效”“最佳”“最好”“最有效率”“最快”“繁华”等类别的: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最成功的生意「一本万利」、最有效的禁令「不敢越雷池一步」、最有效的讥讽「讽一劝百」、最成功的地方「不败之地」、最成功的外科手术「狗尾续貂」。最佳搭档「狼狈为奸」、最好的衣服「天衣无缝」、最好的窝「安乐窝」、最好的副业门经「狗拿耗子」、最佳的配对「才子佳人」、最好的女婿「乘龙佳婿」、最好的搬迁「不次之迁」。跑得最快的马「一日千里」、最有效率的动作「一挥而就」、最有效率的劳动——一劳永逸」、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最快的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最快的看书法「一目十行」。最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最繁忙的机场和航空港〔日理万机〕、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18.修饰语含有珍贵、忠诚等形容珍贵类别的: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最值钱的话「一诺千金」、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最珍贵的时光「一刻千金」、最贵的话「一语千金」、最准的话「一言为定」、最忠诚的语言「金玉良言」、最高贵的言「语孜珠玑」、最广的话「一言千里」、最有价值的话「一诺千金」、最诚的忠言「金玉良言」、最重的话「一言九鼎」、最贵的字「一字千金」、最贵的承诺「一诺千金」、最重的话语「一言九鼎」。

19.修饰语中含有“远”“荒凉”“贫困”“长”等,来形容位置与空间类别的:最荒凉的地方「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牧之地」、最远的邻居「天涯比邻」、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贫的土地「寸草不生」、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最远的地方「九霄云外」、最长的距离「天涯海角」。

20.修饰语为建筑工程类的:最华丽的建筑〔琼楼玉宇〕、最坚固最牢固的建筑〔铜墙铁壁〕、最牢固的城墙〔铜墙铁壁〕、最大的工程〔堆山积海〕、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最宏伟的计划〔愚公移山〕、最美的建筑「鬼斧神工」、最坚固的建筑「铜墙铁壁」、最有用的木材「栋梁之材」、最精湛的技术「鬼斧神工」。

第一个提出了成语文化的概念 篇5

标签: 人文 成语 文化研究 常州工学院 莫彭龄 江苏省 中国成语学院 文化 分类: 成语文化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莫彭龄教授:第一个提出了“成语文化”的概念,为成语文化研究的奠基人。

成语百科知识辞典 莫彭龄 主编

巫山路一号-常州工学院人文科学系

莫彭龄,男,1947年9月生,江苏武进人。现任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为常州市政协委员、常州市语委委员、常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语和汉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在词类研究上,发表了系列论文,特别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词类,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成语研究上,他第一个提出“成语文化”的概念,并对成语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代表作《汉语成语新论》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专著《汉语成语与汉文化》 2001年9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主编了《成语文化从书》、《成语百科知识辞典》等。共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各类著作10多本。共计300多万字。

莫彭龄教授, 研究专长:汉语和汉文化。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调入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工作。历任应用中文教研室主任、语言文学系副主任、人文科学系主任,现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常州市政协委员、常州市语委委员、常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写写帮整理) 篇6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关于服饰的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历史著作。

一《诗经》里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而《诗经》的服饰文化。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那么,我就看看一下几个成语,来体会一下吧!

有赞叹衣帽漂亮的,如“衣冠楚楚”或为“衣裳楚楚、衣冠济济”,其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通常解释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而“衣冠济济”,在《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也是说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再如,有表谦虚义,即“衣锦褧衣”,出自《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又《诗·郑风·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释义为: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其比喻不炫耀于人。还有,表情谊的“同袍同泽”,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服饰文化远远不止这些。

二《史记》中服饰文化各领风骚

《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也少不了服饰的描写。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还有,“天冠地屦”出处为,《史记·日者列传》(汉·司马迁):“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差极大。也有形容人多的,“ 连衽成帷” 出处为《史记·苏秦列传》:“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释义,衣襟相接而成帷幕。形容人多。

《史记》的一段不短的历史,因此它里面的文化也源远流长。关于服饰的成语也不在话下。

三诗歌中关于服饰的成语 古代的诗歌,是中国的国粹。而在诗歌中产生的关于服饰的成语也多不可数。

如,讲交不忘旧日的交情的“绨袍之义”,出处为《咏史》(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又如出自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的“簪缨世族”,原文为“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衣香鬓影”释义,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出自《春赋》(北周·庾信):“屋里衣香不如花。”《咏怀》(唐·李贺)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再有,唐·杜牧的“倒冠落佩”。出自《晚晴赋》:“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浅谈饮食文化与成语 篇7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设置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也是学院特色专业。2005年,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 迄今为止已招收9届学生, 为本地区及内蒙古培养近百名蒙汉兼通的人才。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对象是蒙古族学生, 生源多数来自农牧区, 从小在家庭的交流语言是蒙古语, 自小学到高中的授课语言也是蒙古语。多数学生除学校汉语课外, 学习汉语的时间很少, 而各盟市旗县中学汉语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学生蒙古语和汉语水平要求较高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面临较大难题。笔者担任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多年, 结合一线教学的经验, 对本课程汉语成语蒙译过程中文化的解读进行分析。

一、汉语成语文化蕴含给蒙译带来的困难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或者说, 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1]。汉语成语作为汉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人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定型化语句, 是语言的精华。它直接反映汉族人民经济生活, 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理, 蕴含着其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成语狭义讲由四个字组成, 广义上, 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 约定俗成的, 都是成语。它既言简意赅, 又生动形象,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由于汉蒙两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以及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差异, 致使理解和翻译成语成了难点。

( 一) 成语的意义

成语意义的理解是翻译成语的关键。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有的则无法或者难以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翻译中这类较为难译。如“天衣无缝”, 不可理解为“天上的衣服没有缝”, 而是“事物没有一点破绽或痕迹”“完美无缺”。而成语“天衣无缝”出自《灵怪录》。故事说在一个夏天的月夜, 一个名叫郭翰的人在院中乘凉, 忽然由天上飞来一个女人, 自称是织女。郭翰看见这个女人穿的衣服没有缝儿, 就奇怪地问织女为什么衣服没有缝儿, 织女回答说: “天衣本非针线为也。”把这个典故概括成“天衣无缝”这个成语, 比喻没有痕迹或完美无缺。这类成语字面所表示的意义或概括的事件只是成语要表示的意义喻体, 也就是用来做比方的对象, 而其真正意义是由此比喻产生的。蒙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 成语作为映射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特点的一面镜子, 更富于各自的民族色彩。成语中很多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语义, 成语翻译中如何做到准确理解恰当的语义又是一大难点。

( 二)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在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历代传承下来, 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思想观念和文化。汉语成语中有反映汉民族思想概念的。如, 反映朴素辩证观念的成语有“否极泰来”“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等; 反映伦理道德的成语有“竹有上下节, 人有长幼分”“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反映传统教育观念的成语有“路无尽头, 学无止境”“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反映和为贵观念的成语有“家和日子旺, 国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反映群体观念的成语有“大公无私”“四海之内皆兄弟”; 反映民俗文化的成语有“上元赏花灯, 中秋吃月饼”“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反映汉民族历史文化的成语有“完璧归赵”“三顾茅庐”; 反映宗教文化的成语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 急来抱佛脚”; 反映饮食文化的成语有“天上掉馅饼”“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 三) 成语来源

汉语成语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 是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它或是来源于神话或其他传说, 或是来源于寓言故事, 或是来源于作品名句, 或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或是来源于宗教。每一个成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鲜明的文化个性。如, “一毛不拔”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批判杨朱所谓“拔一毛利天而不为”的极端利己主义。后以此形容极其自私自利。又如, “胸有成竹”, 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或打算。但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 即处于宋代著名画家, 诗人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就不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 不能忽略不译。

二、汉语成语的蒙古语解读与再现

( 一) 直译

各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有相似之处, 这是我们在翻译成语时采用直译的客观基础。汉蒙语言中有些成语其表现形式与深层含义如出一辙, 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和的感觉, 这类成语我们可采用形象和意义相同的成语直译。

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二) 意译

意译分形象性意译和非形象性意译, 两者都能解决直译所不能解决的困难。汉蒙两种语言中都有极丰富的成语, 其中许多是同义或意义相近, 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 表现出两种不同民族的形式。

1. 一种语言是可以找到形象不同但意义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成语来翻译另一种语言里的成语。例如, 百炼成钢———.

2. 原文成语的形象不能翻译, 即翻译出来不合适, 译文语言中又无适当的成语可以类比, 只好按照原文内涵意思用词组成句子译出。如, 包罗万象———. 昂首阔步———。

( 三) 还原

“还原”就是淡化原语的文化色彩。其中包括各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形象比喻、典故等等[2]。“还原”也是一种克服语言文化障碍的应变对策, 它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意义转换手段, 在无法逾越文化或表达法障碍之时可采用此“淡化”手段。

汉语成语中有形象比喻与蒙古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进行平行转换。可采用“还原”法。如, 来龙去脉———, 七上八下———。

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 很难为非本民族的读者所知晓或理解, 在上下文中又不宜拖泥带水地解释, 只好“淡化”。如, 夜郎自大———, 沉鱼落雁———。

( 四) 阐释或注释

阐释法就是在成语翻译中用蒙古语为汉语成语中可译性“障碍点”做注释, 以利于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成语可采用隐去整个“障碍点”, 只加以解释, 译其大意; 不隐去“障碍点”, 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 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 以音译保留“障碍点”, 再加以类属性解释等方法。如, 毛遂自荐———。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 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因又自叹道: “若真是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 不但不为新特, 切更可厌了。

为了让读者了解“东施效颦”这一典故, 译者加了尾注加以解释。

汉语成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汉两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 再加之蒙古语言文学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汉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 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低, 汉语单词量少, 汉文学阅读量少, 汉文化底蕴不深等问题。因此在汉蒙翻译过程中, 成语的翻译无疑有些难度。如何解读汉语成语文化是再现的前提, 解读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汉文化在蒙译过程中忠实的再现。另外, 忠实地再现汉语文化, 除需要掌握上述翻译技巧之外, 还要具有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词汇。

摘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唯一一所民族高等院校, 内设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文章就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由于汉蒙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对汉语成语文化蒙古语解读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并对蒙古语再现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汉语成语,文化,蒙古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语文化中的进退观 篇8

成语以简洁好记的语言,熟悉生动的比喻,世代流传,深入人心。有的成语甚至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指南,颇能代表中国人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然而,在感叹中国成语之丰富的同时,我也常常惊叹于它丰富的矛盾性。在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中,不乏意思相悖的教诲。有时,在同一个主题上,互相矛盾的成语竟然并行不悖。

以生死为例:一方面说君子“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士可杀,不可辱”“寧为玉碎,不为瓦全”;另一方面又为苟活寻找理由,说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云云。再说做人处世,当面赞美人的“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好马不吃回头草”;转身又劝人要学会变通,要忍,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小不忍则乱大谋”。正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反面却是“众怒难犯”“惹不起,躲得起”的圆滑。既有“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自信,又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的认命。既认为“邪不胜正”,又坦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谈仁恕之道,又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无毒不丈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劝人不必顾虑流言蜚语,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清者自清”,又警告“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涉世的道理是“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人管天下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而畏缩的理由却是“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凡事只为强出头”。不想出头的时候是谦让,是“君子有成人之美”,想争取的时候是“当仁不让”“义无反顾”。而更耐人寻味的情况是,同一成语可以“一语两用”,褒贬随意。要维护一个人,你可以说“瑕不掩瑜”;要诋毁一个人,你可以说“瑜不掩瑕”。有些相反的说法,或许还可以把它归纳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例如“人人皆可为尧舜”是理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现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理想,“人爱富的,狗咬穷的”是现实。“不以貌取人”是理想,“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是现实。“不以成败论英雄”是理想,“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现实。“成人之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理想,“落井下石”“福无双至”是现实。“双喜临门”是理想,“好事多磨”“祸不单行”是现实。这些成语代表了中国文化多元哲学传统的融合,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道家的保身意识。

语言不只是思维的表达工具,更是引导思维的渠道,塑造思维的模型。成语里的自相矛盾,既反映了也强化了合理化传统思维里左右逢源、两面讨好的心态。一方面指点圣人之大道,高举仁义之道德;一方面早准备好了冠冕堂皇的遁词,作为可进可退的蹊径。而所谓“君子”,恰恰就是最能在现实生活中纯熟地运用古今成语之要义的群体。

浅谈广告成语 篇9

汉语言文学08级2班

0801410226 黄樱

广告是某种特定的需要,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广告也随之出现,广告是存在于世界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作为商品促销手段,广告的关键就是要吸引人,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就是它的关键任务了,而为了这一目的,商品推销者无所不用其极,在广告上下足了功夫,对成语的活用、化用就是广告商推广产品常用的手段之一,我们称这种广告中的成语叫广告成语。

广告成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广告成语指的是在具体的广告文案中出现的成语或成语形式,而广义成语因为很少人将其列入广告成语的研究范围,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对广义广告成语进行阐述。狭义的广告成语又有直接成语和间接成语两种。直接广告成语是指:不改动原成语的文字,通常也不解构原成语的意义单位。例如:

一夫当关——双鱼牌挂锁广告。该广告显示了该锁的特点:坚固、安全,使人联想到其良好的防盗功能。

一毛不拔——三十年代在上海滩,一则梁新记牙刷的广告,让人联想到了牙刷的质量上乘,不掉毛。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这一广告,为常忆宁红减肥茶打出了“有效”这一重要功能标语。

这些广告中的“一夫当关”“一毛不拔”“衣带渐宽终不悔”都是原成语的直接运用,是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广告变得含蓄而典雅。活用成语不但使得该广告更易记,同时增加了该广告的文学性。

间接广告成语,是指:经过对原成语做出某种适应广告对象的改造后,形成的只适用于特殊广告对象专门使用的“成语形式”。也就是广告中成语新编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这种间接广告成语往往以谐音文字形式,来篡改原有的传统成语。进而产生一些新的、具有借助意义的、可以指向具体商品或特殊对象的成语形式的意义组合。例如:

首屈一“纸”(首屈一指)——纸张广告;“骑”乐无穷(其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治疗结石的胆舒胶囊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蚊香广告,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在广告中得到了新编、化用。与上面说到的成语引用不同,对成语的重新改造、新编、化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的广告成语新编,不但新奇有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大大增加了广告的艺术魅力,是属于成语新编的优秀类型,但极佳的成语新编广告只是少数,广告新编成语的滥用也占现代市场的很大一部分,真是令人堪忧。例如,有一种妇女服用的“美媛春养血口服液”,它的广告语叫“新血来潮”,显然是由成语“心血来潮”改编来的,其目的大概是想宣传“美媛春”有助于妇女月经期间的新陈代谢,有益于生血养颜。然而“来潮”是指如潮水般涌出,那么“新血如潮水般涌出”会使人联想到什么呢?而且妇女月经期排出的血并不是新血,如果是新血,那就糟了。这种广告不但违背了事理逻辑,违背了语言运用的规律,而且该新编成语也让人感觉很不典雅。“鸡不可失(机不可失)”“口蜜腹剑(口蜜腹健)”等都是很不合适的广告新编篡改成语例子。

上一篇:让孩子在课外阅读的天空自由翱翔下一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