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2024-10-10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通用9篇)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篇1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饮食文化旅游盛行的市场背景, 分析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 发现强调饮食与文化的结合、饮食旅游的载体与内容日趋丰富、项目设计突出游客的互动体验性、重视开展饮食旅游节事活动、营销推广模式符合时代潮流是它们共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结合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实际, 提出五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饮食旅游,南通,启示

一、引言

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持续热播, 各色精美的地方美食成为人们追逐与向往的明星, 不少旅游网站也纷纷推出系列“舌尖上的旅行”主题线路, 行程以品尝各地的美食为主。一时间饮食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界的热门话题, 一股美食旅游热正在全面风靡。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美食本就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素, 享受美食是很多游客旅游中的重要体验部分。如今饮食旅游的盛行正是旅游市场由传统的团队标准化旅游模式向现代个性化、体验化散客旅游转变的例证。国内旅游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以饮食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目的地, 并成功实践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拟对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加以整理分析, 并结合南通市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可供决策参考的意见。

二、国内饮食旅游发展经验分析

(一) 强调饮食与文化的结合

文化消费日益强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 这一大趋势反映在饮食旅游市场就是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于吃什么, 而是更强调要吃出文化、吃出内涵、吃出品味。例如旅游名城扬州以《红楼梦》中的记载为蓝本, 参考其他历史文化典籍, 精心制作文化韵味十足的“红楼宴”, 从两淮盐商的家宴中精选出代表性菜品推出“盐商宴”。这其中的每一道菜品均与文化典故相结合, 加上扬州厨师的精湛技艺, 扬州城的优美胜景, 游人可以综合体验到美食、美景、美器、美乐等诸多元素的感官刺激, 实属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

(二) 饮食旅游的载体与内容日趋丰富

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旅游开发是多局限于食物本身这一单一载体的, 游客来到目的地的主要内容就是品尝与购买美食。随着饮食旅游的逐步发展与成熟, 这一模式已经被打破, 饮食旅游开始涵盖越来越多的层面与内容。绿色新鲜的食物原料、别致的烹饪工具、精湛的烹饪工艺、精美的饮食器具以及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饮食方式、制度、礼俗等多样的资源都被成功地加以开发与包装, 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旅游市场的产品体系。在中国知名的长寿旅游地广西巴马, 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旅—加工业”的养生产业链, 拥有香猪、火麻、茶油等绿色长寿食品, 绿色蔬菜、野菜等长寿食品种植基地, 拥有矿泉水、保健酒、保健饮品等加工业。另一方面, 饮食旅游的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 在很多旅游地饮食与养生保健、科普教育、亲情交流等融为一体, 展现出极大的市场魅力。

(三) 项目设计突出游客的互动体验性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旅游业的流行趋势已经从初期的静态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如今较为高级的体验旅游阶段, 在这一阶段, 游客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优美的景观与热情周到的服务, 而是要求能够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得深度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感受。全国各旅游地为迎合这一发展潮流, 已经成功推出一系列参与互动性活动, 例如2010年临安邀请游客参与森林美食征文比赛, 游客可将对临安森林美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多种文体, 优胜者可获得相关奖励;2012年成都国际美食节期间推出了“美食侦查连”活动, 由美食名人带领民间“吃货”穿梭在成都大街小巷, 奔赴各美食餐馆现场进行集体试吃, 从而评选出优秀的民间美食。除此之外, 很多旅游目的地还推出“跟大厨学做菜”“新鲜食材采摘比赛”等多样化的参与性项目。

(四) 重视开展饮食旅游节事活动

旅游节事活动是目前各地常用的一种旅游推广模式, 借助于节事活动能够在短时期内吸引大批量的游客, 创造众多的旅游商机。与此同时, 高密度的节事活动宣传还能带动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宣传, 塑造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开展的饮食旅游相关节事活动众多,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以地区命名的综合性城市美食节, 如广州美食节、成都美食节、苏州美食节、南京美食节等, 在这些美食节上, 除了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食之外, 还会举办名菜、名点、名小吃等评选活动以及各种厨艺展示; (2) 以某一食品种类命名的美食节, 如山东青岛“啤酒节”、江苏盱眙的“龙虾节”、普陀山和武夷山的“佛 (禅) 茶文化节”等; (3) 以某一类菜系命名的美食节, 如中国 (合肥) 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 (银川) 清真美食旅游文化节、中国 (淮安) 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 (南昌) 辣文化美食节等。这些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提升旅游地形象品牌的重要营销途径与平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 营销推广模式符合时代潮流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旅游营销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国内饮食旅游地在营销模式上也在紧跟时代潮流, 大胆尝试微博、微信、微电影、门户网站、影视剧植入、歌曲推广等众多的新式手段。2012年四川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美食篇》在网络上颇为流行, 该剧以数对情侣的爱情为主线, 巧妙地将四川小吃、火锅、美食、变脸艺术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让观众能够在观看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四川美食, 进而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同样, 在2014年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上, 主办方为了吸引年轻的游客们, 采用扫描微信二维码, 现场免费WIFI美食互动屏, 微信手机上传美照可得神秘礼物等互动平台造势营销,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 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南通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 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县市均被评选为“中国长寿之乡”。2014年5月, 南通市更上一层楼, 成功获得世界首个“长寿之都”的称号, 这标志着南通长寿的品牌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更加具有含金量。近年来, 随着长寿旅游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 南通的长寿饮食旅游已经初见成效, 各地区均涌现出富有特色的产品, 例如以如皋为代表的农业类长寿养生食品 (如式香肠、肉松, 黄酒、萝卜干、茶干等) ;以如东、启东为代表的海鲜类养生食品 (文蛤、海带等) ;以海安为代表的河豚养生饮食旅游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南通旅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 带动了旅游经济的持续攀升。但客观而言, 与国内知名的饮食旅游目的地相比, 南通的长寿饮食旅游还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资源虽好, 市场知名度尚欠缺, 还有不少领域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对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旅游产品类型的丰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南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 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发挥优势, 抢占市场份额, 就必须另辟蹊径, 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 借鉴国内成功旅游目的地的先进经验, 尽快地加以学习吸收,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具体而言, 国内饮食旅游发展的经验对南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元素, 那就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开发中要突出与其他旅游地在文化上的差异, 加大对长寿饮食的深度分析与挖掘, 将“饮食”与“长寿文化”有机结合。二是拓展了南通长寿饮食旅游发展的视野, 丰富了产品体系的内容。饮食旅游不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 一切与之相关的资源均可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饮食旅游的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开拓, 旅游乘数效应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三是为饮食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方向。要改变传统的观光型思维模式, 迎合游客注重体验的消费心理特征, 加大对互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与推广, 突出主题性, 注重体验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更好地引导游客感受当地悠久的长寿饮食文化内涵。四是提供了一种开发模式, 即通过成功的节事活动来提升南通整体的旅游形象与品牌知名度。南通长寿饮食文化节庆在时间选择、商贸合作、融资模式等方面均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式。五是为南通长寿饮食旅游的营销推广树立了榜样。旅游目的地应重视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微电影、播客等新媒体的作用, 广泛利用网络平台, 实施在线推广, 全面打造长寿饮食旅游的新形象。

2010年社科院颁布的《旅游绿皮书》中指出:“饮食所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人文特性, 又使它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吸引物, 并在旅游营销中扮演了活色生香的极具诱惑力的角色。”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一市场大背景的要求, 有着广阔而美好的前景。南通旅游业可以对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 在此基础上辅以创新, 使之符合南通的实际情况, 服务于南通旅游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麦池.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机制论[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1) :22-25.

[2]史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 (04) :55-59.

[3]熊文慧.巴马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8 (4) :47-49, 99.

[4]侯兵, 朱敏.淮扬饮食文化景观谱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3, (04) :40-46.

日本女性长寿秘诀 篇2

1.吃:鱼和海藻 海藻中含有钾、钙、镁、铁、碘、维生素C、纤维素、胡萝卜素等。此外,她们的饮食大部分由素食即水果、蔬菜、豆类等构成,这都是健康饮食的构成元素。日本人喜欢吃金枪鱼、青花鱼和鲑鱼,这些鱼都含有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研究表明,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降低患心脏病和乳腺癌的风险。

2.饮:绿茶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饮用6杯茶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喝1杯以下的人低36%。绿茶是日本的主流饮料,高居排行榜首。因富含抗氧化剂,绿茶可以降低与癌症、骨质疏松相关的各种疾病发生的概率。

3.嚼:细嚼慢咽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吃饭的速度也变得像在赛跑。在日本,孩子接受的教育是要认真吃下每一口食物。人的大脑需要20分钟才能确认“饱”这个概念。因此,如果你的吃饭速度很快,那么在你感觉到饱时,其实胃已经被塞满很久了。

4.用:不用大盘和浅口盘 摒弃大盘子,改用小碟或小碗吃饭,使用容量小的餐具更容易控制饮食。

5.想:修习精神 日本很多人不仅修习身体如练习空手道,还修习精神。瑜伽、冥想等活动不仅可以减压,还可以预防痴呆、保护大脑中与集中度、记忆力有关的部分。

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律令制度,儒学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中日文化,师徒名份,早在唐朝就已定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5世纪日本就渡过了蒙昧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第一,儒学对日本的影响。

汉朝曾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大批汉人从朝鲜移民日本。据井上清的《日本历史》记载:雄略天皇时期(457—479年),在日本的大陆移民就多达18000人之多,他们是大陆文化的传播者。公元三世纪,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到公元五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七年(513年),日本建立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熟谙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人才。到圣德太子(593—621年)时代,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的文明制度。一千多年来,《论语》和《孟子》在朝鲜和日本成为精神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教科书。

第二,律令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行班田收授之法。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制度。

2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年)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大化革新后,日本进一步汲取中国文化,遣唐使就多达十几次,随行的有许多留学生和求法僧。吉备真倍留学17年,回国后在日本太学教授中国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

第三,汉字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没有自己的固定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公元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倍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高僧空海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随着平假名、片假名的使用,日本文学出现了日语的表现形式———和歌和物语文学,但在内容上也同样受到中国诗文以及古小说的影响。在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中随处可见中国六朝诗以及唐小说《游仙窟》的痕迹,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被指出是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第四,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当时日本派出遣唐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中国学习佛教理论。日本虽然佛教盛行,但是受戒制度尚未确立,中国的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弘传佛法,毅然前往日本传道。途中遭遇七十余次危难,历时十二载,以至双目失明,才终于抵达日本,为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信徒授戒,并开创律宗。鉴真还携去数百卷佛经,东大寺设置了写经司,从鉴真处借出经卷加以抄写。鉴真由此受到日本人民的敬爱,直到死后一千多年的今日,日本在鉴真圆寂之日还要举行纪念活动,可以说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五,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已》,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珎》。“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以后各代所铸钱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结构严谨匀称,方圆兼济,隶书中带有楷意。

和同开珎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圆廓方孔,名曰和同开珎。“珎”是“寶”字的简化,“和同”是日本奈良朝代和铜年号的省略,西安出土的“和同银币”始铸于和铜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二年。从两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影响。

第六,技术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技术同样深受中国的影响。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中国的瓷器、丝绸、制铜、制铁等技术传播到日本。建筑方面,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自己基本的特点,即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京都的各个建筑都体现中国隋长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

[2]源氏物语.

[3]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己.

[4]后汉书.

日本人长寿的秘诀   篇4

专家们认为:日本人普遍长寿与他们爱吃鱼和低脂食品有非常大的关系,日本人长寿的主要秘诀是注重饮食、均衡膳食。

日本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鱼、豆腐和蔬菜,而鱼几乎是日本老百姓从老到少最喜爱的“晕腥”食物,对它的热爱丝毫不亚于中国人对红烧肉、糖醋排骨的感情。

日本人特别喜欢吃鲜鱼,有关研究发现:鲜鱼体内某些特殊成分有防癌作用。尽管日本人吸烟像英国人一样多,但日本人患肺癌的比例只有英国人的2/3。研究指出,中老年人和妇女若每天能摄入50-150克海产品(鱼),即可大大地减少结肠癌与乳腺癌的发病机会,因此,对于鱼有预防癌症的功能应予足够的重视。

豆腐是日本老百姓的一大“国菜”,专家介绍:豆制品中富含人体必须的脂肪酸,对人体非常有益。豆腐的原产地是中国,然而,目前为止,对豆制品的偏爱程度却远远低于日本。

中国与日本的岛国环境有很大区别,日本人能生吃鲜鱼,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很难找到可以生吃鲜海鱼的海域。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常性地吃鱼,尤其是深海鱼对人体蛋白质的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促进新陈代谢都会有很大的好处。而豆制品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营养食品。但吃咸鱼和鱼干不能起到防癌作用,如过多食用还会诱发癌症。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的午餐,高度重视国民营养的合理化。二次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食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政府仍将学生营养作为一项国策来抓,开始推行学校午餐制,每个配餐中心都配备了经过专业培训的营养师,来指导和监督营养午餐的制作。日本的学校午餐为学生提供均衡膳食,在促进学生的体格发育和身体健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在日本,60%以上的学生都能吃到营养均衡的学校午餐。

目前,日本人的素食倾向越来越明显,热气腾腾的米饭,大酱汤、咸菜为主的粗菜淡饭又重新回归餐桌,成为人们最常吃的食品。日本饮食以量少、烹饪简单为主导,食用者一般都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研究表明,多采用低热量食物,有助于减少患癌症的机会。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出10条经验:

(1)每顿菜肴品种多,数量少。鱼、肉、蔬菜、豆类、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碗盛装,花样繁多,这样,每顿饭都能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2)动、植物食品一起吃。鱼、肉类食品和五谷杂粮、豆制品、蔬菜各占一半。

(3)一日三餐都有蔬菜,确保纤维素和维生素的吸收。

(4)每天吃牛奶和乳制品,女性比男性多吃1倍。牛奶、酸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成分。

(5)肉食每天至少50克,但不超过100克。

(6)每天都吃鱼,而且吃鱼多于吃其他动物肉。鱼中含有能使细胞新生的核酸,还有使血液变清、流通更畅的物质,可预防心肌梗死。

(7)每天吃一只鸡蛋,且和米饭一起吃。鸡蛋中含有人体必不可少的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米饭中缺少一种物质,叫做蛋氨酸,而鸡蛋中却不乏该物质。两者一块吃,能使人更好地吸收米中的蛋白质,并控制饭食的热量。

(8)每天吃一次豆腐之类易消化的大豆食品。大豆食品中含有植物蛋白、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而且易消化,可抗老防病。

(9)每天吃一次海藻。

(10)每天吃水果,确保身体摄入维生素C。

当然,注重饮食、均衡膳食只是日本人长寿秘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而外,人的心态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结构、教育程度、社会凝聚力等因素也都是日本人高度重视的。

论中国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篇5

关键词:汉字,日本,文化,汉语

一、汉籍、汉字及儒学的传入

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 就是汉籍和汉字的传入。汉籍的传入有种种说法, 但有文献涉及者, 主要有徐福赴日、神功皇后远征新罗、王仁上贡献书等三种说法。

汉字和汉籍儒典的传入, 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讲演汉籍的风潮兴起, 同时, 出现了以圣德太子为中心的现存日本最古老文献《推古朝遗留文》。

而汉字的传入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一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王莽时代的货币已经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京都出土的铸造货币, 上面就铸着“货泉”二字, 这是日本出土的最早记载着中国文字的文物, 而这个时代能够掌握并使用汉字仅仅局限于少而又少的贵族、学者,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 这些汉字不过是一些复杂的图案罢了。

公元400年以后,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深化, 日本人才开始普遍地学习汉字。到5世纪时, 日本上层贵族开始普遍使用汉字书写, 而且已经用汉字书写汉诗文了。汉字之所以会流行, 是应为日本语是单纯音节结构, 使用标音的汉字比较方便。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汉字为一字一音节, 而日语的单个汉字会有多音节的情况。

语言文字, 是文化的源泉和载体, 我们可以说, 日本文化的载体就是从中国传入的。六世纪以后, 日本派出遣隋使以及遣唐使, 带回大批中国的儒家经典, 广为流传, 不仅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也为汉文学的引进开辟了道路。儒家学说之所以会在日本发展起来, 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提高皇室的文化修养以及在社会上建立一个道德标准以及行为规范。也就是皇室控制政权是由于“天命”, 是神的旨意。

二、《白氏文集》与《源氏》物语

平安朝时期, 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作品, 莫过于《白氏长庆集》。白氏的作品传入日本始于承和5年。随后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当时在日本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平安朝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 而讲座的参与者就是日本数代的天皇。而在同一时期, 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几部文学作品诞生了, 这就是《枕草子》与《源氏物语》, 代表了白诗的影响达到了巅峰。

日本文坛广为流传《白氏文集》的原因如下 :一是白氏诗文字通俗, 词汇丰富, 体顺而律, 含义丰富 ;二是白诗反映了各阶层的生活, 尤其是日本所谓的“庶民”生活, 追求一种生活的美和沧桑、辛酸 ;三是白诗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对季节的变化尤为细腻和感伤。最后是因为作品贯穿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 非常容易被日本文化接受。

当然, 从以上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对于白氏讽刺诗的“兼济之治”的摄取并不是那么积极, 而是更多关注其闲适诗的“独善之心”。日本文学吸收和消化白居易的诗文, 是根据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 是有选择与扬弃的。

白诗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学, 而且对日本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日本文化中的独善其身的“物哀”, 整个日本骨头里渗透出来的忧伤和凄凉之风, 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三、宋学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古代教育以儒学等中国文化作为基准, 利用从中国输入的经学、史学、律学、天文学等各类书籍作为教科书进行国训教育, 受教育对象是贵族。而当宋学由于特殊原因登上日本文化历史的舞台后, 受教育的范围反而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宋学占据了儒学的主流,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治阶层从当时政治革新的需要出发, 采用宋学作为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二是当时的留宋僧人既修炼禅法又热心宋学, 他们回来时带了大量的宋学著作, 有利于宋学的传播与研究。三是宋学吸收了禅宗的认识论与修养法, 与禅宗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即所谓“宋儒之学, 其入门皆由于禅”。当时日本的上层社会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就是从宋学入手, 然后参禅。由于以上的原因, 宋学的发展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因此, 此前以公家社会为中心的旧儒学,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 被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所替代。儒学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禅僧社会。宋学与当时流行的、以禅宗为主体的新佛教的融合, 推动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结语

中国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说, 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日古代文化的交流史。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是从上到下的, 中国文化的普及就这样贯穿了日本的各个阶层。

时至今日, 我们还可以深深感觉到, 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 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小城镇狭窄的街道, 都是那么干净、漂亮。但是身在其中, 总能感觉到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萦绕着这个国家。或许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得太细致了, 无法统观全局, 最后就只能着眼于文化的细节, 包括对命运无常的喟叹和对四季流逝的感悟等等 ;日本把中国文化中“人性”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 但也因此给自己平添了许多哀愁。

参考文献

[1]蔡毅编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中华书局, 2002

[2]张立文, 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东方出版社, 1998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篇6

先说礼。关于“礼”的起源的说法有很多, 综合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 王国维认为, “礼”起源于祭神祭祖的宗教仪式。“禮者,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 ……”“示, 天垂象, 见吉凶, 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 谓日月星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示, 神事也”, 明确地表明了“礼”的事神本质。而且, “礼”字最早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祭献神灵, 后来则统指一切事神之事。第二, “礼”指人类社会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习俗。梁启超说:“无文字的信条, 谓之习惯。习惯之合理者, 儒家命之曰‘礼’。”第三, “我国的礼起源于原始时期的物品交易关系——所谓‘礼尚往来’。这种古老的习俗, 经过阶级社会‘圣人’的加工和改造, 变成了成文的礼。”虽然说法很多, 但对于礼制真正成熟于西周成王、周公时代却没有什么异议, “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周制刑之意, 亦本于德治礼治之大经。”

到了孔子, 其所说的“礼”涵盖范围很广, 小到个人礼仪——“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 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大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而且, “礼”的作用也很明确, 既要使人民自觉养成遵循礼节的习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又要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还要建立和谐的社会风气——“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与先前“礼不下庶人”, 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 “礼”都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再说仁。“仁, 亲也, 从人, 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训仁“从人二, ……人二, 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 而后见人与人接, 仁道乃生。’”“‘仁’在古籍中最早出现, 当是《泰誓》中篇里面的‘虽有周亲, 不如仁人’。《泰誓》三篇, 有人怀疑是西汉人所作, 但其中许多辞句, 却曾被春秋战国时人所引用;有的明白说出篇目, 如《左传》、《孟子》等书;有的没有, 如《论语·尧曰》所引用的‘虽有周亲, 不如仁人’这一句话。如为伪作, 亦必出自古《泰誓》。”

孔子论仁, 并不直接给“仁”下概念化的结论, 而是以实际生活揭示“仁”的含义。而且, “仁”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德行或者仅限于在某一种德行, “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仁的表现, 其最低要求是伦理要求——“入则孝, 出则弟”, 最高要求是政治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所说的“仁”内容丰富, 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一般人很难做到, 所以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 也不敢以仁自居, 而只是以全部生命去追求仁,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为人们指明了在实践中“仁”的可能道路。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礼”以“仁”为本质, 礼归于仁, 以仁为最高境界和追求。同时, 礼的规范秩序也是实现仁的基础。仁礼合一,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相互统一, 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持安定、有序与和谐的重要保证, 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美好的文化精华。

日本文化的形成比中国晚了很多个世纪, 其儒学建立在中国儒学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地吸收创造逐步成长起来。《论语》是在日本应神天皇16年才传入的, 至此, 日本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建立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 开始重视中国儒学文化。儒家思想渐渐深入到日本国民的道德生活中。

日本的圣德太子在摄政期间以儒学为指导思想, 实现了中央集权。604年, 他推行了“推古朝改革”, 颁布了《十七条宪法》, 提出“君则天之, 臣则地之”、“君言臣承, 上行下靡”、为臣必须“礼于君”“仁于民”。在这里, 最早的明确了“礼”和“仁”。但与中国不同的是, “礼”“仁”是单方面的义务, 只限于下对上, 这也说明了当时日本人还没有真正的理解中国经典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明治维新以后, 在“文化开明”口号的影响下, 西方思想文化对日本的传统道德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击, 所以明治政府中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派系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保持日本公民对天皇的世代忠诚, 对天皇制国家政体的绝对服从。1879年, 元田永孚发表了“教学大旨”, 批判了西方道德思想文化, 并强调了以前所重视的汲取了中国儒学的日本传统道德思想;1881年, 文部省颁布的“小学教员须知”中第一项规定:“教人以善良, 比教人多识更为重要, 故为教员者, 更应致力于道德教育, 使学术忠皇室、爱国家、孝父母……”, 在此将道德教育放在一切知识教育的首位;1882年颁布的“军人敕语”, 规定了日本军人必须遵守的准则——忠节、礼仪、勇武、信义和素质, 这同时也是当时国家的道德支柱。总之, 通过明治以来日本政府对社会、教育等实施的一系列举措, 我们可以看出在日本文化中“礼”的重要性, 日本文化所受“礼”文化的影响之深。

日本对中国儒学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把同样作为孔子学说核心的“仁”排斥在日本的伦理道德之外, 把“忠”放在了首要位置。在中国, “仁”是高于“忠”的道德品质, 父母必须具有“仁”, 子女才会孝顺;统治者必须具有“仁”, 人民才会服从统治。在日本却不是这样, “这些观点显然与天皇制不相容, 所以, 即使作为学术理论, 也从未全盘接受过”。因此, “仁”在日本不是人人都应该必须具备的道德, 而是一种分外之事, 比如为慈善事业捐款、对犯人施以赦免等。不仅这样, 中国的“仁”的概念还作为贬义词使用, 比如在德川时代, “行仁义”是在地痞流氓之间通用的道德标准。“在现代用法中, ‘行仁义’的地位更加低下, 常在议及应受惩罚的不良行为时使用。日本报界写道:‘下等劳工至今仍在行什么仁义。对此, 必须加以严惩。警察应对此严加取缔, 禁止那些至今仍盛行于日本各个角落里的仁义。’”

总之, 中国的“仁”“礼”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 通过选择性的继承与吸收, 不断使儒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2004.

[2]王国维.观堂集林[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中华书局, 1936.

[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5]李耀仙.孔子论仁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 1982.

[6]宋晓真.论“礼”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今日论坛, 2006.

[7]Ruth Benedict.菊与刀/《Documents of Iriki》[J].朝河贯一辑刊, 1929.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篇7

1) 在日本文化与教学的关系当中, 理解和交际会随着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日汉语言交际中, 日语学习者之所以出现一些误解或意外的后果, 不光只是因为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缺陷, 还有可能是日语学习者对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因此,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在讲授日本文化知识时, 既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又要加强导入交际文化, 使学生达到既能正确理解日语语法和日本文化又能准确运用日语的能力的目的。由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所以其代表文化是在日语学习中必然会涉及到的。因此, 做为一名日语教师: (1) 要不断加强对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2) 文化因素的讲授在教学中也要受到特别的注重, 在课程设置上, 既要注重合理安排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时间,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阶段教授不同的日本文化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表达思维模式, 防止学生形成把两种语言进行一一对应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习者能将日语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在课堂上还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片来增加学习者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日语教学当中把握好这一基本特性, 对整个日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起了一个铺垫作用。

2) 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日本民族特点鲜明,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 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既勇敢又胆怯,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相应地, 日本文化也具有其鲜明的特征。本文现就日本文化的三个部分的特征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加以略述。

(1) 日本民族的集团性。日本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单一民族, 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狭长的岛屿上, 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 集团意识强烈, 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构, 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不常见, 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 使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时常可见。上司在严格要求下属的同时会设身处地地为部下着想。会经常创造一些机会的上司是聪明的上司, 如下班后与下属娱乐、节假日和下属旅游, 采取这样的方式与下属们同乐。如此独具人情味的相处方式和亲情般复杂的上下级关系, 是日本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土壤。正是这样, 才使每个人的性格在集团中得以充分发挥, 使日本人以集团为“家”, 使个人对集团服从的“忠、义”精神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在日本人的名片、制服及自我介绍中, 我们常对日语学习者强调, 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 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的集团里, 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 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斥, 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2) 外来文化的吸收性。在吸收外来文化上, 日本人却表现出无限的宽容与大度。如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 并不视为异端, 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 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 竭力引进和移植。”对外国的文化和思想, 非但没有抵触感和偏见, 相反却以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师, 优先全力移植和吸收, 这应该说是日本人传统的素质, 因为日本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引进、改造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从日本人一千多年来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外”思想的影响。第一次是古代, 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移植为日本所用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但没有被“汉化”;第二次是近代, 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吸收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并没有被全盘“西化”;第三次是战后, 日本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仍然没有被“美化”。此外, 日本还吸收了印度文化、南蛮 (以葡萄牙为主) 文化、红毛 (以荷兰为主) 文化。其中, 对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分别是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 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 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因此, 虽然日本经历过“汉化”“西化”“美化”的历史过程, 但日本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情, 在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文化思想, 最终走上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日本化道路。其特征是整个国家在进行规模性的全方位吸收, 而这种对文化进行充分地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日本文化的这个特殊性也是区别其他文化的最根本性的一个特性。

(3)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 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 交际过程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 尽量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 也很少说“不”, 而多用一些间接性拒绝方式。比如不立刻答应, 说「考えておきます」 (我考虑考虑) 的时候, 就基本上是表示拒绝了;或者用「あのう」、「ちょっと」等词表示犹豫, 此时就意味着“不太好办”“难以接受”等心情;或者先顺应对方的意志, 表明自己本愿意接受对方的邀请、建议, 但紧接着下文出现「…が」、「…けど」而且往往不把一句话说完, 目的是用「…が」、「…けど」等逆态接续助词, 暗示拒绝, 即在不说出“不”字的情况下, 也能使对方心领神会, 避免尴尬。日本人说话喜欢委婉, 讲究含蓄, 注重对方的反应, 多给对方留有余地, 尊重对方意见, 不喜欢当面拒绝对方, 这些特征追其根源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历史上圣德太子所作的17条宪法中, “以和为贵”就位于第一的位置, 可见从古到今“和”字被日本人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经考证, l7条宪法要旨均出自中国的古典。“以和为贵”就是出自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但是, 中国的古代思想并没有将“和”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点上两国明显不同)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特别注重讲解当代日本人极为重视人际关系这一点, “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日本人的“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 客观地说, 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 但是已然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与日本独有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被打上的最深的烙印的所有者, 既不是古代的中国, 也不是近代的欧美, 而是日本自己。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 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 而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从国内到国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如要搞好日语教学环节, 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 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的视角、更符合日本实情的方向去观察、分析日语语言。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要对两国文化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实践,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可以说语言既是每个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 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明白日本人真正的关注点和利益所在, 如此, 才能够建立起更为合作、和平、友好的关系。这也是日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田新德.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 1999.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陈俊森, 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姚灯镇.日本语言文化研究[M].洛阳: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 2005.

[5]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M].张柏霞译.长春:吉林出版社, 1980.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篇8

鉴真, 俗姓淳于, 江苏扬州江阴县人, 出身佛徒家庭, 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 正式取得僧籍。在其东渡前的四十余年里, 一直致力于讲经、建寺、造像, 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多达四万余人, 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成名的高僧, 他在江浙一带被称颂为授戒大师, 在中原佛教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较高的地位, 可以说是一方宗首[1]。鉴真时年66岁即天宝十二年时顺利登上日本国土, 完成了他东渡弘法的愿望, 此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并且经历了之前五次的东渡失败, 可以说他最终东渡成行实在是困难重重。

盛唐时期天宝年间, 人们安居乐业, 国家富强, 社会稳定, 由于盛唐文化和经济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因此, 周边和海外国家纷纷派遣遣唐使者来中国学习,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也派遣了中国留学生和遣唐使者前来学习交流经验。743年, 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 此前他们已经花费十年时间寻求高僧前往日本宣扬佛法, 但是均未成行, 直到寻找到鉴真。此时鉴真已经五十余岁, 他应允两人东渡弘法的要求, 以传播唐朝文化和弘扬佛法为目标, 开始了他东渡日本的十年旅程。十年间, 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 前五次均未成行。第一次东渡日本, 鉴真和弟子祥彦等人从扬州出发, 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 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 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百人之多, 可是船刚出了长江口, 就受到风浪侵袭破损, 被迫返回港口修理。第三次出海, 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第四次由福州出海, 但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强制遣回扬州, 也未成功。第五次东渡从扬州出发, 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遇到台风, 在海上经历了数天漂流之后, 他们到达了海南岛, 在返回扬州途中, 多人去世, 鉴真自己也因为暑热染病而导致双目失明。在经历了前五次失败, 且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的情况后, 鉴真已是位双目失明的老人, 但是这些都并未阻止他的决心, 他毅然决定再次出航, 因此, 他开始了自己的第六次东渡, 终于, 皇天不负有心人, 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 终于在753年实现了他东渡日本弘法的愿望, 他在日本弘法十余年, 圆寂于日本[2]。

鉴真作为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弘法和唐代文明的中华佛教文化高僧, 历尽艰辛, 在中日两国都享有极高的文化声誉。鉴真东渡对于日本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医药、饮食、文学等各个方面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被日本人尊称为“盲圣”、“日本医学之相”、“日本文化的恩人”以及“日本律宗太祖”等[3], 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针对高僧鉴真东渡弘法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略作分析。

二、鉴真东渡弘法对于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到达日本后, 鉴真进行了一系列的佛教弘法活动, 为日本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东京设立戒坛, 将佛经和佛教文化传扬给日本人民, 并且将带去的众多佛像、佛具、佛经等供奉在东大寺, 被天皇任命为大僧都。他在日本的十余年间, 不仅协助校订了佛教上的讹误, 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东渡日本弘扬大乘佛法的宏愿, 使日本佛教文化走上了正规的发展道路, 他对于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建立统一规范化的“三师七证”制度。

在鉴真之前, 日本本土佛教已经存在了两百余年, 但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 在受戒方面更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化制度。鉴真到达日本后, 于天平圣宝六年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 可以说这是日本佛教历史上首次正规受戒的开始。日本本土的佛教, 由于佛教戒律知识的缺乏, 一直以来在受戒方面都不规范, 并且从未有过举行受戒仪式的传统, 鉴真的到来, 不仅将佛教正统受戒的“三师七证”制度正式引入日本佛教文化, 同时也将正统的佛教文化知识与戒律带到了日本, 实现了日本佛教制度上的完善与体系上的升级, 其中尤其以“三师七证”制度为甚[4]。以奈良的东大寺的戒坛为开端, 鉴真开始了自己在日本的弘法历程, 东大寺的戒坛也成为了全国的中心戒坛, 同日后所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称为“天下三戒坛”[5]。鉴真所带去的戒律思想使日本僧侣逐渐形成了严格遵守戒律的意识, 并且他提倡启发僧侣的内在自觉, 通过两者的融会贯通实现佛法智慧的升级。他这种思想既避免了小乘佛法的戒律不足意识, 也避免了大乘佛法过度看重内心以致放任自流的后果, 可以说, 是一种极为经典的佛法智慧融合。

2. 奠定了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

鉴真在日本被称为“日本律宗太祖”, 这是由于他将众多佛教经典传入, 这些经典受到了日本统治者的重视, 他自己也将这些抄录的佛将典籍经书广泛传扬, 丰富了日本佛教文化的根基和内涵。根据日本史书记载, 鉴真东渡日本时共携带了48部佛教经典, 其中多数是戒律著作。这些著作成为鉴真在日本弘扬佛法的根基, 也为他后来取得众多的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他将携带的经书及典籍交给东大寺进行抄录, 并在全国各地的寺庙进行转抄。其中包括:《戒本疏》、《大集经》、《大品经》、《四分律》、《华严经》、《梵网经疏》、《行事钞》等[6]。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以这些经书为根基进行讲解, 为日本佛教文化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除了将自己带去的经书典籍进行传道之外, 日本本土的众多经书著作鉴真也加以进行了修订和整理, 其中许多由于是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 因此多有谬误, 日本本土佛教僧侣对其进行甄别难度较大, 鉴真的到来, 为其进行校订整理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与辅助。虽然到达日本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但是修行佛学四十余年的鉴真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和超人的记忆力对这些经文进行了纠错补漏, 正式奠定了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为后世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传播佛学思想, 整肃日本佛教。

鉴真东渡的目的是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 因此, 一抵达日本土地, 他便开始了自己弘扬佛法、传授戒律的旅程。在到达日本两个月后, 他在奈良东大寺开坛受戒, 上至天皇下至沙弥首次约共有四百余人受戒, 并且它在日本的弘扬佛法活动也受到了天皇的大力支持。天皇将鉴真封为“大僧都”, 积极进行着佛法弘扬活动, 对于日本佛教的发展来说, 可谓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深具唐朝风格的招提寺竣工之后, 鉴真成为了此寺的主持, 进行受戒传经活动, 以至于几年之间招提寺便成为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大总寺, 各地民众和僧侣都前来朝拜, 成为了最受信众和僧侣们重视和向往的圣地。可以说, 从鉴真开始在日本弘法活动开始, 佛学文化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日本佛教得以被整肃, 渐渐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宗教, 鉴真本人也由于出众的德识和高深的佛法被称为“传戒律之始祖”[7]。其中尤其以天台宗和密宗的传播最为重要。鉴真在唐朝时曾经深入研究过天台宗和密宗, 因此在到达日本时, 他也将这两宗的佛家文化进行了传播, 并且与日本本地的佛教文化相结合, 共同开创了律宗, 成为了南都六宗之一, 直至今天仍旧在流传。鉴真的到来和他的作为使得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规之路, 加强了日本政府对于宗教的控制力度, 同时也改善以往种种管理混乱所造成的各种不足与弊端, 最终确立了佛教作为日本国家宗教的地位。

鉴真在任职首席大僧都之后, 根据自己对于日本佛教管理现状的认知, 担任起了日本佛教僧侣和庙宇的管理与整肃工作, 他与其他僧侣共同努力, 通力合作, 共同加强了有关戒律思想的宣传以及健全受戒制度的建立, 为巩固日本佛教的国教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肃期间, 他曾经采取了众多举措, 其中几项举措对于佛教的规范整肃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次举措是在孝谦天皇的号召下, 与众多僧侣共同组成宣讲团在奈良城的各个名寺院以及全国各地宣讲《梵网经》, 声势之大, 在日本佛教历史上都较为罕见[8]。后来, 虽然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年龄的增大, 他逐渐退出了宣讲团, 但是其戒律思想和经学思想已经深入日本佛学界, 佛教的整肃纲纪已经成为所有僧侣的共识。因此, 受到鉴真影响的众多僧侣在760年联名向朝廷递了一份议书, 主要是关于宗教改革, 主要主张为“开化众生”、“劝勉三乘”, 这些主张均得到了天皇的认可, 并且开始在全日本范围内的佛教之间执行整肃, 一改之前多年来的浮躁混乱局面, 日本佛教僧侣整肃之后, 开始了遵循戒律, 修禅悟道的修行, 佛教自传入日本国内首次出现了繁荣大一统的局面。

鉴真东渡在日本弘扬佛法的行为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改变了其从前混乱无序的状态, 奠定了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于佛教的整肃也促使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 这对于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弘扬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鉴真大师是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著名高僧, 他不畏艰难, 六次东渡终于实现了自己前往日本弘扬佛法的宏愿, 在日本奠定了佛教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整肃了其风气, 建立了统一的受戒制度, 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繁荣的顶峰。

关键词:唐朝,鉴真,弘扬佛法,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天祥.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1996 (4) .

[2]张晓华.公元前后的国内环境对佛教传播中国的影响[J].松辽学刊, 2000 (6) .

[3]范丽萍.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2 (3) .

[4]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 2003 (1) .

[5]郭天祥.鉴真大师仅仅是律宗高僧吗?[J].宗教学研究, 2004 (4) .

[6]王金林.鉴真在日本受到“奈良旧教团”的排挤打击吗?[J].天津社会科学, 1982 (1) .

[7]郭天祥.论鉴真对日本天台宗、密宗兴起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对日本长寿饮食文化 篇9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 其产生的网络社交文化也极为丰富多彩, 如, 日式颜文字及弹幕文化。它们作为日本网络社交文化所创造的网络次文化, 深受学生青睐。研究此类热点文化将深入了解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面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本次调研是一次名为“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100 份, 实收90 份。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使用颜文字及弹幕的情况;二是大学生对颜文字及弹幕的看法;三是颜文字及弹幕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 (文章后附录问卷调查相关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积极影响

1) 颜文字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知90% 以上的大学生使用过颜文字, 使用频率在很高的占50%。其中以女性学生居多数, 足以可见以颜文字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之大。其中有80% 的同学认为使用颜文字更有利于表达感情, 有15% 的人认为相比于汉字更利于输入, 5% 的人认为外形好看。我们知道, 网络世界里的交流与现实空间不同, 它依靠的主要是文字符号, 此时使用颜文字可以在网络交流中起到“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缓和生硬直接的表达”、“表现细微的语气差别”、“强调自己说的话”等作用, 可以拉近交谈双发的距离, 避免误解, 使冰冷生硬的网络交流更加生动、活跃, 更加人性化, 是弥补感情、传达不足的最佳工具;其次, 颜文字适合女生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令私聊变得更有趣。

2) 弹幕的积极影响

从结果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都非常频繁地使用弹幕。其中有70% 的人认为使用弹幕便于及时发表评论交流看法。80% 的人认为有安全感;30% 的人只是单纯地为了看吐槽追求娱乐;60% 的人认为便于看无字幕视频;7% 的人是为了学习弹幕里的科普知识。由数据得知, 弹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能提供安全感的功能。一是在观看如恐怖片等为了消除恐怖内容对内心的冲击。二则是为了消除在独自观看视频时内心的一种孤独;从大方面看大部分大学生从各式各样的弹幕的综合运用所交织构成妙趣横生的弹幕文化中收获了许多欢乐。

2、消极影响

1) 颜文字的消极影响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得出, 有54% 的学生在使用颜文字的过程中不注重场合, 颜文字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语言, 在表达情感上更形象, 以至于女生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使用, 难免会给对方更多的遐想和暧昧, 传达错误的信息。其次在一些学术性的网络交流中, 使用颜文字使得学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大降低。

2) 弹幕的消极影响

在调查结果中, 有60% 的人会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关闭弹幕。其中有60% 表示弹幕内容不适, 34% 表示弹幕过多, 影响观看, 6% 为了避免剧透, 影响观影体验。过多的弹幕刷屏, 会对观影造成干扰, 且会带给一些观看者心理上的不适, 这也是弹幕文化不被一部分人接纳的原因。还有小部分的受众是出于为了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而选择关闭弹幕。

四、建议及对策

了解日本网络社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充分利用像颜文字及弹幕这些新型网络社交亚文化的同时, 也要正视其带给大学生的负面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

1、使用颜文字要注意场合

颜文字带给我们网络交流情感传达极大的方便的同时, 我们大学生在使用其过程中也要注意场合分情况来使用。

2、规范弹幕用语

我们认为弹幕流行用语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增添了弹幕视频的观看乐趣, 却又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弹幕文化向大众化的传播。加上部分流行语中包含一些低俗、不健康的色彩, 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对待弹幕流行语, 应当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在看到内容不适的弹幕时, 应当关闭弹幕, 避免影响观看体验。

3、对待弹幕吐槽恶搞应把握有度

我们大学生应该对于吐槽恶搞应有度, 不能把本来富于意趣的吐槽恶搞, 变为成纯粹只追求搞笑、搞怪、毫无意义内涵的‘娱乐至死’。若只一味沉迷肤浅娱乐与瞬间快感, 则会对传统经典文化失去应有的尊重心态, 导致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4、观看弹幕时保持独立思考

弹幕是一种碎片化的评论, 论及专业性和深刻度远远不如传统影评, 但它提供了多视角、多层面的观看角度, 即便如此, 我们大学生在观看带有弹幕的视频时, 应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思考, 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完全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顔文字 (かおもじ) 」及「弾幕 (だんまく) 」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的基本特性及对我国年轻一代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就如何正确使用深受我国年轻人喜爱的日式网络社交文化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与对策。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及使用网络文化才能在利用这些日本社交文化所产生的沟通工具的便利的同时, 避免其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创建一个文明、便捷的社交网络文化环境。

附录:

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此问卷是关于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调研, 采取匿名形式, 所有的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 谢谢合作

性别【男;女】

你使用过颜文字或者弹幕吗【是;否】

你使用颜文字或者弹幕的频率【很高;一般;较低】

你认为颜文字的优点是什么【有利于传达感情;外形可爱;相比于文字更便于输入】

使用颜文字分场合吗【是;否】

你在弹幕网观看视频时开弹幕的目的是什么 (多选) 【便于交流看法;有安全感 (如观看恐怖片) ;便于看无字幕视频;看吐槽追求娱乐;学习弹幕里的科普知识】

你在弹幕网上看视频时会关闭弹幕功能吗【是;否】

关闭的原因【弹幕过多, 影响观看;内容不适;避免剧透】

你认为弹幕使你的网络生活更丰富了吗【是;否】

摘要: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日本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 如今, 日本的流行文化在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中国作为日本一海相隔的邻邦, 网络社交方面自然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冲击很大。本课题将通过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的形式探究以「顔文字 (かおもじ) 」及「弾幕 (だんまく) 」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的基本特性及其对中国年轻一代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社交网络文化,中国,大学

参考文献

[1]梁燕碧, 《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颜文字”及其文化内涵》 (J)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2]徐宛芝, 戴晓宇, 《弹幕:创新还是入侵》 (J) , 中国文化报, 2005.

上一篇:艺术生态批评下一篇:福建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