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文化

2024-09-29

日本流行文化(精选12篇)

日本流行文化 篇1

摘要:日本剑道历史悠久, 深受广大日本国民的喜爱,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传统的格斗运动, 虽然使用的是竹刀或木刀, 但其练习时凶猛刚烈, 气势惊人。同时, 日本剑道受中国儒家和禅宗的影响, 日本武士的教育也包括儒家经典教育和武士技战术训练。通过练习剑道, 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和培养团队精神。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从多角度对日本剑道进行系统的分析, 重点从日本剑道的起源、风格特点、融合禅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探寻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关联, 旨为剑道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日本,剑道,儒家,日本民族文化

剑道运动始于华夏, 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 后经研习修改, 扬长补短, 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 即为当今的日本剑道的雏形。现代发展成为一种两人身穿护具, 手持长刀, 进行格斗竞技的体育运动。通过研修剑道, 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 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除日本外, 在韩国和中国台湾也都很流行。日本剑道中使用的是竹刀或木刀, 练习时凶猛刚烈, 气势惊人。

1 日本剑道的起源

“剑道”一词最早是见于中国先秦古籍《吴越春秋》。在《前汉书》中有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 显示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据考证, 当时的往来主要集中在兵器及冶炼铸造技术。随着交流的深入, 中国的武术如刀法等, 在隋唐时期也传到日本,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日本官方所派遣的遣隋使、遣唐使与中国之间的官方往来;二是与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周边地区的民间交流。“日本剑道”最早见于《日本书记》和《古事记》等典籍, 今天的称谓是明治末期才有的。公元1112年, 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政权, 作为日本第一个由武士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军事政权, 在其统治的700多年间, 武士的地位非常高, 享有诸如“称姓、佩刀、斩舍御免”等许多特权, 像比武、决斗在古代日本也是成年男子乐于参与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室町时代中后期, 由于连年战祸, 日本国内习武成风, 人数逐年递增, 除了武士, 就连普通民众也加入进来, 许多以教授武术为目的的武馆逐渐兴起, 并出现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流派。而刀剑在古代日本被视为武士的灵魂与精神象征, 日本武士通常都是刀不离身, 因此, 在所有的古代武术技艺中, 剑术是武士必须掌握和流传最广的。但是当时还没有护具和竹刀, 只用木刀来练习。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大大促进了古剑术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剑道流派。其中“神道流”“影流、中条流”成为日本剑道的三大源流, 这是后人所公认的。到了江户中期, 出现了模仿盔甲样式而制作的护具和竹刀, 自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使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式。明治时期实行全盘西化, 受欧洲的影响, 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 加上当时政府还颁布了“废刀令”, 剑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 (1877年) , 剑道又重新得到了重视。自明治12年开始, 柔道之父—— 嘉纳治五郎掀起了“武术”向具有体育和教育意义的“武道”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 少数学校开始将剑道纳入教学体系, 之后逐渐被更多学校所接受, 并于明治28年, 设立以“范士、教士、练士”为等级的师范者制度。大正六年, 日本全国200多个剑道流派被统一了标准, 整理并制定了“日本剑道型”, 原来的“他流比试”被普通的剑道比赛所代替, 武道开始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向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转化。

2 日本剑道的风格特点

2.1 对抗性

剑道是对抗双方穿着护具, 手持竹刀或木刀, 在木质地板上赤脚对打, 按规则击打有效部位, 最后由裁判记点数判胜负的运动。剑道训练可以提高眼法、步法和身法的灵敏性, 虽然是用竹刀比赛, 但进行真实的击、打、刺、避、挡等招式的对抗, 主要强调以重挫对手为致胜目标, 力求凶狠。

2.2 大众化

剑道具有运动和武道的本质。初学者需要运用体能来施展剑技, 但待到技术成熟后, 则多以智能运用策略取胜;通常年轻时较易用体能, 以快速与密集攻击为主, 而年长后则是利用战术, 靠思考, 讲究一击致命, 而非长时间的扭打。冷静稳健的智力, 穿插适时的攻、守技法来克敌取胜。因此, 剑道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 只要手能持刀就能参与。

2.3 哲学内涵深远

剑道里蕴藏了深奥的东方哲学, 它讲究剑、气、体三者合一,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后发制人等。剑道还很强调精神的力量, 讲究始于礼而止于礼, 讲究培养自身坚忍的性格。

3 日本剑道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日本剑道讲究“手、眼、心”的统一, 尤其强调精神修炼, 重视人格的培养, 通过武道教育, 最终形成“忠诚报恩, 知耻尚勇”的武士精神。从形式上, 日本剑道是一种手持持刀剑的格斗术, 但在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1 尊崇儒家思想

自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基本上坚持“亲、尊”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提倡“德治”, 重视“仁治”。在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长时期被被封建统治者尊为正统思想。儒学于公元5世纪前后传入日本, 被大和民族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 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3.1.1“礼治”主义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 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 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 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 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日本国内的民族体育非常讲究运动礼数, 要求“始于礼而终于礼”。练习者若要想让自身的修为得到提升, 就必须通晓礼仪, 并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严格贯彻, 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日本民族体育对礼仪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练习者除了要对前辈师长毕恭毕敬之外, 同辈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礼仪, 否则就将被视为肤浅失礼, 受到惩罚。以剑道为例, 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习礼仪:进入道场要向前辈们逐一问好;入座时绝对要按照尊卑顺序, 不可坐错;练习或比赛前要向老师和对手行礼;剑道服饰中的剑道裙有五道褶皱, 代表儒家五德;剑道比赛中的气合, 主动的进攻, 代表勇敢不退缩;练习休息间歇, 竹刀与护具应摆放整齐, 行走时不可跨越;取胜时不能当场欢呼雀跃,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手而被取消成绩;让对手受伤弃权, 不管是否有意, 都将被判为输掉比赛;练习结束时应收刀行礼, 心存感激和谦逊等。

3.1.2“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在历史上, 儒家的“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它认为, 人性无论是善是恶, 均能够用道德来感化和教育。这种教化方式, 是对人从心灵上加以改造, 使人心良善, 是最彻底、积极和根本的方法。而“人治”主义, 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 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 重视人的同情心, 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 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 是一种贤人政治。

日本剑道把儒家的“德治”和“人治”充分的结合, 构成了武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以下几方面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武士的死, 虽然是一种“牺牲”, 但也是一种“奉献”。忠诚服从, 即对天皇的绝对效忠、服从。正如儒家所曰::“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珍惜名誉, 舍身取义。孟子曰:“生, 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日本武士视名誉重于生命, 为了名誉可以付出一切。

朴素节俭。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 作为人中之杰的武士必须超越本能, 压制自身的欲望。他们曾经一天仅吃一顿饭, 不吃中餐, 旨在培养坚忍的性格, 正如孔子所言:“饭蔬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严格自律, 活人之刀。剑道之所以称为“道”, 而不叫武艺或武术, 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会像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中, 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剑道不是杀人而是除恶, 是除一恶人而救万人, 这才是剑道的根本。

3.2 融合禅文化

公元16~17世纪, 禅文化传入日本。禅宗所主张的保持淡泊、超脱生死等思想理念为日本的剑客们所接受, 将其作为武士们磨练意志、砥砺武德的修身之道, 并形成了剑道哲学。日本第一代幕府的武士首领就是位痴迷的禅修行者。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 剑为体而道为心。剑道的最高境界是无刀取胜, 要达到此境界, 除了要苦练速度和技法, 关键还要进行“心法”的练习。要使“元神稳于周身”, 必须要有极大的定力, 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故武学修炼成败与否, 心态修炼是其关键因素。日本著名的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认为, 日本武士那种决不后退的精神是来自哲学的自信, 与哲学相比, 禅宗作为一种宗教, 属于意义精神层面上的, 其更具备道德激励功能。武士的思想比较单纯, 他们更愿意去寻求禅的帮助。而参禅就是要“沉入”整个生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武学及剑道的修炼也同样要以无我的追求为最高境界。

临敌时“无我”才能“无畏”, 只有“大无畏”才能无往而不利。这种“大无畏”首先是不能有胜负之心。在日本剑道史上, 泽庵大师曾培养出了柳生流的开山鼻祖宗矩。泽庵大师曾经这样教导宗矩:“剑家不可有争胜负之心, 只有超越了胜负这一差别之境, 才会得到自然的剑法。只有凭借无心无欲的剑, 才能道达剑禅一如的境界。”泽庵大师在他的“不动智神妙录”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 “剑道修炼首先的是去掉执着之心”, 即“心无所置”, 就是面对敌人把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 不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地点, 也就是把心不止于一处, 力求达到“不动智”。“不动智”中的“不动”不是指静止不动, 而是要“动中静, 静中动”。剑道不仅要身手快, 而且还要后发制人, 要不动而动, 动作之快到极处如同静止。

禅通世理, 剑有禅机。禅宗与剑道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以剑论禅, 以剑悟禅的程度。泽庵大师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 是对禅的领悟, 也是日本的剑道之心。要体验无心, 仅靠头脑是不够的, 唯有按照泽庵宗彭所说的“冷暖自知”之法, 亲身去修炼、去体会。近代以后的日本剑客大多深谙禅理详机, 并将其融入剑道之中, 这种风气一直到今天都长盛不衰。

4 结论

(1) 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 剑为体而道为心, 剑为行为而道为行为之本性。通过研修剑道, 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2) 日本剑道是武道的灵魂, 是武道的代名词, 但其目的不是杀人而是除恶。“不杀人, 以不杀为胜”, 体现了剑道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 剑道曾经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工具, 被日本法西斯所利用。二战之后经国际社会的思想改造帮助下最终回归正道。学习剑道, 必须与批判军国主义相结合, 用心体会剑道的本质是“不争胜负, 不拘强弱”, 追求无刀之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魏长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140-141.

[2]梁晓虹.日本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3.

[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晏榕,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36.

[4]杨口清之.日本人与人本传统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30.

[5]聂啸虎.日本古代体育思想家贝原益轩[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71-72.

[6]骆春燕, 张淑贞.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61-62.

[7]左藤辛治.禅与人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73.

[8]吴格非.走向世界的日本武术[J].世界文化, 1998 (4) :37.

[9]木下秀明, 由术之道——武道发展的近现代实况[J].体育文史, 2000 (1) :53.

日本流行文化 篇2

此名称由日本一家广播电台J-WAVE在1988年创造出来,并曾经用它来代表“新音乐”,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代称呼受西洋影响的现代音乐,包括了流行音乐、R&B、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

 一般的日本商店将音乐分成四种:J-pop、演歌、古典乐及英语/国际。有些的音乐则

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为安全地带和中岛美雪。

日本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流行音乐市场。以2009年为例,其实体唱片市场(仅计算

单曲,专辑与音乐录像带销量)之年产值约42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之22.8%,世界前五大音乐市场依序为美国(24.5%)、日本(22.8%)、德国(10.5%)、英国(9.3%)、法国(6.2%),而其中单曲销量占世界发行量70%以上。

代表人物

 宇多田光、滨崎步、 仓木麻衣、椎名林檎、MISIA、aiko、 小柳由纪

多样化

 多样化(2004 ~)

 约从2004-2005年开始,宇多田光与滨崎步两人过去前所未见的号召力渐渐减退,其

他类型歌手团体开始受到广泛欢迎,例如无限开关、可苦可乐、EXILE、AKB48、与杰尼斯系团体如岚、KAT-TUN等,多样性丰富。此外2005-2010年,由德永英明vocalist系列开始,篡起一股老歌翻唱旋风,总计德永英明vocalist系列在日本销

 售超过500万张的辉煌纪录(若换算成90年代全盛时期的唱片市场,总销售量可能超过

1000万),而2010年Oricon单曲销量排行榜,前十均为AKB48与岚,亦为此时期特殊现象之一。

日本动漫

9目录

 日本动漫的历史

 特点

 日本20世纪的动漫60年代~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21世纪日本流行动漫

 日本漫画流行的原因

 出版和表现形式

 日本动漫史上三次高潮

 机器人动漫三次革命

 日本人评出的100位最好的角色

日本动漫的历史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桂正和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的美,和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影子。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动漫望尘莫及的。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这就好比中国的仙侠小说和武侠小说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一样。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 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

今——细化期。

 发展阶段“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手冢治虫把日本现代漫画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的头十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的道具。第二阶段:“清除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第三阶段:“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条件下看一点漫画。第四阶段:“主食时代”,1963年TV动画《铁臂阿童木》在电视上连续放映,许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得到社会肯定。第五阶段(二十世纪70~80年代中期):“空气时代”,漫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六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版本分类电视动画: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画作品。剧场动画:影院公映的动画作品,是日本动画按传播方式分类的一种,在中国又被称为电影版。OVA(OAD):原创动画录影带。动漫音乐:一部动漫作品中的音乐,包括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原创动漫:依漫画改编的动画,由于动画的更新速度比漫画快的关系,当动画的剧集快赶上漫画时,动画的剧情就要脱离漫画,开始动画原创。cos同人:由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甚至现实里已知的人物、设定衍生出来的文章及其他如图片、影音游戏等等,或“自主”的创作。特点战争战争类动漫占了很大的比重。著名的有《机动战士高达》系列.《超时空要塞》系列.《EVA》《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等。机器人/机甲/外挂人形装置战斗与决斗是日本动漫一般不可缺少的。其战斗也不一定是打斗。而决斗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最主要有《犬夜叉》美少女战士》 青春广为人知的《TOUCH》《CLANNAD》《他和她的故事》《樱兰高校男公关部》《食梦者》《金色琴弦》《某科学的超电磁炮》《美少女战士》《钢之炼金术师》《水果篮子》《相聚一刻》《蜂蜜与四叶草》《双子星公主》《守护甜心》《会长是女仆》 偶像许多动漫中都有偶像成分,可以更加贴近现在的青少年。如《超时空要塞》系列.《NANA》.《下一站巨星》.《偶像宣言》.《寻找满月》 美少女 可爱的美少女是吸引观众或读者的元素之一,大多数的动漫画中美少女都是重要的角色。著名作品有《翼年代记》.美少年《黑执事》 宠物《梦色蛋糕师》 刀剑、魔法、超能力、神话传说、历史、情感、生活、校园、反派角色、孤儿、心理学、侦探推理、不死小强、永生之人、完美、破坏、穿越时空、喜剧、双重人格、英雄、妖怪/妖魔/怪物、理想、残酷、重要物件、后宫、治愈、恶搞、内涵等等 日本20世纪的动漫60年代~70年代1963 铁臂阿童木TV 原作:手冢治虫

作为日本第一部动画,此作令人感动,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阿童木可以说热血少

年的鼻祖,故事中贯穿始终的悲剧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 1971 鲁邦三世原作:加藤一彦 改编:宫崎骏高畑勋大冢康生山上正月

这部作品从此开辟了动漫史上的新纪元,被誉为日本动漫史上的“不死传说”,是日

本动漫的传奇。

 80年代

 1985 圣斗士TV 原作:车田正美 现在看来,曾使人们感动的许多篇章都变得很可笑,车田正美的作画水准也受到质疑,但是仍是一部优秀作品。曾感染了中国一大批年轻人。

90年代

 1990 樱桃小丸子金田少年事件簿、海贼王、火影忍者

21世纪日本流行动漫

2001千与千寻

2001网球王子

2001大雄与机器人王国

2001水果篮子

2002机动战士高达SEED

2002Macross Zero(OVA)

2003大雄与神奇的风之使者

2003钢之炼金术师

2003死亡笔记

日本漫画流行的原因

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漫画慢慢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看过很多日本动漫。为什么日本漫画会那么流行呢?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漫画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日本漫画是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性别

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儿童漫画(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少年漫画(以6~18岁的少男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少女漫画、唯美漫画、女性漫画(以超过20岁的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和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如:会长是女仆、青年漫画(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有着更多成人化的元素,内容多表现上班族和大学生生活)等等。

出版和表现形式

日本漫画的阅读顺序日本漫画基本由格、登场人物、背景、文字气球、音喩、漫符、台词和其他技法构成。日本漫画的阅读顺序(格的排列)一般是从上往下,从右至左(同一行中);在同一格中阅读文字气球中的文字也是从上往下,从右至左。这和传统日语文字的排列顺序相一致。虽然多数出版商在出版日本漫画外文版时保持了这种风格,仍有一些外文出版商把漫画的阅读方向改为从左至右,这样的作法可能会违背原作者的意图,有时也会造成完整图

片(如覆盖两页的格)断开的情况。

日本动漫史上三次高潮

 日本动漫史上的三次高潮

 《宇宙战舰大和号》

 《机动战士高达0079》

 《新世纪福音战士》。

于日本文化厅所举办的“日本传媒艺术100选”中,《EVA》也被票选为史上最经典

动画。

 机器人动漫三次革命“机器人动漫三次革命”,又称日本军事科幻动画三大不朽系列,指《机动战士高达

0079》,《超时空要塞》,《新世纪福音战士》。

日本人评出的100位最好的角色

01 哆啦A梦 02 棒球英豪 03 多多洛 龙猫 04 鲁邦三世 05 シャア アズナブル 机动战士高达

06 ケンシロウ 北斗神拳 07 浅仓南 Touch

08 ラム うる星やつら

09 バカボンのパパ 天才バカボン则巻アレ Dr.スランプ アラレちゃん 阿拉蕾

从日本的厕所发展来看日本文化 篇3

关键词:厕所;发展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引言:

2015年春节前,大量中国人奔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微博和微信刷爆了朋友圈。漂洋过海购买马桶盖,据说是因为日本的马桶盖有瞬间加温、除菌、调节水流等功能,实用、便捷又环保。厕所一直以来被国人认为是藏污纳垢之地,日本人却对它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在日本上厕所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日本厕所并不单单是厕所本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日本文化。

与日本相比,国人的如厕环境却不敢恭维。与其漂洋过海背马桶盖,贪恋日本电器技术,以管窥豹,不如沉下心来学习下日本的“厕所文化”。

一、日本厕所文化的发展

在日本,厕所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还是科技灵感和环保节能兼具的空间,更是日本人情怀的展现之地。在为国人所不齿的厕所空间,日本人却孕育出了独特的厕所文化。日本成立了厕所协会,并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日”,厕所协会举行每年一次的厕所专题讨论会,评选“十佳公共厕所”等活动,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协作来完善公厕设施,提出了“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如今,日本的如厕环境可以堪称是世界上最舒适的。然而,日本这种厕所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古代的日本厕所

厕所在日本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距今大约4千到6千年前。在现在的福井县境内,曾发现在河上架着木板等设施。最初以为是桥,然而在其周边却发现了大量排泄物的化石,之后通过种种证据证明,这就是日本古代的厕所。之后,作为日本著名的古代遗迹静冈的登吕遗迹以及4世纪后叶的缠向遗迹中,都发现了同样的设施。如厕时屁股朝向木板的对侧,排泄物掉入河中流走。因在日本多河流,且流速很快,所以排泄物流入河里之后,污物不容易聚集在一个地方,而且鲤鱼和鲫鱼等水中生物丰富,排泄物会被很快处理分解掉。

2、近代的日本厕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在日本,粪便也曾被视为珍贵资源,用于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18世纪中叶,出现了粪便的出租、转卖等现象。据说十户人家一年的粪便的价格,甚至可以抵上一个农民一个月的收入。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日本人在处理粪便方面就与其他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会随意到处倾倒。江户时期首次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就曾震惊于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耶稣会LuísFróis出访日本,在其著作 《日欧文化比较》中记录了“日本的城市非常干净”;江户时代后期的医生PFVSiebold,在其著作《参府纪行》中同样记述了“日本的街道被打扫得非常干净”等内容。

到了二战后,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化学肥料的推广以及环境卫生等因素的考量,特别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入侵者,认为日本人将排泄物作为肥料或者猪饲料的做法非常不卫生而加以禁止。于是,在日本,粪便不再作为肥料而被买卖利用。与此同时,西方的坐便马桶开始被引进,现代厕所的设施渐渐开始普及。

3、现代的日本厕所

现在的日本厕所,一如既往保持了其整洁,干净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更是兼具科技创新,人本意识和节能环保的空间。

日本厕所中配备有很多特别的用具,比如可溶性卫生纸,这也是日本厕所干净环境的一大保障。另外几乎所有的日本厕所都装有智能马桶盖,带有自动加热功能,冬天时坐上去也不会有冰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臀部洗净,女性洗净,按摩,暖风烘干,自动除臭,便座缓冲等诸多功能。更有甚者,有的厕所甚至安装了健康检查的功能。小小的厕所蕴含了无限的高科技理念。

此外,日本的厕所还注重以人为本,很多厕所配备一次性马桶圈以及无障碍扶手等,有的厕所还装有“音姬”(为掩盖日本女性上厕所时所发声音而发明的,马桶会自动发出一些流水声或音乐)。一些公厕内设有专门用途的隔间,如残疾人专用厕所,带有婴儿座椅的母婴厕所,配有梳妆台的女士化妆间等,可以说日本人在现代厕所中将人性化做到了极致。

另外,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也是有口皆碑,日本洗手间的面积一般很小,甚至不足2平方米,于是他们把马桶水箱盖设计成一个带水龙头的小水池,每次如厕后可先用来洗手,洗过手的废水经由盖上的小孔直接存入水箱,以供冲水之用。这样既解决了洗手需求,又节省空间,还能节约用水。

二、对我国的启发

厕所文化不仅体现在先进的高科技设施,也在于人们从内心对其的重视。现如今,越来越多地中国人注重高科技厕具的选择,从漂洋过海背马桶盖方可窥见一斑。但中国的厕所环境和日本还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国人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点。2015年11月19日,我国成立了自己的厕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正准备在全国推动“免费厕纸”计划,帮助公共场所的厕所配备免费环保卫生纸。这将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要跟上日本厕所文化的水平,首先要先跟上他们重视如厕礼仪的观念,只有当社会真正建立并关注起厕所文化时,人们才会改变对它的态度,从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创造出一个更整洁,干净的如厕环境。·

参考文献:

[1]妹尾河童(2011)《窥视厕所》[M].三联书店

[2]冯粟伟(2005)厕所文化漫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

浅谈日本动漫服饰背后的日本文化 篇4

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时,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人们都会带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偏见性。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的时候这种偏见将是最大的障碍。但是在日本动漫传播时几乎就没有遇到这种障碍, 为什么日本动漫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是通过多元的题材, 适应不同人群的情感诉求, 以社会大众流行文化的名目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而这其中就有一些服饰类型经常出现在日本动漫的各类题材作品中, 而这些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日本文化的典型表现。我们也会很自然的认出来, 不会把它当做中国的汉服。这是因为我们在欣赏观看动漫作品时, 日本文化形象已经通过动漫产业链中的动漫博览会、主题公园、COSPLAY秀等经营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迹。

作为日本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动漫产业, 日本动漫产业化程度相较其他国家来说非常高, 日本的动漫很多题材都是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制作都在原有素材有不同, 艺术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事情, 不同的观众会因为自己所受文化程度、地域、民族习惯等等对不同国家的动画片有所偏爱。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特点特征是发源于各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现在很多人以为当代文化发展趋势是到在今天开放性的世界里, 全球不同民族性和文化传承都被不断淡化, 形成一个全球文化。这是一种趋势, 但不会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包容的全球文化, 这也是一个优胜劣汰过程;很多民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会消失。

日本这个民族非常善于模仿与借鉴, 在日本文化中都能找到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子。“有用与否”是日本对外来事物接受与否的衡量尺度。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上日本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会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事物。如《凡尔赛玫瑰》中玛莉公主形象有非常准确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国工笔画的白描等。日本人是用多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事物的, 日本人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导向的思维模式, 这使的日本不会恪守任何绝对的原则。在丝毫不影响日本自身的文化性质时再吸收其他所有文化为己所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 本动漫中的人物造型融合了东西方人的体貌特征, 要有和服穿和服、有盔甲的穿日式铠甲、有刀具的有日本刀, 就连高达系列动画中战争兵器机器人扎古其外形就是日本武士形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虽取材多样, 故事背景时而是未来的科幻世界, 时而是历史传奇世界, 时而是虚幻的异世界, 动漫人物的形象五花八门, 拥有不同肤色、不同颜色头发, 但是不管是哪一部作品, 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

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 它拥有几百年的卡斯特体制 (一种世袭的等级身份制度) 习惯。在日本人眼中, 对上级和长辈用敬语, 敬语程度、鞠躬幅度都会随对方身份等级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是基本常识, 从小就要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也都非常清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地位差距, 不懂的人会被认为没常识、没礼貌、没教养而遭到旁人的非难。这种观念几乎在每部日本动漫里都有体现, 甚至想找出一部反例都很难。日本动漫服饰上的颜色搭配、款式格局等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加深这种等级观念。如《海贼王》中海军在服饰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海贼的四皇七武海也是一种隐性的等级分类。《圣斗士星矢》中圣衣的分类也是, 青铜圣衣、白银圣衣、黄金圣衣、神圣衣等。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 又处于地震多发带上。日本人的危机感很强, 他们崇拜强权, 奉行强者逻辑, 谁强我就信谁、跟着谁、效仿谁, 弱者是受人鄙视唾弃的, 不值得同情。在日本的动漫中也常常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日本动漫虽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 但动漫中的人物经常是动辄住超级豪宅, 开高级进口跑车, 富可敌国、挥金如土, 人物角色大多数具有常人不可能具备的超能力或者超高智商, 厉害得让人瞠目结舌, 绝对是万人膜拜的典范。长相更是女可倾国男可倾城。另外, 在很多面向男生的热血动漫中, 主人公最初可能不是很强, “正义的海军不一定正义, 可恶的海贼不一定可恶”, 很多主人公的梦想大多是称霸全国、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第一, 乃至宇宙第一等。他们不主张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推崇团队合作精神, 注重集团内成员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 取得成果。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动漫中也被充分展露出来。如:《灌篮高手》主人公的梦想就是称霸全国, 樱木、流川枫的日常服饰都不相同, 但当在赛场上穿上统一的球服在赛场帅哥呢非常注重和其他队友的合作。

日本文化借助日本动漫产业链, 其在形式及内容充分利用传统和民族文化元素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风靡全球各地各类人群。日本动漫不断借助创新科技手段, 吸收东西方元素融入到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形成其特有的动漫文化。

摘要: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动漫大国, 相比其他民族, 日本人对动漫的热爱是无可比拟的, 动漫产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漫文化, 给予日本良好的国际声誉。作为艺术、还是作为文化, 日本动漫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本民族的特色, 通过对日本动漫服饰的探讨, 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日本民族文化的诸多特性, 以此全面了解日本动漫和日本人, 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提供契机。

日本企业文化 篇5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则是日本的民族的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其创新精神也源自于民族精神: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有三大民族心理:

1、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而这里的强者、能者往往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功的团体、民族),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

2、务实心理。亦基于传统生存的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幻梦式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即物主义”性格。

3、“忠”、“和”心理。“忠”: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和”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如丰田公司社训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松下电器公司把“产业为国”放在第一位;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1]正是这种崇高的责任、“感激”“报恩”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已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企业文化包括三层内涵:居于的核心位置的是各种经营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精神意识,中间层是制度及企业人员的行为,最外层是产品、技术、物质。产品技术物质只不过是企业的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经过制度下企业人员的行为而外化的表现形式。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核心部份——即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然而,研究者们所盯着的只是日本的产品、技术、物质,看不到这些产品技术物质的产生根源是来自其文化核心——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不能离开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及民族心理。

为此,我认为只有从日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日本民族的历史、日本的民族心理、宗教和政治等层面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找出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的深层原因,才能真正揭示出日本企业文化成功的奥秘。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日本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协。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日本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日本人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性。这是日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

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每个人都得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去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个人融入团体,正如出海捕渔,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要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而且培养了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形成了从古至今的日本民族精神。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生产的粮食尚不足以养活全家人时,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老年人心甘情愿地让儿子把自己送到大雪封山的山林中,无怨无悔地从容死去,从而节约下一个人的口粮,让整个家庭延续下去。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其它民族所少有的。从《十年回忆》[2]这一历史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作为战后新内阁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为了让日本获得复兴的机遇,他个人不得不违心地屈从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付出了个人尊严。总之,为了家庭和团队、为了民族和国家,从普通百姓到总理大臣都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融入到日本的企业中,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则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那种如同一盘散沙,每人只顾自己大捞的民族无法比拟的。日本人这种为了团队、民族、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

2、日本民族的创新精神。

(1)、吸收各民族之长,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

[3]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特别推行反求工程、创新工程,即把各国同一产品的优点、缺点列出来,然后集优于一身。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2)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对管理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在企业管理方面,从古典主义到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梅奥教授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虽然应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促进过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完全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管理者如何获得利益最大化从而去调动雇佣者(生产者)的积极性服务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在形式、方法和满足生产者需要的不同层面上有所差异而已。却从来没有哪一种管理理论可以最终消除或化解企业中雇佣者与企业主(有书籍称为“劳资”)双方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这些一系列管理理论的共同理念,无一例外地想方设法从物质或精神两个层面变换花样作为各种激励手段和方式去调动雇佣者的积极性。充其量这些理论也仅仅是暂缓“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并不能从根本上在企业中彻底根除劳资矛盾,这被马克思认为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日本的“谢罪文化” 篇6

有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日本朋友家的一次聚会。参加聚会的有一位是主人的亲戚,一个开小饭馆的单身汉,不知怎地就喝醉了,还吐了一地,弄得大家很扫兴。聚会结束时,他的酒也醒了,于是开始向大家赔礼道歉,而且没完没了。回家时他正好与我同路,在去地铁站的路上,他再次向我道歉。那时我到日本不久,日语不怎么样,只好按中国人的习惯胡乱地安慰他,没想到,他道歉得更厉害了,最后竟开始骂起自己来,眼泪鼻涕流作一处,嗦了半天,还是请我原谅。我只好大声说“哈依”,意思就是OK,可还是不解决问题。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只好保持沉默。这下坏了,误会越来越大,只见他脸色惨白,黄豆大的汗珠开始往外冒,那光景简直就像被判了死刑。幸好这时过来一趟救命的列车,我说了一句“沙扬那拉”,就蹿上去如获大赦一般。

后来回味这件事,才发现自己有多失礼,试想,一方在诚恳地道歉,一方却拒不接受,那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是日本人,就决不会干这种事。对日本人来说,道歉是非常重要的;而接受这种道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社会就在这种“谢罪——接受”的互动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谢罪文化”。按照日本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的看法,日本社會像一个大章鱼罐,其中又分为许多小章鱼罐,每一个都构成一个人际关系的“场”,这个场需要保持平衡,各个“场”在“大章鱼罐”的规约下,互相之间保持着平衡,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另一名日本学者认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扶助共生感情”,在这个“场”的内部,需要这种感情,因此某成员做错事,场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必须进行谢罪,获得谅解后,平衡就能得到恢复。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日本,交通事故肇事方向受害者道歉后,受害方如果再提出民事赔偿,社会舆论是不会赞同的,因为肇事者的道歉已经让受损害的“场”恢复了平衡;如果肇事者事发后逃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受害者无论怎么索赔也不过分。再比如,同样是做假账,由于谢罪及时,涉案金额高达420亿日元的日兴公司得到饶恕,而涉案金额仅50亿的活力门的公司,由于拒绝认错,公司领导者最后被判两年半徒刑。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的谢罪不同于西方人的忏悔,后者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一种彻底的、无条件的悔过,前者则是表达一种歉意,一种认罪的态度,至于这种罪过究竟是属于什么样的性质,谢过以后是否真的改正,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日本便出现这样奇特的现象:一边是不断曝光的丑闻,一边是不断上演的谢罪,重复不止。不过客观地看,正是这种“谢罪”文化机制,维持着日本“场”的平衡,对日本社会的安定团结,有不可小看的作用。

这种现象无疑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早在1400年前,圣德太子就将《论语》中的“以和为贵”作为治国之本,写进日本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宪法十七条》的第一条,拉开了大化革新的序幕。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统治者在引进“以和为贵”时,有意“遗忘”了另一句同样重要的箴言——“和而不同”。可见,日本人理解和崇拜的“和”当中,缺少一种超越性的、普遍性的内涵,其最大的范围不超出东瀛列岛。理解地看,这种偷梁换柱的文化选择完全符合日本的国情。日本这个孤悬海外、资源匮乏、自然灾害严重的岛国,必须依靠集团的力量才能生存。悠悠万事,集团为大。这意味着这种“和”仅限于集团内部,出了这个范围就可以不顾不管。日本人的“谢罪”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尽管在国内,日本人每天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谢罪不止,而一旦涉及日本对其他国家犯下的罪行,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拒不认罪,“道歉”成为一种敷衍的工具。比如,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用“给中国添了麻烦”,轻描淡写地向中国道歉,仿佛这句话就可以将长达14年、几千万中国人生灵涂炭的侵略战争一笔勾消。安倍晋三在慰安妇问题上翻历史的案,否认当年日本政府与军队强征慰安妇,并且拒绝就此问题作正式的道歉,遭到了美国舆论的强烈抨击,也引起美国政府的不满。迫于这种压力,在访美时,安倍主动向美国总统和媒体表示“歉意”,此举实在有点离奇,引起媒体一片抨击:从军慰安妇中并没有美国妇女,安倍煞有介事地道歉,而对真正的受害者,他却拒绝谢罪,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内外有别的“谢罪”,正好暴露了日本人骨子里自私、狭隘的一面。

感受日本诚信文化 篇7

日本的信用体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就非常重视诚信教育, 说假话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 家长也很配合学校的教育, 不许孩子说假话,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到了社会上, 说假话仍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如果被认为说了假话, 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 被人瞧不起。各行各业都不能编造数据, 说假话, 一旦被发现, 口碑就差了, 就会失去合作伙伴。总之, 整个社会基本上是诚信为本, 虽然也有瞒和骗, 也有人吃亏上当, 但一被发觉, 骗子就会付出代价。

在日本, 个人申请信用卡或者购房贷款, 审查很严。首先要真实填写自己的工作单位、收入、单位和个人电话、银行存款等。银行打电话向单位求证相关情况, 如发现不实, 就会拒绝发放信用卡。一旦有被拒的纪录, 因为日本所有银行信息联网, 在几年内都不会有一家银行发放信用卡。如果透支信用卡过期不还, 银行会想尽办法通知还款。最后一招则是诉诸法律, 在催促还款时把钱还掉还没事, 一旦进入法律起诉程序, 持卡人就会进入黑名单, 在日本就有了不诚信的纪录。如果是小额欠款, 被追回之后, 虽然不会判刑, 但会为此背一辈子黑锅, 无论走到哪里, 别人会对你另眼看待。

日本银行做贷款项目时, 首先要调查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一般来说, 大型企业信息资料比较全, 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银行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前景进行评估, 与企业的客户接触, 听取客户的评价, 有时候也会暗访, 考查每天有多少客户。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信用金库和信用组合, 特别是信用组合一般由地方企业出资组成。这些企业大多在一个城镇, 信用组合对每个企业情况十分了解, 一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要求向金融机构提供详细真实的情况。日本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信用, 在金融机构有一个好的信誉, 大多都很配合, 把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一般不会弄虚作假, 因为这样成本太高, 一旦被发现, 要承担法律责任, 再有历史的企业可能因此失去客户, 进而破产。

日本的“职人”文化 篇8

在日本待的时间越久,我越理解日本的“职人”文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不断追求进步。

我做洗碗工的店铺是一家面馆,老板唐桥一木是个顽固的老头,30 年来只做荞麦面,而且每天只做15 桌,想要吃碗面得提前一个月预订。他研制的“泉水荞麦面”,不加任何作料,甚至连盐都省掉。干干净净的清汤寡面上只漂着两片淡淡的樱花瓣。可就是这碗面,让全日本的荞麦面师傅都慕名前来品尝,并异口同声地赞美其味登峰造极。

一天晚上,我结束严格的洗碗程序后,看到唐桥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在灯下工作,瘦小的身躯轻微地晃动着,似乎在进行一项虔诚的仪式。我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见他正在刨筷子!我彻底地愣住了,不知道唐桥要玩什么花样。

等结束手里的工作后,唐桥才抬起头来看着我:“你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刨筷子?”我点点头。唐桥拿出一根没有刨的方便筷指给我看:“这是从中国出口的方便筷,筷体呈四方形,用这种筷子夹面条的话,脆薄的荞麦面容易被夹断。因此我把筷子的边角略微刨圆,这样夹面时筷子对面条的伤害就小多了,顾客就能吃得更加爽滑。”

我彻底震撼了,这个身材瘦小的老人,如此费心费力,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他如此热爱做面这份平淡至极的工作?面对疑问,唐桥严肃地答道“:我做了无数碗面,但顾客面对的只是一碗面,我这么做是为了让每碗面都体现出我对顾客的心意和尊重。”这天晚上,我和唐桥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从招待工到厨师再到洗碗工,店里的所有工作都是他一人操作,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心意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他做的荞麦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荞麦面达到了柔和的极致——普通的荞麦面由60%的荞麦和40%的面粉组成;但他做的荞麦面有95%的荞麦,面粉仅占5%。通过特定的手法揉制,他做出来的荞麦面即使不放任何调味料,也有着令人惊叹的口感。

从此,我对唐桥的看法完全扭转了,他不再是那个不通情达理的老板,而是为了一碗面奋斗终生的“职人”。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马尔特长谷川公司。这家1924 年成立的公司,几十年来只生产锤子、钳子、美容用具等产品,到目前为止员工也就115人。然而它却是日本在欧美市场上份额最大的钳子类工具厂商。一把指甲钳、一把指甲锉,加一个皮套,竟卖到1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

我像日本人一样,对工作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专注,努力提高技术,努力改造产品性能。每个月我们都会开会讨论机器怎么摆放、人站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动作最合理,一般至少能得出三四十条合理化建议,一条生产线最起码能改进三四次。

在这种精益求精的“职人”精神带领下,日本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齿轮,直径0.149 毫米,重量仅为百分之一克。全球仅有一家企业掌握它的生产、加工技术,这家企业就在日本。除此之外,细到令人感觉不到痛楚的针、最精密的六角螺栓、飞得最远的铅球等,都是日本企业的得意之作。

日本流行文化 篇9

关键词:日本,便当,文化,儿童,教育

一、日本儿童便当文化及其蕴涵的教育意义

饮食便当在日本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但便当的来源其实是中国, 只是日本人对其进行了发挥和创造, 后反传入中国, 影响着我国国民的饮食习惯。便当, 顾名思义是便携式实物, 我国大部分将其称为“盒饭”, 其制作方式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木制或者塑料制外盒, 将食物包装在其中, 具体的食材选择和搭配由制作者自己决定。在江户时代便当饮食就已经风靡日本, 不过那时的便当制作相对简单, 通常是一些饭团加简单配菜。后来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便当的制作方式也五花八门, 甚至出现了迎合专门主题的便当比如“赏花便当”, 是专门为顾客观赏樱花而制作的。现在的日本, 便当饮食已经成为其最大的饮食特色, 而且由于学习和工作等原因, 日本人通常在午餐时间选择便当, 方便快捷而又营养健康。对于日本儿童而言, 携带便当上学也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是, 便当虽然是一种就餐方式, 却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饥饿问题, 事实上日本儿童便当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从制作到包装完工, 日本便当鲜明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勤俭节约、尊重自然等美德, 而这些细节对孩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便当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具体结合点

便当文化与儿童教育的相通点有点和中国佛家文化中的“平常心即道”理念相似, 所谓穿衣吃饭, 无非修行。日本妈妈正是知道这一点, 从每一个便当制作的细节入手, 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

( 一) 制作食材传达的节约意识

便当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重视食材选择, 这与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众所周知, 日本由于地处海岛, 资源匮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良好品质。在制作便当时, 日本妈妈一般会把孩子叫到身边, 跟他讲述今天便当的主要食材, 以及从菜市场买到原材料的价格, 具体到青菜多少钱一斤, 豌豆多少钱一斤, 日本妈妈就是用这样细致耐心的教学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 常念物力维艰, 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

( 二) 食材搭配传达的营养意识

日本对蔬菜的种植过程有严格要求, 这来源于他们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这也是日本便当文化的重要部分, 即尊重自然, 也敬畏生命。日本人严格遵照蔬菜本身适宜的生长环境控制其生长过程, 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也是一样, 日本妈妈非常关注小孩子的身体健康, 因此几乎每顿便当都会有合理的食物搭配。比如主食和副食的搭配, 肉类和蔬菜的搭配,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的日本便当总是五花八门的原因, 他们的食材搭配非常丰富, 其中一个层面就是为了均衡儿童的饮食营养,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儿童在耳濡目染之中, 也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营养健康。

( 三) 食材颜色组合传达的自然和美学意识

一位日本文学家说过, 日本表达爱的方式不是“我爱你”, 而是“今晚的月亮很美”, 可见日本人对于美学的追求和表达方式的含蓄。在便当文化中, 家长也会借用食材颜色组合向孩子传达自然和美学意识。儿童时期是美学教育的启蒙时期, 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相关教育能够唤醒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长大以后注重细节和美感的原因所在。日本妈妈在制作便当时, 会尽可能地选择易于搭配的食材, 选择颜色相协调的食材, 然后会戏谑地和小孩子进行交流, 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学教育。

( 四) 便当设计所传达的创造意识

日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 他们尊重传统, 又会跟随时代发展进行观念和制造的创新。在便当文化中, 这一点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在这一环节中, 日本妈妈通常会让小孩参与到设计制作中来, 让他们发挥创造力, 制作出自己喜爱的便当, 这一点对于培养小孩的创造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小孩的动手能力。

( 五) 就餐要求所传达的独立意识

独立是大多数日本人的基本品质之一, 与西方国家相比, 日本文化更偏向于自律意识, 这也是便当文化的重要特色。日本儿童在就餐时, 有专门的就餐食堂, 而且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幼儿教师会要求学生自己拿取碗筷, 完成就餐将便当盒收拾好放回自己的小包。这些看似细节的东西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儿童在这其中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长大以后独立而且坚强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他们对儿童日常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儿童在日复一日地熏陶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日本便当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融合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日本儿童便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方式, 更是一种“寓教于食”的教育方式, 而且对小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人生发展意义重大。对比与我国的儿童教育, 我们就能轻易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儿童教育还远远不够, 教育方式也过度地依赖幼稚园和小学等教育机构, 家庭特别是日常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家长往往忽视最容易对孩子产生教育意义的关键点, 而一味地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所以很多儿童容易滋生一些生活陋习。日本的便当食育教育告诉我们, 生活的很多细节, 都可以成为教育小孩的重要途径, 而且往往比学校的文本教育和课堂教育更加具备生动性和现实性, 能够给孩子最直接的教育指导。因此, 日本便当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日本便当文化与儿童教育及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具体体现在制作食材传达的节约意识、食材搭配传达的营养意识、食材颜色组合传达的自然和美学意识、便当设计所传达的创造意识、就餐要求所传达的独立意识, 从而为形成独立自主、坚强勇敢及节约环保意识强的文化氛围做铺垫。相比而言, 我国的儿童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家庭教育, 特别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对小孩进行耳濡目染, 促进他们的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黄亚兰.浅谈学龄前儿童教育与行为发展[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S2期

日本流行文化 篇10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研究

近年来, 许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和学者都对日本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把日本文化解读为唯美文化, 有的则把日本文化称为武士文化, 其实, 这些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文化, 包括日本文化, 是有很深的内涵与多样性的, 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总是在 “变”。也就是说, 文化是特定社会的文化, 不一样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某一时代具有某一特征。而作为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 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世界性) , 同时也具有民族的特定性 (民族性) , 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稳定性) , 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也在吸收不同时代的特点 (变异性) 。本文挖掘出了日本文学潜在的特征, 以此来研究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一、日本文学发展历程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 因此具有独特的特征。在一个时代中, 日本文学可以作为主流文学被人们所认可, 也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被传承下去, 而不被新型的文学所淘汰, 因此现在的日本文学身上还有许多旧的文学形式, 并没有被新文学全部代替。例如日本的抒情诗, 在古代的抒情诗格式中, 短诗是主要的形式, 而室町时代的俳句则可以看作是短歌的演化产物。俳句中也包含日本的传统文学特征, 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闲寂感”。 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被人们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他将这种“闲寂感”进一步扩大, 形成了一种别致的风雅美, 拓宽了日本诗歌美学范围。历史进入20世纪, 日本接收了大量的欧洲文化, 因此日本文学又呈现出了另一种形式, 这些多种多样的日本文学形式, 例如平安时期的“物哀”、江户时代的“风流”等不仅没有跟随旧时代一通消亡, 反而被新时代所接受, 继续传承与发展。总而言之, 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征是新旧共存而不是新文化代替旧文化, 具有较强的历史统一性。

二、日本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述

我国的文化不受城市的约束, 而日本不同, 文学活动只集中在较大的城市中, 尤其是京都。公元9世纪以后, 日本多数文学活动都活动于京都, 其他城市则逊色很多。18世纪以后, 江湖文学兴起, 江户与京都逐渐成为了文学中心, 也就是说, 无论怎么变, 京都一直都是文化的中心, 直到明治维新, 东京才逐渐成为了文学的中心。

另外, 文学的阶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在平安、镰仓时代, 文学阶层主要是贵族、僧侣等人;江户时代的文学阶层主要集中在武士、町人、 商人和农民。文学阶层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文学形式、 素材的不同。

日本文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学家都会被编入一个封闭的集团内, 例如平安时期的贵族集团、德川时期的武士集团等, 会得到该集团内部人员的支持。

三、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一) 倾向“物哀”, 远离政治

世界上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与政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尤其是中国的文学, 与政治联系很密切, 我国诗人白居易就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者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许多作品也与当时的政治有很大的联系,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但是日本却不是如此, 日本文学呈现出了很强的脱离政治性, 明显区别于世界文学。下面本文就对日本文学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加以探讨。

1.日本文学脱离政治的原因浅析。上文我们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不同文化阶层, 这些文化阶层都对政治不感兴趣, 例如古代的贵族、中世纪的武士、 近代的农民等, 另外还有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从事这些文学的人也同样不关心政治, 犹如局外人一般。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日本文学原理政治的独有特征。

2.日本文学的倾向——物哀。所谓“物哀”就是指人们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动而产生的或悲或喜的优美、 纤柔的情绪, 是日本传统审美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也与世界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传承了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源氏物语》中, “物哀”一次出现了十四次, 使“物哀”成为了独具一格的日式浪漫。日本文人在遇到一些事物后用语言文字将心中所想书写出来, 就形成了“和歌”或”诗歌”。所以说“物哀”是日本文人表达心境的一种方式, 把人类最真实的感动表达了出来, 对日本后世的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 崇尚“物哀”是日本文学家的普遍特征, 他们一般看中柔美的情绪, 特别重视腼腆、文雅等风格。再者, 女性的情感普遍比男性细腻, 这使得古代的文人中有一部分都是女性。女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使日本文学的哀怨、惆怅等风格更加明显和深刻。甚至有学者说, 是女性造就了日本文学惆怅的基调。

总而言之, 日本的文学家都比较认可艺术必须要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甚至要高于政治和现实。他们认为, 一旦文学与政治有了联系, 那么这种艺术将不再是高雅的, 沦为庸俗了。所以, 尽管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 但是崇尚“物哀”这一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物哀”也成为了评价日本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

(二) 既注重继承沿袭, 又注重吸收变异

从整个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 日本文学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 并且将这些文化化为己用,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日本的古代文化与中国一脉相承, 汉朝以来, 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化对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甚至于日本的文字都是由汉字演化而来的。古代的日本文学家对中国的文学都非常熟悉, 例如《源氏物语》就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挖掘了很多素材, 才使得文中的贵族生活描写的如此细腻, 再例如日本的一些神话和故事, 都能从中找到中国的影子。这些文学家对中国古籍的借用不仅限于文字方面, 他们往往能抓住文化的内涵, 将之不露声色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中国的一些文学大家在日本也是享誉盛名, 诸如白居易、苏轼、罗贯中等, 中国的文学作品同样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 像《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的流行, 对日本的读本创作就有很大的影响。

汉诗作为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 其风格的转变都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 例如其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中的诗篇就可以看出是受了中国古诗从六朝到唐诗转变的影响, 内容也受到了中国宗教观念的影响。日本的小说也有许多“翻案”文学, 这些作品对于日本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 日本发动了明治维新, 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把眼光放到全世界, 开始向世界追求知识, 这促进了那个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推动下, 欧洲的文化传到了日本, 迅速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推动了日本的近代文化活动, 使日本文学也加入了世界文学行列。传入日本的欧洲文化中, 有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国的自由民权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 后来还有德国的国家主义, 这些文化对日本人民的思想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造成了日本文化的重大转变, 使日本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文学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内, 日本的文学流派逐渐增多, 无论是哪个流派都有借鉴西方的审美和美学理论。例如川端康成创建的新感觉派, 这一流派强调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在日本古典文学“物哀”的基础上, 引入了西方的现代流派观点, 在变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对西方文学多有借鉴, 例如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而当代的日本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就更为明显, 例如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创作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日本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关于日本文化的多元化,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将日本融合的文化分成了四类: (1) 大乘佛教中的哲学; (2) 中国的儒家学说, 尤其是朱熹的观点; (3) 西方的基督教; (4) 马克思注意思想。加藤周一还说:在日本文化背后, 可以看到三种世界观, 即外来世界观、 传统世界观、文化的外来世界观。

(三) 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纵观日本的文化史, 日本文化一直在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并变为己用, 不断为日本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使日本文化能够经久不衰, 延续至今。另外, 日本文学还有另一种特征——盆景趣味, 这是日本文学抒情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将中国的文学与日本的文学结合来看, 两者都具有阴性特征, 也就是说中日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细腻、多愁善感的女性思维。在接触了西方文学后, 日本文化并没有将这一特点摒弃, 而是在与西方文化对抗中不断寻找能够壮大自身的元素, 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连贯性, 这也可以看做是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日本文化是独立发展的, 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 于是日本文化便将这些外来文化加以融合, 丰富、壮大了自身, 从而传承至今。从历史角度看, 日本在大发展时期, 其民族文化也是最传统的,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日本文化就一直在回归东洋文化, 近些年的日本文化热也说明了这一特征。

参考文献

[1]周萍萍.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J].理论界, 2010, (01) .

[2]王升远.越界与位相:“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兼及中国日本文学教育孕育期相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3]刘炳范.基于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战后日本文学战争反思主题评析[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4]郝周绍.日本文学漫谈[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10) .

[5]武德庆.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日本的拉面文化 篇11

对于日本人来说,拉面是日本的国民食物。如果问日本人“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的话,得到最多的回复就是:“拉面!”拉面是方便食品,它可以满足日本人快速、便利的要求,从而也就产生了这样的商机。

何时何地都能大快朵颐的

“拉面罐”

拉面罐原本只是以秋叶原为销售中心,而现今通过通信贩卖,已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人气。如今的“札幌味噌牛油风味”、“札幌咖喱汤风味”、“酱汁”、“博多豚骨”、“札幌酱油”、“东京屋台风”6种口味拉面已经上市。8罐的组合价只需2520日币—2940日币。汤、面和用具一应俱全,保证了即使在常温下也可以马上吃到拉面。而对于有些为了享受美食,不怕麻烦的人来说,只要把拉面热一热,就可以马上品尝到美味。摆放在日本狭小街道上的饮料自动贩卖机,因为提供的是热饮,所以一旦肚子觉得饿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地食用。

另外,能有效保存是此拉面罐的一大优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四川大地震仍记忆犹新。日本因为是地震大国,所以有许多家庭都备有紧急状况下的食物。此拉面罐可以保存3年,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马上带出室外。在艰苦的避难所生活中,此拉面罐不仅能填饱受灾者的肚子,也许还能慰籍受灾者对不安生活的忧心呢。

融合中、美文化的日本杰作

“拉面汉堡”

在市内有一家叫做“豚浊和出汁荞麦面 BASSANOVA”的拉面店。晚上是拉面店,白天就变身为名叫“BASSANOVA HILLS”的咖啡店,这是一家菜单也会随之完全改变的特色店。在这里销售的“拉面汉堡”和汉堡不同,是用煮的面条代替面包,面条事先固定烧成圆形,然后加入自家烤制的叉烧肉、干笋,配上酱油汤汁的佐料,酱香味浓,这样别出心裁的美味“拉面汉堡”就出炉啦。用煎锅咯吱咯吱烧出的面条,第一口吃上去就感觉香溢四射、嚼劲十足,其“新食感”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拉面汉堡”是去年想出的新点,现今除这个店以外,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许多店铺也推出了这个新品种。

令人好奇的另类拉面

试着找寻另类拉面的话,那你肯定可以看到许多令人难以相信的东西。位于东京都北千住的“乐食拉面·菊屋”拉面店的菜单看板上,写着许多让人大吃一惊的文字。像“牛奶拉面”这样还算是可以理解的菜名,但“咖啡牛奶拉面”、“可可豆拉面”和“纳豆拉面”,就完全超出想象以外了。名字让人想到是放入2节碱性电池的“碱性拉面”,不禁让人好奇是否真的在拉面中放入了电池,是否真的可以食用?带着疑问试着问了下店主,得到的回答是:“大碗的分量吃下去,可以让麻痹的头脑兴奋发达起来。”其实店内的拉面算不上非常的美味可口,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店内一直是门庭若市,因为大家同样都是冲着拉面的另类名称而来品尝的。虽然说现今另类的拉面在日本人之间不是非常流行,但也许有一天,这样的菜名将普遍存在。

传统拉面的人气依然火爆

其中,一直深受喜爱的“思乡拉面”,依然受到众人推崇。

位于千叶县銚子市,拥有90年历史的老铺——“大塚支店”,自家特制的带有小麦香气的细直面条像是在爽口汤汁内游动一般,让人看着垂涎三尺。此外,店内不仅有“大烧卖”,还有老客户最爱点的,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云吞面”。

相传在千叶市的老铺“进来轩”是日本第一家制作拉面的店铺,它同时也是唯一一家继承了浅草“来来轩”(现已休店)口味的店铺。开张40年以来,未改变在来来轩学习到的制作方法和秘方,保留了传统的口味。猪脚和鸡骨架不混搅烧制而成的汤汁,配上生酱油的鲜味,一点点渗透到拉面中去,甘醇香浓。

浅谈日本清酒文化 篇12

日本民族自古以作为其主食的稻米为原料,以曲霉为媒介,利用纯净的水源和气候风土条件酿造日本酒,日本酒也称清酒。四面临海的日本被称为“太阳从这里升起的岛国”的日本,在直到江户时代为止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处于锁国状态,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外国几乎没有任何来往,而这一环境条件使得日本酒一直不曾受到其他民族的酒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清酒是日本人的酒,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为自己享用的酒,体现了日本特有的文化特点。

一、关于日本清酒的传说

关于清酒的起源,虽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在日本酒诞生的背景里,有着浓厚的神灵崇拜要素。酒之神,同时也是稻作之神,收获之神,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保留着很多神、酒、民众三位一体的丰年祭事。渐渐地酒成为祭神拜祖、农事节庆以及百姓生活中一切仪式(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祭祀等)中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每年新年又是大和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新年中有一重要习俗“砸清酒”,砸的其实不是清酒本身,而是清酒的盖子。因为放在酒桶中的清酒,像一面蕴意着美满的镜子,只有把盖在酒桶上的盖子砸开,才是昭示着新的一年美满的开始。此节日的程序一直延至今日不改,由此可见清酒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往今来,诗歌、酒、女人、工作是日本男人生存意义的基本要素,活到老做到老是日本人生存的信念,故异常勤劳。工作之余,一杯清酒,富裕的人会来一杯“上善如水”或“男山”,做体力劳动的人则来一杯“百鹤”,希望能像仙鹤一样神游于心中美好的地方。

二、日本清酒的发展历程

奈良县的三轮神社、京都府的松尾神社、梅之宫神社在日本因供奉酒神而非常著名。这三家神社所供奉的酒神代表了日本酿酒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表明距今2000年前在同我国交流时把大米的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一同传到了出云阿国,这就是日本清酒的原型,清酒是日本民族的国酒。松尾神社供奉的酒神据说是秦氏,他是距今1500年前从朝鲜半岛旅居日本的众多有技术的工匠中掌握酿酒技术的代表人物。梅之宫神社供奉的“木花咲耶姬”神,传说他用大米酿制甜酒。

据中国史书记载,古时候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澈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朝鲜古国百济与中国常有来往,并成为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桥梁。因此,中国用“曲种”酿酒的技术就由百济人传播到日本,使日本的酿酒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公元14世纪,日本的酿酒技术已日臻成熟,人们用传统的清酒酿造法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尤其在奈良地区所产的清酒最负盛名。后来,日本清酒酿造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多种流派,并且随着酿酒工艺的创新发展,日本清酒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品种,以便于满足现代人不同的口味需求,扩大清酒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促进日本清酒的发展。

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进入日本,这使以往完全凭借经验和直感的酿酒工艺,开始引进了微生物科学的要素,酿酒技术因此而大大进步。同时,外国的造酒技术行家也开始对日本清酒酿造的独特方法感到惊异并给予赞赏。但是,自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后,由于受到社会动乱的影响,日本清酒的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酒商往清酒中兑入大量的食用酒精,以增加酿酒量,牟取暴利,使清酒所具有的独特风味黯然失色,对日本清酒的品质和声誉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日本老人称这种低劣的清酒为“乱世之酒”,赞誉原来纯正的日本清酒为“太平之酒”。由于清酒酿造业受到历史上“乱世”的影响,给日本消费者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加上新一代日本人崇尚饮用啤酒和烈性酒,所以清酒的销售量逐年下降。今天,日本清酒的质量虽然已恢复其原来的水平,并且利用现代酿造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是,目前日本清酒的销售市场份额仅仅只能够占到日本酒总销售额的百分十五左右,其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为差强人意。

三、日本清酒的命名和主要品牌

日本清酒的牌名很多,命名方法各异。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鸟兽及自然风光等命名,如白藤、鹤仙等;有的以地名或名胜定名,如富士、秋田锦等;也有以清酒的原料、酿造方法或酒的口味取名的,如本格辣口、大吟酿、纯米酒之类;还有以各类誉词作酒名的,如福禄寿、国之誉、长者盛等。日本清酒的命名也体现出大和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最常见的日本清酒品牌有月桂冠、樱正宗、大关、白鹰、贺茂鹤、白牡丹、千福、日本盛、松竹梅及秀兰等。近几年来,为适应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日本开发了许多清酒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分别是浊酒、红酒、红色清酒、贵酿酒、高酸味清酒、低酒度清酒、长期贮存酒、发泡清酒、活性清酒和着色清酒等。其中浊酒被认为外观珍奇,口味独特,其特点之一是有生酵母存在,会连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应用特殊瓶塞和耐压瓶子包装。

四、日本清酒的特点

虽然日本清酒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别于中国黄酒,酒色泽为无色或淡黄色,口味纯正,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并且制作工艺十分考究,要求严格,深受人们喜爱。日本清酒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独特杀菌法

日本清酒在酿酒过程中充分、巧妙地发挥自然界三大微生物霉菌、酵母、细菌的作用。啤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等名酒在制造中所使用的微生物也仅是酵母而已,但日本清酒的酿制,利用曲霉制造米曲,利用乳酸菌来确保酒母安全,利用酵母来进行酒精发酵。这三大微生物的应用,是日本人在酿酒领域享誉世界的伟大智慧,也是日本人勇于创新的表现。日本清酒的杀菌方法,正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路易斯(1822-1895年)所开创的低温杀菌法,而且领先于巴斯德300多年,这让国外行家甚为惊叹,日本清酒的杀菌法也开始在国外被采用。后来,随着日本清酒的科学原理结构日渐明晰,其酿酒技术亦日益炉火纯青。

2、制作工艺精细

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选用的大米是造酒专用米,专用米的米粒比食用米更大,蛋白质含量较少,比较容易制曲、发酵,酿造出来的清酒口感更好。精选的大米要经过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渍时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发酵时又分成前、后发酵两个阶段;杀菌处理在装瓶前、后各进行一次,以确保酒的保质期。造酒非常注重选择水源,因为水质是决定清酒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酿造好酒的酒厂都位于拥有极好水源的地方。清酒的酒精含量在15%左右,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勾兑酒液时注重规格和标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质量标准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一般都是15-16度左右,比中国的白酒度数要低许多。

清酒酿酒成分的纷繁复杂。香气成分、佳味成分、色泽成分等,正是这诸多复杂的成份,让日本清酒拥有着其他酒难以企及的特殊香气和口味。也使日本清酒成为一种十分细腻、绵密的酒。日本清酒口感醇厚、清柔爽口,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充分发挥了酵母、乳酸菌以及微生物曲霉菌的功效,早就成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日本国粹酒。

五、日本清酒的种类和等级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在其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现代的清酒。它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高质量原料追寻的过程。清酒种类繁多,该如何分辨呢?从前,日本人以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来区分日本酒的好坏。但是现在日本酒的分等制度已经废除,因此一般人无法一眼就分辨出日本酒的优劣。目前,日本酒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以及称为普通酒(或经济酒)的日本酒,日本酒的取名很有讲究,具有一定的等级区分度,同时酒瓶标示以及酒酿产地也是划分日本酒优劣的重要方式。根据酿造方法不同分为:纯米酿造酒、普通酿造酒、增酿造酒、本酿造酒和吟酿造酒几大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口味各有千秋,蕴含着日本不同地域或者习俗的意境,处处体现了日本本土的清酒文化。

纯米酿造酒即纯米酒,只以米、米曲和水为原料,不加食用酒精;普通酿造酒是低档的大众清酒,其兑入了较多的食用酒精;增酿造酒属于浓而甜的清酒,对入了食用酒精、糖、氨基酸和盐等多种成分;本酿造酒属于中档清酒,食用酒精量低于普通酿造酒。吟酿造酒要求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酿清酒很讲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来衡量精白度,高要求的制作体现了大和民族对酒的不断追求。

六、日本清酒的重要意义

日本喜好酒,他们看起来酒量都不大,但他们个个看起来都像是嗜酒如命的人。日本人下班喝酒,有“一次会”、“二次会”乃至“三次会”的说法,也就是喝了一个酒馆以后,再去第二家酒馆乃至第三家酒馆。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清酒之于日本,犹如茅台之于中国、威士忌之于苏格兰、餐酒之于法国、四酒之于牙买加、,简直就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好酒自然是日本人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不仅男性喝,女性也能喝,朋友聚会、休闲娱乐、企业商务往来等等诸多场合离不开清酒的相伴,酒文化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今的日本人以工作狂著称于世,然而人毕竟是人,如长年累月,一味紧张辛劳,难免会累倒累垮,于是,日本人在工作之余,以喝酒当作休息,利用酒来缓解心理的紧张,调节生活的节奏。但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饮酒必然延长日本人在家庭外耗费的时间。

每一个日本人,从出生到离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要经历各种传统仪式,而在这些场合“无清酒不成席”,从这一点来说,清酒是与日本人密不可分的,是一生相伴最多的酒,它不单纯是醉人之物,它也是人生中社会性成长的见证。

饮酒是日本人面对重压最温和有力的排遣。清酒在日本人心目中已经不单单是酒这么简单了,他们把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担,都融入绵柔的酒液里,用酒液来净化沉重的心灵。它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地位。清酒的清,来自于浊的淬炼,与岛国的一切清雅都配合得恰到好处。据说日本人最喜爱的十个字之中,“清”字就是之一,清有纯粹清冽透明之意,同时清也是日本茶道主旨之一。日本的竞技项目相扑竞赛前要撒几把盐意味洁身,如此看来日本人把钟爱的酒定名为清酒也不足为异了。

七、结语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