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通用12篇)
饮食文化 篇1
法国饮食文化特点
法国菜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肴种类繁多,烹调方法独特。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在调味上,用酒较重,并讲究什么原料用什么酒。他们的口味肥浓、鲜嫩而忌辣。猪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鸡、鱼、虾、鸡蛋和各种烧卤肠子、素菜、水果是他们喜爱的食品,尤其爱吃菠萝。无鳞鱼是被排除在餐桌外,不受欢迎的食物。进餐时,冷盘为整块肉,边切边吃。法国餐是不能仅仅用味美或营养丰富来形容的。除了在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程度以及不同地区所演变出的多元化菜肴与烹调方法,法餐可以说其在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
法国餐的每一道菜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餐前一杯开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间酒的种类,甚至颜色都非常讲究。点肉类食品要配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后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国人还特别追求进餐时的情调,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烛光、典雅的环境等等。大一点的餐厅大都布置得富丽堂皇。有的店里还存有16世纪的路易十四时期的豪华家具,精致的银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贵华丽的餐具。还有的餐馆把艺术收藏品作为店里的主打。墙上的名画是真正的珍品。绝不是牵强的装点门面的一般艺术挂画。也有的餐馆还将自己的收藏爱好放到店里与客人共享收藏乐趣,如果饭店的历史很短,他们也能想办法摆满各式鲜花。与品尝美味是绝好的情景交融。
法餐三宝
传统意义上的“法餐三宝”大多是指蜗牛、鹅肝和牡蛎。最适合女性享用的“法餐三宝”是蜗牛、鹅肝和龙虾。
1.烤蜗牛
被视为“肉中黄金”的蜗牛营养丰富,极具药用价值。在众多食用蜗牛的国家中,法国蜗牛最有名气。法国蜗牛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据法国饮食协会的资料显示,蜗牛有清热、解毒、消肿等作用,能调节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食用能养颜美容、延年益寿。法国人一直将食用蜗牛视为时髦和富裕的象征。每逢喜庆节日,家宴上的第一道冷菜就是蜗牛。据统计,法国人每年要吃掉6 万吨蜗牛肉,折合30 万吨鲜活蜗牛,其中90%以上依靠进口。巴黎专营蜗牛食品的商店有500 多家。法国蜗牛的烹调别具特色,一般以烤为主:在蜗牛肉上涂一层奶油,再将蜗牛肉与葱、蒜等一起捣碎,拌上黄油和调料,塞进洗干净的完整的蜗牛壳中,然后将“改装”过的“蜗牛”放入底下有6个圆孔的圆形铁盘内,搁在炉火上烘烤。等奶油烤化了,就可以取出蜗牛食用了。法国人吃蜗牛的工具很特别,是一种特制的叉子和钳子。吃蜗牛的人一手用钳子夹住蜗牛,一手用叉子将蜗牛肉从壳里挑出,蘸上调味汁或辣椒酱,味道鲜美无比。
2.鹅肝酱
法国鹅肝酱,与鱼子酱、松露齐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国的传统名菜。鹅肝酱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入口即化、唇齿留香。据记载,真正发现吃鹅肝的乐趣和美味的,是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他们搭配着无花果食用,被西泽大帝视为极品佳肴,后来在法国西南部乡村,有人用鹅肝制作肉冻及肉酱,并搭配法国面包食用,食法简单方便,后正式流传开来。
3.活牡蛎
驰名世界的法国大菜以海鲜为最,最值得称道的是俗称“蚝”的牡蛎。早在中世纪时,蚝已是法国人钟爱的珍馐。到了讲究豪华排场的17 世纪,蚝有了更多的吃法,但美食家始终推崇生食。蚝是一种有“海中牛奶”之誉的海洋生物,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尤其在生食时其营养价值极高。若佐以口感偏干的白葡萄酒,生蚝的味道会更臻鲜美。
吃牡蛎没什么配料,基本上是生吃活吃,挤点柠檬汁和一两样其他的调料就直接入口了。吃完牡蛎,都要把壳里一汪海水喝进去。大凡第一次吃法国生蚝的食客,都会有味蕾“惊艳”的感觉,端上桌的刹那,蚝肉还在微微蠕动,很鲜活,肉质丰满厚嫩,带着微微的甜味,尤其是那一口清澈的汁,咸咸的,新鲜!仿佛可以体验到大海波澜壮阔的味道。不必放任何的芥末、酱汁,就这样“裸吃”,方显真味道。
面包文化(“棍子面包”)
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时分,有许多来去匆匆的行人,怀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长条面包穿梭走过。这是令人好奇的时髦风景。对法国人来说,面包就像中国人碗里的米饭。早餐时涂上黄油和果酱,午餐时做成三明治,晚餐时用来揩净菜盘子里剩下的调味汁,放上干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面包。法国面包,因外形像一条长长的棍子,所以俗称法式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国特产的硬式面包。与大多数的软面包不同,它的外皮和里面都很硬,所以除了法国人之外,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面包。法式棍的一部分法国面包的制作也是对面包师的考验,上等的法国面包的外皮是脆而不碎。法国人有边走边吃的习惯,儿童上学也喜欢手拿长面包,大口大口地啃食。有时,他们把面包当棍棒,追逐捅打,别具情趣。
红酒文化
法国的酒主要分三大类,红白葡萄酒是一类,白兰地是一类,再就是香槟酒,这些都是以葡萄作为原料的,不像中国人以粮食酿酒。
在法国最常喝的是红白葡萄酒,产地很多,主要是波尔多、勃艮第、阿尔萨斯、博若莱等地,酿造方法有的工业化、有的家庭传统式,在祖传的古堡内酿酒,酒瓶上的商标著名产地或古堡的名字。
白兰地则贵一些,葡萄酒比较大众化。法国著名的白兰地产于中西部一个叫干邑的地方,后来由于这里的白兰地有名,地名就成为酒名了。我们所知的路易十四、人头马、拿破仑、轩尼诗就是不同品牌的不同酒,均闻名于世,成了法国高品质文化的象征。
香槟酒产于东部兰斯一带的香槟地区,只有这个产区出的才可以叫香槟酒。这种酒浅黄色,加汽,有甜味,饭前当开胃酒喝,有时也配正餐。
(摘自人人小站)
饮食文化 篇2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美国饮食文化 篇3
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比萨。如果你好吃甜食,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这些就是你在美国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吗?
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国,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饪方式一起带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時候,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比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太地道了!
和许多大国一样,美国被划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地区都以自己特有的食物种类为傲。走访美国南部享受乡村式的烹调:到路易斯安那州品尝辛辣的凯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兰试尝它美味的海鲜:再到中西部“美国的面包之乡”品尝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一些好吃的墨西哥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极品咖啡,作为美食之旅的句点。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美国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几口”。快餐店为赶时间的人提供各种食物,从炸鸡到炒饭,应有尽有。微波炉晚餐和实时餐点使得在家烧饭省事又快速。当然,最平常的美式快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夹在两片土司中间的东西,美国人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酱和果酱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国人的喜爱。
忙碌的美国人也趋向于吃一大堆“垃圾食物”。炸薯片、糖果、汽水和其他甜食都颇受欢迎。许多人吃了太多这类不健康的零食,但是其他人则选择较健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选择“全天然”的食物,他们拒绝吃任何含有化学制品或添加物的食物。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篇4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就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忽视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1.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理解 “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2.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1.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2.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能促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5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
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1)王权之道
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2)吉盛之盼
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
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我们知道,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只要被附以了对如意顺遂、和谐美好等象征意义,就会成为具有隐含意蕴的象征物。常见的有鲤鱼、莲花、牡丹、八仙人物等纹样。鱼与莲的结合运用是莲与连谐音取连年有余之象征概念,运用在饮食器具中也是对丰衣足食的一种祝颂。牡丹是花中之王,多与凤、孔雀、双狮等组合成为装饰纹样,象征富贵与美好,光明与幸福。八仙人物纹样在饮食器具中的运用,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典故、吉祥语、传说人物等作为象征题材以隐喻的手法加以表现,使之成为福寿、正气、安康的化身。
二、西式纹样
传统的饮食器具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纹饰图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不同的纹饰受到其形成时代文化的影响,其寓意也各不相同。古典西式餐具纹饰主要分为两类:宗教神话纹样、动植物纹样。下面是几个经典纹饰的寓意说明:(1)莨苕
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因而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莨苕纹样在西方的设计装饰中大量存在,是西方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经常以莨苕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和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用生动的线条构成生命化的有机纹样,富于韵律、节奏鲜明,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使人产生鲜花、绿叶、阳光、波浪等积极、愉悦的联想;有古典的、贵族的气息,并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2)贝壳
贝壳在古希腊时代象征着幸运,因此贝壳纹样也在饮食器具中大量运用。(3)狮子
狮子拥有仪表堂堂的体魄、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质,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三、中西方纹饰表现手法的比较
中式装饰纹样体现出了含蓄、内向的深刻文化意蕴。饮食器具中装饰纹样往往是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令食器具有天然、含蓄之美,这些复杂的纹饰多数是通过象征表达某个主题,这些纹饰能够激起人类强烈情感,表达对生命
中的各种期盼和希冀的追求。从这个方面来看,饮食器具被倾注了人们极大的感情,它的背后深藏着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定势和象征文化,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存观的信仰表现。而西方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西方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对自然界勇于征服的探索精神,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和强调个体独立的欲望,同时由于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导致了宗教装饰题材的大量表现。
饮食文化的翻译 篇6
【关键词】饮食文化 归化 异化
一、翻译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或译文的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作变成地道的目的语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杰里米·芒迪,2003:207-209)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纵观整本小说的译作能明显地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向中国读者展示整个小说的魅力,综合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叙事上,尽量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让读者为小说中的事件牵肠挂肚,欲罢不能,而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叙述上,则尽可能地为读者展示美国内战时期的真实场景,这一点,在饮食文化的翻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食品文化的翻译应在译语文化和语言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传达源语信息和所承载的源语言文化。食品名称翻译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词汇空缺。由于各国所处地域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当然文化也是有其共性的,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小说中出现的dried peas(干豆),apple(苹果),stewed dried apples(炖苹果干),yame(红薯),parched corn(烤玉米),peanuts(花生),milk(牛奶),rice(饭),beef (牛肉),pork(猪肉),butter(黄油),flou (面粉),sodar(苏打),tea(茶叶),meal(粗面粉),salt(盐),bacon(咸肉),对于这些在中国读者生活体验中共性的食物,译者均采取了直译法。
二、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的翻译方法应该是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导下灵活采取具体的方法,将文化从语言的层面上实现转化。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目的语文中完全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rabbit and possum,greens(兔肉和负鼠和蔬菜)音译法也是直译可以采用的手段之一。音译法: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汇,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比如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有Havana cigars(哈瓦那雪茄),Brunswick stew(布伦兹维克炖菜),shrimp Creole(克里奥虾)等等。
1.意译法: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如: “…cold corn pone and cold turnip greens on which congealed grease was thick in white flakes.(……冷玉米饼和冷大头菜叶,冷玉米饼上舔着一层厚厚的白花花的奶油。)(米切尔,2003:778)
“…bowl of dried peas,and plenty of rice and gravy,the latter somewhat watery,for there was no flour with which to thicken it.For dessert,there was a sweet potato pie.”“……此外是一碗干豆,很多饭,还有一碗卤,不过那卤像水一样稀,因为没有面粉调不稠。点心是山薯饺子”(米切尔,2003:352)
“Gumboes and shrimp Creole,doves in wine,fish baked cunningly in oiled paper and limes.”
(秋葵浓汤,克里奥虾,酒泡鸽肉,以及用油纸和石灰精心烤制的鱼肉。) (米切尔,2003:1034)
意译法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来实现。
2.解释。如:ramrod rolls(通条卷),“...beneath the smoke-blackened surface was unsalted corn bread,mixed their ration of corn meal with water,wrapped the thick paste about their ramrods and roasted the mess over camo-fires.It was as hard as rock candy and as tasteless as sawdust”(......煙熏黑的表面下是没放盐的玉米窝头,将玉米面和了水,用推枪弹的通条卷了这种面团放在营火上烤这种东西。咬起来像冰糖,尝起来像锯末一样无味。) (米切尔,2003:573)
3.删减。例如oysters in crumbly patties full of creamy sauce,mushrooms and sweetbreads and turkey livers(奶油脆耗饼,蘑菇牛胰)。为了使食品名称显得简单明了,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
4.借用。借用就是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食品名称来翻译部分中国食品名称,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上、下)[M].(王惠君,王惠玲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古代饮食文化刍议 篇7
目前,中国崛起已成不争事实,西方国家全力阻碍中国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 西方对中国的阻碍是全方位的, 其中之一是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要素, 特别明显地集中在宗教、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 目前,针对日渐盛行的洋节日文化,我们已经下大气力进行了有效的“传统节日保卫战”。 目前,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无可取代,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饮食文化。 面对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等鸡肉块和薯片的大举入侵, 我们也开始布局对阵。 近年来,央视大力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其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推荐几种名小吃那么简单, 其中必有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意义。 本文简单梳理古代饮食文化的流变, 以便使读者对传统饮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自觉地捍卫优秀传统文化。
要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还要从源头及上古时代说起。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中国是最早的农耕发源地, 从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开始就有了中国饮食文化。
1.粮食。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五谷、六谷和百谷之说。 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 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 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 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 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为稻黍稷麦菽。 ”至于百谷,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 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 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 《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 上古时代, 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 所以 《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 ”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 古代大麦叫麰,又名来牟。
菽就是豆。 上古只称菽, 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食用,后世还有吃麻粥的。《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就是麻子。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大麻的纤维。
粮食炒成干粮叫糗,也叫糇粮。 《诗经·大雅·公刘》:“迺裹糇粮。 ”粮字本身也指的是干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 所以《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2.肉食。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 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 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字从羔从美。 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 汉代樊哙即 “以屠狗为事”。 《 汉书·樊哙传 》 颜师古注: “ 时人食狗, 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 ”
上古干肉叫脯、脩,肉酱叫醢。 本来醢有多种:醓醢(肉酱)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 等。 但一般所谓醢则指肉酱而言。 上古已有醋,叫作醯。 有了醯,就可制成酸菜、泡菜,叫作菹。 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虀。 腌肉、腌鱼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鱼菹等。 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除了干肉(脯)和肉酱(醢)以外,上古还吃羹。 据说有两种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加菜蔬的纯肉汁, 这是饮的。 《左传·桓公二年》: “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所谓 “大(太)羹”,就是这种羹。 另一种是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 当时的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 这种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可以是韭。 另一说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可见咸与酸是羹的主要味道。 《孟子》所谓“一箪食,一豆羹”,大概就是这种羹。 《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赐颍考叔食,颍考叔“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大概也是这一类的肉羹。
上古家禽有鸡、鹅、鸭。 鹅又叫作雁(有野雁,有舒雁,舒雁就是鹅)。 鸭是后起的字,战国时代叫作鹜,所以《楚辞·卜居》说:“将与鸡鹜争食乎?”鸭又叫作舒凫,和野凫(野鸭)区别开来。
3.副食。 上古人们所吃的糖只是麦芽糖之类,叫作饴。 饴加上糯米粉(馓),可以熬成饧。 饴是软的,饧是硬的。 饧是古糖字(饧,古音唐)。 但当时的糖并不是后来的砂糖。 砂糖(甘蔗糖)不是中原所旧有。 白砂糖叫作石蜜, 也是外国进贡的东西。
一般人所吃的饴或饧是麦芽糖。 宋初宋祁 《寒食》诗“箫声吹暖卖饧天”,卖的就是麦芽糖。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 殷人好酒很有名, 出土的觚爵等酒器之多, 可以说明当时饮酒之盛。 不过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蘖(酒母)酿成的,不是烧酒。 烧酒是后起的。
茶是我国主要的特产之一。 《尔雅·释木》: “槚,苦茶。 ”茶荼本是同一个字。 但是上古没有关于饮茶的记载。 王褒《僮约》里说到“烹茶”“买茶”, 可见茶在汉代某些地区不但是一种饮料, 而且是一种商品。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孙皓密赐韦曜茶荈以当酒(韦曜就是韦昭,史为避晋文帝讳改。《尔雅》郭注:“今呼早采者为荼, 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续博物志》说南人好饮茶, 大概饮茶的风气是从江南传开的。 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渐盛。 唐宋以后,茶更成为一般文人的饮料了。
古代汉族不吃乳类食品。 《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湩是牛马乳;酪有干湿两种,干酪就是今天说的干酪,湿酪大概就是酸奶。 《史记》看, 饮食乳酪不是汉族的习惯。 酥油古称为酥,本来也是胡人的食品,所以唐玄宗嘲安禄山说: “堪笑胡儿但识酥。 ” 醍醐是上等的乳酪,依 《涅槃经 》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 此都可证明, 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 韩愈 《初春小雨 》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可见唐时汉人已逐渐习惯食酥酪了。
保定饮食文化探究 篇8
一、保定人民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要求餐饮服务行业树立提供健康饮食的理念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 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健康已成为人们基本的追求。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关注和追求健康饮食的问题, 吃出健康, 是人们追求的饮食目标, 这必然要求餐饮服务行业树立提供健康饮食的理念。
1、荤素搭配, 饮食更健康
医学界和营养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究竟是吃荤好还是吃素好?最后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荤素搭配将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人们长期的经验及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膳食结构适应人们繁衍生存和健康长寿的基本需要, 从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在饮食上, 吃荤、吃素都不能偏执, 荤素搭配, 更倾向于植物性食物为主, 动物性食物为辅。这种荤少素多的食品结构使人体营养素得到了平衡, 从而减轻消化系统的压力, 降低消化系统的患病率。
2、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论述:论食物搭配, 其原则为“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服, 充益精气”, 这是一种科学的饮食结构。从古至今, 中国人一直很重视这种杂食思想, 在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提倡杂食和粗茶淡饭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 许多高能量营养过剩的食品堆满了人们的餐桌, 由此, 一系列富裕病开始发生, 肥胖症、高脂血症、动脉血管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造成了众多人的痛苦, 人们开始注重杂食和粗茶淡饭, 这就呼吁我们餐饮服务业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 注重杂食思想, 为大众提供健康饮食。
3、树立食疗理念
食物疗法简称食疗, 是指用某些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来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的一种治疗方法。食疗是总结我国中医传统学中的食养经验并不断吸取新知识, 在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临床实践之后形成的一门专门的科学。中医理论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很多中草药不但具有治疗作用, 同时还有营养价值, 是很好的食品。
4、佐料的搭配不容忽视
蒜、姜、葱、醋等许多用餐佐料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营养, 同时还具有消脂、开胃、杀菌、增香、助消化等功能, 讲究作料的搭配及运用很重要。搭配及运用得当会使菜肴口味精美, 独具一格。
5、食品注重新鲜, 远离添加剂
新鲜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汁液、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未来饮食中无论是肉食还是素食, 人们将更加注重于新鲜, 远离各种防腐剂, 抗氧化剂等添加剂。追求安全、卫生、营养、保健、便捷、天然、味美、无污染的生态食品是新世纪人类的食品结构, 将使人类的饮食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 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绿色食品。民以食为天, 当代人对饮食的追求已远远甩开了吃得饱、吃得好, 在饮食上更追求营养和健康。于是饮食文化也迅速蔓延开来, 进入饮食的更高境界。
二、保定餐饮行业要有品牌意识, 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
餐饮业树立品牌意识很重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消费的质量, 把目光对准某个品牌并产生很强的信任感, 不再把价格放在第一位。企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 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有维护和培养这个品牌的强烈意识, 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品牌, 要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形成社会影响很不容易, 如何培养自己的忠诚客户是首要之举。保定大小饭店数不胜数, 如何在餐饮业具有竞争力, 如何使自己的企业脱颖而出要靠特色, 这个特色包含饮食产品特色、提供服务的特色、就餐环境氛围的特色等等。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 没有自己餐饮的特色, 注定了在竞争中的失败。
餐饮在经营的过程中, “口碑效应”很有威力, 值得重视。常言说“一言可以兴邦, 也可以丧邦”, 有了好的口碑, 慕名者会源源不断, 餐饮的效益就会滚雪球似的增长, 给企业带来希望和生机。不好的口碑会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从此生意萧条,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三、更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消费者从原来的只讲究实惠, 只关注物质享受到逐渐讲究文化享受, 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转变。餐饮业也不例外, 消费者来饭店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桌好饭菜, 还需要好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 还有独特的餐饮文化享受。服务人员的素质是个软环境, 能够让人感受到保定的消费环境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餐饮业激烈的竞争, 对餐饮服务人员的要求也精益求精, 服务人员有什么样的商业素质, 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精神风貌, 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是大体包括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学识、观念、能力、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商业素质是指服务人员对餐饮业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思维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烹饪技术技能素质以及与顾客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体现。餐饮服务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的好坏有直接影响, 创建一个好的餐饮企业并使它稳步发展甚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1、微笑服务是服务素质的最基本体现
在餐饮服务中, 有一个和善的“态度”很重要, 微笑不需要任何花费, 却具有很高的价值, 餐厅的经济效益会受到直接影响。微笑是服务态度中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给消费者留下舒适自然的美好印象;微笑是一种世界语言, 是通往全世界的护照;它意味着谦和友善, 表达着诚意;能得到广大客户和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企业会因此受益, 收获财富。现代许多餐饮企业对微笑服务都很重视, 有的企业推出并践行“三步微笑”、“三米微笑”等高素质服务内容。
2、餐饮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不容忽视
对餐饮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必须加强, 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工会以及协会等组织来实现。在餐饮行业建立培训制度势在必行, 改变能洗碗端菜擦桌子就能做服务员的传统观念, 培训服务员使其具备优秀的服务技能,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服务员是商家形象的代表, 也代表着保定服务业服务人员的水准。餐饮服务人员要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 为消费者提供最佳服务。
3、建立牢固的团队精神
“团队”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就是团结起来的队伍。餐饮业是一个大的集体, 在这个大集体里, 服务员众多, 管理者较少。管理者如何发挥领导作用, 把餐饮事业顺利经营下去, 一方面需要全体员工对消费者的优质服务, 另一方面还需要这个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有着牢固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需要餐饮业的每位员工都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本着把小事做成精品, 将细节做到精致, 推陈出新, 把服务进行到底的原则, 认真热情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把这种热情随时传递给消费者, 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人员最真诚的服务。这种服务必然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得到较高的评价。
员工之间要在工作中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互相补台, 不要把私人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来。餐饮服务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有力量的团队, 团队成员之间要真诚相待, 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交关系。
4、按照星级服务评定工资标准
导游设立了星级, 我们也不妨尝试一下向旅游行业学习, 给保定餐饮业服务员评定星级, 按星级定评工资标准。星级越高, 相应的收入工资待遇就越高, 评定的星级在行业内通用, 以此来鼓励餐饮业服务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享受最好的待遇。
5、开展行业技能比武大赛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餐饮业要给服务者提供展示自己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机会。甚至对于洗碗工、端菜工等基层普通服务员也给予肯定与奖励。
总之, 保定饮食文化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在不断提升品位, 保定饮食更具健康特色、更具文化特色, 保定餐饮服务行业应及时转变思路, 打破传统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于健康、美味饮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粮食经济, 2007/02。
饮食文化 篇9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是东亚的礼仪之邦。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是中华文化圈中与中国最相似的国家, 自古被称作“小中华”, 韩国的文化艺术、人情风俗, 语言规律等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饮食自然也不例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地理位置的不同、食物性价比的差异以及自身的特色的加强和完善, 中韩两国的差异日趋明显, 中国的多元化和韩国的单一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中韩饮食特点差异
(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 在多民族交融及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形成了饮食多元化特点。
1.菜系多种多样。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差异, 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闽粤四大口味。还有八大菜系:川菜、鲁菜、苏菜、粤菜、徽菜、湘菜、浙菜、闽菜。
2. 讲究形与美的统一。中国的烹饪, 不仅技术精湛, 且有讲究美感传统, 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3.讲究品位情趣。中国烹饪不仅具备了“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 对它们的命名、品尝的方式、进餐时的流程、用餐的娱乐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孔雀开屏等。
(二) 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韩国地小物薄, 文化单一, 且物价相对较高等原因, 饮食文化给人一种单调朴素的印象。其实, 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 除了讲究以自然为本之外, 合理的搭配也是其中特点。韩国四季分明, 食品各有特点, 品种非常丰富, 且三面环海, 寒流与暖流交汇, 沿海岸有肥沃的滩涂, 所以鱼贝种类很多。1. 菜式略显单调。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米饭当做主食, 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烤肉、拌饭及参鸡汤、牛排骨汤等, 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饮食以自然为本, 其口味特色是“高蛋白、多蔬菜、忌油腻、喜清淡”。味觉以凉辣为主。辣为韩国食品的一大特色, 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 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 饭店里的冷面生意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2. 泡菜和酱是韩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泡菜和酱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韩国有句俗话说“泡菜是半个粮食。”韩国人无论贫富贵贱, 一天三顿都不离泡菜。为了度过酷暑和寒冬, 韩国人很早就开发了鱼虾酱之类发酵食品, 且传统的海味料理十分发达。
3. 比较注重形式。餐具讲究, 在韩国家庭的饮食中, 不会看到单一的泡菜或者只有一种口味的食物。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 盛放在不同的碟子里面。吃饭时各式各样的小菜经常摆满桌面, 或是原汁原味, 平平淡淡;抑或是华丽无比, 令人不忍食用。
4. 汤是用餐必备之物, 辣椒和蒜泥也是家常菜里不可缺少的部分。韩国人喜欢吃冷的食物, 如“水冷面”和“拌冷面”都是汤多且爽口的食物。
二、中韩日常饮食探究
(一) 家庭用餐
韩国日常饮食, 辣是一大特色, 另一个特色是少油, 注重自然之本色, 喜清淡。与中国的饮食多样化相比, 韩国人的日常伙食很简单, 一般是米饭、泡菜加一碗汤。韩国米饭白且香软, 很有黏性, 包上一张撒了盐的紫菜, 又香又糯, 十分可口。韩国人一天三顿都是吃白米饭, 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喝粥。韩国人多吃青菜, 少吃肉, 一般是过节或重大日子会吃肉, 可能与韩国物价太高有关, 按照现行汇率, 一般猪肉一斤35元 (人民币) , 排骨一斤112元 (人民币) , 又因韩国女性多为家庭主妇, 按照一个家庭月收入1万元 (人民币) 计算, 不是每个普通家庭所能消费的起的。
(二) 待客之道
韩国人待客同中国人一样热情、周到, 但没有用满桌“大鱼大肉”来显示慷慨大方的。他们在餐具上很讲究, 用的是金属筷子, 菜用很小、很精致的碟子装好, 份量有限, 汤是一人一碗。韩国人在吃饭时礼数很多。在韩食馆吃饭, 一般都是脱鞋上炕盘腿就餐。如在家里招待客人, 烧酒和烤肉是少不了的, 一般烤五花肉。烤好的肉用生菜叶裹好。碧绿的生菜上佐蒜头、尖辣椒、调料, 夹上烤好的五花肉, 色、香、味俱佳。
(三) 酒文化
韩国的酒文化和中国一样, 遵循礼仪, 注重待客之道。中国人敬酒时, 酒杯要低于对方的杯沿, 以示对他人的尊重。韩国人给别人敬酒时, 把自己的酒杯递给对方, 倒酒半杯, 被敬者转身、背脸、仰头喝酒, 再回敬, 与中国古代喝酒行令有点相似。与中国不同的是, 在韩国, 女孩子也是能喝酒参与其中。
三、结语
通过了解韩国人的饮食特点和饮食文化, 从中折射出韩国人许多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让韩国人在吃出健康的同时, 更吃出了白皙的皮肤。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 讲究营养科学合理饮食的人们来说, 越来越多的韩国饮食习惯和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对于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我们, 要做的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并通过学习不断创新和发展, 打开眼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摘要: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实际考察和见闻听说对韩国饮食的特点和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并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较, 探究出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为中韩文化研究提供资料, 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1月
东来顺饮食文化 篇10
东来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 创始人丁德山。最早为老东安市场北门 (现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 开的一家粥摊, 后因经营有方, 生意越做越大, 1 9 1 4年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1928年后先后两次扩建, 规模逐渐扩大, 可同时容纳四、五百人同时就餐, 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饭庄之一。1955年实现公私合营, 1969年更名为民族饭庄, 1979年恢复“东来顺饭庄”。
东来顺以涮羊肉扬名中外, 继承弘扬了清真菜肴的饮食精华, 历经百年沧桑, 几代人潜心钻研, 继承与发展并举, 集火锅文化、餐饮文化、历史文化于一身, 素有“中华第一涮”之美誉, 形成了东来顺独特的餐饮文化。
东来顺涮羊肉是具有伊斯兰民族特色和北京地域特色的品牌。近百年来, 东来顺博采众长, 精益求精, 创造了涮羊肉独特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并形成了风味涮肉选料精、刀工美、调料香、火锅旺、底汤鲜、糖蒜脆、配料细、辅料全的八大特色, 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藏族的饮食文化 篇11
藏族认为,吃饭虽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如同禽兽。有一首谚语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来无道义,视如流水和顽石。”这些,充分表现了藏族饮食方面的道德观。
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过西藏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广阔的雪域高原,人烟稀少,方圆数十公里,也就几十户人家。村里一旦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竞相供给饮食。如果来人缺少盘缠,村民还会为他备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食宿,就是败坏了村风,人人得以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亲友,全村人都会前来问讯,相邀家中,杀牛宰羊,做饭煮茶,轮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必使客人酒足饭饱,心畅意乐。有的家庭主妇为了防止嘴馋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来,以备客人到来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们常盼来客。一旦客人进村,争相拉客进家,以沾点美馔余惠。下乡的路上,我们只要遇见藏族群众,他们总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询问需不需要帮助。一次,我们坐车驶进门布村,来到藏族一退休妇女干部家里。她非常热情,赶紧敬献青稞酒和奶茶,还请吃糌粑、风干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兴的,真把我们当作贵客了。
藏族把吃的东西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部分。食物分为:谷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类又分为陆地、水里、水陆两栖三项。藏医认为,陆地动物肉的性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里动物的肉细、沉、热,吃了益于肠胃,可疗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肉兼有上述两种性味。饮料分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传部长索巴常讲,他只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月不吃饭,保证安康无事。
藏族居住区,开水沸点一般为80度左右,在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只得生食牛羊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吃双不吃单”,意为只吃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吃驴骡马等单蹄牲畜。不过,如今在聂拉木县,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压锅里煮熟了并放有调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鱼、肉、油条、麻花和各种炒菜;吃的面食已不是单纯的糌粑,而多为大米、馒头、水饺、面条、馄饨等,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因此,他们对有饮食加工技艺的人非常尊敬,给予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偏远的乡村,不论是婚嫁丧葬还是集体庆典、发生纠纷,都会请做菜做饭好的人加入决断。
离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萨市工作的我省同志特意请我们吃了一顿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级厨师做的,别有风味。
(选自《烟台日报》,有改动)
【赏析】
中国饮食文化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本文重点介绍了藏族的饮食文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除了描述藏族的饮食特点,还揭示了藏族饮食的文化底蕴,如“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这些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藏族同胞热情、淳朴的美好心灵。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 篇12
中国地大物博, 5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食文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与法国菜和意大利菜鼎足而立, 誉满全球。中国饮食不仅考究肴馔之美, 而且大量的风俗习惯, 都与饮食有关。例如, 在中国, 人们碰面时打招呼会说“吃了吗?”, 再如, 社会上某些职业被称为“金饭碗”。可见饮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跨欧亚大陆, 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 因此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 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 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的一朵奇葩, 俄式大餐闻名于世界。特别是俄式面包和红甜菜汤, 无论在中国, 还是在欧洲均为人们所青睐。在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中, 面包和盐是迎宾、婚礼等仪式必不可少的物品, 有着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如尊敬、欢迎和幸福。这也表现出了俄罗斯饮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
那么中国和俄罗斯在饮食方面究竟有何差异, 这些差异又反映出怎样的民族性格特征呢?
一、中俄饮食观念对比
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话, 在俄语中有“面包无一块, 处处是忧伤”的表达 (吴国华169) 。
中国的饮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和独特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一种‘意境’, 通过‘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意境’具体化” (吴澎9) 。即寻求这些元素的和谐, 共同创造意境。这种和谐的观念最早源于中国“天人合一, 万物归一”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国的烹饪, 不仅技术精湛, 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如把菜雕出各种造型, 给人以感官和精神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对美味的极致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却导致了对营养的轻视, 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所以“民以食为天”之后有“食以味为先”, 而不是“食以质为先”。因此中国人更注重为了口感和新奇而去吃。
俄罗斯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历史文化悠久, 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的限制, 饮食种类略显单一。在饮食观念上, 与中国不同的是, 俄罗斯人注重营养和生存。这种观念倾向科学化、理性化, 他们最关心的是营养,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却不是那么在乎。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作为菜肴, 鸡就是鸡,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瓶伏特加, 一边放鱼子酱、红甜菜汤, 另一边配煮青豆, 土豆条, 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 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各是各的味, 简单明了, 它保持了食物的原本口味。
二、中俄“饮”文化对比
(一) 茶文化
茶是迄今为止最为普及的饮品, 也是最古老的饮品之一。中国是茶的最原始产地, 茶的故乡,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唐代陆羽著有《茶经》, 而现在老百姓中还流传有“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也有数百年, 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俄语中有谚语“哪里有茶, 哪里就是天堂” (王敏226) 。喝茶通常作为一种待客的礼节, 中俄两国的习惯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相同之中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茶叶品种多样, 有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从品种上来说, 中国人喜欢喝绿茶。在饮茶时, 中国人习惯茶水共杯, 就杯喝茶。一般是把茶叶放在泡茶容器里, 加满开水。等茶叶完全下沉, 即可直接饮用。喝完一杯还可以加水再泡之后继续饮用。中国人认为第一杯茶是除尘茶或洗茶, 第二杯茶是最好的茶, 而一次喝茶不过三杯。这既是出自礼貌, 也指茶的品级。由于茶水共杯, 因此中国人喝茶有吹浮叶、用碗盖拨茶叶等习惯。并且中国人喝茶讲究原汁原味, 喝茶时只喝茶, 不加任何东西, 也不吃任何东西, 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喝茶所用的茶具主要是茶壶, 一般以陶壶为主。
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茶是印度红茶、锡兰红茶和中国的茉莉花茶。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 “红茶”在俄语中又称“黑茶”。俄罗斯人把茶作为正规的一日三餐的组成部分, 在菜谱中归为第三道菜。他们喝茶习惯于先在茶壶中泡或用茶炊煮好浓茶, 之后倒入杯中, 再兑水冲至一定浓度再喝。茶叶通常只泡或煮一次, 用完即倒掉, 下一次喝茶时重新放入茶叶。另外, 俄罗斯人习惯喝甜茶, 茶里除了加糖以外, 还可以加入果酱、奶油等, 还可以伴以各种蛋糕、糖果、甜面包、饼干等“茶点”。俄罗斯最有名的茶具是茶炊, 这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开水用的水壶, 传统的由铜制成。现代的俄罗斯人多用电茶炊, 传统的茶炊逐渐成为工艺品或装饰品。
(二) 酒文化
中俄两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在某种程度上对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可谓历史悠久。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更有“诗中有酒, 酒中有诗”的李白, 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酒的热爱。俄罗斯人更是以好酒出名, 他们最喜欢伏特加。在俄语中“伏特加”一词源自俄语“水”的发音, 意为生命之水。俄罗斯男人称伏特加为“第一妻子”, 人均年消费伏特加约11升 (1) 。
中国人爱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 并且,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 讲究荤素搭配, 凉热兼顾。在酒宴上, 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 之后就开始第一轮敬酒, 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即所谓“先干为敬”, 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 客人要回敬主人, 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敬酒时, 一般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国人敬酒时, 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 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 客人喝的越多, 主人就越高兴。
俄罗斯人的豪饮世界闻名, 形成了其独特的酒文化。俄国人饮用伏特加酒时, 表现出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俄罗斯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 伏特加酒开瓶后必须喝光, 瓶中有剩酒是不吉利的。喝酒时, 他们不大讲究下酒菜, 一块奶酪或半根酸黄瓜就可以。俄罗斯人善讲祝酒词, 如在主人家做客, 最后一杯祝酒词要献给女主人, 表示对她厨艺的赞赏和劳动的感谢。俄罗斯人喝酒的无节制, 也常常导致许多社会问题。
三、中俄“食”文化对比
从“食”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差异, 中俄形成了不同的“食”文化。
(一) 食材
一般来讲, 中国人的食物种类要比俄罗斯人的多得多。中国人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 辅食是蔬果, 外加少量的肉食” (谢定源145) 。主食的种类主要有米饭和面食, 中国的南方多以米饭为主食, 而北方则以面食为主, 如面条, 饺子, 馒头等。中国的自然地理多样变化, 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而由于地理条件相对单一, 俄罗斯的食材没有中国那么丰富。俄罗斯人主食主要是面包, 可分为白面包和黑面包, 形状各式各样。其中黑面包营养价值很高, 颇受俄罗斯人喜爱。另外, 在俄罗斯, 土豆被称为是“第二面包”, 与圆白菜、胡萝卜和洋葱一起, 是俄罗斯人一年四季不断的“看家菜”。另外, 俄罗斯的食物中充斥着大量的奶油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菜肴多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二) 菜肴文化
中俄两国之间的菜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一样。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民族众多, 菜式各异, 形成了区域性差异, 大致可分为七个区域 (2) 。但不论是哪里, 人们都讲究荤素搭配, 注重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吃饭一般是先上凉菜。然后是热菜, 最后是汤或者粥。各式种类繁多, 口味不一, 这也是大自然和悠久历史所馈赠的多样性的饮食。
在俄罗斯, 他们最先上的菜通常是冷盘, 也就是凉菜, 这和中国差不多, 一般为沙拉、火腿、酸黄瓜和鱼肉冻等。在凉菜之后开始上主菜。俄罗斯有三道主菜。第一道菜为汤, 俄罗斯最著名的是红甜菜汤, 也称为罗宋汤或苏卜汤。接下来的第二道菜是肉菜, 如炖牛肉、煎牛排、烤牛肉块, 还有炸鸡、炸肉饼等等, 也会搭配一些素食, 比如土豆条和圆白菜。最后, 在吃饭结束的时候还有一道甜食, 种类非常多, 有蛋糕、羹、糖水果子、冰淇淋等。在中国, 甜食不属于正式吃饭的范围, 它更多算作一种零食。
另外菜肴命名作为“食”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 也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民族心理。关于菜肴命名, 中国人非常讲究, 且多种多样。这些菜肴的名称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菜名不只是从选料和烹饪方法入手, 更有许多菜名运用修辞手法, 表达人们向往幸福, 追求吉利的心理。例如, 四喜丸子、翡翠鸡片、龙凤呈祥等。有些菜名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典故, 如东坡肉等。而俄国菜肴的命名方法通常是直白明了, 说明原料即可, 很少会运用修辞手段。例如炸鸡、腌黄瓜、熏香肠等等。虽然这种命名方法缺少艺术性, 但却非常实用。
四、民族性格特征
中俄历史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也揭示了中俄民族性格的差异, 反应了不同的民族心理。
从“饮”文化中, 我们不难看出:饮酒表达意境, 饮茶追求恬淡。中国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具有浪漫气息。讲究礼节, 不喜欢走极端, 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饮酒追求自由, 饮茶追求甜蜜。可以看出俄罗斯人追求自由, 性格豪迈奔放, 热情乐观, 喜欢走极端。
从“食”文化中, 我们则可以看到中国人不仅追求多样化和创造性, 对美更是极致地追求, 凡事讲究搭配、和谐和恰到好处,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对于菜肴的命名, 可以看出, 中国人受悠久历史的熏陶, 不仅铭记历史, 且以传统为荣。而俄罗斯人则是率真朴实, 理性而科学。极致简约与极致自由的背后, 隐藏着俄罗斯人极端性的民族性格特征, 别尔嘉耶夫也曾称“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 是对立面的融合” (别尔嘉耶夫2) 。而这种矛盾性来自于其历史、宗教和文化。
在中国, 对饮食的美的追求压倒了理性, 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浪漫气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宏观和不可捉摸, 在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饮食讲究的调和之美, 这也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 而味确是内在的东西,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这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内敛不张扬, 谦逊不矫饰的性格特点。
俄罗斯的饮食遵循科学的原则, 烹调严格按照科学和营养来行事, 几乎做到了规范化, 并且精确。由此可见, 西方对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东方, 所以俄罗斯的饮食基本和许多西方国家的西餐大同小异。这也体现出俄罗斯人理性的特点, 讲究科学、营养和高效的生活, 但不免少了一些对情趣和美的追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新并积累而来的, 并不断影响着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俄罗斯饮食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 其虽然不及中国饮食讲究细腻和博大精深, 但也绝对向世界人们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 经过不断的发展, 也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的一朵奇葩。
在现今全球化的态势下, 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在两国间互补与兼容, 使两国人民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对中俄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 也将使两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友谊。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
[2]王敏, 孙凤波.“中俄茶文化之管窥”,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4 (2006) :225-227.
[3]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4]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